时间:2023-05-30 10:4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爱情的名人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英语;导入;方法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使教学内容紧凑而有吸引力,导入设计就成为了新课的必要环节。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盼望新课的到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文导入方法
1.背景介绍法。背景知识,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了解一个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个人的社会存在必然摆脱不了身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及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而这一切影响都将被深深烙在文学作品之中。因此,对于一些历史性题材、名作选段、人物传记或介绍西方文化的课文,教师可以查找有关资料,以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或比较中西方文化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语境之中,这样既很好的导入了课文,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张汉熙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2课Hiroshima――The “Liveliest”City in Japan为例,如果读者不能了解二战的相关信息,也就没法了解作者在来到广岛时会内心有强烈的愧疚感,也就体会不到作者用引号加注单词“liveliest”时心里的那份沉重,更无法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呼吁人们维护世界和平。
2.课堂提问法。这种方法是导入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能让学生直接思考的方法。比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How deep is your love》一课中,就可以用到课堂提问法。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提问相关问题,如:Are you fall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What does love mean in your life?爱情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和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比如:父母干涉子女恋爱怎么办?“早恋”这个词有什么问题,恋爱的时间是可以规定的吗?有人说中学生或大学生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谈恋爱,他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你怎么看?这种提问和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了英语知识,而且会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广的人文领域思考。
3.引用名言法。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授课时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引人入胜的作用,名人名言一般语句精辟、论点鲜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 3《The rainbow of knowledge》一课中,便可以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Activity is the only road to knowledge.(Bernard Shaw)萧伯纳指出实践是通往知识唯一的通道,而杰弗逊也说一个自由人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取知识。A free man obtains knowledge from many sources besides books. (Jefferson) 从中可以学到读死书是不可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则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Einstein)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莎士比亚则有一句跟我们中国的俗语相似的话,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空的容器发出最大的响声),咱们说的是“满瓶不响,半瓶乱晃”,同样教导人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谦虚,在这里汉语和英语表达出了异曲同工之妙。最后还可以引用孔夫子的两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life is limited,but knowledge is infinit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confusing,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idle.)”。像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兴趣去听接下来的课文内容。
4.插图视听法。图片教学直观、形象,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备受教师青睐,大学英语的课堂中也可以适时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轻松看图中学习,自然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手段也变得日益先进,因此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文件、听力录音、flas等方式导入新课文。如《新视野》第三册《Section A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教师可以采取视听法导入课文,因为学生几乎都没有亲历过地震,对于如何为地震做好必要准备更是无从谈起。如果省略导课这一步骤,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相当的陌生感,学习课文也会力不从心,心不在焉。教师可以积极地准备一些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肯定会对如何作好防震准备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消除心理杂念和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整个语文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之以趣
1.故事激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反感教师的空洞说教。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有位教师用歌德的故事导入:“在我们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德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歌德的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你们知道歌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回答)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听完这个故事导入,学生也对课文中晏子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积极的情绪必将促使学生对本文展开积极而深入的学习,从而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2.悬念引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伊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叫三声夸克》这篇文章时,首先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是什么,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打开盒子,结果里面还是个盒子,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很想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在这种积极探究的情绪中展开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动之以情
1.图片动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考虑到对于在小镇中生活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就没见过紫藤萝,必定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于是,我在上课前首先展示了一组各种角度拍摄的紫藤萝花图片。当那深深浅浅的紫,那美丽的充满生命力的藤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在震撼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何以叫“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导入既促使学生带着对紫藤萝浓烈的喜爱之情去探究文本,也为更完满地达成本课目标作了一个铺垫。
2.音乐融情。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美好情感。在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同时满含深情地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著名歌手韩红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大家都沉浸在一种被伟大的父母之爱感动却又被淡淡的忧伤所感染的复杂的情绪之中。这就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顺畅地进入川端康成的充满“浓浓的爱,淡淡的忧伤”的作品《父母的心》中。
三、晓之以理
1.名言明理。青少年对名人都极为崇拜,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心理,根据授课的主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人名言作为导入语,可以产生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以荷兰画家凡·高的名言“情感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导入,学生齐读名言后,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我们从凡·高的这句名言中可以读出一个‘情’字。确实,亲情、友情、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三大情感,拥有了它们,人间便充满了温暖。特别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人们的第一情。”学生带着对凡·高名言的思索进入课堂学习,也对本课的主旨有了初步的了解。
2.释题悟理。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以释题来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例如教学《幼时记趣》这课时,有位教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幼”是什么意思?(生答“小”)教师引导:这种翻译方法叫“换”,就是把文言字词换成同义的现代汉语;“时”怎么翻译?(生答“时候”)教师引导:这种翻译方法叫“增”,因为古汉语常用单音节字,而现代汉语常用双音节字,所以有许多文言字词可以用组词的方法增加一个字来进行解释;“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翻译成“记录”,那“趣”呢?(生答“有趣”)教师引导:那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记录有趣”,讲得通吗?学生立即纠正应该是“有趣的事情”,教师及时解释,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通过这段导入,学生带着能学好文言文的自信,带着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愉快地踏上了文言文学习的旅程。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使学生顺畅地登堂入室;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轻松地循“故”而知新;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奏响优美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愉快地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
: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 。 -(罗马)西塞罗
:愚蠢的朋友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 -(印度)释迦牟尼
: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波斯)萨迪
: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以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 -(罗马)西塞罗
: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英)莎士比亚
:那些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伊索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 -(意)卜伽丘
: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可共患难 ! -(英)拜伦
: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 -(波斯)萨迪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黎)纪伯伦
:患难识朋友 。 -(苏)列宁
:在快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英)柯林斯
:在紧急时舍弃你的朋友不可信赖。 -(希腊)伊索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腊)苏拉格底
: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 -(美)富兰格林
: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保卫者,是友爱与信赖的罐子。 -《五卷书》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
: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俄)别林斯基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别林斯基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俄)克雷洛夫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伊索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达尔文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薄伽丘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真诚的友谊好象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 哥尔顿
: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泰戈尔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 -马库斯。T.西塞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爱,而是奉献爱。 --亚里士多德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 --赫伯特
: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乔治。华盛顿
:没有比无知的朋友更危险的了。 --拉封丹
: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须先成为好朋友。 --法顶
: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
: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 --托尔斯泰
:有人赞颂你,也会有人指责你。和指责你的人交朋友,远离赞颂你的人。--犹太法典
:真正亲近的人,不需要言语,即使多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友情也会一日往昔。-- 道教
: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驴的耐力,患难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谊的忠诚。--米南德
:名誉,美酒,爱情,都不及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 --赫尔曼。黑塞
: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科尔顿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你得意的时候,只有邀请才来,在你失意的时候,会不请自来。--伯纳尔
关键词: 班级文化 道德熏陶 自主管理 幸福班级德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没有灵魂的碰撞,不可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真正的蜕变。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面对当代学生个性活跃的特点,德育工作出现许多困境。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班级精神的形成,应该首先从这里着手,创建幸福的班集体,进而逐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元素
1.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一个优良的班级环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让他们互相影响,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在笔者的班级里,学生参与设计黑板报、书报架;在教室两边张贴名人名言栏,激励学生勤奋求知;信息栏中写上每日英语或者警句名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学习园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内容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史实聚焦、报告评论等,延伸学生的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不定期地开辟“学习经验大家谈”专栏,或者“心情驿站”,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互相分享和勉励。
2.主题班会――智慧的交流和启迪。
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渗透,重视潜移默化地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触动。通过主题班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包括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可以以演讲会、辩论会、读书会等形式开展,促使学生思索、比照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例如,介绍一些名人事迹,进行对比、反思、大讨论,有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有全身瘫痪仍写出《果壳中的宇宙》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有中国达人秀隆重推荐的断臂钢琴王子刘伟,有唱着“要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周杰伦……古今中外的生动事例,使学生达成共识:只有不畏艰难困苦、决不放弃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笔者平时就注重指导学生采编内容、制作课件、主持班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思。
3.师生心灵的碰撞和共鸣。
若想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必须与其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写随笔,这能为老师和学生的精神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可以记录班级一周近况,吐露内心的秘密,倾诉个人的情感或宣泄心中的不满。老师的细致关怀就会化成涓涓细流,从笔尖缓缓流出,汇成绵绵情意,温暖学生单纯而美好的心灵。
学生写随笔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进行敦促、教育的过程。他们会在扉页上不断更新一些关于意志力培养方面的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会摘记一些类似“司马光的圆木枕头”等励志故事,甚至将卧薪尝胆复国的勾践和身死国灭的李煜进行对比,从而慨叹:意志是掌握未来的钥匙,从而不知不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班级目标大家谈。
一个新组建的班级必须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有一个班魂。笔者以学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理念为引领,指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目标:创建一个团结、健康、快乐、积极的幸福班集体。有了目标,学生就有了动力,也有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有利于学生迎着高峰努力攀登。
班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对人友好。
班歌:《年轻的战场》
全员参与班徽、班服、班级装饰的设计,最终班徽采用庄子妍学生精心设计的那款:班徽上的数字“13”是我们的班级排号,周围每一颗麦穗都代表集体中的成员,象征着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那把梯子象征着大家用坚忍的意志攀上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冲破穹顶,成为青山的骄傲。整个图案展现出蓬勃的青春气息。班服最终确定用天蓝色,胸前印上班徽图案,在运动会入场式的第一次亮相中,我们就是穿着这身天蓝色,高举着“彩虹”、“云朵”图案,放飞一串串彩色的气球,整个设计的涵义是,在纯净的蓝天、白云、彩虹的见证下,一群拥有着彩色梦想的年轻人幸福、快乐地成长、成功、成熟。班级的装饰就继续沿用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墙面上“彩虹”、“白云”上贴了“天道酬勤”、“自律自强”等励志标语,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让“集体荣誉感”不再是空洞的短语符号,而是真正成了学生心中竭力维护班级形象的自豪感、归宿感。
2.班级制度大家定。
目标是动力,但要保持持久的追梦热情,分阶段具体地实施计划则是保证。
期初规划出一个学期的《活动月历》,每月有一个执行班委,负责设计、组织、主持。我们开展了“感恩的心”、“喜迎十”、“诚信的分量”、“生命线的长度”、“爱情向左我向右”、“读书与梦想”、“走进莫言”等主题活动,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感悟和体会。有些活动方案和课件反响很好,还受到其他班级老师的认可,要求资源共享。班务会议定期召开。根据情况,可以邀请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
先哲们都说:“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全班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和“班级量化考核”表,并对出勤、内务、卫生、课堂、作业、好人好事等进行量化考核,增强学生对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意识。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约束,还在班上形成“你追我赶,勇争第一”的风气。
3.班级事务人人管。
魏书生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你的助手。”笔者对班级事务进行岗位细化,有“学习部志愿者”、“校裤监督员”、“讲台卫士”……承包到人,自由竞岗,任务统筹安排,做到“权责清晰,职责分明”。因为班级是个大家庭,在班级中我们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的表现记录在“班级量化考核表”内,作为学期末评优评先进的依据,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责任感。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成立班级工作小团队,名称为“班级事务项目组”,对各组的职责进行分解,做到明确、具体。
示例:生活组职责
(1)班费收缴、出入账公示;
(2)及时购买垃圾袋、纸巾等;
(3)定期检查劳动用具、黑板擦,及时维修、添置;
(4)管理电器,买水票;
(5)管理班级储蓄罐。
这些职责再分派到生活组里的每一个人身上,由组长统筹安排。
笔者的工作是,在学期初,培训各项目组如何开展工作,给每个组发任务单,要求各组交工作计划,指点修改。中期安排各项目组述职,各组撰写述职报告,促使他们反思、面批、反馈学生的意见。期末进行公开述职评议,评议流程:公开述职三五分钟―全班投票―票选结果反馈―各项表彰。这样既能增强班干部的责任心,又能使学生理解班干部的工作,还能加强民主监督,一切公开、公平、公正,集体的人人,人人的集体。
三、结语
吾非智者,而吾好学焉。在德育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始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笔者热爱班级管理事业,热爱学生,带着这份热情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心灵相通。班级是学生最温馨的精神家园。在学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理论引领下,笔者愿意在班级管理这条道路上始终践行“打造幸福班级”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现代班集体研究.2008.4.
[2]关于人性化管理的思考.2007.6.
关键词:教育观念 哲学教学 回归生活哲学这一古老的被称为“追求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在当代学校德育教育中没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负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哲学教学没能体现哲学的真谛,没能使学生们感受到哲学对其提高素质、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重要意义。
一、哲学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爱”指的是不断地探索、追问、追寻。苏格拉底说:“我固知我愚,但我爱求智,我非智者也,我乃爱智者也。”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雅斯贝尔斯说:“哲学就意味着追寻。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正是哲学的这种追寻才使人类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才使人类面对物质世界时保有自由和尊严。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周围及其自身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他们大都视而不见,很少发现问题,即便发现了问题,也很少去追究其根源和本质。而必要的哲学素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发展完善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哲学不是“知识总汇”,其本身不能给人具体知识,但它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怀疑和批判精神。罗素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它寻找任何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只有先批判性的研究当结果表明没有出现任何拒绝它的理由之时,才接受它们。”哲学的怀疑和批判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它们是为寻求真理扫除障碍的手段。哲学的怀疑还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意猜测和臆断,笛卡尔正是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了其哲学体系。怀疑和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没有怀疑和批判,一切只是“跟着感觉走”,只有盲从和迷信,就不可以能有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哲学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是寻根究底之学,它可以培养学生如何破除迷信和盲从,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树立为捍卫真理而不惜一切的精神;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批判和创新精神,继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学不仅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还蕴含着一种对话和论辩的能力。有对话和论辩才有思想的交流,只有思想的撞击才有智慧的火花。一切科学研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都要尽可能地诉诸对话和交流,但是哲学在这方面有特殊要求,因为哲学不同于一般的实证科学,一般的哲学命题都无法用实证的方法得到直接的验证,哲学问题的解决也得依靠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哲学来说乃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从这一意义说,哲学是思维科学、辩论科学、语言科学,它对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是极其重要的。
当代的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哲学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哲学可以使他们变得深刻,哲学可以使他们眼光远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哲学可以使他们变得心胸开阔,懂得透视自然、社会和人生。
二、关于哲学认识的误区对哲学教学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哲学教育过程中,一些不同的声音甚嚣尘上,尤其以“哲学无用论”、“哲学泛生活化的批判”、“哲学非科学”等观点为最。这些观念极大地混淆了视听,甚至使我们的部分教师对哲学的认识都出现了以下误区:①哲学领域自身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②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在辩来辩去,远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用;③哲学与生活无直接联系,属于高深莫测的智者游戏。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哲学教学。部分教师仅仅按照大纲的要求,为了实现大纲的教学目标而备课教学,或是说为了教而去教,忽视了哲学内在的灵魂所在,从我们的教师那里就已经将哲学的内质表面化、形式化了。而学生呢,大部分人认为哲学是一门很深奥、难懂、枯燥,无聊的学科,离他们太远,而为了毕业证又不得不学。所以,尽管任课教师在哲学课上想尽办法,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但都是成果甚微,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有部分同学取得了高分,拿了奖学金,接着就将随时间的推移将老师所教内容慢慢淡忘。而哲学在素质培养中、在日常生活中应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改革为什么还是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依然不喜欢、不理解、甚至是不接受,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去主动运用它了。哲学的方法论、实用性没能发挥作用,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未能发挥能动性。总之,学生没能够体会到哲学的真谛,哲学没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脱离生活太远了。
三、转变观念,改革现状,将哲学回归生活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哲学学科的特点
哲学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哲学与其它学科不同,更侧重于研究我们应如何从周围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并将这种本质、特点进行辐射与延伸。正是在这个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的归纳演绎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所体现的是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
哲学学科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哲学始于对问题的思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正是在对问题的思辨中,不断地延续和拓展人们的视野及思维空间;不断地引领人们认知周围事物,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分析解决——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力,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引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思想有多远,哲学的生命就有多远。
哲学学科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如果说哲学存在的灵魂是对问题的思辨,那么哲学存在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哲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反过来,人们运用哲学所提供的经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因而,哲学并非高深莫测,它被普遍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
(二)让哲学教学从抽象理论回归到现实生活
基于对哲学特点的认识,我们在哲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突破教室空间的羁绊和教材抽象理论的束缚,从周围生活中提取现实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灵活地、高效地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有清晰的思路、丰富的手段、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化哲学理论,而非空洞地纸上谈兵,这才体现出哲学的特点。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是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决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条条框框,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家长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青春期和青年前期,学生渴求精神的引领和启示。比如,上到“矛盾”一章,学生关心的是友谊和爱情的矛盾,求学的压力、社会压力和内在自由的矛盾,自身能力和目标的矛盾。关于矛盾的含义和属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几乎随时都可以和学生的思想需要密切相关。让学生首先自我剖析其内在心理世界,活生生的问题即可产生,教师亦可有的放矢。其次,是由谁来选择的问题。课堂中能做出选择的不仅只有教师,还有我们的学生,所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准备课上所需的材料、实例。例如我利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他们看到的或听到的与哲学有关的小故事或事例,起初是随便讲,逐渐过渡到和所讲理论相关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讲完后进行点评。这样就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课下收集资料,主动阅读一些报纸、书籍,同时还要主动思考随时从生活中寻找哲学。学生自己所找的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自己的点评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再加之教师的从中引导,不但能很好的激发他们主动接近哲学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课程内容讲到量变和质变时,一个学生曾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青蛙,如果把它放在滚烫的开水锅里,它会奋力一跃,而跳出来;如果放在冷水锅内,慢慢加热,水温一点一点升高,开始青蛙毫无察觉,心安理得地呆在里面,不做任何举动,等到水温升到一定程度,它受不了想跃上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跃不上来了,终于丧身锅底。用于比喻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不知廉洁自律,一点一点被腐蚀变节,直到丧命。并用量变质变的关系加以说明,进而警戒大家从小处着手,防止坏习气、坏习惯的形成,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设置一个自由、宽松,人人参与的主旋律,让学生开动脑筋,无拘无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认识和评价,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拓展。
2、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自己执教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动态模型,它不仅内涵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观理解,还内涵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主观理解。但是,教学内容因学科体系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教育对象也因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而有所区别。所以教学方法的动态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它本身应该是变化发展的,另一个是他人在套用时不能完全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的经验积累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必要的改变。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自己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在哲学教学中能发挥较好的作用。第一,问题教学法。哲学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论辩问题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使哲学知识自觉地内化为能力,以便于学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激发问题的产生,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观点和材料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呈现给学生,让其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或者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归纳了一种三通道问题解决模式:问题的提出——学生解决模式——教师解决模式——社会解决模式——对比寻找共同点——确定理想模式。如:在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部分内容时,我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作为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提出问题:学生与家长因为上网吧查资料晚回家而发生激烈争吵,如何解决?学生提出解决模式:观点大同小异,基本上围绕两点阐述:①家长没必要为这点小事而喋喋不休,甚至大动肝火,况且又没上网吧干坏事,所以应该跟家长据理力争;②家长不信任学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教师提出解决模式:家长应平心静气,找机会和学生谈谈各自的想法,达成共识;通过互联网或报纸等媒体,收集到的实际生活中社会的解决模式:家长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并对自己的不理智举动表示了歉意,学生也明白家长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对比三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家长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比较理想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换位思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分析,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贯穿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第二,巧用名人名言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精练优美,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来说明和揭示哲学原理,既能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也可以使教学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思维。
关键词: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 意志力
目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高中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正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面对时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青春的困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困惑一:学习方面。
到了高中,学习的紧张气氛明显比初中强了许多,作业量同时也多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目标过高,过分关注考试成绩,有些学生就产生烦躁的情绪,有时会往极端上想,甚至有放弃的想法。这类学生对考试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平时学习情况比较正常,但每逢考试紧张不安,有的人连听到他人翻动试卷的声音都害怕,匆忙答题,严重时会出现思维混乱,记忆力短时消失,头脑中一片空白,更有甚者,学生一到考试就头疼,甚者弃考现象。
去年我带的班级里就有两个女生,在考试之前向我请假,我问她们什么原因,她们吞吞吐吐地说是不想考试,我问为什么不考试,她们给出的理由是不敢考试,由于前一阶段她们一直忙于美术专业的学习,文化课很少接触,所以不想考,也不敢考。我当时鼓励她们,这只是一次考试,考的好坏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这个过程,后来她们都参加了考试。
困惑二:人际关系方面。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或戒备的心理。有的学生由于恐惧而没有交往的勇气。尤其是大众场合,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觉得比自己能力强的同学轻视自己,以至于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有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因而在交往中常常感到不安。
我们班级每年元旦都会举办元旦晚会,而文娱委员每到这个时候,都感到很难办,她和我说叫谁谁都不愿意参加。但是平时他们在没有人的时候唱歌唱的挺好的。于是我到班级和同学们聊了起来,他们告诉我之所以不报名,主要是怕唱不好,我告诉他们说:唱歌给自己听,只要快乐就好。而且我也和学生说我也唱。学生都被鼓动起来纷纷报名。那年的元旦晚会很成功。
困惑三:性心理方面。
现在的高中生同他们的父辈相比,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所以身体各个方面的发育都非常迅速。不仅在形体上与成人无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各种器官及其技能的发育上已经接近和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性成熟给高中生的身心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而非常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网络、影视片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等都对学生产生影响。有些流行文化格调不高,思想内容贫乏肤浅,对于历世不深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鉴别。中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而我们又把性心理、性生理教育列为,使得很多学生把爱看得神秘莫测。他们把希望接触异性和异性间出现的微妙的吸引误认为就是“爱情”,于是不少中学生中出现了早恋心理。
2007年我带的高三毕业班有两个学生,成绩原来不错,可是有一阶段他们上课时心不在焉,月考成绩一落千丈。我从侧面了解到原来他们在谈恋爱,我当时很生气,告诉他们早恋的后果,他们表面上接受,但背后却依然如故。后来,我举了很多由于早恋而耽误学习的例子,耐心引导他们:如果真的喜欢对方,把这份感情藏在心底,等将来都长大了,再谈也不迟。他们最终接受了,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三最后的冲刺当中。
困惑四:意志方面。
首先,表现为有些学生缺乏意志努力,行动放任自流,办事犹豫不决,缺乏主见和长远的眼光。其次,表现为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有的学生不接受教师、家长或同学的正确意见,坚持不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直到失败也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把自己当成高傲的王子或公主,狂妄自大,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有一次,我班级的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候睡觉,任课教师批评他,他竟然和老师当堂顶撞起来。任课教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我看得出他还在气头上,我并没有立即和他谈,而是叫他帮我批改了听力作业,改完作业后,他已经完全平静下来。这个时候我才和他讲了这件事,他已经自己认识到了错误,主动向那位老师认错,并保证以后一定认真听课。果然,自那以后他从未在课上睡过觉。
二、学会愉快的成长(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方法一:加强宣传。
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核心是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与尊重,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对于他们暴露出的问题,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帮助。只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彻底的沟通,也才能防止学生产生疏离感、不安全感,防止学生形成戒备心理或者逆反心理。我们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专门设了一个心理咨询室,由两位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负责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方法二:体育锻炼。
我们国家正在提倡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接受自然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学校现在每天的两都和学生一起坚持,久而久之,学生感冒少了,身体健康了,心理也就健康了。
方法三:良好的班集体。
建立良好的“学习型”班集体,形成健康舆论和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人际沟通。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扩大交往,加深交往。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校里,班级是学生每天所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班级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如在学习园地用电脑打印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建议学生要自己写文章,可以发表对同学对老师的一些看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班级产生了和谐、融洽、友爱、催人上进的心理气氛。
方法四:适当的社会教育。
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的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展青春期教育,除了包括性的生理知识教育,还包括青春期的心理、性道德观念、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爱情、法制观念、科学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异往的指导,认识中学生恋爱的利与弊。
方法五:挫折教育。
关键词:优化 写作 教学 方法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教学收获小,收效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因而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笔者提出应该优化写作教学方法的论点。因为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因而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寻求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这里概括出写作教学的“一个中心,二个课堂,三线贯通”的唤醒教育写作教学法。
一.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激感,培养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
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灵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乐学因素,去唤醒、激励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用心灵的笔触去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2.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信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树立学生信心
树立学生的信心,首先要树立教师的信心。主帅必胜的信念能够鼓励将士的斗志,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去获取胜利。教师拿出自己写得成功地文章和学生分享,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师能用学生中写作成功者的事例去鼓励学生,学生一定会产生认同心理,懂得偶像就在自己身边,只要付出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成功并不遥远。这样学生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就有了走向成功的必备的心理要素。
(2)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教师的训练必须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依据写作教学的规律,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化整为零是把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明确的子目标,全局着眼,分步落实。每次作文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这样,难度降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循序渐进是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它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3)唤醒学生的心灵
唤醒、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懂得了作文是自己必须做好并且是一定能做好的事;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安排。教师在训练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生看文本中的人,看懂文本承载着作家的言语生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1]
譬如读李白的《将进酒》,怎么可以只睹文字,不见作家的性情呢?读这首诗,会看见谪仙李白怀一腔悲愤,翩然而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这样的诗篇,真如酒入豪肠,令人胸胆开张。读这样的诗篇,如果熏不出一点性情,一点豪气,而单纯学习太白的文字,如何能够学得!因为太白的文字和他的性情、豪气是交融在一起的。
教师在激活文本中作家的言语生命的同时,还要激活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力―包括经验、学养和激情,去唤醒沉睡的大师。而大师一旦被唤醒,他就不再是历史的大师,而是已经“着我之色”的大师。只有“着我之色”的大师,才是活生生的大师,富有神采的大师,他也才可能从文字中走出来,走进教师的话语,走进学生的心田。写作教学也必须唤醒人,唤醒人的经历和经验,唤醒人的理智和情感,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3.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评价唤醒失落的情感
情感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古人云“真情出至文”。可见,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要义”。[2]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3]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被唤醒和激发。教师充满情感的评语,虽寥寥数行,但对学生产生的震动却不啻于“精神原子弹”;而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爱情”,以至于废寝忘食,“寤寐求之”,那作文教学的春天也就来到了。
(1)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首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写作。教师要进入“移情状态”,真诚地设身处地地来感受、理解,并予以评价。其次,要善意地鼓励学生。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一名语文教师如能在评语中贯彻鼓励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必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2)循循善诱,情感渗透
一则好的评语除了要有激励功能,还要有指导意义。选准修改点,切中肯綮,寥寥数语,或一针见血,或点铁成金,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样就能把学生引导到自觉揣摩、潜心钻研的道路上来。
文道合一,作文的情感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予以肯定和褒扬,对那些幼稚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则要予以理解和重视。另外,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努力用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按摩”,通过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4]
(3)不拘一格,个性张扬。
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写出有个性的评语,不仅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和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评语因人而异。丰富多彩、个性十足的语言,不仅影响着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好的评语本身就是交际语言运用的典范,或清新流畅、亲切感人,或风趣幽默、机敏睿智,或洋洋洒洒、涉笔成趣;句式活泼多变,修辞信手拈来,再以情感的红线贯穿,既有观赏性,又具启迪性。即使是批评话语,也能使学生感到合乎情理的严厉和充满人情味的关爱。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用充满爱的评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理解、欣赏和期待,用心血铸就学生写作进步的注脚,发掘学生创新的泉源。[5]
4.以学生为中心,用多彩的世界,唤醒人生的体验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人的物质世界,一个是内在的人的感受、理解之中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意义世界。
人与世界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人和世界都置身于审美境界之中,超越被主客对峙关系抽象化、片面化了的存在。但人在自我创造和创造中总是倾向于把物的尺度提升为人的尺度,“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在审美境界中,每件事物――一棵树,一座山,一间房子――在其中都失去了一切冷漠和平凡,而在人的意识的关照之下,呈现出灿烂的感性及其丰赡的意义。即使是熟悉的事物也好像它们是第一次被召唤出来似的,具有了新奇与丰盈的审美意蕴,呈于心而见于物。人的生命价值从而获得意义。心灵就是整个世界,“吾心即宇宙。”人的心灵有多丰富、多开放,宇宙就有多广阔、多深邃。我们以无限自由的视野观照天地自然之美,开拓出任凭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广宇。
5.以学生为中心,用憧憬生活来唤醒丰富的想象
人们总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希望、憧憬、幻觉、梦境经常与人生相伴随。
我们阐释和体悟想象,应抛开狭隘的认识论层面和心理学层面的界定,而着眼于人的精神解放,关注个体感性生命的自由。庄子提出“心斋”、“虚静”和“逍遥游”,意在通过凝神静虑,排除物欲尘垢,消除对象性思维定势,把人从物质重负中解放出来,“以游无穷”。
在审美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由,可将自由界定为个体的感性生命自由,自我超越的自由,美学的想象论的自由所依据的并非知识而是“诗意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中国先秦的庄子所强调的“游”的状态就是这种美学的想象的自由,那是一种放弃对于知识认识的承诺,立足于“艺术的人生”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性自由。[6]
想象贯注其中的自由生命活动所关注的人,因此不再受到物质枷锁和理性藩篱的束缚,在“恬然澄明”和“亮光朗照”中以意义的方式实现并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不再通过外在的目的和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确实存在。“最高境界的自由不是知识与认识,也不是道德和本能,而是精神对自我的提问与回答,是精神凭借于想象力的诗意漫游和自我放逐。
想象作为精神性意象的现实有效性,就在于它是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一种唤醒,对人的物化和生存沉沦的一种拯救,对个体精神解放和自我塑造的一种推进。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唤醒丰富的想象,唤醒心灵,唤醒写作的意识。
二.两个课堂即有限的教学课堂和无限的课外实践课堂
1.有限的教学课堂教学内容
(1)制定严格可行的一定时间量的作文授课计划和练笔计划,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
(2)传授写作基本知识, 掌握写作技巧。
(3)用优秀的作学生范文,让学生阅读、评判、体味。
(4)传授运用特色语言,“文学是艺术的语言”,作文也如此,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使学生的文章,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
2.无限的课外实践课堂建构
(1)建立语汇库,一是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语汇本上。二是平时要注意把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2)建立素材库,平日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写日记、写观察笔记,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见闻。
(3)建立思想库,一要善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二是辑录,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4)进行多种作文竞赛活动,培养写作人才,挖掘写作人才,激发作文写作积极性。
有限的教学课堂传授写作知识,讲解写作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无限的课外实践课堂积累写作知识,运用写作知识,进行课外练笔。两课堂有机的结合,学生的写作就会走向成功。
三.三线贯通即导学、助学、促学贯穿整个写作的教学过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要把语文教学的写作课落实到实处,不但要有严格可行的一定时间量的作文授课计划和练笔计划,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应该有整个的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支持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写作效果。这也就是三线贯通的导学、助学、促学的写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贯穿整个写作教学过程。
导学实际就是指的课堂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中心,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唤醒教育思想指导写作教学,抓好课堂写作教学,打好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完成课堂写作教学任务,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助学实际就是对学生写作的支持服务,如何帮助学生课堂之外的写作活动,如为学生提供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写作专题讲座、网上写作课堂、多媒体写作课件、方便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处处时时写作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高写作提供更多的方便,便于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把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用写作展示出来,完成写作的目的。
促学实际就是促进学生写作成功,开展一定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如进行写作竞赛,提供发表写作的平台等,发现写作人才,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认识世界、自我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写作成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文萍.作文教学要赋予生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5)(上).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凤荣.我的随笔化写作追求与理想[J].当代教育科学.2011(8).
[5]王琛.关于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1(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