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上册生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习目标:
1:眼球附属物的结构和功能;
2: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掌握视觉的形成;
4:耳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的功能;
5:听觉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描述近视与远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3: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三、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四、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切入主题;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男同学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在足球场上,通过观察判断足球的飞行路线,进行巧妙合理的传接与配合。而场外的教练员则通过大声的呼叫,指挥球员跑动换位,以保持球队合理的攻防阵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点出通过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从而提出眼和耳朵!
环节二:眼是人体观察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视觉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
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一、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1、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两者移行处为角巩膜缘。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面约6.8mm,屈光率相当于+43D的镜片。
角膜分为:
a、上皮细胞层:此层再生能力强,破损修复后不遗留痕迹;
b、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c、实质层:在光学系统上具有重要意义;
d、后弹力层:损伤后可迅速再生;
e、内皮细胞层: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损不能再生。
角膜无血管,由泪液、房水、周围血管以及神经支提供营养;角膜表面从大气得氧;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
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面与角膜,后面与视神经硬膜相连。
巩膜包括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和棕黑层。
人耳结构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看了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的人还看:
1.初二上册生物《动物的生殖》测试试题
2.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教学计划
4.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本知识
的序号填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希臾十來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描绘的是母燕 的
A、取食行为 B、领域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2、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和腐生性微生物分别属于
A、生产者、消费者 B、消费者、分解者
C、生产者、分解者 D、分解者、消费者
3、家蚕的个体发育过程是
A、卵、幼虫、成虫 B、卵、幼虫、蛹
C、卵、幼虫、蛹、成虫 D、卵、蛹、幼虫、成虫
4、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和法布尔对 昆虫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分别是
A、观察法和实验法 B、调查法和实验法
C、实验法和观察法 D、观察法和调查法
5、“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这句谚语说明了生物界普遍存在
A、遗传现象 B、变异现象 C、繁殖现象 D、生长现象
6、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大眼睛和单眼皮 B、黑头发和直头发
C、高个子和有耳垂 D、有酒窝和无酒窝
7、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8、在一颗苹果树上采用下列哪种方式,能使其结出多种不同口味的苹果
A、自花传粉 B、压条繁殖 C、扦插繁殖 D、嫁接繁殖
9、某同学可能遗传了父亲绘画的天赋,但他后天不勤奋练习绘画,终未能成为绘画高手。这一现象说明了
A、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B、性状表现只与环境的作用有关
C、性状表现有时由遗传物质控制,有时由环境控制
D、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0、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 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11、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
C、后天性、防御行为 D、后天性、攻击行为
12、同卵双胞胎长得几乎完全一样的原因是
A、来自相同的父亲 B、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C、细胞内所含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 D、来自相同的母亲
13、生男孩还是生女孩起决定的因素是
A、父亲的性染色体 B、母亲的性染色体
C、父母双方的血型 D、饮食和气候条件
1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 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 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5、为了保护大熊猫等珍贵动物及栖息环境,我国建立了
A、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B、 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
C、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D、陕西省洋县自然保护区16、在下列给出的人物中,与自己是直系血亲的是
A、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B、自己的兄弟姐妹
C、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D、自己的父母
17、制作酸奶和制作葡萄酒所利用的生物分别是
A、醋酸菌和酵母菌 B、乳酸菌和曲霉
C、醋酸菌和乳酸菌 D、乳酸菌和酵母菌
18、动物多样性不包括的是
A、动物遗传的多样 B、动物数量的多样性
C、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
19、下列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动物行为,这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A、蚂蚁搬家. 孔雀开屏。 B、猫捉老鼠. 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 惊弓之鸟 D、公鸡报晓.老马识途
20、蘑菇和细菌的生殖方式分别是
A、孢子生殖、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分裂生殖
C、孢子生殖、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分裂生殖
21、有些 真菌和放线菌能产生可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或具抗病毒、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等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
A、维生素 B、干扰素 C、抗生素 D、黄曲霉素
22、下图是有关人体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曲线, a,b,c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A、大脑,整个身体,生殖器官
B、整个身体,大脑,生殖器官
C、整个身体,生殖器官,大脑
D、大脑,生殖器官,整个身体
23、B和b分别代表脸颊有无酒窝,若一对夫妇均有酒窝,且基因型均为Bb,则其子代酒窝性状表现的比例是
A、1/4有酒窝,3/4无酒窝 B、3/4有酒窝,1/4无酒窝
C、1/2有酒窝,1/2无酒窝 D、全部有酒窝
24、一对夫妇生育了一个男孩,则父亲通过配子传给该男孩的染色体为
A、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B、44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C、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 D、44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
25、生物体表现出隐性性状时,则该性状的基因型是
A.两个都是显性基因 B. 两个都是隐性基因
C. 一为显性基因,另一为隐性基因 D. 以上均有可能
二、填图并回答(16分)
26、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分解者是 。
(2)在图中 A、B、C三者中数量最多的是 。
(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4)如果A是草原上的草,将草地用网子罩起来,一
段时间后,B的数量会 ,A的数量会 。
原因是 。
27、下图是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女性的主要性器官[③] ,能够产生 和 。
(2)卵细胞与在[ ] 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3)受精卵发育的初期,由 提供营养,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形成多细胞的胚胎。胚胎缓慢移动,最终植入[ ] 内壁上。
(4)胚胎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胎儿,胎儿通过
和 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排出代谢废物。
三、实验与探究(17分)
28.根据骨的成分鉴定实验回答以下各题。(共10分)
鉴定方法 骨在稀盐酸中浸泡 骨在酒精灯下煅烧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上表: A、骨剩余的物质为无机物 B、骨剩余的物质为有机物C、灰白色的物质,质脆 D、柔软的物质,可任意弯曲
(2)实验结果说明了骨是由脆硬的 和柔韧的 组成的。
(3)右图表示人骨中某类物质在各年龄段含量的变化,这类物质是 ( 填入正确答案的字母)
A.有机物 B.无机物 C.钙 D.骨髓
(4)上图说明,在儿童和少年的骨中,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 ,因此要注意坐、立、行等姿势。(填入正确答案的 字母)
A.多于 B.少于 C.多于 D.少于
E.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 F.弹性小,硬度大,易骨折
29、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 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此探究实验:(7分)
(1)实验前,必须先将 (填“同一种”或“不同种”)树的落叶分成等量的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2)该实验的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3)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 组的 树叶有腐烂现象 。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 作用。
(4)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你认为他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吗? 。为什么?
。
四、分析 说明(17分)
30、下面是某家庭成员某些特征的调查结果,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7分)
性状 父亲 母亲 女儿
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 双眼皮 双眼皮 单眼皮
有无耳垂 有 无 无
舌头能否卷曲 能 能 能
(1)表格上所涉及的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等特征,在遗传学中称为 。
(2)父母为双眼皮,而女儿为单眼皮,此现象称为 ;父母的舌能卷曲,女儿的舌也能卷曲,此现象称为 。
(3)若双眼皮的基因为A,单眼皮的基因为a,写出家庭成员的基因型:
父亲: ,母亲 ,女儿 。
(4)这对夫妻如果再生一个孩子,生女儿的可能性为 %。
31、在巴西路易斯市130千米处,有个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的岛,住着300多位居民,他们的皮肤极白,头发几乎透明,白天被迫深居避光,只有皓月当空时才走出家门。请 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该岛居民可能患何种疾病?
(2)造成该岛居民患者如此之多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
(3)若该疾病是隐性遗传,控制基因是a,则患者的基因型为
(4)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居民的患病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5)若一患者与一正常人婚配,产下一正常女孩,请画出可能的遗传图解 (2分)
32、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请回答:(4分)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这属于 行为。
(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又去打开瓶盖偷饮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 行为。
(4)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来说(2)、(3)的行为比(1)的行为更能适应 。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C C B D B D D D B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D D B A C C A B A B
二、 填图并回答(每空、问1分,共16分)
(4)脐带 胎盘
三、实验与探究(每空、问1分,共17分)
28、(1)
鉴定方法 骨在稀盐酸中浸泡 骨在酒精灯下煅烧
实验结果 D C
实验结论 B A
(2)无机盐 有机物 (3)A (4)A D E
29、(1)同一种 (2)乙 甲 (3)乙 分解 ( 4)不能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他种类细菌的干扰,导致甲乙两组 落叶都会出现腐烂现象
本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自觉,自控,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上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
在期末工作上,尽量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印发一定量的练习试卷给学生练习,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能够在期末考试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关键词】生物教学 趣味故事 爱国教育 学习兴趣 环保意识
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好奇争强、记忆力好,但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趣味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还可以结合生命科学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抓住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生物学理论知识很抽象,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出现“走神”现象。这时适当巧妙地运用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既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我给学生做了相关资料的补充。从互联网上搜索得知,1989年10月5日《法制日报》刊载了一则短文《达尔文的遗憾》:“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听完这则故事,学生们个个求答心切,兴趣大增,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变得十分活跃。从此,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认识,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违背法律。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生物学科在初中学校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而且大多数地区不作中考科目。基于这种现状,在课堂上我常用一些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规律”时,引用了这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着:“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明,同时又具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知识。
三、开拓思雄能力,加深理解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选择,有的放矢地运用趣味故事,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昆虫外激素”时,引用了这则故事:楚汉相争,坟下一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拔剑自刎。之后便设问:韩信设计谋害项羽,其计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探求问题所在,让学生主动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才总结出结论。这样既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了学生普遍反映的生物知识不好记、记不牢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环境污染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生物课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地运用现实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讲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环境保护”时,我给学生介绍1998年我国的抗洪救灾情况,告诉学生我国长江流域等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虽然主要是气候原因在作怪,但是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调,造成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些人为的因素,也增加了洪灾危害的程度,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从事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唤醒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结合科学成就,进行爱国教育
本世纪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如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基因工程的新成就,“1996年,我国王小军等人采用微粒轰击幼胚将除草剂抗性基因导入小麦,转基因小麦具有溴苯腈抗性,并自交可育”。又如讲“杂交育种”时,介绍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获得世界金奖,为世界水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及近年来培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10-15%,且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等。然后教育学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大批勇于探索的人才。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应该为祖国的腾飞奋发学习、努力探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了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正确人生观。
总之,在过去的几年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采用故事来开展辅助教学,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不但活跃了所任班级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还激发了所教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启迪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海珍,许翠霞.尝试新课改激活新课堂——高中生物课堂新教[G].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作者:佚名.生物教学中“巧”用小资料[OL].互联网-周南中学.
[3]作者:佚名.中学生物教研工作的困境与对策[OL].互联网-恒谦教育网.
[4]杨丽红.优化生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就是去玩,去看新鲜,有的则认为反正升学考试也占不了几分,学它无用,因此在学习上没有目的性,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都会给实验课的组织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实验的目的,懂得此试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激发他们实验兴趣的关键所在。
实验前,教师可巧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氛围。如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观察蚯蚓”实验,在实验课开始我便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设问:(1)在什么地方可以发现蚯蚓?(2)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会钻出地面?(3)蚯蚓是怎样运动的?靠什么来运动?(4)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5)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观察起来、做起实验也就分外的认真仔细。当然,还可以在实验中进一步扩展提问,比如: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的有什么意义?有些同学看到蚯蚓爬出地面就把它弄死,这样做对吗?从而让学生懂得蚯蚓对改变环境,平衡生态系统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爱护蚯蚓,保护蚯蚓,实验完毕要把它放回到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减少组织实验教学难的问题。
二、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只有理解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要领,才能进行规范的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中进行规范的操作,是使实验收到良好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七年级上册“制作洋葱叶表皮临时细胞装片”的实验,对于刚升初中的学生来说,实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外实验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一批骨干学生,再由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做好实验。当然,教师在开始上实验课时,依然要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熟悉实验步骤的同时,自己先找出关键词,并圈出。然后在教师讲解每一步的含义及注意事项的同时,边操作边教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再次强调注意事项,如载玻片的中央滴的是清水,而不是生理盐水。滴时要注意适量,因为滴的太多容易外溢,而太少又容易出现气泡。盖盖玻片时要让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缓缓地盖下,以防出现气泡,让学生学会分辨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而且黑,中间发亮发白,轻轻挤压就会变形。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实验的步骤及要领,当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洋葱叶表皮临时细胞装片中的细胞时就会乐极而返,印象深刻。
三、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认真地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好多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只注重操作,不注重观察、分析。例如,七年级上册中的“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对菜豆、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过程中认识菜豆种子的果皮和种皮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而菜豆的果皮和种皮则很容易分开,另外,在观察子叶时,菜豆种子的子叶有两片,很肥大,功能是专门为种子萌发时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而且很瘦小,功能是负责转运营养物质。另外在菜豆、玉米种子的切面上滴加碘液时只有玉米种子的胚乳部分变蓝,说明其结构中没有淀粉,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去操作,就能达到观察实验的预期目的,养成认真科学的实验态度,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四、正确处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讨实验中的不足
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上,有一名学生在完成了规定实验后,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等东西,但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对这种违纪行为,本应予以警告并宣布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对他积极探索的科学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我采取了如下方法:问他观察的怎么样,能不能看到清晰的物象?学生摇摇头说看不清楚,我便对他说:“其实,设计一个实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课后我们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现在先请你想想今天规定的实验中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于是在我不断的启发下,学生大胆而积极地思考,果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赞扬。
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蝗虫“这节课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学生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这一知识点,而且记忆牢固,印象深刻。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除必须的实验内容外,我还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增加了如下问题:(1)用手轻轻地触动蚯蚓前后部分,他会有何反应?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2)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位,他的反应一样吗?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手电筒照 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如何?(4)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在上述实验观察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实验现象时,教师还应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而对于一些不妥的作法,教师也要及时纠正,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提示、启发、诱导等方法,让学生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从而增强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做好实验小结
【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78-02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以具体的实验为基础,在探究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人教版生物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内容。例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演示、模型制作”等,都是良好的探究素材。要让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更需要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生物科学的魅力。由此,“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感不仅是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还包括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会。积极的情感是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通过设问,任务驱动则能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有针对性。简而言之,“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是在积极关注课堂情感体验的同时,以设定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为行动目标,带着具体的问题任务进行学习。
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对“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详尽的阐述和分析,以供参考。
一 关注情感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1.以形示之
教师根据生物学科和生物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生物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生物知识,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实物模具的呈现,也采用“情感为先导,创建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实物模具既可以是现成的生物模具,也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模具。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模型制作环节,例如: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八年级上册),实验材料有吸管、橡皮筋、透明胶、剪刀。小组合作,观察蛙腿并思考。一看:观察骨关节骨骼肌。二认:对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上册43页的图,一块骨骼肌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形态特点是什么?三挑:骨骼肌的哪一部分连接在骨上?四拉:一块骨骼肌附着在几块骨上?试着拉动肌肉,想想这种连接对于蛙的运动有何意义。这些都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活动素材。学生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升华了对知识的情感体会。
2.以声动之
声音信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理信息。课堂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声音信息,也能够很好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情感体验。笔者在讲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时,曾让学生朗读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诗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仿佛把全班同学带入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小路上。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学习中――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同时也为讲求科学严谨的生物课堂添上一份淡淡的浪漫情怀。
3.以情感之
科学史的学习是人教版新教材的特色之一。通过对这些科学史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再现当时的科学情景,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体验他们的探究历程,感悟他们对生物学的热爱以及探索精神。比如: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的学习,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分析阅读资料――“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然后我又把网上搜集的“巴斯德的实验”动画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认识过程,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深入挖掘教材,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二 设计任务驱动,构建互动环节
1.问题任务
问题是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提出问题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有思维梯度的问题串,巧妙地呈现教学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譬如:学习遗传规律时可以设置问题串“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定的相似?连接父母和孩子的桥梁是什么?父母是直接将性状传递给子女吗?”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体会到遗传因子在遗传中的作用。
2.实物探究
在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动手实践活动,这些实物探究活动是进行任务驱动的良好素材。如在学习节肢动物时,可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跳的影响。在实验前,先不展示实验方案,先让学生小组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而后对方案进行点评、讨论;再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构建出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
三 “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模式的课例分析
下面以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对“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课堂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阅读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19页的观察与思考:观察鸡卵的操作步骤,并根据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对照鸡卵结构图认识各结构名称及作用(在课堂中,每组同学合作观察一个鸡卵,通过实物展现,加强感性认识,极大地调动学习课程的情感)。
第二,巧设问题,布置任务。
学生自学:阅读、操作、识图。
检查和提问有关问题: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来自什么结构?卵细胞包括哪些结构?怎样区别受精的卵和未受精的卵?
设计问题: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梯度的问题串,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解,将系统性较强的教学难点进行转化,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搭桥架梯下不断地得以提升,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在解答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功获取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梳理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梳理,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要做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点拨要巧妙、适度,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归纳、总结的空间。让学生能及时掌握和学习相关内容,达到教学要求。
3.及时反馈,总结评价
通过反馈总结,及时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点拨、总结:鸡卵中,起到保护作用的结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起到营养作用的结构是卵白、卵黄,气室提供空气,保证呼吸,系带起固定鸡卵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生物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其感悟生物科学的独特魅力。“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确实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值得教育者去应用、体会和实践。
参考文献
2009年春季,四川省大部分初级中学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版思想品德)。笔者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套教科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商榷。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不易过大,以免教师产生厌教情绪
教科版思想品德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调研和多次访谈来确立主题和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这样的治学精神值得肯定。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编写理念也直接引发了两大问题。
1.从学生的角度看,或有不贴切学情之虞
受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在接受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预设范围内选择答案,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这就如同请客吃饭,只问客人吃川菜还是粤菜,然而,客人也许既不想吃川菜也不想吃粤菜,而是想吃西餐,可惜主人偏偏没有提供;亦或客人还没有饿,根本不想吃,盛情之下,陷入不得不吃的尴尬。通过这种方式所确立的主题并不完全是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当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科版教材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成长的烦恼”,在讲述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时就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第一,现在的孩子一般6岁入学,12岁左右进入初中,此时他们的身体发育变化还不太明显,所以多数孩子并不会过于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而教材用了一个框题来讲述青春期发育,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女生月经的出现和男生遗精现象的发生;而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不具备生物学科的专业素养,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反而会给学生带去困扰。其实,初中生物学科在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安排了青春期发育的系统知识,如果把“成长的烦恼”的编排与之同步,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简单地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即可,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烦恼上,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二,本课在“青春的萌动”一目中讲述了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学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有迫切想接近对方的冲动。然而现实却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才一个多月的七年级学生正忙于适应新环境,认识新老师,了解新同学,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此时提出这一话题无疑是把一个本属于“点”的问题无形地扩大为“面”的问题了,好像在主动引导学生“胡思乱想”似的,效果适得其反。笔者觉得,把这一内容合并人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男生女生之间”为妥。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进入中学一年多,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初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后,其注意力才会开始慢慢地发生转移。此时,一年多的相处加深了学生间的了解,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才会开始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多数学生开始面临所谓“爱情”的困扰。面对困境,学生很渴望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讲述这一内容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从教师的角度看,或有不符合教情之嫌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给教师提供的是一个思路,从而给了教师教学上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师应强化课标意识,加强课标学习,在深入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现实情况如何呢?虽然新教材给了教师大量的自由裁量权,但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农村教师仍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适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在用老方法组织教学,所不同的只是多了几个小组讨论而已,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目前从事课改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大多习惯于多年形成的讲授教学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则,很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一些思想品德课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兼职,通常所教班级也较多。试问,在当前考试这一指挥棒下,如此繁重的课程安排,教师备课时间本已有限,如何还能实施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笔者认为,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编写者能否编写出教师喜欢、易于教学的教材呢?不易教的教材只易引起教师反感,而一个厌教的教师是绝对教不出好学的学生的。因此,如何编写教师易教的教材,仍然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应予以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新课导入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运用课件,将图片、声像等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能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走进课堂,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时,我通过播放上海女足队长高燕捐肾救母的感人视频,并提出问题“高燕为什么会感动国人?肾脏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视频的播放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科普短片,运用动画给学生简述肾脏在人体排泄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突破重难点
初中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系统抽象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坠雾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将微小放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资料展示
生物学科,更多的时候需要大量鲜活直观的资料,只有将这些真实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便捷的给学生展示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时,对于我国珍稀动植物濒危的现状,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一内容,我从课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金丝猴,银杉,朱鹮等的图片,伴上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了解了这些稀有动植物物种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现状,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学生体会了地球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自觉的加入到稀有动植物保护的队伍中,从而维护大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初中学生对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网络,给学生搜集了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同时结合学生喜好,给他们出示恐龙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录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总结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静为动
生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静态缓慢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给生物学习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认知障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一缓慢静态的过程逐步展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然后,逐渐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再慢慢地生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伴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缓慢的向下移动,同时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两个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结合。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现,让学生一览无遗,教学重难点也得以轻松突破。
3.便于总结知识
由于课堂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又比较繁琐,传统的课堂总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是太好。而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既方便直观,学生看起来又一目了然。如“鸟类”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在最后总结时,我通过放映课件总结,既省时省力,知识的脉络又清晰可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进行练习反馈
课堂教学时,必要的练习,既可以给我们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帮助,也可巩固学生知识,而使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设置,既便捷又灵活。尤其是技术在课前预制的一些典型问题,教师通过按钮,可以及时呈现,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动画提示如“答错了,再努力哦”、“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 等温馨的提示来鼓励学生。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愉悦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反思
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益。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清晰的显现课堂教学的轨迹,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后反思时,问题的发现及补救便显得更加容易。
一、活动内容的心理化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表达认知的欲望,使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例如,在进行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行为》一节教学时,教师一上课就提出让学生先回忆看过的与动物有关的任何活动。然后四人为一小组,将自己想到的场景进行描述,组内交流后选出精彩的活动画面在班内进行再次交流。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也很广,所以涉及的场景也很多,有在生活中亲眼所见的,有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有在书籍中读到的……发言的积极尽兴,聆听的兴致颇高,课堂气氛相当热烈,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活动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把活动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还可以在解决问题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人体的呼吸》一节教学时,教师首先组织同学们感受自己的呼吸。先是用手放在鼻腔前面,缓慢地吸气和呼气,感受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与呼吸系统中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关呢?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在讲解呼吸运动的原理时,也是让学生一只手放在肋骨上,一只手放在胸前,缓慢地吸气和呼气,感受胸廓的变化。思考:胸廓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肌肉与呼吸运动有关?为什么说它们有助于呼吸运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求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点。接着再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给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的知识,而且还把难、繁的知识过渡到了简单、容易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继续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本节内容的疑问,然后师生一起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这节课由活动开始,然后在师生共同参与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对呼吸的知识一一获得了解答,课堂效果非常之好。
三、活动内容的操作化
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转变成学生的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有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根毛”。考虑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就应该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进行,自己动手培养幼苗,并且每天作好观察记录。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本来就特别重,看着自己培养的种子天天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在一天天地增加。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各小组间相互交流实验成果,并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新知,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活动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的分类》一节教学中,对植物进行分类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已学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归纳整合,使学生对植物的分类知识构建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动物的分类教学中同样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内容的生活化
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与知识的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而活动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越紧密,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活动也越有成效。因此,生物教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尽量使问题情景生活化。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植物的生殖》一节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视频资料演示农民在生活中播种时的一些做法:柳树的扦插,山竽的块根繁殖,土豆的块茎繁殖等。学生在观看时就指着屏幕说:“这个我看见过的!”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植物繁殖的事例。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完成了课堂教学,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不重视思想品德课。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我对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也有了解。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副科,一般不重视,不考试。城市里的思想品德课好一点的有专职教师,有的是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代课。农村的更是不重视,一般是语文老师代课,有的就不上。初中思想品德课七年级和八年级也不重视。九年级到中考前几个月才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不重视,把思想品德课当成小科、副科,一般不考试。家长社会不重视,重视学习语数外,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没人都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辅导班。学生不重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不高,自身又有很多学好思想品德课就能改掉的缺点、不足、坏习惯等等。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有错误,不当之处。我校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 《思想品德》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根据课程标准编著的全国通用的教材,从2004年编写以来,出版了3版。虽然有部分的改动,但是书上错误的没有改正,过时的资料没有替换,不当之处没有修订。有错误和不当之处的教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1、教材第4页,“我知我家”这一框中关于“家的含义”的说法的第三幅画说:“是人群的集合体__八年级二班是我们家”,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因为八年级二班是一个班集体,不是家庭。八年级二班就像我家一样,可以这样比喻,但是班集体绝不是家庭。可以改为“家是人群的集合体__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2、教材第5页的第一幅图,“是好朋友__小刚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两个是一家人。”这一表述也是错误的。因为好朋友绝大多数不是一家人,小刚和我就不是一家人,不能解释家的含义。可以改为“家是兄弟姐妹__弟弟、妹妹和我是一家人。”
3、七八年级的教材中过时的材料没有更新。八年级上册教材第67页的相关链接中全球“四亿人每天网上冲浪”的资料是新华社2003年6月15日的统计资料,已经过时了,特别是资料中没有中国网民使用因特网的使用率。中新网杭州2009年10月28日电 (记者 李飞云)今天上午,记者从“第二届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大会”新闻会上获悉,中国网民已达3.38亿,居世界首位,并在年底有望突破四亿。
4、缺乏民族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没有充分利用,却使用大量的外国材料。七年级下册中外故事比例是3比2,并且列举的材料中国人的大部分是做的不对的,外国人的都是做的很好的。
作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品德教材,有错误缺乏科学性,落后、缺乏时代感,没有继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大量运用外国材料,缺乏民族性,确实要修改。
教材编排的不合理。现在的七级的思想品德教材是按照混合螺旋式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知识进行混合编排的,不如原来的并列直进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编排的知识很乱,大杂乱空。中招考试的知识点,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知识九年级教材没有,七年级心理学知识考试的很少。考试时,每个省不得不对三年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在出一份《考试说明与检测》。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河南等省份考试,中招思想品德考试由闭卷到开卷,由满分100分到70分,不断减少思想品德在中招中的分量,这是不重视思想品德的表现。考试题型不断变换,由单项选择到单项多项选择混合,再到单项多项选择分开;增加考政治小论文、增加简答题和概括题;去掉政治小论文,改为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从1999年到2010的这11年每两年中招政治试题题型就变化一次。考试题型的不断变换,吃苦的是老师和学生,每年都要加大对中考新题型和易错题型方法的练习。中招政治考试内容所选材料是时政材料,考察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时政问题的能力。但是70分的分量,每年考试的重点是九年级和八年级的大部分,考察七年级的少些,甚至不考。因为开卷考试,出题人为了避免学生直接抄课本,出题的材料是时政资料,出题角度是开放的。这就使学生认为学不学课本知识都行,只要按照要求写出来就可以。课堂上就不那么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课是副科、小科,开卷考试,总分只有70分,考试时抄一抄中考开卷考试速查或一本全等中招辅导资料就行,学生根本就不重视学习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与中招考试、人们对思想品德课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例。
我国要加大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力度,要重新审查和编制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材,重视思想品德教师的地位,增加教学课时,增加教学的时效性,增加考试分值,至少也要100分,加大考试立法,对考试形式、内容、题型、时间、出题、评卷进行科学的规范。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_____《资治通鉴》。如果道德是1,才能就是1后面的0,只有道德树立起来了,后面的0才有意义。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学好思想品德课是多么的重要啊。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能力,了解国情和国策,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二、要重视心理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短板就是心理学,而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汶川、玉树地震后对灾区人民的创伤后应激的心理安慰、咨询和治疗,使得政府和人民重视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有两种归因。内归因的人焦虑、抑郁,他自残自杀;外归因者暴躁、愤怒,他就、杀人。这都需要心理学的大力支持,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普及和应用。就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和校园伤害事故中,新闻媒体的报道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可低估,报道之后对于后来者都是示范效应,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已经认识的很清楚的,不要再报道了。可见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和报道后的负面效应的评估是多么重要,加大对全体国民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多么重要。
1 辅助实物观察,获得理性认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的课题是“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节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主要特点。探究实验的材料一般是实物――猪小肠,这是较好的观察材料。但是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后,发现预期的效果并不理想:实验结束了,学生虽然对探究材料猪小肠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有些迷茫,他们没有深刻、到位地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隆起的绒毛大大增加了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也就是说,学生对生物体的有关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还没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时,采用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的方式,旨在通过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实现对生物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先对小肠外壁、内壁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再通过对计算面积大小的直接比较,就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小肠内壁的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的结构特点。此时,学生利用之前对实物的感性观察,再结合制作的小肠模型,获得对小肠的结构(皱襞和绒毛)与其功能(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相适应这个观点的理性认识,顺利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目的: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进一步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不同颜色的完整废旧纸张、剪刀、尺、胶水等。
制作步骤:
(1)制作纸质的小肠模型,测量和比较模型内外表面积的变化和差异,理解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于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作用。
(2)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
思考讨论: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说说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 替代实物材料,突破学习重难点――模拟制作肾单位的结构模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四章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肾单位的结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算解剖实物(哺乳动物的肾脏),也很难观察到肾单位的结构。因此,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是学生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之关键。那怎样来突破呢?笔者经过尝试,发现在学习肾单位的结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制作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如下:
目的:通过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材料用具:气球,旧毛线,剪刀等。
制作步骤:
(1)剪一段毛线(长大约1m),团成团,理出两端,待用;
(2)将气球顶端凹陷;
(3)将毛线团轻放进气球凹陷处,毛线团的两端留出凹陷的外面:
表达交流: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①毛线团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球);毛线团的两端分别相当于什么结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②气球的顶部凹陷后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囊)
③气球的管部又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管)
④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此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自发地组成制作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肾单位的模型。并且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了借鉴和评价,在愉快的气氛中借助亲自制作的模型,理解了构成肾单位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在生理结构上的位置关系,为后面学习尿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巧制生物小模型,尝试探究――自制鸟卵的结构模型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章第一节“动物的生殖”这节课中,“观察鸟卵的结构和概述主要结构的作用”既是本节课不可或缺的知识目标,又是本节课唯一的重点。出于爱护鸟类和取材的方便,观察鸟卵结构时选用的材料是以鸡蛋代替的,且鸡蛋体积较大,内部的结构展示比较清晰。但是,笔者经过实践发现有一种结构――系带,不大容易观察得到。有的鸟卵(鸡蛋)的印白中可以看到少许絮状物(系带),但大多数鸟卵(鸡蛋)可能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当,致使在卵白中看不到系带,对呈絮状的系带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这时教师引入探究实验。因为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生物课堂上的有关问题,不仅使学生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与技能,又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举多得。
3.1 探究实验的背景
在实验“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学生逐步了解了鸟卯内部结构及其在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已明确了雏鸟是由卵黄上的胚盘发育而来的这一知识点。因此学生很容易认同:对于鸟类来说,胚盘(受精卵)是繁衍后代最重要的结构。那么,对于鸟类来说,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胚盘必须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即卵黄应该保持在整个鸟卵的中央位置,这样才能使卵黄上的胚盘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风险降到最低。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学生的探究实验就开始了。
3.2 探究实验的名称:探究鸟卵内部结构中系带的作用
(1)提出问题:鸟卵是靠什么结构使卵黄始终保持在鸟卵中央的呢?
(2)作出假设:鸟卵是靠系带使卵黄始终保持在鸟卵中央的。
此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打算通过怎样的手段或方法来直观、形象地向大家证明系带的固定作用呢?经过各学习小组的激烈讨论之后,大多数学习小组提出制作(鸟卵的)模型。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假如我们要制作一个模型来验证系带的作用,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应该怎样制作才比较科学呢?最后,请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当场制定出一个制作鸟卵模型的简单方案。由于时间关系请学生在课后准备、收集相关材料用具,再利用课余时间将模型完成,下一节生物课上再全班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由于学生刚刚观察和学习过鸟卵的结构,制作模型的方案很快就制定好了。
(3)制定并实施方案。
目的:通过自制鸟卵的结构模型,探究系带的作用。
材料用具:果冻的塑料壳(2个)、黄色乒乓球(1个)、旧毛线,剪刀,透明胶带等。
方法步骤:
①制定制作模型的方案(以小组长为首),明确分工;
②发动组里的学生收集材料;
③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按照之前的方案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完成鸟卵模型的制作。
(4)得出结论:系带的作用是固定卵黄,使卵黄尽量保持在整个鸟卵的中央。
(5)表达交流:
①果冻壳相当于鸟卵的那个结构?(卵壳)
②乒乓球相当于鸟卵的那一结构?(卵黄)
③乒乓球两端的毛线相当于哪一结构?(系带);其对卵黄起到什么作用?(固定的作用)
④择优展示成果。
由于这个模型是学习小组在课外自主制作的,因此所用材料和成型后的模型比较多样。有些小组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乒乓球和旧毛线。这种小模型虽然简易模型,但也能说明问题。有的小组收集的材料比较齐全,有果冻壳、乒乓球、毛线、细沙等,制作的模型相对较完整。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学生还用深色记号笔在卵黄上标出了胚盘所在,而且在乒乓球的内部装了少许沙子,当拉动乒乓球两端的毛线时,通过毛线对乒乓球一松一紧的调整,尽力使“卵黄”保持在鸟卵的中央,同时“胚盘”保持在上方,这样的模型就更形象逼真,也比较科学。各组学生在展示模型之后,相互评价,共同交流,明确了鸟卵内部各结构及其功能,顺利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自主制作模型来尝试探究有关问题,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理性认识,又巩固了探究意识,提升了探究能力。
关键词: 新教材 初中生物 2012年版本
一、对一些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改进
1.教学内容适当,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
生物教材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放在一起学,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旧教材是先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再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我每次上这部分内容时都特别纠结能不能不按书本顺序,先讲消化系统的组成,稍微讲讲各消化器官有什么功能,再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更容易掌握。现在这套新教材就是如此安排的,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
2.把一些难度大、可操作性较低的探究删除。
如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该探究难度大,需要的时间多等原因,教材把这部分甚至整节都删除;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中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由于本节已探究过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理念,没必要再做探究,也许这样还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3.把一些相关内容进行浓缩,减少课时量。
在旧教材中七年级上册安排的总课时是29节,因为上学期假期多,时间短,所以要完成教学任务难。新教材是三个单元,5个实验,3个探究,1个调查,却只有23节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没有少,只是把一些相关知识并在一起,这样减少了上课时间,增加了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教材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并成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把第三单元的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三节并成一节。
二、增加了一些新栏目、新知识、新观点
1.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
我上旧教材时经常纠结,某节课如何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这一栏目后,再也不用为此而纠结。如七年级下册上“血流的管道――血管”,让学生结合“想一想,议一议”内容与平常亲身经历,思考为什么有时血是慢慢渗出,有时是喷出?学生议论纷纷,兴趣浓厚,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兴奋点时马上转入课题。又如八年级上册在“先天和学习行为”中的“想一想,议一议”,通过描述乌鸦在不同情况下吃坚果的行为及后面的问题,教师不用再多说什么,学生对什么是学习行为已掌握得十之八九。
2.增加了“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
这不仅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体现教育重点,活跃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强化记忆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对研究学生的思路,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知识内容的因果联系,发展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智力的开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使师生在预习和学习时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三、课后练习作了较大调整
1.练习题型多样,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做练习得到训练。新教材中的练习有连线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连线题、判断题相对来讲容易些,简答题就难一些,需要分析综合。练习题的难易编写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做出连线题、判断题,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有些简答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来。
2.课后练习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的习题增多了。
如七年级上册P8页第二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P65页第一题填写植物体的组织和器官的名称;P107页第二题花的结构组成示意图,等等。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概念图把相关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便于记忆知识点。
3.注重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