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去二三里课件

一去二三里课件

时间:2023-05-30 10:4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去二三里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去二三里课件

第1篇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1《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儿歌,作者巧妙地将十个数字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充满儿童情趣,同学们十分爱读。结合本班学生平时诵读的《数字歌》《对数歌》等,我决定开展“数字儿歌”系列阅读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愉悦地、创造性地诵读和欣赏数字儿歌,充分感受其节奏感、趣味性和生活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激发学生对数字儿歌的兴趣,在课外自主地去搜集、诵读更多的儿歌,童谣。

【教学过程】

一、 对数,走近数字儿歌

师:还记得昨天读的《对数歌》吗?

生:记得。

师:那就一起对对看吧!

(指名十位小朋友上台)

师:一人问一句,其他小朋友站起来对,可以一边对,一边表演动作,比比谁表演得最棒!

生:(一人问,众人对)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尾巴像把扇。

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你说五,我对五,梅花鹿头上长小树。

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我说九,谁对九,哪个头上会顶球?你说九,我对九,海狮头上会顶球。

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师:小朋友对数真有本事!这首儿歌里面出现了很多数字,我们把这种含有很多数字的儿歌叫“数字儿歌”。你以前有没有读过数字儿歌呢?

生:我读过《数字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

(该生背完第一句,其他小朋友就跟着一起背诵后面的内容)

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数字歌》,大家都情不自禁跟着背了起来。还有吗?

生:语文书上的《一去二三里》(生齐声背,略)

生:《九九歌》(生齐背诵,略)

师:小朋友知道的数字儿歌可真多!看,“青青草原”上的喜羊羊和小伙伴们也喜欢数字儿歌,他们正在举行数字儿歌大赛呢,邀请你们参加,敢接受挑战吗?

【评析】《对数歌》是本班学生早已熟背的一首儿歌,很有节奏感,内容有趣,语言生动,贴近一年级儿童生活,深受他们喜欢。由这首《对数歌》拉开“数字儿歌”系列阅读的序幕,非常自然。“青青草原”的动画人物游戏挑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极大调动了同学们进一步阅读数字儿歌的积极性。

二、 闯关,学习数字儿歌

第一关,读一读

师:第一关的考官是喜羊羊,它给我们出的题目是“读一读”。赶紧来读吧!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趣味哦。

(出示两首儿歌,小朋友们练读。

儿歌1《小蚂蚁搬虫虫》:小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

儿歌2《数字歌》:一头牛,两匹马,三只小羊找妈妈。四只鸡,五只鸭,六只小鸟叫喳喳。七条鱼,八只虾,九条小虫慢慢爬。十个数字真有趣,小朋友们笑哈哈。)

师:谁来展示一下?(生1读《小蚂蚁搬虫虫》)

师:读得很有节奏感。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首?

生1因为我喜欢小蚂蚁。

师:还有谁也想读这首,如果你喜欢小蚂蚁,可以读得更好玩。(生2读,比生1读得更有趣)

师:谁喜欢读《数字歌》?(生3读)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首?

生3:因为这一首里有很多小动物,很有趣。

师:的确很有趣!小朋友,这么有趣的儿歌,我们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读呢,比如:我们可以一边拍手一边读――(老师带领小朋友用拍手的方法读《小蚂蚁搬虫虫》)

师:你还想到用什么形式来读?

生:还可以摇头晃脑读。

师:你选择一首读给大家听。(生摇头晃脑读)

生:拍腿读。

师:你也选一首读读看。(生拍腿读《数字歌》)

生:边读边做动作。(生表演读《小蚂蚁搬虫虫》)

师:还有哪些好方法?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读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看看是不是更有趣了。(学生同桌互读,非常投入,有的拍着肩膀读,有的轻轻踮脚读,有的拍手击掌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多开心啊!今后就可以这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读儿歌。

【评析】“和乐为歌”,儿歌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诵读作为儿歌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单一、乏味。以上环节在一种嬉戏的气氛中尽情流露出儿童的自然天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语言的熏陶。

第二关,猜一猜

师:看到小朋友顺利闯过第一关,考官美羊羊给大家设置了第二关――猜一猜。

(出示谜语1:一线两线三四线,五六七八九十线。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都不见。)(学生自发读起来,读后大声说出:雨。)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千条线万条线”,就像下的雨,很多很多。

生:因为雨掉进河里就看不见了。

师:这个难不倒你们,美羊羊又出了一个。

(出示谜语2: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镰刀,十五十六大团圆。)(生练读)

师:猜出来了吗?

生:月亮。

师:你从哪句猜出来的?

生:“十五十六大团圆”。月亮到了八月十五的时候是最圆的。(课件:美羊羊出示答案、掌声)

师: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猜出两条谜语。想不想记在脑海中回家出给爸爸妈妈猜?(生:想)那赶紧自己读一读,把它们记下来吧。(生自由记诵)

【评析】猜谜语是儿童非常喜欢的语言交流活动。谜语数字儿歌的引入,让学生在诵读、推理、联想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字儿歌内容的丰富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第三关,玩一玩

师:喜羊羊邀请大家赶紧挑战第三关――玩一玩!

师:(出示图片)看,小朋友在玩什么?

生:跳绳。

师:你平时是怎么跳绳的?(生演示动作)

师:喜羊羊告诉你们,跳绳也有新方法,看――

(出示儿歌:小花绳,两手摇,大家都来跳一跳。三四五,猫捉鼠;五六七,上楼梯;七八九,交朋友;九十一,笑嘻嘻。)

师:这是一首跳绳歌,可以一边跳绳一边念,你们看――(出示一位学生跳绳视频,师配读儿歌)

师:想不想试一试?注意:一边跳绳,一边念儿歌要注意节奏,跳得快,就要念得快;跳得慢呢,就念得慢。下面,我们跟着这个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吧。(出示另一学生跳绳视频,节奏稍慢,指名配读儿歌)

师:我们一起试一试好不好?起立。(全体起立,一边跳空绳,一边有节奏地读儿歌)

师:好玩吗?其实不仅是跳绳,很多游戏都可以配上数字儿歌哦!

(出示跳皮筋有声视频和儿歌《跳皮筋――马莲花开》: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学生观看并尝试跟着读)

师:能接下去吗?(师带领学生根据规律接着读: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评析】“玩一玩”的环节,让数字儿歌走出课堂,成为学生游戏的伴侣。数字儿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世界,也丰富了学生的娱乐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诵读数字儿歌的兴趣。

三、 延伸,积累数字儿歌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字儿歌,你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一起收集更多的数字儿歌,带到班级和小伙伴一起读一读,背一背,在游戏中玩一玩。你愿意吗?(生:愿意!)

第2篇

一、增强审美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美育修养。假如教师缺乏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无法感知数学的形式美、规律美,那么也就无法向学生传递数学美的内涵,教学将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修养,提高数学审美能力,主动学习与美学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美学原理。例如,教师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数学史、数学方法论相关的书籍,提高感悟数学美的能力,还可以多阅读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文学作品,提高艺术修养。在获得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教师还要善于将美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学习1~10的数字时,教师可以吟诵宋朝诗人邵康节的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字时,放佛置身于美丽的乡村世界,为学习数字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在学习“凑整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用宋朝诗人坡的诗《百鸟归巢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意义,即诗的首句含有算式“1+1=2”,第二句含有算式“3×4+5×6+7×8=98”,而这2道算式所得之数相加之和是100,与题目中的“百”相吻合。这首诗不仅富有文学趣味,还饱含数学情趣,给数学课堂增添了趣味。

二、挖掘数学美育课程资源,丰富数学美的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要开发与数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如美的数学符号、美的几何图形等。以教学一年级学生认识数字为例,教师可以将数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利用顺口溜让学生展开想象,从中体会数字的美。比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能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能装酒,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立起来。假如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动画,使数字变得形象生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数字的形象美。以教学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为例,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在理解“周长”这个概念时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来强化对图形周长的认知,使“周长”这个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书本的封面,让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深化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开发和挖掘数学课程美育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备课,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三、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美育的内涵

数学美源于数学本身,是数学固有的本质属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除了表现数学教学过程美,还要将数学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美育因素表现出来,如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展现这些数学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内涵及其魅力。比如,简洁美是一种抽象美,需要学生思考后慢慢体会。6+6+6+6+6+6+6+6+6等多个相同的数字相加,书写起来比较麻烦,这时可以用乘法来代替,简单地写成6×9,这就是一种简洁美,让人看起来简单明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a为平行四边形的底,h为高)可以求出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此可见其用途之广。

再如,对称美也是数学美的重要内容,比较容易让人感受到数学具有的美感。下面这些图形具有排列整齐、平衡对称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它们的对称美。简洁、对称都反映了数学的和谐美,但是数学的奇异美却能让人感到惊叹和诧异,同时也为数学的美增添了生机。奇妙的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所构成,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拼凑出千变万化的图形或图案,如动植物、车桥船、房子楼阁等,这种奇妙的拼图游戏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问题,趣味无穷。在小学数学中展示数学本身的美,有利于学生受到美的启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将对数学美的理解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欣赏数学美、追求数学美。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审美修养,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启迪。

作者:张铭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马桥镇中心小学

第3篇

我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度”,即不但有“温度”,而且有“深度”。在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彰显数学的文化色彩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数学文化包含着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要素。因此,数学教学应当全面地把握这些要素,并且使它们在课堂上彰显出来,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特定的数学内容,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数学内容为载体,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于数学内容展示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学习数学方法和使用数学语言。如,在教学 “十进制计数法”前,刚开始备课时,一位教师觉得这是一节棘手的课: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但他仔细分析后发现,这节课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有数的起源,有文明古国数字的奇异形态,有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教学中,教师就以传递数学文化作为这节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来了丰富的素材,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也有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愿望:“我想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 “我想知道最大的数到底是多少。” “我想知道数是谁发明的。”……接着,教师再呈现出我们的祖先摆石子、刻木以计数的情景,和我国古代以文字、算筹记数,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入等有关数字演变、发展的漫长历程。这样上数学课,学生感到学习不再乏味,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惊喜,脸上洋溢着笑容。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地讨论:“我觉得数真是太神奇了!原来它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我突然发现,数学是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王国!” “真没想到,数学知识是如此丰富而有意思!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想法!”

二、丰富数学的生活色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因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的最终价值也在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把课堂与生活有效地对接起来,把生活融于数学教学当中,使数学课堂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关注现实生活,注意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要素,撷取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并善于将它们融进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色彩。这样做,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之中,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有价值、有魅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如,教学“生活中的圆”时,我让学生思考“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学生开始感到困惑,回答不出来。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茶叶筒,一个是圆柱体的,一个是长方体的,分别将两个筒盖立于筒口处,结果是方盖有时会掉入长方体筒内,而圆盖却始终嵌在圆筒筒口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这样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 “圆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都相等”,圆盖直径大于圆筒,就无论怎样放都掉不进去。由此,学生又进一步想到生活中碗口和餐桌之所以做成圆形的道理:“碗口做成圆形适合人的嘴唇,吃东西才不会漏。” “餐桌做成圆形,方便人们就餐,而且坐的人可以尽可能多。”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由生活想到了数学,又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生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让学生的“声音”多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出提问的声音、探究的声音、表达的声音,使数学课堂更为生动、有效和精彩。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交谈,而是师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让课堂上回荡着提问的声音。很多疑问,不是一问一答可以解决得了的,而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追究,多方寻求答案。这就有了比提问更进一层的探究的声音。当学生发出探究的声音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告诉对方一个答案,而是应当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再创造去寻找结论。很多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学生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会被视为“傻问题” “怪想法”,但实际上,这是学生积极探索的表现,其中往往闪现着创新的火花。教师对于这样的声音,要大力提倡,还要与学生一道认真分析,挖掘其创新潜力,将学生的想法从朦胧引向清晰,逐步达到更高的层面。即使孩子确实错了,但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责 编 肖 飞)

第4篇

茹茉莉:您所指的“促发”大约就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关键事件吧。确实,有些经历能催生人的成长,催生好的研究。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了解新教师的听课活动,我执教的是《乌鸦喝水》一课,居然得到了包括市教研员在内的所有听课老师的好评。回忆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创意设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那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许多老师会采用直观演示法,即准备好瓶子、水和小石子,做实验给学生看。我觉得这样简陋的实验挺无趣的,便用黑色卡纸剪了一只乌鸦,背面装上橡皮筋套在手上,拇指和食指正好是乌鸦嘴巴的位置。开始做实验了,哈哈,所有的动作便是“乌鸦”在完成呢!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一个小小的教具竟然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可能是类似这样一次次有益的尝试,促使我走上了教学趣味的探索之路。

记者:其实,教学趣味应该是一个教学常用词,许多老师也会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一些方法或技巧,如别致新颖的导入、课堂表演、开展竞赛或游戏等等,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茹老师,您的探索与这个层面所指的“趣味”有何区别呢?

茹茉莉: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三个层面来回答。第一是“方法”的层面。说到教学趣味,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关于“怎么教”的问题。事实上,通过改进“教”的方法,课堂也确实可以收获种种趣味。

记者:您能先讲讲改进的途径吗?

茹茉莉:“教学方法”追寻趣味的途径应该很多,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实施内在逻辑等。就说内容呈现吧,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其效果往往大有不同。比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做人物的“资料链接”时,大多数教师采用的呈现方式是照片加一段文字说明,这样的方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明显缺乏吸引力。如何让资料链接变得相对有趣有效呢?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猜照片”的环节,通过课件出示“司马光、钱钟书、岳飞”三张人像图告诉他们:司马光有名可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小的时候砸过缸救过人,而是他长大后也成了很了不起的人物。“老师这里有三张照片,你能猜一猜哪张是长大以后的司马光吗?”一个“猜”字,便引出了丰富的信息。比如学生猜“钱钟书”这张肯定不是,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是现代的,于是便引出了关键信息“古时候”(宋朝);比如许多学生猜是“岳飞”这张,因为小时候的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长大后很可能当大将军,由此便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名人的形象不再是教师直截了当给出的,而是在“猜”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丰满起来的。

记者:这样来了解名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不光有趣,而且信息量增加,思考的维度也丰富多了。看来方式方法不同,教学的效果确实大有不同。

茹茉莉:确实如此,但教学趣味如果仅从方法层面出发去追寻是不够的,否则课堂容易出现为趣味而趣味的伪趣味。在低年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课上老师花样百出,场面热闹非凡,看似学生的情绪高涨,但事实上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学习上,而只是关注趣味本身。这样的课堂,其意义常常只剩下“狂欢”而已。

记者:是的,我也常看到课堂上的一些游戏、表演,有些已经脱离了教学的内容。

茹茉莉:因此,追求教学趣味还应该注重与教学内容结合。事实上,真趣味常常可以源自知识本身,即语文知识本身。当然这种魅力呈现的前提是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解读、解构文本的价值。

记者:趣味源自知识本身。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品味“文字、语言”的丰富内涵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有趣的经历。

茹茉莉:拿识字来讲,单就读音就很有意思,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音韵美,透过字音还能感受到祖先的智慧。你看,当我们说“大”时,口形是大的;说“小”时,口形是小的;说“喜”的时候,表情也自然地露出了微笑;而说“怒”时,表情也随之转为似在发怒。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关注到类似这样的“文字、语言、表达”中蕴含的奥妙,其思维体验的过程必定其乐无穷。方法是为内容的落实服务的。教学趣味的营造也应该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感价值观的产生相融合。比如在《一去二三里》的朗读教学h节中,我特意选了三个风格迥异的音乐片段,一个是古典韵味较浓的古筝曲,一个是抒情优美的现代轻音乐,还有一个则是节奏感很强的儿歌配乐,引导学生为古诗的朗读选择配乐。通过选择尝试不同的音乐,使他们体味到了古诗的韵律、节奏、意境等,不仅使朗读的过程变得有趣,而且朗读的效果也非常好。

记者:用趣味的方式体会趣味的语文,这就是语文趣味应有的追求。

茹茉莉:对!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层面,即“内容”的层面。而第三层面,也是最核心的层面,应该是“儿童”。趣味的追寻归根结底要研究儿童,无论是教什么,还是怎么教,最终还是要回到“为谁而教”的考量上,应通过发掘趣味的内容、借助趣味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发展。趣味课堂要有思维含量、智力挑战,体现增量与提质,这也是我提出“智趣语文”的主要原因所在。

记者:理解儿童、把握学情等议题一直都被教育教学者所重视,语文课堂的乐趣如何体现更多地发现儿童、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呢?

茹茉莉: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这天,五岁的南希第一次上幼儿园,妈妈陪着她。当南希看到墙上的画时,她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南希的妈妈感到很尴尬,不满地告诉女儿:“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接下来,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的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也许都会跟故事中的妈妈一样,用想当然的方式去回答孩子并未想到的答案。有时成年人与儿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个人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他们的谈话就像是两段独白。

我很佩服故事里的那位老师,她更懂得南希问这些问题的意图,给出了不同于妈妈的回答:“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南希听了老师的话,看上去很满意,因樗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在这里,即使画画得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老师也不会马上生气,我待在这里很安全。于是,她安心地开始了幼儿园的第一天。

要使语文教学趣味盎然,其前提是必须拒绝“想当然”的教学思维,在关于儿童的问题上,不仅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当下,还要深入这一现实的内部去研究其内涵,从而挖掘隐藏的密码,真正理解儿童的需求。

记者:听您这样一讲,确实如此。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却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

茹茉莉:这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儿童对教师来说,既熟悉又很陌生,而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如果让“熟悉”蒙蔽了教师的眼睛,教师就会在陌生中迷失以致迷乱。这样的“熟悉”,说到底是蒙蔽了儿童。

就拿一年级拼音教学来说吧,其中有不少相似的老难题,譬如“ui、iu”两个复韵母,学生很难区分。不少教师常常会采用诸如“借助插图”的方式巩固认读,结果无法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们习惯照搬“熟悉”的老经验而没去思考,编者提供的辅助插图其实只对单一呈现的字母有提示作用,并没有解决复韵母的区别问题。所以当学生看图认读时几乎不存在困难,一旦离开图画,这些长相极近的复韵母就混淆了。再比如顺口溜“小i在前iu iu iu,小u在前ui ui ui”的教学,这种“前后”的位置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又太过抽象。站在学生的立场,他们可能首先会想,为什么小i在前就要读作iu呢?小i在后就要读作ui呢?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小i在前iu iu iu”之类的顺口溜只能是停留在有口无心的低效或无效层面。

基于儿童立场,我采用的编故事方法起到了不错的辅助作用:我们知道小i是个爱哭鬼,总喜欢受别人的保护。你看,这回u姐姐来带他玩,u姐姐走得好快,小i跟在后面大声喊:“ui ui ui等等我!”u姐姐很好心,停下来等小i,小i跑得真快,超过u姐姐了。大家夸奖它:“iu iu iu真优秀啊!”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类故事情节,因此倾听得尤为专注,同时,故事情节解决了字形与字音的结合问题,也就真正起到了帮助区分的作用。

记者:您的故事让我想起蒙台梭利写的《童年的秘密》,低年级教学真不简单,哪怕是再简单的几个字母,当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时,简直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