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1.言语激励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渴望被欣赏是人性的需要。教师在面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要懂得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帮助。同样,当教师满怀兴趣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使教师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支持,有了更高的自信与兴趣投入教学之中。
2.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主导。如果学生在课上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就会给教师留下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教师讲课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精神焕发,情绪高涨,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当教师兴致高昂地讲授知识,学生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去回应,并积极加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影响,会以更加激昂的情绪去传授更多的知识。
3.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课本上的知识不能漏讲,不讲学生肯定学不好。”整个课堂老师能够不厌其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讲,但是效果好不好呢?可事实证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分冗长的讲解使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也微乎其微。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堂上自己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是照搬书本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合作、沟通、引导,使学生自觉去练习、参与互动,对自我目标的达成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4.课后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去解决课堂难点的想法,总是等待老师去主动讲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愿意在下课时间单独去问老师问题。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提问会不好意思,并且担心占用其他同学的学习时间,会引起同学不满。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是需要老师具有足够的亲和力和耐心去解决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老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消化课堂上的全部知识。当有的学生拿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来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需要很耐心,并且认真的为学生解答。这就如同商品的售后部门一样,当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售后部门采取很好的服务态度,努力为顾客解决问题时,顾客才会满意,并且愿意下次继续来购买。学生也如同顾客一样,当他有问题来请教老师,教师不会指责他没有认真听课,反而认真讲述,那么无疑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5.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一道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但在课堂之外,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朋友,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去畅游知识的海洋,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出谋划策,而不是作为领导去指挥学生,命令学生。因此教师不必是绝对权威,学生完全可以与教师平起平坐。学生在课堂上无需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对比中美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中国课堂的特点是纪律严谨、整齐划一,老师高高在上,而学生必须唯命是从;而美国课堂的特点是自由交流,形散而神不散,老师融入学生之中,大家共同探讨问题。这两种教学的结果是在美国老师亦师亦友,而在中国老师就代表威严,学生在心里就对老师划分了界限,在一些问题上更是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也会影响在课堂的参与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率的建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老师应该使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强化个人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为祖国培养理想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建设者”。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从而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实现答疑解惑、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只有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只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并落实解决,才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面临的死角。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进而达到“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2
关键词:传热学;民族大学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9-02“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1]是热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机械、电气、建筑、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传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改进,已成为现代科技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在“传热学”教研中的经验,谈谈在“传热学”在民族大学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的主体——民族大学生入手考虑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
根据新疆大学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09级到2011级入学的热动民族大学生高考平均分为450分左右。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也就没有信心,要在热动行业有所作为就要多努力。
2.民族大学生学习习惯
民族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强,有一名维族女学生会八种语言。但是,一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会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懂工程技术。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笔记、课下很少看书、不认真做作业、实验课上不专心、考前背课本、很少做题等。作为工科学生,不做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就导致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流体力学也包括传热学不及格率很高。老师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以改变不良的习惯及作风,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学生爱歌舞,但是,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去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民族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对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如何让民族大学生在薄弱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就需要结合“传热学”提出具体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教学方法。
二、“传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热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传热过程和换热。该课程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表现为基本概念繁多、公式紊乱、重点分散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那么,如何学好“传热学”,其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因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以及传质学等知识体系,并关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努力培养民族大学生应用传热学理论,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民族大学生学好传热学,首先应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区别于汉族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要急于讲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应该说都从某些方面体现教学“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的思想。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
“传热学”是热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术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填鸭式”教学如果灌输得好,学生受益,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和适应老师。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观念及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学生、教师、教材、教育为四大要素加以合理地结合,对旧的教育体系重新调整,将“填鸭”转变为“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新疆大学热动专业的民族大学生谈谈传热学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1.做好笔记,加强学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好学习笔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重点、学习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等认真做好记录,以加强学习效果,便于检查复习,并且要硬性要求,与最后成绩考评直接挂钩。实践表明做一些硬性要求是必要的,有助于民族大学生的教学。
【摘 要】面对当今社会日益突显的诚信问题,加强诚信教育势在必行。诚信教育在我国高校极少作为独立课堂教学活动,本文在深入调研大学生诚信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宋廷敏.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几个环节[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艺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素质拓展、职业测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学生严重缺乏课堂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违背了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初衷。
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目的及意义
1.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很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刻调整自己身心来适应新环境,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现象,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新生对职业生涯观念、职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新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力,勾勒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顺利地度过适应期。
2.帮助大学生树立目标
部分大学生感觉现实与理想的大学差距太大,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父母的约束,许多学生缺乏科学管理时间的意识,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久而久之,便开始虚度光阴,随波逐流,甚至开始谈恋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在认知层面对自身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科学管理时间,为自己的未来制定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二、大三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为人生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理想就业是每位毕业生的心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使毕业生掌握并实践应聘技巧、职业定位、生涯决策等方法,并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提前了解就业政策及形势,解决就业前的职业选择困惑与职业决策问题,增强学生融入组织的团队精神和就业自信心,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毕业生应对就业竞争的能力,明确职业目标,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方法存的问题
1.空洞的知识讲授
传统的知识讲授法往往难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形式单一,教师容易按照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导致学生课堂兴趣不够浓厚。多数大学生初次接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时,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没有真正的认识,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空洞的理论知识讲授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的兴趣,更难以达到开设该门课的初衷。
2.缺少专业的案例解析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内容和课堂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很多高校没有对该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本门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生事务和行政事务非常繁忙的、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组成,导致职业生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多数案例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根据本校学生自身情况选题,内容和深度都非常有限,难以对大学生通过案例进行专业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直观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认识。
3.课堂互动少
课堂上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互动的机会比较少,许多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学时的安排上,内容多、时间紧,没有留出足够的课堂互动时间。即使偶尔有老师提问,大部分学生也不会积极思考,不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更不主动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不容乐观,课堂上的互动气氛不热烈,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堂教学艺术创新对策
1.课堂幽默艺术
课堂幽默艺术是指将生活中表达或领会喜剧因素和在艺术中再现或领悟喜剧因素的一种特殊能力运用到课堂上的一种艺术。课堂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恰当的幽默、笑话,能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授课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将幽默艺术引进课堂,注重内容更新,使教师的讲课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启发性和探索性。这样既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威望,轻松教学,又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指运用具体的活动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手段,将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同的场景,如情景面试、情景职场社交、情景自我提升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既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3.典型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各种平台为课堂搜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案例讲解,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典型的、专业性强的、贴合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4.增强课堂互动
关键词:语言素养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5-02
语言素养指社会人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日常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素养也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言素养高低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推动语言表达技能训练,2009年,笔者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文理科各100份,文科涉及中文、广告、新闻、英语、法律专业;理科涉及数学、化工、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业;文科收回问卷100份,理科收回问卷95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汉语表达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表现为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优化策略可以从优化语言意识,激发母语学习热情、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以及优化校园语言实践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重在探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发展和文明延续的需要。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下设想:
1.1 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直以来只要说到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面广、线长、点多,在教学目的上包括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欣赏、审美陶冶、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多方面的要求。很显然,在一门30 学时的公共选修课中,确立多项教育教学目的,使人感到课程内容大而不当、面目不清、缺乏特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在《大学语文》暂时不能成为必修课,学时暂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进行分科、改良、扩充、提高, 设置语言文学类公共课课程群。
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外国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欣赏、小说戏剧欣赏、语言文字专题、诗词格律赏析,等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目标和功能上尽量体现合理的分工与配合,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似、重叠。这些课程不以学科命名, 而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命名的。这样设课,可以使每一门的内容相对集中,特色更加鲜明。
1.2 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
既要发挥语文公共课专职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文学院专业教师的作用。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的开设, 要突出本类课程的两个特点, 即文学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应用:所谓文学的熏陶, 是指这类课程的开设, 是使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赏, 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中获取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而净化心灵; 所谓语言文字应用, 是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学类中各门课程的筛选、保留、变化, 要充分考虑这两个特点, 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1.3课程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课程设置上分阶段,按阶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文学素养的培养。前者是对普通话语音进行系统矫正,后者则为语言表达的内容做知识储备。
提高阶段: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这一阶段主要开设逻辑思维训练以及形象礼仪课程。在前期普通话语音矫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提升,诸如一些社交礼仪等礼仪类课程,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而《演讲与口才》、《口才学》等则是从交谈技巧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加大训练的力度,多说多练,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等能充分表达能力的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多多安排,以练带学,以赛促练。
强化阶段:随着学生毕业的临近,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社会。加之四年级的时间不长,因此本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各个方面整合加强,达到表达能力综合提升的目的,同时为配合学生找工作求职,有针对性的开设面试技巧类课程(或讲座),最好是能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实用性强、针对强,而且还能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实际面试提供更大的帮助。
1.4课程开设班级规模上建议小班教学
作为通识公选课性质开课的语言课,都有实践性强但课时少的特点,比如《教师口语》、《言语交际》等,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位同学都获得同样多的训练机会,因此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对这一类公选课的教学规模要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小班授课、深入讨论,增强选修课的实效,这也利于提高师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外实验 创新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ZC14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2-01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又有一定的相互联系。若两种教学形式互不联系,各行其道,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和联系,认清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教学的利与弊,才能提高理论与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实验仪器用品等其它专用设备和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理论,探索自然规律的教学过程。
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一方面它是理论的源泉,另一方面它又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实验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手段,观察现象变化,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科学实践能力,开拓思路,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所以,实验教学既不能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又不能完全脱离理论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为止,实验教学存在两种情况:(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有时在课程进度安排上往往前者超前后者;(2)虽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时起步或稍迟于理论教学,但是因受仪器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导致有些实验要么在相应的理论知识获得之前进行,要么在获得理论知识之后很长时间才进行,此外,还有的学生所做的实验是先难后易,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如果实验和理论教学长期脱离,将会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从思想上端正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在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搞好衔接,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1]
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是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的,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5]其根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长期扭曲,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与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2)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实验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和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为了促进课外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传统观念,提升教学观念认识。确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为核心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和体制,并牢固树立起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的观念。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桥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不仅要验证理论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总体上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针对性设置课外实验课。[6]首先,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把学生在校四年中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次,打破传统实验教学中为验证理论课内容而开设实验课的模式,按学科独立设置实验课, 把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对待和安排;第三,注意不同实验课的前后联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课率,开设适量障碍性实验,真正做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任何一个实验教学环节中。
3.深入优化实验教学师资结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师是一根本因素。应该在技术职称评定、岗位等级和工作待遇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教师进行鼓励和倾斜,充分调动并发挥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并为其创造工作条件,改善其生活条件和水平。
4.大力创建校级实验中心,并将其彻底对学生开放。要大力推动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建设,将实验室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学生自主训练、创造发明相结合的理想平台。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之间与门类之间的交叉日益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同时,产生了一大批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交叉性学科;不仅各门科学的知识相互交叉,而且在方法上和实验技术手段等方面也相互借鉴。因此,创建校级实验中心以及设计性、研究型的实验室,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创新性实验课题,这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开放教师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高校中的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科研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科研型和教学型相长的综合性大学中,科研水平高的老师往往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条件,这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课题的快速进展。
课外实验教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形式灵活、效果理想、是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课外实验教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学习;二是因材施教,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的需要,支持个性发展;三是内容、规模、形式、时间等灵活多样;四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愿选择教学活动和参与的方式;五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学生能够直接动手,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完成大学教育任务具有等同的重要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现代大学教育的整体结构。[7]
总之,课外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课外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必须彻底摒弃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的这一错误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灵活高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这必将适应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浅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现代技能开发,1998,8:15-15.
[2]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4-41.
[3]许征程,安静霞.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l):92-94.
[4]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5]赵晖,王和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异质性辨析[J].教育探索,2013,9:4-5.
[6]孙炜伟,张宝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异质性辨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3,10:190-191.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关键词:理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保证该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与其它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在性格、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本文根据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就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加强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心理健康的活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以身临其境方式感受活动的意义,不仅让学生在自我的剖析与认识方面,而且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种,然而,不管哪种教学方式,都会特别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方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目前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效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采取多重互动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将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引入课堂,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视听效果。课程的有关资料可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互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随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2]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106.
[3]钟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3:270-271.
[4]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5]杨波.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新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6-7.
[6]潘柳燕,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07(5):54-56.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应用文
一、建构主义相关概述
1.建构主义的概念。对于建构主义来说,其并不属于完整且统一的理论体系,很多学者都对建构主义存在不同的见解,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于知识学习来说,其是由各种学习主义通过主动建构所形成的,并非因为外部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学习具有主体性,因此会把学习焦点从知识向认知进行转化。在学习时,主体会把原先获取的经验与新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而不是去创造原先知识体系内并非存在的东西,其就是建构性。对于大学英语学习来说,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进而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来主动接受学习。
2.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应用建构主义来进行教学,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并能够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出来,发挥起协作学习与学习环境给学习带来的作用,并借助各类信息资源来让学生去学习,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
二、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应用文写作重视不足。现如今,存在部分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对应用文写作并不是非常重视,哪怕是在读写课教育中,也会因为教学任务重等因素,从而导致应用文写作课教学不足。同时,大学生的英语水准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教师在对应用文写作指导时,存在难度,使学生得不到更多的训练。
2.写作教学方法具有问题。现如今,结果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仍在不断使用。就拿应用文写作来说,运用结果教学法教师会先完成作文的布置,然而让学生写作完成后拿给教师批改,这一来一回,不仅耽搁较长时间,还使得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建议缺乏思考,从而还会继续犯之前的错误,导致应用文写作水平提升不上来。
3.学生对待写作缺乏积极性。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其是一种书面交流的方式,然而,从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缺乏积极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写作。
三、基于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学生写作动机培养策略。首先,教提出的写作任务,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想法得以补充。因此,教师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找寻学生较为习惯的话题,从而完成写作任务的设计工作。其次,教师所布置的写作任务应当满足现实需要,这就表明,将应用文写作中的电子邮件写作、便条写作、求职信等文体写作,都应当做到全面练习。三是对于教师所设计的写作任务,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继而使得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调动起来。四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经常使用电子邮件来给对方发送消息。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来发送电子邮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能够对电子邮件应用文写作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范文讲解策略。不管是何种应用文题材,其均具备特定的交际目的、语言特征及文章结构等相关特征,在对应用文题材进行讲述时,教师需要拿出范文来供学生进行学习与参考,并给出一些该题材经常用到的词汇及话术,从而让学生在课后得到一定的联系。对于范文讲解来说,其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形式上的措施。
3.写作前的准备策略。在应用文写作之前,需要完成对资料的收集、信息的筛选以及提纲的确定等各个环节,从而对作者写作思路进行整理,为作者写出好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考虑到课时有限,所以,在写作之间,教师应用要求学生在课下提前完成准备部分,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互联借鉴的同时,使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4.初稿的写作策略。学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思路已经得到整理,这时,便可以开展初稿写作工作了。初稿写作一般也是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完成,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撰写,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在写作时,学生应当对写作目的进行牢记,进而根据自己所准备的材料完成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习到的词汇与句型做到合理利用,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内容表达。
5.初稿修改与编辑。初稿写作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检查,并从文章结构、语言及内容等方面,给学生提出相关意见,进而使其对照完成修改。
四、总结
建构主义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来完成对知识理解个体的建构过程。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对建构主义的应用,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进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与管理当中,来对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从而能够使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勇.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要求及策略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要求有如下两点: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开讲必须要根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二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方式或内容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被大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地向新知识过渡,这一点尤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运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策略有如下几点:第一,启发诱导式。学起于思,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最忌讳平铺直叙。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研究发现,这类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层一层地激发起大学生思维的涟漪。第二,开门见山式。这种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向大学生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清重点、难点,使大学生心中有数,在开始时就紧紧地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清晰地感知大学英语教材,这种开讲策略使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第三,故意设置悬念式。设置疑问能引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只是使大学生处于暂时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如果大学英语教师的开讲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那么,大学生的英语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大学生也就听得津津有味。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任务,正确地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以及方式选择的艺术性、技巧性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各方面因素的保证,尤其是实施“结课”环节的时间与内容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把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所需的时间。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要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计划和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有目的地调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节奏,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熨贴,水到渠成。我们要防止孤立地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来安排结束,结课时应该使结语照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语言要注意简炼。结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结束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完成一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将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环节一样重要。精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策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束的策略有如下几种:第一,练习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安排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内容的情况检查,也是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在此练习中,既巩固了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实际技能。第二,发散式。发散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另起波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第三,图标式。图标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前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制成图标,在大学英语课堂结束时,将其展示,帮助大学生小结,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系统化。第四,回应式。回应式的结课是指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也可以是文题,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等,这些都与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关。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这种归纳结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要求。通常,大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练习;完成口头作业。针对上述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布置大学英语作业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把大学英语作业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向大学生交代清楚,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即布置作业要明确。对大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产生的疑难点,要做适当的启发,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大学生如何具体完成作业。主要是为了澄清完成大学英语作业的目的要求。第二,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要求,包括作业本身的数据、观点、表达方式等要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相应技能、技巧的形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避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无效劳动。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适当。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作业量过少,不易督促和检查大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工作,作业量太大,容易增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第五,大学英语的作业的难易要适度。一般地说,大学英语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度,但这不太好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例如对水平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大学生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容易,或者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完成大学英语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更好地达到了布置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盲目地编印各种类型的复习资料、习题汇编,不加分析地强加给大学生练习,这种题海战术既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又违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其次,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指导。善教者必须与善学者相结合,只有大学生会学、善学,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关心和了解大学生做作业的实际过程,并加以积极指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作业任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作业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独立自学的能力。根据大学生作业活动过程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各项作业指导:第一,准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每道作业都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首先弄懂了大学英语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才能学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分析、计算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所布置的大学英语作业题,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通大学英语所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规律,然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二,审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大学生注意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如果能够联系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过去不熟悉的题目,变成熟悉的,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回答问题。第三,解题。解题是继审题后把解决的思路和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时要想做到保证质量,就要争取做得准而快。
四、结语
在当代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上好大学英语课的基本要求,使用大学英语课堂开讲和结课的各种方式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成绩,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准备的策略,诸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讲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讲授方法适当以及采用一些常用的开讲方式和结课方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程序设计以及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等。
作者:何丽红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1.1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
如何有效的看待与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重点。“安全”在广义上讲是没有危险、无事故发生的状态。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大学生的年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体育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与安全事故。此类事故的存在既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成为加重体育教师业务负担,阻碍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诱因。而在应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处理上,一些学校出现消极应对、舍本逐末等现象,如:删减体操、铅球投掷等教材。学校此类因噎废食的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实现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注重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三基教学的痕迹明显。在体育卫生、安全保健、生命教育方面,教师往往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而此类技能的传授与发展措施不足,造成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危险隐患判断意识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面对安全问题、突发事件的时候不知所措。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以安全为体育教学的底线,以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传授体育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在实现体育课堂健康促进功能的基础上,不断丰盈大学生快乐成长、安全发展的生命沃土。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策略
2.1提升高校体育课堂常规的落实与管理效果
教师在不同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要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每个运动行为,看是否有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动作。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安全责任重大。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掌握多种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才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只有安全、健康的体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同时,高校体育课的安全教学要具有一贯性,这种一贯性体现在学期安全教育的一贯性、课堂安全教育的一贯性等。对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境,教师要反复强调并做出动作示范。
2.2优化与加大高校体育课堂安全规范的执行力度
在体育课堂的开始部分要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好体育练习的组织与管理,讲解与示范要明确,体育练习的难度要由易到难,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来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自信心。在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学生所穿服装的检查,既是保证学生练习的舒适性,也是规避服装导致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要做好学生体育活动参与肌肉的活动。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练习的安全监督,提升保护帮助的有效性。
2.3规范高校体育课安全制度与保障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将其落实到行动上。在高校体育课的铅球、实心球等内容教学的时候,大学生在开展面对面投掷练习时,教师要做好三条线的标注,统一指挥。一般情况下,推得远的相互为对手,切忌甲方捡球时甲方对手相邻的同学推铅球。再次,大学生喜欢用脚急停滚动的铅球,教师要示范,指导用前脚掌迎球,警告大学生不能用脚背停铅球,避免骨折、挫伤等事故的发生。首先,体育教师要加大体育器材的使用与管理。针对部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不足、陈旧等问题,学校要及时进行体育教学器材的更新,定期检查体育教学器材,做好场地器材的维修检查工作。其次,要制定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制定。
2.4发展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上网 高校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一方面方便了大学生与人的日常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众普遍对之持批评态度。
对高校课堂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为改善高校大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难得的机遇,也为高校大课堂教学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跳出社会的一味指责,更加客观地对待这种现象,试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律方面,加强对高校课堂的管理,旨在改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1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课堂纪律,严控手机上网。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已经意识到手机上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但是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教师尚处于睁一眼闭一眼状态,对于课堂中的手机上网行为的危害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要解决好手机上网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有上自相关行政部门,下至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的重视,相关行政部门要有相关的政策,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而教师应该强化课堂纪律,加强管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强管理,但如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则名不正言不顺,效果也是有限的。有了规章制度后,教师则应贯彻到位、灵活运用。上第一堂课就应约法三章,针对课堂的手机上网行为绝不姑息,要将这种违纪行为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管理要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否则无法解决当前严重的课堂手机上网问题。
2教师方面
要改变高校课堂学生手机上网现象,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增强大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来, 才能让学生有听课的欲望。这是高校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否则, 枯燥无味的大课堂, 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力差的学生很容易寻求手机上网来打发时间。因此, 教师要从教师学识的征服力、教学内容的穿透力、教学方法的激活力、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态度的亲和力上下足功夫, 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3学生方面
大学生自身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自控力,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明辨是非,认清手机的负面作用,自觉地抵制手机的诱惑,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鉴别是非能力和“慎独”能力,自觉做到上课不开机、不玩耍和不使用手机。
对于一些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来说,还需要身边好友及同学的监督,在相互监督比较中不断提高抵制手机诱惑的能力,逐步改掉课堂上玩耍或使用手机的恶习。对于一些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别人的监督下,严重者还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帮助下,有意识地远离手机,逐步调整心态,缓解由于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心理,进而摆脱手机的控制。
手机上网是一把双刃剑,虽方便查询资料,但也对大学生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价值取向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各种诱惑较多,只有从学校、教师、学生各个主体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措施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制力,使其在四年大学学习中能守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从而有效矫正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不良行为,提高高校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 刘素娜.手机上网后大学生课堂行为变化的现状及性别差异[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12).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社会学理论及方法在大学教学领域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大学教学研究没有融入社会学理念,偏重于结合哲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研究。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学者在进行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实质上所研究的问题也是偏重于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另一方面,基于社会学领域的课堂研究所研究的对象也较为狭窄,主要是以中小学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大学课堂的研究。基于此,从社会学视野下对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1 大学课堂构成要件的社会学研究
大学课堂主要是由大学教育内容、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三个要件构成。
1.1 大学教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多次教育改革之后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产生了重大变化,教材所承载的知识趋向于更深、更高的角度发展。同时,大学教育是针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化教学,基于此,大学教育内容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1.2 大学教师
大学教师担负着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其作为一个社会人,收入水平、职业声望以及工作态度决定着整体的教学质量。
1.3 大学生
大学生基本上进入心理成熟期,在大学期间会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各种行为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会针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而选择专业,或者根据所选择的专业有针对性地了解社会,进而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
大学课堂的构成要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决定着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进程,是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连接点,教师在大学课堂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则是主要参与者。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动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课堂,教师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是大学课堂的主体。基于此,大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允许并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师不必强于学生,学生不必不如师。
2 社会学视野大学课堂教学原则分析
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交流以及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因而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原则。
大学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主要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智能发展与知识积累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联系原则;而教师需要遵循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促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而学生与教师共同遵循的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学课堂教育中遵循上述原则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通过互动而增进理解,师生之间相互适应以实现大学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进而建立特定的大学课堂教学规范。
3 社会学视野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3.1 转变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同时要实现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因而大学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道德以及责任教育。换言之,大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与他人协同合作、学会与尊重他人,更要学会如何独立生活。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且要掌握的特殊活动,是大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整体素质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过程。教学互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内容的链接,以完成双向反馈活动。基于此,大学教师必须要转变大学课堂教学观念,尽可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外,作为教师必须要主动了解学生,以学生个性为基础,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3.2 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
3.2.1 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
大学是由大量的个体组成的组织,其有序运作需要制定精确的时间安排表。对于大学课堂的上课时间结构主要是由大学教师安排,教师走进课室开始宣布上课,并决定课间休息时间以及下课时间。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时间与教师安排的时间不相适应,学生往往是在教师宣布上课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进入到课
转贴于
堂状态。因而,应该改变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从传统的教师掌控型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控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保持一致,使课堂气氛趋于平和状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以及选择机会,学生根据价值观选择是够学习、学习什么,并通过自我选择过程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2.2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空间结构
广义的大学课堂空间结构,是指大学课堂的宏观物理环境。而狭义的大学课堂空间结构,是指参加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人际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社会学家、教育家沃勒认为,大学课堂的空间结构对课堂中的人际交往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其认为传统课堂的“秧田型”空间结构更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并能有效掌控大学生的课堂活动;而马蹄形的空间结构以及分组型的空间结构则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实现高效的课堂互动,二者的主体性必须要得到完整体现,使师生之间的平等、协作、互动以及自控关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3.3 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是社会系统在大学课堂中的体现,该社会系统应该是由教师、学生以及相应因素组成。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主导与知识接受关系,而经过研究及实践发现以平等、协作、民主的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更有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该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同伴角色,而不是领导角色,而大学生则扮演的是合作者,这样能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