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猜想

互联网猜想

时间:2023-05-30 10:4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猜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我总是有意克制自己对未来的想象,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互联网进化论的提出者刘锋兴奋但略显忧郁地说道。

在他眼中的未来世界里活人可以隔着冥河,借助互联网和“死去的人”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生命将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永生。

世界将不会再出现类似梵高的惨剧。梵高可以死去,但他的大脑将被嵌入到网络之中,谷歌街景将成为他重新审视世界、发现美丽的眼睛,网络连接下的绘图仪将成为他手中新的画板和画笔……

在刘锋互联网进化论的框架下,所有“荒诞”的幻想都将成为逻辑推理下的“必然”。这样的“荒诞”幻想未必有人接受,但他的互联网进化论却被很多人所认可,甚至当刘锋将互联网进化论的相关论文提交到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网站学术编辑手中时,无法否定这一理论的美国编辑也仅仅指出了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和进一步探讨论证这一理论的方法意见……

刘锋和IBM的“抄袭”

“现实中的我可能和网络中的我有很大差异……”微微发福的刘锋有些拘谨地做了开场白。他脸上闪烁的微笑透出些许轻松和自信,相比他博客中指责IBM公司“智慧地球”抄袭的战斗“檄文”的气势,相去甚远。

2008年末IBM借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概念升温这股东风,伺机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和经营战略。IBM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和2007年刘锋逐渐完善和成形的互联网进化论“不谋而合”。

事实上刘锋指责IBM抄袭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刘锋创办并用来互联网进化论文章的个人网站IP访问监控显示,在IBM提出‘智慧地球’前的一年(2007年),大量来自IBM公司和IBM中国分公司的IP地址频繁地访问他的站点。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IBM的学术剽窃,直到目前为止IBM方面依然没有回应我的质疑。”刘锋直言不讳道。

除了IBM外,刘锋把人类大脑引入互联网研究后,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学术机构的关注。美国、新加坡、瑞典、英国一些大学也开始注意刘锋提出的新理论。

互联网是什么?过去的学术解释物理而且冰冷,不同的机构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这一“死物件”进行了描述。

互联网的边界到底在哪?难道仅仅是传统意义电脑终端吗?刘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首次将“人”的因素添加到了互联网的新定义中。网络的边界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电脑,而是电脑使用者的头脑――拥有生命的终端。整个互联网的运行,都是为了人类大脑中记忆信息的处理。

互联网一下变“活”了,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体也会根据人类的新需求和技术进步发生“进化”。

在全新的视角下,互联网不再是物理技术的附庸,而成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刘锋的新理论认为:互联网再加人人的因素后,在某种程度可以被认为拥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这一理论被刘锋冠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2008年刘锋也早已绘制出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这一图谱清晰地解构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刘锋理论类似的是:IBM“智慧地球”概念也抛出了互联地球的人,机器和数据的观点。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整合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结合。

“对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其实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明白。尤其对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连接部分。”刘锋对“智慧地球”评价道。

在刘锋看来,互联网延伸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地球这个概念,诸如火星探测等宇航活动已经将互联网的触角伸向了外太空领域,“智慧地球”的尺度显然已经“落伍”了。

即使是“智慧地球”这样的新概念,搭建这一概念的技术根基依然建立在现有的技术之上。IBM火热的新概念并没有伴随新技术的诞生和运用。

“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理论下的过渡产物,时间会证明它逃脱不了抄袭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命运。问题只是谁来抄袭的问题?是IBM自己,还是IBM的科研伙伴?”虽然刘锋认定IBM抄袭了他的成果,但对于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纯粹理论成果而言,问题仍将难有定论。

物联网的另一面

“时下最热的物联网,只能算是互联网的延伸……”和记者的交谈中,刘锋始终强调着这一论断。

2010年3月份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公布了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排名,IBM公司拔得头筹。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专利数量的韩、日企业的创新力竟然被挤出了三甲之外,前三甲均被美国企业所包揽。

冷静和清醒的人们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美国企业专利技术数量虽然未能称雄,但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商业盈利能力的功夫却是一流,而IBM则是一流中的一流。

或许IBM的“智慧地球”并没有创新,但是IBM发现了“智慧地球”概念下的巨大商业价值。为了开拓新市场,IBM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来进行商业包装。

美国太公司常常占据着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往往得益于他们常常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理论制高点。IBM提出了‘智慧地球’,作为抗衡中国相应提出了‘感知中国’。双方虽然都着眼于未来的物联网市场,但两者的胸襟和气度早已高下立判。这种制高点早已决定了在未来所占的市场份额。

“在这场竞赛中,我只是一只蚂蚁,我个人的力量十分微弱。我能够做的或许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证明自己能够比IBM快一步……”语气略显无奈的刘锋道出了无奈的现实,当然他十分清楚:对于IBM而言一旦拥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加上IBM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能轻易地对“智慧地球”概念进行实现。现实中,IBM的“智慧地球”所包含的“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地出售给了沈阳市……

对于IBM的“智慧地球”的扩张,刘锋有着自己的忧虑。“智慧地球”所延伸到的领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如果IBM服务的都是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那么一个大企业往往挟持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安全可以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威客”的爆发

事实上刘锋之所以能发现并提出互联网进化论,归功于他的另一项概念的提出,那就是“威客”。

2007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大多数主流媒体都在热烈讨论“威客”这一概念,“威客”甚至走进了那年高考的试卷,而这一概念的诞生却源自于刘锋第一次创业的冲动。

2005年还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读书的刘锋,开始有了做开办商业网站经商的念头。

“在中科院的环境下,想做生意必须考虑自己有什么资源。我身边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当时我就考虑能不能建设~个网站,来提供一个企业向中科院专家和学

者咨询或者提问的平台。”刘锋说道。

这种互动问答类的网站被刘锋命名为“威客”(wit-key,英文意思为智慧的钥匙,之后这一概念被延伸到那些应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网络来获取收入的人),他大胆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如同博客、电子邮件一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威客。

刘锋还为这种商业模式绘制出了一张“威客地图”,图中每个人都被各自所拥有的博客、电子邮件和威客连接起来,这种结构让刘锋联想到了神经元的结构,“威客地图”中的每个人如同一个个神经元。连接所有人的互联网自然成为了众多“神经元”的集合,从结构上看互联网和人类大脑是否相似呢?这一困惑让刘锋陷入了深思之中……

除此之外,刘锋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年的暑假刘锋把自己彻底关在屋子里,来编写网站程序。他从网上下载了一套标准的BBS(电子公告牌)程序代码,在这套代码的基础上来编写自己的网站程序。

“当时脑子里很乱,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网站,所以就在那套BBS程序上改来改去。让我吃惊的是:BBS程序可以任意变形成为其他形式的网站,包括是类似新浪、搜弧这样的新闻的门户网站、类似淘宝电子商务网站、个人博客、或类似维基百科这样的互动问答网站,需要什么网站我都可以在这套BBS程序的基础上改编出来。后来我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互联网的最初应用就是BBS。”刘锋回忆道。

这一看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引起了刘锋的兴趣。互联网最初只是BBS的应用,随后分离出各种新的应用功能。这些功能应用的集合形成了互联网,那么从功能上互联网能否看成是一个人类大脑呢?

刘锋按照知识层面将人脑的功能分成为三个区域:共享知识区,例如现实中可以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所有人都可以浏览的博客。

可交易知识区,例如现实世界中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须等病人挂号后才能表达,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智力互动问答的站点。

问题区,例如现实中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难题,在互联网世界中同样可以看作是智力互动问答的问题。

隐私区,例如现实中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隐私信息,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是电子邮件只能由邮箱所有者查阅。

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现实世界中人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在互联网世界中如同网络软件,例如用户可以使用迅雷在网络搜索并下载电影。

把这些区域~一对应起来,似乎看到了物联网和人脑的某种相似之处,同时互联网和用户大脑又紧密地连接着。互联网用户大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当时刘锋洞开了“互联网大脑”领域的大门,但“威客”概念已经成形,那年夏天他将自己提出的“威客”概念写成在神州数码公司的企业内刊上。

后来对于当年的举动,刘锋回应道:“那时我不太在乎论文的质量,只要能证明那个时间段我的确做了这些工作就行。”

“威客”概念在那年诞生了,但是更大的疑惑却困扰着刘锋,以至于他在接受《世界博览》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当时我提出了‘威客’这个概念,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不好意思,因为那时关于‘威客’我并没有想太清楚。”

尽管按刘锋话说当时“没有想清楚”,但正是“威客”让他发现了一片广袤的“蓝海”。

互联网进化?

当刘锋还在为“互联网大脑”苦苦思考时,几次偶然的听闻让他的视野再次放大。

在一次中科院软件所和水利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得知2007年7月中国水利部开始在主要流域内的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来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

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

在自然界安装联网的传感器如同千里之外互联网用户的感知器官一样,让用户能够足不出户及时了解监测地区的各种环境信息。这一类似“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让刘锋迅速联想到他脑海中刚刚成型的“互联网大脑”。

2007年刘锋在和中科院一名同事一起吃饭聊天时,偶然得知同事亲属正在为某地的一个风景区开发一套可以实时观看景区风景的系统。景区各处安装摄像机,摄像机和服务器进行联网后,所有入住景区酒店的游客和旅行公司的办公室职员能够通过这一“眼睛”随时查看景区各处的情况。当然如果摄像头加上麦克,人们也可以听到景区各处的声音。

很快这套“视觉感知系统”和“听觉感知系统”毫无疑问地被刘锋归结进“物联网大脑”之中。同年Google也推出了“街景”服务,即在城市中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

在刘锋找到“物联网大脑”的躯体感觉系统、视听觉系统后,也迅速找到了运动神经系统。早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的“远程打印机和复印机”成为了最早的案例之一。到21世纪前十年,刚刚出现的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的案例也趋于普遍。

“互联网大脑”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系统呢?主要用于调节内脏的活动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人为意识的直接控制,很难像手臂运动一样,可以“随意”操控。

在互联网世界中,同样存在这种不受人为控制的活动,如Google的网络蜘蛛(Web Spider)通过一个网页的链接地址来寻找其他网页,并将其存入到google数据库的一种自动程序,最终结果实现对互联网数据的整理和归类。

最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哪里?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有控制和调节人的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

对应之下,刘锋认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就是核心服务器以及联结他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在这些设备上,各种数据在这里交汇,其中就有那些各种感知类型的信息。

到底是什么推动着互联网不断成长为一个“虚拟大脑”呢?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刘锋在《互联网进化论》中这样写道。

对应地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为此他以“互联网虚拟大脑”中各部分神经系统逐渐“成形”作出了解读。

第2篇

讯:策略是基于对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品牌自身研究,决定品牌传播方向,是也品牌传播的核心所在。怎样的策略,决定了品牌风格、形象及个性,周鸿伟不知道是否深谙这点,行为与语言永远像个“流氓软件”,见魔杀佛。360的“网络警察”风格似乎与CEO这个“流氓软件”格格不入。

“金山易倒,奇虎难下”,挤倒了金山,周鸿伟绝对是个主角儿。微博上连续几晚的“口水战”,周貌深谙“口水营销”活儿的厉害之处,拉忽一帮消费者做佐证,喷了金山一脸,金山自从不举。周发明了“口水营销”,一如他“流氓软件”般个性——“口水营销”的营销理念在于通过企业高层的口水之战,以吸引消费者眼球,达到公关效果,成败只在一家,或两败具伤。周在“金山事件”里是个完胜者,关键在于产品比金山好,这也是“口水营销”最终的一个基本保底线,靠产品以及用户体验说话,才最靠谱。

然后到了腾讯,所有的一切争执在于客户端。周鸿祎正是客户端战略的出色执行者,腾讯触发了360的底线,以杀毒软件起家的周,在腾讯用QQ医生产品悄然转换成杀毒软件之后,烧起了又一把怒火,又喷了腾讯一脸的“口水”。自家的起步地盘烧了之后,延伸产品还能不能活?周心里有数。

产品竞争的结果还是回归到产品本身,用户体验是“口水营销”的基本,最终还是得用户说了算,如果某一天,行业老大都来“口水”,行业的规范谁来制定?这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需要考虑的是,野心勃勃的几大巨头,在倾向于倡导发展平台式发展战略的同时,如何去收揽更多的用户?仅靠“口水之争”来发展是短视策略。

看看谷歌纯爷们了,离家出走,度娘成了搜索领域的独孤求败。但百度也一直没有放弃在客户端领域的努力。百度知道开放平台和百度强大的搜索结合,再加上最近百度经验的推出,百度知道相关战略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大的搜索平台的优势不断地延伸,并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成了如今百度成就“独孤求败”的葵花宝典。360在客户端以及延伸策略上与百度保持一致性眼光。可想在杀毒领域“独孤求败”,反而危机四伏。不妨做个大胆的想象:

未来的互联网用户实际上会同时使用几个固定的网站,各大巨头会通过争取用户端来争取市场,或者能看到一两家独大的场面。互联网巨头的行业跨度越来越大,收购、延伸产品,强壮兵马。中小网站立马断粮。用户基数在慢慢向巨头靠拢,也许在未来,中小型网站只能为巨头打临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至于未变的,几百年都不会变——做好用户体验。

第3篇

2011年12月4日俄罗斯杜马选举之后,已经执政11年的普京,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互联网。全世界都在问,政治和舆论控制高手普京,为什么会忽略互联网?

选举前后,选举舞弊在视频上每个都获得了两百万以上的点击,造成俄统党存在作弊嫌疑后才获得了49.3%的选票。之后,反对阵营又借助互联网在莫斯科举办了3万人和5万人的两次示威抗议。虽然2012年3月的总统选举,普京应当会当选,但互联网反对力量会不断壮大、如影随形,催化体制内反对党派和体制外力量连横,俄罗斯强人政治也会面临更多变数。

2000年1月1日,从叶利钦手里接过大位的普京,旋即对俄罗斯进行了中央集权式的改组,其中包括把全国性的电视台国有化,而对广播报纸杂志却任其私有化。俄罗斯幅员辽阔,只有全国性的电视台才能达到80%以上的家庭,而广播报纸杂志的发行量,至今没有一家能上百万,在1.43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样的影响力太小。普京已经成功让全国电视全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观点广播,成为他控制国内舆论的一把利器。

但他当年同时放过的互联网,今天却长成参天大树。1999年12月,在他临掌权前几天,曾经在莫斯科和20位著名的俄罗斯互联网企业家座谈,表示他会不干涉互联网的自由。他说到做到,互联网今天成为俄罗斯最自由的媒介,不过这个承诺,也成为他最“悲壮”的承诺。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政客,至今不会收发E-mail,因此12年前,也不会理解互联网未来的重要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互联网使用人数才开始增长。普京接手政权之前,整个俄罗斯只有1%的人使用互联网(1999年数据)。之后俄罗斯政府为了应对入世需求,大力建设互联网,俄罗斯的互联网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普及率达到全国人口的43%,虽然没有达到西欧标准,但已经超过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巴西37.4%、中国36.3%、南非13.9%、印度8.4%)。

普京执政11年,互联网普及率从1%变成43%,但整个执政团队对互联网的理解依然没有被这个数字更新。执政党俄统党称呼反对普京的网友是“社交网络的仓鼠”,这些社交网络是指国际平台推特和Facebook、俄罗斯本土的博客平台和本土的社交平台。他们一定认为,仓鼠总是一小撮,不能成大气候。

可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因为电视高度管制和互联网相对自由,造成异议信息全部跑到互联网上,也使得俄统党指责的反普京的“仓鼠”,在整个俄罗斯互联网占很大比重。俄罗斯互联网调查显示,网友和俄罗斯总体居民的信息世界迥异:问到最相信什么媒体,一般居民45%答是电视、28%是互联网。这就是说,5300万网友中至少有2300万人是反对阵营的。

这2300万潜在“仓鼠”,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不断发出越来越大的怒吼。看到舞弊视频后,“仓鼠”网友称执政党是“骗子小偷”,选后第二天(5日)晚上就集聚了8000人在卢比扬卡广场抗议,而这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克格勃)所在地,象征意义极强,激发了后来的两次大示威。

已经有执政党官员要求控制互联网,但普京在和全国观众的直播对话中,否认了这个想法。虽然普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政治强人,但从他不修宪连任总统、不追加控制互联网来看,他依然把自己视作俄罗斯联邦的守护者,而不是西方人猜想的无底线的“权力沙皇”。

第4篇

记得上小学时,风靡一时的动画片《舒克贝塔》出了一套漫画书,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低人一头,我攒足零花钱好不容易买了一本,可没想竟然买了盗版产品。内容离谱至极,主人公贝塔竟然驾驶的不是坦克而是潜水艇,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在与同学们谈起这部动画片时,换来的只是一味的嘲笑。

盗版漫画书的确伤害了我的尊严,不过如今让消费者毫无尊严的领域还有很多,电子商务、食品餐饮、养生保健、汽车等等。今年这台“企业最不愿意露脸的晚会”举办在即,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个大猜想吧。

2014年“3・15”晚会大猜想

1 互联网理财

近年来互联网理财发展迅速,理财项目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新兴产业P2P网贷理财平台很有可能成为今年“3・15”晚会的重点打击目标。

P2P网贷的野蛮生长,乱象横生,原因在于入门槛低,缺乏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健全的法律监管。为此,央行曾明确表态,P2P网贷的资金必须托管于商业银行或支付企业等第三方平台,这也让各第三方支付企业觅到了商机。另一方面,鉴于央视最近对余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批判引来众多争议,背后的互联网公司则也有可能被卷进打击漩涡之中。

虽然央视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撰文炮轰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呼吁应“取缔余额宝”。但调查显示,有89.5%的用户反对钮文新的观点,认为不应该取缔余额宝。同时,有94%的用户表示,如果自己有闲散资金,会选择将其放在余额宝等类似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

2 电商大战

“得女人者得天下”,继春节、情人节促销大战后,各大电商又将目光聚焦在女人身上,借着三八妇女节大力开展促销活动。进入三月,苏宁易购借三周年打响了三八网络促销战的第一枪,阿里集团投入3000万红包,喊出3.8元请客吃喝玩乐的口号;与唯品会联姻后的乐蜂网则斥资8亿元,推出“桃花节”,大促一个月。京东也不甘示弱,推出“正妆・蝴蝶节”,促销力度不亚于“双11”。聚美优品、亚马逊等也相继举行折扣大促销。

虽然今年电商促销力度明显加大,但消费者相比以往并未显露出巨大的热情,这跟商家促销“先升再降”、“假冒商品”等电商老问题不无关系。有网友表示,“购物车和收藏夹里的商品价格没有下降多少,有的比平时还要贵。”此外,有部分商品出现标价混乱的现象。小编通过搜索发现一款“美丽加芬氨基酸温和洁颜乳(60g)”的商品,乐蜂网上标注的市场价是55元,而在淘宝同款产品市场报价为68元。

3 网店“秒杀价”并不简单

网店一般都会以“促销、赠送或是秒杀价”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但在这些卖家之中,却存在着以低价“秒杀”活动为诱饵套取公民信息的现象。

第5篇

你依然遵守着货比三家的传统购买规律吗?那么,有一种方式,能让你看到一个商品时就立刻知道它的最低价格。无需输入商品名称,直接通过手机――没错,就用你的手机――拍摄该商品条形码后,即可看到它从价格到产地的详细信息。

但这还只是手机搜索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更富个性特征和便携性的中介,手机+搜索的组合将带来超乎想象的变化。

与Pc搜索相似,网页搜索和新闻搜索仍然是目前手机搜索的主流应用。但手机搜索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用手机搜音乐大概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很多用户都通过手机搜索并下载彩铃,按歌手、专辑、歌名、乐团等形式搜索音乐。而新兴的语音搜索则别有一番风味,通过说出歌手的名字或者歌曲的名字,搜索引擎能定位到相应歌曲。

不过,这种搜索方式仍处于音乐搜索的初级阶段,如果能够哼歌搜索就更酷了。比如,你只要哼唱一段曲调,就能够搜索到相关音乐,更能显示歌词等详细信息。其实在PC搜索上,该模式已经出现。而在手机上,语音搜索已经运用于实际服务中,这让人们相信,手机哼歌搜索不再遥远。

另一个将活跃在手机搜索舞台上的应用是生活服务类搜索,包括餐饮搜索、位置搜索等。对于找餐馆、电影院、商场等经常遇到的生活难题,你不需要在一张地图上费力搜寻,或者在PC记录下行车线路。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定位目的地。

当然,生活搜索最好的功能在于对付那些突发奇想或临时遇到的问题,比如寻找一个陌生地点周围的KTV、超市,或者旅途中的酒店、景点。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孤身从澳大利亚来到北京,走在繁华的北京街头,通过手机搜索故宫、天坛,当然还有可以搜索驴友们需要的酒店信息,当页面显示出每个酒店的地址、路线、价格和优惠服务时,旅途的轻松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搜索形式上,短信搜索、WAP站点搜索和条形码搜索都将让这个领域花样迭出,适应性更强。尤其是短信搜索,只要输入日常口语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它的使用没有门槛,即使记不住搜索引擎的地址,不会打开网页,只要发短信到相关搜索号码行了――越是傻瓜式的操作,就越有人气。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态就相当于十年前的PC互联网,它才刚刚起步。”这是目前业界看待移动互联网的普遍观点,所以对这个领域的激情就如同PC互联网刚起步时一样。但也正因为它晚于PC互联网十年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将互联网的模式照搬到移动设备上,并且宣称,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其实,许多厂商明白,手机搜索首先应当满足手机硬件的需要。针对手机屏幕小的特点,大多数手机搜索厂商都会把页面设置得短小,并且结果比PC互联网更加精准、突出重点。

而手机搜索的计费方式也要求其具备不同于PC搜索的特点。不同于PC搜索的免费方式,手机搜索一律按流量计费,这要求在手机上得到的结果不可能像PC上那样的长篇大论,而以短小精悍为佳。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兴奋于把PC上的应用搬到手机上了。手机搜索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哼歌搜索、图片搜索……还有那些待发掘的潜在需要都在召唤手机搜索走自己的路。说不定用不了多久,那些拎着菜篮子的母亲们只需要输入一个数字就可搜索白菜价,并且定位该超市位置及往返路线的搜索引擎呢。

看我72变――手机搜索还将有着更新鲜的造型,而不只是穿别人穿过的旧衣。

腾讯电子视界

新闻、图片、视频、音乐、地图,手机搜索让它们随时随地出现在用户掌上,随着3G的发展,移动搜索的未来更加值得展望,几乎所有搜索引擎、WAP站点都看好这一朝阳产业。那么用户对手机搜索持何态度呢?(以下数据和评论出自《互联网周刊》与腾讯搜吧的联合调查)

1月20日 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奏?

3G牌照终于发放,但距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降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月5日 全业务运营商――不止是修路

运营商大转型,从全业务到全职能。还是要谨慎。

2月20日 手机浏览器――入口争夺战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手机浏览器从一开始就卷入激烈的竞争中。

3月5日 移动银行

――迟迟未开的盛宴

移动支付、手机理财处处蕴藏商机。银行和运营商将会怎样定位彼此的角色?

3月20日 LTE――4G前的一公里

当LTE成为主流演进方向,新一轮竞争与合作已经开始。

4月5日 智能终端――进化论

尽管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相距甚远,智能终端仍将引发三大“进化”猜想。

4月20日 移动办公――后SOHO时代来临

一张无处不在的办公桌,会怎样改变未来企业办公模式以及我们的生活?

5月5日 口袋互联网一周年

上网本和运营商:谁对谁的渴望

5月20日 无线城市

――城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当3G遇到WiFi+WiMax+Mesh,会发生什么?

6月5日 手机电视――新看头

交互性,碎片化将是手机电视成功的关键。

6月20日 移动搜索――搜者无疆

移动搜索也许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具特色的业务。边走边搜,一路风景独好?

7月5日 手机操作系统――大洗牌

PC时代的格局或将终结。

7月20日 移动社区――从虚拟到真实

从虚拟互动走向真实生活,移动社区让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

8月5日 M2M――Man还是Machine?

第6篇

现象

品牌宣传频现新手段

记者采访发现,不同风格的房企,其品牌宣传活动的风格往往也不同。比如,主打高端别墅项目的龙湖的品牌会就极具互联网企业会的风格,以360度环幕和TED风格的演讲开场,引起了参会的业内人士以及媒体记者在朋友圈“刷屏”。

而一贯以较为严肃的央企形象出现在业内的保利集团则采取了更接地气的微博发起了一次话题营销。4月15日,保利地产[1.61%资金研报]董事长宋广菊先在其微博上“保利是个P”,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想。随后微博被删除,但没有任何解释。次日,保利正式推出了其5P战略。

此外,世茂集团则推出了朋友圈“快闪”营销。4月27日,世茂地产组织4500人换统一的微信头像、名称,模仿微信朋友圈广告,在同一时间发同一条内容,在地产业内人士的朋友圈里实现了“刷屏”效果。

追访

新概念活动难以带动销量

“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品牌活动,而相对目前流行的品牌活动来讲,我们的品牌活动还是偏传统。”记者从龙湖地产[-4.90%]方面了解到,龙湖上次品牌活动的花费在百万元级别。据相关人士介绍,实际上,通过品牌宣传直接带来销售并没有那么明显,主要是通过产品介绍,在样板间开放之前让业主带来预期。

世茂集团品牌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我们做品牌方面的广告无法直接看到品牌销量的上升,但是影响还是不错的。对于外界来讲,人们可能并不关心世博,而我们让各界关注到我们参与了世博会,这一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也并未打算靠‘快闪’实现跨圈层传播。”

专家

房企宣传应注意受众人群

第7篇

过去中国互联网是“模仿”和“跟风”,一旦有新模式,就会有企业引进,然后开始跑马圈地,拿到投资机构的融资,然后快速复制出来,也被讥笑为C2C(Copy to china)。当然,也有不少水土不服的现象,如团购、商务社交、SNS等。不过发展到现在,这种态势开始出现变化。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从“模仿”到“仿生”过渡,特别是全球互联网正进入一轮新的竞争层次,平台和生态之战时隐时现,谷歌、苹果、高通等做得是生态的生意,来自中国的百度、腾讯、阿里、乐视等一线巨头们,也有资格在生态上角力。

本文即对比下互联网生态的中国、海外差异性,从形态、层级、空间和前景等多个维度进行PK,以此推断中国互联网在全球中的地位和未来格局。

塔腰与塔基的较量

说白了,如果把一个互联网的生态看做是由底层系统、中间平台和应用层组成的金字塔的话,中国互联网企业玩生态大都集中在塔腰和塔尖,而美国硅谷的代表性企业,如谷歌、苹果、高通等则集中在塔基和塔腰,在系统、芯片层,已经被谷歌Android、苹果iOS和微软windows等垄断,中国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没腾挪空间,2012年阿里云OS也想搞“独立王国”,基于安卓的运行环境、框架和工具,搭载自家的虚拟机,衍生出自主的OS,但旋即被叫停。可见,中国想挤到OS、芯片的底层去,很难。

其实,不能进入“塔基”,最多是受制于人,像玩手机的一样,多给高通交一些专利费而已。但谷歌和苹果走的也不是一个路线,谷歌更开放,重在构建生态,虽然也推硬件的手机、可穿戴的眼镜,但也仅仅是做样板间,目的是繁荣生态,不会大规模与合作伙伴争利;相比,苹果则不是,走的是垂直整合的道路,系统完全封闭,保证体验的最佳,但在App store的商店上是开放策略,这算是应用层的放开。

虽然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微软与INTEL已经灰头土脸,但在构建生态上,无论是新秀的谷歌、苹果、亚马逊,还是上一代的Wintel,算是延续了硅谷模式的定位和规则;相比,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底层上,小米的MI系统、阿里云、百度云OS、锤子OS等,大都基于Android的二次开发,在界面、功能等“外壳”上做文章。不过,在这里要提出一个重磅的猜想:在互联网开始重构经济形态的时代,过去底层的OS的价值会被弱化,互联网会在用户和旧OS间架构一个新的“层”,作为人与服务连接的“中间层”。当然,对比的维度不同,前者是技术OS,后者更偏商业OS。在这个方向上,中国在底层技术上输了,但由于更会玩生态,擅长圈用户、应用及价值变现,所以更具想象力。

技术和商业的新OS

谈到了这点,各位都会有深刻感受,微软、INTEL光鲜不再,苹果、谷歌在OS层未来也会走这样一条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和爆发力的是中国互联网在“仿生”下出现的新生态OS,包含技术和商业两个方向。当然,你也可以用时下的“降维”理论来解释,谷歌chrome系统和延伸出来的硬件,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回到中国互联网格局中来看,做生态的巨头们最有希望在未来技术和商业混交的新OS中,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但大多离不开两种玩法,一种是垂直生态整合,一种是横向生态布局。

先谈垂直整合,这个路子干的是传统产业的生意,也是互联网对经济形态颠覆的体现,要改变传统产业的方向和路径。现在最火爆的特斯拉是一个例子,靠炫酷、智能化和新技术,要改变汽车。乐视的贾跃亭搞了“内容+终端+平台+应用”的乐视生态,还拉出来了“乐视网+超级电视+盒子+乐视影业+花儿影视+网酒网”一串棋子,抢滩“客厅+移动+影院+.....”等大场景,图的是娱乐帝国,改造的是娱乐、电影,目的从电影的剧本、策划、拍摄、播放、发行甚至是衍生品,将用户连接起来,按用户的思维和需求,在大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服务。更为激进点说,未来一切可能被颠覆的传统行业,都是贾跃亭的眼中的猎物。

这种模式类似苹果,但也有很大不同,由于是非OS层,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弹性,未来会一个“内核+外延小卫星”的生态,只不过外延刚刚刚开始,比如和产业链条上第三方充分整合。这也是一个“竖井”生意。未来会在中国各个传统产业中得到复制。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为建构在传统商业中的OS,过去是没有的,但未来是有形的,内外互联,一端是投入,一端是产出,用户和资源在中间流动,高效匹配。

另外一种就是横向的生态。其中有分两个大类:一是百度、腾讯这样的巨头们,有搜索和社交的大入口,但离钱远,非支付场景,非闭环服务,玩法往往是是开放出去能力和模块,走放射状的路线,看似分散,未来也不排除能串在一起。因为各大巨头都在通过并购、投资试图做串联;二是小链条上的小闭环,比如京东针对电商链上的整合,以及外延上金融、大数据、开放平台上的扩张。相比,横向生态走的是“普惠”路线,能给合作成员带来更大的利益。从生态OS的角度来看,横向更接近技术,比如针对数据、云、用户等能力的开放。

中国在未来会胜出

第8篇

移动互联网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颠覆着人们对终端的认识,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不仅仅在智能终端形态方面上演。

iPhone花落谁家似乎已经不再重要,英特尔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的“Moorestown”平台将把通信功能附加于MID。当智能终端除了通信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功能时,它似乎已不满足于单调的形态,开始在人们的手掌中、口袋里、座驾上玩起了花活儿。

智能终端正在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魔力,它们似乎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驾车上班的路上打开GPS导航仪查看路况,到公司还没坐定就先打开笔记本电脑,开会途中接到客户电话用手机邮箱发出重要E-mail,拜访客户时带上轻便的上网本以备不时之需……生活正在被形形的智能终端所填满。如果把所有的功能集于一身――这个想法对生产来说似乎不坏,至少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一对于消费者而言,则失去了“变化多端”,生活将是怎样的乏味和无趣。

苹果之所以能受到狂热分子的顶礼膜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完美的工业设计近乎疯狂的追求。毫无疑问,iPhone是乔布斯得意作品之一。把玩手中的iPhone你不仅可以多角度拍摄、收听MP3、观看视频,还可以上网收发邮件,查看天气、股票,浏览网页……乔布斯似乎想把手机能有的功能做到极致,也难怪Fans对iPhone情有独钟。曾有人担心,iPhone的走红会侵占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份额,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iPhone全球销量年增长率高达245%。

这种猜想似乎是多余的。在iPhone人气正旺的时候,MID杀进来了。这款采用了英特尔超低功耗凌动处理器的便携设备有着类似PDA的尺寸,但不同于PDA的是,这是一台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诉求的全功能P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功能的手持智能终端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添加了通信功能的MID如虎添翼,也难怪有分析机构声称,MID将来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机和上网本,成为新兴的终端形态。

智能终端真的会走向统一吗?为应用而生的上网本不同意了。

2008年,MID并没有像英特尔预期的那样大红大紫,反倒是同样采用了凌动处理器的上网本风光无限。华硕、宏暮等PC制造商刚搅热了市场,盘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山寨王”们就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在山寨手机利润日薄西山的时候,他们瞄上了这一移动便携式上网设备所带来的新市场。看准上网本的还有中国移动,TD手机的尴尬处境使得中移动不得不选择新的智能终端拓展TD市场份额。据悉,中移动定制的TD―SCDMA上网本正在入网检测,为培养用户对3G网络的黏性以发展新业务,移动将为每个TD上网本付出近千元的补贴成本。有了移动的支持,上网本的路还长着呢。

如果非要给智能终端的花样百出找个诱因,那恐怕还得归结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当身边的一切终端都拥有了智能化的条件,人们的消费的习惯也将被打上“智能”的烙印:随需应变。人们的需要随着时间、地点抑或是心情的改变而变化,智能终端被无限细分,终端被定制化――产业链拉长了。

“只需要640K的内存就足够了。”这是比尔・盖茨1981年对计算机科学未来的预言,现在看来这一预言只有在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实现的方式就是“云”。微软对移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Mobicomp的收购是为智能手机Zune Phone做准备,以加快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就连手机领域的引擎Nokia都宣称向互联网公司转型。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时代,计算可能都会集中到“云”上,智能终端作为连接“云”端口会被赋予更多计算外的特质,而且价钱会随着“云”层的厚度而不断降低。除了形态与设计外,不同的功能性侧重将成为终端生产商走差异化路线的王牌,而智能终端本身也会脱去高科技的外衣,成为全新的大众消费品。

曾有经济学家预言,当现有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所有需求的时候,才能引发消费者循环购买行为,小品种的范围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智能终端作为消费品的一种,也逃脱不了这个循环,对于消费者而言,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第9篇

“当梦想变成了现实,你的奋斗目标就会变得更高。红麦未来的目标,是让新技术的价值最大化,借助新技术衍生出更完整的产业链条。”

身为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麦软件)总裁,“80后”的屈伟无论是之前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创业,都可以用“跨界”来形容。

原本水利系专业的屈伟,却对水利专业毫无兴趣,热衷计算机的他,大学时期就喜欢钻研新技术对生活、对社会的价值改变,以及由此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在猫扑、搜狐任职期间,屈伟对互联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互联网虚拟的世界,却深刻改变并影响了现实世界。这个由大数据构成,甚至主宰世界的虚拟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财富金矿。对互联网技术充满创新基因的屈伟来说,他的创业注定无法与互联网割裂。

每天都会有因互联网诞生的企业,每天也都会有败北于互联网的企业。红麦软件借助互联网的创业路径,是基于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满足企业最基本的舆情信息监测诉求。

创业灵感源于身边的触动

“红麦软件主要为品牌企业、政府部门提供舆情监测与分析服务。通过技术手段智能抓取互联网信息,为用户提供最及时、动态的舆情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及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掌握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了解网民口碑,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帮助政府部门快速发现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快速应对,提高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屈伟说。

事实上,屈伟打造的红麦软件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发生在屈伟身边的偶然事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2007年春节,屈伟和朋友聚会期间,朋友向他诉苦不迭。原来,朋友所在的企业被竞争对手在网上散布谣言恶意中伤。虽然事后企业和相关部门都进行了澄清,但由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处理,谣言扩散很快,对企业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市场销售也因此出现大幅下滑。

一次寻常聚会,给屈伟带来了很大触动,甚至萌发了创业激情。“我当时就在思考,如果能有一种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政府不间断地对互联网动态进行监测,并为他们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类似重大、负面、敏感的事情就自动第一时间通知用户,或许能为用户提供最有利的应对时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就好比建立一个火灾监控系统,在灾情刚刚萌芽的时间发现并预警,才能及时控制并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平台,其信息传播具有非常规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如果能在这个平台上深度挖掘,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创业机会。”

由此,2008年3月,红麦软件问世。

从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市场来看,红麦软件并非起步最早。和同行相比,红麦软件的优势主要在于对互联网信息数据背后的深度挖掘,以及为客户提供专业、实用的研究报告。

一家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部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红麦软件并非仅仅是提供软件系统,着这只是最基础的服务。通过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红麦软件为用户提供政策动向分析、行业动态分析、竞品动态分析、市场传播效果监测及传播策略咨询等服务,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其他同行目前不具备的。

我们有一场约定而不是赌局

大数据,已成为2013年互联网企业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

大数据改变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引发未来的商业猜想,似乎能预见未来。专注于为品牌企业、政府部门提供舆情监测和咨询服务,是红麦软件的生存法则。

红麦软件舆情监控系统是将搜索引擎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在企业舆论情报服务的一次创新。系统利用独有的爬虫技术,根据用户预订的监控关键词在15分钟以内发现15万个重点新闻、论坛、博客等网站里的舆情信息,并对重要的舆情信息及时报警。

“我们的目标并不虚幻与宏大,而是必须务实。和其他行业软件相比,舆情监测软件比较特殊,由于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处理、情感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操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过5年多的发展,我们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文分词技术和情感判断系统已臻于成熟。我们的技术和系统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因此我们和自己有一场约定,就是要设立未来3~5年的目标,把目标当成一场马拉松赛,要跟自己赛跑。这不是一场赌局,而是我们能看到的未来的愿景,很多企业愿意和我们共同参与这场马拉松。”屈伟说。

红麦软件有着典型“80后”的思维方式与创业路径:他们致力于关注身边的事情,在创业的过程中敞开心胸与企业共同做大;他们在大数据中挖掘价值,他们思维活跃却做事专注。

创业是一场约定。在约定中屈伟左手托起了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监测,将舆情市场的大数据做到了极致;右手祭起了技术创新的大旗,在和市场的较量中,红麦软件要用技术跑赢市场,要用专业赢得信任。

专业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态度。红麦软件通过利用中文分词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垃圾过滤、去重、相似性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自动聚类、自动分析热点等处理,辅助专业的分析师编制完成详细的舆情分析报告。

第10篇

本期的主题和呼叫中心投资前景展望相关,结果发现这个话题不好谈。说不清投资者到底是看好呼叫中心产业还是有所保留,呼叫中心到底依然是新兴产业、热门产业还是下坡产业?

一方面我们看到不少地区对呼叫中心座席建设的热情不减,最典型的如贵阳市,结合其大数据发展战略,去年宣称到年底建设10万座席,当地同业也有说是上百万从业人员――我猜想是整个ICT带动的就业人口。但至今我也没有想通为啥发展大数据一定要和呼叫中心的发展并行。实际上,大数据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工智能,是认知科学的长进,而这些新领域的发展会导致传统的、基于人工服务为主的呼叫中心的萎缩。所以另一方面,国际研究公司Forest & Sullivan Analysis在回答AI(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哪些行业的改变时,首先列举了五年之内将会消失的数类工作岗位,名列前茅的就包括外呼营销和一般呼叫中心。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应用的广泛发展,人们单纯依赖呼入电话等语音方式和企业交互的机会必然越来越少。目前市面上获得资本青睐的各类营销与客户服务提供商,其服务内容中与其说是和“呼叫中心”相干,不如说是和云、数字化、新型渠道、客户交互契合等概念更为相关。这些客户服务的新平台,有的把“呼叫”变成了各类主渠道、轻渠道之后的次选渠道,有的则直接让机器人替代人工,还有的干脆就没有原本意义上“呼叫”这个功能,语音沟通变成了应用中的“异步”形式。

有了云计算、智能化,呼叫中心就会脱胎换骨成我们定义过的“客户中心”。普通的问答式座席将被机器取代,客户契动而非单纯的售后服务或产品推销成为企业的主要目的。随着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行业的产能管理变得更加从容。传统意义上的座席扩展、人员排班、呼叫溢出等概念都将被改写。而”人类”将从事新的工作,那些对效率要求不高却能创造个性化体验的工作能够更精彩地与消费者、客户、受众展开互动。比如现在国内的许多网店,即使业务量越来越大,对于自建呼叫中心的需求并不强烈。许多服务功能可以通过第三方的云平台快速实现。另一方面,出现了诸如“网红”这样的新职业新角色,凭借个人的才华和颜值成为客户交互的新宠或者新贵。

上个月FT中文网发表的《互联网终结,人机智能崛起》一文,提出了后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的伟大假设。这个被命名为“人机智能”的时代,更多地以WAR为特点,其中包括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数个要素(WAR即为这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有译为“战国技术”)。我们至今为止的所谓智能客服,更多是回答一些结构性数据的查询,比如上月话费多少、存款余额还有多少。随着人机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基于非结构性数据的交互可以进行,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更为客户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设想家中的任何一种电器发生故障,用户戴上AR/VR头盔(甚至下一代的AR/VR展示技术不需要任何佩戴)就能被手把手地指导检查修理,不需要热线等待,不需要服务上门,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体验。所有这些发展和“连接”的关系并不唯一,而是和计算、认知、洞察更为相关。这就是为什么FT中文网的作者要把“互联网”从全景中去除,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投资者的关注点很大程度上是在WAR领域。但我依然相信,任何高度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和云计算,而更进一步的“雾计算”也正朝我们走来。继续拥抱下一代智能互联网吧。

第11篇

2008年Chrome浏览器伊始,30岁的意大利插画师Federico Fieni借Chrome和Windows的LOG0,调侃了一回谷歌和微软。所有人都只是对把浏览器和操作系统混在一起的玩笑一笑了之。但9个月后的2009年7月8日,谷歌了一个震惊整个行业的消息――即将命名为chrome的操作系统,刀锋直指微软即将的Windows 7……

2009年7月8日,谷歌全球产品副总裁Sundar Pichai和工程研发总监Linus Upson在谷歌官方博客中首次公开了谷歌操作系统的消息。尽管从去年9月3日Chrome浏览器之后,各方面有关谷歌操作系统的猜想随之而来,但似乎没有人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9个月前,承载着谷歌野心与欲望的Chrome浏览器,与微软Intenet Explorer正式交锋;现在,Chrome操作系统磨刀霍霍,刀锋直指微软即将的Windows 7……

Chrome OS超越Windows的五大优点

在谷歌的博客文章中,Sundar Pichai和Linus Upson总结了眼下全球电脑用户心中潜在的渴望,也向人们描绘出了Chrome操作系统的美好蓝图:

1 Chrome操作系统是免费的。Chrome操作系统基于Linux,并且将和谷歌的其它产品一样不收取任何费用,这将使上网本的成本降低10%左右。

2 Chrome操作系统是快速的。谷歌声称他们正在将该操作系统设计得更快速更精巧,数秒间即可启动并将用户带入互联网世界。

3 Chime操作系统很安全。谷歌将彻底地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的底层安全架构,用户就不必再应对病毒,恶意软件和安全更新。

4 Chrome操作系统很简便。只要让电脑连接到网络,Chrome操作系统将让用户远离频繁更新驱动、软件和病毒库的困扰。

5 Chrome操作系统是开源的。在今年年底之前,谷歌将开放Chmme操作系统的源代码。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篇博客文章,仅凭Chrome浏览器的模样,再参考谷歌公司的一贯作风,我们不难得出这些结论。在Chmme浏览器问世之初,人们就把它看作是谷歌进军操作系统的桥头堡。所有人都清楚,Chmme浏览器将成为Chmme操作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应用程序。在高速互联网的支持下,Chrome将为个人电脑用户带来体验到云计算魅力的机会。

现在我们会用chrome浏览网页,用Youtube看视频,用Gmail收发邮件,用Google Docs处理文档,用Google Reader看新闻,用GoogIe Wave沟通交流……而如今chrome操作系统将把这一切基础应用进行整台,依托于云计算技术,个人电脑将仅仅是一个操控和显示设备,复杂运算和信息储存都将在服务器端完成。可以猜想,未来在Chrome操作系统中,用户不需要安装诸多软件,不必为驱动更新而烦恼,文档编辑,数据分析、在线影音,聊天交友等基础应用都能通过谷歌的浏览器来实现。

Chrome从浏览器update到操作系统

横向来看,你会发现Chmme操作系统和Chmme浏览器是多么近似。相比竞争对手,它们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先说Chime浏览器,繁多的插件、复杂的设置和不断更新的安全性,一直以来绝对是浏览器市场所陷人的怪圈。在chrome研发初期,谷歌的工程师们就希望打破这种怪圈。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用户界面上,“这款浏览器的视觉效果一定要做到平淡无奇,这样,用户甚至认为他们不是在使用浏览器”。开发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用户更关注的应当是内容,而不是Chrome。”他们曾经甚至连传统浏览器中最普遍、最基础的功能――书签栏,都不想加进入其中。

而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chrome操作系统似乎也在走这条路,而且走得更彻底。“我们要做的是让人们使用一种浏览器访问我们的资源和网络”,谷歌副总裁森达・皮采的这一想法即将实现。Chrome操作系统和Chrome浏览器一样有三大重点要素,那就是速度、简洁和安全,启动和运行速度都会很快,界面元素将会最少化,并且直接集成Chrome浏览器,多数程序均基于Web运行。Google的网络取代桌面的战略思想将再一次得到贯彻执行。从Chrome到Chrome,它们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共同点――颠覆微软的世界。

目的:叫板微软Windows

奇虎董事长周鸿t曾说:“我认为Chrome浏览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破坏微软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以Windows API为核心的经济系统(Eco System)的生态平台,谷歌必须首先破坏微软的这一系统的生态平衡,而操作手段就是利用Chrome吸引更多Web应用开发者放弃Windows API标准,转而开发基于Chrome的网络应用,并借助开发者向普通用户大力推荐使用Chrome,从而逐步地使普通用户逐步解除对微软操作系统的依赖,最终实现颠覆微软的长期目标。”

chrome操作系统延续了Chrome浏览器的使命,而且是将其矛头所指彻底展现出来。无需担心系统越来越慢,无需为各种驱动软件更新而烦恼,无需只为了发一封邮件而忍受漫长的系统启动时间,甚至无需安装各种繁杂的程序……这一切针对的是谁显然不言而喻。对于谷歌来说,直接推出一款桌面操作系统来对抗微软一方面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太小。难有从用户的应用习惯入手,改变用户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依赖,才是最好的策略。

桌面操作系统问世之时,还没有如今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但如今绝大多数用户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仍植根于桌面操作系统,对于一心希望建立一个网络帝国的谷歌而言,这是可笑的。它需要用Chrome操作系统来告诉所有人,如今个人电脑中的多数应用,完全可以建立在一个纯粹的“网络操作系统”――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之上。

Google DocsN以网络办公,Picasa可以编辑浏览图片,YouTube可以看影 音视频,Google音乐可以点播歌曲……这些就是谷歌改变人们对于Windows依赖性的最好武器。谷歌甚至考虑到电脑暂时离开网络的情况,而专门推出了Google Gears离线访问Gmail、Google Docs,Picasa等网络文件的服务。不得不说,谷歌亲导亲演的这场“阴谋”是那样的精妙。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3年前后到2005年,谷歌CEO施密特定期召集一小群谷歌高管举行秘密会议,讨论如何在具体的产品领域与微软展开最有力的竞争,这个计划的代号为“加拿大”。其他知情人士说,去年他很快行动试着要搅黄微软收购雅虎的计划,给时任雅虎首席执行官的杨致远打电话,向他提出帮助雅虎抵抗微软的恶意收购企图。

有关Chrome OS的5个猜想

据《微型计算机》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谷歌暂时仅将Chrome操作系统瞄准了上网本市场,并为此同时支持x86和ARM两种处理器架构。此外该操作系统基于Linux内核,整个应用平台将使用基于Web的应用程序。该操作系统的启动时间预计会在10秒左右甚至更少。

为什么有了Android,还要开发Chrome OS?为什么它只针对上网本?它能干掉Windows吗?任何人在知道Chrome的存在时,恐怕都会产生类似的各种问题。Chrome操作系统的上市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这里我们不妨来做一些猜想。

1 为什么它只针对上网本?

首先在谷歌的预想中,Chrome操作系统初期所针对的人群并非所有个人电脑用户,而是重度网络用户,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有极高的依赖性。其次,为了保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比如快速开机,再如安装系统后即可使用,不必更新驱动,Chrome操作系统所自带的驱动有限(也是出于限制系统自身大小的考虑),显然一个标准化的平台远比配置复杂,个体差异极大的台式电脑更适合它的胃口。最后,上网本因为自身性能和功能限制,应用范围狭窄,它可以不必考虑是否需要去支持一些大型游戏。

2 为什么有TAndroid,还要开发Chrome OS?

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采用Android系统的上网本的消息,但此类产品恐怕没有什么前景。而且随着上网本未来性能的提升,Android恐将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谷歌的计划中,Chrome操作系统和And roid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操作系统,Android是针对手机移动设备、机顶盒设计的,而Chrome操作系统则将用于从上网本到台式电脑等众多较大的设备上。因此两者并非“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

3 是否要保持一直在线才能使用Chrome OS?

目前还不知晓Ch rome操作系统将自带哪些基础程序,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部分基础应用并不需要上网本一直在线。例如之前提到Google Gears服务可以让用户离线访问Gmail,Google Docs、Picasa等网络文件。

4 使用Chrome OS是否意味着使用电池情况下,上网本续航时间会大幅缩短?

在外出时使用电池和开启无线网卡的情况下,频繁的网络传输势必会导致上网本续航时间的缩短。但根据《微型计算机・移动360°》评测工程师的测试,通常续航时间缩短的幅度根据机型不同大多在10%-20%,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且不同操作系统对续航时间也有不同影响,或许Chrome OS会更省电也有可能。

5 使用Chrome OS是否真的永远不必考虑驱动和软件更新?

基础硬件驱动和部分软件的更新可以说不必考虑,但一些设备仍然需要用户手动安装驱动,而一些软件自身的漏洞也必然需要保持更新,比如即使到今天Chrome浏览器仍在不断推出更新的版本。此外,Linux系统虽然相对Windows更安全,但并不意味着unux的世界里没有病毒的存在,因此用户依然需要考虑安全更新。只是相比较而言,chrome操作系统在这方面的烦恼更少一些。

微型计算机

第12篇

未来或许只需要一个软件,但是需要很多硬件。

但本文还是要从软件说起,因为我们的思维需要一个过渡,需要我们按照现在的社交思维去延伸一下,找一个依据去进行推理。

解读VR社交,我有一些很老土的疑问

我们先耐心看完扎克伯格的话。

扎克伯格说:“很快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中:人人都能够分享和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就好像你亲自到过那里,亲眼见到过那样的景象。”扎克伯格说,“想象一下吧,你可以随时坐在一堆篝火前,与几个朋友开心地玩耍;你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你甚至还可以在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地方举行集体会议或活动。这一切都将会变成现实。这就是Facebook早前重磅投资虚拟现实的原因。我们希望提供这些社交体验。”

这些话很浅显,其实不需要解读。如果一定要解读,一言概之,也就是未来我们的社交是用虚拟设备把任何地方的朋友以一种虚拟形态带到任何你所在的地方,除了摸不着闻不到之外(将来也可能摸的着闻得到),其他一切都简直是真的,跟线下的社交场景一模一样。未来,你想见任何人,想跟任何人社交,只要接通他的虚拟设备,像接通电话一样就可以了,然后他就出现在你面前了,不需要坐飞机,也不用坐火车。

它的特征是,打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使得线上线下融为了一体。而因此,O2O或许真会在未来消亡,或者说实现了一个更高境界。

但是,问题是,如我们现在在在线社交过程当中产生的内容、进行的分享、组建的社群、实施的营销、完成的电商、实现的一切互联网活动,如阅读、娱乐,如何在未来的虚拟社交里得到体现?

难道,虚拟社交再也不能实现这些了吗?如果还需要,如何实现?

1、内容存放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在线社交用的更多的是文字结合图片和视频短片这样的形式,而未来的虚拟社交的形式更多的是影像,是社交参与者身临其境的一种体验,就像我们现在在线下社交过程当中所实现的这些一样。

在现在的在线社交过程当中,比如用微信和Facebook实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交,Facebook和微博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都非常清楚,其实有些内容我们是希望它能存留下来的,但是在虚拟社交当中产生的内容好存留吗?

它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留在哪里?是以影像的形式,像一个个小电影被自动录制下来然后保存在虚拟设备的存储装置里?

2、如何分享

假设内容的形式与存放方法如上所述,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分享?我们现在的在线社交内容的分享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Facebook和微博式:先创造内容(内容里也可以包含社交),将生活当中的点滴进行记录,然后分享出去,吸引朋友产生转发、评论等互动形式,用这样的形式与朋友们实现社交。

微信式:除了以上方式,如朋友圈,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还有即时通讯功能,这里面也存在各种分享方式,比如在微信群里进行内容分享。

在虚拟社交里,这种分享如何进行?是不是直接把影像内容文字分享到虚拟设备的“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Facebook这样的地方?像现在微信群和微博里那样的短视频一样?

3、如何社群

社群需要内容进行维护,如果是这样分享,那么社群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在现在的在线社交过程当中产生的社群存在方式,主要在微信和qq等具备即时通讯功能的社交软件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主要为微信群和qq群以及公众号这样的形式存在,主要方式为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维持社群的活跃度。

在未来,社群会怎样存在?微信群、qq群和公众号会否继续存在,或者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

而线下互动是否已经不再需要?因为线上互动已经跟线下互动体验一模一样。人们只要打开虚拟设备群,然后对群里朋友进行邀请,然后大家就仿佛聚在一起,像现在用文字和语音在群里聊天一样,直接交谈?

4、如何营销

现在在社交工具里进行的营销,主要是内容营销,尤以文字内容为主,配合各种图片、视频等内容。

未来的社交既然是“虚拟当面社交”(本人臆造的词),那未来的营销,是不是会以会议营销为主?或者说社群式会议营销为主?因为线上线下界限已被打破,线上基本已经等同于消失,会议显然是最直接的营销方式。人们建立社群,在虚拟设备里建立各种群组,然后召开各种会议,游说群友投资、下单、合作?

5、如何电商

现在的电商形式,是用户去到商家的网店然后下单购买。而未来的电商,人们还会去网店吗?答案显然有可能是否定的。

未来的电商会否是这样?人们点开自己建立的某个群,那里面有自己搜集并收藏的专门的网店店主,打开与自己想要购物的商家的社交账号,发出“交谈”请求,然后就去到了商家的店里对商品进行实时挑选,然后再进行购买?购买完成后在线支付、快递到付,所有过程就完成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事实上已经与线下店融为了一体?

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的实体店是否会因此而复苏?

6、如何互联网的一切:如获取资讯、娱乐......

还有很多我们需要联想的,事实上,以往在互联网里实现的一切,都立马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交过程当中实现,在结合线下资源的情况下,这种体验将变得更为完美。

比如资讯获取,在互联网时代,以往我们看网络媒体的文字和影音报道,现在我们可以邀请好友一起“身临其境”到自己家里看新闻联播。

比如娱乐,娱乐就更爽了,正如扎克伯格所说,“你可以随时邀三五好友坐在一个私人影院里观看电影”,还可以邀请好友在私人KTV里唱歌,还可以邀请好友一起逛街,很多娱乐,只要不是非得好友亲身接触的娱乐形式,都可以在虚拟设备里得到实现。

未来只需一个软件,但或许会有很多硬件

以上这些很多或许都只是猜想,但如果这些猜想都成立,那未来,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对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利的是,或许所有的APP和网站都将消亡,O2O必死、P2P必死、网络媒体必死、电商必死......,所有的软件都将失去存在意义,除了社交软件。

因为一个社交软件已经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交场景已经可以取代所有现存的一些low逼体验。

不可以吗?只要硬件设备的存储能力得到提升,所有的功能板块显然都可以集成到一个软件里,而语音检索现在就可以实现了。

当然,这个软件以后还叫不叫社交软件,我们另当别论。然而不管怎样,我们或许只需要一个软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