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的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单单的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问题。文中通过解读抽象思维的含义,来阐述在古诗词知识教学、篇章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培养;抽象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学习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1.1抽象思维的含义
抽象思维就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 也可称为逻辑思维,包含形式和辩证两种逻辑思维。其中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形式逻辑思维,高级形态是辩证逻辑思维,初级形态强调反对事物的自相矛盾,高级形态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抽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决定着抽象思维可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知识的概念、理论、体系必要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1.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共同要求,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融入逻辑思维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有效地教学效果。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可塑性强的阶段,通过具有逻辑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对个人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古诗词知识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2.1归类技能的培养
知识的识记要靠系统的归纳分类,这样才能记得牢固、准确。对高中古诗词知识的总结归类,是掌握古诗词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高中古诗词主要包括时代背景、抒情方式、叙述手段等不同方面的知识,适当引导学生使用归类的方法学习知识,是实现古诗词教学高效性的必要手段。在古诗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是教学中的重点,掌握词句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运用归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词句的类别、含义,从而高效的掌握古诗词中的词句知识。高中语文课程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蕴含着大量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分析,有忠贞报国的,有忧国忧民的,有写景抒情的,有壮志未酬的,从题材类型分析,有豪放、婉约、边塞之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根据内容的不同、题材类型的不同,进行归类学习,这样的归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同一类的古诗词进行结合、整理、分析,更方便知识的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也能强化掌握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归类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2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知识,在历史演变中,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但与当今学生普遍接触的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为了实现古诗词知识的活学活用,应当采取具体和抽象的讲解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突破古诗词简短的限制,结合知识内容、时代背景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义。通过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更多与诗词有关的意象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3.古诗词全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3.1古诗词语言的抽象思维
古诗词的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古人思想,与现代的语言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合理的分析、概括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透过分析来看到更广、更多的语言环境,融入逻辑思维,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具现实性、拓展性。
3.2古诗词结构的抽象思维
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难度改变,高中阶段选取的古诗词更具有教学难度,这就教师要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古诗词的结构,从而了解句式的变与不变,了解诗词结构的逻辑性。通过具有抽象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诗词更有条理性,诗词的意境可以如身临其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印象,使学生能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取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优化古诗词教学,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思维进步的要求。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人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拥有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归纳的思维方式,对以后学习、研究、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利好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常洁.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意境挖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分类;阅读;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经典美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是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蕴藏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起:
一、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领略经典美文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指导经典美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在起步阶段可以循序渐进,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为宣传普通话的,也可以在校内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当水到渠成时,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引导其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
二、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加深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经典美文分类集中就是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加深认识和提炼规律。在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标准,把经典诗文丰富博杂的内容加以分类集中,使师生便于操作,从容有序、循序渐进地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对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进行专题分类汇集,便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如“诗中夕阳”、“诗中哲理”、“诗中山河”、“诗中风(云、雨、雪)”、“诗中树(花、草、鸟);散文名篇如《论语》、《孟子》中的至理名言等。这种做法具体明确,详细清晰,连类而及,妙语联珠,识记、理解和运用方便快捷,得心应手。用“分类集中”的方法强化经典诗文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能增加积累,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相关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和季节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主题进行研究和诵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诵读学生也很有兴趣。例如以季节为主题,春夏秋冬皆可研究,尤其是唐诗。春季可以安排诵读《春晓》、《江畔独步寻花》、《元日》、《咏柳》和《绝句》(迟日江山丽、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夏季可以安排的经典美文有《小池》和《晓出净慈寺》等。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对可诵读的经典美文进行分类,如从内容上来分,抒发爱国情怀的、山水田园类的、边塞诗词、乡情类的和友情类的,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主题研究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对事物和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展眼界,去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和散文。
结合现阶段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如结合母亲节,可以诵读母爱的诗篇和美文;结合奥运专题,可以吟唱奥运主题歌词;结合纪念日,可以诵读爱国诗篇。这种将时事与经典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诵读不至于“空中楼阁”,不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经典美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端正品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典诗歌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总是敬而远之,读不懂,不爱读,更不用说批判思维的培养了,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读不懂古诗。
培养批判性思维先要从读懂古诗开始。
要读懂古诗,当然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歌是极具韵味的,它常用含蓄内敛又曲致婉转的言辞与手法来抒情写志,它极短小精致,却意蕴悠长,费尽思量,能满口余香。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古诗阅读的积累。
读懂古诗,要注意对意象的把握。意象把握不准,自然不明诗意。许多意象由于长久积淀和反复出现,其含意是固定的,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比如:梅、兰、竹、菊,往往象征高洁,掌握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读懂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归纳具有特定含义的传统意象。
教学古诗中,我还发现高中生批判质疑能力不强,与教师教法有关。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常常习惯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归类,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羁旅诗”,这种分类教学基本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先建模,让学生“有法可依”。每类题材的主题基本上是固定的,正确定位诗歌题材,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中心主旨,不至于产生太大偏差。比如学生判断出一首诗属于山水田园诗,那么诗歌的主旨无外乎赞颂自然田园之美好,抒发作者或享受、或向往的心情。按题材归纳,使学生鉴赏古诗时能先入为主,减小了读懂的障碍,学生就沉溺于这种诗歌阅读模式之中,所以老师喜欢以这种方式教古诗。
那么这样的教法,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认为还是有的。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一看到山水田园诗,就立刻想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形成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甚至成为枷锁。长此以往,学生对诗歌理解就很浅层,只能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简直是诗歌阅读的悲剧,因为再无美感可言,再无思考的空间,再无回味的余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独立、主动思考思辨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高一、高二年级不宜过多涉及分类鉴赏,那种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规律的方法可以放在高三时进行。
因现有教材选编的诗歌皆为经典,无论主题亦或赏析争议都不是很大,所以单靠教材上的诗篇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妨给学生拓展一下课本之外的古诗,当学生手中再无权威解读的辅助,也就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才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我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我曾用过《玉台新咏》中的一首《上山采蘼芜》,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认为:“她(指诗中女主人公--笔者注)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在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故人“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同样认为诗中女主人公的不幸“仅仅由于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婚姻解体的几种原因,比如无子嗣,不讨公婆喜欢,都存在可能,诗歌也可能通过描写这对青年男女,因为时代所不允许的客观原因被迫分手,描绘了当事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进而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和无奈之情。所以断定为女主人的不幸是因为男子喜新厌旧,也未必妥贴。通过选择这样一类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不轻信既有定论,不在权威面前一味地随声附和,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一个具有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正所谓诗无达诂,诗歌想象空间很大,因而诗歌阅读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色彩浓郁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所以平时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广度,排除外界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一首诗歌,当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理解,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自身没有积累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文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学习中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活的阅历较浅,加上对古诗词鉴赏的了解并不多,在古诗词鉴赏学习方面学习的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古诗词鉴赏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一、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在长期的学习中,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四)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在古诗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也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古诗进行一定的分类,比较学过的古诗类型方面存在的不同点,深化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快速的抓住古诗鉴赏方法,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分析,可以促进语文教师顺利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学经验表明,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进行积极的探究,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
何雪琴,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在当今社会,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怎样倡导和复兴诗词的普及,已成为我们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在学校开展了“课外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同时结合诗词诵读让学生们开展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们理解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一切艺术形态都是相同的。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们在他们最美好地童年,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吸吮祖国传统文化的乳汁。
我们选择了历代古诗词150首作为教材,让学生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和记忆的特长,在他们心性最纯净的年代,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养其之气质,以一种清丽妍畅,不激不厉的心境韵味伴随他们人生的成长。同时,长期的诵读熏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探求中华文化智慧的宝藏,必可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让他们知道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
书声琅琅,继往开来,一代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仅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威武不能曲”的操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将成为当代青少年重建人生信念的精神资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呢?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古诗词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古代诗词,尤其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古诗字词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吟边塞;叹人生斥世情,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宛约,或豁达慷慨,或痛苦沉郁。让学生们把握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指导学生们在理解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赏析法。
组织学生们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咏录像。学生通过讲授,画面,音乐,充分发挥其想像、体味感受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法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缕春风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们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
(2)评析法。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采用了评析法,它主要是针对诗词的选材、立意、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对诗词的理解。
(3)自查自悟法。
培养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己查阅资料,通过询问、收集、阅读等手段,提高理解感悟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的能力。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开展了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学生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进行表达。
二、指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我们认为必须在学习教材和课外阅读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我们根据少年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咏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这样会增进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
(2)归类背咏法。
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能促使学生们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特点,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咏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清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咏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词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为理解更多的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3)摘记背诵法。
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因此可采用摘记背诵方法。先将优美的诗词摘记在本子上或读书卡片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读到能背下来时也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即使熟读成诵后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头十几天,因此还要经常复习一下。
(4)综合背诵法。
这是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应该常常采用。有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画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同时采用,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而且还有可能形成对文学的极大爱好。
三、指导学生在运用古诗词中,增强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素材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基础,那么将这些语言素材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熟读、理解、背记了的古诗词,不能让它们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要引导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词运用时的乐趣。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们把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词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见景吟诗,睹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活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咏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让古诗词悄然无声的走进 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2)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融汇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幕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境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假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好古诗词,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有了创新,而且形成了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在古诗词交流中,激发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无论借助教育上的什么巧妙技巧,我们都应该抓住两个字――“成功”。成功是欢乐的一种巨大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少年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生诵读古诗词,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1)“采蜜”本交流法。
这是一种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定期交换“采蜜”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评比、相互称赞,把每一个同学的“采蜜”本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2)黑板报交流法。
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诗词赏析专栏”,选登同学们摘抄的优美诗词。利用晨会课后之余齐声诵读。
(3)手抄报交流法。
把“优美诗词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可以用毛笔或硬笔书写,尤其让学生们感受到诗词与书法的通感是最为密切的,二者的艺术精神有其内质的相似与暗合。诗歌是以声调,音韵,节奏为形式,把美的意境用声音表达出来,而书法是由点画,构形为表现形式,通过线条的节奏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律动。诗歌的韵律好比流动的线条,书法的线条宛若起伏的韵律。欣赏一幅线条优美,抑扬顿挫,气韵生动,和谐统一的书法作品,犹闻一首音韵起伏,似吟似唱,余音绕梁的优美诗歌,令人回味无穷。细细琢磨品位,便会发现诗歌与书法似乎有一种天缘,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在交流评比手抄报时,着重交流手抄报上的优美诗词和感受通过书法展现出的不同效果和意蕴,最后,将评比出来的优美手抄报,展览于学习园地,让同学们观摩欣赏。
(4)读书笔记交流法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富有创意的方法。读古诗词,理解诗意是最大的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词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根据少年儿童爱画画,爱写字和爱幻想的特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变通一下,将诗词变成书法,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此外,少年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让学生们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将这样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24-01
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的默写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课堂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阅读量太少,找不到赏析的切入点,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把握诗歌类别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而其中最实用的一点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来对诗歌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诗歌内容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下面就以几种诗歌类型为例,简述笔者观点。
对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写景为主,侧重于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诗的内容上,多给予人美的享受。此类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一定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制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在美好的情景中释放自己的情怀。
咏物诗是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诗人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最主要的是抓住诗人所寄托的感情。最具代表性的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抓住石灰“清白”的特点自比,表达自己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它反应的是国家的兴衰。鉴赏边塞诗,应该抓住时代特征,然后根据时代背景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诗以历史题材为例,这些诗歌的特点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将历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咏史诗是作者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评价,寄托个人抱负的诗歌。
二、抓住意象,情景再现
意象是诗人通过客观事物为素材提炼加工创造出的渗透诗人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它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抓住意象,情景再现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只有对诗歌意象领会于心,才能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创造诗歌的过程也是创造意象的过程,赏析诗歌时要反复诵读,通过“语象”去感受诗人的“意象”,探索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心理内涵。
常见的意象有:冰雪、月亮、柳树、禅、草木、杜鹃、梧桐、梅花等等。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古诗里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们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如:杜鹃往往和哀思、思归有关,梧桐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落日大多表示游子的羁旅情思或者人生迟暮之情……平时练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些诗人的意象选择。如离别时通常会选用长亭、明月、夕阳、杨柳、流水、芳草、渡口等等,边塞诗通常选用号角、烽火、长城、孤城、玉门关等。此外,在阐述意象的时候,要仔细区分同一个意象的不同含义,如“浮云”,“浮云”既可以指天上的白云,又可以指黑暗的邪恶势力、朝廷小人等。
三、加强诵读,增加语感
诵读是鉴赏的前提,平时多读诗词,会有助于在鉴赏诗词时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形成。
高中课本中的诗词数量有限,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诗词。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应该在学生熟悉课本诗词的基础上,扩大诗词的阅读量。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朗读,背诵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名言名句,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只有多接触,多阅读,在知道了某诗歌的出处,才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鉴赏和感悟的热情。
四、结语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性,能力层次较高,每一个学生应该养成多读名著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加强积累,掌握鉴赏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质。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刘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3] 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③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其次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搜集适量的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我还特别重视二次备课,即课前进行10至15分钟的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教学预设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再进课堂。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2.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在课外阅读方面: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2.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类整理: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例如:①成语的分类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②句子的分类整理: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③古诗的分类整理: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关联词合成句子等。在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1)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③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2)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__死___悲;___头___尾。);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关键词: 原型理论 古诗词 文化意象 翻译
一、 引语
原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成果,对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谓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表述为:“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该类中的其他成员有的与原型相似性多一些,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少一些。”[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研究者开始把原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经大量分析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古诗词英译是文学翻译中颇具挑战性的领域,而其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更是困扰译者的一大问题,文化意象的翻译往往成为古诗词翻译中的阻滞点所在。本文将在“翻译作为原型范畴”这一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翻译的实例,具体分析原型理论对这一特殊翻译领域的指导作用。
(一)原型理论对翻译的元理论作用。
《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一文对原型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作了详尽的探讨。自德国学者Albrecht Neubert(1985)最早把原型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深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Neubert(1985)采用了原型分析的方法对源语语篇进行分类。而Snell-Homby (1988/1995)则把原型分析的方法延伸到了对目标语语篇的分类……挪威学者Halverson博士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翻译’确实是一个原型范畴,体现出原型效应”[2]。我国学者王仁强的研究,表明除了“翻译”这一概念本身外,翻译策略也体现出原型效应。从翻译标准的角度来说,辜正坤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Neubert & Shreve(1992:130一137)关于翻译中原文语篇特征及译文语篇特征的原型分析结合看来,“把翻译规范看成是翻译原型更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标准的认识”[2]。在《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中,王仁强和章宜华两位作者最终得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元理论意义,即它能指导我们开展翻译研究”的结论[2]。
(二)文化意象
本文所探讨的“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ry)”是指蕴含文化意义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渗透在言词之中,包含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往往传达出一种美的境界”。[3]中国古典诗词善于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复杂而含蓄的感情,其文学特性与美学特性都决定了文化意象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好地将原作意境在目标语中再现,文化意象的翻译十分关键。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每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生态有很大差别,文化意象则恰恰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部分的翻译尤为困难。将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合理再现而不损其文化含义,成为众多翻译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原型理论作为翻译元理论的框架下,文化意象的翻译标准及翻译过程均可视为原型范畴。在翻译过程及策略方面,译者应遵从原型范畴的认知理据,即“经验性”和“显著性”、“熟悉度”[4],从文化意象在源语中的原型出发,寻找译入语中对应的最佳原型。而翻译标准亦可视为原型范畴,“翻译规范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理想翻译(翻译原型)的要求,是译者和译作读者的认知参照点。符合或接近翻译规范(翻译原型)的译作是典型的翻译,是佳译;偏离翻译规范(翻译原型)的翻译是非典型的翻译,是边缘的翻译。不同的翻译会呈现出典型程度的差异。原型之所以与规范具有共通之处,是因为原型性也是一个描写一解释概念”[2]。
二、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着能给读者带来联想意义的意象,但由于两种文化的根本哲学思想、历史经历、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大部分文化意象是有区别的。在进一步的讨论之前,笔者根据两种文化背景下意象的相似程度对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作了分类,简单分为错位的文化意象与缺失的文化意象。
(一)错位的文化意象
所谓错位就是某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一定文化含义,但在两种背景下的联想含义不同。用语言学家的话说,则是:“世界各族人民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都给它刷上了不同颜色。”[5]
“西风”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古道西风瘦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在这些古典诗词里,“西风”作为原型意象反应到中文读者的认知体系中均为“飒飒西风”,表示着凄冷、萧索的含义。英语中同样有west wind这一意象,但这一原型对应到英语读者的认知中却与中文的“西风”所蕴的含义不尽相同。最有名的反例莫过于Ode to The West Wind。诗人雪莱在这首诗中,把西风比喻为能摧毁一切、吹醒沉睡大地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词中与该意象相对应的应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了。
但是,译者在将“西风”中译英的时候普遍选择了west wind,Ode to The West Wind也没有变成《东风颂》,换言之,译者在翻译这一文化意象的时候普遍采取了直译的策略。这样的翻译是否等效呢?结合上下文,英文读者不难读出“west wind”所带来的凄凉、萧瑟意味。即还原到译文环境里,读者得到的文化意象仍然象征着原文作者所试图产生的荒凉含义。这样,译文的交际目的便达到了,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将翻译标准作为原型范畴,这样的译文才是接近翻译原型的典型翻译。
(二)缺失的文化意象
由于文化阻隔,古诗词中大量分布着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意象,例如《玉树花》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表示亡国之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末句即为:“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许渊冲教授将“《》遗曲”这一意象译为:“The song composed in vain by a captive king.”[6]因为该意象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直接的对应词,所以,译者抓住其典型特征,进行了意译,以达到交流目的。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何满子》。“何满子”是首曲名,声调哀婉。白居易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翻译这一意象时,许渊冲采用了swan song,该英文短语指的是天鹅临死前发出的最为美妙的声音,后喻指人们最后所做的最为成功的作品。从原型理论的认知理据来分析,swan song为英语读者所熟悉,因而读者能较为顺利地理解原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悲剧色彩。
三、结论
原型理论可以用来作为评判翻译的标准,范畴化的选择可以应用于翻译过程中对词的选择。译者需要从源语读者的原型出发,产生联想,映射到译入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原型印象。原型理论对于翻译具有元理论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二元论的想法,坚持“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等单纯的翻译策略,而应在分析源语中文化意象原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策略。读者在评判译文时,也应将译文视为原型范畴,而不是单纯从是否忠于原文等单一评判标准作出判断。本文所分析的译例中,有的是以直译取胜,有的是以意译取胜,有的侧重于保留译文的中文特色,有的更倾向于便于英语读者理解,可见翻译的评判标准并不能死板地用二元论加以区分。
参考文献:
[1]章勇,李艳.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探究图式的认知解释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4-116.
[2]王仁强,章宜华.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05-109.
[3]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10.
[4]潘冬香.原型理论的认知心理学诠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2-514.
关键词:教材处理;诗歌教学;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6-01
2013年秋季学期的后半学期,广西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选修课程。而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列为完成必修课程后的首门选修课程。如何顺利地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诗歌之部”共分三个单元: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单元教学目标设置上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通过这三个单元的内容,阐明高考诗歌鉴赏中的考点。而如何处理这三个单元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
一、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这种方法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去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单元多首诗歌对同一知识点的不断重复、巩固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即可掌握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适合运用于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毕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有一定的过程的,这种不断重复以达到巩固的教学方式对基础薄弱者而言效果是最好的。
二、大开大合,纲举目张
这种教材的处理方法首先要求授课人要有起码一次高中教学的循环经验或对高考古诗考点较为熟悉。其次接受者的语文基础知识要较为扎实。只有在两种前提条件都能满足的情况下,此种教材处理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现笔者就第二种方法具体地谈一下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的处理过程。
首先,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要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可以在正式进入教学内容前用2到3个课时,让学生自我阅读教材57页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尤其是重点了解和把握唐宋两朝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艺术特征和常见主题。
其次,按高考诗歌题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使诗歌内容一体化。按照高考的考点要求,可将诗歌按照题材分为七类:风情景物诗、羁旅乡思诗、离情别绪诗、咏物抒怀诗、边塞诗、思妇闺情诗、咏史怀古诗。现今教材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已经包含完这七类诗歌,接下来老师们可能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把选修课本和读本里面的各类诗歌找出来,并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还要思考哪几首是该类诗歌中的精讲内容,余者如何处理等问题。
笔者按照诗歌的题材,将课本及读本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分类。
风物景色诗
选修课本:《夜归鹿门歌》P28《梦游天姥吟留别》P30《登岳阳楼》P33《菩萨蛮》P365《旅夜书怀》P36《新城道中》P37《阁夜》P43《虞美人》P47。
语文读本:《乌夜啼》P43。
边塞诗
选修课本:《燕歌行》P53。
语文读本:《十五从军征》P17《兵车行》P35。
咏史怀古诗
选修课本:《蜀相》P14《越中览古》P19《扬州慢》P37。
语文读本:《登金陵凤凰台》P34《咏史》P22。
羁旅乡思诗
选修课本:《长相思》P38《苏幕遮》P50《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P54。
语文读本:《苏幕遮》P50《八声甘州》P53。
离情别绪诗
选修课本:《今别离》P20。语文读本:《寄黄几复》P48《蝶恋花》P51《青玉案》P57。
咏物抒怀诗
语文读本:《梅花落》P26《在狱咏蝉》P30《山园小梅》P46《戏答元珍》P47《咏煤炭》P61《咏菊》P68。
思妇闺情诗
选修课本:《一剪梅》P20《菩萨蛮》P55。
语文读本:《行行重行行》P18《迢迢牵牛星》P20《燕歌行》P21。《玉阶怨》P27《浣溪沙》P42《蝶恋花》P52《水龙吟》P55。
第三,按诗歌题材分好类后,还需要明确高考的诗歌考点。
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语言鉴赏:炼字,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鉴赏:抒情手法描法
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提炼诗歌的主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四,明确了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后,就要结合已经分好类的诗歌,有重点地选择精讲的诗歌,并明确所讲诗歌所需要传达的知识考点。
第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概括各类诗歌的特点。
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我们要学会选择一条适合学生和自己的那种。只有这样,才能省时省力,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开设选修课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习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意的世界,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我仅以意象"酒"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的。
1.从课本中积累
让学生回想原来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并谈谈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热情很高,查找课本并将诗句写到笔记本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整理出的诗句及其意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暂时超脱现实沉浸在饮酒中的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腔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一种悲戚;"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是一种孤独……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都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诗句写道黑板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是苦闷;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是悠闲和风雅;欧阳修的"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是欣慰;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友情;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真情.....
3.梳理整合
学生积累了好多知识,有了量的储备,但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无法运用。在积累"酒"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诗句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讨论与合作,将这些意象分为了四类:㈠借酒浇愁的,㈡借酒言愤的;㈢表达欢乐欣喜之情的;㈣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的。学生理清楚了意象的类别,便于在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时灵活运用。
4.引导运用
积累要沉淀成一个人的心理认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运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才能完成。若不反复历练,原来积累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并很快忘记。 在积累梳理了"酒"的意象后,我让学生运用有"酒"的诗句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立意要高,要能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诗句。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形成了很多优美的篇章。
5.升华提高
在积累梳理整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酒"是一种文化,"酒"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苦难的人生慰藉,给多彩的生活增辉;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学生在"酒香四溢"的课堂上走进诗意的世界,在积累与运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
同时,古诗词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壮丽的河山,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多彩的生活;形式上,它有如精灵般跃动的文字,如音乐般袅袅的韵律,如梦幻般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古诗词,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一幅幅如画的美景,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意的世界,浸染墨韵书香;让师生共同走进诗意的世界,让心灵沉浮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扬起那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之帆,去古诗词的世界远航!
雨天伞,莫遮眼,路上水,小心滑。 夜间行,耳加眼,走或停,要分明。
过道口,要直走,招的士,站路边。 人乘车,有规章,上下车,按序来。
车起步,莫走动,下车时,要注意。 车内坐,要端庄,头与手,莫外探。
自行车,常查验,闸与铃,要完好。 过十二,才上路,不逆行,不抢道。
双车行,莫扶肩,前后车,留空间。 搭摩托,戴头盔,向前看,正骑坐。
乘车时,不乱动,不催速,莫闲谈。 过横线,减速行,遇行人,停一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65-0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而古诗便是这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古诗简短但却意境深远,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因而,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正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上存在的差别,又使得古诗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古诗教学要“以读为本”,注重语感的培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训学斋规》中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对于古诗的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点,我本人也深有体会,小时候我背诵过古诗词六七十首,至今大多还能在学生面前背出,并脱口而出,可谓滚瓜烂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古诗感情基调的确定,以及重音与节奏的处理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抑扬顿挫融入感情的朗读,才能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既有利于学生熟记背诵,也有利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古诗的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从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朗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之后,还要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教学离不开诗词背景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任何一首古诗,都有着及其丰富的写作背景。如诗人的生活经历,古诗的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所涉及的典故、传说,还有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来学习古诗,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才能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写自己的所见,展示的是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然而诗人为什么会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这其中的感情,学生自然很难领悟体会。如果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到柳宗元被贬后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那么理解这首诗便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三、古诗教学要创设情境,理解意境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呢?
1.直观展示法
所谓直观展示法,就是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古诗的意境。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教师在教法上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运用语言、教具直观,启发学生想象。凭借丰富的想象,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例如,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意作画,可以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并配合古典名画和名曲来激感,营造气氛,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2.想象联想法
古诗往往配有插图,可以通过给插图补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与生活链接,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比如《春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松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昕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呜叫,空气清新宜人;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又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录象或动画,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古诗词教学要保留朦胧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里的“无寻处”,究竟是儿童天真无奈地无处可寻呢?还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让学生争论或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比落实了更好。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五、教学结束,增加兴趣
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孩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