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注意力分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在生活中时常被家长忽视,注意力不集中对孩子学业生活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小视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错过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影响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整个发展前程。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提高注意力,改善学习成绩。
那么,我们家长及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根据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创设安静、简朴的环境,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幼儿进餐、睡眠、学习时,周围要安静、环境要简朴,不要过分花哨,以免幼儿分心。
二、教学直观、生动
教给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具应具有直观性、活动性、新颖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外出参观,亲近大自然,参与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成人应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学习”“集中注意做事”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或参与其他活动室不要随意走动、漫不经心,成人这时也不要随意打扰或使唤他做事,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养成集中注意的好习惯。
四、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在活动前,教师或家长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幼儿对活动的目的要求越明确,注意的有意性就越强,越容易保持注意。
五、对幼儿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
游戏是培养幼儿有意注意的有效途径。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最容易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一般和游戏条件下,学习新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不同的:在一般条件下,3至4岁和5至6岁的孩子分别是3分钟和8分钟;在游戏条件下,竟分别保持了30分钟和45分钟,家长在观摩中非常惊讶。
六、重视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多方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带孩子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丰富他们的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讲述、阅读低幼读物,让孩子动手做一些手工等,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注意倾向。
七、巧妙用提问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注意力分散时,用有趣的问题,引起幼儿注意,如:“哎,刚才老师讲到哪儿了?天天来说说。”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老师或妈妈身上了,不必斥责孩子就能达到目的。
八、灵活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多变、强烈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但无意注意不能持久,且学习等活动也不是专靠无意注意就能完成,因而还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有意注意。教师可向幼儿讲明学习本领和做其他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说明必须集中注意的道理,使幼儿逐渐能主动集中注意。
参考文献:
[1]张惜萍,司进立,王斌,学前心理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6
[2]刘新学,唐雪梅,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设计的核心
*以儿童需求为核心
儿童医院设计是以儿童为核心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它必须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同时也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看上去非常有现代感的环境,还要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满足使用功能,这就是以儿童本身的需求为核心,保持人性化的设计。
*个性化
归根到底,儿童医院设计最大的矛盾在于,除了解决儿童救护过程中医疗技术上的难题,还要为他们提供一种非常友好的、家庭般的、温暖的、社会化的环境,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最根本的起点是把家长、儿童作为整个设计的核心,再将设计师的理念和构想、医疗流程、建筑的尺度、儿童的社会活动、医院本身的个性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的原则
*设定主题
儿童医院应有一个独特的主题,无论建筑外立面还是建筑内部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并非只是简单地使用色彩和对儿童有趣味的图片。例如英国伦敦布莱顿儿童医院的主题是诺亚方舟,并在不同楼层采用不同动物的形象作为装饰的主题。
*设法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在设计布莱顿儿童医院手术室时,我们把手术室放在了临窗的位置,通过景观大窗,医患可以看到外边的大海,更是给儿童患者提供了一个分散他们注意力的好场景。
*营造家庭般的温馨
儿童医院的病房应该给儿童一种家庭般的温馨感觉。室内外空间尽量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以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医院里,而是在家的感觉。同时,艺术品和图片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结合到整体的建筑设计当中去,要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效果。
灵活性设计
*病房设计应体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需求。儿童在1岁之前与同龄人的沟通需求非常少,而到12岁以后,他们之间的沟通需求则逐渐增多,而且男孩和女孩的需求也有差别。
因此,病房的设计就不能一概而论,应体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在医院里,病房并没有被固定地分配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也就是说,同样一间病房,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可能使用。为了使病房能够满足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需求,适应他们的特点,病房的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使空间更加灵活化
例如,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房间中的色彩和图片可以不同,通过电子产品即可实现。在儿童入院前,把其全家福的照片数码版复制到挂在墙上的显示屏里,等他入住病房时,就会看到全家福的照片。这样的电子产品,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变化所显示的内容。
晶晶是个聪明的小女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考试成绩明显下降。老师反映她平时上课虽然很守纪律,也能认真听讲,但让她回答问题时,总是不知所云。晶晶的家长也发现她在家做作业、复习功课时心不在焉,周围的一点点动静都会让她分心,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错误百出。于是,晶晶的父母带她来到儿童保健门诊。医生询问了有关情况,并作了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经过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注意分散型多动症”。可在爸爸妈妈眼中,晶晶是个文静的孩子,怎么会得多动症呢?
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多、行为异常和学习困难,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影响很大。研究发现,在孩子发育时期,如果神经末梢缺乏某些传递信息的物质,就会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当神经系统同时接受多种不同刺激时,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反应,孩子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和无目的性地不停变换动作等多动症症状。
人的注意力分为两种: 一种是主动注意(有意注意),即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另一种为被动注意(无意注意),是由于客观事物吸引了观察者的注意力,他可以随意地、无需毅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事物上。多动症患儿的注意障碍主要是主动注意能力减弱和被动注意能力相对亢进,这就是他们学习时无法集中精力,而看电视、玩游戏机时会目不转睛的主要原因。
然而,并非如“多动症”的名字那样,所有患儿都有活动过多的症状。除了“多动为主型”的患儿以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外,多动症还有以注意力涣散、“见异思迁”为主要表现的“注意分散为主型”,以及两者症状兼有的“混合型”。
一般地说,6岁左右孩子的神经系统已初步具备自制能力,至少可以独自静坐20分钟。但有的孩子思想容易开小差,一堂课中能认真听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甚至更短,看似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满脑都在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晶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做作业时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关心周围的动静,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就是“不多动的多动症”。
想要让孩子“安分守己”,不再“多动”,除了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外,家庭中的心理、行为矫治尤为重要。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顽皮捣蛋,也不是故意拖延完成作业的时间,而是主动注意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对孩子不能以打骂、体罚的方式教育。家长还应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耐心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督促其改正,对于孩子的优点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像晶晶这样的“注意分散型多动症”,还可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在尽量避免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并坚持每天进行训练。经过1个月左右的训练,孩子就会养成习惯,然后逐渐延长每天的学习时间。经过二三年的严格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该训练对于二三岁的孩子效果尤佳,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画画等,很容易让他养成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加强,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家长只有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如果情况控制不佳,要尽快去医院就诊,必要时还需药物治疗。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听讲,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还能发展认识能力。长期坚持专心听讲,还会培养良好的注意的品质,从而促进注意力的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呢?
二、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必须先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 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更是如此。一般说来,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5分钟注意不稳定;其中15-25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5-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分散。所以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外界环境的干扰
学习环境不安静,比如,外面汽车的喇叭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窗外行人谈笑声、脚步声、音响声等都可以成为集中注意力的干扰因素。
3. 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去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学生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小说等,通常会全神贯注,如果对课堂所学内容没有兴趣,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二) 教师方面
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作为传授知识主体的教师,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1.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只是听,不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2. 教学用语不当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而有些教师上课时几乎不用英语课堂用语,全是用中文讲课,这当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 如何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一) 重视导入,唤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done.”但它只是a half。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主要起着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情景引入法等都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 猜谜引入法
猜谜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讲animal时可以拿出动物图片的反面朝学生,让他们猜是什么动物。
2. 游戏引入法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根据儿童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应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 Bingo游戏、猜谜游戏、 hang?man游戏等。
(二) 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人们往往认为,小学英语只是让学生做些简单的模仿和说说、唱唱、玩玩而已。然而,要把英语教科书上的语言转变为小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单靠模仿和说说、唱唱、玩玩是不够的。
1. 活动所选择的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学习“family”一词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来“全家福”照片,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学习“colour”一词时,可让学生谈论各自的服装、玩具、学习用品等的颜色;学习食物hamburger, chocolate, pie时,教师把这些食物都带到课堂上来,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尝一尝,这样学生倍感真切,兴趣倍增。
2. 活动要有趣味性
活泼、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使他们“动”?怎样使“动”与“学”有机结合?我认为要全方位把学生调动起来: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学习动物的单词,可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用声音或动作表现出来。如: cat, 可用声音——“Mew ...”; cow——“Moo ...”; tiger, 可做老虎状,双手一张,嘴一咧就扑向猎物,于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3. 活动要有创造性
体育课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教学的,在室外进行教学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较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室外上体育课,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我在体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抓住学生注意的有效时间进行教学
上课之初,学生对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上,这时我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如:游戏大球小球、高人矮人、请你跟我这样做等注意力游戏练习,使学生对新课题、新内容发生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于是我会抓紧时机先向学生做出标准的动作示范,先让学生注意观察,随后领做一边,看着学生的目光紧紧的盯在我的身上,以及他们认认真真地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笨拙”的“舞动”着,我内心非常高兴,因为我的初步目的达到了。再将动作逐个分开来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随后便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很快有的学生便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能脱离老师的帮助独自进行练习了。而那些身体协调能力稍弱一点的同学,此时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我多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做的不错,如果你的小手如果能再伸直一点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你的进步很大,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那么多,你很了不起,加油!!!”等等。虽然学生进步的幅度不是很大,但他们都在认认真真的做操。此时有意注意便发生了效应,做的好的同学想做的更好,稍弱一点的同学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的努力着。
二、嘹亮的哨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尤其是在空间开阔、外界影响因素增多的室外体育课上,更容易产生注意力被分散的现象。因此,我在每学期的的第一堂课上都会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无论你们在做什么,只要老师的哨音一响,立刻停止活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向老师,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学生在谨记这条要求并认真履行中,能够逐步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身上。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就比较的容易了。
三、有意的停顿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众所周知的,水平一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是一到两分钟,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启着重要作用。他们很容易把注意转向外部的、吸引他们的刺激物。研究表明:7至8岁的儿童一般仅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在10--15分钟的时间。而同样的练习如果在短时间内重复次数过多,那么就会看到很多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尤其是在视野开阔的室外体育课上,能够纳入视野范围内的人和事物远远多于室内其它学科,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开小差的几率。所以在给水平一的学生上室外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很容易分散。要避免这些情况的高频率出现,教师就要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对策能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以哨音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我所用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先以语言为前导,再刻意的留出一点空白时间段。这样,本来双耳充斥着从教师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的学生,能够突然发现现在出现了一段空白,想弄清究竟的学生就会把他的注意力转回到课堂上来。
四、表扬激励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孩子参加到倾听活动中,通过认真倾听,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老师拉回了课堂。我们知道,年龄小的孩子,特别愿意听到表扬,也特别喜欢与别人一较高下,所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我告诉他们,老师上课最喜欢看到的是他们看着老师的亮晶晶的眼睛,并希望他们上课的时候眼睛看着老师,给老师力量和信心。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注意能力果然有效。每当有的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我会提醒一句:来,眼睛看着老师,下面的讲解很重要,我只说一遍。,学生会很快调整自己。除了语言提醒,我还会恰当在课堂中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看,萧何听得多认真呀,眼睛亮亮地看着老师。看到他的眼睛,我讲课更有自信了!谢谢你。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老师深深的吸引住了,就为学好体育课中的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体育课活动空间大、干扰较多,教师如处理不好,周围的环境,教师的衣着及器材等因素,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选择场地时也应注意选择背风、背阳、背对干扰区的场地上课;教学过程中如遇突发事件,教师应冷静、迅速地处理好,减少或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保持好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江苏】
儿童阅历不够丰富,就医时会比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焦虑情绪,因此我们会看到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说去医院儿童就开始哭泣,强烈反抗,不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不仅影响就医效果,还会给儿童心理留下伤痛的阴影,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后我们会发现,儿童会出现这种反应不仅是因为看病要打针,就医环境也会使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加剧,如何在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中加入人文关怀理念,以此缓解就医儿童的紧张情绪,是设计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人文关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设计
当前我国人口已经处于老龄化的趋势,新生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有家长都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次生活体验都有可能会影响其价值观,因此对儿童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儿童医院美术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能够减轻对就医儿童就医的负面影响,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缓解紧张情绪
就医环境一般相对封闭,其中布满了儿童不熟悉的检查仪器,其自然会出现紧张心理,再加上平时记忆中的吃药、打针经历,儿童就会极度抵触就医过程,有些儿童甚至会有暴力反抗的倾向,如果此时对其采取强制性治疗,就会进一步加剧紧张情绪,将医生与家长都防在了儿童的对立面,因此,设计儿童医院美术环境的首要原则就是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通过改变就医环境来转移其注意力,进而减少对医院和医生的抵触,配合检查和治疗[1]。
(二)美化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能够对就医者起到指引作用,同时也代表了医院的形象,儿童医院的科室很多,流线也相对复杂,如果缺乏完善的标识系统,儿童和家长就很容易迷路,就诊效率因此下降,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与医院标识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将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其中,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指引,使就医者能够通过最短的路径和最短的时间找到目的地,同时,色彩丰富的标识又能够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给儿童带来一种愉悦感。
(三)融入感彩
美术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讲究功能性,同时要注意在设计中融入感彩,体现出医院的人文关怀,使儿童能够在就医的过程中与空间环境展开感情交流。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情感连续性的原则,就是要将医院环境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住院部的儿童来说,如果只注重空间的色彩和奢华,儿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感到非常愉悦,但是如果住院时间太长就会有一种空洞之感,设计美术环境时就要尽量弥补这种空洞,保证儿童情感的连续性[2]。
二、基于人文关怀的儿童医院美术设计研究
(一)走廊及大厅环境的设计
儿童在认识世界和判断环境时大多是都是依靠自己的视觉,对于色彩比较敏感,因此,在设计美术环境时要将视觉设计作为重点内容。大厅环境的设计是重点内容,要改变以往以白色为主的色调,在墙壁上添加更多丰富元素,将儿童的注意力从检查和治疗上分散到观察环境中来,例如,沈阳某家儿童医院就在走廊墙壁上设计了十二生肖图案,采取分散布置的方式,儿童来到医院以后不是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出去,而是想要把这些图案找全,这就是一种不错的设计方法,医院可以尝试将儿童喜欢的动画形象喜洋洋、灰太狼、熊大、熊二等以分散的方式布置在医院环境中,从视觉上带给儿童一种亲切感,改变儿童对医院的看法,提升就诊效率。
(二)候诊室环境的设计
候诊室是医院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大多数儿童医院的候诊室仍旧采用座椅线性分布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会带给儿童以及家长一种紧张感,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设计候诊室的美术环境时,可以尝试采取围合式、分散式以及拼合式等多种组合的方式,桌椅颜色最好也要一改以往棕色或者是蓝调,可以采取多种色彩组合的方式,带给儿童一种新鲜感,可以将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杯子设计成多种形状,并加入多种颜色,这种设计方式可以缓解家长的约束感,候诊时间家长可以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共同玩耍,仿佛是来到一个新环境交朋友,淡化就医的痛苦记忆[3]。
(三)住院部环境的设计
一些儿童病情较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儿童在对住院部的环境熟悉以后,新鲜感很快过去,再加上每天要打针吃药等,因此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可能会比较配合,但是几天以后就可能吵着要回家,或者是吵着要回幼儿园,也就是说儿童对于医院环境一般只能存留短期的新鲜感,但是其中却几乎没有包含感情因素,前面我们在分许设计原则时提到了感情连续性的概念,就是要在环境中融入感情因素,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一些养老院在设计时就会根据老人的生活特点布置房间,留有一些空间摆放老人的旧物,以此增强其归属感,将这种方式应用在儿童医院住院部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可以将住院儿童的房间设计成幼儿园的样子,如果儿童表现较好,就在墙上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也可以将儿童平时的作业、字画等贴在墙壁上,使儿童找到一种幼儿园的感觉,以此转移其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将儿童的家庭元素融入到房间中,包括色调、摆设以及墙壁粘贴画等,这样儿童长期留在医院中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4]。
三、结语
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美术环境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设计医院的美术环境时,主要通过色彩、空间结构以及实物组合等方式带给儿童新鲜感以及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转移儿童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减轻对医院的抵触,进而提升就诊效率。
作者:李冬华 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富,何祥涛.医院儿童病区环境装饰绘画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06,11.
[2]尹定邦,杨一丁.环境心理和环境设计(节选)[J].美术学报,1997,02.
关键词: 学习障碍儿童 认知问题 干预对策
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涉及理解或运用语言(说或写)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出现的失常,这种失常可能表现在听觉、思维、言语、阅读、书写、拼音及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不足(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97)。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认知方面的特征(如知觉、注意、记忆等方面)是衡量一个儿童是否存在学习障碍的重要维度,而认知加工过程方面的问题是学习障碍儿童最显著的问题之一。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问题
(一)注意问题
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注意方面的问题存在于学习障碍儿童当中,80%的学习障碍儿童都存在注意方面的缺陷[1]。韦斯(Weiss,1971)等人发现80%有注意问题的儿童其学习能力较差,即有注意缺陷的儿童其学业失败率要远远高于没有注意问题的儿童。刘卿、杨凤池、张曼华等(1999)的研究结果发现:学习障碍儿童在注意分配能力上有明显缺陷[2]。
并且,教师普遍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力要比非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差。如有的学习障碍儿童上课时,东张西望,一会玩玩橡皮,一会晃动一下桌椅;窗外同学的嬉笑声、鸟叫声都很容易使他分心;很简单的抄写作业题目也是做一会玩一会,即使自己很感兴趣的绘画课,也很难安静地坚持下来……这些表现都是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问题所造成的。
有注意问题的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存在注意缺陷,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专心致志,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好动,容易分心,而这些问题又会加深他们的学业困难,影响学习成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视知觉加工问题
现实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进入学校后写作业常常出格,写字的偏旁部首颠倒,丢字落字;有的学生容易把相近的字混淆,可能把“内”写成或读成“肉”、“戌”看成“戊”等,闹出了很多笑话。由于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下,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学生。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都是儿童的视知觉加工能力不足所造成的。Sliver指出,这种对视觉信息空间位置的混淆几乎在某些儿童一开始学习阅读、书写时就出现了[3],因而视知觉的发展关系到学习的成效。
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中视知觉问题研究最多的是视觉空间障碍。这种视觉空间认知缺陷使输入的信息被忽略或发生改变,使儿童难以注意和正确理解他所处环境中像视觉这样的非言语性感知觉信息所包含的意义[4]。存在该类问题的学习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其视觉分辨能力低下,并且容易混淆视觉信息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形成数学符号概念较困难,从而造成学业不良。
(三)记忆问题
学习障碍儿童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上存在困难。短时记忆差主要指的是学习障碍儿童在听或看过信息之后短时间内对信息的回忆有问题,以及缺乏或难以充分运用一定的复述策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在复述的频率及复述的策略水平方面较正常儿童差。学习障碍儿童的长时记忆也存在困难,主要由于他们较少利用精细的复述策略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难以运用语义编码,从而导致许多信息难于或很少进入长时记忆。此外,在回忆或提取信息上,学习障碍儿童虽然也运用了一定的策略,但选择的策略效用较低。
另外,学习障碍儿童在记忆方面还存在机械记忆和序列记忆的问题,如有的学习障碍儿童很难记住无意义的字词、抽象概念,无法依照正确顺序回忆信息等问题。
二、学习障碍儿童认知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注意问题的干预对策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缺陷进行教育干预时,主要通过改善教育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来帮助儿童克服注意问题。
合理安排教育环境:对有注意缺陷的学习障碍儿童来说,周围的学习环境最好是越简单越好,教室、卧室的布置应该简洁,把影响儿童注意分散的外部刺激减到最小。课堂上,这类儿童最好坐在教室的教师能够看到的位置,以便任课老师及时阻止学生的注意分散;并且,最好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安排在自制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中间,以便他能受到好学生的影响,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力训练:对有注意缺陷的学习障碍儿童的矫正主要是从行为矫正的角度出发所做的心理治疗,这是治疗注意缺陷比较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正强化技术、惩罚方法和消退技术。①正强化是指只要所要求的行为一出现,就立即给予儿童所期望的奖励(强化)。这样,儿童在以后同样的情况下出现相同的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加。如,某一儿童上课教师提问时突然举手想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应立即叫他回答,尽管他回答得不是很好,教师也要表扬他。②惩罚是指不期望出现的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一个惩罚物或取消正强化物,如教师的罚站、批评等都是惩罚的具体体现。运用惩罚技术时要注意时效性。③消退技术指当行为出现时不进行强化,使行为得不到强化而减退。这种方法多用于矫正儿童的多动、冲动、胡闹等行为。一般而言,正强化技术较常用于高年级儿童,消退技术多用于低年级儿童,惩罚技术则在儿童表现出危险的、较麻烦的注意问题时运用。
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有注意缺陷的儿童解决注意问题,还应辅助药物治疗。
(二)视知觉问题的干预对策
学习障碍儿童视知觉缺陷的改善主要包括视觉精度、视觉协调和追踪、视觉分辨、视觉协调、方向性及图形—背景的区分等训练内容来展开,训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让儿童在设置好了的、有目的的游戏中来完成。具体的训练技术如方向性训练、颜色匹配、拼图、从图片中寻找隐藏的图形、图形辨认、几何形状的匹配和寻找遗漏部分等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儿童的优势通道的利用,如听觉通道。虽然儿童存在视觉上的问题,但其听觉通道是正常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安排一些如录音、讲解这样的听觉刺激,把“补救”和“补偿”结合起来,训练弱项,加强优势。
(三)记忆问题的干预对策
从记忆通道的角度来说,对该类儿童的记忆训练主要包括听觉记忆训练和视觉记忆训练两个方面。
其中,听觉记忆训练主要是借助于儿童听觉这一通道来完成的,如让儿童重复句子、一系列数字等。在句子或故事的重复过程中,教师口头说出一句话或几个句子,让儿童重复;教师可以说出一串数字或字(词),让儿童重复,也可以通过补全数字或句子的方式来实现。视觉记忆训练中,则主要借助于视觉呈现的方式来训练儿童的记忆能力。如教师向儿童呈现一组图片,教师在呈现的同时告诉儿童图片的内容,然后要求儿童回忆看到哪些图片。在回忆的过程中,可以按次序回忆也可以自由回忆。需要注意的是,记忆训练需根据儿童的当前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此外,还要教给儿童适当的记忆策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这是尤为重要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教育能够掌握一定的记忆策略,但他们往往很难根据恰当的识记材料来选取合适的记忆策略。因而,要增强学习障碍儿童的记忆效果,必须让他们学会使用一些主要的记忆策略,如复述、联想、分类、自我询问问题等。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组织、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提问、做笔记、总结等,都可以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成绩(徐芬,1997)。
参考文献:
[1]陈学锋,谢天壬主编.从容面对儿童的学习困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
[2]刘卿,杨凤池,张曼华等.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力品质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20-221.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而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之中,注意的范围很小,而且稳定性差,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注意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纲要》中还指出幼儿活动要丰富多彩,以游戏为主,这也有利于幼儿注意的集中与稳定,在教学活动中,我具体的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具,减轻幼儿的智力疲劳,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适合幼儿接受水平,具有新奇感。如幼儿认识宇宙飞船,组织幼儿讨论“飞船靠什么力量飞行?”“飞船的速度为什么很快?”“为什么不从天上掉下来?”幼儿学习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争着发言。之后,组织幼儿折飞船,玩飞船的游戏,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对事物产生兴趣、产生有意观察,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在一次小班故事“小兔乖乖”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幅图片让幼儿观察,他们看到上面画得很漂亮,有小兔,也有大灰狼,很感兴趣。于是当我讲了第一遍故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地盯着图片,一致喊出:“老师,我们还要听”。第二遍的时候,伴随着有关教具的演示,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看着、想着、记着。最后,我遮掩教具,让幼儿随老师一起讲述故事,达到了随意注意替代不随意的目的。为使幼儿随意注意不感到疲劳,结束部分我安排了听歌曲《小兔乖乖》。整个教学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减轻了智力负担,培养了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
二、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基本功,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教师要善于利用特殊的刺激物――语言,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地听,并使之有常听常新之感。因此,教师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切忌信口开河,无中心,絮絮叨叨,致使孩子因为厌听而分散注意。由此,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幼儿有意注意的形成很重要。如,音乐教师要具有熟练的键盘指法,能流畅地弹奏乐曲,演唱富有表现力,并要有饱满的情绪。这能唤起幼儿学习的愿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语言课的讲述技巧也很重要,语调要有变化,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对于个别注意力极易分散的儿童,教师可用暗示、提问、转移注意等方法稳定其注意力,切忌大声呼喊幼儿姓名,或中断教学等方法,否则会使全班幼儿注意分散。
三、为幼儿创设合适优美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物
幼儿的注意易被新鲜、强烈多变的刺激物所吸引,要防止多余的刺激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应将活动室布置得醒目、整洁、美观,又不能过于华丽、繁杂,使人眼花缭乱。要根据幼儿知识范围用季节特征布置、美化环境,这样会使幼儿既受到教育,又获得美感,感到舒适。日常生活中,注意室内教玩具的收藏,分门类放置、井井有条。教师的服饰要美观、得体。动作要适度。肢体语言应优美、准确,才能感染幼儿,在室内不能大声喧哗。还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这些排除了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内外因素十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稳定。
四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受直接兴趣和情绪状态的制约,常常对他们喜欢的活动表现出长时间的注意。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每一位幼儿融于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如“猜猜谁是领头人”的游戏,扮演猜领头人的幼儿,须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观察全体幼儿的动态,再经过周密的思考、判断,猜出谁是领头人;而扮演领头人的幼儿更要沉着、机智地应付对方,想方设法避开对方的视线而不断地变换动作;全体幼儿也得随时注意领头人更换动作。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天性使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经常乱动,坐立不安。即使是教学活动,他们也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自己玩自己的,或是打扰别人,注意力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也都不会。在当今社会,注意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根本,是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观察力的准备状态,是大脑进行感知、学习、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高度的注意力,一个学习不专心,上课总是开小差的孩子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慢慢的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结果,成绩会变得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注意力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从视觉注意力和听觉注意力等方面入手,训练孩子的上课注意力,因为上课必须使得视觉注意力和听觉注意力高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听课注意力。
例如:在某一时间里只盯住一个目标,而不为其它事物所动;在某一时间里,只听某一种声音,从众多声音中抽离出这种声音来聆听;在某一时间里,专心感受某一种事物,像太阳、月亮的存在,空气的温度 树的动静等。
2、培养孩子提高自己专心素质的自信心。自信往往通过多肯定、多鼓励来达到。多一些正面暗示,尽量避免负面暗示,例如家长说“我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孩子总是不专心”,孩子自己说(或认为)“我不专心”、“我无法专心”等,都非常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3、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环境。最好有单独的房间,家里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从小培养孩子的归位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尽量不在家里打牌、搓麻将,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带来的干扰,也不要一会儿送个苹果、一会儿送杯开水或饮料……这样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根本无法专心学习。
4、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让孩子参加静心训练,稳定情绪训练,这样让孩子抗外界干扰能力增强。
注意力是学习的门槛,通过训练提升注意力的指向性和抗干扰能力,注意力不好的儿童会出现上课坐不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记不住上课内容等现象。通过专注力提升训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延长记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听课、做作业的质量。视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对规范字形、改变写字速度慢、丢字漏字、写字跳行等状况有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黄医生:
听说大人应该给婴儿加辅食,我不知该怎么加,请您指导一下。
(广州)吕辛
婴儿长到四、五个月时,乳类中的营养成份已不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可以适量增加辅助食品。添加时要根据婴儿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从少到多,从软到硬,从细到粗,循序渐进,经常更换辅食花样。可以在喂奶前增加辅食,因为这时饥饿,婴儿容易接受。一般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迟点添加辅食,五个月后较适宜。人工喂养的小儿可在三个月时添加。辅食的种类有鱼肝油、蛋黄、奶米粉、豆腐、鱼泥、肉泥、菜泥、果汁。
添加的顺序是:满月时加鱼肝油;二、三个月时,可加蛋黄、奶糕、鱼泥、果汁;四、五个月时,加蒸鸡蛋、菜泥;六个月时,加粥、烂面条、肉泥、肝泥;七、八个月时,加馒头、饼干等;一岁时,可吃软饭、馄饨,食物可以渐粗一些。
为什么新生儿不宜打“蜡烛包”
黄医生:
我的孩子一生下来,我婆婆就给她打蜡烛包,说是要不绑起来,将来会变成罗环腿,很难看。但我听说,打蜡烛包不好。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洛阳)郑羽宁
家长喜欢给新生儿打蜡烛包,尤其是将腿部“五花大绑”,认为这样可让孩子腿长得直。这是不对的。那些“X型腿”“O型腿”(俗称罗环腿)与打包没关系,而是患佝偻病所造成的骨骼变形。所以,即便是冬季,也只要给孩子裹一条松松的小包被,不需要捆绑。捆得过紧,会影响孩子四肢的活动,使血液循环不畅。有的还会造成髋关节脱臼。婴儿通过四肢的自由活动,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孩子睡前咬被子、抓物等好吗黄医生:
我的孩子睡觉前总要咬被子,或抓住一样东西,听说这样不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长春)陈琳琳
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心理医生认为,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毛病。开始时,由于孩子有恐惧心理。如晚上睡觉前无大人在身边,孩子害怕,就找一种心理上的寄托,如咬东西或抓住一个固定的玩具,逐渐就形成了习惯。有了这些习惯,需要家长从心理上去引导,如在睡前讲一个短小有趣的故事,或唱催眠曲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强制纠正。严重的可去儿童心理研究中心诊治。
孩子胆小怎么办
黄医生:
我的孩子非常胆小,将来怎么成为男子汉呢?我们十分担心。请问,有什么办法来纠正?
(安徽)俞月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心理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格教育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语文核心价值的理解、判断、表达,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
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6至12岁的幼儿,正确把
握和了解其心理特征,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定义,幼儿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阶段我们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运动符号来认识事物,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开始进行逻辑思考,如,去过几次同学的家就能画出线路等。学龄前期儿童的认识过程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到了学前晚期(6、7岁),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活动。
2.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运用抽象的概念
儿童认知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经常自言自语等。
(2)权威阶段(6~7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服从的愿望。绝对遵从老师和规则,认为规则是不变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可逆性阶段(8~10岁):认为只要所有人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时,思维中有了“疑问”信息。
(4)公正阶段(10~12岁):认为任何事都要公平公正。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3.儿童心理具有的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在教学中肢体语言丰富点,让他们模仿。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上课时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老师应利用孩子好动的心理,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四处东张西望,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教法,“投其所好”,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
(5)想象力丰富:按自己的遐想设定自己的行为。如,他们会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扮演妈妈,把洋娃娃当孩子,给洋娃娃洗脸、穿衣、喂饭。
(6)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分散。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8~10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紧张的上课之后,就应放松一会儿,做会儿游戏,然后再继续学习。
(7)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必须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如,做数学题数手指、非常喜欢模仿等都是。
(8)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儿童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表现在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争着为老师办事。当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时,给老师的回报将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的情感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而且不善于控制自己。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与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他们的意志行动的决定与执行大都同时发生,不会反复思考,三思而行。如,上课说话做小动作,刚挨过批评又重犯,但并不是成心要犯错误,而是由于自制力差,不善于控制自己而造成的。所以要根据这些情况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9)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如,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等。
(10)机械记忆占优势:儿童的机械记忆的水平较高。因此,他们的记忆不是靠理解,而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水平较高,因此,不能浪费他们的这一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应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小学生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为,使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增强语文教育的效果,还能顺应其生理、心理的成长需求,达到语文教育娴熟运用汉字文化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体现如下教学风格: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说画” 教育观念
一、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说画”的现状
(一)案例描述。在一次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参观活动中,老师在向学生展示“蝴蝶”的图片之后台下议论纷纷,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对蝴蝶的看法。小明说:“夏天到了,我们家的窗台上能看到蝴蝶,它有黑黑的翅膀,上面还有一些小点点。”琦琦说:“我经常在我妈妈的头发上看到它,它一闪一闪的,五颜六色。”每个小朋友都在争着描述自己看到的蝴蝶,但是老师认为这样打乱了教学秩序,一直在限制学生的发言,频繁地使用“大家安静”、“专心听老师讲课”的语句,使很多学生无法说出自己眼中的蝴蝶,“说画”活动到此为止。随后便开展了教学活动,描述一些黑板上蝴蝶的样子,并教学生具体的绘画步骤。这时,小明说:“老师,我见到的蝴蝶和黑板上的不一样。”小明的话语使大家产生共鸣,台下孩子又开始交流。老师立刻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家都安静,认真听老师讲课,到时谁画的蝴蝶和老师的不一样,我就找谁。”本来又一次热烈的“说画”活动再一次被老师给压制下去了。在随后课堂绘画中,有的学生向老师反映自己不会画,老师便过去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教孩子,让孩子按照老师的思路画。这位老师跟我说:“孩子年纪还小,不要奢求他能画得多好,只要动笔就行了,如这幅画三分之二都是我画的。”但一位学生跟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我不想画了。”而老师的回答是:“来幼儿园就是要学会画画,小朋友们都不要向他学习。”课堂结束后,那位学生没有画出蝴蝶,老师便在他的画纸上自己画了两只完整的蝴蝶。
(二)案例分析。通过以上案例描述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说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幼儿“说画”易受老师的压制
从案例可以看出,课堂开始之前,很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蝴蝶的认识,并且进行描述,但都被老师的“安静”两个字给压制住了。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鼓励儿童将自己看到的物体说出来,可以让老师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便于教师调整本节课的开展方向,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课堂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儿童能学到更多绘画本领。而这些全被老师的“安静”两字破灭了,拦截孩子的“说画”。
2.教师对儿童“说画”理解错误
(1)认为“说画”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现
在开始之初,很多学生发表自己对“蝴蝶”的描述,但很快都被老师给制止住了。课后跟老师交流时发现,老师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孩子的讨论是分散注意力的表现,因此老师对孩子讨论现象非常敏感,一旦发现便会制止,以免孩子注意力分散现象。但是很多时候事实并不是这样,在老师禁止学生说话之后,很多学生开始偷偷交流与课堂内容根本无关的东西,注意力彻底分散。
(2)忽略“说画”体现的是孩子的审美
在打断孩子“说画”之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蝴蝶的样子,并教孩子一笔一画的具体步骤,让孩子模仿自己的步骤。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用自己的权威控制课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将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孩子根本没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而孩子“说画”体现的个人审美却受到老师的忽视。
二、绘画教学中对幼儿“说画”的改进与建议
(一)案例分析。在一次教学观摩当中,一位小女孩的图画被要求重画,原因是老师要求画的是春天的景象,而小女孩由于涂了过多颜色,整张画纸呈现出黑色。此时老师便向小女孩描述春天应该出现的东西,并要求小女孩画出自己描述的事物,但是小女孩还是说:“老师,我看到的春天不是这个样子的。”但老师并没有理睬,只剩下小女孩无奈地画着老师眼中的春天。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另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面对一张黑色的春天画,并没有责备小女孩,而是耐心听完孩子对这张画的诠释。
两个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体现了他们心中的教育观的不同。而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激情,引导孩子的“说画”正需要老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感同身受”、“欣赏”的教育观。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幼儿和成人的思想毕竟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人应当尊重他们的世界,并且感受他们的世界,而不是将自己的感悟、想法强加给儿童。幼儿的“说画”就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的过程,老师应当明确自己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尊重儿童的“说画”,感悟儿童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
(三)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老师应树立以“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新”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对儿童的“说画”应当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与尊重,并且为孩子创造机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美,抒发自己对美的感受,提高其创新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应引导孩子抒发对美的理解,通过对孩子精神的领导,而不是绘画技能的领导,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幼儿“说画”的现状,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意见。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发现,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出现儿童“说画”现象是难免的,但是由于教师对儿童“说画”的错误理解,导致很多儿童“说画”现象受到老师的压制,无法充分表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因此,应当重点从教师的角度对幼儿“说画”进行改进。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明确自己与儿童在课堂当中的角色分配,转化自己的教育观念,引导幼儿“说画”,提高幼儿的审美。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