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医 哲学思想 体育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 养生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20] 陈煜.中国药酒的起源和发展[J].江西中医药,1994(2):48-49.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徐州“易牙菜馆”来了两位举止非凡的客人,执意要几样地方高档古典菜。厨师使用现成的乌鸡配薏米炖之成羹作一主菜。薏米、乌鸡都是药用之物,做成后不但色形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端菜上桌,客人品尝后顿觉鲜香异常,问其菜名。答曰:“雏羹”。上首的一位客人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上句:“奚乌一鸡羹传世”,下首的一位应声接下句:“竹金戋 铿调鼎”。这两句是以“鸡、”两字拆拼成文的。原来,上首坐的是乾隆皇帝,下首坐的是才子纪晓岚。这样,“天下第一羹”算是皇封,此后闻名全国。
现代的“中华名小吃”汤就是从雏羹演变而成的。 汤与雏羹不同之处是把稷米换成麦仁,加猪元骨、猪蹄膀、母鸡熬至鸡酥肉烂、控出汁。与传统雏羹相比,汤汁更加浓肥,口味醇厚,营养丰富,滋补功效更强。彭城名人张绍堂先生品尝了雏羹,即兴赋诗云:“屈原《天问》留遗篇,雏羹源流四千年,宇内烹调始彭祖,发扬光大代有传”。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并强调“医食同源”、“医膳同功”。采用食物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提倡的“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包括蔬菜、谷物、肉类在内的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人体营养的平衡。中国古时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药补不如食补”,应根据食物的性味,搭配出具有“食疗养生”功效的膳食。经科学分析, 汤的配料(面粉、母鸡、猪蹄膀、猪元骨、小麦、大葱、生姜、八角、花椒、胡椒、味精、香油、盐等)和制作均对人类食疗养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完全符合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的基本原理。《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所含碳水化合物约75 %,蛋白质约占10 %,是人体补充热量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本草再新》把它的功能归纳为四种: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医林纂要》也概括了它的四大用途: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末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母鸡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称为“能量之源”。它更是凭借其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赢得了人们青睐,对脾胃气虚引起的乏力,胃脘阴痛,产后乳少以及头晕患者具有很好的调补作用,是阴血患者、产妇、年老体弱及久病体虚者的首选补品。猪蹄膀也称猪肘,味甘、咸,性平。有和血脉、润肌肤、填肾精、健腰脚的作用。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可使皮肤丰满、润泽,是增强体质的养生佳品。猪元骨煮汤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这是由于人体骨骼中的红、白细胞等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老化,骨髓制造红、白细胞的功能逐渐衰退,骨髓功能降低将直接影响到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而元骨汤中含有的胶原蛋白正好能增强人体制造血细胞的能力。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喝元骨汤加以调理,可以减缓骨骼老化;另外,元骨汤还有利于青少年的骨骼生长。猪元骨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更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无机盐,最为可贵的是,元骨汤的营养成分特别易被人体所消化吸收。
现代营养学强调膳食中食物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是生命的最重要物质。汤在制作中,鸡肉、猪肉、小麦等通过互补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汤不仅配料、制法合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滋补作用非常明显,尤其适合于作为早点饮用,可使人精力充沛,提高一整天的工作与学习效率。
“天下第一羹”,当之无愧!
汤
原料:猪元骨 1 500 g,猪蹄膀 1 000 g,光母鸡 1 000 g,麦仁 500 g,元茴 20 g,花椒 20 g,桂皮 20 g,陈皮20 g,胡椒粉50 g,味精100 g,葱白500 g,生姜250 g,香油100 g,精面粉2 000 g,精盐200 g。
[关键词] 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
大体来说,中国烹饪中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食物结构说。我们是一个重整体、喜综合的民族,善于从宏观上认识问题,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为,人若想健康长寿,在饮食上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实用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相对固定合理的饮食习惯。
过去我们的食物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谷物和熟食为主。从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人们的饮食开始以谷物为主。春秋战国以后,小麦成为北方的主粮,而稻米则在南方一花独秀,历经数千年,其主粮地位也一直未变。
(二)素食为主,肉食为辅。《黄帝内经・素问》很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科学饮食结构,而谷、果、菜均为植物性食物。正是这种以粮食为主,辅以适量的肉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杂食型的食物结构,体现了中国烹饪中养生思想的精华。
(三)讲究五味调和。“调味”是中国烹饪中的核心之一,注重五味平和而勿使过偏是我国饮食结构的一大特点。《吕览・本味篇》说:“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是从滋味出发,强调调味品应当适量。而忽思慧进一步从健康原则考虑,指出:“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他说:“多食盐,骨气劳短,肺气折。”所以盐不可多吃。又说:“肝病禁食辛”,就更有意义。
总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对饮食所要求的味就有所不同。黄河流域的人民普遍喜爱腌制食品,口味较重;而长江流域的人民崇尚“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来调和五味,有所谓“北人嗜葱蒜、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之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的鲁、川、粤、苏四大菜系。
到了近、现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专家在对我国古代的饮食结构进行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又融和现代烹饪学、营养学、食品学、保健医学等学科的知识,制定出我国的膳食“金字塔”――这一科学的“饮食结构”模式,来指导居民的一日三餐。其主要内容为,每人每天摄取的食物由多到少分为五层,由下至上第一层是谷类食物(如米、面、玉米等),应该吃得最多;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要吃得较为多一些;第三层由肉、蛋、家禽、鱼构成,每天要吃得适量;第四层是奶类和豆类,适可而止;第五层是油和糖,属于应吃得最少的一类。五层堆垒起来,就形成了上尖下阔的“金字塔”。
“饮食结构”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养生观念,它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了人体健康与饮食习惯的关系,为烹饪中的菜肴制作、筵席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由于其模糊综合的特点,缺乏对具体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科学的发展。
二、膳食平衡说。与西方哲学更多地强调矛盾斗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中国哲学更多地强调矛盾和谐。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中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往往以矛盾的调和为终点,较多地注意了统一的一面。
在中国传统烹饪文化中,矛盾和谐的思维方式很多,形成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偶结构,如调和、搭配、合一、名实、内外等等。而平衡膳食说,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古人很早就言“饮食有节,身必无灾”,但科学全面地定义平衡膳食的概念,则是现代营养学诞生后的事。而中国烹饪中的“膳食平衡说”主要包括以下六大平衡关系:
(一)主副食的平衡。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孔子所言的“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现在有人崇尚西方多食肉,少吃粮食的饮食结构,这一观点极不合理。
(二)食物杂与精的平衡。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进化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著名的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应吃25-30种不同的食物,可谓杂矣。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膳食的酸碱平衡。食物一般分为酸碱两种,瓜果、蔬菜属碱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好膳食的酸碱平衡,两者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
(四)膳食的冷热平衡。“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原则。“食宜暖”,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谨慎。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欢滚开水、热粥的习惯。孙思邈在《千金冀方》中的论述我们应当借鉴:“热食伤胃,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五)膳食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食物同中药一样,也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如绿豆性寒,清热止渴;羊肉性热,补虚祛寒。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适用于发热、口渴。人们喜欢夏天喝绿豆汤、茶,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爱食涮羊肉,正是基于对这些食物功效的了解。
我国的烹饪传统中,也十分重视食性的平衡,吃寒性的食物时必须搭配些热性食物,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破坏食物的四性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六)膳食五味的平衡。我国烹饪理论主张菜肴的五味要配合得当――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在日常膳食中,五味的平衡,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酸味可增进食欲、健脾胃,且能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会使消化功能紊乱。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之功效,但食糖过多则影响食欲。所以,《内经》主张“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得紧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膳食平衡说”是一种科学辨证的理论,体现了我国烹饪博大的特点,且在具体实践中,推动了我国烹饪在原料选择、配菜规律、烹调方法、菜肴创新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饮食宜忌说。饮食宜忌说体现了中国烹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智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认识观和辨证烹饪观。整体认识观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烹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它、发展它,才能更好地让它服务于大众。其有两层内涵:
第一层是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紧密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绝不可只观局部,不重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烹饪时必须有大局观,要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思考去设计饮食,应突破传统的色、香、味、形、器的标准,应“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烹制。
第二层是说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的内环境时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烹饪应从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多因素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操作。比如炎夏之际,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菜点,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辣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天热,宜吃清淡。这些都是饮食宜忌说的具体实例。
而辨证烹饪论,是指进行烹饪时既要了解原料的性能,又要考虑就餐对象的身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烹调方法和口味特点。举例来说,最常见的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塘、紫苏等食物,烹制上应用煮、烩等以水为主要传热介质的技法,而忌用以油为主要传热介质的技法;而属风热感冒时,则适宜吃些绿豆、薄荷、金银花等凉性食品,烹调技法的选择应以保持本味为主。
“饮食宜忌说”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一些烹饪原料的认识,对丰富菜肴的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脏补脏”说,直接推动了以动物内脏为主要原料菜肴的兴盛。近几年走红的“全肾宴”、“全鞭席”和各类杂碎小吃的风行就是很好的明证。
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例如,肾住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烹饪中菜肴的科学性。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烹饪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采用新鲜或冷冻的健康牛羊猪肝脏烹制而成的各种“肝脏菜”,已成为肝病和各类贫血病患者的抢手菜。新近推出的,用猪、牛、羊的胎盘烹制而成的菜肴,也深受神经衰弱、发育不良者的喜爱。
第二方面:“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烹饪“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作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特别是患有疮疡肿毒或慢性湿疹皮炎之类皮肤病人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发物忌口更显重要。
“发物”忌口说加深了我们对一些食物性能的认识,丰富、拓宽了烹饪的理论范围,给我国烹饪的科学化提供了有益的养分。
但是,饮食的宜与忌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大饱口福,狂饮暴食,也应适当节制。正如晋代养生学家葛洪所说:“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忌食之物,也非点滴不可沾唇,绝对禁止入口,只是少吃或暂缓食用而已。
四、医食同源说。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也指出:“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医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不可分,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和说明。
“医食同源说”为中国烹饪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烹饪学与中医学的融合互补,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烹饪的科学内涵。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疗养效果,所以,医家和烹饪工作者也常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同药物等同起来,把配置一盘菜当做开一药方看待。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人们在实践中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了等号。
明白了“食物同源”的道理,就可加深人们对食性的进一步理解,进而从多个角度去烹制菜肴、开发新菜。这几年兴起的各种药膳火锅、药膳滋补汤、药膳菜肴等,既满足了消费者营养保健的需要,又兴旺了餐饮市场,大大推动了中国烹饪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食药同源说”的精华是从中医的角度用中医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烹饪学,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食物的性味。性味是食物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确定事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是从食物作用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紫菜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蒜、辣椒、羊肉等。食物中过于寒凉或温热的较少。一些食物寒热性质不明显,也可称为平性。
烹饪中的味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辛、苦、甘、咸五味。《黄帝内经》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它们进哪一脏,就对哪一脏发挥作用。一般说来,酸味有敛汗、止泻等作用,如梅子;苦味有清热下火等作用,如苦瓜;甘味有补虚和中的作用,如南瓜、大枣。所以调味理论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之说。而醋的酸、香料的辛、盐的咸,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有调滋味、增食欲的作用。
(二)食物的归经。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
归经和性味一样,只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侧面,必须把它们相互结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完整地认识一种食物的性能。在选择烹饪原料,特别是进行药膳配方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食物的配伍。食物的配伍在烹饪中相当于配菜,主要是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根据食疗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相互配伍可增强这一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和夜盲症。
2.相畏相杀。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这一点在调味过程和配菜过程中应注意。
3.相恶。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再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前者的温补作用就会相应减弱。当然,在日常饮食中,这类典型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我们在设计套餐和筵席时稍加注意即可。
【摘要】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等的称谓。亚健康在现代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祖国医学从《内经》即建立了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对亚健康研究具有深刻影响。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 中医 应用概况 中药调理 生活方式 情志疗法 针灸推拿 养生调治
1 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 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妥善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 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 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 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 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 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 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治方法
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
1.1 整体观对亚健康调治的指导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1.3 中药调理法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3]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4]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赵永华等[5]运用颐年降压饮治疗亚健康(早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1.4 非药物疗法 ①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6]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②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7]。
③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8]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周震等[9]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石学敏[10]针刺治疗亚急性原发高血压病,原则:活血散风,平肝降逆。取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施用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施用捻转泻法,曲池,足三里,施用捻转补法。结果,证实了针刺治疗本病具有效果迅捷、稳定、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吴焕林等[11]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方法:针刺双侧太冲穴,每日一次,连续七日为一个疗程。手法以泻法为主。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太冲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具有良好的及时效应。
④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12]。如黄铁银等[13]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4]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⑤ 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⑥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5]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语
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 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3] 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4] 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5] 赵永华等. 颐年降压饮治疗早期原发高血压患者40例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2009,9, 798.
[6] 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7] 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李振华,1924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43年起从事中医药工作,从医6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身材高大,气宇轩昂,虽近90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敏捷。作为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李振华根据自己毕生行医的经验,总结出“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的“五和养生”理论。
顺应四时与天和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李振华教授指出,大自然有“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人要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饮食还是穿衣服、体育锻炼等,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生病。
《黄帝内经》说到一年四季有变化,人们的作息也要与之相适应。春天,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开始萌发,生机盎然。人也应该缓过神来,晚睡晚起,多在户外活动,以舒展一冬没有活动的筋骨,活络气血,排出冬天积郁在体内的浊气。夏季到了,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生物尽力吸收阳光、水分,制造自身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人们也和随着昼长夜短而晚睡早起,相应调整劳作时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虽然秋风爽人,但也隐含着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杀机。为了预防这些疾病,最好爬山登峰,居高远眺,不仅考验呼吸道,也锻炼心脏功能。严酷的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动物多蛰伏,或减少运动量。人们宜早睡晚起,深居简出,多晒太阳。
总之,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改变,人也要顺应四时调养生息,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养生道理。
动脑动手 形神受益
李振华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情志安宁,形神受益。
中医一贯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但这个“心”具体怎么养,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李振华教授倡议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种既动手又动脑的爱好养生法,这样才能保持对生活的兴趣,进而使身心健康。
揉搓经穴 养生防病
李振华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便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定性
李振华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李振华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内经》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李振华深刻体会到中医养生学的博大精深与科学实用,他将自己的养生经验总结为以下几句话:“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养生贵在力行,持之以恒,就会寿而康,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
健康新知
多晒太阳可防近视
近日,法国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不应把近视归咎于基因或阅读、写作等,其实是缺乏阳光照射所致。接触阳光可刺激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可避免眼轴变长,防止进入眼睛的光线焦点扭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摩根表示,“明亮的光线可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这样就可预防近视。”
研究人员强调,大部分人的近视因素都来自环境而非基因,这了50年前基因导致近视的论点。只要多晒太阳,“书呆子”就不存在患近视的危险。
每天4杯水防糖尿病
法国一项最新研究称,每天喝水4杯(227克/杯)可防止高血糖症。而每天喝水不足2杯则会增加该病危险。
新研究分析同时考虑到性别、年龄、运动情况、啤酒、甜饮料及红酒等其他高血糖风险因素。虽然没有证明喝水不足与高血糖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研究的确发现,喝水较多的确会降低患高血糖风险,并且不能用甜饮料取代饮水,否则容易导致肥胖症和血糖失控。另外,有血糖偏高倾向的人要尽量控制饮酒量。
夫妻感情好,大脑衰老慢
老化作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避免,但瑞典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夫妻关系和睦亲爱有助延缓大脑老化。
瑞典于默奥大学的尼贝尔格博士表示,虽然人上年纪后记忆力会普遍衰退,但仍有很多老年人保持着一个年轻的大脑,究其原因,这些老年人并不是拥有高深的学问或从事高难度的工作,而在于其夫妻关系和睦,相亲相爱。尼贝尔格博士称,夫妻在精神和肉体上都保持和谐关系,对大脑是很好的保养。这一新理论,对传统的大脑老化研究形成了冲击。
哭15分钟易得胃病
适当哭泣有益健康,哭泣过度则有害身心。美国明尼苏达州神经病学家和眼泪研究专家威廉?H?弗雷博士经过15年的研究发现,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哭泣后悲伤和愤怒得到明显缓解,压力大大减轻。但弗雷博士还发现,如果悲伤和愤怒情绪得到发泄后仍哭泣,就会伤身体。哭泣超过15分钟,容易导致胃病。胃肠消化功能对情绪极度反应特别敏感,所以哭泣太久,会直接影响到胃肠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减慢,影响食欲,甚至诱发多种胃病。
炁医古疗:同炁相求 同声相应
人物简介
李剑文,炁医身心灵疗法创始人,中医能量身心调理师,五行汇养生会所医学专家。李先生自少习武,师从武术名家“中华武林百杰”少林梅山派掌门人宴西征,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精于跌打损伤、扭伤、陈积伤等各种内、外伤的调治。后师从当代中医针灸泰斗周楣生教授,专修医道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的整体养生观。十年磨一剑,与同门罗延博教授共同创立了炁医身心灵整合疗法,从人的身体、情绪及灵魂等各个层面对生命进行了解、体证,从实证实修中开辟出一条中西结合,最终回归中华文明之源的完美医道养生之路。
炁,生命之本源
什么是炁?炁是生命的本源,炁者,水上之无相物也。于血脉,行经络,与地脉,生五行。儒家称之为浩然正气,佛家称之为真如,道家称之为元神,医家称之真气等等,由于历史时期不同,诸家称谓也不相同,但说的都是人的生命能量。
“炁”,分为“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炁,即为内炁,亦为元精。后天之气,乃为呼吸之气。 “先天之炁”,又称为先天真一之炁,是指在天地产生之先,混沌未开、阴阳末判之时,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称为先天一炁。
炁,也是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炁在肉体生命产生的同时,开始凝聚在肉体之中,充溢在肉体内部,使生命产生并成型,而炁的运转使生命持续。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只有炁是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却只能用心灵和意志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既存在于自然之中,也存在于人体之中。
炁之三宝:真精 真气 真神
天上三宝日月星,地上三宝水火风,人身三宝神气精,三宝充盈身康宁。先天、后天两套系统,同时在人身并存,同时在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作用。先天系统在人身上看不见、摸不着,如先天元炁的真神、真气、真精,其无形无相、无影无踪,却主宰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命运。如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说的是先天系统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是后天系统的人力、物力所能改变得了的。
炁医所说的神气精,指的就是真神、真气、真精,此三者都呈炁态,因其是先天之物,所以无形无象无影无踪,摸不着、看不见,分不开、辨不清,神即是气、气就是精,三者实为一体——即先天元炁。由于先天元炁隐寓在人身内而发挥着灵和能的不同功能作用。
同炁相求 炁医整合疗法原理
《易?乾》云:“同声相应,同炁相求。”同炁相求者,是为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炁类。炁医整合疗法与其他中医理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般的中医理疗只是患者被动地接受医师的治疗,而炁医整合疗法,炁医医师与患者之间必须同炁相求,同声相应,相融互通,共同完成治疗。
老子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人的形,从人体上而言,刚出生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亡就僵硬了。人如果哪个部位有病,就是内在七情之炁固着了或是外在邪炁侵入,它就僵硬了,已经死了,那个部位就一定刚强。
炁医整合疗法,除了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学推拿手法,更重要的是炁医师自身的能量——阳炁充足,自身正炁、感知能量敏锐,能够调动“炁”和“神”, 将自身正炁注入患者体内,同炁相求,转变患者本身“炁”在体内的流向,使它从旧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患者体内炁的流动幅度,共同针对僵硬的病灶,让它柔软的下来,病就痊愈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炁医脏腑推拿,正是炁医调理师以纯正的炁调整人身背部一身之阳气;腹部四海:髓海——宁神开窍、气海——畅胸快膈、水谷之海——健运脾胃、元气之海——培补元气,四海升平,五脏六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食疗养生
食疗去火也要对症
进入夏季,暑热会引发口干、无力、晕倒等中暑症状;而一些自身抵抗力较差的人甚至会经常感到头沉头痛、食欲不振等。人体自身脏腑机能失常,导致上火,不同脏器的上火原因和症状不尽相同。而“五味入五脏,五色入五脏”,五脏的上火也需要对应的食疗方法来解决。
1.口干口苦,肝火。肝主疏泄,由于外界刺激、睡眠不足或过量食用辛辣食物等原因,易导致头晕胀痛、眼睛发红、口干口苦、脾气急躁、易怒等肝火症状。可以吃芹菜,喝茶、夏枯草茶等来缓解。
2.牙疼口臭,胃火。胃主消化,主要症状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喉咙疼痛、便秘、胃口不好等,可以喝金银花茶、绿豆粥以及服用黄连、黄芪等药物。
3.失眠多梦,心火。心主神明,心情焦躁或劳累过度等原因易导致心火,症状一般为失眠多梦、心悸、烦躁、口舌生疮等。专家提示,可以用莲子心泡水喝,以解心火。
4.干咳痰黄,肺火。肺主呼吸,肺火多为湿热,表现为干咳、痰黄、脉跳过快等症状,可以用雪梨煮水,起到生津、润燥、清热润肺等功效。
5.便秘盗汗,肾火。由肾阴虚引起的阴虚火旺、便秘、晚上盗汗等,也是肾火的表现。专家建议,去肾火应以滋阴为主,可以服枸杞子、白芍等达到补益肾阴的功效。
5种食物可消炎
研究发现,心脏病、癌症、关节痛、过敏、消化道等疾病的根源之一就是体内炎症,而饮食抗炎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以下小编就为您推荐具有消炎效果的5种食物。
三文鱼 | 三文鱼富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消炎效果可与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相当。建议每周吃2-3次三文鱼。核桃和鸡蛋也含欧米伽3脂肪酸。
豆类 | 豆类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保持血糖稳定,减少体内炎症反应。建议每周吃一天素食,特别多吃豆类。
浆果 | 浆果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抗击炎症。其他彩色果蔬也要多吃。
绿茶 | 绿茶含大量抗氧化剂,可有效减轻炎症,建议每天喝3-4杯。
燕麦 | 燕麦等全谷食物不仅富含能抗炎的硒等重要营养素,而且还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建议每天吃燕麦或全谷面包。
多吃点黑能控糖
正确饮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据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应该多吃点黑色食物。
黑巧克力 | 黑巧克力比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黄烷醇含量更高,常吃黑巧克力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进而起到防止糖尿病的作用。
紫甘蓝 | 紫甘蓝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纤维素等有利于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维生素B和C有助缓解糖尿病并发症,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危害。紫甘蓝中的丙醇二酸还可有效阻止糖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
黑豆 | 黑豆中淀粉含量少,纤维素多,优质植物油脂和蛋白质含量丰富,还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尿糖水平。
肉桂 | 肉桂具有降血糖的功效。糖尿病患者每天吃半茶匙肉桂就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乌鸡 | 自古就有“药鸡”之称的乌鸡富含有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是低脂肪低糖高蛋白的碱性食品。
黑木耳 |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其中所含甘露聚糖、木糖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减少人体血糖波动,调节胰岛素分泌,是糖尿病患者的好食物。
香菇和黑芝麻 | 香菇和黑芝麻富含硒,而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友应多吃可降低血糖水平的高纤维饮食。很多黑色食物中就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比如,李子、乌梅和紫菜等。有益糖尿病患者的其他黑色食物还包括普洱茶、紫米、板栗、海参、海带等。
长寿有方
搂个抱枕睡得香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睡眠上,但很多老人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眠、睡眠质量不高的问题,常常一觉醒来,不但没解乏还觉得特别累,脖子肩膀哪儿都疼。
有些老人睡觉时有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双膝弓起弯曲。专家表示,老人这样睡觉会使全身的肌肉紧张,气血流通不畅,呼吸紧迫,以至难以入睡,即使入睡后也会多梦易醒。建议老人睡眠姿势应以“卧如弓”为标准,尤其以左侧卧为最佳。因为这样有利于人体放松全身的肌肉组织,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不过也要注意适当调整睡姿,如果左侧卧过久,可调整为仰卧。
另外,睡眠不好的老年朋友不要一味求助睡眠药物,还是应从日常习惯、睡眠条件和一些小细节上下功夫。除了睡前减少剧烈运动、热水泡脚等方式,自己动手量身定做一个舒心的抱枕,也可以有效改善睡眠不足,提高睡眠质量。
方法很简单,用棉布缝制一个长约1米、直径约35厘米的布口袋,用棉絮或海绵填充好,做成一个椭圆形的抱枕。睡觉时选择侧卧姿势,两只胳膊抱住抱枕,长枕下部可垫在大腿下面。如此一来,肩关节可充分拉开,减轻上肢关节的“晨僵”现象,长期坚持,可以伸展身体和关节。另外,您也可以在商场直接购买抱枕,但注意最好选购纯棉材质并注意定期清洗。
老年人多做柔韧操护腰背
人上了年纪,弯腰捡东西、系鞋带都颇为吃力。稍有姿势不当或者外伤,就容易造成背部肌肉的拉伤和疼痛。平日如果能做一些锻炼背部柔韧性的体操动作,并长期坚持,就能避免这些损伤。
1.屈膝平卧,双手把一侧膝盖轻压向胸部,使背部有拉伸感,但以不觉疼痛为度,保持30秒后放松,两侧交替做。
2.屈膝而卧,腹部用力收紧,抬起臀部,腰背离地,保持30秒后放下。
3.屈膝而卧,双手在脑后交叉抱头,头部用力向上抬起,到肩部离地,保持10秒后放松,像做仰卧起坐的样子。
最后,给老年朋友提几点运动建议:练习时,应保持均匀呼吸,采取从慢到深的呼吸方式,切忌呼吸不畅或憋气。每个动作需要感觉到肌肉被拉伸,但不要伸拉过度;每个动作后都应放松伸展过的部位,等肌肉缓和再做伸展。每周进行三四次的训练较为适宜。柔韧性练习可在健身活动前或后进行,健身前做有助于热身,防止受伤;健身后做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天热,在家锻炼耳鼻口
天气逐渐炎热,外出锻炼要时刻防范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以老人不妨在家锻炼耳鼻口,一方面可达到加速血液循环,散发热气的功效,另一方面也锻炼五脏六腑,延缓衰老。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耳部推拿能疏通全身经络,增强代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鼻推拿保健具有促进鼻腔生理功能、防止鼻黏膜老化,及调整全身气血、增强抗病能力、防止感冒的作用;叩齿搅舌则有助健脑,并且使牙齿坚固,进而保障老人的咀嚼功能。
锻炼耳鼻口,可采用以下方法:
搓耳 | 双手掌轻握双耳廓,先向脑后搓1分钟,再向面部搓1分钟,使耳廓皮肤略有潮红,局部有热感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搓后顿有神志清爽、容光焕发的效果。
捏耳 | 运用拇指、食指轻巧而有节奏地捏压耳垂的正中区域,每日2-3次,每次1分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既美容,又能增添双目的神采。
揉鼻 | 两手指揉鼻翼旁1分钟。
推鼻 | 手指自鼻尖向上沿鼻梁正中推至印堂,反复10余次。
叩齿 | 牙齿要平正,叩击要有力,要能清楚地听到牙齿的撞击声,1分钟左右即可。
搅舌 | 上下唇轻闭,用舌尖舔抹牙齿内外,顺时针、逆时针都要做到,先齿内,再齿外。
男性保健
老烟民需注意4种癌变信号
1.老烟民如果突然出现关节疼痛,且吃药难以镇痛,可能跟肺癌有关系。因为肺癌癌细胞会分泌一种物质使关节疼痛。
2.声音突然沙哑,也可能是肺癌。
3.如果一个人突发咳嗽,治疗两至三周都没有好转,应考虑肺部是否有问题。如果咳嗽有血丝,更要高度警惕。
4.老烟民多少会有咳嗽的习惯,但如果咳嗽突然变得频繁,且带有一些金属声音,痰很难咳出来,也可能是肺部病变的前兆。
男人在清晨易暴露的疾病
经研究证实,在清晨,许多疾病都会在这时出现独特的症状,平时一向强壮的男人也不例外。提前认识了解这些征兆和疾病的表现,就能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对症治疗。
1.早醒:有些人在早晨4、5点钟即从睡梦中醒来,醒后疲乏无力,难以再入睡。这种表现临床上称之为早醒失眠。临床观察,早醒失眠主要见于各类抑郁症和精神心理障碍病人,尤其抑郁症患者多见。有一些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的最早症状就是早醒失眠,并伴有烦躁不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轻度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也与其有一定关联。所以,老年人早醒失眠不容忽视,更不应视为正常现象。
2.头晕:正常情况下,早晨起来时应该感觉头脑清醒。如果晨起后头脑昏昏沉沉的,或者有头晕现象,患者可能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颈椎动脉,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另外,人在血黏度增高时血流减慢,血氧含量下降以致大脑供血供氧受到不良影响,而血黏度的高峰值一般在早晨出现。所以早晨头晕、头昏者有可能患有颈椎病或患有高黏血症。
3.浮肿:一般健康人在早晨醒后也可能出现轻度的浮肿,但起床活动后浮肿现象应在20分钟之内彻底消失。如果在清醒后,头面部仍有明显浮肿,特别是眼睑浮肿,是提示患者有肾病或心脏病,有此症状者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肾脏及心脏的情况。
4.晨僵:晨僵是指清晨醒后,感觉全身关节、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在活动后,关节和肌肉才逐渐伸展开来。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如果有明显的晨僵,且全身关节活动不灵活,就说明可能患有类风湿、风湿、骨质增生等疾病;一些有过敏疾病的患者,如多形红斑、皮肌炎、硬皮病等,也会出现明显的晨僵现象。
5.饥饿:有些人在凌晨4、5点钟醒来后感到饥饿难忍,心慌不适,还伴有疲惫无力,如果吃一些食物后,症状可以有所缓解。但仍可有口干舌燥,想喝水的念头,这些症状又在吃早饭后逐渐消失。这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如果已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凌晨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服药方法和用药剂量不妥。
经常运动可防止男性肾虚
肾虚给不少男性朋友带来困扰,给男性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经常运动可以防止男性肾虚,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防止肾虚的小运动。
1.每日搓脚心:将两手对掌搓热后,以左手擦右脚心,以右手擦左脚心的方式,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搓300下左右即可。
2.每日做缩肛运动:全身都放松,自然呼吸;呼气时,做缩肛的动作,吸气时进行放松,如此反应30次即可。
3.每日进行腰部按摩:两手掌对搓,搓至手心微热后,分别放于腰的两侧,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当感到有热感为止。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0下左右即可。
4.每日打太极:练习太极拳,也能很好地预防肾虚,最好在清晨在空气清新的公园内、树下、水边进行。
女性保健
女人按摩5特区排毒又养生
俗话说“排毒排得好,女人不容易老”,小编支教如何按摩5特区帮助女人排毒养颜。
特区一:腹脐 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另外,揉腹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健肾壮腰、养生延年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能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摩擦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
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女性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走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女性裸睡可治疗痛经
女性裸睡有利于神经的调节,有利于增强适应和免疫能力,可以有效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专家表示,女性痛经有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对于继发性痛经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女性原发性痛经需要自己日常的保养保健。而且原发性痛经的女性多数是由于经期心理紧张导致疼痛的。裸睡可以有效的缓解紧张的情绪,特别是腹部内脏神经系统方面的紧张状态容易得到消除,带给女性舒适,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防治痛经问题。
另外,裸睡的时候身体自由度很大,肌肉能有效放松,对治疗紧张性疾病的疗效极高,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痛经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并且,裸睡能起到一定的美容和减肥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裸睡的时候一定要在一个相对隐秘、独立的环境,而且居室环境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安静舒适,注意保暖,避免不当的裸睡环境反而引起的反效果,加重痛经问题。
体育保健
田世江教太极(二)
田世江
说到混元太极拳,一定要先讲到缠丝,缠丝和螺旋是分不开的,螺旋和缠绕是混元太极的特点,在行拳走架中处处看到缠丝劲、整体的螺旋缠绕、纵放曲伸,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旋臂转膀、旋腰转脊、旋胯转臂、旋胯转踝、旋田转丹、旋关转窍。
首先讲旋臂转膀:从中指的中冲穴,到肩膀根部的肩井穴称为臂膀,其中从肩井到肩髃穴为膀,从肩髃穴到中冲穴为臂,无论是行拳走架、推手较技还是螺旋缠绕,肩膀上的动作表现都是最多和最完美的。推手时的采劲拿劲,掌根的听劲肘的化劲,都把缠丝螺旋劲表现得十分得当。所以,在练习缠丝时就应该十分认真,舍得时间。
当然,旋臂转膀多指意念上的形式,动作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像蚕蛹壳一样的缠绕,有时候旋过去多少,还要转回来多少,练习时要重在螺旋,意在缠丝。
旋臂转膀,有向内和向外,向内缠丝是由小指的少泽穴引领手臂、肩膀,向内螺旋丹田向里收劲。向外则相反。由大指的少商穴引领掌、臂、肩井向外螺旋,丹田向外充展。
腕关节上的缠丝劲比手指上更明显,威力也更强,既要有采纳的劲,还要有解擒拿的螺旋劲,肘劲在肩膀的带动下螺旋发放、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向上有挑劲、向下有砸劲、左右有切劲。可见宁可挨十手、也不挨一肘是真实的。肘劲是肩膀通过腰肌的螺旋,脚下的移动,带脉的旋转产生的,前后肩靠、迎门靠、单肩靠等靠劲也是不可忽视的。
旋腰转脊:说到腰,一定要对腰椎有所了解,其中劲椎七节、胸椎十二节,去掉骶骨和尾骨,腰椎也只有五节,一共二十六节,全称叫脊柱。劲椎最薄弱,其次就是腰椎,因为几乎承受身体总重量的60%,所以最容易受到伤害,有十个正骨九个腰伤的概念。如果没有丹田做支撑带脉的协助,旋腰转脊谈何容易。它不但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还要调整下盘的稳定性。行拳走架时还要移动、跳越,特别是旋转时,对腰部的椎体是最大的磨练,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会复原。腰是一身之主宰,无论练习什么拳术,首先对腰部要倍加重视。混元太极对旋腰的要求是极高的,是要通过意念引领丹田的内动,带动脉的协调,双肾抽换。体要松静,身要中正,根据身体状态、功夫深浅来决定腰部的螺旋程度,不要强行而为之。
旋胯转臂:正常情况下股骨头也就是环跳穴,正好在身高的中间部位。旋胯就是股骨头的旋转,因为它在身体的中间部位,所以旋胯时容易失去平衡。单做旋胯时,另一只脚的脚趾有抓地之感,气沉足底膝盖微弯,用另一条腿的膝部带动胯、臂向里,向外螺旋旋转。
旋胯转踝:旋膝是由转踝来带的练习。向里旋时由气喘穴向内旋转90度,向外旋转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外转180度。行拳走架、调整身位和角度,脚是很少离开地面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脚踝站稳后膝和小腿垂直地面,然后移动身位。
旋田转丹:丹和田是两个地方,丹指的是气海穴,田指的是腹腔的膈。单纯的田是不会旋转的,只是在意念的引领下用气海穴带动带脉和腹腔的动作,称为旋田转丹,但它的作用极大,没有丹田鼓荡腰脊就会失去作用,就像哈哈大笑时,无法举起重物。有道是:有心酸真气,意在缠螺旋。
旋关转窍:身体所有的骨骼接头称为节窍,在节窍的作用下,浑身的骨骼才不会粘黏在一起,旋关转窍就是在意念的引导,气血的催动下作螺旋缠绕动作。混元太极最突出的特点:固身上下缠螺旋,节节放松,节节贯穿。
过去练习太极拳,注重于实战。现在更在意的是生活质量、健康程度。缠丝功法不单纯是一种功法,它还能让身体上的各个关节、得到养护,关节液得到充填,使关节更富有活力,尤其对现代十分流行的劲椎病腰椎和膝关节炎、有着很好康复和预防作用,比如肩周炎会在3-4个月得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