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和田维吾尔

和田维吾尔

时间:2023-05-30 10:5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和田维吾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和田维吾尔族;民居

一、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喀喇昆仑山,与自治区相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接壤,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毗连,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线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

和田地区是维吾尔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塔里木盆地绿洲是维吾尔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极其干旱少雨,由于绿洲紧挨沙漠边沿,所以长年风沙不断,属于旱荒漠性气候,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连绵起伏海拔高度在雪线以上的雪岭冰峰,形成了当地发达的冰川系统,和田地区的河流大多属内流河,水源即来自昆仑山脉的“固体水库”。当季节寒暖交替时,融化的雪水便顺坡而下,汇集于盆地低洼处。水流之沿途随土质和地层的差异亦有明流和暗流或渗入地下又溢出地表的现象,凡山脉和盆地交接带,地势稍微为平缓而水流经过之处便成绿洲,成为能够垦殖的农田。故而和田地区的城镇,乡村等大小居民点都分布在山和盆地连接处的绿洲地区,和田地区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当地民居,对和田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文化中看,本土文化、华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文化都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从宗教上看,佛教、n教、摩尼教、景教、天主教、道教以及现在广泛信仰的伊斯兰教都在这里传播。多种文化、宗教在碰撞交流中,经过选择、吸收、融合本土文化,已经改变和影响着和田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和田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因素对于和田当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和田维吾尔族民居的特征

1.建筑实体部分

这种布局形式在和田地区各城乡居民点中具有典型性。居民们为了避免风沙对居住环境的干扰,对建筑部分采取了严密的封闭形式,将基本单元、辅助用房、厨房等围合成一个以内廊相联的四合院,所有的门窗全部开向内庭,建筑的外墙几乎无窗,有时一侧无房,但也以墙体封围,只有一个门作为出入口。一般居室所围合的庭院较小,大都为正方形,形成一个中庭,人们平时的起居生活都在中庭院内进行。为了更好地堵截风沙,居民们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为通风采光起见,使其顶部突出于四周建筑的屋面之上60~120厘米左右,其侧向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当地将这种中庭空间的做法叫“阿以旺”。而廊下进深放大至3米左右,甚至更大些地面砌一大炕,人们可以围坐其上的空间,又名为“劈希阿以旺”。这种阿以旺式的突起于周围屋面的顶盖,有时在较大的房间内为了采光只是突起的面积较小犹如一个笼子,名叫“笼式阿以旺”,当地人称“开攀斯阿以旺”。由于封闭式中庭的采用,其基本单元的三间大小亦有调整,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主要方位或主轴线上安排一组或二组“沙拉依”,中间一间或放大为客室,其开间大于进深,室内后部设炕,前部成为走道,通向两端的房间。两端亦为卧室,设炕有冬夏之分,冬卧室有壁炉或火墙采暖,亦有在其中隔一小间作洗浴之用。绕阿以旺的其他房间有单间的居室、厨房、库房、客房等,客房往往布置在入口的某一侧。“阿以旺”可以一个或多个,其布置并不讲究对称,也不强求朝向,各组庭院的外墙也不一定对齐。在气候条件较有改善的地点修筑的不盖顶的露天中庭,则叫“阿克塞乃”。

2.庭院部分

新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民居因其居住方式绝大部分为一户一院,故院落布局丰富多彩,其院内几乎包罗他们生活所需的全部内容。以污、静、动、净等生活活动性质有序而分层次地妥帖安排着院内各个区域。

院门区:该区是指院落入口处。院门外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条可以用于休息的土台,这种供有休息用的土台主要以泥土为原料,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是当地居民们对外了解的一扇窗口。

屋前廊下区:这里是他们每天生活起居的主要区域,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日在这里活动。这个区域实际上是他们的第二起居室或叫室外起居室,所以有关起居的一些设施用品和家具往往在这里安放,有不少住户还将连廊放宽,在廊下支起床铺或砌筑坐炕。

种植区: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习惯于在院落内开设一片种植果树、蔬菜的园地。在塔里木盆地南沿各村落,葡萄又几乎是每户都种。一般栽在种植区的边上,并搭没葡萄架,与屋前廊下区相连,等于延伸了室外起居的空间。

私密区:这一区多指厕所或一些杂物堆放的地方。该处一般树木较密,在院角、房后较为隐蔽的地方。有些住户也会养羊和牛,往往会把这些畜圈安排在私密的地方。

3.民居装饰部分

装饰可分为墙面装饰、结构构件装饰等几个方面在墙面装饰中,尤其在室内,利用壁龛、壁台、龛式炉等部位作为墙面装饰的重点。

在结构构件装饰中,承重木构架的柱、梁、檩等,其表面与端部巧妙地做出图案形状或饰花纹,手法灵活简练。木柱主要在外廊式民居和“阿以旺”内部的柱上装饰。木梁、檩条以木雕原色为主,花形丰富多样,在梁底和侧面,采用铯线、镶贴、雕刻、彩画等手段做出花草纹和几何图案。

新疆和田维吾尔传统民居,经过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选择,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它以其特有的各种物化空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出维吾尔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居住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鸟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

[2]陆元鼎.新疆民居[M].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

[3]大椿.新疆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塞尔江•哈力克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M].华中建筑,2009.02

[5]王学斌.疆喀什维吾尔族民居初探[M].天津建设科技,2002

第2篇

1、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2、维吾尔族,民族语言为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

3、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4、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总人口数为10069346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相传和田以前没有蚕,东国一位公主下嫁古和阗国时,在帽子里偷藏了一枚蚕种,经过重重关卡检查,最后好不容易才把蚕种带到了西域,并教会当地人养蚕织丝绸,从此,古西域和阗就有了中原的丝绸。后来,西域和阗又不断地对丝绸加工技术更新改造,逐渐有了独具特色的上等的和阗艾德莱斯绸。

那位冒着生命危险为和田人民送宝的公主被誉为“传丝公主”。只是不知传丝公主颜容怎样的美丽,气质怎样的高贵?和田地区博物馆的维吾尔族讲解员古丽波斯坦说:我们的老祖宗对“传丝公主”喜欢得不得了,古时就把她刻到了木版画上,藏到丹丹乌里克古城里珍藏。不幸的是,还没等我们看到“传丝公主”的芳容,版画抢先被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从丹丹乌里克古城弄到大英博物馆去了。

我想,等哪天真正有了“传丝公主”的版画真像后,和田人一定会为她树碑立传。而“传丝公主”如能做和田丝绸的“形象代言人”的话,那将再合适不过了。

和田作为丝绸南道的集散地,丝绸久负盛名。而和田市吉亚乡古老的艾德莱斯绸是和田丝织品中的王牌,风靡世界上千年经久不息。现已注册的“吉亚丽人”牌艾德莱斯绸早已成为和田的一张精美名片,甚至成了和田丝绸的“代名词”。

“艾德莱斯”,维吾尔语意思是“扎染”。艾德莱斯绸之所以出名,是它的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并且印染物都是用当地花卉草根浸泡而成的。扎染出来的丝绸属纯天然绿色面料,质地柔和,色彩艳丽,风格飘逸,深为海内外人士青睐。

关于“吉亚丽人”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古老的艾德莱斯绸是古和阗吉亚当地一位美丽聪明的姑娘发明的,那位姑娘名字叫布再热木。当时,和阗国王给全国告:要为王子选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为妻。布告发出后,每天来王宫应征者络绎不绝,可国王和王子一个也没有看上。王子生气地离家出走,当他骑马来到玉龙喀什河东岸的一个小村落时,忽然看到村口大胡杨树下有一位身着色彩艳丽花裙的村姑正在织布,姑娘手脚并用,花裙随之上下飘动,犹如蝴蝶在花丛中翻飞。王子被吸引住了,他走近姑娘,问她的裙子是从哪个集市买来的,姑娘一下子不好意思了,捂嘴欲走。王子急了。一把拉住姑娘大声说,你不告诉我就休想回家。这时候,姑娘才笑着说:裙子还不就是从我的织布机上买的嘛!接着,姑娘给王子又详细介绍了她织的布经过分段捆扎,然后再用当地的红柳花、桑树疙瘩、核桃皮等植物浸泡染色,最后就形成了现在身上穿的这种艳丽的花裙面料。王子听完后,深为这位心灵手巧、才貌俱佳的奇女子感动。当即,王子向姑娘求婚,他们最后得到国王的同意,结为夫妻。从这以后,布再热木把自己独创的艾德莱斯绸扎染技术全部传授给和阗的老百姓。从此,和田以吉亚为中心,逐渐形成艾德莱斯绸最重要的集散地,吉亚成了艾德莱斯绸名副其实的故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艾德莱斯绸的创始人,就将布再热木称为“吉亚丽人”。现今,和田市又郑重地给艾德莱斯绸注册了个极富纪念意义的品牌――“吉亚丽人”。

三年前,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组一行考察了和田吉亚乡艾德莱斯绸厂之后,高度评价艾德莱斯绸是“20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同年,新疆第四届国际旅游节南线考察团来和田吉亚乡艾德莱斯绸厂实地考察参观,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古老的艾德莱斯绸手工制作工艺能在这里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人间奇迹。

尼雅古城出土文物中的蚕种和桑根,以及洛浦县山普鲁古墓出土的艾德莱斯绸残片,都给艾德莱斯绸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在男性看来,艾德莱斯绸是性感、飘逸、舒缓、柔美的化身;在女性看来,艾德莱斯绸是美丽、娇嫩、妩媚、品位、高雅的象征。

和田农村古时考验一个年轻人是否成熟,是否可以独立生活?要给男子一把斧头,让他把桑树根当柴火劈开;而女子则要给一台织布机,要女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织出一块丝绸来。能完成任务者,则通过考核,才有资格结婚成家。否则,被认为还未成熟,还需继续“修炼”。

在和田,能绣花、会织丝绸的姑娘被普遍认为心灵手巧的女人,而这种女人是最受尊敬的,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这种姑娘还没有到恋爱年龄,身后就已经跟了一大群疯狂的追求者了。

对于大多数和田维吾尔女人来说,爱时装的现代气息,更喜艾德莱斯绸的怀旧情结。对于大多数和田维吾尔男人来说,不拒绝时尚女孩青春靓丽的诱惑,但也从不放弃“吉亚丽人”在心底保留的永恒地位。

第4篇

“下了飞机,不管是哪儿,全都是土,连树叶上面都是土,风沙刮得厉害。”

教学生――物理课也是语文课

初到墨玉,韩志强被分配到墨玉当地最好的学校――墨玉一中教授高中物理。在墨玉这个维吾尔族民众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墨玉一中里基本都是维吾尔族孩子。孩子们说的维吾尔语他听不懂,而自己上课的内容孩子们也是一知半解。第一节物理课韩老师讲的是高一物理中“位移”这个知识点,他举了个例子: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再到和田,两段距离加起来是总路程,从北京到和和田两点之间距离的变化,叫位移。坐在讲台下的学生都脸上一片茫然,完全没有听懂的样子。韩志强马上意识到,语言关是自己必须攻克的第一个难题。“这就涉及到汉语水平有限这个问题了,维吾尔族同学连距离这个词还没完全理解透,位移@个概念自然无法进一步理解。”

渐渐地,韩志强探索出了解决方法。在上物理课的同时,也会教孩子们学语文。平时教学中,尽量把知识点细化,降低学习梯度,小步走多反馈。此外,他开始践行双语教学,自己先把上课内容讲给当地的维吾尔族老师听,再由维吾尔族老师教授给孩子们。

教老师――十几个乡镇,一二百公里外

韩志强更重视的是如何手把手教会当地教师怎么备好课、上好课,带出一批骨干教师在当地任教。“我感觉去墨玉最大的作用是把那边的老师培训好。”

按照原定安排,韩志强援疆时间为一年。但是由于韩志强经常去与墨玉一中仅隔着一条马路的墨玉二中帮忙讲课,第一年援疆结束时,二中的校长极力挽留韩志强留在墨玉二中帮忙讲课并培训一些新来的老师。那年,墨玉二中来了一批从新疆附近地区招来的特岗教师,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师范类培训,校长希望韩志强能够留下来帮忙带带这批老师。“既然人家需要,我也确实想帮他们做点事儿,发挥一点作用。”没有丝毫犹豫,韩志强同意继续留在墨玉再援疆一年。

“我教给学生二十个知识点,他们能否真的理解并记住,我力所不能及,但是如果我帮维吾尔族老师备好两堂课,这就有用多了,毕竟维族老师和学生间交流起来比我们容易得多,而且他们才是未来会一直待在这里教学的人。”

援疆第二年,韩志强的目标是在各学科里培养出一名教学骨干,再由他们去提升当地的教学质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得教会他们做老师的基本功。”培训期间,韩志强带维吾尔族老师和新来的老师们一起分析教材知识点、教学大纲以及重难点,跟他们分享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

除了培训所在学校的老师,在墨玉工作期间,韩志强还了解到墨玉下属有16个乡镇,乡镇的老师更渴望在业务上有所提升,于是主动和当地教育局取得联系,组织援疆教师定期下乡听、评课。“他们上课我去听,我上课他们来听,这样分享一下经验,就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去解决。”一年下来,一辆面包车,韩志强和他的教师团队足迹遍布墨玉周边地区,远的去到过一二百公里外。

采访手记:

第5篇

和田,在我援疆之前,印象中除了羊脂玉之外,其他的则是一概不知。当组织决定让我到新疆和田参加援疆工作时,我才翻开中国地图,仔细寻找和田的位置,在祖国大西北的新疆南部,一片土黄色的大沙漠南缘,终于发现了我要去的地方。

新疆南部的和田,古老、遥远而又迷人。苍茫、厚重的大地,承载着天风浩然的古韵,也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各民族人民。定位在地球那片黄色的版图上,和田犹如一叶扁舟,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挤压在昆仑山下。好遥远的和田呀,远得让人心悸!

和田,古称于阗,自古就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镇,以其发达的农业和灿烂的丝绸文明著称于世。今天,在这遥远的金玉之邦仍笼罩着亚洲腹地的神秘,谜一般消逝的古代文明在沙海中留下众多的残垣断壁和丰厚的佛教遗产,让和田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让无数文人长途跋涉到那里进行文化苦旅。

和田是个什么样子,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与内地有何差距?展开想象的翅膀,尽量寻找有关它的记忆,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偏僻、遥远、荒凉――乡间土路上颠簸的驴车、坐在大门前脸上写满风沙印痕的维吾尔族老人、青春逝去的妇女眼角的褶皱、沙海中奔逐的孩童、田野里飘香的各种瓜果……事实上,对于新疆和田,在内地和我有同样感觉的人不在少数,以至于当我刚到和田不久,就有朋友打电话问一些颇让我感到尴尬的问题:你是骑毛驴上班吗,几个星期能洗一次澡,住的是帐篷吗,用的是煤油灯吗,那里每天都刮沙尘暴吗?想想确实感到很惭愧,过去对新疆、对和田关注的太少了。当我来到遥远的和田市,看到的是城市马路宽阔、高楼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斗艳。昆仑公园、团结广场、玉泉休闲广场、三角公园等,绿意盎然,浓墨重彩,为和田市增添了亮丽色彩。红星商贸城、国际商贸城、国际步行街,丰富了各族人们的物质生活……再看看生活在这块神奇古老土地上的维吾尔人,男子英俊豪放,女子美丽聪慧,老人鹤发童颜,儿童活泼健康……一切一切,都让我惊叹,令我深思,给我遐想。

时光飞逝,随着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入,也让我渐渐走进了和田,感知了一个古老神秘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魅力和田。和田的确是个个性鲜明、魅力无穷的非凡之地,315国道把民丰、于田、策勒、洛浦、墨玉、皮山、和田县、和田市这七县一市连贯串起,虽处沙漠边缘,但绿洲内的小环境较好,依靠昆仑山所赐的丰富水分,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绿洲经济和独特的绿洲文化。和田还是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长寿老人最为集中。在这里,我还经历了冬雪、春风、夏雨、秋霜,见识了和田的蓝天白云、黑风黄沙、昆仑风光、苍茫戈壁;走近了瀚海沙漠、绿洲桑田、雪域湖泊、天然草场、千年胡杨;领略了大自然的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神奇壮美和雄浑跌宕;感受了历史文化的深邃厚重、古老神秘、纵横捭阖和峥嵘铿锵。在和田,有你想象之内的美景,也有你想象之外的奇迹!丝路古道会让你魂牵梦萦,乐舞于阗会令你心情激荡,尼雅遗址会让你心灵震撼,玉石之路会让你心驰神往,祥云佛国会让你刻骨铭心,乌鲁瓦提会让你留恋徜徉,艾德莱斯绸会让你怦然心动,田园景色会让你愉悦欢畅……

和田,遥远而神秘。走进和田博物馆,你会感知璀璨的文化、历史变迁和沧海桑田;走进玉石巴扎,你会被神奇所吸引;走进千里葡萄长廊,你会兴致勃勃、诗意联翩;走进地毯博物馆,你感到的是奇异与震撼;走进核桃博物馆,你发出的是感叹与惊讶;热瓦甫弹起了欢快的乐章,麦西来甫舞出的是新的翩跹。吃不够兰干乡的木纳格葡萄、洛浦的大白杏、皮亚勒玛的石榴、安迪河的甜瓜……红枣、石榴、杏子、大芸、阿胶、维吾尔药、天然气、石油、稀有金属……它们正一一走上舞台,预备舞出属于它们的精彩。

魅力和田风情无限,迷人的新疆令人神往。和田是一方正待开发的热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尽管援疆的工作生活还有些荒寂,但我的心早已为和田狂跳不已。在和田的大地上行走,让人自信,给人力量。我坚信,无论在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中,美都会延续着、传递着、播撒着,生生不息。正因如此,我们坚信和田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啊!和田,你已融进了我的血液,带给我一生不变的眷恋。美丽的和田让我品读了千年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壮丽史诗。它让我静静地行走于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之中,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第6篇

【关键词】新疆 维吾尔族读者 报纸

为了了解维吾尔族读者接触报纸的现状与信息需求量,以及影响维吾尔文报纸传播效果的诸多因素,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课题组成员在全范围内对维吾尔族接触媒介的受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活动,发放1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49份。调查问卷包括读者的阅读兴趣、读报时间、阅读动机、报纸来源、报纸评价、影响读报的原因等内容。

新疆维吾尔族读者接触报纸的基本情况分析

1、各地区维吾尔族读者接触报纸的情况

(1)报纸覆盖率。据统计,在11个抽样地区中,当地维吾尔群众能读到报纸的为923人,占总样本量的96.94%,报纸覆盖率比2002年的89.22%高了7.72个百分点。这证明经过6年的发展,维吾尔文报纸发行区域在扩大。

(2)报纸接触率。发行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读者人数的增加。正好相反,数据显示,2008年,维吾尔读者报纸接触率为75.66%。读报纸的维吾尔族人口比例比6年前有所减少。

这也与新疆整体报业的发展相一致的。据07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报纸的发行种数只占2000年发行数的43.61%,发行份数为51.33%。报业整体发行量下滑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犁等地区的读者对报纸的接触情况好于其他地区,特别是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这两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报纸接触率最低,几乎不读报纸的人所占比重为37.38%、其次是喀什地区,为28.81%。这与当地的经济收入、报纸的发行情况,维吾尔族群众读报习惯、看电视听广播代替报纸都有关系。各地区维吾尔族接触报纸的具体数字见表1

2、维吾尔族群众反映不读报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维吾尔族读者不喜欢读报纸的原因有“文化低”、“没时间”、“用电视广播代替”、“收入低买不起”等。详细情况见图1。

(1)从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维吾尔族群众不读报纸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和广播的替代作用,这一比例为50.65%。

(2)排名第二的因素是没有时间,所占比重为34.63%。这说明随着当前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读报纸上花费时间,转而寻求更为快捷及时方便的信息渠道。

(3)选择文化低这一因素的只占被访者人数的6.06%。一般认为,新疆维吾尔族读者接触报纸的情况,与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但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文化程度和报纸接触率并不成正比,接触过报纸最多的是初中学历的读者;但文化程度与读者经常读报纸的情况有直接关系,学历越高,经常看报的比率也就越高。详细百分比请看表2

(4)因为收入低问题不看报纸的人群中,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比例最高的是喀什地区,所占比例为22.59%,其次为和田地区,占22.50%;第三位是伊犁州,为17.65%。这基本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成相一致。详细情况见表3

(5)在影响看报情况的诸方面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报纸从出版到到达读者手中的时间。发行时间越短,新闻的时效性越强,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越高,对报纸的依赖性就越强。

3、读者使用文字的情况

在被调查的维吾尔族读者当中,有87.33%的读者只使用维吾尔语言和文字阅读报纸,有12.67%的人使用维、汉两种语言读报纸。乌鲁木齐与克拉玛依两地使用维、汉双语比例远高于其它地区,分别为28.97%和23.81%。在只使用维吾尔语言和文字阅读报纸的群众中,比例较高的地区有和田、喀什和阿图什等地。特别是和田,这一比例为97.01%,这些地方维吾尔族聚集度比较高。人们对汉语的使用率比较低,使用汉语阅读报纸的就相对很少,基本上都是政府工作人员。(见表4)

4、报纸的来源情况

从本次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在维吾尔族读者中,公费订阅率依然较高,有39.14%的读者阅读公费订阅的报纸。在新疆许多农村、牧区、半山区、山区和草原地区普遍没有售报点。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得知不少农牧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报刊发行情况所限。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及其传播媒介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在不少人眼中,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离他们实在太遥远了。调查当中,不少读者向我们反映,许多县、村干部受到强行摊派,是为完成任务而订报。他们称,读报其实是一种重复劳动,因为报纸上的大部分新闻他们此前就从电视中看到了。订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5、报纸的发行时间

在读报纸的718名群众中,能看到当天的报纸比例靠前的分别是乌鲁木齐市,这一比例为76.64%的,克拉玛依市为71.43%,吐鲁番地区为60.00%,昌吉州为58.33%。这些地方的报业相对发达,报纸发行情况较好。

调查当中,许多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读者反映,报纸投递得比较慢,使得他们往往看不到当天的报纸,只能读到两三天以前的报纸。

这一问题也反映在数据中,全疆平均有23.26%的读者看三天以前的报纸,这一比例在南疆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更高。其中和田41.79%、喀什33.33%。具体数据参看表6

6、读者读报时的内容取向

调查发现维吾尔族读者对国内和国际新闻的关注度远高于区内新闻。有53.06%的读者选择看国内新闻,有52.92%的读者选择国际新闻,选择区内新闻读者的只有37.60%。读者最喜欢读的报纸版块是要闻版,最不爱读的是广告版。报纸内容中读者最不感兴趣的是会议报道、理论文章等,认为这类新闻宣传色彩过浓,贴近性较差。

调查显示:维吾尔族读者的信息消费趋向表现为注重现实性、娱乐性的特点。在这次调查所列出的十多种的新闻与信息中,法律类新闻被选率52.79%;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的被选率位居第二,达到43.59%;社会类新闻的被选率位居第三,占41.23%;倒数后三位的分别是先进典型报道,占15.46%;民族团结类,占21.17%;青少年教育报道,占22.42%。在调查中,不少读者反映维吾尔文报纸的法律新闻报道层次较好,希望汉文报纸加强国内外新闻和法律新闻的报道,同时增加知识类新闻的报道。

7、读者对大众媒介内容的评价

调查显示有46.89%的维吾尔族读者认为广播、电视、报纸上关于民族类的内容丰富,有32.35%的群众认为这一内容较贫乏。有20.76%的群众选择一般。

在对“我区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题目的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反映群众呼声不够”,达到了55.64%;其次为“舆论监督力比较薄弱”,占44.99%;有30.98%的群众选择“报道不全”。详细情况见图2

问题及建议

1、广播、电视等电子新闻媒介的挑战,使一些维吾尔文读者流失。

近十多年来,由于来自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威胁,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据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新疆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的发展速度远远地超过了报纸发展。从数量上看,报纸萎缩趋势明显。

对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发展数字报业,尝试开展手机报纸。报社可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来改变报社困境就成了最行之有效的做法。目前,已有一些维吾尔文报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取得较大成功,如新疆《乌鲁木齐晚报》等已经开始了数字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

手机报纸也是传统报纸顺应数字化传播技术发展的一条出路,其发展前景令人向往。

2、报纸发行依然存在问题,应做好报纸发行工作:

(1)进一步提高报纸覆盖率,把报纸送到边远地区。

(2)增加零售摊点。方便群众购买报纸。

(3)提高党报的有效阅读率,把党报送到家。

3、要加强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增加反映群众呼声的报道;要增强贴近性、满足受众的趣味性要求。

4、逐渐改变过去被动盲从的形象,着重报道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

(本文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金资助项目“新疆维吾尔族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现状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①阿斯买・尼亚孜.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受众[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新疆和田县。

和田县位于和田地区中部,距和田市中心约1、2千米。东经78度至80度30分,北纬34度22分至38度27分。东与策勒县、洛浦县、和田市交界,东南与西藏自治区相邻,西南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克什米尔为邻,西与皮山县、墨玉县相连,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瓦提县接壤。东西宽21至150千米,南北长500千米。总面积40300平方千米。

和田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所辖的一个县。和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南,以盛产玉而著名,位于和田县黑山南汗尼亚依拉克河上游雪线附近,海拔5000米左右。此地段的河谷中为数千年来拾玉的主要地区之一。产出极著名的羊脂白玉、墨玉和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现在各大宾馆饭店在烤熟的羊头上系一条红色彩绸,羊嘴内放一些香菜芹菜,使全羊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2)馕坑烤肉。凡是用馕坑烤制的各种烤肉统称馕坑烤肉,分为竖烤肉、悬挂烤肉、贴烤肉等种类。

(3)烤羊肉串。是最有名的民族风味小吃。来和田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几乎没有不吃烤羊肉串的。烤羊肉串是在特制的烤肉铁槽上烤炙而成的。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木炭作燃料。烤羊肉串用的铁扦子,长30厘米,一头装有木柄。制作时,先将精羊肉切成3平方厘米见方的薄片,依次穿上铁扦,然后置放在烤肉槽上,一边用炭火烤,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翻烤另一面,几分钟后即可食用。

具体烤制方法是:用鲜嫩羊肉切成拇指大小的肉片,平串在特制的铁扦上,每串约六七块肉,将串好肉的铁扦若干平排在烤炉槽上,用扇子扇炉火,肉串一面烤熟后翻转再烤另一面。烤肉串的调料可随口味而定,也可将串好的肉用白面粉、鸡蛋、调料、盐配制的料糊里浸泡一会儿再烤,随烤随吃,香嫩可口,营养丰富,各族人民都喜爱。烤肉串除烤羊肉串外还烤羊肝串、羊腰串、羊脾串、羊肠串等。和田的烤羊肉串要数和田市肖尔巴克乡的最为可口,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烤羊肉串,而且还有烤羊排骨,吃着更过瘾。

(4)薄皮包子。维吾尔族叫“皮提曼塔”,选用上好的羊肉作馅,以皮薄著称。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美味食品。

薄皮包子的特点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

制作时,先将上好的羊肉切成肉丁,再把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适量)拌匀成馅。在面粉中加凉水和成硬面,切成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包馅成鸡冠形(少带花褶),入笼屉用旺火蒸20分钟即成。

维吾尔族人民一般将薄皮子与馕或者抓饭一块吃。和馕一块吃,先把薄馕放进笼屉蒸少许,然后把包子放置在薄馕之上;和抓饭一起吃,则把包子放于抓饭碗上。不论哪种吃法,吃时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适量胡椒粉,这样可以提味,增加人们的食欲。

(5)烤包子。面皮是用上等白面加新鲜酵面和成稍软的面团,揪成一两百克的剂子揉好后做成面皮。肉馅用新鲜羊肉切成玉米粒大小,加上少量的水,再放上切碎的羊油、洋葱,调上胡椒粉和盐捏成馅,用面皮包上馅包成圆团,皮上蘸上水,用手掌将面团封口的一面贴在馕坑壁上,所有的面团依次贴完后,再给烤包子表面喷洒少量的水,盖住坑口,焖烤20~25分钟,开通风孔,馕坑中的火炭立即发红,再烤一会,待到烤包子表皮发红发亮时即可取出食用,热烤包子掰开后,油汤四溢,浓香喷鼻,营养价值高,是维吾尔族人特别喜爱的食物。

(6)馕坑面食。是烤馕业的产品,统称为馕。馕坑是烤制食品的炉灶,一般为圆台状,即上部口小,下部内肚较大,用硭硝做成。馕坑外填土做成平台,坑底留一通风孔。烤馕以前先将面和好,同时用柴禾烧烤馕坑,馕坑内部全部烧白以后压火,将火炭堆积在坑的中间,堵住通风孔,然后将馕坑的内壁喷洒盐水以调节温度,随即把做好的馕饼放在馕托上用手伸入坑口使劲贴在坑壁上,待烤熟后用铁钩勾出,一个个热气腾腾喷香诱人的馕,即可食用。

馕是一种经久耐放,出门携带方便且易消化的面食。它的消费量占人们日常食物的一半以上,在城镇中有许多专业馕房,在农村中几乎每一户维吾尔族人的庭院中都有馕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馕一般由家庭主妇亲自烤制。

烤馕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挖掘出土过古代的馕。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馕、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由于含水分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携带,打一坑馕可以吃一星期。据说唐僧取经路过吐鲁番时,从高昌携带的食品就是馕。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

(7)嫩玉米饭。这是维吾尔族人别有风味的一种饮食:做法是先把鲜玉米棒上的嫩玉米用刀子削下来放置木盆中,用一块石头砸,砸至玉米粒变成糊糊状,倒入锅中加水,小火慢熬两三个小时后,放些切好的肉片、白菜、南瓜、西红柿、青辣椒、盐,再熬一会儿即成。如果有条件,先将砸好的玉米糊放些水稀释,倒入布袋中,用手使劲挤取玉米汁,将玉米汁倒入锅中慢熬,加放少许调料,这样做出的嫩玉米粥味道清香可口,回味无穷,而且营养价值高,食之可延年益寿。

第9篇

离开塔什库尔千,原路返回喀什,沿着省道经过伽师、岳普湖,就可以到达在塔克拉玛千大沙漠西部边缘的麦盖提县,县城整洁有序规模很大,让我们惊奇。

麦盖提有三绝:刀郎人、刀郎舞、农民画。麦盖提的农民画曾经参加巴黎国际农民画展,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成为国内四大农民画故乡之一。农民画大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受当时全国工人画、战士画以及内地部分县市农民画的影响,麦盖提一些农民开始动笔作画,初期纯粹是劳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寄托,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久之,便逐渐成了一种爱好,学着作画的人越来越多,广为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里的农民画线条拙朴、色块明艳、富有原始乡村生活的浓烈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极富地域特色。

至于“刀郎”这一称谓红遍全国,是由于乌鲁木齐一个叫罗林的歌手,他的艺名就叫刀郎。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神秘的文化。而许多人并不知道,麦盖提才是刀郎艺术的发源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发现真正原生态的新疆刀郎艺术。

刀郎的歌舞在这里叫“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少数民族的祖先在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的歌曲,他们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它的曲调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代表着古老的维吾尔刀郎麦西莱甫,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内心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刀郎”一词可以说是维吾尔族民间乐舞的代名词。如今,刀郎木卡姆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或许在麦盖提人的心中,刀郎木卡姆的意义依然十分单纯、十分简单――生活要快乐,就唱歌跳舞吧!

在麦盖提的央塔克乡,我们有幸看到了整个刀郎乐队的完整演奏。8位乐师堪称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当打起皮鼓、弹响卡龙琴(刀郎人独有的乐器,意即从胸腔发音的东西),拨动都塔尔,吹响唢呐时,这些历经沧桑的乐师,便进入超然的状态中。刀郎舞动作粗犷,节奏感强烈,热情奔放,具有深厚的草原生活气息。刀郎舞进入时,鼓手情绪激昂,常把小手鼓高举头上用全掌猛击,使鼓点更加响亮铿锵,给舞者以强烈的鼓舞。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刚从田间走出、刚从羊圈走出、刚从厨房走出、刚从大漠走出,不用舞台,戈壁、大地就是他们随时旋转的最好舞台;不用化妆,闪烁着智慧的浓眉大眼早已超

越了涂脂抹粉的夸张。不用行头,飘逸的艾迪莱丝绸长裙是这个民族真实、自然的包装;无需声光烟幕的烘托,更不要“给点掌声”的讨叫,仍然会使观者肃然起敬、掌声雷动。

他们闭上双眼,集结鼻腔、胸腔之气,发出如痴如醉的呐喊般的歌唱。听着他们的弹奏,你绝对找不到自己。当鼓声与歌声高亢渐激时,你仿佛看到叶尔羌河滔滔奔涌;看到班超率军西征;看到西域狼烟四起;看到大漠飞沙走石……

原汁原味的刀郎歌词多是满含深情的内心道白:“我被情火烧死也无妨,和你见面是一生的心愿;不见你是我永世的遗憾,愿望破灭心儿受伤。”“我左顾右盼望眼欲穿,不见哥哥来;我在荒原和情人一起,啥都能忍耐。”毫无顾忌,直抒胸臆,直陈心扉,爱得热烈至极。

快乐的“刀郎双星”玉素音・牙牙和艾山・牙牙是一对孪生兄弟,都已经儿孙满堂,常常一起演出,玉素音-牙牙更有着金属般的嗓音,能够通唱刀郎木卡姆的全部歌词。性格狂放的吾斯曼-艾山66岁,已经结了18次姬,原因是他“对农活一窍不通,他只能在麦子劳作时,为她弹唱忧伤的刀郎歌曲,不久,便在忧伤的咏口叉中劳燕分飞”,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优秀的乐师,茌名宁后面缀上“吾斯曼・热瓦甫”。库尔班・吐尔地孑然一身,一把艾捷克永远沉郁、悠远。

和田――羊脂美玉的故乡

从麦盖提经过莎车然后走315国道,穿过漫长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一路经过泽普、皮山、墨玉,可以到达南疆的重镇和田。

和田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上的光彩夺目的古城,旧称于阗,是新疆地毯的故乡、盛产玉石的宝地,新疆是世界上最好的玉――和田美玉的故乡。“于阗”,藏语是“产玉石的地方”。自古玉之贵重者尽出于阒。和田玉色泽美丽、体如凝脂、温润光洁,尤其是羊脂白玉是精品中的极品。和田玉最好的籽玉旧时都出于于田城边的玉龙喀什河,每当大的山洪爆发或高山雪崩,上游昆仑山都会冲下许多无价的玉石。

于是直至今日,玉龙喀什河的河床上,从早到晚都有许多人在用简陋的工具,寻觅梦想中的美玉,许多人家甚至为之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只是无价的玉石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在河床寻觅了一会,就引来一大批兜售玉石的小贩。

和田的玉石市场堪称壮观,无数五颜六色的宝石,被摆得满山遍野,到处都是,而且许多都是白菜价,几元就能买到一大块,真是匪夷所思,也许真的是“易求无价宝”吧!

除了玉石文化,和田还有很多让人沉迷的地方,沙漠、雪山、戈壁、绿洲、乡间土路上漫走的驴车、坐在大门前脸上写满风沙印痕的维吾尔族老人、乡间如潮水般涌动的各色瓜果、和田河的粼粼波光映衬大漠深处坚韧的胡杨,在和田市的街头,到处都流淌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不同凡响的韵味。

我们去看长达十多里的葡萄长廊,一位美丽的少女因为我给她拍照,爬到葡萄架上摘了一大串晶莹的葡萄送给我,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们还去看了手工地毯的纺织工厂,那里的维吾尔族女性,延续着中世纪的手工织造方式。在傍晚的玉龙喀什河边,偶遇一位患大脖子病的老人,心间立刻涌上刚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述的:“居民是一些熟练的工匠。这里流行着一种腿肿病和甲状腺肿大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他们所饮用的水质不洁净。”时光仿佛这一刹那倒流停滞,让人不知今夕何夕,黯然兴叹。

这里除了有城市所其有的现代化气息以外,古丝绸之路特有的风情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墨玉奎雅民族手工小刀、玉龙喀什河籽玉、洛浦吉亚乡艾得莱斯绸、皮山克里阳乡手工地毯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的东西充斥着街头。

塔克拉玛干――大漠里的苍凉寂静之路

离开和田,我们就开始了一路的狂奔,沿着315国道继续东行。经过策勒、于田、民丰、安迪尔、且末、若羌、最后到达库尔勒。这是一条风沙之路,路的旁边一侧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侧是阿尔金山和罗布泊。越走树木越来越少,到最后都是寸草不生,一片死寂,只有偶尔能看到被盐碱的戈壁滩和中国电信的地下电缆标识石碑,弥漫在空中被风吹得像龙一样飞舞的沙以及炙热的空气拥抱着我们。此刻,天地间只剩下了茫茫荒野、漫漫沙丘、笔直的公路和唯一的以1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天边的我们的车。

起风了,大风在荒野中肆意地行走,卷起―个又一个旋涡。旋涡吸起了尘土和沙粒,直上云霄,远远地看,就像龙卷风一样。每―个旋涡并不长久,大风卷起沙粒,前行几十或数百米,再把它们重重地摔在地下,散去。远远看去,又像炊烟升起,一炷一炷炊烟蒸腾,煞是好看。

那消失在大漠中的楼兰古国、千年不屈的胡杨和大漠血色的残阳总会出现在我们的旅程中,偶尔还有几棵白杨树和沙枣树以及居住着与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抗争的几户维吾尔人家。这时我们都会停下来,同行的朋友带了许多小孩的衣服,沿途送给这些人家,每见到一户这样人家的生活,我们恨不得都把身上的东西都掏出送给他们。我直至今日还无法理解,为何这些沙漠还会有这群不屈不挠的人们,无疑,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每次我们暂时离开车上,会立刻感到空气中干热的风,无汗可出的感觉十分古陉,但也不至于十分难受。空气的温度是四十几度,但地表的温度估计有六十多度,进入沙漠腹地之后,连自云也慢慢不见了,只剩下平直的地平线、平直的公路,还有蓝的天,黄的沙,此外一无所有。

第10篇

【关键词】和田地区;旅游业;发展

新疆古称西域,是历史上亚欧两大洲文化、经济联系的纽带。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给新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在新疆各地留下了饱含文化意味的遗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论是吐鲁番屹立两千年的交河故城,还是融入时代新声的“十二木卡姆”和“阿肯弹唱”,这些都是新疆宝贵的文化遗产所散发出的光辉,是新疆旅游资源的宝贵财富。旅游业不仅是经济产业,而且还是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民生产业。新疆旅游业正在走从“事业”到“产业”,再到“事业+产业”之路。新疆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又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期,区内外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并且发展前景广阔。

和田古称“于阗”,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镇和商埠,地处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田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但是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和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和田地区现有各种景点景区20多类130余处,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瑰丽的自然风光,闪烁着西域古代文明光辉的佛国于阗,中国最美的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浓郁的风土人情,享誉世界的昆仑美玉,做工精美的手工羊毛地毯和艾德莱斯绸,是世界四大长寿地区之一等1。和田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且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人文遗迹和古文化景观。

(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和田地区南部是巍巍的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终年积雪,峰峦叠嶂,沟深谷险,人迹罕至,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有冰川、雪峰和第四纪以来各个时期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地貌及高山特有的动植物群落,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8座,最高的慕士塔格峰高7282米,是理想的登山之地。北部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死亡之海”,是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色彩神秘、风光诱人,被世界各国游客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沙漠。绿洲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其中。高山、大漠是游客挑战自我、征服自然、进行观光、探险、科学考察旅游的极佳景区。此外,还有新一无二的生物旅游资源:有被同志誉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有被誉为人间仙果的生长1000多年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有地貌奇特、景色宜人的红白山、龙湖、鱼湖以及蕴藏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

(二)浓郁的民族风情

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占96.4%、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0.2%,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22个民族成份。加之,和田地处偏远,相对封闭,使和田少数民族服饰、餐饮、语言等民族风俗在现代社会中还保持着原生态,对游客具很强的吸引力。和田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如大河沿民俗村、吐尔地阿吉庄园、夏合勒克封建庄园、百味果园、桑株景区等有着淳朴、浓郁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族风情。和田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之一。

(三)丰富的旅游产品

和田地区旅游产品种类繁多,有驰名古今中外的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尤其是和田玉,世人皆知,自古以来一直是美好、吉祥和坚贞的象征,现存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玉山及人民大会堂的玉屏风“手鼓舞”都是用和田玉精制而成。“北京奥运会会徽”更加提高了和田玉的世界知名度。如今,和田玉价仍在飞速上涨,大有直追翡翠之势,“求神拜佛,不如戴和田玉”的说法更是广为流传。和田艾德莱斯绸以其传统的扎染工艺而闻名中外,已有2000多年历史、使用“和田羊毛线”手工精制而成的和田地毯至今仍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如今和田“新三宝”维吾尔药、肉苁蓉、阿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还有于田小花帽、民族小刀、手工木制品、玫瑰酒系列等旅游产品。此外,由于和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光热资源丰富,还盛产水果,不仅品种多、品质好,而且无污染,均为上乘“绿色食品”,如皮亚曼大甜石榴、和田薄皮核桃、和田玉枣等都享誉全国。

(四)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和田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中心地段。以和田为始发点向东向西延伸的“玉石之路”,在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之前就久负盛名;和田曾是古代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在古“丝绸之路”南道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中西经济文化的汇合点。和田拥有丰富的丝绸之路南道历史文化遗产。

和田的旅游资源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脍炙人口的穆天子西巡会西王母、赞“惟天下良山,金玉之所在”的昆仑神话在内的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给后人留下的人文遗事和古文化景观。

和田的旅游资源有悠久的佛教文化积淀。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许多著名高僧如东晋的法显、北魏的宋云、唐代的玄奘都曾涉足和田。和田既是西域诸强最早接受和传播佛教的城廊邦国,又是较晚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域。著名的尼雅遗址是古精绝国故地,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1995年出土的一条汉时丝帛,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轰动。2002年夏,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又发掘出一座距今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占地2平方米的佛寺,该寺被业界普遍认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佛寺,它的发掘被考古界列为2005年中国考古七大发现之一。

和田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156处,位居自治区前列。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未定级28处。桑皮纸制作工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艾得莱丝绸手工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后的手工业”,也在积极申报之中。

(五)神秘的长寿文化

和田是驰名中外的长寿地区,是我国百岁老人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调查,和田百岁老人有540名之多。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数批中外专家到和田考察并拍摄了反映和田长寿秘诀的专题片,在国外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专家就和田人长寿之谜考证出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食用干、鲜果品多于外地人,而且是常年食用。如今,一些国外游客希望每年都能定期到和田居住一段时间,以求“长命百岁”。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和田地区旅游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环境、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旅游投资的匮乏是和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另外,还存在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密度和深度不够、没有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出等问题。

(一)交通条件成为制约瓶颈

一是到达线路远,内地游客达到性比较差,长途旅游对旅客精力和资金消耗大;二是景区交通状况不佳,给游客带来出行的不便。交通费用在游客总体旅行费用中占的比例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客对其他旅游产品的消费力。由于和田地区远离国内外市场,无形中提高了游客的旅行费用,限制了游客大规模的增长;再次,景点分散与部分旅游资源可观赏性差,是游客旅长游短,降低了资源的品位。

(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还有待加强

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较弱,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不够。和田旅游的规模效应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和发挥,大规模的团体旅游接待能力较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强,景区品牌和新疆其他著名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开发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潜在的旅游资源有待发现和开发,现有的资源有待提升和加强;景点单位收益比较低,娱乐设施不够集中。由于品牌优势不强而造成市场开发水平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和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分散而零碎,没有发挥整体优势,没有突出鲜明特色,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玉石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商业价值高与开发不全面、参与性不强并存。

(三)旅游产品的整合创新不够

和田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式经营的问题。一是对潜在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所开发的大多是传统的观光型产品,度假型和特种型产品少,新颖的高质量产品更为有限;二是在景区或景点的开发设计上创新不够,缺乏组合互补和反差对比;三是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不够。因此,旅游产品虽已达到一定数量,但产品类型、结构不甚合理,品种相对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

玉石文化:开发程度低、可游景点较少。和田玉声名远播,商业开发价值很高,但是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玉石交易还停留在传统市场交易的层次,没有形成玉石文化的发展机制,没有调动游客参与采玉活动的积极性,玉石文化的品牌和延伸没有形成。

古色于阗文化,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现有的问题是,于阗历史文化没有进行营销创新、没有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做成可参与的精品景点。

沙漠旅游资源:项目开发深度不够、整体效益未能发挥。奇特的大漠景观,在世界上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早在上世纪就因斯坦因、斯文赫定的考古探险而成为世界考古、探险、旅游爱好者向往已久的胜地,但沙漠景观的开发深度不够。由于没有设计以沙漠为背景的参与性活动,沙漠旅游还停留在一般的观光阶段,市场潜力未得到发挥。

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项目开发不足。和田七县一市的城镇居民人口已达36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双休日以及大假的实施。本地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休闲、娱乐项目开发不足,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四)投入资金不足

受当地财政状况以及和田地区旅游品牌还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和田旅游业投入不足,旅游经济效益不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也很弱。很多项目停留在论证设想而不能具体实施的阶段,没能发挥经济效益。

(五)管理水平不高

和田旅游业的运营企业和管理机构都需要进行理念上、知识上和管理水平上的全面提升,要真正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就需要更多地借鉴和学习、培训和提高。在战略规划和决策、项目投资分析、细节管理水平上都需要做很多工作。

(六)旅游业经营性收入较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旅游业收入中,行政性单位的财政收入占绝大部分,经营性收入和民众实际收入较低。这说明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产业链延伸没有形成规模,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资源整合水平较低。

(七)人力资源极度缺乏

人力资源是制约和田旅游业发展一个瓶颈问题,一是旅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二是缺乏熟知国际、国内市场的管理、督导和经营人才,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旅游市场营销专家;三是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师资力量匮乏。

(八)旅游商品开发经营不力

和田地区旅游商品与本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相比极不适应。一是品种、款式单一。目前,仍以和田玉、艾德莱斯绸和果品为主,有特色和创意的商品开发不够;二是规模小,成本高。除地毯外,生产厂家数量少、设备简陋、制作分散、产量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和田玉主要由集体和个体经营,造成生产成本和售价较高;三是宣传力度不够。除和田玉、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等“老三宝”享誉海内外,其他商品知名度较低;四是市场缺乏有效管理,主要表现在和田玉经营管理方面;五是缺乏统一的销售布局规划,购销渠道不畅。

(九)旅游产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和田地区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主要国际国内市场的航线运输线路严重不足;二是主要景区(点)可进入性明显不足;三是餐饮的文化内涵深度尚未挖掘;四是购物和娱乐等设施相对集中和田市,其它县市缺乏相关设施。

(十)对外宣传乏力

和田地区旅游业的品牌化进程刚刚起步,品牌优势没能充分发挥,缺乏知名度和持久吸引力。主要原因是产品缺乏具体可感性、生动形象性和持续传播力,深层原因是没有进行资源整合而缺少统一规划、开发,并缺少在此基础上的强势宣传和对外推介。

三、发展旅游业的对策思考

发展和田旅游业应本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把特色旅游业培育成为和田地区城市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以“千古玉都、佛国于阗”为主题形象,大力发展玉石文化、沙漠探险、民俗风情、丝绸之路四大特色旅游,着力打造“和田昆仑美玉”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区域联动,建设新疆淡、平季旅游中心,全力打造以“玉石之路”、“丝绸南道”文化为核心的特色精品旅游,努力把和田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形成新疆“北有人间净土喀纳斯、中有天山天池、南有和田昆仑美玉”的旅游品牌新格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环境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旅游交通环境,是不可能形成规模的。所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交通运力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好机遇及新一轮对口援疆资金,加强搭建和田地区与疆内其他地区及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和田地区农村公路、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景区内道路的建设。可以依托国家新增的喀和高速公路、喀和铁路以及原有交通体系,优化旅游交通运输方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不断提高旅游交通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快捷性。此外,可以采用包括空中索道和步行栈道在内的多种办法,加强景区内与环境协调的交通设施建设,增强游客的可到达性。

(二)把旅游业当作和田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和田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玉石资源、悠久的历史遗产,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田地区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机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一是大力实施旅游资源转换战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宾馆饭店、现代物流、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利用北京、天津、安徽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跨省区旅游合作,实现市场互动,不断拓展国内客源地。同时,还要加强区内合作,促进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共享,推动“新疆人游新疆”、“南疆人游南疆”以及“和田人游和田”的深度发展;三是发挥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把丰富文化内涵作为旅游核心进行深度挖掘,以“千古玉都,佛国于阗”为主题形象,大力促进“玉石之路”、“丝路南道”和“沙漠观光”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不断提升和田旅游的文化品味和发展水平;四是发挥旅游产业在促就业、保民生中的作用。紧密结合和田的实际,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有力于扩大就业的旅游产品,拓宽和田城乡居民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五是要明确制定和田地区旅游区整体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分布实施,循序渐进,把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创新力度,打造旅游精品,创设知名品牌

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最大程度提升旅游产品的品味档次和市场吸引力,努力打造出几个具有和田特色的黄金旅游品牌。重点在尼雅遗址保护开发和申遗、策勒县小佛寺遗址、热瓦克佛寺遗址开发项目以及玉文化、沙漠探险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之前,请有关专家制定合理的近、中、长规划,并多方面征询意见,结合和田的实际,继续做好现有成熟的、已被命名为国家A级景区或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巩固、完善、提高工作,在硬件和软件建设,在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开发质量和层次,使旅游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突出鲜明特色,打造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知名品牌的商业价值。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不只是开发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更要注重度假型、特种型、高质量型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还要挖掘旅游产品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景区景点的开发设计上要有创新,景区景点的开发要集中,形成有规模效应,形成观光、娱乐、消费等方面的产业链。

玉石文化虽然知名度高,但可游览景点少,因此要大大加强玉石文化的景点开发,不断提高玉石文化的深度挖掘能力。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古色于阗文化,要做大做强可参观的精品景点。在世界上具有极为深远影响力的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开发深度,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观光阶段,要设计一些以沙漠为背景的游客乐于参与的活动,比如适当范围的沙漠探险、沙漠日光浴、沙漠汽车赛和沙漠摩托车赛等。开发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项目,形成和田人游和田的氛围。

(四)加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

做好和田地区新申报A级景区景点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工作。重点做好乌鲁瓦提景区、核桃王景区、其娜民俗风情园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要重新创建皮山县“皮亚曼”酒堡3A景区;要做好“巩固、完善、提高”和田市昆仑湖公园、洛浦县青年公园、策勒县人文生态旅游园区三家旅游景区;每个县市都要创建至少一个A级旅游景区。着力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推出一批有特色、上品位具有和田地方特点的民俗游、农家乐等精品旅游项目。旅游景区景点厕所建设也不容忽视。

(五)加强旅游相关管理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旅游市场,营造公平竞争,优质服务的旅游环境;加大旅游执法监查力度,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特种旅游的管理。抓好酒店服务诚信管理。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强化旅游安全责任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加强对地县旅游行政部门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行政部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旅游关联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实效,全面提升和田旅游综合服务水平。通过选调、选聘、社会公开招录等多种形式,广聚和田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不断壮大和田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为和田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树立起和田旅游行业的新形象。

(七)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通过广泛利用旅游广告、旅游促销推介、旅游交易会、办旅游节、旅游宣传品等宣传促销手段和形式,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和田旅游业及旅游资源。加强对和田旅游目的地和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展示新疆旅游形象,全方位地推介和田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和田观光旅游,进一步拓宽客源地市场。

注释:

第11篇

关键词:听说课程;口语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8-01

作为专门学习汉语的学生而言,听、说、读、写必须全面发展,而说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恰如大纲所言:“汉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交谈,能就所听的材料或熟悉的题材进行对话或连贯发言。”因此,对于学汉语的学生而言,克服口语障碍对本专业学习的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音标准的传授

“维吾尔腔”是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所谓“维吾尔腔”是指维吾尔族学生在说汉语时夹带维吾尔语语音,而有些汉语语音在维吾尔语语音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些语音,维吾尔族学生难以发准,常常按与它相近的维吾尔语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故而形成了维吾尔腔。如,“洋芋”读成“羊油”,“厕所”读成“色所”,“这个”读成“介个”,“009”读成“冷冷局”。南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汉语时维吾尔腔很重,教学中,必须要耐心地、正确地引导学生。当然了,要想纠正“维族腔”,首先是要让他们明确什么是标准正确的发音、自然的语调、顺畅的语流,并要求掌握好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以及语流中语音变化的规律、连读、辅音爆破和语音同化等技巧以及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调等大纲所提出的要求,这些规则在口语课中一定要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在背诵、复述活动中以及在词语朗诵时要不时地给他们以提醒、强化、明确。注意留心学生所犯的错误,没有特殊情不要随意打断生,教师可先用笔记下,等学生说完后再指出并引起注意,及时提供帮助和信息反馈。在这些动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的基本常识,口语也必然会取得进步。

二、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实验表明,每堂课大约只有25分钟时问适宜学生集中精力输入知识,而其余25分钟,学生已不能保持全神贯注,所以我们应当适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口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口语水平是通过实际练习获得的而不是靠灌输,学生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而自己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在汉语教学活动中应建立轻松的语言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导入,无论是讲课、做练习,还是进行口语交流,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用汉语思考和交际,逐渐培养学生们汉语输出的无意识行为,这样天长日久,他们会很自然地运用汉语,而不再依靠本族语作媒介。另外,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也是发挥学生潜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多方位加强文化教学,使同学们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设计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浓厚的汉语文化氛围。

三、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兴趣、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目前,南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就是语言关。要全面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关键是训练,重在效果,贵在坚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分析他们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热情帮助他们克服因汉语说不好、害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不敢提问、讨论、阅读等心理障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给学生一些辅导、鼓励和表扬,多关心、多指导中等生和后进生。

四、指导学生多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背诵不仅可以训练该语言的发音、节奏、连贯、停顿以及换气,而且也给日常交际和写作提供了范本。在进行语言交际中,很多维吾尔族学生出现语言颠倒的现象,颠倒后的语句往往其意相反或无意义。如,“吃饭”说成“饭吃”,“走路”说成“路走”,“我到了学校”说成“我学校到了”,“我的妹妹有5支铅笔”说成“我的妹妹5支铅笔有”。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从发音、用词、表达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特别是模仿标准普通话的语音、音调来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昧感和美感,进而促使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

五、重视课后练习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练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尽量多交汉族朋友,用汉语进行对话;多听汉语广播,提高汉语听力能力。

总之,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加强听和说能力训练,把它作为学习其他技能的首要任务。在学习中除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语言学习贵在坚持,这些都是提高听力技能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

第12篇

和田人一般只有28~30颗牙,而墨玉人竟有32颗牙。这是因为墨玉人全喝喀拉喀什河的水。喀拉喀什河流经的地域“种树树成王,植果果扬名”。和田绿洲上最有名的核桃树王、无花果树王、梧桐树王全因喀拉喀什河水的灌溉而雄霸天下,和田的葡萄因喀拉喀什河水的灌溉而变成闻名于世的“千里葡萄长廊”,甚至皮山沙漠里的石榴也因喀拉喀什河水才创出著名的“皮亚曼”水果名牌。

乌鲁瓦提正处于喀拉喀什河流域的“咽喉”部位,是聚昆仑山内无数涓涓细流成大河的出山口,也是促成喀拉喀什河汹涌澎湃奔腾而下的最大的原始发动机。

乌鲁瓦提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昆仑峡谷,被外界誉为“悬在昆仑峡谷里的和田美玉”、“镶嵌在昆仑深山上的蓝宝石”。1994年7月,国家投资14亿在乌鲁瓦提修建了大型水库,真可谓“高原出平湖,昆仑拥宝石”。乌鲁瓦提一下子成了和田为数不多的风景名胜。如今,乌鲁瓦提风景区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有幸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景区评定组一行赴乌鲁瓦提参观考察,对乌鲁瓦提的自然美和神奇人文景观感叹不已。

从和田市出发,沿着笔直的柏油路驱车南上71公里就到了美丽的乌鲁瓦提大坝上面。据介绍,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大型重点工程,是我国建在高山上的“山谷拦河水库”,号称“昆仑小三峡”。 乌鲁瓦提水库属喀拉喀什河大型控制枢纽系统,历时五年半才建成并蓄水发电。此水库每年可给下游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每年向塔里木河供水10.57立方米,年发电量达187亿,是真正造福和田人民的生态工程。

仰视坝体,坝高31.8米,宽12米,长365米,气势雄伟;远视水库,万顷清波犹如少女含情脉脉依偎在莽莽昆仑的怀抱里,与此地的雪山、蓝天、白云共同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仙界油画。

我们坐油轮游览了水库。水库的水域大致呈“S”形,水深15~40米,水面宽70~400米,水里有很多鱼类。能在高寒地带生存的鱼肯定不简单,一如生活在昆仑高山的乌鲁瓦提人。大坝建成后,吸引了不少野鸭、大雁、灰鹤等飞禽来此安家。

我问当地的朋友:“水库截留了喀拉喀什河,那河里的玉石是否也留在了乌鲁瓦提水库下面了呢?”朋友听后哈哈大笑,一本正经地说:“那当然!来乌鲁瓦提水库乘船的维吾尔游客临走时都要用塑料壶或矿泉水瓶子装水回去。因为这里的水纯净、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有万年古玉浸泡其中,相当于优质的天然中药。喀拉喀什河里的水直接装桶,每桶可卖10元呢,现在和田许多老乡都干这行当哩。”乌鲁瓦提水库库址原有两个自然村,为了修大坝,村民被移民到乌鲁瓦提下面的朗如乡。但一些年老的牧民故土难离,仍然留守在更高的放牧点上。每当羊群专注地低头吃草之时,老牧人就手握羊鞭席地而坐,两眼痴痴地望着下面的水库,目光似乎要穿透水面,带着心儿一起到故乡“探家”。

我突然发现水库西面远处的峭壁上隐隐约约有一条横线,横线上几块白石头似乎在晃动。问何故?船员说,那横线是专为牧民进出而修的山涧栈道,俗称“牧道”。至于白石头,那是牧民的羊群在吃草,所以有晃动的感觉。

油轮上岸后,一直默默无语的景区评审组长刘勇突然开口了:“乌鲁瓦提水库建起来不易,保护更不易。建议你们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就像今天这种油轮再不要下水了,因为它会污染环境的。乌鲁瓦提水库的下游,还有近百万人要生活,大面积绿洲上的工农业生产也要用水。旅游开发千万要注意保护环境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