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场面描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场面在小说和消息中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小说中的场面绝大多数是作者通过艺术想象虚构而成的,是生活的艺术真实表现;而消息中的新闻场面,全部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记者亲历的新闻环境,是新闻发生事实环境的再现。从场面的构成要素和写作目的看,小说与消息的场面也不一样。小说的场面基本是由人物、情节和环境组成,作者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环境,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而消息中的新闻场面虽然也有人物、事情和环境要素,但却无叙事功能,记者常常是通过新闻事实中的人物、事情或环境的特写和白描,来渲染和烘托人物和事件的新闻价值,增强着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揭示新闻主题,表达思想观点。因此,消息中的新闻场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功能和独特的审美功能。
从新闻写作实践可以看出,消息中场面的种类很多,它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是新闻人物场面,即以新闻人物自身的行为活动为主的场面,它主要通过新闻人物来展示新闻消息中现场的面貌情景。如1998年9月《光明日报》:“黑衣、短发、纤瘦身材;屏幕、键盘、十指翻飞。农民出身的俞巧仙坐在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店铺中,面对电脑,正在网上搜寻商品信息。‘这个月我通过因特网做成了10多万元生意呢。’这位30多岁的女子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新闻人物如在我们眼前,且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二是新闻事件场面,即以展示新闻事实发生过程中富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事件场景为主,此事件场面具有揭示新闻主题的作用。如新华社攀枝花1998年8月19日的消息《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场面描写:“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粗的木头,……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的木头在上面几个水运站捞上岸运走了,漂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长江下游在抗洪,上游却在乱砍滥伐,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三是新闻景物场面,即记者通过对新闻景物场面的描写,凸显自然和人造的鬼斧神工与来之不易,从而彰显了景物的新闻价值。如光明日报社1984年5月版的《全国短新闻选》中消息《北京香山饭店建成开业》的场面描写:“楼高三至四层,高低错落、蜿蜒曲折地建筑在香山公园静翠湖畔的山坡上,和香山的自然景色浑然一体。……从每套客房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庭园中的古松、假山、小桥、流水瀑布等景色,很像是一幅幅中国画。”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四是新闻生活场面,记者通过对人们生活场所的变化描写来表现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既突出了新闻的现场感,也揭示了新闻的主题。如新华社拉萨1998年7月12日消息《乡村涌现一批“百万富翁”》:“走进贡觉次仁宽敞明亮的楼房,房内雪白的墙壁上绘有各种吉祥图案,显得舒适而整洁;大屏幕彩电、录像机等现代化电器设备,还有窗外锃亮的东方牌大卡车,则昭示着他家的富有。”目击式的新闻场面使富裕起来的乡村人民的幸福生活历历在目。
五是特写式场面,它不同于新闻特写,它抓住新闻事实中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典型细节作形象化的描写,从而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如新华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18时消息《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机场上铺着红地毯。数百名香港各界代表有的手持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有的手持鲜花,高呼‘欢迎’、‘欢迎’,以表达600万香港同胞的期盼和亲切之情。4名青少年向和献了鲜花。”的隆重场面和欢乐心情溢于言表。
消息中的新闻场面具有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现场性。新闻讲究现场感和目击性,记者对消息中场面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不仅增强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而且也使消息富有新鲜感和现场感,“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①新闻场面的描摹,以目击般的现场逼真,提升着消息的新闻价值,突出着消息的新闻主题。如亲自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仅动静结合地写出了我人民渡江现场的磅礴气势,记录下多彩的历史事件的瞬间情景,而且还使人目击式地想像起当年的宏大场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想象空间。
第二,白描性。如《人民铁道报》1991年12月16日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中的新闻场面:“一名从百里外赶来、身着羊皮袄的80岁老汉,破例被北京型内燃机车司机任斌扶上操纵台,用穿土布鞋的脚踩响风笛,宣告:革命圣地延安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白描性新闻场面的再现,使消息更有新鲜性和现场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消息的新闻价值,它不仅告诉人们延安有了铁路,而且巧妙地抒发了记者自豪喜悦的心情。
第三,生动性。如新华社1997年3月9日消息《日全食彗星今日同现漠河上空》的场面:“不久,太阳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缺口,然后缺口越变越大,黑影吞食着太阳。半小时后,太阳亏缺成弯月形。9时7分40秒,太阳的最后一线光芒消失,像一个黑色的空洞,周围散发出微弱的银色冠冕。同时,海尔―波谱彗星向西北方向伸出长长的尾巴。”日食现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使人在获得新闻信息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娱乐和享受,陶冶了性情,得到了休闲。
第四,抒情性。叙述事实,交代新闻要素,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第一生命。但这并不影响记者在消息中巧妙地抒感和观点,即寓情于新闻场面的描述之中,表面看是客观叙述和描写,而内里巧妙地隐含着记者的情感和观点。如新华社西安1991年12月24日消息《黄河出现“河清”景观》中的新闻场面:“自今年9月以来,滔滔黄河一洗浑黄的旧貌,碧波清澄,呈现出罕见的‘河清’奇观。宁夏青铜峡十里长峡仿佛水晶画廊,两岸山石倒映在黄河中央;刘家峡壮丽银瀑漫下峡谷;在龙羊峡滔滔而下的黄河被178米高的大坝拦腰一抱,狂涛巨浪顿时化作绿波千顷。”这一场面描写,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巧妙地抒发了记者对黄河环境改善的欣喜之情。
第五,审美性。好新闻不仅要写得“色、香、声、味、形”俱全,呼之欲出,而且还要写得美丽如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而新闻场面的描写,恰恰可以使消息情景交融,它既使新闻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又使消息富有诗情画意和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要达到像看电影一样。”如《光明日报》2000年2月13日消息《江西婺源有一处全国罕见的鸳鸯湖》的新闻场面:“上小船,绕过山坳,只见湖中鸳鸯双双对对,形影不离,或静伏水面,卿卿我我,或扑翅戏水,雌雄追逐,或翱翔空中,比翼双飞。……红嘴翠羽如鲜花盛开水面,别有一番风光。”“湖水碧波荡漾,水质清冽,湖畔青山环绕,林木苍翠,环境幽雅。”白描和特法,既生动展现了鸳鸯湖的殊异风光,又让读者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消息是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它以事实说话,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新闻场面,写生活中的真人,叙生活中的真事,描生活中的真景,绘生活中的真物,用真人真事、真景真物真实地去吸引和启发读者,让读者陶醉在如临其境般的新闻场面里,精神得以放松,情感得以熏陶,心灵得以洗礼,思想得以启迪,它在传播新闻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休闲娱乐和审美愉悦。新闻场面的写作功能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反映新闻事件,再现新闻场景。新闻是对生活最真实、最直接和最迅速的反映,它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亲历式再现,而消息的场面直接反映着新闻事实发生及过程,真实地再现着新闻的场面和情景。
其二,丰富新闻情节,提高新闻价值。新闻以事实说话,事实以情节为重,而场面正是情节的主要构成要素。
其三,渲染新闻氛围,揭示新闻主题。好的新闻总是善于通过形神兼备的新闻场面来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事实,以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并形象地揭示新闻主题。
其四,变换新闻节奏,制造情感波澜。好的新闻不仅要善于以精彩的导语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且还要善于变换节奏,给读者制造阅读情感上的波澜,而新闻场面正是撩起读者情感(波峰)的重要手段。
其五,整合新闻意境,彰显社会哲理。“有意境则成高格”(王国维语)说的是文学创作,但新闻写作也需要意蕴来折射社会和生活哲理。消息写作中新闻场面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熔铸出消息的意境,寄寓记者的情感审美和思想观点。
1、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2、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3、枪林刀树: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4、门庭若市: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肩摩毂击: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7、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8、水泄不通: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9、比肩继踵:比:挨着;踵:脚跟。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10、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11、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12、大事铺张: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13、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14、人欢马叫: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15、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16、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17、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珠围翠绕:珠:珍珠;翠:翡翠。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
19、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20、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21、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22、结驷连骑:驷:古时一乘车所套的四匹马;骑:骑马的人。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23、冠盖如云: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24、项背相望: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25、济济一堂: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6、铺张浪费:铺张:讲究排场。()为了场面好看而浪费人力物力。
27、八音迭奏: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28、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29、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30、稠人广众:指人很多的场合。
31、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2、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33、攘来熙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34、驷马高车: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35、壶浆塞道: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36、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37、枪声刀影:指激烈厮杀的场面。
38、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39、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1、老师真的生气了,只见他一把夺过王涛手中的纸条,大喝一声:“考试竟敢作弊,记零分,明天晚上叫你妈妈来。”谁知,经过这一番“河东狮吼”,王涛竟仍“死不悔改”,双手紧紧护住试卷,整个身体都趴在上面,大有死拼到底的意思。
2、此时,老师的怒火显然烧得更加旺盛了。而王涛的同桌潘江却火上浇油,向老师揭发了王涛上课看漫画书,抄作业等桩桩件件的坏事。老师已经怒形于色了,双眼瞪得跟灯泡似的。全班同学都死死的盯着老师,想看看之后的`“剧情”发展。
3、老师果然没让同学们失望,一把抓起王涛的衣领,像拎小鸡似的把王涛提了起来,另一只手则伸向了王涛拼死保护的试卷,垃圾桶最终成了试卷的归宿。
4、事情告一段落,老师正怒气匆匆地向讲台走去,却突然跟地板来了个亲密接触。原来是王涛把一个香蕉皮扔到了老师的前面,并趁老师摔跤的空档,把试卷拯救回来了。
5、老师的怒火无疑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跑出教室,直奔班主任的办公室。迎接王涛的将是千军万马的怒火及数千字的检讨……
(来源:文章屋网 )
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写好场面要注意四点: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与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这偏重于动态描写;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写场面要有顺序。
读一读
梦中的天地
陆文夫
在各种小巷中比较起来,我还是欢喜这一种小巷,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形式上也是把各种小巷的特点都汇集在一起。夏日的清晨,你走进这种小巷,小巷里升腾着烟雾,巷子头上的水井边有几个妇女在那里汲水,慢条斯理地拉着吊桶绳,似乎还带着夜来的睡意,还穿着肥大的、直条纹的睡衣。其实整个的巷子早就苏醒了。退休的老头已经进了园林里的茶座,或者是什么茶馆店,在那里打拳、喝茶、聊天。也有的老头足不出户,在庭院里侍弄盆景,或者是呆呆地坐在藤椅上,把一杯杯的浓茶灌下去。家庭主妇已经收拾了好大一气,提篮走进那个喧嚷嘈杂的小菜场里。她们熙熙攘攘地进入小巷,一路上议论着菜肴的有无、好丑和贵贱。直等到垃圾车的铃声响过,垃圾车渐渐地远去,上菜场的人才纷纷回来,结束清晨买菜这一场战斗。
买菜的队伍消散了,隔不多久,巷子里的活动就进入了。上班的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拥出来的,有的出巷往东走,有的入巷往西去,背书包的蹦蹦跳跳,抱孩子的叫孩子和婆婆说声再见,只看见那自行车银光闪闪,只听见那铃儿哨儿响成一片。小巷子成了自行车的竞技场、展览会,技术不佳的女同志只好把车子推出巷口再骑。不过这种像一阵海浪,半个小时后便会平息。
上班、上学的都走了,那些喝茶、打拳的便陆陆续续地回来。这些人走进巷子里来时,大多不慌不忙,神色泰然,眼帘半垂,好像是这条巷子里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们感到新奇。
夏天是个敞开的季节。入夜以后,小巷的上空星光低垂,风从巷子口上灌进来,扫过家家户户的门口。这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把深藏在小庭深院中的生活都吸到了外面。巷子的两边摆着许多小凳和藤椅,人们坐着、躺着来接受那凉风的恩惠。特别是那房子缩进去的地方,那里有几十个平方的砖头地,是一个纳凉、休息小憩的场所。砖头地上洒上了凉水,附近的几家便来聚会。连那些终年卧床不起的老人也被儿孙搀到藤椅子上,接受邻居的问候。于是,这巷子里的春花秋月、油盐柴米、婚丧嫁娶统统成了人们的话题,生活底层的秘密情报可以在这里猎取。只是青年人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会儿来了个小友,几个人便结伴而去;一会儿来了个穿连衫裙的,远远地站在电灯柱下招手,藤椅子咯喳一响,小伙子便被吸引而去。他们不愿意对生活作太多的回顾,而是喜欢向未来作更多的索取;索取得最多的人却又不在外面,他们面对着课本、提纲、图纸,在房间里挥汗不止,在蚊烟的缭绕中奋斗。
面对着大路你想驰骋,面对着高山你想攀登,面对着大海你想远航。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向前走啊,沿着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着细碎的石子往前走,扶着牌坊的石柱往前走,去寻找艺术的世界,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选自《小巷人物志》,有删节)
写作借鉴
文章展现了江南水乡独有的生活图景,跨越时空,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本文中场面描写的突出特点是:营造气氛,动静结合。作者在描写小巷场景时,先用一句“小巷里升腾着烟雾”渲染出一种朦胧而悠远的意境,引读者入境。接着顺势描写巷子头上的水井边睡意未消的妇女汲水拉吊桶绳的情形,突出了小巷生活的静谧闲适。然后以一句“其实整个的巷子早就苏醒了”引出退休老头和家庭主妇饶有生趣的一天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小巷生活的动态的丰富多彩。
写一写
暴雨中的坚守
任萧
仲秋的傍晚,游龙般呼啸的狂风携带着沙砾、纸屑、枯树枝在校园中肆虐。风中的垂柳梢如神人挥动的长鞭,在空中发出脆响。东南方的天空,银龙似的闪电把浓重的云团炸裂,现出一条深深的、长长的罅隙。震耳欲聋的轰响,摄人心魄。瓢泼大雨和着蛋大的冰雹似天河决堤,从天空倾泻而下。风、雨、雷、电、雹交加,平阴二中在承受中静默。
平阴二中建校已有二十多年,校园在低洼的沼泽地上建起。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北面、西面崛起的时代翰城、玫瑰苑社区楼房鳞次栉比。门前的文化街,东面的玫瑰路,几经变迁,路基高了又高,使本来处在低洼地带的二中地势更低。东面唯一的排水口,小雨还可,逢大雨就无能为力了。
二中告急!
雨一直在下,并没有减弱的势头,校园中的水位在急剧猛涨,原有的排洪渠道出了问题。值夜班的保安丛伯伯及时赶到,看到险情后,二话没说,穿着雨衣,拿起手电、铁钩,和科长一起蹚着没膝的冰冷的水,深一脚浅一脚习惯性地走到大门两侧的排水篦前,弯腰捋袖,吃力地摸起了堵在上面的草石塑料袋,后又蹒跚奔波于校园中一个个水篦前。排水道疏通了,校园中水位明显下降。
课间时分,雨还在下,水位还是挺高。上晚自习的学生需要到西边的教学楼、后面的宿舍楼上厕所。政教处孔主任伫立在楼前,雨中指挥着:“按顺序,不要拥挤,挽起裤子,脱下鞋子,注意安全……”同学们一个个镇定从容,有序转移。
教室里每个窗口都透出雪亮的节能灯光,照着雨中积水的校园。“I can say ……”“山那边,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那是学生在夜读。“团——结,就是力——量……”那是学校合唱团在备战济南校园歌曲合唱比赛。风声,雨声,读书声,歌唱声,声声入耳;领导,老师,保安,学生,人人坚守岗位。身在二中,学生是恬静、舒适的;老师是快乐、幸福的。
风儿静,鸟儿鸣,树叶遮窗棂。雨过天晴,月光倾泻于校园中。让夜色中的平阴二中看起来和谐,温馨。
创作点读
1、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2、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3、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4、精彩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彩美妙到了极点。
5、龙腾虎跃: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6、你追我赶: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7、振奋人心: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
8、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9、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10、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11、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12、你争我夺:指相互争夺这种你争我夺的场面还不少。
13、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14、不甘落后:甘:甘心,愿意。落后:处在别人的后面。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他人。做什么都不愿落在他人后面。
15、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16、鼓乐齐鸣: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
17、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18、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19、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20、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21、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22、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1、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传到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秦王就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组成军队,调到长平战场,占据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切断赵括的援兵和粮运。在秦军的四面合围下,赵军增援部队无法通过,军队的给养也断了来源。到了这年9月,赵军断粮已经46天,士兵们饿得没有办法,就暗自互相杀食,情况极为严重。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一齐鸣鼓冲突,企图打开一条出路,可是一连突围了四五次,都没有成功。他在绝望之下,决定挑选一支精锐部队,全部披上厚甲,骑上战马,由他亲自率领,强行突围。不料赵括刚出现在阵前,就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人指挥,立刻陷入混乱。秦军趁机发动猛烈进攻,把赵军杀得大败。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赵军惨败告终。
2、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几个木桶连成一体,上面绑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为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浮力又大。汉军乘着这些渡筏,从夏阳偷渡过去。魏军在这里根本没有设防,汉军很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东北)。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没有多少天,韩信指挥汉军把魏军打得大败,最后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驻扎在荥阳的刘邦那里。
3、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形势险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经过一番研究,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表面上,汉军好像是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地向北调动,选择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作为渡河地点。
4、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就派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隔离开。然后,项羽率领主力部队随后急进。在渡河的时候,项羽下令把全军的釜甑(饭锅)通通砸破,把所有的渡船一律凿沉,把营帐全部烧毁,士兵们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准备和秦军决战,不获胜利,决不活着回来。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同秦军展开了激战。楚国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向秦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秦军以喘息的机会。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楚军把秦军杀得大败。这时候,其他的援救赵国的军队也都投入了战斗,杀死秦将苏角,活捉王离,迫使另一名秦将涉间自杀。秦军主力被击溃了,钜鹿得到了解救。
5、袁崇焕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让城外的居民携带防守器具,全部迁入城内,然后放火烧掉城外所有民房,使敌人到来时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掩体。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下拜,表示抗敌的决心。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还发出紧急公文给前屯和山海关的守将,让他们把逃跑到那里的官兵一律斩首,用以惩戒那些临阵脱逃的怕死鬼。袁崇焕采取了这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城军民都决心各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6、迎击刘秀;并且命令其余各军不得擅自行动。汉军由于接连取得胜利,胆气更壮。而新军士兵大都是临时胁迫来的农民,他们痛恨王莽,都不愿意打仗,诸将又借口王邑已经下了“不许擅自行动”的命令,乐得按兵不动,因此汉军冲入新军阵内,竟没有遇到多少抵抗,无不以一当百,如入无人之境。汉军越战越强,猛攻猛打,势不可挡。没费多少工夫,就把王寻、王邑亲自指挥的一万多新军杀得大败。刘秀率领汉军乘胜追击,在阵上杀死了王寻。
7、刘秀等人把从定陵、郾城调来的几千援军,开到昆阳城郊,在离新军四、五里的地方,列成阵势,准备接战。刘秀观察了敌军阵势,决定先发制人。他亲自指挥步兵和骑兵1000人作前锋,向敌军勇猛地冲杀过去。王寻、王邑骄傲轻敌,认为汉军人少,只调几千人来迎战。汉军奋勇进攻,一下子就杀死了许多敌军。经过这场小的战斗,刘秀发现新军士气低落,不愿作战,于是乘胜继续猛攻,又斩杀新军1000多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8、虞允文和将领们研究了作战方案,决定采用水、陆部队互相配合,以水战为主的战法。步兵和骑兵埋伏在长江岸边高地后面。水军船舰分成五队:选择精兵藏在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的快速战船)内,停泊在大江中流,作为主攻部队;用两队海船组成东西两翼配合主力;另外两队隐藏在港汊中间,用作袭击敌船和后援之用。采石的宋军,经过虞允文这一番整治和调拨,由原来的散兵变成同仇敌忾的战斗部队了。
9、汉军按照韩信的计划布置完毕,已经天色微明了。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号和仪仗,敲起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杀来。陈余看到汉军发起了进攻,认为消灭汉军的机会到了,立刻传令赵军出击。赵军漫山遍野,向汉军冲来,双方大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把旗鼓仪仗都扔掉,向绵蔓水方向后退。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就命令全体赵军空营而出。十几万赵军一面争着抢夺战利品,一面追赶韩信、张耳。
10、岳云来到颍昌,兀术果然亲自率兵来攻。岳云和王贵合力攻杀,城内守军便把预备兵力投入战斗,岳家军斗志愈加旺盛。岳军以骑兵800担任正面冲锋,步军列置左、右两翼,来对付金军的骑兵。双方从早上杀到中午,岳家军的将士无一人怯战后退。岳云手执双锤,在敌阵中往来冲杀。虽然身受重伤,血染战袍,仍然浴血奋战。接着董先、胡清率部赶到,投入战斗,终于把金军打败,歼敌5000余人。
11、刘牢之接到命令,就在当天夜里,带领5000名北府兵,借着星光,向洛涧出发。听说要向秦军发动攻击,北府兵人人摩拳擦掌,战斗情绪异常高昂。晋军来到离洛水10里路的地方,刘牢之接到前哨的报告说:梁成的部队,在洛水对岸扎下了营寨,黑压压的一大片,但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好像已经进入梦乡了。刘牢之立即向部队下了急行军的命令。北府兵5000人马涉水而过,像猛虎下山一样,勇猛地冲破了秦军的前沿阵地,呐喊着杀进了敌人的大营。正在酣睡的秦兵还没有来得及弄明情况,许多人就被晋军杀死了。梁成从梦中惊醒,听到帐外的厮杀声,吓呆了。他慌慌张张地爬起来,披上铠甲,翻身上马,正想抵抗,只见刘牢之一马当先,手执长枪,直向梁成的营帐冲来,正好和梁成相遇。两人大战了十几个回合,梁成胆怯手软,渐渐招架不住,被刘牢之一枪刺于马下。
12、这时候,江面风力逐渐减弱,宋军水师开始了猛烈的反击。在海鳅船上踏车的都是初临战阵的民工。他们毫无惧色,十分勇敢。士兵和民工们都说:“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消灭敌人,求得生存!”宋军海鳅船冲入金军船队,同金军展开激战。海鳅船船体大,装有踏轮,速度比较快;金军的战船船体小,速度又比较慢,大部分被宋军的海鳅船撞沉了,半渡的金兵大半死在江中。完颜亮并不甘心失败。他把其余的船只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发动进攻。黄昏以后,有一队宋军从别处撤退下来,路过采石,虞允文叫他们打着旗,擂起鼓,从山后绕到江边。完颜亮以为是宋军援兵来到,不敢再战,慌忙命令金军船队往后撤退,舍舟登岸。虞允文命令强弩手乘胜追射,把金军杀得大败。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仍旧退回到和州。
13、刘秀看到新军士气越来越低落,认为杀敌取胜的条件已经成熟。他把3000名精兵组织成敢死队,迂回到城西南,出其不意地渡过昆水,向新军的大本营发起猛烈的冲击。一时间鼓号之声响彻云霄,喊杀之声震动天地。骄傲轻敌的王寻、王邑看到汉军兵力不多,仍然认为不堪一击,也不进行战斗部署,亲自指挥10000多人出阵
14、再说荥阳-成皋的正面战场,按兵力,尤其是开始阶段,项羽比刘邦大得多。从汉王二年四月到汉王四年十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楚、汉双方你争我夺,你出我进,展开了拉锯战,互有胜败。在这过程中,刘邦逐渐由弱变强,力量日益壮大,越来越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恰好相反,楚军由于战线太长,东奔西跑,疲惫不堪,力量日益削弱,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汉王四年十月,汜水一战,汉军大胜,成皋楚军全军覆没。荥阳-成皋的争夺战结束了,楚、汉相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15、韩信、张耳带着汉军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水边,和原来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起来,重新同赵军展开激战。前面是倾巢追赶过来的敌兵,背后是水深流急的绵蔓水,在这紧要关头,汉军要么是向前拼死杀敌,要么是后退淹死水中。只见汉军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战斗。赵军依仗人多势众,往来冲杀了很多次,仍然攻不破汉军阵地。韩信、张耳指挥的汉军,就这样把十几万赵军牢牢地拖住在绵蔓水边。
16、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冷。猛烈的北风卷着飞雪,向将士们迎面扑来,他们的脸和手早已麻木,似乎骨头都冻透了。旗帜冻裂了。战马冻得不敢嘶鸣,只能踏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地前进。
17、二十四日,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后金军对宁远城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袁崇焕亲自指挥明军,张弓射箭,发射各种火器,狠狠打击后金军。战斗打得激烈的时候,城上的箭和炮石就像雨点一样地发射出去,后金军被打死打伤的很多。努尔哈赤亲自督战,企图凿城而入。顽强的后金士兵,头上顶着挡箭牌,冒着箭石火器,带着攻城器械,前队倒下,后队又跟了上来,谁也不敢后退。明军虽然个个奋勇,但是城中炮石火器毕竟有限,又不可能指望高第派兵来援。在这种形势下,袁崇焕认为明军利于速战速胜。他命令炮手们对准后金军密集的地方,开炮轰击。只见炮声响处,烟火腾空而起,后金军血肉横飞,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这时候天色渐渐昏黑,在硝烟弥漫中,后金军的进攻暂时被打退了。
18、苻坚听到梁成被杀和洛涧失守的消息,又接到晋军大队人马开到淝水东岸的报告,开始觉得情况有点不妙。他急忙和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观察对岸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一座座营帐整齐地排列在淝水河畔。八公山的脚下,不时传来一阵阵的操练声。苻坚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一阵北风呼啸掠过,苻坚顶着风向北远远望去,恍惚之间,只见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
19、秦兵沿河岸层层布阵,晋军要想渡河,困难很大。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谢石和谢玄认为:晋军现在只要能够抓紧时间,争取主动,进行速决战,就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要不然,如果苻坚的人马全部到齐,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他们进一步制定了引诱秦军进行速决战,并且力争一举击溃秦军的作战计划。
1、第一要交待清楚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参与者,让别人明白你场面描述的什么活动,什么事件。
2、写场面时,要有总体概括,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具体写详细,做到有点、有面
3、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描写,可以通过对参与者的肖像、语言、行为描写来烘托场面,关注事件发生、发展以及对场面的影响
4、然后要写出气氛。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比如元旦晚会欢乐的气氛;篮球比赛紧张的气氛;毕业别离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5、写气氛也要认识气氛的差异。下课后的热闹、晚会上的热闹、放学后的热闹体现出来的气氛是不一样的。还要写好它的发展变化,比如,赛场上,最后两秒钟球员以3分球成功扭转了胜败,刚才静的能听见一根针的赛场出现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就是个变化。
6、最后场面描写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不管是“点面”还是“面点”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来源:文章屋网 )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年年教高中语文,年年都有收获,因为总能学到一些新知识,看到一些新见解,让自己不断充实,不断提高。但有时候更多的是困惑,因为不同资料对某种手法的理解不同,往往各执一词,令人无所适从,尤其是对“渲染”“烘托”的解说,更让人糊里糊涂,有的资料甚至把两种手法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解说人自己不明白,又怎能让别人清楚。所谓“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本人在教课中对“渲染”“烘托”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现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写出来,愿和大家分享,也求方家批评指正。
1. “渲染”“烘托”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两个概念都有解释。对“渲染”的解释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对“烘托”的解释是: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初看两个解释,好象没有什么区别,细看一下,发现区别有一处,即渲染强调的是“涂抹画面”,而烘托强调的是“点染轮廓外部”。可见两种技法涂颜色位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画面本身,后者是轮廓外部,所以,借用在文学上,渲染是对主体对象正面描写,而烘托是对主体对象侧面描写。换言之,渲染描写的就是主体对象本身,烘托描写的不是主体对象本身 ,而是主体对象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起到突出主体对象的作用。就像要写月亮,但从云彩落笔,写云彩是为了突出月亮。因此,烘托也叫“烘云托月”,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两种手法的本质区别。
有许多作品使用了渲染手法:如《阿房宫赋》,作者从阿房宫这个主体对象占地之广,规模之大,楼阁之多,结构之巧,歌舞之盛,美人之众,珍宝之丰等各个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对阿房宫而言就是渲染;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再嫁,太守家准备迎亲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段描写对迎亲场面来说就是渲染手法,因为它写的是场面本身;又如《采莲曲》中描写的采莲场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也属于对采莲场面作的渲染。
同样,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烘托的也不少见,《陌上桑》中闻塑造了一个美女罗敷形象,写罗敷之美,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也用了侧面描写。开头从罗敷的穿着,用具,打扮等方面来写,是对人物美貌的渲染,是正面描写,因为是写罗敷本身,而后文用别人见到罗敷的各种表现,烘托罗敷之美,是侧面描写。“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通过写其它人,来烘托突出罗敷的美丽。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本诗题目是《夜雪》,但诗中正面写雪的只有一句,就是第三句,其它三句分别写衾枕,窗户,竹子折断的声音。虽不写雪,但仔细想来,却都和雪有关,第一句写将下雪时,天气变冷,被枕生寒,第二句写雪已在下,映明了窗户,第四句写雪已下大,把竹子都压断了。所以,一、二、四句属侧面描写,是对“夜雪”的烘托。
2. 渲染与烘托的联系
渲染与烘托虽然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我认为联系有两点:一是不管是渲染中的正面描写,还是烘托中的侧面描写,所写的角度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从多个角度描绘,如《阿房宫赋》正面渲染阿房宫,从规模,楼阁,结构,雕饰,歌舞,美人,珍宝等多个角度着笔,给人一种铺张之感;《孔雀东南飞》中写太守家迎亲场面,也是从语言,用具,购物,聘礼,迎亲队伍,举止行动等多个角度用墨如泼。而《采莲曲》则从各个方位,不厌其烦,反复渲染采莲场面;《陌上桑》从少年,行人,耕者,锄者多个角度,带有戏剧性的描写,突出了罗敷容貌之美。《夜雪》中的三句话,也是各从多个角度对主体对象进行侧面烘托。二是渲染烘托又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在同一作品中往往相伴而生,常常是先渲染景物或场面,然后烘托某种特征或某种情感。表现为景与情的关系。我还举《孔雀东南飞》中的例子。作者正面渲染太守家的迎亲场面,意在营造喜庆,排场的气氛,其实是烘托出了刘兰芝的高贵。因而这一段描写,对场面而言,是渲染,对刘兰芝这个人物而言,其实就是烘托。再如《采莲曲》中的描写,渲染采莲场景,其实是烘托了人们欢快喜悦的情绪。元代作曲家张可久有首《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开头写诗人见到西风,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写给自己的一封信,问我归乡之期是否已定,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了三处写景文字,即后三句,委婉含蓄作答,这三句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渲染一幅萧瑟的秋景;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篱边醉饮,而芭蕉雨声又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这段文字描写对写景而言就是渲染,但若对情感而言,这些描写烘托了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深沉乡思作了出色的表达。在这里,景与情得到了完美结合。渲染与烘托也使用得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渲染与烘托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区分,又不能孤立看待,认真引导学生认识,鉴赏,对提高阅读能力,解题能力应有很大的帮助。
一、动词连用描绘人物,使人物生动形象
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选择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首先,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表现人物复杂的神态。杜甫在《兵车行》中一句“牵衣顿足拦道哭”,“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家人对征人的依依不舍、悲怆愤恨、无奈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有声音,有气氛,有深情,从而鲜明地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
其次,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刻画人物微妙的心理。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写一个少女打完秋千归来,恰好遇见客人来到,事件很是平常,但是诗人用了“蹴罢”“起来”“慵整”“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的动词,来描绘少女遇见客人后种种不平常的表现,将少女的娇羞、惊奇的微妙心理刻画出来,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再次,动词连用描写人物的动作,能够表现人物的品质。莫言在《母亲》中写道:“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此段文字连续用了“坐、捶打、流、溅”四个动词,将母亲捶打野菜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将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让景物呼之欲出
动词描摹景物,能以动衬静,赋予景物人的情感,让景物活灵活现。而动词连用来描摹景物,能让景物神采飞扬,呼之欲出。
首先,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够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王维很擅长运用动词描写静景,从而获得以动衬静的艺术魅力。他的《鸟鸣涧》一诗写了“花落”“月出”“鸟鸣”等一系列动的景物,从而使景物富有生机,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衬托春涧的幽静。
其次,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赋予景物人的情感。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一诗中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O”,一连用了“出、渡、催、转”四个动词,描绘了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情感,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景物的多姿多彩与春天的生气勃勃。
再次,动词连用描摹景物,能将景物化美为媚。张先善于在诗词中运用“影”字,故有“张三影”的美称。历来诗评家评其诗都关注他诗中的“影”,认为诗句着一“影”字则境界全出。而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还选用了一系列动词连用来描摹景物。如“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暝、破、来、弄”连续四个动词,描写了黄昏后鸳鸯在池边并眠,月光下花枝在舞弄自己的倩影。这些景物都是静态的,但是运用了动词之后,赋予优美的景物以动态,化美为媚。我们似乎能亲见鸳鸯并眠、花枝弄影的画面。
三、动词连用描写场面,令场面逼真再现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而在场面描写中最重要就是人物的活动,动词在描写人物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动词连用描写场面,能够渲染画面的氛围。苏轼在《后赤壁赋》一文中写道中:“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作者连用了“摄、履、披、踞、登、攀、俯”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夜间游历山景的场景,渲染了画面的阴森恐怖、险峻肃杀。
场面描写是对在指定地点的一些人物所发生的特定时间内的某一段生动画面的描写。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场面描写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这样的场面描写才会活灵活现。
佳作共赏
精彩的多人多足赛
哈尔滨市快乐读写工作室五年二班李欣璇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全体师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多人多足”赛。怎么样,“多人多足”赛没玩儿过吧?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们五年级分成四个组,每组八个同学,有的是男同学一组;有的是女同学一组;有的是男女混合一组。我们用布条把相邻两个同学的腿捆在一起,肩并肩、相互搂着腰,每个同学的头都半低着,摆好了起跑前的姿势。
哨声一响,比赛开始了。有的组还以为是跑步比赛呢,起跑时就摔了个人仰马翻。我们组刚出发就走得七扭八歪,看上去像个倒“S”形,有的队员还差点儿跌倒。我见势不妙,灵机一动,就试探着喊起跑步时的口号:“一二一……一二一……”同学们听我一喊,觉得自己的步伐与口令不一致,便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按着我的口令向前走,数单数的同学先迈右腿,数双数的同学先迈左腿。起初,队友们还是不适应,我们便放慢速度一点点调整。没过多时,速度渐渐地由慢变快,后来,越来越快,简直跟跑没有什么区别了。走在最前面的一组看见我们马上就要追上来了,便乱了阵脚,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他们的队形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变成了一条曲线。其中速度最快的一个终因与同伴不能同步先摔倒了,可想而知,其他的队友也跟吃了败仗似的一连串相继倒地,根本没有重新整队再战的机会了。我们组依旧沉着应战,越战越勇,趁机一冲,转眼间到了终点,取得同年级组的第一名。
从那次比赛后,我领会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深刻道理。
师生同评
姜老师:对每组队友表现的描写做到了精彩瞬间的再现,既照顾到了游戏中“面”的描写,也体现了游戏中“点”的展示,点面结合,使得游戏过程紧凑不零散。结尾语意双关,点明中心,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小通讯记叙了人们前来“问天阁”广场欢送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太空的感人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对航天英雄的由衷爱戴,又颂扬了航天英雄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崇高精神。
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场景,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所以它能够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
1.庄重热烈的出征场景。
课文从第六段到第十七段集中描绘了杨利伟奉命出征的场面。
作者对人物和场面的描写用语很精妙。杨利伟的报告和总指挥的命令,干净利索,斩钉截铁,透出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出发!”总指挥的命令中蕴涵几多信任、几多期待。“是!”单独一行,一字千钧。这是一个战士的承诺,是一位英雄的誓言,也是一个民族的呐喊!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三个“定格”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这样的场景融汇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表达了杨利伟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的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兴奋之情,表达了杨利伟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以及决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这个部分是文章的,整个场面感人至深。
2.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课文中没有多少赞美杨利伟的话语,但从一些细节描写中还是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气质。
例如:“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句话突出了航天员的穿着,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聂海胜和翟志刚“身着天蓝色训练服”。又如:“杨利伟标准的军礼”,显示了军威,显示了国威。再如:“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凸现了杨利伟对祖国的热爱,“转身”的动作则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