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朱自清春

朱自清春

时间:2023-05-30 10:5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朱自清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4、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拟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回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比喻连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6、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

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画春-赞春”这样三段式的结构。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也是对秋进行细致描绘;最后表达自己对秋的眷恋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三段式的结构。

对比如下:

盼春-画春-赞春

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

在写法上,两位散文大师为了更好地抒怀,在对季节的临摹中都选用了最具季节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体描绘了5种最能体现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分别形成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也具体临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图画: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对比如下: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春》和《故都的秋》在结构和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也许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关。

古人早抒发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与惆怅。作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达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着,盼望着……”为开头,这就决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的词,如:“朗润、红、粉、繁花嫩叶、呼朋引伴、热闹……”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人以热烈和欢愉的感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却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开头,奠定的基调是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词也都是冷色调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闲、落寞、衰弱……”这些词的运用足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4篇

1、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等。

2、《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3、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4、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难老泉》,作者 :吴伯萧;

2、《荷塘月色》,作者 :朱自清;

3、《白杨礼赞》,作者 :茅盾;

4、《春》,作者 :朱自清;

5、《海燕》,作者 :高尔基;

6、《土地》,作者 :秦牧 ;

7、《背影》,作者 :朱自清;

8、《秋天的怀念》,作者 :史铁生;

9、《一日的春光》,作者 :冰心;

第6篇

她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前妻留下的6个子女;他们经媒妁之言相识,却谱写了一曲浪漫清新如荷塘清风的爱之恋曲;他的一生,因为有了她才完满。然而天妒良才,那个昏暗错乱的年代,还是早早夺走了他才华横溢的生命,也夺走了那一段幸福美满的姻缘。

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竟结束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一代文学大师就那样匆匆而去。

那一年,他刚刚50岁,她才45岁。

他去世,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9个子女孤独地走过42年,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42年后,她安详离世。

那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过的。他走后,她一直小心地珍藏,却从来没在子女们面前开启。那保存完好的75封书信,是她辞世7年后,她的子女在搬家时意外发现的。纸张已泛黄,却都保存完好。

这是75封爱的书信,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如痴如醉的爱情表白,一个女人孤独又沉默地守着它们走了大半生。朱自清写给妻子陈竹隐的爱情书简,向世人洞开了文学大师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往事。

认识陈竹隐的时候,朱自清的生活正是混乱不堪。那时,朱自清的结发妻子武仲谦已病逝一年多,给他留下6个孩子,最大的也不过10岁,最小的女儿尚在襁褓中。一个靠教书养家的穷教授,要照顾身边的6个稚子,那份艰难可想而知。朋友们看不下去,劝朱自清续弦,却每每被朱自清拒绝。在朱自清的心里,虽然与亡妻是包办婚姻,可数年的相守,一餐一饭里积下的深情,也足让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念念不忘。

朱自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朋友拉着去与陈竹隐相见的。他们诓他说去酒楼会一位朋友,他便欣欣然跟着前往。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陈竹隐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派,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显得有些土气。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那双土气的双梁鞋,并没有为朱自清的形象打折,陈竹隐决意与他交往下去。初次见面,陈竹隐也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面庞,短短的头发,落落大方的谈吐,与逝去的前妻不同,陈竹隐似一株清新的荷,带给朱自清完全不同的感受。

陈竹隐,这个比朱自清小了5岁的女子,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又早早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却坚忍好学,自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只身前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读书。陈竹隐聪颖好学,她学国画,学昆曲,在这两方面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再加上她性格开朗大方,在朱自清面前有少女的羞涩,又有女儿般的顽痴,他们很快就坠入爱河。30年代北京的电影院,虽然没有上海街头电影院的奢华,却也是年轻男女谈恋爱的好去处。相约一起去吃饭,看电影,他们开始了频频的约会,也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细细研读那些爱情书简,不难发现,在他们的书信中,随着二人感情的发展升温,他们对彼此的称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第一封信里,朱自清称陈竹隐为“竹隐女士”,落款为“朱自清”;一周后的第二封信里,他称她为“竹隐弟”,落款成了“自清”;在他们的第五封信里,先前的“竹隐弟”已变为更亲切的“隐弟”,“自清”只余一个“清”字……再以后,他在给她的信里,称呼不断变来变去:“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的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由最初的“女士”到“亲爱的宝妹”,他们的爱情也由最初月下朦胧娇羞的荷慢慢绽放在朗朗的晴空下。

彼时,已是心心相系的恋人,只是谁也没有勇气提出结婚二字。一个二十几岁的青春少女,还来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与温馨,就要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副担子,她可承受得起?那棵爱情树,又能否在那烟火日子里常青下去?她还是犹豫了。

那年寒假,她开始刻意地躲他,可却躲不开牵挂与相思。等她再次捧读他的信,听他在信上讲他的思念之苦,说他的胃又开始疼痛。她的心,轻轻地疼了。他在信上痛苦地写:“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

再不管那么多身前身后事,她如一只勇敢的飞蛾,扑向那团燃得正烈的爱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个年幼的孩子。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婚礼。那时,他们刚好相识两周年。

此后,他们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画卷。婚后的陈竹隐,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想,画笔尘封,昆曲高搁,她把所有的心思,扑在了那个家上。家里人口多,单凭朱自清教书著书的收入来维系,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陈竹隐却从来没有埋怨过,为了凑足给孩子请家庭教师的钱,她甚至悄悄跑到医院去卖过几次血。

第7篇

1、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园的前身是康熙是“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2、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3、荷塘夜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胜的景色在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门到这一带散步,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写下名文《荷塘月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第9篇

【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真挚、深厚、清幽,文体完美,蕴涵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从《荷塘月色》一文可以体悟到其中的女性情节。

【关键词】 《荷塘月色》 体悟 女性情节

【中图分类号】 G6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91-01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久诵不厌的美文。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称朱自清散文真挚、深厚、清幽,并视为“文体的完美”。不仅如此,愚以为朱自清的散文还有女性的情结。在此,笔者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体悟。

《荷塘月色》表面上写荷塘之景,而实际上处处在状女性之貌。作者把荷叶、荷花、荷香、叶子和花的颤动以及叶子的风致等等组合在一起作为美女的象征。作者将露出水面很高的荷叶比作的裙,以女性的衣着“亭亭的裙”状写了荷叶的特点,出水的荷叶在月光下竟有这样舞姿翩跹的亭亭的绿色的裙!我们不得不佩服朱自清用“亭亭的裙”来描写荷叶的美的高超笔力。“荷花象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拟人化的比喻给我们一个感觉,那就是一个刚出浴的美人就站在面前,身上似乎挂着水珠,冒着热气;但作者偏偏让你看不真切,给美人蒙上一层薄纱,似现忽现,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朦胧的美人形象。荷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远处飘来的悠扬、清甜的歌声,使我们感觉到美人的悦耳醉人的歌喉在月夜下幽雅淡远。荷叶的颤动是美人的舞蹈,荷叶的浮动是美人的风致。作者在这里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的交织运用,传神地描绘出一位婷婷玉立、风姿绰约、婀娜多姿、轻盈娇美、脉脉含情的美人形象。

作者在描绘美人的同时,还有意给女性披上一层朦胧的雾纱,令人遐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本来就有一种梦幻的朦胧美,而清雾就使这种朦胧更加朦胧;加之空中有云,月光不能朗照,并有树的掩映,就使荷花更具朦胧性。即使作者在写荷塘四周杨柳的高高低低,象烟雾一样和远山的隐隐约约的朦胧,也使我们感到了幻梦的女性美。

除此之外,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遣词也与女性关联。“点缀的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作者运用“袅娜”、“羞涩”这原本形容女性娇美的词语,来状写荷花的情态,让人羡慕而又撩人情思。“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的”常用来形容女性的深情,用“脉脉”一词将水女性化,活灵活现。“弯弯的杨柳的倩影”,用“倩影”一词将杨柳女性化,似乎一个脉脉含情、柔和风情的美人就在眼前。“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个“画”字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正在展纸挥墨描绘一位美丽的少女,表现出作者对女性的欣赏。

如果说以上分析表现作者对女性的尊崇和热爱是间接的,那么,文中开头和结尾便是直接表现对女性的尊崇和热爱。如文章开头“我悄悄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生怕惊动了爱妻;文末“轻轻地推门进去”,仍然怕惊动熟睡的爱妻。作者引用的《采莲赋》,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莲娇莲嫩,采莲女儿亦是莲脸生春,好生动人。这显然表现出作者对女性的喜爱和对她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用的《西洲曲》,通过对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的“风流”和“莲花过人头”的美艳“嬉游”,也直接表现对女性美的欣赏和追求。

朱自清为什么对女性有如此执著的欣赏和追求呢?这不得不追溯到作者的生活世界中去。“自古扬州出美女”。 在扬州这块丰润的土地上,自古以来诞生了无数著名的美人儿,如史册上第一位记载姓名的“和亲公主” 刘细君、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赵飞燕、堪称中国第一女丞相的上官婉儿、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的红颜知己朱帘秀,另外还有冯小青、方婉仪、李端端、李翠娥等等,数不胜数。在文学作品中,更随时可见扬州美女的身影,如冯梦龙笔下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琼花仙子、芍药女等,而最著名的当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的扬州姑娘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的形象,正是扬州美女的真实写照。 正因如此,扬州的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而朱自清从小生活在这里,这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对女性美的向往与追求。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朱自清对美女的欣赏和赞美是十分自然的。

朱自清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他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他所追寻、所发现的女人都是“艺术的女人”,朱自清是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和赞美女性的。因为他认为,在所有人性之美中唯有女性的温柔、甜美、纯情、忠贞、爱怜、深邃之美才能诉之心灵。他在《女人》一文中说道:“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空气;使人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朱自清以审视艺术女性的高尚情趣和经验感知、观照美丽的自然风物,观念意识取得了与自然美相适应的心理节奏和情绪,在尊崇女性的前提下,真诚地赞美女性,欣赏女性。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奇葩,文中既是对荷塘及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是对女性美的工笔刻画。我们在欣赏荷塘美景时,何尝不又是在欣赏一轴美丽的女性画卷呢?

第10篇

一、 文中有画

苏轼有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作者通过诗画释放心灵,抒感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品味《春》这篇散文中的诗化语言,我们同样能从中感受到画家的笔触,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绘画美”。

(一) 色泽美。色彩,是构成绘画的主要元素。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仅有着春天特有的姹紫嫣红,还闪动着春天亮丽的光泽。

绿色,是春天的主色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仅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是无法体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的,文中还出现了各种艳丽的色彩:“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绿色大背景之下,缀上红色、粉色、白色、黄色,画面更加美艳,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幅色彩艳丽的“春景图”中,我们还能透过形象的语言感受到春天亮丽的光泽。如:“山朗润起来了”“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句中形象化的词语“朗润”“像眼睛”“像星星”的比喻、“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的感受,无不向我们展示着鲜亮润泽的图画美。

(二) 层次美。层次,是体现画面尤其是山水画意境的基本表现形式,画家为了增强画面的层次感,需要对景物的安排、色彩的对比进行反复的渲染、调整,以达到气势磅礴、色彩饱满的艺术效果。本文则以多彩的语言形式去描绘和展示景物的层次。

文中描写“春草图”时,先是从面上展现――“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到处一片绿意盎然的美景,形成春天特有的大的背景;在这样一个满眼绿色的大背景之中,孩子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别有一番情趣,春天的活力倍增。

再如描写“春雨图”时,从“人家屋顶上”写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由近到远,层次更加分明,内涵更加丰富,雨中美景跃然纸上。

(三) 动态美。描写景物不能等同于景物的写生,写生绘其形状、光影,却无动态;景物却是有生命力的,有着他们特有的活力,于是在文中展现出其动态美更能令读者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朱自清在描写的几幅图画中,通过极为精练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这种动态美。“春草”是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春花”是“赶趟儿”的,引得“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风”“混着青草味儿”“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雨”是“密密地斜织着”“笼着一层薄烟”;“春天的人儿”也是“赶趟儿似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一切都“生长着”,“笑着,走着”,“领着我们上前去”,洋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 画中有韵

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③在《春》一文中,作者着重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早人勤”等五幅图画,每幅图画都展示了语言音韵本身的魅力,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一) 叠词读出声韵。文中多处使用叠词,这些叠词的使用既绘色,又摹声,使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同时还显现出和谐的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比如描绘“春草图”中一连串的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中有形容词的叠用,也有副词的叠用,读者在诵读之中既感受到小草的俏皮可爱、柔嫩舒适,又满足于一种声韵和谐的音乐享受。

(二) 助词补缀音律。本文通篇句末多用助词,可读轻声,缓缓吐出,犹如音乐中用于调节乐感节奏的休止符,在补缀音律的同时,有助于情感抒发的延续绵长。

全文句末助词以“着”“了”“的”居多,一共有十二个“着”、十一个“了”、十四个“的”,再配上全文合计十三个“儿化”,使得诵读本文时语气更加舒缓,情感更加熨帖,读者的那种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从而很容易与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

(三) 短句跳跃节奏。本文多处使用短句,品读时犹如吟诵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字里行间跳跃着强烈的节奏感,在带给读者听觉享受的同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春草图”中这样写道:“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读起来短促有力,跳跃着生命的节奏,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春花图”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更能激起读者的进取竞争欲望;“春雨图”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把我们带进了诗意化的蒙蒙细雨中,极富浪漫情调;“春早人勤图”中“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为我们展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更孕育着一种生命的希望。

(四) “句读”强化乐感。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诵读《春》一文时,当然不需要像古人的“明句读”,但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如果我们尝试着用古人的“明句读”方法去诵读,同样会强化乐感,带给我们“音乐美”的享受。

比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读起来节奏感特强,似乎眼前就浮现出“成千成百的蜜蜂”“飞来飞去的蝴蝶”;“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读起来抑扬顿挫,仿佛耳畔就回响着“鸟儿”那“宛转的曲子”,还不时地应和着“轻风流水”那泠泠淙淙的天籁之音。

三、 韵中有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往往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倾注自己的情感。阅读此类作品时要透过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品读出作者着力描绘景物的弦外之音,深入到作品丰蕴的意境之中,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春》这篇散文的写作时间大致在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字里行间饱含了作家对美好人生美好人格的追求。因此,在欣赏《春》一文绘画美、音乐美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其蕴含的意境美。

(一) 热爱自然与热爱生命。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描述春天美景的几幅图画中,作者处处流露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些句子中,“钻”“闹”“眨”“静默”等词语的准确使用,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以生命灵性的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再如文中描写“春风图”,作者先巧妙化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称早春的风为“杨柳风”,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写出春风的温暖宜人;在此基础上更是妙笔生花,为了体现春风的和煦,一个形象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这种情调推至,既体现了热爱自然的情绪,更升华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 自然美与人格美。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④在《春》这篇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作者朱自清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做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春雨图”中这样写道:“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既向我们展示了雨中人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又蕴含了人们珍惜“贵如油”的春雨而不敢懈怠的情趣。

再如写“春早人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我们不难发现,在作者朱自清“春意盎然”的笔下,人们的身体是健康的,精神是饱满的,心态是积极的,人格是美好的。

文末的一组排比句更是将这种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结合推向完美,推向极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品读着这些诗化的语言,我们感觉到作者朱自清对大自然的赞颂是真挚的,是虔诚的,我们感觉到他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投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去追求自己积极崇高的人格美。

【注释】

①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③ 朱自清:《新诗杂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1篇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75—01

一、注重“眼”的安设,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二、追求逼真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能描绘逼真,表现作者的真情。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时,这一点是要认真理会的。我们以《温州的踪迹》中的《绿》为例,说明作者是怎样追求那“逼真”的艺术境界的。全文只四个自然段,首尾各一句为一段,点题和照应,做到了首尾圆合,结构紧凑。中间两段文字,是顺着第二次到仙岩时观察梅雨潭的足迹写的。层次井然,观察细腻,景物描写达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写山岩、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边”,先听到声音,再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对着瀑布,山岩、瀑布、亭台、草丛、潭水便尽收眼底了。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薄阴天气的岩面与草丛,直冲而下的瀑布,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纷纷落下的如白梅、似杨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这里的笔笔文字,都是实地静观的所得,没有夸张和雕琢,如同一笔笔的写生画,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它是写实之作。然后,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全文的最生动逼真之处。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到了潭边。望着这一碧潭水,作者展开奇异的妄想: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这动人的绿色,使读者来把握这醉人的绿;然后用见过的种种绿相比较,认为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绿真是恰到好处了。最后,作者又展开联想,极写这绿色的鲜润醉人,为她命名为“女儿绿”。作者对绿色潭水的描写,能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机。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第12篇

香港苏富比今年春拍中,共举行了13个专场,总成交率为87.26%,总成交额为24.65亿港元,超过拍卖前19亿港元的估价。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在5月15日落下帷幕,总成交金额为20.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秋拍39亿元的成交额减少了46.6%,在上拍量、成交量、专场数等方面都有所下降。

进入6月,继中国嘉德之后,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大拍卖会将陆续展开,人们对拍场的基本共识是供给量减少了、规模压缩了、持币观望情绪增强了。即使如此,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拍卖季,仍有不少艺术拍品过关斩将,成为高价成交的拍卖明星,给市场带来一抹亮色。

天价汝窑宋瓷最耀眼

拍品名称: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成交价格:2.0786亿港元

拍卖时间:2012年4月4日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

在今年苏富比名为“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专场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高价成交,一举刷新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天价宝贝最终由匿名买家电话竞得,超过拍卖前估价的3倍。据悉,此件青釉葵花洗是距今约900年的汝窑烧制的、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在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它是英国知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藏品。

点评: 天价宋瓷是个孤立事件,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趋势。宋瓷存世极为稀少,珍罕拍品见一次少一次,藏家都是抱着“这次不买,不知何时再见到”的心态去竞拍。

齐白石最得意

拍品名称:齐白石《溪桥柳岸 海棠秀石》金笺山水花卉屏风

成交价格:7010万港元

拍卖时间:2012年4月3日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

在香港苏富比2012春拍中国书画专场中,共有342件中国书画精品上拍,其中不乏来自日本私人珍藏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画作,以及征自北美的傅抱石、张大千代表作。全场最高成交拍品为齐白石《溪桥柳岸 海棠秀石》金笺山水花卉屏风一对,以701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超过估价3倍之多。此幅作品写于齐白石扬名东瀛之时,画成后,被日本藏家妥善保存数十载。此幅双金屏风分绘山水、花卉,应在华日籍兽医渡边满太郎所请而创作,实属难得之精品。

点评:齐白石作品中的精品永远是市场最认的“硬通货”,近几年来,其市场涨幅最明显,而跌幅目前还没有数据显示。

张晓刚最惊险

拍品名称: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

成交价格:5218万港币

拍卖时间:2012年4月2日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

苏富比历来被称为“张晓刚”控,此次春拍本场共推出了张晓刚的6幅拍品。虽然本场拍卖的“状元”被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以5218万港币成交价拿下,但其余几张拍品却表现平平,他的《血缘系列》及《血缘系列·男孩》分别以150万港币和320万港币落槌,业界人士唏嘘不已。今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没有了尤伦斯专场,更多转为对艺术经典作品的推荐,张晓刚的此张《全家福2号》便是被寄予了厚望的重量级作品。

点评: 听人说, 拿一件张晓刚作品,找一个藏家容易,找10个藏家非常困难。看来,此话是对的,藏家太小众,决定了他在调整期的上拍有点惊险。

李可染最大牌

拍品名称:李可染《韶山》

成交价格:1.24亿元

拍卖时间:2012年5月12日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在中国嘉德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部分中,李可染革命圣地山水巅峰巨制《韶山》以1.24亿元成交,创出今春拍卖场首个高价,也刷新画家拍场成交纪录。在中国嘉德2010秋拍中,李可染《》曾以1.0752亿元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此幅《韶山》创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该作品曾在1996以154万人民币成交,16年后再现中国嘉德,上涨高达80倍。

点评:这厢刚创纪录,保利又重磅推出李可染巨作《万山红遍》,其估价就高达2.8亿元,是中国拍卖有史以来估价最高的艺术品。它会不会成为今年春拍的近现代最贵单品呢?拭目以待吧。

沈尧伊最赢家

拍品名称: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成交价格:4025万元

拍卖时间: 2012年5月12日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2012年嘉德春拍“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中,红色经典巨制——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从850万元起拍,最终以4025万元被现场买家竞得,该价格也创造了画家本人画作最高拍卖纪录。《革命理想高于天》篇幅巨大(185×375cm),创作于1975至1976年。画家沈尧伊创作此画时,正值青壮年时期,据画家亲述,出于对于精神的无限向往和崇拜,1975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题材的创作,并用3个月的时间,重新走了一趟路,归来后即创作了这幅油画。

点评:专业人士说,此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题材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在艺术处理上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追捧的是红色经典,其浓厚的历史背景是它胜出的关键。

明代紫檀笔筒最传奇

拍品名称:明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成交价格:5520万元拍卖时间: 2012年5月12日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在中国嘉德春拍专场“翦淞阁 文房宝玩”中,一件明代“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以5520万元的价格,刷新了木制笔筒的最高价。此件笔筒曾为王世襄先生旧藏,几经周折,回归王老手中。1987年,王世襄参与《中国美术全集》编纂工作,将笔筒收入《竹木牙角》卷,为明代木雕增添重要实例,并多次于着录提及此笔筒,如《王世襄自选集》、《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等,其身世赫赫,堪称传奇。

点评:据悉,此笔筒身价相当于同场拍卖中,一件黄花梨与一件紫檀两件“大块头”成交价的总和。王世襄老先生眼光了得,经他之手的古董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朱自清最一哥

拍品名称:朱自清《楷书七言诗》

成交价格:161万元

拍卖时间: 2012年5月15日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