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时间:2023-05-30 10:5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第1篇

太阳引起地球上出现温度差,然后有了压力差,然后又风,水蒸发又会形成降水,再加上各地区地形等。

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地球上的温度有直接影响。当太阳黑子活动低迷时,地球大气中的电磁场便会受到强烈干扰,太阳辐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结果是一段时期内加剧了南北极地的寒冷空气和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的暖湿空气相互交换,使大多数人类聚居地区的气温下降。与此相反,假如太阳黑子活动较为频繁时,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换量便相对减少,我们生活的地区气温就会相对较高,天气的变化也显得较为稳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报道,每隔11年,太阳就会经历一次完全的磁极倒转,此时太阳的南北磁极就会颠倒过来。这一过程将会对整个太阳系产生影响。

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一过程发生的内部机制,但美国斯坦福大学维尔克斯太阳观测台的研究人员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坚持每天对太阳磁场情况进行记录和监视。自从观测记录开始以来,这将是第四次记录到太阳磁极倒转事件。

每一个磁极倒转的开端都可以从太阳黑子的行为上体现出来。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强磁场区,当一个磁极倒转周期开端之时,黑子会在接近太阳赤道的区域出现。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内,这些太阳黑子会逐渐解体并从赤道向两极移动。

托德·何塞马(todd hoeksema)自从1978年以来便一直在斯坦福工作,现在是维尔克斯太阳观测台的台长。他指出,当这些带有新磁极特征的黑子抵达极区,它就会抵消原有的磁场极性。此时太阳的磁场逐渐趋向于消失,随后再次反弹增强,并完成一次太阳磁极反转过程。何塞马表示:“这就有点像是大海中的潮起潮落。每一次小的潮头都会带来更多的水量,但最后全都会退去。”

太阳发生磁极倒转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太阳磁场影响的空间范围构成一个巨大的气泡状结构,被称作“日球层”,其延伸一直要到冥王星轨道之外,目前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号飞船刚刚通过这一太阳系边缘区域。另外,太阳活动的高峰期一般同样发生在其发生磁极转变的时期,在此期间除了黑子数量增加之外,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同样是非常频繁的。

当然,太阳磁极的转变以及太阳带电粒子的爆发对于地球也会产生影响。当大量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时,便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太阳活动的强弱也将对地球上的供电网络,卫星以及gps定位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科学家们必须不间断地对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状况开展连续监视。

由于维尔克斯太阳观测台拥有长期的观测记录并且其用于记录的设备的前后变化也是最小的,因此它便拥有了最为全面而精确的太阳每日全球磁场变化档案记录。何塞马表示,对于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中有趣的一点,就在于其两个半球正在发生的变化速度是不一致的——太阳北半球在今年夏天已经完成了磁极变化,而南半球预计也将在近期内完成倒转的过程。

何塞马表示:“下一周期将会十分有趣。从技术上讲,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应当对此给予更大的关注。”

第3篇

1太阳风暴的形成

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约1.7%.如果把太阳从里向外划分为六层,依次为:日核,辐射区,对流层,光球,色球,日冕.日核r为太阳R的14左右,它集中了太阳质量的大部分,并且是太阳99%以上的能量的发生地.其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的.光球外是色球,它的颜色是偏红的,周围还可以拍到一些它喷射的火焰,这个叫日珥.在色球层的光亮喷发是太阳耀斑,又叫色球爆发.它是太阳活动中最为剧烈的现象之一,一个大的耀斑可发射高达1025J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每个人“挨”一颗氢弹,或者是1000万座火山同时喷发的能量.再外面一层叫做日冕,日全食的时候,月亮把太阳挡住了,周围还有一圈非常漂亮发白颜色的光,这个叫日冕.这个日冕可大可小,跟太阳的活动有关系.若用X射线或远紫外线对日冕拍照,可以观察到在日冕中存在着大片的长条形的或是不规则形的暗黑区域,通过人造卫星和宇宙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照片,发现在日冕上长期存在着一些黑暗区域,这里的X射线强度比其他区域要低得多,从表观上看就像日冕上的一些洞,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冕洞.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这里的磁力线向宇宙空间延伸,大量的等离子体顺着磁力线快速向外运动,其主要成分是氢粒子和氦粒子.有时会将上百亿吨的物质加速到300km/s~900km/s,最快可达2000km/s以上.这种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风,它至少可以吹遍整个太阳系.这些高能离子能够沿着磁力线侵入地球的极区,产生绚丽壮观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电离层暴).

通常,太阳耀斑、日珥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等剧烈太阳活动被俗称为“太阳风暴”.太阳的磁能每年会达到高峰,而太阳黑子(由于太阳磁力线管与太阳表面相交,磁力线束缚使得管内的物质较周围温度为低,呈现出颜色较暗的黑点,称为太阳黑子.)的数量或耀斑每11年会达到最高值,这两种情况可能会在2013年同时发生.一旦出现就会形成超级太阳风暴.

2太阳风暴的有史记载

太阳作为一颗相对稳定的恒星,至少已有40亿年以上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到底发生过多少次剧烈的爆发活动无法详尽考证;但对银河系类似太阳恒星的观测表明,这种爆发肯定非常频繁,有时候规模还非常巨大,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的威力.

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曾记载“日中有骏乌”,观天象者所看到的“三足乌鸦”,又有《汉书·五行志》记载:“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

在1859年9月,地球就曾经遭遇过一次“超级太阳风暴”的袭击.在1859年9月1日早晨,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用装着过滤器的望远镜观测太阳表面时,发现太阳表面喷射出了一道明亮的闪光.然而他不知道那团明亮的斑点是一团带着电荷的等离子云,它正朝着地球的方向疾速飞来.48小时后,也就是1859年9月3日,超级太阳风暴袭击了地球,强烈的地磁效应使得刚刚形成的电报网络陷入瘫痪,甚至出现了电报员触电、电报纸自燃的情况,那次热带地区的夜空都能看到极光,史称“卡林顿事件”.当时世界主要依靠蒸汽机和肌肉劳力运转,人们对高技术的依赖远不如今天,供电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密集、规模没有这么大,天上也没有卫星.

在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极光只是太阳风暴活动中比较“温柔”的表现,如果太阳风暴强度增加,那么就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在太阳表面出现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特别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在1942年,德国经常派飞机去轰炸英国,可是每次英国都提前知道.这是因为英国掌握了雷达技术,可是突然有一天英国海岸警戒雷达失灵了,英国人就怀疑内部有德国间谍.实际上是太阳风暴给它破坏了,这也是又一次人类感受到太阳风暴的危害.到了70年代有一次太阳风暴导致大气活动加剧,增加了当时属于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的飞行阻力,从而使其脱离了原来的轨道.

20世纪至今最强烈的太阳风暴出现在1989年3月,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停电9个小时,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即便如此,它的强度也只是1859年的14左右.2010年8月上旬,距地球1.49×108km之外的太阳耀斑等爆发,引发了一场太阳风暴,也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演了一场瑰丽的极光之舞.

人类该如何未雨绸缪,从已经积累的太阳观测资料来看,人类对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和太阳短期内的活跃程度还是能够有效预测的.通过监测太阳的活动,可以像预报台风登陆一样,预测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时间和力度.如果是耀斑活动,从太阳耀斑产生到地球上观测到耀斑活动,大约需要8分钟的时间.而太阳风暴中产生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另外,日冕抛射出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的时间为数十小时.在这个时间间隔内,我们完全可以从引起耀斑的太阳磁场扭曲程度,大致判断出即将发生的太阳风暴的大小.如果是日冕物质抛射活动,那它一般需要半天至三四天才能到达地球进而影响地球磁场.从而采取主动的防御措施,暂停航天器发射和航天员的太空活动,让卫星处于收藏状态,对通信系统进行抗干扰加固,对磁高纬地区降低输电线电压或关闭电网,暂停跨越地球极区的航空服务等,躲开或减少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危害.但预测能力仍然偏低,对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物理机制还要作深入研究.现在还停留在依赖遥感方法间接测定太阳大气中的诸多物理参数,而这些参数只能定性描述太阳大气的物理状态,因而无法给出相对精确的太阳活动预报.

3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太阳风暴在爆发时会释放大量带电粒子,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严重时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其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地球向日面的大气层和电离层,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并影响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对于耀斑爆发喷射出的大量高能粒子,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日冕物质抛射,则会引起地球强烈的磁场变化,即磁暴,届时地表电网可能过热,航空运输可能中断,而电子设施、导航装置和卫星可能失去功能.大量的高能粒子流甚至会直接损坏各种电子元件或引起电磁干扰,使得电磁信号紊乱,导致运行错误或通信故障.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导致车祸增多.社会发达程度越高,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卡林顿事件”如果发生在当下,后果不堪设想.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太阳黑子数量较为完整的记录积累了23个周期.上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从1996年开始到2009年结束,持续了13年.现在太阳已经进入了新的活动周期,部分科学家预测第24个太阳活动周极大期出现在2013年,在这一年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为最多将达到峰值,从而太阳风暴发生的几率有所增大.至于会不会出现“超强太阳风暴”,仍然无法可靠地预报,它属于极低概率事件,即使发生了而不是面向地球,要根据所偏的角度再估算它对地球的影响,假如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正好面向地球,其危害如何,还需要具体讨论和评估,也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

虽然太阳风暴爆发时发生的紫外线和X-射线强度可以达到平静时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并抛射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但地球是个完美的系统,其熔融核心、自转产生的隐形磁场,能够很好地屏蔽掉大部分高能带电粒子;而且地球稠密的大气层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和X射线,使我们免受辐射损伤.尽管太阳活动周期仅为11年,活动如此频繁,历史上却很少有其造成重大灾害的记载.当太阳风到达地球附近时,与地球的偶极磁场发生作用,并把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吹得向后弯曲.但是地磁场的磁压阻滞了等离子体流的运动,使得太阳风不能侵入地球大气而绕过地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一个空腔,地磁场就被包含在这个空腔里.此时的地磁场外形就像一个一头大一头小的蛋状物.显然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这好比人体的免疫系统,保护着人体健康.只有那些携带与地球磁场极性相反的日冕物质才会割断地球磁力线,撕裂地球磁层进入地球.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无线电通信中断;另外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它就是太阳风暴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ms,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

人类所依赖的高技术系统对太阳风暴很敏感,一旦发生特别剧烈的太阳风暴,除了卫星和GPS定位系统可能完全瘫痪,输电网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甚至完全关闭;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还可能导致交通瘫痪、金融业崩溃和公共设施乱套.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由于在太阳风暴期间,黑子不断燃烧、爆炸,释放出大量的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手机也不能正常使用.几乎每次大的太阳风暴过后都会有卫星损坏的报告.而且,太阳风暴的剧烈辐射还会对宇航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4如何关注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的发现是20世纪空间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经过40多年的研究,对太阳风暴的物理性质有了基本了解,但是至今人们仍然不清楚太阳风暴是怎样起源和怎样加速的,太阳风是怎样得到等离子体的供应及能量供应的,它是空间物理学领域中长期研究仍悬而未决的一大基本课题.

根据研究,科学家们预期太阳活动本该在2007年或2008年就逐渐进入高发期.但它一直非常平静,直到2010年8月1日才有了第一次较大的爆发.如果经常有小的太阳风暴,发生较大太阳风暴的几率反而比较小.最怕的就是能量很长时间得不到释放,突然一次释放就很可能是巨大的太阳风暴.太阳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每隔11年左右就会进入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这时太阳会向外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公里的地球也会“感冒”.在上一周期的2003年11月4日爆发了X28级(按太阳耀斑爆发的X射线的强度大小,太阳耀斑爆发从小到大可分为A、B、C、M、X五级)太阳耀斑.由于不是面对地球喷发,人类幸运地逃过一劫.而在第24个太阳活动周,太阳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何时苏醒的重担也就落在了为人们保驾护航的科学家身上.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中间涉及到的物理过程覆盖了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需要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多尺度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结合卫星以及地面的实地和成像观测,理论分析等,才能逐步将这个问题比较彻底地理解清楚,进而为人类利用空间提供支持,这也是空间天气研究的主要目标.依据现有的科学水平,科学家要准确预报太阳风暴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阳活动预报尤其是剧烈太阳活动预报依然是空间天气预报中最困难的部分,预报在2013年太阳苏醒爆发超强的太阳风暴,也只是部分科学家的共识,而且概率很低.

大家应该对不同级别的太阳风暴都给予一定的关注,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在太阳风暴面前就像是一间容易“漏风”的房子,其“漏洞”会持续“透风”长达数小时,为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扰乱通信和电力系统等提供可乘之机.太阳上不时会刮出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太阳风.风大了我们就称太阳风暴,如果太阳活动变得剧烈,太阳风也会跟着狂暴起来.地球自身有一个绵延至太空中数万公里的磁场,能够构成抵御太阳风的保护性屏障.不过,这道屏障并非没有破绽.当太阳风所包含的磁场朝向在局部上与地球磁场朝向相反时,两个磁场的“磁重联”过程会导致地球磁场保护屏障产生缝隙,使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得以乘虚而入.这种缝隙会长达数小时处于敞开状态,在距地球表面约6万公里的地球磁场屏障边界上,缝隙面积有时可能达到了地球面积的两倍,而地球磁场又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这样会使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入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星际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在太阳风和外面的星际物质交汇的地方,会产生冲击波.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据说在2003年的时候碰上了这种冲击波.那个冲击波距离太阳大约

第4篇

关键词:短波广播;电离层;软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短波广播(SW)是指载波频率在2.3―26.1兆赫兹频段(HF)的广播。短波广播是一种远程收听远距离的广播,可以直接听到世界各地的广播讯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短波广播层出不穷,下文将对短波广播的原理和电离层传输很软件分析进行介绍。

一、 短波广播简介

短波广播是利用短波波段播送的广播。由于穿透力强,不易干扰,因而国际广播通常都位于短波波段。具有高度战略价值,至今仍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大规模全球传送的唯一最有效途径,且安全、便宜、快捷。短波广播的应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小罗斯福总统任内创办的美国之音,在冷战期间促使苏联解体。当短波电台发射时,既有向天上发射的天波,也有沿地平面传播的地波。由于地波沿地平面传播时易受地面障碍的影响,因此强度衰减很快,通常地波只能传送到离发射台较近的区域。

二、短波通过电离层进行传播

1 短波传播可使用的频率范围

短波通过电离层进行传输是指依靠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但是并不是不全部的短波都能被反射,不同频率的短波需要不同电子密度分布的电离层进行反射,我们将某一特定电子密度分布的电离层所能反射的电磁波的最大频率称为最高可用频率,最高可用频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根据收发间距离的减小而变低。我们通常将在同一地点进行收、发作业时,短波能够被反射回来的最低频率称为电离层临界频率。当短波的收、发间距离一定时,使用较低的频率发射短波时,在接收点会收到有一定时延差的高、低角波;这一高低角波时延会随着电磁波频率的升高逐渐减小到零,高低角波重合;当频率再升高,则接收点落入跳距以内,完全收不到发射信号。我们在选用电磁波的频率时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确定好可用电磁波的最大最小频率范围。电磁波在被电离层反射的过程中并不是无损反射的,其能量还是具有一定的损耗的,吸收大小通常与频率平方成反比。当电磁波的频率较低,则信号电平因吸收增大而降低。

2传输模式

短波的传输可以分为地面波、天波和直接波三种传播方式,其中通过天波传是指经过地面上空40~800km高度含有大量自由电子、离子的电离层的反射或折射后返回地面的电波传输方式。天波可以使用多种途径完成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传输。短波天波是利用电离层能够反射电磁波信号特性进行传播的,但是电离层并不是之某一固定的层级,其是分布在距地面50 公里到2 000 公里这一广泛的距离,我们根据电离层中所含有的电子浓度不同。将电离层划分为3层,分别是D层、E层和F层,其中D层在最底层,F层是最外层。在白天电子较为活跃时又可以将F层细分为F1层和F2层。短波通信主要是通过F2层来起作用的。在整个电离层中我们主要利用E层及F2层的反射完成短波的传递。当短波通信的发射和接收机的位置确定后,选用不同的层进行反射的最少跳数可以计算出来。当需要建立起一条短波通信时,需要认真选择通信频率,在给定距离和方向的路径上,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在一定的时间里只有一个有限的频带能够使用,我们通常在使用短波通信时,需要提前准备好几种频率以便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切换来供长时间通信时的频带切换,这些频率都是在考虑了影响天波传播的主要因素太阳黑子后确定下来的。

3短波广播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天线仰角三者之间的的关系

短波广播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天线仰角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1)在我们将天线仰角固定时,增大电磁波的频率,短波在电离层进行反射的距离不断升高,可接受的范围不断的增大,当达到临界值时,其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当超过最大频率时,短波就会超出电离层,无法进行反射。

(2)当频率向MUF 升高,电磁波可能会使用F层来进行反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天线的仰角抬高从而使短波能够完成一定路径的传播。

(3) 当对短波的传输频率进行固定时,天线的仰角越低,短波所能传输的距离就越远,与之相反的是,天线发射的仰角越高,短波传输的路径越短,反射短波的电离层位置也越高。

4短波信号的衰减

会引起衰减的因素众多,例如发射天线的信号集中度不够,信号有很大一部分散射掉了,从而使很多相位幅度都不同的传输模式。如果在接收的过程中,有多条信号相互干扰,将会对接收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短波传输时处于不同的时间段时,会由于电离层的不同而造成MUF 发生上下波动。

5 短波信号的噪声

噪声根据噪声源的不同分为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内部噪声由于产生的影响不大,一般都将其忽略,外部的噪声多来自于自然界(大气层和银河系)或者是人类发出的信号造成的干扰,而雷暴由于会产生很高的电压和导致电离层不稳定从而对短波的影响很大。而来自于太空中的离子风暴对短波的影响也很大,离子风暴的冲击对电离层的影响对短波传输造成影响。人类发明的电气产品也在不断的向外辐射着电磁信号,这些信号也和对短波的传输造成影响,这些噪声往往是垂直极化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选择水平极化的天线来降低人为噪声对天线传输的影响。

三、太阳风暴对短波传输的影响

大型太阳风暴会产生大量的射线,这些射线会造成电离层的D层电离增强,D层对短波的吸收加大,这样就会对电离层的反射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阻塞整个短波频段。在发生太阳风暴对电离层的影响时一般只在白天对电路造成影响,持续时间一般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这些时间是可以根据爆发的时间来进行估算的,衰落的量级与太阳爆发的强度有关,同时与太阳位置相对于电波穿越D 层的位置也有关系。当发生以上这种情况时,高频受到的影响要远低于低频电磁波。

1极帽吸收

当太阳风暴发生时,一般会辐射处大量的高能射线,这种高能射线中的高能质子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偏转导向两极,在两极会导致电离层的D层发生电离加强,从而会对短波造成很强的吸收,在太阳爆发后约10 分钟,极帽吸收就可能发生,时间长的可持续10 天。

2电离层骚扰

太阳的剧烈活动会对地球的磁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电离层和地球磁场是相互关联的,一方受到影响必然会影响到另一方,这种被称为电离层的骚扰,当发生电离层骚扰时,有时会导致电子密度的增加,从而会导致能够传输相较于平时更高频率的短波,而有时又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只适合于低频率短波的传输,这种电离层骚扰将会影响几天,在不同的维度所收到的影响不一,通常来说在高纬度地区所受到的骚扰较大,与太阳风暴引起的现象相反的是,低频信号较高频信号能够更好的在电离层骚扰时进行传输信号。

3对短波传输有很大影响的几个数据

短波传输发展至今,人们已经发现并总结出了一些公式,能够计算出短波传输中的数据,但是这些公式的应用需要依赖于一些重要的参数,下面将就这些数据进行列举:

(1)太阳黑子数

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磁信号的辐射将直接影响到电离层的结构,太阳活动主要是通过使用太阳黑子进行评估和说明的,太阳黑子数目是指太阳表面可见黑子和黑子组的数目。通过测量来自太阳在10.7cm(2800MHz)的射线来计算太阳黑子的数目。

(2)长路径与短路径

短波电路预测一般有两种电路类型:短路径和长路径。

(3)大圆图与大圆距离

大圆图是以发射点为坐标原点,正北方为0°,大圆距离为径长绘制出的极坐标形式的地图,圆距离就是地图中发射点到达接收点的直线距离。

(4)天线方向

天线的方向必须对应用正确的方位。

四、短波电路预测

当知道以上数据以后就可以通过软件来计算短波传输路径的预测,通过软件的计算可以得出点对点电路计算可以对覆盖区域内的接收点提供详细的计算值,而点对面模式一般可绘出基本电路可靠度、场强和功率等数据的等值曲线图,可以供用户综合考虑。所算出的数值通常是用于估算在某一月份和时间短波的频率性能和短波所能覆盖的区域,这个数值是一个估算值,无法精确到某一天,但是也有一些软件能够对确定的日期进行精确地预估,这一软件中通常对影响电离层的数据进行了全盘考虑。

软件预测值是否准确不但取决于软件的算法同时还要依靠

(1)对于系统模拟发射系统的参数的使用情况;

(2)电离层和地磁条件的实际状况是否与所估算的值相符;

(3)使用的天线场型图是否符合实际;

(4)信噪比是否达标等。如果软件算法合理,系统模拟发射系统的参数准确、电离层等条件达标的情况下,计算软件能够很好的完成对于短波传输的计算。

结语

本文通过对短波传输的原理以及影响短波传输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通过一些软件可以精确预测短波传输的路径等。

参考文献

[1]樊熙熙,黄同,樊延虎.短波SSB数字传输终端管理软件设计[J].延安大学学报.2006.

第5篇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1991

16

1992

83

1993

60

1994

74

1995

122

1996

136

1997

226

1998

142

1999

42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⑦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⑧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⑨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三、黄河断流的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地有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第6篇

一、创设语言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是最为常见的。故事、名人轶事、生活案例、悬疑问题等,都可以给学生主动思维提供契机。教师选择有趣生动的地理故事、传说、神话,很容易调和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的热情。

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土地被烤焦了,庄稼也都枯干了,很多怪兽从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天帝命令善射的后羿去射日,并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后羿立刻展开战斗,一支一支利箭射出,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下了九个。尧认为应该留下一个太阳为人们照明,才阻止了后羿继续射击。这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说明从古时候人们就对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有足够的关注,太阳和地球之间有着太多扯不断的关系。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降水变化的关系、太阳能的应用、太阳辐射等问题,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给学生讲述后羿射阳的故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关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人民科学认知极其有限,但对地球、太阳等自然现象都能够积极探索,现代人更应该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服务人类生活。

二、创设媒体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媒体情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实现全覆盖之后,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功能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多媒体能够将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动画视频、个性的文字材料等,通过声光电形式给学生带来刺激。高中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有特殊兴趣,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赢得主动权。

如在学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给出思考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夏天如果没有云朵,地面温度会怎样?为什么?为什么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你没有看到太阳,却看见天空亮了?为什么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学生观看图片,研读教材,展开讨论,很快就给出答案。从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其学习兴趣得以激活。学生大多对新鲜事物有探索欲望。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活动情境。塑造学生学习品质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感知体验。地理学科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搜集信息、展开实验、数据分析、制作课件等,只要条件允许,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形成重要感知体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学生有获取信息的丰富渠道,教师不妨让学生去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材料,这样可以给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机会。在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信息搜集任务:搜集整理东亚季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性质、源地、形成原因等信息,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展示时,学生大多都能够圆满完成搜集任务。

第7篇

其中最热门的是改造、出售、出租“末日避难所”。这些现成的“末日避难所”绝大多数都是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古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深埋地下,有着厚重的钢铁外壳,能抵挡原子弹甚至氢弹的冲击,储存的食物和水能够供避难者生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还配备了全套现代化的生活休闲设备。尽管售价从几十万到数百万美元不等,但随着“末日”临近,仍然销量激增。假如你承担不起这样的巨额费用,还有相对平价的避难所出租服务,入住一年的价格在3.5万至8万美元之间。更多的人则在自家后院架设电网、挖掘地洞;还有的人甚至在家里储藏了可供一家人吃五年的干粮、多达一万发的子弹等等。

正当有人“深挖洞,广积粮”忙得不亦乐乎时,另一些“世界末日”信徒则前往位于法国南部比加拉什山上的一个小山村。他们相信,因山顶岩石的地质年代比底层更久远而被称为“上下颠倒之峰”的比加拉什山,是外星人在地球的居住地;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来临时,居住在那儿的外星人将乘坐飞船前往另外一个星球;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山村的居民也能搭上“顺风船”,逃离灾难。以至于这个以农牧业为主、人口不足200的小山村,一下子涌进了超过两万的“避难者”。

为了防止在“世界末日”出现疯狂的教派集会甚至集体自杀事件,法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在11月16日下令封锁比加拉什山,阻拦那些前来“避难”的人。尽管科学家们一再明确告诉人们,是形成之初不稳定的地壳爆炸,导致比加拉什山的山顶在空中倒了个儿,那里根本不存在任何外星人,但仍不能阻止“末日信徒”趋之若鹜。

所有关于“世界末日”会在2012年12月21日来临的预言,都建立在对古代玛雅历法的巨大误解之上。古代玛雅人有自己的“短历法”和“长历法”。其中“长历法”以5125年为一个历法周期,2012年12月21日是最近一个“长历法”周期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只不过意味着该周期的结束,而不是世界的终结;第二天则是又一个“长历法”周期的第一天,仅此而已。这一天将是“世界末日”,当然不是古代玛雅人说的,而是后来人“考证”的。

事实上,由于现存的资料太少,对玛雅历法的考证一直有着诸多争议;也有专家考证说,玛雅历法中的这一“长历法”周期的结束,应该对应的是2012年的6月6日,而不是12月21日。从天文学上讲,2012年的12月21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没有任何天象可以和所谓的世界末日相关联;反而是2012年的6月6日比较特殊,因为那一天发生了“金星凌日”。“金星凌日”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是地球、金星和太阳运行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现象。但那一天地球很平静,你我都活得好好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毁灭。

现在的你和我都可以作证,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除了是中国传统的“冬至”节气,与往常没什么不同;那些曾经闹得人心惶惶的“末日灾难”并没有出现。

有人声称,由古代苏美尔人发现的一颗名为“尼比鲁”的流浪行星,将在2012年的12月21日撞击地球,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但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斩钉截铁地说,根本就不存在这颗行星。如果真有行星或彗星将在较短时间内撞击地球,那么它们应该已经是天空中肉眼可见的亮点了。事实上,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发生,但是一直在追踪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的美国航空航天局,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颗小行星具有摧毁地球的威力。

有人声称,2012年12月21日,太阳黑子大爆发将烤焦地球,所有的人都活不了。事实上,2013年或2014年初才是太阳在这个为期11年的活动周期中的最活跃时期,而这个周期是过去50年里最不活跃的周期。咱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已经经历了许多次太阳黑子大爆发,地球上的通信和电力系统因此受到了冲击,但地球的人口却继续在增长。

有人声称,2012年12月21日,地球磁场将发生倒转,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事实上,地球磁极倒转在地球历史上是呈周期性发生的,它的变化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至少是上千上万年的尺度,绝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倒转。

其实,“世界末日”早已被“预言”过很多次了。据历史学家统计,自罗马帝国结束以来,人类已经有过183个“世界末日”了。1186年9月23日,拜占庭皇帝在“世界末日”登上宫殿,同一天一个大主教试图用祈祷挽救世界的命运;1761年4月5日,许多伦敦人登上了停泊在泰晤士河的船只,指望末日大洪水来临时自己能多一些生存概率;此外,还有1843年4月23日,1945年9月21日,1954年12月21日……尽管当时也有许多人对“末日”将在那一天来临深信不疑,但到时候什么也没有发生。

与往常一样,每一回预言都需要一个借口、一个火花。1999年8月11日,因为那一天欧洲发生日全食,当时就有人宣称,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将在那一天掉落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上。如果说,这是一种局部的“世界末日”,那么作为第183个“世界末日”,这一次则是以玛雅历法为借口,宣扬的是“全球的末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这一次的“末日说”传播极其广泛,影响特别巨大。但可笑的是,这183个预言连一个蒙对的都没有。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此类谣传会层出不穷?为什么已经是21世纪了,还会有这么多人信谣、传谣?事实上,除了别有用心的家伙,大多数信谣、传谣者是出于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心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向所有美国人征求意见,问他们想在即将送入太空的探测器上给外星人留下哪一句话。结果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救救我们”“快来帮帮我们”,可见恐惧从来都离我们并不远。从冷战时期对核武器的恐惧,到如今对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的恐惧等等。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人类应该从2012年吸取的教训,是我们的学校没有培养孩子们的怀疑精神,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辨别幻象与现实。尽管科技在迅速发展,但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仍然太低。

第8篇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测试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由于存在干扰,它对测试系统的稳定度和精确度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严重时可使测试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从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得不优先考虑抗干扰问题。所以对干扰的研究是测试技术的重要课题。

干扰形成的全过程是由干扰源发出的干扰信号,经过耦合通道达到受感器上,构成整个系统的干扰。干扰的三个环节,称之为干扰系统的三要素,如图1所示。要有效地抑制干扰,首先要找到干扰的发源地,防患于发源处是抑制干扰的积极措施。当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干扰,削弱通道对干扰的耦合以及提高受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为了讨论方便,将干扰源分为来自测试系统外部和同部的两个方面,现分别给予讨论。

1 来自测试系统外部的干扰

1.1 自然干扰

自然干扰包括雷达、大气层的电场变化、电离层变化以及太阳黑子的电磁辐射等。雷电能在传输线上产生辐值很高的高频涌浪电压,对系统形成的干扰。太阳黑子的电磁辐射能量很强,可造成无线通信中断。来自宇宙的自然干扰,只有高频才能穿过地球外层的电离层,频率在几十MHz到200MHz之间,电压一般在μV量级,对低频系统影响甚微。

1.2 放电干扰

1.2.1 电晕放电

最常见的电晕放电来自高压输出线。高压输电线因绝缘失效会产生间隙脉冲电流,形成电晕放电。在输电线垂直方向上的电晕干扰,其电平随频率升高而衰减。当频率低于1MHz时,衰减微弱;当频率高于1MHz时,急剧衰减。因此电晕放电干扰对高频系统影响不大,而对低频系统影响较为严重,应引起注意。

1.2.2 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即气体放电。当两个接点之间的气体被电离时,由于离子磁撞而产生辉光放电,肉眼可见到蓝色的辉光。辉光放电所需电压与接点之间的距离、气体类型和气压有关。荧光灯、霓红灯、闸流管以及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大型辉光离子氧化炉等,均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辉光放电设备。这类设备对测试系统都是干扰源,频率一般为超高频。如荧光灯干扰,电压为几十到几千微伏(μV),甚至可达几十毫伏(mV)。

1.2.3 弧光放电

弧光放电即金属雾放电。最具典型的弧光放电是金属电焊。弧光放电产生高频振荡,以电波形式形成干扰。这种干扰对测试系统危害较大,甚至对具有专门防干扰的设备,在半径为50米的范围内,当频率为0.15~0.5MHz时,干扰电压最低仍可达1000μV;当频率为2.5~150MHz时,也可达200μV。

1.2.4 火花放电

电气设备触点处的继续电流将引起火花放电。这种放电出现在触点通断的瞬间,如电动机、电刷同邻近的整流片反复接通和断开,形成很宽频率范围的火花放电干扰。这种干扰波虽被电机金属外壳屏蔽,但还会有部分通过窄小的空隙处和引出线辐射出来。尽管如此,这种干扰仍具有较大的能量。小型电钻的干扰电平约为20~80dB(200MHz以下),可使邻近电视图像不停跳动。

内燃机点火系统是一个很强的干扰源。这种点火系统产生强烈的冲击电流,从而激励附属电路振荡,并由点火导线辐射出去。这种干扰的频率分量很高,在20~1000MHz范围内,干扰半径可达50~100m的范围。

须指出,各种电气开关通、断时并不都会产生放电现象,但由于通、断时产生强烈的脉冲电流有非常丰富的频率分量,这种干扰能通过开关连线辐射出去。

    1.3 工频干扰

供电设备和输出线都产生工频干扰,这种干扰随处可见。低频信号只要有一段与供电线平行,50Hz交流电就会耦合到信号线上成为干扰。

直流电源输出端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交流干扰,它发生在系统内部,待讨论系统内部干扰时再述。

1.4 射频干扰

通信设备、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等通过天线会发射强烈的电波,高频加热设备也会产生射频辐射。电磁波在测试系统的传输线上以及接收天线上,会感位出大小不等的射频信号。有的电磁波在接收天线上产生的电动势比欲接收的信号电动势大上万倍。这类干扰的频带有限且可知,选择适当滤波器即可消除。

1.5 静电干扰

摩擦产生的静电作为能源来说是很小的,但是电压可达数万伏。带有高电位的人接触测试系统时,人体上的电荷会向系统放电,急剧的放电电流造成噪声干扰,能影响测试系统的正常工作。

2 来自测试系统的内部的干扰

2.1 电源干扰

所产生的干扰主要是从电源和电源引线侵入系统。情况如下:

当系统与其它经常变动的大负载共用电源时,会产生电源噪声。

当使用较长的电源引线来进行传输时,所产生电压降及感应电势等也会形成噪声。

系统所需的直流电源,一般均为由电网交流电经滤波、稳压后提供,有时会因某种原因净化不佳,对系统产生干扰。这种干扰常给高精度系统带来麻烦,应引起重视。

2.2 地线干扰

测试系统往往共用一个直流电源或不同电源共用一个地线。因此,当各部分电路的电流均流过公共地线时,会在其上产生电压降,形成相互影响的噪声干扰信号。这种情况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共地时非常明显。图2(a)中Rcm是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的公共接地线的电阻。通常,数字系统的入地电流比模拟系统大得多,并且有较大的波动噪音。即使Rcm很小,数字电路也会在其两端形成较高电压,使模拟系统的接地电压不能为零。图2(b)中模拟电路是测量前置放大器,数字系统的入地电流(若为2A)在Rcm(若为0.01Ω)上产生电压(20mV),此电压与测量电压Vs叠加。若Vs=100mV,那么测量精度将会低于20%。

2.3 信号通道的耦合干扰

往往传感器设在生产现场,而显示、记录等测量装置则安置在离传感器有一定距离的控制室内。两者之间需要很长的信号传输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很容量受到干扰,导致所传输的信号发生畸变或失真,所产生的干扰主要有:传输线周围空间电磁场对传输线的电磁感应干扰;当两条或两条以上信号强弱不同的线相互靠得很近时,通过线间分布电路和互感而形成的线间干扰,即输线间的串扰。

2.3.1 容性(电场)耦合干扰

当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是以电压形式出现时,干扰源与信号电路之间就存在容性(电场)耦合,这时干扰电压线电容耦合到信号电路,形成干扰源。

对于平行导线,由于分布电容较大,容性耦合较严重。在图3(a)中,导线1和导线2是两条平行线,C1和C2分别是各线对地的分布电容,C12是两线间分布的耦合电容,V1是导线1对地电压,R是导线2对地电阻。由图3(b)等效电路可得导线1电压通过耦合导线2上产生的电压V2为:

当R>>1/jω(C12+C2)时,式(1)可简化为:

V2=C12V1/(C12+C2) (2)

此时V2按电容分压,这种耦合情况是严重的。

当R<<1/jω(C12+C2)时,则式(1)可简化为:

V2=jωC12RV1 (3)

由式(1)、(2)、(3)可知,容性耦合干扰随着耦合电容的增大而增大。

2.3.2 感性(磁性)耦合

当干扰源是以电流形式出现的,此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通过互感耦合对邻近信号形成干扰。图4是互感耦合示意图,两邻近导互之间存在分布互感M,M=φ/I1(其中,I1是流过导线1的电流,φ是电流I1产生的与导线2交线的磁通),由互感耦合在导线2上形成的互感电压为V2=2ωMI1,此电压在导线上是串联的。从式中可知V2与干扰的频率和互感量成正比。

2.4 测试系统内部的其它干扰

测试系统由于设计不良或某些器件在工作时会形成干扰。这些内部干扰一般比较微弱,但对于小信号高精密测试系统来说却不可忽视。

2.4.1 温差电势

当电流回路的导线采用不同的金属,并且在连接处具有不同的温度时,则在回路内将产生温差电势。在图5中,如一支路R为康铜,另一支路RL为铜,则温差电势V0=V01-V02=1~100μV,此电势将叠加到测量电压Vm上,使得终结果为Vm+V0。

2.4.2 电阻热噪音

热噪音是电阻一类导体由于电子布朗运行而引起的噪音。导体中的电子始终在作随机运行,并与分子一起处于平衡状态。电子的这种随机运行将会产生一个交流成份,这个交流成份就称为热噪音(或称为电阻噪音)。热噪音可用尼奎斯特公式计算,其中k为波尔兹曼常数,k=1.3804×10 -23J/K,T为绝对温度(K),R为电阻值(Ω),Δf为所考虑的频带(Hz)。当T=300K,R=1MΩ,Δf=400Hz时,热噪音电压。

2.4.3 转接干扰

电路转接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干扰脉冲,此干扰脉冲又可能引起另一次不希望的转接过程。这种转接过程脉冲一般可用接上电容或二极管来减小。

2.4.4 微音干扰

机械颤动、接触电阻的变化或电缆电容(或电感)的变化,均会产生微音干扰。

2.4.5 压电效应干扰

弯折电缆时,若介质中产生机械力,就会引起压电效应干扰。例如,感应电荷为Q=10 -10A·s,电缆电容率C/L=100pF/m,电缆长度L=5m,电缆电容C=500pF,则弯折电缆时产生的电压为:

第9篇

在机场,与北极熊模型一样醒目的还有“游客须知”,它告诉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捕杀或惊动鸟兽,不准迁植树木,不准采花,不准破坏文物等一道道禁令。

挪威Svalbard是残存的雪堆与醒目的叹号。

Svalbard的地理概貌

Svalbard属于挪威的特罗姆瑟地区,位于北纬74°~81°之间,气候相对温和,居民稀少,多为因纽特人。包含有西斯匹次卑尔根、诺尔德奥斯托兰、芭伦次奥依亚、艾格奥依亚、普林斯卡尔斯,弗罗兰五个岛屿和其他150个小岛。岛上60%的地区覆盖着冰川,栖息着珍稀的海鸟、驯鹿,北极狐,北极熊、海豹和抹香鲸等。中心街区是隆古依亚比恩,位于最大的岛屿西斯匹次卑尔根。svalbard为自然保护区,法律禁止破坏高山植物和野生动物。

svalbard位于高纬度地区,距北极极点很近,但是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该地区气候相对温和。

我就住在中心街区隆古依亚比恩在北京还是夏末初秋,但这里只有14℃,时差也与北京相差约7个小时。据载:隆古依亚比恩:夏季平均气温6℃冬季平均气温-14℃、5月~4℃、6月1.8℃、7月5.7℃:历史最高气温21.3℃(1979年7月),历史最低气温-46.3℃(1986年3月):冬季气温常年保持在-20℃~-30℃之间,但感觉会更冷一些。冬季降雪量只有200~300毫米。夏季时常出现大雾天气,气候变化很快。地处北纬78℃附近的朗伊尔城,每年4月19日~8月23日为没有黑夜。

景致独特的svalbard

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svalbard素以绚丽的极光景观闻名,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很多科研机构也在当地设站,进行重要的科学研究。来自于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也叫太阳风)到达地球的磁层空间时,因受到地球南北极强磁场的吸引,高速带电粒子与地球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生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放电现象,产生出能量极强、范围极大,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彩色光带,这就是极光,一般出现在地球两极上空。

极光的发生与地球磁场变化和太阳活动特别是每隔11年周期性发生的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极光,在日地关系、太阳活动及空间环境等领域极具科学意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实用价值。

Svalbard是一片未被开发的纯净之地,有地球最北的民用机场、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学校吸引来大批的游客。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北纬78°的标志,在朗伊尔城随处可见。朗伊尔城建于1906年,随开采煤矿而兴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北端的“煤都”,名字来源于第一位来此开办煤矿的美国人约翰・朗伊尔。如今,他的雕像被立于城市的正中央。小城常住人口约2000人,常年过冬人口约1200人,其中挪威人占2/3,俄罗斯人占1/3。

湛蓝天空下,一排排的木板房,最高也就3层,色彩都极为鲜艳。远远就能看见造型奇特的斯瓦尔巴德大学,依偎于白云缭绕的山脚下,也是红色的3层木板建筑。建筑的一部分属于朗伊尔城博物馆,这是目前再现北极历史最权威的博物馆,每天上午11点~下午5点为营业时间。

“探险号”游轮是最好的旅行工具,它总吨位6336吨,所有船舱均有窗户和舷窗面向大海。游轮从朗伊尔城驶出,沿冰峡湾(Icefjord)往西而去。一路都是湛蓝的天空和大海。夏季,人数也只有七八十人。除了科考站,这里还有一家商店和一家餐厅、一个博物馆和一间邮局。这也是世界上最北的邮局,最好的纪念就是买张贺卡,盖上纪念戳寄回给亲朋好友。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新奥尔松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吸烟只能在室外,垃圾分类多达二十多种,中国站前5米开外一块残存的雪堆,竟然用黄色警告条保护起来,海边的一些苔藓地带边更是立着四方形的警告牌,惊叹号让不同国籍的人们明白了一切。

环境污染的“终点站”

北极为地球将来的气候提供了预览最近10年的极地变化,等于预演了未来25年世界其他地方的变化,所以科考价值非常珍贵。因为,气候变化不是一门学科,但这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球的两极,是很多自然学科探究本源问题的理想之地。北极相对纯粹的环境成为越来越多科学家青睐的实验和监测场所。距朗伊尔宾中心5公里的普拉托山,净高600米,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北极熊可能出没”的警示牌,山顶建有全世界第一个、纬度最高,迄今为止位置最好的地面卫星接收中心。6座球形地面卫星接收天线,能悉数收到地球极轨卫星每天绕地球旋转14圈的所有信号,全世界只此一家;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目前唯一能与卫星互动的卫星接收站。

不远处,是欧洲非相关散射斯瓦尔巴德雷达站。两台能洞察隐形战斗机的巨型雷达,堪称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雷达。其中一台是世界上唯一的主动雷达,既可发射也能接受电磁波。雷达主要司职监测太阳风的活动情况,以期帮助科学家探明太阳风的发生规律,进而开展有效的预测,减轻太阳风对地球通信干扰造成的损失。中国已于2005年加入欧洲非相干散射协会,去年“享用”了斯瓦尔巴德雷达站4%的开放时间。

被改变的北极圈生活规律

在北极熊面临的种种生存威胁中,气候变化是“头号大敌”。全球变暖不仅将导致北极熊日益丢失栖息地,而且也令其食物数量减少。其他威胁到北极熊生命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石油开采业的发展、过度捕猎。变暖的北极,对北极圈内的鱼类的分布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北极鳕鱼、磷鱼、鲐鱼、金枪鱼、凤尾鱼和沙丁鱼等纷纷北迁。

处于食物链低端的水蚤和鳕鱼,正成为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水蚤是一种桡足类动物,为了在冬季“断粮”后能够生存下来,水蚤会在体内存储脂肪,因此,纬度越高,栖居在那里的水蚤脂肪含量就越多,个头就越大。栖居于亚热带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水蚤脂肪含量高达74%。北极鳕鱼体内则另有一套独特的封闭循环系统,使得它从食物中摄取的有害物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而是积存于体内。所以,对鳕鱼的分析,能揭示北极地区污染物种类,分布和浓度。

饮食习惯

Svalbard是世界上唯一能合法吃鲸鱼的地方。超市也有西红柿和各类蔬果,但居民食物以鱼类和肉类为主,这里的成年男性身高达1.9米,堪称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地区。

不同季节精彩各异

秋天(9月~10月)的特点是整个地貌呈现出一片红红黄黄的绚丽色彩,山峦河谷都披上了这种桔黄颜色,温度已经接近了零度,空气清冽,植被很低的土地被基本冻住,很容易行走。白天越来越短,当有一天你醒来时会发现,天空温柔的散发出一抹白色,照耀在山峦上。傍晚的夕阳的桔红色光辉则会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中。

冬天和极夜(11月一2月)的特点是到10月底太阳结束了最后一抹在svalbard岛上的光辉,于是整个岛将进入了24小时都是黑暗的极夜。这个时候,如果天气很好,天空很晴朗,就有可能会看见北极光,同时月亮也会反射出足够的光线让它们在雪上跳舞。

2月也是一个神奇的时期。太阳正在一天天的回归,每一天它都会一点一点的升得更高,降得更晚。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天空会出现一抹粉色和蓝色的混合,最后终于有一天,那第一抹粉色会升高到触摸到山恋的顶点,然后又逐渐从山谷间滑落。这是一个可以体会到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体会不到的一种独特的温暖和亲密气氛的时间。

第10篇

光纤通信主要是以光作为信息载体与将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在通信系统的对比当中,电波的频率比载波的光波频率低很多,而光纤传输的损耗又比导波管或同轴电缆低,因此光纤通信的容量比微波通信大得多。由于光纤是采取玻璃材料制造出来的,且它可作为电气绝缘体,所以勿需顾虑接地回路问题,光波在光纤中进行传输时,不会由于光信号泄露去担扰信息传输被其他人窃取盗听,因为光纤的芯非常细小,由多条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一样小得很,故传输信道以光缆为主,使得在传输系统中占用的空间相当小,有利于对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通信容量大、频带非常宽

在光纤的通信系统中,光纤的传输带宽比电缆或铜线大很多,单模光纤的宽带具有几十GHz•km。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来说,因终端设备出现电子瓶颈反应,而使光纤带宽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一般选取各种不同技术进行传输容量的增加,尤其在当前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中,极大地使光纤的传输容量得到了增加,能够让光纤的传输容量扩大几倍甚至可达到几十倍之多。从现在来看,单波长光纤通信的传输速率通常在2.5Gbps至10Gbps之间,在采用该技术可以实现的是多波长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比单波长传输系统高出数百倍之多,其巨大的带宽优势使得单模光纤成为当前电信宽带综合业务网的首推介质。

2.光纤芯径超细、重量非常轻、柔软无比、铺设简易

光纤的芯径非常细,其直径大约是0.1毫米,采用多芯光纤构成光缆的直径也相当的小,八芯光缆的直径大约为10毫米之小,而标准的同轴电缆却达到47毫米之大。如若选取光缆作为信道传输,可使减少传输系统占用大的空间,让空间得到有效的释放,使地下管道拥挤的难题得到解决,同时极大地节省了地下管道的投资成本;另外,光纤的重量非常轻,柔软性十足,其重量与电缆比较起来轻很多,光纤通信可以应用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飞机上面,能够有效减轻卫星、飞船与飞机等的重量,其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3.电磁抗干扰性能相当强

大家都通晓光纤主要是以石英制作而成的绝缘性材料,绝缘性非常好,且不易于被腐蚀。同其有关的还有一个优势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自然界中的太阳黑子活动、雷电与电离层的变化都难以对它进行干扰,甚至人为释放的电磁也不会受到其中的干扰与影响,并且还能应用在同电力导体密切组合构成一种复合光缆或者与平行铺设到高压电线。其作为非导电介质的一种,交变电磁波在其中不会产生同信号毫无相关的噪声。如此说来若将它平行铺设到高压电线与电气铁路旁,也难以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4.中继距离长、损耗相当低

石英光纤是当前光纤通信系统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该种光纤的传输损耗与任何一种传输介质的损耗相比较都显得低,所以由其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比起其他的系统要长很多。若将来选取非石英极低损耗的光纤,从理论而言其损耗可以下降得更加低。这说明经由光纤通信系统能跨越更加大的无中继距离;而对于长途传输线路而言,因减少了中继站的数目,所以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与复杂性。在当前由石英光纤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中,其最大中继距离有200多公里,而由极低损耗非石英光纤组成的通信系至数公里之长,这样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更可降低其运作成本。

5.保密性能非常好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电通信方式的保密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易于被人偷窃监听,只需在电缆或明线周边布设一个接收器,就能够获得传送的信息,而光纤通信系统却可解决反窃听这一难题,其保密性非常好。光纤通信同电通信有所不同,光纤的设计独特无比,在光纤中传输的光波基本没有跑到光纤的外面,已被局限于光纤的纤芯与包层邻近进行传输。尽管在弯曲半径十分小的地方,泄漏的可能性也非常微弱。所以泄漏到光缆之外的光基本上没有,更况且中继光缆与长途光缆通常均埋在地下,由此可知其保密性能相当不错。

三、电信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光纤技术的发展有赖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光纤通信需求将与日俱增中,下面简要介绍四种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1.电信光纤到户接入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网络信息传递的高速化已成为每个人心目中所要追求的目标,光纤到户接入技术却能使人们的这一种需求得到满足,该技术能够实现宽带波长的不断变化,也能允可同时使用多个用户,使信息传输的高速化得到了实现,让多媒体技术与高速信息传输真正走进人类社会的实际应用当中去。

2.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能够按信道光波的频率或不同波长,以光纤的广播当作信号载波,经合波器进行有效合并,通过一根光纤传输,采用分波器于接收端处把不同的光波加以分开,这样可实现复用传输。在波分复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使光纤通信的大容量传输得到了实现,同时极大地节省了通信运作成本,使通信技术获得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并且为运营商们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3.光联网的实现

波分复用技术主要是以点至点为基础的通信,若在光路上也能让交叉连接得到实现的话,就能够产生光联网。光联网的发展潜力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不但让网络得到了扩展,而且使网络透明性增加了不少,其必然将会成为全球电信网络建设的核心项目。

4.全新一代光纤

随着不断增加的IP业务量,电信网络架构传输容量大的光纤就成了全新一代网络应用的根本。传统旧有的一模光纤在进行超高速长距离传输时,已显得有点乏力,全波光纤作为全新一代的研发已经拉开序幕,同时也是电信通信业作为开发的核心目标。

四、结束语

第11篇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正确。(每题2分,共40分)1、世界上面积的大洲是()A、大洋洲B、亚洲C、北美洲D、南极洲2、世界上面积的大洋是()A、大西洋B、印度洋C、北冰洋D、太平洋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京杭运河4、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C、人类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的反映D、地壳运动5、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是()A、南美洲B、欧洲C、南极洲D、大洋洲6、世界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A、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B、从中纬度向低纬度和高纬度降低C、从两极向低纬度降低D、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和中纬度降低7、峨眉山山脚海拔500m,气温28℃,山顶海拔3100m,则山顶的气温为()A、28℃B、12.4℃C、26.5℃D、43.6℃8、“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具有这样特征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9、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雹,影响他们气候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10、世界上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A、东南亚的岛屿B、亚马逊河流域C、刚果河流域D、几内亚湾沿岸11、黄种人主要分布在()A、欧洲和北美洲B、南美洲和非洲C、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D、大洋洲和欧洲1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西班牙语B、英语C、俄语D、汉语1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B、犹太教C、佛教D、基督教14、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B、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乡村、城市同时发展起来D、最早的城市建于河流上游15、关于世界人种、宗教、语言的正确叙述是()A、阿拉伯人属于黄种人B、泰国、印度都把佛教定为国教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发源于亚洲16、陆地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A、俄罗斯、美国、中国B、俄罗斯、巴西、中国C、俄罗斯、加拿大、美国D、俄罗斯、加拿大、中国17、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B、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美C、美国和巴西都是发达国家D、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是发达国家18、“南北对话”是指()A、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B、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商谈C、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D、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19、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WTO指()A、欧佩克B、美洲国家组织C、欧盟D、世贸组织20、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 )A、中、法、美、俄、英B、中、法、美、日、英C、中、美、俄、英、德D、中、印、俄、英、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海洋占,而陆地面积仅占。22、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以大致分成大板块,我国处于板块。23、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区别是国家拥有。24、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的。25、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26、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和。27、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28、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指和。29、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还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使城市出现一系列问题。30、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此,要实行,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规律。31、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没有人定居的大洲是。32、三大人种中,分布最广的人种是,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三、综合题(40分)33、下面是某地气温与降水柱状图,读后完成问题(每题2分,共6分)(1)此图表示的气候应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2)该地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风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气候(3)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温和湿润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4、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世界229非洲3814北美洲149亚洲228欧洲1011大洋洲187(1)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洲是()A、非洲B、亚洲C、欧洲D、大洋洲(2)北美、欧洲、大洋洲多为()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状况B、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发展中国家高D、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甚至为负,使少年儿童的比重增大(4)关于人口与环境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B、控制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延缓作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人口数量不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保护环境有积极作用35、1997年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年——2012年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引起全球一片反对之声。(每小题2分,共12分)(1)读右图,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人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与发展中国家没有关系C、发达国家工业发达,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发展中国家(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B、植树造林C、太阳黑子增多D、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3)美国政府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原因是()A、温室气体对美国环境影响不大B、美国经济发达不担心温室效应C、对美国经济发展有利D、美国不是联合成国员(4)美国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全球气候变冷B、出现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5)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该()A、不使用石油B、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C、植树造林D、不乱扔垃圾(6)联合国是世界上的国际组织,其基本宗旨是()A、更高、更快、更强B、促进经济发展C、发扬人道主义精神D、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36、读下列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1)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欧洲(2)图中数字③代表的大洋是( )A、北冰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大西洋(3)根据图中所示,纬度的大洋和大洲分别是()A、①和AB、②和GC、③和AD、①和G37、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每小题2分,共8分)(1)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的板块是()A、③B、④C、①D、⑤(2)澳大利亚位于()A、③大洋洲板块B、③印度洋板块C、④太平洋板块D、②非洲板块(3)大西洋位于板块(张裂,挤压碰撞)地带。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位于板块的(张裂,挤压碰撞)地带。(4)日本多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和的板块活跃地带。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1—5 BDCDC6—10 ABDAB11—15CDDBD 16—20 DDCD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21、71% 29"、六 亚欧23、主权24、平等25、60 26、乡村 城市27、联合国28、气温 降水29、过快,迁移30、 经济 计划生育 31、大洋洲 南极洲32、白色人种 黄种人三、综合题(共40分)33、(1)A(2)C(3)D34、(1)A(2)A(3)B(4)D35、(1)C(2)A(3)C(4)C(5)C(6)D36、(1)A(2)C(3)B37、(1)B(2)B(3)张裂,挤压碰撞(4)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