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时间:2023-05-30 10:5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学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 管理体系;数控机床;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121-02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数控机床已经占据了整个加工和制造的半个江山,如此之大的生产和加工规模,怎样做好质量管理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就务必要针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献礼献策,进一步加快与普及数控技术在各大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大我国机床的研发力度和研发水平。

1 数控机床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如何加强对整个企业的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对于所有的数控设备,科学的管理都是企业对设备是否充分利用风向标,很多先进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都是依靠它来完成的,每一个生产的任务是不是能很好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数控机床设备状况和技术工人的具体水平,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导致了整套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寿命,因此,企业的经济效果是和管理是直接相关的,甚至就连材料的消耗也是与他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企业对加强对数控设备的科学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数控机床管理的作用

通俗地讲,加强对企业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是确保所有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的前提和条件。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过程都逐渐走向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数字化的数控机床已经对整个行业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数控技术对所有的加工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数控机床作为整套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生产加工系统或者部分生产加工环节的停产。就会完全制约和限制了整个企业生产链条上的正常秩序。所以,确保数控机床永远处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是整个企业占据市场和提高效率的最佳保证,良好的生产线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加强数控机床的科学管理作为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在数字化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很多产品的都是进过数控设备一次性完成的,所以,数控机床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成本、产量、消耗以及企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设备的限制和制约。

1.2 数控机床管理的任务

数控机床管理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经济和先进的管理措施实现企业的综合性管理,确保整个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所有的设备都要正确使用、科学检修、精心维护,使设备长时间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善所有的设备,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延长所有设备的使用周期。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是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的依据,也是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由于所有的工序规范操作,都会使产品在整个形成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废品率控制到最低水平,同时在辅助材料、用电等方面也将走向合理化,成本有效地控制在最小范围。以质量考核、制度管人,使企业上下责任心有了明显的增强,所有的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融洽了员工和企业管理层的关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属于继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查管理阶段之后的最高管理阶段,属于国际标准化的组织总结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具体推行的标准化产品、过程、体系、服务的框架性一个模式。这其中包括了GB\T9000所表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基础知识、GB\T19004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GB\T规定质量管理要求的效率的指南和有效性,以及GB\T19011所提供的审核环境和质量的体系指南等4个方面。ISO9000族标准作为一种载体, 是企业管理的总纲,它告知企业,为什么做质量管理,它也属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法”,怎样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做好质量管理,它能使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转换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机构,从而保护了国家和组织权益。

3 数控机床中的质量故障分析

3.1 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护

任何设备都要有实施保养和维护,只有不停地对其进行合理的保养和维护,才能有效地提高他的使用周期。在数控设备的使用过程之中,因为技术程度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行为总会改变和损坏某些部件,所以说非法操作是不可避免,这样就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就会导致设备的过早退伍,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故。所以,维护和保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定要及时地处理因为技术状态的变化而引起故障问题,随时改善设备的使用状况,才能有效的预防和降低数控机床的故障发生几率,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

3.2 数控机床故障断诊分析

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首先要判断故障出现的具置和产生的原因,可以目测故障板,仔细检查由于电流过大造成的保险丝熔断,元器件的烧焦烟熏,有无杂物断路现象,造成板子的过流、过压、短路。观察阻容、半导体器件的管脚有无断脚、虚焊等,以此可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故障,缩小检修范围,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数控系统的自诊断功能随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在CRT上显示报警信息或发光二级管指示故障的大致原因,这是维修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兴起了新的接口诊断技术,JTAG边界扫描,该规范提供了有效地检测引线间致密的电路板上零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自我诊断能力。

4 结论

针对我国数控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在对不少企业进行大量走访和调研的基础上,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制造企业成功实施车间管理的经验,本文就一般制造企业车间作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从数控机床管理、机床故障信息管理、车间调度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数控车间机床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和总体框架,为系统下一步的实现和开发做好了准备,体现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有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进入了企业管理学术领域,受到了多数大中型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正逐步成为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但就目前我国现有大中型企业总体而言,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认识和运用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在推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开展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研究,对于宣传推广企业经济管理,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普及,推动整体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同行们商榷。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成为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提出来,是企业管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体现。其内涵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对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物质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以达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最终目标。经济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设置组织机构职能、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内部审核、人力资源及生产持续改进等的管理体系。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概念不明确,经济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由以生产管理为主模式向以生产和经营并重模式的发展过程,提出经济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又一发展进步。然而在这转换过程中,部分企业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企业管理的重点仍集中于生产和经营环节,对经济管理概念认识不明确,对经济管理工作相对忽视。尚未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即使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存在职责不清、执行不力、形同虚设的问题。因而没有明确的经济管理举措和明显效果。2.经济管理组织机构落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运作需要相应组织管理机构,而目前,国内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相对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组织管理机构仍沿用传统“直线职能制”,模式过于单一化,导致各部门相互独立,职能重叠,职责重复混淆。(2)传统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形成的主管或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过宽,“人治管理”大于制度管理,即“一把抓”的经营方式,往往因领导个人情绪或忙于事务而形成重大决策失误。(3)由于各系统、部门之间互相交叉,经济管理往往政出多门,信息和数据出自不同渠道且存在出入,导致经济管理依据不准确和混乱,影响正确决策。3.管理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缺乏精细严密的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和制度。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管理进一步精细化的体现,要求企业的各项管理要相应精细化和集约化,告别粗放式管理。而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仍处在此阶段,表现为:在发展方式上仍然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发展思路,没有建立科学的投资论证机制;在企业资源分配中仍坚持保生产、保产量生产模式,忽视成本控制和市场的引导作用。4.缺乏经济管理体系评估与改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以使其始终符合企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发挥其优越性。这就需要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估,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然而,目前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经济管理体系,但缺乏定期评估机制和制度。传统的绩效考核对于经济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管理体系优势的长效发挥,埋没了优秀经济管理人才的才智和业绩,长此将造成人才外流。

三、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1.更新管理理念,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进步发展的体现,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环境和竞争局势复杂多变,其经济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企业经济管理的地位越发重要。因此,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经营思路,引进科学管理办法,对现有经营管理体系加以完善、提升,尽快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规范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方针和发展目标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企业内部管理实现集约化和精细化,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稳定发展轨道。2.优化组织结构,设立扁平化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按照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高效、快捷、准确的要求,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改直线式机构为扁平化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减少中间层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优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消除重叠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其次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尊重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合理选择,帮助员工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李文涛田超摘要:本文对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作者单位:安钢集团福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荟萃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每个岗位人才潜能的最佳发挥,带动整个组织机构的高效运作,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3.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推行集约化管理。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作保障,企业要依据经济管理的要求,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实现体制、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管理观念创新,树立科学管理、制度约束的创新思想,强调集约化管理的作用,逐渐改革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创新,如建立科学的投资论证机制、民主决策机制、项目设计建设终身负责制等,以增强经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责任心。制度创新就是对企业现有各项管理制度按照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改进与完善,集中体现价值要素、成本要素、市场要素、长短期目标要素、可持续发展要素等,形成完善、可操作、完整的制度体系,以此保证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监督机制,要深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对各项活动的工作流程及审批权限制定明确的规则与要求,使企业的资产、负债及预算、投融资、原材料的采购等方面的管理得到有效控制,以降低成本,堵塞漏洞,保证经济管理良性运转。4.建立经济管理评估体系,不断优化改进。加强经济管理体系的评审及优化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发挥良好作用的有效方法。建立经济管理评估体系是实现有效、准确评估的保证。评估体系包括组织设立的常设评估机构,如企业管理系统创新部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部门。评估方式可采取分解评审与综合评审结合,综合多方评审结果进行整体优化的模式。主要对经济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对在评估中发现的经济管理体系运行环节和部门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以达到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效果。同时,对参与经济管理体系运行的部门和主要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岗位调整,实行奖优罚劣,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和取得良好效果。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改进与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提出和实践就是其发展进步的体现,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新旧管理理念、方式转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问题与不足,我们处在企业管理一线的实践者有责任积极探讨研究企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尽早普及与推广,实现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经济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不足与对策[DB/CD].手机版,2016-04-09.

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对比 融合

1、引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修建高速公路,截止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公里。但是,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缺少自主研发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并且对国外先进设备的使用率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表明了我国高速公路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上还有待改进。

2、国内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科学管理现状

我国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管理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发展非常缓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经委在《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中,把设备综合管理列为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在企业中积极推进现代设备管理工作。在广东交通集团和交通科学研究所共同制定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养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为转变人们传统的养护思想,更好地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做好养护工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规定要通过科学评定方法,定期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养护质量进行评价,使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养护质量检验评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评价工作更加的规范和科学。2009 年由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和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使用寿命评价体系研究”提出,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要充分发挥公司的专业技术条件,建立相关的信息评价机制,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使用寿命进行判定,同时根据机电设备现在的使用情况对以后三年的使用情况提出技术方案;这项研究还提出高速公路在追求高质量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机电设备做技术支持。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电设备的日常养护比较粗放,养护不够及时,且操作不够规范,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是设备的维修资料繁多,资料分类管理不善,查找起来比较困难,对专业的维修人员依赖性大。

三是机电设备的报废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核定的标准,容易导致设备资源的不足或者过剩。

四是机电设备管理观念陈旧。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传统观念认为要注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但随着生产制度的不断变革,传统的设备维护观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

3、国外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科学管理情况

二十世纪5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发展的高峰期,相应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也发展起来。由于设备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养护维修管理方面开始有了较完善的体系,逐渐开始建立高速公路养护计算机管理系统,近些年来开始更加重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断地开发出先进的路况检测和评估设备,对公路状况实施自动监视和数据收集,很好地实施对公路及公路设备的动态管理。目前,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全员生产维修设备管理理论作为设备管理理论中比较先进的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之中。

与国内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情况相比,国外明显具有更为成熟的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办法。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制度优势。国外具有明确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体制以及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美国为例,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以施工工程单位为主要组成部分,以政府机构为主要监管部门联合组成的。这样的设置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的养护等专业性强而使得对设备的管理更加科学,另一方面由于有政府监管的介入而导致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二,管理原则先进有效。体现为管理办法上具有严格的体系。针对高速公路电气设备的管理方面遵循着报废与更新同步进行的原则。对于需要报废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报废以及针对成本的申报。对于没有达到报废情况下的机电设备则通过日常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来保障其使用功能的高效与完善。

第三,严格控制执行标准。体现在设备的更新与报废的过程中具有严格的条件标准与执行标准。一方面避免由于过度更新而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报废设备的再次使用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4、国内外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科学管理体系融合

国外针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如上文所说的主要特点是我国的管理体系所缺少的。通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管理体系在操作过程中的效果情况。笔者认为对国外机电设备管理中的报废体系以及设备更新体系更值得我国高速公路机电管理体系学习与借鉴。在体制建设方面由于我国的施工单位多以招标形式完成的,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对设备进行长期养护显得不太现实。但在后两个方面,即管理原则与执行标准方面,我国则尚有待完善。

4.1 设备报废管理体系

4.1.1 报废原则

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养护,确保设备的时效性和经济性。通过对高速公路公司的设备管理情况的分析,同时根据现有的设备报废标准,总结出以下报废条件。当高速公路设备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申请报废,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相关设备已经超出其安全性的使用年限;

(2)设备出现的故障率远高于专家给出的故障率指标的;

(3)设备的维修费用远高于专家所设置的指标的;

(4)由于发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导致设备的零部件损害乃至无法修复;

第5篇

20世纪中后期,企业预算管理成为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正逐渐取代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 在我国,虽然不少企业都推行了预算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实施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探讨企业集团应如何构建战略预算管理体系,解决传统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华润集团的战略导向预算管理运作体系为例,融入战略的观点,使战略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文献 1911年美国学者泰罗(F.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科学管理的诞生。泰罗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以科学管理代替个人经验管理,通过管理的专业分工和作业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192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成本预算因此在企业得到更广泛地推行,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仿效和采用。1922年著名学者麦金西(McKinney)的《预算控制》,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在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上,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为专题展开研究,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预算控制”的理念,而且掀起了1923~1929年全美会计师与工程师协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1925年德国Lehmaun M.R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预算》一书中论述了企业成本计划的内容,1930年,他的《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一书,又进一步丰富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出版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受到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变化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以作业成本制度(包括作业预算)为代表的新的成本管理技术。作业成本制度(ABC)与作业成本管理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和Cooper提出。作业预算程序是一个动态过程,目的是追求持续改进。Kaplan教授除了创造作业成本制度之外,还与Norton教授创造平衡记分卡,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编制预算,从而使预算更具战略管理功能。

(二)国内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后,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国内,预算管理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应用与发展。我国一些学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预算管理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王斌(1999)认为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预算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观点得到了高晨(2003),王允平与许美蓉(2004)和庞颖(2004)等学者的赞同。但是,这种观点比较适合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生命周期比较相似的企业;对于品种较多,生命周期比较复杂的集团公司而言适应性较差。于增彪和梁文涛(2002)并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决定预算编制起点的是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及企业所有制形式,并非产品的生命周期。

随着预算管理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识到:传统的预算管理中,战略和预算的脱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汤谷良、杜菲(2004)提出以全面预算的战略导向为基点,构建战略导向下的预算目标体系模型。甘永生(2005)提出了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的设想,并认为战略导向全面预算是全面预算发展的大趋势。颜昌军(2006)认为应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并介绍了战略与全面预算的关系。徐新佳(2006)探讨了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的基本特征。这些学者将战略引入预算管理研究,共同开启了预算管理的新领域。

三、战略导向下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一)华润集团简介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华润)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和运营的企业,旗下共有18家一级利润中心,在香港拥有6家上市公司。截至2009年底,华润集团总资产4169亿港币,营业额达1607亿港币,员工达30万人。华润的经营涉及电力、地产、消费品、医药、金融、水泥和燃气等多个领域。华润90%以上的盈利来自内地市场的贡献。截至2009年9月,华润在内地累计投资近4000亿元人民币,涉及13个领域,遍及除青海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过去的十年间,华润集团业绩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华润实现销售1698亿港元,产生经营利润177亿港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8亿和58亿港元,增幅高达17.10%和48.74%。

(二)6S管理体系基本结构 6S是华润的核心管理体系,是由6个子系统(即战略规划体系、商业计划体系、管理报告体系、业绩评价体系、内部审计体系和经理人考核体系)整合而成的综合系统。6S根据企业集团业务的范围和资产将华润划分为不同的战略业务单元,并将其作为利润中心进行专业化管理。6S使华润集团多元化企业管理模式更科学有序,整体管理架构变得更加扁平,公司高层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基层动态,有力地促进了总部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战略导向型组织的形成。

1999年,华润开始建立6S管理体系,以逐步解决大型企业集团中的专业化管理与评价问题。在6S体系进行设计时,平衡计分卡(BSC)的思想已经融入其中,但华润没有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当时企业的具体情况,将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维度(财务、过程和整体),同时针对顾客满意度和员工学习指标难以量化的现实,采取综合打分的办法以弥补不足,在财务指标中加入保值增值率指标更是针对大型股份制企业对平衡计分卡的进一步发展。2002年底,华润开始尝试将平衡计分卡(BSC)进一步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进入2003年,多元化集团公司的战略问题被日益关注。华润集团开始积极推动利润中心的专业化,而主业清晰、战略细化、高效执行是实现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为帮助利润中心推行专业化竞争战略,华润开始酝酿6S管理体系的一次紧跟战略要求的重大转变。业绩评价体系中要求引进多维视角,与此同时,预算体系中开始引入更多的长期规划,而这一切都要求平衡计分卡(BSC)更加紧密地融入6S管理体系,使6S体系逐步成为华润的战略管理体系。2004年华润集团第六次高层培训将平衡计分卡(BSC)的学习活动推向了。公司高层明确要求下属公司要将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细化与落实的方法和工具认真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平衡计分卡应用的认识。2005年6月18日,华润集团正式与全球平衡计分卡协会中国独家授权分支机构博意门咨询公司签约,首先在微电子分部施行平衡计分卡管理,拉开了在华润全面推广建立平衡计分卡的序幕。

(三)6S管理体系中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与运作过程 以多元化控股下的专业化管理为基本框架,突破股权与财务架构,首先将集团所有业务与资产按行业划分为多个利润中心及利润点,逐一编制号码,并通过确定发展战略引导业务整合。 在利润中心行业分类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推行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将发展战略细化为年度经营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业务单元的日常经营上,进行过程控制。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各利润中心定期进行管理分析和编制管理报告,并汇总成为集团总体管理报告,作为战略执行的检讨和重大决策的依据。对利润中心全面预算及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测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战略的执行力。根据利润中心不同的行业性质和发展战略,建立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以业绩评价引导战略执行,按评价结果确定利润中心奖惩。 最后结合战略性的业绩评价结果,同时按设定的经理人标准对利润中心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并与薪酬及任免挂钩,以考核促进战略执行。

(四)战略导向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6S管理体系保证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它对公司管理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从多个角度得到了反映。一是决策支持。通过6S体系,集团决策层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管理信息,加深了对每个一级利润中心实际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的了解。二是渗透作用。6S体系的深入实施,使经理人专注于每个利润点的具体经营情况。决策层能够直接掌握每个利润中心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互动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明确提出问题;各利润中心对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相关问题,应及时有效地回应并改进。四是规范作用。考核评价机制公开公平。利润中心评价体系、利润中心经理人考核体系清晰明了,相关制度的严格执行使集团的管理效率提高和激励机制适合企业实际,避免了管理政策、人事政策的随意性,集团的业务得以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具体包括:

(1)战略预算管理系统要充分发挥整合管理控制系统的纽带作用。管理控制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案例中华润集团将企业职能管理进行整合,突破不能系统化实施的瓶颈,解决了管理运行中的摩擦和矛盾。6S管理体系涵盖了计划、控制、激励等多方面内容,并形成了内在逻辑关系,将财务、审计、人事等重要职能管理连为一体,避免单一和不协调现象,从而有可能形成管理合力。

(2)战略预算管理需要深入企业集团的各个层次。不少集团推行战略预算管理浮于形式,战略职能停留在高层,预算管理则成为了中层各责任中心负责人的数字游戏。事实上,战略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时刻以战略为导向,以预算为目标的模式。要想成功施行战略预算管理,必须将这种思想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面,深入组织的骨髓,以战略指引员工,以预算协调员工,以激励鼓舞员工,大家一起努力,分别实现各自的分解目标,最终整体上实现企业战略规划。

(3)预算管理系统要以战略为导向,战略管理要以预算为依托。所有的管理控制活动都要围绕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要求和子公司自身的战略定位进行。不以战略为导向,就会囿于短期目标,产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样,战略如果仅仅停留在高层,没有以预算为依托,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贯彻执行,就会成为一纸空谈,毫无价值。

(二)建议 主要包括:

(1)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构建战略预算管理体系,切勿照搬其它企业的模式。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企业组织体系,并与企业文化相连,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架构,不同的历史和渊源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所以不同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理应各不相同。

(2)注意提高企业管理信息质量。会计的实质是一种信息系统,通过提供财务信息辅助管理者作出决策,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正确与否。目前,我国企业获取经营信息的质量水平普遍较低,这会影响到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能否成功推行,信息的精度和及时性达不到要求,将大大影响评价结果,对企业调整经营策略产生误导作用,导致预算管理运用的失败。

(3)企业内部要实现充分沟通。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是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的成功落实的关键。充分的沟通能使大家坚守同样的战略目标,实现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另外,企业应建立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必须借助专业的财务软件,建立起企业自身的预算管理系统,能自动生成会计报表,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及时性。同时预算管理系统还需要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办公(OA)系统、人力资源系统(HR)等相关业务和财务系统建立接口,进行集成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苗振亚:《从战略管理会计角度谈企业集团预算模式》,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汤谷良、李萍莉:《系统构架与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财政研究》2000年第2期。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因素;措施

结合企业税务工作开展要求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出应用效果良好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严格把控,消除各种干扰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面提升企业税务工作计划实施中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同时增强其发展稳定性。

一、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

结合当前企业税务风险的研究现状,可知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在:(1)企业经营活动开展中缺乏有效的纳税意识,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不足;(2)税务风险管理中缺乏可靠的管理机制,降低了实际的管理工作效率;(3)税务风险管理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掌握不充分,缺乏科学的监督体系;(4)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实际的业务水平低,未能深入解读各种政策,影响了税务风险管理效果;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1)当前形势下我国的税务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著一定的漏洞;(2)税务执法工作落实不及时,执法效果有待加强;(3)各项税务政策自身有着不确定的特征,加上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利益出发点存在差异性,加大了企业税务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科学管理,构建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1]。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点分析

(一)扎实构建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当前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因此,为了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避免其实际影响范围扩大,实现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应扎实这种管理体系构建中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1)合理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深入理解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活动,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率;(2)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在扎实税务风险管理基础上,优化税务风险管理流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各类风险因素处理,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3)在可靠的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支持下,构建出功能强大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税务法律法规内容,优化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企业税务风险实现管理,增强其管理体系构建有效性[2]。

(二)优化税务风险控制流程,合理设置风险控制点

结合各种参考资料及实践经验,可知企业税务风险有效规避与具体的管理工作开展、风险控制流程优化及风险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有关。因此,在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优化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合理设置风险控制点,促使税务活动开展中能够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控制。具体表现在:(1)结合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确定税务风险控制点,并对给予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建立高效的自动化控制机制,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高效处理;(2)根据税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项业务开展中可能涉及的税务风险进行严格包括,制定出科学的控制流程,找出其中的控制关键点,充分发挥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3)企业应对税务政策解读及市场经济形势分析,加强税务风险控制流程合理性评估,确保其设置合理性,避免税务风险发生[3]。

(三)严格遵循相关特殊原则要求,提升税务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

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税务风险实时把控,需要企业严格遵循相关原则要求,即:按时缴纳、准确申报、绝不拖欠原则,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企业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中也需要达到全面性、经济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要求,增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应开展各种专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同时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四)税务风险的科学应对方式

企业发展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税务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进行处理,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可靠性,避免税务风险影响范围扩大。不同类型税务风险的科学应对方式包括:(1)尽量避免易发生的税务风险,应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2)运用科学的管理策略对发生几率小、危害性小的风险进行高效控制,必要时可进行转移。实际操作中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合理运用,根据风险发生率大小及危害程度选择相应的应对方式,保持企业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信息。

三、结束语

未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实际的竞争压力也会加大。因此,为了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应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重视管理活动开展,灵活运用各种管理学知识、管理机制、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等,实现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促使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发展状态,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乐德美.浅析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师,2015,20:33-34.

[2]蔡晓琴.关于如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14:153+155.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标准化 融合

随着企业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加速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不断涌现。

企业完全依靠安全技术系统难以彻底杜绝事故发生,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改进功能的系统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一经建立便迅速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起步较晚,2010年4月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标准。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作为安全生产纲领性文件,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强制性规定。由此看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强力推行的安全生产重要工作之一,是所有企业的规定性动作。

现如今,在多年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后,严峻的安全形势迫切需要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力推行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对两项工作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清,出现了同一项工作由两个文件管理现象,导致了管理成本的增加、管理效率的下降。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首先阐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本文通过研究具体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二者有效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相关范畴界定

本文涉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认证相关术语时,多采用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0)[2]的定义。

1.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2.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 management system):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管理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用于制定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例如:包括风险评价、目标建立等)、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4.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5.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3]。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区别

运作基础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要是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为运行基础的管理模式,强调流程管理,重视软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以隐患排查治理、预测预警为运行基础的管理模式,因而更强调现场管理,重视硬件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要素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主要存在于策划阶段。然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中,以上三种要素存在于策划阶段和运行阶段。因而,二者的运作基础和运作阶段不同。

采取原则不同。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企业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认证,取决于企业自愿,政府无强制要求。证书由认证机构颁发,与企业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资质不挂钩。安全生产标准化则采取强制原则,政府有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达标,证书由政府颁发,并且与企业的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许可等资质挂钩。

侧重点不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侧重系统管理方法的构建,是一种系统的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主要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强调通过建立完整可靠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制,减少职业安全风险,提高安全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生产效率的改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侧重于对管理标准化体系的量化,是一种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执行标准,主要强调通过各项安全生产活动的标准化,通过各个部门、生产管理环节的各项指标达到指定的标准要求,符合各种流程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从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科学化。

2.二者联系

运行模式相同。二者都遵循PDCA循环,强调以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化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控制(act)的动态循环现代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绩效,实现既定目标。安全生产标准化旨在通过企业自我检查,纠正和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实施方式相似。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采用企业的重视与支持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企业的生产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企业根据标准规范,建立体系文件;根据文件实施管理,并进行内部审核或自主评定。通过运行控制,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通过不断的改善措施,确保企业的长期安全机制的建立。二者实施要素大多数可以对应,从而实现内容上的整合。另外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二者在过程上又可以相互补充确保了结果的一致性。

根本目的相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控制,减小因组织职工活动而造成的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目的是企业生产作业标准化和企业安全生管理产标准化,安全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绩效从根本上改善。其目的一旦实现,必然会减小员工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此可以看出,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三、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的改进建议

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已运行多年,现在也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如果两套系统独立运行,势必产生许多的矛盾冲突,影响二者效果的实现,也造成企业管理工作的资源浪费、效率降低。因此,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工作,可以避免许多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综合考虑二者在企业融合的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了如下建议:

1.核心工作融合

将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作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工作。企业若要避免事故发生,首先要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即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内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只有准确确定风险源,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具体措施。然后是风险评价,根据风险状况确定风险等级,找出风险较大的重点目标重点治理,但也不要忽略风险较小的目标。确定风险目标等级后,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目标制定具体可行控制和改善措施。

2. 组织机构融合

企业自身在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拥有一批合格的组织队伍,由各基层生产单位安全员和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这支队伍充实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来,由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管理者和员工直接参与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负责组织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促进两种工作从组织结构方面的融合。

3. 体系文件融合

在两种体系融合的过程中注意遵循PDCA循环的动态管理模式。为了遵循体系管理的原则,确保安全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企业需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对具体工作要求进行过程优化,包括策划管理的细节、实施的职责和流程、检查的时机和方法、总结和改进的渠道等四个方面,对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和升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分为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个层次。文件中存在针对各种要素的具体要求叙述不全面、内容不详实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编写文件时,需要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文件进行统筹安排、协同处理,编写成为统一的标准性文件,实现体系文件方面的融合。

4.应急管理融合

针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必须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原来就应该有一定的应急管理机制,根据这种应急管理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安全生产标准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指导两项工作中紧急安全事故发生后可以做出可靠的应变。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事故制,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或应急措施,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类安全事故,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融合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也是当今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两种模式的共同点为其融合提供了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同时二者各有侧重,运作基础和采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所以在融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更要充分了解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简化管理流程,将两种体系有机融合。通过一定时间试运行进行磨合,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最终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0),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AQ/T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

[4]吴孝仁,吴鹤鹤,工程建设行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理解与实施,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第8篇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其内涵思想贯穿古今,涉及广泛,将这些文化底蕴与当前的现代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促进科学管理进一步发展很有意义。日本企业界的高层人士对我国的《孙子兵法》、《周易》等书的拥有率很高,美国的西点军校也将《孙子兵法》列为正式教材,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将《孙子兵法》中宣扬的战略思想灵活正确地运用到了实战中,取得了辉煌战绩。而今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从我国和世界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中分析,我国的管理既不能机械地照搬他国经验,也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而应是将西方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这是建立我国科学管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思想意识的指南,提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泰罗制诞生,其管理思想以统一的制度来约束管理,而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将人们的伦理道德准则和管理措施相融合,使员工在企业有一种“家”的氛围,这样就使企业包袱沉重,大锅饭盛行,内耗大,管理成本高,员工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差,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企大都为私人企业,其管理企业的模式也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论文百事通家族式管理既有优点更有缺陷,家族式企业的员工一般均为终身雇员,稳定性强,极少流动,而且人力资源投资少,培训及再教育成本低,员工的整体素质高。再有就是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终身雇佣及工资等福利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和福利就要重新开始,因此员工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与企业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在企业初创和困难阶段时,大多企业老板注重感情投资,讲求以德服人,以行感人,以情动人,人事纠纷少,不会产生西方企业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解聘等事件的发生。经营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强烈的危机感,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使用性,企业会有较高的经济效应。而且家族式企业中运行良好的奖惩机制,都会激励员工以加倍的努力去工作。家族式企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差,技术水平低,企业后续能力差等。

“人之能群”。现代管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责任范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中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就是作为组织机构、职业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础,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机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地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地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起初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事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人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再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今日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开始就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尽管它在一些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新晨

综上所述,以德制国的理念正渐渐循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第9篇

[关键字]:道桥施工;控制质量;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bridge quality problems are endangering people's lives. Therefore, I believe, to study how to control over the quality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sciences and effetel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bridg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U44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道桥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研究

1、1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管理

道桥工程施工前期我们应引导全员,全面树立质量管理观念,树立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升质量意识。同时各级企业领导管理干部应树立精品质量意识,努力打造企业文化、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到位,科学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措施,进而为施工进程的优质施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道桥工程主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我们应由人员、组织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健全完善的保证质量体系,为高效、有序的质量控制运行提供合理的决策管理保障。同时我们应创设完善的控制质量措施,进一步对保证质量体系做细化与完善,确保其有效运行。再者我们应健全建立各项自检质量措施,完善强化检测工程质量手段,注重对道桥项目工程隐蔽项目与控制性项目的良好自检,对于没有通过检测的工序一律不允许实施下道工序的建设施工。另外我们应科学制定检查质量制度,由项目部门不定期或定期实施质量安全检查,同时我们应将每次检查获得的结果进行通报并与奖惩措施全面挂钩。检查实践中我们应做到班组间、工序间的互检、自检与专检,通过各项检查的统筹结合对关键工序、重点部位构建管理质量点,并设立专管质量岗位人员实施综合检查。

2、道桥工程施工控制管理

2、1道桥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管理

道桥工程钻孔灌注桩建设施工中常常会出现坍孔不良事故,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机率,倘若我们发觉道桥工程地基包含地下水,则应综合关注其是否包含了不透水层夹带,一旦承压地下水下层水头较地下水位下层高时,我们则必须确保其具有足够水平的泥水压力。同时在实施道桥工程施工前我们应科学勘测地质状况,明确地下水出水量、压力、水流方向等内容,同时应将泥浆比重科学控制在一点零五为宜。完成中断成孔后我们还应科学重视对跑浆、漏水状况的科学监视,尤其应注重在钻孔反循环成孔施工进程中,应控制钻孔速度不应太快,进而有效预防发生孔壁坍塌等安全事故发生。道桥工程钻孔灌注桩建设施工阶段断桩则是更为严重的一类安全事故,为有效预防不良事故发生我们应控制桩间距在桩径的三点五倍之上,并科学控制打桩顺序,有效降低对新桩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我们可应用控制时间或跳打方式有效控制对邻桩产生的不良影响。

2、2科学控制混凝土集料质量

通常来讲大多数人认为混凝土集料较水泥浆体渗透性要低,然而在施工实际进程中许多集料渗透系数相比于水泥浆体虽相差不多,而其渗透性能却比后者高出许多,在实践施工阶段我们应科学选用低渗透集料进行混凝土防水制作,该环节在道桥施工建设进程中尤为重要。这是由于粒径较大的集料会对混凝土的综合抗渗性产生影响,且较大的集料粒径则会更加容易发生界面粘结问题进而形成较大施工裂缝。同时在硬化与凝结进程中集料不会发生收缩变化,但其包裹的各类水泥浆体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变化,且越大颗粒呈现出的收缩值也会随之上升的越来越大,进而令裂缝现象出现机率增多,进一步导致了施工建设进程中混凝土的综合抗渗性能不良下降,还会令其混凝土结构遭到不良破坏。由此可见科学控制混凝土集料质量,良好选用低渗透性集料尤为重要。

3、道桥工程控制质量与施工技术措施

基于道桥工程控制质量与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企业应在完善质量控制与技术管理体系基础上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手段提升质量控制与施工技术效果,进而促进道桥施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优化道桥施工控制质量与技术管理体系

控制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我们应从道桥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评估分析出发,依据企业实际技术力量状况及实践管理流程进行基础性综合管理体系的构建。该体系的建设及完善需要我们采用针对性论证及分析令其适应道桥施工企业涵盖的所有项目工程,同时针对企业包含的不足状况实施补充与完善。例如我们可针对企业薄弱技术力量环节展开综合培训。

3、2树立科学管理目标,实施道桥工程施工与控制质量管理

为有效遵循控制质量目标实施道桥建设工程科学管理我们应针对控制质量重点,即施工材料实施管理与控制,进而为提升施工质量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应严格实施过程控制管理,采取现场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人员旁站与巡查等有效措施优化控制质量效果。再者我们应针对有可能引发不良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充分分析考量,例如尽量避免由于气候因素导致施工质量受到不良影响的季节,倘若无法避免也应在开展施工之前制定周密施工计划尽可能保障施工建设质量。

4、结语

总之,基于道桥工程施工建设科学重要性,我们只有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施工技术控制,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树立科学管理目标,才能真正提升道桥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充分满通运输事业需求,创建畅通、高效的交通服务环境,令道桥工程发挥综合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瑞麟.以施工技术管理为切入点提高道桥施工质量[J].公路与交通,2009,(11):151-152.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92-02

为提高电力设计院综合管理能力,在2008年进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如今,已过去四年多了,通过体系管理的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管理模式已初步确立,大大提高了设计院安全管理水平,有效的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设计院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仍有许多不足,距高标准、高质量的体系管理模式仍有一定差距,下面从目前电力设计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就如何推动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浅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设计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及员工对体系建立意义认识不深,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对体系运行监管不严,致使政令不畅,执行不力,体系运行徒有虚名,持续改进效果不尽理想。

二是文件编写不贴合实际,对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体系文件框架虽然已构建起来,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应急响应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从体系运行效果来看,存有职责界定不具体、管理权限不清晰、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标准文件执行效果不够理想,体系运行存有偏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

三是体系运行刻板,缺乏动态管理意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动态科学管理体系,只有根据实际,及时更新,才能确保体系在PDCA模式下持续改进,尤其是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法律法规的识别更新、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等项目中,缺乏动态管理意识,存有机械性的只更换日期而不变更内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体系的运行质量。

四是对内审人员管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队伍不稳定,更换频繁,缺乏对内审工作的绩效考核,或考核范围不全面,或考核内容不切实际,致使内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势必影响了团队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核心问题。

二、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培训,提高认识,深入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宣贯工作

一是加强全员体系文件培训。四年多的体系运行,设计院已形成了固有的安全管理运行模式,有过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一些职工难免形成了惯性思维,因此,在管理科学、理论严谨的管理体系面前,员工务必要转变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消除疑虑,增强信念,全力推进体系宣贯。每年初,设计院人力资源科根据各部门培训需求,综合考虑设计院的发展需要以及上级公司的要求汇总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对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人员、内审员、安全员都要有相应的培训目标与计划,确定培训时间、人员、目的、内容和方式,并报体系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公司各部门实施。每次培训完成后,人事劳资部门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形式要对培训效果进行验证,并存档备案。管理层是体系运行的先导,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体系运行的整体效果,因此,管理层务必要身先士卒,主动学习体系文件,要清晰体系建立的目的及意义,清楚体系整体框架结构,熟悉体系日常监管程序,每年接受不小于8小时的体系知识培训,内容包括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的安全知识,公司危险源有关的运行控制程序及管理方案等。同时要通过体系内审、管理评审及外部监审的机会,加强体系实践培训,提高全员对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二是强化重点岗位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其中包括与职业健康安全直接相关的岗位人员、特殊工种或与应急响应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如档案保管员、驾驶员、重点岗位人员、消防责任人等,培训要有针对性,每次培训都要有详细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组织实施,落实培训签到制度,并采取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验证,以达到提高重点岗位人员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是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宣传活动。当前,电力行业正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构建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以此为契机,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贯力度,可采取张贴安全条幅、制作宣传展品、开辟安全论坛专栏、组织体系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使企业全员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职业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安全意识融会到日常工作中去,在广大干部职工心中树立起“安全第一,稳定发展”的大局意识,形成健康安全无小事,做到人人关心健康安全,健康安全关系人人的良好氛围。

2.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继续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日常管理工作

文件是保持体系有效运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体系绩效必不可少的依据,是体系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不准确、不完善,则有可能造成体系运行失效,或使体系工作成本增加,影响体系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务必要把体系文件管理放在体系管理的重要位置,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清晰体系各层次文件特点和联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分为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其中手册属纲领性文件,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符合管理手册的规定;程序文件是对实施管理体系所有相互关联的过程和活动的描述,包括对企业重点危险源的程序控制;作业文件是指导体系运行的具体工作指南,是对某项危险源的制度章程控制;记录文件则是对企业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四级文件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构成了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构架。

二是要明确文件管理职责。体系实施部门负责组织编制职业健康暗管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的并负责发放和管理;最高管理者负责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批准;管理者代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审核,负责第三层文件的批准,只有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才能确保体系文件构架建设顺利有效实施。

三是要实事求是,深入调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文件构架体系。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规模、危害因素、技术工艺、职工素质等因素进行科学细致分析,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简洁操作,易于执行,务实高效的文件体系构架。在体系框架建设中绝不能好高骛远,一撮而就,务必要沉下心境,躬身实践,踏实调研,深入摸索,细化文件编订基础工作,强化文件修订评审,建立起一套简洁高效适用于本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手册文件编写要严格遵循体系标准要求,确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对文件审批、评审、修改和控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努力做到系统阐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协调统一,整体优化,切实可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编写要充分考虑到文件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要具体说明如何开展此项活动、如何进行控制,如何检查,并逐一列出开展此项活动的工作流程和细节,即:“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控制,形成什么记录和报告”等,且要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以及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有关法规要求,文件一旦批准实施,就必须作为企业的内部法规认真执行,确保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法规性”;记录文件编写要与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同步进行,确保与程序、作业文件协调一致、接口清楚,要充分遵循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务求达到“全面、简单、适用”,使其体系在运行中最大限度的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保证企业安全管理绩效在PDCA模式下稳定、持续提高。

3.狠抓落实,强化监管,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是组织按照体系目标、指标及有关程序控制管理体系运转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严格规定了体系运行与企业活动的行为标准,属于组织控制风险的法规性文件,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是企业消除隐患,避免事故,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抓好体系运行管理,务必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努力做好一下几点工作:

一是做好危险源辨识、评价,强化风险控制。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危险源辨识、评价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其它各要素管理的依据。

首先,要严格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程序,细化作业活动和场所。对作业活动划分的总要求是:所划分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二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其次,确定各作业活动及场所的危险源。结合企业活动、经营和服务特点,进行危险源分类辨识及信息收集,要充分考虑到危险源的常规和非常规情况,包括“三个时态”、“三种状态”。危害辨识方法很多,如安全检查表法(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工作安全分析法(JSA)、危害和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等,每种方法各有特点,也各有适用范围或局限性。所以,企业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仅使用一种方法,还不足以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要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辨识出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企业特征,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后果。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辨识范围要覆盖组织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考虑到作业场所中的所有人员、所有活动、所有设施。

最后,对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风险的危险危害程度,制定控制措施。运用作业条件危害性评价法(LEC)对各种危险源量化打分,并划分风险等级进行控制,把风险值较大的危险源加以重点控制。目前,电力企业的主要危害因素有:生产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消防安全、行车安全、设备安全、用电安全等为重点控制项目,要将其周密辨识,量化打分,详细列入到《危险源(重大风险)清单》中,加以着重控制。

二是加大检查力度,认真落实整改,不断提高体系运行绩效。要通过检查、监督等管理手段,以及检测、检验等技术手段,对活动的各种特性进行常规或非常规的监控,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着重对图纸档案库房、计算机房、消防器材、消防通道、车辆等重点部位进行隐患排查,强化安全检查力度和频率,加强管理,使“人防”与“技防”紧密结合,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安全运行。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在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及时下发《纠正处理通知单》,要求受检部门对不符合原因进行认真分析,解决前制定防范措施,并及时制定具体整改计划,明确完成期限。同时制定专人负责隐患整改情况的监督工作,采取安全隐患登记入册的管理办法,做好安全档案工作,做到“隐患有记录,整改有期限,过程有监督”,使企业各项活动得到体系运行有效控制。

4.全面考核,绩效管理,认真抓好职业健康体系内审队伍建设。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是管理层与员工间沟通的纽带,是体系持续运行的监管者,是第三方监督审核的联络员,是不符合项改进与纠正的实施者,在整个体系运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体系内审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体系内审队伍建设是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一是加强内审员的选拔与任用管理。目前,设计院内审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一定程度影响着体系运行质量。因此,务必要抓好内审员的选拔与任用管理,要结合设计院实际情况编制《内审员管理办法》,对任用条件严格把关,所选用内审员务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两年以上,或从事三年以上其它专业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能对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能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具有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同时要具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能力,能起草一般性文件和专题调研报告,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内审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觉悟高,热爱本职工作。另外,务必要保持内审队伍的稳定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管理等职能,提高体系运行质量。

二是强化内审员培训。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内审员培训计划与方案,并要使每一位内审员达到相应的任职要求,使其深入理解体系文件,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运作和安全管理基本情况,熟悉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掌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安全教育培训和档案管理知识等。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技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是加强对内审员考核,强化绩效管理。首先,要制定《内审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及《内审员、安全员奖惩办法》,所制定考核标准必须要量化,对不同岗位的内审员,都要确定量化的考核标准,使量化标准与履职效果能方便地进行对比。所制定的奖惩办法务必奖惩明确,为内审员提供一个意志行为选择的依据。其次,奖惩依据的制定必须公开透明,所有内审员都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其具体内涵和要求,避免发生为了奖励而奖励,为了惩罚而惩罚的无效活动。真正使奖惩成为诱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有效激励措施和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主体内容。这样,会大大提高内审员参与体系建设的热情,真正会把优化体系管理为己任,对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总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具体实践,是培育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有效途径。因此,今后务必要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努力将企业的安全管理融于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之下,细化工作部署,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工作措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推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确保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手册

第11篇

    关键词:ISO9001标准  贯标认证  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  培训  内审

    0 引言

    ISO9001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ISO9000标准出现,使质量管理的发展由全面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科学管理阶段——贯标认证。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通过贯标,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实施ISO9001标准,要求企业按照标准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标准设计要素以文件化的形式,将企业管理以程序制度化,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实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的科学管理模式。通过ISO9001标准种种制度化的程序,使体系内各环节环环相扣,互相督导,互相促进,管理工作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减少了内部推委、扯皮现象,减少了出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机率,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实施ISO9001标准,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管理。通过规范管理、规范工序、规范操作,保证了按标准规范施工,杜绝了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的使用,杜绝了不规范质量行为的发生,整个生产过程的各道工序处于受控状态,消除了异常波动,保证了质量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2 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是一个火电施工企业。自1998年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以来,一直保持认证注册资格。公司在各承建工程施工现场狠抓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工作,项目部严格按ISO9001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承建工程的质量是一个工程比一个工程好,连续多年获“四川省建筑业先进企业”、电力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2001年承建的南通电厂300MW机组工程被评为“国家火电优质工程”,工程中的13个项目被华能系统评为行业“样板工程”,承建的广安发电厂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均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工程,吸引着大批的领导及专家到厂参观。2006年四川广安发电厂二期300MW机组扩建工程获得二六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008年广安发电厂三期600MW机组扩建工程被评为中国电力优质工程。2009年国电成都金堂电厂600MW机组工程和华能上安电厂600MW机组工程同时被授予中国电力优质工程荣誉称号,在公司的历史上是首次一年同时获得两个部级优质工程荣誉。这些成绩的得来,一是依靠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其次是公司的正确的决策和全力拚搏。然而,与各项目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ISO9001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有密切关系,推行ISO9001标准管理,对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途径,而工程质量的提高是靠管理来保证的,只有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才能加强企业自身对质量的控制能力。因此企业应抓好质量体系运行。通过认证只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而保证质量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才是企业认证的根本。

    3 企业如何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结合本企业质量体系的管理经验,对企业通过认证后,要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企业应当如何做?建议企业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3.1 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现在的企业不仅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还有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来说,要承接大型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装施工任务,企业还要依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建立相应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质量管理体系,不过这些体系都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的。可看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将为其他体系运行提供强大支持。协调好企业体系运行,减少重复工作,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已经建立符合2000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根据2008版ISO9001标准,及时评审现行质量体系,结合体系运行所积累的经验,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时,注重改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把以上体系相关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管理评审、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顾客满意度监测、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在体系设计规定这些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能满足多体系运行要求,编写的文件具有通用性。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记录全面、填写方便,保证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

    3.2 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 当企业的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发生变化,社会要求变化、市场需求、企业经营宗旨、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使用,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程序、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等应当不断修改和完善,保证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当质量体系标准变化以及我们对标准理解的逐步深入,对体系文件不符合的地方也应及时修改,保证体系文件的符合性。持续改进体系文件,增强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符合性,并使这些文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运行有效性。

    3.3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把“创优”目标放在首位 工程质量的优劣是广大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没有高质量的工程,企业就不能赢得社会信誉,也就不可能占领市场。因此,创优是关系企业兴旺的大事。实践证明,企业有了优质产品—精品工程,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创名牌、创优质工程就成了施工企业的战略方针。

    质量方针是企业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也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因此,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时,把“创优”目标放在首位。

    3.4 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质量意识和技能是做好贯标工作的关键 质量体系是一个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持续改进的综合性体系。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落实。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人员流动频繁等实际问题,这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高工程质量带来很大困难。加强全员培训显得很重要。另外施工企业完成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同样建设项目有不同设计要求和标准,选用设备和使用材料不会完全一样,即使是选用标准设计、通用构件或配件,由于建筑安装产品所在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不同,也使建筑安装产品的结构或构造、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不一样,要保证工程质量,学习培训是必须的。

    教育培训首先是ISO9000标准和ISO9001标准学习,使他们全面了解标准的内容,领会标准的内涵,并能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理解标准条文。学习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使他们都能理解和掌握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规定执行,做好各种质量记录。学习质量职责、权限,使员工明白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职责和赋予的权限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

    没有高素质的队伍就不可能生产精品。建设项目开工前,针对承建的施工项目的特点,项目部制订详细的工程质量教育及培训计划。开展提高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一般质量知识、职业道德培训,学习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将建精品工程的意义和目的传达到每一个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学习施工验收规范、工艺标准、方法及工艺技巧,使员工具有满足岗位要求的能力,为保证工程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内审员是对质量体系有重要影响的特殊人员,企业应重视内审员的培训。如果一名内审员对专业知识不刻苦钻研,不及时掌握内审的好方法,不了解质量管理的新要求,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审核任务。内审员处理问题能力和培训指导各部门体系运行能力提高了,对体系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能及时发现,能够帮助责任部门制定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于潜在的问题有敏锐的预见性。

    3.5 抓好内审工作,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内审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体系有效性,抓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是重点,持续有效地开展内审,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建立不断改进的机制。内审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内部审核工作。在全年的质量计划中内部审核工作要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内审年初要有计划,申请第三方审核前要完成审核计划,这样可保证第三方审核一次通过。有效开展内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5.1 做好内审策划 ①建立技能、专业知识过硬的内审员队伍,赋予内审员相当的权限,并充分肯定内审员的工作成果,激励内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审核组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内审员编写内审检查表和审核要点,认真做好内审的各项准备工作。

    3.5.2 最高管理层要关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协调审核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强调审核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3.5.3 内审员审核公正独立,如实反映问题,并要不断提高能力。

第12篇

本文简要介绍了ISO14001管理体系的定义,ISO14001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企业推行ISO14001管理体系的意义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定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ISO14001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14001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自身设定的环境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

2、ISO14001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强调以污染预防为主,强调与法律、法规和标的符合性,强调全过程制度,有针对性的改善组织的环境行为,确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企业中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着重要实现的意义。

2.1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变废为宝,减少环保支出,降低成本。

2.2企业占领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要。

目前许多国家明确规定生产产品的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企业争取市场份额以及进行国际贸易的关键,只有实施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此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改善企业形象,降低环境风险,企业才更好地占领市场份额。

2.3企业良性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使企业走向良性和长期发展的道路。

2.4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当前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全世界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企业都有责任为使环境影响最小化而努力。

2.5可以减少由于污染事故或违反法律,法规所造成的环境风险。

2.6可以增加企业获得优惠信贷和保险政策的机会。

3、企业推行ISO14001管理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将进入国际间的竞争,加之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企业是否建立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能否能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所以企业是否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则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将会带来以下的收益: ①取得绿色通行证,走向国际贸易。取得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质是现代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②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ISO 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针对筛选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文件体系加以控制,此后在策划、实施、监控和评审这一动态的循环上升的过程(PDCA)中,将不断提高公司的环境管理水平。同时ISO 14001标准的运行模式还可以借鉴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③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避免环境部门的处罚。企业在实施ISO 14001标准时,能充分识别各种环境因素,通过制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对污染源进行管理,特别是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融合到管理体系中,进行源头控制,把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能较好地预防污染和控制污染,对保护人类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各国环境法律、法规日趋严格,企业实施ISO 14001标准则能够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修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有效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以避免可能受到的行政处罚。④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约资源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严格的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使公司通过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超过实施ISO 14000的成本(包括治理污染、认证咨询等费用总和)。

4、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促进作用

4.1节能降耗。降低成本ISO14001标准要求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及服务都考虑减少污染的产生、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节约、废物的回收利用等环境因素。通过设计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有效地促进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减少或完全避免污染物超标排放费的交纳和行政性罚款,节省支出,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4.2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ISO14001是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个体系标准。它是融合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于一身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体系标准。作为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该标准在企业原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这个新的管理机制不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而且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还为其增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4.3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此向外界展示其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树立良好的环境行为的公众形象,改善与相关部门和周边群众的关系。增加组织的凝聚力的同时满足顾客环保要求,提高了企业形象,降低环境风险。

4.4在国际贸易中冲破绿色壁垒市场压力首先来自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国际贸易中对环保标准包括对ISO14001证书的要求越来越多。获取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可以获取国际贸易准入,避免非关税贸易壁垒,创造长远发展的条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4.5有利于企业良性和长期发展。我国目前已考虑对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企业在环保贷款、环保产品认证、评选先进单位或创一流企业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政策。企业通过获取认证证书,不但顺应国内外在环保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受国内外在环保方面的制约,而且增加了企业获得优惠信贷和保险政策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与持续发展。

5、企业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好处

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站在政府、社会、采购方的角度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制度)提出了共同的要求,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污染并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ISO14001是组织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开展认证的依据。 ISO14001标准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部分的17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并确保组织的环境行为持续改进。

①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遵法、守法意识,促进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 ③促进组织提高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为解决环境问题提高了一套同依法治理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工具,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④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污染同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同时并重,从而能有力促进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对保护地球上的不可在生和稀缺资源也会起到重要作用;⑤ISO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但它并不排斥发展,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之上,贯彻这一标准,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⑥实施统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有利于消除技术和贸易壁垒; ⑦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定促进和带动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由消耗高、浪费大、效率低、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6、结束语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认可的唯一可供企业进行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防治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是该体系的重要思想精髓。企业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环保意识,防治环境污染,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ISO14001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