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

初中文言文虚词

时间:2023-05-30 10:5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文言文虚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文言文虚词

第1篇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2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中,“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认识,“民族文化智慧”的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吸取,“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逐步养成等,都离不开文言文的教与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文言文的教与学活动所起的作用比对其他形式的文章的教与学活动所起的作用更大。由文言文篇目在初中语文中所占的比例就可以得出此观点。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为例,三年的文言文单元占有率近百分之三十;文言文单元中除去古代诗词,纯文言文篇目共计五十四篇,占整个篇目的百分之三十。有的版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百分之四十。

文言文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不可轻视,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也应该像对待其他形式的文章的教与学活动一样多做研究,贯彻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但在文言文教与学的活动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占主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还是在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大多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还是这样的: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学生读――老师边读边讲、翻译、学生记录――老师归纳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中心――布置作业。在这样的模式中,老师是主体、主角,学生是配角,是被动吸收的机器。追其原因,这样做是最省时省事的。学生只需把老师讲的记住了,也就能够应付考试了,成绩也不会很差。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畸形的,不是完整的,永远离不开老师,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

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是应该摒弃的。但还有很多老师紧抓不放手,很是舍不得,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他们不信任学生、不了解学生。他们认为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没有文言文各种知识的积累,缺乏自学能力,只能靠老师讲解,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在文言文的教与学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加以改革,才对得起我们的职业,才不会永远是“教书匠”。

在文言文的教与学活动中,老师要扮演好研究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一是要研究文言文教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提出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目标看似很低,所以老师也就不如教现代文那么重视,花的精力也不如现代文。实际上,这个目标是不容易达到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文言文”不光是指课内的篇目,还应该指课外的篇目。要达到这个目标,老师和学生必须花大力气。所以老师要研究教材,无论上哪个年级的课,都应该熟悉三年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二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如何;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喜欢采用哪种或者几种学习方式等。三是研究新课程理念、新信息和新手段。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大胆摒弃落后的、滞留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大胆地试用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让学生尽早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就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研究、组织、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是互相贯通、融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

现以《六则》为例,加以具体阐述。

第一步,我确立本文的目标是:初步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初步感知文言虚词“之”、“而”、“乎”、“矣”、“焉”、“哉”等的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并加以积累;初步感知文言文中有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及通假现象;了解古人对待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并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背诵。

第二步,我把了解古人对待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确立为教学重点,把感知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确立为教学难点,这样做,是根据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现状和自己多年对教材的理解而来的。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能力;培养

初中文言文在历年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也相当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学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检测考试还是在中考中,学生的得分率还算比较高,但当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语文的的不适应就表现出来,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多,篇幅长,教师对字词的教学没有初中时那么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大,而且练习和考试时,几乎是考课外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文言文难学,反映出初中时,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下面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单情况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切实掌握重要的字词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等等。其次、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如重点的字词,教师可以交代学生自己去翻词典,了解它们的义项,找到课文所用的义项。文言文的教学才能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鉴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将相关故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可以结合史书《刘邦》给学生先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梗概,还可适当地介绍一些刘邦与项羽的事迹;《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也可借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视朗读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好古文固然要多读,而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诵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在多读中达到熟悉的程度,并在深思中体味其中的美妙,领悟作者的意图,达到一种审美享受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接龙读、默读、大声读、速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通过背诵文言文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及一些常见文言句式,并且熟练地运用它们,熟能生巧,就能转化成一种能力,文言知识也就能向潜意识转化,形成无意识的文言语感。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类、阅读引发同类词义联想等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4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文言文教学,实词、虚词的理解是基础、关键,讲解实词、虚词时,教师没必要将各个义项都列出,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而应增强其清晰度,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义项是特殊用法,这些特殊用法往往就是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屈原列传》一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一句,“见”表“被动”,这跟学生所熟识的“拜见、看见、召见、见解”等义项不同,突出强调其特殊用法,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又如《劝学》一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第二个“于”当“比”讲就要重点强调。这样增强文言实词、虚词的清晰度,便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运用讨论归纳法就会收到很好的实效。

5 要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所谓“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第4篇

[关键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高中以来,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是如临大敌,原因很简单: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考核基本上都是课内的必修内容,可是高中的文言文考核却是以课外的文言文形式进行考察文言文的知识重、难点。

一、虚词是链接三大文言句式的标志

文言文是靠句子堆砌而成的,所以首先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大意。文言文的三大经典句式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这里省略了省略句式)。而能否读懂一个句子,关键就在于能否分清这三大句式。

1.乃、为、则、者、也都是判断句的标志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乃”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是”。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则”在此处的意思也是“是”。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放在主语后面,和“也”连用,表判断。

2.为、于都是被动句的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表示为“被”。

3.倒装句里面细分为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三部分,其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之”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的标志;“于”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之”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师说》)“之”在此处表示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鸿门宴》)“者”在此处表示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燕王拜送于庭。(《蔺颇蔺相如列传》)“于”在此处的意思是“在”,和“庭”构成介宾结构,因此,“于”也可看作是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

二、虚词是判别词类活用的催化剂

文言文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大致分为三大类――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当然,活用为动词又可以细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但是判别一个词的活用情况主要是根据这个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三大词类活用围绕的中心是“动宾短语”,当形容词或名词需要扮演动词的角色时,就产生了活用为动词的情况;当形容词需要扮演宾语的角色时,就会产生活用为名词的情况;当然,当动宾短语没有任何残缺时,动宾短语前面的名词就需要活用为状语。幸运的是虚词往往是判断动宾短语的依据。

1.虚词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之”在文中的代表蔺相如,而语言环境告诉我们蔺相如不可能自己轻易离开秦国,所以此处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完整的意思是秦王使蔺相如回到赵国。

2.虚词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此句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登东山”和“小鲁”都是动宾短语,呈并列关系。由此可知,“小”的意思应该是“认为……小”,此处的用法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虚词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此处的“之”的意思是代词。由此判断“名”的意思应该为“命名”,这里的用法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虚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

第5篇

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其文言文占了选文的1/3,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时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 复习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02-01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不管初中那个年纪,学习文言文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具备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此表述,共同仁参考、指正。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知识的接受也就变得容易了。文言文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话题,其学习的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应该从第一节课导入开始,让学生想学、愿学。在初中文言文中,有许多体裁的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有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导入,枯燥的文言文有了生机,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也就更加乐意去学习。

2 授之以法,让学生会学

文言文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方式,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的就是诵读。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消化,在诵读中感悟。其次,注重翻译。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跟串讲相比,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次,学习文言文,不能只顾词面意思,要联系历史,从典故中学习。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从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最后,灵活多变,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举一反三。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选文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过的,考查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每组选项中的一个答案直接来自课本,因此,要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对于自身的文言文能力也会有显著地提高。

3 重视复习的作用,把复习提上日程

复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文言文复习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文言文复习,就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唤醒已学文言文知识,并进一步形成能力的过程。首先应该确立复习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进步或发展。而文言文的复习中,我们必须明确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其次,注重复习的层次性。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巩固、提升的过程,复习的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不能原地踏步,也不可能一蹴而成,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导向作用,文言文内容丰富、深奥,若学生盲目地学,死记硬背文言文,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劲。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有效复习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点拨思路,传授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其实文言文复习就是一个积累、巩固、迁移的过程,它不是以前学习过程的简单重复。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慢慢咀嚼,把握其精髓,才能获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加大复习力度,提高文言文的接受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教法上还是学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共同努力,学好文言文。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第6篇

关键词: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 汉字特点 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二、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屮(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①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出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著名”。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标准》,要以文字,特别是实词为核心,根据汉字形义关系、义项关系的理据性实施字词教学;通过诵读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积累常用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第7篇

一、加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2、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加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是很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2、注重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教学有别于现代文教学,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不采用适当措施,照搬现代文教法,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1)、反复朗读

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读;在要求对某些章节、某些词句作重点理解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的精读;课文较长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读时,可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给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的,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为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强阅读气氛,增加朗读的次数,可安排学生齐读或分组比较朗读。待到完全熟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有选择的背诵有关段落或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

2)、读注,查阅工具书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过去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推敲”的教学就没必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3)、学会摘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试;新课改

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之乎者也”地说话了,写文章也不用“某某者……什么也”了,但对文言文的学习不能缺少,因为文言文虽然难懂,但却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祖国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下面就结合《郑人买履》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

一、翻译做到文从字顺即可,不可太强求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翻译中,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过于注重文言文翻译的逐字逐句。如教学“何不试之以足”一句的翻译,这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何不以足试之”,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简单向学生讲明这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并引导他们明确正常语序即可,毕竟只是七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基础尚浅,不必做过多的强调,甚至要求学生对这个句子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准确翻译语句,做到文从字顺就可以了,不必为了应试而强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帮助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重点把握常用虚、实词,善于归类总结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切不可抱有一切为了考试的态度。有的教师以应试为目的,认为经常考到的内容,就重点强调,而其他的知识点就被严重忽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常用的虚词、实词,并加以整理、综合,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如《郑人买履》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度、坐、其、之、操、反、自信”等字词的用法。如“先自度其足”的“度”是动词,量长短的意思,而“吾忘持度”的“度”则是名词,指量好的尺码。再如“之”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类总结,比如“之”字常用的几种用法:作代词,代人或者代物;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作动词,译为“去、往”;作助词,译为“的”等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

三、走出“讲”的误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讲”,总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全文,然后在进行重难点的反复强调。这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汉语本来就博大精深,而且就文言文的翻译来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带着学生翻译,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形式依赖难以自主翻译。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轻讲解重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自信”的意思。通过讨论,学生们便能明白,文中的“无自信”应为“无信自”,译为“不相信自己的脚”。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学习文言文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写出“之乎者也”的文章,不是要一个中学生将“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通常放置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说得头头是道,更多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祖国文化,培养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清华.浅析文言文教学的误区[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5).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有效教学 诵读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习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而这80篇古诗文中有一大部分是文言文。其中25篇纳入高考背考查范畴。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生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诵读文言文,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读准字音

将字音读准确,不将句子读破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因历史变故、语言变化,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我们除按照课本注释的标音去读外,还要勤查工具书。教学新课之初,应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和破读字等。

(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如“间”在“立有间”中读“jiān”,意思是“一会儿”;而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意思是“夹杂”。(二)通假异读。古音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凡是通假字,借作什么字,就读什么音。(三)破音异读。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意思是“喂养”,所以读音应为“sì”;“陈胜王”的“王”作动词,应读作“wàng”。(四)古音异读。古文中有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姓氏、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在读音上要保留古音,一般应该依照传统的音去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读“dàn”而不读“shí”;“可汗”应读为“kèhán”而不是“kěhàn”。

二、读清句读

分清句读,要注意句中停顿,千万不能读破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确定停顿:(一)句首一些虚词(如“夫”、“盖”、“若夫”、“故”等)后面必须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三)根据句子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如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吾与汝/毕力/平险”。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停顿要和语意结构一致,如“其一/犬坐于前”。(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六)“也”、“乎”等语气助词,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三、读出语气

语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读出语气能够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读出语气是要把握好轻重音和颤音,做到语调错落有致,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注意用词特别是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如:“也”字,表陈述、判断的语气;“哉”字一般有惊叹之意。(二)注意句式的不同。文言文中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式等,语气方面则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诵读时需区别对待。(三)特别注意一些言虽尽而意未穷的句子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诵读时一定要把这种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四、读出情感

如教学《小石潭记》,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作者的心情为何由开始的“心乐之”,到后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的强烈发差,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可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遭际来解决疑难: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其政治上不得志而心情抑郁,以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的愁愤,由乐到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寓情于景和抒发贬谪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及不满冷酷现实的主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反复涵泳体味,能使学生无形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如反复诵读名篇《岳阳楼记》,可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政治抱负。

五、讲究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提高教学实效。诵读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可端坐着读、摇头晃脑地读;可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组读、齐声读、自由读;可进行有共性的赏读,也可进行有个性的品读。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一)范读。可播放诵读名家的录音范读,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诵读示范,并渲染课堂气氛;可师者先行,教师本人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美好意境中。(二)学生诵读。在学生诵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并做认真的点评,以此引导其他同学读好课文。(三)分组竞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字音、句读、语气都掌握好的基础上,读准、读通、读懂,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此外还可以通过哑剧、表演、猜谜等多种方式,加强诵读,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理解、积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在句读停顿起伏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在读中学,以读促解,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融。只要我们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合理、适用、适宜的背诵方法,定能促进文言文有效学习。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放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古人在读书时都是要自己断句,这给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学生首先要准确地断句,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因此,文言文断句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理解准确断句的作用、探寻断句的方法、强化断句练习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攻克文言文断句难关,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理解准确断句的作用

文言文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需要“明句读”,古人在读书时都是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所用的标点符号是从“句”“读”发展而来的。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断句非常重要,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意也不同,对文言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也会有偏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断句的重要性,理解文言文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文言文断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以下这个趣味故事的画线部分(如图1),因为断句的位置不同,让财主的儿子和女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引发了财主的儿子和女婿双方对财产的激烈争夺。财主的儿子这样断句:“九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交给/女婿外人/不干涉。”将其理解为财产全部交给儿子,女婿是外人不能干涉。女婿则这样断句:“九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交给女婿/外人/不干涉。”将其理解为财产全部归女婿所有。可见,不同的断句,文言文的意思完全不同,可以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所以学习或阅读文言文,断清句读非常重要1教师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准确断句的重要性,理解准确断句是学好文言文最基础的技能,为文言文断句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探寻断句的方法

学生要想准确断句,就要学习断句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断句的方法,才能准确、快速地断句。最常用的断句方法有四种,即抓文章、找词语、观句式、辨修辞。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把断句的方法详细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方法,巧妙断句。教师出示例文,通过例文教学,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如图2)方法一:抓文章。也就是抓住文章整个事件过程,领悟作者的看法、态度等去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后,抓住“更号六一”“客问六一”“居士解释六一”“六一之乐”等事件发展的过程,抓住客人的疑惑“子欲逃名者乎”,以及居士的态度“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使上下文连贯,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逐层逐句点断,就可以断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方法二:找词语。一般要找文章中的名词或代词,注意看动词或虚词。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做主语或宾语,主语前面或宾语后面一般要断开,主语、谓语一般不分开,定语或修饰语之间也不断句,如例文中“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句,我们可以抓住“以”“于”这两个介词,“翁”这个名词,还有“是”这个代词,就可以断句:“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上文中多次再现“曰”字,“曰”字也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中出现“曰”“云”“言”等字,表明有对话,学生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说话人以及说话的内容。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虚词,如例文中出现的“者”“乎”“尔”等,这些虚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虚词,并总结规律。(如图3)方法三:观句式。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句式和固定句式。如例文中“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就出现了“岂不……乎?”这个固定句式,表示反问,翻译为“这难道不是……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文言文常见句式,熟悉常见的句式。(如图4)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比如例文中“老于此五物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状语后置句式,“老”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意思是“于此五物之间老(去)”。理解了这个特殊句式的意思,学生就可以顺利断句。方法四:辨修辞。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在断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如上文中“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构成排比;又如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构成顶真,这些修辞手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断句。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有很多,但是这些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前提,即要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因此,在进行断句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反复强调,断句方法的运用要以“疏通文意”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断句前要先细品全文,理解全文大意,然后再借助方法准确断句。

三、强化断句练习

任何方法的习得都要通过多次练习加以巩固。文言文断句也不例外,学生要学以致用,运用学到的断句方法不断练习,最终实现方法的内化,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理解全文意思,快速、准确地断句。教师出示练习一:请用“/”给下文画线句断句,断两处。(如图5)通读全文后,学生首先可以运用方法一抓住文章的大意:这篇文章是讲述了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绘画技法的特点,文章通过建业的僧人巨然效仿董源的画法以及董源的画作《落照图》这两方面的内容来突出董源绘画艺术的特色。文章采取从总到分的结构,文章中画线句“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是对董源绘画技法的总写和概括。然后,再分析画线句的特点,进行准确断句。运用方法二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工”“写”“为”,以及名词“远景”“真山”“之笔”,抓住句中的动宾结构“工秋岚远景”“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在名词后巧妙断句:“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教师出示练:请用“/”给下文画线句断句,断两处。(如图6)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意思:文章讲述的是张嘉贞的故事,他“落魄有大志”“不自异”“不下人”“萧然自得”,但是“时人莫之知也”。说明张嘉贞因为身为布衣,而不被人赏识。张循宪“以其事积时凝滞者”询问他,他能“随机应之”“莫不豁然”,突出了他的过人之处。学生理解了文章大意,知道了画线句是张循宪要找人来询问的原因。然后,再运用找词语、观句式等方法进行断句。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使务有不决者”是一个特殊的定语后置句,转化为现代汉语语序就是“有不决者使务”,因此可以在“者”之后断句,在“使”前断句,也就是“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教师出示练习三:请用“/”给下文画线句断句,断两处。(如图7)质。以上述“说”的板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对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补充。学生思维越发灵活发散,其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创新性就会越鲜明。如有的学生说这是用家族世代祖传的秘方所打造出来的;有的学生说选用了最好的材料;有的说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等等。学生想象、述说着,思维在不断地发散,对寓言故事的荒诞、真谛,也就感悟得越发深刻,对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批判和认识也就越发强烈和深刻。寓言的价值不在于逗趣、玩乐,而在于让人反思,教师需要触动学生的觉醒意识,引发学生思辨,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辩论,历经一场思维的头脑风暴,最后使每一名学生的脑海中都耕种下智慧的种子。

四、联系生活体悟寓言寓意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上做足文章,其中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文70篇,七至九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共计50篇,另外还有 120 篇的篇、段背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在加强。然而,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效率,也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是伤透脑筋。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换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头昏脑胀,几欲入睡。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上课过程,学生实在难以爱上文言文,更别说课外主动去阅读文言文了。于是,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得分率超低。

据笔者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不同年级的 300 个学生当中,有 91%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 90%的学生最怕背文言文,97% 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古文题目成为学生成绩的分水岭,数次中考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题目的扣分率都在 50% 以上。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的逐渐重视,一方面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古文学习的无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尴尬现状。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2.1 言在文先,立足于言:首先文言文的"言"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如《公输》,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对于这段话中的"公输盘"、"墨子"、"楚"、"宋"、"鲁"、"郢"等人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句式古今也差不多,不必多花力气。对于"为"、"之"、"以"、"于"、"起" 、"见"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2.2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位和意蕴。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读准字音,读准句逗,读懂字义,读出情感,读进作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文言语感。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2.3 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任何知识的学习,再难,再复杂,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学习的规律。如,实词"许"在文言中有"答应、允许、同意"和"左右、上下"两个意思。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高可二黍许。③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时人莫之许也。仔细观察分析可发现①②句的"许"属于"数词 +许","许"往往表约数,指"左右、上下"。③④句的"许"属于"许"+名词(代词)","许"是动词,指"答应、允许、同意"。又如,虚词"之"的用法虽灵活,但仍有规律:(1)之+名词,此时"之"往往是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之"往往是代词;(3)名词(代词)+之+动词,"之"往往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只要掌握这些规律,以后碰到相关的情况,就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判断。

三 、结束语

文言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质兼美。因此,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解广华.初中文言文高效自主阅读教学浅析[J/OL].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第12篇

叶圣陶曾说: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于使学习者能够依托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对自身语文知识的拓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基础授课的同时,还应重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习得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扩展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促其心智健全。

一、重视语法训练,夯实学生文言文语法知识基础

从普遍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多数文言文语法教学的形式陈旧,使得学生兴趣淡然。文言文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语法知识更是难以言尽。学生对于文言文本就兴趣不大,对其语法知识更是心生排斥。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细致缜密的语法理论讲解,而应以灵活的形式将课文实际与学生基础、实际需要来巧妙、灵活地融合,做到精而不滥,深浅有度,点到为止。比如,以课文中的字词句为例,不必引证过多;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前提,而不可攀高求全,由此使学生能够不断巩固语法知识基础,深刻记忆。例如,在学习相关虚词知识点时,可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的“常客”,但在不同场景下,其含义多有不同。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成现代汉语,共同总结“之”字的常见用法:其一,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 定语的标记;其二,用在形容词词后多是音节助词 ;其三,用在处所名词前多译作“到”;其四,用在动词后多是代词,充当宾语,等等。以此训练巩固语法知识。

二、引入微课教学,弥补传统固定教学方法的缺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微”技术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日渐成为丰富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将其与微课结合,对于改善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弊端和症结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由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大多较短,所以教师在提炼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对于课堂重点的把握,如重点字词的用法、古今使用方法的异同,妥善整合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教学信息点,以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快地把握课文学习重点,充分发挥微课本身“短小精悍”的优势。如在讲解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时,应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结合文中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的片段,以词衬景来制作一份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的微课件,带领学生在“山水之间”寻觅“太守乐”“众宾乐”和“滁人乐”,并借以“太守与民同乐”之景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也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格调清丽与遣词凝炼。

三、结合联想教学,导入深层体验以重塑文本意境

文言文由于本身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记忆存在较大难度。教师若采用不当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体系的构建造成较大程度的阻碍,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利用联想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从而提升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常,文言文字里行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描述。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言文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展开联想,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此为基础,联合全文主旨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很多文言文中,作者都会借助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进行组合,从而衬托出独特的意境。对于这些意境,可以尝试借以丰富的联想,作者用心营造符合思想的意境,置身其中,便能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此外,在文言文的诵读过程中展开联想,也是“堕入”其悠长意境、感知其磅礴气势的有效途径之一。文言文在古人的笔下,常以配乐演奏形式进行朗诵。因此,很多时候文言文的意蕴,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来体味,进而以诵读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久久回味的无尽意境,慢慢品味古人的哲思,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四、建议

除上述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应抓住文中常用虚词、习惯句式、固定结构,精研其中的词性词义,语法结构,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中词类的活用,以此进行语义判断,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文言文知识,通过阅读更多的古典著作,提高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