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06:3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材分析
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时,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雨中奔跑,嬉戏的情景,在孩子们看来,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动的事情。
《
下雨啦》一课的教学时间正值夏季,雨水多,能给孩子们带来创作的灵感和体验,教材和课件中准备了许多图片,要引导孩子们悉心观察,丰富联想,引发回忆。
这是一节绘画课,孩子们的创作内容大致会偏重于两类:一是表现雨:用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点表现出雨的大小,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主要是表现人、动植物等在雨中的活动,有的可能是真实的回忆,也有的可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
本课题创作时,因涉及到某种场景或情节,画面内容会更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下笔前有意识地区分画面表达的主次,安排画面。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选择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条、适当的色彩表达出对雨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雨中的情境图片,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情景,体验各种角色在雨中不同的心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用绘画形式表达出自己感受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对下雨的感受。
教学难点:把下雨时的情景画下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油画棒,排笔
水彩笔
绘画纸
教师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上课前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用多媒体出示谜面,
千条线,万条线。
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田里秧苗绿,
落到水里看不见。(谜底:雨)幻灯片1、2
2、
引出课题:《下雨啦》幻灯片3
3、
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变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想不想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和积极的体验。(原理:教师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白色的油画棒画出下雨的画面,展示给同学们看,是一张白纸,看不出纸上画有什么,然后,老师用蓝色的国画色或水粉在纸上刷颜色,一幅下雨的画面就显示出来了,同学们知道这节课要画什么了吗?(画下雨)当然,我们画下雨的画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还要画下雨时的情景、雨中的感受、雨中的故事。
二、
悉心观察,探究问题
1、说到下雨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故事,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时的情景。让学生回答。
老师搜集了一些下雨时的场景图片同学们一块看一看,说说你的感受。
看图片:幻灯片5—12。在看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图片展示的情景和传达的情感。
听描写下雨的歌曲《小雨沙沙》,唤起同学们对下雨的感受。
2、讨论:问题(出示幻灯片课件)幻灯片13,回答问题出示:幻灯片14,
看了以上的图片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a\
下小雨、大雨、暴雨时有什么不同?
b\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出示幻灯片15)
(小雨----稀疏的线、柔软的线
或稀疏的雨点儿,
大雨---粗重的线,密密的线。
雨的方向---随风而动的斜线)
c\
下雨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下小雨会很惬意,很高兴,可以打伞玩儿,下大雨也高兴麦苗可以喝饱水了,一切冲刷的都那么干净、新鲜,下暴雨就有些害怕和担心了。)
d\下雨时,如果看到别人没带雨具,你会怎么办?(会帮助他一块用雨具,适时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
e\小动物们会怎样?幻灯片15、16(如:鸟儿不怕风雨;小青蛙很聪明撑起了荷叶伞;蚯蚓从洞里爬出来;小蚂蚁搬家等)
三、展示作品,开启思路:(出示学生作品幻灯片17、18
,展示4幅教师绘画作品。
四、方法指导,素材练习:幻灯片19
画下雨的场景要画到哪些景物呢?(云、雨、伞、雨披、人、动物,植物,还可以画房屋、地上的水等)开拓学生的思路。
雨的画法:长线、短线,疏密,走向不同的线条画雨
云的画法:用波浪线画
伞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果学生会画,就不再演示)
雨披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果学生会画,就不再演示)
排水法:(说明课前小魔术的原理及绘画方法)
五、布置作业,创作体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问:出示幻灯片20、21
你准备画些什么?
画中表现的重点是什么?(雨中,小朋友打开的伞像盛开的花朵;下雨啦,妈妈来给自己送伞;下雨啦,青蛙打起了荷叶伞;雨中的蜻蜓。
六、作品展示,评价交流
.展示幻灯片22
七、拓展延伸,贴近生活
出示幻灯片23
设计一件新式的、功能齐全的雨衣、或一把漂亮的小雨伞。
教学反思:
本堂课前半部分通过看图片,回忆、听歌曲、欣赏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活动充分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下雨的感受,为后期创作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第四个环节,方法指导,素材练习环节,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几种画面素材的演示画法:本来打算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这些,如画雨、云、雨伞、雨披,树、小动物、人等,然后再创作,因为教学中学生都说会画,学生平时都画过这方面的内容,也不是难点,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学生总是问这个怎么画,那个怎么画的问题,这是学生在平时的绘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所以没在黑板上演示,这样便没有了板书,似乎是一个遗憾。不过,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是丰富的。有的同学画得快的,为了尝试排水法的画法,画了两幅画。
如何把握好画面的构图,把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表现出来是教师着重引导的问题,这一点我做到了,我采用感性引导的方式,通过观察教材中学生示范作品的构图,和上一届一年级学生画这一课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准备画什么,重点是什么,画多大,画在什么位置,然后再下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顿音记号,并了解其作用,并准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演唱歌曲《请你唱首歌吧》
2、认识并掌握顿音记号的作用与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谜语导入
二、
聆听
1、
同学们见过杜鹃鸟吗?它的叫声非常好听。今天我们就邀请小杜鹃给我们唱首歌吧,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是几拍子的?(按节奏律动)
三、熟悉歌词
1、今天我们跟着小杜鹃来学唱吧
2、按节奏读歌词。请同学试一试
3、注意0
停顿和渐强记号
四、学唱歌曲
1、学唱乐谱
2、师纠正音准
节奏问题
3、按谱填词注意一字多音
4、慢速演唱
5、回原速
6、听录音轻声填唱歌词
7、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五、拓展
1、小杜鹃非常的美丽,它的声音也非常好听。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咕咕”“咕咕”同学们有喜欢的小动物吗?试着请它唱首歌吧。生按谱创作歌词
2、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让我们用小乐器试着给他们伴奏试一试吧。
六、总结
《美丽的鸟》教学设计
课
题
美丽的鸟
课
型
绘画课
授课班级
一年级
授课时间
2017年4月22日
主讲教师
何步亚
学校
中山西路小学
教学目标
观察和表现小鸟,提高造型能力
能够大胆的运用线条、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画一只或多只美丽的小鸟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鸟的结构。
教具准备
影视资料、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听几段音频,大家来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哦,看谁能最先听出答案。
生:老鹰、猫头鹰、喜鹊…
2、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听出来了,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和它们有关——《美丽的鸟》
二、讲授新课
1、师:请同学们欣赏图中七彩的鸟儿们来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鸟么?为什么喜欢呢?
生:喜欢,因为鸟儿的羽毛很漂亮…因为鸟儿的歌声很动听…
2、师:那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儿的知识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看谁能回答出来。
(1)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
(2)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3)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秃鹫
(4)世界上飞的最远的鸟——海鸥
3、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玩一个看图猜谜的游戏。
(1)看图猜鸟的部位:头、身、翅
(2)看图联想概括鸟的身体各部位的形状:鸟离不开球、蛋、扇
4、师:鸟的美丽还体现在华丽的“衣着”,观察图中这只翠鸟它身上都有哪些颜色呢?(提示:这只翠鸟头顶的颜色和翅膀、尾巴上的颜色一样吗?它腹部的羽毛有变化吗?如果你来画你打算怎样表现这只蜂鸟呢?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翠鸟羽毛颜色的变化
5、师:仔细观察以下图片,你认为哪只鸟最漂亮,为什么?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从鸟的身体结构和羽毛颜色上分析。
6、观察画家笔下的鸟儿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最美。
三、学生完成作品
师:大自然中鸟儿应有尽有,他们羽毛的的颜色也是非常丰富,小朋友们你们能它们表现出来么?还可以为他们取个好听的名字,作品完成后再让它到鸟林里做客。
要求:(1)画出一只大鸟,尽量画大些表现出鸟身上的一些细节。
(2)画出多只小鸟,并配上背景图案,具有故事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鸟儿,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他们,而不是伤害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自然中。
作业设计
完成
教材版本:
课
题:《美丽的鸟》
授课年级:一年级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
课
时:1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从欣赏大自然的小鸟入手,感受小鸟的自然美。通过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的对比,感受小鸟的装饰美。自主探究其方法、规律并以此来为爱美的小鸟设计形象参加选美比赛。
主要设计了四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欣赏鸟类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质疑探究小鸟美的规律和方法。
三、学生创作活动。
鼓励学生创作和别人不同创意的作品,鼓励学生创新。
四、作品的展示、交流、评价。
教材分析:
古往今来,鸟儿一直是人类的朋友,鸟类优美的形态、绚丽的羽毛,婉转的鸣叫为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为人类的生活增添快乐和情趣。人们喜爱鸟,把它写进诗歌里,编在歌曲中写入故事里,赋予鸟类人的情感和语言,鸟也是艺术家喜爱表现的题材。
孩子们对鸟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鸟儿成为他们童年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本课题的设立能极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心愉悦的体验,业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较为广阔的想象和
个性发挥创造的空间。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1、鸟的图片,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2、《鹭鸶》是一幅农民画,起色彩鲜艳、形式感很强,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3、学生作品从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其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本课在学生学生对鸟的认识和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运用线条、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绘画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色彩表现力强,且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还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愿学、乐学。孩子们对鸟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鸟儿成为他们童年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本课题的设立能极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心愉悦的体验,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较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小鸟,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大胆运用线条,色彩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通过造型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装饰手法表现美丽的鸟。完成一只小鸟的形象设计
作业要求:选择丰富的花纹、鲜艳的颜色去装扮小鸟
教学难点:小鸟形象的装饰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美术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它是动物家族中的飞行员,身上长着绚丽多彩的羽毛
,叫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婉转动听,猜猜它是谁呢?
生:鸟
师:同学们猜对了,它就是可爱的小鸟。(师出示鸟的图片——贴到黑板)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这只小鸟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它把自己打扮的这么漂亮,可真是一只美丽的鸟
板书课题——美丽的鸟(小鸟用图片代替)
二、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1、欣赏鸟的自然美
师:在鸟的王国里,像这样美丽的鸟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它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鸟的王国里观赏小鸟。看看鸟的王国里都生活着哪些美丽又可爱的鸟呢。
播放课件、边欣赏边分析
画面一:赤红山椒鸟
师:这只鸟好看吗?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师:身体有什么特点?像什么?
生:长长的、尖尖的,像我们平时吃的红辣椒。
师: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只只红辣椒挂在树枝上,因此它的名字叫赤红山椒鸟。
画面二:黄鹂
师:这只鸟是什么颜色?它的名字叫黄鹂
画面三:峰鸟
师:这两只小鸟是鸟类中最小的一种,它的身体比蜜蜂稍大些,因此得名蜂鸟。蜂鸟的嘴有什么特点?
生:细长,像针管
画面四:翠鸟
同学们对这种鸟一定很熟悉吧?它的别名叫叼鱼郎,是捕鱼的能手,特点是嘴巴长,身子翠绿。嘴红红的。多漂亮啊。
图片五:鸳鸯
师:美不美?身体有哪些颜色?羽毛除了有漂亮的颜色还有什么?
生:花纹
师:鸳鸯一般成对出现,雄鸳鸯比雌鸳鸯漂亮的多。
图片六:孔雀
师:这是只美丽的绿孔雀,头顶有一排直立的羽毛,像戴着一顶美丽的凤冠,开屏时尾巴打开,像一把大扇子,羽毛上有点状的花纹,像镶着一颗颗发光的宝石。
图片七:巨嘴鸟
师:这两只鸟哪里部位最大?
生:嘴
师:这就是巨嘴鸟,巨嘴鸟的身体以黑色为主,但头和嘴却是五颜六色的,依然很美。
图片八:鹦鹉
师:认识吗?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鹦鹉,有什么本领?不仅会学舌,还很漂亮,身上有几种颜色?嘴巴像什么?
图片九:喜鹊
师: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喜鹊?喜鹊的身体有几种颜色?师:喜鹊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师:喜鹊叫起来叽叽喳喳的很好听,好像在向人们报喜,因此人们特别喜欢喜鹊。
探究小鸟美的规律
师:好了,鸟的王国我们参观完了,你们说小鸟美不美?
生:美
师:小组讨论小鸟美在哪里?
生:颜色很多、鲜艳,花纹很多,各种姿态……
师板书:形态美、花纹美、色彩美
师:我们来观察小鸟的形态,看看鸟的身体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师总结:头部、躯干部、尾部、足部
2、欣赏艺术作品中的鸟
师:可爱的小鸟机这么多的美丽于一身,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人们喜欢用鸟来装饰美化生活。
看——(课件演示)餐具、窗花、刺绣、风筝都有鸟的图案,好多画家把鸟画进自己的作品当中。这是国画作品中的鸟,(出示装饰画《鹭鸶》)这一幅是农民画家张芝兰画的《鹭鸶》,漂亮吗?(出示真鹭鸶图片)它和真的鹭鸶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画中的鹭鸶比生活中的鹭鸶更美。
总结装饰画的方法规律
师:画家用了各种花纹画家用了各种花纹线条和色彩去表现,使画中的鹭鸶比生活中的鹭鸶更具美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因此我们在画小鸟时,要在小鸟真实形象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装饰、美化。选择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花纹去表现。就像这只小鸟,(课件)让它穿上彩色的外衣,戴上漂亮的头饰,这样装扮,是不是更漂亮了?
生:是
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践
1、创设情境、教师示范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了一封信,是小鸟王国寄来的。信上说小鸟王国要举行选美大赛了,邀请所有爱美的小鸟去参加。有一些鸟儿也非常想去参加选美,可又不知怎样装扮自己,怎么办呢?
生:我们来帮助小鸟
师:老师也很愿意帮助小鸟,现在老师就来给一只小鸟设计形象,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是如何表现的。
教师示范小鸟画法
步骤一:勾画小鸟的外形
步骤二:添加丰富的花纹图案
步骤三:涂上漂亮的色彩
2、学生设计创作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试试?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精心装扮下,小鸟一定会变得更美丽的。
作业内容:完成一只小鸟的形象设计
作业要求:选择丰富的花纹、鲜艳的颜色去装扮小鸟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辅导要点: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
遇到共同的问题共同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四、展示、评价、总结
1、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么多小鸟都装扮好了。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小鸟可以去参加选美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你认为哪只小鸟更漂亮些?你最喜欢哪只小鸟?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从形态、花纹、色彩等方面分析)
评出最佳色彩奖、最佳花纹奖、最佳形态奖
师:老师觉得你们装扮的小鸟都很棒,所以决定把它们都送去参加选美大赛,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也一块带给小鸟吧。“小鸟、小鸟真美丽,身上穿着花花衣,你为大自然增添希望和生机,我们大家喜欢你!”
3、课后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画鸟,鸟不仅美丽,还能消灭害虫,传播花粉和种子,为人类提供肉、蛋、和羽毛,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保护小鸟爱护小鸟。
课下到大自然观察美丽的鸟,搜集有关鸟的知识。
《爱美的小鸟》教学反思
承德县四小
白丽华
《爱美的小鸟》一课是在学生对鸟的认识和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运用线条、花纹、色彩进行装饰美化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本课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爱美”展开。
1、感受鸟的自然美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学生渴望在课堂中“大饱眼福”,只有大饱了眼福,让丰富的造型形象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孩子的在创造能力。我在课前搜集大量的鸟的图片,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丰富学生对小鸟的认识和感受,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鸟,感受其形、色的美感。
2、欣赏鸟的装饰美
欣赏农民画与实物相对比感悟艺术作品的装饰美
爱美的小鸟重在鸟的装饰和美化上,引导学生欣赏农民画《鹭鸶》,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这幅绘画作品的感受,对比不同,找出画家用了怎样的花纹、线条和色彩去表现感受,在小鸟真实形象的基础上大胆美化和装饰。选择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花纹去表现。
3、为小鸟设计形象、实践中塑造美
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小鸟王国选美大赛”的教学情境,帮助爱美的小鸟设计造型,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
加强教师的示范性、指导性,引领学生的绘画创作。利用实物展台演示小鸟的绘画步骤和方法。清晰的示范、适时的讲解学生准确掌握绘画技法,有序的步骤、细节的提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加强作业指导。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但美术兴趣易于激发。直观的、有趣味的事物很容易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低年级的美术课就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既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生只有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的效率才高。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在探究中把自己融于活动当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新授部分通过观察、赏析的方式,使学生乐于学习。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科教研组评课意见
承德县第二小学
白丽华
听了白丽华老师这节《爱美的小鸟》一课,我们可以看出白老师能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进行愉快教学,本课教学设计以教材为基点,丰富和拓展富有创意、且具实际操作效益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美的表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本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白老师从备课到上课,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从开始上课到课程的结束,多种教法灵活运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教学使本堂课内容上得生动、形象、直观。在教学课堂中,白教师能够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加之电化教学手段的熟练应用也是本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是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爱美的小鸟》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发展,符合学生的特点,使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穿编的方法规律。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所采用教法与手段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并为他们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要求。
3、运用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堂中教师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善于保持学生这种兴趣与自信心,这将关系到学生以后的美术学习。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适时使用一些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他们以高昂饱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此外,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堂上白老师以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质、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感到亲切、自然。
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教
师
简
介
【关键词】数学 新课标 解决问题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7-02
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火车站的附近,学校中绝大多数的生员都是外来工的子女,许多学生甚至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在数学能力上,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学生是比较薄弱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与弱,对数学成绩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在各种测试的试卷中,解决问题所占的分值比较大。相对来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一些,数学成绩就会好一些。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读题的能力
1.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十分有限,许多的字学生还不认得,学生在独立读题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我在教授完新课,巡视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做错的根本原因便是没有读题目,或者根本读不懂题目,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进行答题,答题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明明觉得题目很容易,自己似乎也都会做,却总是出现错误的根本症结。而只要老师把题目读上一遍,学生再进行解答,马上就会解答了。
为了养成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做了以下具体的要求:
(1)在做作业或者考试时,每一道题目先认真听老师读一遍。
(2)在心里默默地记下自己不会读的字。
(3)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读上一遍。
(4)读的时候用右手食指指着题目读,读到哪里,手指就跟到哪里。
(5)读题时要做到不漏一个字,不添一个字。
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养成良好读题的习惯,学生的读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了。
2.放手让学生去读题
让学生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特别是到了小学二年级时,不要每道题读题的任务都由老师或者家长代劳,只有学生在长期的自主练习中,读题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除法》例题4:把12个竹笋(sǔn)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过“笋”这个字,数学教科书里把它标注上拼音。在教授这节新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拼出读音,然后读出这个字,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思考,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从而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读题与解题之间,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个步骤便是――审题。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答题情况的好坏。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关键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无外乎“认真”二字。如何认真?读题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要一字一句地读,要一点一点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乱读一气。
例如,在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常常出现看图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要仔细地、有序地去数一数物体的数量,多数或者少数,都会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提醒学生要认真看题目,要逐字逐句地往下看,要一行一行地认真读,不能添字漏字,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思考,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就是题目中的一些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若能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理解,便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弄清题目的意思,这样才不会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有些题目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在审题时,却要分外仔细认真,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并按要求作答。
抓住关键字词的方法有很多,在教授新课或是做练习时,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动笔,圈一圈、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关键的字、词做上记号,或者在下面画上横线,这样便能在答题时更好地提醒自己。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针对这道题,我先让学生用笔画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16人,9人,再画出具体问题――还有几人没来。接着再找出本题中的关键字词――“现在”与“还有”二词,这样,便准确地把握了这道题的题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使答题正确率大大提高。
三、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新课标中所说的“解决问题”能力,不是简单地解答数学习题,而是涵盖了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中课后有一道题:“如果组织同学们去游玩,最好安排在什么季节?为什么呢?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这些的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不但要会回答既定的问题,还要学会提出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中,许多的练习题,都十分注意给学生们提供众多现实的素材与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们主动地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课中的例1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创设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西湖公园春游的情境:二(2)班“有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至少需要租几条船?”“5条船够吗?”等系列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教师相机归纳,整合,并充分肯定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总之,“解决实际问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以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小学语文是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科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重要研究的课题。因此,采用有效备课、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以下本文将根据学生特点、教材进行有效备课进入探讨,并进一步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的良好建议,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一、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应充分注重学情,从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行语文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语文的知识起点,从而全面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要全面的掌握,教师应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最后,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背景进行全面的掌握与评价,从而整理出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教案。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4课的《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这节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进行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蝌蚪妈妈的角色朗读,通过趣味盎然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能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并进一步激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小高尔基”“朗读之星”等相关的荣誉评价,以此激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自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并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备课
教学离不开书本教材,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应善于利用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前备课的时候,首先应对教材进行深刻的钻研,从而找出有用的知识激起小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其次,对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应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在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课李白《静夜思》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在进行此节内容的备课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的参考,可以通过研究诗仙李白的生平事迹,同时对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进行深入了解,并充分进行《静夜思》的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的教学里能深刻领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怀。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感,并深刻领悟到《静夜思》所包含的思绪,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营造课堂良好氛围进行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平等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这个交流过程的主体,而且是一种将教学氛围轻松化的有效教学方式。它有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能感觉到自我存在的强烈意识;其次,教师应将自己放置于与学生一样平等的地位,并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小学生,让学生得以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语文。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称赞》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刺猬与小獾的角色对话,让小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和学生相平等的位置营造出课堂上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对内容的进一步了解,并大幅度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四、采用提问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根据上文所述,课堂是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的场所,所以这个过程必有课堂上的提问。但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才能将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采用图片、手工课件和音乐等比较直观的教具进行巧妙的提问,这样不仅有效的激起学生的探索精神,更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设置出具有拓展性思维的问题和答案,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最后,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比较性的新旧知识问题,让小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感,并驱驶自己作进一步的探究。以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月亮的心愿》内容作为例子。教师在上此课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心愿”二字,然后向学生提问自己的心愿是什么?然后在心愿的前面再加上“月亮”,再一次提学生:那么月亮会有什么样的心愿呢?小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出疑问:月亮挂在天上能有什么样的心愿?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有效的促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
如何备好美术课呢?基于美术学科的特点,要想备好美术课,我们必须把握好“钻、解、研、制、编”五个环节。
一、“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钻研教学大纲:从整体上明确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本学科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教材的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某课教材确定后,首先教师应分析教材中美的因素。研究怎样在教材过程中进行美育和思想教育,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然后分析这课教材在整个美术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阐述清楚哪些部分属于旧的知识,要复习巩固,哪些是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最后根据掌握教材的内容,研究怎样通过作业,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技巧,使教学“由博返约,深入浅出”。
钻有关资料: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例如: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虽然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但课前我还是查阅了一些关于自行车方面的书籍及现在最新款和未来自行车发展的趋势等新闻资讯,从有关作品中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需进行试画,对教材力求理解透彻,把教材讲的生动活泼。
二、解
“解”即了解学生,要想使备课工作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负担等情况;还需联系本课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特长;对美术教师的感情,班级风气等情况;以便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适当条件帮助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后进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等。特别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下面我就以三年级学生情况分析为例:
本班共48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班级纪律和其他各科学习成绩较好,美术成绩在全校为中上水平,其中有14位学生成绩优秀,占29%,9人较差,占18%,成绩特别优秀的有张亚婷、麻世国、王梦迪等三位学生,成绩很差,要加强辅导的有刘伟强、王庆亮两位同学。
一、二年级时学习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较为巩固,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平面物形象有一定的目测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描绘。
完成作业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画完,少数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
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才能准确,确定的教学目的才有针对性、现实性,才能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反之,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就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主观主义。
三、研
研究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要求,因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例如:要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就先考虑用什么方法,提什么问题,举什么例子;然后分析怎样启发联想,怎样板画示范,怎样解决具体作画的方法步骤,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怎样纠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等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样使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最好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同时以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形成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
四、制
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水平来制作范画。过难过繁,或过于简略草率的范画,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范画大小要适当,要让最后一排学生也能看清楚,范画要做得美观,具有典型性。例如: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彩线贴画》一课中,我选择制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范图,并将范画装饰的美观、新颖,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引起他们剪贴的兴趣。
只有研究绘制范画和运用制作的直观教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五、编
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中最深入、最具体、最落实的一步。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教师应精心制作,即便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仍然要写教案。因为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变化,而补充材料要更新,学生在变化。教案内容一般有:年级、授课日期、课题、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那么怎样编写美术教案呢?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6各方面入手: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定得要具体、明确、恰当,便于执行和检查。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一节课知识的关键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确定重点、难点,应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的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就是依据教学方法的要求对教材进行组织加工。如用讲授法,就应列出教材内容的讲授提纲。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一节课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及时间分配。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不尽相同。它是课堂教学的施工程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记录演示画略图。
演示图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此外写教案要用简单明确的文字,如果发现教案中有某些不合适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使这一堂课上得更好。
一、 与编者对话,先读厚再读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例题无非是个例子,但编者为什么这么安排以及在编排习题时有什么考量?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和智慧?如果说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就是一条暗线。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如果不能认真研究教材、读厚教材,从一个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又怎能读懂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从而实现从文本(厚)到思想(薄)的华丽转身呢?
《确定位置》在苏教版好几个年级的教材里都出现过,但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与其他年级有什么不同?编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设计和编排的?如果不通读教材,循着编者的思路来寻觅,先把教材读“厚”,然后跳出教材,从教学的角度来审视,再把教材读“薄”,若省去这样一个与编者对话的过程,要教好这部分内容是很难想象的。一年级上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西、南、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六年级下册则从方向、角度、距离三个要素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读教材之后,我们发现知识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儿?”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这些应了然于胸。
二、 与教材对话,先进去再出来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材处理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对于教材,我们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学会查漏补缺,然后再跳出教材,学会合理整合,在使用时既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还是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为例,二年级下册我们在教学《确定位置》时确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表述,为什么到了六年级,“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教材要作这样的特别说明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反复研读教材,没有答案;寻问同事,也没有让我信服的理由。百度搜素,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人们知道轮船在海洋里航行,茫茫大海很难找到参照物,船长是以罗盘(指南针)来确定航行方向的,指南针的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先确定的是南北方向,这样航行的方向就以南、北为标准,所以都表述成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教材限于篇幅没有说明,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带着学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应引领着学生读懂“规定”背后的数学文化和社会学意义。
六年级为什么还要学习《确定位置》?比之以前学习的《确定位置》,它又“新”在何处?一年级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从教学内容的表述看,教学要求从“相对位置所在位置确定位置”,随着年级升高,所确定平面上的某一个点越来越准确。而本节课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具备三个要素——方向、角度、距离。它与前面的学习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对话教材之后,我们发现:北偏东只是确定一个“面”,加上角度也只能确定一条“线”,只有加上距离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点”,教材是按照“面——线——点”这样的逻辑顺序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编排的。
三、 师生对话,先发散再引领
师生对话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师生间只有彼此平等,才有“说”和“听”的可能,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才能“说自己的话”。真正的师生对话,蕴涵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彼此探讨、交流、争辩,课堂呈现一种和谐之美。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 如果你是丁老师,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生:除了第一种(丁老师一个一个通知),其他(丁老师先通知一个人,然后“击鼓传花”往下通知)都可以,这样可以帮老师省钱。
师(笑):这样钱是省了,可时间有没有省下来呢?
生:没有,这几种方法都是15分钟。
师:那有没有所需时间更少的方法呢?(小组讨论)
生1:分组可以节省时间,我先通知2个组长,然后组长通知其他人。
生2:分两组要8分钟,通知组长2分钟,然后第一组通知6个人,第二组通知6个人,还有1个人丁老师通知。
生3:我分3个组,通知组长3分钟,然后组长再分别通知4个人,这样要7分钟。
生4:我也分3个组,但只要6分钟,通知组长要3分钟,然后第一组通知5个人,第二组通知4个人,第三组通知3个人,这样只要6分钟。
生5:还可以分4个组,时间会更少一点,但到底几分钟,我也说不大清楚。
师:这个问题好像说不清。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一个好方法,想知道吗?当我们遇到较难的或较复杂的问题时,要勇于“知难而退”,“退”就是换一种思路,“退”就是退到问题的原点,这是我们思考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这一题问题的原点在哪儿呢?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简单机械地唱答“是”或“不是”,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领,学生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这种“打乒乓式”的一唱一合,掩盖着的是课堂的单调和学生思维的惰性,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被动式互动。
本课中的对话,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和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思和想,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时间有没有省下来呢?”“有没有想过时间更少的可能呢?”“问题的原点在哪儿呢?”一个个有趣的问题牵引着学生,学生欲罢不能。在沿着“梯子”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解疑生疑再解疑再生疑,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享受着对话的乐趣和思想的力量。说不清是教师启发了学生,还是学生启发了教师,在茶馆式的“聊天”中,学生感到特别放松、特别自由、特别活跃,但思维活而不乱,教师的问题一引,学生的思维马上聚焦到一个“点”上,这种问题驱动式的对话,有温度、有深度。
四、 生生对话,先碰撞再发现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对话还意味着探究,对话不只是形式,对话也不只是一种摆设,课堂上,除了师生对话,还包括生生对话,对话让封闭的学习走向开放,枯燥的课堂走向活泼。课堂上,既要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相互理解和欣赏的过程。生生之间相互启发,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从而达到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徐斌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原题大意: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时,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
师:不计算先猜一猜,操场的面积变了没有?为什么?
生1:没有变。因为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相互抵消了。
师:同意吗?(大约有80%左右的学生举手)
生2:我认为变了。因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
生3:我认为变大了。因为长比宽长。
生4:我觉得应该是变小了。长比宽长说明减少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大。
生5: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一会儿增加一会儿又减少,弄不清楚!
师:是啊,我也是越听越糊涂,请同学们在纸上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生:(如图1)原来面积:50×40=2000(平方米)
现在面积:(50+8)×(40-8)=1856(平方米)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
师:如果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面积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
(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算一算。)
生:(如图2)原来面积:50×40=2000(平方米)
现在面积:(50-8)×(40+8)=2016(平方米)
答:现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师:做完这两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没有倾听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倾听是一种真诚的学习,倾听是一种相互的尊重,倾听更是一种积极的赏识。课堂上,教师的难得糊涂让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变”“不变”“变大”“变小”“不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画呀!算呀!此时的画和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是学习的一种最高境界——自我驱动。
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比较“懒”,课堂上自己讲得少,就像一位高明的太极推手,他们善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把师生之间的问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同意吗?”“是啊,我也是越听越糊涂”,学生的思维常因文字的抽象而停滞,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数学、领悟数学。[3]“做完这两题,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把小结和感悟留给学生,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
五、 与自我对话,先实践再反思
并非有声的都是对话,也并非无声的都不是对话。学会对话,首先要学会与自己对话,用眼睛去对话,用思想去对话,用心灵去对话。对话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对话应成为教育的一种行走方式,对话不限于课堂,也不限于师生,对话不限于课前,也不限于课后,实践性反思就是一种自我对话。
我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课堂曾出现这样一个错误:
当一个三角形正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但是当三角形斜放的时候,学生往往出错,当我把斜放的三角形高正确画在黑板上时,好多学生很疑惑,这条高怎么斜着呀?
“高为什么不能斜着?”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我悟出可能有以下原因:
(1)首次感知的强化刺激。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首次感知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材料,对象进入大脑的信息是全新的,它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容易在大脑皮层刻下印记[4]。教材中让学生量出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这里的“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接着让学生结合图形描述三角形的高。无论是人字梁的高还是三角形的高,提供给学生的表象都是片面的,即“底水平,高竖直”。
(2)生活经验的惯性思维。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都以地面作为参照,垂直于地面,这是学生关于“高”的生活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底),是以底边为参照。如果三角形的底边是水平的,那么他的高就是竖直的,如果三角形的底边是“斜着的”,那么它的高也一定是“斜着的”。
(3)以往学习的负效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所施加的影响。如学生对“互相垂直”的概念习惯于“竖着”理解(如图4),作一条直线的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标准方向的定势影响,发生错误(如图5、图6),这对于在变化了的三角形中画高,在心理层面产生了负效迁移。[5]
这种直抵心底的对话让我对教学心生敬畏,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教师不尽力,反思性对话,让我找到了学生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进行课后反思,我相信:他的课堂一定会少一些浅显与浮躁,多一份宽容与理解。
2011版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话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对话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教师或同伴),这种互动式的对话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柴楠.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
[3] 马贞.关注思维过程 加深策略理解.[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教育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总是从教育观念的更新开始,逐步深入,推行到整个教育之中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肯定离不开新教育理念的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我建构。根据笔者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策略来改进小学数学课堂。
一、系统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体系
学科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的实施两方面的内容。老教材的知识系统性比较强,但是新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和体验,知识点较为分散,系统性稍显薄弱。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可能一时难以使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维度不够明确,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就难以落实到恰当的程度。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对于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把握,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新课标中将“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意在使学生初步产生折线统计图的概念,了解折线统计图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而老教材六年级的相应内容则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折线统计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完成原来六年级学生的任务。
二、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一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直接抛出需要探究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浮于表面,没有注意学生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的积累。为此,教学中要首先根据教材需要,设计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的目标,也包括学习方法的目标,以学生思维的困惑为基础,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吃透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推进教学。
三、开放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所以要开放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适当改编教材内容,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时候,选择生活化的事例进行教学:一桶植物油是48元8角,一瓶牛奶是4元8角5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同时,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较弱的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四、把时间让给学生,引导其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尤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现代教学论提出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在教学设计上,应考虑变“教案”为“学案”,将关注的视角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少讲、精讲,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实践和反思总结,学生自己的探究比老师教给他们方法或者结果要受益更多,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的教学中,都涉及探索规律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来发现一些排列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强化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在小学数学中,需要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进行识记、理解,提高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要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名词(如正方体、长方体),术语(如加、减、乘、除)进行理解、学会运用,同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四种运算的能力和口算、笔算的能力,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字题的做法,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改进策略的探究,要建立在新教育理念之上,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洪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2(28).
[2]郑锦丽.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2).
数学是众多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重大科技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数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1.课前认真备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好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努力探索解题思路,同时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的求知欲也会被激发出来,就能更容易主动听老师说话,这样就完成了培养倾听习惯的第一步。
2.课中调动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把主要知识的讲授放在课堂的前20分钟,结合PPT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有趣、简单明了、条理分明,教学设计也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使他们自然地完成学生身份的转变,进而融入课堂,乐意听讲。
3.及r互动检查,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以及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课堂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源泉。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不是单纯地翻看一遍要学习的内容,把能回答的问题回答出来,不能回答的圈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阅读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起寻找解答方法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析、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导致读题目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进而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出现的解决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3棵,梨树比桃树多9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有些同学这样解答:23+9=32(棵),答:果园里一共有32棵树。这样的解题方式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只算出了梨树的棵数,但问题是要我们解答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根据题意,我们的解题思路应该是“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但是题目中只告诉了我们桃树的棵数,我们就应该先根据已知条件“梨树比桃树多9棵”先算出梨树的棵数,再来算一共有多少棵果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导致解题错误。此外,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就会在抄写题目的过程中出错,如在计算“208+305”时,由于不认真读题,学生就可能会把算式写成“206+305” 而导致错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多么重要。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讲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思考情境,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提问答题的过程中,把容易解决的问题留给基础稍弱的学生回答,根据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并且给予一定的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组合成四人学习小组,让他们可以在交流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使合作成为一种需求。让学生能自信地把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大胆与组员一起分享,从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在合作中竞争,使每位同学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教学目标 理解 落实 误区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可谓深入人心。而围绕目标设置的理论争鸣与实践探讨,也一直未停。新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论,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各门学科的目标设置又指明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品德与社会(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太大,导致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无法正解理解教学目标,甚至认为只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的,只有自己比较拿手的方面,都可以拿来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常有遗憾之处。纵观现在的部分品德课堂,笔者觉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理解、落实上存在着如下的几个误区。
一、贴新课标的标签,冲淡品德味
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这门课程定位为综合型课程,它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有一些课的老师在设计时,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做了大胆的尝试,形式是新了,但目标却有了遍差,冲淡了品德味。
《夏天的小虫》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这课的教学内容与科学颇为相似。曾听本校的一位年级教师进行执教,她在教学时让孩子们捉了不少的虫子,孩子们在课堂上是比较活跃,说虫子,看虫子,归纳出昆虫的各种特点。活动性是强的,综合味也浓了,但总感到上得太像科学课,缺少品德课的特点。无独有偶,2006年省教研室邬老师曾就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其中杭州卖鱼桥小学的徐燕老师也上过这一课。同样,徐老师也让孩子们课前抓了虫子,在课堂上进行了虫子的小小展览交流会,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抓到的虫子的特点以及自己在捉虫子过程中的趣事。但不同的是,徐老师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给说得特别棒,观察得特别仔细的小朋友颁发了一枚“科学迷”奖章,这一小小的举行,无疑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徐老师还根据孩子的生活实际,指导如何避免这些小虫子给我们带来的烦恼。重点是夏天怎样来驱蚊和被蚊子叮咬后的措施。这个话题得到了孩子的共鸣,因为驱蚊就是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别人的经验对他们的生活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纵观两节课,徐老师因为教学目的上始终没有忘记品德这个本性,指导孩子生活,培养孩子情趣,所以课也就更饱满,更丰富。我想,邬老师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广大品德教师,品德课的综合性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无论怎样综合,它还是品德课,不能冲淡品德味。
二、教学安排“避重就轻”,削弱重点目标
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目标往往有好几点,但每条教学目标的落实却不是平分秋色的。在几条目标的设置中,有些可能是重点,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内容去达成,而有些只要达到了解、知道的程度即可。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重点目标”在脑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多彩的服饰》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县品德教研活动中,一位年轻的丁老师执教了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2)知道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知道不同的场合穿着的不同;(3)培养对不同民族多彩服饰尊重、欣赏的态度。在这三个目标中,后两个目标为本课的重点。丁老师为了达成这三个目标,她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让学生欣赏中国少数民族和外国一些奇特的服装;二是了解礼仪服饰,以当下红星小沈阳在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来让孩子明白服装的穿戴是有场合的。最后。老师还安排了在电脑上给模特换装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对服饰的正确穿着进行实践操。从教学设计上看,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应该说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但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中,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却并不恰当,以至于最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尤其是重难点没有扎实的落实。
丁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她找齐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所有服饰。还有与服饰有关的知识、趣事,并把它全都打印出来,让孩子们先分组看、说,再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少数民族太多,资料又太长,孩子们一时间消化不了,站起来交流的孩子花很长时间都说不清楚。就这个环节,花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于是,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她才匆匆地给孩子欣赏了外国的部分特色服装,对于后两个重点内容,即不同场后穿不同的服装与换装的搭配小游戏,终因时间关系,都是匆匆走过场。很遗憾地,想得挺好,实际效果却不佳。造成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在目标设置后没有更深地考虑到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如何突出重点目标,让课堂效率能得到最高。
三、教学设计先后错位,浅化主要目标
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这一课共两课时,这位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她想达成的目标是“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长大。”根据本课教学参考的目标定位理解,本课所理解的长大是“让孩子感受到现在二年级多彩的学习、生活,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进步,从而懂得节约,懂得关心大人。”
从教案设计上来看,这位老师对于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明确的。第一步,她是通过让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外在的成长与变化。第二步,是激发孩子欣赏自己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产生成长喜悦感。这两步之后,孩子们就对什么是“真正地成长”有了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也就真正达成了。教师安排的第一块内容是让孩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能证明自己长大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个孩子拿出了一张四岁时和父母一起游玩的照片,用照片上稚嫩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从而说明自己长大了。老师让同学们也根据照片对这位同学进行比照,孩子们从身高、体重、穿的衣服等来说明这位同学确实长大了。老师又拿出一本孩子的出生证,从出生证上的身高、体重来说明孩子们的长大。整个环节孩子们都趣味盎然,
课堂气氛也不错。这时候,老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确实长大了,下面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成长章,郑重地别在胸前,并欢呼:我们长大了。接着,老师又教学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即让孩子进行本领的展示,告诉孩子们我们不光身体长高了,我们还变得更能干,更懂事了。整个看下来,觉得老师对于目标的理解还是正确的,但在教学设计上,第二个环节设计不妥,成长章的提前佩戴让孩子误以为个子的长高就意味着“长大了。”如果在两块教学内容之后,再郑重地进行“成长章”的佩戴,整个设计就更加合理,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就更饱满更正确了。
四、各个环节目标无度。导致整体失衡
曾经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在给一位一线老师评课时指出:“语文课朗读确实是非常重要,但不同时间的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初读时可能只要求读通顺、读正确,在走进课文时要求学生读流利。而再进一步读可能是读进人物心灵,讲出自己的感受了。对于每一步,老师心中要非常清楚,你的目标要落实到哪个度。”“一语惊醒梦中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肯定有目标所在,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知道到底到哪个度,真正落实在哪里。只有教师自己对于教学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分解落实,整堂课的目标才会完整地凸现。这在我县青年教师叶建丽上的一课中我深有感触。
叶老师所执教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寻访大师的童年》。这篇课文离孩子的生活其实并不近,不像其它课文那样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叶老师高明的地方觉得有三: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纵观古今中外。大师可谓数不胜数,但叶老师此次只选定咱们绍兴人的骄傲――文学巨匠鲁迅为主要教学内容,因为在绍兴,有鲁迅故里,有鲁迅外婆家等教学资源,孩子们离得比较近。就算走出绍兴,鲁迅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师了。二是教学形式的新颖,整堂课,叶老师都以乌篷船为线索,趣味盎然。但特别一提的是她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度的把握非常到位。根据教参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三点是“初步学习讲故事、辨认的方法,交流和分享对大师童年的感受,引导学生形成对大师、名人的正确看法。”在这一点上,叶老师理解得非常透彻。我们在上这类文章时,很容易把大师神化了,让孩子很崇拜,但往往觉得高不可攀。但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从大师的童年中读出自己的影子,也读出大师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基于这样的正解理解,她在第一环节“摇啊摇,摇到外婆家”这个环节中,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到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听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小鲁迅的勤奋好学。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导入后,老师说:“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一名学生答:“在墙角。”“谁咬断了他的尾巴?”“一条蛇。”“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里怎么样?”“难过。”“它会想什么办法呢?”一名学生说:“问别人去借。”老师非常高兴,马上接下去说:“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老师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老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孩子们一边看画一边说:“小河。”“对了,它看见——?”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小鱼!”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的尾巴在水里干什么呢?”老师连续问。孩子说:“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壁虎与小鱼怎么说呢?”一学生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真有礼貌!小鱼会同意吗?它会怎么说呢?”孩子们同样回答得非常顺利。最后老师说:“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一时,小手林立,小脸通红:“我来,我来!”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就这样,以简单重复的方式学习与老牛、小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一直到下课,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
案例分析
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教师的问题实质很简单,学生只需读过一遍课文就能回答——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就有这篇教材。作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至多只能算是热闹。不见沉思和有序,其实没有任何语文价值。究其原因,这同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抄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读。结果是目标肤浅,流程简单,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动作突出的对话就表演,以“发展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故事,文中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种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文中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此类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应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育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如认识价值等,将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来,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策建议
1.阅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不可仅凭教学参考和网络,就匆匆着手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和思考,整体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知道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从而落实“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一目标。
2.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通览文本后,进入细读,在细读时,除了要看文本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把握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有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非只知道不同尾巴的作用和仅停留于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
3.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一些具有科普性的经典故事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如,课文提到壁虎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因为壁虎尾巴长得不很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还有平衡和吸附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文本中的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统一的,是对这种一定时间的摹写,教学应体现这种语文形式的解读。
多年前,斯霞老师就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1: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能长出来。
生2:小壁虎爬呀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3: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呀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另外,再想一想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2:雪花飘呀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