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这也是课堂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课堂,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是授予我们知识与人生哲理的另一位老师,生活处处是“课堂”。而社会公德则是人生中的特殊“课堂”。
最近看到的两则广告,更让人感到生活课堂的重要,因为这广告赋予了我们人生的哲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则公益广告,标题是:“抛弃陋习,崇尚文明。”
第一段是在地铁里,大家都围着一个易拉罐在踢,生怕把它踢到自己面前。这时,易拉罐踢到了一个青年人的脚底下。这个青年人不像其他人,继续踢出去,而是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
而第二段是在公共汽车上,年轻的人都坐着,车里只有一个老太太站着!而其他人则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这一回看到的,还是那位小青年,主动出来让位,并且把老太太扶到他的座位上。
看了这则广告,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为小青年的道德行为而赞美,相反,我们应该为那些旁观者的行为而谴责。要使中华振兴,就要从小建立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孩子在社会公德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但有技术而且更要具有社会公德才能立足社会。
小学时,在上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一家日本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前来面试的几个中国大学生,一走进人事部,扫帚,拖把,倒了一地。开始面试了,几个大学生不顾房内有多乱,而走向办公桌,这时人事部经理马上宣布面试结束,同时这几位大学生都被淘汰了。多惨的结局啊!如果他们多一点公德,多一份礼貌。恐怕这份工作就会属于他们。
这也是课堂,是人们一生的课堂。要想对社会有所成就,必须有礼貌讲文明,遵守社会公德,在这个课堂里我们将会收获。
这也是课堂
幼年的我,知道有桌有椅的教室就是课堂;上了小学的我,了解了教室外的操场也是课堂,如今的我,懂得了生活处处是课堂。而有一件事,令我深深体会了这个道理。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吃过饭后,我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下一盘象棋吧!好不好?”“好啊!”爸爸爽快地答应了。我急忙拿来了棋盘和棋子,摆好了棋子的位置,我们便开始酣战起来。不一会儿,爸爸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只见爸爸用手托着下颚,紧锁着眉头,努力地思考着,谋划着对策。“怎么样!”我边笑边得意洋洋地说,“不行了吧!还不认输!”爸爸抬头看了看我,说:“棋还没下完,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切!”我不服气地小声嘟囔了一句,“那就走着瞧吧!”
这时,我耳边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旋律,抬头一看,原来电视上正播放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眼睛努力盯着棋盘却不由自主地瞟向了电视机,渐渐被吸引,就在我沉浸在电视情节中时,传来了爸爸爽朗的笑声:“哈哈!你输了!”我一惊,赶忙低头一看,哎!可不是嘛!本来占上峰的我被爸爸一招击溃了。我垂头丧气地小声嘟囔道:“哼!要不是我看电视……”爸爸对我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不仅是下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功亏一篑,就像今天下棋…”“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明白了,我一定吸取这个教训,以后做事一定全力以赴,善始善终,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三心二意了!”
父亲的那一番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使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在那一刻,我的家是教室,父亲是老师而我就是学生,生活的学生。在这无处不在的课堂里我将得到锻炼与提高,一生都会不断充实,受用无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樱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燕子飞了又回,回了又飞。自从登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每每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清纯的笑脸都会让我感动不已。回首十余载的风风雨雨,我都难以名状,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收获和大家共享。
当莫言摘取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中国这古老神秘的国度吸引无数人的关注。文学这神秘的领域如今又一次彰显了它的魅丽。让名著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写作欲望己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做的功课。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个人收获良多,一点经验欲与诸位同仁共享,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尤其是名著的热情,在这里所要读的名著,作为老师必须要认真筛选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有一定的启迪,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笛夫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弗特的《格列夫游记》等一系列的励志书籍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必要。为了使孩子对这类书产生兴趣,我可谓煞费苦心,在班级的多媒体教学中播放动画片,进而又播放电影,在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把握时机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动画片,电影都是改编的,书本身的艺术魅力是动画片,电影无法取代的,孩子们便争相去和家长汇报,我又即时建议家长指导学生再读名著,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再给学生规划好时间,一不应因为过于贪恋书而把握不好功课,二读书过于粗略而没有任何收获。以上两点都是不可取的,应在阅读中感受读书的快乐,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开展第二课堂进行读书比赛,让名著走进课堂可不只是学生机械看书而应是对书的主旨的把握,这里,每周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看谁介绍得详细,然后由同学打分,评出优秀者给予班级的最高奖励。对于同学对书中有争议的地方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组织同学开展辩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老师总结时应对双方都给予肯定,对学生一些偏激的观点加以开导,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真真正正把握名著的要旨和内涵。使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适应素质教育的潮流。改变小学生只知写作业和一味地补这儿补那儿的不良现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极快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品质决定素质。授之以鱼仅得一餐之饱,不如授之以渔,或许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再次,让阅读引导作文,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关,但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这样说,阅读与作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给作文以借鉴:作文给阅读以指导。当名著走进课堂学生先读然后把握名著要旨,进而再应用于作文使作文有所提高,苦于写作难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用阅读来引导作文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我近几年经过和同事探讨,课堂教学实践而得出的。
一、摘抄
在阅读时从书中摘录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进行反复品味,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量,在写作文时可以当作素材以提高作文的含金量。作文不再枯燥无味,用字用词不再平淡无奇。
二、赏析
随着阅读量的逐步增加,摘抄的词语句子的逐渐增多,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不断反思词语运用好在何处?句子运用妙在何处?阅读这时就不再是单纯的积累而变成一种鉴赏。
三、仿效
反思之后产生的问题须不断的深入研究,当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就应仿效相关词语,句子进行创作,然后开展练笔,用手中的笔来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到社会百态,小到家长里短,成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文也就在这种训练中不断提升。
最后,名著在课堂中拓展延伸,读名著讲名著品名著让名著不再寂寞,指导学生读讲品之后我们的教学并未就此结束,我们应引导学生如何体会作品意境,名著为我们营造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在这里鉴于学生的年龄较小采取开放式研讨,只要能够说出即应给予鼓励让其继续深入,另外也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上网查寻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名著在此也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环节看似平常其实也极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让名著走进课堂的根本目的。
三寸舌,三寸笔,三尺讲台,三千桃李。
十载风,十载雨,十载树木,十万栋梁。
摘 要: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从小学教学的识图作文中逐渐向多体裁论文转变,例如日常的信函、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叙述文等转变,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选材范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利用作文这个平台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结合起来,将课堂内容丰富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但是作为初中生,相关语文教师对于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作文素材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作文素材,应该结合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搜集和编排,以便将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发挥到最优水平,同时甄选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但是就目前语文作文教学来说,这类的作文素材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许多老师在作文素材选择上多依靠课文单元的作文题目以及中考作文题目,素材也较为老旧,不能够反映当代初中生的思维特点。针对这类情况,首先老师在作文素材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将旧题材和新题材结合起来,课内知识与社会热点话题结合起来,看图作文与命题作文以及半命题作文结合起来,题材要尽量新颖,能够折射出当代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作文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作文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质量提升不上去的一个原因。教学形式的单一表现在:作文的形式趋向于学生习作,而对于技巧性的讲解则很少;作文的形式趋向于课堂教学,而对于课外练习和观察则很少;课堂内容展示多以板书的展现形式为主,多媒体展示很少等。对于这类问题,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方面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入手进行作文教学;而对于课堂展示,要结合板书和多媒体的形式共同展开,对于优秀作文可以模拟成动画,从听、触、视等感官刺激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表达技巧等。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诗词赏析教学等,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将语文的作用发挥到最优。
参考文献:
郝利红.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行交融[J].黑河教育,2010(02).
科学史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相信权威,不要随波逐流。教育更应是如此,沉下心,慢慢来,在坚持中与守望中教好书,育好人,有了这份坚持与守望,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小学教学要重视字词教学
再好的语言也是由一个个字、一个个词组成的,没有了字词的学习,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因此,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也是语文是工具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字词教学似乎和阅读教学渐行渐远,中高年级的公开课上看不到字词教学成了“家常便饭”,就是有字词教学的环节,也好像是“装饰品”一样点缀一下。老师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预习课文的能力,因此,字词完全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解决;课文那么多,课时那么紧张,字词教学再挤进去真的来不及。
二、教师自身要不断积累
平时训练得怎样,课堂上学生就会有怎样的表现。平时不重视朗读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就很难出彩,拖腔拖调,疙疙瘩瘩,毫无生气可言;平时不注意习惯的培养,课上也会“露尾巴”。平时积淀了多少,课堂上老师就有几分表现。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他的课堂也许会苍白无力;一个不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也许只会依葫芦画瓢,学个形似而不等要领。近年来,各校招聘新教师,硕士毕业生走进小学,深得校长们的喜欢,其中一个原因,这批年轻人功底不浅。当然,积淀还要靠日常的努力。一个将读书视为生命的人,他的内心有多充实,他的精神世界有多丰富。教师首先也应是个读书人,课堂中的“气自华”源于“腹有诗书”,这是听再多名家的课也模仿不出来的。
三、课堂上要多给孩子鼓励
当我捧着学生的作文走进教室,翻一本,读一句、两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老师为什么欣赏这样的句子?再翻一本,读几句,读一段,让孩子们一起思考:这样的句子好在哪儿?翻一本,告诉学生:这个同学写得很认真,比上一次有进步!尤其读到徐××、李××的句子时,孩子们都转过去看他们,脸上写满了诧异和惊喜。
我告诉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的就是好作文,你认真了并且有进步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这是老师评价好作文的两个标准。正是因为这种表扬式的点评,使学生乐于接受,格外兴奋,在接下来的修改和誊写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极了,其表现可圈可点。
反思我们的作文讲评课,有两种现象值得推敲,一是总是拿班级最好的作为例子,总拿作文选上优秀作文作范例,达到这样的程度才是合格的,让大部分同学望而生畏,再跳也摘不到果子,久而生厌;二是作文讲评面面俱到,描写要具体、生动,用词要准确、传神,过度要自然、合理,每一次都是这样的要求,每一次到达不到要求,久而生烦!在作文课堂上,鼓励为主,树立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因为每个孩子的作文总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四、要让孩子学会表达
语文学习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归结起来,写最能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一个会读的学生不一定会写,一个会写的孩子一定读了不少。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相互依附的一对伴儿,谁也离不开谁,教学生表达是阅读教学重要的事情。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如何教学生表达,值得研究和探讨,不要让我们的表达成为点缀课堂的“塑料花”,好看而没有活力。
一、写运动场面
多媒体在显示中包括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在讲评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的作文片段同步播放,比照对看,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在指导学生写运动场面时,教师可以借用奥运会刘翔跨栏时精彩的片段。那飞身跨栏,那低头挺胸闯线――大家重温经典,被刘翔高超的技艺折服了。学生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了动态属性,感觉和体会了各异的“飞行”姿态,并抓住其特征。听着激昂的音乐和有感情的解说,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教师教得自如,越教越有趣,学生学得轻松,越学越爱学。
二、写景
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使用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帮学生成功地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课堂上巧妙地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的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收集丰富、形象、生动的写作素材,化远为近,缩小写作和学生的距离。这对挖掘学生的作文思维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深远的意义。
三、看图作文,化静为动
看图作文训练中,其中的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动感强烈,一般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这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见识的不足,往往写不出有意境和内涵的文章,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遣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
现在的三维动画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视觉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看图说话中,“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想到:为何不把南瓜滚动回去呢?而新的课件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还有“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从而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这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大多数教学实践证明,自从多媒体进入作文课堂后,课堂一下子便活跃起来,学生们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这样一来,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广的空间。
所以说,多媒体能制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多角度拓宽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作文教学,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训练,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都会大大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目前小学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在人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虽然小学生人生阅历少、知识储备少,但是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也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的改进和创新,来达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鉴于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实施场所,因此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活跃。同时,笔者要强调的还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
此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一般的看图说话、看图作文中都要用到。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强调细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让他们考虑问题、观察事物更全面,而且在写作和陈述训练中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完整性。
二、迁移法
迁移法是学生向优秀作品学习时的一个主要方法,只有通过模仿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文章结构、一些生字词应用等方面,迁移法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教师要先着重讲解被模仿的文章,引导学生如何迁移使用,从而达到以一点带动全篇、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应该说,迁移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到自学成功的乐趣,思维得到训练。
三、分析综合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教授字、词、句,只有让他们理解这些,才能找到课本本质和非本质的内容,并最终通过综合,对课文主旨、中心思想等进行概括,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也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表演法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超过半小时的课堂学习是不容易的,而如果换成表演互动参与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教师应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多安排学生以参与式的表演方法来学习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比如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等等。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总结下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的 广 博 思 想 和 知
识,
就 像 是 一 本 每 页 仅
有 两 行 正 文 却 有 四
十 行 注 释 的 教 科
书。
―― 叔本华
【设计说明】
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主要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展现的是作者对语言的个性化运用。这样的写作活动,的确有许多不可教之处,但是,中学的作文教学课承担的并不是让学生成为作家的任务,而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基本的谋篇布局能力,基本的传情达意能力,这些基本能力训练与不训练是大不一样的。这就好似打羽毛球,经过专业教练训练过基本动作和步法的往往比业余随意打的水平要明显高出一筹一样。通常情况下,文学性创作也是在基本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拔节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所以,我觉得中学课堂里的写作是“要教”的,也是“可教”的。
写作是一个过程,无论是指令性写作,还是自由写作,都需要经过构思、选材、书写、修改等阶段,只不过因为要求不同,顺序会有所调整,或者增添审题的环节。中学写作教学需要对学生写作过程产生影响,教师得有意识地根据学情进行写作知识点的选点教研,日积月累、连点成线渐渐形成写作的整体框架。不能因为写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行为就完全排斥写作的阶段教学、写作的选点研究。与艺术家画素描,在大体勾勒作品轮廓之后,需要对每一个局部进行细究才能最终完成作品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中学课堂里的写作是要追求“过程化”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则材料的多层次挖掘,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寻找挖掘材料立意的两条路径。
2.理解材料立意的五个层次。
【教学过程】
一、以作文题引出材料
就“这也是幸福”作文题而言,同学们看看以下哪一则材料更合适?
1.早就羡慕同学们拥有iPad mini,曾经在爸爸面前流露过,没想到生日那天,一向节约的爸爸竟然也送了台给我。
2.一个平常的周日,奶奶在阳台晒太阳裹馄饨,妈妈在一旁陪聊天织毛裤,父亲伴着轻音乐在电脑前工作,我在房间用显微镜观察叶细胞并用手机拍成照片。
明确:“也”指向的幸福表示从表面看来没有幸福或称不上是幸福的事情,因为自己独到的感受、深刻的思考,发掘出的别样幸福。第二则材料看似平常却在其后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所以更合适。
二、初说立意探寻路径
1.“一个平常的周日,奶奶在阳台晒太阳裹馄饨,妈妈在一旁陪聊天织毛裤,父亲伴着轻音乐在电脑前工作,我在房间用显微镜观察叶细胞并用手机拍成照片。”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则材料中蕴含着哪些幸福?
学生答,教师分两个文本框输入幻灯片。
A组
(1)全家气氛温馨和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关爱的幸福。
(2)妈妈关爱我的幸福。
(3)全家享受平凡、知足常乐的幸福。
B组
(1)我懂得了家人最能给我幸福 的幸福。
(2)奶奶享受晚年的幸福。
(3)我研究自己的爱好是幸福。
2.哪位同学说说老师为什么要分两个文本框录入呢?
明确:A组立意来自对家庭人物之间角度的挖掘(奶奶、我、爸爸、妈妈之间种种组合);
B组立意来自独自个人角度的挖掘。
三、再说立意厘清层次
1.学生继续回答,教师继续分文本框输入幻灯片。
A
(1)全家气氛温馨和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关爱的幸福。
(2)妈妈关爱我的幸福。
(3)全家享受平凡、知足常乐的幸福。
(4)每人享受自己所爱的幸福。
(5)婆媳相处如母女的幸福。
(6)爸爸非常支持我的爱好的幸福。
(7)用自己的幸福带动家人的幸福。
B
(1)我懂得了家人最能给我幸福。
(2)奶奶享受晚年的幸福。
(3)我研究自己的爱好是幸福。
(4)奶奶为家人付出的幸福。
(5)父亲热爱工作,承担家庭的幸福。
(6)每个人都有一技之能的幸福。
2.根据类别将每组中的立意正确连线。
A组两类
情感类
(1)全家气氛温馨和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关爱的幸福。
(2)妈妈关爱我的幸福。
(5)婆媳相处如母女的幸福。
感悟类
(3)全家享受平凡、知足常乐的幸福。
(4)每人享受自己所爱的幸福。
(6)爸爸非常支持我的爱好的幸福。
(7)用自己的幸福带动家人的幸福的幸福。
B组三类
能力类
(3)我研究自己的爱好是幸福。
(6)每个人都有一技之能的幸福。
品质类
(4)奶奶为家人付出的幸福。
(5)父亲热爱工作,承担家庭的幸福。
感悟类
(1)我懂得了家人最能给我幸福 的幸福。
(2)奶奶享受晚年的幸福。
四、组句成段综合内化
1.在这些立意中选择你比较喜欢的立意,并读一读。
2、用组句成段的方法来凸显自己的立意,回应《这也是幸福》的“也”。
教师示例:
这也是幸福
我探究未知事物是一种幸福,
父亲追求事业成就是一种幸福,
家人常相伴共享安闲更是别样的幸福。
(学生书写3分钟,指名交流,教师点评。)
板书:
材料的多层次立意
独立个体的角度(能力――品质――感悟)
农场天地广阔,生活多姿多彩,是孩子们的乐园,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作文尤其应该如此。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作文,以参与体验来拓展习作源泉。
常言说,创作是心灵的外在活动方式,是心灵的真实反映,情境对于创作的作用远不在于它的形式有多新,有多吸引人,而在于它能引起与创作者心灵的共鸣,使孩子们能在一种赏心悦目的心情中完成自己心灵的旅程,把自己的心声传递给读者。为此,我就对自己教学中习作途径的引导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作文
生活即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让学生每天留心自己的生活,把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或者画面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写成日记。如发生在课堂上的、课间的、寝室里的、食堂的、操场上的……或者是山川田野的、农家生活的,只要是你的所见所闻,或是你心灵最深的感悟,都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就会去留心生活,生活也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情感的火花,激活了他们习作的欲望。蓝天白云、大地河流、山野乡村、校园内外成了孩子们自由驰骋的乐园。每天我都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的,阅读到一些颇具新意的佳作。同时,日记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通过赏析佳作也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成长,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作文也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二.在“活动”中教会孩子作文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可以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今年的“三八”节,我建议孩子们自己动手为自己喜欢的老师做贺卡。孩子们热情可高啦,买卡纸、设计、镶花边、写祝语,忙得热火朝天。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动脑策划,再把制作好的卡片送到老师手中,孩子们有的经历了成功的喜悦,有的体味到了失败的滋味。不管结果怎样,我都建议他们勇敢地把这些真切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们又有了写作的源泉。
三.在“情境”中教会孩子作文
情境作文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记得有一位老师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让孩子们在一张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亲人的名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一一划去,划去一个就代表这个亲人从次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且必须按游戏规则完成。游戏开始时孩子们还有说有笑,当作无所谓。渐渐地,我发现到划去第三个时,教室里已安静了许多,当划去最后一个时,教室里已经有许多抽动鼻涕的声音。画完后老师让孩子们谈谈此时的感受,居然有孩子哭出了声,说自己好像一下子孤独无助,教室里突然也多了许多的啜泣声,老师马上让孩子们把刚才的过程及真切感受记录下来。没想到孩子们的感受如此的打动人,催人泪下。他们有的谈到了要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有的谈到了自己在亲人面前的任性,有的谈到了曾经伤害亲人而后悔不已的事……这样的情景设置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何尝不可多安排一些呢?这也是在为孩子们积累素材呀,在情境中作文感受才会最真、最深。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为了让生活走进作文,开拓孩子们的习作空间,蓝天白云、山野乡村、校园内外,才是孩子们得天独厚的乐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主动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寻找更多的写作途径,这样孩子们作文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诗情画意
一、从高考题目看母语教育
高考刚过,语文考卷的作文题目便成为社会讨论热点。完全开放式的“忧与爱”成为此次最受热议的题目,一马平川、毫无约束的题目让许多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着力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很理解出题专家的良苦用心:把作文题放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表现,希望通过开放式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现真实的才华,让胸中有料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这显然是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却让许多一直接受应试教育的高中生迅速失去方向,脑中一片空白。应试教育的后果是他们习惯了被人牵着,习惯了被人指导,习惯了遵循别人的思维,这个时候,突然把他们放在一个空旷之地,他们没有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只有记忆的零星碎片,当然只能是两眼茫然,草草收场;而有一些学生虽然在语文课堂上没有享受到素质教育的美味,但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尝试,享受到一些“美味”和课堂之外的“诗情画意”,在面对这一题目的时候,就从容得多,脑中有积累,心中有感受,能够迅速调出一些信息,酝酿情感,运用在写作中。
再看看国外高考作文题目,例如法国的题目——“请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其实这是法国高考的哲学论文题目,只是相当于中国语文高考题目,题目的哲学属性很强。美国的高考作文也有类似的题目:“是否凡事都有一个例外?”面对这样的题目,估计许多中国学生会摸不到头脑。
当然,法国、美国高中生有专门的哲学课,必须学习。中国高中生的哲学课由政治课与语文课分担,如果纯粹哲学化分析,语文课的比重其实应该比政治课更大,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语文课并没有担负起这样的责任,甚至缺乏基本的思辨、思考。
反思三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侧重从内心体验的角度考查,还是侧重从思维品质的角度去考查,虽然各国各有偏重,各有特点,但母语的素质化教育都是每个国家共同的要求。母语教育是希望培养出的即将成年的人能够说出流利的母语,能够迅速地运用母语思考、分辨事物,同时作出符合常理的判断。如果进行对比,法国与美国的作文题目偏重检查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只有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才能自圆其说写出好作品,而我国作文题目的素质性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拥有强大自我思维和信息综合能力,才能写出真正贴近主题的佳作。即便在中国厚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高考题目同样有着浓厚的素质教育色彩,这也暗示我们:语文教育一直藏着一颗“素质”的内心。
二、“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回归
“诗情画意”一词来自宋朝周密的《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意思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让语文课堂具有“诗情画意”是让语文教育素质化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应试课堂,而是在应试课堂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东西,让语文课生动起来、感性起来,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点、信息的同时,让其中一些内容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存进他们记忆系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真正进入学生内心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诗情画意”,觉察到意味,感受到画面,沉浸其中,那么就是实现了素质化信息传达。素质化信息能够让学生记忆得更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知识的一部分,能够活学活用。
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并非当代首创,古人的课堂教育一向都是在“诗情画意”中完成教学的。私塾先生在课上大讲特讲自己对一首诗、一首词的感受,将堂下学生带入诗词描写的“诗情画意”境界中。其实古时学生考试压力更大,那些严谨毫无变化的八股科举考试真正决定着每一个读书人的未来,但他们在教书先生自由挥洒的授课之下,既能掌握科举考试的要求知识,又能在自我诗词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准,有的甚至成为一代文豪。进入当代中国语文课堂,这些东西在复杂的社会原因与考试压力的挤压下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保持得很好。他们很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就是一堂失败的课,这也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语文课堂有很多自由交谈的时间,学生与老师自由抒发对于范文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自由抒发感受,对事物、对世界,他们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是轻松自由的。
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语文课堂上的“诗情画意”只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需要心,需要情感,不像别的科目,只需要脑,运用理性、记忆进行处理。语文课堂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主动感受那些隐藏在书中、教师话语中的情景与“诗情画意”。
三、培养尖子生需要“诗情画意”
有人统计高考语文成绩,发现语文成绩区以90—110分为最大,但110分以上的成绩区很是稀少。研究的结果指出:最大的成绩区是一般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样的学生想进入上一个成绩区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反映出应试教育的短处,没有“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很少诞生高分学生,即使能够跳出一两个高分,那也是学生自行寻找到了他的“诗情画意”。
一、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味的强调学生考试的分数,而不在乎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使学生的作文与社会紧密相连,充满时代的气息。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说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2. 教师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老师,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的,包括教师的人品、学识。尤其是教师的人品。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有:讲解课文,分析文章,评改学生作文,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较多,因此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这种影响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写作思维的形成。
3. 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外阅读量是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支撑。我国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外时间,所以阅读量较少,视野较为局限。根据调查,写作能力较为突出的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一般都比较大,他们在阅读中大大开阔了视野,灵感得以激发,文思较为灵敏,因此一定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4. 学生本人
学生的接受能力具有差异性,这是我们首先要肯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5. 课堂训练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课堂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主战场,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训练,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相关的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自由构思,最后逐个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二、新背景下高中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策略探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应试作文训练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针对以上影响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因素,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1. 培养学生个性,鼓励个性化创作
学生本人是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个性化作文能够最大限度地突显个人价值以及个人的思维特点,能够使学生进行全身心的创作,这是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的高中生都畏惧写作文,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其当做一种精神上的负担,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的动力,没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都是在老师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下进行写作的,所以难以提起写作的兴趣。
2. 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社会也是影响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也算是艺术的一种创作形式,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高中许多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总是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上,而很少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长此以往,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3. 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量的获取逐渐增大,但是却也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好的与不好的全都进入到了学生的脑海里,最重要的是它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学生文章创作意识的培养。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学名著和有丰厚文化底蕴且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史哲著作,鼓励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同时根据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该要鼓励学生做好读书报告。
从“讲评”到“闲聊”,改变的不是形式上的字眼,而是其中丰富的内涵。作文就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师生间的互动就是生命的互动,深切了解并体会出好的记叙文一定是“生活态”的。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提炼生活,不断积累“动情”素材,才能写出发自内心,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关键词】
讲评 闲聊 平等 互动 动情点
在一次青年教师骨干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吴顺保老师的两节作文评改课DD闲聊记叙文写作。在看似“闲聊”,实则丝丝入扣、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颇有感悟,其中受益最深的是解决了我作文讲评的疑惑。
从“讲评”到“闲聊”,改变的不是形式上的字眼,而是其中丰富的内涵。“讲评”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由教师讲由教师评,即便是现在流行的学生自评,其结果也往往是教师的一锤定音,这时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而“闲聊”却能够兼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闲”体现了课堂的灵动性,“聊”体现了教学双方的平等和互动。所以这次作文指导中“闲聊”二字的提出在我看来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课堂开放的平等性,教学互动的多样性,结果生成的灵活性。
一、课堂开放的平等性
“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李镇西《民主与教育》)
从“好久不见,大家有没有想我的问好”到“试卷丢失的同学请坦诚举手,来我这拿”,吴老师的课堂亲切而有融洽,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完全没有沉闷呆板之感。在春风化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平等,开放,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
“坦诚”,这又是吴老师在上课伊始就一直强调的字眼。坦诚不仅仅是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吴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唯有坦诚,师生双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激发师生的思维火花;唯有坦诚,师生双方才能说真话,表真情,这也是记叙文写作的真谛。
二、教学互动的多样性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多角度,多方位地提供和尊重学生的发言机会也就决定了课堂的成败。而在这方面,吴老师又再次给了我们一个范例。
吴老师以“闲聊”的方式把大家带入了记叙文写作的课堂,记叙文以情感人因此记叙文写作应强调生活的原生态,吴老师的课堂也恰恰是原生态的,教师和蔼的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教学双方的互动显得春意盎然。
最让人感触的是吴老师让每位同学课后都要写学习感悟。在我看来这一环节至少有三个好处:1.总结反思。总结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点,反思课堂上的得失并汲取经验教训;2.拓展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学生可以在课外补充相关连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3.平等交流。给了课堂上想说而没有时间说,想说而不敢说,想说而没机会说的同学一个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这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平等意识。以笔代言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深思熟虑,理清自己的思路,组织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成效。
三、结果生成的灵活性
吴老师在习作《大爱无言》的升格训练中,还深入地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火花,例如,他让同学们思考,《大爱无言》这篇作文的素材能否为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怀想天空》所用。这样就灵活的拓展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结果的生成也必然多姿多彩,最后师生双方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完全可以,比如爷爷伴我走在高考路上就可以和《人与路》相契合,而换个角度,爷爷在我高考时用他的爱为我撑起一方晴空又与《怀想天空》相吻合。
更为难得的是吴老师还在记叙文写作以情感人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优秀示范。
1.用心去感受生活,真实再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例如这次吴老师指导学生对《大爱无言》进行升格评改时,就让学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抓住一些细节重点渲染,真实再现了触动人心灵的场景。再如优秀作文《味道最美的“烧鸡”》中,通过一只“烧鸡”,作者真实再现了它对自己写作以及成长道路上的帮助,从中获得的感悟,让我们明白:原来一只小小的“烧鸡”都可以烹饪出“满汉全席”的味道。
2.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