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3-05-30 10:5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第1篇

我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通知》(鲁教师字[2015]24号)等文件,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格依法执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公开承诺:

1.不在住所或其他场地开展有偿补课。

2.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3.不出现课上不讲、课后讲,收取补课报酬的行为。

4.不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或兼职取酬。

5.不组织、不推荐、不诱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补课。

6.不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

以上承诺,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监督。如有违反,我愿意接受学校和上级组织的严肃处理。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叫   ,今年三十二岁,是一名人民教师。“传承红色教育,回归教育初心”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这十二个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字呢?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教育的使命又是什么呢?我想这是每一个像我一样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青年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所幸,为时不久的从教经历给了我想要的答案。可是教师依旧是一个社会个体,因此我们首先要忠诚于这份教育人民,塑造灵魂的事业,要“志存高远,目光远大,心中有爱,不断向前!”对待工作更是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要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无私博爱。

在我身边有很多模范教师榜样,但让我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个老教师,是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私奉献虽然每天足上十节课,每天累得腰酸背疼,嗓子发哑,常常中午输液,但她下午继续上课,从没耽误一节。后来她患上了心脏病、严重的咽炎和腰间盘突出。学校为她专设了特殊讲台,每天都是单腿着地,子宫和卵巢肌瘤,胃病也没能耽误她的工作,处理好教研室的各项考核后才走进病房,手术后第二天按时踏进学校走上三尺讲台。然担负着寨头堡乡最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六年级的教学任务。除了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方式以外,还组织全乡教师聆听了我“作文教学三步走”、“后进生转化的方法与策略”“注重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等教学专题报告。

知道了老教师的事例后,可在经历了许多年工作后的点点滴滴,目睹了身边的人和事,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敬业,敬业不是加班加点,敬业不是任劳任怨。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就是节俭和意志,就是自信和创新。加班再多而没有效率那不叫敬业,不顾健康而忘命的工作那不叫敬业,只是机械式的劳动而不用脑子,没有创新那也不叫敬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显著特点,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教师的崇高风范。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对事业执著的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在学校工作十二年了,我也是一名党员,在校就是担任一线教学工作,我教两个班的历史课,当我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时,我确乎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就在那时,我似乎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责任、他的使命;就在那时,我暗自下定决心,必将于此,注满我的情,倾尽我的心,做一名新时代人们满意的“四有”教师。我同时还担任着我们学区的固定资产党建,人事以及各种政工工资产年报,固定资产清查等工作,我深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要默默无私奉献。在我坐月子期间我仍然保持着一个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为了学生我可以凌晨深夜加班看他们的作业,每当我想起学校的学生们,想起他们求知的眼神,所以一个月以后我就回学校继续工作了。身为一名党员,我更应该为党做出贡献,在学校提出建造党员活动室的时候,我主动要求自己去参加,我完成了党建活动室的装修以及党建材料的整理。

当我手捧书本,开始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身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与塑造,而不仅仅是理性知识的灌输。只“灌”书不育人,又怎么能很好地传道授业?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无私的奉献。

日新月异的时代下,我们见证并书写着新历史。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事业也正迈步在美好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衷心感谢大家能给我这个上台演讲的机会,我将做那暴风雨中自由翱翔的海燕,坚强而又勇敢,宁静而又无所畏惧,不管教学任务多么艰巨,我都会坦然接受;我也愿做那辛勤的园丁,能让学生们的理想小花在我的浇灌之下尽情的、灿烂的开放!来吧,让我们共同携手,与时俱进,努力让“爱之花”在教育中灿烂的盛开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

音乐通识课程是音乐审美教育依托的载体,也是实现高校课程育人目标的必备条件。在现代信息、科技与通信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社会逐渐步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纵深融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文化思潮与音乐艺术形式纷至沓来,不仅改变了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欣赏习惯、音乐知识汲取渠道,且良莠不齐的音乐相关信息也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作为高校美育体系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音乐通识课程建设及实施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音乐通识课程与时代审美语境、文化环境、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契合点,依托完善课程体系、新颖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文化品质与思想水平,以此保证高校通识课程适应新时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思路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且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立足新时代、着眼当下、面向未来,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时代需求及时代审美观念,又需要围绕与依靠高校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供能够为其未来发展、融入社会做足准备的音乐通识课程教育。因此,在创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前,需把握新时代特征,结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进行谋篇布局与细致安排。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音乐通识课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文化品格与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中西方音乐艺术及文化形式为主要课程内容,兼顾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着力通过音乐通识课程对高校学生实施美育、智育,并以提升高校学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正确文化观念等为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支撑下,高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及方式发生了深刻调整,能够接收到的与音乐相关的信息也愈加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便捷性、各类媒介平台的逐利行为,势必会导致互联网空间内传播的信息中不乏虚假、负面、非理性信息,不良文化思潮及错误的文化认知,会冲击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观念,导致其文化价值观模糊、文化品格滑坡[1]。为消除信息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的负面影响,高校音乐通识课程需依托“互联网+”优势整合更加前沿、先进、科学、系统且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移动式、泛在性、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让学生时刻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浸润,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并在开放平台内交流文化、生成文化。同时,在音乐通识课程实施上,也应当借助现代教学媒介、教学软件、教学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性,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二)文化自信时代:渗透文化教育要素

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文化融合程度更加深入,大量“西为中用”“中西合并”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学生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之高校学生思辨能力薄弱,其尚未树立接纳、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价值观模糊且易动摇,不能以辩证观、发展观、普遍联系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肩负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为筑牢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在课程建设中需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素,以课程实施为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辨析社会内多元化音乐文化思潮、辨别音乐形式及作品的优劣,可以在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文化自信时代需求、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必由之路[2]。

二、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创新性的实现,需要立足实际、顾全大局、聚焦问题、着眼长远发展,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及课程实施模式的优化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率达成音乐通识课程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力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文化内涵

1.以音乐通识课程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需超越知识、跨越学科、融合领域,指向学生个体精神状态与全面和谐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在原有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美学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等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中,并结合本土音乐发展历史、演变历程等渗透文化的交融与现代化创新,进而通过音乐通识课程促成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蓬勃情感[3]。例如在音乐通识课程中嵌入“古典诗词歌曲”“本土戏曲”“本土民俗”等内容模块,结合美育及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对不同内容模块进行组合及综合性运用,如“古典诗词歌曲”中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使学生在接受音乐审美熏陶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思想美;再如“本土戏曲”模块以本土戏曲文化为主,让学生感受民间智慧、体悟音乐价值,在认知本土文化的同时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在音乐通识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表现的前提下,以音乐历史、音乐作品等为载体,使高校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坚守诚信基本原则、与人友善相处,是发挥音乐通识课程德育作用的应有之义。如在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中,有意识地引入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词作家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艰辛,认识到有识之士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巨大贡献,能够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音乐家们的民族情愫、坚毅品格、精益求精品质、不畏艰难的精神等;再如引入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当代音乐家的民族寻根,领悟何为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发展,可以是学生树立正确音乐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二)创新高校通识课程实施,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翻转课堂”,重塑教学结构“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以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前置到预习阶段,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或生生协作形式高效率达成课程实施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需求。高校通识课程实施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可以重新塑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加充足的情感体验、文化浸润、音乐实践机会,再配合融入文化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真正实现音乐通识课程的创新性[4]。首先,保证线上有资源,结合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预设效果等,广泛整合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注重音乐教育与美育、智育、德育、劳育的跨领域整合,以丰富的课程素材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促成学生“全球视野”。其次,结合学生预习成效组织开展课堂线下活动,如小组合作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问题引导式学习等,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辨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深入品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音乐实践技巧。最后,高度重视师生交互,坚持以身示教、大言希声,以此达成春风化雨的音乐通识课程实施效果。2.搭建“泛在平台”,领略音乐魅力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教材或教师讲解的音乐知识,而是倾向于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音乐特长等广泛涉猎多元风格、流派的音乐。为此,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实施需要依靠“泛在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三大模块:一是资源模块,定期各类音乐会视频、音乐领域相关成就、创新型音乐风格及作品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前沿音乐信息,满足学生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任务模块,负责向学生预习任务、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三是交流共享模块,各专业师生可以在该模块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讨论自己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看法、交流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等,可以将音乐通识课程平台塑造为“文化交互阵地”,使学生领略音乐魅力,产生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性,并形成接纳、包容的音乐观念。

三、结束语

新时代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代,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创新性,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又需要依托互联网+优势改进课程实施模式、搭建泛在式课程实施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莹.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艺术类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文艺家,2021,(07):71-72.

[2]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11):100-102+114.

[3]刘天星.简析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改革[J].高教学刊,2021,7(13):140-143.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道德观念;创新;多元性

高中阶段作为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在现阶段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照以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转变高中班主任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成为现阶段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现阶段高中生的思想现状

1.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长期处于社会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受到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健康的、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错误的一面。高中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拓宽,自身意识的增强和竞争意识的提升都从诸多方面反映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进步。总之,当代高中生处于一个相互矛盾而又依存的特殊道德观念时期。

2.价值趋向多元性

现阶段社会正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而青少年的价值趋向也表现在诸多方面。就拿对未来个人事业的追求来说,除了正常的社会客观需要与物质精神需求,青少年对于自己未来的追求还出现了诸多变化。青少年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他们相对于老一辈来说,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有些高中生在谈及未来发展时,往往会选择国外或是到最赚钱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等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这种对个人事业的极端追求已经成为大部分高中生的主流观念。

3.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凸显

事实上,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高中生健康的成长,但是一些高中生不能很好地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无法正确地将理想与现实区分开来,对于未来较多地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学生的竞争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在逐步提升,但是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良好的把握,确保学生竞争意识的健康与向上。

二、如何创新高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当高中生的思想发生变化时,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内容也必须要随着学生的思想而变化。对于高中班主任来说,需要坚持和弘扬主旋律,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采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加强校风以及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为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高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将思想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高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增加科技含量,充分运用多种传媒方式将思想舆论传输到学生心中。同时,教师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参与的意识,充分吸收有志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壮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健全、完善有关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对于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新,必须要将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目标、内容等融入其中,将有关机制、教育队伍和人文环境做好,真正实现工作创新。作为高中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对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才能与时代接轨,开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1]魏则胜,陈惠芳.中学政治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初探:广东澄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2(5).

[2]冉汇真.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3).

第5篇

现将《县司法局关工委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县司法局2020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县委政法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关工委的中心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实施纲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司法局关工委2020年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全局关工委成员和“五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第一位政治任务抓实,抓出成效。关工委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发挥“普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作用,组织广大“五老”、青少年、家长了解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加强关工委组织和“五老”队伍建设,把基础打牢。认真贯彻“党建带关建”原则和工作机制,在局党组的带动引领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一要坚持学习日制度,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关工委有关文件和业务知识。二要积极参加争创“五好”关工委和“双学双评”活动,用“五好”标准推动关工委建设和“五老”队伍建设。三要注意发现、总结先进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和优秀“五老”的事迹经验,并在全局广泛弘扬,向上级和新闻媒体推介。

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与政法系统关工委密切配合,为进一步建好绿色家园教育基地,尽力达到较高水平作出新贡献。二是组织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九月三十日革命先烈公祭日、国庆节等节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教育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传统。三是组织“五老”和有文艺创作表演能力的同志编写演出文艺节目。通过演出,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熏陶。四是鼓励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小组和“五老”创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推陈出新,把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前推进一步。

四、继续深入打造“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品牌,坚持对青少年进行依法治国教育。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青少年法治手抄报”、青少年法治报告会等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切实培养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五、通过“普法六进”平台,广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形成全社会关爱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为了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活动,推进县法治学校建设,通过在一中新校区建立一个容普法学习、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普法作品展为一体的关爱工作室,引领全县法治校园建设示范作用。

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心理咨询等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帮助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帮扶工作。

2020年要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团结广大“五老”弘扬“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业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第6篇

实验小学办学底蕴厚重,人文气息独特;文化育人,和谐发展,五十三个风雨春秋,铸就了今日辉煌。

十年前,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这所学校,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经过广泛征集,并经教代会讨论,确定了“让孩子们今天沐浴七彩阳光,明天更辉煌”的校园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育人目标体系。

追求正确价值取向,创新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决定学校价值取向、办学方向和人才质量。我们紧紧围绕教育方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出把孩子培养成为“人格健全,体格健壮;学做真人,学做实事”的新时代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并结合小学生特点,确定以下素质目标:

1.会做人。讲诚实,遵章守纪,明德求真,坦荡做人。

2.会做事。讲诚信,自信乐观,注重细节,规矩做事。

3.会求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好书,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求知欲望。

4.会健身。拥有健康知识、技能,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心理健康。

5.会审美。培养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育人目标

我国古代把“礼”列为“六艺”之首,党的十把“立德树人”纳入教育方针。从古到今,德育始终被列为首要地位。我校打造“少先队文化”,构建“337”德育活动模式,形成鲜明特色。2013年,在全国优秀小学校长“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卓越发展”论坛上,《创新德育文化,彰显育人特色》演讲得到专家们的认可。

学生在课内自主学习、校内自主管理、课外自主活动“三个自主”。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梳理、归纳出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基本教学流程,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在实践中总结出了“FSQ”学本课堂教学模式。新一年入学,模仿古代启蒙学习“开笔礼”仪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尊师感恩美德。班级实行“星级化”评价,依托“五星队员”评比,形成学生自主管理基础,通过“星级小组”评价,拓展学生自主管理空间,设立“星级班级”评比,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内涵。路队小志愿者巡视,过马路“小交警”指挥,学生上下学“路队制”,被誉为“红领巾”一条街,联合国亚太行交通专家罗伯特先生亲临考察,给予好评。社区“文化行”主题实践活动,被省文明委列为实践创新研究课题,《龙江县实验小学“文化行”活动推进未成年人教育纵深发展》一文在黑龙江文明网上发表。“走进菊世界”活动,成为融合科技、人文等多种元素的德育载体。

每年举行一次校园“科技活动节”、“体育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三项活动”成为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发挥课程体系相互支撑作用,深化育人目标

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并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联系,相互支撑。

在开好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写字、集邮、读书、美术纸版画、心理健康等基础类和特色类校本课程。写字课开设30余年,两名专职写字课教师,都是全国书法协会会员,实践着师生人人写一手好字的目标,我校是齐市唯一一所全国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读书课开设经典诵读、孔子讲堂、名著欣赏,读书节进行“读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主题演讲;《集邮》校本课,编写了《集邮》校本课程读本,该读本被评为全国校本教材二等奖,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称号。画邮票、“集邮手抄报”、集邮“三热爱”活动、“集邮驿站”,让集邮文化走进课堂。信息技术、品德、社会学科,制作的《中华大家庭》专题学习网站,获得了全国第七届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三等奖。

学生社团由班级学科性社团和校级小蜜蜂文学社、小天鹅舞蹈团、墨趣软笔社团、百灵鸟合唱团、钱学森研究所等十几个专业性社团组成,教师社团由“e秀坊”和兰亭书苑组成。两级社团让学生施展才华,发展特长,让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富有现代高科技元素的学生社团――“钱学森少年研究所”,为培养“杰出人才”打基础、建平台。其中,航空航天社团,参加2015科技类全国小学生航空模型公开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包揽了火箭助推滑翔机赛全部金、银、铜牌。参加省市级比赛多次获奖;悠悠球社团百人方阵表演、20人花式表演和航空航天社团自制水火箭、模型火箭放飞梦想特色展示,今年暑期在黑龙江少儿频道分别播出。

实施阵地统筹,共筑育人目标

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阵地,多元互动,多维育人,共筑育人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品德习惯、健康人格、社会责任、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大课间活动、课间舞等活跃校园,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阳光体育显活力。

在校树区,利用学校的校树――杨树,摆上石桌凳精心打造成“交友林”,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友的场所。每天早晨,学生还三五成群的在树荫下读书。v为学生提供沟通交友场所;把文化长廊后版面打造成“心语心愿廊”,学生课余时间随意创作图画、书写心愿;班级建有图书角,楼廊设立“淘趣书吧”,让学生拥抱阅读,快乐成长。

开设家长讲堂,通过校迅通、微信、QQ、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等更方便更快捷,提高了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家校教育协调起来,促进了教育和谐发展。

第7篇

在《致吴竹书》中说: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这句哲言警醒世人,不过在追求“细节决定成败”的新时代,在“学校无小事”的教育领域,更要立足“小处着眼”,这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才能“大德彰显”。

小疑促大智

南宋思想家朱熹说:为学贵知疑,知疑贵为师。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以促进学生大智慧的产生。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之时,笔者抓住契机,号召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快要结束时,老师照例问:“谁还有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总觉得哈尔威船长是可以逃离‘诺曼底’号的,只是最后没有时间了,我们要想一想:船上60个人在哈尔威船长指挥下都安全撤离了,船长自己反而没时间逃生,这是为什么?”

教室安静了一会儿。学生重读书。

生:“船长没时间逃生是因为混乱、慌张的人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书上说: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说:“如果在灾难来临时,人们都很冷静地听指挥,不乱,就会赢得宝贵的救命时间,所以说使哈尔威船长不能生还的‘凶手’除了‘玛丽’号外还有那些混乱的人,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罪!”

课后大家谈到这个学生的质疑,都觉得是“意外的收获”。这个片段也让笔者联想到:在迎旭小学安全方面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的学生同样会慌乱、惊恐,同样因此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安全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缺失该引起重视了,这一课必须补上!这就是课堂质疑、解疑,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小节集大成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十报告中“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道德经》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人们要关注细节,不要小看细节的力量。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要关注细节教育。

自樊城教育提出以“成人成才”教育理念以来,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把“上学教育”作为学校重要任务和特色教育来抓,为全校学生发放温馨提示卡,用生动的语言列出上下学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张贴在家中的醒目位置,每天温习。学校秩序井然的路队文化得到家长赞誉。

另外学校开展的小活动“五请”,即请你设计班旗、请你认养小树、请你参加黎明晒诗会、请你吟诵《弟子规》出校门、请你参加“阳光文学社”,都让学生从小处慢慢养成良好习惯,最终成为“集大成”的人!

小善育大为

刘备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一件件“善小”培养学生“大作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如何化解未成年人身上的戾气,笔者认为要大力宣扬“慈”的思想。

庄子认为:慈就是一体性的爱,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意思是:爱一切皆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一切。具体做法是:细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些“大爱”情怀细化到学生感知到的“小爱”上来 ,比如让他们学会爱人、爱物,有一颗柔软的心,那么就不会有暴戾的举动。

还要大力倡导一个“俭”字。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一天天富足。人们在尽享物质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细小的行为规范开始要求,这样才能逐步远离浪费的恶习。只有坚持有意识的微小节俭行为,才能将节俭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使之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勤俭节约真正成为校园的新风尚!

第8篇

一、应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二、应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三、应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第9篇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由主体构建到添砖加瓦,由建筑垃圾满园到干净整洁,由拥挤不堪到宽敞明亮,由酝酿核心文化的内力到打造漂亮美观的外表,我们顶着风雨走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办学作风。

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1.重点抓好党支部委员的理论学习,支部委员每月学习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征订党刊杂志,丰富党员学习资源。

3.坚持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开展“七五”普法教育。

4.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推行党务、校务公开。

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要决定,都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开设学校校务公开栏,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呼声,推进校务公开,加强依法治校的规章体系建设。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风。

1.加强师德领导,督促教师学习

本学期根据《团结学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计划》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师德师风建设计划。教师人手一册《政治学习资料》《法律学习资料》《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资料》 

2.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存在的问题

开学初召开了关于营养餐、安全、寒假作业督察的家长会,中期试后又召开了关于安全、营养餐教育、期中试汇报的家长会。向家长提供教师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率为100%。

3.校长严把考勤关,统一制订请假条,以便接班教师明确责

4.定岗定责,规范教学行为,实行分管工作巡查制度,督促落实教师的各项工作。

(三)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改进学风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网络,形成了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2.充分发挥少先队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每周更换一次板报,宣传德育和安全。成立了“雏鹰小广播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古诗新唱》,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3.成立“少先队文明岗”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4.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系列化。

5.少先队活动多元化

隆重举办“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集结在星星火炬旗帜下”主题的队会,举行了“吟诵诗词,书香校园”诗歌朗读比赛,“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感恩活动。“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爬山比赛,“唱红歌,迎元旦”歌咏比赛。 

(四)狠抓教育教学,改变学风。

1.家校联手齐抓共管。

2.时常搭台,让师生展示。

举办多项教研活动,首先是“示范课”,其次是“公开课”最后是新教师“诊断课”。为年轻教师的成长保驾护航。举办了“教师基本功大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3.从细节抓质量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举行暑假作业评比活动。将假期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通过两次作业、教案展评,既促进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对师生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生书写规范,教师批阅规范,作业本封皮整洁。

4.为规范管理研究课题

我校省级课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探索》已通过省教科所的立项。

(五)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改进校风

1.本学期以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

2.下大力气,加快教学楼的投入使用,教师流汗又流血。

3.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安全工作制度》,教师与校长签定了《安全工作责任书》《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机动车辆安全行驶责任书》,明确教师的安全责任。

4.学校节能减排,财务民主公开。

二、经验教训

1.好的规划比有钱更重要。

2不出门,我们就是井底之蛙。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校办学规模小,今年又是煤改电项目,暖气费用无力承担。学校的教育经费还保证不了校园的硬化、绿化和美化。

2.新建学校教学楼更需要统一的规划布置。

四、弥补的措施

1.节约办学,自力更生,逐步使校园的绿化达标。

2.进一步与教师共同探索,建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的适应本校教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方法。

3.狠抓教学质量,督促教师利用自习时间加强对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4.创建“家校联系本”,以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一步整合。

五、努力的方向

1.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全面发展,师生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10篇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创设“和合”教育精神

如果说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格,那么教育精神便是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有五十九年历史的老校,大兴一中处处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团结进取、和谐高效的干部教师群体,文明活泼、合作创新的新时代中学生,共同铸塑起了大兴一中的教育精神――和合精神。

我们的学校文化,不仅是为师生创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校园环境,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大兴一中“教师精神”,即“以‘逢一必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以‘平和知足’的精神状态对待利益,以‘互助互促’的精神状态对待同事,以‘三思己过’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以‘无私大爱’的精神状态对待学生”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从大兴一中走出的学生,一定是彬彬有礼、勤奋乐学、善于合作、求真创新的,他们胸中存大志,心中有大爱,他们多才多艺而又含蓄内敛,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的精神。

秉承传统文化精髓,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学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辩论比赛、戏曲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自发组织了“民族之魂――保护老北京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申请建立了卧龙社、国学社、国粹社、书法社……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国画》等校本选修课程。通过以上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学会了剪纸、画脸谱、篆刻,丰富了人文历史知识,了解到了古代先贤的德操。

2013年,学校加入了北京市课程中心“首都特色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研究与推进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围绕学校“和合”文化建设,逐步梳理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重基础、层次化、生成性、系列化”的课程体系,活动、社团、选修课、社会大课堂四级互补的传统文化课程更是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重建德育价值体系,打造“和合”德育品牌

近一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认真研究、重建了德育价值体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时代精神,关注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

为了创设精品,打造品牌,学校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德育新路径。一是将“1.2”爱心活动打造成“1.2绿色行动”环保课程;二是聘请专家团队,以党的重要理论、重大决策、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为主要内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精心设计党、团校课程;三是德育课程模块化,充分挖掘TED演讲教育资源,制作数字故事,开发德育微课,不断丰富德育手段。

第11篇

创造发明不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涉及国家兴亡的大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创新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正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为社会输送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才呢?我国人才学家把人才定义为: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显而易见,“创造性”是人才的核心特质,但是,从传统观念来看,成绩好,分数高,能考上学校,就是人才,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如果是高分低能儿,只懂得一味死读书,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久而久之,这种传统的“应试型”教育观念就会误导全社会的教育任务,使教育目标背离“渴望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个人目标和“期待个体成为有创造价值的人”的社会目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学的突破创新,就必须坚决突破人才观,树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深刻认识到听话的、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具备创造才能的学生。而今的人才,应该是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既要有好的成绩,更要具备各种能力,只有这样的全才,才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优化课堂教学

其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现代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二,灵活运用“三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能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争论、辩论,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其三,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四,启发创造想象。丰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五,引导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如畅想、演讲、说说、做做、写写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发现、体验过程中,获得真知,有所创造,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等,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劳动的胜利喜悦,培养“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科技活动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开展少儿科技活动,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及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目标单一化,仅把目标确定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而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要求全面。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这种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发展智力,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授知中育能、育德、益身。科技活动是指老师培养学生运用聪明才智及灵巧的双手制造各种小制作,因为人类的智慧不仅停留在观察和认识事物上,而且在于运用自身独有的思维和设计能力模仿创造事物。例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摇摆而游动、转弯,从而在船尾上架设了木桨,通过反复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了橹和舵,增强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方法。除此之外,人们还用“电子警犬”检查和测定多种不同的气味。煤矿里安装了“电子警犬”有了瓦斯,它能够预发出警报,提醒人们早早采取措施,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子警犬”,还可以用来做侦察工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科技活动不仅能使少年儿童树立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思想,而且能激发探索科学知识奥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少年儿童学会画、折、剪、缝、拼、捏的技能,使他们的手更灵巧,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技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班上进行科技制作比赛,也可以多阅览科技制作方面的书,还可以到科研所等部门学习,写出科技制作方面的作文、感想等。

素质教育与少年儿童科技活动制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让少年儿童认识到生命的整体性与人发展的能动性,把学习和科技活动同个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让少年儿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正确观点,闪耀发明创造的火花和树立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使其具有一颗敏锐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眼睛,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观赏水平,具备辨证的思维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大胆想象,勇于进取,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四、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离现代教育要求相距甚远,不少教师仍旧按照“应试”的目标,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方法。这样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贬低教师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型,着力建设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然,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掌握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研究的本领,这样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具备自觉的创新精神,开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富有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教师 文化修养 审美观 专业水平

全面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艺术教学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艺术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师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审美传播的重任,所以艺术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教学、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全面的文化修养,从非自身专业的能力方面抓起

对教师的看法,学生们心中自有一面镜子,要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教师,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具备优秀文化品质,热爱祖国、淡薄名利、心胸宽广、谦虚包容、平等待人、身心健康等等。没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即使在学业上、业务上有所建树,也会因为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而导致停滞不前。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来自文、理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在平时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问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高校的教师知识面要宽泛而丰富。在课堂中,如果你讲的内容涉及文学或外国历史,那么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检验你的水平。要关注艺术以外学科,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以及有关的当代时事信息等,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做到知识尽可能广博、宽泛一些。

艺术教师尤应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高校的美术类选修课程,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一定审美基础的大学生,担负着培养具有高艺术素质的国民的重任,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大学生所需要的是美术的普通教育,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共通规律,通过美术以培养美感,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艺术修养,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创造力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再是仅仅掌握简单绘画技能的工匠,应该是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说,虽然不能一夜之间成为高素养的教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解决综合能力的难题,还可以虚心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教法,同姐妹课程的教学教法结合起来,业余时间再参加一些综合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审美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不仅应有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进行研究,还应对人生有所追求。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作品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内涵,了解美的实质。教师的审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美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美丑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对作为人师的艺术教师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重视艺术的审美趣味,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例,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学内容应讲透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的代表作。所谓代表作,就是艺术家成熟的作品,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选修学生,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或某位艺术家时,要坚持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给予他们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新时代艺术教育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其心灵,使其感受美、理解美。因此,教师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是落实艺术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艺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

学生所处的优良的教学环境,对他正面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教师接触,学生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正是如此,学生往往被教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教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名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而且往往名师会带出一些高徒,这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本质的提高,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或者某种特殊的机缘。

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平民化,专业基本技能只要学习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常人都可以掌握实现。而艺术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艺术的沉淀积累,而非一个量化概念,需要艺术教师永远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爱。我们应该把眼光多放在宽泛的地方,极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水平。不可否认,艺术专业水平需要在生活中总结思索,经常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的漫长过程,很多的艺术教育者,总是不能教育学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灵魂,如何揭示本质,具体的行为又是什么,往往因其个人专业水平之故避而不谈。其实,还是要从基础的专业技术点入手,艺术素养的表现脱离技术能力,一样是空谈,艺术素养是上层,技术能力是基础,当务之急还是加强深层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时代赋予艺术教师神圣的使命,艺术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涉及了众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内存库,只有不断地、全方面地、长期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刻苦锻炼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效果,发挥艺术课的作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