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2023-05-30 10:5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过程

第1篇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核心,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使 课堂教学诸任务、因素之间,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城乡26所小学中进行了自然学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5年来取得明显 效果,并总结了4条基本经验。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采取“两次目标分 解”法,形成课堂教学目标链。即:依据自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一次分解, 确定课节教学目标;然后,以该课节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为终点,进行第二次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高 到低逐级推导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教学目标链。如,第二册第14课《 昆虫》,根据教学大纲“动物”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意义识记、理解、初步应用昆虫概 念,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观察能力)、把握物体共同特征(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认 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分解并设计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发展的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见图1)

    通过“两次目标分解”后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链,其意义在于:

    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链,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 以更好地选择为达标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

    ⒉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调整、改进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附图 {图})

    在知能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图1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序”

    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 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优化备 课,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 、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相统一。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形成“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见图2)。对各环 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矫正及评价四个基本管理环节。

    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

    (附图 {图})

    图2

    如,《昆虫》一课,首先,根据课节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主线,能力与情感培 养同步发展的梯次推进式教学管理过程。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 为五层次阶梯式环节教学目标(见图1、图2)。即:观察(掌握典型昆虫个体形态特征)比较(两只以上 典型昆虫相同点、不同点)归纳(昆虫形态特征共同点)抽象(昆虫的本质特征)概括(昆虫概念)运 用(昆虫概念及识别当地常见的虫子)达到具体化。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根据上述管理进程,设计分层出示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如,蚂蚁、天牛及蜻蜓;当地常见的昆虫及非 昆虫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等。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学生自觉能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观察、 比较、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时间、组织形式、反馈矫正途径方式方法及板 书。如,观察前教师讲清目的要求及观察方法(班级教学);学生个体观察、比较;组织小组相互交流、研讨 (个体到小组结构学习);小组间、学生间交流汇报、研讨观察、比较、归纳及抽象概括情况(班级教学)等 。

    三、优化反馈矫正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 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因此,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第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如,学习《昆虫》前,学生应 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细小构造、把握物体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镊子、放大镜的技能,以及了解当地常见虫子的 生活习性。

    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小 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

    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 施。

    第二,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主要途径是观察、巡视、提问、课内作业等。其信息反馈及时,但反馈信息量较少, 不能全面地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实验、研讨活动较多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小组学生成员组成,建立生生间多向 传导反馈矫正机制。即:根据学习自然的水平,参照语、数成绩及学习兴趣,把学生分为上、中上、中下、下 4类,使每小组均由四类学生构成,建立以小组学习任务结构为主的生生间相互反馈矫正形式。在小组学习任 务结构的实践和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观察、实验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间相互交流 ,在此过程中渗透小组间学习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间学生反馈矫正多向传导机制,努力实现生生间的最 大信息传递,提高反馈的质和量。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应以中下学生为重点,兼顾优等生。采用小组汇报、提问反馈矫正时,教师要精心设计 切中教学目标、语言简明的多层次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采用组合式提问路线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量,提供各类学生相互学习、矫正时间。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问路线。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自然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最佳顺序是: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 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

    四、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

    ⒈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 键,其核心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 生观,充分认识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 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纵教学变量,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激励主要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来实现,其中激发、培养和调节是三个主要方面:

    激发: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如,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分层展示、分层观察、分层实验;有情感地讲 述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实;提出新颖的问题;适时展示挂图、幻灯、录像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们已有的情感在学习情境中引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过不断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情感。

    调节: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使已激发、培养起来的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情感稳定在最有利于学习 活动的状态上,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过程探索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很多中小学已开设计算机课程,但对于这门特殊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本人根据中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结合多年从教的经验,对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做一初步的探讨,下面就谈一下我对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的初步探索。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注意力方向、注意力保持程度、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运用色彩、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表现手段,来展现事实、再现情境、提供模仿、引起注意。最好利用投影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大屏幕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展现新知识的功能,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中第一节“认识计算机”一课,由于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计算机,大家都怀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哪些类型的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在哪些方面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体会到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以职业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在带领学生上计算机课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了获得知识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使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在校内多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图形图象处理比赛,将优秀作品在网上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从而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第3篇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而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根据系统论原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通过操作系统(教师的教)和动力系统(学生的学)相互协调来实现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教学系统(即一优二促)各组成部分达到最优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最优调节和控制,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率,从而使教和学达到和谐地统一,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工作是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做好一优二促工程必须先优化教学过程,即实施“目标教学”,进而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方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对于我校数学学科来说,设置当堂课的达标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传统新授课课堂教学由于受重内容、轻行为的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师往往把课堂当作知识传授的时空,在“讲清楚”“说明白”上下功夫,教师包办课堂,用知识结构转述代替生动活泼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只重知识传授不重技能的培养,只关注中上学生不顾后进生,而一堂课效益如何,教师一般不去检测,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效益是低下的。若进行目标教学,教师的观念行为也会进行一系列的转变,课堂沉闷的局面也会被生动活泼的师生双向交流所代替,当堂检测量化的指标必然促使教师开展教法学法的研究,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课堂效率就会明显得到提高。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逐步形成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精讲点拨系列训练为内容,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形式,师生围饶教学目标有秩序地展开双向活动流程。其基本教学环节分为:设定目标——设计问题——组内研讨——精讲点拨——课堂训练——目标检测——总结评价等七个方面。

一、设定目标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认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问题

教师为了有效地在课堂上达到教和学的目标,必须事先备好每节课,备好学生学习的某节内容是否具备了新知识接受所必须拥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讲授新课时是否有时会用到以前所讲的内容。如不事先设计问题,势必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构成障碍,如讲授二次根式乘法公式时需利用七年级所学的多项式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可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加以解决。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设计问题”的投入是值得的,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能较好地解决认知提前的缺陷,为讲授新知识扫除障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组内研讨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设定旧知识这些问题外,同时也将所学的新内容通过重点的分化、难点的降低设计成一个个有坡度的问题,这些新内容的问题教师不宜先讲而是让学生先预习、再学习这一环节加以解决,这样学生掌握新内容的印象会很深,效果会很高,学生通过预习不能掌握的问题,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对一些问题采用小组研讨的办法来组织教学,变教师的提问自己解答为教师先提出问题、小组研究、学生互问、最后得出全小组的共同结论,期间教师在课堂内巡视、答疑、点拨、启发,变集体听课为小组活动、变单纯听讲为读、讲、议、练的有机结合,学为重点,讲为指导。

四、精讲点拨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的结论不尽相同,大部分的问题都能解决,有少数问题还有一定的疑问。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精讲,让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切实达到听懂学会,同时结合教材进行渗透能力的培养。所谓“精讲”就是只讲“新知识新环节”,每节课中内容虽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真正没学过的、不懂不会的新知识新环节只有一两点。“新知识新环节”是指该节课中新知识的本质内涵和全部外延。区别于所有的知识结构特征以及涉及到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旧知识转化的关节点,抓住这一点就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精讲”的问题,同时也为大题量强化训练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保证。如在讲授菱形一节时,学生已学过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一般思路,总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进行研究,在这里只精讲平行四边形到菱形是如何过渡来的,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所谓“点拨”,即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化:(1)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2)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3)把不懂不会的知识转化成已懂已会的知识。当然这里的转化必须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实现的,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实现的,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及相互研讨过程中实现的。

五、课堂训练

教师讲解点拨新知识后,进行课堂训练如随堂练习,使学生在已懂已会的基础上熟练技能,并注意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要有足够的训练量;2)训练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达到的认知水平;3)保证训练对所有学生的有效性。编制训练题要有低起点、小坡度,保证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低于学生认知的最低发展区内,并逐步深化和提高。确保学生熟练的技能形成,同时还要尽量渗透,并促进学生的智能的发展。

六、目标检测

“掌握学习”策略认为,反馈矫正不仅是课堂教学一个必要的环节,而且是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1)反馈矫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2)反馈矫正是减少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也是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在通过训练题组进行反馈矫正完成之后,教师将与课时目标对应的当堂检测评价题发给学生,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然后公布答案,互相批阅来统计学生的达成度,从而获得本课时最后比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这是课堂目标训练的深化。

七、总结评价

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概括特征、明确注意的问题,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师生共同认定达成度,布置作业和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93-01

数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一项双边活动这一双边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针对这一主题,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是教学过程起始的重要阶段,其主旨在于通过知识本身矛盾的发展而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在学生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学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开始"。

从教学知识的一般逻辑顺序来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但是教学某一具体知识内容时更重要的是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支点",并且弄清楚作为新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把旧知识"生长"为新知识。比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由"旧"导"新"。让学生回忆算式:35+45=80和45+35=80。从而回忆起所学过的旧只知识,即加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教师紧接着出示乘法算式:15×25=375和25×15=375,让学生观察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学生回答。相同点是:它们的积相等;不同点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美国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是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换取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特别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添入新的成分,扩大原有知识的结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师生各拿出一张纸剪成平行四边,并沿着其中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就利用就知识推导出新知识,学生就容易接受。

三、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精心方法是否灵鹤=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往往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任何精心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精心方法和手段来诱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方法采用上,注意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使学生动脑、动手,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精心模式,注意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深刻性、艺术性,增强精心艺术吸引力和感染了。在教学上应创设较多的条件给以当众显露才华表演的机会。如推理让学生讲、重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动力系统,使之乐于思考,又能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并能使学生的情感交融,取得较高的精心效果,儿童身上蕴藏着接受各种信息的极大潜力,具有一定质和量以及形式新颖的信息刺激儿童心理健康、智力发展、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教学会给大脑以各种刺激,并训练各部分的功能,能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成熟。

总之,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是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体现。只有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单一分力与各要素相互协调,渗透并形成新的联系,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序、可控、优化,并以整体意愿成分调节好教、评、学三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优质、高效,使受教育者在欢怡和谐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第5篇

一、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会学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数学课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们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们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就要通过一些情趣的谈话,美妙的故事,或者进行一些师生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仅仅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课始明确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增强信心,给力学好.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既要可行,又要可测,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目标,自学课本,展开思维,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想到和评估作用,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做到手到,心到,看看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并用规定的符号把知识的重点划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讲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一层的教学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理解教材脉络,找到知识的重点.

3.质疑问题,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疑和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古人云学者需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疑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参与的表现,通过自学课本,学生水品不同.有的一目了然,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会一窍不通.因而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学会提问的能力,及时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梯.一是要积极创设思维情景积极引导,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客观条件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4.反馈练习,形成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又可检验学的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学生理解教材后,应及时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它既是把抽象的知识再次具体化,又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要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的不同水平要求,根据本节课目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形成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反馈练习中联系的题目以基本题为主,联系的形成形式既要让学生动手,又要让学生动口.练习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要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第一次反馈练习后通过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分析评议,矫正缪误.然后进行第二次反馈,也就是把已获信息再次调整、加工、深化.练习的题目以变式题、综合题形式出现,要加大课堂练习容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兴趣.

5.归纳总结,揭示规律

探索知识规律是学习的归宿,通过阅读课本,质疑问难和两次反馈等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和概括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成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启迪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满足于学生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某些教材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有些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发展的深化.如百分数应用题,与旧知识分数应用题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例题,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矫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体会到自学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传入我国,就以它优势,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从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中,可以概括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寻求解决方法,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本文就依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分析进行历史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

一、初中历史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以前历史教学设计的只是以知识目标为主,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部分历史教学设计强调知识教学,忽视和冷落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与新课程改革中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是成为共识。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外,还要依据历史教科书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共有两个重要问题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为此我设计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条件),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行为),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包含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按照本课的两个问题―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的先后顺序进行,然手播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和武则天有关的镜头,提出问题:镜头中这位女性是谁?在她称帝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等。随后。结合上节的所讲的内容,对于“唐朝的建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先阅读课文,然后回答唐朝建立的情况。随后应到学生开始讨论,从唐太宗为人到贞观之治再到女皇武则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们自己总结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他们不能得出的,只需加以补充即可。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进行第7课的一个内容“光耀千古的诗坛”主要是介绍唐诗,而课本只提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相关图片和诗歌,教师传统的讲解比较抽象,介绍到李白的诗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一方面展示四川地貌,一方面朗诵诗歌,学生通过视频和声音,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蜀道难》的意境,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案例〕第5课《“合同为一家”》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共包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唐与吐蕃、回鹘等的民族关系。但是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笔者把第一个教学内容一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调整到最后一个进行教学,因为通过具体史实再概括抽象到政策是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

(五)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总体上来说,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的知识内容、设计板书、教学小结等。

1.导入新课的设计

导入新课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的导入:如根据大家熟知的高考制度让同学们思考你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这样的设计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出带有悬念问题,诱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

2.教学内容的呈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主要有讲授和探究两种方法,讲授法是我们教师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下面主要侧重对探究法的设计探讨。

3.设计板书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一定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小结方法:归纳法、发散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笔者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设计了发散法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重回隋唐,探寻了当时的日本、新罗和天竺与我国的友好交往,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并将自己的答案进行了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当前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分析,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重自己教,轻学生学。作为教师我到底教什么呢?作为学生他到底学什么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是啊,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灌输者,那么学生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重视“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教多少,学多少,怎样教,怎样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成了死板的模式。教师没有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到头来是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现象造成了学生学习活动过重负担,教的效益不能提高。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又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与学不能适应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地捕捉、筛选并吸纳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迅速转化成自己的新知识,便会落在飞跃发展的时代后面。因此,要把“学会知识”变为“学会学习”,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忽视学生个性。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没有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自我展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但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让一个个不同的学生去展现自己内心世界,并开展交流碰撞,引发出新的亮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如果失去了学生,那么教师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因此要关爱、尽全心全力教育学生;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点灵性、个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个富有创造热情的劳动者,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我觉得只要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教师能多思索、多实践、多总结得失,我们一定能够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呢?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有时不一定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课堂师生互动的含义,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而我们通常所指的互动则是狭义的互动,即在一定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要实施师生互动就得究其根源,那么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什么呢?师生互动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就拿今年上学期我听的一堂公开课来说吧,五年级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一课,老师首先用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1)用手放到鼻前,让学生说出有什么感觉——呼吸;(2)用手捏住鼻,闭紧嘴,感到怎样——难受;(3)用手前感到——心跳。然后又分组进行测量心跳,每组四人,分工合作:记录员、测量员、被测员、监督员,并进行统计、、、、、、整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是一种积极学习状态。同样是这个班学生,他们在那天早上上数学课,却显得死气沉沉,让人误认为他们是一班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人动起来。两堂课,不同的效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吗?

那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现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搭建平等的对话平台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师生人际关系呢?我认为:

1.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学生做错事时,不是责骂,用“老师读书时也像你一样不自觉地就犯错了,相信你一定会改正”,这样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1.2加强与学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3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再不对的孩子都有其闪光点,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你真勇敢,可惜粗心了一点,相信下次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的声音真洪亮!你的回答太好了!”“你是班里的劳动能手,希望你的学习也和劳动一样出色、、、、、、”得到赞美的同学有哪个不心花怒放呢,哪位学生听了不跃跃欲试呢?

1.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身的素养,,完善和发展自我。

2.精心创设有效师生互动的情景

第8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克服障碍;有效教学

一、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

1.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语法能力,汉语交际能力是指留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使留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留学生来到中国,生活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使他们有更多运用汉语与人交流的机会,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也是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样更能体现语言交际功能的特点。如此,周围的社会语言环境和课堂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2.培养留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汉语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智力过程,要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参与进来,包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够加快自我的认知过程,以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由于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不够了解,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他们,并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任何学习过程,教师都只是引导者,起到指导和督促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自学能力。

二、培养留学生的学习经验

1.正确理解学习经验

学习是通过学生主动行为而产生的,其关键在于学生的行为和反应,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不可忽视,因为学习经验是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经验,以便于学生也能够有机会从事某种活动。如,通过安排相应的活动或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这方面的反应。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这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2.如何选择经验

教师要想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机会,使其能够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经验,如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机会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习第二语言,最好是能够在使用这一语言的国家中进行,这样才能够有更多实践和运用的机会,以此获取相应的体验。

学习经验是学生从某种实践目标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那么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就会大增。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并满足其学习经验需求的机会。学习经验需要符合学生目前的成就水平和心理倾向等方面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学习的难易程度,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心理,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过难的学习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为难心理而难以掌握知识的要点。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多地设计教学可能需要的情境,因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语言情境,以带动学生主动开口练习。

三、有效组织学习过程

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将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起来,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高。有效组织学习,要求必须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连续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并连续地练习某种技能,从而掌握这一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在同一个水平上一直重复同一个课程要素,以免使学生难以在理解、态度和技能等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顺序性就强调教师要注意把每个后续的经验建立在前面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同时对有关内容作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整体性可以理解为同一年级所学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关系,如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综合科和初级口语课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也就是说学生在综合科上学到的词汇、语法知识在口语上还是会出现,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经验,选择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教学行为,以此促进留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满意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学习效率方面,应该把握好课堂的短短四十五分钟,争取全面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开展的满意课堂课题中,教师们都在积极探讨与努力实践。下面介绍一下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学生满意的课堂提出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不仅是师德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平时应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育人的认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再者,教师的认真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比如,备课就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第二次上比第一次更易把握。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课更熟了,教学环节就更容易把握了。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备课不但要有深度、广度、方法和效果,而且要结合本科目知识纵向去备,与其他科目关联着的知识横向挂钩。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作用,是创设满意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优化教学情境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巧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还应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巧创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具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比如在讲解椭圆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圆的直观图是椭圆,这说明圆与椭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都能画好圆,那么,同学们可以画出椭圆吗?

3.控制难度,力所能及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信息和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这就要求问题创设应把好一定的度,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点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非常重要。

4.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一点是落实新课标提倡“精讲多练”的关键环节。在适度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通过思考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三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新课程的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引入强调背景,使教材生动、自然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探索阶段,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比如在讲解椭圆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椭圆怎么画,如何定义椭圆,椭圆的方程怎么建立等等,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完成。

五、捕捉即时信息,掌握有效反馈

实现满意课堂与教师能否敏锐捕捉信息,进行有效教学反馈有关。课堂教学的有效反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困惑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得到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从学生答问中获取反馈信息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答问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也是一门科学,教师上课之前要做好精心准备,要善于设计提问,通过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另外学生的提问老师要灵活处理,有的可以及时反馈,有的需要课下处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从学生的课堂训练中获取反馈信息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掌握有多少,缺弱在哪里?学生的课堂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⒋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

六、与家长共同努力,创设满意课堂

任课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联系,不应该把教育学生的事情都推给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家长多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准确信息,也可以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家长走进课堂对于学生是个巨大的促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与家庭对于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促进,家长的不时参与也会让教师备课更加精致。

创设满意课堂教学是我校数学教师今后努力的方向,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与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第10篇

1营造气氛,活跃课堂

1.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里活动集中在学习对象中来,所以,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在学生学习新内容时就应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先决条件,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做法有:

(1)增进师生感情中培养兴趣:增进师生感情就是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学习上关心他们,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民主平等的态度,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由怕学转化为好学、乐学。

(2)巧妙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起到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精心安排新课的导入。可以通过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设疑法、联系实际法或创设情景等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学生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小学数学小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应“一言堂”,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去“画一画、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善于帮助学生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勤与思考,敢于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参与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体验了成功。课堂气氛会相当活跃,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精讲精炼 优化结构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就要以省时、高效、减轻学生负担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较长的时间之后不改变讲课方法,学生注意力会分散,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精讲。即精讲重点,我在讲《分数混合运算》时,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思考重点,课堂上引导分析: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同时组织学生讨论运算法则,试算例题后与教材解答过程对照,理出疑惑之处。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讲解,主要强调运算顺序、书写格式,然后加强运算速度和计算准确度的训练,最后归纳总结,点出重点,进行变式练习,满足优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得到训练、优生得到满足。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改变怕小学生不懂而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要突出教材重点,优化训练内容,充分给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训练,独立地去获得知识,从而收到教育、得到发展。

3分层要求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标准在课堂上的反映,就是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不一样,因此,任何班级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差异,更要消除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个别差异性,分层要求。对差生要降低要求,让他们把内容读熟,能完成基本练习;对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能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完成变式练习作业;对优生必须要求他们还能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讨论予以解决。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就能调动各类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人人提高的目的。

课堂教学分层要求的具体做法:

(1)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在每一节内容教学之前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与优秀、合格、待达标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依据教学对象的层次促进每位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也就是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美术课

教学方法是用以达到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全部语言、行为、手段、程序和技巧的总和。实施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在某方面的最大收获。针对不同的“得”,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法的运用――知识点的传授

语言是传递信息最常用的方法,讲授法是美术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也是最直接清晰的解释概念和原理的方法。知识点的讲解传授一定要有讲述能力,即通过生动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来驾驭课堂。

美术课教学的内容基本都是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很密集。课堂的重点就是知识点的传授,教师必须适当运用讲授法来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学,让其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在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运用”中,首先以举例的方法来讲解商品包装的定义和作用,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运用在商品包装中的重要性。接着运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知识点讲解的讲授方法。先对上节美术课中关于色彩方面知识点进行回顾,以“色相环”为图片导入,进行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三要素以及冷色和暖色等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的知识点,即色彩中色调的概念。再来讲授商品包装的四种色调,即鲜艳色调、温和色调、沉稳色调以及黑、白、灰构成色调的特点。教导学生学会区别和运用。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学者大卫・奥苏泊尔说的一样:“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这样,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转换才会自然,通过旧知识才能将新知识记得更牢。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优秀的讲述者以及成功的讲述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理想的讲述应该是准确、清晰,具有逻辑性;幽默,流畅、生动,具有感染力;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收放自如;叙述、比喻、论述结合;多用具体例子,运用图标、图像、视屏等辅助方式。讲述法的必要性,让教师的备课是应该反复斟酌调整语言,直到能够将知识点清晰的表述出来。

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运用”中除了通过语言表达来传递知识,还有为了增强讲述的效果,在讲述过程中以图像、影像和实物等为辅助,让学生打开视觉和听觉一起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结合PPT课件,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商品图片来学习商品包装中四种色调之间的特点和区别。就像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二、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一味单纯运用讲述法,是单调、无趣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没有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述法必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将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注意与学生沟通互动。美术课堂是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温床,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活跃的思维是美术课堂上的最大亮点。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反应方面,教师应该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在进行师生互动时,教师应该注意所提问题的知识与思维价值,无谓的问题只能耗费课堂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行为偏离目标,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设置太多的问题。

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运用”在师生互动环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将讲述法、提问法和讨论法这三种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专门针对所学习的知识原理设计一些有趣的看图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理解教学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课堂回答给予中肯的评价,多一些鼓励和启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考察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方面,教师也主要在设问和讨论上,即以提问或者讨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考深度,也检验了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结语

本文以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运用”为例,对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在知识点的讲解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加强美术课堂过程中的讲授能力,引导学生去学,让其去理解知识难点,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结合多媒体、游戏等教学手段,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勇.美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俊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第14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郭敏.美术教学鉴赏中的几点思考――如何使教学更高效、更精彩[J].美术大观,2012(10).

[5]尹少淳.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过去的工业化时代,学生在读书的阶段就决定了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专门化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是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而到了信息化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传播的途径多样、速度不断加快,不少学生走向社会不能从事所学习的专业,学校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公民素质。随着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复杂,特别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在校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还需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人格。因此,在教育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明显改善、教师专业成长快速提升、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背景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有传承,有改进,有发展,坚持体现了国家利益,坚持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更加凸显了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突出了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完善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数学课程有关数学素养的核心词,将数学实验课程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样,课程标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为特征,更加强调将数学教育纳入培养人的范畴,重视在数学教育中培养人,提倡面向全体小学生,更加关注“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十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这就要求我们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通过数学教育教学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实现公平的、均衡的、全面的、持续的、健康的、和谐的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基于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也包括基于直接经验的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也包括直观的说明和启迪。曾经,我们过于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将数学课程内容不恰当地窄化为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认识数学内容的盲区。在数学的知识结构上我们也许只看到数学结果及其内在联系,但从动态的角度看,每一个数学结果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形成过程,并且在这一结果的形成过程中常常蕴涵着上位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我们才可能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为载体,充分展开数学教学过程,实现三维的课程目标。例如,课程标准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具体情境”,强调了估算的实际问题背景;要求“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强调了估算的核心策略。这两点新要求,都启发我们要从结果形成过程的角度来理解估算,即估算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则不仅强调对估算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还强调方法选择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近似思想、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一、教学过程的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本身也成了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1.过程建构知识。

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同,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如果学生不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米的认识”,可以充分展开认识1米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1)观察米尺,并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2)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再拉直看看1米有多长;(3)闭上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4)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20厘米)的学生尺,用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对着米尺拼一拼。这样组织教学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在米尺上指出1米,认识1米的长度,是准确地建立米的第一印象;剪1米长的绸带是将尺上的1米具体化,借助绸带这一替代物再次感知1米的长度;闭上眼想想1米的长度,是将动作思维及时上升到表象思维,在头脑中保留1米的长度印象;用学生尺拼1米,进一步将1米的长度具体化,借助已知的长度(20厘米)记忆新知(1米)。

2.过程磨砺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一过程中知识的每一次深化和转折都将引发思维的深入和灵活转向。事实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将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