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0:54:54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第1篇

1 课前关注

课前关注,主要是关注弱势学生的知识准备,并以他们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为依据设计分层教学方案。

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关键;要想让弱势学生学好知识,课前关注也是关键。弱势学生往往是因为基础知识的脱节,难以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前要通过问答、练习等形式来了解弱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如需要铺垫的知识缺得较多的话,教师就要抽时间在新课前为其补上,以便让他们在新授课时不至于什么都听不懂。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前,就要了解他们对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如果这些都不清楚的话,就应该为他们单独补上。这样到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就可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来尝试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在了解弱势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后,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目标,不能与班上的优等生同一个要求,或是同一个教学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进行分层设计。也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课堂练习、评价方向等都要与中、优等生有不同的设计。可以借用复式班的教学形式来设计两套教学方案,一套是应对中、优等学生的,一套是应对弱势学生的。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弱势学生的教学目标主要以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教学方式及手段要适合弱势学生的实际,不要采取全放的形式,要尽量采用帮扶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知识。如关于探索性知识,教师或优等生要与弱势学生一起操作、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

2 课中关注

课中关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弱势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多留给他们学习、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性格健全的人。

从过来大量的听课来看,许多教师课堂中很少关注弱势学生,很少采取分层教学。几年来不管面对的是什么学生,都是同一个教案,同一种模式。课堂上基本上是以中、优等生为授课对象,提问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这些学生。而数学弱势学生常常被忽视,回答、表现、展示的机会可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往,数学弱势学生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面对正常的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这样恶性循环,对小学数学有一种自我放弃的态度。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关注弱势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关注数学弱势学生呢?我想最好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因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那么怎样实施分层教学呢?1、先把学生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分成A、B、C三层(也就是好、中、差),在各层学员名单上不点名道姓地说出哪些是优生,哪些是差生,以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感情,只是教师心中大致有一个标准和尺度就行了。2、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A组的学生自学,然后做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就同桌小声交流并交换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B、C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B、C组的学生完成练习,同时听取A小组的学生的质疑和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他们的自学情况。最后十五分钟给A组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的习题;这时教师可检查B、C 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相应辅导;再给B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同时给C组的学生作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3、在检查C组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展示的机会,并相机加以鼓励、表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数学学科的弱势学生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才能够得到应有发展,才能逐步形成健全的性格。

3 课后关注

课后关注,主要是指新授课后及时组织数学弱势学生复习,加强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第2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薄弱学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薄弱学校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的总称,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强调的问题。薄弱学校的产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成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近两年,尽管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已认识到薄弱学校存在的严重弊端,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但我们认为,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薄弱学校的历史由来及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差距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学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更何况,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同时,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呈要转变 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并要求中小学必须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各具才观和教育凤的影响下,必然导致许多办学条件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可以说,薄弱学校是多种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据统计,就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如果加止广大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大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干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导致了大中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高收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教育本身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使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强制性原则。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工作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较大,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动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又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力度,这既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教育公理原则的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垢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笥、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

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10月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转变过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财力、师资、物力及办学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学校自身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其中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力量,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学校自身的努力在转变 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实际有效的作用。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薄弱学校是很难建设好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差,但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办学质量都属薄弱一类。由于薄弱学校面貌的转变 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所以面对大面积的差生和学历达标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薄弱学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入手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改变经验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彻底放弃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拼升学率”的传统做法,探讨一篥切合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途径。这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务真求实地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实践,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3篇

1.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不合理。

学校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做得不合理,首先,学校不能够真正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一直弱化“一个界面两个就业方向”教学原则,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学生分的太明确,学生不能够多方面的涉猎。其次,学校的课程教学不合理,艺术类专业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完全活化的专业,它的教学最需要的就是灵活、创新,但是有很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都不注重创新,很多学校都相互模仿,教学雷同,不能体现出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案。还有就是学校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水平以及创作方式、思维方式等等设置独立的教学方案,不能够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有的个性格创作方式。

2.学生的基础能力薄弱。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艺考生,我们都知道,对于艺考生来说,美术是必考科目,但是对艺考生的文化科的要求就相对较低,这就说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比较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跨专业的专业,它结合了美术、建筑、环境、设计、装饰等专业,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美术底功,而且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但是艺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

3.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有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都不够完善,导致学校实践教学的进行有气无力,不能打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也导致科学校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偏重的结果,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有效进行时间教育。有些学校甚至不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关节上明显缺失,不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些学校会让学生在假期都一些公司企业去实习,但是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实习单位,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有应聘实习生的义务,而且由于实习的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的教育策略

1.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我们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合理使用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将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实务化”,在原先室内设计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及时观察市场发展的动向,从而切实根据市场要求对学生做有效的理论知识导向,降低学生有用的、能够实践应用的理论知识,而不是教给他们一些空洞的、不能实际运用的知识。其次,我们应该将专题内容模块化,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可以分成很多模块,比如说方案设计、环境结合、图纸绘制等等,这些都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必学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能够综合教育所以,我们要有机的将这些知识都模块化教学,在每一个模块,让学生能够重点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学好。

2.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要想加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我们就要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这里所说的基础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当然,我们要把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能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我们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的能力,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专业,它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3.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的设置。首先,学校要将实践教学的教学设备都准备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准备最好、最齐全的教学设备,给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过硬的硬件设备。其次,就是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方案,此间,学校可以拟定适合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将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分成几个项目小组,给每个项目小组都设定固定的创作任务,然后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效利用组内人员的优势,从方案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绘制,到技术图纸、设计方案投标解说等,都努力完成,然后请老师评价指导,并且逐渐改进完善,最后完成一份优秀的创作作品,从而,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离子反应

一、建构主义对化学教学设计的指导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内在的、动态的,知识不能通过传递的方式获得,而只能由每个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而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决定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生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包括学习的过程;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标在于如何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修改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3.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

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O计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方向,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要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机械性接受学习方式。

信息资源设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某一主题所需信息资源,同时引导自主收集和处理,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并获知相关信息在该主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需要根据所选择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个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对会、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教师、环境之间共同作用而获得理解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化学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目的性和整体性原则,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

二、“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对“离子反应”第一节课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如何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强弱电解质判断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从生活常识引入――情境创设

[思考]在一间屋子里,由于线路老化,引起火灾,为了灭火,小明找来水管,用水灭火,请问他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述]复习初中学习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导电实验,说明溶液可以导电。

[思考、分析]这些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呢?以NaCl固体为例分析,通过观看NaCl溶液及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动画视频,分析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

[板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练习设计。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NaCl溶液、H2O、酒精。

[总结归纳]电解质的特点:(1)化合物,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单质、混合物);

(2)条件: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

(3)能够导电;

(4)电解质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5)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但其溶解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也是电解质。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信息资源、协作学习设计。

[实验]在五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条件下(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氨水,接通电源后,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在相同条件下,影响物质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电解质为什么能够导电,其导电性与什么的有关思考)

[收集资料得出结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板书]溶液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

[讲述]通过实验观察、讲述对比分析以上五种溶液得出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板书]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像NaCl等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我们称为强电解质,而像NH3・H2O、H3COOH等,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归纳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性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练习]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填表)

第5篇

【关键词】医用化学 盐的水解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6-0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的,供初中起点,三年制护理专业使用。教材充分体现化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突出学生应用化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的结合;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突破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教材难度降低,内容上避免了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教材中注重引入医学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体现化学在医学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盐的水解在本教材中位于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中的第三节,是理解血液酸碱平衡、缓冲溶液的关键知识点,酸碱平衡失常会对人体很多器官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

[学生分析]

本内容在三年制中专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科学中的部分化学知识,初步了解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前面已经学习了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渗透压,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也已经涉及。学生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学过的知识与以后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学习联系起来,即不能运用化学的知识来理解掌握医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2.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进一步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医学中盐类水解的知识应用。

能力方法培养:

1.通过盐类水解概念的引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对临床上酸碱平衡紊乱时一般药物治疗思路。

情感态度目标:

1.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不断设疑,演示实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由表及里,找出现象的真正原因;

2.使学生在理论分析,总结规律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学习乐趣,由此喜爱化学,其最终目的是能对医学的学习提升强烈的兴趣,为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带来深远的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

教学难点:1.从现象到本质到总结出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加深理解盐类水解在日常生活和医药学上的应用的重要性。

[难点突破]

运用演示实验、讨论总结来解决;

[教学关键]

能将化学的学习深入到临床医学的学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讨论和比较归纳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钠溶液、pH试纸、标准比色卡)、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擦、黑板等。

[教学课时]

1学时

[教学对象]

中专护理专业一年级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回顾(2分钟)

[教师讲解]回顾以前所学酸碱盐的概念:酸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所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提问]1.什么是中和反应?2.PH与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行为] 带着问题思考、回答;听同学的回答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设计说明] 引起学生注意,为新课导入作好准备。

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提问]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学生行为] 倾听、思考。

[设计说明] 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完整全面的知识系统,并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入演示实验(3分钟)

[教师实验] 将三种相同浓度的CH3COONa、NH4Cl、NaCl溶液,用pH试纸检验三种溶液的酸碱性,与标准色卡对照。

[学生行为] 按照pH试纸的规范操作,检验三种溶液的酸碱性,结论: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

[设计说明] 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下面的找出本质原因作好铺垫。

切入正题-- 弱酸强碱盐的水解(7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2分钟)--质疑] 同样为盐溶液,CH3COONa、NaCl、NH4Cl三种溶液,却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溶液的酸碱性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CH3COONa,C(H+)< C(OH-),碱性;

NaCl,C(H+)=C(OH-),中性;

NH4Cl,C(H+)>C(OH-),酸性

[设计说明] 不断地设置台阶,由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一点点分析,逐渐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分析问题(3分钟)--讲解]由水的电离平衡可知,纯水中C(H+)=C(OH-),而盐溶液显示出酸碱性,说明溶液中, H+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不相等的情况呢?

下面以CH3COONa溶液为例来分析:

[学生回答] 这种情况与溶质有关。盐的组成不同,就可能出现相等或不相等的情况。

[学生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设计说明] 从不同的盐类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开始,经过层层分析讨论,最后找到本质原因--盐类水解。

[解决问题(2分钟)--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学生行为] 倾听、体会、思考。

[设计说明] 使学生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具体体现。

切入正题--强酸弱碱盐的水解(5分钟)

[教师质疑] 如果盐不同,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再以NH4Cl溶液为例来分析。在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质NH4Cl和H2O,所以存在两个电离:NH4Cl=NH4++Cl-,H2O= H++OH-,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c(OH-)=c(H+),最终不相等的原因只能是什么呢?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设计说明]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扩展学习--强酸强碱盐是否水解(1分钟)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 以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 由于NaCl电离出的Na+和Cl-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设计说明] 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巩固新知识(2分钟)

[学生练习] 同样道理,学生自己练习一下,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演示]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 + 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教师强调]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学生讲解] 电离之后的四种离子中,只有CO32-能与H+结合成弱电解质HCO3-,H+不断减少,水不断电离,最终使溶液显碱性。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

引出概念(1分钟)

[教师讲述]由以上分析知道,在CH3COONa、NH4Cl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CH3COO- 和NH4+ 与水电离出的H+、OH-反应生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NH3・H2O,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促进水的电离),这就是盐水解的概念及实质。

[学生行为] 记录,并认真理解。

[设计说明] 通过层层分析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盐的水解概念(1分钟)

[多媒体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的离子和水中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的水解。

2.实质: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使盐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学生思考]盐类水解与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有什么关系呢?记录,并认真理解。

[学生回答]盐与水反应生成酸和碱,而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可得盐和水,所以盐类水解反应可看作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设计说明] 通过板书提醒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深入。并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中和反应的关系是为了上课开始时的提问相呼应,加深学生理解。

阶段性小结(2分钟)

[教师学生组织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 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设计说明] 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扩展学习--弱酸弱碱盐的水解(1分钟)

[教师设问]CH3COONH4 溶液是否水解?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如何?

[教师释疑]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水解所得的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来决定。如NH4Ac水解的产物分别是NH3・H2O与HAc,其强弱相当,故显中性。

[学生行为] 学生因意见不一致,所以都认真接受来自此问题的信息。

[设计说明] 此类水解情况比较复杂,在此不加深入讨论。

阶段性小结(2分钟)

[多媒体板书]3、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强不水解,都弱都水解,双弱具体定。

[学生行为] 学生总结规律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乐趣,由此喜爱化学。

日常生活及医药学上的应用引入(7分钟)

[教师设问] 知道了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考虑水解,水解有哪些应用?

[学生练习] 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若该盐能水解,水解后酸碱性判断。

(1)AlK(SO4).12H2O (2)NaHCO3 (3)C3H5O3Na

[设计说明] 引发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激发已有知识、并获取新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参与来获取新知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讨论(5分钟)

[教师设问]我们知道,人的正常血液的PH值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临床上把血液的PH值小于7.35时叫酸中毒,PH值大于7.45时叫碱中毒,无论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会引起严重后果,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将血液的PH值纠正过来。

[教师释疑]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多或代谢酸中毒时使用碳酸氢钠和乳酸钠的原因。

[学生行为] 倾听、讨论。

[设计说明] 概括该部分知识要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扩展(2分钟)

[教师设问] 临床对青霉素钠盐和钾盐、巴比妥类等药物的保存为什么需要密封保存于干燥处?

[学生行为] 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说明] 注意新知识的运用,扩展学生的思维。

总结(2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将板书内容进一步重复。

[学生行为] 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作出小结。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布置作业(1分钟)

[教师行为] P39页问题4-8;问题4-9

[学生行为] 根据实际学生课余时间完成

[设计说明] 问题4-8检测盐类水解的概念,以及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强弱的能力。问题4-9临床应用的反复巩固。

附:问题4-8答案

1.Na2CO3:碱性; 2.CuSO4 :酸性; 3.NaCl:中性;

4.NH4Cl:酸性; 5.Na HCO3:碱性。

问题4-9答案

碳酸氢钠和乳酸钠水解呈碱性,可用于纠正酸中毒;氯化铵水解呈酸性,可用于纠正碱中毒。

[简要设计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中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较多,但本人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与医学临床联系进行提问,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又能够与医学知识得到联系。

本节课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由于:

1.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及处理能符合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明确。

2.实验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将抽象的化学过程直观化,生命化,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提问有层次,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学习空间,跟日常生活和医学临床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组织讨论充分,课堂生成问题的再讨论热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及时准确的评价。

5.教师对概念的解释,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晰生动。

6.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严谨。

由于本节课纯化学的推导较多,并且对下节课起基础作用,所以在第四节缓冲溶液的讲解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点和要求有必要强调。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

一、盐类的水解

1.弱酸强碱所生成的盐的水解

① CH3COONa的水解:引起水解的离子是CH3COO ,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碱性。

水解化学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离子方程式:CH3COO- + H2O CH3COOH + OH-

② Na2CO3 的水解: 引起水解的离子是HCO3 、CO32 ,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碱性。

水解化学方程式:Na2CO3 + H2O NaHCO3 + NaOH

NaHCO3 + H2O H2CO3 + NaOH

离子方程式:CO32 + H2O HCO3 + OH

HCO3 + H2O H2CO3 + OH

2.强酸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NH4CI的水解:引起水解的离子是NH4+,促进水的电离,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化学方程式:NH4Cl + H2O NH3H2O + HCl

离子方程式:NH4+ + H2O NH3 H2O + H+

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的离子和水中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的水解。

2.实质: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或OH结合,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使盐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3.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强不水解,都弱都水解,双弱具体定。

参考文献:

1.医用化学基础,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9-02

《小雨沙沙》是湘教版实验教材(2012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清新、抒情,充满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采用五声音调写成,为一段体结构,加入了简单的二声部;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富有稚气,充满童趣,同时向孩子们生动讲述了种子生长离不了雨露的科学知识。

在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中,教材选取的都是比较短小的歌曲,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几遍就会了,没啥可讲的。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深入挖掘歌曲、研究歌曲便会发现,一首看似简单的小歌曲其实蕴涵着“大文章”。笔者在备《小雨沙沙》时,深入挖掘了该作品的内涵,明确了该作品的教学目标。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依据目标及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富有层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运用图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听唱法、对比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快乐地投入到歌唱学习中。具体策略体现在“听一听”“摇一摇”“唱一唱”“演一演”等环节设计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亲切、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到听、奏、唱、演等音乐活动中,表现和感受音乐。

知识与技能:1.在演唱中运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2.初步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优美,并能用律动、打击乐等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二声部的和谐优美。

2.在演唱中用连音和顿音、强与弱的对比,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

【教具准备】

钢琴、沙锤、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1.听雨声,感受力度的强与弱。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歌唱的快乐,我把大家分成了四个小组,看哪一组最棒,老师会有奖励哦。首先请小朋友们仔细聆听一段声音,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

2.生听辨大雨及小雨。

3.生听辨雨声XX X的基本节奏。

4.出示沙锤,用XX X的节奏模拟雨声。

5.生听《小雨沙沙》乐曲,师演奏沙锤,听辨沙锤出现的次数及出现的地方。(板书图形谱)

师:小朋友模仿的雨声真动听,下面老师会在一首好听的乐曲中用沙锤来模仿雨声,请大家仔细听和观察,沙锤一共出现了几次?都是在哪里出现的?

6.生听辨雨声的强弱变化。(师随机板书f、p)

【设计意图:在歌唱教学中,学生接触音乐时最喜欢的方式是“听赏”,因此教师要重视“欣赏领先”,但又不是单调的让学生听。在导入部分,第一遍听,无旋律,只是听雨声,感受力度强与弱变化;第二遍听,在《小雨沙沙》的伴奏乐中听辨打击乐沙锤出现的地方及次数。这时,教师随着音乐进行图形谱的绘制,设计的图形谱反映出歌曲的情感、节奏、力度、音的高低、结构等音乐要素,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把不可言说的音乐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于有形,深得学生喜爱,为学生“唱会歌”“唱好歌”打下了基础;第三遍听,学生听辨沙锤声音的强弱变化,教师在图谱中标识出来,为准确演奏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奏一奏

1.学生拿出板凳下的自制沙锤。

师:大家的小耳朵可真厉害,你们能跟老师一样来模仿小雨的声音吗?好,拿起你们板凳下的自制沙锤,耳朵听音乐,眼睛看指挥,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2.学生演奏自制沙锤。(演奏两遍,第二遍提示学生演奏出强弱变化)

【设计意图:参与表现是体验音乐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初步欣赏、聆听中熟悉了歌曲旋律,感受了歌曲的美之后,教师设计了“奏一奏”活动,全体学生边听音乐边摇动自制沙锤。随着图形谱的变化,学生不仅在每个乐句最后一小节准确地用“XX X”节奏型进行了演奏,还将雨水的强弱变化表现了出来。在音乐表现中,学生不仅增强了音乐感受力,又在继续“听”中再次熟悉了歌曲旋律。】

三、唱一唱

(一)用“沙”模唱《小雨沙沙》旋律

1.初步模唱。(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看教师指挥演唱)

2.有强弱力度对比演唱。(生边看板书的图谱边跟着教师指挥演唱)

(二)揭题

1.师:小朋友们唱得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歌曲,一起来读一读。(师板书课题后生读:小雨沙沙!)

2.师:你们的声音能更美一点吗?(教师示范后学生轻而有弹性地读)

(三)教师范唱,学生听辨歌词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安静聆听歌曲,听听歌曲中有谁在说话?说了什么话?

(四)律动,熟记歌词

1.学生自由读歌词内容。

2.PPT出示四句种子的话,教师动作演示。

3.学生伴着律动完整地读歌词。

(五)学唱齐唱部分及第二声部(种子的歌唱)

1.师弹唱示范,生默唱。

2.生跟琴声唱全曲。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作与歌声表现种子“喝到雨水时的快乐、想发芽的迫切、要出土的用力、长大后的自豪”四种不同的心情。

4.指导歌曲优美连贯及欢快跳跃处的演唱。

5.指导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连贯优美、欢快跳跃及强弱对比的演唱)

(六)第一声部学唱

1.学习第一声部(小雨的歌声)。

(1)唱谱;(2)加词演唱;(3)有连贯与跳跃对比地演唱;(4)边律动边唱。

2.合唱部分训练。

(1)师生合作。(清唱)

师:小雨的歌声真美妙,种子忍不住要跟你们一起歌唱了,我要演唱种子的歌声,你们演唱小雨的歌声,我们一起合作。

(2)生生合作。(清唱,先分组练习,再在教师指挥下合唱合唱部分)

3.有伴奏、完整演唱全曲。(两遍)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因此在一年级合唱启蒙教学中,各声部演唱的和谐优美是歌曲教学的难点。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创设了“小雨”和“种子”两个角色,分别代表两个声部,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童话般的意境中完成每一个演唱步骤。而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是所有歌曲教学的重点。但对于歌曲中隐藏着的不同情绪,低年级学生是比较难发现和表现的,所以教师们常常感叹唱会一首歌曲容易,唱好一首歌难,无法令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情绪的变化。此案中,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从模仿“种子说话”开始让学生带入动作读歌词;而在歌唱教学环节,从“种子的歌声”到创编“种子的动作”,教师通过以身试教,在演唱时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演绎情绪的变化,再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尝试、一起表演,学生在短小的歌曲中感受和体验了“甜美”“向往”“有力”“自豪”的情绪变化,在歌唱中享受和获得了快乐。合唱教学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合作、集体合作等方法,加入“小雨歌声”,让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聆听另一声部的演唱,感受、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成功;同时让学生通过联想,将连音想象成“雨丝”,顿音想象成“雨点”,赋予了音乐表现的童话色彩,让学生以童话角色快乐地表现音乐,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四、演一演

1.分角色练习:部分学生扮演种子,演唱种子的歌声;部分学生扮演小雨,演唱小雨的歌声;部分学生演奏沙锤。

2.创设情境合作表演。

师:春天来了,种子迫不及待地想要钻出来。这时,下了一场及时雨。沙沙,沙沙沙……(全体起立表演)

师:种子快乐地长大了,小雨也沙沙,沙沙沙――慢慢地小了――(师弹唱尾声结束)

3.评价:学生对合作表演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在歌唱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本案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设计了“小雨点”图片,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奖励表现突出的小组,有效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特别在教学最后,教师设计了参加“春天音乐会”环节,让学生在唱、跳、奏等形式中表现歌曲,将演唱表现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越来越有难度的演唱表现中提高演唱表现技能。】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小雨沙沙》,我们知道了种子的生长离不开谁?(生明确:雨水)那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谁?(生答“爸爸妈妈”“老师”等)对了!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希望你们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每天都在祖国的大花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生律动出教室)

第7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学习领域 工作任务

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各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历史沿革不同,导致各学校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大不相同,进一步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差别,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导致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对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等专门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如何培养让用人单位满意的营销人才成了高等学校的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专业建设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路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专业建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2]:分析该专业学生就业职业领域;分析就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细分学习子情境。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构建与实践

如何面对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解决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难题,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路,我们认为:瓶颈问题不解决,教师就不能积极参与,即使参与了如改革思路不对,再怎样折腾都不会有结果,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理论、不断进行调研论证、不断进行总结。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课题组,经过多次交流学习、调研论证,不仅解决了教师参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思想观念的问题。下面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建设改革为例,进行几方面的探讨。

2.1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建设要求和现场环境勘察结果[3](资讯),进行设备选型(决策),制定施工计划(计划),能够通过阅读说明书,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实施),最后按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检查与评价(检查与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楼宇弱点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与检测的方法。具体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组成原理;(2)掌握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3)掌握入侵报警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4)掌握门禁管理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5)掌握楼宇对讲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6)掌握视频会议子系统的设备选型、安装、接线、调试与检测方法;(7)具备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检测、验收、使用与维护能力;(8)具备小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

2.2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的确定

目前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建筑主要使用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视频会议五大典型弱电系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防盗报警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门禁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楼宇对讲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安装调试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因而,《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学习领域课程由五个学习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某个弱电子系统的工作过程,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所以,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情境及其对应的工作任务,如图1。

2.3 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行动领域分析及知识技能模块构建

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的不同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具体做法:(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采用各种方式调研(参观、网上浏览、咨询等)子系统的功能、组成原理、典型系统类型等,写出调研报告;(2)根据甲方工程要求,进行现场勘查,确定信息点位置和特征,分析系统需求,确定系统类型,进行设备选型和配置;(3)根据选定的设备,了解其功能接口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4)对系统功能进行综合检查,并安装规范对系统进行验收;评价学生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工作情况和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如在视频监控学习情境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六部教学法,见图2

3结语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革,除上述探讨的内容之外,还有大量的改革比如:如何进行学习领域的教材开发、教学实施过程中场所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工作需要研究解决。不管改革有多困难,但我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思想能比较好的解决以就业为导向,比较好的解决高职教育中学生技能培养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3] 陈天娥.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于调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4.

[4]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第8篇

一、小组活动内容设计要易操作

从很多课堂实例分析,许多课堂小组活动很难真正有效深入展开的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大、过泛、过烂、过难,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的教师参考用书第85页教学方法建议(二)的三个讨论题。“伟人”概念十分模糊,学生很难切入话题。在小组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意:(1)话题要小,可以控制活动时间;(2)设问要具体,有助于学生思考;(3)内容要新颖,能够诱发学生参与;(4)难度要适宜,保证学生有话可讲。

二、小组活动目的定位要准确

我们不应该把小组活动当作活跃课堂外显气氛、体现课堂表面互动的添加剂,因为即使在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小组活动,但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的定位不准,这些添加剂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这不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渐渐削弱学生活动的参与欲。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是由一连串活动构建成的活动链,每个活动都是在这个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前者的目的定位后者的实施,后者的展开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定位也应纳入其中,即使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活动(小组活动往往是如此),其目的也是为了下一个活动,即课后活动(如课后作业、课外活动)。

三、分组要做到以人为本

如何分组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或误解。就近随意组合、简单强弱搭配、放任自由结合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是分组的唯一目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积极参与。所以在分组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根据活动内容不同,可以进行强强组合、弱弱结合,将难的任务交给强组完成,把容易问题留给弱组思考,避免弱者话语权失缺,也促进强者竞争、促使弱者参与。假如只有一个共同活动,教师不妨把强弱搭配编组,但要保证弱者的话语权(这个问题在第4点中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考虑分组的相对稳定、适时变动。小组活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小组的合作,而合作是需要时间的磨合。不稳定的分组不利于学生间的磨合,但是固定不变的分组又会减弱交流对象的新鲜感,同样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各种人交流的能力。

四、分工具体明确

分工是指组内成员在小组活动时担任的角色。在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实例中,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小组活动进展无序,参与者随意性很大,要么强者独占话语权,要么组员互相推脱,应付了事。一次小组活动其实是一个真实社会活动的模拟,应该有组织、参与、小结、汇报等分工。所以在分组或任务布置时,教师可以给每位成员明确组内角色,如:组织者(负责活动开展)、记录员(笔录活动内容)、咨询员(解决活动难点)、报告人(汇报活动结果)等,确保任务到人,促使人人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类分工也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相对稳定、适时变化的问题。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某个能力的培养,适时变动即能维持学生的新鲜感,有可让学生体验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五、教师明确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模式变化对于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挑战,教师角色的定位往往会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现在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脱位和错位这两种倾向。脱位就是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中无所作为,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为自己放弃话语权,就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活动;错位就是教师过分介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以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活动质量。其实前者的话语失缺和后者的话语霸权对小组活动都起到了负面作用。教师的话语失缺就是放弃了对活动的调控,失控的活动就是低效的活动;教师的话语霸权就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教师无疑要控制好自己的话语权,调控好学生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关注他们活动的进程;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要帮助他们搭建必要的“支架”,适度引导。

第9篇

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政〔20*〕2号),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19*年我市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近年来,特别是2*年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19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日趋突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以县(市、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责任不清,工作经常出现错位的现象;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上学难的矛盾仍然突出;三是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教师缺编,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四是城市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问题突出,安全隐患严重存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以县(市、区)为主体制的落实,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逐步具备。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着力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加强薄弱、合理配置、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用3年时间,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大班额、择校热等热点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市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经费投入、生源分布、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基本均衡。

三、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⒈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适应城镇化发展,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和规模、质量、效益三统筹的原则,继续强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适当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我市原则上5000人办1所小学,集中布点,力争用3年时间,在每个乡镇都建起3—5所寄宿制小学,使全市农村成建制小学全部达到双轨制,最大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全市保留300所小学左右;每3万人建1所初中,农村初中全部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规模达到6轨制以上。同时要把农村中小学布局与维修改造工程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凡规划撤并学校不得纳入维修改造项目,不得安排危改资金,实施维修改造。

⒉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各乡镇(办事处)要根据《*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计划,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标准》要求。以学校设施设备达标配套、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加大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3年内完成改造任务。

⒊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要把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镇新区建设时预留学校建设用地,做到中小学校与城镇新区开发、新建居民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凡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数量及规模进行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要按照《标准》坚持实用、耐用、够用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每年在城市新区新建1-2所公办中小学校,力争3年内在城市新区新建3所公办小学和2所公办初中。

⒋建好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年年底,确保工程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形成遍布全市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动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加大教育软件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二)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照有关规定,尽快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问题,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调整教师编制要对边远农村学校给予倾斜,保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空缺教师编制每年都要及时补充,严格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城区所有公、民办学校均不得私自借调农村教师,农村教师也不得擅自离岗到其他学校任教。否则,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擅自脱岗的教师将予以解聘,直到取销编制。

⒉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市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和紧缺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凡年龄在45*岁以下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必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实行工资浮动和奖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的支教情况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凡不服从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和在农村支教期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评职晋级选优中予以一票否决。

⒊强化校长队伍管理。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原则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市教育局每年要对校长及领导班子进行一次考核,对实绩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综合考核不称职者,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⒋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和机制,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各项政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⒈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进程。逐步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20*年继续按照省定“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

⒉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对经教育部门认定、分配入学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⒋加强学校管理。各乡镇、办事处及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违反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切实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⒌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四)加快招生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努力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⒈加快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将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全市各初中办学规模及办学水平评估结果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20*年、20*年、2009年全市公办高中招生分别拿出40%、70%、100%的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努力实现由当前学校间升学人数的竞争到办学水平的竞争。完善小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⒉加大力度,统筹解决城镇教育资源不足和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大班额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20*年起,要进一步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招生行为。各公办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按户籍就近划片入学的规定,任何学校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私自跨学区招生或私自接收学生,并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凡违规招生、造成大班额的学校校长,要视其情节予以处分。力争2009年全市城区公办学校班额有明显下降,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⒊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杜绝无序招生和恶性竞争。民办学校班额原则上实行小班化教学,最大班额不得超过70人,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要抽回公办教师,吊销办学许可证。

⒋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凡不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私自招收的初中学生,一律不办学籍;在中招时不享受分配生待遇,小学生不负责安排升学。

(五)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⒈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将县(市、区)城以下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经常性运转和维护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统一安排。

⒉加大专项经费和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建设,市政府将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预算内基本建设经费应优先保证中小学校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推进财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任何部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调控预算外义务教育经费。教育部门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⒊加强对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各级税务部门要足额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财政部门要设立城镇教育费附加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顶正常的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教育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优先用于城镇薄弱学校改造和市区新建中小学校。

四、加强领导,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各乡镇、办事处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20*年起,在全市启动创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县、区)活动。

(二)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教育督导团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对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三)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

各乡镇、办事处要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办事处每年要向市政府提交上年度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分析报告。

第10篇

一、教学叙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盐类水解规律和实质,能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培养观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任务卡片和对盐类水解的概念、条件、实质以及注意的问题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 推理、 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运用任务卡片,将教学主题内容明确化,并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探究与讨论、归纳与推理等方法建构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与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农业谚语“农业化肥的合理施用”,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盐类水解概念和实质,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及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实验用品】

学生用品:pH试纸、标准比色卡、表面皿、玻璃棒、镊子、烧杯、滤纸、试管、试管架;浓度均为0.1 mol/L 的CH3COONa、Na2CO3、NaCl、(NH4)2SO4、Na2SO4、NH4Cl、AlCl3六种溶液;酚酞的乙醇溶液、蒸馏水。

教师用品:多媒体;用A4纸设计的任务卡片;纸玫瑰;小喷壶(装有碳酸钠浓溶液)。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PPT展示) 农业谚语(绕口令):“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

为什么会损肥分?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助解决此问题(提示:灰――草木灰(K2CO3),粪――铵态氮肥(NH+4))。

学生 倾听,思考,有些同学小声讨论。

过渡 发任务卡片一,每组一张,各组同学(每组6人-8人)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比一比,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 学生朗读,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完成任务卡片中的表格。

(设计意图:这种情景引入,为进入盐类水解这一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赢得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这种设计最大的特色是将问题任务化,引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种类的盐具有不同的酸碱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

过渡 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初步知晓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的关系,但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这些盐溶液显酸碱性的真正原因还得进一步探讨,找出其本质原因。下面各组同学以CH3COONa、NH4Cl、NaCl为例,从电离平衡的角度分析上述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教师 发任务卡片二,每组一张,各组同学共同探讨,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并请其他同学予以点评。

学生 利用已经学会的离子反应知识,对盐溶液中各个离子进行分析,很快得出结论。

教师 给予评价,最后用PPT动画展示三种盐溶液中离子反应情况。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在盐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跟水所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反应就叫做盐类的水解。

过渡 以上两个任务大家完成得都很出色。学到这里,回头再看看这节课最开始的那个农业谚语,哪位同学能解释?

学生 草木灰中有K2CO3水解显碱性:CO2-3+H2OHCO-3+OH-

铵态氮肥中的NH4Cl水解产生H+:

NH+4+H2ONH3・H2O+H+

二者相互促进。NH3・H2O增加,容易分解生成NH3逸出,降低肥效。

(设计意图:任务卡片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增加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热情高涨,另外,此处已将本节重点探究出来,再次回到本节开始提出的悬念――农业谚语问题,形成前后对应,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辩证统一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通过完成以上两个任务,初步把盐类水解的概念提炼出来了。同学们能否归纳出盐类的水解的条件、实质和规律?接下来,大家结合两个实验,请看任务卡片三。

教师 演示两个实验:

(1)碳酸钠的酚酞水溶液红色,而碳酸钠的酚酞乙醇溶液没变化。

(2)观察氯化铝溶液里面是否有浑浊。

学生 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热烈。

PPT展示 水解的条件:在水溶液中、易溶于水电离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水解的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无弱不水解,同强显中性。(口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归纳思维。)

过渡 这节课所学习的反应全部是在水溶液里进行的离子反应,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 看最后一张任务卡片四,根据任务卡片上的提示来总结。

学生 思考,交流,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并查找自己的教辅资料,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 各组的观点相结合,得出最终结论,用PPT展示

过渡 到此,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家讨论积极,发言踊跃,并且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四张任务卡片完成得很好,下面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 各组代表将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作总结,做到心中有数。

二、知识技能呈现方法

在检测溶液酸碱性的实验得出的结果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进而形成“盐类的水解”概念,并且在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盐类的水解规律”。

教师 将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予以表扬,并奖励该组每一位同学纸白玫瑰(纸为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浸泡后晾干),在交到学生手里时,用装有碳酸钠溶液的喷壶喷一下,立即变为红玫瑰。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2.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盐类水解在生活中无处不在。3.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堂作业

思考:

(1)盐碱土是指土壤所含的盐分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长。长期使用(NH4)2SO4这一种化肥为什么会导致土壤酸化?

(2)Na2CO3溶液能否保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生活化学、化学生活。)

三、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思想是依据人们认知事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采用任务卡片式教学模式,结合对农业谚语、实验现象设疑,由教师组织,学生对任务卡片中四个任务探究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的理念。实际教学效果显示,学生明确了任务,不盲目,组与组之间竞争,使学生主动性也得到了调动,最为主要的是学生能很快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习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也充分展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

第11篇

【关键词】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策略

加强盲聋弱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各个特殊教育机构应充分重视对盲聋弱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借助恰当的教育内容与与形式,以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及坚毅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口素质。那么,如何加强盲聋弱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引导盲聋弱学生深度认识思想道德教育

虽然盲聋弱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理缺陷,但是他们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甚至会为了维护自我而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究其原因,这就和盲聋弱学生的成长与生活经历有密切。因为盲聋弱学生在各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很多障碍,因此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过于狭小,这就使得他们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通常都会落后于正常学生。受到本能的驱使,很多盲聋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都有第一性的要求,还具有很强的自我概念,这就不利于他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从而成为羁绊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中学教师在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替人着想的思想,将这一教学内容当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家吃饭的时候是自己挑喜欢的食物随便吃?还是先让长辈及比自己小的家庭成员吃?在学校与同学应该怎样相处?教师应结合盲聋弱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恰当设计教学方法与措施,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使得他们在对比与分析中明确替他人着想、相互谦让、乐于助人的价值与意义。当盲聋弱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有一定进步的时候,教师应真诚地赞赏他们,使得他们都能学会关爱他们、团结互助,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群体观念与集体意识,最终显著优化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大胆创新传统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当前,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为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法过于陈旧与生硬,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针对这一情况,要想显著提高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育方法,尽可能设计出能迎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在实际的设计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时候,教师应借助观察、交流及沟通班主任等方式,全面了解盲聋弱学生的思想、爱好、生活及学习等情况,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设计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推动教育效果的优化。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师还应主动与各个学科任课教师沟通,把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一一介绍给各科教师,让他们就各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趋势及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利用集体智慧制定出更符合各个盲聋弱学生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措施,为教育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并且,盲聋弱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持久的、艰难的工作,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因此,学校应依据盲聋弱学生情况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制定有关教育制度,激励所有教职工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以推动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快速提高。

三、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虽然每一个盲聋弱学生的第一个教师都是父母,但是从某个层面上来讲,大多数父母都不够专业与“称职”,这是因为所有父母都会较为包容与袒护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还具有一定的生理缺陷。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提高盲聋弱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使得他们都能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榜样作用,这就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在具体的特殊教育机构,教师更应该树立高大形象,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并将自身魅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以满满的正能量感染与熏陶盲聋弱学生,以推动他们思想品德水平的大幅提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在盲聋弱学生心中具有良好形象,就需要主动而真诚地关爱学生,使得教师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可在对学生的与关怀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借助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思想道德知识的积极性,使得所有的盲聋弱学生都能将教师的行为当成自己模仿与学习的榜样,从而推动自身的思想品德及观念思想不断向正确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借助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不可触碰盲聋弱学生心灵中最脆弱的地方,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最终不再信任教师。因此,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牵动盲聋弱学生的心,激励他们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使得他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优秀的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是盲聋弱学生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工作,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与方法,并且应征得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我们应将盲聋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项工程对待,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以帮助盲聋弱学生实现快乐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生命阳光和谐共享——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4,(06):104.

第12篇

一、巧用律动,让音乐要素教学形象直观 

音乐离不开节奏、高低、强弱、音色这些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依靠听辨去感受,而体态律动则可以让学生在有规律地的身体运动、和他人的合作、创新等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基本四要素。 

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节奏 

小到一个音唱几拍,大到乐曲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体对节奏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的表现,从而养成内心的节奏感。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将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单纯地说教,告知学生“这是常用的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学习歌曲时更是把划拍、拍手作为长盛不衰的“法宝”,其实这时候学生往往早已枯燥乏味,即使一边念着节奏一边画拍,学生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无效的音乐活动。此时如果改用体态律动中声势(包括个体律动、集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结合小学生好动及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做恒拍方面的体态律动,以培养其内心节奏感:比如一年级阶段可多开展“跟着老师做一做”拍手、拍肩等小幅度的恒拍声势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恒拍声势律动和音乐节奏是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多感官,感受、表现恒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不断叠加动作,在座位上开展的小幅度律动基础上叠加大幅度、集体性的交流律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恒拍感。当具备初步的恒拍感之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合奏声势互动,让学生在充分的玩中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恒拍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音乐世界,体态律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律动中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教师空洞地告诉学生这些音高一些,那些音低一些,直白的说教不如用体态律动让学生体验音的高低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老青蛙旋律比较低,教师先让学生听辨钢琴的低音区主题旋律,再让学生听辨中区的主题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老青蛙和小青蛙谁先唱歌,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选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设计出老青蛙蹲着跳,小青蛙站着跳的高低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形象地感受到音的高低不同。此外在平时的欣赏中更可以将音的高低与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如小孩、小鸟、蜜蜂、小兔等音乐听起来更轻巧些、高一些,老人、大象、乌龟、熊、狮子等音乐听起来则笨重些、低一些,结合不同事物引导学生设计出趴在地上、蹲着走、站着走、立脚尖走、举着手走等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表现音的高低不同。当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体验时教师还可以降低难度,可以先设计高低不同的声势律动,感性地体验,再让学生表现音的高低,最后让学生理性地在音乐中找出高低不同的原因,这样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乐趣。例如:在上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啰嗦》一课时,在感受月琴相近音区的演奏时,对于听辨能力强的班级,笔者则鼓励学生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对于个别听辨能力不强的班级,笔者则采取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让学生一起奏一奏,从感性上感受音乐的高低不同变化,接着再让学生说出设计这样动作的原来是音乐的高低高低变化这一理性感受,渐渐地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和表现能力逐步加强,感性和理性的 

3、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色 

音色在音乐要素中最具特色,有的音色嘹亮、华丽,有的温婉、柔美,有的轻盈、灵巧,有的低沉、浑厚,有的又高亢、具有爆发力,各具特点。律动则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达它们,让音色形象化、具体化。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像极了老爷爷,学生立刻把低沉浑厚的音色与走路缓慢的老爷爷联系起来,随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起路来。单簧管的音色轻巧圆润非常像走路轻巧的猫,而三支圆号的低沉又带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阴森恐怖的狼,会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形象与律动巧妙结合,让欣赏变得妙趣横生。 

4、通过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