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除了这些,我觉得引导学生质疑也非常重要。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依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让学生在享受着质疑、解疑之乐的同时,更能有良好的心态再次投入到读书品文中去。
1.课始引疑,激发读书之欲
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先指导学生理解课题,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质疑:“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那么学生自然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把雨衣送给妈妈?”、“妈妈为什么把雨衣送给萨沙?”、“萨沙又为什么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呢?”
以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在品词析句感悟中,抓住萨沙和妈妈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并伴之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后,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个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严密,而在于是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学中,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课中引疑、持续读书之情
在精读指导中,先让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简要说说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里不交代‘天气闷热’好不好?为什么?”、“第二自然段中‘赶忙’、‘接过……没有穿……却……’写爸爸、妈妈让雨衣的语句,告诉我们什么?”
导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对话,分别展示两个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包含的意思,体会萨沙的聪明、可爱。
出示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质疑: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给它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比较着读一读,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自强与自信。
在不断的“生疑―>解疑―>生疑―>解疑”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的迫切之心始终得以激发,自然读书品文、熏陶感染、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等效果也就更显著了。
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读,又使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发问、提出疑惑、积极寻求答案,这是教学期待的状态,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并在发现中寻求更深刻发现的学习行为特征,使课堂教学呈灵动状态。
3.课尾引疑,延续读书之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一、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2、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1、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