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叶采购

茶叶采购

时间:2023-05-30 10:55:04

茶叶采购

第1篇

茶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那么你知道茶叶的采购合同应该怎么写吗?一般要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叶采购合同范本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茶叶采购合同范文1甲方: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身份证号:

乙方:

身份证号: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经甲方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购买乙方茶叶事宜达成如下协议,双方自觉遵守:

一、合同标的及合同期限

1、茶叶名称、品种(型号)、数量等产品数据及第一批订单详见合同附件。

2、本合同有效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茶叶价格及质量要求

1、茶叶价格:

(1)甲乙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之上,乙方给予甲方一定的茶叶价格优惠。

(2)茶叶市场价格随多方因素波动,若甲方向乙方发出茶叶订单,乙方确认订单后应及时向甲方通报茶叶单价,双方确认单价后,乙方应在送茶叶时效内到甲方指定地点送货。

2、质量要求:乙方保证其向甲方提供的茶叶为乙方自行种植所得,保证质量合格,无毒无害,符合我国关于本合同项下茶叶的相关质量标准。

乙方不得从第三方购得茶叶并冒充乙方自种所得交付于甲方。

三、运输及交货

1、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的送货时间、地点配送,运费由乙方承担。

2、交货地点:

3、茶叶毁损、灭失的风险,在茶叶交付之前由乙方承担,交付之后由甲方承担。

四、结算及付款方式

1、结算方式为按月结算,乙方须于每月第

日前往甲方财务处结算茶叶款。

2、付款方式为:甲方私人银行卡转账至乙方私人银行卡。

(1)甲方指定账户信息:

户名: ;

卡号: ;

开户行: 。

(2)乙方指定账户信息:

户名: ;

卡号: ;

开户行: 。

五、茶叶所有权

乙方向甲方出售的茶叶所有权自乙向甲方交付时转移于甲方所有。

六、侵权责任

乙方未按约定的茶叶质量交付的,乙方应按单笔订单金额的30%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若由于山泉水本身品质原因导致甲方顾客投诉、起诉,致使甲方遭受行政处罚、经济损失、名誉受损等一切直接或间接损失,均由乙方承担责任。甲方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承担连带或垫付赔偿责任后,乙方应向甲方清偿甲方所支付或垫付的赔偿金。

七、甲方的权利义务

1、依据本合同约定按时向乙方结算付款;

2、甲方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通知乙方,以便乙方及时改正。

八、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为甲方提供价格优惠、质量保证的茶叶,并应甲方要求及时出具真实有效的茶叶质量检验报告。

2、乙方保证送茶时效。

甲方须至少提前 天以电话的形式通知乙方送茶,乙方保证在接到通知后 小时内送至甲方指定地点。

3、乙方为甲方提供准确有效的服务电话,包括茶叶种植地办公室电话、送茶人员电话等。

九、违约责任

1、乙方违返本合同每于第二条约定向甲方交付非由乙方自种自养或质量不合格的茶叶,甲方有权拒绝接收或退货,并且乙方须对由此给甲方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进行赔偿。

2、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三条约定,未能在约定时间及时将茶叶交付于甲方,乙方应按照本合同项下茶叶总价款

3%的标准按日向甲方支付迟履行违约金,甲方有权在乙方延期交货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接收。如甲方拒绝接收,乙方独立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损失。

十、免责事由

如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则甲乙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1、因甲方企业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该企业分立、合并、解散、破产、产品升级、产业调整等)导致停业,致使甲方无法按约履行义务的;

2、因不可抗力致使一方无法按约履行义务的。

十一、其他约定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本合同合作期限届满前一个月,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合作协议。

3、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若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在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本合同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茶叶采购合同范文2供货商(甲方):

购货商(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就乙方购买甲方产品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产品名称、数量、价格

二:款项结算

1、付款方式:转账

2、账户名称:

汇款帐号:

3、乙方须一次性向甲方付清贷款。

贷款到达甲方账户后,甲方于两个工作日内发出货物及发票。

三: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都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守约方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有权向违约方进行追索。

四:附则

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茶叶采购合同范文3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就甲方向乙方购买茶叶事宜,达成以下协议,双方共同遵守:

一、品名、规格、数量和单价 单位:元/公斤

二、品质要求:

QS为标准,没有红变现象,乙方对茶叶质量负责。卫生符合国家标准,农残要求欧盟标准。

三、交货地点:

四、运输及费用:

五、验收方式:茶叶进仓后,按照质量规定扦样并对样品进行验收。

六、付款条件及方式:

经对样验收及按协议条款验收后,甲、乙双方无异议,由乙方凭甲方茶叶进仓凭证向甲方办理货款结算手续。2 %在 天内100%支付。

七、其他:若乙方茶叶质量不符合要求,理化指标超出规定含量,卫生、农残不符合标准,甲方有权退货或协商解决。

八、签字盖章起至 年 月 日有效。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第2篇

正宗西湖龙井产区主要有三大块:狮峰产区、梅家坞产区、龙坞产区,总面积两万多亩。目前大部分茶园都由当地茶农分包种植,每户基本在3到5亩之间。

走在杭州龙井村,随处可见三三两两、背着茶篓的采茶工。一位吴姓茶农说,每年清明前后,茶农都会临时请一些采茶工赶采“明前茶”,大多数是来自安徽和浙江等地的妇女,平均年龄50岁左右。采茶工的工资每人每天从80元到150元,相比去年有所上涨。

吴先生家有5亩茶园,据他介绍,1000元一斤以上的高档茶叶亩产量在3~5斤之间,500元至1000元一斤的中档茶叶亩产量在20多斤,500元一斤以下低档茶叶每亩产量在50斤左右,算下来,自己一年茶叶销售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今年,由于杭州地区二三月以来持续阴雨,“明前茶”的产量比往年明显降低。进入4月后,随着气温陡升,茶叶进入快速生长期,导致大量龙井茶集中上市,茶叶价格出现了“高开低走”的现象。尽管价格有些波动,但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龙井茶产区龙坞镇,记者遇到了在北京马连道茶城做茶叶生意的朱加春。朱加春是龙坞人,每年3月底、4月中上旬,他都要回家收购茶叶,这段时间是龙井茶茶商最忙碌的时候。

朱加春说,他们除了自产一部分茶叶外,有相当大一部分量是需要对外采购的。为保障龙井茶品质,他们一般只向熟悉的茶农收购。收购回来的茶叶经过再筛选,按级别贴上当地茶叶管理部门颁发的龙井茶防伪标。像他这样,茶农出身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的还有很多。对于龙井茶的品质、形象,他们一般都很在意,不愿意砸了家乡这块金字招牌。至于清明前的所谓“天价龙井茶”,他说,这是商家的炒作,对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

图片说明

1.龙井村的一位采茶工,她们每人每天的工资是90元,茶农管吃管住报销路费。尽管如此,采茶工还是一年比一年难找。

2.杭州萧山区 ,一位84岁的老人家清早就来到自己家茶园采茶。

3.4月14日,杭州西湖茶叶市场,附近茶农涌进市场向茶商推销自家茶叶。当日该市场茶叶收购价格在150元~180元之间。

第3篇

关键词名优茶;机械化生产;对策;安徽舒城

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是产茶大县。20世纪70~80年代,舒城县开始引进推广大宗茶叶加工机械,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2002年后以浙江上洋、安徽省黄山白云为代表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引进使用。自2008年茶机纳入农机购置中央补贴范围,机械增幅较大,2008年、2009年2年补贴购置杀青机、理条机、烘干机、修剪机等茶机103台,全县现有各类茶叶机械300多台。然而在总体上舒城县茶区制作茶叶多数还是手工制作,目前茶叶的机制率大约是30%,其中机制名优茶虽然起步晚,但机制率较高,占比茶叶总机制率可达到50%左右。2008年全县名优茶加工大户和企业有80家,年机制名优茶300t,2009年加工大户和企业增长到100家,年机制名优茶达360t,占名优茶总产量的54.5%。相比茶叶加工机械化,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低,茶树修剪机和耕作、施肥、除草等机械在生产中使用不多,适合大宗茶采摘的采茶机没有得到普及应用。目前舒城县名优茶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茶机械数量不多、加工能力不强;茶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机械化制茶的技术含量低,进程缓慢;缺少产业化龙头,机械化效应不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有效应用茶叶机械才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搞好区域化布局,建好一批示范基地

按照20hm2茶园建1个加工厂(1套加工机械)的标准,加快小型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根据现有茶园面积和区域分布,把茶叶机械化由浅山区延伸到高山区,重点建立一批名优茶制作示范基地。根据现有加工企业分布情况,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厂实现清洁化改造,促进名优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向“茶厂标准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清洁化、产品无害化”方向发展。对茶园面积大、加工能力较强的乡镇,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对加工能力较差、茶园管理相对落后的乡镇,应重点扶持示范成套系列加工机械,加工能力的提升可带动茶园管理机械发展。

2培育大户,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一批机制名优茶大户,鼓励有条件的大户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大户和组织外连市场、内接农户,逐步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引导和组织茶农逐步实行适度集约加工,扩大规模效益。可采取以奖代补、资金注入、新建达标重奖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各类茶叶生产、销售大户改建或兴办茶叶机械化加工厂。同时,抓住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时机,大力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共同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机械与茶园有效对接。二是实行“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搞股份合作,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和支持茶叶加工大户企业联合重组,茶叶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可与茶叶产销协会组织等各类茶叶中介服务组织相结合,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等环节互通互联,政府职能部门在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的同时搞好引导和扶持[1,2]。目前舒城县已有的7个茶叶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3扩大实施补贴项目,提高机械装备水平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直接激发广大茶农购买茶叶生产机械的积极性,极大地利于推进茶叶机械化发展,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要进一步增大茶机购置的补贴额度,适当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率。在舒城县茶叶产业经营中,流通环节收益明显高于生产环节,而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因而提高购置茶机补贴率,对新型茶机、组合配套茶机给予累加补贴,补贴实施中适当向茶叶生产大户倾斜,可进一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为名优茶机械化发展提供装备保证,也为茶叶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

4引进先进茶叶加工机械,提高制作工艺

引进先进加工机械,既要重视技术水平,又要提高机械成套率,由小型机械或单机独立作业为主,向较大型或半自动化、半连续化作业发展,提高茶叶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应用初制机械的同时引进茶叶精、深加工机械。按照名优茶加工标准,积极引进和推广气热杀青机、微波杀青机等先进技术设备[3,4]。立足现有机械现状,进行机械设备工艺更新,以连续化、清洁化为方向,茶叶加工过程中实现不落地、清洁化生产,快速提高茶叶制作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舒城县晓天镇在查湾建立的蒸青茶加工流水线,实现了蒸青茶的半自动化和半连续化生产。引进蒸青茶加工流水线后,只需操作人员10人,即可日加工蒸青茶近2t。

5注重整体性,着力发展茶园管理机械

长期以来,舒城县茶区在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除草、施肥等茶园管理环节主要靠人工劳作,效率低、成本高;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力大量转移外出务工,在茶叶采摘期,季节性劳力紧缺矛盾突出,茶叶不能及时采制,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价格。引进茶园拖拉机、茶树修剪机、采茶机等茶园作业机械,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对茶叶生产的技术贡献率。名优茶着重机制,大宗茶要着重机采,采茶机是节约人工最多的机械。茶园管理机械可有力促进低产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发展。

6加强茶叶机械操作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机械功效发挥

每年春茶开采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名优茶生产制作技术培训,特别是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技能培训,引导茶农调整产品结构,提早开园,多制适销对路的名优茶,通过对茶叶产加销大户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产茶区的茶园管理水平、茶叶质量安全意识、茶叶采摘特别是机制水平,从技术应用上提高名优茶外形和内质。

7引导茶树品种改良,为机制提供优质鲜叶

利用舒城小兰花获得国家级证明商标的有利时机,大力搞好国家级茶树良种舒茶早和新选育出的具有发芽早、抗性强、品质优良特性的山坡绿、特香早2个茶树新品系良种选繁推广工作,建好良种苗圃园。扩大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开发高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晓天、河棚、舒茶、南港等产茶乡镇,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逐步淘汰劣质品种、低改茶园,巩固无公害、绿色茶园基地。对新发展的茶园要给予茶农一定的补助,连片种植一定规模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要给予追加奖励。

8参考文献

[1] 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7):201-203.

[2] 华芳.浅谈宁国市茶叶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6):77.

第4篇

关键词茶叶;机械化生产;必要性;对策

随着健康消费热的兴起,茶叶作为天然的无酒精饮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茶叶销售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普通的低档茶占主导的市场逐渐被高档的有机茶代替,特别是有机茶销量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安徽祁门有1 300多年的产茶史,茶叶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一部分茶农赖以生存的根本。茶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茶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抓住近年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的机遇,通过茶叶机械化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发展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进而推动茶叶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是摆在农机推广人面前的紧要课题[2-3]。

1茶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祁门县茶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县茶叶总产值十多年来,从1994年的3 416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8亿元,增长了14 584万元,纵向发展很快。金东、新安、凫峰等茶叶市场交易持续走强,茶叶销售形势很好。红茶经历了多年低谷后正在强劲复苏,凫绿、华茗园、大鹏、祁门香等一批红茶加工企业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祁门红茶振兴的希望。新品种“红香螺”自前年开发成功后,这两年销售量逐年增大。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也已经起步,凫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投资400多万元用于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2006年凫绿在祁门县工业园区投资近千万元新建凫绿有机茶有限公司,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称号。近年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全县每年投入茶叶机械购置的资金额都在500万元以上。祁门县千家万户加工茶叶的现状得到较大的改观,但和其他产茶区县进行横向比较,茶叶规模化加工企业发展还不够快,大部分的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机械化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茶叶的产量和产值相对较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建设缺乏力度。祁门县拥有“黄山翠兰”等多个绿茶品牌,由于绿茶基本上还是靠茶农利用筛网加工生产,缺少规模化加工企业支撑;绿茶销售还停留在茶农“提篮小卖”阶段,缺少“走出去”的强势经纪人队伍,绿茶的品牌建设后劲不足。

(2)茶叶生产存在“三低”现象。即产量低,2009年平均产量485.55 kg/hm2;质量低,主要是名优绿茶加工质量低;效益低,2009年平均产值3.105万元/hm2。祁门县有一流的茶叶原料,也有不少绿茶品牌,祁红更是享誉海内外,造成“三低”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茶园改造迟缓,茶叶的加工工艺落后,加工质量差和品牌经营不力。

(3)茶叶采摘劳力不足。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大都不愿在家务农,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茶季采茶工不足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茶业生产缺乏相应的劳动强度,使茶叶不能及时进入市场。

(4)茶叶面临食品市场准入问题。2005年开始国家加强茶叶质量管理,把茶叶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即QS标准)[5]。目前茶农个体化制茶卖茶的现状普遍,不但茶叶加工成本高,劳动力投入大,还不利于茶叶标准化的实施和茶叶质量控制。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将成为阻碍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5)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推广工作,但无性系茶树良种、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用于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动茶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牵涉到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质量控制、茶叶生产成本控制、茶叶品牌建设等方面。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据祁门县的茶叶市场发展状况,可采用相适应的茶叶生产机械加以解决。

2发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是必由之路

从现代经济发展看,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发展,从作坊式加工向工厂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实现茶叶的机械化生产既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祁门县茶叶实现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目前,祁门县茶叶生产还处于粗放性经营阶段。近两年来随着祁门红茶的强劲复苏、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茶叶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情况才有所起色,农民茶叶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2006年11月19日组织人员在箬坑乡双马行政村进行茶叶机械化加工情况调研,该行政村以农户各自加工销售为主要发展现状。2005年底通过4万元项目资金和购机补贴政策扶持创办2家名优茶规模化加工企业,取得很好的效益。这次抽样调查18户茶农,共有茶园面积6.33 hm2,2006年茶叶产值94 500元,比2005年的85 100元净增9 400元,增幅11%,户均增收522元,产值14 925元/hm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见茶叶的规模化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而且这个行政村的茶叶规模化加工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另外,2009年在箬坑乡的低岭自然村进行调研,低岭村有80余农户,但是现有小规模茶叶加工户4家。抽样调查的5户,2009年茶叶收入共计65 000元,比2008年的50 000元增收达30%。因此,发展茶叶的机械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是加快茶叶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对策

(1)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茶业经济。茶业经济是包括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茶叶流通、品牌经营、茶文化传播在内的系统经济。需要制订一个中长期发展计划,强力组织实施,确保各环节快速均衡发展。要以工业化理念精心抓好每一个环节,特别需要注重茶叶的机械化加工环节,发展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2)重点发展名优绿茶规模化加工业。祁门县有一流的茶叶原料,面对的是三流的加工工艺。现行筛网加工不仅工艺落后,茶叶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在劳动力、燃料上投入成本过大,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目前,茶叶已列入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急需出台扶持政策和实行茶叶机械购置补贴,以鼓励购买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加快推动名优绿茶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同时,规模化加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现在祁门县茶农58 328户,按每户每天节约半个劳动日计算,相当于新增劳动力29 164个,将有效缓解采茶工不足的矛盾。由于茶叶采摘劳力的增加,茶叶得到及时采摘,名优茶产量将大幅提高,仅此一项可新增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化加工技术还可以根据茶叶原料情况及市场需求加工不同类别的茶叶,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3)要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祁县已经制订“黄山翠兰”、“红香螺”等多项生产加工工艺标准,但实施效果不佳,实施标准化是为了保证质量,是茶叶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在发展规模化加工的基础上,通过自动化、清洁化生产,建立起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标准生产加工,使茶叶质量达到或超过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以高质量的产品打拼市场。

(4)要加大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和茶园管理机械的补贴力度。一直以来,祁门县是以补贴小成套名优茶加工机械为主。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小型成套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不再是茶农和规模化加工企业的选择目标,对大中型茶叶加工机械的需求呈旺盛趋势。茶园修剪、茶叶采摘机械近年来已经被茶农认可,越来越受到茶农的欢迎,2009年全县茶农共购买茶叶修剪机2 600多台。

(5)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是利用祁门县资源(优质茶叶、生态环境、品牌等因素)优势招商引资,已有大鹏、华茗园的成功先例。可以考虑与外地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开展不同生产环节的多层次合作,以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二是财政及各相关部门要在茶叶机械化加工中加快技术推广,做好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三是要合理利用项目资金,整合现有扶贫、农机具购置补贴如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土地开发资金,集中实施,对全县范围新购茶叶生产机械实行补贴,重点扶持名优绿茶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茶产业。

(6)发展壮大茶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茶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的实施都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是做大做强茶业经济的关键。可以通过组建松散型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联合或兼并方式形成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时引导,积极扶持,加快发展,打造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7)茶树品种改良等农业技术措施已经实施多年,现在茶叶机械化加工是整个茶叶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对茶叶加工环节的投入,重点放在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从调研情况来看,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效显著。

总之,今后几年是祁门县茶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机部门大有作为的时期,需要抓住机遇,加强调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认真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在茶叶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贡献。

4参考文献

[1] 岑竹青.机械化是茶农增收的必由之路[J].农业科技推广,2007(9):36.

[2] 弛伟强.机械化技术在茶产业中的推广与应用[J].现代农机,2010(2):23-25.

第5篇

茶叶加工厂在收鲜季节要收购大量鲜叶,然后进行蒸青、揉捻、干燥,最后生产出成品茶叶。收鲜环节季节性强,工作量大,传统的手工称重方式效率低、误差大。特别是茶叶生产企业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后,收鲜电子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茶鲜叶电子收购交易系统就是根据企业的这些实际需求而设计,在实现收鲜环节的电子化的基础上,设计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接口,使收鲜信息转化成为农产品质量追溯链的一部分,将收鲜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进行了整合。

2、系统设计

2.1系统组成

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构成。软件部分包括鲜叶收购、茶工管理、报表打印、系统管理模块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接口,其中鲜叶收购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系统支撑软件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保存收鲜信息。系统硬件由收鲜计算机、电子秤、票据打印机、IC卡读写器等组成。考虑到收购电子化的需要,使用电子秤能够更快更精确的完成收鲜业务。票据打印机的作用的是打印收鲜清单,茶工凭此清单去财务部门结账。引入IC卡是为了方便茶工管理,提高收鲜业务流程的效率。

2.2鲜叶收购

鲜叶收购模块是根据茶叶加工厂收鲜流程并结合了计算机操作的特点而设计的,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业务流程描述如下:

(1)参数设置。在开始收鲜前,管理员在收鲜计算机上调用系统设置模块,设置收鲜参数。主要有:一级至六级鲜叶的收购价格;鲜叶去除水分比例;鲜叶去皮比例;检验员。

(2)定级。检验员检查茶工交售的鲜叶,确定品质等级,然后在收鲜窗口设置该批鲜叶的去除水分比例和去皮比例。

(3)称重。将盛放鲜叶的容器放置在电子秤上,收鲜屏幕上显示出该批鲜叶的净重。

(4)计算收鲜金额。称重后,计算该批次鲜叶去除水分和去皮后的收购金额,详细的称重、去皮去水信息及金额均显示在屏幕上,让茶工对自己交售的鲜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如果一个茶工交售多批次鲜叶,则重复步骤2至4。

(5)打印收鲜单。鲜叶全部称重计算完毕后,打印该茶工的收鲜清单。茶工凭此清单到财务部门结清收鲜款。

(6)挂单。收鲜时如果一名茶工只有部分鲜叶完成称重计算,因为其它原因不能继续称重计算,系统提供挂单功能,将该茶工的交鲜记录暂时保存起来,然后处理下一茶工交鲜称重。等到被挂单的茶工回来后进行解挂,继续完成收鲜流程。

(7)收鲜补录。这个功能使收鲜操作员能够手工录入收鲜记录。有些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收鲜时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那么由工作人员先记录下收鲜信息,事后再录入计算机。

2.3电子秤

电子秤是茶鲜叶电子收购系统的重要硬件设备,采用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生产的称重仪。该秤通过RS232端口连续输出称重信息,包括毛重、皮重和秤的基本状态信息。电子秤与计算机通讯格式有两种,命令输出格式和SICS(标准接口命令集)格式。考虑到收鲜模块与电子秤的交互性,本系统采用SICS接口格式,这样收鲜模块可以向电子秤发送各种指令,实现更多的功能。

电子秤称重流程描述如下:

(1)检测通讯串口。系统启动后自动检测物理串口,向检测到的第一个物理串口发送验证命令,确认电子秤正确连接。

(2)查询稳态重量。鲜叶容器放置在电子秤上,操作员点击称重后,收鲜模块向电子秤发送查询稳态重量命令(称为S命令),串口等待传回的称重数据。

(3)显示重量。电子秤传回的称重数据包如果包括‘S’状态字,表示称重成功,从称重数据域取出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需要注意的是向电子秤发送命令时必须使用ASCII字符串,不能使用宽字符,否则会引起错误。

2.4IC卡

在收鲜环节使用IC卡可以快速准确的识别茶工,防止出现差错,提高收鲜效率。IC卡采用非接触式的M1(S50)卡,容量1KB,分成16个分区,每个分区两组密码。卡片上存储茶工编号和姓名,收鲜时在IC卡读写器上直接读取茶工信息。为了更好的管理IC卡,笔者另外开发了一套茶工IC卡管理系统,完成发卡、挂失、冻结、销卡等功能,这里不再叙述。

3、农产品质量追溯接口

为了将鲜叶收购环节的信息导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笔者为本系统开发了一个追溯系统接口。接口的工作流程是:首先检索出收鲜记录,按照追溯系统的要求重新编号,然后导入到企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中心服务器,最后和企业追溯数据一起打包上传至农业部农垦局农产品质量中心服务器。追溯接口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上传数据设定。设置需上传的追溯数据。管理员在收鲜数据库里选择收鲜记录数据表作为数据源,在目标数据库,即企业追溯数据库中选择收青表作为数据目标,然后设置源表和目标表之间的字段映射。如图3所示。

(2)数据检索。检索出需要上传的收鲜记录并核查。(3)数据上传。根据追溯系统要求,由收鲜日期、农场基地编号等信息重新生成追溯编号,以及收鲜品种、重量、等级、质检员等信息形成追溯记录上传到企业质量追溯服务器中。追溯接口将收鲜记录可追溯化,扩展了茶鲜叶电子收购系统的应用。

第6篇

签订地点:_________

卖方: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

买卖双方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就茶青订购事宜订立本合同。

一、茶青交售品种、数量、价格

卖方全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另加雪片茶一季)向买方交售售青,其品种、数量、收购价格如下表:

───┬───┬───┬───┬───┬───

│ │ 春 │ 夏 │ 秋 │ 冬 │ 雪  │

├───┼───┼───┼───┼───┼───┤

│品种 │ │ │ │ │ │

├───┼───┼───┼───┼───┼───┤

│数量 │ │ │ │ │ │

├───┼───┼───┼───┼───┼───┤

│价格 │ │ │ │ │ │

├───┼───┼───┼───┼───┼───┤

│备注 │ │ │ │ │ │

───┴───┴───┴───┴───┴───

收购价格:买方以不低于如上表规定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具体收购价由双方于收购前按茶青等级和收购时市场收购价另行确定,但不得低于保护价。

二、收购时间与方式

买方须提前三天发出收购凭单,确定应交售的品种、数量。

三、包装要求

卖方按买方要求进行包装、运输。

四、买方责任

1.及时安排收购指标,发送收购凭单,按合同约定收购卖方所提供的茶青;

2.应当于收购当天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茶青质量进行检测;

3.以质论价,按收购标准进行验收,不压价、不少斤缺两。

4.定期派员无偿提供必要的茶叶田间管理、采收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包括发放宣传资料,集中培训,送科技下乡活动等)。

5.不得拖欠卖方的茶青款,按当天验收凭单足额发放茶青款(如遇特殊情况,其付款方式及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

五、卖方责任

1.不得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残留农药。

2.不得在采收前_________天施下肥料、喷施叶面肥等。

3.按标准要求于当天上午9:00后至下午4:30前手工采摘鲜叶,并在采摘后_________小时内送达买方指定的地点。不得向买方提供雨天采收的茶青和隔天采摘的茶青。

六、买方违约责任

1.没有按时按量收购,造成茶青变质等损失,或故意压级压价,除赔偿卖方的损失外,应向卖方支付该批茶青总价值_________%的违约金。

2.拖延支付茶青款,应参照银行关于拖延付款的规定,向卖方偿付违约金。

七、卖方违约责任

1.非因不可抗力,未完成当月合同总数量的90%,应向买方支付未完成部分茶青总价值_________%的违约金。

2.交售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茶青,应按每百斤_________元向买方支付违约金。因此造成人身伤亡,卖方应承担一切责任。

八、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该文章由kt250.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九、其他约定事项:_________。

十、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合同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经合同双方协商,作出补充规定附后。

本合同一式二份,合同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份,送_________备案。

甲方:(签章)_________乙方:(签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身份证 :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

第7篇

父亲的泥茶壶

那把泥茶壶是母亲陪嫁的白瓷壶被我不小心摔碎后,父亲花三元钱在镇上的杂货铺里买的。它黑黑厚厚的身子再加上大大的肚子,显得既笨重又粗糙。

说是茶壶,其实它的肚子里从来没有泡过茶叶。一是我们家乡不产茶叶,二是茶叶在乡下人眼里是极其矜贵的,谁有闲钱去买它呢?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泥茶壶的肚子里装的都是凉白开。只有到了夏天,我们才跟着母亲去田间地头采来成熟的夏枯草,洗洗再和着清水烧开灌进泥茶壶里。那时候也不知道夏枯草是清热解暑的好东西,只知道劳累一天的父亲回到家,抱起泥茶壶嘴对嘴地喝得很是畅快。

十二岁那年,我们举家搬到了市郊,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小镇,我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大街、高楼、商店和摆在商店玻璃瓶里的茶叶。父亲第一次看到那些茶叶时眼睛是眯成一条缝的,虽然他久久地什么话都没说,但我牢牢记住了他眼里的羡慕和渴望。那时候他和母亲两个在工地上辛劳一天才挣五元钱,这点钱既要生活又要供我们姐弟三个读书,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享受茶叶的美味。

小镇的边缘有座大山,一入夏,我便进山去寻找夏枯草,但是,山上什么草都有,就是没有夏枯草,我仔细地寻了好几个山头只好失望而归。看到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抱着泥茶壶喝着寡淡的凉白开,我的鼻子总是隐隐地发酸。

春天,听同学说大山北边的茶园里招人采春茶,不论男女老少都行,每采一斤给三毛钱的报酬,这下可把我乐坏了,星期天不等天亮,我便背上空书包直奔茶园。那是我第一次采茶,以为只要将能掐动的叶子采下来就可以。为了多挣钱,我不顾手臂被茶枝划出血痕,手指也被茶叶染得墨黑,只是低着头拼命地采,烈日当空的时候,我喜滋滋地背着沉甸甸的一书包茶叶去茶园中心的收购站交货。哪知道收购站的人见了我的茶叶不仅不收,还说我根本就不会采茶,到这时我才知道,采春茶只能摘树尖尖上的三片嫩叶,就是长年采茶的高手,一天最多也只能采十斤。

那天,我虽然一分钱也没挣到,但却捡回了一书包老茶叶,那是收购站扔了不要的。我学着茶园制茶人的样子,先将茶叶清洗后晾干,再打开煤炉架好铁锅,将茶叶轻轻地放进去,用手不停地翻炒,虽然我的小手被烫了几个火泡,但茶叶的清香已让我忘记了疼痛。

那是泥茶壶第一次与茶叶共舞,舞得满屋生香,舞得父亲笑得怎么也合不拢嘴,我那苦命的父亲,他边喝着那粗劣的茶,边不住地赞道:“这茶真香啊。”

那茶其实并不香,它好苦,那苦味一直陪着父亲走过中年,直到我们长大。当我们终于有能力买好茶时,父亲却患胃癌再也不能喝茶了。父亲走的那天,我把上好的铁观音将泥茶壶塞得满满的,给他带了去。

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那壶铁观音应该早就喝完了吧?父亲祭日那天,我泡了一壶浓香的好茶,敬在父亲的灵前。

责任编辑:小 易

第8篇

关键词:茶叶;品牌;产业化;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茶叶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1982年茶叶总产量达268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然而此后茶叶产量逐年下滑,形成以1982年为顶点的“倒U型”,2005年产量仅2027吨,比1982年减少653吨,下降24.4%。白茶主产区漳墩镇曾被誉为年产万担茶,2005年茶叶产量已降到401吨(折8020担),该镇的桔坑村是贡眉白茶的发源地,1981年产茶55吨,到2005年仅产茶5吨,为原产量的9.1%。由于我市白茶产量未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迫使省外贸部门的订单向政和县等地转移。

随着茶叶生产量的下降,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影响了我市创汇能力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据统计,茶叶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79年的42.8%降到2005年10.97%。

2 成因分析

我市茶叶产量、质量自1982年以后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出现滑坡,其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茶叶市场价格偏低,且经常波动,严重影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据调查资料,2005年茶叶(毛茶)平均收购价格为10.5元/公斤,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比1982年下降15.44%(价格指数为413.9),比1987年下降21.04%(价格指数为318.9),比1994年下降48.56%(价格指数为155.84)。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的价格又持续上涨,导致植茶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广大茶农的生产效益遭受严重损害,许多茶园被迫抛荒或改种其他农作物,由此造成茶园的面积锐减。据统计,2005年末,茶园面积为48060亩,比1982年减少32423亩,下降40.3%,平均每年以2.22%的速度递减。

(2)承包责任制不完善,造成掠夺性生产经营。至今许多地方仍然是分茶到户,茶农对茶叶的生产粗耕失管,缺磷少钾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地力不断恶化,直接影响了茶叶亩产水平的提高。据统计,我市茶叶亩产水平仅在42公斤徘徊,与部分生产发达的地区相比(平均亩产达430公斤),差距较大,因此,提高茶叶的亩产水平已势在必行。

(3)现行茶叶经营和管理体制混乱,对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指导乏力,放任自流。据了解,我市生产的茶胚大量被茶商从茶农户手中贩走,能在本市收购到的茶胚只占少量,迫使部分加工企业要到外省一带茶区收购毛茶,如浙江、江西一带产茶区。由于外省一带的茶胚有烟土味,不能形成我市特有的醇正风味,这样就影响到我市茶叶精深加工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制定茶胚就地购销的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4)我市境内茶叶加工企业林立,许多乡、村、个体企业由于设备不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检测手段落后,导致加工出的茶叶质量较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原料,而且还与生产水平较好的企业“分灶抢吃”,直接影响了该企业的生产。例如,去年我市茉莉花(加工花茶的原料)曾一度出现短缺,有许多小厂家则采取哄抬价格,抢购茉莉花,造成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花源而被迫减少花茶的印花次数,给茶叶精深加工的质量提高,带来滞后的影响。

3 茶产业的发展潜力

(1)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消费潜力。一是目前我国茶叶人均消费量为340克年,远远低于日本人均1200克年和世界人均500克年的消费量,若按世界人均饮茶消费量计算,国内每年可多消费茶叶65万吨;二是国外有160多个国家有茶叶消费习惯,有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世界绿茶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可见,茶叶潜在的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2)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茶叶消费者已从大宗茶为主转向以名优茶、名牌茶为主,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低层次的饮用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仅注重茶叶的质量、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据医学界研究的成果,茶叶是具有保健防衰老、治病解乏、降压、抗癌等药理作用,是其它饮料无可比拟的。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以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多种茶水、茶食、茶药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必将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可口可乐、雀巢、康师傅、娃哈哈等国内饮料巨头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纷纷进军茶饮料市场。

以上情况表明:茶叶走产业化之路,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都是良好和巨大的。

4 对策

(1)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

品牌是茶叶产业的灵魂,更是茶文化的生命力。据有关资料表明,90%的消费者会将自己80%的可支配收入投往自己所认知的品牌。而我市产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林立,在市场上却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建议企业应关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动,在巩固已有茶叶“品牌”的同时,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不断推陈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经营战略,走在市场消费的前列。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根据通常情况,加工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作用,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制力的大小,是一条龙能否形成和充满活力的关键。因此,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集中资金、能源和技术力量,建设好龙头企业。其建设重点:一是增强加工能力。以发展茶叶产品精深加工,制售增值为主攻方向,实行由粗到精,从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角料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二是增强仓储和运输能力。这样就可以旺吞淡吐,调节市场余缺,缓冲市场波动,以保证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三是增强对外开拓市场和对内引导生产的能力。在鼓励加工企业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巩固正常内外贸渠道的同时,应积极开拓产品销售市场,采取与大中城市建立供求关系,在沿海口岸设立对外“窗口”,开展补偿贸易等多种形式,提高精制茶的市场占有率。

(3)建立茶叶、茉莉花生产基地。

应改变茶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现状,建立较为稳定的生产基地,搞好茶叶产品的系列开发。因此,加工企业要围绕重点名优产品,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与乡镇、村、农户结合,建立各具特色的茶叶、茉莉花生产基地,但在基地建设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布局区域化。结合农业区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和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2经营规模化。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使基地的农户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水平,由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转变;3产销联系合同化。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努力用法律手段来理顺企业同农民的关系,大力推行和不断完善合同制,实行合同化、契约化管理;4、增加对基地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在争取国家、地方财政多投入一点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组织经营的部门投资和农民劳动的积累上。

(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这是连结产供销经营各环节的纽带。按照“配套、有效、及时”的要求,从抓基础入手,加强各级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实行龙头企业与有关部门及乡镇、村服务组织相结合,形成上下配套的服务体系和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在完善经营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三个服务:1、产前加强信息服务。通过与国内外广大客户建立信息网络,常年固定人员在市场上摸行情、捕信息,使生产适应市场需求;2、产中加强技术、物资服务;3、产后加强购销服务。每到茶叶收购旺季,集中力量,增设网点,就地包装、就地结算、就地调运,尽量方便茶农交售。

(5)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经营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以开发资源,增加产出为主攻方向,实行部门、企业、乡镇分工负责,采取统一组织,多点示范,技术承包的形式,把科技人员引导到生产第一线,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方面充分发挥作用;2、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出发,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繁殖和茶叶精深加工的技术改造;3、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标,有计划组织科技培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

(6)加强对经营工作的领导。

①加强宏观决策。坚持“管好宏观,放活微观”的指导思想,在尊重企业和农民经营自的同时,以抓宏观调控为主,把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产供销经营纳入经济一盘棋中,对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定。

②搞好利益关系的调节。共同的利益,是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首先要着眼于一体化经营内部综合效益的提高,为搞好利益关系调节创造前提条件;其次是处理好一体化经营内部利益的合理分配,本着农工商贸各方面兼顾,重点着眼于保护农民积极性的原则,通过统一核定价格和各种收费标准,把流通、加工环节的一部分好处返还给农民,以便农民积极提供茶源,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

第9篇

【关 键 词】近代/茶叶贸易/中荷关系

【 正 文】

饮茶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至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滂时浸俗,盛于国朝”(注:陆羽:《茶经·六之饮》。),“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注:《旧唐书》,卷一八三“李珏传”。)。中国饮茶习俗逐渐外传,并出现茶马贸易的活动。随着中国向外移民活动日益增加,茶叶被华侨带至海外。15世纪末东西航路开通之后,西方人对茶叶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触,终于在17世纪初开始中西茶叶贸易的活动。

欧洲人最初关于茶叶的知识来自阿拉伯人。现存最早记述茶叶的书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奥(Giambattista Ramusio)写的《航海与旅行记》(Navigatiane et Viaggi),在这本书中, 拉莫西奥引用阿拉伯人哈兹·(Hajji 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的记述(注: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上册, 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页。)。随着中西交往的扩大和加深, 欧洲人对中国茶叶有了感性认识,16世纪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和利玛窦(Matthien Ricci)根据自身经历将中国饮茶习俗较详细介绍到欧洲(注:C.R.博克舍编注,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8页。),到16世纪末,许多欧洲人写的关于东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国茶叶的知识。

1595年,霍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 )率领第一支荷兰远征东方的船队达印尼万丹,之后,荷兰纷纷组织公司, 掀起东方贸易热,单1598年就有5 支船队共 22 艘船到达亚洲(注:J.C.Van

Leur,Indonesian T rade and Society,Hague,pp.144~145.)。1602年,荷兰组织联合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在东方的殖民事业。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像葡萄牙人一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多次用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但均被击退。1619年,荷兰人占领印尼雅加达,并将雅加达改名巴达维亚,从此巴达维亚成为荷兰在亚洲的殖民统治中心,荷兰对华贸易也主要通过巴达维亚来进行。

尽管荷兰人到达东方的时间比葡萄牙人整整迟了一个世纪,但首先将茶叶输入欧洲的是荷兰。1607年,荷兰从澳门运茶至印尼万丹,然后于1610年带回荷兰(注: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into Holland,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 从而揭开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序幕。

早期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是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有赖于来往于中国和东南亚的中国帆船贸易。在荷兰占领印尼以前,中国与印尼就有十分密切的贸易关系。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转至巴达维亚。每年中国帆船运载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到巴达维亚交换胡椒、香料等土产。17世纪20~30年代,平均每年到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有5 艘(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1683 年清朝解除海禁后,中国帆船到达东南亚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从1690~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至巴达维亚(注:C.J.A.J@①ry,Pore 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0.)荷兰人除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茶叶外,还通过波斯进口部分中国茶叶(注:D.W.Davies,A Primer of Dutch Seventeenth Century Overseas Trade,Martinus Nijhoff,1961,p.100.)。

茶叶在欧洲最初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如1684 年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的价格高达80 荷盾( Florijn)(注:Kristof Glamann,Dutch—Asiatic Trade :1620~1740, Martinus Nijhoff,1981,p.212.),一般人是消费不起。饮茶的荷兰人主要是来往东方的商人、水手及达官贵人。欧洲人对饮茶是否有益争论不休,不少博物学家、医生、教会人士卷入争论,意见尖锐对立。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Cormelieus Bottrekoe)力排众议,于1649年写了《茶、咖啡和巧克力》的论文, 推崇饮茶的好处(注:Joseph M.Walsh,Tea,its History and Mystery, HenryT.Co.,1892,p.19.)。关于饮茶的争论,其结果是使人们对茶叶有更深刻的认识。饮茶在1638年传入法国,1645年传入英国,1650年传入德国。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饮茶传至美国(注:威廉·乌克斯上揭书,上册第18、19、28页;F.W.F.Staveacre,Tea and Tea Dealing, Sin Isac Pitman & Sons.Ltd.,1933,p.2.)。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不再放在药店出售,改在杂货店售卖。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将此当作一种高尚的消遣。饮茶习俗的兴起,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奠下基础。

在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初,荷兰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茶叶贩运国。1651~ 1652 年度, 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注: Kristof Glamann,op.cit,p.220. ),茶叶成为独立的商品。 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茶叶供应中心。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除自身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1666年,英国贵族奥索雷(Ossory)和阿林格顿(Arlington)从阿姆斯特丹带一批茶叶到伦敦变卖,获得可观的利润。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注:Osbert Lancaster,The Story of Tea,in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Vol.V Ⅱ,No.2,June 1938.)。至17世纪末,荷兰的茶叶贸易规模已较大,168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荷印总督的指示中,要求供应2万磅新鲜上等茶叶 (注: G.Schlegel,First Introduction of Tea into Holland, in “T'ong Pao”,Series Ⅱ,V.I,1900.)。进入18世纪, 中荷茶叶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7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荷印当局订购6~7万磅茶叶,次年又要求增加到10万磅,到1719年,荷兰的订茶量达20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20、221.)。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茶价下跌,1698年荷兰每磅武夷茶的售价是7.75盾,至1701年跌至2.32盾。阿姆斯特丹的茶叶交易十分活跃,1714年拍卖的茶叶有36766磅(注:Ibid.,p.273.)。

欧洲饮茶风在18世纪已很盛行。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吸引欧洲国家竞相加入茶叶贸易的行列。英国在17世纪末开始大量运载茶叶回国,法国、丹麦也派船到亚洲收购茶叶。奥斯坦(Ostend)商人更是异军突起,以快速的运输、价廉质优的茶叶打入欧洲茶市。1719年,奥斯坦商人在广州定购了1500担茶叶,超过其自身的运载能力,企图垄断广州茶市(注:H. 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The Clarendon Press,Oxford,1926,Vol.Ⅰ,p.147. )。奥斯坦商人在欧洲倾销茶叶的结果,使荷兰茶叶在欧洲市场上滞销,阿姆斯特丹甚至出现街头叫卖茶叶的惨象(注:C.J.A.J@①ry,Pore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 1982,p.20)

面对这种竞争局面,荷兰为维护其地位,竟采取肆意压低在巴达维亚向中国商人收购茶叶的价格。1717年3月2日,荷印当局决定将松萝茶价格压为每担40荷盾(rixdollars),珠茶每担60荷盾,一等武夷茶每担80荷盾。虽然中国商人进行抗争,最后迫于无奈有14艘中国商船按荷兰的定价出售茶叶,但发誓不再与荷兰交易(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6~218.)。从1718年~1722年间, 没有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葡萄牙人趁机介入,单1718年从澳门到达巴达维亚的葡萄牙船就有23艘(注:C.R.Boxer,Fidalgos in the Far East:1550~1770,Hague,1948,p.211.)。荷兰为维持在欧洲茶市的地位,被迫以比1717年贵75%的价格向葡商收购茶叶,从而导致严重亏损,单1720 年荷兰茶叶贸易的亏损额就多达3万荷盾,但也只买到茶叶需求量的一半。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对此忧心如焚,指令荷印当局设法招引中国商船重来贸易,并准备直接派船到广州购茶。1722年,中国商船又运茶到巴达维亚。(注:Kristof Glamann,op.cit.,pp.217~218.)

尽管巴达维亚的间接贸易重新恢复,尽管荷兰纠集英、法、普鲁士迫使哈布斯堡朝查理六世解散奥斯坦公司,但对荷兰来说,中国商船罢驶造成的损失记忆犹新,奥斯坦商人对荷兰茶叶贸易的冲击历历在目,在欧洲国家竞相直接从中国买茶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巴达维亚采购缺乏竞争力的陈茶已无法保护荷兰在欧洲茶市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荷印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按照公司董事会的旨意行事,以各种藉口迟迟不派商船到中国买茶,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此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开辟对华直接贸易。

1727年10月29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派2 艘船直接到中国买茶(注:C.J.A.J@①ry,op.cit.,p.21.)。 这样,中荷茶叶贸易便由中国——巴达维亚——荷兰的间接贸易形式改为荷兰——中国的直接贸易形式。阿姆斯特丹商会受命筹划荷中直接贸易的事宜,并为此新造2艘商船。1728年12月初,科斯霍恩号(Coxhorn)离开荷兰向中国疾发,稍后的布朗号(Buuren)却因港口结冰未能启锚(注:C.J. A  .J@①ry,op.cit.,p.21.)。科斯霍恩号载着价值30万荷盾的白银于1729年8月到达广州,8月9日便以武夷茶每担24.6银两的价格与广州行商签订第一个买茶合同,茶叶在100天后交货。1730年新年过后, 科斯霍恩号启锚回国,7月13日返回德塞尔(Texel),共运回茶叶27万磅,丝绸品570匹以及陶瓷等物,总值27~28万荷盾。货物脱手后, 扣除各种费用,净得利润32万5千荷盾(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4. )。首航的成功,使公司董事会和荷兰商人深受鼓舞。热兰商会不甘落后,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派船参加对华直接贸易的要求(注:C.J. A.J@①ry,op.cit.,p.21.)。从1731~1735年,荷兰共派出11 艘商船至中国,其中属于阿姆斯特丹商会的船只8艘(注:Kristof Glamann,op. cit.,p.234.)。

荷兰从对华直接贸易中尝到甜头。茶价在广州与荷兰相差2~3倍,以武夷茶为例,1733年在广州每磅0.73荷盾,而在荷兰每磅卖到1.44荷盾(注:C.J.A.J@①ry,op.cit.,p.81;N.W.Posthumus,Inquiry into the History of Prices in Holland,E.J.Brill,Leiden,1946,Vol.Ⅰ, p.189.),茶叶贸易成为利润丰厚的买卖。1729年,荷兰在广州购买茶叶的总值是242420荷盾,在荷兰售卖后获利355681荷盾,利润率达147%。1733年, 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利润率高达194%(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因此,从1729~1735 年间,茶叶贸易在荷中直接贸易中始终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但是,荷兰对华直接贸易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荷兰与中国贸易主要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不像巴达维亚拥有中国所需要的胡椒、香料、铅锡等物。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造成荷兰白银大量外流,使公司银库空虚,出现信用危机并损害其垄断地位。其次,船员走私现象严重,上至大班、船长,下至水手都不同程度参与走私。他们为避开检查,在船未到荷兰前便在其他地方卸下私货,其茶叶走私的规模多达250 万磅(注:Kristof Glamann,op.cit.,p.239.)。第三,管理贸易的大班等职员谎报采购价格,虚报额达20%(注:C.J.A.J@①ry,op.cit.,p.25. ),从中贪污中饱。第四,航运成本高企不下。商船每走一趟的维修费十分惊人,如1731年伊宾罗德(Ypenroode)号的维修费多达22804荷盾(注:Ibid.,p.24.)。公司支付船员的工资也不少,以一只商船四个大班的工资总额而言,一个航程(约一年半)就要付5 千多荷盾(注:C.J.A.J@①ry,op.cit.,p.25.) 。贪污、走私、费用多使公司利润不断下降。1731年达伊费号(Duijfie )的贸易利润率与科斯霍恩号相比下降了20%(注:C.J.A.J@①ry,op.cit.,p.25.)。

1729~1733年阿姆斯特丹对华茶叶贸易(单位:荷盾)

年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29

284902

242420

85.1%

1730

234932

203630

86.7%

1731

524933

330996

63.1%

1732

562622

397466

70.7%

1733

448349

336881

75.2%

资料来源:C.J.A.J@①ry,Por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Martinus Nijhoff,1982,p.217。

拥有公司股份但又被排斥在对华贸易之外的其他商会对此十分不满。1731年秋,鹿特丹商会强烈抨击阿姆斯特丹商会和热兰商会一手遮天的做法,要求公布贸易收支详细情况(注:Ibid.,p.22.)。公司董事会为改善对华直接贸易的状况,于1732年3月决定采取减少白银输出, 尽量推销荷兰产品,裁减大班人数,节省航运开支等措施,并计划在广州设立商馆(注:C.J.A.J@①ry,op.cit.,p.25.)。 可是,实践无情毁灭这个计划。最后公司董事会于1734年春决定停止对华直接贸易,由巴达维亚荷印当局每年派2只船至广州,然后一只直接回荷兰, 另一只先至巴达维亚再回荷兰(注:Ibid.,pp.26~27.)。

新的贸易形式从1735年起至1756年止,共存在21年。这种形式是过去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的混合物。其目的在于减少白银输出,减轻公司对荷印殖民地的财政补贴,保证公司从对华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为更有效控制贸易活动,公司董事会破例任命大班罗伊兰·布洛克(

Roeland Blok)和伊索·达·温德(Eyao de Wendt )为公司董事(注:Ibid.,p.28.)。

在这一时期,茶叶走私十分严重。对于这种欲禁不能的走私活动,公司于1742年规定公司职员只要交纳运费就可以从巴达维亚带茶回荷。非法一旦合法化,情况益发不可收拾。单1747年私人带茶回荷的数量就达1837500磅(注:Ibid.,p.28.)。私茶大量涌入, 造成荷兰茶价不断下降。1746荷兰武夷茶每磅1.52荷盾,至1750年降为0,97 荷盾(注:N,W.Posthumus,op.cit.,p.189. ),公司茶叶贸易利润随之减少。更严重的是,来自巴达维亚的茶叶品质低下,售价比欧洲国家从广州进口的茶叶低40%~50%(注:C.J.A.J@①ry,op.cit.,p.34.),这使荷兰在欧洲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扭转这种颓势,公司董事会和荷印当局不得不限制私人带茶并派更多的商船到广州买茶(注:Ibid.,p.209.)。1753年, 公司首次派试茶师到广州,以提高购茶质量(注:H.B.Morse,op.cit.,Vol.Ⅰ,p.292.),但这也无济于事。1754年荷兰茶叶贸易利润率跌至7%,到了危机的边缘(注:C.J.A.J@①ry,op.cit.,p.81,Table 3.)。经过权衡利弊,公司董事会于1755年又作出恢复对华直接贸易的决定。

1736~1756年对华茶叶贸易统计表(单位:荷盾)

年 代

进口中国货物总值  茶叶价值  茶叶所占比例

1736~40年

2957034

1767707

59.8%

1742~50年

8808457

5936858

67.4%

1951~56年

14234595

10524017  73.9%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7~218编制。*缺1747年数字。

荷兰东印度公司吸取以往的教训,专门成立负责对华贸易的中国委员会,这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反映出对华贸易对荷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委员会每年秋天开会,根据上一贸易年度的情况决定新的贸易活动。荷兰东印度公司给每艘来华的商船配备约30万荷盾的银币,规定商船先至巴达维亚以便装载锡、铅、香料等土产,至广州贸易完毕后即直航回荷。至于荷印殖民地,公司每年给一笔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荷印当局自行解决(注:C.J.A.J@①ry,op.cit,p.35.)同时严禁巴达维亚私派商船至中国贸易(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为加强控制和监督, 公司董事会任命一名董事随船掌管具体贸易活动,并取消以前大班及其助手所享有的私人仓位特权,代之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予以奖励,防止他们走私(注:C. J. A.J@①ry,op.cit,p.35.)。

荷兰对新的对华贸易抱着很高的期望,中国委员会一成员甚至制作一钱袋,上写“1756年恢复阿姆斯特丹对华贸易特志”(注:C.J.A. J@①ry,op.cit,p.37.)的字样,等待财源滚滚而来。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为荷兰提供天赐良机,荷兰趁机大量运载茶叶,大发战争财。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高达196%,达到18 世纪荷兰茶叶贸易最高点。荷兰从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在1758年是777409荷盾,到1765年增加至2199097荷盾,增长幅度几达3倍(注:C.J.A.J@①ry,op.cit.,p.81, Table 3.)。当七年战争即将结束时,荷兰加紧增派商船至广州大购茶叶(注:C.J.A.J@①ry,op.cit,p.37.)。1759~1762年,茶叶贸易占荷兰对华贸易总值从78.9%~89.6%不等(注:Ibid.,pp. 218~219.)。

七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华贸易再次活跃起来。荷兰遂调整对华贸易的政策。1766年规定每年到中国的商船数为:阿姆斯特丹2只,热兰1只,北方或南方地区1只。1774 年为弥补公司力量的不足,允许小商会加入对华贸易活动,但每4年只轮1次(注:C.J.A.

J@①ry,op.cit,p.37.)。从1756~1762年,荷兰年均进口茶叶 16441担,1763~1769年年均28546担,1770~1777年年均34818担(注:Louis Dermigny,La China et L'Occident:Le Commeroe àCanton au XVⅢ[e]siècle 1719~1833,S. E. V. P. E. N. 1964,TomeⅡ,p.539.),1778~1780年年均35497担(注:H.B.Morse op.cit,Vol.Ⅱ,pp.35、40、50.)。

荷兰所进口的茶叶大部分流入英国。由于英国对茶叶科以重税,造成茶价比其他国家高。以武夷茶为例,1756~1762年,伦敦的茶价比阿姆斯特丹高43.91%,1763~1769年高30.11%(注:Louis Dermigny,op.cit.,Tome Ⅱ,p.639.)。因而英国成了荷兰走私茶叶的对象, 而热兰更是走私茶叶的重镇。但是,荷兰不肯出好价购买质优的茶叶,所售的茶叶大都是质次陈茶或在欧洲茶市上属于档次较低的茶种,所以荷兰茶在欧洲声名狼籍,荷兰一名儿成为劣茶的同义语。

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不断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1780~1784年英荷战争使荷兰海上霸权遭到沉重打击,荷兰对华贸易在1781~1782年基本停顿。荷兰商船受到英国战舰的掳掠,被迫以第三国名义进行贸易。在广州的荷兰商人由于得不到及时财政补充,被迫举债过日(注:C.J.A.J@①ry,op.cit.,p.40.)。荷兰对华贸易陷入困境。

战争结束后,荷兰马上恢复对华贸易以弥补损失,可惜今非昔比。英国在1784年通过减税法,大幅度降低茶税。与此同时,美国派中国皇后号也于1784年到达广州,荷兰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由于英国此时尚不能完全满足本国对茶叶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卖给本国茶商的价格仍较高,如武夷茶每磅44 便士,熙春茶每磅121便士,而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的走私茶价只是19便士和69便士(注:H.B.Morse,op. cit.,Vol.Ⅱ,p.116.)荷兰继续向英国走私茶叶,单J.J.Voute &Sons公司在1784~1786年走私入英国的茶叶多达800 万磅,占英国茶叶市场的40%以上。荷兰对打入英国茶市仍持乐观态度,甚至计划将阿姆斯特丹变成欧洲的茶叶中心(注:C.J.A.J@①ry,op.cit,p.41.)。

这个计划只是荷兰一厢情愿的梦想。

首先,英国在1784年后对华茶叶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1786年英国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一半以上,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注:H.B.Morse, op.cit.,Vol.Ⅱ,p.119.)。其次,在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当地人民不满荷印当局的残酷压榨,以“走私”土产的形式进行斗争,使荷兰无法获取足够的土产用于对华贸易,同时,中国帆船不堪荷印当局的横征暴敛,转驶他处, 使巴达维亚的贸易急剧下降。 (注:伦纳德·鲍乐史(Leorard Blusse):《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载《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4期。)。第三, 荷兰东印度公司本身存在严重经济危机,1791年公司的赤字高达9600万荷盾(注: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MacMilllan & Co.,London,1968,p.341.),公司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购买较好的茶叶,只能在广州采买在欧洲茶市不再属于热门货的武夷茶,而且还大量赊帐,1788年荷兰欠广州行商的债款多达250万荷盾(注:C.J.A.J@①ry,op.cit.,p.42. )。荷兰在中国商人中信誉扫地,无法与其他国家争购茶叶。第四,美国于1789年开始对欧洲转口茶叶征进口税,堵住荷兰茶的去路。荷兰本身没有征收茶税,欧洲国家抓住这一点将茶叶反销至荷兰(注:Ibid,p.43.)。外茶倒灌,实际上敲响荷兰茶叶贸易的丧钟。

1784~1794年中荷茶叶贸易统计表

年份

船数

茶叶量(担)

占广州出口总额(%)

1784

4

40011

20.6

1785

4

33441

14.4

1786

5

44774

18.5

1787

5

41162

15.4

1788

4

31347

13.8

1789

5

38302

18.5

1790

3

9964

5.3

1791

2

15385

10.8

1792

3

22039

12.2

1793

2

17130

9.1

1794

4

30726

14.5

茶叶值(荷盾)

占进口国货物总值(%)

2225619

70.9

1768428

67.9

3342391

73.7

3435415

72.5

3171942

78.5

3316479

76.7

367316

53.7

1017519

66.3

1821461

80.2

2150190

79.2

资料来源:根据C.J.A.J@①ry,op.cit.,pp.219~220;H.  B.Morse, The Chronci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g Trading to China,Vol.Ⅲ编制。

1795年,荷兰发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荷兰对华贸易急剧下降。存在近200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于1799年12月31日寿终正寝。 这一时期荷兰的茶叶主要由美国和荷兰商人贩运。1802年,荷兰有一只商船到广州,购茶2290担(注:H.B.Morse,op.cit.,Vol.Ⅰ,p.389. )。1815年荷兰重新获得独立后,整顿对华贸易事务,成立一家公司(注:R.M.Martin,China,Political,Commercial and Sociel,  JamesMadden,Londen,1847,Vol.Ⅱ,p.159.),企图继承东印度公司的衣钵。是年荷兰有两只船到广州,购茶5131担(注:H.B.Morse,op.cit.,Vol.Ⅲ,p.228.)。1817年该公司解散,改由尼德兰贸易公司(

Netherland Trading Co.)主持对华贸易(注:  C.J.A.J@①ry,op.cit.,p.45.)。从1817~1824年没有荷兰船到广州的记录。1825年后荷兰每年均有商船到广州,少者1只(1825年),多者13 只(1832年),1829年的购茶量1是7860担,1832年是12000担,分别占广州茶叶出口总额的2.4%和3%(注:H.B.Morse,op.cit.,Vol.Ⅳ,pp.104、 123、145、162、185、223、253、325、340.)。荷兰在广州外销茶中已微不足道,而荷兰驻广州领事馆也于1840年关闭(注:C.J.A.J@①ry ,op.cit.,p.45.)。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的发展,以1795年为界,分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和自由贸易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1)1610~1726年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间接贸易;(2) 1727 ~1734年荷中直接贸易;(3)1735~1756 年荷兰——巴达维亚——中国三角贸易;(4)1757~1794年荷中直接贸易。在中荷茶叶贸易中, 中国帆船贸易在早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巴达维亚和广州是中荷茶叶贸易二个基点,这是中荷茶叶贸易一个显著的特色。被誉为欧洲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是欧洲和美国主要茶叶供应商,对中国饮茶习俗在欧美的传播和近代世界茶叶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因此,鸦片战争前的中荷茶叶贸易在近代中西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10篇

在中国最美茶乡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几乎家家种茶、户户有园。

6月18日,村民袁兴伟正身挎茶叶修剪机修剪茶园。剪下的叶子是制作茶多酚的原料,很抢手,有人专门到村里收购。老袁一天剪的叶子能卖近200元,主人家不用付酬劳,修剪掉的叶子就是工资,谁来修剪谁拿走。

忙着剪茶园的老袁抬起头眉开眼笑地说:“我跟年轻人没法比,人家一天剪1000斤卖300多元哩!我家种了15亩茶,每年收入5万多元。过去没钱,看城里人旅游眼馋。现在有钱了,我今夏也带全家6口人一道坐轮船游了回三峡。”

“其实村里不只他一家旅游,江开喜前几天也带全家到浙江旅游了一趟。”村支书谯修明插话说。

“我们这里许多村民靠茶叶发了财,修楼房、买家电,过上了和城里人没啥两样的生活。有茶叶的日子比蜂蜜水还甜。”谯修明掰着指头算起了账:“我们村今年茶叶产量达400吨,产值5000多万元,村民户均收入9万多元,人均茶叶收入2.3万多元。”

不等谯修明的话音落地,随行的县茶叶局技术员急忙说起了西乡县的茶叶“大账”:截至2015年,全县累计发展茶园30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0万亩,茶叶总产量1.3万吨,实现茶叶现价总产值16.5亿元。

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

“我前几年贩鲜叶时,曾10天赚了1万元!”西乡县绿珠荼业公司女老板龚彩霞一开口,便令我们为之一振。

“我老家在距县城120公里的大河镇。2004年,我从外地打工回来,到峡口镇转了转,看到那漂亮的茶园,当时都惊呆了。”她不缓不急地说:“从那时起,我开始贩卖鲜叶。记得第一次用背篼背着买来的鲜叶到茶场去卖,一下子赚了300多元,当时好开心哦!”

初次赚钱,令她大喜过望。翌日,她到县城买了10个大竹筐,租了一辆三轮车,大规模地贩卖开了鲜叶。“结果,我10天赚到了1万元。这时,也萌生了自己搞茶园的念头。后来得到峡口镇领导的支持,茶园很快搞起来了”。她连珠炮似地继续谈创业经历:“当时。我凑了20万元,依托江榜等村的茶叶资源办了个茶叶加工厂,建立了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年产值保持在1100万元以上。”

入园采摘赚薪金,农资、技术全免费……尝到了茶叶带来甜头的龚彩霞,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带动乡亲们致富。现在,她的公司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劳动务工、产品回收等形式,帮扶贫困户通过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合作社对贫困户免费发放农资,免费提供技术管理,跟踪服务。

“针对部分贫困户对茶产业投资的恐惧心理,合作社还创新推出了‘零资本投入’模式,贫困户不需要自己投资建立茶园,在采茶季节,他们可以去合作社的茶园采摘鲜叶,合作社按市场收购价回收,收入与合作社对半分配,每人月收入可达3000-6000元,当年就能实现脱贫。”龚彩霞说。优惠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到该合作社务工。黄成家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家务农,年收入只有几千元,今年,黄成家到合作社务工,短短三个月,收入2万多元。

“下一步,我还要扩大公司规模,把县城的门店做大,将茶叶加工厂扩建成清洁生产线,让更多的百姓加入我的企业,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谈及未来,龚彩霞信心十足。

据了解,目前西乡县已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86户,茶园分布全县211个村,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部产茶,种茶农户达5万余户,从业人员20余万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7.2万人。全县85%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茶产业中。近年来,通过茶产业带动全县1.96万人脱贫。

产业创新升级,提高附加值

南郑县牟家坝镇地处浅山丘陵.地带,距县城33公里,是汉中市重点产茶镇,总人口2.77万人。镇内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丽,漫山都是郁郁葱葱的茶园。

全镇现有茶叶面积3.59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22万余亩,人均可采摘茶园近1亩。2015年茶叶产量1971吨,销售优质茶苗4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值2.25亿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9元。可以说茶叶不仅装扮了牟家坝镇的沟沟坎坎,更致富了一方百姓。

今年47岁的何明云是该镇马仙坝村的种茶大户,也是镇上有名的茶叶经纪人,6月19日,记者采访时,说起邻村建起了黑毛茶加工厂,他立即竖起了大拇指。“以前到了这个季节,茶农们都要修剪茶树,多余的枝叶都被剪下来后扔掉或者就地还田,没想到现在废料居然变成了宝贝,还有人在家门口收购。最近,每天晚上都要拉满30个大货车的鲜叶,村里老老少少都能挣钱。”

他给记者算了笔细账,生产黑毛茶所需原料每年可采摘5次左右,一亩田每次可采500斤左右,按照均价1.2元一斤来算,茶农可因此获得3000元左右。除去人工等费用,每年每亩可增加净利润近1000元。

“黑毛茶生产线上的30多名工人,80%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只要有劳动力,一个月在家门口就能赚3000多块钱的工资,这真是件大好事啊!”何明云感叹道。

该村村民陈家礼便是云峰茶业的负责人,去年秋天,他和咸阳市生产黑茶的元顺茶业签订了订销合同,随后就建立了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从每年5月初开始一直生产到11月份。最近几天,云峰茶业平均每天收购3万多斤鲜叶,惠及当地众多茶农。“预计今年可加工黑毛茶300吨左右,利润超过300万。”

“以前汉中只生产绿茶,而且大多是春茶。现在,随着产业不断升级,汉中也有了夏茶、秋茶,还开发了红茶、黑荼等。原来许多被浪费掉的鲜叶现在有了新去处。下一步,我们还要新建更多的茶园,预计未来全镇人均茶园可达2亩,并将观光农业的旅游经济也计划到我们的茶业增收计划中来。目前,镇上许多通村公路正在施工中,这个目标应该不久后就能实现。”牟家坝镇党委书记孟军望在说起该镇未来规划时,充满信心。

未来: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亮品牌

西乡县和南郑县只是汉中市发展茶产业的一个侧影。

茶叶在汉中具有悠久历史并担负着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使命。2015年,全市茶农仅种茶一项,人均收入9600多元,户均收入3.8万余元。全市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人员达80多万人,茶产业已成为汉中市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按照汉中市“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汉中茶园面积将达到150万亩,全部投产后,茶叶产量将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2016年,汉中将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7万亩,低改8万亩,培育丰产园9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将达到5万吨。

进一步把基地规模做大,把茶叶产品做精,把龙头企业做强,把公用品牌做亮,把产业工作做细是汉中市举全市之力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第11篇

一、基本概况

岚关乡地处瓮安南端,距县城23公里,东与黄平县接壤,南紧邻福泉市高石乡,西与平定营镇相邻,北与永和镇相连,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4370户15895人。有耕地面积14865亩,最高海拔1336m,森林面积7547.93公顷,森林覆盖率68.4%。乡境内有煤、磷、铁、硫铁、钼、镍、钒、铅锌、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磷、钼、镍、钒最为丰富,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国家级原始森林--朱家山。

二、我乡茶产业基本情况

岚关是高海拔、寡日照、常年多雾低温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产。现有茶园面积14000亩,其中白茶4700.15亩,岚关休闲农业园区核心区12000亩,建成1000亩以上茶叶连片点3个,100亩以上连片点8个,茶园建设3个村76个村民组2950户,现有主体企业贵州省瓮安县贵山茶业有限公司、瓮安县恒丰园茶业有限公司、瓮安县岚清白茶有限公司、贵州云顶山茶业有限公司、贵州云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瓮安县朱家山茶叶有限公司、瓮安县龙平茶叶有限公司、瓮安县忠恺油茶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岚关茶厂、瓮安县岚关茶叶专业合作社,9家茶叶企业和1家茶叶合作社入驻,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2家,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采茶、喝茶向观光、休闲、度假、茶旅一体化发展转型。

三、茶产业发展思路及具体做法

按照“做实基地、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活市场”为原则,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即黔中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黔中商贸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实现镇园合一发展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体、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的发展模式,以县委、政府提出的茶产业作为五大产业之首,推动岚关茶旅一体化发展。以“盘活老茶园、建好新茶园、全力打造生态休闲园区”为工作目标,通过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全乡在近三年常年管护老茶园6000亩,幼齡茶园8000亩,新种茶园8000亩,通过这一管理模式,在种植方式上实现了“四个转移”即从原来的高山瘦地向好田好土转移,从山旮旯撂荒地向公路沿线转移,从种茶、采茶、喝茶向观光、休闲、度假、茶旅一体化转移,从企业带大户向大户带散户的流转模式转移。

四、岚关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1)

(一)发展目标 按照“一乡一园一特”的发展思路,到2021年,实现招商引资5亿元以上,新发展茶园7700亩,全乡建成茶园面积20000亩,核心区面积达1.3万亩,投产茶园7000亩,其中白茶投产3000亩,茶叶年产量达600吨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0.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150元以上,建立生产加工企业8家,培育县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建茶青交易市场3个,通过“政府推动、部门联运、园区载体、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将岚关建设成为“度假旅游、休闲观光、生态避暑、健体养身、产业配套、功能齐全”为一体的瓮安“后花园”。

(二)主要任务

1.2019年,新建茶园3000亩,建成茶园15300亩,投产茶园4000亩,茶叶产量400吨,综合产值0.13亿元以上,建茶叶茶叶加工企业2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州级龙头企业1家,将茶海列入州级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

2.2020年,新建茶园2400亩,建成茶园17700亩,投产茶园5000亩,茶叶产量500吨,综合产值0.167亿元以上,培育县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州组龙头企业1家,建茶叶加工企业3家,成立专业合作社1个,建茶青交易市场1个。

3.2021年,新建茶园2300亩,建成茶园20000亩,投产茶园6000亩,茶叶产量600吨,综合产值0.2亿元以上,建茶叶加工企业3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建茶青交易市场2个,培育县级龙头企业1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力争培育国家组龙头企业1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调整岚关乡茶产业发展行动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各村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由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全乡茶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将年度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明确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2、加大财政资金预算和投入,一是加大整合资金投,按照“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整合思路,将土地开发、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扶贫项目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集中投入茶产业发展。

3、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有效载体。要在力培育扶持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茶产业提升和加速发展。

五、茶产业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茶农见不到多大效益,采摘茶青的积极性低 全乡现有投产茶园6000多亩,上山采摘自家的茶青的茶农很少,主要原因一是茶农采摘茶青质量不标准,茶叶企业收购难,加工难,销售难,按得标准收购,打击了茶农采摘茶青的积极性;二是茶农自身茶园管护不好,采摘量不大,采一天茶觉得不划算,不愿意上山采摘;三是采茶时节正是农忙时节,茶农忙于自己的农活,担误了采摘茶青的好时节,等你忙完时,茶青不管钱了;四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家里没人采,导致了很多茶园没采收,茶叶企业收购到的茶青极少,茶农和茶叶企业效益都不好。

(二)缺乏茶产业队伍建设,茶园管护力度不够 部分茶园失管,导致茶农的茶园不能按时投产见效,总的情况是30%的面积能按时投产见效,40%管护一般,30%面临荒芜而不能见效。

(三)农民的土地流转难,规模发展难 一是少数农民看到茶叶业主、外商的茶园初见成效后,千方百计寻找借口阻扰茶叶业主、茶商的正常生产;二是对规划新发展茶园的土地流转要价高,茶叶种植业主不予接受,导致新发展茶园难。

(四)茶园管护缺乏人员,管理服务跟不上 全乡现有12000多亩茶园,真正过问茶叶发展、茶园管护的没几个人,茶叶大乡没有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工作队伍难以适应茶产业发展的需求,,茶产业实用技术难以推广普及,茶产业发展、培育、管理、服务难以跟上。

(五)茶园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调配差 茶园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水、缺电、缺路现象十分严重,给茶产业管理经营造成诸多不便,使茶产业发展客观上受制约,主观上重种轻管现象突出。

六、下步工作建议

(一)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依托,打造茶文化旅游景点 我们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国家级森林公园朱家山,有“万亩绿茶之乡”,“贵州最美珍稀白茶基地”茶海,依托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一是促进茶旅一体化,以茶园、茶馆、茶街为载体,开辟茶艺表演、茶文化评书、茶文化小话剧、茶文化曲艺等茶文化展示窗口;二打造茶园山地自行车运动户外体验基地,让游客参与茶园山地自行车运动户外体验;三是利用茶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体验(摘茶、制茶让游客亲自参与)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实施的经营主体,指导农民搞好农家乐经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鼓励茶叶企业新建茶叶加工厂,解决茶农卖难问题 一是加快建设茶叶加工厂,2019年恒丰茶业有限公司在茶海村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2020年岚关茶厂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贵州云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建成后可加工各类高、中、低档茶叶,年加工能力650吨以上;二是建立茶青交易市场、收购网点、收购组织,定点、定时、定人交易,可采用专业合作社、企业联系人、农村经纪人等形式收购;三是茶农要管护好自己的茶园,只要成规模、时适采收、数量多、品质好,就不怕没人要的茶青。

(三)加强茶叶队伍建设,做好茶园管护跟踪服务 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茶园的管护,组织一支队伍,任务分解,层层抓落实,把茶园管护分解到村、组、茶农,设立考核奖惩机制,主要领导加大督查,保证茶园管护到位,做到茶园早投产,早见效。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茶产业发展 用现代金融理念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休闲农业园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全面推进以商招商、品牌招商、茶事活动招商、人气聚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园区载体、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招商工作机制。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酿造良好投资环境 在现有茶园中,水、电、路很多茶园不通,生产、经营、管理很不方便,政府要将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发改、林业、国土、交通、旅游、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倾斜用于茶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酿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12篇

关键词:贵州茶叶;企业;发展战略;有机茶;核心能力

一、贵州茶业概况

(一)茶业概况

陆羽《茶经》讲述“黔茶生夷州,其味极佳”。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茶区,气候条件好、雨量充沛、病虫害少,宜茶土地多达750万亩,是全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也是茶叶生产、消费的主要省份。

2009年,贵州茶园面积达到208万亩,占全国的7.46%;贵州茶叶产量达4.09万吨,仅占全国的3%。贵州茶叶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贵州茶叶资源禀赋良好,但茶产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贵州茶业企业概况

贵州现有规模化茶叶加工企业437家,大多都是小型企业。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行的2008年度中国茶叶百强企业评选中,贵州有5家茶企入选;在2009年度百强评选中,贵州茶企仅3家入选,且排名下降;在2010年度评选中,贵州茶企无一入选。贵州的茶叶企业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相比,贵州茶企发展速度滞后。

二、贵州茶企发展环境分析

(一)五力模型分析

1.行业竞争者分析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行的2010年度全国茶叶企业百强评选:中茶股份公司一枝独秀,销售额为14.7亿;销售额在7-9亿元的有三家,分别是湖南茶业公司、浙江茶叶公司、安徽茶叶公司;销售额在4-6亿元的有13家;销售额在2-4亿的有8家;销售额在1-2亿的有39家;销售额在0.8-1亿的有25家。综合分析,国内茶业行业还没有形成由几家大型茶企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茶产业还处于竞争的初级阶段。

2.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大部分茶厂以手工加工为主,生产技术要求不高,茶叶生产的准入门槛低。随着全国茶园规模的扩大,将会产生更多的作坊式茶叶加工企业。贵州省目前有超过430家茶叶加工企业,由于贵州茶青原料的品质好,随着贵州投产茶园规模的扩大,对省外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省外茶企进入贵州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未来的几年中,省内将有可能出现更多的茶叶企业。

3.行业替代品分析

茶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茶是公认的绿色饮品,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的功效,其保健功效也逐步为消费者所认同。我国的茶叶市场曾经受过80年代咖啡饮料的冲击、90年代初碳酸饮料的冲击以及90年代末矿泉水的冲击,但最终证明茶还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我国的茶叶生产及消费以绿茶为主,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小。

4.供应商分析

贵州的茶园所有制结构包括国有和集体茶场、民营茶场和农户茶园,其中农户茶园面积约占到70%,贵州的茶园以农户家庭式种植为主。贵州茶园良种化(包括无性系良种)占比小,通过无公害茶和有机茶认证的优质茶园的比重较低。加之每年的采茶季节都缺少采工,优质茶青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由于可选择的原料供应商多,以茶农为主体的原料供应商议价能力不强。

5.购买者分析

国内茶叶消费潜力巨大,绿茶消费市场总体呈逐步增长趋势。消费者对于绿茶产地、品质十分关注,对茶叶品牌的忠诚度不高。茶叶尤其是高档茶叶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茶价的涨跌对其销售影响很小。市场上绿茶的同质化竞争突出,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较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强。

(二)贵州茶企SWOT分析

1.机会

由于我国江浙绿茶产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加之污染日趋严重,国内的绿茶种植逐渐向西部转移。07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促进贵州茶业发展提升到相当高度。此外,国内茶企普遍规模较小,除国内几家大型茶企外,其余茶企的产品及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2.威胁

(1)随着茶园种植面积的增加,省内茶叶消费市场将逐渐达到阶段性饱和,贵州茶企必须开拓省外市场。

(2)省外名茶对贵州本土茶叶的品牌殖民现象突出。每年2、3月份,大量外地茶商到贵州收购春茶,本土绿茶经省外茶商进行品牌包装后变身省外名茶。

(3)英、美、日等绿茶进口国对茶叶农残物、重金属含量等出台了更为严苛的限制,给省内外绿茶出口设定了新的绿色壁垒。

3.优势

贵州的茶树资源禀赋良好,内质成分丰富、香气浓郁、经久耐泡,无论从品质还是口感,都是我国绿茶中的精品。且贵州人工工资、茶青原料价格低于江、浙、湘、皖、赣等绿茶产区,绿茶生产成本具有优势。

4.劣势

(1)品牌知名度低

贵州现有170多个茶叶品牌,茶企各自推出自身品牌,市场占有率低。

(2)设备老化、工艺落后

大多数茶企厂房设备老化,加工工艺落后,没有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虽有一流的茶青原料,但茶叶的品质不稳定。

(3)茶园建设滞后

茶企无力建设种植基地或积极性不高,仅有的几家茶企虽然有自己的茶园,但规模较小,而且对茶园的管控力度不够,优质茶青原料的供应受到影响。

(4)销售渠道不畅

绝大多数茶企仅限于产地销售,或大宗销售给省外茶商,茶企还没有建立流畅的销售渠道。

三、贵州茶叶企业发展战略

茶企应该认清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笔者认为贵州茶企的战略是:立足贵州生态优势,利用贵州茶叶的资源禀赋,按照有机茶园及有机茶的相关标准,通过标准化的茶园管理、现代化生产加工工艺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实现从土壤到茶杯的全过程控制,生产出纯天然的精品有机绿茶。建立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

四、贵州茶叶企业品质控制

(一)茶园建设

茶企应该高度重视自有茶园的建设,茶园建设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茶园机制

茶园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茶企与农户签订协议固化合作关系,共同建设茶园。茶园未投产时,农户严格按照茶企要求管护茶园,茶企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监督执行。茶园投产前茶企每年给予农户每亩1千元补贴,但不改变茶园所有制,连续补贴至茶园投产。茶园投产后茶青由茶企按市价收购,农户不能私自销售。茶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茶园规模,但不宜低于2000亩。

2.茶园选址

茶园应选择植被繁茂、生态群落完整、无污染、灌溉水源有保障的山坡地区。土壤要求土质肥沃、营养成分平衡,土层深厚,不积水,通透性好。土壤重金属含量、茶园周围空气质量及灌溉水质量应符合有机茶园认证标准。茶园路网、排水、地块划分、梯度设计、防护林及遮荫树都应作综合考虑。

3.茶树品种

茶树全部选用贵州本土品种,不选用省外茶树,可选用黔湄系列、贵定仰望种、都匀野生小叶改良种等抗逆性较强的本土良种。选用本土良种一方面有利于创建本土茶叶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茶园周边的生态平衡,增强茶树的环境适应性。选用茶树品种时应考虑早芽种与迟芽种的合理搭配,延长采茶季的茶树芽期。

4.茶园施肥

茶园采用最新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辅以符合有机茶园认证标准的无机肥。茶园施用的有机肥必须经企业统一管理并经物理、生物方法作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严禁农户单独施用未经处理的有机肥。

5.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有机茶园建设的重点,给予农户的补贴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采用生态及物理方式,禁用任何人工合成农药。目前,生态及物理方式防治茶园病虫害技术很成熟,在江浙茶区的效果良好。茶园病虫害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杀灭害虫,而是将病虫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二)茶叶生产加工控制

茶叶加工厂选址、厂区设计、加工车间的面积、通风、采光、设备安装要符合有机茶生产加工标准。加工机械、器具、工艺流程、茶青采摘、茶青及成品运输须符合有机茶标准,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酚氨比、含水率、单位重量叶片数应严格控制,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三)茶叶包装和贮藏

茶叶内包装用包装机进行冲氮包装,每一袋装入3~5克茶叶。内外包装材料及包装过程须符合有机茶包装标准。包装过程中应避免受到其它物品的二次污染,外包装上标签应符合相关规范。

绿茶贮藏过程中对影响其品质的有温度、水分、光线、氧气等,因此茶叶的贮藏应设专用仓库,贮藏须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及有机茶相关规定。仓库内配备冷柜进行恒温贮藏。应建立严格的库管制度,不同批号、日期的产品分别存放,设专人详细记载出入仓库的产品批号、数量和时间。

(四)质量追溯体系

茶企应建立产品全面质量追溯体系,每批茶叶从土壤到销售点都须跟踪检查与记录,每一个环节均可追溯到具体人员。茶叶包装中附带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详细载明该批次茶叶的相关信息:茶园地址、茶园地块编号、土壤成分、茶树品种、茶树龄期、茶园管护人、茶园施肥、茶树修剪、病虫害防治、茶青采摘、采摘人、茶叶生产及出库时间、同批次产品产量、加工工序、茶叶加工人、内外包装材料、销售渠道等一系列信息。与此同时茶企须建立相应的网站,产品说明书中的信息及相关资料均应在网站上能查阅。消费者通过附带的产品说明可以全面了解该批次产品从土壤到销售终端的所有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送得安心,喝得舒心。建立全面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提升茶叶价值,同时兼防伪作用。

(五)质量认证体系

国内茶产品的质量认证包括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三个认证体系,其中有机茶是茶叶安全生产的最高标准。贵州茶企应以有机茶作为自身的质量认证体系执行。茶企可根据种植基地的建设时间,在三年内通过OTRDC有机茶认证、HACCP认证,QS认证,在五年内通过瑞士IMO有机认证,美国OGBA有机认证,日本JAS有机认证。

五、贵州茶叶企业营销

贵州茶企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营销方式,应该采用一系列新的组合营销手段,除传统的媒体广告营销方式外,可综合考虑以下营销手段:

(一)事件营销

传统的媒体广告营销方式费用高昂,而受众接受的信息却很有限。事件营销是指茶企通过创造一系列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营销。例如获国家金奖、茶叶作为国礼被赠给外宾、茶企的茶园成为示范性有机茶园、茶园种植户及采茶工参与“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获奖、茶叶在拍卖会上高价成交等事件,类似这样的事件会极大地吸引媒体注意,媒体会主动进行宣传。这种事件营销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媒体广告费用,效果也好于媒体广告。

(二)旅游景点营销

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09年贵州接待游客1.043亿人次,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2015年贵州接待游客将超过2亿人次。剔除掉游客人次的重复统计,保守估计09年游客超800万人,至2015年将超120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有购买力的潜在消费群。茶企可在贵州的著名景区或旅游线路上设立销售点,通过与旅行社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由旅行社把游客带入销售点免费品茶、观赏茶艺表演,让游客了解茶叶从土壤到茶杯的全过程控制过程,激发游客的购买欲。但茶企须规范价格体系,必须做到在全省的任何一个销售点都统一茶叶价格及品质,而且可上网查询,坚决杜绝宰客事件发生。

(三)在开始茶学的高校、职校营销

国内目前有十一所高校及上百家职业学校开设有茶学专业,贵州茶企可主动与院校联系,争取将自身的茶园、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一方面有利于宣传自身品牌;另一方面这些学生通过实习必然对茶企及其茶叶产生亲切感及认同感。这些学生就业后很多会从业于茶业,这对于茶企创建品牌和建立口碑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会展营销

国内每年都有多次茶业博览会,参展费用通常低于5万元。贵州茶企要开拓省外市场,应该积极参加各种茶博会,利用会展进行营销。参加会展不仅可以随时掌握茶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动向,而且十分有利于茶企在业内宣传推广自身品牌,有利于建立省外营销渠道。

(五)茶园旅游度假营销

茶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集观光、休闲、科普、购物于一体,给茶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随着清明、端午等小长假实施,到茶乡休闲度假的游客逐渐增加。游客在茶园观光、休闲度假、品茶,全方位地体验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很容易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拓展市场,同时有利于茶企营销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六、结束语

茶叶品牌的创建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发展经验值得借鉴。目前省内外的茶业市场竞争并不激烈,这对于贵州茶叶企业而言是难得的机会。贵州的茶叶企业应该着眼于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着力建设自身的核心能力,随着核心能力的逐步形成,贵州茶企才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取得高额利润。

参考文献:

[1](美)阿瑟・汤姆森.战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应祥.贵州茶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