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发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61.“轰然”与“哄然”。“轰然”形容声响巨大,如“旧楼轰然倒塌”;“哄然”形容人声又多又大,如“哄然发笑”。
62.“憾”是指失望、不满足。“震撼”不要写作“震憾”。这个词经常用作“震撼人心”,不要因为与“人心”有关就写成“震憾”。
63.“竟然”不要写作“竞然”。
64.“竣工”不要写作“峻工”,没有“峻工”这个词。
65.“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要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计”在这里指计划、安排、打算。
66.“简朴”与“俭朴”。“简朴”除了指生活方面外,还指语言、文笔。
67.“接合”与“结合”。“接合”所用的对象比较具体,如“城乡接合部”;“结合”比较抽象,如“理论结合实际”。“接合”的各部分基本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只是相接触的部分连在一起,“结合”的各部分合成整体,是相互融合的。
68.“截止”“截止到”与“截至”。“截止”“截止到”是某过程停止、终止;“截至”是到某过程的某个时候。“截止今天”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的用法是“截至今天”或“截止到今天”。
69.“界限”与“界线”。“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70.“几率”和“概率”是一个意思,不要写作“机率”。
7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不、一定不的意思,多强调主观态度,如“决不让步”;“绝不”则含有“绝对不”的意思,多强调客观上必定不,如“绝不允许”。
7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然如此”“既往不咎”。
73.“记”与“纪“。“纪实”是指记录事实,也指记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一般不写作“记实”。“纪行”一般不写作“记行”。
74.“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用“忌妒”。“嫉”本身就有“忌妒”的意思。不要把“嫉贤妒能”写成“忌贤妒能”。
75.“家具”不能写成“俱”。
76.“请柬”的“柬”不要写作“简”。
77.“精简”一般不写作“精减”。
78.“娇纵”与“骄纵”。“娇纵”指娇养放纵,动词,可带宾语,如“娇纵孩子”。“骄纵”则指骄傲放纵,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骄纵惯了”。
79.“巳”“已”“己”字形差异微小,尤其是使用字形输入法打字时出错后不易分辨。“巳”一指地支中的第六位,二为“巳时”,指上午9点到11点;“已”指罢了、已经、后来、过分等;“己”一指自己本身,二指天干的第六位。
80.“键”与“健”。“健”从人字旁,指形体强健,如“健康”“健美”;“键”从金字旁,指管住车轮不脱离车轴的铁棍,引申为重要的部分,如“关键”。
81.“界”与“届”。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上届委员”;又有“界”的概念,是在同一届中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学校里常有“级”与“届”的用法,“级”按入学年份确定,“届”则按毕业年份确定,如“七八届”。
如今,下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多矣,或许副队他已经忘了,但我作为他新闻组的其中一员,那些话,他的口头禅,依旧响及我耳边,而且还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让我回到了他的那些事……
7月8日,他与另一名队友先到了基地,为队伍打扫干净了睡觉的三间课室,收拾好了厨房,拾捡了校方为队伍提供的干木柴。
7月9日,他与其同乡二人搬到了机房,过上了“熬夜”生活。
7月10日,为找不到“熊孩子”(中青网)的正确格式而“抑郁寡欢”。
7月11日,队员们都去支农了,他依旧“独守机房”。
7月12日,为队伍仅两篇的新闻稿件第一次刊载在广东共青团而兴奋得小孩般手舞足蹈。
7月13日,找到了熊孩子的正确格式,可后来难免不了失望一番。
7月14日,熬夜了数天,终于在机房原地“歇”了一个午觉。
7月15日,抽空组织排练了一下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
7月16日下午,小品《现代版“武松打虎”》给所有人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三下乡队伍中,新闻组起着对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他作为新闻组负责人包揽了收稿、申稿、发稿、统计稿件等活儿,责任更是繁重。由于队伍中要求每位队员发稿时间是晚上,所以稿件比较集中,要向十多个网站投放稿件,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此重大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身上。为了完成当天的审稿发稿任务,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为了方便工作,他甚至毅然搬到了机房去住并坚守住发稿一线。
对于每天的严重睡眠不足,他真的丝毫没有一点抱怨的神色,队友们也丝毫看不出他有疲倦之容,因为他展现的总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战友形象。他以电脑为“武器”,为了胜利发起冲锋的号角。
有时队友辛苦撰写的稿件,因稿件的内容较空洞而没有被采纳等问题,他总会为此寝食不安。那一刻,却不能欣赏温暖阳光时的挫败感不禁涌上他的心头,此时心情从云间飘向地面,满满的期待变成失望,可他却说“没事儿,没关系,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继续努力。”简单而真诚的话语给予了队友莫大的安慰。
或许正因此,胜利的曙光终于眷顾了:那八天,被广东共青团刊载的文章达十多篇,图读湛江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却要整天守在机房,队伍组织的慰问孤寡老人、助农活动、校园体检、画文化墙等特有意思的活动,纵使他很想去挖掘新闻,可身兼的职责只能让他把这些活动留给队友。没有了亲历的素材,他写的稿件固然少了,却极能善于发现队友们稿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认真做了修改,图的就是想让队伍的每一份稿件都经得起网站的考验。
【关键词】新闻 摄影 速度
摄影记者是记者队伍中的尖兵,是记者队伍中的快速反应部队,没有快速的反应,就没有优秀的新闻图片。新闻现场是摄影记者的主战场,没有了第一现场就没有新闻图片,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图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新闻摄影注重兵贵神速,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应做到抵达现场速度快、现场拍摄速度快、发稿速度快。这“三快”既强调了速度,又强调了质量,保证了新闻事件第一时间报道,使大众及时了解了新闻事件。
一、抵达现场速度快
摄影记者怎么样才能做到抵达现场的快速呢?一是新闻信息来源渠道要广;二是交通工具要便捷。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应广交朋友,一个朋友就是一个信息员,在不经意间就可能给你带来一个好的新闻信息。笔者的摄影作品《泥潭中勇救老人》曾获得《大江晚报》新闻月评好图片,这组图片的新闻线索就是通过朋友提供信息得来的。当天下午4点10分,我在办公室做图片准备发稿,突然手机响了,一看是芜湖市急救中心的一位老朋友打来的,一定有事了,我赶紧接听电话。果然,这位老朋友急切地说到:“棠梅村有老人陷在泥潭中,我们正赶过去营救,你快来。”我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报告部主任后立即随采访车出发,由于报料电话只说了一个大致方位,城郊结合部岔路又多,我们边联系边开车,很快来到现场。由于近300米的乡间小路不通汽车,我丢下摄影包只抓起二台照相机,一路狂跑,可到了距现场还有100米时,突然发现前方因为一个工地,有近一米的落差,无路可走的我顾不得多想,纵身跳了下去。我到了现场又傻眼了,眼前是一大片泥潭,只有一条不到20厘米宽的小路可走人,上面已站满了急救站的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和消防战士,而且正在营救老人的消防战士也正好背对我,拍不到救人场景。为了让消防战士救人的场面突出,我必须站到泥潭中的消防战士的对面去,现场指挥救人的消防队领导因安全问题不同意我过去,趁他一不留神,我一下冲了过去,我脚还没有站稳,右腿就陷了下去,好在我身边的一名消防战士眼捷手快,一把将我拉了过去,站到他用木板铺出的一小块工作面上。为了突出救人时惊心动魄的画面,我用松下LX2相机16比9的越宽画面贴近消防战士拍下他们为了不伤害到老人,放弃工具而用手一点一点地扒开老人身边的烂泥的感人镜头(见图一)。此图分别荣获2008年度全国晚报优秀新闻图片铜奖和2010年全国摄影艺术展新闻纪实类优秀奖。
为了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摄影记者在平时采访中多交朋友,广发名片,发名片如做广告,推销自己,时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收获意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除了广交朋友外,还应重点建立新闻信息渠道。我将重点信息渠道集中于分布广,行动快的城市交警方面,并与交警建立了广泛联系。大凡有重大突发事件,他们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便通知我。2010年10月28日上午9点左右,芜湖新安中医院楼顶发生妇女欲跳楼事件,附近交警在接到维护现场的警令后的第一时间通知我,我基本上与救援的消防队战士同时赶到现场,拍下了妇女半个身子跨在楼顶上的围墙上、公安民警和消防战士成功解救跳楼妇女的图片(见图二),这一组图片发表后反响很好。2008年11月15日,芜湖小商品市场突发大火,也是交警朋友们在接到指令对火灾现场进行交通管制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我,我也成为本地媒体第一个抵达现场采访的记者,拍下许多精彩瞬间。
2008年6月17日下午下着小雨,芜湖市芜南路上发生一起小轿车追尾大货车的交通事故,小轿车驾驶员被困车中,很是危险,我接到交警的通知赶到现场后,及时拍摄下雨中消防战士、120急救人员和交警合力抢救伤员的图片(见图三),展现在突发事故中各方力量以人为本、全力抢救伤员的感人事迹。
作为摄影记者,应对城市各条道路非常熟悉,才能做到快速反应,选择最近最便捷的道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采访拍摄。当交通管制,采访车很难进入时,与交警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会帮你忙。
二、现场采摄速度快
在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后,作为摄影记者,反应速度一定要快,现场采摄的速度要快。采摄速度快,一是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要快;二是对新闻形象的捕捉要快;三是采访速度要快。到达新闻现场后,要迅速了解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的实质进行准确判断,从而有效进行摄影拍摄。在现场中,新闻瞬间转瞬即逝,应快速地深入事件的中心,选准位置,展开拍摄。应注意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表现,快速的拍摄既能表现出事件又能体现出事件环境的新闻瞬间,将新闻实质视觉化的表现出来。新闻现场环境复杂,人物众多,事件多变,要快速地在多变中找出中心,进行拍摄,突出主体,这需要摄影记者平时多练,现场反应速度快。在新闻现场,还应快速的进行准确采访,理清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时做好记录。
三、发稿速度快
新闻摄影的快还应注重发稿速度的快。拍摄好新闻摄影图片后,应迅速整理,及时写好文字稿,快速传至报社。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往往拍摄了一系列新闻图片,在发表时需要选择最能反应新闻事件的一幅(组),能将新闻事件最本质的部分展现出来,需要摄影记者有专业的眼光,这是考验摄影记者对新闻的理解、对摄影的理解度,如是组照,还应按照组照的特点与要求进行选片、组织,对图片的选择体现出摄影记者的基本素养。新闻摄影应注重文字精炼、明确,在短时间内必须写好,考验了摄影记者的文字理解与写作能力。做到整理快、文字快,还应熟练运用电脑,及时将新闻图片传至报社,争取第一时间发稿。
新闻摄影重在“快”,这个“快”并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的迅速,更包含了工作态度的认真、工作的勤恳、工作的熟练,只有平时勤思考,多关注,重积累,才能达到真正意思上的快速,这是又好又快。迅速的抵达现场、在现场快速的拍摄出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通过新闻形象反应出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快速的传达给大众,使大众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新闻事件,新闻摄影兵贵神速的意义正在于此。
8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写作,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8年来,他笔耕不缀,执著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稿件千余篇,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河南电力系统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被河南电力报社评为2004~2005年度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2006~2007年度优秀记者;2007年又光荣地被中国电力报社评为河南电力系统仅有的3名先进通讯员之一。临颍县电业局也因此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河南电力报社授予“新闻宣传先进单位”、“中国电力报优秀通讯站”、“文化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临颍县电业局实业公司支部副书记夏占民。
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创造出这样的业绩,实属不易,这得益于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得益于他超常的勤奋和感人的执著。
2007年8月6日,一场50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使整个临颍县的电力设施遭到巨大破坏,群众断水断电,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临颍县电业局全民皆兵,打响了一场抗洪抢险保供电的战役。夏占民临时受命,负责整个抢险期间的宣传报道。凭着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他认为这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好时机,再苦再累都得把宣传工作搞上去。因此,他带领全体新闻人员,白天深入一线采访,晚上回去后,连夜写稿发稿。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形容毫不过分,他们常常是当天的稿件当天发送,经常忙到下半夜。尤其是老夏,既要写稿又要协调发稿,嗓子哑了,眼肿了,颈椎疼得几乎直不起头来,但他仍咬牙坚持。那个时期,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品质和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让所有知情的人感动不已。15天的抢险,他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华中电力报》、《河南电力报》、《河南工人报》、《漯河日报》发稿17篇,创下了一天一稿或多稿的纪录,把临颍电力铁军的风采宣传到了全省乃至全国,打了一场极其漂亮的宣传仗。
回首8年新闻路,夏占民无怨无悔,他说,从当初走上这条路他就知道,此生伴随的就是永无休止的忙碌和辛苦。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他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用最深情的笔抒写自己对供电企业无尽的爱,对电力新闻不了的情,直到永远……
一、 新闻编辑工作
新闻编辑是企业内部新闻信息综合工作岗位,工作服务对象既对领导又对基层,每天都通过网络与全体员工“亲密接触”,新闻的质量和水平都直接影响到舆情导向和企业形象。为此,我坚持少讲话多做事的原则,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
2、定向服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创新栏目办好报。年初,围绕部门领导提出的(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对《常德电力报》版面进行重新策划创新的办报思路,积极和对口服务的党政工团各责任部门沟通,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板块版面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了xxxxxxxx等专栏。在下半年对版面分工进行调整后负责《柳叶湖》文学版块,接手后有意识的加强了与各单位文学、摄影爱好者联系,配合企业中心工作以及各类大型活动约稿,力争文章和图片主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出一线员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同时在平时还留心多看报多学习,广泛借鉴其他报纸的板式风格,争取版面灵活、美观,尽可能扩大报纸的影响面,得到职工更多的关注。
3、完成报纸分发和网站、报纸的发稿统计工作。
二、新闻采写工作
1、配合中心工作,认真采写新闻稿件。4月份,作为局新闻工作人员,很荣幸的得到了跟随张书记到茂县,到我局援川电网重建一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会。在一线的路途和工地上,总被同事们在平凡的工作及言谈中表现出来对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奉献精神所打动,在完成现场新闻稿之后完成了人物通讯稿件《立在茂县援建工地上的杆子》,此稿件先后在国家电网报、湖南电力报、常德晚报等媒体发表。此外还配合春检、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工作完成了一些宣传稿件。
2、积极主动抓线索,尽力展示企业工作亮点。因为负责平时的网络来稿初审,所以有很多机会了解到很多基层单位的工作亮点。工作中我认真阅读每一条基层来稿,除认真完成编辑发稿任务外,只要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都积极与通讯员沟通,提出相关补充采写建议或者直接去做相关补充采写,力争亮出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亮点。另外就是找准位置,做好对口宣传服务。平时注意和对口的营销、农电部门保持联系,按各对口服务部门的宣传工作重点和要求,配合做好宣传服务工作。据统计今年1至今共在我局以外的其他新闻媒体发稿70余篇。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1、电力报目前已经过了大力度的改革,得到了更多的读者,但还是拥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存在报纸版面设计有时不够抢眼,稿件来源面不够宽、稿件质量不够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整体质量。需要加强学习,加强这方面的讨论交流,将报纸这方责任田办得更好更精。
在曹部长的直接指导关心、市电视台的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下,8月1日,*市电视台的节目“变脸”、“换装”了,播出时段也有了调整。这是时展的需要,这是我们近年来贯彻“宣传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理念的结果,这是“全媒体”渐入“战国时代”激烈竞争态势下主流媒体的一次大“转身”。不管“转身”的效果如何,我们都应该为之喝彩,都应该给以宽容的祝贺和热情的扶持!
借这次会议,我想就广电行政部门如何抓好广播电视宣传工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宣传质量是广电工作第一职能
近年来,我们广电系统在宣传工作、事业发展、产业经营、队伍建设、新媒体引进等几项工作中,始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的“喉舌功能”定位所决定的,用省广电局何大新局长的“鸡论”所说,就是“主要功能是打鸣”,同时兼顾“下蛋”。最近,国家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总局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的2009版《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因此,我们坚持“宣传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理念始终不动摇,我们把提高宣传质量始终作为广电工作第一职能。这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致,也是媒体竞争大潮所迫。正是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市电视台经过大量考察、调查、比对,经过充分酝酿、准备,才有了这次艰难而有亮色的“微调”。“微调”的几档新闻类节目,从各自的定位、板块的设置、观众的互动、时尚元素的运用以及片头、片花、字幕等的设计,都有很大改进,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又另当别论。这个会的初衷就是要广泛听取各位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宣传质量?在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这里我着重讲两小点:
第一、提高宣传质量,必须更加关注民生。要让媒体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要让广大民众离不开媒体。这是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赢得公信力体现责任感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广电人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的收视率永远都上不去,群众就不满意,媒体就会很孤立。前段时间对央视《新闻联播》流行一种说法:“前10分钟领导都很忙,中间10分钟各项各业都兴旺,后10分钟世界各国都动荡。”虽有夸张,群众不满意却是事实。可最近看央视新闻频道节目,它们已悄然“变脸”:会议报道大为减少,新闻评论时有增加;即使是会议新闻,也尽量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故事化。这是一个信号,也是改革新闻报道的方向。南京市电视台民生类品牌栏目《南京零距离》最近已突破地域限制,升级改版为《零距离》,下含若干子栏目,已显示出逐鹿全国群雄的霸气。湖北荆州电台、电视台的对农互动节目“垄上行”,以其“民生”之长堪称国内翘楚。由此看来,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现在时》的“换装”是明智之举,具有前瞻性。据说,*县电视台也尝试办起了民生类栏目《*县零距离》,这是可喜可贺的。
第二、提高宣传质量,要不断满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相适应的文化需求。现在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和后娱乐时代,信息的纷繁芜杂和铺天盖地让受众有了个性化选择和有效性选择,受众的电视欣赏趣味和品质在不断提升,受众的分众化现象更加突出,如果我们不认真加以调查研究,不在“好看、有用”和“受众本位观念”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引导上下功夫,不在节目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在编排制作播出各个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就会失去观众,从而失去(已沦为传统媒体)电视存在的价值。市电视台的此次动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实施过程管理是提高广电宣传质量的必由路径
在这几年的广电宣传工作中,我们一直把实施精品工程当成重中之重贯穿始终。
第一,强化质量第一理念。广电工作言必称宣传,宣传工作言必称质量。一个电视台不管县级还是市级,几年下来没有叫得响的栏目,没有叫得响的节目,没有承办过几次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型活动,没有出版或发表过几篇有档次有深度的论文,没有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没有培养出一定的领军人物,那么你这个台长、局长就白干了,对领导和团队就很有愧。
第二,扎实推进过程管理。
1、坚持评议制度。对日播节目、常规节目派出评议组和监听监看组对节目进行评议和监听监看,当场探讨点评,现场培训。
2、坚持创优制度。年年隆重举办创优节目评奖活动,
3、坚持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制定并实施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计划,年年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岗位首席、岗位标兵制度。
4、获奖节目颁奖制度。两年隆重举办一次创优节目大型颁奖晚会。
5、严格目标管理。几年来,层层制定分解常规宣传任务、对外宣传任务、创优目标任务,并严格与奖金、评优、晋级挂钩。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系统已初步形成抓质量的共识和较为浓厚的探讨学术的氛围,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今年4月评奖揭晓的全省广电节目政府奖,我市获一等奖(优秀奖)9件,在上年4件一等奖基础上翻了一倍多;二等奖26件,另有古蔺1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星光奖角逐。获奖数、获奖率、获优率均列全省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市电台在省电台发稿205件,在中央电台发稿18件;市电视台在四川电视台(不含公共频道)发稿298件,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6件;在省台发稿稳居全省前三名。今年市电视台的许多新闻策划都赢得了主动,在四川电视台推出后受到各界好评。
三、实施有效整合是形成系统宣传合力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打造本土新闻、丰富本土新闻类栏目、提升本土新闻影响力,是目前地方电视台的突围、振兴之路。“换装”后的*电视台,取消了国际新闻,还将增加《*新闻联播》的时长,增加包括《*现在时》、《每日630》在内的3档新闻节目的板块,丰富《谈话》等栏目在内的节目内容。如果我们的整体构想得以实现,必将对全市的电视新闻宣传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但是,目前市电视台的人力、物力和新闻资源都很有限,而电视又是高投入高消费媒体,为此,我们将实施以下整合:
1、台内资源整合,即市电视台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资源的相互利用,达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同级媒体资源整合,即充分利用《*日报》、《*晚报》*电台的信息源,利用上述两报和《*广播电视报》上的评论、言论和其他文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市、区、县资源整合,即充分依靠区县政府和广电媒体,利用你们的智慧、资源和优势,通过不同
的方式实施合作实现共赢,才能以媒体积聚整合效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扩大市级媒体节目覆盖面,提高市级媒体的传播力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18日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到2007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达1.62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3%,手机上网者达4430万,占到27.3%;半年里网民增长率为31.7%,这标志着网络普及率进入快速增长期,预示未来3~5年上网普及率会急剧增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已高达18.6小时,每天平均2.65小时。大多数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首推网络(77.3%),接下来才是电视(65%)、报纸(60%)。
从手机上获得新闻信息的也已占到17.2%,与从杂志上获得新闻信息的比例相同。
有人曾经预言,到2026年报纸将消亡。这话有点危言耸听。2007年的世界报业大会认为:“尽管遭受电视和互联网的冲击,去年在印度和中国报业显著增长的带动下,全球报纸销售量增长了2.3%。”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报纸发行量的下降,年轻一代、尤其是高学历的年青白领远离报纸,却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大容量、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是纸质媒体不能与之相比的。
网络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多少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已经不是阅读姗姗来迟的报纸,而是上网浏览新闻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已经跨出了向多种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了网站,办起了手机报(短信与彩信),有的借助于网络发展了视频、音频传播(长期以来,广播台电视台可以办报纸,而报社不允许办广播、电视,正是借助于网络,在网上开办视频和音频频道,这种局面有可能会被打破),单一的媒体正在向多种形态的媒体方向发展。正如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鲍丁所说:“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市场正在突飞猛进地持续增长,而成熟报业市场面对数字化媒体正在显示出显著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报纸也正从数字化传播渠道提供的新的机遇中获益。”
未来媒体,应是一种复合形态,兼有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的功能:便携、可移动,既有文字又可以有声音、图像,既是大众的又可以是个性化的,既是单向传播的又可以是双向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互动的。
在单一媒体的业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线型的,即从本报记者采访到本报编辑加工,再到本报工厂印刷,最后交邮局发行,也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相对简单的过程,呈一条直线状。在报业集团化的今天,在复合媒体的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蝶型的―――蝴蝶状。在信息采集这个环节,不再是本报记者一个点,本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理应都视作信息采集点。信息采集从一个点扩展成众多的点,成为“蝴蝶”的一“翼”。而在传播这个环节,原先是单一的一个媒体,今天则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等。传播环节从一个媒体扩展为多个的媒体,成为“蝴蝶”的另外一“翼”。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等。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记者采集的信息不只为自己的报纸供稿,还要为全集团众多的媒体供稿,即为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等等各种介质的媒体供稿。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步的任务是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发回70个字以内的短信新闻,或是发回几十百来字的彩信新闻、照片,供本集团的手机平台即时新闻。目前有关技术已经解决,手机短信和彩信可以直接进入编辑部的采编平台,供编辑使用;记者的第二步任务是向网站发稿(包括音频和视频新闻);第三步是为报纸发稿;第四步,如果内容丰富,还可为杂志发稿,最后出书、出专题片。新的媒体生产方式要求记者掌握多种采访手段,会拍照、会录音、会摄像,这也要求媒体加强对记者的培训,掌握多种采访手段和传播手段。好在数码技术下的照相、录音、摄像工具十分轻便简单,容易掌握。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集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数据库。记者向统一的平台发稿,进入数据库,各媒体的编辑从数据库里寻找素材,加工改制成适合自己产品的稿件。大量的公共新闻可以也应该用这种方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大大节省采编成本,避免当下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一桩并不重要的事件、一个并不重要的会议、一场并不重要的比赛、一出并不精彩的演出,一个媒体集团会有多名记者前去采访,而出现在报纸上的只是一则几十字百来字的简讯、短讯。
多种媒体复合的状态,要求各媒体加强编辑部的功能、加强编辑的功能。编辑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做标题、划版面,而是要有能力从庞大的信息库中选择材料,加工―――删改甚至改写成符合本媒体特性的稿件;编辑部要有一定数量的改写员,以便把公共信息改写成具有特色的稿件;各媒体的采访力量可以是少而精有专长,以集中力量采访、写作特色报道;各媒体还要在加强言论写作上下功夫,形成特色。
有特色的稿件、有特色的言论,一个媒体的特色便能显现了。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数据库,并不是很难的技术问题。问题在管理。在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在缺乏版权意识的中国大陆,由于经济责任所在,即便在一个集团内,也没有一家媒体的总编辑乐意把独家新闻拿出来与兄弟媒体共享。虽然建立了数据库,但数据库只是“共存库”
―――共存见报后的资源,而不是“共享库”―――共享未加工的资源。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强化版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即在采用其他媒体的信源时要标明“产地”,以保护原创媒体的版权和品牌;一个媒体不同介质的产品,都应集合在同一品牌下。还需要改进考核办法和核算办法。比如,对记者的考核,不只是考核见报量,还要考核向手机平台、向网络媒体、向本集团兄弟媒体的发稿量,集团内部要建立各媒体之间互相采用信息的结算办法。等等。
稿子发得不少,但采写能力未见得提高,一些记者编辑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怪异的工作状态――这来自一种成为风气且愈演愈烈的“惯例”:被采访地方和单位备下标准的本报讯“通稿”,不需要到达新闻现场,不需要采访任何人,甚至不需要动笔,署上名刊发就是了。没有知识产权之争,也不必顾虑报道失实,不亦乐乎。
这个“惯例”确有其原因。重大事项的新闻,在很多时候必须统一文本,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统一口径。还有,报道任务下达往往是今天布置明后天见报,就是火箭速度也腾不出采写时间。情急之下,只能是电子文本飞来飞去,剪来剪去。这似乎也未可深责。然而,视这种“惯例”为自然,甚至认为工作就应该是这种状态,不如此没法工作,愕然!
新闻是采集而来,稿子是撰写而出,这不言而喻。不论时生什么样的变化,采和写依然是我们最显著的职业特点。我们有责任提个醒:惯以“通稿”为生,只靠抄抄剪剪,成不了一个合格的记者,也拿不出像样的作品。
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和思考很难写出好报道。既没有到过新闻现场,更没有见过被采访对象,凭着一打材料,拿起笔来就写,不会有真实感,更不会有独到见解。除极特殊情况,一般来说还是应该遵循“不到现场不写稿”的原则。看材料当然是采写环节极重要的环节,基本数据也无妨一抄,但材料只能是一种辅助,而不能是依靠。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应该来自自己的判断、思考,而非整段拼接摘录。应该是调度材料的高手,这没有问题,但写作必须是以我为主,材料不过是为创作服务的素材,处理材料也应该是重新捏塑的总成过程。从这个意义说,最好的写作应该有舍我其谁的驾驭之感。不管是多熟悉的题材,也不论有多么充裕的材料,稿子还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不倾注感情的写作也无法打动人。感染力、亲和力……这些诉诸精神世界的复杂而细微的感觉,往往要通过创作活动得到体现。亲历登顶珠峰,才能感受什么叫险境和死亡,也才能酿出悲壮的情怀;跟随王顺友走一趟乡邮古道,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什么叫荒凉、寂寞,才能够出之以“艰辛”的文字。枯坐窗前,苦熬文字,自己写得兴味索然,读者看得味同嚼蜡。不能苛求像过去那样,与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但至少要走近他们,走进新闻现场,有一点点感受和感动,至少应该把人物事迹和新闻信息,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不至流于一行行矫揉造作的排句和不着边际的感叹。
缺少个性的文字是乏味的文字。“通稿”之通乃是尽人皆知的新闻和相同相似的表述。年轻的报人不乏横溢的才华,也不乏鲜明的个性,但遭遇了“通稿”惯例,习惯了靠人喂食,尝到了不写稿也能发稿的甜头,渐渐失去了风格和个性。也许要提出这样的疑问:文字还推敲吗?句子还锤炼吗?成稿之后自己还能耐住性子读一遍吗?如果存疑,那么究竟是你在写稿,还是稿子在写你?
快速发展时代,扩张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拼数量、拼块头、拼知名度;反映到办报上来,就是多发稿,发长稿,起码也能名字频频见报。有人倒是很愿意送上廉价的赞美,说什么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这绝对当不得真。倘照单全收,更是误了自己。作品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究竟有多少学识本领,反映出究竟花费了多少心血功夫。记住:最不好蒙的是同行,最不好忽悠的是读者;同理,最不好骗的是自己,不信,把自己的大作与别人对照一下,如果连标点符号都不差,不是有点尴尬吗?或许,自己可不屑去对照,万一,同事、上级这样做会怎么看呢?当然,“惯例”是大行其道,原因可能很多,并非都是名缰利锁。但这样职业陋习发展下去,不利于年轻人成长成才,不利于提高报纸舆论引导水平。
夜班看稿,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仅供同行参酌。
(作者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①工作机构设置以及领导分管情况。
机构改革后,不设研究室,由政治处负责宣传工作,由一名院党组成员分管宣传工作。
②工作职能定位情况。负责新闻宣传报道,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法院的良好形象。
③从业人员配备结构情况。中央政法编制干警1名,见习生1名。(二人均为兼职)
2、近两年新闻宣传工作成效以及特色亮点工作。
①组织重大活动、重要案件宣传报道情况。一起多年未执行的“骨头案”,在其它部门的配合下,在院长、分管领导和全体干警的努力下圆满执结,在“市人大之声”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组织普法宣传活动(12.4宪法宣传日、环境宣传日、五进活动)15余次;组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活动(发放扫黑除恶宣传手册、宣传文件包、拉横幅、悬挂巨型宣传标语)12次。
②各级各类主要媒体等刊稿数量特别是重点稿件情况。省高院采用3篇,今日头条采用5篇。稿件主要投放至市中院,2018年报送信息采用排名情况,居全市第五,2019年上半年采用43篇,居全市第四。
③重大新闻策划、热点议题设置、新闻等情况:无,对于热点议题主要采取积极跟进的方式,无独创性设置。
④制作宣传专题片、微电影、微动漫、短视频等情况:无
⑤主要荣誉获奖情况:无
3、自办网络新媒体运营基本情况。
①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各类新媒体采编审发运行模式。
各部门报上信息后,由一名负责新闻宣传的干警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后由分管领导进行签发。
②发稿统计数量及稿件来源构成情况。2019年上半年共发稿43篇,位居全市第四。稿件来自法院各部门,主要是行政部门,业务庭室报送量较少。
③重大新闻策划、热点议题设置、新闻等情况。没有重大新闻策划、新闻等情况。热点议题设置:主要是扫黑除恶、执行攻坚。
④媒体影响力、关注人群分析、阅读量等情况。关注人群主要是法院干警,媒体的影响力不行,阅读量也不高。多时浏览人次达1000多,少时100多。
4、新闻宣传机构运行机制情况。
①与媒体合作沟通机制情况。与县电视系较为密切,有重大事项都邀请电视台人员拍摄录制,如扫黑除恶、执行攻坚方面。
②与各业务部门联络共享信息机制情况。各业务部门联络密切,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报送信息;
③与上下级法院联动情况等。与市中院积极联动,有了新信息,第一时间上报市中院邮箱;
5.舆论引导工作开展情况。
严格落实关于在政法工作中做好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工作的意见;
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系统和危机应急预案、在出现突发重大舆论事件、敏感事件等有碍法院良好形象的事件时,召开党组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及时处理事件;
未出现过突发舆情案件;
现有网评员4人,4名正式干警,都没受过专题培训。
6、你们认为目前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文中细节的有趣,耐读不输于作者所写新闻。从这篇记者手记里,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首先必须具备的是敏锐的新闻嗅觉和随机应变的处事方式。记者胡杰在前往三亚采访马加爵之前,曾经试图联系公安部,结果没有成功。但他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人物采访做最充分的准备,比如化解采访当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为采访补充细节,提供新鲜独到的思路。在真正的采访过程中,有些媒体急着采访了抓捕的民警,有些媒体围着公安局的领导,而记者胡杰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人物――马加爵本人(他也是采访难度最大的)。经过一波三折,虽然未得到许可,但记者却灵活地完成了采访,比如“蹭警车”,“虽然被禁止但仍然偷偷地拍下了马加爵所写家信”。记者的成功说明了要想获得独具一格的新闻材料,必须勇于尝试,做任何可能失败的努力,不经意的发现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点,让笔者想起了2009年5月23日,长丰市容执法人员酒后执法事件。当时的一路记者梁海先去采访了事件的全过程,因为他要在当天发稿,所以栏目策划又派我和记者王宁去“换班”,到长丰县政府做另一角度的报道。虽然去之前有心理准备,知道面对这样一个事件,长丰县政府可能不作出任何正面回应。但是我们还是在县政府与一位办公室主任周旋了一两个小时,对方总在“绕圈子”,一会儿说主要负责人不在,一会说很快就接受采访,就是不切入正题。这个时候,同行的别家媒体记者有些着急,可能是因为需要当天发稿,可能是觉得没有希望了不想耗时间,就先回去了。最终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接受了采访,回来后当天我们把稿子发了。这个小插曲让我充分相信了:你去尝试的话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希望,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失去了。
在记者胡杰的这篇手记里,可以看出记者报道的眼光十分独到。报道非常吸引眼球,有马加爵家信的全部内容,马加爵第一次流泪,这些“亮点”可以说都是独家的。在民生新闻报道当中,“独家”也成了好稿的一条硬性标准。民生新闻需要不断创新,而在民生新闻节目大量重复,新闻线索雷同的现状下,如何在报道中形成创新,在报道内容中找出亮点,具有独家视角,抢占独家新闻资源成了当今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以人物类报道为例,重大新闻人物一般都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既然题材大同小异,就要从写作手法中去创新。笔者认为,在人物报道中,有人情味的细节+独具特点的叙事方式这就是独家的,创新的。在笔者所阅读的关于马加爵的报道中,《南方周末》一名记者试图当面采访马加爵,最终没能实现。但该记者却偶然得知马加爵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喜欢阅读《南方周末》,这一点是在联系采访的时候所打听到的,仅仅这一细节为《南方周末》马加爵的报道增加了不少新意。不仅是人物报道,其他类别的报道也是如此。《第一时间》栏目有很多成功作品,比如“第一调查”系列,“古墓探秘”系列,这些都是带有浓郁的“第一时间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只听声音,不看画面,也能知道这些都是《第一时间》记者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那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别具匠心的制作手法,都是值得我们新记者学习的。
责编:姚少宝
传统的新闻摄影机制存在局限
每天都有大量的图片在报纸系统内流动,很多时候,摄影记者的采访处于盲目中。他不知道这张图片是否能发,会发多大,从哪个角度拍是报纸所需要的。同样,编辑也处于盲目中,他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样的图片,除了眼前这些照片之外,新闻现场本来还可以有什么样的画面。
摄影部门和文字部门相比, 在采编结构中所占比重、内容分工和管理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文字部门往往是金字塔结构, 不但线索丰富而且分工细化;而摄影往往是一个记者负责数个文字记者负责的线,掌握的生产资料有限,能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因此,新闻图片的生产部门只顾埋头苦干,到了销售部门却是“自选超市”,发稿的常常“自作多情”,用稿的又常常“一厢情愿”。
新闻摄影这种机制上的缺陷至少会造成以下三个弊端:
一是生产效率低。不能想象一个总是在迷茫中摸索的队伍如何能够在分秒必争的新闻竞争中反应迅速。
二是报道效果差。既然是视觉传播时代,报纸版面既然虚位以待,却没有及时的好图片,或者有好图片却不被理解,报纸的报道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棋输一着。
三是运营效能弱。长期如此,必然减弱新闻图片在版面结构中的力量,减弱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减弱视觉元素在整个运营系统中的效能,甚至在采编之间产生矛盾、磨擦,造成新闻生产力的耗散。
通盘考虑图片和文字的关系
认识到这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之后,许多报社逐渐进行新闻摄影机制建设的探索。在设立专职图片编辑之后,又设立掌握一定权力的图片总监。图片总监的设立可以说是新闻摄影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作为图片资源管理者的图片总监,既要认识到自己是新闻图片的代言人,也要认识到自己是新闻报道的把关人,既要强调摄影特性,又要加强摄影特性与媒介特性的结合,将摄影的力量与媒介的力量整合。图片总监不能只考虑图片,只想怎样把文字挤掉发图片,而是要考虑怎样把图片的优势与其它生产要素, 比如文字、版式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利用摄影的优势为报纸赢得竞争胜利的同时,也自然而然为摄影在报纸内部找到恰当的位置。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报道手法,还是新闻生产要素,单纯地提升新闻摄影地位还不够,单纯地给予新闻摄影特殊政策还不够,还要从整个生产系统中观察,图片与整个版面从内容到形式是否协调,是否能形成一种潜在的合力。整个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是否能互相补充,彼此呼应。在每天动态的出报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变量,如何调控这些变量,让它们处于一个合适的“度”上,这是必须全盘考虑的一局棋。
要将新闻摄影放在报纸整个系统中考量,更多地采用视觉元素报道新闻,这是现代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报业要以整合的新观念来审视新闻摄影,图片发稿量的多少和版面位置的大小,当然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却不是唯一的指标。大而无当、多而杂乱,不仅不会提升图片的价值,反而会降低图片的含金量。因此,重视新闻摄影,必须将新闻摄影放在报纸的整个报道系统中去考量;须把新闻摄影放在报纸的整个生产系统中去观察;必须把新闻摄影放在报纸的目标系统中去规划,不要在报社内部形成封闭的摄影小圈子,相反,要把摄影最大限度地与别的部门融合到一起去。
选择图片的基本原则
在报社内部, 必须对新闻图片有一个共识。即什么样的图片才是好图片,什么样的图片才好用。这个共识是摄影记者与编辑对话的话语基础。一般来说,好图片具有以下要素:(1)信息含量:图片反映的内容有新闻性, 并能交待新闻基本事实。(2)形象价值:有趣的、有动感的、视角新颖的图片,比如形式感很强的构图、色彩的有意对比等等。(3)情感因素: 被摄人物有情感变化、有活力,而不是行尸走肉。(4)表达观点:只有表达了观点和思想的图片才是真正的精神产品, 而不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机械纪录。(5)亲切感:读者一旦看到这种图片, 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近距离感和真切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基本可算是及格的图片。在这几个要素上越突出,这张图片价值越高。
对于这样一种标准,图片总监首先要把它贯彻到摄影记者的头脑中去,通过发稿的选择来引导记者拍片的取向。发稿的示范效应是很强的,你发什么样的稿,记者就会拍什么样的图片。要慢慢引导记者去认同这种标准,并自觉地去拍合乎这种标准的图片。有时候, 编辑甚至会建议摄影记者不要发图片,改发文字稿。图片并不是万能的。这种观念还要贯彻到编辑的头脑中去。一方面,尽可能地只给编辑提供合乎这个标准的照片,让他们习惯这种图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照片上版之后的效果,以事实说话,让编辑接受这种标准。
重视选择图片的第一感觉
在每天的编辑过程中,图片编辑面对近百张或更多的新闻图片,时间紧迫,对于图片的内容、构图、颜色的认识与判断,必须有厚重的积淀,这种积淀在瞬间爆发,就是第一感觉。
图片编辑选片强调第一感觉, 而第一感觉来自画面。画面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语言、时间语言、空间语言、色彩语言。画面语言丰富,冲击力强, 只有首先震撼了编辑,才能震撼读者。每一张图片都有它的灵魂。时间段的差异造成的色彩变化、空间的控制造成的视觉夸张与浓缩效果、色彩板块的组合与跳跃制造的喜怒哀乐不同效果,都是构成画面语言的丰富内容。一些有心的摄影记者,在主题和题材限定后,往往非常注重画面语言。如工人日报2008年4月25日刊登了于文国拍摄的《旋风般的乒坛》。在限定的场地里,人物限定,时间限定,动作限定,如果画面语言简单,那么拍出来的图片就可能苍白,流于一般。但作者用慢速把四位运动员虚化,形成动感,把在那次比赛中中国队旋风般夺冠的态势表现得非常充分,很好地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给图片以声觉系统
图片所呈现的视觉,是一种无声、无国界的语言。报纸上的图片新闻除了让读者欣赏,还需要文字说明来解释,以便使读者准确理解图片报道的事实和背景。给图片新闻标个题,简洁概括图片影像和说明文字,使读者看图看题立刻领会图片的新闻价值,这个标题就是图片的声觉系统。
内黄县是豫冀交界处的偏僻农业小县,相对新闻资源不多。如何做好县级新闻报道,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我谈几点体会,与兄弟县市同仁交流。
建立和稳定一支新闻报道队伍,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有人写稿,才能发稿,没有一支新闻报道队伍,新闻报道工作就无从谈起。内黄县委宣传部曾在1994年、1999年、2005年三次下发文件,制定加强新闻报道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乡镇、各委局必须建立3~5人的新闻报道组,并由宣传委员、党委秘书和办公室主任担任组长,规定宣传部新闻科不少于4~6人、广电局专抓外宣的不少于4~6人。各单位为报道组提供办公室、照相机、微机、报纸、电话等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宣传部每年举办1~2次通讯员培训班和以会代训,推荐和组织骨干通讯员参加省、市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通讯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壮大一支爱写作、爱吃苦、有能力的新闻报道队伍。
建立和完善一套奖惩制度,解决好有钱办事、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每年全县发稿有一个总目标,市级发多少、省级发多少、国家级发多少、一版头题发多少、长篇发多少,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委局。然后制定奖惩制度,半年一通报,排名站队,年终奖惩,数量超额的怎么奖,完不成的怎么罚,宣传部制定了奖惩细则,各单位对通讯员也分解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要奖得让那些不干事的人眼红;罚,要罚得那些干不成事的人心疼。钟声不灵政策灵,政策调动积极性。人的积极性是巨大的、无限的,只要奖惩分明,奖惩兑现,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十几年来,宣传部新闻科采取量化目标管理,实行“月评月奖”制度,几名同志较着劲地写稿、发稿,一直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加强新闻调度,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好新闻选题、多写稿、写好稿的问题
宣传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新闻调度会,邀请县委办、政府办、广电局、乡镇委局的通讯组长参加,汇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上级党报的报道要点、报道特点、栏目要求,研究县内工业、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闻亮点,选择题目、制定报道提纲,下发报道意见。调动新闻科、广电局和广大业余通讯员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新闻科的同志是新闻专干,全县的情况他们吃得透,上边的情况了解得多,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多上头题,多上大块,多上大报,解决好“优”的问题。广电局人员多,队伍整齐,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拿出专业水平,多上大台、多录制有影响的专题节目。调动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就是要形成“遍地开花”之势,解决好“多”的问题。宣传部每月印发一辑《内黄新闻外宣剪报》,把发表的新闻稿件收集起来,发给大家,以鼓舞全县新闻报道工作的士气。
攀亲联姻,与报社编辑记者交朋友,解决好有针对性地写稿和上报命中率的问题
办好一张报纸,不仅需要报社的一支编采队伍,重要的还要依靠广大通讯员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优质的、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但是,基层通讯员往往弄不清报社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写好了也不知道发给哪些编辑、哪个版面,随便发过去,老是不见“响”。这就需要基层通讯员主动出击,加强同报社编辑记者的联系问题、沟通问题,攀亲联姻,同报社的编辑交朋友。几年来,我们采取的办法有:一是积极邀请报社记者到我们县采访,如利用春季的“二帝祭祖节”、秋季的“红枣文化节”,邀请一批记者参加,或者是县里有什么大的动作要发长篇稿件等,都请记者过来,让他们亲自感受县里的实际,了解基层,通讯员也好利用这些机会,增强同记者的感情。二是带领基层通讯员主动到报社送稿,与编辑记者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亲耳聆听编辑们对稿件的选题、角度、写法等技巧方面的教诲。这样一来二去,报社了解了基层,基层也了解了报社,写出的稿子,针对性也强了,命中率也高了,编辑们信任你了,还会经常给你吹风,向你约稿。
当然,要做好县级新闻报道工作,还有一些问题也必须解决好,比如怎样引起领导重视,取得领导支持的问题,如何克服经费不足,需要“借势”,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问题等等。总之,要科学统筹,扬长避短,创造性地把新闻报道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