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校园创业

大学生校园创业

时间:2023-05-30 10:5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校园创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校园创业

第1篇

关于大学生创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大部分人在创业这条路上碰得头破血流,失败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让我们警醒。如今的创业就像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门槛,入门容易,但毕业很难。大学生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从个人来讲,大学生应该去培养自我创业意识,去培养那种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因为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就缺乏这种创业的激励。“你如果自己没有创业动机,别人怎么做都不行!”一位高校老师这样说。

此外,在创业网上所做的一项“大学生创业调查”中发现,“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依次成为大学生自认的三个缺失。其中社会经验恰恰是大学生最为缺乏的。所以创业不是简单的天方夜谭,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经验的积累,时间的磨练。笔者认为,大学期间就是这种积累的肥沃土壤,整天想着创大业不如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不可思议的高校新商机

如今的大学生,有着张扬的消费主张和消费特点: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消费注重品牌,商品更换频率高。他们的消费习惯给高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出手阔绰,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明显,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不喜欢厂家直接的销售方式。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对于高校周边已经形成或者相对稳固的商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

笔者认为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校园里网络信息开放便利,便于商品服务的推广,广告基本无成本,也给大学生实施商业实践提供了便利。那么,首要的是大学生创业要把握商机,创业路线要有大学生的特点,另辟蹊径,避免和社会上已经成熟的市场竞争,顺应现在学生消费的潮流。目前学生喜欢网上购物,买的物品大多是些时尚衣服、鞋袜,以及一些电子类产品,所以为开网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笔者身边很多人都有网购的经历,网购充满新奇和期待,所以年轻人乐此不疲。那么如果一个大学生看准的就是开网店这个低成本的项目,笔者认为他要规划自己产业的开发,通过前人留下的经商经验,首先货物要全,涵盖面要广,或者针对性要强、质量好、价格低廉、信誉好。

只要自己的商品在校园里有需求,那就有做好的可能。校园就是个大市场,校园二手市场就是个例子,创业免不了谈判,所以不妨先从这个二手市场走出来,积攒点与客户交流的社交礼仪。其实在校园做一些电子类产品的中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有些毕业的学生低价卖的电脑等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开的中介电脑公司适价回收,然后出租或者收集散件,间接的修理电脑赚取维修费,服务了大家且广告效应有了,市场自然就会大。还有一些学生网上卖电话卡,起始是人和人的当面交易,但是等时机成熟,直接在网上提供卡号和密码进行交易。这样既无需当面交易又提高了自己在顾客那里信誉,间接的稳固了自己的顾客,这在创业中很重要。其实最能体现大学生创业精髓的是运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Discuz!这款软件就是一位大学生戴志康创造的,兴趣加上专业以及自己在各网站上工作积累的经验,促使戴志康2001年创业康盛世纪。还有不少大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创办了自己企业。

笔者感悟:大学生创业无大小,校园的初期经历很重要,最好有自己的小团队,一起承担一起分享。其次要培养自己的人脉,有计划的培养自己的顾客。创业不易,大学生创业最好有别于传统的商业,利用潮流。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可能是创业的经典法宝。不管怎么样,大学生创业要独具慧眼,勇往直前。

编后语:

根据教育部提供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另外,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再加上往年积压的采就业大学生,都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此时正是他们为就业奔忙之际,本刊特设此栏目,希望通过我们的精心采编,能给大学生一些就业与创业的启示。

第2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创业教育的关联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先进文化基础之上的师生文化活动内容,是当代校园文化底蕴的突出呈现,更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独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教学特色、教学风气、教学氛围等都可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通常我们将这一校园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然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刚性条文或是滞后的教学手段显然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阻碍,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除此之外,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过于突出文艺体育的内容实施,忽略了对考核手段的衡量。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社会及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因此针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问题。不同于其余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历条件方面略逊一筹,然而在创业能力发展方面却表现出一定优势,创业教育的实施是当前高职院校扩大就业率的重要选择。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专业能力都有所欠缺。针对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从教育理念入手,肯定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加强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这对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构建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正式踏进社会之前,校园是他们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形成对于学生生存发展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心智发展的成熟化,这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意义重大。从时展特征及社会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文化氛围构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为今后的创业做好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学生本身也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是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下更好地理解校园文化、拓展校园文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尝试创业除了需要必要的心理素质之外,创业勇气和创业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成功的创业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方式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与人相处的原则,借助团队合作等方式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心理体验对于今后创业都是重要的准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展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核心条件,通过各种校园规章制度、行为目标导向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来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构建必要的创业动机,这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积极向上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这在行为约束方面也有积极影响。随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种类的日趋增多,频繁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文艺、科技创新以及各类型志愿服务等都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过程,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除此之外,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还表现在信息传播和收集方面,出于今后的创业需要,大学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形成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能力,作为重要的综合信息传播与交流媒体,校园文化的存在为学生各类信息的获取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学会更好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与分类,借助辩论、演讲及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我信息辨别能力,这对于大学生今后创业势必将带来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与完善的重要过程,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补充。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扩增,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如何从人才培养方面切实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当前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创业型人才培养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中的渗透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这对于当代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思想意识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二者的渗透与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周艳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路径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增长速度从约10%的高速增长向约7%的中高速增长转型,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后围绕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便逐渐形成。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多数高校掀起创新创业热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应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启发引领功能,发掘学生潜力,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人才,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辨析

(一)校园文化解构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校园文化是建校以来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物质文化是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制度基础,行为文化是执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首创冒险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辨析文化与教育是共生的,一方面教育是文化传承载体和创新源泉,另一方面文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产生须有物质文化基础熏陶。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可促进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成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力,可充实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度,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发展,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也顺应而上。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脱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末初有起步,故很难融入到已形成的高校文化中。多数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且理念相对滞后,没有打造适合创新理念的新校园文化制度。“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合作实践教学等新理念却与校园文化产生脱节。(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创新能力和对校园文化认识不足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瓶颈。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但专业教师多半以科研为主,知识结构单一,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培训、缺乏相关经验,很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多数教师不能将文化与教育结合,使之与教学和校园文化脱节。(三)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综合考虑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重学轻术,重普轻职”现象较普遍,各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教育机制,未能与时俱进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脱离高校文化及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文化未能较好融于校园文化,未能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发挥作用,未能形成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四)课程体系不健全校园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不少高校没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课程体系,只通过简单重复建设课外活动或讲座推进此工作。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上升至深学科层面,不能与校园文化同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学课程建构体系。(五)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校园文化着重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却很少能深入社会加强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极强,要成功开展须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导向。多数高校缺乏足够的实践基地,缺少以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为依托的实践形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创业活动成为“纸上谈兵”。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传统教育体系融合创新教育价值理念,发挥校园文化启蒙引领功能传统教育理念是老师讲学生听,是“要学生怎么样”的模式,当下应关注“学生要怎么样”。学校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及时更新文化制度,以造就新型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观念的新形势校园文化。教师授课应广植创新元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可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教学等组织学生参与,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启蒙带动功能。(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导向育人功能学生培养质量与教师密不可分,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分不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培训,强化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打造有想法的优秀师资队伍刻不容缓。高校应明确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培训定期考核,建立多领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融创新教育于课堂教学,融创业思想于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更浓厚,导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三)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渲染激励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功能是当务之急。学校可侧重挖掘创新创业模范,通过作品展讲座分享等形式在全校宣传,将成功案例深入学生身边,使学生感觉创业并非遥不可及,转变创业观念。还可通过学报期刊、广播宣传国家地方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学校扶持措施和取得的绩效。(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须在校园文化上找途径,课程建设上找方法。可设置合理学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例,与专业基础课有机结合。同时充实校园物质文化,增加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拓宽选择空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还可在超星平台推出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建立学习认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专家论坛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实现全面覆盖,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发挥校园文化行为塑造功能校园文化不应只是注重思想意识的第一课堂,还要有丰富的二课实践,通过各种创新行为发挥塑造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建设训练中心、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优秀项目落地转化成熟。带动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导航站、俱乐部等部门,举办论坛等别致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苗子工程等专题比赛,充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高校培养新型人才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条缺一不可的并行轨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使校园文化的宣传引领导向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创业知识的巩固和进一步地实践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洪波.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4-55.

[2]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9).

[3]冯江博,薛妮.浅析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4]化磊,焦红良.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6]王静.浅析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

[7]陈松洲,沈民奋.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5).

[8]谷家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以滁州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

[9]袁渭锟,王满四.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教探索,2016(7).

[10]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1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

[12]张晓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3(1).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第4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2-0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学生人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青年创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10年的重要发展任务,一系列的政策表明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创业文化是大学职能发展的需要,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型、地方性作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然而由于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各方面都不成熟,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A省H学院校园创业文化为个案,从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从中探找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创业文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了10年来有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文献近200篇,并查阅资料收集到相关研究成果和专著30余部。

2.问卷调查法。对A省H学院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97.2%。

3.数理统计法。全部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分析

校园创业文化的精神是校园创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它主要反映在创业的观念、态度等方面,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精神力量激励大学生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创业的大力宣传与扶持,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创业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大学生创业观念现状调查表可以看出(参看表1),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持肯定的态度,59.8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能真正体现一个大学生的价值,57.61%的大学生认为认为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48.35%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考虑过自主创业,说明大多数被访者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价值与意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55.56%的大学生表示同学之间讨论就业时涉及创业的话题。但是,有热情不一定会付诸行动,仅有11.32%的大学生毕业后会将创业作为职场的第一选择,大学生毕业后不会将创业作为职场的第一选择的高达76.13%。在“如果在创业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的调查中,58.85%的大学生选择重新思考创业的利弊,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坚持或者放弃,说明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校园创业文化精神层面非常薄弱,创业文化中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精神还不够牢固。

(二)校园创业文化的物质层面分析

高校校园创业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创业设施的建设状况,如创业类雕塑及宣传性创业宣传栏、报刊栏,它们是意识文化的载体,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在校园里设置了专门的创业宣传板牌,有的利用有限的教室,配备了包含创业孵化工作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模拟实训室的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实战演练的重要阵地。

通过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设施满意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参看表2),有67.08%学生对创业教育设施不满意。究其原因,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大使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得以蓬勃发展,但同时带来的是经费上的短缺,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形成了反差,大部分学校不得不自筹资金,导致校园创业物质文化建设严重滞后,致使校园标志性创业设施缺失、创业类书籍资料陈旧缺乏等。

(三)校园创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分析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才逐渐走向规范,而创业教育只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若干教学模块中的一个部分。问卷调查表明,74.69%的学生表示对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满意。为了响应国家号召,A省H学院也陆续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政策。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等硬件的限制,使得创业教育无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学校有序地开展。通过对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访谈可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主要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专职人员、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党政干部和辅导员担任,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所学专业与创业学科关联不大,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能讲授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战的指导。再加上繁重的日常事务使得这些老师很难有时间潜心研究教材,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难有保证。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算作通识教育课,不算做学生学分,学生出勤情况也难以保证。通过调查,A省H学院会举办SYB或者GYB等形式的创业培训,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愿意接受到这种培训。学院通过两年举办一次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的创业大赛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仅依靠共青团组织或者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没有创业活动专门组织机构,一般就是准备搞创业比赛临时组织一个机构来管理。这样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管理势必影响校园创业文化的发展,成立专门性的创业活动专门组织机构势在必行。通过走访调查可知,学校很少与校外企业或者高校之间联合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培训。这说明地方高校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创业教学、咨询和培训的质量不高。

(四)校园创业文化的行为层面分析

校园创业行为文化是校园创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的动态体现。通过对A省H学院的调查发现,目前有关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协会仅有一个,并且活动开展得也不突出,参与的大学生数量也较少。此外,根据对A省H学院2010和2011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的调查,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非常少,在每年3000人左右的毕业生中,每一届创业的不到5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取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的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0的学生有过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的经验。

通过大学生选择创业最大的障碍调查表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是限制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没有明确的创业项目选择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校园创业行为文化缺失严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多数大学生对创业都持有正确的观念,但校园创业文化精神层面非常薄弱,创业文化中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精神还不够牢固。

2.校园创业物质文化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实践需求。

3.在校园创业制度文化上表现出学校、学生对创业的鼓励政策认识不到位,课程建设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健全,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方面也存在不足。

4.在校园创业文化的行为层面上,创业类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和组织大学生进行活动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毕业生创业人数较少,校园创业行为文化缺失严重。

(二)建议

1.加强适合学校自身的校园创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着力培养升华创业精神文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味地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不适当的,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智的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创新、兼容并蓄的大学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本校地域、历史及时准确地总结、概括和升华出客观、理性的就业理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创业精神文化。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加大创业科技园、创业宣传板报等创业设施的建设,优化管理,提高利用率,使师生时时刻刻接受到创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激发师生的创业激情。

3.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校园创业文化中的保障作用,根据学校实际,严格贯彻国家支持鼓励创业的法规性文件,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强化创业课程建设,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保证创业课程质量。

4.充分发挥创业学生团体作用,因地制宜,加速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创业社团、协会、俱乐部。发现和树立优秀创业典型,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促进创业文化广为传播,形成善于创业、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浓厚大学创业文化。

――――――――――

参考文献:

〔1〕娄东生.试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52-58.

〔3〕曹丽,罗群.论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4.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 创业型校园文化

一、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全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促进创新指引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由此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具有方向性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认知、理解和接受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1]。校园文化对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本位”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行为和品格。同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支撑与熏陶。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是有必要的,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不可分割。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为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创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2]。首先,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其次,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抓住机会,提升心理素质。最后,校园创业文化最明显的合作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互相协作的活动中形成创新创业的品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校园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不足的体现是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不全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是从2010年开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高的问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积极性正是校园创业文化中的丰富多彩活动的鼓励和号召,如果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不完善、平台的活力不充足,就会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得不到锻炼,因而创新创业的行为能力也丧失表现的机会。

(二)高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管理制度不完整。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靠的是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制,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更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有利条件。在日渐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亟待完善。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有助于良好校园环境的形成,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果校园文化的管理制度不完整,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得不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发展缓慢。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单一。

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全力开展的有效渠道,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高校综合教育改革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园创新创业活动不同于创新创业课程,但又包含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举办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校自身整体水平的上升,更好地发挥社会性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主要还是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活动方式,其活动的普及性扔有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更多的创业文化活动去营造。

(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与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联系较弱。

校园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的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相交关系。在创新创业文化方面,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上做得还不够完善,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整合校外资源的有效性上仍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业意识除了受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也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创新创业意识不够高是缺乏市场意识的后果,如果社会文化在校园内宣传不到位,宣传媒介不够全面,导致学生了解市场的机会减少,那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必然不会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高校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从深层次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和受体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传播给学生的责任感、道德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不是简单的一己之私,它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了社会的就业。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改革导致高校职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带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脚步。

高校创业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举措,使校园文化变得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创业思维的价值取向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成长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任何一种创业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挫折与失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所以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在于内在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育、自理能力。

(二)完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有效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有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在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基础上,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设计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与督导机制、学术科研机制、人力资源开和社会资源拓展机制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系统地制定符合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饰以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

一个全方位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管理制度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使参与者发挥潜能,让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真正形成有助高校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例如,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三)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创业文化所具备的六个功能(教育、同化、创新、目标导向、激励、娱乐启迪)共同作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只有组织和开展好校园创业文化活动,才能将文化的功能发挥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作为一个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学生了解社会创业活力增添渠道。

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应增加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和协调师生创新创业工作,并做好保障措施。结合校友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分享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典型,点燃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做好社会创新创业的政策教育。组织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锻炼,以此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工作室和市集,将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化、市场化,创造逼真的市场环境,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在校内就开始进入“孵化器”。在浓厚的创业发展氛围中,学生参与校办经营实体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具备的特有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的普遍性,而且能够薛涛和启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

高校的发展已经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关注社会政策信息,整合社会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首先,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例如,高校教师拥有富足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社会经验,这样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通过高校与社会相关企业间的联系,弥补创业教育的短板,定时开展老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聘请社会企业家加入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队伍,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其次,关注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与政府多加联系,依据政府行为建设校园文化,从政策中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运用好社会的资金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等有利条件。在社会创新创业培训中,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创新创业文化的外环境。由此看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电商创业 电商项目 万众创业

一、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定义

"电商创业"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初期的代表企业有阿里巴巴、腾讯等当代中国电商知名企业,电商创业项目在其诞生之初的主要经营模式是搭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客户(B2C)的商业交流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又衍生出线上对线下(O2O),企业对客户(O2C),客户对客户(C2C),个人对个人(P2P)等新兴电商业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电商创业项目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电商项目也被广大创业者列为初次创业的首选项目,本文在深入研究大学生电商创业失败因素前,需要先对电商创业的概念进行进行定义,以便于开展后续研究。

本文对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定文为,“”电商创业是指大学生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或在现有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及其他商业价值的过程。常见的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由网店、微店、APP销售平台等。

二、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动因

(一)门槛低

对大学生而言,进行电商创业项目的的门槛较低,以大学生淘宝开店为例,无需提交任何开店的费用,也无需进行任何的行政审批,开展销售活动后也无需向税务部门缴纳任何税费,只需准备好货源即可,这对没有任何收入和经济基础的大学生而言非常合适,所以这样的低门槛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创业吸引力。

(二)政策鼓励

如果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鼓励政策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那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模式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创业方向,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创业孵化基地的入驻项目都是以“互联网+”项目为主,良好的“互联网+”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开展电商创业项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效率高

大学生开展电商项目将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开店。理论上,大学生通过现代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将商品信息传递到世界的任何角落,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可以实现货通天下的目标。此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金融配套服务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及时的付款、结款、转账等业务,所以极高的商业效率,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及时方便的转账系统,对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四)营销市场巨大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现在有网民6.88亿人(含移动互联网用户),电商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为很多中小电商创业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细分市场,而且在这样庞大规模的市场中很难出现绝对意义上的寡头或垄断者,因此非常适合中小电商创业者生存。此外,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根据国内电商企业联合会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双十一电商狂欢节,大学生都是主力军。三年来,大学生在双十一活动当天的销售额占总体销售额的比例分别是39.2%,43.1%,49.2%,这说明大学生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电商项目市场,所以本身处于校园内的大学生,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往往会首先电商项目创业。

三、大学生电商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时间成本低

在现代移动互联网、金融、物流技术的支持下,大学生开展电商创业项目,只需要手中握有一个移动终端就能轻松的搞定与客户的沟通、销售、物流派送、售后支持等工作,这意味着大学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外出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有条件处理好上述工作。同时,在校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本就相对较多,从理论上可以24小时处理相关电商商业活动,低廉的时间成本是大学生开展电商创业项目的优势之一。

2.政策鼓励支持

高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号召,鼓励更多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双创活动中,兴建了硬件设施较好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不仅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办公网络和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而且还积极联系天使投资人、风投、银行、小贷公司为优势创业项目提供风险融资服务,保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电商创业项目具有典型的“互联网+”特征,并且培育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所以是很多高校双创活动的鼓励项目之一,在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上更大、更强。

3.浓厚的电商创业氛围

中国具有非常浓厚的电商创业氛围,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陈欧等老中青三代电商创业成功人士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强大的榜样力量和号召力,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视他们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因此在榜样的号召下,大学生在开展电商创业项目时表现的更有激情,更有持续力,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表现的更为坚韧。

4.具有口碑营销的优势

在校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和社会上的其他电商项目相比较,具有起步容易的优势,因为大学生本身就是电商消费的主体,所以在学校里面开展电商项目,第一批目标客户就可以是创业者的同学、朋友和师长,在项目起步阶段,如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令人可以接受,第一单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并且较易通过创业者的同学、朋友和师长对产品和服务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有利益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较多的潜在消费者。

(二)劣势分析

1.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利润普遍偏低。

便宜的产品、服务是大学生选择电商平台进行消费的主要目的,而刚刚开始电商创业的大学生在获取货源方面与其他电商创业者相比、与大型电商平台相比不具备任何优势可言,以一款16GB的U盘为例,大型电商平台的进货价格最低可以达到6元,一般淘宝卖家的进货价格是10-13元,而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在进货时的价格是16元(不包邮),而这款U盘的零售价格就是17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电商创业者如果想依靠这个U盘获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弱点

在校大学生创业,其身上具有一些没有经过社会打磨的性格弱点,也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阻碍。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创业的路上是充满荆棘和艰难的,很多大学生一开始对创业项目本身盲目乐观,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便显得急躁和无措,很多人在前期发展的不错的情况下,因为遇到了困难和阻碍便主动放弃了。

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电商项目的创业初期,创业者一般会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随着项目的深入,很多大学生就不在对产品和服务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往往是差不多就行,可是这样的“差不多”多了以后,就会造成老客户的流失。

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很多大学生在被问及开展电商项目的目标时,得到答案不外乎是赚点外快,改善下生活,毕业后就去找一份稳定工作之类的答案,没有远期规划的项目,在诞生之初就是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

3.频遇资金瓶颈

虽然,在学校的联系下,天使投资人、风投、银行、小贷公司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风险融资服务,但是绝大部分电商创业项目都没有能够坚持到融资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都在“烧钱”赢得消费者,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在启动之初,由于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电商平台那样为消费者提供过多的免费商品和服务,当然,也有大学生电商创业者筹集了启动资金在校园开启“烧钱”模式,但是鉴于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烧钱”模式并不可持续,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项目将面临失败,所以资金瓶颈是限制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发展壮大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四、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实例分析

(一)创业项目

校X淘项目――构建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特色食品电商营销平台校园物流配送平台。

(二)项目意义

一是创业者看到了带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与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缺乏平台对接的机会,目前还没有针对大学校园市场的全国性零食电商平台,目前更多的是碎片化、零散化的校园零食销售渠道。

二是当前校园零食销售渠道在互联网上,主要靠朋友圈推广,靠口碑销售,在线下市场中销量不大;在互联网外,良品铺子已经将门店开入校园,但是从产品、价格、营销、管理方面较为僵化,是依托门店的被动销售,且成本较高。创业者希望设计一个网络营销、线下物流、线上客服的校园三位一体营销模式,从理论上能够解决在校大学生线上营销顾客不多,线下营销固定成本太高的问题。

三是无论是大型电商还是散户电商,都没能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问题,当前校园面积非常大,学生拿快递平均耗时在20分钟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0分钟,如果我能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不仅对搭建销售平台大有好处,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购物,而且校园微物流的建成从理论上能独立盈利。

(三)项目创新

创业者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还设计了一个第三方消费担保平台,对销售的食品和物流配送实施担保。

这个担保平台的作用是为创业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担保,如果出现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功能不满意的地方,可由这个平台先行无条件先行赔付,同时也可对校园微物流服务当中一定价值的快递品进行全额担保,创业者希望通过这个担保平台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推动校园电商平台和物流平台的发展。

(四)前期计划

以武汉某高校为试验校区,建立校园微店和微物流平台,赢得稳定的客户群,实现收支平衡。

(五)推广方式

采取传统的线下人工扫码方式进行推广,在扫码过程中通过给予免费试用产品,来增加微店和公众号关注度,培养学生的消费习惯。

(六)目前进展

项目上线一个月,便遭遇失败,最后被迫放弃。

五、校X淘电商项目创业的失败原因

笔者之所以选择校X淘电商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这个案例不同于一般的在校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一般的在校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都是在淘宝、微信上开店,而这个项目具有相对完整的项目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可行性,如果能够成功,将对校园电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使这个项目失败了,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也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未来的大学生电商创业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缺乏项目启动资金

应该说这个项目的设计上没有什么问题,通过对这个项目的跟踪研究,笔者认为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

从项目启动的前期预期投入来看,整个项目的启动投入只有1.5万元,包括宣传、备货和销售费用。当前,电商项目启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烧钱”,只有通过前期提供大量的免费商品和服务,才能赢得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建立稳定的营销关系。

在这个项目启动初期,创业者想到了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雇佣大学生兼职在校园内推广公众号,有一定的关注度后,在公众号上进行答题活动,通过答题活动发放即将销售的产品,并提供免费的物流快递送货上门服务,利用答题这个切入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特色食品培养他们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享受平台提供的校园微物流服务。

然而,受制于项目启动资金的限制,这个项目在校园内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创业者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达到宣传效果,即通过兼职的学生在其同学和朋友圈中传播,再慢慢向其所在的班级和年级扩大影响力,最后将其影响力扩大至整个校园,这样一种宣传模式就导致这个项目在启动后就发展的很慢,平台上线两周后,有效关注用户只有200人,每天参加活动的活跃人数不到30人,没有关注,没有参加活动,就没有潜在消费者。

最后,创业者在没有培育好市场的情况下,强行上线产品和服务,最终不得不面临失败的苦果。

(二)缺乏厂家支持

该项目的创业者,在项目启动前历经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在校大学生的特点,选定了5个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零食小吃,在与厂家的沟通过程当中,由于创业者不可能在创业之初大规模备货,因此厂家不愿意按批发价格提品,创业者只能以较高的价格进货,并且自己印制宣传海报进行宣传,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压缩了创业者的利润,即使这些产品通过活动发放后,在校大学生反响良好,最后也因为没有利润空间,也被创业者放弃。

(三)创业扶持政策难落地

创业者在项目启动前,仔细研究过该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和举措,一直都在不断的申请学校对该项目的帮扶,特别是对创业场地、创业环境、创业资金的支持,但是学校的创业扶持政策却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负责落地执行,导致大量的创业资源闲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四)创业者性格弱点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时,情绪波动较大,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容易放弃,具体对该项目而言,鉴于这个项目的良好设计,即使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应从长远出发,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而不是浅尝辄止。笔者认为,这个项目在放弃的时候依然有很多选择,例如可以扩大创业团队,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加入,从而有效解决资金瓶颈,可以在社会上寻找创业孵化机构来寻求解决办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创业者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六、大学生电商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校园创业基金

高校除了帮助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拓展融资渠道外,也可以考虑直接由学校设立创业帮扶基金,给予那些符合条件和标准的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在启动之初就能够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坚定他们坚持创业的信心。

(二)校企联动力保创业

很多企业出于审慎的目的对大学生电商创业者缺乏信任,担心大学生电商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和实力,所以不愿意提供价格较为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和这些企业形成一种校企联动的合作模式,那么困扰大学生电商创业项目的货源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确保创业扶持政策落地执行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每个高校都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双创”的扶持政策,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明确了这些政策落地实施的部门。

高校应该明确校园“双创”活动的主体责任部门,真正把国家和学校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帮助在校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四)加强创业者心理辅导

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在校大学生电商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其实是被自己打败,高校除了加强对这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指导外,更应该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和辅导,切实缓解他们在创业活动中的心里焦虑和负担,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胡敏.创业网店如何赢得消费者:基于ELM理论的分析[J].浙江:浙江大学,20

[2]潘洪刚,吴吉义.中国巧络创业的发展轨迹及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3):110-114

[3]巧旭.刂萸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M].浙江:温州大学.2013

[4]李侠.温州地区大学生创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共青团 创新 创业 大学生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积极推动各大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4届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占727万毕业生总数的2.9%。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共青团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手段

(一)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体系

高校共青团应当利用好各种平台进行相关政策宣传和就业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咨询。具体的对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实行第二课堂制度,着重举办一些课程相关的竞技类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提高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程度,并积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形成运用在创新创业上的意识思维,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把创新创业作为团青的新重点,可根据本校教育教学特色,设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或设立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切实学到创新创业知识。再者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综合素质不同,高校共青团应基于该现状分层次多角度开展工作,低年级应注重基础学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高年级应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并应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与现实社会接轨,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建立创新创业组织体系

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等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建立以团学活动为主干,校刊院刊、广播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创新活动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交流社团协会,倡导学生团体交流与合作。在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到实地调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使创新创业氛围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的方法

(一)举办相关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如“挑战杯创青春”、攀登计划等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同时举办创新竞赛类活动,如:“创新思维大赛、创业实践周、创新创业交流会、模拟电子商务竞技大赛”等大型模拟经营比赛。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积累创新工作经验。

(二)建立实训基地

为进一步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社会真实环境的差异,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模拟实训基地的建立,在模拟实践中应从大学生就业匹配程度的角度出发,筛选出能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高匹配度的实习岗位以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教学,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支持。

(三)搭建网络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校园环境与市场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即校园内各种资讯匮乏,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涉及面窄、等。高校共青团作为,有极强的影响力,因此搭建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为主的网络平台,可以为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通过高校共青团的分类、筛选、宣传可以为大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及拓展相关业务提供帮助;可以剔除虚假信息,减少受骗概率;也可以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途径

(一)提供保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能新媒体方式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增强校园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加大政府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在校内积极举办相关的竞技性活动、设立奖学金等方法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发挥团组织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服务等。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地考察条件,也为大学生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提供场地支持。

(二)激励机制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应当完善倡导大W生创业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创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可靠、稳定的经费支持,第二,应当建立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将大学生的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得到展示,从而刺激创业团队的产生。第三,根据学校条件,实现奖励、资助多样化,如提供创业场地、为其寻求社会企业投资、帮助其贷款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后创业的问题。

(三)组织形式

高校共青团活动中,应当建立以团学活动为主干,校刊院刊、广播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平台的创新活动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创业交流社团协会,倡导学生团体交流与合作。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应着重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老师一同发掘、扶植能力突出的同学完成高水平研发项目并鼓励其进行创业实践。在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到实地调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使创新创业氛围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68-02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内涵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动力,鼓励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以及环境氛围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的综合体。它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1.创业物质文化,是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文化,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有形设施。它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表面层次,是创业文化向外传播的有形载体。

2.创业行为文化,是为推动创业而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教学与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

3.创业制度文化,是为调节和规范高校师生员工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既包括学校为鼓励、引导、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和开展创业实践而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包括各级各类社会制度中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有关内容条款。

4.创业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和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哲学以及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如一所高校传统文化中的创业创新特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创新内容、创业教育的学术思想及主张、蕴含创业内涵的校训和创业文化景观等。

二、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研究进展

(一)国外关于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当前,国外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各国高校也正不断地加强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然而,专门关于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仍比较少。从国外文献来看,研究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的学者比较多,而且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如墨累·罗(Murray Low)和杨·麦克·米伦(Ian Mac Milan)合著的《创业:过去的研究和未来的挑战》,详细阐述创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目标、理论观点、研究聚焦、分析层面、时间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六个相互关联主题;他们从不同学科特有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对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进行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将创业理论划分为: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与机会学派等学派。

各国高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最早源于美国。目前,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的创业教育已形成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完备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 100所美国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英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为本校创新、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并至少有45%的大学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日本在高等学校积极倡导创业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可见,国外学者对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而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一种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也更侧重于创业理论方面的探析,或是创业教育方面的创新研究,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分析,或是完善创业制度领域的探索。这就决定其理论和研究结论在我国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用性不够强,还需要将国外创业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第9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广州大学城遍布角落的鼓励创新的条幅、随处张贴的创业大赛海报时,李新咏一下子就想起了这句诗。在“双创”之风刮进校园后,不少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像“90后”的李新咏一样,纷纷响应,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中国人民大学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中国近九成大学生考虑过创业,近三成大学生有创业经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各式“温柔陷阱”也随之而来――面对资金、技术、经验等难关时,大学生创业者该如何在创业中保持定力、找准商机、规避风险?

跟着“风口”跑丢了自己

尝试过微信公号、成立过校园推广公司、涉足过新能源产业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90后”连续创业者唐津伟总结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折腾不止”。

在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折腾”之旅。

2014年,微信公众号发展方兴未艾,聚拢大批粉丝的自媒体迅速成为风口。

唐津伟看准了大学生市场,搭建了一支11人创业团队,当年10月,“我是大学生”公号上线。

“只用了20天,我们的粉丝就突破了1万人。”他说,团队擅长策划,一场活动下来粉丝增长就能过千。

粉丝来得快,问题来得也快。

不久他便发现:粉丝突破1万后,增长遇到了瓶颈,每天只有个位数增长,“僵尸粉”严重,发展陷入停滞阶段。

在思考转型过程中,唐津伟看到,学生正成为各大互联网和品牌争抢的消费群体,企业和品牌进入校园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他决定利用先前积累的学生、高校资源,“解决企业进入校园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5年5月,他与合伙人创办了“推马科技”,帮助品牌和企业进入校园做地推工作。跟着“校园市场”风口,唐津伟每月能有1万-2万元的稳定收入。但在他看来,“地推”很难有大的发展,大部分团队宁可折本也要争抢市场。

2016年,选择从团队退出的唐津伟看到了另一个“风口”――国家开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扶持。于是,他又转战新能源市场,尝试从电动汽车充电桩切入新能源市场。

“3年来一路从普通创业者到创始人、合伙人,虽然折腾了这么久,我觉得自己没有取得一点成绩。”谈到过往的经历,唐津伟有些失落。他认为,跟着风口让他跑丢了自己。“大学生创业切忌追风口。事实证明,许多所谓的连续创业者,从电商到社交、O2O到共享模式,不断变换创业项目,找到出路者并不多。”

艰辛一路

在大多数创业者看来,跟着风口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融资快。

李新咏说,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能不能融到钱关乎生死。

毕业后,李新咏选择留在广州大学城,这里聚集了大批大学生创业团队。他与大学室友主要帮助创业团队做软件外包服务,在与众多创业公司合作之际,他看到了大学生创业的残酷――创业者被钱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5年下半年,创业者迎来了“寒冬”。

“大部分创业者都在跑融资,而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特别谨慎,尤其是大学生创业项目。”李新咏看到许多大学生创业公司都撑不过A轮。

《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指出:如今大学生创业实践面临的挑战,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约束。

“最悲剧的是,这些大学生创业者拿不到投资,只能向父母和亲戚伸手。”李新咏的一位客粼获得了某高校创业大赛一等奖,拿到50万元种子轮融资后,迅速扩充团队,工资开销巨大。

迟迟拿不到下一轮融资的创始人,选择向父母要钱维持团队正常运转。但等来的往往不是峰回路转,而是失败。“他们创始团队3个人,分别让其家庭背了外债。”李新咏说,“啃老式”创业现象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已不鲜见。

“即便获得了融资,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也不在少数。”“法务VC”创始人王君卫表示。2010年成立的“法务VC”,至今已累计为1000多名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法律咨询或法律知识培训。

在王君卫看来,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法务纠纷”。大学生创业团队相对理想化,多以感情作维护,而缺少明规则,一旦后来因利益造成纠纷,团队往往分崩离析。

2014年的“泡面吧”事件,就颇令人唏嘘。趣味编程教育网站“泡面吧”,原本只是为当年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做的一个小项目,不料大受欢迎。尚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求学的俞昊然决定创业。但在团队收到A轮200万美元融资协议的前夜,因为三位创始人的股权之争,这家刚刚起步公司的融资计划被迫搁浅――项目联合创始人王冲与严霁h离开创业团队,俞昊然则带着其他团队成员继续开工。

王君卫认为,“泡面吧”创业前期并没有明确股权关系,在融资后引发了利益纠纷。这是所有拥有多位创业者的团队面临的普遍问题。

“因为传统的创业一般在初见成效后再划分股权利益。但此时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成员的重要程度会随时发生变化,而在面对利益互不相让时,各个成员的谈判能力、资源掌握程度不一,容易导致‘深坑翻船’。”王君卫说。

创业还是就业

创业的高风险让部分人止步。但王君卫还是发现,全国许多高校仍在不断组织创业大赛、出台一系列资金扶持政策。

好的政策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降低了创业成本;但低成本反而令政策的副作用迅速显现――有的大学生为攫取政策红利、逃避就业而盲目加入创业大潮。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校就业工作者表示,2016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765万,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学校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之所以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创业,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化解就业压力”。

智联招聘CEO郭盛认为:“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就不要指望他能创业了,那只是暂时逃避就业压力的借口。”

“如果学校只是一味鼓励创业,并没有开设风险、情绪、法务等相关创业课程,一旦创业遇到重大问题,会对创业者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郭盛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先就业,有经验后再图创业。”

第10篇

一、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急需一大批创新性人才。青年充满活力和激情,创业渴望难以满足,创业诉求无法得到实现,创新想法无法付出实践。大学作为青年的聚集地,共青团作为青年的领导组织,有义务帮助有志青年开展创业活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开展创业讲座,为广大青年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创业指导和帮助,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共青团借助组织纽带关系,将社会实践扩展到更大范围领域和更广大的学生群,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支持。在实践中鼓励广大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增强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为大学生创业打造提升能力的平台,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为龙头的创业活动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潜质,鼓励学生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借助各种平台中,对于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为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的方法,推动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服务大学生就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高校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完成党的中心工作的重任,同时又有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共青团工作必须始终服务于广大青年,而就业又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共青团组织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责无旁贷。但目前高校团组织对服务青年大学生就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事情,团组织没有资源,没有政策,只要做好配合工作就行了。因此,对于服务学生就业工作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能力欠缺,功能发挥不全

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团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但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上,缺乏专业能力,只能进行泛泛的思想教育,在素质拓展中缺乏专业机构和团队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而且由于团组织工作繁杂,工作重心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促进学生就业上来,势必有所会产生弊端。

三、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促进措施

(一)适应形势,推进重点

近年来,由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越来越得到毕业生的青睐。在共青团的大力宣传下,数百万名高校毕业生参与到“西部计划”中去,广大共青团员发挥青年作用,奏响了“走基层,去西部,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旋律。其次,充分利用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积极建立志愿服务保障制度,鼓励毕业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开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非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多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去接近社会,去感悟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社会需要,为以后择业就业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

(二)文化活动,增加就业筹码

高校文化活动时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活动是影响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作为高校主要的文化活动实施者,如何让校园文化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增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其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好各种校园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支持学生在创业基地,开办创业工作室来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创建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还能够为大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从容胜出。共青团还应通过指导各个社团组织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培养合作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培育就业成才意识。这样不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还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

(三)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运用团组织这一广阔的组织网络,联系校内校外,为高校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平台体系,通过推荐优秀毕业生的形式,将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企业的就业的需求相结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联系各级团委,通过挂职的方式,让优秀毕业生去基层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并增长就业成功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企业家、校友、人力资源部人员到学校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帮助。同时,组织学生接触社会,让他们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创业倾向 影响机制 实证研究

0 绪论

高校要推进创业教育,设计和开发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需要知道到底哪些因素在左右着学生的选择,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倾向。因此,本研究正是从高校创业教育可控内容入手,对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实证研究,分离出影响和制约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从而为学校设计和开发相关创业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更适宜的学生创业平台,全面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1.1 前瞻性人格

前瞻性人格,意指个体不受情境阻力的制约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其外部环境的倾向性。 ①前瞻性人格对工作绩效、工作态度、领导行为、学习动机、新近员工适应性、创业、创新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假设:

H1: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态度成显著正相关。

1.2 创业态度

创业态度分为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②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是指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和喜好程度,作为潜在创业者的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与他们未来选择是否创业有必然的联系。据此本文假设:

H2: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倾向越高。

1.3 在校经历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从事过相关的创业工作,或者是否参加过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会对今后的创业态度产生积极影响。③据此本文假设:

H3a:在校经历越丰富,学生创业知识也越丰富。

H3b:在校经历越丰富,学生创业能力也越强。

1.4 创业知识

成功的创业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心态和特质,特别是创业知识。④据此本文假设:

H4a:创业知识越丰富,创业能力也越强。

H4b:创业知识越丰富,创业倾向越明显。

1.5 创业能力

美国国家创业教育研究基金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须具备以下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等。⑤据此本文假设:

H5:大学生的拥有的创业能力越强,其创业倾向的程度越高。

1.6 创业环境

本文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个人社会资本、大学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宏观环境三个方面来提取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H6a:大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对创业态度有显著影响;

H6b:大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

根据以上的理论假设,提出本次研究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样本来自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七所高校,但以上海大学和同济大学为主,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0%。本次问卷调查样本以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样本年龄集中在20岁到23岁之间占66.9%;性别比例比较接近,男性占55.8%,女性占44.2%;专业类别分布也比较接近,理工类为48.0%,经管类为47.3%。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在人口统计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样本选择上具有很强代表性。

2.2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本文利用SPSS17.0对正式数据的信度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分量表都在0.7以上,而总量表则是高达0.937,非常可信。同时,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81大于0.8,而P值为0.00,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 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每一个潜变量的观测指标分别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项。组合信度CR值在0.8666~0.9370之间,均高于0.8,表示研究模型具有非常出色的内部一致性;平均萃取变异量AVE值在0.5019 ~0.6842之间,均大于0.5,表明问卷各测量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解释力达到标准。说明本研究事前定义因子的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能力良好。

3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假设模型共由7个潜变量、59个观测变量以及59个残差变量组成。其非标准回归路径系数结果显示,前瞻性人格、创业环境对创业态度有正向影响,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有正向影响,在校经历对创业知识有正向影响以及在校经历、创业知识对创业能力有正向影响,均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得到了显著验证,即本文最初的假设路径全部得到验证。

在AMOS 7.0输出的Model Fit文件中,本研究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各假设的指标参数可以看出,各假设的CMIN/DF值均小于5,在可接受范围以内;NFI、IFI、TLI、CFI、RMSEA等指标虽未达到0.9,但是皆在0.8以上,适配良好;而RMSEA则在“不错适配”及“中度适配”范围内,均可接受因此,可以认为本模型拟合良好,与观测数据有着较好的适配度。

经过以上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我们最终得到如图2所示的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机制的模型。

4 结论

(1)创业知识。H4b创业知识对创业倾向影响显著这一结论,与Kuratko D F,Montagno R V(1990),以及白璇⑥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悖。他们认为,过度的知识或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可能会导致创业倾向及其行为的降低。之所以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支持H4b路径,原因在于本研究的样本63.3%为在校本科生,他们所拥有的创业知识丰富程度,并未超过或到达使创业倾向降低的拐点。相反,处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大学生,其创业知识越丰富,自信心越强,参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2)在校经历。我们知道学生创业所需的创业知识,包括主观知识、具体的客观知识以及非具体的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反映学生认为自己知道多少创业知识,表明学生对创业知识的自信程度。具体的客观知识,指成功的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非具体的客观知识指个人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和其他与创业领域相关的变量。这些知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设计大赛,接受创业培训指导等与创业相关的活动,来学习和积累。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从事学生会工作、参加社团等方式,举办各类校园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组织、策划、领导、协调、控制等多方面的创业所需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研究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现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的应用,克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有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的需要。

1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1.1推进学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国家非常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都在积极开设创业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与高校转型与变革休戚相关,同为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共同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普及和推广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转型与变革,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实行方式,以创业教育为重要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根据企业的需要,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2推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渠道

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中都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2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

2.1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不分层次,创业者没有学历、年龄等限制,但最近几年,创业都在转型,只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创业,才能保证创业成功。校园文化打破院系之间的独立性,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科专长、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文理融合,避免同质,重塑着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业人员需要一名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必须有效的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2.2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趋向成熟,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自觉性和独立性也都显著增强,校园文化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

3.1制度文化—————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制度文化是确保校园文化规范高效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在制度未曾建立或正在建立之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要。

3.2行为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而未转化为行动和结果,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行为文化是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动态的表现。总之,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学生班级、专业的限制,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创业人员需要一个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能更加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为其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亳州学院: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J].党史纵览,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