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乡名人

家乡名人

时间:2023-05-30 10:5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名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乡名人

第1篇

关键词:名人事迹 幼儿 早期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部分中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享有“中国茶都”之誉,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地方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如历史人物李光地、詹敦仁,爱国华侨施金城、陈沼涛、林梧桐,名人王永庆、李光大、李陆大,等等。为此,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安溪的历史人物、本土伟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探寻本土文化之路,有效地帮助幼儿开启早期阅读之门。

一、注重前期准备――打好阅读基础

《指南》中指出:“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在让幼儿阅读前,通过各种形式将内容提前展示出来,用前期经验,来打好阅读基础。比如,在阅读《魏荫的故事》前,我们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到“魏荫茶史馆”参观,并请工作人员为大家进行讲解、介绍,这样幼儿提前对魏荫的故事有所了解,通过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我们开展早期阅读《魏荫的故事》时,幼儿才能更好发理解故事。当然,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相对复杂的阅读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录音设备,将故事录音后,在不提供阅读材料的情况下,多次播放,使幼儿对整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再将材料提供给幼儿,结合故事画面,熟悉故事。

二、激发阅读兴趣――精心选择教材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3~6岁幼儿虽然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对成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依赖成人的帮助与指导。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用心地了解孩子阅读的现状和爱好,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简单的阅读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在选择阅读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材料必须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在内容的选择上,小班幼儿要以情感、认知教育为主;大班读物的科幻、想象成分就相应多些。小班幼儿喜欢故事情节单一,有一定重复内容的书籍;大班的故事情节要较为复杂,能使幼儿产生种种思考,作出推测,提出质疑等。小班的文字要句型短小,语意清楚,避免一句话中出现多个意思;大班的句型就可以适当加长,在一个句子中可以出现转折、递进等不同的语法表现形式,丰富幼儿对书面语言的阅读经验,培养其对语法的敏感性。

2.阅读材料必须是富有童趣的。阅读是幼儿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引起愉快情绪的重要手段。只有符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想象特点的作品,才能让幼儿产生共鸣,让他们喜欢去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故事的精彩,产生自己的想法。例如,《铭选的故事》里面的大桥、医院、中学等,就是用幼儿生活里面的素材,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

三、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早期阅读集体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完整式阅读法,完整地展现作品内容

精彩的阅读材料,图画艺术性强,非常富有情感,故事的主题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幼儿共鸣。完整地阅读,能带给幼儿情感上的冲击、语言上的提升。

2.分解式阅读法,有机运用故事情节

分解式阅读法是将阅读内容分成几个段落,逐步进行教学的方法。阅读材料通常以较多连续的画面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对而言,故事的容量比较大,而且不少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每个转折的关键情节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例如,自制图书《安溪先生――李光地》,这样的读本就很适合进行分解式的阅读。在开展早期阅读《安溪先生――李光地》的教学时,我们抓住故事的转折点,将内容分几个段落进行,然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猜测故事的可能,再进入下一阶段的阅读,活动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3.综合式阅读法,帮助掌握故事内容

综合式阅读法是指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时,将各种阅读方法进行有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幼儿的阅读材料有的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例如,自制图画书《沼涛先生的故事》,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才营造出阅读材料完美的感觉。

因此,我们在针对不同阅读材料展开教学时,应在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将各种阅读方法进行有机地组合,帮助幼儿读懂故事内容,读透故事主题,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关注阅读情感――及时引导体验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特色活动;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21;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16-01

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培育了钱昌照、张光斗等历史名人。2010年,学校异地新建,完成了与马嘶村小的合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形势下,注重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彰显班级文化,凝聚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优秀班集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本着“对历史有所继承,对未来有所创造,对自然有所亲爱,对他人有所尊崇”的办学目标,班级文化结合学校“真文化”进行布置。每个班级要做到:(1)设计班徽,确定班风、口号;(2)为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3)制订一个班级公约;(4)设计一个班级奋斗目标;(5)制订个人奋斗目标;(6)布置好室内外墙的环境。全校做到“一年级一主题,一班级一特色”。一年级:手拉手,大步走;二年级:快乐童谣,我心飞扬;三年级:珍爱每片生命之绿;四年级: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五年级:崇尚廉洁,安全你我他;六年级:爱我中华,展我风采。以上主题,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体现:文摘卡、剪贴画、书法作品等。这些内容,布局新颖,色彩鲜明,富有童趣,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学校涌现出了31个各具特色的班级,比如小羚羊班、彩虹班、小蜜蜂班、非同一班、熏衣草班、向日葵班。

二、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学校主张德育回归生活的本真,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以“真情德育”为主线,各班开展书法活动、活力晨会教育活动,以每个班级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成长增添绚烂的色彩。

(1)书法特色活动。2003年初,学校被授予苏州市“书法特色文化学校”,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走进学校和班级,浓浓的书法氛围便会浸染每个人,从教室的内墙、外墙布置,无不体现着我校书法教育这一大特色。在书法文化的熏陶下,引导学生写工工整整字,做堂堂正正人。

(2)活力晨会活动。晨会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布置班级活动、开展健康安全节日等主题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提倡活力晨会,各班晨会内容在原先谈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比如,学习新摘录的国际国内新闻(新闻播报),举办“新闻会”;给大家读报刊上的好文章(好书推荐);让大家见识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艺展示),举办“小小舞台秀”;讲一则笑话或故事(一分钟演讲),进行“激情开讲一分钟”活动。也可事先确定晨会主题,比如“与好习惯交朋友”“夸夸我的好同桌”“雷锋精神在我班”“我的偶像”等。班级活力晨会,寓教于乐,富有启迪作用。

三、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位于鹿苑的鉴真纪念馆,鹿苑的家乡名人张光斗、钱昌照,百年玉兰树),组织开展踏青、秋游、诵读等班级特色活动。

(1) “东渡精神励我志”活动。“东渡苑”位于鹿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1)班开展“走进春天,走进东渡苑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接受爱我家乡教育。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学习鉴真大师不畏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2)班在清明到来之际,前往东渡苑,听导游讲解鉴真东渡故事,向鉴真像献花,在广场舞台上进行经典诵读,学习他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鹿苑名人伴我行”活动。家乡名人,也是开展班级文化特色活动的资源。要用“水利泰斗”张光斗、著名爱国人士钱昌照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小打好基础,长大了为家乡多做贡献。六(5)班钱敏琪同学在参观家乡名人塑像活动后,感慨地写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在鹿苑小学度过了六年的学习生涯。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要告别母校。我们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行走在美丽校园,再次站在家乡名人张光斗、钱昌照塑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身为鹿苑人,我感到无比自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让我们珍惜时间,扬起理想的风帆,迈向成功的彼岸。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3)“百年玉兰下成长”活动。屹立在校门口的紫玉兰树,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了,它承载着鹿苑小学的岁月变迁――从人才辈出的钱家老宅为校,到现在的异地新建,整体搬迁,紫玉兰都默默相随。每年春天,紫玉兰都绽放满树华彩,那硕大的花朵与遒劲的枝干相映成趣,仿佛一位长者,在鼓励着孩子们要厚积薄发,要做有底蕴的学子。四年级十岁成长礼活动,就是在这树下举行。孩子们在百年玉兰下庄严宣誓:我是鹿小学子,我在这儿快乐成长,我们是鹿小学子,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四、结束语

班级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要以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为切入点,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中熏陶,在特色活动中育人,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语文学习中,学生最为困难的莫过于作文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近几年来,我根据小语课本上单元训练的习作要求,精心设计,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习作能力。变学生的“苦作”为“乐作”。下面仅列举几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用“猜谜”法开展竞猜活动

三年级作文处于入门阶段,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者必须精心设计,开展相应的愉快活动,使学生能够“一见钟情”。小语第五册习作2要求学生为自己画像。为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带入习作情境,我先画了个简笔画像,让学生猜,学生个个望着我哈哈大笑;接着我又用说谜语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外貌,让学生猜是谁,学生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老师!”然后我又让学生模仿我的方法自由地选择观察对象,看谁画得快,描写得准。学生能猜出是谁,大家给予鼓掌;猜不着,大家给予帮助。这一宣布,学生的习作情绪更高了,只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有的画的是同桌的像,有的描写的是好朋友,还有几个人刻画的竟是同一人。整个教室里热闹非凡:“出谜”的、“揭底”的是一对连一对,掌声也是一阵接一阵。大家的刻画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而且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最后我再让学生打开课本,分析习作要求,揭开老师这次搞活动的“谜底”——写作文《我的自画像》,学生都高兴地说:“噢,这个不费劲!”便迅速地拿起课前准备的小镜子和彩笔,对着“镜头”,先自画像后习作自我介绍,个个都是一挥而就。

二、用“兜圈”法开展比赛活动

五年级学生的习作也往往会出现“咬笔头”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为使学生懂得“察言观色”的重要性,在教学第九册习作2“按要求修改‘一次拔河比赛’作文”时,我并没有按教学参考用书建议先去进行拔河比赛,而是有意先让学生“兜圈”,在“兜圈”中悟出道理,然后再开展活动。我问学生,为何不能生动地叙述出精彩的场面。学生很快地意识到:一是平时不注意观察活动,二是没有留心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宣布第二天五年级几个班进行拔河比赛,看谁观察得细,感受得深。结果比赛后再修改作文时,学生的描述不仅能把比赛中的“两边运动员和拉拉队的表现”等修改具体,而且融入了“赛手”与“观众”比赛时的不同心理。

三、用“搁笔”法开展体验活动

第十一册习作3要求“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美味”。为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重要性,我先让学生听我有声有色地读书上的例文《鸭血粉丝汤》,我读完后许多学生嘴里还不停地咂动着。我笑着问:“怎么了,同学们还在吃鸭血粉丝汤吗?”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要求:请仿照例文,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美味。结果多数学生只能概括地介绍美味的名称、颜色、味道,对于美味的制作过程就哑口无言了。见此,我乘势启发道:“大家说不出没关系,我们可暂且将作文搁在这儿,给大家双休日一个学习制作和仔细品尝自己最喜欢的美味的机会好不好?”大家一个个兴奋极了,连连说道:“好、好、好!”顺此我又提出了相关事宜及习作要求。等到第二周习作课时,学生一个个都已经写好。结果大家的评价多是:不仅制作过程具体,而且色、香、味、形俱全,还让大家一起“品尝”到了各种美味佳肴。

四、用“吊胃口”法开展采访活动

为写好第十一册习作6“调查采访家乡名人”,我决定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为激发学生的情趣,我先用谈话的方式来“吊胃口”,然后开展活动。在《鞋匠的儿子》一课结束之际,我问学生:“你们羡慕‘鞋匠的儿子’这些名人吗?”“羡慕极了!”“其实我们家乡也有普通人家的儿子成了名人,你们想了解吗?”“想!”“这一周的休息日就让你们当一回记者采访他们怎么样?”“哇——真的?”学生的惊呼几乎是不约而同。“采访什么样的名人呢?采访又有什么要求?请打开课本,……”采访后,我又召开了“‘家乡名人’新闻会”。最后让他们根据的内容,整理成文。

在单元习作训练中,我还用“竞赛”法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用“写信”法开展向地震等灾区小朋友写慰问信等。这些“寓写于乐”的习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先后近二十人次获得各级作文竞赛奖或发表于报刊上),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等高尚品质,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小学)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91—01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当前独生子女中,家长往往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视对幼儿爱的情感培养,一味满足幼儿物质和生活需要,使幼儿养尊处优。这就自然唤不起幼儿正常爱的情感,从而使幼儿形成一种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这种爱当然就不能发展到爱同伴、爱家乡,更不能发展到爱祖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强壮的体魄,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一颗赤诚的爱心和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对幼儿进行粗浅的、启蒙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呢?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随机活动中

教师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渗透爱国主义情感。让幼儿知道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代表着祖国的形象,懂得要爱护国旗,珍惜国旗,要为祖国争光。通过升旗仪式教育,让幼儿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北京。”在旅游中,带领幼儿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伟大、美丽、壮观。如,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使幼儿具体感知祖国的伟大。还可以通过旅游照片展览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扩大幼儿的眼界和知识面,激发幼儿去游览祖国各地的愿望和爱国情怀。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节日活动中

利用节日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三八妇女节”六个一活动(为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说一句感恩的话、做一件小礼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使幼儿知道妈妈的艰辛,给孩子讲解宝宝生产的过程以及哺育宝宝的辛苦,从而培养幼儿爱母亲,感恩母爱的情感。通过3月5日学雷锋日,给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教育幼儿从小要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唱红歌,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端午节、中秋节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融入到五大领域及日常生活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才智,与家长、幼儿共同搜集各种资料,在环境布置上找一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爱祖国主题教育墙饰;在艺术活动中,大班幼儿画天安门、长城等中国标志,中班幼儿画国旗和五环,小班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画灯笼、彩旗。孩子们的作品将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氛围浓烈。

四、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本土化教材中

第5篇

关键词:生活化 经验 行为 升华 回归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我来做个小导游》中,让学生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而当导游,则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促使学生品德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好导游,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爱家乡的实效。通过这种情境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积极参与,课堂自然是活力无限。

2.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是人们从事某一件事情时重要的推动力,通过成功,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面对下一步的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收获这种体验,并使之成为后续学习的源动力。具体来说,一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苦难后,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而是鼓励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收获最真实的成功体验;二是要始终秉承一种欣赏和鼓励的态度,每当学生有所进步时,都应该予以及时的表扬和支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悦和快乐的事情,学习兴趣自然得到了激发。例如,教《了不起,家乡人》这一课时,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对家乡的名人了解很少。因此,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身边教学资源,拉近学生与名人的距离,去感受家乡名人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从而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采访活动,让他们去采访自己学校的校长。(我们学校的朱校长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先后获得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育科研青年标兵、“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采访校长,学生感到有困难,不知道该怎样采访,我就和他们一起制定采访计划,设计采访内容。学生按计划对校长进行了采访,并且很成功。采访后,学生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原来觉得校长高高在上,很威严,开始还不敢去。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才知道,原来校长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对我们这么好,这么配合,我们真开心!”从中,我感受到了学生那成功的快乐。我也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了表扬,他们的心情更好了,品德课的学习更加认真,参与更加积极了。

二.指导学生发现和体验生活,让课堂活起来

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工作几小时,干了多少事,工作压力大不大。当上这一课时,学生都抢着说,自己的父母很辛苦,一天干了那么多的活,晚上还要辅导自己功课,有时还要送自己到特长班去学习。有的还说,以后要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在课前学生有了发现和体验,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引导学生走进和热爱生活,让课堂活起来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全面建小康》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展示他们了解的家乡的变化。让学生来描绘家乡的新变化!学生从吃、穿、住、用、行这些方面来介绍。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第6篇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课题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1)家乡的风光美。(2)家乡的光荣榜。教材的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通过教材所呈现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的名人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家乡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人物了解的过程,体会、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在了解考察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育学生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培养环保意识。

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紧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爱上家乡的美景和家乡的人。本课题的教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1)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种途径分组分别搜集本县名胜梁野山风景、狮岩风光、中山镇“百家姓”的来历及中山镇古城遗址、“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表演、梁野山顶“古母石”的传说、“文人林默涵”和“共和国上将刘亚楼”等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记载、视频等。这些资料是学生通过考察、查阅、访问等途径取得,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生活。(2)教师搜集整理的有关家乡名胜名人和一些民间风俗的有关资料、制作的课件等。如,音乐短片《我的家乡在武平》、网络视频宣传片《云上人家》等。

课堂上,利用以上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激感共鸣

教师播放音乐短片《我的家乡在武平》,悦耳的音乐伴随着一幅幅优美的家乡风景画面和学生耳熟能详的歌词“在闽粤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武平。这里天空蔚蓝蔚蓝,这里山水碧绿碧绿,这里空气甜丝丝,这里景色真美丽。啊!美丽的武平,我的家乡我爱你,为你奉献毕生的力;啊!美丽的武平,我的家乡我爱你,我的家乡叫武平!”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播放完毕,教师饱含深情将学生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是的,我们的家乡不但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也涌现了许多的名人;不但有能‘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村庄,还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交流――分享搜集成果

让学生将课前个人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在点评各小组代表汇报时要适时结合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等内容相机进行相关的德育点的落实:“梁野山风景”“狮岩风光”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景色美;中山镇“百家姓”的来历及中山镇古城遗址要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历史悠久和人们的和睦相处;“上刀山,下火海”的神奇表演要让学生为家乡有这么一个全国有名的神奇小山村而感到自豪;梁野山顶“古母石”的传说要教育学生做助人为乐的人;“文人林默涵”和“共和国上将刘亚楼”则要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活动――力求真情体验

1.“我是家乡小导游”模拟活动

(1)让学生明白当好“小导游”的要求:①需要了解家乡的景区景点,说出一些吸引客人游览的迷人之处;②学会做个小导游,当游客来到景区时,导游要说景区欢迎词;当游客来到景点时,导游要说景点介绍词;③还可以介绍与景点有关的传说及当地的风俗等。(2)教师模拟表演。手拿导游旗、喊话器,佩戴导游证,模仿导游进行解说:“各位游客:武平梁野山,坐落于闽、粤、赣结合部,享有‘闽西人的香格里拉’美名,是目前我省乃至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梁野山有3米以上的瀑布50多处,其中以云礤村附近的瀑布群风景独好。被誉为‘云中村寨’的云礤村就位于梁野山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中,四面环山,北靠梁野山主峰古母顶,壁立千仞,山势险峻,其余三面则山体平缓。村中土地平坦、开阔。云礤村,这片大自然馈赠的宝地,利用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规划成为以度假休闲为特色,以绿色生态为依托,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探密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参观!”(3)各小组讨论交流,整理好导游词在小组里试说。(4)各组代表在全班模拟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美景、家乡的名人和家乡的习俗。

2“光荣册”制造活动

出示“光荣册”并讨论:哪些人物可以进入“光荣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看到的、身边的、让我感动的家乡人的故事。

四、升华――德育水到渠成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那么,我们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今天,我们是家乡的小主人,要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要自觉保护家乡的环境,尽自己的力量介绍家乡、宣传家乡;明天,我们是家乡的建设者,用勤劳与智慧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的美,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7篇

一、家乡名人及相关名胜古迹

例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某校举行“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

(1)家乡,总会传递一种淳朴、真挚和浓浓的亲情,这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的血管里的神秘力量,它把世世代代子孙凝聚在一起,它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希望。认识先人,传承风尚,就让我们叩访名人。

①请从下面名人中选一位作简要的介绍。

备选名人:骆宾王、张志和、艾青、施光南

示例:宋濂 文学家浦江人 《送东阳马生序》

②根据提供的信息,用金华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

上联:火腿、酥饼、木雕、水晶,金华物产誉全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婺州儿女扬英名。

(2)与名胜古迹相关的许多诗词、对联虽然简短,但寓意隽永,文采飞扬,堪称文化瑰宝。请欣赏下列金华本地名胜古迹的吟咏,仿造示例,选择两处写出具体景点的名称。

示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八咏楼)

A、先人创业建古村,后裔继志兴诸葛 ( )

B、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 )

C、此地风光三吴无,平砥清流世间殊 ( )

D、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 ( )

E、天门一开天下见,天街漫步天上人 ( )

F、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 ( )

解析:本题在考查上涉及当地古今名人,并以此为考点,灵活设题。本题有两道题,第(1)题是“名人”考查题,考查的是对当地名人的知晓程度。第①题所列举的名人大多是同学们熟悉的作者,所以按照给出的“示例”来作答,难度不大,如:艾青诗人金华人《大堰河――我的保姆》;第②题融考查名人知识寓对联当中,较有新意。完成本题要读懂上联中隐含着这样一个条件:即要选择四个都为两个字的名人来作答,否则就与上联不一致。如:陈亮、宋濂、李渔、艾青。第(2)题考查学生解读诗词、对联的能力,这些诗词、对联都与本地景点有关,故学生在了解本地景点的基础上,结合诗词、对联内容,进行分析、比照即可。当然,这道题目只要求写出两个景点的名称,使得难度大为降低。参考答案:A、兰溪八卦村;B、金华双龙洞;C、磐安花溪;D、浦江仙华山;E、永康方岩;F、武义郭洞。

二、家乡的建设

例(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攀枝花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

解析:以家乡城市“双创”活动为考点,考查学生为家乡献计献策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家乡各种各样的宣传中了解“双创”活动的意义,因此联系家乡的实际和自身的感受,就很容易提出建议:①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②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③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④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等等。

三、家乡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例 (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资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她不仅有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而且有人们喜爱的土特产;她不仅哺育出著有《数书九章》的数学巨匠秦九韶,而且培育出了曹荻荻、等著名革命家。四川旅游局决定于6月20日在成都召开旅游商品展览会,假如资阳市旅游局聘请你参加资阳参展的宣传方案设计,请根据宣传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请你为资阳的参展活动拟一个宣传主题。

(2)请你确定宣传的主要手段。

(3)请你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设计的广告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人文自然景观、土特产如:安岳石刻、秦九韶纪念馆、纪念馆、三岔湖、龙泉湖、天池藕粉、安岳柠檬、三星米花、大佛挂面、临江寺豆瓣……

解析:以“旅游商品展览会”为考查平台,着重考查学生组织活动及拟写能力。第(1)(2)题,考查学生为参展会拟写宣传主题及确定宣传手段的能力,拟写时一定要结合“旅游商品”这一主题,示例:旅游景点风光秀丽,土特产品物美价廉;解答第(2)题时,可联系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宣传手段,如:电视片、宣传手册、土特产展出、广告词等;第(3)题是提供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要求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语,广告语的拟写要符合其特点,词语优美,有吸引力。示例:①安岳石刻:神刀鬼斧雕就安岳石刻,四方游客慕拜紫竹观音。②龙泉、三岔湖:龙泉美如画,三岔画中无。③天池藕粉滋肝润肺,安岳柠檬养颜益寿。

四、家乡的重大活动

例 (南京市中考题)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出一幅,并说明理由。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年两个词的英文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你说:“我推选__________幅图标(第一幅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以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为平台,考查学生解析图标的能力,应扣住“青年联合会”这一主题,围绕标识本身构图特点和它的寓意来说明。示例: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一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或: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一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

五、家乡的桥

例 (浙江省温州市非课改区中考题)假如温州要举办“泰顺廊桥文化节”,邀请你参与策划,请根据筹备组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是桥与亭的完美结合。历史上的廊桥,村落分散,多山多溪,木桥成了连贯村落的主要通道。人们为了在行路途中遮风避雨,在木桥上建起了一座座风雨亭,犹如彩虹飞架在山谷溪流之间,这就是我们日后所称的“廊桥”。

据记载,全县现存明清廊桥有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如泗溪姐妹桥、筱村文星桥等。廊桥以较短的木材,纵横相贯,搭建而成。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1)给《泰顺廊桥画册》扉页配上一行醒目的文字,向读者介绍廊桥的特点。(不超过12个字)

(2)给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解析:本题选择家乡的桥为考点,新颖别致。以“泰顺廊桥文化节”为平台,考查学生的拟写能力。第(1)题考查学生对廊桥特点的概括能力。示例:廊桥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或:桥与亭的完美结合)。第(2)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拟写时要扣住“文化节”的主题来考虑,突出廊桥文化内涵,示例:美丽的廊桥向你招手,特色文化与你交流。

六、家乡的街道

例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

假设: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江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一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

解析:本文以苏州富有水乡特色的“临河街道”为材料,引用古诗激发学生情趣,设置了两道富有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尽情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小街的名称要符合“枕河”的意境,给临河人家写的话要符合委婉的要求。

七、家乡的节日或天气

例1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当今很多人倡导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你能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中选取一个,说说当地的过节习俗,或介绍节日的来历及有关传说故事吗?(不超过60字)

例2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下面是湖州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风力:<3级

第8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乡情 优化 主题教育

陈鹤琴先生提到“当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学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资源搬进课堂,融进乡情主题教育活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又为优化幼儿园乡情主题教育、推进园本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有效地对幼儿开展爱家乡教育呢?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确立了“家乡物产”、“家乡风俗”、“传统游戏”、“家乡文脉”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收集乡土自然资源,贴近乡情主题活动实境

家乡的山水草木、物产等自然资源是极好的教育媒介。我组织幼儿到园内外收集各种乡土自然素材,并利用它们创设活动环境,以主题墙的形式展示孩子们收集的图片、照片、画、门票、景点宣传册、地图等资料,满足幼儿的需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乡土资源对话,并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比如:

(一)家乡风光。围绕幼儿收集的有关图片、VCR等,开展“滨海——玉苍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苍南“滨海——玉苍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分为滨海、玉苍山两大部分,由渔寮、炎亭、玉龙湖、玉苍山、莒溪5个景区和矴步头组成,另有石聚堂市级风景名胜区和燕窠硐、鲸头两个县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语言活动“讲讲玉苍山”,我配合放一段相关的VCR给幼儿欣赏,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玉苍山美丽的风光。这些特有的景色激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美的感受,幼儿讲述的语言非常生动、丰富。我还利用美术活动画“美丽的渔寮沙滩”,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滩平、沙软、海阔、浪缓、水清的渔寮沙滩风情以及在沙滩快乐嬉戏的情景。大自然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也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和心灵,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家乡物产。苍南地理环境非常独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产极其丰富,山珍海味数不胜数,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我根据孩子们收集的有关材料,在动物角饲养各种海生动物供幼儿观察,并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如“认识家乡的鱼”、“认识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认识海带、紫菜、羊栖菜等藻类海洋植物,让幼儿在饲养和探索的途径中主动获得各种海产品的相关知识。开展“美食节活动”,认识家乡特色小吃,幼儿在看看、闻闻、尝尝中领略乡村食品的无穷魅力,品尝着浓浓的“乡味”。通过“采摘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在看看、摘摘、吃吃、讲讲中认识家乡的各种水果,更让孩子们体会家乡物产的丰富。

孩子们在收集资料和参与活动过程中完成对家乡的初步了解,并在环境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互动、交流和展示,增强了自信心,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参与意识,还极大地激发了探索欲望。总之,收集乡土自然资源,对提高乡情主题活动的实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情主题教育内涵

乡情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经过反复研究,我并把乡情教育内容划分为三大主题,有计划逐步的加以实施。

(一)家乡风俗。充分利用有关的资料,向幼儿介绍苍南的地方习俗、苍南的各地庙会活动,让幼儿了解滨海之城的风俗习惯。例如,向幼儿介绍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风俗对歌会、正月十五舞狮表演等,使幼儿了解在风俗习惯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勤劳、善良、勇敢、智慧、团结向上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等。

(二)家乡名人。通过看录像专题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遗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壮所城、明代抗倭重镇——金乡卫城,认识护城(瓮城),城垛,敌台,窝铺,南堡烽火墩等建筑,掌握相关的名人传说。通过组织幼儿看望烈军属、英雄人物、边防军人及扫烈士陵园活动,了解苍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幼儿对他们的浓厚情感,让幼儿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

(三)家乡文脉。开展“家乡文脉”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融入乡土文化归属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组织幼儿欣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渔鼓演出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带领幼儿参观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碗窑瓷文化展、点色剪纸展销、夹缬印染技艺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家乡文脉”主题活动,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民间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乡土文化的重任。

总之,充分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性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链接家长资源,拓宽乡情主题教育渠道

(一)身怀绝技——嘉宾老师进园执教。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

(二)快乐之旅——把幼儿带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怀,家园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乡土文化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有了家长的配合,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在家长陪伴下参观五洞桥、白湾宝、打铁宫等也是我园一项有效的资源利用措施。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请文物保护单位的家长为孩子们做向导,向幼儿讲述五洞桥的建筑特点、建造年代、建造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在参观中获得初步的乡土历史知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劳动的热爱。

四、借力乡土传统游戏,滋润乡情主题教育童趣

民间游戏是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广大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劳朴实的苍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口头相承的形式,在民间经久流传。首先,整理乡土益智游戏,丰富园本课程。我们收集适合3—6岁幼儿玩的乡土益智游戏,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尝试着将古朴有趣的民间益智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通过传统益智游戏的规范化整理,丰富幼儿园的园本建设,拓宽幼儿教育形式的空间。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滋生乡情。为了加深幼儿对家乡的风土民情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由乡土游戏滋生乡情,我开展了“民间体育游戏”专题活动。孩子们玩着父辈曾经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游戏,被这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们在参与活动中重拾童趣,与孩子共同享受了传承民间游戏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总之,乡情教育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形成以乡土资源为依托,集趣味性、活动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主题式教育活动,使孩子们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让他们在体验乡情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丰富、互动、有效的活动也把大自然和社会融合到乡情主题教育中去,使孩子们有所悟、有所获,提高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近几年来,快餐文化、商业文化泛滥,网吧、卡通书、娱乐书刊成了小学生的最爱,影星歌星球星成了偶像,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这让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揪心。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应让全体学生都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营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着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全体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优美高雅的花园、培养聪明才智的学园、愉快生活的乐园。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把古诗新唱作为学校课间、午间、放学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欣赏民族文化。校园外墙上悬挂大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人名言、名人书画,等等。教室楼道上粘贴着以专题形式收集的图文并茂的古诗。如“李白篇”“冬季篇”“美丽的四季”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每堵墙、每扇窗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成为熏陶学生的场所。学生们在课间玩耍时、顺道路过时都能驻足停留念上几声,记上几句,耳濡目染,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效果。

二、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全面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小学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有许多体现民族文化魅力的课文。我们可以从字(造字文化)、词(成语)、旬(对联、谚语、歇后语等)、古诗、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人手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它极具美学特质,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我在执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从音乐渲染、推敲诗眼、古诗配画、想象入境、反复吟诵等方面人手,同时做到“一链二增”。“链”,即链接苏轼生平、写作背景资料、西施生平资料;“增”,即课堂上引入学生课外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如《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些做法既可以引领学生徜徉在美的诗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切实增加传统文化积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心智、陶冶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我校作为福建省经典诵读实验校,非常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诵读的内容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背的70首古诗外,还包括经典文集《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1,课前热身,持之以恒。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集体朗诵一两首新学的诗文,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韵中,精神饱满地进入课堂学习。2,课堂辐射,课后拓展。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对照学习,拓展阅读。3,立足课堂,诵读经典。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上好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不挪为他用。4,利用小报,共享收获。,如让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人人动手出一份手抄报。5,利用竞赛,以赛促学。如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词背、默比赛、书法比赛,还开展全校人人参与的“承美德、倡文明”经典诵读比赛,将比赛作为各班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验。赛场上,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满怀激情,时而如洪钟铿锵有力,时而如和风细雨悠远绵长,千古美文的神韵、华夏礼仪的儒雅,悠然再现。6,家庭联动,共读经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与学生共读经典诗文,共同营造书香家庭。

四、立足乡土调查体验,大力继承弘扬乡土文化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本人生活在福建省永安市,作为中国笋竹之乡、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永安有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一是抗战文化。作为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是蜚声海内外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二是古琴文化。永安是古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的出生地,古琴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三是笋竹文化。永安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笋竹之乡。四是民俗文化。永安“大腔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人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青水畲族乡、小陶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是永安多文化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永安小吃文化。为继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爱乡情怀,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家乡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家乡文化、家乡名胜古迹等一系列社会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永安市实验小学)

第10篇

摘要:课堂管理,是青年教师从教伊始面临的首要课题与普遍难题,本文立足军队院校教育实际,从多角度探析年轻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军校 青年教师 管理 策略

美国学者杜克说:“课堂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含诸多因素,包括一整套的教师行为和课堂活动,这些因素对教学起着核心作用,常被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站稳讲台,有效管理课堂?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首先面临的便是这一课题,走上讲台容易,要站稳讲台,却并非易事。

一、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优劣势并存

有人说:军校年轻教师在教学管控中处于“弱势地位”,诚然,在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各种管理难题俯拾皆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恰如其分的控制,课堂看似热闹,实则频频出现杂乱;反之,有些控制过了头,课堂貌似纪律井然,实则宛若一潭死水。

然而,由于年龄与学生相仿,青年教师的视野相对开阔,在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与学术交流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军队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年轻教师是激发军校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提升我军人才素质的关键资源,能否善用这一源泉,如何用好这一资源,关乎军校学员的成长、教员的进步,乃至人才兴军战略的实施。

二、青年教师课堂管理难题亟须破解

(一)一线课堂“和而不谐”现象普遍

平静的课堂未必和谐。军队是一个强调纪律的地方,尊重与服从教师是学生必须执行的军队纪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就和谐了。有些学员认为年轻教师授课质量不高,却仍对其毕恭毕敬,这种认同并非情感上的认同,而是纪律上的认同、权力上的认同。所谓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是指对教师发自内心的钦佩,佩服其广博的学识、出色的讲课艺术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学生对教师有情感认同,课堂则必然呈现和谐的秩序。

(二)教学功底薄弱,缺乏授课艺术

一些青年教师习惯于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不能做到深入浅出,视授课为单一的知识推导、知识罗列,分析不到位,重点不突出,难点又不能突破,使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和谐课堂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节奏要有戏剧性,要有,有起伏,有互动,学员应当热情饱满,有激情,更有共鸣和笑声。

(三)管理方法不力,民主氛围不足

课堂虽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占据“尊者”之位,师生双方应是民主平等的。有的教师发现学生违纪,只是轻描淡写地加以提醒,而学生是“涛声依旧”,有些则过度压制,反而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口服心不服,甚至借机起哄;一些年轻教师上课,只管自己讲授,至于学生学不学、学得如何一概不管不闻不顾,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淡漠,构建和谐课堂更是无源之水。

三、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和谐课堂

(一)以业务能力打牢讲台根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年轻教师应将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作为管理能力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言传身教,躬身感召,逐渐消除学生对年轻教师的不信任与不认同。

1.着力创新授课艺术。做好艺术精讲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要手段与应有之义,艺术精讲要求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内容要有精彩点,要将课堂看成是一台戏剧,有起伏,有,有激情,有声有色。讲一堂课,好比主持一台节目,主题如何引出?正题如何开讲?何时提问?何时讨论?都要事先斟酌。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接收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适时临场发挥。

2.巧妙抛出课堂“兴趣果”。所谓兴趣果就是既结合课堂实际,又能激起学生极大兴趣的段子。当个别学生精神不济甚至打瞌睡时,抛出“兴趣果”非常有效。比如,上课时发现某学生有瞌睡的趋势,笔者得知他是安徽休宁县人,就把他叫起,问其家乡名人的情况,但他讲不出来,笔者告诉他和全队学员,休宁县清朝出了两个状元,现代出过四个院士,希望他向家乡的名人学习,该学员受到很大激励。实践表明,学员家乡的名人事迹对其触动颇大,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人生经历迥异,这就要求教师对其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认真查阅资料,做足功课。

(二)以科学管理凝聚课堂“民心”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师的管理艺术就好似那山中仙、水中龙。课堂管理应以学员为本,着力打造课堂“民心”工程。

1.“人治”与“法治”并举。清代的冯班曾指出:“师太严,弟子多不令”。纪律要求具有内在的“纲性”,但要外化为对学生的人情味,即“柔性”。一味强调“纲性”,只会置学生于被动的从属位置,其课堂主人意识与教学主体地位便无从体现,这样的管理如同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只会压抑学生,甚至激起其叛逆对抗行为,激发课堂矛盾。譬如,一位年轻教师初次上课,对该队的涣散风气早有耳闻,为表威严,一上课就以尊者之威警告大家“老实点”,本想给学员“下马威”,不想却引发了全队的集体哄笑,令教师无比难堪。年轻教师若刻意摆出威严姿态,未免过于刻板甚至造作,要以个人能力说服学员,以平等之心感召学员。

2.威而不猛,有的放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首先,旗帜鲜明的管理定位不可或缺。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含糊,学生往往喜欢在教师面前“诉苦”,抱怨管理太严、学习太辛苦等。身为教员一定要旗帜鲜明:军校管理严一点,辛苦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不能因此影响学习。教师还应积极配合队干部的管理工作,

其次,扬长避短,亦师亦友。威严不等于尊严,敬畏不一定敬重。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更了解其内心想法,更易与之产生共同语言,教员应发挥这一优势,以平等沟通取代严厉说教,获得学员的尊重与理解。胸怀民主与尊重,它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简洁鲜明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再次,巧用管理智慧,善意“忽视”不良行为。比如,一位教员在授课时,某学员始终摆弄手机,他未做声,继续讲课。正当他讲到精彩之处,学员的手机突然掉在地上,发出很大声响,学员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担心教员会惩治他。教员却只是笑笑说,很好,居然还有人给我加上这么一个着重号,因为这个知识点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大家笑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继续上课。

3.立足军校教育现状,探寻管理手段多元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军校里也不应有一模一样的课堂。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针对干部学员、4+1学员、大学生提干学员,乃至各类型学员的不同队次,要灵活地采用多样的管理策略,方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台上一堂课,台下数年功,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青年教师是军校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要倍加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处处留心,兼收并蓄,通过学习与借鉴,不断创新课堂管理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和谐课堂持续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培养山谷情怀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对养育他们的这方乡土,本能地怀有一种依恋情结,对家乡的秀美山川、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愿意深入了解自己的故乡。潭柘寺的钟声、永定河的碧水、龙门涧的久远、灵山的灵秀、妙峰的香火,种种乡土资源,都能让学生感到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基于以上因素,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中学(以下简称“大峪中学”)全面推进山谷情怀教育,德育处把培养“重乡土情、有中国心的门头沟人”作为德育目标。山谷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探讨生活,用情感去感悟生活。让每一位学生对事物作客观判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注重学生德育与地域文化的联系,突出德育的地域性、乡土化,将学生引进真实的乡土情境中,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实现学校德育从理论知识向乡土案例转变,从知识灌输向情境对话转变,从抽象的大道理向生活的小细节转变。

学校把学生带进乡土现场,让他们真实地感受那山、那水、那人,如此不仅可以宣传门头沟,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眷恋,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开发德育课程

开发乡土德育课程,创新特色鲜活的教学内容。学校各学科组经常带学生走出山谷,到全国各地学习、实践。同时学校注重身边的德育素材:访谈家乡名人、研究家乡地质、考察历史遗迹、描绘发展蓝图,都是我们开发课程的着眼点;妙峰山的玫瑰、永定河的流水、灵山的植被、黄草梁的药材、爨底下古村、沿河城文化等等都将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来。学校组织教师辅导学生系统学习,真正实现乡土知识的科学化,学科知识的乡土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自豪情感和建设家园、奉献家乡的责任感。

开发学校校本活动,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精彩。篝火晚会是大峪中学的传统项目,给学生的高中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晚会上有动听的歌曲、迷人的舞蹈、闪亮的时装秀、活泼的集体舞……多年以后,从事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们还对当年的篝火晚会念念不忘,就是因为篝火晚会是全校学生的盛会,为学生和老师心灵交汇提供了一个契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自我展示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的天赋才华得以施展,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前所未有尊重。同时学生们对母校的情感自然就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注重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课程是指导学生对未来的学业、专业、职业、情感、生活等有概念性思考的课程,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起点。学校通过设计具有鲜明方向感的课程,使学生主动探索“我是谁”“我怎么样”等问题,然后初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生涯体验课程则是整个课程的终点,它通过切身的感受使学生逐渐明白“我要到哪儿去”“我的将来怎么样”。生涯规划课程很好地保护了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规划人生,以完成“人尽其材”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这一课程在秉承了“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又鼓励学生在国家危难之时,要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阵营中。2014年初开学,学校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一个月的时间带高一年级的学生到斋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想在这个求学动力逐渐缺失的时代,帮助高中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做好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使学生产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创办德育基地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是围绕着校园、社区展开,忽略了很多社会资源。现在,学校突破“围墙”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开放学生活动空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乡土德育基地为载体,搭建学习实践的育人平台,开展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体验、感悟一个道理,使孩子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他们的爱乡爱国情感。学校选定具有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才励志意义的单位,创办多个以中药、旅游、革命历史、文化、体育为特色的乡土德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学习实践,让学生直接融入乡土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第12篇

一、讨论法运用的广泛性

1.运用讨论,引路入题。如二年级下册《让我想想》一课,教科书中呈现了一组情境案例:荣荣在鞋柜前,售货员劝他买一双名牌球鞋;在文具店,售货员劝他买一个不实用的文具盒;在蛋糕店,同伴劝他买一个双层蛋糕,但他经过思考后回答:“我只买我需要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荣荣为什么这样做?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学生从荣荣善于动脑,自己做主购物,不乱花费的正确做法中,明白了衡量对错的标准。这时,教师再总结课文,进行说理,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见,讨论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讨论,初步明理。在主题教育时,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中心问题,引导讨论。如我在教学《规则在哪里》(三年级上册)时,组织学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前,先问学生做游戏时有哪些要求,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了游戏规则。游戏后,我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规则?通过讨论,学生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3.运用讨论,深化道德认识。例如,教学《诚信是金》(五年级上册)一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感受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讨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深刻、更全面,进而懂得了诚信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体会到了“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4.运用讨论,解决疑难。教材中常有理论的说理,这是教学的难点。如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五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对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了解得不多,教师可让学生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情入手,如通过班队干部的选举、班集体的事谁说了算等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增强社会民主意识,从而解决教材中疑难、抽象的问题。

5.运用讨论,激发道德情感。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不屈的中国人》时,讲到过去面对外国列强的践踏,中华民族蒙受了许多屈辱,但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不沦为亡国奴,为了祖国的强大,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不怕牺牲,英勇反抗外来侵略者。讲述故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体会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运用讨论,明确道德行为。如设计一个问题:“周一升旗时,还没有加入少先队的一年级学生,看见大哥哥大姐姐向国旗行队礼也跟着做了。”以此让学生讨论。教师就可透过学生的认识层次,抓到他们的行为难点,适时教学生向国旗行注目礼的方法,使正确行为得到传递,迁移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成功运用讨论法的条件

1.教学前,要组织学生弄清教学要点,预习课文,搜取有关的资料,教师要设计好讨论题,以便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这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设计讨论题时,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议题应具体而不空泛,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要让学生爱议、可议、能议。

2.多样的讨论形式。根据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有时,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阐述、争论,并适时指导,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抓住讨论的时机。如五年级上册《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中的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如果教师在教学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我国多民族的知识,比如有关民族形成的传说、人口、信仰、语言文字等历史与文化知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针对教学目标的指导,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中就会生成丰富的内容,在讨论中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4.创造讨论的气氛。如果课堂过于严肃,或过于散漫,都难以开展讨论。课堂讨论的理想气氛是既民主又热烈,能让学生围绕主题,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各抒己见。

5.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在班级中要充分讲民主,让全班的学生都有发言的习惯,有讨论的欲望。教师可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判断的议题入手,循循善诱。如四年级下册中的《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教学,因为我们的家乡天柱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教师在课前就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家乡名人等等。这样,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学生讨论起来就会内容丰富,感情热烈。如此长期训练,讨论就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