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歇后语和尚打伞,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释义)和尚本来不留头发、雨伞又遮住了天,因而没有“发”也没有天。“发”是“法”的谐音。法:法纪。天:天理。无法无天:指胡作非为,不受法纪的约束。
3、比喻毫无顾忌的干坏事。
(来源:文章屋网 )
十个歇后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蚕豆开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虎落平阳——被犬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来源:文章屋网 )
搞笑的歇后语精选10句:
1) 张天师下海——莫(摸)怪
2)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求情(晴)
3) 张果老的驴——不见奇(骑)
4)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5) 鸡脑袋上磕烟灰——几(鸡)头受气
6) 鸡啄蚂蚁——正合适(食)
7) 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8) 纸做的栏杆——不能依(倚)靠
9) 纸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10) 纸糊的炉子——过(锅)来就不行
搞笑的的歇后语大全:
1)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2) 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3) 拐子进医院——自觉(治脚)
4)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5) 拄拐杖下煤窑——步步倒霉(煤)
6) 拉胡子过大街——谦虚(牵须)
7) 画上的马——不奇(骑)
8) 枣核截板——没几句(锯)
9)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10) 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虾)
11) 营火虫的屁股——没大量(亮)
12)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13) 和尚分家——多事(寺)
14) 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15) 和尚拖木头——出了事(寺)
16) 和尚的房子——妙(庙)
17)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18) 斧子破毛竹——着急(斫节)
19) 鱼池里下网——多余(鱼)
20)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21) 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22) 狗长犄角——洋(羊)气
23) 狗吃豆腐脑——闲(衔)不着
24) 狗吃青草——装样(羊)
25) 狗吃黄瓜——错了时(食)
26) 胡屠户的女婿——犯禁(范进)
27)范进中举——乐疯了!
28)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29)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30)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31)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32) 四两棉花八把弓——细谈
33) 五个人住两地——三心二意
34) 六只乌龟分两路赛跑——三五(乌)成群
35) 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36) 八个油瓶七个盖——东挪西借
37) 九盒加一盒——适合
38) 十个人排四队——三三两两
39) 你盼着我——相等
40)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41)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42)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43) 花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44)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45) 莲蓬结籽——心连心
46)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47) 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48) 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
49)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
50)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51) 黄河里的水——难请(清)
52) 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
53) 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
54) 跳下黄河——洗不清
55) 望乡台上跳黄河——临死也得落个清白
56) 黄河清——圣人出
57)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58)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大水冲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孙悟空大闹天宫—— 慌了神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孙猴子坐天下——手忙脚乱;毛手毛脚
没眼的笛子—— 吹不响
骑马不带鞭—— 拍马屁
秋后的蚂蚱—— 没几天蹦头;蹦跶不了几天
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瞎子点灯——白费蜡
推荐的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我们正在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陈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好祖国汉字,提议班上搞一个关于汉字的班会活动,由班委们具体负责。胜者还可以得到神秘礼物,我们都跃跃欲试。
第一关:盒子捞谜。
班委先把我们分成四队,我被分在了第一队。然后拿出一个盒子,让我们捞字谜。大家依次不停地从盒子里拿出纸条,回答字谜。轮到我了,我紧张而兴奋地把手伸进了盒子,拿出了一张纸条:半出半进。我一看,便暗暗自喜,这张字谜我知道,不就是“击”字吗?果然,谜语答对了,我们队又加了一分。第一轮结束后,我们队九分;第二队九分;第三队十三分;第四队十一分。我们队和第二队打成了平手。
第二关:找朋友。
班委在讲台上问歇后语的前一句,我们在下面抢答下一句,哪个队的成员最快抢答正确,那个队就加一分。开始了,班委每问一句,都是我们队的同学抢答最快。可后来不知怎的,我们队就没有多少同学举手了,也许是大家对后面的歇后语不熟吧!“和尚打伞”班委说到。我本想举手,可被第二队的唐林志抢了先机:“无法(发)无天!”全班都哄笑起来。和尚没头发,打伞肯定是无发无天了。第二轮结束,我们队十八分;第二队十八分;第三队十五分;第四队十四分。二队和我们队又不分上下,看来,我们都得努力了!
第三关:汉字起源故事讲述。
班委先让我们每队选出一个代表,上去讲述,然后再由每队投票表决。我们队一致同意让我上去讲述。于是,我走到讲台上,一边讲述,一边画图,这样便使得讲述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投票开始了,我们屏住呼吸……“黄雨桐得票十分!”“耶!”我们相互击掌欢呼起来。接着,二组、三组、四组都派了代表,比赛在笑声中结束了。最后我们队以二十八分优先胜出!
发奖的时候到了,我兴奋地打开了我的神秘礼物:竟然是我捐助的食品!呵呵,这次班会活动太好玩了!
五年级:黄雨桐
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2、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3、草把作灯——粗心(芯)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15、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16、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17、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8、木排下水——不成(沉)
19、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20、藕炒黄豆——钻空(孔)子
21、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22、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23、六七八九——没食(十)
24、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5、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6、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27、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28、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29、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3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1、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
32、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3、老鼠跳到琴上——乱谈(弹)()
34、老蜘蛛的肚子——净是私(丝)
35、竹林里栽柏树——亲(青)上加亲
36、年初一吃酒酿——头一遭(糟)
在我身边发生的事太多了,但有一件事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去年暑假,我和姐姐都在外婆家渡假。有一天傍晚,我们约好去表第辰辰家附近的池塘里游泳。表第见我们来了,非常高兴,连忙拿出救生圈给我们。于是,我们就在池塘里欢快地游起泳来。虽然我不会游,但我也很高兴,因为姐姐就像教练一样教我,不一会儿,我借助救生圈,也会学着会游一点路了。
游着,游着,我看见姐姐和辰辰在用手相互泼水,还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于是,我就朝他们那边游了过去,说:“姐姐,我也要玩。”“好的,那你快游过来。”姐姐说。这时,辰辰说:“要不我们来个边嬉水,边对歇后语比赛吧!”我们大家都同意了。我说:“这事对于我来说,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真是王婆买瓜----自卖自夸!”姐姐毫不示弱。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比赛。辰辰先向我们俩个开火,他说:“别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说完,就一个劲向我和姐姐的方向泼水。我说:“辰辰,你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了!”这时,姐姐游了过来,帮我对付辰辰,笑着说:“你这个去年的食品----过保质期了!”辰辰一下子傻了眼,对不上来了,我真是火爆玉米----开心极了!但辰辰不以为然,一会儿,他就说:“你们是以多欺少----目中无人!”“谁以多欺少了,你真是半夜喝水不开灯----分不清东西南北!”姐姐说。这时,我说:“姐姐,我们三个当中,你最大,你可真是姐姐压妹妹----以大欺小呦!”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这下,可把姐姐气坏了,气得她火冒三丈,发出了连珠炮:“哼!你忘恩负义,你井底的蛤蟆----见识少!”……
太阳下山了,霞光照在我们身上,金灿灿的。不远处,传来了外婆的吆喝声!“哎呀!不好了,外婆来了!”我们赶紧穿好衣服,飞也似跑向了外婆家。
这事已过去一年多了,成了过眼烟云,但它不时地会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每每想起它,我还会抿着嘴笑!
(指导老师:孔万江)
一、不同熟语的理解
1.典故
典故是语言中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历史事件、寓言或其它的文学作品。汉语文中的典故经常使用人名,绝大部分人名已经不起指称作用,专有名词普通化成为了一般名词,在语言中产生转义,一个人名代表某些特定的人。如“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而其形象转义是“智者”。例如:守株待兔 “ngal med vbras bur re ba” 三顾茅庐 “lhag bsam gyis gdan zhu”和得陇望蜀“ sne mo bstan na khug”等。
2.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以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多表示判断和推理。谚语言简意赅,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gzhon dus sdug rus ma bskyed na, rgas dus vgyod rung ci la phan ”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khovi spyod pavi thabs tshul, kho rang la myong du vjug”等。
3.警句和格言
警句和格言是习用的名人之言,经典之语,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警句与原作者有联系,引用时不仅想到它的教育作用,还会联想到原作者。而格言一般来自古代文献,流传至今仍有教育意义,但与原作者的联系已不密切。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格言)“nad sel bavi sman la zhim po med, sha tsha bavi gtam la snyan mo me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dpe cha khri phrag klog thub na, rtsom yig vbri bar thogs pa med ”(tuvu phuvu )和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dus tshod las nga tshor nyams myong vbyung,dpe cha vlog pa las shes bya vbyung”(ao si thi lavo hphuvu si ci)
4.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固定结构的语言单位。惯用语都是比喻性的现成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
汉语中的惯用语以三音节结构为主。
例如:挖墙脚 ??? gyang rtsa vdru ba ???
磨洋工 ???nyi ma vkhyol thabs byed pa???
耍花招 ???gyo sgyu khram gsum byed pa???
乱弹琴 ???bya spyod gang byung byed pa???
打圆场 ???vdum pa gtong ba???
花架子“ltos shom che rung spyod sgo med???
和稀泥“rtsa don vsgyur nas vgrig thabs byed pa”等。
还有四音节的惯用语,例如: 捅马蜂窝“sbrang tshang dkrug pa”打退堂鼓 “lam dkyil phyi bshol”和打小报告等。
还有五音节的惯用语,例如: 朽木不可雕“sa rul gyis chu mi thub,ko rul gyis rgyun mi nyan” 无官一身轻“go sa med na lus sems bde”桃李满天下 “slob phrug gnam vog la khyab pa”
5.俗语
俗语是“通俗流行之语”句,主要在群众口语中使用的固定语句,特点是通俗化,口语化,也有一定的形象比喻。例如:生米煮成熟饭 ???tshar bavi las la byed thabs med” 风马牛不相及 “phan tshun vbrel ba rtsa nas med pa ???
解铃还须系铃人 “sbrul gyi mdud pa rang grol”等。
6.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譬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lkugs pas myang rtsi zas na, kha tig che rung bshad mi thub”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khrims med lugs med kyi las byed pa”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skyob thabs med pa”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 “gyo sgyu khram gsum vdzoms”等。
二、熟语的翻译方法
熟语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翻译时要充分再现它们的特点,要紧紧扣住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透彻理解,力求内容和形式统一,准确表达。现将通常应用的有关汉语熟语的几种译法分别加以简要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直译法
直译既不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又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熟语的形象比喻、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例如:
(1)芝麻开花,节节高。“til phung me tog bzhad bzhin gcig las gcig mtho”
(2)纸里包不住火。“shog bus me mi vthum???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mi la brtson vgrus ldan gyur na, lcags dbyug brdar nas khab tu bsgyur”
(4)你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红楼梦》
???chung mavi skye gzugs mdzes shing gshis rgyud vjam pa vdi lta bu zhig gser gyi sgron me bteg kyang rnyed dkav bas de don yid la ajags par gyis???
(二)意译法
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的藏语令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1)打破沙锅问到底。“chu vgo gang thug vdri ba”
(2)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sems pa yab yob byas nas blo bde po med pa”
(3)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红楼梦》 ‘men gyan gyis “vdi dag dgav tshal du bsnam rgyu med, gzhan gyis shes na kho bo vdug bzod mi bde ba yong nges lags”zhes gdams ’
(4)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水浒传》
???da ni gyol yang gyol khom med pas de las khag vdogs gyo brid cig mi byed thabs med byung song???《chu ngogs gtam rgyud》
(5)无事不登三宝殿。“don med du mi phebs”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四要素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88-02
一、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趋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而汉语作为沟通的桥梁,也逐渐走入外国人的课堂。但是,长期以来,汉语教学往往局限于使用课本教学,或者被简化为机械的说话和写作。此外,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始终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仅仅把语言知识生硬的传授给学生,这使得汉语逐渐失去竞争力。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外国学生正是由于被中国深厚的文化所吸引而来到中国,他们渴望接受更多的中国文化。因此,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不是一个外在的教学因素,而应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文化性。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如此,文化教学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
二、文化与语言四要素的关系
语音是语言的载体,也最容易被人们感知,但蕴含在语音中的文化却常常不为人们所感知。从语音本身的角度来讲,韵母和声调是每个音节必备的两大要素,且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中音素的数量最多为四个,最少为一个元音音素。汉语音节的这些特点使得汉语音节发音响亮,节奏性强,这也难怪一些外国学生喜欢讲汉语,认为讲汉语就像唱歌一样。从汉语音律的角度来讲,汉语倾向于双音节化,现在的成语绝大多数也是由两个双音节词构成的四字格成语,例如:“三心二意”“大公无私”“面红耳赤”“勾心斗角”等,而人们日常的谈话以及文章中,也很注意调整音节数目,用“电话”代替“德律风telephone”;说“霍乱”,而不说“虎列拉”。就连一些电视栏目,也往往采用四字格,例如:新闻联播、星光大道、体坛内外、焦点访谈、非诚勿扰等,这些以双音节词为基础的四音节在表达上成双成对,读起来节奏匀称,十分上口,而将这些讲给外国学生,他们将不再说“朗诵诗”,而是“朗诵诗歌”。此外,中国人还善于利用语音来玩一些文字游戏,例如:年年有余(鱼),福倒(到)了等。歇后语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等。因此,语音与文化的联系是紧密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最先接触的就是具有文化性质的语音系统,包括声调、音节节奏、停顿、破读等等。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是最为明显的,外国学生刚一开始学习汉语就会接触到许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戚称谓词,舅舅、叔叔、伯伯、姑姑、姨妈等十分具体的称谓,正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另外,还有一些词汇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书法、旗袍、太极拳等词语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又如中国的古代哲学的“阴”“阳”“诚”“信”“礼”“义”等则为学生费解。又如一些词语 “吃醋”、“拍马屁”、“眼红”、“挖墙角”等,学生容易受到字面义的影响。因此,教学的难点就在于语言之外的文化意义。
汉语的语法具有与其他语种语法所不同的特点,这同样与汉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汉语具有主谓谓语句、把字句等,以及汉语的补语,如:“听起来”、“看上去”、“坐得下”等常使外国学生感到费解。
汉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中所孕育的文化内涵就更多了,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论述:“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从汉字构型的原始理据上来讲,它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讯息。如甲骨文中有很多表示祭祀有关的字:福、祝、祭、祀等。有些原始构型反映当时的某种观念,例如:“”是调酒的器皿,也当“和羹”讲,意思是使食物味道调和;“禾”表示“谐和”,是农耕发达时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烹饪的味觉审美的最高标准是谐和,而非刺激。另外有一些原始构型是古老风俗的遗存,例如:“鲜”字,从三个鱼,写作“”,而后又从“鱼”从“羊”,这是因为,在古代洪水泛滥时期,人们居住在山顶,以鱼作为主要的食物,今天所见的彩陶上的文字都以鱼纹作为花纹;其从“羊”是因为羊多与善有关,古代就有“羊在六畜主给膳”的礼俗,如:“善”、“美”、“祥”都从“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三、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是有层次的。从教学对象来讲,不同等级的学生的汉语知识分阶段分层次增长,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教学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的重点都应该分层分量的进行,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模式逐渐扩展。
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刚刚来到中国,处于异文化的“蜜月期”,一切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的,他们的学习重心也主要放在语言点的学习上。作为初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语言思维往往受到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在表达和运用上容易出现一些偏误。此时的汉语教师应加大交际文化的输入,对于文化的教学也应放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上,例如:讲授如何去商店买东西,如何就餐,如何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文化背景的介绍,这些话题不仅仅是外国学生初来乍到中国所需要的,更是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良好途径。
中级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的基础,学生在思维上日趋成熟,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这时可以进行一系列专门性文化知识的输入,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文化背景和风俗知识的介绍上。此外,汉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导入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饮食、民俗风情等,也可以介绍思维文化、历史文化,还可以针对某一个文化点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
而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的文化教学的重点则应放在消除他们同中国人接触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上。这将会涉及到更多文化知识的方面,包括:历史、政治、习俗、道德以及人们情感、思维、信仰、价值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