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诚信

大学生诚信

时间:2023-05-30 10:5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诚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诚信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EB/OL]./10026/10032/2007/8/9/10396893.shtml,2007-11-20.

第2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大学生的必备》。

马丁路德说:“不是我很喜欢多次强调黑人的权利,而是很有必要,我才这么做。”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在决赛中依然以“诚信”为主题的类似原因。

有人说大学生应该把诚信写在纸上,每天读上几十遍;有人说我们应该将诚信装在兜里,每天觉得沉甸甸;也有人说我们要把诚信装在心里面,白天想,夜里念。而我认为要把诚信真正落到实处,就该把诚信转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没有矫揉造作的意识使然。

今年年初,在江苏大学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放在校园里的报摊不需要人来卖报纸,同学们过来买报纸,只需要将钱放入箱子里,包括找零都由学生自己来做。江大的一位负责老师说这些报摊平均每天售报120--160份,从没出现过差额,即使有的同学一时忘记带钱,下次买报时一定会将钱自觉补上。

诚信就这样,在你来我往,拿报纸的指尖慢慢渗入我们的血液,滋养我们崇高而健康的体魄,支撑我们顶天立地的人格。无数双手触摸着同一份报纸,无数大学生用绵绵不绝的声音唱着同一首歌:报纸有价而诚信无价!一份报纸顶多也就看一两天,而透过诚信却可以洞察人的一生。我们高兴,因为在我们大学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神圣的塔,塔顶的灯一生不熄,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清纯的河,河中的水源远流长,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明净的天,天空的云一尘不染。穿越960万平方公里,诚信用古老而强劲的声音向祖国大地的每一个青春勃发的大学生述说着,述说着新时代、新青年的道德要求,述说着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格元素。

欣喜之余,又不能一叶障目。诚信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化为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遭受少数同学的践踏。也许你根本就感觉不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在自辱人格、轻蔑诚信。说一个我亲眼目睹的例子吧。我们院历史文选老师问某同学平时都买写什么书,这位同学和我一样买书一般都是散文、小说之类的,但他偏说:我买历史类的书,比如《古汉语字典》。老师就问他所买的《古汉语字典》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他说:商务印书馆。老师听了,微微一笑,不再追问。因为《古汉语字典》只有中华书局出版,商务印书馆是不会出版的。也许你觉得这件事微乎其微,把它上升到诚信的高度,简直就是小题大做、言过其词。但你可知道,诚信不是商品可以讨价还价,它是圣洁的女神,容不得一丝玷污。你蔑视它,它会让正直的人们蔑视你。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能马上又站立起来,失信,你也许永难换回。是的,丢失诚信,就是一次大的失足,而大的失足往往就会千古留恨!

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你在摧残诚信的时候,也在不断拉大你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人难以再次信任你。中科院林德宏教授说,世界上最长的路是心路,如果彼此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心与心之间就隔着崇山峻岭;世界上最短的路也是心路,如果大家都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心与心之间就近在咫尺,没有隔阂,人类社会就会和谐相处。社会上确实存在不诚信的现象,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不应该在大学校园里蔓延,不应该被我们这些追求完美的大学生沾染。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由于受社会环境、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存在的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导致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故意拖欠学费、借贷逾期不还、编造理由逃避责任、“坦然”违约等不诚信行为和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品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甚至已经步入“诚信危机”之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并尽快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诚信考评体系,是目前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培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角度出发,以指标量化的方式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制定确实有效的考评办法、措施及应用方法,从而构建相对完整的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考核的良好结合。

一、构建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既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目标要求和导向,又是对他们诚信行为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要使测评结果准确、客观、有用,在选取和建立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态度,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是一个系统的体现。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和充分的信息量,能够反映大学生诚信的品质,并且各项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所构建的考评体系能有效地测评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态度和行为,且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涵、要求相符合,能从主体上反映出他们的诚信品质,以更好地激发和激励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第三,可比性原则。建立考评体系,主要目的之一是能够区分出大学生的诚信度差异。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定性、定量和适用范围等必须明确,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诚信度进行自省,又可以与他人的诚信度进行比较,有利于诚信品质的养成和提高。

第四,教育性原则。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一种途径、手段,是开展诚信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内在的教育性职能,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自觉性。

第五,合理性原则。诚信考评体系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其指标体系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既要考虑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目标,又要考虑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合理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的合理性。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指标可量化,即评价结果要以分值形式体现;二是量化指标分值的可获得性,要与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表现直接挂钩;三是评价指标不宜过多,既要能够反映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在要求,又应尽可能简化。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1.确定诚信评价的关键要素

(1)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诚信是每个人判断真善美丑的信念体系,决定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自身诚信价值观比较真实的流露。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才,关键在于他的诚信价值观是否正确。

(2)积极的诚信态度。有了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还必须要有积极的、与价值观相吻合的诚信态度,即做人做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努力成才的信念和目标,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具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做事准则,具有自主成熟的健康人格等,并且自然表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当中。

(3)负责的诚信行为。行为受价值观和态度的指导,是态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与社会、他人乃至自己接触和沟通的必然结果。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生只有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做到思想与言行的统一和协调,才可能拥有好的诚信品质。

2.确定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

按照构建诚信考评体系的原则,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和学习生活实际,其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习诚信。学习诚信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直接体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知识视为考试成绩、学术论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就导致了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或实习报告或论文、考试不理想就向老师送礼求情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学习诚信应主要考评这些不诚信行为,并对作弊、抄袭等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2)工作诚信。大学生活是群体生活,并不是要当学生干部才有“工作”可做,每个人在其中都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都有很多的工作、活动要组织和参加,工作诚信应包含学生对待工作及活动的态度、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情况、虚报瞒报工作情况、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等方面。

(3)纪律诚信。主要对学生的纪律观念、行为表现进行考评,应包含打架斗殴、偷盗、损坏公物、违章用电、造谣诽谤、扰乱公共秩序、酗酒闹事、不请假外出和不服从正常管理等常发生的行为考评。

(4)生活诚信。生活的范畴很广,可以说包含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这里主要指对个人在大学集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考评,应对值日不负责、个人内务脏乱、违反作息时间、不诚实交往、靠非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不履行承诺等不诚信行为进行考评。

(5)经济诚信。主要对故意拖欠学费、借他人钱物超期不还、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用虚假理由或材料获取困难补助、用贷款或困难补助购置高档品、拥有贫困生档案却铺张浪费等不诚信行为的考评。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

(1)评价和对比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它对学生的诚信表现有较为全面的描述,通过量化考核结果,可以从面上区分出不同大学生的诚信度,以达到评价的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真正讲诚信的大学生,量化考核的结果一定是优秀的。

(2)激励和引导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是对他们信用度的测评和记录,良好的测评结果是他们的一笔无形资产、财富,这会使学生产生珍惜它、维护它的愿望,激励和引导自己做诚信人,做诚信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3)教育和完善功能。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法,其建立的过程就是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并使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诚信约束、自我人格完善,通过“评价—反馈—自省—调节”的循环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巩固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大学生诚信度的考评办法、措施和应用

1.考评办法

第一,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方便操作的角度出发,分别赋予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纪律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等五个方面的诚信度基础分为100分,即总分为500分。

第二,根据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等五个方面的考评内容,分别制定具体的详细的考评指标,并结合各具体指标的重要性、突出性明确应扣分值。例如:学习诚信的基础分为100分,具体考评指标可评述为:1)禁止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否则对考试作弊者扣60分/次,抄袭论文或实习报告者扣30分/次,抄袭作业者扣20分/次;2)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或旷课,否则对旷课者扣10分/学时,迟到或早退者扣5分/次等。由于诚信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要求,所以只对不诚信行为采取扣分方式,而无须对诚信行为加分。

第三,为了更好地约束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等五个方面的单项得分可以为负分,五个方面的得分总和才是最终测评成绩。比如,某生一学年中考试作弊一次扣60分,抄袭实习报告一次扣30分,旷课4学时扣40分,则该生的学习诚信得分为-130分。这样既可以对单个方面的诚信状况进行测评,又能对整个诚信度进行考评。

第四,一般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诚信度综合测评,测评结果如实填入大学生诚信档案登记表。诚信档案登记表每人一份,可以采取纸质档与电子档并存的方式,以便于保存和查询。

第五,为了保证综合测评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有效,平时必须做好学生诚信“违章”的记录。可以设计大学生个人诚信信息系统(或不诚信行为记录表等),将每个学生诚信“违章”情况及时登记,以减轻综合测评时的工作量,而且更为科学合理。

2.考评措施

第一,建立校、院(系)两级组织机构,采取以学院(系)考评为主,院(系)、校同时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的主要范围在学院(系),最终测评的组织工作也在学院(系),因此学院要认真组织安排好诚信状况检查、登记、测评等重要工作。同时,校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也应根据工作职责、组织活动情况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评,及时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系)。校、院(系)之间必须做到很好的沟通与配合,而且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第二,为了统一标准,确保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参加考评的人员组成应以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任课教师、团委和学生会干部及学生党员骨干为主,要强化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好分工与配合。比如,对于学习诚信考评,应采取任课教师课堂考核与院(系)、校考评相结合;对于生活诚信、纪律诚信等,则应以院(系)、校考评为主等。需要说明的是,考评工作不宜让学生班级自行组织,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学生干部在执行考评标准、力度上肯定会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的班级为了“照顾”学生的

“个人利益”和“班级荣誉”而采取少记少报等做法,这就不能公正地测评出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三,考评过程应采取全部检查、部分抽查和随时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有质的真实评价。这需要建立一系列考评制度,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检查、抽查和考评,才能测评出真实的情况。对于每一次查到的诚信“违章”行为,都必须及时做好登记,并明确告知当事人,这样既能起到约束、提醒和教育的作用,又能为年度测评打好基础。

第四,为了更加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当中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增强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可靠性,除了院(系)、校的考评工作人员外,还要动员更多的教职工、班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做好每个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监督、教育、管理和信息沟通工作,全面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3.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一,可将大学生诚信度划为A级、B级、C级、D级四个等级,对应的测评分值为450~500分、400~450分、350~400分、0~350分四个分数段,分别评述为诚信度高、诚信度较高、诚信度一般、诚信度低。如果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A级可分为3A(AAA)、2A(AA)、1A(A),对应测评分值为485~500分,470~485分、450~470分,其他等级的细分以此类推。

第二,诚信考评结果必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组织发展、就业等工作挂钩,才能增强学生对诚信的重视,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比如,推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团)员,其诚信度不能低于A级;推选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的学生诚信度不能低于B级等。

第三,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需要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考核的良好结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体系、内容再科学也不能完全替代诚信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也有可能会陷入模式化的僵局。另外,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本身还有许多覆盖不到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也应依靠诚信教育来弥补,以确保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实施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皓,方向明.试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第4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央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全社会都应当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讲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如今的大学校园不仅需要向学生们传授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品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诚信?“诚信——诚实,守信”。坚持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讲信义、守信用、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即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在人际交往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诚信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诚信教育,是指通过阐释诚信的科学涵义,使受教育者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信守承诺,以诚信做事、诚实做人为目标。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简单来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并帮助大学生将诚信理论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并在与人交流中不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遵守诺言、诚实守信的祖国的优秀栋梁。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作为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优良的诚信品德,把诚信看作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基石,是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将来走向社会的一张“特殊名片”。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然而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仍然受到社会或家庭等方面的负面信息的冲击,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作为一种思想道德品质都应遵守,但在现实中却表现出知行不一,不能真正做到实践诚信,并且有的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要求较高,而作为自己的诚信要求则大大降低或者忽略,因此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涂改成绩、伪造证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违约等;另外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急功近利,部分大学生往往还把诚信当成一种达到目的手段,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还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一个诚信的人,然而一旦利益受到损害或目的达到了,随即便抛弃掉诚信。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因此经常表现出自我中心、心理逆反等弊病,自控能力较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容易迷失方向,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社团活动、兼职打工、上网娱乐等,无法正确处理学习、实践活动和休息娱乐的关系,无法保证学习的充足时间,造成学习态度的懈怠,因而荒废了学业;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从众心理,身边同学如果因为考试作弊侥幸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没有作弊的同学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意志不坚定的同学便会随波逐流,选择作弊以求“双保险”,这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够坚定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2.客观因素:一是学校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纵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无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很多老师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以至于学生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成绩,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学生为追求卷面成绩的高分而破坏诚信原则,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方式层出不穷。二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和竞争意识都增强了;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受市场自发性和市场主体趋利性特点的影响,出现了假冒厂品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以及有些人可以通过不正当竞争牟取暴利等投机行为,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坏影响,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冲击,急功近利,做出不诚信的行为,导致部分学生也试图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得到高分,从而产生考试失信行为。三是家庭忽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现在有的父母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孩子一旦做错事,父母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或者惩罚,造成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感,往往不敢向父母讲真话,时间一长,说谎话便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诚信行为也随之形成。

(三)对当今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潮流方向,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任务,大学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诚信教育其中就包括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对当今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转化为大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对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远影响。2.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理想。理想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人生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路有正确奋斗目标的表现。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无形中就会用一种约束力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3.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便会产生严重的阻碍。诚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学生学习、生活在这样的良好氛围当中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和谐校园。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地位

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思想观念,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上了重要议程,诚信教育正在逐步推广。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把诚信视为校园文化的灵魂,视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将诚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制定诚信约束制度

一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诚信规范,以强化诚信教育,把诚信的具体要求制定到有相关规范制度中,内容要涵盖学习考试、助学贷款、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让大学生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诚信教育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诚信者予以表彰,对失信者予以惩罚,并且加大处罚力度,在学校形成“诚信文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从新生入学,便为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通过记录大学生在校的行为来反应其诚信度,对其诚信状况实行实时监督,并利用个人诚信档案,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对学生失信社会行为形成有效制约。真正实现讲诚信者一帆风顺,失信者寸步难行。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诚信教育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教育 诚信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其基本内涵就是信守诺言、老实忠诚、不欺骗。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否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更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三大表征

(1)诚信缺失。考场舞弊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找老乡等,由于没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一到考试,就想作弊。学生的作弊方式多如牛毛:考题泄密、答卷传抄、暗语交流,通过手机发短信,甚或高科技无线电工具的出现,可以说作弊手段五花八门,叫老师防不胜防。作弊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市场,是因为当下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作弊心态,这种心态作用于考场,便表现为屡禁不绝的考场舞弊。

(2)就业造假。不少学生为了应聘一个理想的单位,就在求职自荐书上随意填改自己成绩、虚构学习生活经历、伪造荣誉证书等。曾有媒体报道:某企业收到的84份毕业自荐书中,有5人为同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为同校同班且品学兼优的班长,使得用人单位发出了“大学生诚信何在?”的感慨。

(3)贫困不贫。近年来,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大了“奖、助、贷、减、免、补”的发放额度。特别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的补助金由原来的2500元、15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3500元、2500元,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无偿资助,由于金额不菲,使得原先不愿意申请资助的学生,也萌生了想法。于是,每每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时候,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弄虚作假,拼命与别人比穷,增加了认定的难度,也使不诚信问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显得尤为突出。

2改善诚信缺失,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机制,是当代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需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才能顺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机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是全社会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社会的个体和群体不断提高诚信意识,严守诚信道德底线,讲求立诚守信,才能促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3高校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的对策

3.1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对诚信教育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尤为重要。良好的诚信氛围的创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有利于诚信教育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要把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的高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来对待。要制定严格的诚信规范条例和管理制度,以此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渐渐确立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为诚信教育提供大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必须和校园文明建设相结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的行动准则,都应坚持诚信为本,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风范,提高教师的道德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以教师诚信去教育学生。

3.2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活动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融“教、学、做”为一体,全方位地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高目标、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如从大学新生入校时开学典礼中的“讲诚信”宣誓,到“讲诚信”的主题班会和宣传画。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包括以“讲诚信”为主题的散文、词歌、英语演讲、辩论、知识抢答比赛,以“讲诚信”为主题的座谈会、讨论会到校报、校园网站的内容刊载等。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上,让学生自己解析诚信,关注诚信,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对于诚信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彰,树立宣传典型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诚信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要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栏、学报、广播等,加大诚信宣传,树立诚信典型,抨击不诚信的人和事。让大学生时常受到诚信教育的激励和熏陶,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建云.浅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与诚信教育机制建设[J].高教学刊,2015(07).

[2] 磊,王鹏,林立娜.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J].征信,2015(03).

第6篇

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分析 对策 思考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的新一代。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享受。这种崇尚自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不仅严肃地指出了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害关系,而且深入地预见了大学生诚信缺失将会造成的社会道德天平失衡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精神迷茫,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作弊行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各高校考试管理办法越来越严密,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但作弊之风改观较小,而且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着实令人震惊。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事件多有发生,买卖试题也时有出现……由此,考试的公平性不仅受到极大质疑,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2.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奖、助、贷等多种手段。但近年来发生的谎报家庭信息,欺瞒家庭经济状况,弄虚作假甚至人为的谎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具体的奖助评定过程中也有出现,当然也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23名毕业生没有按期偿还助学贷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法庭的事件。这些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信誉危机。

3.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各大用人单位纷纷与我院确立了就业合作关系。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学院“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院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一枝独秀”,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双向选择就业协议后,却无视用人单位的利益,挑三拣四、纷纷跳槽,故意违约现象多有发生。毕业生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人心理和挑三拣四的享乐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4.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今天,各高校均设有绿色通道,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便乘虚而入、伪装困难,试图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将他们本应缴纳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购买高档消费品甚至谈恋爱等支出,以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5.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老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人骗钱等。这种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考试、求职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片面教育的潜移默化,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接踵而来,金钱面前、利益面前,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见利忘义,自私狭隘的诚信道德层面的偏差,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违约多发等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坑蒙拐骗偷的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权力与金钱的罪恶交易等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的今天,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和腐蚀着神圣的校园净土,大学校园里也随着社会上制假贩假的不良风气刮起了弄虚作假之风,急功近利的虚假行为时有发生,“说谎”、“作假”、“欺骗”、“隐瞒”等字眼污染着校园的纯净,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所致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伴随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向导,对大学生一生的性格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却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子女们更多的物质保障,恰恰忽视了子女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便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们,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传统道德缺失,包括诚信意识的淡漠和诚信行为的缺失,因此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已对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1.“双全”动员,“两课”教育。“双全”指的是全方位和全员,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集中高校的全员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高尚的品格、诚信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影响教育学生。“两课”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创新理论授课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增加诚信类专题性的讨论环节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这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

2.建立大学生评估登记制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具体抓好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这两项重要工作,在诚信档案中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等专向记录,而且要把这些记录延伸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从制度方面强化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以他律达到自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校园。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在大学生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签字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宣传诚信和开展活动,不仅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机结合,而且也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营造诚信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民众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良好人文社会氛围。作为85后新一代大学生的家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不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女的特点,还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营造人人诚信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假丑恶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蔓延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在考试、学习和生活上的诚信缺失,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滞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教育机制的弊端和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传承和道德延续的有效途径,是关乎祖国,关乎未来的伟大德育工程。因此,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通过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形成合力,必将会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德,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与外因,并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反思

第一,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外因。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敏锐性,善于主动与时代潮流产生共鸣,也容易接受并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些消极的信息。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发展的今天,各项配套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各种不合理的手段,甚至是不合法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段社会转型的期间,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西方个人主义的观念进入并影响着我国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地拉大,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生活奢华,行为方式混乱,衍生出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不断影响着我国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经济规范,同时,一部分公众人物与地方官员在诚信品德建设方面视诚信为儿戏,钻国家诚信建设的漏洞,这些不合理思想与行为都影响着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的思想,会使大学生将实现自我利益视为唯一的人生目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其次是校园环境的影响。在全国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建设受到广大学者的再次重视,然而高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高校管理人数不足,管理学生较多,只能根据学习成绩和在班级的表现情况打分,几乎涉及不到大学生诚信这一项,不能深刻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这些都反映了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忽视。少数高校教育者对师德教育的消极态度,在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忽视大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这是高校大学生教育内容滞后、高校诚信约束奖评机制建设不健全的表现,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诱导了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的行为。

最后,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孩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思想的发展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表现,同时,有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忽视自己的诚信行为规范,无意引导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有些家长甚至默许了孩子的诚信缺失行为,这样的不诚信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进入大学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二,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缺失的内因。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的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真正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高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建设,这是内因。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自身诚信品德的认识不足。高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是大学诚信品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有些学生认为有诚信的老实人会吃亏,因此在考试、招聘等环节上弄虚作假,可以得到好的成绩和满意的工作,这样,会使得一些具有诚信且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同学心理失衡,会错误的认为不诚信的手段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对诚信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认为诚信就是迂腐的错误观点,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认识不到诚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评价能力不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性格方面相对于中学生较为成熟,但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心理仍然复杂多变,表现出来的行为也经常具有矛盾性与不成熟性,自我控能力不稳定,缺乏自身的诚信品德评价能力,往往在面临诚信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或受到利益的诱惑会放弃自己的诚信乃至道德准则。

最后,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弱及自身价值取向具有偏差性。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得到了父母给予的一切,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较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得失,自身价值取向不明确,存在严重的偏差,这也影响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的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第一,高校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体系的完善。

首先,高校大学校园诚信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校园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有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荣誉感、信任感。高校应把诚信品德教育做到方方面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诚信品德的良好氛围,良好的诚信氛围能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遵守诚信,会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力。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诚信品德的修养。高校教师工作者是教书育人的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高校校园的社会风气,加强诚信品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与资源,努力创新,将诚信品德的教育工作做到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强化教师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注重教师的整体道德水平尤其是个人诚信度的考核与监督,使高校诚信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

最后,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与奖惩机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网络也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空间,会出现许多各类各样的消息,使大学生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诱导部分意志力较差大学生放纵自身的行为,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在校园网络中创造诚信的网络环境,建立与诚信相关的网络版(上接299页)块与奖惩机制,通过合理有效的网络制度来保证诚信教育的实际效果,将诚信行为与高校大学生评选各种奖励等挂钩,对诚信品质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

第二,营造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诚信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快速的发展要求道德与法律的相辅相成,健全的法规是诚信品德的前提与基本保证。我们应将诚信品德教育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建立健全的诚信法规,及时修订不合理的诚信法规,对失信的行为方式加大惩罚力度,将所有的经营活动纳入社会诚信法规的道路中,实现失信行为的逐渐减少,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

其次,加强政府的诚信度。政府在社会诚信管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形象与决策都直接反映了政府的诚信度,政府需要积极宣传诚信品德的理念,规范自身的诚信行为,提高自身的诚信度,推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让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树立人们的诚信意识。

最后,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环境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注重诚信环境的建设,我国正朝着发达的市场经济前进,诚信品德的建设必不可少,以信取利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强力保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生活在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更好的树立与加强自身的诚信观。

第三,转变家庭诚信教育的理念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首先,提高家长自身的诚信品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地运用奖惩手段来引导孩子成长,转变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观念,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品德观念。

其次,家长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急于功利主义,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做人的道理、是非的观念,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诚实守信行为,让孩子从思想观念上认为诚信品德是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最后,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在发现孩子出现不诚信行为时,应及时的指引、批评教育;当孩子主动说出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或疑惑时,父母应该及时的指点、赞扬与肯定,以便支持与奖励孩子正确的诚信品质,从而有效地培育孩子的诚信规范,让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晖:《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笫2期。

[2]罗艳:《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学理论》2010年第12期。

[3]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概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4]【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涛、马莉、刘庆:《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科教导刊》2010年第6期。

第8篇

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个体的立身之本,也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以加强诚信为指向,建立并有效利用大学生诚信档案,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完善、道德实践的躬行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

诚信;诚信档案;道德教育

一、引语:大学生诚信危机

大学生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根据近年来各地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已迫在眉睫。考试违纪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学杂费、逃避归还助学贷款、伪造简历、就业违约等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和错误的诚信观念不仅阻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的营造。大学生是未来公民的主体,承担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其各方面素质高低与党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是否具备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是大学生能否成为现代化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关键,因此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规范。高校面对当前诚信危机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其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种种举措中引人瞩目的亮点。梳理诚信档案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内涵,以及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重大意义。

二、“诚信档案”的意蕴和诉求

诚信档案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与西方对诚信伦理规则的理解和追求密切相关。诚信在西方文化中有多个源头,一是来自古希腊文化的“善恶”、“公正”等概念。古希腊先哲们认为,“公正”和“正义”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准则,而这种“公正”和“正义”的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由此达到人们追求的“至善”境界。古希腊这种与“善恶”、“公正”相联系的诚信思想影响了后世西方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另一个便是基督教文化对诚信的道德追求。《圣经》中对于诚信(trust和confidence)有过多次论述,如《箴言》中讲到:“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基督教教义将失信视作一种会受到惩罚的恶。基督教的诚信观念对西方道德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力,成为西方人诚实守信的内在约束力。最后,西方诚信观念还源自近代商业社会的契约伦理观念。欧洲历史上商业贸易发达,由此形成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履行契约合同的诚信观念和制度,这种观念和制度也被纳入西方私法,成为调节人们商业和其他行为的准则。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典中都能找到对诚信的表述,诚信是历史上西方国家商业贸易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综上所述,西方诚信道德观念发展到近代,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涵两个方面,既是一种需要人们倡导的内在道德品质,也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外在规范和准则。而西方信用档案(creditfiles)就是在这种诚信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1801年世界上首家征信机构在英国布鲁克林创建起,信用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无所不在的社会信用网络,对西方民众失信行为和诚信观念造成极强的控制。在欧美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主要包括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等等。目前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这些国家基本社会管理制度,而个人信用档案作为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被视为西方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总之,信用档案是为实现公平交易的基本伦理准则所做的外在性的制度安排,它与近代市场制度的产生和完善息息相关,是市场经济对个人和各种组织社会生活实践的要求。在当代欧美国家,大学生信用档案一般被纳入个人信用档案范畴,被视为个人信用档案的子类由各国征信机构进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其教育背景及受教育过程中的学术诚信状况,以及经济活动中收入支出和纳税、还贷记录等等。

三、建立诚信档案,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当下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危机说明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经验,创建并合理高效使用大学生诚信档案,能有效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始于20世纪末期,目前尚在探索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有机载体,它比较全面且动态地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时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诚信状况。诚信档案可以将大学生在公共领域的失信行为纳入到诚信体系中,使其明确诚信道德内容,并通过长期约束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

(一)开展诚信教育完善大学生道德认知结构人们的道德行为必须依赖所了解的道德知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指出:“必须先体验到你们所谓职责的重要,道德法则的尊严,以及当事人因遵守法则之故眼里所见到的直接价值,然后才能对自己契合法则一事的意识感到满意,并在自责违反法则时感到惨痛。”[1](p39-40)如果对道德法则的内容没有全面详细的认知,就不可能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也会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无动于衷,自己也不可能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目前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化层面上,教育框架看似完整牢固,但内容刻板、生硬,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习得的道德认知非常肤浅片面,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素质也是脆弱且不堪一击。而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大学生诚信档案能够明确让学生区分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界限,学校以诚信档案为载体对不诚信行为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不致由于没有明确界限而做出失信行为,这能够推动大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认知结构,深入掌握道德概念的内涵,并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利用诚信档案引导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道德的核心特点就在于它的践履性,道德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它的神圣性和崇高性。然而当下“90后”的大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差,责任意识缺乏,因而他们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而且在知行上也很难达成统一。从近年来各高校开展的诚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大都认同诚信作为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交往规范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却难以时刻保持诚信。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对于正值青春躁动期的大学生来说,更多属于认知上范畴,在现实利益权衡下,大学生在实践中很难做出遵守诚信规则的抉择。因此对于道德观念已初步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只有“提高违反道德的成本、加大触犯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才是更为直接的约束力量”。[2]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使用制度,能够“以一种契约的形式来加大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度”[3],使道德实践融合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来。国外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中的分级制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分级制度是指学校将学生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将其划分为可消除行为和不可消除行为,前者主要指主观上非故意或造成影响较小并得到积极弥补的失信行为,这些行为是可以在档案中消除的,如从图书馆借书逾期不还,归还后经个人申请可以删除此项纪录。而后者主要是指行为者多次故意或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这些会长期保留在档案中,如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甚至是犯罪行为等。这种分级制度有效地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

(三)对诚信档案进行道德评价有利于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结构中较为持久和稳定的情感定势,它是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爱憎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包含义务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等。道德情感是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也固化和调节、激励着他们的道德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的塑成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依据诚信档案内容进行一定的信息反馈,即道德评价,有利于激发并巩固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学生的行为符合诚信道德要求,教师做出赞赏、满意等肯定性情感表达,反之则不然。正面的道德评价能满足学生的道德荣誉感,使他们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体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情感的力量会促使人们寻求权威的认可,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而且在群体中普遍存在模仿、趋同的心理倾向,人们往往会效仿获得认同的行为。这种心理需求和心理倾向能够激励人们去从事高尚的道德实践,以寻求别人的认同,并达到自身的完善和充实。

外力的强迫虽然也会驱使大学生趋善避恶,然而这种约束不能触动内心情感,也无法体现道德活动的高尚性,一旦外力强制消失,行为者很可能将道德规范弃之一边。如果高校能够建立并积极有效使用大学生诚信档案,根据诚信档案记载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表彰或批评,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守信用的愉悦体验,和不守信的失落感,让学生带着热情履行道德义务,促使他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用诚信来满足自身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而且通过较为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这种道德情感体验可以不断重复出现,必然会强化大学生对诚信现象的认识,并巩固诚信行为的成果,最终形成诚信行为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四、结语

目前“明礼诚信”已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和政府更是将“诚信友爱”视为和谐社会的一大主要特征。我国对诚信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反映我国诚信危机的严重性,以设计科学、内容详尽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为基点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诚信道德氛围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2]李萍.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及其反思[J].徐州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15,(1).

第9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诚信意识培育在班级、学校、社会等三个层次的目标定位与制度构建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应注意将三者融合而不能分割,同时应注意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岗位职能、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和校园文化的塑造功能。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意识;培育;制度层次;目标定位;构建模式



近年来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直是学者乃至社会公众关注的议题。从诸多负面报道中可知,无论大到助学贷款、还是小到考试测评都暴露出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困境。这一困境的形成机制,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我国社会大环境所存在的弱诚信化倾向,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解读;其次,高校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方面,似乎也应进行自我反思。不难看出,面对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位现象,仍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予纠正。而关乎高校范围内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则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可知,同行在建构针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路径时,习惯于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寻找出路。诚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所营造出健康的校园思想文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诚信意识的培育效果。但在缺乏有效、公信的制度安排下,仍然难以在实质上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失范问题。

正因如此,以下将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解构

从意识内涵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属于大学生的思想范畴。从而,在思想指导行动的逻辑关系下,引导他们的行为符合公认的规则。为此,这里须对大学生诚信意识进行解构,其目的在于厘清该意识所包含的组分。

从由低到高的层次顺序来看,大学生诚信意识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班级层次的诚信意识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他的社会属于首先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来呈现的。就班级集体活动而言,不仅包括日常的学习活动,还拥有更为丰富的课外活动。为此,这一层次的诚信意识,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类。

(1)学习活动中的诚信意识。这里诚信意识,自然是通过维护上课秩序和考试纪律中体现出来。实践表明,目前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过去更加密切,时常出现因兼职而无法正常上课的情况。其中,部分学生可能编撰请假事由,或找人代替等形式来应对教师的点名。关于考试纪律而言,便是作弊行为的发生。

(2)课外活动中的诚信意识。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与同学所建立的互动经验,将深刻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的为人处世风格。从课外活动的表现来看,可以是班级组织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对于后者而言,时常出现因经济事件而导致的行为失范问题。

2、学校层次的诚信意识

不难理解,学校范围又构成了大学生更大的活动范围,从而更能体现出他们社会属性的类本质特征。由于大学生以系(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因此在学院层次主要以助学贷款、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与之发生联系。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在助学贷款管理中时常出现部分大学生的违约拒还现象,甚至有学生以“消失”来拒绝偿还贷款。在这种行为发生的背后,必然有他们的思想意识作为推动。就奖学金的评定而言,尽管会经过系(院)的初审,但仍然可能发生部分学生杜撰申报材料的现象。而这当然也受到他们主观意识的作用。

3、社会层次的诚信意识

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所产生的诚信问题,并不与高校产生联系。而笔者却认为,大学生社会层次的诚信意识缺位,仍延续着在校期间的思想逻辑,只是针对具体的事件所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最近被媒体播报的,一位老人长期资助贫困大学生,但部分学生在受资助期间和毕业后,都未前去看望和感谢这位老人。尽管面对镜头,老人表现出了豁达和理解。但对于那些缺乏感恩情怀的大学生来说,难道不是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吗。毕竟,“感恩”构成了诚信意识的外延。

通过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解构,以下将具体讨论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

二、解构基础上的制度建设目标定位

如同上文分层次进行诚信意识解构那样,在进行制度建设时也应在目标管理下,满足分层次定位的内在要求。由此,目标定位可概括如下:

1、班级层次的目标定位

作为高校基层制度建设,其仍然须遵循学校总体制度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针对大学生目前在学习中和集体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其制度建设目标定位如下:

(1)学习方面。首先应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因此,针对部分学生而言,可以从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两个方面在定位。激励制度目标要求,激发起班级学生自律的意识,并在操行分值和其它资源分配上向表现良好的学生倾斜;约束制度目标,则通过构建正式规章制度来遏制住学习中的非诚信现象,并在班级思想文化的营造上,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

(2)生活方面。不难发现,生活中非诚信现象的隐蔽性很强,较难被辅导员和其他教师知晓。因此,应在增强信息反馈、优化寝室文化等方面下工夫。

2、学校层次的目标定位

与班级层次的目标定位不同,学校层次目标定位的实施主体是学校管理层(如校党委)。相对而言,该层次的目标就显得宏观,且具体的目标指向也具有宽泛的特点。上文将助学贷款的按时偿还,引入到了该层次的诚信意识培育之中。为此,此时在制度建设目标应定位于: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与反馈机制。惟有这样,才能客观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同时,也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为学生带来了制度压力,促使部分学生抛弃可能萌芽的机会主义动机。

3、社会层次的目标定位

第10篇

一、研究现状

何玉辉等(2008)认为考试本身不科学也是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试形式的单一化,考试内容的教材化、陈旧化,导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单一化、格式化,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的考试仍然侧重于死记硬背,只能反映学生背诵记忆的能力,部分考生就利用各种作弊手段,投机取巧。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学生需求,导致学生不愿投入精力学习,考试时就自然免不了作弊。一些试卷设计上的漏洞,也在客观上为作弊打开了方便之门,如过多的选择题就非常容易被抄袭。从预防与控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规范考试纪律以及完善考试制度角度,覃永昼、林丽(2007)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举措:加强道德教育,拓展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渠道;建立诚信档案,把学生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加强考试环节管理,严整考风,加强考前命题、考后改卷的保密环节;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不再固守于闭卷考试形式,采取开卷、论文报告、作业、设计、实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改革考试作弊处理办法等,并主张将考试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作弊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刘洪莉(2011)认为学校应该建立客观全面、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比如设立各种单项奖学金如学习进步奖、单科成绩优秀奖、自强奖、发明创造奖、专业成绩奖、创业实践奖等,通过这些奖学金的设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得不同层面的学生得以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避免“唯成绩”论,从而自觉远离考试作弊。

二、大学生考试诚信干预模型构建

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就出台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18号令),规定了教育考试违规的行为及处理办法,各高校也相应制定了各项考试管理制度。但是,考试作弊歪风依然渐长,考试作弊己经不仅是个别学生的品德问题,而且成为高校的普遍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而且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考试诚信干预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1.大学生的功能分析。大学生是考试诚信干预的对象。传统的考试诚信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学校考试制度、惩罚措施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今年来的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行为频发引发了社会更多的思考。根据动机理论,任何人的行为都由一定的动机驱使,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行为也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分析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动机,早期干预大学生考试诚信的态度,进而影响大学生考试诚信行为,这是大学生考试诚信干预机制的核心。因此大学生应该是考试诚信干预的对象,应该从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动机入手进行干预。考试诚信是大学生诚信体系的重要部分。

2.学校的功能分析。学校在大学生考试诚信干预中起主体作用。传统理论更多强调高校在大学生考试诚信体系中的规则制定与惩罚,但忽视了对大学生考试诚信的道德认知教育,即便是存在道德教育,更多是命令式,告诉学生怎么做。事实上,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备较好的道德学习和认知能力,他们不再像中小学那样一味地接受成人教育理念,他们更多会思考为什么,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需求正当性理由,这恰恰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所在。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建设中的功能重要体现在:(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构建考试诚信支撑系统。(3)完善学业欺骗惩罚制度。

3.同伴的功能分析。许多研究发现同伴的考试诚信和失信行为对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许多考试作弊的学生都认为有其他同学采取不诚信行为,如果他们自己不采用作弊行为,那么他们必然导致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他们也表示如果一些人通过作弊获得分数,甚至获得奖学金等其它好处,这将是对那些坚持考试诚信的同学非常不公平的。其实这里面有如下假设:第一,有其它同伴采用考试作弊行为。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措施。第三,作弊的同学获得利益,同时损害了坚持诚信考试同学的利益。因此,同伴的诚信行为对大学生考试诚信态度和行为影响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求学校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试诚信监督体制。另一方面需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大学生的公平感会极大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促进学校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考试诚信干预机制构建建议

1.学生视角。大学生一方面是考试诚信干预的对象,同时也是考试诚信机制构建的重要参与者。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分析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动机,以大学生视角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有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干预: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大学生考试诚信受到诚信价值观的影响,要想从源头减少大学生考试不诚信行为,改变态度,降低动机是重要的手段。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有自我的独立判断,所以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机理,让学生了解和认知诚信价值观的正当性,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在这里需要避免的误区是:告诉学生们做什么,不告诉他们为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成年人感受失去自我参与和决策的机会,他们很容易对某种价值观的灌输产生逆反,甚至那些对自身有利的事他们也反对。因此,从学生的视角,告诉他们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学生的参与与决策也会影响对价值观引导的接受度。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大学里学习能力的提高比起知识的接受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替速度快,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许多在考试中作弊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一方面由于自身智商等差异造成,另一方面,大学学习能力的学习不够,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高校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由于学习能力欠缺,在面临大量大学学业考试时,许多学生选择采取不诚信方式获取成绩。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11篇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诚信是中国古代哲人极为重视的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儒家把诚信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周敦颐《通书诚下》中也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崇尚诚信,耻贱伪诈的。然而,当社会发展到今天,诚实守信这一美德却在逐渐地丧失。一些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利益的驱动下,言而无信,导致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即使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仍然能看到那一处处虚伪失信的“风景线”:从考试作弊到借贷不还,从简历注水到就业跳槽等等,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令人堪忧!高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如果任其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内滋长和蔓延,必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因此,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当前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诚实守信是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之一,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先导和垂范作用。鉴于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而大学生也在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自我发展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接受并认同了诚信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完善自身的人格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诚信的主流是好的,但勿庸讳言,大学生们在道德的认知与行为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求知中的诚信缺失。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的是为自己整个人生的成才发展和事业的成功打好基础。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便随之产生:诸如上课期间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逃课上网;做作业时抄袭或请人代做;撰写毕业论文时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花钱从网上购买文章来应付了事;考试时为蒙混过关或获取高分而不择手段的进行舞弊。有的甚至在英语、计算机过级和研究生入学等大型的考试中寻找“”替考,一些“”为了自己的私利也不惜铤而走险。

(二)交往中的诚信缺失。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但当今的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却不乏失信的现象:一是骗父母,有的大学生为追求高享受,不惜骗取父母的血汗钱,而为了所谓的“不让父母伤心”又偷偷地篡改成绩通知书;二是骗朋友,一些大学生在交友和谈恋爱时,动机不纯,纯粹是想利用对方或“玩玩”而已。一旦目的达到,便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三是失信于老师和同学,有的大学生经常在老师、同学面前撒谎,向老师、同学借钱、借书籍后逾期不还;四是失信于政府,主要表现为借贷不还。国家实行助学贷款政策旨在不让贫困的大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但有关的调查表明,在一些贷款的毕业生中,真正按期还贷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逾期不还。

(三)择业中的诚信缺失。一些大学生们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在自我推荐的材料中弄虚作假,如虚构个人简历、教育背景,更改学习成绩、“克隆”各种证书等等,以增强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造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不信任,也增加了用人单位人才甄别的困难。有的大学生不负责任地草草签约或与多家签约,然后又频频跳槽,随意毁约,个别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加重了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问题。

(四)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大学生中网络诚信失范问题日益突出:撒谎、谩骂、盗窃、诈骗、侵犯个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在点击鼠标中频频发生,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与传播、黑客骚扰等电脑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传统的制约。中国传统诚信观中有其精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古人所倡导的诚信是以社会背景为基础的,由于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血缘经济,所以,我国传统诚信观强调的诚信往往局限于熟人、朋友、亲人等狭小的范围内,具有封闭性。由此可知,中国传统诚信观无法在广泛意义上超越血缘、地缘等关系限制的人文圈,难以在此之外建立更广泛的信任圈。受传统诚信观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讲诚信只对周围的熟人社会负责,而在这个圈子之外,则秉承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易吃亏”等等带有消极因素的古训,导致大学生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缺乏。

(二)现实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群体,本质上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也会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旧体制的仍然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道德、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信仰、信念往往容易缺失或动摇,而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又诱使人们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大量诚信缺失的行为便随之产生:诸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弄虚作假、故意违约、偷税漏税、欺上瞒下、贪污受贿等等,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使得大学生们在接受的教育与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一些学生随波逐流,导致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三)应试教育的偏执。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均存在着重智轻德现象,父母关心的是孩子能否得高分、进名校,学校追求的也是升学率的高低,就业时接受单位同样看重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则往往被忽视。此外,一些高校招生中的虚假广告、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腐败以及毕业生推荐中的虚假鉴定等行为,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抑制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

(四)自身素质的欠缺。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娇惯和社会的过度呵护,往往容易使其滋生任性、自私的心理,导致道德责任感的相对缺乏,行为上往往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抛弃诚信。此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当今社会的本质或主流,轻易地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动摇自己尚不稳定的诚信理念,甚至做出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

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矫治

(一)开展诚信道德教育。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应在已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其他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知晓诚信的重要性,懂得在人际互动的社会活动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去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

(二) 优化社会诚信环境。矫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还必须优化诚信的社会环境,要将诚信作为主导价值之一予以大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欺诈可耻”的理念和氛围。政府和领导干部,学校和教师应率先垂范,使诚信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认同的行为准则。

(三)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诚信观念的确立关键在自律,但还必须有刚性的措施加以约束,而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奖惩情况、信用记录、学校鉴定等。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因为诚信档案能有效地制约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加大不诚信者的“成本”,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做人都有很好的制约作用,同时,诚信档案也将极大地方便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降低用人风险。

第12篇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诚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alysis in New Times

SHI Lei

( College of Eastern Liaoning, Dandong, Liaoning 118003)

AbstractHones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it is on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which the new time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ill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However,it has been caused society much concer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onest crisis in these years.The essay points out the phenomenon and the caus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honest crisis,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y analysis in detail.

Key wordsnew times;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alysis

诚信是新时期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大学生诚信问题表现

(1)学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旷课、早退、迟到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大学不用学习,因而出现迟到早退或逃课。二是伪造试验数据。有些理工类大学生敷衍了事,将实验数据调到理想的状态蒙混过关。三是考试作弊。大学生作弊行为比较普遍,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作弊的现象不但存在于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中间,还存在于较好的学生之中。

(2)经济方面。一是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助学贷款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部分学生不讲信用,使得这项政策难以为继。二是在申请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蓄意夸大困难程度,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谎称家庭困难,有的学生找人托关系,增加了补助发放的难度。三是恶意欠缴学费。一些学生的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又给学院解决贫困生问题带来困难。

(3)社交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社交中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时,希望自己当红花,他人作陪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凡事有利才行,在评奖评优等活动中,找关系拉选票等时有发生。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谩骂攻击,在论坛中发表不负责的言论,大肆传播虚假信息等。

(4)就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就业等材料上造假,或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合同。他们通常把所签的单位当作跳板,当找到更好的单位时,就单方面撕毁合同。以至于企业和用人单位失去对大学生的信任。

2 大学生诚信问题原因

(1)历史原因。历史告诉我们,每当社会转型时期,就会产生一定的思想混乱,导致行为秩序混乱。当前的社会信用缺失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伴生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马上建立起来,社会的变化发展与道德规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道德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诚信危机。所以说,诚信危机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的糟粕也乘机进入中国,而校园是接受新知识的先锋,但是我们相应的抵御措施却缺少变化。道德建设的滞后,让众多国人坚定的信念轻易输于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拥护金钱至上的人越来越多,诚信的地位越来越低,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对校园产生冲击。

(2)教育原因。学生成长于家庭中,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成长,且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顾及别人感受,做事不守信。这些问题是当今独生子女的通病,进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纵观当今高校教育,德育培养不够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学生知识,育则是帮助其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那又如何培养诚信?

(3)现实原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越快,诚信要求也就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机制也存在不够完善之处,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许多不法分子或企业趁机钻空子牟取利益,进而导致一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诚信现象的存在。而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中此种现象猖獗,学校也难不受其影响。

3 大学生诚信问题对策

(1)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首先,完善市场信用制度,促进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增强人们遵守诚信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学校要做到全员育人,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三是打造信用政府,确保各级干部诚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全民树立诚信的榜样。在全社会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把诚信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引导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诚信原则。最后,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承担起培养四有新人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不诚信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形成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一是建立诚信档案。建议一份可全面反映学生诚信情况的档案,如实展现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在其毕业时跟随档案一同送往用人单位,进而将学生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二是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对学生诚信情况随时记载并相互评价,且根据实况适时展开诚信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将学生诚信情况作为选优评先等的主要依据。学校成立诚信教育的管理系统,从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要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