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诚信

大学生诚信

时间:2023-05-30 10:55:16

大学生诚信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意识;诚信制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做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在评优、入党、争先进、推免等活动中还是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衡量。更甚者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虚伪的事情,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雇用他人撰写论文等,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2.制度和诚信体制尚需完善

一个人能否确立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完善。当前的诚信现状往往是:讲诚信者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视、排挤、打击报复;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相反却攫取了大量的非法收益,这些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分为几方面来看,不仅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还应该当成制度环境问题。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规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诚信体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及时有效。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失信的内因主要是责任意识淡薄,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反思的能力,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认识,容易将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会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家庭和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追求名利,极少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诚信问题解决措施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最好从组织制度和思想三方面来抓。

1.组织方面

要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环节的建设。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必须选择素质水平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较强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当。同时要注重辅助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在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和他们自身良好诚信形象的“榜样效应”,从而有力地带动同学。

2.思想观念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诚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要把诚信作为高校和学生行为的基本规范,注重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要把诚信建设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首位,将诚信视为一种文化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发扬。

3.制度方面

(1)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

(2)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

(3)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

(4)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道德建设。

(5)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6)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课题名称: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第2篇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在大学考试中,总有一些同学走捷径,致使考试作弊情况屡禁不止。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之间抄作业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同学长时间不归还所借书籍或不能完璧归赵;在学术方面,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或找“枪手”发表,更有甚者伪造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的数据。殊不知这些行为,不只是自欺欺人,也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二)生活方面诚信缺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同学表里不一,待人不真不诚。在网络交往中,有同学利用虚拟空间的漏洞,发表一些有违社会公德、人情道德的不良信息和视频,利用网络这一交友媒介,骗取别人的金钱、感情。在校园恋爱交往中,有的同学玩弄他人的情感,最终对他人造成生理或者心理上无可挽回的伤害。 

(三)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一些同学恶意拖欠学费,利用一些假证件来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更有甚者毕业后不能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在同学之间,有些同学喜欢占别人小便宜,借他人钱不还;有的同学为了钱,不惜去欺骗父母,供自己享乐;还有部分同学,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去做一些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四)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大学毕业生在制作求职简历时,伪造一些并不属于其自身的奖状或者荣誉证书,以此来夸大自身的能力;在寻求到更好的职位、待遇或者工作不如意时,有同学武断的不履行工作合同,不考虑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客观原因 

(一)学生对诚信认识不清,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在诚信的理论认识层面上对诚信持敬重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诚信有足够正确且深入的认识,对诚信的重要性有十分清醒的认知。大部分同学对诚信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传统道德规范积累上的,对诚信并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此外,大学生在践行诚信时,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健全,思想还不够独立、坚定,以致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会因为外界的种种因素而放下诚信之初心,选择妥协退让。其实,这正是一种以鼠目寸光得今日之利而断明天前景的不理智表现。此外,部分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人格不健全等也是造成其诚信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的不良示范作用,家庭教育观念片面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在当前严峻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许多父母只追求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此外,一部分家长并不注重自身言谈举止,以致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思想。在不注重和不注意的双重作用下,孩子的诚信意识就得不到加强,更谈不及提升。 

(三)学校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诚信制度不健全 

学校是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行教育机制下,不管是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学校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致使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很强的诚信意识和习惯。对于大学的诚信教育,一方面学校领导对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水平不高或学校实力薄弱,致使学生们并不能享受到一些有意义、有影响的引导性诚信教育课程。学校不完善的诚信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不足,一些学生的诚信意识就很难自觉树立,学校中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状况都与诚信体制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班风、系风、校风不正,没有给同学们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也是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四)社会大环境秩序混乱,诚信意识日益淡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与中国优良传统相背驰的思想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传到了中国,而这些思想被部分国人所接纳并推崇,并出现了一批民族虚无主义者,而大学生也成为此群体中的一份子。这些“新”思想在部分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诚信随之离他们渐行渐远。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市场化无疑是竞争更激烈了,一些企业为了赢得其在市场中的主动权,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以牺牲普通民众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人们真的是对社会的诚信失望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转变。近几年“碰瓷”事件屡屡被报道,这些无疑不是在考验我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诚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斥着这样的负面的、不诚信的信息,社会整体的诚信度可想而知。这些不诚信的事件也在无形中考量着人与人之间诚信,当然也包括大学生。 

三、大学生群体的诚信建设 

(一)个人要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部分大学生的不诚信与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勇于担当。同时,大学生要在这个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严格自律、自觉,坚守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此外,作为大学生要有正确、坚定的是非观,面对是非,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唯利是图,过于功利。大学生要把诚信作为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准则,只要是自己承诺过的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身体力行,履行承诺。

(二)家长应认识到自身责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在孩子的面前树立一个是非分明、负责、诚信友善、自觉自律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明白一个只会读死书的学生既不快乐也不健全,只有加强孩子的全面教育,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并有可能拥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在社会中拥有个人的一席之地。 

(三)学校应软硬兼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校通过班风、院风和校风的建设,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诚信和谐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学校可采用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子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所谓理论创新就是采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并进行持续教育,让同学们在对诚信教育的内容感兴趣的同时,也能对诚信有正确、全面、系统的认知;所谓实践,是老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诚信课程实践作业,使学生能真正的从内心和行动上尊奉诚信的原则。学校要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力求建立一个规范、系统、实用的诚信体系。同时,学校在建立诚信体制时,可以向同学们征集意见,一方面可以直接的了解学生们对诚信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利于诚信体制的宣传,也能为诚信制度的执行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此外,学校可发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老师或学生,通过他们对诚信的学习和践行,产生一定的示范影响作用,以使其他同学也能在无形中遵循诚信。 

(四)社会中各个主体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在诚信建设中,新闻媒体要发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大的优点。多报道一些有关诚信或者对社会产生正能量影响的人或事,使大众耳濡目染,牢记诚信。政府一方面要做诚信的表率,要清廉执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和控制。此外,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并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创新、改革教育体制,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要照顾好他们的“衣食父母”,生产优质健康的放心产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社会责任,让普通消费者对企业家的恶略印象逐渐改观。除此之外,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认识到,个人的不诚信行为,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风气,因此每个人都应将诚信准则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诚信的缺失非一朝一夕所酿成,也非一人之力所造成,因此诚信的回归需要长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准则,只要每个人都朝着诚信迈进一小步,那么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也就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5. 

[2]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冉育彭.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诚信;信任危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人之为人的重要道德基础,也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石。然而,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多样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消除校园信任危机势在必行。

一、正确认识诚信与诚信缺失

(一)诚信

1、道德意义上的诚信观。诚信在道德范畴,强调的是人们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德立人,确立诚信的品格和境界。《孟子》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的道德品质养成后,就可以转化为诚信的道德实践,以诚待人。

2、法律意义上的诚信。“诚实信用”作为法律最早出自于罗马法,其意指诚实、善意、正当、忠诚等,主要体现和适用于“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中。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法律层面上的诚信,强调的是外在的强制。

3、经济学意义上的诚信。在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是从社会系统的思维视角出发来把握信任问题。人是自私和理性的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在这个意义上,诚信就可被定义为是经济人在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在交易博弈中,经过理性算计之后的一种行为选择。可见,这样的信任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4、社会学意义上的诚信。在社会学领域,诚信被视为一种“软规范”,它与作为“硬规范”的各种法律和规范一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良性资本,诚信强调的是一个特定人群或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违规行为的自动惩罚机制和相互之间的高度信任。它要求我们在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往中,信守承诺、确保相互间的行为可以信赖。

通过对以上诚信的概念进行的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研究者对信任的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但他们之间是具有某些共性的,即诚信是一种预期、信心、信念或确认。

(二)诚信缺失

1、经济学角度看诚信缺失。在经济学看来,个体之所以不讲诚信,就是违约、不讲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守约、讲信用行为的收益。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信用共识,就意味着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契约失衡,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制度安排遭到了破坏,市场经济少了秩序,少了游戏规则,交易双方就无法进行正常交易,在这样一个信用缺失的环境中,社会的很大部分资源、人力和时间都充当了交易成本,造成浪费。

2、心理学角度看诚信缺失。在心理学看来,诚信缺失是指人们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出现了不诚信行为,当不诚信行为成为个体稳定的行为倾向或生活态度,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屡次发生时,我们就会把这种行为视为某个人的人格特征。诚信的缺失,从人格层面看,它以获得个人利益、损害个人信誉及他人利益为前提,其行为方式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人们所抛弃和憎恶的。

3、社会资本角度看诚信缺失。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一般情况下,社会资本是人们从事其他有目的行动的“副产品”,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是行动者有意投资的产物。诚信则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诚信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前提条件。在诚信缺失的低信任度的环境下,大学生会失去应占有的社会资源,阻碍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

4、社会学角度看诚信缺失。“失范”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在他看来,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失范,即道德失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道德活动中没有或不按作为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行事的状况。诚信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缺失如果出现在个体的人身上,它就有可能使个人失去各种美德,做出不诚信的事或成为不诚信的人;如果出现在社会群体之中,它就有可能使社会成为一个无序社会,如果情况严重,就会使社会变成如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的战争”或“人对人像狼”的社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诚信是每个人融入集体社会的一张必备的通行证,对于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就业压力、利益驱使等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令人堪忧。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曾传出报道:该校一女学生先后三次进入老师的办公室偷改自己的考试成绩,由此得到一等奖学金和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迫于就业压力,一些大学毕业生把别人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拿到复印室,改名换姓后,各种“荣誉”、“辉煌成就”尽收自己名下;每年都有在校大学生去替人进行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各种考试,他们自觉“无所谓”的一展身手却是对我国考试认证秩序和相关证书信用质量的严重冲击;一些享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却不按合同履行还款义务。如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向该市高校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1.8亿元人民币,而截止到2001年12月20日,进入还款期的1,250名大学毕业生中,仍有119人未还款,占总人数的近10%;面对利益诱惑,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采取“一女多嫁”:与几家用人单位同时签订协议,结果造成用人指标的白白浪费。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敲响同一个警钟: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探究

要解决问题,就要查明根源。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社会环境

1、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化。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来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塑造人和改造人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媒的发达、网络的普及,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因此,新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渐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仅靠学生在课堂学到的有限的规范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课堂上都没有涉及,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相冲突,特别是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课本上的内容时,学生就会产生矛盾心理,就会对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怀疑,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道德判断的基本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2、社会制度性原因。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在这个时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日渐瓦解,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远未最终确立,从而使社会道德秩序失衡;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政府政策多变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现代诚信制度方面,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众,包括大学生在内,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

3、经济学意义上社会失信成本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当“失信”被发现后,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使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法律、信誉等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造成失信成本过低的局面,从而致使违信用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学校教育

1、重“教”轻“育”思想的影响。教育由“教”和“育”两部分组成。“教”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而“育”则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然而,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形成只“教”不“育”的局面。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对抄袭、替考现象视而不见,为追求一次性就业率,不仅对学生毕业推荐表的“注水”包装视而不见,而且还刻意夸大就业率以作“表率”。同时,一些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出许多不诚实不守信的事来。“身教胜言传”,学生作出不诚信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2、约束机制不健全。学校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当今高校中,很少有制定关于诚信方面的纪律、规章制度的,即使有也漏洞百出,致使学校对失信行为惩罚力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制止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表现缺乏详细记录,更不要说记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在学生的年度品德评语中,也大都用“该生思想积极、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一类的套话,从其中根本看不出一个人品行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思想上放松自己,在行为上也很难令人满意。

(三)学生自身。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滑坡,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也是其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

1、心态浮躁,功利主义思想、从众心理严重。当代大多数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思想,但又往往容易从功利主义思想出发,从众心理严重,心态浮躁,缺乏积极态度和应有的自我约束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处理事情首先考虑到实用,不安心钻研学业,而是想方设法忙于考取各种证件,为失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2、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很简单,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所以,想问题、做事情,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的得失,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现实,往往失信于他人,失信于社会。

3、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不懂法,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严厉法律制裁。

(四)同龄群体。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青年时期,同龄群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当代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其身边同学作为其同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从饮食起居到思维、思想,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也不容忽视。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见别人不诚信自己也就不诚信,甚至认为自己诚信会吃亏,对于那些不诚信的同学,他们之间互立“榜样”,互树“楷模”,结果只会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加重。

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缓解并解决当前存在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一)社会环境。首先,确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必须要有监管机制,为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过去只注重强调个人行为如何才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而不注重社会具体道德机制的建立,致使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相背离。如果在道德建设中建立起惩恶扬善的机制,个人行为就能够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事业及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以解决社会交往中的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其中,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以及经济信用记录等。可以让用人单位或企业上网查询,以使一些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相当的透明度;其次,在社会上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强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此外,要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要搞好政府官员、普通公众的诚信教育,又要踏踏实实地搞好诚信的制度建设。

(二)学校教育。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各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各系开展、举行诚信承诺签字活动,党、团、学生会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诚信素质;其次,注重实践的作用,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运用诚信原则观察社会上的诚信和不诚信行为,了解广大群众对诚信原则的态度,最终形成一种推崇诚信、实践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诚信问题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所以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对大学生关注的同时,大学生个人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尊崇传统道德的人文价值,提高自身品性;强化自身信用意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并将其付诸实施;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并积极向周围人宣传法律。

总之,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生诚信危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历史性变革的门槛上,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做起,消除大学生诚信危机之现状,重树大学生诚实守信之旗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笪邦印,李伟.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与控制[J].2008.12.

[2]蒋云川.关于诚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何艺新.关于部分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

第4篇

    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弘扬民族精神,做诚信人,说诚信话,办诚信事,把诚信贯彻到各个方面。

    大学生要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作为新时代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诚信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且表现在理想、信念层面的坚定。“诚”不仅意味着诚实,更代表着忠诚;“信”也不仅是守信,而且包含着对自身信仰的承诺和实践。大学生要建立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热爱党、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并拥用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大学生要求知求真求实。学习求知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心。学习中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在求知学习中要勇于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要求青年大学生能不懈地追求真理;要求青年大学生能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地用实践检验理论;要求青年大学生不盲从权威,用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要求青年大学生认真对待作业、考试,实实在在求学。

    大学生要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考试,而且要自己独立生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诚信状况体现的重要阵地。诚信在人际关系中集中地体现与人交往的真诚、平等、信用以及责任意识,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问题、网络人际关系等方面。同学朋友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抱着一颗真诚之心,以兴趣、爱好、性格等标准选择朋友,同学之间关系真诚和谐。师生关系上,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尊敬教师,同时又不盲从,敢于对教师的权威挑战,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恋爱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具有端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恳切地追求纯真的感情,在恋爱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在网络人际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对于网络中人际交往,既要具有自己的认识和诚意原则,又要预防网络陷阱,不要在不了解对方真实情况前,把自己的家庭、经济及个人隐私告诉网友;不轻信网友的自我介绍,不要将网友带入现实生活;不约见网友或赴约。

    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虔敬务实的工作观念。工作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工作问题是考验大学生诚信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体现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一个重要场所。择业问题上,诚信要求大学生赞成并积极追求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从现实出发,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位,而不能不切实际地随大流,片面追求高薪、中心城市等。在择业过程中,诚信要求大学生积极务实,真诚面对用人单位,重信用、讲效率,踏实认真进行选择。

    做诚信人,说诚信话,办诚信事,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诚信首先要求大多数对大学生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各项活动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要塌实认真、虚心求教,注意交流,坚持在其中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讲求形式而忽视实效。

    中国自古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诸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几千年来,有关“一诺千金”的佳话更是不绝于史,广为流传。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更多的时代内容。“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代表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一群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下一阶段的成败。笔者就当今大学生诚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当今大学生诚信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 2 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 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3 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措

第5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伦理体系中历来备受推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几千年来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诚实守信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

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献中对“诚”和“信”有着深刻而详实的解读,“诚”“信”二字连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7在《荀子•不苟》中有“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之说,意思是说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妄夸诞则产生社会惑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从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宋明时期的程颐、程颢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为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2]可见,诚信不仅是交友之道、夫妇之道、治国之道,也用于生活的其他领域,其被赋予了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封建社会,儒家对“诚信”推崇备至。以“信”为例,一部《论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将“忠”和“信”看作是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孟子则将“信”作为“五伦”之一,到了汉代,“信”被列入“三纲五常”之中。虽然“诚”与“信”相互关联,但二者又存在着区别:“诚”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是对道德主体的单向要求,“信”是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多边要求。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道德的内容博大精深,诚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说,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基本的交友之道,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及其原因

“人无信而不立”是每个大学生都知晓的箴言,诚信也应该是每个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自我的人格目标。但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诚信道德现在受到了严峻挑战,许多既有的、人尽皆知的善恶美丑标准也受到冲击,道德滑坡严重,其中诚信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便是本应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高校,也逐渐出现许多不诚信现象,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可以说,我们遭遇了严重的“诚信危机”。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毕业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高校因为某学生作弊或充当被开除的报道;助学贷款违约、失信。虽然大学生不履行助学贷款合同协议,不按时还本付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不少的违约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意识,存在着有意拖欠的侥幸心理;求职履历掺假,就业协议随意撕毁。由于近年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学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在能力锻炼和培养上下功夫,却在简历上花心思,大肆注水;弄虚作假,拖欠学费。不少学生将家长早已给他们本应用于缴纳学费的钱用于满足个人的奢侈消费,从而造成学费无法按时缴清,等等。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这些诚信缺失现象,造成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养成阶段,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行为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严重背离,进而导致不诚信现象在大学校园的滋生和蔓延。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比喻或许不是很恰当,但的确说明当前的诚信危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塑造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网络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无不受到网络上传播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干扰。拿学生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来说,比如一些大学教授抄袭别人论文或是窃取别人科研成果的丑闻,不仅抹黑了教师队伍的形象,也破坏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耳濡目染之下,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冒险,接受甚至效仿不诚信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造成家长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较少关心孩子品行的培养和塑造。加之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的父母从小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甚至有的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认知自然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对诚信品格的培养就更成问题了。

(三)学校因素。

就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而言,方法僵化、内容空泛、实效性差是突出问题。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情况的需要,而且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这样,更多时候学校的诚信教育也就走了过场,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某些方面的脱节和错位,导致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的道德塑造没有形成正向合力。

(四)个人因素。

学生的自律意识差和责任意识淡漠也是重要原因。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对一些社会现象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而只是看到问题的表象,从而影响了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出现与诚信道德相背离的行为。还有,现在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较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重视对个人名利的追逐,极少考虑和顾及社会责任。

三、充分发挥传统诚信思想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也得到了传承并发扬光大,“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秩序构建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传统诚信思想的作用,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精华与现代思想进行融合,发挥其在诚信教育中的价值和功用,在当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是学生成长成才和立身处世的核心目标。

诚信原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多有论述的道德问题。《礼记》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3]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可见,在中国的传统诚信思想之中,诚信早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自然法则。中国古代的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就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时就接受了儒家诚信观念的洗礼、教化,从而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以后历代虽有变化,但是基本精神原则并未改变。当前社会,由于人的趋利本性作祟,出现了诚信危机,道德水准也不同程度地下降,在这种现状之下,开展诚信教育立人尤为重要,要确立诚信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形式和载体,将诚信立人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此外,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不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的惩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诚信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

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既包括才能,也包括道德。当代大学生要走向社会,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和才智的锻炼,即德才兼备。颜元说:“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矣,此孔孟所以恶乡原也。”[4]由此可见,有道德、做事心诚是实现个人目标和终极抱负的最基本条件,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例子也充分说明和印证了这一点。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道德辨别力、选择力、创造力,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和最基本的素质,才有可能在以后的人生奋斗历程中取得好的成就,并有所建树。

(三)积极做诚信的践行者。

明代吕坤说:“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5]他认为履行诚信的诺言,行动比言语更为重要,只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诚信意识和品质都会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诚信的本质是实践的。故此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之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而不能采取“唯理”式的照本宣科和灌输,而要立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重视他们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者:郭晓勇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朱熹.河南程氏遗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358.

[3]郑玄注.礼记•大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41.

第6篇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济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的诚信确成为了稀有资源,商业中的欺诈,各种考试的作弊,假币充斥,骗人的行为随处可见,扰乱了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一度出现危机,受到极大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立足社会

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它以各种形式,历史性的出现的各民族的道德箴言中,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化的道德要求中,诚实守信是初始性的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的道德规范都是在这个基础是建立的,更高的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的。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是分而为二,和而为一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说文解字言都》:“诚,信也。”《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或歪曲事实真相。诚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它和人类相伴而生,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诚实,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歪曲真相,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才能修养生息,繁衍延续。人的这种本真状态的生存需要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积累、经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积淀为一种原初的道德规范。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诚实品质从来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是否具备诚实品质,已经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未完成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不合格的最基本标准。

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孟子.尽天下》),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就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统而言之,诚信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诚实无欺,主要指人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存的道德品质、德性和道德境界:“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诚者,圣人之性也。”二是相互信任,主要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这是社会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三是信守承诺,通常指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是对特定对象的责任。所以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主要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二诚信是大学生安生立命的关键。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看中诚信的品质。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在将来的求职中,诚信将成为用人单位对求职着的素质要求,诚信必将成为大学生的安生立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等失信行为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也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据报载,某高校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准备了两万元经费奖励“零作弊”,此举确实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不作弊居然成为一种受到称赞的美德,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悲哀,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悲哀。考试作弊危害的不仅是作弊者本人,它使所有学生都面临道德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对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的理解和宽容,也就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淡然和认同,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加入其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中更存在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营造和建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和风气,陶冶情操、熏陶品格,优良校风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正确行为倾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有道德的人以做假、说谎为最大耻辱,有道德的人也必定会忠于自己的承诺。所以信必有忠,忠能达信。考试作弊、欠贷不还等行为则是对优良校风的败坏,是对学校正面的道德教育的无端亵渎与粗暴贱踏。有的同学明知某同学作弊,但不予制止和报告,而是采取关键时刻写匿名信、打匿名电话的方式予以揭发,滋生不健康的心理。

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社会把大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考试作弊的屡禁不止,欠贷不还等现角的频频出现,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邱处长不无痛心地说:“我们不得不认为大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他们的信任度,……”并希望找到有效的制约措施,规避风险,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某高校所在地的建行也已将原来的一次受信,一贷四年改为一年一受信,一年一贷,并且将贷款额度减少了一半。

可见,由诚实、守信方面出问题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减少,在质的方面也大幅下降,会使信任危机强化为社会危机,直到社会系统的崩溃。从而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各个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诚信者付出诚信,诚信者也收获诚信。诚信者收获的信任,是诚信者拥有的社会资源,它足以是诚信者安身立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科学认识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人生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也只有热爱真理、襟怀坦白、诚实公正的人才能为追求真理拼搏和献身。使大学生自觉建立道德防线,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道德良知的红色警戒线,从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参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文解字言都》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问题 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诚信道德建设拉响了警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例如不履行还贷义务、求职履历“掺水”、考试作弊、就业合同毁约现象等等。出现这些不诚信现象,不仅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息息相关,也同我国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有关系。因此,如何杜绝此类不诚信现象出现,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表现

(一)学业方面: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旷课、早退、迟到;第二是伪造试验数据;第三是考试作弊,在大学生当中作弊行为比较普遍,不但在成绩差的学生当中有,成绩好的学生也会出现作弊行为。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申请困难补助、助学金时,蓄意夸大困难程度,甚至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富裕,所以托关系找人来骗取这笔费用;第二是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由于不讲信用使得该项政策目前难以为继;第三是恶意欠缴学费,一些学生大吃大喝,不按时交纳学费,给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困难。

(三)社交方面:在社交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希望自己当红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同情心和责任感;在举行评奖评优活动时,经常发生拉选票找关系的行为,所有事情都要有利才行;在网络中,在论坛上,经常会看到不负责的言论,互相谩骂攻击,大肆传播虚假信息等。

(四)就业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材料或是签订就业协议时,有时会出现造假行为,不是只与一家签订合同,经常是单方面撕毁合同,把所签单位当作跳板,从而寻找更好的单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磨难相对较少,生活比较富裕。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升入大学后才开始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对社会知之甚少,所以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诚信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多年的上学经验了解了一些真善美假恶丑,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容易回到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上。

(二)家庭原因:家庭的影响和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每个人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环境。但是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将中国传统德育教育已经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第一,其他都不重要。没有及时阻止孩子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有时甚至还纵容,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诚信价值观念。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诚信缺失,在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轻视德育教育。一些高等院校不重视道德教育,还只是将分数放在第一位;二是内容单一、方法简单。在一些大学校园里,有的只是夹杂一些德育知识,没有正规的德育课。学校只是口上说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但是只传授理论,没有重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学风不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里充斥着西方文化和商业信息,校园不再是那个曾经梦想的学习圣地,很多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那个好学位,将来找个好工作;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校园里的班主任很多都是形同虚设,不但不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反而纵容;五是诚信教育体制不健全。我国当前的教育过分重视升学率,忽视了道德教育,重灌输轻引导,理论联系实际少。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袭,人们的精神世界充斥着“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古语,很多人难以接受提倡道德的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一些领域出现市场主体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市场主体在由于失信所带来的收效与付出不成比例时,选择了背离基本社会道德准则;三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各项法律法规都有待于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不诚信的行为加以制止。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诚信共识,营造诚信氛围

自全国政协十届十次会议以来,全社会已经将实现“八荣八耻”作为了一项长远的目标。目前,在学校应当创造出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学习氛围,并将此在学生们中达成共识。打造诚信社会,加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强化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实践

增加诚信实践,强化诚信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要为孩子做好表率和榜样。学校要通过开展诚信主题演讲,举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他们亲临实践,增长见识,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社会和政府应当不断地加强先进性建设,加紧打造诚信政府。

(三)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诚信机制

应当将诚信机制建立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国家的诚信机制,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将个人诚信档案建立伴随其一生,作为规制一个人诚心的有力武器,这样能够很好地改善诚信机制。一些地方诚信建设实践经过多年,已经对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树立诚信观念,加强自身修养

如果要彻底消除大学生失信的问题,必须使得当前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规范逐步转化到大学生自己的道德体系中,从而成为自己道德意志的一部分。并且大学生应当诚恳接受学生、老师和社会的监督,另外还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在整个社会中普及诚信教育,使其深深走入每个大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重要性 状况 影响

1.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诚信自古就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而且是社会的规范。今天,诚信已经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还是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

1.1诚信的概念与本质

诚信这一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诚信的本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1.1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承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2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这就是说,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其职权。

1.1.3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如果说“诚”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信念的真诚,是一种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则是诚这种内在品德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而且是一种道德手段,更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我们应当既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谋利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又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使诚信的讲求既崇高又实用,既伟大又平凡。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或源泉。

1.2诚信的功能和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诚信不仅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而且具有约束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1.2.1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而且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诚于中而必信于外。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心有诚意口有信语而身则必有诚信之行为。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缺失诚信,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个人也难于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作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处世之宝。诚意所达到的程度决定修德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2.2诚信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规范。诚实守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而且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组织本身实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与提升,还是组织内外关系的优化与完善,本质上都需要诚信并且离不开诚信。诚信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现代企业的命根子。

1.2.3诚信是国家政府的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也归属于人民。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为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和方法取信于民,进而达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清明。治国之道,在于贵德崇义,而德义的主要内容则是诚信。诚信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诚信构成国德、支配国运,没有诚信的国德就不能拥有长久而向上的国运。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更要求把诚信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权力的历史形态是私权或集权,而民主政治下的权力是公权。公权意味着权力归人民所有,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信任。失去人民的信任便失去了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诚信需要一种自觉,而最应该具有此种自觉诚信观的是大学生,因为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主宰者,是这个时代最敏感的一分子,同时也是感知时代要求最强烈的精英,我们不仅应该树立和形成自身的诚信,更应该成为诚信最有力的宣传者。

2.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据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诚信竟然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理想主义”,并非他们的实际行为。由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教育因素意识以及社会体制问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行为相距甚远。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还贷

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

2.2考试

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曾做过上课代人签到、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不诚信的行为。

2.3就业

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虽然他们在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

3.诚信缺失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回归呼唤

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在痛斥诚信缺失的社会现状时大声疾呼:一个国家诚信体系的崩溃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和国民消费带来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必将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历史证明了: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缺失诚信,失我国魂,国将不国,中国呼唤诚信,中国需要诚信,中国必须诚信。

第9篇

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一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义,一种准则,一种责任,一种声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一环。

作为千年学府湖南大学的学生,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以诚信规范日常行为,诚信做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把自己塑造成诚信大学生,努力打造诚信校园。为此,我们做出如下承诺:

一、积极响应学院加强考风学风号召,努力学习,认真备考,诚信应考。考试时不携带违背考试纪律的东西进入考场,不交头接耳,不作弊或者协同他人作弊。

二、树立个人诚信形象。在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明理诚信、严守公民道德,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真诚待人,恪守承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三 、诚信处事,守时守信。言必行,行必果,不追求一己之私;不隐瞒事实真相,不做假学历,不做伪证件。诚信立身,自立自强。

四、在学术研究上讲诚信。杜绝散布伪科学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端正学习态度,做到考试不作弊,论文不抄袭;锐意创新,提升素质,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荣,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作为金融与统计学院的一份子,我们要了解并履行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会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学院学风考风的建设中,让千年学府 金融黄埔 统领天下 计在必得的口号更加响亮。

班级:

签名:

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二为了在小学生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进行诚信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素质,浓厚校园诚信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诚信人才。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庄严地做出如下承诺: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

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考试不违纪、不作弊;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文章。

三、按时交纳作业费归还所借物品;不铺张浪费,不进行与自己经济情况不符的消费活动。

四、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做好教室卫生工作;不使用违禁电器和危险品,注意个人和集体的安全。

五、热心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财物;讲究社会公德,拾金不昧;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

六、不浏览、观看、传播反动、淫秽网站、书刊和声像制品;不与社会人员拉帮结伙,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

七、在考试中,讲究诚信,不抄袭他人试卷。

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三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义务担负起净化校园风气和社会秩序的重任。在此,我仅以自己的人格郑重做出承诺:

一、诚实守信,不作弊、不弄虚作假。

二、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不旷课。

三、讲文明、懂礼貌,不购买零食。

四、遵纪守法,不偷窃。

五、互敬互爱,不打架斗殴。

六、遵守公德,不损坏公物。

七、严于律已,不上网。

八、爱惜生命,不违反交通规则。

九、遵章守纪,不擅自走出校门

十、遵守学校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班主任签名:

承诺人签名:

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四为顺利完成小学学业,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真正做到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诚信于社会,本人特承诺如下:

一、学习诚信

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不以非正当理由向老师请假。

2、有急事请事假,生病请病假,诚实自律。

3、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高效听课。

4、课后认真总结复习,有疑必问,有问必答,独立完成作业,决不抄袭。

5、遵守考场纪律,积极思考,认真答卷,不交头接耳,杜绝考试违纪。

6、学习有目标、有计划,用诚实守信的劳动取得优良的成绩。

7、遵守图书室规定,借阅图书认真保护,不故意损坏,用完按时归还。

二、生活诚信

8、养成良好个人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公共设施。

9、保持教室和个人卫生,认真值日,积极主动打扫教室卫生。

10、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对学校安全负责。

11、谦逊待人,真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搞好团结。

12、借别人的钱物,及时归还,诚实守信,树立个人良好信誉。

三、组织思想诚信

13、积极参加班会、队日活动,坦诚发表自己的意见。

1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不弄虚作假,谎报成绩,不搞不正当竞争。

第10篇

“在通往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路上,诚信的品格是一笔无形资产,它是成功者站立生命的基石,是其人格魅力的品牌和通行天下的护照”。当今在我们大学生中拥有这种见识的人并不太多。如一些学生为求考试过关,选择一些先进的手段来进行作弊;抄作业、抄论文、说谎逃课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更是家常便饭,甚至有的同学还雇人来替自己上课;择业简历更是假话连篇,虚构美誉,以致出现一个学校一个班有很多班长的现象,还发生过个别学生拖欠学费、脱逃贷款、与用人单位随意违约等恶劣事件。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人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样化,这样的结果造成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上一些人世俗化的功利性价值观经常占据上风,从而导致了是非、善恶界限模糊,诚信人格操守缺失。如在一向被认为最该讲究诚信的领域,近年来也在人们的质疑声中面目全非:文凭交易、考场舞弊及学术剽窃等不正之风已呈蔓延之势,而“医托”、“黑哨”以及“假唱”等现象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凸现出当代社会的诚信失范绝非个案。这一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诚信失范的渗透性与腐蚀力,更向以“和谐”为己任的现代社会传达了一个“不和谐”的信号:转型期监管机制的缺位与诚信规范的断层正逐渐使一些人陷入功利主义与“双重人格”的危险。这些社会现象不仅时刻侵蚀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健康,也时刻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学校教育滞后

尽管我们不断地强调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很多学校依然把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标准,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完全忽视了要成才先要学会做人的理念,忽视道德教育,致使一部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严重滑坡。而学校里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也使一些学生更崇尚当官、赚钱,个别教师对有权、有钱家的孩子大开绿灯,种种不平等使微乎其微的诚信教育丧失了说服力。

(三)家庭引导乏力

如今应试教育使父母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不予关注,甚至对不诚实等行为不予教育,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当成教育的大事来抓。甚至有些家长自己就言行不一,撒谎成性,很难使孩子具有诚信的品质。

(四)自我管理松懈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校园里学习,没接触过社会,单纯,不成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理解不深。特别是每天遭遇网络平台海量垃圾信息的冲击,使之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有所了解,但当现实与自己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便放宽标准,言行不一。

(五)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而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并不重视甚至忽略学生的诚信状况,对学生不诚信的行为也没有进行严厉的惩罚,大学生失信成本低,失信行为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大学生诚信构筑的方法和途径

诚信,不仅需要构筑以恪守信用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社会道德感,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制裁力,更需要依靠外在规则的制裁力,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为此必须上下合力、内外合围。

(一)健全法律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

诚信的保障需要借助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条例,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对违法者严惩,使人们树立诚实守信的信心。高校也需制定诚信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的成本,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让其不得不慎重行事。

(二)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多样的诚信教育,因材施教

一是在大一学生中开展新生诚信教育,明确善恶美丑,使学生关注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大学时代建立良好的开端。二是在委培生中开展职业诚信教育,引导其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毕业设计来做,提高委培生职业诚信意识。三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强调“职场人生从诚信开始”,引导毕业生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三)强调自我约束,提升诚信做人的觉悟

短暂而宝贵的大学生涯,不仅是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机,更是努力塑造完美人格、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必须明白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将会影响到自己的一生,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人诚信度的关注,及时“匡正”自身的言行。

(四)建立信用体系,完善诚信监督的手段

第11篇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就业

一、 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诚信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行为,对学生自己、学校及用人单位都造成不良影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后,他们积极渴望投入社会实践,参加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谋取满意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罔顾诚信与道德,扰乱正常的就业秩序,破坏学校与自己的信誉,影响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荐材料造假屡见不鲜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毕业生为了谋求理想的就业单位,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表的填写上避重就轻,夸大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夸大自己的能力,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向就业单位提供虚假成绩及假三好学生、优秀学干、十佳毕业生等个人奖励或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

2、 毁约情况司空见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内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盲目的选择就业单位,或是怀有错误的就业观念,为求保底,先与一家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已经签约的情况下继续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会应聘,寻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单位后,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与之前签订协议的单位进行解约。

3、 用人单位条件苛刻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为用人单位扩大了挑选的空间。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不按需求选拔毕业生,而是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非硕士生、博士生不要,非“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不要,非成绩排名前三名不要,这些硬性条条框框使许多大学生连被选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拒之门外,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学校诚信机制不健全。一些大学生对诚信问题丝毫不重视。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欠缴学杂费、贷款逾期不还等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高校关注的重心侧重于学生“违纪”而忽略了对诚信的教育和指导,使得部分学生以伪装自己作为求职手段。其次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将就业率与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调整和招生人数相挂钩。部分高校承受不住就业的“重压”,为求高就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违背管理机构的施政理念,造成学风不正,诚信丧失的局面。与此同时,部分招聘单位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再次是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暂无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部门和制度,失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二、 有效预防与控制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监管制度

在高校校园中营造诚信文化氛围,通过舆论导向、教育管理、学生活动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根植科学的道德价值认知体系。提倡公平竞争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优秀学干的示范作用,开展自我诚信教育活动,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就业推荐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将毕业生情况客观、全面地介绍给用人单位,完善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大学生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走出应聘误区

    要让大学生正确理解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机制。用人单位招聘的目的在于找到适合单位文化氛围,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盲目比较学历和资格证书。毕业生应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和登记表,慎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协议书的签订是一种法律行为,违反协议须承担违约责任。   

3、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走出去。主动与社会各部门。就业单位,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J].大学生就业,2002(8).

[2]郭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08(3).

第12篇

同学们:

谈到诚信,大家容易想起那“狼来了”的古老传说,而我今天要讲的则是发生在我县的一件真人真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某单位的招工考评中,主考官的题目是分别叫每人去存面额十元的一千元现金。为考查考生的素质,他有意在每份钱中多放了十元;遗憾的是众多考生中,只有一位将多余的十元钱退了回来,最后自然就只有这位退钱者被录用了,虽然他十到退休仍足一名普通干部,但他仍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因为诚信的品德一直在他平凡的人生中熠熠生辉。

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社科院曾以“新世纪人类最崇高的品质是什么”为题向全国作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