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学校

护理学校

时间:2023-05-30 10:5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学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学校

第1篇

摘 要: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工作的质量。本文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措施的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阐述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方法方式,指出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基础护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深化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教学特色,提高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15年制订了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计划,积极探索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介绍如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入院和出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患者的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涉及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考试比重占总内容的25%左右)。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护生由基础护理的学习进入专科护理学习、由学校生活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为此,我校确定基础护理学课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积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改革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1]。我校科学地构建了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护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我系积极参加省级课题的改革,选择部分护理骨干教师参与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对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学》进行修订,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校在2014年修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开设该课程的时间由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教学时数由168学时改成1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10学时-16学时的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新的教学大纲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9修订到1:1,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注重教、学、做相结合,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3.2.1改革理论教学。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满堂灌”式角色。护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从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节,教师针对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三种灌肠方法设计五六个案例,课前交案例发放给学生,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先让分组学生派代表讲解知识点,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操作示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师角色,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为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只对实践部分感兴趣,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师需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回顾理论知识,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卧位的安置、协助患者更换、保护具的使用、无菌操作、导尿术、各种注射法等操作项目时,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课。在示教操作的同时讲授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操作内容更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细节,将所学理论知识尽早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

3.2.2改革实践教学。

3.2.2.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弃除了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简单易学的实训项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冷热疗法、口服给药等,缩短了有些项目的教学课时如铺床法由之前的6学时减到2学时,增加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训项目如高热病人的护理、模拟危重患者的抢救、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等。

3.2.2.2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9个小组,每组12人―15人,固定一名实验带教老师,同时在每个小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管理两三名学生。课前小组长主动找带教老师先学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视频,要求各学生预先写出实验报告。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在小组学生面前再示教一遍,学生再练习操作,同时配合老师和小组长指导,保证操作规范、准确。针对有些实践项目,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和o脉输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学生一组,分别担任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真人操作。教师每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和操作规范。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写的实验报告,小组长上交所管理学生的操作录像。每一项实践操作都需要进行过关考核,统一考核标准,期末再进行抽查考核。

3.2.2.3全天开放实训中心,实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习课、晚自习的时间操作练习,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训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

3.2.2.4开展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护理专业每个班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开设了8学时―14学时的基础护理学强化训练,设计了临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岁,因患急性重症肺炎入院。入院时T39.2°C,P118次/分,R38次/分,BP146/100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双肺及喉头有痰鸣音,痰不易咳出。针对该患者,你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则延后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能更快适应临床护理。

3.3改革考试评定方法。

考试评定方式由之前单一的终结性的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分,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20分)、到课率(5分)、作业+任务完成情况(15分)三部分。形成性评价成绩以40%计入期末理论成绩中。基础护理学课程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满分100分制。操作考试成绩由平时每项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与实习前操作抽考成绩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50%。操作考试中增加了素质考核的比例,素质考核内容包括仪表、态度、着装、用物准备、与患者沟通能力、操作后整理与理论分析等,丰富了技能考核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在2014级护理专业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授课改革,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后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

改革授课的班级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进行改革授课的班级,见下试卷分析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任务的老师都应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与实践,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医疗卫生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我校关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定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2015级和2016级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中实施,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玲,董翠红,刘美萍.基础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第2篇

【关键词】教育业;护理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97X(2016)02-0244-01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在百度中输入“护理学”可以搜到约3920000个结果,可见社会对护理学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也同时有着各自的特点。教学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事情,教学质量的高低受着诸多的因素影响。老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互动能力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老师和学生的良好的搭配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加良好。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认识,发挥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上,同时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工作者和护理人才。作者下面就具体的护理学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

1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判断一名护士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合格的护士起码要具备诸如对职业的热爱、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良好的耐心、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永远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等等。要培养学生的合格的职业素养,必须让学生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的从心底出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护生的思想素质应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要求,以此为前提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树立尊重病人、急病人所急的思想观念,坚持科学求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学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年纪较小,心智还不足够成熟。有很多学生会狭隘的认为护理就是打针打点滴,只是一个熟练的工作。有很多学生会狭隘的认为学护理专业都是没办法的事情,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为了生活而去从事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卫校的学生的确是县城或者农村的生源较多,尤其是2000年左右开始,中专院校不再实行工作包分配之后。这种现象更是趋于明显和严重。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的价值氛围发生很大改变,人们思想受到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要格外重视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理论观念上培养学生的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可感、荣誉感,能够科学合理的认知自己职业的发展。其次,要把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能力的强与弱才是检验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实践操作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最后,必须培养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服务的理念,因为护理学专业意味着一辈子的服务。这种思想教育是极其重要和需要延续性的,没有发自内心的服务理念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2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培养一个合格护理学工作人员的重要基础。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必须重视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教育指导部门和学校要群策群力的思考这个问题,采取适合每个学校的能够培养更有专业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去更努力、更深入的研究所学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学习能力更强的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人都是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不断的前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师和学校要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这种目标要更贴近适合将来的工作需要。要把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能力的强与弱才是检验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实践操作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必须培养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的服务的理念,因为护理学专业意味着一辈子的服务。这种思想教育是极其重要和需要延续性的,没有发自内心的服务理念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这种考核措施要科学合理,要为护理学基础教育进行更好的服务。

3护理学基础教育要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的社会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业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护理学作为一个关系民生的重要学科,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护理学基础教育。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护理学基础教育要格外重视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尤其重视对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很多护理学从业者为了更高的薪资或者为了更好的待遇,纷纷选择转行。有的从业者明示或者暗示收取红包,有的从业者对病人态度不冷不热,冷言冷语,有的甚至恶语相对。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曾经的白衣天使现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很大原因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很多从业者不是以服务患者为工作的核心价值观,而是以谁的收入更多、谁的衣服更好看等等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学生们处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责任不止关乎着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甚至关系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这种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影响,才会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学士;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78-03

[作者简介]李神美(198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教师。

在2011年我院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获得首届“天堰杯”全国护理英语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后,为提高护理本科生外语水平及拓展国外护理就业渠道,我院于2013年聘请具有护理专业背景的外教在2011级护理本科班“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笔者于2014年7月对2011级80名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2011级双语班(实验班)与2010级非双语班(对照班)学生的“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成绩进行比较。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80名大学四年级五年制护理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名,占21%,女生63名,占79%。学生平均年龄为21±0.55岁。

(二)研究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

问卷共14项问题,分为3大部分,包括学生的一般资料、英语水平及能力、对双语授课的态度和建议。发放问卷80份,回收71份问卷,回收率89%,有效问卷71份。

2.双语教学开展形式

(1)授课学时: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总学时107学时,双语课时为103学时,占总学时的96%。(2)授课形式:课前小组中文教师和外教进行全英文备课。课中三小组为一大组先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全英文PPT)+外教主讲+中文教师演示操作并给予适当解释、补充的形式。小组操作带教主要由中文教师负责,外教负责巡视、指导各组学生使用英文及介绍国外护理发展状况。(3)考核方式:每完成两至三项操作教学后安排考核,实行抽考。考前20分钟培训6位学生当标准“病人”。考核中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对话,包括健康宣教内容。操作口试主要由外教负责。已考生进入休息区,避免接触待考生。采用百分制评分并翻译英文评分标准,以便外教评分。

二、研究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态度及建议见表1;实验班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及能力见表2;对照班与实验班“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成绩比较见表3。

三、讨论

(一)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可分为浸入型,即学校采用全英语授课;保持型,即逐渐采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采用母语授课;过渡型,即刚开始采用母语授课逐步过渡为只用第二语言进行授课。[1]我院采用前两种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功,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方法等。

87%的学生赞同双语教学,与学生认可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关。此外,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年增加,全球护士的缺乏拓宽了我国对外输送护士的途径,同时为海外就业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因此,实验班学生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本课程实验课是护生学习临床课程及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为病人实施护理的重要保证。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护士执业必备的核心技能,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考取美国注册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由表3可见双语班学生比非双语班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更好,双语班学生更重视专业英语及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更清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

(二)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2-5]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熟练运用英语传授专科知识,教师必须付出多倍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备课及授课。本调查可见学生对双语授课满意的占89%,不满意的占11%,可能是教师的表达能力不够及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外教讲,本院教师演示操作)。开展双语教学想获得良好反响,首先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充分调动有良好英语基础的高学历教师对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一批骨干双语师资以便建立双语精英教学团队。[6]其次,对教师进行专业英语训练,鼓励高学历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并提供出国进修学习的渠道和经费。第三,学校要充分鼓励归国访问学者组建真正的双语师资团队。

(三)促使双语教学持续发展的措施

学校必须在双语教学的课程、学时、教学目标及考核等方面有明确的教学指引,使双语教学成为国护专业常规教学任务的一部分。[3]加大专业英语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考核力度,以验收教学效果,避免“热开头,冷收场”的现象。本调查显示,41%的学生不支持操作使用英文考核,可能与小组带教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有关,这使学生无形中对中文产生依赖,英文考核需占用学生的额外时间记忆,从而导致他们对英文考核支持度低。另一方面,学校急需拓展国外学习、交流、实习及就业渠道,以调动学生运用英文的兴趣。本调查中97%的学生已通过CET-4,并且有一年的专业英语背景,这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利条件,但55%的学生认为专业词汇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27%的学生认为听力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这间接表明目前的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及听力差。学生应多加强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

(四)教材的选用

86%的学生需要配套的英文教材及参考教材。“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材很少,原版英语教材有限且不便宜,[7-8]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投入经费支持。[1]建议学校图书馆购买更多相关双语教材并允许租赁以减轻学生的教材费用负担,建议学校给予相应补贴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没有理想教材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编写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办出特色,还需学校、教师、学生、国家教育部门甚至社会人士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2]曾颖,何国平,万艳萍,等.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1(8).

[3]何红姑,姜小鹰,徐文体.医学与护理专业本科生双语教学的实施及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4(2).

[4]周克雄,史蕾,罗晨玲,等.“基础护理学”全英文教学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8(21).

[5]王萍,张小薇,王芳.“护理学基础”理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实验与思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6).

[6]高燕,王锐英.“四三三制”双语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8).

第4篇

1.1对象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从我院2010级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12个班中选取3个班为实验组(n=175),3个班为对照组(n=164)。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生,两组年龄、入学成绩及已修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完成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采用不同培养模式对护生进行儿科护理学教学,两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仍在学校由专业课教师授课,基本技能操作、见习均在学校模拟病房和实训室完成,护生与患儿不直接接触。实验组入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级乙等医院),由医院安排高级职称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授课。根据医院工作性质与特点,每周一、三、五上午安排护生在病房见习,其余时间用于学习理论知识,晚自习为护生自主学习时间。

1.3观察指标

(1)期末考试成绩: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儿科护理学试卷,组织护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由同一批教师双盲阅卷。(2)教学效果评价:参照李真真等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并略做修改,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了解护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要求两组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339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100.00%。(3)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按我校自编的儿科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每一项操作满分为10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儿科护理学理论考核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4.24±10.09)分,对照组为(74.13±9.26)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而目前高职该课程基本技能操作和见习主要在学校模拟病房、实训室完成,护生没有机会接触患儿,严重制约了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引导护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3.1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理论及操作水平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确实能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开展校院合作后,护生直接接触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观察患儿病情的动态变化及病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感受到采取正确措施成功抢救患儿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护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极大地加深了护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实践练习的过程,而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给护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医院带教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操作,更具有客观性和挑战性,使护生能更好地理解操作流程,及时发现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有助于其护理操作能力的迅速提高。

3.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提示校院合作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职护生经过一年枯燥的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已经厌倦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内心更渴望临床专业课能够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能够直接接触患儿。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恰巧满足了护生的这种需求,将教学场所由学校转至医院,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用准确的医学语言描述和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能够针对具体情况将所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患儿的整体护理中,缩短了教材与实践的差距,激发了护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见习中,患儿家属也会向护生咨询各种问题,护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而且增强了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其儿科护理学学习效果。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不同教学方法;比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37-02

在当前的护理工作中,多数中职毕业学生处于护理工作的前线。在这一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校情与国情,并与学生未来职业要求接轨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才能适应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多种不同内科护理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找出适合中职院校内科护理教学的方法是当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在某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2012级的护理班中,随机抽取8个中职护理班作为分析与研究的对象。在抽取的这8个班级中,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生在入学之后的基础课程与文化课程等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对这8个班所采取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进行随机分配,分配的具体情况为:1班:临床路径教学法,2班采取基于问题的内科护理教学法,3班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四班采取循证护理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5班采用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法,6班、7班、8班采用的内科护理教学法分别为:多媒体、角色扮演以及传统讲授教学法。在这8个班中,将8班作为对照班,其余7个班作为比较班。同时选取8位教师分别承担一个班的教学护理教学任务。且挑选的老师在日常的护理教学中,学校、同事以及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能力的评价没有较大差异。运用这些不同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实施内科护理学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护理诊断、护理评估以及护理措施等开展教学,在结束教学之后,运用方差分析法以及SPSS17.0软件,对学生的护理成绩以及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与分析,若统计分析结果P

2研究结果分析

2.1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各班学生的成绩比较采用不同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对8个班开展护理教学,学生的护理成绩,见表1。

2.2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喜欢程度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内科护理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根据结果(见表2显示,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性。

由表2可知,基于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在学习护理诊断时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临床路径教学法是进行护理措施教学时,学生最喜欢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则是在开展护理评估教学时,最受学生欢迎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

2.3不同内科护理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分析在不同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中,传统讲授教学法的知识系统性最好,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较差。1-7班所采用的内科护理教学方法,都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点,且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科研能力、与病人的沟通能力、直观观察能力以及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缺点在于费时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较大,且部分具体细节知识不易展现等。

3分析与讨论

护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实现教学目标,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内科护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多运用讨论性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一实际研究可见,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是在开展护理评估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三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时,老师要对课堂的节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运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时,要注意对真实临床的模仿。其次,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护理措施教学过程中,床路径教学法、循证护理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是学生最喜欢的三种教学方法。但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案例选择时,尽量做到典型案例与非典型案例的并用,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疾病表现方式;在运用循证护理教学法时,学校要确保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条件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此外,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开展内科护理学的护理诊断教学时,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基于问题的教学法。但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在运用传统讲授法中,要注意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时,老师要注重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水平。最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并无多大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护理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各类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全面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率。

总之,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知识涉及面广且应用性强的学科,在开展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套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礼芳,李婕,刘琼华.内科护理学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06:117-118.

第6篇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7—0122—02

The necessity of basic nursing laboratory opening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AI Hongya LIAO Shaoling LI Hongzan

College of Nursing,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basic nursing laboratory opening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s elaborated from 7 aspects such as the basic nursing course status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hour, the teaching resources per student in this paper, an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opening laborator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asic nursing;Laboratory opening;Necessity

护理专业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熟练而扎实的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学生走向临床、迅速进入临床护士角色至关重要的一步[1]。一到临床,学生们直接面对的是患者及其家属,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护理教学的质量,也将反映着医院的整体素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学生的动手机会相对减少[2],导致护理专业本科学生虽然文凭较高,但动手能力却未见较大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反映,护理本科生的理论知识较系统,但动手能力却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还达不到以前护理中专学生的水平。以前的中专生,老师专门教她们整理实验室用物的准备、整理、归放、清洗等,虽然学的理论知识较少,但实验室动手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及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和完善, 用人单位已越来越侧重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3]。为了让护理学生具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护理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对护理本科生尤为重要。

1 实验室开放对护理学生的必要性

1.1 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4]。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更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各种注射、静脉输液、危重病人抢救等护理技能。通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护理技能,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身价值,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并能将所学的技能运用于护理实践,满足人群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这是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1.2 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时不足

护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学制四年,在校学习时间三年,在三年内要完成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目标,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安排较紧。我校护理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共78学时。在如此多的学时里,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操作技术,掌握评估和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各项基础护理技能,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能操作的原理和理论基础,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技巧,并培养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具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耐心的作风及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体要使得学生掌握铺床、更换床单、运送患者、口腔护理、头发护理、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生命体征测量、电动吸引器吸痰、单侧鼻导管供氧、乙醇拭浴、鼻饲饮食、导尿术、灌肠、肛管排气、吸取药液、雾化吸入、标本采集、各类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洗胃、临终关怀等多项技能,显而易见掌握如此多的技能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1.3 生均教学资源减少

尽管学校对我院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比较重视,但我院护理学生人数由原来的四五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五百多人,导致了学生动手机会的减少。原来的实验课上学生才十几人,老师手把手地教。现在人数激增,老师一个下午轮流两个班上课,老师筋疲力尽,学生甚至有点走马观花。

1.4 护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练习

护理专业学生一到医院,要大量动手。如简单的生活护理铺床,怎样才会动作轻柔,在不过多使患者翻身和暴露的情况下,有计划性、动作迅速地铺好一张整洁、舒适、安全、美观的床?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又如要给患者输液、打针、导尿、插管、吸痰等,一定要反复在模型人身上练习才能熟练。课堂上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往往在实践中又发现新问题。

1.5 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是护理学生的主要培养基地

我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是护理专业校内的唯一实验室,是护理学生学好护理学实践技能主要的培养基地。护理技能操作如护理学基础要求的十八项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在该实验室进行训练,所以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实验室的开放对护理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第7篇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课程内容改革。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推进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岗位就业。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建国以来,我国中职护理专业教育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普高热”及高等护理专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现生源质量差、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局面,师资流失严重,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开设中职护理专业的学校纷纷要求并入高等医学院校或升格为高职院校,这将严重影响中职护理专业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影响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从教育学原理来看,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对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外部与内部的客观规律。笔者拟通过对安徽淮南市各级医院护理人员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探讨将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医疗行业用人要求结合起来,以国家护士执业考试的要点为基点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护理岗位调查研究的过程

笔者设计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卷调查表,对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及部分科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调查表汇总进行了统计处理;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由学生科主持,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并当场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笔者还邀请安徽淮南市17家医院的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及部分优秀护士长座谈,征求对中职护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第8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护理专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3-01

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讲习比为1:1.75,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特别有以下亮点:

一、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继续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程序及护理诊断是现代护理的支持理论,是使护理学发展成崭新的独立于医疗的一门专业,学习护理学必须深刻透彻地学习上述理论。

众所周知,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教育完全雷同于医学教育课程,不突出护理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造成护理学概念模糊,研究领域局限,护理工作被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了新的发展。1948年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为护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1955年,美国护理学家L.Hall首次提出了“护理程序”这一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解释护理工作,把科学的工作方法应用于护理领域。1960年,美国护理专家Martha Rogers提出应重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学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专门论述护理的护理学独特理论——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的概念,揭示了护理的本质,规定了护理的工作范畴,明确了护理与医疗的本质区别。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现代护理特色的护理诊断理论体系,明确了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要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至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护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护理学发展成独立学科奠定了初步基础。现代护士应该熟悉这部分知识,护理专业应该开设现代护理理论课程。

同时我们也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计划中新增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主要加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生活支持护理技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维护技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能、诊疗技能,以及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方法训练等,这样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二、增设护理专业方向:在临床护理方向上,更注重社区的功能。

本计划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向,临床护理方向、重症监护方向、口腔护理方向,其课程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专业,开设的老年病护理、中医护理课时增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能够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功能老化、健康促进与健康保健、心理健康、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安全用药、常见病的护理等知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专门人才,这样计划就更注重社区的功能,更贴近市场就业,更具有实用性、规范性。

三、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新开设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强化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使教学贴近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临床护理教学从原来的一门课程变为了多门课程:《临床护理学》重新回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解决了执行2001年计划过程中困绕教师教学的难题,使临床护理教学教师更能教出水平,学生学习更容易,更能掌握知识,也使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能很好地衔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护理学基础 毕业统考

随着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质量的全面评价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省内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统考。这对于了解和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探讨考试方法以及推动中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二年级在校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也要进行一次毕业统考,毕业统考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的,由河南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全省范围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生全部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试卷由省厅统一批改,考试成绩由全省统一排名,因此,各学校对于毕业统考都高度重视,力争在全省取得较好名次。自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参加了本校《护理学基础》毕业统考的考前辅导,结合自己的辅导经验,现对统考复习辅导进行了一些总结。

1 合理安排课程,考前集中辅导

1.1 课程安排合理,重点突出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而所需学习课程很多,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突出专业特点。比如护理专业的课程中,《护理学基础》分三学期讲授,总学时达21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36学时,第二学期108学时,第三学期70学时,课时分配相对其他学科较为充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加上每学期末的期末考试,每个实践内容的技能考核,定期检测学习效果,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为以后毕业统考和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1.2 考前集中辅导,强化记忆

在二年级学期末,毕业统考前两周,学校组织了统一的考前辅导,统一安排课时,每门课程每周10学时,共计20学时。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统考科目进行集中的考前辅导,加强学生理解识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领导高度重视,定期检查工作

对于每年一次的毕业统考,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向参加毕业统考辅导的老师召开会议,强调统考的重要性。每天,学校相关领导都要对任课教师的辅导情况进行检查,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督促作用。

3 探讨辅导方法,研究复习策略

3.1 认真研究辅导资料,吃透教材

我省采用的《护理学基础》教材是由郭耀玲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本由石玉、高晓梅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下篇,是以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测试题的形式编写的。这本配套的教材重视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相配套,突出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注重与临床护理工作相一致,并且题型全面,覆盖广泛,为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的改变,加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有助于师生课堂总结、学生重点复习巩固和自我评价。

3.2 集体备课,探讨最佳辅导方法

《护理学基础》不仅是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的课程,也是护士、护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鉴于《护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在带领学生集中复习之前,我校护理教研室主任对参加统考辅导的教师进行了集中备课,探讨辅导复习的方法,对考前20个辅导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力争找出最适合的辅导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3.3 分析重难点,及时归纳总结

《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技能操作性强,很多重难点都在操作过程中,针对这一特点,可让学生结合实训课程进行复结。结合《护理学基础》下篇这本书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也可以总结一些便于记忆的知识要点或口诀,如穿、脱隔离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4 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习效果

统考复习期间,每周学校都组织一次全校模拟考试,考试形式以统考为准,标准试卷,填涂答题卡,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监考,严肃考场纪律,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巡考。成绩出来后进行班级和全校排名,张榜公布成绩,检测复习效果。班级内排名督促学生,班级间排名督促教师,找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复习策略,掌握所学知识。

5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寻求最佳复习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技能实训 现状分析 改革

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护理教学的重点在于护理实践教学,而护理实训是护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培养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中职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的主体,中职护理教育承担着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任务。但是,很多中职护理学校的护理技能实训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导致护理技能实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技能实训进行改革,完善实训条件,修改实训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综合护理能力。

1 中职护理技能实训现状

1.1实训条件简陋 目前,拥有完备、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中职护理学校还仅仅是极少数,护理实训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实训器材陈旧是目前大多数中职护理学校护理实训的现状。如今,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一次性医疗护理操作用品普遍使用,如一次性导尿包、一次性灌肠袋等;到处是方便、快捷、新颖的护理操作器材,如全自动洗胃机、管道式给氧装置、管道式负压吸引装置等;而学校的护理实训器材还在使用传统的无菌导尿包、氧气筒式给氧装置、漏斗胃管。由于实训场地狭小,实训器材陈旧,使护理学生不仅动手的机会少,而且对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护理操作用品缺乏认识,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临床普遍使用的护理操作用品不会用,新技术不会做,那学校的护理技能实训就失去了意义。

1.2实训内容陈旧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让护理技术操作日趋简化,加之大量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很多护理操作项目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要求发生变化,但学校的护理实训内容还在按部旧班地依照教科书进行。如关于“静脉血标本采集技术”,临床护理工作中早已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试管进行血标本采集,但教科书还在讲解传统的注射器静脉穿刺抽血后注入普通试管的方法。这样的护理技能实训内容,与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严重脱节,势必影响护理技术实训的效果。

1.3实训方式单一 很多教师采用“示范练习指导”的模式进行护理技能实践训练,这种机械、单一、重复的实训方式,不仅让学生容易疲乏,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利于护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护理技能实训的效果不理想。

1.4实训考核方法不完善 目前护理技能实训的考核方法大部分以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为主,考评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护理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动作是否规范,忽视了学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护患沟通能力及其他能力的考核,如应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等。 转贴于

2 改革措施

2.1实训环境临床化 加强护理实训场地建设,建立仿真的临床护理环境,增设护士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室等护理环境,配备的实训机械用具要紧随临床护理的新进展。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实际护理临床的感觉,对学生熟悉病区护理工作流程起到很大作用[1]。为了方便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后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护理技术实训时的器材应注意临床化,尽量使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操作用品进行护理技能实训,让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就能接触到今后在工作中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让护理技能实训与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

2.2实训项目要实用 确定护理技能实训项目时,应首先考虑其临床实用性。以护理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护理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在对护理实习医院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护理技术实训项目。注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删除陈旧项目,增加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项目[2],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技术、微量注射泵注射技术等,避免学生进入临床后出现“实训的内容在临床工作中用不着,临床工作中需要的内容没学过”的状况。

2.3实训方法多样化 突破教师示范、学生模拟的传统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临床问题的真实情境,以病例为引导,将问题的解决与实训目标相结合[3]。采用角色扮演、护理情境模拟、临床护理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训,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并在形式多样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2.4 实训考核综合化 改革以操作考核为主的实训考核机制,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护理能力评价。从护生仪表、操作前评估、操作物品准备到操作步骤、卫生宣教、物品处置,全过程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对操作中涉及到的相关护理能力,如操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也进行考评。并且,考核分层次进行,单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以考核学生操作能力(操作程序的完整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为主,在护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考核;综合护理技能考核以评价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主,在学生临床实习前进行护理技能集中训练后进行终结性考核。

本着“以护理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护理专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的宗旨,我校在中职护理技能实训中,通过完善护理实训条件、调整护理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法和考核机制,不仅提高了护理技能实训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综合护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李和林.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2):41.

第11篇

 

自从2008年实施了《护士条例》以后,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学校来说,怎样在学校护理教学中落实《护士条例》的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有水平的、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护士成为其研究的关键。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实习安排时间和建立护理院校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等多个方面加以探究,为相关护理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护理教育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在变革,各个护理院校都努力建设自身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启动本科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和护理院校工作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尽管有很多院校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强度不够,但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实习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护理课程设置,合理利用临床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各个护理院校要在落实《护士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学校自身状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课程,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临床实践,督促学生们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积极承担责任,提高护理技能。

 

2 合理安排好临床实习时间

 

对于护理学来说,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所以要利用临床实践应用护理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士的专业水平。在护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除此之外,利用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更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属或者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意识。对于各个护理院校来说,要合理安排学生临床实习实践,为护理学生创造优良条件,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逻辑顺序,科学的安排临床实习时间,不能把所有学生的临床实践都安排在护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这样会错过为护理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护理人员内化护理知识。

 

3 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护理教育机构来说,它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各个护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学生的个人技能,内化理论知识。在进行护理教育过程里,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护理态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护理院校必须建设教师参与引导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各个教师参与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里,改变传统的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角色。通过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共同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使教师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连接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

 

4 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

 

在现在的医院发展状态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会影响着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逐渐从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怎样激励面对护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临床带教工作。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置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里的护理人员配置重视力度,合理设置配置标准,增加护理人员。初次之外,护理院校要加强和临床单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才资源短缺,也要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通过把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5 总结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通过护理院校努力提高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这必然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实现护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关系 改革

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讲授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护理的重要课程,实践性很强。但五官科护理学课堂教学历来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五官科护理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讨论了五官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高低。五官科护理学的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家将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加以系统的研究,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五官科护理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五官科护理学的学习中比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那么如何改革呢?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课堂中可提问五官科一些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为什么会出现一把鼻涕一把泪?人怎样看物体?怎样听声音?等。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还要将临床一些相关的疾病流行病、病因等补充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得到的信息尽量鲜活,使课堂生动、真实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他们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意识,迈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第一步。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客观上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处于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但是目前学校的生源条件又限制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不依教师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他们才会明白事理,更好的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承认、尊重、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们的模式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遵循了“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法的束缚,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彻底改传统的“满堂灌”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看书课本到进行实践性操作,从做学习笔记到参与分组讨论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导演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四、既注意本学科知识的联系,又兼顾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五官学各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与临床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全身病具有五官方面的症候,而五官方面一些疾病又是某些全身病的表现,为此,教学中既要注意本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及综合,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利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如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身体状况、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让学生看到学科间的联系,对病症有更全面的诊断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