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30 10:5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学研究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1篇

1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研究现状综述

迄今为止,有关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文学专著方面,有关文学名士的研究尚以文学史形式存于地域文学专史研究中。马清福的《东北文学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与毕宝魁的《东北古代文学概览》(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两部著述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首开东北文学史书写先河,书中有关东北地区古代文学名士的研究,材料翔实,论断恰切,评介公允。任惜时等主编的《东北文学通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前三章简略勾勒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概貌。李春燕等编著的专题论文集《东北文学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及《东北文学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版),其中关于东北古代文学研究的部分有《萨满教文学的文化底蕴》《辽代文学通论》《清代前期东北流人诗歌创作论》《清代东北籍文人文学论》等四编。张菊玲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介绍部分满族作家及其作品,张佳生的《独入佳境满族宗室文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以宗室为视角,勾勒满族文学发展脉络,赵志辉等主编的《满族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分卷评介了满族先世、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4个历史阶段,兼顾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纯文学与俗文学、满语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学术视野,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满族文学史。董文成主编的《清代满族文学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涉猎到东北古代文士的创作思想。李兴盛的《东北流人史》(黑龙江出版社,1996年)从文士流放视角梳理东北古代文士的生命历程。白长青的《辽宁文学史》(辽海出版社,2004年)与徐光荣的《辽宁文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虽为单省地域文学专著,但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史料,后者尤以详细挖掘、梳理辽宁古代文学名士文献史料著称。文学名士个案研究方面,刘晓、匡亚明所著的《耶律楚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详尽阐述了耶律楚材的生平,并对他在诸如政治、宗教、处世哲学、诗歌、音乐、史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是国内第一部耶律楚材研究专著。

别集整理方面,近现代大学者金毓黻主编的《辽海丛书》(辽海书社,1933~1936年)共收录东北地区古代名士诗文集15种,分入第四、第六、第九及第十集中。所收撰述,多采用世所罕见之本。其中以传抄本居多,家藏稿本次之。凡此诸本,今俱不易得。至于绝版复本,金氏辑补本十数种,可补前史之不足,校史之异同,为考证之资,其辑佚校补,保存文献之功自不可灭。继《辽海丛书》之后,兴振芳主编的《辽海丛书续编》(沈阳古籍书店,1993年)收录东北古代名士诗文集7种,均辑入第六集中。《续编》多方搜集,以补金氏之阙,将耶律楚材、李锴等重要人物别集辑入,为后学提供方便。

单人别集整理方面,有耶律楚材、贺钦、冯惟敏及魏燮均4种。谢方点校本《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以《四部丛刊》本作为底本,以渐西村舍本互校,并以《丛书集成》本作参考,在每篇诗文后均附有校勘记,并在全书的末尾附有《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文正公年谱》《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等3种对研究耶律楚材生平有着重要价值的资料,非常便于读者参考,为现在最好也是最为方便的一个版本。伍玉梅整理的《医闾先生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是第一部贺钦文集的校注本,工作底本是嘉靖二十三年本,校勘参以嘉靖九年本和其他各本。所用影印底本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属于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该书的出版为研究贺钦的学者提供了很大方便。毕宝魁的《九梅村诗集校注》以增订新篇目和详注的方式将魏燮均的诗文呈现于世。该书出版后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反响,铁岭市成立魏燮均研究会,魏燮均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魏燮均获得在生前难以企及的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谢伯阳的《冯惟敏全集》(齐鲁书社,2007年)收诗、文、散曲、杂剧及赋、词等,其中的文主要来自《海浮山堂文稿》,该书为冯惟敏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便利。缪润绂所著《沈阳百咏》《陪京杂述》《陪都纪略》(沈阳出版社,2009年)三部书稿由沈阳文史研究馆整理校注,作为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一辑出版。

学术论文方面,为考察30多年来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研究成果的数量,依照上述文学专著中涉及名士的姓名及字号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按照知网提供的核心期刊和CSSCI两种来源类别进行二次检索,以考查论文质量。计量时,对有些与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研究主题无关却被检索到的论文,不计入总数;先元时期的名士,因其馆藏文献资料基本亡佚,故不在计量之内。

2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馆藏文献钩稽

笔者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书目》(辽海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辽宁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线装书目》(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古籍著录系统、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等国家级、省级及高校各图书馆馆藏书目或检索系统,将东北古代文学名士馆藏文献资源进行系统钩稽。这里遵循4点原则①因东北古代文学名士涌现时间多在辽代及其后,且现存世典籍文献基本为辽代及其后,所以所选名士时间范围为辽代至清代。②所选版本首顾单行本善本,次择单行本良品。③没有单行本的选用所据底本精良者的丛书本。④因顾及使用便利因素,所择图书馆以东北地区为先。

3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学术研究建构

辽宁省关于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建构这一学术研究系统亟待提上日程。研究主要可分为4大类:典籍校注丛书、资料汇编丛书、学术专著丛书、名人传记丛书。资料汇编丛书通过搜集整理各名士生平、仕宦经历、著述情况、后人评介等方面资料来完成。名人传记丛书是在典籍校注丛书和资料汇编丛书完成后的基础上,对文学名士的生平经历及著述作品及其熟悉的情况下方能完成。而学术研究可从文学家族研究和作家群体研究两方面入手:

①元代辽阳耶律家族:元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耶律楚材被《元诗选》编纂者顾嗣立誉为雄篇秀句散落人间,为一代词臣倡始。次子耶律铸、三子耶律季天、孙耶律希亮都是诗人。

②元代朝阳姚氏家族:辽代西柳城(今朝阳地区)姚渊、姚枢、姚燧三代。姚枢任许州录事判官迁河南许州(今许昌),至元二年回辽阳行省任辽东按察使、东平宣抚史。其子姚燧是著名散文家和散曲作家。

③明代义县冯氏家族:明代中叶冯裕,其子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其孙冯瑗。冯裕曾受教于辽东大儒贺钦,冯惟敏更是杂剧散曲大家。

④清代沈阳缪氏家族:清代东北科举家族缪氏的代表人物缪公恩是嘉庆道光年间东北诗坛盟主和泰斗。族人中幼弟缪德喜中进士,缪公恩的五世嫡孙缪延祺进士及第,缪氏第三个考中进士的是缪公恩的嫡曾孙缪润黻。

⑤清代铁岭高氏家族:高其倬、高其位、高其倬继室蔡婉、高其佩、高鹗。

⑥清代锦州金氏家族:金科豫、金朝觐兄弟。

⑦辽东三老研究:康乾盛世时期辽东涌现的三位诗人李锴、戴亨、陈景元。

⑧辽东三才子研究:房毓琛、刘春烺、荣文达。

⑨沈阳三才子研究:韩小窗、喜晓峰、缪润紱。

⑩其他相关研究:贺钦、王尔烈、常纪、多隆阿、魏燮均等。

文学家族研究和文士群体研究是东北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研究,揭示东北文学发展的内部必然联系,给人以明晰的地方文学发展史的印象。东北古代名士的后续研究空间极大,有必要让这些在当时曾经影响东北文化的历史名人活起来,有血有肉,影响和鼓舞当代东北人的志气和信心。

4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文化产业建设构想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与此相应,学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渐成热点。笔者将东北古代文学名士与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拟作简单的构想.

5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馆藏资源开发意义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群体是东北文化最佳形象代言人。名士们的人格品质和文学作品内涵是盛开在东北千百年来文化土壤中的绚烂之花,并在历史的时空中结成多种果实,以飨东北人民。因此,着力、全方位开发东北古代文学名士馆藏资源既是一种学术自觉,也是一种重视文学、文化传承的自觉。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提升东北文化内涵,加快东北文化建设进程。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民气的重要表现。孔子说:里仁为美,居不择仁,焉得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选择道德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居住;二是对居住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仁义充满道德的人文环境。而后者即是开发名士馆藏资源的重大意义所在。良性的人文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抢救、搜集、系统开发东北名士馆藏资源亟待提上日程。

第2篇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文学领域,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片空前的繁荣景象。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从时间上来看,其所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在其实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随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当代文学较之传统所产生的变化

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与以往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市场或格局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首先是文学的基本观念。自一批又一批的“80后”作家出现,中国文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五四”至1980年的时期当中,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还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和艺术上的事业;在出现“青春文艺”之后,则对于文学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更加强调。其次是文学的基本运行机制。在“五四”到1980年代之间,其中出现了很多的论争,其主要围绕的是建国以后的各种批判运动,新文学的主要运作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论争来介入到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当中;然而,在1990年代之后,这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机制已经基本消失。再次是文学的媒体。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变化,对于我国文学的整体运行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报刊是新文学最早的一种运载方式,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整体文学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分析

(一)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

当代文学进入到21世纪的发展阶段,对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认识和评估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关键内容,是研究人员必须认真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对新世纪文学进行宏观的审视之后,发现当代文学的走向和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当中:首先,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学的认识呈现出越来越切实的特点。随着市场化秩序的逐步建立和文学领域资深的调整,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与之相连结的文学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学创作更加个性化,而理论批评则更加宽容。其次,市场化的“双刃剑”特点越来越明显。文学和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化,因此其会对文学创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变得日渐频繁,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纸质媒介刊发作品的情况得以改变,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活动平台。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研讨的过程当中,由于媒介的多样性,人们可以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例如,对于姜戎在200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是否是具有新世纪文学特性的探究,李建军的《是珍珠,还是豌豆———评<狼图腾>》和王学谦的《<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就是在新文化语境下对新世纪文学进行迥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二)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

受到文学自身和文化市场规模扩张的影响,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一直都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趋势,一些名家的新作在文坛内外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因而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主要针对的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变”及其成因和走势的阐释与解读。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对于贾平凹的《秦腔》而言,其被称之为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的具有史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近年来许多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有的学者认为《秦腔》一方面敏锐的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一种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千年农村的一首挽歌;另一方面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应用了瓷实精致的手法对鲜活真实的世界进行了重塑,在阅读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余华的《兄弟》而言,其中将历史、暴力、罪恶等人性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从中体现出爱的伟大、宽广和无畏,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性。有学者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瓶颈体现在对人理解的狭窄、陈旧和单一的层面之上,在文学领域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人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凸显,将人放在三维复合的时空当中对其进行观照,这是当下长篇小说实现自我超越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长篇小说创作和运作中的商业元素也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另一热点内容。

(三)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

“80后”青春写作在文坛中出现最早是上个世纪末期,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从事写作的学生群体,其代表人物为韩寒(《三重门》)、许佳(《我爱阳光》),之后涌现的郭敬明和张悦然,其在网络文坛中占据的读者数量和市场份额甚至和一些著名作家平分秋色,对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实际上是为了消除中年作家和青年作家的文学差异观念,实现彼此的相互吸取和补充。“80后”作品的主要改变之一是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对于国内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而言,其所描述的大多是农民形象、阿Q形象、朱老忠形象和陈奂生形象等,但是“80后”作家中具有乡土经验的年轻作家较少,因此描绘乡村故事的越来越少,转而对中国城市进行描写,使得“乡土中国”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中国”。另一方面,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也实现了借用,特别是对于底层文学而言,如曹征路的《那儿》、《问苍茫》,胡学文的《向阳坡》、《命案高悬》等,就是站在从底层文学的视角上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变化;再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石一枫的《世上已无陈金芳》、文珍的《录音笔记》等,对于“失败的青年”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这也是当代文学中具有症候性的现象之一。另外,科幻小说的兴起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实际上,科幻小说真正兴起并引起关注是在最近几年,刘慈欣的《三体》的发表把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提高到了可以和世界科幻文学相媲美的高度,韩松、王晋康等作家也在其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科幻小说也成为当代文学在市场经济下的重点研究内容。

(四)网络新媒体文学批评

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的艺术形态也随之产生,且逐渐抢占了前沿艺术的重要位置,网络文学、电脑绘画、数字影视、3D动漫、E媒广告以及博客等,一方面使得当代文艺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从生产体制的层面上改写了艺术的惯例,促使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功能范式得以出现,因此要对网络新媒体艺术保持客观的认知,在这种文学语境和学术背景当中,对于网络新媒体艺术更是要予以正确的认知和解读。有学者提出,当代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使得自身处于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和消费的“艺术视觉革命”的时代当中,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对“荧屏生活与视觉轰炸”、“视觉中心和读图时代”以及“图腾文化和图像霸权”等之间的关系予以理性的区分和把握,并对其现象出现的原因予以客观的辨析,商业化和娱乐性对于文学艺术本性的遮蔽问题还应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当体量巨大且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涌现的时候,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在大众化和传媒化凸显的批评语境当中,其批评标准与商业和技术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应具有审美、商业和技术这三个基本维度,因此网络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建设是当代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热点,由此而形成的学术生态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7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社会主义历史语境当中的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类别。本文对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基本观念、运行机制和媒体这三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对于文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对于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而言,其主要还是集中在“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以及“新媒体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在今后还需要对其实现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兰.前沿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魅力所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9-20.

[2]李怡.“问题”与“前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21-22.

[3]刁生虎,张津津,王晓祎.“当下性”、“本土化”与“走出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05:1-9.

[4]孙佳山,李云雷.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A].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五期)[C].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2015:34.

[5]古代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系列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14,02:154-157.

[6]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第3篇

摘要:本文对皮日休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三方面近二十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此时期对皮日休研究中的深入和突破之处。

关键词:皮日休;研究;述略

晚唐皮日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没得到学界的重视。20世纪上半期,除在文学史中偶一提及外,有关专论寥寥无几,对皮日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放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至今。本文拟从皮日休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这几方面对近二十年来皮日休研究进行分析。

这一时期对皮日休研究,出现了大量的专题著作,在对皮日休作品整理方面主要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申宝昆的《皮日休诗文选注》。对皮日休研究的新突破有:马丕环《皮日休年谱会笺》(1996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王茂福的《皮陆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王锡九的《皮陆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此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中郑庆笃著《皮日休评传》。在大量的文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李福标《皮日休诸问题探讨》(《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王辉斌《皮日休婚姻考略―――兼及其生卒年与死因诸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彭庭松《生活转折与创作转型―――试论皮日休创作差异形成的原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等文章。

一、皮日休的生平研究

该方面继承延续了之前学者的探索研究并开创了新的局面,以前比较有争议的籍贯等问题日趋明朗化,同时又提出了皮日休的婚姻问题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1、皮日休的籍贯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籍贯,从宋来即存在两种说法:襄阳或竟陵。王辉斌在其《皮日休行事探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中略有提及,郭义淦、郭义涛的《皮日休籍贯考》将皮日休的籍贯从人物证、族谱证、行政区划分的辖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透彻的分析,得出结论是:皮日休的本籍是唐代的竟陵县,亦即历宋、元、明迄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竟陵县,雍正四年至于今日的湖北省天门县。

2、皮日休的婚姻问题。

这一问题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新的突破,王辉斌的《皮日休婚姻考略―――兼及其生卒年与死因诸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首次触及皮日休的家庭婚姻问题。在该文中作者认为皮日休于咸通二年在襄阳与某氏第一次结婚,咸通十一年在苏州与滕氏再婚。文中认为持皮日休生年为公元840年、卒年为公元880年、享年40岁的说者,并未考虑到皮日休的婚姻问题。所以,公元840年为皮日休生年说显然是值得重新考虑的。诗题中的“次前韵”,所指乃就皮日休的《早春病中书事寄鲁望》而言,其中的“妻”即为滕氏。又如《新秋即事三首》其三云:“醉多已任家人厌,病久还甘吏通疏。”其中“家人”所指,虽有可能包含其子女在内,但更多的成份则是谓滕氏“厌”其“醉多”。滕氏之所以“厌”皮日休“醉多”,“嫌”其为“酒癖”者,主要是着眼于皮日休的病况.此则表明,婚后的滕氏对于皮日休在生活方面是照顾颇周的,而其夫妻间的情感,于此亦可窥一斑。

3.皮日休的下落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下落,其结局大体可归纳为四种:一是为黄巢所杀;二是为朝廷诛杀;三是逃奔吴越,依附钱;四是流寓于安徽宿州并终老此地。皮日休被杀一说,现存史料中最早见于《北梦琐言》卷二《皮日休献书》,曰:“黄寇中遇害”。 自宋代以来,这种说法影响最大。刘伟、高慎涛的《晚唐诗人皮日休结局考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等均认为皮日休在黄巢失败后,逃到吴越,依附钱缪;王辉斌的《皮日休婚姻考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等坚持认为皮日休广明三年为唐廷所害;马丕环的《皮日休年谱会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等认为被黄巢所诛杀。

4.皮日休的行事问题

关于皮日休的行事,马丕环的《皮日休年谱会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李福标的《皮日休交游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皮日休五入长安说》(《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皮日休隐居刍议》(《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皮日休诸问题探讨》(《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王辉斌的《皮日休行事探说》(《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从而使皮日休生平行事研究更加细化。

二、皮日休的思想研究

皮日休文学思想研究这个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因而关于皮日休的道统观问题上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争议,赵荣蔚在《论皮日休尊儒重道思想的时代内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中认为皮日休大胆突破了传统儒家学说,通达时变,兼容诸家,体现了乱世之秋儒者的济事情怀。彭庭松在《道统观新论》(《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则这样论述:“皮日休最终是古非今,选择的是回头路,而且一路讴歌到太古之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虽然皮日休时常对社会现实说‘不’,……但是骨子里仍然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此外,等文章也纷纷各抒己见,对于皮日休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三、皮日休的诗文创作研究

此时期对于皮日休诗文创作的研究文章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评价皮日休的诗文创作,不仅关注于皮日休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且全方位去关照其诗文。这一方面的论文数量急剧增多。

1、皮日休的诗文研究

覃寿芳的《皮日休〈桃花赋〉欣赏》(1997年《阅读与写作》)、李福标的《皮日休散体文管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等。

皮日休的文献整理研究问题方面,关于皮日休的作品真伪情况,张安祖的《非皮日休所作》(《文学遗产》1996年4月)是皮日休诗文考证方面出现的研究亮点。

在皮日休诗歌内容与诗歌艺术研究方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皮日休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渐趋明确,此时期如王锡九先生《皮陆诗歌研究》(2004年)中作者认为皮陆诗歌上接唐音余响,下启宋调先声,乃唐宋诗风嬗变的标识。并表明“皮陆的杂体诗,在文学史上具有总结过去、集其大成、开创未来、影响后世的作用和地位”。

一些论文专门讨论了他对前贤的学习和接受,如李福标《论皮日休对孟浩然的学习》(《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4月)、张楠《论皮日休的讽悼文对屈原骚体文的继承与变异》(《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4月)等。

2、皮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