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立春诗句古诗

立春诗句古诗

时间:2023-05-30 10:55:28

立春诗句古诗

第1篇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很多只是停留在背诵方面,对于诗词的欣赏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小学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归类复习和细节欣赏,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优美的诗词佳句。

如描绘春天的诗句: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等等。

爱国的诗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等等。

描绘儿童的诗句: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阐述事理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等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等等。

人情关系的诗句: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 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等等。

写景状物的诗句: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二是在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只是归纳,还需要结合一些重点古诗词的复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略举《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学习环节,来谈谈学生学习一首诗词需要掌握的一些内容。

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2.抓字眼,明诗意。(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此处略去过程指导)。

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像这样既有归纳,又有细节知识的具体学习和掌握,才能更好的把古诗词学习好。

第2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因其短小精悍、内容高度浓缩、年代久远,对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学生虽重视对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但对于诗词的理解大多思路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在课堂学习时听得耳热,然而课后自己理解分析时就挠头抓耳。这是对诗词的学习分析缺乏清晰的、系统性的思路。因此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要注重古典诗词分析理解的梯度性、系统性,让学生形成一套由诵读到理解、由内容到内涵、由景到情不断深入的层级思路,解决古典诗词学习的混乱状态。

一、突出诵读,读出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突出诵读,这是必须做的第一环节。古典诗词富有节奏感、韵味美、情感丰富,是学生诵读感受古代语言魅力的好材料。通过诵读,学生可以读出古典诗词的节奏,感受诗词的建筑之美;读出古典诗词的韵味,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读出古典诗词所融入的情感,感受诗词的人性人情之美。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诵读去发现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去喜爱它。如诵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可以读出七言律诗上下整齐的节奏感、对仗美及押的音韵之美。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感受节奏长短有致的同时,体会作者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所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叹之情。读曹操的《观沧海》可以想象诗人志在千里、想要统一中国的豪迈形象。

二、知人论世,理清古典诗词的丰富内容

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吟咏出来的,没有特定的背景环境,是绝不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宣泄,也就不会留下千古名句。文天祥没有四处飘零、兵败被俘的经历也就不会在过零丁洋时留下“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李清照没有流落江南、物是人非、生活不如意的伤感也就不会有《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洲,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因此学生在理解诗词前要弄清作者的经历及写诗时的情形,为古典诗词的深入理解作铺垫。

古典诗词的内容在诵读后首先要理清,要知道诗词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哪些景、哪些事物、采用何种方式表现、主线是什么等等。这些内容是比较容易在诗词中找到的,是诗词的表面内容,需要学生在诵读后从诗词中分离出来,是下一步理解诗词内涵的前提条件。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要理清诗中写的景物有: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马蹄、绿杨、白沙堤,地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钱塘湖,季节是早春,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展现早春的景色,主线是早春。理清这些诗的字面内容,就能够知道这首诗是展现早春的景色之美,对春景表达赞美之情。

三、精研诗句,还原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诗词的意境就是诗词的冠绝千古的资本,让人赞不绝口的妙处所在。因此古典诗词需要精细研读,体会诗词所塑造的意境,学生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艺术特点。如何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呢?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还原诗词的意境。还原的方法可以用多媒体视频呈现,也可配乐想象,还可以表演感悟。要让古典诗词的文字动起来,人、物、景活起来,空间背景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虚拟的现场、一种立体感的场景、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景人融合,情显于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理解意境就较为容易了。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呈现读词的意境: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一个天涯游子骑着瘦马走在古道上,远处枯藤缠绕着大树、冒着炊烟的人家,近处有通向村庄的小桥,传来乌鸦回巢的叫声和流水的潺潺声,马儿走得气喘无力,游子一脸尘土、一脸倦怠、一脸忧愁,脸望着远方,不时低头。视频中的所有景物、背景都是灰色的调子,通过游子的视线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组画面、一段视频,展现一个意境。这样的呈现,能够给学生还原出一个三维立体、有声有色、空间开阔的意境,而不是词语、事物的组合,学生才能在视频的观看中体会出这首曲词意境的悲伤之美,感受飘零天涯游子的思乡、倦于在外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感受古典诗词的情感之美,挖掘诗词的主旨

古人云:诗专情。古典诗词是为表达情感而为文。抓住古典诗词所融入的情感,才能挖掘出诗词的主旨。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既有直接抒发,也有间接表达,而且大多是借助景、物、事等自然流露,这样情感也就更真实感人,孔子云:“情欲信,词必巧”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诗词中情感的感受,可以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描写的景物色彩、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去体会。有的写作背景能够揭示写作时的情感,诗词中描写的景物所具有的色彩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古人有“我看景,景皆着我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张,因此对于诗词中的景物要细看其景,挖掘所融入的情感。悲景抒悲情,乐景抒乐情,有时反之乐景抒悲情,悲景中带有一丝旷达、乐观,要细心体会才能分清。对于诗词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要结合诗句体会情感抒发的程度。情感的表达在古典诗词中往往是复杂多样,体会时要把景、事、物三者结合起来。

如学习杜甫的《春望》时,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俘的次年三月所写,看到国家动乱、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情感可想而知。诗中句句都融入情感:一二两句写长安城草木长得长、感叹国家山河破碎之痛;三四句借花落泪、鸟惊心外化人的内心之悲;五六句借战火连年家书难寄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七八句通过细节动作描写让读者发问为何白发越来越少、簪子挂不住,得出这是因为忧愁所致。句句愁苦,句句血泪,句句融情,所以才能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这种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

第3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古诗教学;提高效率;桥梁;想象

古诗教学是打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扇窗。然而,由于古诗时代久远,诗人表达感情含蓄,学生大多很难揣摩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习惯了“三步法”的教学定式,即识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口沫横飞,强塞硬灌,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如何使古诗教学超越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电教媒体的运用,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帮助我们创设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我们迎来了古诗教学的春天。

一、电教媒体提供形象的实物,将抽象化为具体

所谓诗情画意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带有几分文言色彩,表达感情含蓄、委婉。有些诗甚至是晦涩难懂。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靠视觉欣赏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情后雨》时,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学生读的挺带劲,当问他们是什么意思时,一个个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潋滟”“空蒙”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两段风景图片制成的幻灯投影片:一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的美景图;二是烟雨蒙蒙的日子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的美景图。在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将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二、电教媒体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表象与思维的桥梁

电教媒体将声、色、影、画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如,在教学《春日》时,我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支支吾吾,有的学生含糊地回答,读到了春天的美,还有的学生用干巴巴的字眼简单翻译了一下诗句。为了让学生对诗的内涵和意境有全面的了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系列美景影像,学生欣赏着美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万象更新。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对诗句内容进行补白,对春天的认识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建立意象的同时,享受着春光,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初步了解了诗的含义。

三、电教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悟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押韵和平仄相对,其优美的韵律是吟出来的。教学中若一味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难免有口无心地读,达不到读的目的。若采用多媒体,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学生观看录像,让他们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形象感知瀑布壮丽的景象。学生从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中,看到了紫烟冉冉上升的样子;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我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冉冉上升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试读,他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这样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

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阅读鉴赏能力 培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分量。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相关规定和要求。因此,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赋予每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每位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

诗歌的形象,就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虚构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和判断其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的意境,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真实、可感可信,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瘦马,和那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的马上“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黯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二、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含英咀华,揣摩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怀。如北宋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 “老夫”一词折射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出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苏轼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一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虽遭受打击仍不失一颗爱国心,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三、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境界全出,如果去了“闹”字则平淡无奇。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全诗顿然改观,如果去掉则无甚稀奇之处。因为它的表现力最强,在诗中传情达意最为活跃。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题目里的“喜”字,它烛照全诗,使全诗呈现出一片亮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的“绿”字,色彩鲜明,储满诗意,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的明丽春色和盎然生机。孟浩然《临洞庭送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诗人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与诗的主旨吻合。

第5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影视作品;诗意化走向;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103-05

宋秋敏(1974-),女,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唐宋文学。(江苏南京 210097)

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1002069C)的阶段性成果。

正如E.R.库尔提乌斯所说的:“过去的文学总是活跃在现在的文学之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闻一多语),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对于影视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最年轻的现代艺术而言,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身影也仍然时时闪现在其中,使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融入了具有中国韵味的独特的美学内涵。

流传到今天的古典诗词名作,经过了历史的淘洗,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影视作品取其精华进行传承,最明显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二是影视剧名对古典诗词名句的借用;三是影视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古典诗词的穿插和使用。其中,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其一,某些影视歌曲为适应剧情需要,直接将古典诗词拿来配乐歌唱,或者仅对原作中的部分句子和词语作改动,这既可称为“新瓶装陈酒”,也可以视为对古典诗词的“重新包装”。

这种表现形式如,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11个章节的片尾曲,均为《诗经》篇章,分别使用了《诗经·邶风·柏舟》、《诗经·小雅·庭燎》、《诗经·邶风·终风》、《诗经·小雅·谷风》、《诗经·王风·黍离》等11首著名诗篇;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晴雯歌》、《叹香菱》、《紫菱洲歌》等歌曲,也照搬原著中的诗词,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谱曲而成;央视《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实际上是明代杨慎《临江仙》原词。由于这些古典诗词与影视剧的内容十分贴近和契合,再加上作曲家和歌唱者对原作的韵致和情感意蕴理解深透,这就将古诗词中的精品演绎成了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古典诗词借助音乐的翅膀和影视剧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也足以表明大众对翻唱古典诗词这一形式的充分肯定。

其二,不少影视歌曲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

这种表现形式如,《西游记》插曲《女儿情》中的“相见难,别亦难”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杏仙曲》中“桃李芳菲,李花俏,怎比我枝头春意闹”,则化用了韩愈《晚春》诗中“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和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如,台湾地区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化用和援引了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杜甫《佳人》中“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等诗句。此外,还有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直接得益于姜夔《暗香》和《疏影》词中那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冷韵,词作者陈涛也因此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和MTV全球音乐电视合主办的中国内地年度音乐颁奖典礼——“第六届CCTV—MTV音乐盛典”的最佳作词奖。这种融汇古今的创作方式不但丰富了影视歌曲的表现内容,而且大大加深了它们的文化底蕴。

其三,影视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因承,还表现在“韵文”式语言风貌和对传统诗词体式的因承上。

香港著名音乐人黄霈可谓是以“韵文”式语言创作当代流行歌词的高手,这与他经常为古装武侠剧和历史剧创作主题曲有一定的联系。再如邓伟雄,其词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古典诗词风韵。另外,像卢国沾、许冠杰等港台当红词曲作者和一些大陆词家如陈涛、陈小奇、冯晓泉等都作过类似的尝试,而且效果也都不错。

第6篇

关键词 对话教学 数学课堂 个性 教育智慧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人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隋思,感悟语言凝练,体会古诗神韵,为古诗教学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一、再现情景,领略古诗画面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是用有声有色的语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卷。叶圣陶曾说过:“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图画,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头脑中立体起来、活起来,使其尽情领略古诗的画面美。

教学杜甫的一首绝句,我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再把画面切换到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杜甫隽永的诗句顿时化作形象可感的动态图像.使学生立刻“未入诗,先入境”。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读出哪些画面?”(生想)师:“选择你最喜爱的画面,与大家分享。”生:“两个黄鹏……”师(课件出示相应画面):“你不但想象出了画面,还仿佛听到了黄鹏的叫声。具体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黄鹏唤醒了柳树……”生:“黄鹏在唱《春天进行曲》……”生:“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桃红柳绿……”师:“看到这清新明快的美景,听到这清脆婉转的鸣叫,诗人的心情该有多高兴啊!我们也来高兴地读一读……”师:“还有什么春景让他更欣喜呢?”生:“看到一行白鹭……”师(对应课件):“看一看,白鹭是怎样飞上天的呢?”生:“展翅,使劲,用力……”生:“长腿的白鹭连成一条线,多优雅啊,飞起来自然成行。”师:“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又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多开心啊,飞得多起劲儿啊!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这样借助多媒体将诗中景象形象化,让学生具体可感,愉悦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诗歌的学习。

二、立体释疑,品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精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

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用得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师:“诗人站在哪儿看景的呢?”生:“窗前。”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窗含。”师:“你能用其他的字来换一换吗?(窗前,窗外)带进去读一读也说的通。窗前、窗外、窗含,哪个字用得好?好诗是要慢慢品味的。”师:“窗前,窗外,窗是窗,景是景。而用含字,你看景和窗就浑然一体,这儿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师:“同学们,我们看(课件先展示西岭壮美的雪景,再加上窗框)这窗框就好像画框,那西面山岭壮美的雪景就像嵌在窗框里的一幅画。这个含字用在这儿多美啊!”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三、精准导读,吟咏古诗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形象直观的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第7篇

语文课标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教材中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在倡导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国学的今天,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巳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有不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有共同点。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后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顾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到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诘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时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祖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想象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传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人份力量。

第8篇

我国古诗词非常讲究炼字、炼句,素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千古传诵的佳话。诗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深刻的意蕴,表达着深厚的情感。可谓一字千斤,精妙绝伦。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为“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诗词本身的艺术特色入手品味文字、欣赏文字,感受经典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让每一个文字都活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 要细细品味诗眼

[课堂叙事]

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从寻找最能表达诗意的字词入手,初读感悟。学生找出“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诗中对 “孤”是怎样描写的?“孤”字反映了什么?教师为了避免让学生孤立地感受某一情境,引导学生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黄河”对“孤城”的烘托,让学生体会祖国山川虽然气势雄伟但却边塞荒凉的境遇。对后两句诗,教师引导学生从“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孤”、“怨”等代表“诗眼”的文字鲜活起来了,学生自然就能精确地领悟到整首诗意的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教学思考]

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诗眼”。它使诗句生姿添色,使诗意含蓄蕴藉,使诗篇灵气飞扬。寻找和鉴赏古诗的诗眼,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是诗眼的重要特征。例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有出人意料之胜;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有相得益彰之美;再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关”和“出”有生机勃勃之感。因此,要善于抓住“诗眼”进行品味。品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斟词酌句,体会其文字的精练,语言的精妙,谋篇的精彩。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只局限在对词句孤立的理解上,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的原则,全面把握诗词的语言文字特色,深刻感受诗词的语言美、艺术美及其无穷的表现力,努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 要深深感知意象

[课堂叙事]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作之一,它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有形的图象,有助于整体把握词意。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你的脑海里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低低的茅檐下聊天;看到大儿子在田里锄豆;看到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看到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教师发现学生初步读懂了词意,在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画面后,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有蜿蜒的小溪水潺潺流着的图画;有翁媪窃窃私语的表演;有孩童劳作及嬉戏的描述……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学生满腔热情地将辛弃疾笔下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了。

[教学思考]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和物化形态。意象需要精心构建,而诗画相互融通则是建构、感知意象的有效手段,以上教学案例足以证实。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学生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语言符号来品味,如果这些语言符号不能转化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再美的文字也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朱光潜先生说得好:“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能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古诗词文字凝练,意象密集,情深意浓。学生不仅要读懂诗词的表层意思,更要领悟诗词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沉浸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徜徉于诗海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透视、探究、鉴赏古诗词,让诗词像一幅幅动漫映入眼帘。

三、 要层层进入意境

[课堂叙事]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出示一道填充题:“春风又( )江南岸”。学生做完题后,该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不用其他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兴趣盎然,思如泉涌。有的学生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节奏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其他的字语气显得不强。也有学生指出,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不能表现春天到来后江南岸上景物的变化。但也有学生质疑说,从“明月”一词来看,说明当时是晚上,怎么能看清楚江南岸上的绿色呢?这是学生灵感的萌发、感知的深化。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离开家乡,坐在船上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独具匠心选择用“绿”字,而不用“来”、“过”、“到”、“入”、“满”等字,是因为“绿”是大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不管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还是在朦胧的月光下,在诗人脑海中,一个“绿”字,永远是色彩鲜艳,动感十足,鲜活无比。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地再现了青山绿水、万物复苏、郁郁葱葱的满园春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个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向往之情。

[教学思考]

第9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全面发展;交流拓宽;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66-01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特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对"自学古诗六步法"进行了认真研究。

"自学古诗六步法"具体内容:一拆:在不改变词义的基础上把诗句拆开;二释:解释拆开的重点或学生不明白的词语;三连: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四悟:感悟诗句连接后的意思,总结重点含义;五评:围绕重点含义评价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六展:对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展示,或阅读链接。

例如: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⑷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似乎。

三连:诗句之间增加一些连词,使诗句更加完整。

四悟: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五评:评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展 :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自学古诗六步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1)自主感知,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阅读前,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查阅的资料,做到:知诗人,明背景,抓重点、字读准。了解字义,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

(2)自主学习,拆分理解。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学习留下难度和余地。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解字词,对诗句拆分,解释字、词的意思,为解释诗句奠定基础。

(3)自主感悟,连句译意。古诗意境深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后,通过增加一些成分把句子连接起来,这样能在体验中,有自己的理解。

(4)自主研究,译诗品意。通过诗句和解释诗句后的句子对比,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的能力。放宽思维,说出自己的理解。不盲从书本,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5)深入体验,交流拓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班级交流,表现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努力想象,进入诗境。

(6)自主创作,扩展延伸。学生自主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研究、评价,让学生掌握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创作。

"自学古诗六步法",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互动共进,共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了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自学古诗六步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学生学习态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传授灌输式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学校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研发者,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自学古诗六步法",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中,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及帮助的途径,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把听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操作易,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通过八年来的实践,"自学古诗六步法"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第10篇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创建教学情境并进行一定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会到创建者的思想感情与感情倾向,同时促使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指导学生自行去体验情感,能够树立良好的人格并陶冶情操,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与想象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体现出了学生与教师互动开展教学的思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指导其自觉进行学习,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情境教学法不光能够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并有助于其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

将情境教学引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并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创建教学情境,并利用古诗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魅力,使小学生喜爱古诗,更乐于学习古诗。

魏学艳,山东高青县花沟镇榆林完全小学教师。

第11篇

关键词:古诗 美育 意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约三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古诗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育上的熏陶,品味古诗中形象精炼的语言,实现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之提高。

一 展开情境教学,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力求表达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非常注重意境。如在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就可以看到是一副春山静夜画。用桂花落与山鸟惊鸣这些动态来表达诗歌中春山在夜幕中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观赏文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启示,为了令学生领会到古诗中的意境美,应该根据每一首诗歌的不同文字,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意境。

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时候,为了令学生领会到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做好“批文入情”的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文字词语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解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突出“鸣”在诗歌中的作用,向学生说明通过“鸣”这个字,表达了景物的生机,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在第二句诗的时候,向学生强调注意“上”这个字,表达了白鹭的自由欢快飞上天空的姿态,也表达了诗歌内心快乐的情感。在第三句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着重抓住“含”这个字,这“含”字是表达作者观赏“西岭千秋雪”美景所产生的舒畅情感。在第四句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泊”这个字,通过泊这个字,表达作者可以乘船东还,复兴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样,通过教会学生细细领会诗歌中这四个关键的动词,品味作者不仅描写了一副春和景明、优美开阔的画卷,也表达了自己欢畅的心境。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在讲授古诗歌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立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脉相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情境。如在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可以挂上一副山水画,让学生进入深山的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仔细品味“空”与“响”字,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深山的空灵寂静。就这样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立的情境,学生才会体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 开展朗诵教学,体验古诗之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字数非常有限,讲究文字精炼,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字凝练美与精确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在诗歌中,第一句用一个“断”字,来描写江旁对峙天门山的险要,用一个“开”字,表达长江水势的汹涌湍急;第二句中用“流”、“回”这两个动词,深刻并贴切表达长江水势的奔腾浩荡。第三第四句中用“出”和“来”字,把静态的静物画为动态,惟妙惟肖表达了这一带地形的险要,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动态美。

古诗中还有韵律美,这韵律美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古诗里的节奏美体现在语调的音乐性上。如在骆宾王的《咏鹅》中,这“鹅、鹅、鹅”字的节奏美,表达了儿童看到池塘中白鹅的欢喜之情。古诗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诗句中的声响美上。我国古代的诗人,常常以音乐家的视觉来捕捉大自然微妙的声音,这就使诗歌具备了一种音韵美。如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可以体会到猿声在诗歌中的音韵美。

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在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不断地读,去品味与感受诗句中的文字美;并且向学生说明,在第一句中为什么用“断”和“开”字,不用“隔”或者“流”字。这样使学生品味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和锤炼文字的功力,从中使学生获得文字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品读诗的节奏,字的韵脚与音调,这样能从文字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音调是比较低沉和缓慢的,如陆游的《示儿》,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低沉缓慢,这样才能表达作者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诗歌朗读应该用热烈的音调,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用激情的音调朗读,才能表达长江两岸地势之险。

三 运用绘画教学,领会古诗之美

图画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图画形象与色调的美。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运用图画的形象特点来使学生理解古诗之美。

事实上,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诊,在诗中有画、在画中也有诗,这也为绘画教学与古诗教学搭建了联系之桥梁。

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古诗,一边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绘成形象的图画。通过绘画过程,把学生的隐形思维活动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图画表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反映生活的认识,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成功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在教《山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理解并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这一句诗,然后让学生画出诗歌中所反映的秋天里高山、山上的石径小路,天空中的浮云,山顶小屋,山中一片红色的枫林等这些景物。通过绘画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深理解了诗歌所流露出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在学生绘画基础上,继续用画来讲解这首诗;让学生理解秋天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是枯叶残枝萧条的季节,因此很多诗人对秋天都用悲凉的诗句来描述。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的秋山霜林,体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文字既清新又有生气。通过以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学生不仅动脑子又动了手,而且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绘画与品读诗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古诗艺术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披文入情,体会情感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电教手段,创设一种与诗相应的情境,就会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

1.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情景一体的境界。我引导学生由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体会诗人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借曲引情。教学《咏柳》一诗,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在哪里》,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学生一听乐曲,便犹如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便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禁不住产生一种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3.借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

二、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美,即“诗情画意”的美。诗人往往是从所见所闻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好古诗的诀窍。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十分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读诗作画,再现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呈现诗的画意,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诗人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在解题时,我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古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让人受到激励,或使人受到启发,从而赋予诗歌蕴含深刻的哲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和无限的愤慨,而且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劝戒世人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教师在教这首诗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感情,还要体会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