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记叙文500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天夜晚,我路过石壕村,投宿在了一户人家里。深夜时,听见外面有人敲门,而且还大声呼喊着。声音吵醒了我,我知道,这是为了应安史之乱的战急来抓人去服役的。这户人家的老头儿马上翻墙而去,动作非常熟练。我想要出门去看,却被这家的老妇人挡住。她摇了摇头,随即满面悲伤地一个人走了出去。我旁边,她的儿媳正在瑟瑟发抖,眼神空洞无神。而她怀中的孩子正天真地看着我们。
突然,门外传来几声怒吼,听声音是那官吏,而且是两个。老妇悲苦的哭声又传进我们的耳朵,振人心扉。但两个官吏听不见似的,怒吼声盖过了哭声。
老妇这时抽泣着对官吏说:“我们家中仅有的三个男人都去守邺城了。前段时间大儿子捎信回来,那两个儿子,他们,他们已经……死了……我现在也只是苟且活着罢了,是为了不辜负死者的期望啊!”可官吏不听她的话,又发出了那让人厌恶的凶狠语气:“你以为我们信么?走,进去搜搜!”说完,他们就要往里走。
老妇急忙用她那双细弱的胳膊挡住两个凶狠的官吏,一滴泪落在了其中一人的手上。老妇清楚地看见了他脸上的刀疤颤动了一下,我能感觉到,因为此时我正紧张地倚在门后注视着这一切。
(未完待续)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面面观
随意翻阅学生作文,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东拼西凑,不知所云,胡乱编造,千人一面。在当前新课改推进的今天,自然会不可思议,然而语文教师却心知肚明。作文教学的严重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不少语文教师缺少课改意识,作文指导理念过于机械,教师还是执行一条龙服务:出题―讲授―学生写作―批改―评讲。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透彻,设计作文训练有随意性或者单纯按照教科书不间断地布置作文练习,缺乏计划性、整体性、阶梯性,一个题目往往被初中生在三年学习中重复翻抄,《我的老师》能写若干遍。长期以往,教师疲于作文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应付,同时写作思路陷入了教师设计的框架。学生丧失的是独立作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作文指导观
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个不读书、不会写作、不热爱生活的教师怎么可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广泛地吸收多元文化知识,以丰富的见识学识驾驭写作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高品位的美学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美、欣赏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充分激发写作欲望。语文教师要分层、分阶段加强写作训练,要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写作快乐的愉悦感,要让学生不断地在写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接纳学生的思想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在作文指导和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赞美之词,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使新课改的作文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三、中学作文梯度训练设计基本方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中学作文教学应从7至9年级实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层次。作文梯度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的结构水平,采取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比如观察能力分为有目的、有序、抓特征、有分析、调动多种感官、讲究方法等层次;记叙能力可以分为齐备六要素、明确中心、叙事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自然等层次;也有文从字顺、严谨认真、干净整洁等层次;还有写经历的事,写身边的事、人、景、物,表达有情感体验,规定时间完成等层次。
从整体目标训练角度看,初一年级加强记叙文训练,重视观察能力训练;初二年级加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训练,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初三年级加强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训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从具体目标写作要求讲,初一年级要求所写内容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45分钟500字;初二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条理清楚,45分钟写600字;初三年级要求文通字顺、有真情实感、结构清晰、语言生动,45分钟700字。
从写作训练技巧上谈,初一年级重在记叙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顺叙、倒叙、插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画龙点睛;首尾照应;一线穿珠。初二年级重在说明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场面描写;以小见大;镜头剪辑;散文的写法;烘托艺术;铺垫蓄势。初三年级重在议论文的题目、开头、中间、结尾;论点、论据、论证;小说的写法;景物描写;时空交织;欲扬先抑;诗歌的写法;一波三折;巧设悬念。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符合文体要求”。不少考生写议论文时,大都写成了“观点+一两个具体描述的故事+结论”的三体合一的“杂文”――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使文体走了样,成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四类文。究其原因,是“叙例”不当,误把“叙例”当“记叙”。
比如以下作文片段:
一对母女在一个小米线馆里吃饭,母亲对女儿说:“我生病了,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现在能不能去你家休养一段时间,我也可以帮你照顾孩子。”哪知道,这个女儿竟然两眼一瞪恶狠狠对母亲说:“去我家?你自己没有家啊!还帮我照顾小孩,孩子前几次感冒都是你传染的。想都别想,吃完饭,赶紧回老家去,别在这给我丢人。”母女矛盾,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并没有人站出来帮助那位母亲。尽管母亲再三哀求,换来的都是女儿的恶言相向。随着事情激烈的发展,终于一位热心人打破了这陷入僵局的气氛:“她是你母亲啊,你怎么可以这么对待她?我作为外人,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那个女儿并没有因此收敛,反复地重复着:“吃完饭就回老家,别赖在我这,净给我丢人。”没有吃几口,那个女儿就离开了。狠心地丢下老人和未付帐的菜单。这时,刚才那位好心人走到了老人的身边,安慰她不要伤心,并且陆陆续续地有人走过来安慰老人。那好心人还为老人付了菜钱,并提出送她回家。
当我看到那对母女争执时,我很想看到能有一位热心人勇敢地站出来,帮助老奶奶,终于在一段沉默后,那位女士勇敢地站出来,让我看到了人间还是有温情存在的,她像一道曙光,劈开了阴霾,送来了温暖,直至人心。尽管一些“扶不扶”事件、“小悦悦”事件,让人感到淡漠、失望,但我们要坚信人间温情仍然存在。
这位学生叙例时,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写了一遍,占用了很大篇幅。不是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语言拉沓重复,重点不突出,议论和叙述主次颠倒,削减了事例的论证力量。
二、明确要求
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叙例”不同。记叙文“叙例”讲究生动、具体,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议论文“叙例”具有论证,是运用现有的材料正确可靠地论证中心论点。它没有叙写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务,所以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具体翔实。重在事实的列举,讲究以理服人,“叙例”是为了“说理”;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
议论文“叙例”,注意“一要三不要”:①不要详尽的故事情节,②不要具体的场景描写,③不要生动的人物形象,④要概述事例的基本过程。
上面文段中母女在饭馆吃饭的事例,可以修改成以下片段:
一对母女在米线馆吃饭,母亲因为刚出院,请求在女儿家住一段时间。女儿坚决不同意,反而骂母亲丢人现眼。一位女士实在看不下去了,批评那位女儿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女儿见此,饭钱都不付,撂下母亲,自己先走了。女士走到老人身边,安慰她不要难过,还为老人付了饭钱,送她回家。近年来的“扶不扶”事件、“小悦悦”等事件,曾使我对周围充满了失望,但今天我看到的这一幕情景,像一道曙光,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送来了温暖,使我相信人间温情依旧,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仍在。
三、指导方法
搜集到写作素材后,我们不能把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抄到作文中。要根据作文主旨及行文结构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符合文章论证需要的论证说理的论据。那么,素材的加工、叙述有哪些方法呢?
(一)裁剪压缩――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对材料压缩精减,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使材料紧扣作文论点。
[原素材]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一个小男孩为贪图凉快,决定去自家房子后面的深水潭中游泳。他一头扎进了水里,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只美洲鳄也正在朝岸边游来。小男孩的母亲当时在屋子里透过窗子向外看着,发现那只美洲鳄正向她的孩子步步逼近。她极度惊恐起来,一边迅速奔向水潭,一边声嘶力竭地朝自己的孩子呼喊着。
听到她的呼喊,小男孩才猛然意识到了危险,立即掉头向岸边的母亲游去。可这时已经无济于事。他的手勉强刚够到他的母亲,鳄鱼就已经接触到了他。母亲在岸上拼命地拽紧儿子的手臂,而此时美洲鳄也死死地咬住孩子的腿不放。为了争夺小男孩,母亲和鳄鱼之间展开了一场让人难以置信的拔河较量。美洲鳄的力气显然要比母亲强大得多,但是母亲挽救儿子的坚定信念让她无论如何也绝不放手。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一位农夫恰巧驾车经过,一听到孩子母亲的尖叫便飞速从卡车上跳下,瞄准鳄鱼并开枪将其射杀。
小男孩居然存活了下来。鳄鱼凶狠的袭击在他的腿上刻下了触目惊心的伤痕。他的双臂上也留下了深深的抓痕,那是在生死关头母亲为了牢牢抓住挚爱的儿子,以至于手指甲都掐入了儿子的肉中所留下的。
应该说,选择这个事例的确能证明“母爱的力量”。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小男孩游泳、母亲呼喊、农夫开枪等,“叙例”时应毫不可惜地舍去;母子与美洲鳄较量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素材应用]一个小男孩在自家房子后面的深水潭中游泳,却不曾注意到鳄鱼正向他逼近。当小男孩听到附近母亲的呼喊,立即掉头向岸边游。可就在男孩快上岸的那一刻,鳄鱼也咬住到了他。为了争夺小男孩,母亲和鳄鱼之间展开了一场让人难以置信的拔河较量。母亲在岸上拼命地拽紧儿子的手臂,美洲鳄也死死地咬住孩子的腿不放。美洲鳄的力气要比母亲大得多,但是母亲挽救儿子的坚定信念让她无论如何也绝不放手。母亲牢牢抓住生死关头的儿子,以至于手指甲都嵌入了儿子的手臂中。母爱的伟大力量终于战胜了死神,孩子得救了。
(二)挖掘增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
因为有的材料不能直接证明论点,为了更准确、更充分地证明论点,还必须根据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突出与论点中的关键词有关的内容。
[原素材]2012年11月16日,5名男孩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垃圾箱内,经当地公安部门调查,在发现小孩死亡的垃圾箱内有木炭生火取暖的痕迹。5名男孩是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5名男孩,年龄均在10岁左右,为流浪儿童。事后,毕节七星关区两名副区长被停职检查,另有多名官员被免职。2012年12月19日,贵州省七星关区的垃圾箱喷上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再度引发网友热议。
[素材应用]
1.“反思自我”话题。
如果用这则素材写“反思自我”的作文,就要从毕节市某区政府不知“反思自我”的角度引用这则素材,分析这则素材时,字里行间强调“反思”;“5名男孩,年龄均在10岁左右,为流浪儿童”等无关的内容就可以舍去,男孩死亡的原因等信息也应一笔带过。这样我们就可以量身定做成:
2012年的冬天,贵州省毕节市,5名躲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的流浪男孩,随着火的熄灭再也不会感到寒冷。对5个孩子的意外死亡,政府部门还是做出了相关的处理,包括毕节市的相关领导受到停职、免职处分,包括在某区的垃圾箱喷上“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的字样。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只能让民众看到一个不懂自我反省,只知推卸责任的区政府。悲剧已经酿成,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反思自我:在救助流浪儿童的问题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人心冷漠”话题。
如果用这则素材写“人心冷漠”的作文,我们可以从“流浪儿童”谈起,增补以下内容:
毕节市的5个“街面上”的流浪儿童,流浪在外,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来去无踪,有目击者注意到,这五名孩子事发前曾在垃圾箱旁的拆迁工地搭起塑料帐篷,在里面居住多日。出事前三四天,5个孩子蓬头垢面在工地上,用烂木材烤火,还有人见过5个孩子在百米外的菜场找吃的。这么多目击者却无一人在事发前向警方、街道、民政局等部门反映过孩子的情况;这么多过往行人却无一人有所行动,将他们送去救助站或者联系救助站。这是人心的冷漠,人世的失聪,社会的失灵。
3.“制度保障”话题。
如果用这则素材写“制度保障”的作文,又怎么处理加工呢?这则材料表面看似与“制度”无关,但只要考虑由“儿童得不到救济”转到“如何保障”的问题,便可以转到“制度”的话题上来。如此,我们就可以进行以下加工:
2012年11月,贵州省毕节市5个流浪儿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事后,毕节市多名官员被停职、免职。一个月后,毕节某区的垃圾箱喷上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的字样。对5个孩子的意外死亡,政府部门虽然做出了相关的处理,但是,这绝非解决问题的全部。解救失踪、拐卖、乞讨和流浪儿童,是一个需要政府、法律制度及非政府组织等联合应对的公共问题。只有建立健全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才能在制度上保障儿童的生存权。
四、练习巩固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材料后面的两个问题。
[原素材]2015年11月,有媒体对武汉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调查后发现,近七成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汉字,而六成学生认为写不好字无所谓。其中83.2%的学生认为是电脑、手机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笔忘字,更谈不上书写工整了。
不过,在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为这种自然而然的社会发展现象而忧心忡忡。如果将那些对大学生“不会写字”感到忧虑的人做一下梳理,应该可以泾渭分明地划出“鸿沟”来。70后及以前的人群应该比80后人群更为此而感到忧虑,90后人群则比80后人群更漠然视之。
之所以如此,从心理学角度看,就在于不同年代的人群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交流方式和价值标准不同。70后及以前的人群,从小就学习用笔写字,直到成年。80后大多数在成年之前就接触电脑,在网吧里挥霍青春,在许多80后看来是一种青春的常态。对90后人群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脑、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同步成长起来的,而随身带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则几乎成为毫无用途的累赘。
讨论:
1.从上面的素材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呢?
参考观点:
①要与时俱进,不要杞人忧天。
②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2.请运用“裁剪压缩法”和“挖掘增补法”叙述材料,以你提炼的观点写一个议论段。
参考:
[素材应用]
与时俱进,不要杞人忧天。
学生习作片段一:
2015年11月,有媒体对武汉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调查后发现,近七成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汉字,而六成学生认为写不好字无所谓。其中83.2%的学生认为是电脑、手机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笔忘字,更谈不上书写工整了。的确,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普及,人们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差。这种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人的担忧。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它与百年前为年轻人写不好毛笔字而忧心忡忡是同一个道理。从前辈的立场来看是“退化”,从新生代的角度来看是常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我们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因传统而抱残守缺。
学生习作片段二:
2015年11月,有媒体对武汉5所高校500名90后大学生调查后发现,近七成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汉字,而成学生认为写不好字无所谓。其中83.2%的学生认为是电脑、手机等工具的使用,使大家容易提笔忘字,更谈不上书写工整了。这种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担忧。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由汉字发展出的书法,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中国特有的。在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书法水平下降,对文字的感知、欣赏能力也在下降,这对提高人才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极为不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事例叙述的要求与方法,即叙述事例要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而且要紧扣观点,使得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联。而用“剪裁舍弃法”和“挖掘增补法”就能帮我们达到以上要求,而且学会这两种方法,还能帮我们做到一材多用。
【关键词】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小学 教学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三)”中要求:“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遵照“课标”要求,有目的地安排训练时间,有意识地创造训练情景,指导学生开展应用文训练。引导学生按照生活实践的需要、言语交际的需要写应需之文,这样训练有助于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言语、交际需要的实际和文学化的弊端,让学生掌握现实生活言语交际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表达能力,以适应现在和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我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基本上是这样组织训练的。
一、训练写通知
第一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请体育教师安排一次模拟奥运火炬传递,安排确定后,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同学们听到消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步,激发动机。“同学们:奥运会在中国召开,是中华名族百年期盼,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火炬传递不是一个人、一个小团体的喜事,在我校,就是全校的大喜事。”第三步,下达任务。现在,你就是校长,或者是校办室主任,请你任选一个名义,写一份通知,告诉同学们这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第四步,反馈评议。由于情景可感,要求具体,同学们都写出了较规范的通知。我请大家用正确的语气读出自己写的通知,大家评议、修改、订正。第五步,小结。老师强调通知对象、内容、主体和格式。这次综合性学习可就圆满完成了。
二、训练写借条
我有意识组织一些全班性的活动,所用衣服、资料、道具都是需要自己借的,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借的东西,打好借条自己去借。写好后,我让同学们一念一说:即:念,念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评价修改;说:说格式,说写借条的注意事项。这样训练一次写借条,全班都会写这种应用文了。
三、训练写请帖
我们组织一次班级综合活动,我提议同学们邀请有关任课教师来指导,还邀请其他班级有关班干部来参加,需要同学们自己制作请帖,写上请柬,由老师检查看谁写得最好,写得最正确。老师审定后,再发出去。同时,给同学们一个课外作业:查阅并走访社会,了解不同的事情,对不同的邀请对象练习请贴的不同写法。
四、训练写感谢信
在一次活动中,得到不少老师及其他年级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从礼仪出发,需要感谢别人。而感谢的方式最好是文字语言,这个文字语言就是感谢信。于是我与学生讨论怎么写感谢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中,同学们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格式完全正确的感谢信。
五、训练做会议记录
班上每周都要开班会,我把设计好了的会议记录纸发给大家,让每个学生都做好会议记录。会议结束20分钟后统一交给我进行讲评。告诉学生梳理会议记录的几个必要要素,即会议标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到会领导、与会人员)、会议程序、讲话摘要、会议决议等几个方面应该齐全。学生可以训练多次,从格式到内容,从书写到速度进行全面训练,经过5~6次的训练,就会练出一个合格的会议记录高手。
六、训练采写地方风物传说和民间故事
我喜欢组织学生讲家乡的民间故事和地方风物传说。比如:采访记录学校所在地八庙村曾经建立广城县的传说、忘夫寨的传说、韩剥皮的故事等等。把这些传说、故事经过文字加工润色,就成了文学作品;打印成册,就是我们的作品。故事传说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容易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同学们写起来洋洋洒洒,文笔流畅,锻炼了同学们有话则长,畅所欲言的写作能力。
七、训练绘制线路图和写线路说明
学生开运动会,要组织游行,我与体育教师结合,把游行的路线、队列的组织告诉我们班级,我要求同学们主动承担这次游行线路的设计说明的工作,设计好后全班讨论,选出最好的设计说明,公布出去,为全校学生服务,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成就感。
八、训练写观察日记
我指导学生写作文,不是先布置习作任务,而是先对写作对象做多角度细致的观察。对于人物,重点观察面部特征、气质特征、语言特征、行为特征;对景物,重点观察景点特点、物象、状态、色彩,自己的感觉。在观察细致后,学生感到非写不可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写。讲评时,把重点放在观察的深度上,表达的具体上。这样训练出来的写作风格,就不会再是千人一面、空洞无物的文风了。
九、训练口头作文
劳动技能课上,我又和劳技课教师结合开展作文训练。要求同学们记住操作过程,操作完成后,用介绍信语言对技术的操作作详细说明。要求说原材料、说过程、说特点。一个同学是这样介绍的:“我们做拔丝土豆,首先准备的原材料是:土豆500克,去皮、漂净,100克菜籽油,20克生粉,100克面粉。操作过程:先把土豆切成小块,蘸上干面粉,再用生姜挂糊;再把菜籽油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将土豆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接着锅底留少许油,放入白糖,掺200克开水,把白糖熬至浅黄色时,倒入土豆块离火翻炒,使白糖全部包裹在土豆块上,即可装盘。这道菜的特点是:脆、香、甜。”
十、训练写记叙文
记叙是表达的基础,记事、记人都少不了记述型表达。因此我把记叙文训练作为每时每刻都要抓的事情。在有广泛的观察笔记的基础上,同学们根据需要在文章中加上时间、地点、人物,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基本上就是好文章。
我充分运用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进行应用文训练,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了言语交际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文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真正感到作文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不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表达技能,必须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提高、自主实践,自主扫清工作、交际、生活、学习中的表达障碍,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试论表达的教育学意义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06.
[2]石磊.“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理论导刊,2007.
一、 学生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
写作教学的目标首先培养学生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确写什么,解决有内容可写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对写作的内容目标有明确的阐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内容目标直指作文写作的关键,要求作文教学中教师能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正确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及周边生活的写作素材,注重自身独特体验,写出自己;也对学生写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摒弃胡编乱造,从鲜活的生活中取材,真正做到写“真”文,做“真”人。它要求教师能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发现,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感受和认识,“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表达时力求不落俗套,力求有创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内容目标规定了作文写作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来自于对自己、自然、社会等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构内容,抒发虚假情感,从而摒弃写“假”文、做“假”人的不良写作风气。
二、学生驾驭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既要求学生掌握驾驭写作内容的能力,也对学生驾驭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1.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此目标即要求学生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初中作文教学阶段中需要落实上述能力的训练步骤,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学年阶段对记叙文性文章的写作训练都不能放松,要训练学生写出复杂记叙性文章的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写作基础。
2.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写作,掌握独立写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服务。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它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写作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素材搜集、立意构思、起草提纲、加工修改、自我修改、互改互评等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提高其独立写文章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准确运用标点符号,辅助文章表情达意。
3.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
作文写作离不开表达方式的正确运用,“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因而在作文教学的目标中需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让学生明确文体与表达方式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表达方式,为写作服务。
4.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写文章离不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写作内容的先后顺序、详略,条理清楚地表情达意的技巧。
5.培养学生掌握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一目标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方法。教师需要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习作及阅读文章进行扎实地训练。
三、学生的写作数量与写作速度
实例分析:
片段(1)
The great ship, “Titanic” (泰坦尼克号), set off forAmerica in April 1912 on its first trip.It was carrying morethan 2,000 people.The “Titanic”was the largest and finest ship at that time.People thought it was safe to be on the ship because it had16 compartments(密封舱)with it. Even if(即使是)4 of thosewere b roken,it would still be able to stay on the sea.Four days later,when the “Titanic” was crossing the sea,the man on watch suddenly saw a v ery large iceberg ahead. Thegreat ship turned quickly on time,but before long there was asound from below.The captain went down to see what was thematter.To his surprise,he found the sh ip was sinking fastbecause 5 compartments had been broken! Hundreds of peoplejumped out i nto the water.As there were not enough lifeboats,about 1,500 lives were lost.
解答下面各题:
(1 )The great ship, “Titanic ”set off from Englandto______.
A.Australia B.the USA C.Arabia D.Europe
(2)People then thought it was safe to be on the ship because__________.
A.it had 16 compartments
B.it had more lifeboats than other ships
C.it could not sink even if 4 compartments wore broken
D.both A and C
(3)The ship was hit_______.
A.when it started to cross the sea
B.when a very large iceberg was suddenly seen ahead
C.soon after it turned quickly on time
D.soon after it had crossed the sea
(4)About 1,500 people were dead because________.
A.the ship was the largest and finest
B.4 of those compartments were broken
C.hundreds of people jumped out into the water
D.there were not enough lifeboats
分析与答案:利用倒读的方法,我们可以从(1)到(4)中迅速了解到the ship “Titanic”从英国航行到某地去,为什么那么多人丧生等。在阅读短文时,很快就能抓住有关信息,轻而易举地找出正确答案(分别是 B、D、C、D)。
片段(2)
James Watt(詹姆斯・瓦特)and the Kettle(水壶)
James Watt was an English boy.He liked to ask questionsand was always thinking hard.One day he was sitting in the kitchen(厨房)with hisgrandmother.There he saw a kettle on the stove(炉子)。Soon steam began to rise out of the kettle, and the lidwas shaking. “Grandma,what's in the kettle?”he asked.“Water,my child.Nothing but water.”“But I know there is something else.It pushes the lid up.”“Oh,that's only steam.”“How does the steam get under the lid?”“It comes from the hot water.” The boy said to himself.“The steam must be very strong. Itcan push things.If there is more water,the steam will be muchstronger.” Many years later James Watt tried hard and succeeded inmaking steam work for people. He gave the world its firststeam engine(发动机).
解答下列各题:
(1)James Watt was from_________.
A.America B.Australia
C.England D.Germany
(2)There was________on the stove.
A.a basin B.a kettle C.a jar D.a pan
(3)Grandma told little Watt why the lid of the kettle wasup and down.It was because________ ___.
A.the stream pushed it B.the boy moved it
C.the lid moved itself D.someone came and did it
(4)Many years later Watt invented________.
A.the first sewing machine B.the first computer
C.the first bike D.the first steam engine
分析与答案:
(1)选C。短文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詹姆斯?瓦特是个英国人。
(2)选B。答案A是盆,C是个罐子,D则是平底锅,根据短文只能选B。
(3)选A。短文中的奶奶告诉瓦特蒸汽来自热水。壶盖的上下波动的力既不是瓦特做的,也不是有人进来动的,更不可能是壶盖自己产生的力动的。
(4)选D。瓦特发明的是蒸汽机,所以我们要选择D答案。
几点体会:
1.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2.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
3.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遇到重要生词时,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4.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作为小学生,必须依法接受九年制义务制教育,还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快速成文”恰恰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对语文科目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间接地促进各科学习。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快速成文”一举数得,应抓好,抓早。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快速成文”呢?
一、做好整体规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小语教学大纲》对各年段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为此,“快速成文”可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低年级)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主,突出“快速”,兼顾准确。
2.培养阶段。(中年级)“快速”与准确并重“逐步减少修改,快速成文”初见端倪。
3.提高阶段。(高年级)突出落笔准确,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力争写出水平较高的记叙文。“快速成文”基本成型。
二、从激发写作兴趣入手
写作没有兴趣不成,“快速成文”更是如此。于是我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给他们讲曹植七步成诗等中外名人轶事,以典型引路。坚持与学生同堂练笔,身体力行,感染和带动学生。每次习作都要比快比好,选出佳作,当众宣读,或刊登在板报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兴趣一上来,自然有言可发。但教学中,要让学生避免像“走家”、“带晌”之类方言、口语出现在习作中。
三、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及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童年期儿童观察有以下特点:(一)观察的目的性有时候不太明确,常观察事物(现象)的表面、细节部分,而忽略主要的、本质方面。(二)观察比较笼统而不精确。(三)观察缺乏系统性和顺序性。
针对上述特点,我采用实地观察,现场“写生”,开展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事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随地写出来,坚持写好日记,养成勤观察,勤练笔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四、培养想象能力,尤其是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能力
童年期儿童进入学校后,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扩大与丰富,随着思维的发展,想象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再造想象发展更为迅速。但是想象也有不精确、不完整、不符合现实,到精确性、完整性、和现实性方面发展。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良机。
于是我们从阅读教学抓起,利用课文插图、教学挂图或投影、配乐朗读等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使看、听、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做到看字听音立见其形,并能将静止的画面迅速地转化成运动的、连续的场面。
其次,恰当引导,让孩子们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
另外,下笔前引导将观察所得迅速重现,睹其物、闻其声、嗅其味,自觉不自觉地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再训练到位,定会下笔千言,一蹴而就。
五、努力创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动机
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不会写、不爱写。许多耳闻目睹的人物、景物和事物充耳不闻、过目不留,提起笔来,满脑空空,无从下笔。因此创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动机至关重要。
1.实地观察,激情蓄势。走进大自然,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激发写作欲望,这是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例如进行以春、秋天景色为内容的说写教学时,走出校门,采一束野花,拾几片落叶,孩子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而且亲手抓到了春天和秋天,怎能不心情激动。他们恨不得立刻将所见所闻及心中的激情表达出来,此时进行“快速成文”,自然水到渠成。
2.把握良机,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什么目的,也不需经过什么意志努力而由事物本身特点而引起的注意。它在儿童的学习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快速成文”作用更为明显。例如,一次作文讲评课即将结束,从门口爬进一只大老鼠。有人发现了,教室里立刻乱成了一锅粥。我趁机一声令下,和孩子们打起老鼠来。紧接着动笔写,当场宣读。写前虽未做任何指导,可普遍写的既快又好,甚至连打死老鼠时打了几棒子这样的细节都写的清清楚楚。
3.培养真实善感。文贵有情。离开情,文章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培养学生多情善感,善于激起感情的波澜,让感情的潮水从心中向外奔涌,笔下才会千言万语,才会妙笔生花。古人游览名山大川,诗性大发,即兴赋诗,其中不乏绝世之作,这是最好的佐证。
下面我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谈谈如何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充分唤起、激发、调动、培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一.课前导读:参悟文本课题,唤起学生想象思维
课文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主旨折射的窗口。教师在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解读之前,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想象、质疑、释疑,这可以有效唤起、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要引导学生进入“思骛八极,心游万仞”般丰富的想象境界。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参悟文题,引发学生丰富想象与联想:1.请猜猜在口袋了装满了昆虫的这个人是谁?2.这个人为什么要在口袋了装满了昆虫而不是装满了日常用品或者学习用品?其举动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肯定不知道课文的内容,见到教师的预设题目便会开动脑筋,进行一系列的思考、猜测、相互交流印证等思维活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一番思考、想象等思维活动后,他们得出一系列正确抑或错误的答案,教师进行言简意赅的点拨:欲知正确答案,请细读深品课文。如此,在上课不仅有效激活了课堂氛围,还有效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课文、努力思考问题、展开丰富想象并急于寻求正确答案的强烈兴趣,这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阅读教学:细读旁批,丰富学生想象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潜心钻研文本和进行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的阅读审美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和审美趣味去认知、揣摩、体味、思考、感悟文本意蕴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真挚恳切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想象具备着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体味文本内蕴、感知人物形象、与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妙不可言的情感共鸣等诸多作用。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紧扣课文内容设计适量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学习与运用高效结合等教学目的。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取得了极好的丰富学生想象力之教学效果:1.细读课文,仔细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对待昆虫的不同态度,相互间对话时的神态、语气、心理活动、肢体动作等,然后进行有表情的角色朗读或者换位朗读。2.把上述想象和朗读实践得来的理解与感悟用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文相关的语句旁边,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并随时准备接受老师的抽查。
三.读后练习:读写结合,升华学生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其终极目标并不仅限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多维解读与审美体验,还在于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或者学习、模仿;借鉴文本完整的故事情节、巧妙构思、精美语言、人物形象等诸多元素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仿写训练、创新写作训练等。
教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我紧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练习:
1.口语训练。其一,引导学生在忠实于原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采用改换叙述人称、变换文体、变换角色等方式相互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当然,在复述的过程中要突出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其二,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法布尔就在自己的面前,自己会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在“听”方面达到: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未能掌握正确的听力理解技巧,听前准备不充分,做听力训练时有厌烦、畏难情绪。并且有不少英语教师的课堂听力教学基本上以“走过场”的形式进行。许多教师认为,听力教学既费时又没有明显收效,因此基本上采用机械地“读题――听录音――呈现答案”的模式,结果是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使很多学生对听力训练失去了兴趣,继而对英语失去兴趣。
因此,我们英语课题组初中八年级英语听力课堂中对学生听力问题行为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听力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探讨如何提高八年级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八年级10个班的学生。
调查时间:2014年4月。
调查说明:本次问卷采用匿名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听力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两方面内容,采用随堂调查的方式,共发放和回收问卷500份。
三、八年级英语听力课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知识障碍:听力是听和理解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理解,而由于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使他们在听时造成概念模糊,或理解错误,形成障碍。
(1)语音不规范。由于学生一部分来自农村,小学时没有学过英语,而我们的初中教材又是针对小学有三年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而编写的,因此初一的英语教学任务特别重:既要完成音标、字母的基础教学,又要完成将近14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忽视了音标这一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单词拼写跟发音间的联系,而是死记硬背,就这样记了又忘。
(2)词汇量小。《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2000英语单词和一定数量词组对于初等难度的听力材料是基本够用的。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导致听力基础不扎实。
(3)语法功底浅。听音时,一句话或一个词汇往往在耳边一晃而过,为了听懂后面的内容,听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理解与所听材料的信息传递同步进行。这就需要对语法知识特别熟悉。而学生对语法往往掌握不太熟悉,对简单结构的句子比较容易理解,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就有一定困难。
2、学生的技能障碍:未能掌握正确的听力理解技巧。
(1)听力开始前,未做好预习工作。部分老师缺乏这样的意识,因此学生也没有这样的技巧。
(2)缺乏推测能力。推测能力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和逻辑思维对所听材料的上下文词汇和语言含义进行判断的能力。推测能力不强,难以疏通上下文,是中学生听力理解的又一障碍。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观念上的缺陷:许多教师认为,听力教学既费时又没有明显收效,所以他们不屑在听力活动上花时间进行备课。不管听力材料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否对其熟悉,都以“读题――听录音――呈现答案”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不做任何铺垫,结果是苦了教师又难为了学生,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使很多学生对听力训练失去了兴趣,继而对英语失去兴趣。
2、教师本身知识匮乏:部分教师自己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不甚了解,因此也无从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无法从这个方面为学生的听力活动降低难度。有时就忽略这部分听力活动的教学。
四、矫正听力课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
(一)扎实语言基础,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前提。
1、培养学生结合音标读单词和记单词的好习惯。
虽然有些学生已经养成了死记硬背甚至用汉语标注的习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必须矫正这种错误的做法。教学每个单词时,先整体跟读单词,使学生对单词的重音、次重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分音节对音标进行拼读,使学生把字母组合和字母与音标联系起来,形成结合音标读单词、记单词的好习惯。虽然这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对学生的听力、词汇记忆都大有裨益。
2、重视学生把握句子语音语调的能力。
针对课本模块的交际功能,语音部分要求学生重复练习,掌握交际对话中的语调。但很多老师都只注重对对话本身的理解,忽视这一部分的落实。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活动的落实。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听力材料。
(二)在听力训练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1、听力开始前,做好预习工作。
在进行教材中的听力活动前,要根据听力题目、内容、图片等推测听力内容,增加背景知识,做好预习工作。在进行考试中的听力题前,更要快速浏览听力材料的备选答案,对即将出现的材料做出大概的判断。
2、注意同音异义词的辨别。
英语中有很多同音异义词,这些词读音完全相同,但是意义却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正确的词义。
(三)改进的方法:
1、提高教师水平与能力,教师应该真正地重视听力教学,把听力训练落到实处,可以多研读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思想,少些急功近利(唯分数论);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习方法与技能;以练促学。听力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听力活动不能太难。教师必须把握好听力活动的难度,使其呈阶梯式递进,形成有效伪听力任务链。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方法和技巧,解决初中生听力困难问题的措施推行刻不容缓。在进行听力训练时,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加强英语听力训练能帮助学生在无意识中学到语言,既能扩大知识面,又能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听力,才能真正地学好外语。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策略、改变老师教学方法、降低教材听力材料难度等方面下手,师生共同努力,用我们的耐心、细心、恒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听力活动,使我们的听力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参考资料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在新课标下,时间紧任务重,特别英语词汇量大,短语、句型、语法项目繁多,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充分预习、积极投入课堂和及时复习练习。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3000―4500个单词和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课前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的预习。学生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做些听力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及停顿等练习。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而且通过听课文的改写、缩写和内容简介等录音,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又能提高听力水平。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掌握文章的基本类型,熟悉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果熟悉相关文章的结构,那么就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记叙文预习重点注意主要人物的言行,事件的起因、时间、地点。学生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理解人或事物的意义。议论文预习重点捕捉作者的观点,阅读时注意力应集中在首尾段,注意分清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充分预习,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并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要提高听课效率,首先,养成认真记笔记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学生上课要做好笔记,必须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要了解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要做笔记,哪些可以当堂消化吸收。做笔记要做到眼、脑、手并用,避免上课分心、开小差,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的状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课堂笔记使学生复习时能找到重点、难点,复习起来有的放矢,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学生还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多半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能力,为此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共同提高。
三、课后及时复习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知识的巩固加深要靠及时复习,课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基础较差的同学以课本为主,加强基础知识如单词、词组、句子的复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后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对话、利用句型组织造句或写些简单的短文。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课后加强阅读训练尤为重要。为此,精读篇目,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短文,抓住时、地、人、事,结合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测词句的意义,推理文章隐含的意思。做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文后的题目选项,使学生对所考查的内容心中有数,从而正确地做出选择和判断。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听课习惯和及时复习练习习惯是缺一不可的,这些是他们高考必胜的法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图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点35个,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在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图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道,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道,要求诵读的有17道,要求背诵的有45道,要求速读的有2道。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地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影》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和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