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务审计研究

税务审计研究

时间:2023-05-30 10: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务审计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务审计研究

第1篇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给涉外税务审计带来的问题

1.在审计线索方面。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方式,给收集审计信息和查找审计线索带来了困难。首先,在案头审计阶段,税务机关如何收集企业财务系统中的信息是一个关键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存在两大障碍,一是企业采用的数据库不同;二是跨国集团公司全球使用统一的财务系统,多为英文记账。其次,在现场审计阶段,由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账簿登录及汇总报表都通过程序自动完成,因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直观的对比追踪审查。

2.在审计内容方面。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具体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同时,以下情形的出现也会对税务审计的内容产生影响:一是无纸化交易的会计确认和内部控制,以及无纸化数据的安全性给审计人员带来重大挑战;二是系统集成,使会计数据与管理数据联系起来,导致审计范围扩大了;三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快速信息联系,企业外部信息的引入,使审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3.在审计技术方面。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方面,传统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现行企业的实际情况,迫使审计人员采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的分析性复核工作;借助计算机完成统计抽样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数据文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测试等等。

4.在审计人员方面。企业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给税务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审计人员要有现代科技的观念,否则是不可能完成有效的税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税收政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以及提高英语水平等。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后的税务审计对策

1.加快开发涉外税务审计软件。《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引入了全新的审计技术,要求采集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各种比较分析,通过对31户大型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调查及其对税务审计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对电算化企业进行税务审计,仅靠手工操作几乎是难以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依靠计算机辅助审计已势在必行,涉外税务审计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已刻不容缓。

2.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税务审计的法律规定。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只规定采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将其记账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抄送税务机关备案,而对会计软件系统在税收管理上未作具体要求。建议在征管法中增加有关实施电算化审计的条例。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和纳税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对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和采用的磁介质审计证据作出明确规定,以利于电算化审计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税务审计人员素质的培训,培养一批跨学科的税务审计人员。涉外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财务软件,且大多为英文体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传统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会计、税收、法律等知识,还应有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税务审计人员在英语、电脑操作等方面都精通的人员不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要加大英语、电脑知识的培训力度,配合税务审计软件的开发试行,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改进装备条件。目前,企业普遍具有配备齐全、性能高的计算机设备,且能及时更新换代。税务部门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硬件环境差强人意。建议加大计算机设备投入(如便携式电脑,外出审计的必需品),改善原有装备,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转

第2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尹淑平(1979-),女,河南信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会计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税收理论和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66-03

安然事件曾经轰动了全世界,为了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美国政府颁布了非常严厉的SOX法案404条款。此后,多数跨国公司在财务部门内设置了首席税务主管,专门致力于控制风险,公司税务管理的职能正朝这一方向倾斜。可以说,税务风险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税务机关和企业的全面重视。而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使得其能与风险控制完美契合,成为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具。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界定

税务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它首先是指一种损失的可能性。税务风险在企业风险构成体系中属于经营风险,即一个企业所做出的决定、进行的各项活动、实施过程等导致各种领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税务风险应该是一个企业所做出的税务相关决定、实施的税务活动等引致企业各种有形、无形损失的可能性。

税收会对企业的筹资、经营和融资活动产生影响,这直接导致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法律、声誉和经济3个方面:第一,法律上的影响,直接体现为违反了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声誉上的影响,体现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税务方面就是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避税甚至在有些国家过多的税务筹划都被视为企业逃避自己的税收责任,这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现在,税务机关都会对企业进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将纳税人的信用分为A、B、C、D4个级别,高税务风险容易使企业失去A级纳税信用的等级。第三,经济上的影响,这是对企业最终的影响。概括的说,税务风险在经济方面可能给企业带来如下的影响:补缴税款、支付税收滞纳金、税收罚款;多承担税收成本;影响企业股价;影响企业对现金流的预测与安排,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经营策略。上市公司由于税务违规而带来的声誉问题还会对企业股价产生影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2008年11月13日,波司登(03998.HK)公告承认,内地多个省市的税务部门已就涉嫌逃税问题对其展开调查,当日波司登在香港联交所的股价急挫17.39%①。仅仅只是展开税务调查,并不是最终的处罚定案就对公司股价造成了这么巨大的影响,可见,税务风险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上述3方面影响中,法律方面是税务风险的直接影响,声誉方面是因为法律方面的风险引发的,而税务风险最终会体现对企业经济方面的影响。在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众多原因中,内部审计的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独特作用

现代公司治理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与内部审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COSO主席拉瑞・瑞丁伯格博士所说,美国和欧洲大多把内部审计部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关注内部控制和财务以及运营的内部审计部门;一个是牵头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这通常也是内部审计的第二个职能,主要协助协调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就税务管理来讲,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企业税收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违反税法的行为;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及时把下属单位或有关部门普遍存在的税务问题、税务风险,及时、客观地反馈给领导,发挥上下之间沟通信息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企业税务管理的目的。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不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税务内部审计重点应向税务内部控制、税务风险审计方面转移。

而传统上,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对税务方面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指出的内部审计项目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对以下方面的评价:经营活动合法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组织财务状况与会计核算状况;组织的风险管理状况。在这些要求中主要侧重的是财务相关内容,审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忽略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主要对财务状况、会计核算状况进行审计,忽略税务状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经营风险等风险的审核,而对税务风险很少考虑。而这与我国大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的策略和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税务相关内部审计的强化

(一)为内部审计注入新的内容

为了给企业增加价值和降低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进行现有的审计内容外,还应将下列税务相关事项作为税务审计内容:企业设计的税务流程的遵循、企业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循、税务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税务风险管理(主要对内外风险因素、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税务会计核算、外聘事务所的税务咨询、税务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质量。

当然,并不是上述所有内容必须每年都进行,企业内部的税务审计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审计频率。对大企业来说,每一年度都需要抽查一定数量的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详细税务审阅,审核其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是否正确、有没有税务风险;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由于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包括对税务内部控制的评价,因此每年还应对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每3-5年进行企业的全面税务审阅;在需要时,对报告上来的重大税务风险进行专项税务审阅;在与外聘事务所合约到期前,对其税务相关工作质量进行审计等。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这要求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时就应从架构上保持其独立性。当前世界各国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各有利弊,有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负责的,有内部审计机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还有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的,其中以向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最差,以董事会领导型、监事会领导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层次高,地位超脱,相对来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较为理想的机构模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委员会应该接受董事会和最高领导层的领导。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加内部税务控制的有效性,符合内部控制具体规范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审计委员会主席不应该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人员配备上,审计委员会不得与财会机构混合,不能与财会机构合并办公。

(三)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具备税务内审知识

为确保内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企业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审计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依据;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内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企业必须抓好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确保税务内部审计的有效,还要求在审计委员会中必须有1名以上精通税务的税务专家。因为税务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学科,而且各国的税收制度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是税务专业人员很难对企业涉税业务进行理解,更谈不上审计了。

(四)税务内部审计应以财务内部审计为基础

企业要确保税务的合规性,必须首先确保财务会计的准确性,因为很多税务处理都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例如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要确保财务会计的准确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授权或接受委托,应经常开展财务审计,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以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审查会计组织是否健全和会计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五)加强内部审计与税务部门的合作,提升内部税务审计效率

只有有效率的内部审计才能在企业内部长期保持下来。内部税务审计也要考虑效益原则,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不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情况下,税务和内部审计在如下方面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来工作,从传统的审阅和确认角色转变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

――审阅和确认方面。传统上内部审计对税务流程和税务控制提供定期的审计和其他确认活动。在这个领域,内部审计可以和税务部门共同进行下面的工作:按照FIN 48报告和财务报告的要求对流程和内部控制声明进行文件处理和审阅;审阅和强化税务技术的文档形成、控制和安全;理解并形成围绕支持关键管理的全球间接税流程文件,例如增值税、关税等;文件保存并确认税务申报和遵从要求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时间限制;审阅并使所有国内和非居民税款支付都形成预提税流程。

――持续监控方面。作为对审阅和确认流程的扩展,持续监控要求企业将税务包含在其年度企业风险评估当中。当新的税务风险出现时,无论是源于税务、会计或法规环境变化还是源于组织自身变化,可以很容易地评估和更新税务风险轮廓。为了确保税务风险的所有新领域都被发现,有正确的税务信息输入到监控流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和税务部门一同进行如下工作:对企业法律实体的任何变化以及给税务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出决定并形成文档;监控所有新交易要求的税正确处理完毕;监控对所有正在进行的交易的后续执行的税务相关审阅;调查和监控商业活动和本国之外的全球活动判断是否有税务常设结构问题或其他新的外国税务问题发生;监控并购后的税务要求;保持对税务数据需要和税务数据来源的储存,定期监控和测试对税产生影响的制度变化。

――流程改进方面。即对现有税务流程和控制进行提高以达到最大效率。在这方面,内部审计可以与税务部职员一同进行如下工作:协助公司税务会计和遵从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提高月度和季度税务报告的准确性,避免年末高峰期需要太多资源;建立税收相关性高的一些账户和数据库,并在格式、分析等方面为税务使用提前做好处理;合作将风险和控制嵌入到税务方案中;为内部审计提供税务风险存在的部门、地区或生产线方面的信息来源;发展公司的税务风险政策和策略并将其形成正式文件保存;协助将税收考虑嵌入到企业的商业计划中以及一些关键经营决策中。

第3篇

由于税法和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如业务招待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营业外支出、利息费用、视同销售业务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促进了纳税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设立专门的纳税机构和人员不仅对企业涉税业务进行筹划、确认、计量、登记,还须对差异进行依法调整和处理。由于各种税费在企业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企业税负较重,纳税会计还要开展重要税种业务的纳税筹划,以提高纳税遵从度和降低纳税风险。可见,纳税会计不再像传统会计那样单纯依据会计准则对单一业务模块进行相关核算,而是站在整体业务链外,独立地进行微观、宏观系统的考虑,这就必然对税务审计工作任务和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纳税会计对税务审计的影响

顾名思义,税务审计就是由具有纳税检查权的机构与人员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依法纳税和履行扣缴义务情况开展的检查监督活动。它是税务检查、稽查和政府审计等各种涉税事项检查监督活动的统称。由于纳税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之后,从事纳税会计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即纳税会计的职能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纳税会计除了集中计提、缴纳相关税费外,纳税筹划是纳税会计的主要职能。由此,纳税会计对税务审计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1)纳税会计职能增强了税务审计的吸引力

税务审计的主要承担者是税务稽查,其主要是检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涉税业务是否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准确计量,正确核算,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税收安全。税务审计的审计业务制定主要是针对企业财务会计相关业务进行的。由于纳税会计的单独设立,除了传统的涉税业务外,纳税筹划成为纳税会计的工作重点。相对传统的税务审计业务,由于企业的纳税会计对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纳税筹划,纳税筹划对于税务审计人员和税务审计工作都是一个新鲜事物,纳税筹划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极大吸引了税务审计,这种吸引直接导致了税务审计具体工作内容的变化,税务审计除了要进行传统的业务审计外,其工作重心也随着纳税会计的职能而逐步转向针对纳税筹划相关流程、决策的审计。

(2)纳税业务集中性提高了税务审计效率和效果

原来纳税业务由各个财务会计针对各自独立业务中涉税业务独立核算,最后由主管会计或其他会计人员汇总缴纳,整个纳税业务是分散进行的,各个财务会计由于时间、精力和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造成相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核算标准,或相关业务不能进行整体的考虑。如,在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中,企业的人员工资薪金是由劳资人员按标准核定,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确定,这里所确认的个人所得税只是按照每月固定的金额扣除相应的医疗、养老等法定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计提个人所得税。员工的奖金、劳动分红等往往是由其他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核算,虽然二者确认计量的依据都是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但却都是独立的依据这一规定,这就造成了奖金、劳动分红等没有达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征点不缴纳个人所得税,或是超过纳税起征点,单独扣除生计费后进行缴纳,这样就造成了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税务审计中对此类业务的检查,由于时间、精力和人员素质等原因,往往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是只能发现部分问题,税务审计的效率较低且效果较差。

纳税会计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整体的策划或制定统一的标准和业务流程,再对纳税业务进行集中的核算,非税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业务则由其他相关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标准和流程进行确认、计量与核算,从而避免了执行标准不统一或不合法的问题。如,在个人所得税核算中,纳税会计制定工作流程,规定涉及到个人奖金和劳动分红等属于工资薪金的收入统一并人工资表中核算,不单独发放,从而避免了少纳税造成的纳税风险等。由于纳税会计对所有涉税业务都了如指掌,税务审计对企业进行税务审计时,只要由纳税会计专人陪同就可清晰准确的了解企业实际的纳税情况,并且由于执行的标准是一致的,如果发现某一问题即代表相关业务都存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纳税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纳税会计对税务审计的挑战

企业专门设立纳税机构或纳税会计进行涉税问题的研究和纳税,从事此项工作的纳税会计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对税收法律法规有着较深入的理解,纳税会计增加了审计吸引力的同时,也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1)纳税会计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日益提高

随着企业对税务负担的日益重视,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其相关涉税业务,转变为专门纳税会计进行,对从事纳税会计工作的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纳税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进行简单的涉税业务核算、确认和计量,要求有较高的税务、审计、财务等相关专业素质。企业在选择纳税会计时,也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故在企业中从事纳税会计多为以下人员:

①经验型人员。企业选择具有从事业务多年的“老会计”担任纳税会计,这些人员多年从事企业的业务核算,对企业业务流程、业务特点有着较深入的理解,对实际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从事纳税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日常业务中就能发现相应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流程上或操作上的规范,避免不合理税负。虽然这些经验型纳税会计在专业上可能有些欠缺,但由于其专门从事纳税会计工作,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系统学习,专业素质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②理论型人员。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企业大量引进“新鲜血液”,相应的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也逐步进行扩充,招聘一些有较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尤其是税务和纳税方向的研究生专门从事纳税会计工作。这些毕业生由于所学知识较新,研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有着较强理解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企业业务的实质,摆脱财务人员固有的工作习惯,提供更为合理的业务方案,逐步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降低企业税负规避企业纳税风险。

③综合型人员。企业为了快速合理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合理合法降低企业税负,往往直接招聘有经验的注册纳税筹划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担任企业的纳税会计和税务顾问。这些执业工作者都有着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敏锐地发现企业涉税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合法而又合理地纳税。

以上三种类型的纳税人员由于专门从事纳税工作,随着业务的深入和不断的学习,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审计方法。

(2)纳税会计法律水平和政策能力不断增强

为了适应和胜任纳税会计工作,纳税会计通过职称考试、接受培训、相互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法律水平和政策理解能力。职称考试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纳税筹划师等,通过对税收法律法规系统的学习,全面的掌握和提高税收法律水平;随着企业对税收负担的重视,各种针对企业的税务培训应运而生,例如各个纳税人俱乐部,都会定期为企业纳税会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对相关所得税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讲解。纳税会计通过这种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法律法规的掌握,相关政策的理解能力;纳税会计单独成为一个岗位之后,纳税会计与税务机关及其他纳税会计的接触也较传统兼职从事纳税工作的财务会计更为频繁,这就使得纳税会计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提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指导纳税会计实际工作。

由于纳税会计对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和政策的理解水平的提高,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强化自身素质,学习和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出现执法失误等有损国家形象和企业利益的情况发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纳税会计职能多样化和方法快速创新

纳税会计的职能多种多样,除了纳税核算、纳税申报等传统业务,纳税筹划等新型职能成为纳税会计工作的重点,如何检查纳税会计工作的合法性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除了检查其账面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外,还要对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特定业务进行分析,从整体的微宏观角度去审视微观业务,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对审计人员也是极大地挑战。

如果对纳税筹划的审计是微宏观层面的话,那对纳税筹划方法的审计绝对就是微观层面的。倘若对纳税筹划的目标、方法等没有全面的把握,可能就会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不同纳税人的不同利益动机和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的纳税筹划要求与手段;不同的纳税筹划方法比如调研法、逻辑推理法、经验判断法、对比分析法、数学测算等,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税务审计人员只有掌握这些方法,才能清晰掌握纳税会计工作,准确地确定企业所从事业务所涉及税务方面的合理合法性。

(4)纳税会计依据更加专业化且具有频变性

随着纳税会计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税收法律法规的掌握更加全面,对税收政策的理解能力的增强和方法的不断更新,纳税会计从事工作也从传统单一的经营性逐步转变为依靠相关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来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应对这种专业纳税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就需要更为全面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单纯依靠以往的经验和有限的专业知识进行,必须多方面全方位的扩充自己的专业性,这对审计人员来说不是简单且短时间就能够解决和达到的。

第4篇

关键词:涉税银行信息;审计;税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39-04

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是指税务机关利用纳税人在银行的开户信息和资金交易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来分析纳税义务的法律遵从度。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是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的有力手段,可从根本上加强征收管理。在不同历史阶段,税务机关采用过不同的税源管理手段,比如: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采用防伪税控,对加油机、收款机加装税控等。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更科学、更低成本的税源管理方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记录着纳税人绝大多数的经济交易数据,通过对交易数据的审计,可以从源头上对纳税人进行管理。通过税务和银行的合作,还可以实施电子化税收保全,保障税款安全。本文主要就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审计框架、效益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强化税源控管的需要。在经济社会中,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部分纳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往往向税务机关隐瞒真实的经营信息。目前,税务机关取得纳税人经营信息主要来自纳税人申报,其真实性难以验证,因此从第三方获得纳税人经营信息显得十分重要。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框架的建立,使税务机关可以获取纳税人真实的资金交易信息用于验证其申报数据,从而强化税源控管。

第二,依法治税的需要。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重要的管理手段,这就产生了税务检查与违法的博奕。税务机关通过掌握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增加了稽查工作中的信息占有量,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大幅度提高税务稽查对违法者的查处率,增加依法治税的力度。

第三,税制改革的需要。税制改革需要征管手段的支持,比如:目前财税专家、从业者热盼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如果要从分类所得走向综合所得,从征管手段上来说,就必须掌控纳税义务人的收入状况,而其涉税银行信息审计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

第四,与先进税收管理方式接轨的需要。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民营经济大量涌现,同时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等新的经营方式不断产生,这些都对税收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税收管理经验,通过税务和银行联网,利用银行记录的全社会资金活动数据建立涉税审计框架,对纳税人交易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可以实现与发达国家先进税收管理水平接轨的目的。

二、涉税银行信息审计的可行性

第一,成熟的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开发等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从而推动了各组织大集中数据处理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也推动了海量数据加工的进程。信息化技术发展成熟,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无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事务处理和辅助决策,并已发展到网络化、协作化的程度。信息技术在银行和税务机关的成熟应用,为税务和银行间进行网络互联,实行信息共享,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第二,健全的法律提供了基本的法律环境。新《征管法》为建立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框架提供了基本的法律环境。比如,新《征管法》第6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新《征管法》第17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将其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

三、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框架

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主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税务机关和银行之间共享哪些信息;二是如何实现共享;三是税务机关如何使用共享信息;四是税务和银行之间如何进行业务协作,实行税收保全。

(一)税务机关涉税银行数据需求

主要是解决3个问题:一是根据税务管理需要,税务机关需要从银行获取哪些信息;二是在目前的法律环境和信息化条件下,税务机关能够获取哪些信息;三是银行采用什么样的提供方式。

1、税务机关涉税银行数据需求。根据税务管理需要,税务机关涉税银行数据需求如下:(1)纳税人银行开户信息:银行分支机构名称、单位名称、银行账号、账号属性、币种、开户日期、冻结标志、销户标志、销户日期;(2)纳税人银行账户信息:银行分支机构名称、纳税人名称、银行账号、账号属性、币种、冻结标记、资金流入总额、资金流出总额、余额;(3)纳税人银行资金交易信息:银行分支机构名称、纳税人名称、银行账号、账号属性、币别、摘要代码、摘要、结算类型、资金用途、交易时间、交易类型、发生额、余额、余额方向、对方银行账号、对方名称;(4)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银行票据背书数据:票据名称、背书日期、票据编码、票据金额、背书记录的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5)纳税人银行信贷信用等级数据:纳税人名称、银行名称、银行信贷信用等级。

2、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银行满足税务机关需求数据。在目前银行信息系统中,纳税人资金交易明细数据的“资金用途”项,部分银行资金流水的摘要中有粗略记录,大多数银行的信息系统中不强制记录,无法满足税务机关需求;票据背书数据,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记录不全,无法满足税务机关需求。

3、银行提供数据的方式。从理论上讲,银行提供方式有两种:一是银行主动申报;二是税务机关发出数据请求,银行响应并返回相应数据。综合考虑当前的法律、信息化环境和审计框架特点,第二种方式比较可行。

(二)税银联网框架

税银联网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把税务机关管理的纳税人数据及其在银行的数据建立起映射关系;二是确定横向联网方案;三是确定科学的数据采集策略。对于法人纳税人,可以纳税人识别号为主,以纳税人组织机构代码和工商登记号为辅建立税务和银行之间的数据影射关系。通过映射关系,利用银行记录的客户号为关键字,检索出纳税人所有涉税银行信息。对于个人,主要是以个人身份证号为主,建立税务和银行之间的数据映射关系。

涉税银行审计联网框架涉及税务和银行网络拓扑结构、数据中心建设等情况。税务系统和商业银行的内部网络采用典型的树状结构;税务机关的业务数据主要以省为单位集中存储并在线进行业务处理,总局非实时集中全国的业务数据,以供查询和分析;商业银行数据由全国集中、区域银行的总部集中等模式。

税务和银行横向联网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全国数据集中的商业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直接与其进行网络互联。对于小型、区域集中的商业银行,如果其数据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中心在同一城市,可以直接进行网络互联;如果不在一个城市,可以采取直联,也可以通过税务机关内部网络中最近的节点进行网络互联。下图是税务和银行之间横向联网和数据采集示意图。

对于总局与银行数据中心网络互联的方式,税务机关可以直接获取银行数据。对于另外一种方式,税务机关可以通过部署税银数据交换节点上的数据交换协作系统,由与银行数据中心最近的数据交换协作系统来获取纳税人涉税信息。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税务机关可以在国家税务总局设立审计数据中心,部署审计应用。下属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税务广域网对纳税人进行相关审计。考虑到数据量巨大,也可以在省级税务机关建立起分数据中心并部署应用,省以下税务机关通过广域网进行相关审计。

(三)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业务框架

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业务框架主要是描述税务机关如何使用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主要包括4大类的应用。

1、纳税人涉税银行数据查询。查询是数据的再现,主要满足离散性了解纳税人银行信息的业务需要,包括纳税人银行开户信息查询、纳税人账户信息查询、纳税人涉税交易信息查询。

2、一般审计框架。一般审计框架是指通过常规性的数学模型进行涉税审计,主要是通过将纳税人申报纳税信息与纳税人资金交易信息对应起来,实现对纳税人经济活动的有效监控。一般审计模型的建立主要借助于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目前,已经建立了纳税人银行账户报送率审计、纳税人营业收入银行资金流入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申报信息审计等审计模型。审计框架通过知识库方式对审计模型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及时清除生命周期结束的审计模型,增加新的审计模型。

3、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Data Ming)是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核心技术,可以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有用的信息或知识,提取的知识一般可以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简单的说,数据挖掘用于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关系,以便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两类:描述性数据挖掘和预测性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常用的知识表示模式与方法包括:广义知识挖掘、关联知识挖掘、类知识挖掘、预测型知识挖掘、特异知识挖掘。在审计模型中,主要采用的是类知识挖掘。类知识挖掘又分为分类挖掘和聚类挖掘。以分类技术来说,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即每个训练样本的数据对象已经有类标识,通过学习可以形成表达数据对象与类标识间对应的知识。分类挖掘的目标就是根据样本数据已有的类知识对源数据进行训练总结归纳出有用的知识和模式,进而可以预测未来数据的归类。比如:数据挖掘系统从审计系统中获取历史审计信息来进行“学习”,从中找出偷漏税企业的特征,从而“训练”出一个能预测偷漏税行为的模型。

4、税收保全―税银业务协作。税银业务协作主要是研究税务和银行之间以网络互联为支撑实施电子化税收保全。(1)冻结纳税人银行存款。银行根据税务机关的要求,冻结指定纳税人一个或多个账号账户上指定数额的存款。税务机关需要提供冻结银行账号、金额、起始日期和《冻结银行存款通知书》。(2)解除冻结纳税人银行存款。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后,税务机关向银行发送解除冻结纳税人银行存款请求,银行依法解除冻结账户。税务机关需要提供解除冻结银行账号、解除冻结金额、起始日期、批准后的《解除冻结银行存款通知书》。(3)强制划解税款。税务机关向银行发送强制划解税款请求,银行在指定纳税人账号上扣除指定数额的税款。税务机关需要提供银行账号、扣缴金额、扣缴截止日期、《扣缴税款通知书》、《税款缴款书》。

四、预期效益分析

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业务的开展作为极具前瞻性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

第一,防止纳税人隐瞒应税收入,强化税源监控。通过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框架的建立,税务机关可以从根本上掌握纳税人的银行开户信息和资金交易信息,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真实经营情况,从源头上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监控,及时、足额征收税款。

第二,提高税收保全效率,保障税款安全。在传统的税收保全措施条件下,当税务机关将税收保全法律文书送达银行后,在银行负责人批准和实施税收保全的时间差内,由于种种原因,纳税人经常转移或使用了存款,造成税收保全的失败。电子化税收保全,在法律的支持和自动化协作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纳税人转移和使用存款的现象,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税款流失,保障了国家税款安全。

第三,为税制改革提供征管保障。1994年实行的新税制,一直处于完善过程中,比如,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内外资所得税的统一、个人所得税由分类所得改为综合所得或分类和综合所得相结合。大多数税制的完善都需要新的征管手段作为保障,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改革,如果不能从银行获得个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就很难严格执法。

(二)社会效益

填补了利用涉税银行信息加强税收管理的空白。长期以来,由于法律法规的模糊,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执法机关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和商业部门的资源,进行执法一直很难。而发达国家的执法机关特别是税务机关很早就借助金融机构数据对纳税人进行管理。纳税人涉税银行信息审计框架的实施,必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执法机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加强管理提供了土壤。

五、纳税人涉税审计框架建立存在的问题

第一,法律环境。通过法律、法规研究发现,其对税务机关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的支持程度不足,需要完善的方面有:(1)应明确银行向税务机关提供数据的种类、内容、提供方式、时间,明确支持银行以税银网络互联为基础,以电子方式提供数据和相互间业务协作的需求;(2)行业之间法律要配套,特别是税务和金融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一致;(3)明确商业银行的配合义务;(4)明确商业银行建立审计框架的经费来源,比如,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所得税税前列支等措施;(5)在法律层面,明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完善信息系统以满足税务机关的数据需求。

第5篇

关键词:强化税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科学先进的管理尤为重要,税务管理作为管理活动之一,更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企业税务管理包括企业对涉税业务流程规范设计,对管理组织科学搭建,对相关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的运用研究,对经济事项的提前计划和筹划,对涉税事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对涉税事宜的沟通、协调、处理,对涉税事项的分析及后评价,税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意义重大。一、加强税务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监管机关依法治税,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宏观市场环境在形成和完善,纳税人更应强化自身的自律管理。随着税法的不断完善和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的纳税意识逐步提高,更加重视通过税务管理,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降低涉税风险的目的,要进行纳税筹划,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各项税收法规,还要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在明确了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经济业务实质以及财务政策的基础上,规范、完整地做好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二)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

企业的税收成本主要包括:依法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及违反税收法规缴纳的滞纳金、罚款支出。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合理进行税收筹划,正确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或节约企业的税收成本,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可避免税收处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税后利润。(三)有助于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根据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和各项税种的税率差异,进行合理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如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出口货物退(免)增值税;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等等,企业在投资和技术改造上应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四)有助于规避企业的涉税风险,提升企业形象。

良好的公司形象,将会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好的外部环境,对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来说,将更大程度的面临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督,公司形象尤为重要,涉税处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更加有损企业声誉,通过科学的税务管理可避免企业的涉税风险,有效的提升企业形象。(五)有助于企业实现目标。

在与同行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成本领先是胜出的法宝之一,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才能提高盈利目标,特别是在复杂的交易过程中,合理的运用税收政策,精心的规划交易结构,可避免企业因交易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多缴税,控制好了税收成本,也就是增加了企业的净收益,与企业其他内部、外部成本的降低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有着同样的作用,而企业的目标正是经济增加值最大化,长期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增长,所以,通过税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实现目标。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包括对税务信息的管理,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和纳税实务的管理等等,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务管理活动大致如下:(一)税务信息管理。

税务信息管理就是企业从外部和内部收集到的税务信息,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传递和保管,教育和培训等。外部信息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收集和研究好外部信息对企业科学纳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企业内部信息包括税务证照、各期纳税申报资料、各项税款计算台账、定期税收自查报告、税务工作总结等税务资料的归集、分析与保管也同样重要,税务信息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需要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二)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

企业的生产活动几乎都与“税”有关。所以,对涉税业务进行税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要到纳税过程中去消除涉税活动中形成的税务隐患或税务风险,几乎是不可能或相当困难的。所以,强化对涉税业务的税务管理是控制税负成本和降低涉税风险的最好的管理措施之一。

就企业生产经营的一般情况而言,涉税业务的管理大致包括,企业经营决策的税务管理、投资融资决策的税务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的税务管理、营销和商业合同的税务管理以及薪酬福利的税务管理等。涉税业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因此,税务管理强调对涉税业务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面监控。(三)纳税实务管理。

企业纳税实务包括税务登记办理,发票的请购、使用及缴销,纳税申报、延期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减免申请及申报,出口税收抵免退税,非常损失报告及备案,税务检查应对等等。各项业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要求,企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经办及管理人员更应该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积极与税务管理部门沟通,加强税企联系,做好日常税务实务管理工作,避免企业蒙受损失或违规受罚。

总之,企业税务管理不仅内容庞杂,且专业性、技术性也很强,企业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和高素质的人才是难以奏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子系统的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三、税务管理的方法

(一)设置税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树立专业管理人员“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严格按税法规定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努力研究国家的各项税收法规,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进行税收筹划,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建立完善相关税务管理制度和税务管理流程,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的发生,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二)税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税务管理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即公司的税务管理应符合税法、税收管理条例用其细则以及税收相关法规的规定。系统化原则,即税收风险管理应有全局观,应从全局把握,力求公司利益和最大化以及税务风险最小化。制度化原则,即公司建立税收风险管控机制,应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

(三)日常业务的税务风险及审核要点,发票管理、收款、付款、费用报销、工资支付环节的税务管理。

1、发票管理中的税务审核应关注各公司的税务专员按月检查发票的使用情况是否遵照公司《发票管理办法》,重点检查发票的开具是否符合税法(开具的票种、发票要素的填写等)的规定,对于公司开具的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产生税收隐患的发票),应及时要求开票人员对所开发票做作废处理,并重新开具发票。税务专员应按月检查发票使用簿,对发票的购、用、存情况进行检查。

2、收与经营无关的关联公司款项或其他款项时,收款人员应当及时通知税务主管,税务主管应当对此事项的税务影响提出建议;所收款项业务不明的或涉及敏感税务问题的,收款人员在开具发票前应与税务专员进行沟通,税务专员无法解决的,应向上级领导汇报,得开明确批示后方能一开具发票,以避免公司因开票不当产生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3、付款及报销环节应审核对方的票据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发票的种类及开具的内容是否与经济业务及相关合同一致,成本费用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工资支付环节应审核公司员工的个人所得税由人力资源部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并进行相关审核,由财务部按审核结果代扣代缴员工的个人所得税。

(四)税务筹划。

税务管理的核心是税收筹划,税收筹划的意义在于不是因为筹划而少缴税,而是因为没有筹划而多缴税。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税收法规日益健全和完善,企业在钻政策法规的空子上是占不到便宜的,搞不好还会冒偷税漏税的风险,有的企业在经济业务实际发生完结时,发现税赋很高,开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合理避税”,这些方法大多与国家财税政策法规背离,从长远看不仅没有为企业合理避税,还为企业蒙受的损失雪上加霜。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必须开展于纳税业务发生之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遵守国家税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合理筹划经济事项的交易结构和模式,实现税负最低。

例如,在一项投资交易中,甲公司资金充裕,技术力量雄厚,准备储备一块土地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乙公司作为A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名下资产中有一块符合甲公司要求的土地,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准备按转让资产的模式进行交易,如此甲公司获得土地将缴纳契税,乙公司将涉及转让资产应交营业税及相关附加,转让土地使用权应交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可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加计20%的扣除,而对乙公司直接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不得加计扣除。有的省份,为了抑制和打压倒买倒卖土地的投机炒作行为,还出台了空地不允许转让,开发程度达到25%的土地才可以转让等地方性政策来调控市场。如果我们改变一下交易模式,由A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乙公司股权转让给甲公司,甲公司控制了乙公司的同时获得了土地,因该土地权属没有发生转移和变化,虽为甲公司拥有但仍在乙公司名下,甲公司不交纳契税,乙公司也不交纳土地增值税,乙公司作为标的完成的是股权交易而不是资产交易,因此也不交纳营业税及相关附加。可见,筹划对税赋的影响非同一般。

在筹资决策中,是选择负债资金还是权益资金,或是二者的组合,这不仅要结合企业不同生命时期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资金成本费效比及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利用好负债资金这把财务杠杆,可达到抵税作用,降低资金成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坏账如何计提,费用如何分摊,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企业所得税都会产生影响,对递延所得税的合理运用,把实际缴税义务规划在不同的纳税年度里,可达到延缓纳税目的,从而提高资金使效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产品,税收负担都存在差异,税收优惠政策及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投资决策中,充分掌握各项税收政策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使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健康长足发展。

(五)税务审计机制。

建立税务审计制度,结合公司内部审计或聘请税务中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税务审计工作,目前,如财税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机构的专业服务,提高税务管理业务水平。定期审计应于每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出前审计结果,不定期应于集团税务管理部根据管理需求或者结合内部审、聘请中介机构等不定期进行税务审计。税务审计人员(含税务中介机构)在完成定期或不定期税务审计后,出具书面税务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

(六)税务资料档案管理。

税务资料包括:税务登记证、纳税申报表、税务管理台账、票据存根联、发票台账、完税凭证、内部税务报告及报表、涉税审计报告、税务检查结论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文书、税务通知文件、税务优惠文件及其他涉税资料等。档案的保存期限同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致,达到保存年限后的税务资料,经申请审批后可销毁,销毁的相关规定同会计档案。(作者单位: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家贵编著,《企业税务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

第6篇

【关键词】税务风险 规避 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从企业正式设立开始,税务风险就已经存在。随着我国税务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税务风险更加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众多经营风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从税务风险的本质来看,这类风险主要来源于我国税收制度与企业纳税义务的存在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未知损失。税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后果,其中最能直接体现的就是企业由此可能会支付一大笔资金用于支付税款和罚款,这样的一大笔资金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使得企业资金流紧张。其次,税务风险还可能使得企业失去享受某些特定政策的机会,最常见的有一般发票开具资格、一般纳税人资格、享受税收优惠资格等等,这些资格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失去往往会干扰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于此同时,税务风险还可能会给企业来带或轻或重的法务风险,一旦企业触碰到法律的界限,就无法保持正常的经营。最后,税务风险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用,与企业有关的银行、供应商等会考虑到企业的信用问题而不愿与之合作。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十分深远,鉴于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大对税务风险的科学管理,合理规避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内部税务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检查、复合税务工作的理念,因而也大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税务审计制度。由于内部税务审计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不能对自身的涉税事项进行有效评估和定期检查。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只是单纯应付税务机关的刚性要求而被动地进行税收自查,这样的自查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很难发现实质性问题。有的企业虽然希望依托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税务方面的检查,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税务知识有限常常达不到效果而不得不聘请外部税务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税务中介机构并不完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不熟悉企业的具体业务,更有些不负责任的税务中介在没有进行详实调查的基础上就随意出具审计报告,由此带来的外包风险会加剧企业的税务问题,一旦遇到税务机关的相关部门对企业展开检查或审计,就会给企业的到来经济和声誉的双重损失。

(二)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缺位,内控建设进度落后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税法的遵守程度,包括改进预防、评估、检查、规避等各个税务风险管理环节的工作质量,建立起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性工作。由于受到传统企业观念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有不少企业并未真正重视起税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有些企业为了简化机构设置,往往让财务人员身兼会计、税务双重职责。实际上,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如果财务部门发现企业存在一些税务问题而试图通过账项调整来弥补,往往会被税务机关怀疑成偷税、漏税行为。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所谓的税务岗位,但也只是机械地按照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并不能够将税收筹划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税务规划。由于缺乏与企业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这类税务岗位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企业的税务风险仍旧存在。除此之外,企业中税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影响着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如果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差,责任心缺失的话,即便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也容易出现类似纳税申报不及时、税款计算错误、会计处理不当等差错,给企业带来本可避免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日趋多元化,但是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滞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尝试在多种领域同时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多元化,涉及的行业越多,需要接触的税种也越多,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更加大了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却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都很少建立起了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了。税务风险虽然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但是只要能够进行科学管理与评估,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经验表明,企业面临的潜在税务风险可以通过完备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有效的规避或缓冲。

三、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成立管理税务风险的专设机构

企业应该尽快成立起专门管理、应对税务风险的专设机构,并且规定将企业所有的涉税工作都交由该税务管理机构进行处理,为企业建立起一个涉税事务的专业化处理流程,更好地保障相关业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企业的税务管理机构规模根据企业的业务规模和实际需求来确定,对于大型集团公司来说,可以设立税务管理部,并且配备专业能力扎实、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科。企业通过税务管理机构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既可以更加全面地获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又能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与联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税务风险。

(二)重视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企业要达到科学规避税务风险的目标,构建企业税务防线防范体系是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并且重点参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规定,建立起相关税务信息的传递渠道和沟通制度,将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责任明确落实到各个固定岗位,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类责任制。这样的责任划分不仅能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最终落实,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都能做到有岗可查。同时,还能够确保企业的管理层能够更加畅通、快速得到涉税信息反馈,趁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规避或是补救措施。

(三)规范税务风险控制活动,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税务风险涉及的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控制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进行经营活动,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控制活动具体是由一系列流程、授权、分权、集权等环节与制度构成。《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也建议企业在考虑税务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设计出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从风险评估办法、应对策略、处理流程等环节入手,制定出能够有效应对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有效地规避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四)加强内部审计与自查

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可以大致由内部审计和自查两部分构成。依靠内部审计和税务自查,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涉税事务的处理质量,为企业安全纳税提供合理保障,降低税务风险。具体来说,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该坚持定期对涉税业务进行审计与自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查原因并纠正。对于一些阶段性的涉税工作,可以采用统一检查或是专项审计等方式,如果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或者规模较大的涉税业务,还可以聘请专业税务机构来指导税务审计,提高企业管理税务风险的水平。

(五)建立一支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税务人才队伍

企业的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落实,必须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税务管理人才,因此,企业必须组建起一支专业知识扎实,职业道德良好的税务人才队伍。首先,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吸纳,要给予员工充分的空间发挥才华,并且及时为相关工作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更新、补充他们的知识体系。其次,企业还应给以这样的专业人员较好的工资待遇,以便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四、结语

我国在2009年5月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就企业防范、评估、应对税务风险所涉及到的各项工作作出了详细的规范和阐述。客观来说,我国目前的税法体系还比较松散,各项税种的课税办法大多还停留在粗略的条例框架下,税法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和政策真空地带。企业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纳税事项时就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这种尺度常常难以把握,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来到税务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与税务机关沟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税收政策,及时听取税收征管部门的建议和提醒,以便使自身对于税法的理解与税务机关保持一致。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企业在不慎面临税务风险时留下一条能够及时沟通的途径,避免税务风险的进一步演变,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朱克实.构建企业税务管理目标模式及策略[J].涉外税务 2008(12).

[2]李琳.浅谈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J].交通财会.2009(10).

第7篇

[关键词] 预先定价博弈论利弊分析

一、博弈论简述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成果之一,博弈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类社会运行模式和制度建构的思考。由于博弈论的抽象性、统一性和普通性,它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物理学”。博弈论建立在个体理性决策(所谓一人博弈)理论的基础上,众所周知一个人理性地选择最优行动,只要按照他的信念,这个行动最大化其预期效用函数。作为研究“理性人的互动行为”的科学,博弈论至少有四个基本特征:(1)群体性,我们生活在群体这中,并相互发生影响;(2)互动性,事情的最终结局取决于所有人的行动;(3)策略性,每个人都认识到并考虑到这种相互依赖性;(4)理性,每个人选择行动的时候要针对对手的可能行动而选择一个最优对策。至于博弈的定义,事实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对博弈的界定。我们不妨认为博弈就是各个理性的主体为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而进行的互动行为或互动过程。转让定价行为的参与双方即跨国公司与税务机关的互动过程就是一个博弈过程。

二、博弈论基础上的转让定价行为分析

对于跨国公司,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并结合历史经验,它既可能采取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也可能不采取。是采取还是不采取,对于跨国公司是一种决策,但是我们来观察之,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件。我们用数量(即概率)来描绘这种事件的各个可能性。假设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的概率为p1,不采用的概率则为p=1-p1。同时,如果跨国公司采用了转让定价的方法,在该东道国会减少税负支出,这一数值我们假定为t。但是我们应考虑到,如果该避税的行为被税务机关发现,则不仅少缴的税款t会被要求补缴,而且还要求缴纳罚款,假设这一数值为f。我们对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的行为用概率来描述,设其被发现的概率为p2,不被发现的概率则为1-p2,对于税务机关,我们将其税务管理工作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税务管理工作,工作费用假设为C1,另一种为专门对转让定价进行审计的工作,其工作费用为C2=C1+C,C>0。对于C>0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对于转让定价行为进行审查,除了平时的税务检查要求外,还需对转让价格的相关信息(如可比交易、转让价格制定依据等)进行审查,这种额外的工作费用支出即为C。面对一家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税务机关有两种选择,即进行审计和不进行审计。设税务机关采取专项审计行动的概率为1-p0。当税务机关决定进行审计时,有两种结果:可能会找到问题,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如前面所述,税务机关发现问题的概率即跨国公司的转移利润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依上面所设为p2,而发现不了的概率为1-p2。这样就有四种组合:(1)企业没有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税务机关也没有进行转让定价的专项审计;(2)企业没有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但税务机关进行了转让定价的专项审计;(3)企业采用了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税务机关进行了转让定价专项审计;(4)企业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税务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专项审计。

第一种组合中,企业没有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其概率为;税务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的专项审计,概率为。在这种组合下,企业获得的利益为0,税务机关获得了正常的税收利益,其值为。

第二种组合中,企业没有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其概率为;税务管理当局进行了专项转让定价审计,其概率为。在这种组合下,企业获得的利益为0,而税务管理当局的收益为。

第三种组合中,企业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其概率为;税务机关进行了转让定价专项审计,其概率为。在这种组合下,企业获得的利益分为两种情形,如果企业的转移利润行为被发现,其概率为,则企业的利益为,如果企业的转移利润的行为没有被发现,其概率为,则企业所获取的利益为。将这两种情形综合一下,借用收益期望的概念,那么企业在这种组合下的预期收益为。从税务机关角度来计算利益,如果它没有发现转让利润行为,那么它的利益为,发生此种结果的概率为;如果它发现转让利润行为,那么它的利益为,发生该情形的概率为,综合起来,税务管理机关在这一组合下的预期税收利益为。

第四种组合中,企业采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其概率为,税务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专项审计,其概率为。在这种组合下,企业所获得的利益为税收利益,而税务管理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的专项审计,仅仅是做了一般性税务管理,其利益为。

然后找出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的转让定价行为的审计与不进行专项的转让定价行为的审计的均衡点,在这一点税务机关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其预期的税收利益相当。即税务机关采取对转让定价行为进时专项审计时的税收利益预期与不采取该措施时一样。则有:得出,再次找出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行为转移得利润与不采用转让定价行为转移利润的不同决策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无论跨国公司做出何种选择,其预期的税收利益相当,即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行为转移利润与不采用转让定价行为转移利润的预期税收利益一致,则有: 得出。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税务管理机关进行专项转让定价审计的概率大于等于时,跨国公司倾向于不采用转让定价的方式转移利润,反之,当税务管理机关进行专项转让定价审计的概率小于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采用转让定价的方式转移利润。而且表征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专项审计的成功率的越大,越小,越容易落在均衡点右边,即较容易使,从而跨国公司不倾向于使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表征节省的税收收益的越大,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采用转让定价法实现避税;表征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的滥用转让定价行为的罚款数额越大,跨国公司越不倾向于采用转让定价法实现减少税负支出。

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当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的概率大于或等于时,税务机关倾向于采取对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专项审计的措施。反之,当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的概率小于时,税务机关倾向于不对该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专项审计的措施。另外,表征税务机关进行转让定价专项审计的额外成本支出越大,其均衡值越大,很容易小于,这时税务机关不倾向于对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专项审计。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税务机关发现跨国公司有转让定价的行为的概率越大(用表征),则税务机关越倾向于采取对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专审项计;跨国公司被查出有滥用转让定价行为遭受罚款的数额越大,税务管理机关越倾向于对转让定价行为采取专项审计。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预先定价制度的建立降低了跨国公司采用转让定价降低税的负的可能性,也降低了税务机关采取措施对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专项审计的可能性。这两者可能性的同时降低必然降低了税务管理机关同跨国公司发生争议的可能性。

三、预先定价制度的利弊分析

预先定价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方式,它将税务管理部门的事后审计与调整变为了事先约定。这一制度的运行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推论的基础上,如果某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在事前经税务机关认定为符合正常交易原则,不需要进行纠正与调整,从另一个角度讲,即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转让定价的方法与原则在事前得到了税务机关的认可,那么跨国公司在以后具体进行转让定价行为中就不会违背正常交易原则,税务机关也不用介入进行专项调查、审计,以及事后的调整。这一制度既有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经营,也有利于税务机关的依法征税,对双方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说预先定价制度具有优点,是相对于传统的税务管理部门在事后介入调查与调整的工作方式。

1.这些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于企业而言,预先定价制度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为明确了税务管理机关对本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态度,可以大大降低同税务机关就该问题发生争议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在企业进行战略制定与经营决策时,税务问题是必须加以考虑的环节。企业管理者们进行决策时,对于可能发生的税务纠纷往往都是小心翼翼、谨慎对待的。例如对于转让定价问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面临税务机关的审计与调整,公司将面临诸多麻烦:一是公司的相关人员要配合税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相关的资料,有时还要接受税务管理人员的询问,这显然对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了影响;二是一旦税务管理人员认定企业的转让定价行为违背了正常交易原则,需要调整,那么企业的相关工作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企业对于税务机关的决定自然要予以配合,进行相关的调整,并根据相关规定要缴纳一定的罚金。如果关联交易的另一方不能依照已方的调整进行相应调整,那么还很可能发生双重征税,导致公司经济上的损失。此外如果企业对于转让定价行为的分寸把握得不适当,频频发生被税务机关调整的事情,会恶化公司同税务机关的关系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公众对该公司的诚信评价。而预先定价制度的出现将极大地缓解企业的决策者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因考虑到税务问题而面对的压力。他们的压力将随着预先定价协定的签订而释放掉相当部分。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主要是在转让定价的决策时,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及税务机关对自己这一行为的反应将会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不稳定的预期就是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换句话说,企业进行转让定价的风险大大降低了。

(2)对于税务管理部门而言,预先定价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效率,并降低了工作费用支出。

(3)从整个国家与整个社会来讲,使用预先定价制度,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与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税务机关的加工费用的开支来源于国家税收,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跨国公司的一部分收益也会转移为国家税收。因此预先定价制度帮助跨国公司与税务机关都减少了费用支出,该制度可说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

(4)该制度有助于跨国公司提高在税收征管关系中的地位。在传统转让定价的审查与调整制度中,税务机关同跨国公司是一种征收与被征收、监管与被监管的不平等的关系,税务机关具有明显的强势地位。但预先定价制度改变了这一状况,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大部分都为协议所明确,在履行合同与执行合同方面,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通过预先定价协议,跨国公司获得了比平常更高的、表现在征纳关系中的法律地位。之所以对地位加以“法律”的修饰,是因为预先定价协议一经生效,便产生了法律效力,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的权益受到东道国国内法的保护。

2.预先定价制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保护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的商业秘密。这里的商业秘密并不局限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技术秘密,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不愿意为企业外的人所知晓,并确能给企业的利益造成影响的信息,如竞争战略、销售渠道等。根据预先定价制度的要求,跨国公司在申请同税务机关签订预约定价协议时,需要提交大量的信息资料,包括:协议草案涵盖的交易、产品、经营活动或某种安排;与上述交易或安排有关的企业和常设机构,涉及的关联企业的组织结构、历史、财务报表数据、职能和资产等信息,市场状况的一般分析,对采用协议规定的转让定价方法后产生的附加税收问题所作的评价等。这些信息若为竞争对手知晓,将产生直接的或潜在的利益损失。如果该预先定价协议最终没有达成,但根据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他们需要为纳税人保守商业上的秘密,这有点类似于合同法上的“缔约过失责任”。在预先定价协议签订时,双方往往还会在协议中约定保守商业机密的义务与责任。但是,无论如何,跨国公司的这些机密信息,一旦透露给包括税务机关在内的另外的人,毕竟多了一条泄露机密信息的可能途径,这些商业上的机密面临更多的被泄露的风险。

(2)预先定价协议约束的刚性使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行为的适应性受到影响。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预先定价协议的签署一方面明确了跨国公司与税务机关对于转让定价行为的合理预期,降低了跨国公司履行转让定价行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这些都是依赖协议背后法律的强大力量来实现的。然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一旦选择了某一种或某几种转让定价的方式,就不能轻易的改变,这同样是协议背后强大的法律的要求。这种协议的法律效力刚性在现实中对跨国公司的危害在于:随着某国内或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市场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瞬间发生的,跨国公司出于全球利益的考虑,需要采取新的转让定价的方式,而这种改变是预先定价协议所不允许的。这就是预先定价协议法律效力的刚性同跨国公司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活性需求的矛盾与冲突。

(3)预先定价协定从签署到执行难度都很大。预先定价协定在签订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跨国公司方面,要准备各种资料、文件、包括历年的财务信息、往年的转让定价情况及市场的分析等。对于税务机关而言,签订一份预先定价协议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事情,它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来研究跨国公司报上的材料,有时候,可能自己的人才储备不够,需要借助“外脑”的力量,在有些国家,签订预先定价协议需要聘请相当数量与预先定价协议内容有关的专家。以美国为例,他们经常要邀请国际首席法律顾问联合会技术部门的律师、机构的经理和项目经理、经济学家、精通税收协定条款的税收专家等专业人士来共同参与协议的签订,这些专家们共同构成税务机关签订预先定价协定的“智囊团”,当然这些专家的咨询费肯定价格不菲。整个预先定价协议的签订完成往往需要拖很长时间,美国国内税务署的报告显示,在美国,2002年完成一件预先定价协议的平均时间为25个月,而2001年为23.3个月,2000年为24个月。在2002年新达成的85个预先定价协议中,29个在12个月内完成;36个月时超过25个月,其中6个用时4年以上,3个5年以上,2个6年以上。之所以签订一项预先定价协议往往要打旷日持久的“持久战”,是因为该协议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税收利益和税法的权威。在立法上,各个国家往往为预先定价协议的达成做出了严格的程序上的规定;在执法上,各个税务机关对此大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税务管理部门作为一国税法的执行者和国家税收利益的维护者,他们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审慎地处理预先定价协议的事情,是未可厚非的。但是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长期面对协议是否能签订成功的不确定性的考验,对于任何跨国公司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还有在有些国家签订一项预先定价协议要交高昂的费用,在美国,根据公司规模不同,预先定价协议的初期费用为5000美元~25000美元,以后定期更新费用为5000美元~7500美元。当然在有些国家,跨国公司不需缴纳这样一笔费用,因为那些国家的税务机关认为签订预先定价协议是他们税收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第8篇

税务职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

我局按照市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地方税务局20xx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方案》(*市地税发〔20xx〕68号)文件要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基础防线”和“免疫系统”功能作用,重点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全县地税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到位,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强化。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局党组高度重视内审工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内审工作,要求各所、股(室)、稽查局积极配合监察室开展内审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监察室、财务股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按照全市地税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制定了《**县地方税务局20xx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要点》,明确了内审工作目标、审计重点和具体要求,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详尽安排和部署。

(二)方法创新,机制完善。

建立内部审计“四结合”工作方法,即:将实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被审计单位和干部自查相结合、现场审计与案卷资料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整改落实相结合。通过工作中不断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内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了两个配合:一是实现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二是形成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配合。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内审制度不断完善,机制随之健全。

二、执行到位,内部审计工作进展顺利。

(一)重点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为目标,对照《四川省地方税务系统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川地税涵〔2011〕307号)规定内容,对第三所所长和稽查局局长等2人进行了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对涉及重大财务管理决策和重大税收执法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及科学效益性,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性进行了重点审计。同时,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要求。

(二)继续完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围绕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按照《四川省地方税务系统内部审计办法》(川地税发〔20xx〕113号)规定内容,对局机关、第三税务所和稽查局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结果表明,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xx年累计征收入库各税及附加*****万元,较上年增长9.33%,增收1401万元,超额完成了市局与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年度收入任务。

三、作用到位,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一)税收服务更加优化。

通过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对重大税收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坚持依法组织税收收入的原则明显强化,税收征管、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政策落实能力明显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得到深入推进,税收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内控机制更加完善。

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审计职能的发挥,坚持把查错纠弊与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相结合,加强对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达到规范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落实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更加深入。

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信息技术运用程度,充分利用各方面综合数据,审计风险持续降低,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局党组高度重视审计结果,将其作为干部管理和干部监督的重要依据。

(四)审计队伍更加强化。

内部审计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不断提高我局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领导小组共组织4次现场讨论会,及时分析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讨工作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内审人员开拓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虽然我局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市局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今后,我局将按照市局统一要求,继续加强审计人员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内审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县地税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税务职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

一年来,经过xxx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xxx案卷的质量比起上半年有了显著的提高,重证据、讲事实、依法办事的意识在xxx干部中已逐渐扎根,但是还应进一步加强。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查办案件的质量还不是很理想,法律知识的欠缺,如真实、合法、有效证据的采集就目前情况而言,就是个薄弱环节。如果发生税务行政诉讼,胜诉的几率并不很高。要把每一个案子都办成“铁案”,仍需全体人员全面提高素质,尤其补充有关法律知识将是今后要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推行阳光xxx.

我局拟自XX年开始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同时实施“阳光xxx”工程。为了配合“阳光xxx”这个新生事物的正式实施,10月18日xxx同志为全市保险公司及其下属分理处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举办了保险业及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这是我局自“一级xxx”成立以来首次派员外出讲课,也是尝试“阳光xxx”的第一步。首开先河的反响很好,企业人员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在税企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是以具体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真实体现

二、做好重大案件的移送及听证、复议工作。

全年共向市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移送重大案件28起,协助市局法规科对这些涉税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进行审理。受理了江西椰岛营销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的听证申请,做好了听证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企业要求撤回听证请求,故未举行听证会。对申请复议的江西飞宇制药有限公司组织了调查举证,并及时回复了市局法规科。

六、规范xxx管理,加强业务指导。

为了理顺xxx局与各县区局、直属单位的职责,规范管理,加强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税收执法水平,我们草拟了《南昌市国税局xxx局与各县区局、直属单位工作衔接的暂行办法(试行)》,通过市局反复酝酿和讨论,以正式文件下发,从而更进一步加强了xxx与各县区局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规范xxx报告的制作,提高案件查处的质量,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件和资料,编撰了《xxx工作指南(之一)》,在4月份分发给6个xxx科,供xxx员在办案时借鉴。《指南》从xxx报告必须反映的十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解说,并将处罚的法律依据逐条进行了罗列,同时重申了税务违法案件立案查处标准、xxx案卷需附的资料及排列顺序,为提高案件查处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七、“一级xxx”运行一年来的启示。

1、要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我局自XX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后,内设了办公室、案源股、审理股和执行股四个正股级机关单位,并按行业划分设置了六个副科级的检查科,分别负责工业、商贸、金融保险、涉外企业、专业市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检查。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机构设置上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如缺乏综合业务部门来协调整个xxx工作,在不增加机构的情况下可在办公室内设综合业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协调全局的业务工作,进行xxx业务指导,制订并落实xxx工作各项制度,组织业务培训,做好各种业务报表的编报,及时总结“一级xxx”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好局领导的参谋。其次六个检查科按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专项xxx工作的开展,但同时又制约了xxx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大规模xxx工作的进行,在建制上可采取专业化分工,但在人员配备上应考虑业务力量搭配均衡,以利于全局工作的开展。

2、要抓好xxx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尽管xxx局在人员的配备上大专以上学历占93.7%,二级以上xxx员占71%,并在全市范围内抽调了一批熟悉税收业务、了解法律知识、懂xxx操作规程、会运用计算机的人员充实到xxx局,但人员素质还是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有待更进一步提高。为此要在提高全局人员素质上狠下功夫,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采取培训、自学、查前业务辅导、案件查摆会及业务能手帮带等多种形式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加大政治学习力度,坚持每星期的政治学习制度,从而使全局人员综合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

税务职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

一、明确目标、精心安排。

为了使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质量得到保证,更好地对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提高我市税收执法水平,推进依法治税。年初各县局根据《*市国家税务局日常执法检查办法(试行)》,制定了日常执法检查工作计划,将一般纳税人税务管理、按帐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帐簿设置情况管理、重点的定期定额户管理、欠缴税款管理、特种发票、普通发票(特别是收购凭证)管理、税务稽查的实施、外勤岗位执法情况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就此专门成立了执法检查领导小组,负责对日常执法检查的指导和督促,对日常执法检查中查出的问题进行责任认定,实施过错责任追究。

二、认真检查,及时通报整改。

为了使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质量得到保证,使执法检查工作走上规范化、日常化,我局将日常执法检查工作与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相结合、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使我市的执法检查工作始终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中。在检查考核中,统一制定检查方案,统一组织人员实施,检查结束后,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分析综合,将执法过错情况在市局局域网页上进行情况通报,对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XX年度,全市各级国税机关通过进行日常执法检查,发现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1、存在漏征漏管现象。既有办理税务登记未进行税种认定现象,又有未办理税务登记缴纳税款现象,有关税款定额不足;

2、特种发票开具不规范。开据发票和税票不能够相互注明号码;

3、使用有关税务文书、条款不规范,文书告知时限错误;

4、个别管理分局存在执法不当现象,越权进行处罚;

5、有的分局行政处罚程序不符合征管法要求存在多种税务文书填写一份送达回证现象;

6. 税种认定中将行业认定和税目认定错误。如将商业认定为其他行业;

7.执行税收政策理解错误。如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税收优惠问题、进行生产性加工纳税人起征点标准和适用税率问题。

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我们根据*市国税局《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责任追究。XX年全市国税系统共有442人次受到责任追究,其中批评教育54人次、限期改正139人次、扣发奖金168人次(11774元)、作出书面检查36人次、通报批评45人次。

三、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依法治税工作,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市局的《日常执法检查实施办法》,我们将执法检查工作重点放在日常化上,对有令不行、执法不规范,出了问题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一是做好执法检查后的总结分析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属于征管中的客观问题还是执法人员的主观思想意识问题,开展过错人员集中座谈,杜绝在今后工作中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根据过错责任情况通报,开展执法讨论,将日常执法工作提高到思想政治高度,以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来警醒自己,珍惜手中的权力、珍惜自己的家庭。三是总结执法检查工作经验,使执法检查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执法责任制的不断推进,执法工作中较容易被发现的错误也越来越减少,这就要求我们检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适应征管改革的需要,适时发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XX年以来,虽然我局税收执法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我们工作中还有不足,与*局的要求尚有差距,今后我局将在*局法规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日常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市税收执法。

看了“税务职员个人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税务干部个人工作总结

2.税务职员个人工作总结

3.税务工作人员个人总结

第9篇

一、外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外资企业具有经营种类繁多冗杂、业务量相对较大、与客户经济往来频繁等诸多共性。而对于外资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存在由于人手缺失导致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手续复杂等问题。因而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很难会抽出时间兼顾其他工作。因此,解决如上问题的有效方法便是实现会计电算化。

2.可行性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配套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每个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所需要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会不同,因此,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请相关的专家设计一款具有专一性的财务软件;二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及基础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由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其专业知识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外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可行的。

二、外企会计电算化对涉税审计的影响

外企会计电算化对涉外税务审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随着企业会计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特别是外资企业财务软件的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税务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及业务素质,还要具备在外资企业中必备的英语技能,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处理会计核算的工作能力。因此,对于外资企业的审计人员来说,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素质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外资企业会计电算化对涉税审计内容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企业内部信息的核算以系统的方式进行,会使会计数据与管理数据成为结合体,导致审计内容的范围扩大。其次,由于会计电算化代表的是无纸化信息的整合,因此,审计过程中无纸化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审计内容的严谨性也有所增加。最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快捷的信息联系方式。由于外部信息的融入,使得审计的对象也有所改变。

3.对审计手段的影响。

企业对于财务软件的应用预示着审计电算化时代的来临,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改变了原有审计信息的存储与处理方式,这对审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及查找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面对各式各样的财务软件,选择适合、便捷的财务软件是完成税务审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涉外税务审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审计的手段,将审计工作数字化、程序化,并最大程度的自动化,使审计过程更加方便、更加准确。

4.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环境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进入,使审计人员、审计数据的范围及领域均有所扩大,从而导致审计环境的改变。由于在传统的审计环境基础上增加了对财务软件的应用,使相应的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导致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同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还需要与电算化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三、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现状

目前,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针对会计电算化技术,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审计人才

会计电算化对于一些审计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技术,为了使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在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审计之前,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一系列的专职培训,培养出大批的现代化审计人才,从而使审计效率明显提高。

2.审计软件的进一步开发

在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下,现已开发出若干个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及自动化审计办公系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各部门的工作需要,仍会对审计软件进一步的开发,从而提高各行业的审计水平。

3.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审计规范及准则

为使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更为科学、更为合理合法,初步建立健全了与计算机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净化审计工作的工作平台,使得会计电算化更具客观性及有效性。

四、对外企会计电算化的税务审计对策

企业通过财务软件对各项业务的电算化管理过程中,逐步将电算化过渡到税务审计工作中,这对税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顺利进行,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税务审计软件应保持统一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下,各企业逐步开始利用财务软件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处理,在降低税务审计人员工作难度的同时,更提高了税务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由于税务审计软件具有以上种种优点,使得各地开始盲目地开发相关的财务软件,导致有些财务软件存在质量不过关、存在漏洞等问题,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干扰,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统一研发出税务审计软件,使会计审计真正实现电算化。

2.改革审计方法

利用财务软件审计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对业务本身及处理过程当中证据的收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形成数据证据。这个过程相对繁琐,且准确性也有待考证,因此,需要不断开展对于电算化审计技术及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审计系统的开发与财务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数据处理手段相结合,形成实用性、综合性、多效性为一体的审计方法。

3.完善细化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与准则

随着财务管理的电算化发展,审计的内容及方法等也随之改变。因此,对于审计工作的标准及准则也需要有适当的调整与完善。从国际审计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出完善的计算机审计标准。虽然我国已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及标准,但针对的是传统观的手工审计方法,而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因此,为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与准则,从而通过规范财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需求;融资需求;中介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22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占我国小企业总数超过97%的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同时,小企业也一直面临着诸多会计、融资问题。由于小企业平台低,人才缺乏,会计问题突出,进而导致融资难,最终使得生产经营链出现问题,这种普遍的状况使得小企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然而,作为财务纠察员职责的事务所却很难在这方面对小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混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企业的问题在财务处理层面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本文选择了小企业数量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杭州、嘉兴、宁波及江苏宜兴等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小企业的会计管理、融资需求等。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访谈调查为辅,其中问卷发放150份,有效问卷133份。希望可以为政府规范当地小企业财务提出一些启发性建议。

2小企业财务现状与困境分析

2.1小企业会计需求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对接分析

2.1.1小企业会计选择路径与会计需求特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企业最期待解决的会计需求分别是审计业务,其中报表类业务需求量最大。其次是税务业务,其中获得税务咨询是小企业的主要意愿。财务管理技能培训位于第三,表明小企业有把会计真正应用于管理的强烈愿望。会计核算业务位于第四。小企业对于审计的要求是审计手续简洁高效,及时便捷。税务方面,小企业需要从单一关注税法的学习和理解转为对本公司涉税财务指标分析和有益于本企业发展的合法税务操作。财务培训方面的需求是得到有针对性的财务培训内容和管理层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会计核算方面,小企业更希望得到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

针对以上需求,小企业解决的主要路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22/133)、聘请全职会计(42/133)、聘请兼职会计(61/133)和选择回避(8/133)。

2.1.2主要路径下小企业需求满足程度分析

经调查发现小企业会计需求与各种解决路径中存在以下对接问题,如表1。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需求最强烈的四个业务需求进行剖析。

在审计业务方面,小企业认为会计事务所存在着收费较高,程序繁琐等问题,而会计师事务所又认为小企业内部审计程度低,很多审计手段难以落实的问题。调查表明,82.7%的小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但是由于所聘请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漏洞,获取不充分的审计证据就草草出具意见,执业质量不高,也不对小企业的记账提出建议与要求,导致审计流于形式。而另一方面,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平均I务水平较低,存在着记账不规范的现象,且受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轻视内部审计,落实内部审计的小企业占比仅为12.8%,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也难以对小企业提供高质快捷的审计服务。

在税务操作上,小企业存在着对税务认识不深,缺乏专业知识和对频繁更新的税收政策的了解;纳税交由税务所成本高且收获的效果与小企业自己纳税相差无几,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税收筹划效果不佳的问题。调查表明,75.9%的小企业由自己的会计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但这些会计人员缺乏税收知识,对涉税财务指标的关注和分析不够深刻,进而导致其账目不健全,发票开具不规范、甚至虚开。同时,那些由内部人员负责所有税务程序的小企业,由于会计人员很少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或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再者,小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了解滞后、敏感度不强导致错失税收利益。仅1.5%的小企业选择交由会计师事务所税务,而现在税务人员总体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不高,在签订合同时,常出现用欺骗隐瞒手段使条款有利于自己。此外,税务业务内容狭窄与小企业的税务需求不匹配,比如提供税务鉴证较多,但是税收筹划较少,几乎没有税收咨询业务,这不符合小企业的期望。

小企业的会计培训存在形式、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成本偏高的问题。调查表明,91%的小企业选择老会计带新会计的形式。然而,老会计把经验传授给新人,仅仅停留在自己不系统的知识上,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也没有上升到管理层面,导致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难有提升。不到1.5%的小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会计培训机构提供的会计培训业务,但是,外部培训针对性不强,并不能一对一服务于小企业某特殊财务税务问题,投入产出比低下。

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低质是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调查表明,84.2%小企业聘请兼职或全职会计。其中,聘请兼职会计较多,小企业业主与会计存在裙带亲属关系也较普遍。小企业中进行财产清查、记账中取得原始凭证的仅为0家,而超过2/3以上的小企业存在着做两套账、会计记账中出现来不及而拖延的情况。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核算业务也走入了恶性循环,存在着低价恶性竞争与同质化竞争的现象,由于利润率低,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比如核算不及时、没有收取原始凭证就进行记账等。

2.2小企业融资需求与相关金融机构业务对接分析

2.2.1小企业融资路径与融资需求特点

根据133家小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发现小企业最亟待解决的融资需求是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投融资咨询服务和票据贴现融资服务。

小企业对于融资性信用担保方面的要求一是成本较低,信用担保费用加上贷款利息无疑会增加小企业经营成本,所以小企业需要低成本的信用担保来降低融资费用;二是手续简便,信用担保需要完善的小企业资料,所以手续较为复杂,对于融资急切的小企业而言需要手续简便的信用担保来缩短融资时间;三是安全可靠,信用担保存在风险,所以小企业希望信用担保机构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业务。

小企业对于投融资咨询服务的要求是专业能力强,小企业希望通过投融资咨询服务来提高投融资的成功率,所以希望专业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服务。

小企业对于票据贴现融资服务的要求一是贴现速度快,小企业通过票据贴现来获得流动性,及时获得现金对于现金流紧张的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二是贴现率低,票据贴现需要给予贴现机构一定贴现费用,所以票据贴现率往往会影响小企业对贴现机构的选择。

以上融资需求的主要解决途径包括:各大银行、信用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地下钱庄、贴现公司等。

2.2.2各种路径下小企业需求满足程度分析

经调查发现小企业融资需求与各种解决路径中存在以下对接问题,如表2。

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中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融资性担保行业不完善。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因此通过第三方的信用担保以获取信贷融资是满足小企业融资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融资性担保行业整体资信水平较低,商业可持续性比较弱,并且对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二是融资性信用担保没有使小企业融资总成本明显下降。小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作为信用担保机构收入的担保费、咨询费,以及不同程度的反担保等隐性成本。综合来看,小企业融资总成本仍较高。所以,小企业仍然普遍感觉到“融资贵”。三是信用担保机构资产规模小,业务形式单一。信用担保机构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平均资产规模较小,这造成业务实力较弱,担保品种单一,担保期限过短,难以满足众多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对于投融资咨询业务,现有市场缺乏专业的投融资咨询。目前市场上缺乏专业的投融资咨询公司,一些贷款公司附带经营投融资咨询业务,但是专业能力较弱,并不能满足小企业的需要。并且现在市场上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投融资的专业人才,这也导致投融资咨询业务不能满足小企业需要。

在票据贴现融资方面,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贴现成本高。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进行贴现通常存在贴现率高、贴现要求高、程序繁锁等问题,所以也有小企业会寻找民间的贴现公司,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二是票据形式单一。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票据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只有少部分的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虽然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的业务模式

3.1四大会计业务的对接

对于审计业务,业务人员应当与小企业管理层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小企业的内控环境以及审计需求,在审计时为小企业提供专业的审计意见。不仅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也应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流程、规则章程;不仅要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合法反映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意见,也应为企业记账规范性、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建议,以满足职能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的合理的要求。

对于税务业务,首先,应加强与委托人和税务部门沟通。一方面,促使纳税人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税务部中设置的风险控制人员先对客户进行诚信评级,进而选择风险不大的涉税业务服务小企业。另一方面,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理解达成共识。其次,建立税务部门信息数据库专用平台。通过税务师数据处理中心,税务师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通过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行分业管理等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后,对业务分门别类。手续繁杂的业务交由专门“跑腿”人员进行流水线操作来降低成本;税收筹划业务按照不同行业交由不同小组负责;转负责税收信息搜集的人员,要将最新的政策法规及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由此节约信息查询的成本。

对于会计记账业务,要按照小企业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引入会计电算化。但是记账除记账外,应建立定期、不定期盘点制度、定期对账、辅助监管小企业实物资产等业务。

对于财务管理培训业务,平台根据小企业的需求进行授课。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培训内容上覆盖会计人员提高素质所需的主要知识领域、新型技能等。培训形式包括网课、手机题库、百强小企业私享会等,并坚持学以致用原则,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强化实践环节。

3.2三大融资辅助业务的对接

对于投融资咨询业务,应根据小企业不同类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投融资服务。小企业不同类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拥有的资产和所需资金不同,平台需要根据其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可靠性的有效建议。不同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也有所不同,平台需要衡量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特点,为其进行有效对接,提高成功率。还需要提高小企业对新型融资方式的认识,加强对新型融资方式的宣传力度,提高小企业对新型融资方式的性质、特征,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给小企业带来的融资优势的了解,为小企业开展融资业务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努力改变小企业的传统观念。

对于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对接。根据小企业对于信用担保的实际要求,筛选与平台进行合作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小企业提供优质的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平台还可以为小企业建立数据库,记录为小企业提供会计、金融、法律方面服务的业务往来和小企业基本资料。依据数据库为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打分,以此来解决小企业在需求信用担保过程中缺乏信用等级评定的问题。

对于票据贴现业务方面,应建立票据池业务,帮助小企业降低票据贴现成本,并降低风险。票据池业务就是小企业将票据全部外包给平台,由平台为小企业提供票据的鉴e、查询、保管、托收等一系列相关服务。此项业务还能够根据小企业的意愿,随时进行票据的提取、贴现、质押开票等融资操作。票据池业务是保证小企业经营需要的一种综合性票据增值服务。

3.3打造综合服务团队业务

为了更好地契合小企业的需求,本文认为应将会计、金融人才和相关行业的人才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来服务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效率和质量。基于企业的会计、融资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应迎合当下热门的大数据,建设数据库并进行流水线操作,即将小企业的财务总体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做成数据采集,分析出整个行业的会计、融资特点;积累经典案例不断改进提升不同人才之间的业务配合。因此,本文对三大业务做了相关分析,如表3。

由于业务需求的相关程度表较大,因此列举其中四个业务的相关系数表进行举例分析,其中报表审计和会计核算属于会计业务,风险投资服务和“新三板”上市咨询属于金融业务。

根据相关系数表,可知会计核算业务需求和风险投资服务业务需求的相关性为0.094,显著不相关。其他业务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但相关程度不同。如报表审计业务和风险投资业务相关程度为0322,低度相关;报表审计业务和会计核算业务相关程度为0788,中度相关。

观察其他所有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会计业务和金融业务间,各项会计服务与投融资咨询服务、金融租赁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及资产典当融资服务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弱,而与融资性信用担保业务和“新三板”上市咨询服务的相关程度相对较强。

4结束语

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是基于小企业各业务需求的相关程度,进行平台的业务设置,将社会上越来越富余的高学历会计、金融人才聚集起来,通过打造团队业务的形式,对部分相关度较高的业务进行高效整合、对接,形成一体的服务流程,以直接弥补小企业资源有限的不足。当然这个平台还需求实践的检验、打造大型数据库等也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可以为小企业减轻负担,更大程度地满足万千小企业家们的心声。

参考文献

[1]张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

[2]马香品.浅析中小企业纳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4,(07).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强化;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发展环境之下,为了更好的获得有效资源,提高自身盈利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一系列程序、计划和方法。总体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主要有五点:第一点是环境的控制,主要是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管理职能、治理职能等。第二点是风险的评估工作,这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第三点是信息的共享沟通。第四点是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制度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第五点是控制活动,其主要包括业绩评价、实物控制、信息处理以及职责分离等方面,帮助管理层的指令可以有效执行。

二、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一)税务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缺乏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其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市场的开拓方面,对法律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关注度较低,再加上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并未构建完善科学的税务内部控制系统。具体来说,企业对于税务风险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企业将税务风险单纯的归纳为税务机关的管理任务,认为只需要关注财务管理,但事实上,企业税务风险涉及企业整个发展经营的过程,它涵盖了每一个生产经营需要涉及税收的环节。二是企业将税务风险防范单一的归为会计核算部门的人物,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等部门对税务风险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过于强调收益而忽视了税务风险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等特点,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惜违反税法,以非法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这样的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税务风险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纳税人擅自更改、销毁、藏匿记账凭证、账簿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纳甚至不缴纳税款等行为都属于偷税,国家相关机关将对企业偷税行为进行严惩。同时,企业为了减轻自身的纳税负担会进行纳税筹划,但一旦相关人员操作不当,企业很有可能会出现违反税务法律法规等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三)缺乏专门的税务管理队伍以及税务风险管理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有效实施风险防控措施,及时避免风险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税务机构的设置上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大部分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都只是让公司的出纳或者会计担当相关的办税人员,并未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岗位及机构,企业税务管理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在承担繁重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应付税务申报缴纳工作,这些使得其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及精力来关注国家税务政策变化、及时了解最新税务信息,再加上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在处理复杂的税务风险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以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缺乏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控工作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的体系以及制度都还尚未完善,例如,大部分企业都尚未构建其一套科学的税务风险控制制度,严格规范纳税的各个环节阶段,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避免税务风险控制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尽管我国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规范,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多存在主观随意性,其真正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明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目标

通过构建相关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来有效的防控企业税务风险,减少税务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以上便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企业加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需要从监督和制约这两个方面入手,企业在分配权责、设置机构、治理结构以及业务流程时注意其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施行。

(二)坚持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原则

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时需要遵循多个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牵制原则,企业在具体构建税务风险内部防控系统时,一个事项需要有多个具有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部门来完成;授权原则,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授予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责,确保其权责的明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之所以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主要目标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效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应该坚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保证风险管理的经济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税务风险管理

1.规范税务事项,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环境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与基础,它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人员分工、结构治理以及内部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某些集团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在下属企业或者是产品事业部、地区性总部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或者是税务部门;而某些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对于有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将自身的税务事宜包给经验更为丰富的中介机构,从多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税务风险管理,保障税务事项的规范化,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2.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评估工作,降低税务风险税务风险评价和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企业应该提高自身对于风险的防控能力,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当遇到特定税务风险时,企业才能够对于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及时的借鉴相关的技术方法以及原理,对系统中所潜藏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定量、定性分析,从而为企业相关的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基本保障,帮助企业及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3.加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相关领导者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内部控制活动主要体现为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发展情况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规章流程、制度、授权、分权与集权等。例如,企业运营部门对信息处理的控制、整理、传达,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分析。不仅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进行保值,确保企业所有者利益的有效措施,更是促进企业科学、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以有效、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来保证税务管理控制方法、流程的合理性,实现税务风险控制的全面性。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有效沟通共享,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实现自身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是企业的首要工作,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还应该根据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来及时更新自身的信息储备系统,健全信息管理系统。除此以外,企业应该重视业务部门与财税部门,自身税务、财务人员与地方税务机关的交流沟通工作,从而保证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可以有效的施行。5.加强内部监督,以税务自查、内部审计促进涉税事项的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监督工作,对自身的税务事项进行定期检查,并以内部审计的方式对纳税进行统一管理,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审计人员或者税务审计机构对自身税务事项进行审计,从而有效的发现潜藏的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未设置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税务风险方面,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还处于初级阶段,税务管理缺乏规范性、对税务风险认识缺乏科学性,在税务风险内部制度设计上更是缺乏合理性,但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各个主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志国.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0(09).

[2]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大学,2014(09).

[3]刘庆国.简论公司税务风险及防控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1(07).

第12篇

[关键词] 大企业;税收管理;税务机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3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39- 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纳税人数量的增加、纳税人跨国或跨区域交易的涌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发达国家税务机关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从税种管理演变为功能管理,并进一步向纳税人分类管理过渡,特别是组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征管职能差异较大,在大企业认定标准和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各有特点。研究比较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税务机关管理好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快速发展的我国大企业和集团企业来说,无疑会具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借鉴。

1 大企业标准比较

各国税务部门及大企业管理局对大企业的认定标准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各国在大企业范围确定上出于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财政收支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各有其考虑,故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根据IMF研究,大企业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包括营业规模、资产规模、注册资本、纳税额、雇员数量、特定行业、雇员人数、从事国际经营活动等若干方面①。

在大企业的界定标准上,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①以注册资本为标准。日本国税厅的标准是资本总额达到1亿日元以上的国内大企业以及外国公司(含常设机构)。②以销售或营业收入为标准。澳大利亚规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澳元的为大企业,大企业的子公司不论收入多少,均纳入大企业管理。③以资产作为标准。美国联邦税务局规定,所有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公司、股份子公司、合伙公司即视为大企业。④以综合因素为标准。英国在确定大企业时,综合考虑企业的收入、利润、资本额、国际化背景、过去的行为等,银行、保险、住房互助会等金融类的大企业因其业务多、具有复杂性一般都被纳入大企业的范围。

2 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比较

目前世界各国大企业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单一的中央机构型,即只设一个中央机构,负责全国范围内所有大企业的集中管理。这种类型较多地被国土面积比较小、大企业数量不多的国家所采用,单一中央机构即可满足管理要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和蒙古等。②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即在总部设立中央机构,在不同地域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皆归中央机构统一管理。英国税务海关总署大企业管理局在全国设置有15个大企业办公室和18个大雇主纳税遵从办公室。③多级独立机构型,即在不同地域分别设立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相对独立,不设统一管理的中央机构。1990年,荷兰税务局依据纳税人类型对税收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大企业管理局,下设11个相互独立的大企业管理分局。第二、三种类型,被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就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而言有两种模式:①将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等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功能都集中在一起,由大企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称为“全功能型”机构;②只实现某个单一管理功能(主要是审计功能),而不涉及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或强制执行等其他事项,称为“单功能型”(或“审计型”)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收入局(IRS)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从单功能型向全功能型的转变和演进。IRS在1975年实施了“大案审计项目”(Large Case Audit Program,LCAP),组织专业审计队伍对大企业进行集中审计,其实质是单一功能型的大企业管理机构。2000年IRS成立了“大中型企业管理部”(Large and Mid-Size Business Division,简称LMSB),这是一个功能全面、高度集中化的大企业管理机构,总部负责工作指导、预算管理和与其他国税部门工作协调,下设国际税收、信息中心、法律咨询等9个处和5个派出分局。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主要大城市,负责所在区域大中型纳税人的日收管理。LMSB按金融服务及卫生业、食品药品及零售业、自然资源业、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重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5个行业大类管理大中型纳税人。随后又设立了实地专家分局,专门为5个行业分局的检查工作提供帮助。2010年10月1日IRS将大中型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大企业和国际税务局(LB&I)。下设6个行业部门(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金融服务业、全球高收入行业、重工业和交通业、自然资源及采掘业、零售食品药品医疗业),1个专家团队(包括计算机审计、就业税、工程师和金融产品及交易等4个领域的专家),4个国际组织,预申报和技术指导,还包括各种业务支持部门(如国际商务遵从、国际个人遵从、转让定价操作、国际数据管理)。

3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借鉴与建议

自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以来,国税、地税各级税务机关相继成立或明确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部门。随着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专门机构设置的到位,我国大企业纳税服务进入了实践探索的关键时期。

3.1 科学设定标准

明确大企业的内涵和标准是实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从世界各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实践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所持的观点,是采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是提高纳税遵从的最有效途径,而发展中国家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专门机构的初衷是确保税收收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近年来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拥有一大批与发达国家大企业特质相类似的大企业。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大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多为垄断型、资源型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的大企业具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点。大企业税收管理也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要确保税收收入,另一方面要实施风险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因此,在大企业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鉴于大企业的地区差异和特点及大企业税收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大企业标准,可以由各地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统一规范的大企业标准,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基础,才能有效提高征管效率。如果各地自行制定标准,因地制宜,虽然考虑了多样性,必然导致标准的五花八门。笔者建议科学设定大企业标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大企业的首要标准,即年纳税总额标准。一般而言,对某一地区的税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都确定为大企业,具体标准视当地税源管理需要而定。例如总局的45户首批定点联系企业2007年缴纳的税款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3%左右。随着大企业税收管理探索和实践,国家层面即国家税务总局直辖管理的大企业缴纳税款应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35%,省局直辖管理的大企业缴纳税款应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35%。

(2)明确大企业的其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除了年纳税总额为以外,还包括销售(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定性指标包括跨区域的总分公司、母子公司、跨国企业在华公司、特定行业(如金融、邮政、通讯、铁路、航空、石油、电力等行业)、企业管理和决策集中程度、所有制代表性等。

(3)注重循序渐进、操作简便。国家标准由总局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大企业归总局管理。总局对地方标准提出一个总体指导意见,地方具体标准制定权限下放给地方,符合地方标准的大企业归各地方管理,同时要要注意标准的清晰性和操作的简便性,避免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3.2 科学设置管理机构

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研究分析,尽管不同国家机构设置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完全一致的,然而也存在共性和规律。在税收管理机构有相近的框架设计,比如,韩国和日本之间的三层构架,欧美的扁平机构。

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税务机关的管理机构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税务机构管理层级多。目前我国税务机构包括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区)局和乡(镇)分局(所)5级。税务机构的设置与其他政府部门一样按照行政区域设置,有一级政府就要设置一级税务机构,不区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和税源分布的差异,都设置相同的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布局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行政效率。而且国、地税机构分设,两套机构重复管理、征收、检查,基本建设支出逐年上涨,加大了税收成本。②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职责和任务逐层分解并日益增多,而资源有向上集中的趋势,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实际运作主要由最低层或次低层承担,较高一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业务指导、行政管理、规划设计等。丰富的人力资源集中在管理层税务机关,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素质较其他管理层要高。丰富的信息资源向更高层级集中,资源优势明显。笔者建议科学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推进行政层级扁平化、管理层实体化。以税收专业化管理为契机,在信息大集中的基础上,压缩管理层级,上收部分税收管理权,在省级局、地(市)局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通过中间管理层的实体化,释放富余的行政管理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提高征管效率。

(2)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合理设置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型大企业较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拥有较多的大企业或集团总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设置单功能型(或审计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专司大企业的纳税评估、税收审计和税收风险管理。

(3)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概念,把所有管理活动和服务内容进行汇集、甄选,选择部分确认为项目,按项目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项目化的理念和方法将大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管理活动和服务内容转化为有具体目标、预算、进度和控制的项目。部门领导既是职能部门主管又是项目主管,对职能部门负责的同时也对项目结果负责。同时,考虑到矩阵式组织结构违反了所有服从权威的传统,容易导致模糊与冲突,因此必须从更高的管理层制定项目管理机制以及具体项目。

主要参考文献

[1]安福仁. 论税收行政目标与行政能力[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20-24.

[2]姜跃生. 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 涉外税务,2010(3):5-10.

[3]罗凤姣. 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经验与借鉴[J]. 财会研究,2007(1):17-18.

[4]李岩. 美国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 涉外税务,2011(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