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杜牧赠别

杜牧赠别

时间:2023-05-30 10: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杜牧赠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蜡烛有心还惜别翻译: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

《赠别》

作者:杜牧朝代: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姝的基本字义是美丽,美好。《诗·邶风·静女》写道:“静女其姝”。同时,姝又喻美女,如“丽姝”。还有柔顺的意思,如“姝姝”。

2、妍的基本字义是美丽,如妍媸(美好和丑恶),百花争妍。 也可以解释为巧,如妍捷。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中写道,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3、瑛的基本字义是玉的最新光彩、像玉的美石。

4、娉的基本字义是轻盈柔美的样子,唐.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褭 褭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1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

1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1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6、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7、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18、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1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2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2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27、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29、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0、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3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3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

35、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3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37、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38、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4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瑕《江楼感怀》

41、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42、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4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50、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5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5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5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56、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5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5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6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6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2、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6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6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5、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第4篇

关键词:杜牧 诗歌 数字入诗 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

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

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

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

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

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

(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

(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

(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

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

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

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颜巷”用的是《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典故。

四是诗人在诗歌中将所要描写的对象用数字加以放大,强化诗人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雨中作》)人的一世“一万朝”,当然是一个概数,但是却从数字上放大了一个人的一世,在这漫长的人世中,作者“朝朝醉中去”,万朝如一日,因而我们也就可以从诗歌的数字上读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只有借酒浇愁的无奈。

第5篇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5、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6、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2、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冥》

15、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王实甫《滚绣球》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0、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卢梅坡《雪梅》

21、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宋赵师睾

22、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宋郑文宝

2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敕勒歌》

2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除州西涧》

28、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王勃《咏风》

2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3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3、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杨万里《小雨》

34、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咏风》

3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3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3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8、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4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4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7、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宋苏轼

48、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49、风吹仙袂飘飘举。唐白居易

5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2、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杨万里《腊前月季》

5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4、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5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56、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轼《立春偶成》

57、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刘邦

58、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5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0、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62、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6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64、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清袁枚

6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7、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许有壬《荻港早行》

6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69、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明刘基

7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第6篇

Key words: Tang poems; translation; "three beauties"

Professor Xu Yuanchong makes dedicate efforts to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and creates most splendid treasure for translated literature. He puts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which defines that poetry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sense beauty, sound beauty and form beauty of original poetry. He advocates to put “sense beauty”first,followed by “sound beauty”next and “form beauty” last, with the pursuit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those three beauties. From the thesis,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is a good guidance of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一) Beauty in sense

Among the three beauties, sense beauty is top priority for translators.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text. Xu Yuanchong once said: “ A translated version which only conforms to sense beauty may not be a quality poetry translation but at leas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se translation; while one which conforms to sound and form beauty without giving the idea of original text can not be called as quality poetry translation.” His translation of A Tranquil Tight(静夜思)gives a good example of conforming to sense beauty.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遗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In this version, the translator gives a complete idea of the original text. He chooses a formal word “ abed” to translate “床前”,giving a better express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poem. He uses beautiful phrases “silver light” to translate “明月光”,leaving the readers much space for artistic imagination.

(二) Beauty in sound

Mr.Xu Yuanchong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rhyme and and lines. Tang poetry is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artistic treasur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t has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rules of rhyming, number of characters and lines. In Xu Yuanchong’s version, apart form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he works to lay restrict rules on the version’s rhyme and lines, making the utmost efforts to conform to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Here is an example: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Xu’s translation:

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bir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As for the rhyme, the translator catches “lying” with “crying” and “showers” with “flowers”. He keeps the original tast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 poetry in form as “aabb”. The translator does not leak the author’s emotion, instead, he pictures a simple spring morning, providing vast room to readers.

(三) Beauty in form

As for the beauty in form, M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length of the line, antithesis and repition of the words. The following works are some examples: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Xu’s translatio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pparently, there is no word repetition in the original text, but the translator uses six pairs of words repetitions. He chooses “hill” and “path” repetition within the the same line and prepositions “from”, “to” ,“in” and adjectives “no” repeated in two lines. The translation is in perfect conformity with the original text.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Xu’s translation:

Deep, deep our love, too deep to show;

Deep, deep we drink, silent we grow;

(四) Conclusi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mak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He lays great emphasis on the creativity of translator, asking the translator to choose the best way of expres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an innovative way while keeping the target text close to the original text. He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a harmonious unit and his theory of “ three beauties” may truly give great guidance on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Reference:

[1]Yip,Wai-lim.Diffusion of Distance: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2]Liu Zhongde.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注[C].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7

第7篇

看过前面的软件技术文章和硬件评测,你一定累了吧?那就请来本版小憩。这里有掀起你“脑力风暴”的填字游戏与数迷,还有让你忍俊不禁的IT也疯狂与惊天雷栏目。此外,编辑部每周的爆笑故事也将在这里与您分享。而如果你知道其中的答案或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雷图”、趣事,也千万不要忘了将它发送到我的邮箱来哦!本人邮箱地址yxy@cce.省略,期待与您的互动。

一. 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二. 日本漫画家富坚义博的一部作品;三. 成语,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四. 成语,十分完美,毫无欠缺;五. 韩国男艺人,主演电视剧《屋塔房王世子》等;六. 派遣人去办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七. 中国长江流域产的一种小型鳄鱼;八. 《哥舒歌》中“哥舒夜带刀”的上一句;九. 一位法国国王,被称为“太阳王”;十. 俗语,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十一. 我国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十二. 西亚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国,首都阿布扎比;十三. 日本当代通俗小说家,作品有《失乐园》《一片雪》等;十四. 传说中一种会流出红色汗水的良驹;十五. 唐代诗人,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

1. 杜牧《赠别》中“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上一句;2. 亚洲国家,首都喀布尔;3. 我国一位篮球明星,2007年加盟NBA;4. 黎明、陈慧琳、甄子丹主演的一部古装片;5. 著名地质学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6.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匹马;7. 山西省的城市,被称为“中国煤都”;8. 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9.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10. 韩国足球明星,2005年加盟英超曼彻斯特联队;11. 台湾词作者,歌手张宇的太太;12. 对护士的一个美称;13. 舞台剧导演,创作的作品有《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等;14. 以某个名字或头衔称呼;15. 唐宋家之一,作有《捕蛇者说》等

上期答案:横 一、方大同;二、深林人不知;三、张嘉倪;四、同济大学;五、诸子百家;六、友谊赛;七、方兴未艾;八、张居正;九、美人卷珠帘;十、刘子歌;十一、史湘云;十二、屠格涅夫、十三、萨乌丁;十四、钮承泽;十五、贾宝玉 竖 1、方向盘;2、西方哲学史;3、同舟共济;4、云梦泽;5、艾美奖;6、张学友;7、屠岸贾;8、林宥嘉;9、卷帘格;10、赛珍珠;11、知识分子;12、百安居;13、子虚乌有;14、欢喜冤家;15、正气歌

第8篇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称谓来代替。这种相关的称谓就叫年龄的别称,多见于古代诗文,有不少还一直沿用至今。

十岁以内的年龄别称大致有周 、垂髫、始龀、幼学等。

周就是周岁,袁枚的《祭妹文》里有此称代:“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人不剃发,童子自然下垂的短发谓之“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垂髫”即为这个年龄段。始龀,又叫“童龀”,刚刚换牙之意,代七八岁,如《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幼学为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而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则是幼年求学意,不能与十岁划等号。

总角年龄跨度较大,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时儿童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头顶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像《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里的“总角”已能伺候人,起码十岁开外。

十到二十范围内的年龄称谓主要有豆蔻、志学、束发、及笄、二八、弱冠等。

豆蔻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杜牧《赠别》诗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的美丽,现今仍有“豆蔻年华”之说。志学,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老舍自传》中云:“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归有光《项脊轩志》里“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即这个岁数。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就是簪;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行笄礼,结发插簪,源于《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二八十六,成语“二八佳人”即十六岁美女,语出苏轼《李钤辖座上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女渭城歌。”弱冠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因二十岁的人体骼尚未发育健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以示成人,可娶妻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也。”左思《咏史》诗云:“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三十岁至一百岁之间的年龄全为整数代称。而立代三十岁,不惑代四十岁,知命代五十岁,耳顺及花甲代六十岁,古稀代七十岁,八十称耄,九十称耋或胡,一百岁叫期颐。其中好几个代称出自《论语》。

《论语•为政》:“子曰:‘……(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孔子说:“我三十岁确立自己的观点,四十岁不受外界言行的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做,不会超越规定的规范。”六十称花甲,古人用于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七十称古稀,源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至于耄耋,历来解释不一,有说“七十曰耄”,有说“七十曰耋”,有说“八十曰耋”,也有说“八十、九十曰耄”,最通行的是两字相连指八九十岁。九十岁又称胡,《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有例,“虽及胡,获则取之。”胡,老之称;,寿之意。一百岁称期颐,因为百年为人生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见《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再者,古人还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崤之战》中秦穆公骂蹇叔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据此推算,蹇叔当时已活到八十光景了。

第9篇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以悲剧结束了,但就是这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悲剧美的感受,人们在同情他的悲剧人生,感受他的悲剧情感的同时,也欣赏着他的悲剧美的魅力。他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爱情世界,用多愁善感的心灵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情感。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还是比较进步的。

苏涌源在《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一文中写道:“如果说李白是风,李贺是电闪雷鸣,那么,李商隐则是雨;有时是春雨,柔柔的飘洒着诗人的情思,滋润着我们的心头;有时是秋雨,凉凉的携带着诗人的失意,滴落在我们的胸间。由此,我们的心得以在人类感情的湖水里尽情沐浴,感受到了人类感情的美好及人类感情的可贵。”的确,读李商隐的无题诗和爱情诗,从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女性打心眼里的那种尊重情感。他不是用男性的视觉审视女性,而是主动站在女性的角度,用女性的口吻写出了她们的苦闷与辛酸。他把那些受封建礼教迫害和禁锢的女性心中的寂寞苦闷,用他饱蘸心血的诗句表达出来,为那些感情世界一片伤痕的女子写下了一曲曲的赞歌,深刻揭示出了她们凄清孤孑的生活和寂寞的内心世界,像《嫦娥》《银河吹笙》《重过圣女祠》就是例子。他的以女性为抒情对象的诗歌,全是以女性的身份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这对于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士大夫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他写的爱情诗,基本上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的爱情诗,似乎比其他的诗人更加高明,站在比其他诗人更高的角度。

李商隐和杜牧、温庭筠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他们还是有交情的,但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截然相反。杜牧和温庭筠追求的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这样的带有性意识的爱情,而李商隐追求的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样的相知相爱的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重精神感受。有一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的成分,镶嵌在李商隐的爱情世界里。

唐朝是有着比较发达文明的封建王朝,唐朝文人倘有所恋,并不讳言。元稹写了一些为少年时代恋人而发的爱情之作,白居易的诗也涉及爱情题材,杜牧也写了一些爱情诗。但他们只是在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旗帜的同时,不经意间写下这些感情较真挚的爱情诗。而李商隐,在创作中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功业一样重要,他感受着男女双方在情感历程中最细微的变化,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丝愁绪,一寸相思。他真正把爱情的百般滋味描写得细腻而深情: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盼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大大突破了儒家礼教的束缚。为此,受到了封建卫道士们的严厉批评与指斥。

李商隐的爱情诗冲击封建礼教和儒家诗教,在爱情题材的开拓发展上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他一共写了五百多首爱情诗,几乎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爱情诗的诗人。他追求超越的高尚爱情,而不是借女色以慰寂寞的轻薄才子。尽管他政治上不得志,精神上郁闷痛苦,但他多情又不滥情,他更忠于深情,并驻守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就是在诗歌达到顶峰的盛唐时期,也没有出现爱情诗的繁盛,也没有一个诗人像他这样写下这么多情深意切的爱情诗。李白曾经也创作了一些爱情诗,但多属乐府诗,近似民歌体。且李白创作这些诗歌是为了驰骋其才情,张扬其自我的,他并非出于对女子深沉的挚爱而将情感倾注诗中,而是把妇人和酒一样当做张扬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情感境界还缺乏深度。李白诗作中占相当地位的以女性为抒情对象的诗有一百多首,其中咏唱中下层社会妇女的诗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李白的诗歌中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生活,也没有写他和妻子的婚姻生活,他连只是“婚姻的附加物”的夫妇之情也没有抒写,他的天上飞仙似的形象,令人吃惊的是也出现在这个领域。他的《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题目就已经很古怪了,第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第二首中有这样的句子:“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李白对妻子入山学道持赞成态度。妻子入山学道,按理他应该劝阻才对,但他没有。他好像对感情纯粹漠不关心,很戏谑地看待妻子的学道。

李商隐对待自己的妻子、感情和李白的大不相同,李白对感情的无所谓正好从侧面可以衬托李商隐的独特与尊贵。李商隐与妻子王氏伉俪情笃,诗集中有不少抒写夫妇爱情生活的诗,其中一部分是婚后李商隐离家外出期间怀念王氏的诗,如《端居》《夜意》等;另一部分是王氏亡故后写的悼亡诗,如《房中曲》《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等。悼亡诗历代的文人都写过,而婚前追求和相恋的诗前人却写得很少,写得情真意切一往情深的则更少了。其他初、盛、中唐的所有诗人,没有写出一首真正平等态度的恋爱之作。

李商隐是这么独特的一个诗人,怪不得许多年来他成了不少文人学者的热门话题。也怪不得舒芜先生在他的《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一文中说:“直到晚唐李商隐出来,久已坠绝的《关雎》《蒹葭》的传统,才得到继承和重振。”(舒芜:《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

李商隐的诗作,不像是一位男性写的作品,更像是女性自己站出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是《燕台诗》,分题《春》《夏》《秋》《冬》。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夹杂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驻扎着诗人的影子,隐含着时代的悲剧。但他对于爱情和理想都追求极致,尽管失意,但从不放弃,情字贯穿他的一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到西汉时期发生了变化,汉代独尊儒术,对男女之情不屑一顾,南朝陈梁时期的声色风气,以致影响着爱情诗的创作,到晚唐李商隐的时代才有所变化,形成了李商隐自成一家的比较进步和开放的爱情观与妇女观。

第10篇

关键词:豆蔻 外来词 汉化

外来词也叫借词,是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史有为先生给外来词下的定义如下:“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汉化并在汉语中使用较长的时期是考量外来词的重要标准。外来词的汉化研究,既包括语言文字本体意义的研究,也是通过外来词的词源阐明语言词汇发展的规律性,提示个别词语的历史、语言的历史和人民的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蔻”“豆蔻”“豆蔻年华”的词源入手,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历史渊源和在汉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蔻”是现代由英语“cute”音译而成,“豆蔻”是唐朝由阿拉拍语引入汉语;“豆蔻年华”是外来词素与汉语语素结合而成的成语,三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词最初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借词“豆蔻”。

一、“豆蔻”——中古时期来源于阿拉伯语的植物名称

汉语中出现明确的外来词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借入有两次:一次为东汉至隋唐,一次为清末至当代。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涌入汉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佛教词语、丝绸之路传入的俗常词语、异族交往或入侵带来的词语以及民族融合中的语言底层。这一时期借入了一些百物奇珍名,“豆蔻”即为唐朝时已借入汉语的植物名,原词为阿拉伯语“takur”,与古港口名“Takola”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的定义如下: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子细长,花淡黄色,果实偏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气。花、果实和种子可入药。中古时期随着大量的物品从四方输入中原而引进的外来词“豆蔻”,最初以植物名称在汉语里落地生根,与汉语融合之后构成新词,赋予新义,即汉化后构成汉语成语“豆蔻年华”。

二、“豆蔻年华”——与外来词素“豆蔻”融为一体的汉语成语

外来词经过“汉化”,逐渐脱离原来的造词环境而参与新的造词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难以辨认其“外来身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汉化后的外来词“豆蔻”由一个植物名称演变为一个描写妙龄少女的“豆蔻年华”,该成语来源于外来词大量涌入的唐朝。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女孩,也泛指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作为固定的成语来形容少女。《现代汉语词典》对“豆蔻年华”的解释紧随在“豆蔻”词条之后。由外来词“豆蔻”融汇为汉语固定成语“豆蔻年华”可以看出:用汉语译意的外来词一旦流行开来,会慢慢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二千多年后的现代,“蔻”成为英语“cute”的音译词,在语义汉化过程中发生了语义的缩减和扩大。

三、“蔻”——由英语“cute”音译成词

在外来词汉化过程中,语义缩减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外来词只记录了某个外语词多个义项中的一个义项。 “蔻”是英文“cute”的音译,“cute”的原义既有“聪明伶俐的、漂亮的”这样的褒义义项,也有“装腔作势的、做作的”的贬义义项。音译过来的词“蔻”则多指女孩的聪明、漂亮、年轻,比如:“她太蔻了(她太可爱了)”。“蔻”在汉语中本无语素义,《新华字典》把该字和“豆蔻”连在一起释义。在新词新语“扮蔻”中的“蔻”有了指少女芳龄“豆蔻”的整个语素义,有了年轻可爱的少女态。

从“豆蔻”到“豆蔻年华”,“蔻”字在汉语中已蕴含“美好”之意,之后音译的外来词也有所体现。比如外来词“蔻丹(cutex)”——指甲油。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蔻丹”一词,有着风情万种的气息和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以“蔻丹”为名指称“指甲油”,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样的音译词还有法国化妆品牌“兰蔻(Lanc?me)、水之蔻(watercome)”等。

综上所述,“蔻”“豆蔻”“豆蔻年华”在历史演变和语言运用中相辅相成,汉化为汉语词汇一部分的外来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并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11篇

关键词:扬州 旅游解说词 历史中的扬州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人文荟萃、风物繁华,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来扬州前,旅游解说词是他们了解扬州的主要渠道;等他们到来,除了亲眼看到扬州的美丽之外,那些旅游解说词中的扬州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所有的旅游解说词都是事实上真实的扬州么?

古人说游扬州要三分看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另一分欣赏扬州的佳丽。想象着也是有道理的,扬州城历经多少繁华、多少沦落、多少故事、多少噩梦?所以我们在看那细雨、斜柳、青绿、飞燕扑面而来,在享受那怡然自得、诗情画意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到历史中去了解一下真实的扬州。

一、关于杨柳

扬州的市树是杨柳。扬州素有“绿杨城郭”的美称。扬州人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枝,以示春天植树季节来临。所以扬州才有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美景。

不少旅游解说词中都有隋炀帝给柳赐姓之说。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确有记载的。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并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杨柳”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在《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中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这里所提到的杨柳明显是指柳树,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依依”、“袅袅”之态。《本草》载:“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古代由于没有专业的植物分类研究机构,文人墨客们常将杨与柳混为一谈,所以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所以,“杨柳”这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并不是隋炀帝的独创,而描写它的名篇佳句更是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等等。

从《史记・天官书》知,扬州被称为“杨州”最早可推至秦汉。诗人白居易《隋堤柳》载:“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大业年中场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态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卜。”诗中的“江都”即扬州,隋堤上的柳到了白居易的年代,已因岁久年深而衰朽。这明确无误告诉我们:隋代的扬州就已种植大量杨柳,同时也可推断隋以前扬州肯定已经种植杨柳了。

可见,隋炀帝的种树、赐姓之说,有点儿戏。但是,柳树姓杨,沾了隋炀帝的光,观照于今的现实,仍旧有点知兴替的意义。杨柳之称是否起源于此,还是得由历史考据学家继续去进行判断。然而,这割不断的历史延伸却让人唏嘘不已。

但不管怎样,都割不断扬州种柳的热情。于是至唐代出现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的盛景,宋代则是“扬州柳垂官路”(姜夔),欧阳修的平山堂“手种堂前垂柳”留千古佳话,而引得坡“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清代王士祯更以“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道出扬州景观的独到和古都的魅力之处。于是才有了柳色满城的扬州。于是虹桥西岸大堤上垂丝拂波、飘逸婀娜的柳树,似乎像一个个饱览沧桑的老人,在倾诉着那流水般逝去的人间万象……

二、扬州琼花

琼花是扬州的市花。据明代《隋炀帝艳史》等小说所述,隋炀帝造龙舟、开运河,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于是在许多关于扬州的旅游解说词中,人们也热衷于添上这一艳丽的色彩。但这一说法正史绝无记载。宋人曹玲有诗为证:“阿雯群芳到金屋,不在区区一枝玉,芜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传实非录。”阿雯是隋炀帝的乳名,芜城即扬州,可见隋炀帝并非为“一枝玉”即琼花来扬州。北宋时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扬州后土庙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扬州府志》:“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世传为唐人所植”。《甘泉县志》亦有类似记载。明代郎瑛的《琼花辨》:“考‘扬志’,谓琼花或云唐植。”

“琼花”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辞海》释为“似玉的美石”,而非花木。后魏张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琼树生昆仑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百仞,华蕊也。食之长生。”这显然是神话中的仙树。直到唐高宗时期江都人来济在《广陵琼花志》中赞美琼花:“标格异风卉,蕴结由天根,昆山采琼液,久与炼精魂。或时吐芳华,烨然如玉温,后土为培植,香风自长存。”这是最早可证实在唐朝扬州后土庙种植过琼花的。太宗至道三年王禹作《后土庙琼花诗》云:“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赋诗以状其态: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春冰薄薄压枝河,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这是关于琼花最可信的记载,它清楚说明了琼花的形状和其得名的由来。庆历五年、八年,韩琦、欧阳修先后来守扬州,都惊艳于琼花盛开的仙客芳姿。韩琦诗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欧阳修赋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各种记载表明,琼花兴于唐代,自然和隋炀帝牵连不上。

并且,事实上今“琼花”与闻名于世的古“琼花”并非同一物种,古“琼花”早已不复存在,今“琼花”作为市花反映的不过是扬州人的一种怀旧心情。

由于文人们的赞咏,琼花很快就名动朝野,但琼花的劫难也来临了。曾敏行《独醒杂志》、周密《齐东野语》载,琼花曾两度被移至宫中,但都逐渐憔悴;发还故土,又茂盛如初。宋人杜游《琼花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渡过淮河到扬州杀伐掳掠,琼花也被连根拔去,“小者剪而弃之”。后土祠道士唐太宁对琼花残根浇灌培护,数年才又逐渐长成。正是在这迁移流离和生死劫难中,琼花显示了它非凡的生命力。《洪武郡志》:德佑元年,元军南下,次年占领扬州,南宋亡国,琼花枯死,以后绝迹。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道士金丙瑞将和琼花相似的聚八仙补植在琼花生长的地方代替琼花。可以看出,扬州琼花源于唐,繁于宋,而绝于元。

郑兴裔的《琼花集》对琼花和聚八仙进行了比较:“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叶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叶低于花而不香,不同者三也。”1979年版《辞海》无琼花词条,《花经》上将琼花就解释为木绣球(即聚八仙)。所以现在我们看的琼花其实是聚八仙。

如今扬州平山堂东侧有聚八仙一株,甚荣茂,绿枝扶疏,民间仍呼为琼花。但真正琼花生长之地的后土祠琼花台,只余黄土一堆,琼花芳踪早杳不可寻。

三、关于扬州的诗歌

说到扬州,一些诗句便纷至沓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且不论扬州的风景究竟如何,光是那些名家的诗句,已令我们对那片古老的繁华之地心驰神往,于是这些诗句渐渐变成了扬州的名片。但这些在旅游词中广泛运用的诗词真的都是在歌颂扬州的美丽么?

如徐凝的《忆扬州》以致“二分明月”后来成为扬州的代称。后人不究原意,争相传诵,影响广泛,许多没有到过扬州的人就是从这首古诗中了解扬州的美丽。可惜数百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都有些偏差。对这首诗最流行的解释是,扬州的少女们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也挂不住一点忧愁。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无赖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殊不知,这里的“萧娘”、“桃叶”其实指的是,“赖”则是“占有”之义,所以《忆扬州》实际是忆人,忆他在扬州遇到的那些“萧娘”、“桃叶”,但后两句却为扬州人接受,赋以新的意义。

再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给扬州古城增添了朦胧而又永远抹不掉的诗意。殊不知,它的下一句是“赢得青楼薄幸名”。这诗其实是杜牧追悔十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因政治上失意,扬州十年载酒行乐,放浪形骸,回想恍如梦幻,一事无成,到头来只在秦楼楚馆里挣得一个薄情郎的名声。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则是诗人赠别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可见,许多诗词并非是歌颂扬州的,但我们都拿之来宣传扬州。当然借鉴历史是应该的,可是我们也应当了解其中的原意。

虽然旅游解说词中有些故事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我们依旧能从中得到很大的享受,从而让我们更加热爱扬州这美丽的小城。当然在迷恋中,我们也应当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时隔千年,扬州依旧是那个容易让人迷失在时光中的小城。历史的陈迹、依旧的风物、曲折的巷陌,总让你有一种走不出的心情。当我们合上历史的画卷时,竟然发现自己又重回了那久别了的扬州。

参考文献

[1] 钱传仓.扬州琼花[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

[2]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 万建清,许凤仪.扬州老字号[M].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

[4] 李斗.扬州画舫录[M].中华书局,2007.

[5] 朱福.扬州史述[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 曾华鹏.扬州概览[M].1994.

第12篇

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表,书目选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职高生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遣,并不关心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目的,更不关心阅读作品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很难从书中受益,更不要说提高阅读水平了。

一、提升阅读能力采取措施

1.培养阅读兴趣

(1)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硬性地要求学生读名著。因为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小夜曲,调动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惆怅及心底的叹息。然后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比赛活跃氛围,感染学生。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先疏通文义,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排演课本剧,课堂上展示演员、道具、声响等,烘托氛围,渲染学生情感,为学生深入阅读奠定情感基础。

2.强化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跳读等。泛读是阅读的第一关,主要目的是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文意。先让学生阅读文章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后能表达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能正确判断出文章文体,并找出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回答文章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回答这些问题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不要求详尽了解所读材料,只需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快速浏览全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跳读是在基本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材料中包含的年代、数字等信息,通过语法过渡词的应用等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细读就是精读,仔细、深入地研读文本。采用细读方式首先要排除语言障碍,学生通过略读和跳读,大致了解材料的卞题思想,但对一些细节还不太了解,教师应在细读中设计一些具有推理、评价、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3.正确使用阅读方法

(1)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①设悬激读。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述所选材料,在故事的部分戛然而止 ,并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关妙的阅读中去;②热点导读。社会上流行的热点读物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教师可对学生中流行的热点读物进行筛选,购买三两本在班中形成传阅、争阅潮。然后,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阅读流行读物;③经典促读。对积淀历史文化精髓的占典名著的淡漠,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最人缺失。但硬塞又不见成效,隔离感可能是学生远离名著的原因。为此,利用好奇心可能是引起学生关注的妙法。现在有许多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解构的研究,而这些解读人都与历史研究相连,它既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也了解了名著的相关背景,扫除了阅读障碍。

(2)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按读书笔记的方法记录内容,如记语文方面的知识、有关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方而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3)开展多元化兴趣活动。指导学生阅读精粹文章、片断,作好文摘指导;组织摘抄小组,每天早上把精彩的片断、诗句、名言等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及时背诵;指导学生看报纸杂志时,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鼓励学生在自己摘录的内容旁边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花边。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的过程中就能收获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