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课议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普遍的做法是先安排教师就某个内容上一节课,然后组织教师集体评课。这种教研活动过于形式化,要么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且发言者多属于被动发言,敷衍了事,场面冷清,徒有过程形式,效果较差;要么你一句我一句,虽有主题,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如何使教研活动更有效,看了陈大伟的《有效观课议课》后有所启示。
观课中的“观”是观课者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感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在此基础上,观者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感悟、体验、分析,以此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议”是在观所得信息的基础上和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反思的过程,以求达成共识,促进教学,它与评课不同,它不是下结论,分等第,它是在尊重上课者的基础上,与其对话,了解上课者的教学动机,就教学过程的某一个外显的行为为抓手讨论教育观念和教学效果。(摘自《观课议课》)
我认为观课议课与以往的评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给课一个结论,不是对课进行评定、鉴定,而是观课者与授课者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对话、商讨,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一方面,揭示参与者背后的教学,它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评价上,而是探讨我想听一听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在对话中更新彼此的教学理念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它的“议”以课堂中的某个现象,或学生学习的表现、学习状况入手,以外显的行为为抓手,讨论教育观念和教学效果。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教研活动进行了改进,做法是:(1)在观课活动中,首先变动观课位置,改变以往听课者的座位,教师不是坐在教室的后半部,这样的位置无法真正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真正地以学定教。为此,要求每位教师位置前移,坐到学生身边,注意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其次尝试构造教学案例,走近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后,课后对课堂上学生外显的表现认真地思考,思考这些表现背后隐含的是什么,有什么可取之处,如何改进,做好记录,将这些现象和事件清晰地构造成有结构、有困惑的案例。(2)在议课活动中,首先明确主题,请开课教师说一说本节课的主题,围绕主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这个主题做了什么,效果如何,课后反思有什么想法,其次提出教学案例,由观课者描述自己在课堂中所观,以故事的方式把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出来与大家讨论,使议课建立在课堂真实的基础上。接着授课者阐述,对观课者提出的困惑和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是把授课者背后的教育观念揭示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剖析,同时帮助授课者梳理和澄清背后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使参与者梳理出“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想法和意见,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进一步理解授课者意图,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学习交流经验,同时还可以促进授课教师反思,最后进行有主题的观课议课,全体参与者围绕主题就困惑和意见彼此之间互相质询、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对困惑和问题、彼此观念和做法的理解。
为使观课议课更好地实施,笔者特意设计了听课表,使每位听课者按一定的程序来实施。(附:听课表)
“我的发现”是观课者在课堂中对学生某个表现的记录,“我的思考”是“我”对这一表现的思考,“授课者的思考”是针对观课者提出学生这一表现引发授课者的解释或反思,“观课者的思考”是针对这一表现其他观课者的思考,“参与者的共识”是活动参与者的一些共同的理解、认识,“我的所思所获”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的收获。
刚开始推行这种观课议课方式的教研活动时,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观课者关注学生不够,还是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不是以学论教。解决的方法是设计如上表的听课表,让教师围绕该表来听课。二是不能很好地选择和确定议课主题。解决的方法是先不提议课主题,在学会发现课堂、构造教学案例和学会对话以后,再慢慢地引导,提议课主题的要求。观课者与授课者在互相尊重、平等的氛围中探讨,更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标,教研活动更有效。
改进教研方式,实施观课议课活动一年来,教研效果大有提高:(1)教研活动发言的多了,并且发言者都言之有物,都能根据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发现,提出问题,谈自己的思考。(2)观课者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互动,以此思考来对课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3)议课者的关注使授课者也更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课堂的状态,对学生更尊重,追求学习的有效。(4)议课者能围绕主题,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探讨,探讨话题的层次更深。(5)讲虚假好话的少了,伤害授课者自尊的话少了,教师间的矛盾少了,教师们的心胸变得宽广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心情变得舒畅了,教育生活的幸福溢满每个教师的心房。
一、传统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多年来,听评课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常规教研模式,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应用。但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听评课已难以适应和满足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传统听评课评教重于评学,较多地关注教师课堂行为,对于课堂中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真实想法和变化关注不足。其二,教师习惯于接受专家、教研员以及校领导的观点和意见,习惯扮演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不注意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其三,听课者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采用的方法与工具简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四,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改进教学和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导向性难以实现。
以上问题弱化了当代研训所倡导的理解、沟通、研究、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的常规教研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倡实施有效的观课议课,以此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并将其视作促进职教课改,转化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行动。
二、观课议课是有效的教师研修活动
提出观课议课,并不是否定听评课,评课主要指向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及实用范围。日常性、普遍性、主体参与性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 (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观课者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是谋求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提供教师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促进教师成为思想者和行动者。
三、实施有效的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协商会议、课堂观察分析与课后研讨反思三个阶段,构成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1.课前协商会议
(1)构建“观课议课”协作共同体。观课议课协作共同体由组织者(主持人)、被观察者、观察者、学生组成。主持人常常是教研组长、观课议课研究小组组长或进行相关研究的领导。被观察者指上课教师,观察者由同教研组或同课题研究组的教师组成。在一个研究阶段,协作体成员应基于稳定,观察的视角可持续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点,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2)召开课前协商会议。课前协商会议指在观课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了解课情,并确定观课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为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
协商会议最好在观课的前一天举行。会议时间一般至少20~30分钟。协商会议主要内容包括被观察教师进行说课、观察者询问、确定观察点、明确观察合作与分工、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工具、主持人组织商议确定观察点。
2.课堂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分析是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1)提前进入教学现场。观课者要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更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实和有价值。
(2)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一般来说,观察任务决定观察位置。如果要观察任意五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则选择离其较近的位置或坐到他们身边去,以便于记录他们参与的时间及表现等。如果要观察教师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则应坐在便于走动的位置,以利于及时移动了解具体情况。
3.课后研讨反思
课后研讨反思是指在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1)被观察者自我反思。课后议课的自我反思,也可叫自议,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自议时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分析时应基于证据)、本节课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无偏离教学预设、有无教学生成(说明为什么)。
(2)观察者汇报观察结果。每位观察者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观察者的发言要注意简明、有证据、有互动、避免重复性阐述。
(3)研讨小结。组织者就成功之处、个人教学特色及存在问题组织讨论交流,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结论、共识,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
一、注重优点,轻视不足
重优点就是议课时只注重讲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即使优点很少,也千方百计地抠出几点来,诸如“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气氛活跃”等无关紧要的话,还有“能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等等。“轻不足”就是很少涉及授课教师的不足之处,偶尔有之,也只是一笔带过,或不痛不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碍于面子;二是保守;三是讲不出所以然来。当然,评价事物,看主流、讲优点、给鼓励,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不要厚此薄彼。否则就失去了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对授课教师的不负责任。
二、注重形式,轻视实效
这种现象在教师和领导中普遍存在:
1、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观课议课。时下,大部分学校规定教师一个月听课三到四节。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不得不去不同年级听不同科目的所谓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这还算是比较负责任的教师所为,而在观课中有的却做着自己的事,更有甚者是“闭门造车”。至于议课,许多观课教师就“逃之夭夭”了。有一次县教科中心在我校举行了六、九年级的复习研讨会,其中安排了七堂教研课,可以说是观课教师挤满了教室,到了议课,却只有同年级、同科目的几个老师了。试问教师观课议课一定要这样泾渭分明吗?即使是参加议课的教师,也如前面所说的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套话、空话罢了。试想这样的观课议课会收到怎样的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了。不客气地说这只能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活动。
2、领导为了某种目的而观课议课。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或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观课议课,或许为了显示本单位教研教改搞得丰富多彩而举办活动、参加观课议课,或许这样就有了某种业绩,为晋升搭了人梯,铺了道路。显而易见,这样的观课议课成效何在呢?
3、学生只能疲于应付。为了观课议课,授课班级的学生只能服从老师的安排,做出“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合作”的姿态。让我们再看看前面举的例子吧。那天,在六年级的语文复习课上,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分好学习小组,可是直到下课也未看见学生怎样合作,怎样探究。请问,这样的形式又有何用呢?而议课教师却抓住这点表面现象振振有词:教师能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进行教学。像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小学可谓是屡见不鲜。
三、注重教师,轻视学生。
议课时只注重教师的教态、教法、板书等,一句话就是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很少或完全不涉及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小学的议课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下面是那次研讨课中一位被在场教师认为最全面、最中肯的发言:1、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进行教学;2、能对学生的答问进行及时鼓励;3、能采用启发式教学;4、能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教师的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6、教师的语言应简练,少用或不要“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7、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针对学生提问);8、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议课中,我们可以推知许多学校教师议课的通病:只注重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不关心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恰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或者说是本末倒置吧,同时也完全违背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名师效应:完美无缺。
论文关键词: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未来英语教学之路
英语教学研究是一种田野研究,它的战场和生命力是在课堂。国家制定的英语课程和现实的课程或者说师生共同体验的英语课之间总是存在落差的,英语教学研究就是要通过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在教学现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尽量缩小客观存在的落差,达到课程标准制定者与实践者的共振。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一般来说很难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借助其他教师来观课发现自身的错误,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组织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听课和评课大多注重教师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知识是否到位、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教师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等。这种听课、评课的标准或者是内容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首先是重教师,轻学生。评课重在教师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关优质课的标准的论述都集中于教师的表演,忽略甚至可以说压抑了师生的多项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难以在英语课堂上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重评定、轻讨论。评课的着眼点在于评,而不在于议论、讨论。出于自身切身利益的考虑,评课教师往往绕开焦点,只说好话,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再者要重结果,轻过程。评课只关注教学效果,忽视了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过程的感悟等。总之,可以说听课、评课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手脚,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和单一化。
怎样借助学校教师集体,来帮助教师个体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以此来提升整个学校英语教师的整体呢?我认为应该把听课、评课改为观课、议课,并把观课、议课作为英语校本教研培训的主要内容。
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有什么区别呢?听课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的往来。观课是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还有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行为和状态以及精神等都成了观课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是听课者在综合、分析课堂教学信息的基础上,指出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要优点和不足之处,是听课教师说了算,是把上课教师看成了等待帮助的客体。议课是围绕观课时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并发表意见。议课的过程就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观课者和上课者都参与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改变了上课教师在评课中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现象。议课时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教师理解和自主选择,议课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英语校本培训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前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了解献课教师的课程取向,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和时间达成一致意见,以便获得共同的议课话题。议课的主题可以是两个主题,也可以是多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那么应明确谁负责哪一个主题。沟通前强调每位英语教师都要单独认真备课,这样就避免了献课教师独立承担备课工作而其他教师投入较少或不投入、对教材钻研不深、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课前观课。根据观课的需要,观课者应随身携带相应的观课工具进入课堂。观课者应坐在学生之间而不是统一坐在教室最后,以便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精神状态。观课者只有深入学生中间,才能围绕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话题或问题,才能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怎样观课呢?观课应以学论教。所谓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的焦点,它要求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在观课活动中,观课者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相关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题信息,梳理“行为、效果、关系推测、意义”等内容。
三、课后议课。议课议什么呢?议课还是要以学论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议课的焦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讨论教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讨论教师的教学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讨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
一要议联系。课堂教学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支撑和影响教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会引起和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则直接导致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议课要议论上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与学生的学的行为以及学生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讨论采取怎样的行动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来优化课堂教学。
二要仪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间。教学可能性空间是多种教学路径、方法、行为、效果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集合。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只有多样。议课不仅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时间只是一种可能,而且要讨论潜在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设,而是讨论和提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议课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认清更多教学选择,使教师以后可以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情境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三要议日常教学行为。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教师自我选择的结果,有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有的是过去的选择并形成了习惯,有的则是应急性的。对于深思熟虑的选择,我们就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对于未加思索的选择和行为,分析和改正的价值更大,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会经常不自觉的使用。英语课堂教学讲解词、固定句型时经常要举例子,所举的例子应该是深思熟虑的。我们还要考虑这例子是否恰当,还有没有更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生活学习的例子,而且这些例子是否对学生有德育教育作用?这些我们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怎样议?我认为根据以下四点原则来议课。1、议课要直面问题。直面原则不仅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而且是推进工作的困难所在。我们一定要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激发教师发展自己专业的动机。2、不能把教师在议课中的上课表现和议论中的意见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以为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否则的话,议课只能导致人人自危,人人只说好话。3、要独立平等对话。议课时要充分视教师的参与需要,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环境。对话者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4、学校要形成优良的教学教研风气。学校要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对话交流能力,议课时只针对现象,与人为善,赤诚待人。
四、行动规划。每学期英语教研组应制定计划,负责策划,组织观课议课活动的实施。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自己改进行动,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或者就相关的问题再准备下一次的观课议课活动。
关键词: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观课;议课
学期初,全区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备课研讨会如期举行。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定位上经过反复的商议和精心的准备,确定了“向生活回归”的活动主题。就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来促进广大学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次活动重点展示了“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处理”(五年级)一课,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参与者在理念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认识。
一、活动课题的选择要具有生活“味”
“向生活回归”是我们开展本次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提起研究,人们好像总习惯把它与艰深、有学问等联系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师在看小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学生生活的经验、贴近他们的兴趣和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处理”一课,就是在观察现实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开始听试讲,备课小组的感受是:课的内容欠充实,环节也不够扎实,每一个环节都有点“水过地皮湿”的感觉。特别是“生活垃圾给人们带来危害”这一环节,更是肤浅,学生并没有把垃圾的危害说清楚、说具体。讲课的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也发现确实如此。通过观课、议课,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弄清楚垃圾的危害当作了教学的重点。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上,学生汇报得很充分,结果光汇报危害这一环节,就花费了将近25分钟的时间。课后教研员的一席话,让执教的教师茅塞顿开,他说:“本课让学生汇报的这些有关生活垃圾的危害,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并且垃圾中含有什么有毒的元素,如何给人类带来危害的,不是小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那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范畴。况且,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我们上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教学内容还是应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们马上设计了一份《生活垃圾的种类与处理调查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弄清楚垃圾的种类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不良做法并填表。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一做法既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又为下一环节的垃圾分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定位要注意实践性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既然是实践活动,就要重视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活动方式,重视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开始试讲的时候,执教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只是让其搜集了一些书面资料。在课上,也只是让学生汇报资料,这样既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体现不了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又没有真正体现本节课的目的:让学生掌握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让学生从本节课中学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再一次改进了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机会。课前,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亲自去调查垃圾中的成分都有哪些;访问垃圾处理场的工人,了解每天的垃圾数量;亲自观察垃圾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拍下照片。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课上再汇报生活垃圾带来的危害的时候,才是发自内心的。课中,我们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练习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然后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我们关注了学生的实践,关注了学生的经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例如:在对开心果壳这类厨余垃圾进行分类的时候,有一位学生认为应该放在可回收垃圾里面,但另一位学生认为应该放在不可回收垃圾里面,这两位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对于单独处理的垃圾,应该放在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筐内也有争议。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了明确的认识。
本节课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实践性。
三、汇报过程要提倡合作性
确定主题之后,学生自主组成合作小组,自主开展实践研究,真正成了生活的主角,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油然而生,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伙伴。学生很主动地通过查阅文献、上网、访问、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去获取知识。以上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和课前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探究的基础上,他们搜集到了许多生活垃圾污染的资料,调查了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但是这一过程知识性比较强,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还得让他们亲自合作实践。本节课中,在学生了解了生活垃圾的危害之后,学生相互合作,分别对多媒体给出的生活垃圾和课前吃零食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这时,学生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新的问题,这是个人研究所不能代替的。果不其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塑料这一种类的生活垃圾不知如何分类,但是在小组间的争论之后,他们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时,先要教给他们网上“搜索”的方法;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有关垃圾污染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又无从入手,又要教他们如何从危害最严重的垃圾中筛选资料,如从垃圾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传播疾病等几个方面去寻找资料,并将资料分类填写在调查表中。同时,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在弄不清塑料袋、冰糕棍、喝饮料的塑料管如何分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讲清不可回收垃圾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毒的垃圾,一类是不必回收、在自然界中能够自然降解而且对人类没有危害的垃圾。这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将塑料袋、冰糕棍、喝饮料的塑料管放在相应的垃圾筐中。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五、新课标提倡的评价理念适用于任何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求不高,能够“参与研究过程”,“渗透探究意识”,“体验探究过程”足矣。所以,教师不能过高地苛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适时的评价激励,让学生真正体验实践活动的快乐。在本课题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中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的环节,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学生亲自实践垃圾分类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评价汇报的学生,结果评价的学生都能用欣赏的眼光来做出评价。朱琳同学说:“我们组的同学分得很对,这主要是集体的智慧。”薛鸣同学说:“我们组的同学不但分得正确,汇报的声音洪亮,建议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一下。”同时,教师也适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你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等。相信这些评价肯定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字义。
“听”与“观”:“听”,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口”,强调的是说和讲;右边是“斤”,强调的是称重。概括起来,“听”就是要我们称一称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和讲的有多少份量。从这一点上讲,“听”,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师讲的效果,关注教师讲述的价值和意义。而“观”不同,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又”,意为再次或第二次;右边是“见”,意同现,有发现之意。“观”的字义强调的是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可以理解成“见人所未见”。所以,“观”的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其他同伴没有发现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最根本的是在于观课者本身的智慧和思考。
“评”与“议”:从字形分析,“评”与“议”左边都是“言”,可见,它们都很强调语言的表达,“评”与“议”最重要的区别是右边,分别是“平”与“义”,“平”强调的是平常,平面,意为用平常的习惯与方式来反馈我们见到的现象与问题。“义”却有两层内涵,一是意义之义,强调观察与表达的角度和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意义。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呢?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同样,不经个性思考的内容,是没有交流意义的,只有经过自己智慧思考的问题,才有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朋友之义,议课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交流,理应和谐与平等,因此交流时不可以任性,也就是必须顾及朋友的感受和接受的态度,强调用善意方式来表达与交流。
由此字义剖析可以判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也不只是研究行为和方式的改变,背后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理念的更新,这种改变和更新集中体现在:由“听课评课”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观课议课”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由原来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发现,转变为更多关注观课者对课堂问题的思考。这种变化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相适应的。
一、观课的“入乎其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则文字所含的哲学思想,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皆具指导意义。做诗如是,教学研究莫不如此。有人把观课议课比作一次迷宫寻宝活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走进迷宫,就不可能顺利寻得宝藏,也无法顺利走出迷宫。所以,寻宝成功的关键是顺利的入。如果说观课是一种入,议课则就是一种出,只有深入其中,出,才能游刃有余。那么观课“入乎其中”的关键在哪呢?
1. 明确的观课主题
观课的主题不等于上课的课题。上课的课题指上课教师上课的具体内容,是由课程设计决定的;观课主题是指观课活动组织者或执行者预先确立和提出的,整个研讨活动所针对和围绕的具体问题和方向。很多观课议课活动之所以低效,首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观课议课主题。明确主题,对观课议课活动来说,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保证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明确的方向,使活动沿同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第二,便于观课教师“先做功,再做课”。做功,要求就这主题提前做一些学习与思考的功夫,观课时带着相应的认识和思考,或者是困惑,这样,观课的思维才能保证其活跃。第三,议课时,不偏不倚,能有效保证议题不议人,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研讨氛围。
如何有效确立观课的主题呢?观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根据主题确立的实际,具体操作时,可以对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议题,使主题可观可议,便于观课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观察。
2. 有效的观课记录
在传统的听课活动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完完整整记录下来。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记录了很多无效或无用的东西,对后面的议课根本没有多少帮助,这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浪费;另一方面,因为记录板书,花费了观课教师大量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观课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有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捕捉和深入地思考。
基于观课的目的,观课教师记录的重点应当是一些有价值或者是价值较大的内容,所谓价值较大,理应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过滤的,不经思考的东西是缺少自我价值的。从这一点讲,不仅要记录课堂上发生的精彩与不精彩,更要记下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记录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困惑与不解,并就这些困惑与不解,作一个深入的剖析。记录的内容不能空泛,要有助于自我的感悟与提升,要有助于观后的议课交流。
二、议课的“出乎其外”
为了避免将议课变为评课,议课活动中有几点必须非常明确。
1. 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他决定找到那一撇。他找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农民说是丰收,工人说是工资,学生说是分数。最后,“我”蒙了,难道这就是我找的那一撇?他觉得这不是他要的,所以“我”仍在找那一撇。
其实,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往往很清醒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行走,但后来行走久了,慢慢就会迷失自己,迷失方向。当一个人开始迷失自己和方向,他就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开始忘记当初自己为何出发了。其实,观课议课也一样,搞清楚自己是谁,观课议课又为了谁,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在议课时很多教师喜欢质问别人问题,喜欢用“为什么”来发问?甚至用评判的方式来评断课的优劣,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连自己是谁都忽略了,更忘记了自己参加活动是为了谁的问题。
右上图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结构图。我们不难发现,图中已没有观课者和上课者之分,无论是观课者还是上课者统称为求知者,他们共同围绕上课教师提供的案例主题一起探索与求知。对于每一个活动参加者来说,每个人都是求知的主体,议课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即是为了在观课议课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议课教师的共同成长。所以说,在议课活动中,一味提出问题,甚至质疑别人,或者评判课堂优劣,既违背了主体目标的追求,同时由于缺少自己个性深思,缺少了“发现的意义”,对共同成长缺乏促进意义。
观课议课时,只有深入其中,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自己思考的困惑、结果、感悟,与同伴共同分享,才能引起共鸣,最终促进共同成长。
2. 议什么,如何议的问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所以,议课的重点是课堂上闪现的智慧和思考,包括上课教师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还有观课时我们个性的思考和困惑。对这种智慧的关注,或是困惑的探索,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我们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课堂对此关注相当不够。观课时有意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议课时可以就这个问题“探讨上课教师的智慧表现或观课者的智慧见解”。第二,关于“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教师对课程的处理空间被扩大”。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能否摆脱过去“教教材”的局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这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艺术和技巧的,可以说这里有着无限的智慧与艺术空间,这也是新课程下大家乐此不彼的一个话题。第三,关于教学“情”“趣”的问题。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方式很多,教师的用心的艺术在哪里,背后有着什么理念在支撑?第四,关于“因学而教”和“差异教学”的问题。最成功的课是学生的成功,面对几十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差异就是资源,教师“顺学而导”和“因学而教”的艺术同样是我们教师关心和关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议课 和谐关系 专业化成长
“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就是一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蜕变。观课与议课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就像听课与评课一样,但由于笔者接下来主要谈论“评课”与“议课”的问题,因此这里将“听课”与“观课”暂且搁置一边,就“议课”与“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议课,议出了同事间的和谐
新课程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实现这一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同事关系,让教师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工作显然十分重要。那么只有彼此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教学实践,彼此尊重教师的现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构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
“评课”,一般都找学校里的专家领导、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教研组长等在教学上有威望的老师进行点评。很多执教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定位就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他们说你好,你就好,他们说你上不好,就是上不好”。他们的主观意识有时也会掩盖了事实,更重要的是,大家把教学活动的目的聚焦在“这个教师课上得好不好”这个判断上,让很多老师因为上课而背受重大压力。评课会上十分关注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而不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斟酌与探讨,往往把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得很紧张,有时甚至让人产生怨恨之心,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却不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真的要“鉴定”一节课的好坏,可能比鉴定一个古董还要难,因为教学具有十分复杂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更何况这些有教师的心血,有教师的理想和期待。“议课”则结束了这种“一言堂”的局面,摒弃了“话语霸权”,营造了大家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以平心和气的态度敞开心扉探讨,以尊重对方的原则互相咨询,抛弃一切成见的新风气,让大家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的情感,共同分享议课带来的快乐,共同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也让议课成为每一个教师内心迫切的需求。
二、议课,议出了教师献课的热情
每一位教师从出道开始都殷切希望自己能尽快“长大”,成为一个在讲台上得心应手,呼风唤雨的教学娴手。而后来又为什么不想开课,不敢开课了呢?我认为听课评课机制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次上课之后,当他们无法从听课者的嘴里得到维持自己热情的肯定与认同时,激情也便渐渐减少,兴趣也渐渐消失,甚至会放弃。几年前,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时,每一次都要托三姑求四嫂,没有人愿意上课,他们总会说,“我真的不行”,或者“我真的没有他上得好”等等。从他们的推词里我们知道,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日常的教科研活动好像就是pk,就是打擂台,就是要争得“你死我活”,很多人认为自己输不起,而要上台就必须要有十足把握,要有“不败金刚之身”,却不知磨练这一身本领的舞台在哪里?难道不就是这一次次捶打而成的吗?如今不敢上台,又何来的金刚之躯呢?即使我们用“开课一次赏一百元,该开不开者扣一百元”的“损招”,都无法改变当时的教科研冷漠状况,当然,教师是知识分子,是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一点点的物质比起面子,不算什么。因此,只有让教师切身尝到献课议课的甜头,才能改变他们的观念与行为。
三年前的一次教研组长会议上,笔者要求他们开课,有位年轻的组长说:“你先开吧,你是分管的校长。只要你开,我们就开。”当时我听了没有觉得不对,开口便说:“好,我带头开。有一点我一定要说明:我们是一起观课议课,不要太看重成败,应把焦点放在如何上好这节课上。我们不要太在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无需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谁知这样一开头,便开创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局面,每一位教师激情洋溢地参与每一次观课议课活动,他们每学期至少献一课,有的教师还主动要求献课两次甚至三次。
三、议课,议出了更完善的教学思路与策略
没有完美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因为人是不完美的,非常幸运的是,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而且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强烈欲望,这正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一种不竭的动力。我们研究课堂的目的正是为了改进课堂,创造更理想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所以,议课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更美丽课堂的开始。
一次,笔者准备为县级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会议上献一节公开课,在这之前,笔者先试课,教师积极地进行观课议课。议课会上,一位老师说:“你把这些自己拍的很美的照片作为导入,很吸引眼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课堂伊始,的确有点好处,也觉得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个题目有点关系,可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似乎关系不大,有点‘自我作秀’之嫌。”
另一位老师说:“对。你开始告诉学生,自己很辛苦才拍到这些照片,并没有强调愿意把这最美好的照片与大家分享。这的确有点不太切合主题。”
第三位老师说:“如果一开始告诉孩子,这些美丽的照片是老师很辛苦拍下来的,让孩子好好欣赏。而在结课时再次让孩子欣赏这些照片,并告诉孩子,老师今天很高兴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你们呢?这样一问,既升华了文本的主题,又发挥了这个课件的重大作用。”
妙,妙,妙啊!听后我欣喜若狂,心中有种莫名的幸福感。原来议课能议出这样美好的教学思路与策略。试想一下,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走过场的评课,能有这样的入木三分的分析,巧妙绝伦的构思吗?
四、议课,促进了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搭班的数学老师课前对学生说:“你感觉今天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说:“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老师说:“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上课啊?”
学生说:“要认真上课,要积极发言。”
老师说:“对,我们要以十二分的精神上好这节课。”
课后议课,我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认真听课积极发言是为了孩子自己,还是为了来观课的老师?为什么今天要以十二分的精神上课?”“这样的要求如果长期以往,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感觉真的很有意思,觉得习以为常的问题真的很值得去探究。林老师说,本班的孩子平日里不爱发言,如果不这样“提神”担心课堂会冷场。之后我们为之“议”论纷纷,最后使她明白了一点:上课时为了自己获得知识和快乐,而不是为了让观课的老师给打个高分;让学生积极发言,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是因为今天有人来观课,而是依靠教师的预设与调控。议课为教师反思提供了平台,让教师对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变得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
[2] 刘皓明.从好言到好智[J].读书.2004(4).
关键词:观课;研究活动;互助行为;以学考教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08-03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布鲁纳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也往往离不开观摩学习其他老师的课。观摩课堂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
一、什么是观课
观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观课不是听课。听课,主要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不仅用耳朵,而且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体悟课堂。观课的对象广泛,语言与行动、课堂的情境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都是观的主要内容。观课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然、个别的现象,要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
二、观课的性质
就性质看,观课是这一种研修活动。
研修是什么呢?“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期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
可见,从目标上看,研修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从终极目的上说,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观课是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三、观课要注意的问题
(一)观课是同伴之间的互助行为,要有助于自我成长
我们走进教室观课的目的是实现自我成长,但只有先能自助,之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这样就转换了视角: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无论自助还是帮助,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那种事倍功半的做法, 即只按《听课记录本》的栏目逐项填写,以备检查;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思考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既要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又要观察学生学的行为。其间,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单纯指向行为,而是指向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思考使我们从效果出发去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致力于通过观课、议课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2.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从而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地对实践及其改进产生帮助。
(二)端正观课的目的
我们进入课堂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价和讨论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是参与其中,帮助和促进做课教师的教学。这样,观课教师就有了另外的角色:一边观察教学,一边支持教学: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授课教师的助教、最受欢迎和喜爱的伙伴与战友。这是我们对观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帮助和促进教学的角度,观课教师务必注意三点。
1.不能在观课时过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授课教师实施讲授、提问等教学活动时,观课教师不要和身边学生交流,以免分散周围学生的精力。
2.在学生活动时,如果学生有困难,观课教师可以帮助他;如果学生有创造、有进步,观课老师可以鼓励他,让学生感受有老师在身边是一件舒适的事。
3.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观课教师要给与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当然,这样的参与必须把握时机,注意适度,防止参与过度以至喧宾夺主,抢了做课教师的“镜头”,不仅使做课教师难堪,更使效果适得其反。
(三)关注有意义的细节
高度集中精力,不放过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让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借鉴,我该怎样吸收和改造。这样才能使观课收获最多。而提高观课效益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 这种状态和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可在自己执教的时候,不会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议课空谈,取得认知共识,增强改进意见的可操作性。
在思考“假如我来教”的时候,绝对不能仅仅研究和借鉴做课教师的现有行为,因为借鉴只不过是简单模仿。而自己的教学必须自己创造和超越,要创造和超越就需要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和解放精神,合理发挥教学想象力,用想象力去发现和创造新的教学可能。
(四)以学考察教
以学考察教,需要观课者到学生身边去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调整、更换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的习惯位置。
从以学考察教出发而选择观课位置,一要根据观课目的和需要。例如,观察一节数学课,开始准备选择的位置是后两排学生之间的过道,走进教室,征求做课教师意见:“您希望我在这节课观察和讨论什么问题?”做课教师说:“我希望您能观察一下,在我的这节数学课上,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数学思维?”听了这个观课要求,可把自己的凳子移到前面的进门口,并且面朝学生而坐。这样的位置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观察“有多少同学在积极地进行数学思维”。又如,要悄悄观察某一位特殊学生,就需要选择既能观察这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易被他注意的位置。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观察和研究目的,观课教师就要尽可能选择可以观察更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位置,以尽量避免视点的狭隘和片面。
二要选择尽可能不干扰和影响教师教学的位置。观课者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变成课堂的主角。在没有特定观察目标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宜坐在教室中间过道后两排座位之间。一方面,这样的位置不会让过多的学生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你不会抢上课教师的“镜头”;另一方面,这样的位置不会对课堂上师生的走动造成障碍,影响正常教学;再者,选择中间过道,两边都有学生,稍稍转身,就可以就近观察八位学生,略略起身,就可以看到十多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观察面较广,能更多地获得学情信息。
(五)注重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信息
课堂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要求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 “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能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引发继续讨论的前提。我们甚至愿意武断地建议:如果你没有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以及对其的一定理解,那就请你在提出课堂教学的建议时免开尊口。
(六)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
观课中要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故事。
“观”是怎样的态势呢?龚鹏程认为:“观如鹤鸟飞在天上,足见天地之大,品汇之众。”可见,最有效的“观”,一要与观察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有了距离,学会脱身才可能观察,“身在庐山”很难认识“庐山真面目”;二要把“观”的任务定为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三要从大处着眼,不要盯住偶然的失误和缺陷不放。
“察”又察些什么呢?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讨厌的,我要详察,大家都夸奖的,我也要详察。这种详察是透过现象的仔细考察。“察”一方面需要仔细看,另一方面要以“示”为底,“示”通神灵,需要心灵感悟和体察。
“观”、“察”合用,一从宏观着眼,一从微观入手。如何观察呢?孔子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就能够更真切地认识和把握观察对象的真实性及其实质。
可见,观课的“观”是洞察,是注重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其对象,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此外,观课还要从大处看,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尔的口误、笔误等个别、偶然现象,同时,又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针对现象,解释现象。
也因此,在观课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事实和现象,又成了观课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常说,要训练一双善于观课的眼睛,就是要善于从不起眼的事实和现象中以小见大,引起对日常而关键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改进。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有一个很启发人的故事前苏联一位资深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太精彩了,大家听得入了迷。课后,一位同行问这位历史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说明真正的好课需要我们用心去“雕刻”、用时间去“磨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那么磨课是不是就如人们心目中“完美”的优质课一般,就是不断的反复操练而成呢?在这里我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的磨课过程阐述我对磨课的理解。
二、磨课方式――不是一个人的精彩,而是众人的舞台
团队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团队中的一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认知水平、教学行为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差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异,才有了教师群体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我校组织的磨课就是基于教师团队学习基础之上的磨课,主要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是学科年级组的同课异构,方式二是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两种磨课方式参与的教师都较多,方式一利于同学科之间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方式二便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同时也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让有经验的教师从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
三、磨课过程――细节中磨亮点
1、选课。习惯上,选课一般选择内容比较重要、知识点难度适中、参考资料较多、便于教师发挥和学生发展的课题。而我校的磨课除此之外还注重课题的“常规性”,就是要求适用于常规课堂,而不是为了展示而上的课,因此我们是每年级每学年按教学进度选两课时进行磨课。其中高二年级的十二月份磨课,我们选择了人教B版第九章的《直线与平面垂直》作为课题。
2、摩课。对于摩课,我们采取的应该是“拿来主义”,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除了观察别人如何导入,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习题如何选择等等外,最关键的应该是观察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观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观察学生的反馈,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课堂。通过观摩,我定下了此课大概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生成定义――概念辨析――创设情境――引出定理――定理应用。
3、说课。说课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年级组的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和讲述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及其理论分析。说课时,有经验的教师老莫在教材分析上有独到见解,详细分析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大纲要求,指出该定理的证明应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启发分析,课后完成”,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好“如何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这一问题,但又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而年轻教师小邓则在如何创设情境这一环节颇有新意,以学生军训照片引入,让学生描述照片中立正的同学的身姿,从而让学生直观体会“垂直”。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博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是对同一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不同,上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形式不同的课。我们年级组的同课异构是要求人人参与,故每位教师都上了一节,并且全体成员到场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这样的活动,其实比观摩公开课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融洽度,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认同程度。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听课寻找与他人的差距,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5、议课。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称为议课而不是评课,主要因为我们注重的是“讨论”而不是“评论”,这是磨课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按照上课的内容顺序,我们主要讨论了定义导入、定义辨析、设置情境引入定理、定理证明处理、定理应用等环节。
6、悟课与结课。评课之后大家都收获颇多,但是如何让这些知识为我所用还是一个大难题。于是需要教师在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进行再思考,透过表面的小技巧发现教学的真本质,即是悟课。悟课要求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如果磨课的结果是失去自我,那么磨课就变成“模仿”了。因此,组内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地参考别人的意见重新整合教学设计,再上一节课。最后推选出一位大家觉得第一次上课较优秀、在议课中较有新意的教师最后上一节示范课,邀请领导与其他学科教师听课,把课堂开放到了全校。
1反思以前“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前提,“异”是基础,“构”是核心和灵魂。“异构”是“同课异构”的内涵,是它的魅力重要表现。它是教师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思路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在讲授“相同文本内容”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寻求最优的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同课异构”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反思自己以前的“同课”设计和教学,比较他人上过的“同课”,结合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自身特点,设计出最优的教学设计。当然,“异构”并不是否定以前的“同课”,它的实质是一个择优的过程,要坚持“同中求异,异中存同”的原则。
2比较“同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比较研究法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同课异构”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即通过反思“同课异构”教学,寻找出适合教师自己教学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优的教学模式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教师自我反思,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自己的教学,而非他人的教学。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同,其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一是作为授课者。在教学中,要即时反思课堂教学,发挥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调节功能。要善于利用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要比较以往“同课”案例中相近事件的处理方法,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及时、快速、灵活地对教学计划作出修改和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二是作为观课者。在听课时,要以学习者的态度比较反思自己的“同课”教学。“同课异构”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不同。听课教师应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对比,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找出他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问题。教师在观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看,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过程。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中“异”象,以便自己在以后上“同课”时做到有的放弃,构建高效课堂。
3课后评议反思,完善自我。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协调和谐、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教学“三维”目标得到最佳的实现、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才能使课堂高效。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片断的反思,那么,课后反思即是全面的、系统的反思。教师除了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等,还要重点将“同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看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什么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后教师之间进行的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课后评课议课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在评课议课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要关注“同课”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等。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撰写教学反思,提高理性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同课异构”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比较的载体,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地审视。如果说,课堂上“瞬间”反思和课后评课议课反思是感性反思,那么,通过认真思考撰写教学反思的行为即是理性反思。撰写“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不是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要求教师把带批判性的思考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步提高理性反思能力。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有反思日记、反思随笔、反思教案、反思论文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