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

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5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关注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将凝聚全世界的目光。为和全国中学师生一起关注奥运盛事,理解奥运理念,吸纳奥运精神,经历精神洗礼,体验民族自尊,激发爱国热情,本刊和有关单位合作,共同举办以“我与奥林匹克精神”为主题的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活动。

一、大赛口号

我梦想,我参与,我见证,我成长。

二、大赛主题

我与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更快、更高、更强的自我挑战精神,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精神,自信、参与、向上的追求精神,和谐、积极、健康的乐观精神……奥运精神不仅运动员应该具备,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具备;不仅应该在运动场上提倡,还应该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弘扬。此次征文以在生活中理解、发现、弘扬奥运精神为宗旨。

三、大赛赛题

围绕奥运精神,设置以下赛题:

1、以“挑战”为话题作文;2、以“竞争”为话题作文;3、以“追求”为话题作文;4、以“乐观”为话题作文;5、以“自信”为话题作文;6、以“和谐”为话题作文;7、以“强”为话题作文;8、以“平等”为话题作文;9、以“参与”为话题作文;10、以“规则”为话题作文。

可任选一题参赛,文体不限。作文具体内容可与奥运活动有关,也可与奥运活动无关,只要围绕以上某个话题进行写作即可;可写自己,也可写别人。

四、征文对象

全国初中师生。欢迎老师组织学生集体参赛,欢迎本刊读者俱乐部会员和小记者团成员踊跃参赛。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奥运征文”字样。读者俱乐部会员和小记者团成员,请注明“俱乐部”或“小记者”字样。

五、征文时间

2008年1月-8月收稿,10月公布获奖名单。

六、评奖办法

征文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本刊共同举办。优秀作品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选登。征文结束后请有关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颁发加盖中语会和本刊印章的证书。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颁发指导奖证书。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奖励价值500元、200元、100元的图书。

七、寄稿方式

第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命题走向 审题 素材积累

作文在语文中考中素称“半壁江山”,一“文”定试之说不再是空穴来风。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每个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写好作文?如何尽量杜绝失分?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关注哪些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关注作文命题的走向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模式主要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每个阶段作文命题形式多种多样。随着话题作文日渐淡出中考,命题(含半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在中考卷中所占份额与日俱增。到了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更多样化,进一步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考卷有所创新与突破。如北京市这几年均是在命题或半命题之间徘徊。2007年出了一道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_____”,2008年为命题作文“向前,向前,向前!”2009年又变回了半命题作文“并没有结束”,而2010年又出了命题作文“凝聚”。由此可见命题和半命题一直在中考试卷上占领着高地。2011年山东青岛出了两道作文题,命题作文为“我还是有潜力的”;话题作文则要求考生以“反省自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文。由于以前训练的多是话题作文,结果有些同学不适应。话题作文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最流行的中考作文模式。而命题作文成为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卷上的主流。因此,教师要关注作文命题趋势,提醒初中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各方面都要兼顾到,不要为了作文而作文。

二、关注现实,注重自我感悟

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得高分?专家认为:要关注现实,要有生活体验,要思考人生,要表达真情,要注重自我感悟。文章贵在有真情实感,最真的才是最好的。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就在于抒真情。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写作注意“感受与思考”,感受生活要有情。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应提醒学生仔细留意写的人或事、发掘这些人或事的深层含义。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脚下的土地,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风向标,比如2010年北京卷作文《凝聚》文题简洁而温馨,既可以指向个人一生中方方面面的凝聚,也可以指向集体与社会中形形的凝聚,引导学生关注团体,关注由人与人共同组成的社会,关注由人与动物、与自然共同组成的地球。如果缺少对身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要写好这一文题实属不易。类似这样的命题既是对考生观察和思考生活能力的考查,也是一次脉脉含情的温馨提示:热爱你的家乡,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脚下的那方土地吧,因而要注重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写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心有所感才行之于文。

三、强化素材的积累

在文章中,主题起统帅全篇的作用,但是主题不是空洞的,而是需要通过材料来表现的。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强化素材积累,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要备好生活素材,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此外还应博览课外读物,丰富文化积淀。从近年中考看,高分作文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因而多读多思含有哲理性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自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手册,比如积累哲理故事,关注近年来感动世人的人物等。写作时,就能紧扣话题信手拈来。

四、严把审题关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不正确、整个作文就失败了。一位作文专家说过:“所谓审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叫你向西你就向西,千万不能由着性子来。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审题实际上就是搞清楚题目要求写什么,它是作文构思立意的基础。比如以“中秋”为话题,你可以写中秋,可以写月亮,可以写嫦娥,可以写亲人团聚,可以写思乡念亲,可以写古往今来关于中秋诗词的赏析等。这个的确是范围很宽,但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大肆拓展开来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寓意”类的话题作文,它会先提供材料,设置一个写作中心。这时候审题立意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反复阅读材料,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提炼出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以便披沙拣金,准确切入。如话题作文“攀登另一种巅峰”属“寓意”类的话题,材料中的“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就是一个关键句,所谓的“攀登”,就是战胜私欲,要以一种广博的胸襟来面对世界,从而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震撼。但学生写作的情况并不理想,最大的失误在于审题失误,造成偏题、离题。大多学生只是单纯以“成功”“欲望”甚至以“梦想”为话题,行文中偷换话题,这些都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得分都较低。

虽说写好作文需要关注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但核心之点,也无非是这些。如果平常的教学中既能注重从大处着眼于命题的走向和趋势,又能从小处抓好审题和素材积累,才能有备而来而不会全盘皆输。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3.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做老师的当然不会等闲视之。问题虽然出在学生身上,根源却要从老师身上找。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在作文训练方面,学生还是写命题作文居多,根本不用考虑取什么作文题,那是老师的事。只是到了初三,为了应付中考,老师才偶尔布置写那么三两篇话题类或材料类作文,而写这类作文第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取作文题。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加之平时写得又少,学生写这类作文时水平低劣自是难免的。要让学生能够给自己的作文取一个靓丽而新颖的题目,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一些常规的作文拟题方法。

一、改变思维方式

1、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如我教学《滥芋充数》这则寓言后,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从中受到的启发,有的说: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有的说吃大锅饭不利于不调动人的积极性;还有的说骗子之所有得逞,在于被骗者太愚蠢;等等,不一而中。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就不一样。

训练发散思维,指导的关键在多角度上,老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想象性问题、求异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同一文章可否采用不同的写法?同一事件可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等等,指导学生一文多读,一事多写。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学生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会有所改变,他们在作文时就会不囿成见,不唯书本,使他们的思维达到“精鹜入极,心游万仞”的理想境界。

2、训练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 ”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似之处。学生要想拟出有创意的题目,学会逆向思维必不可少。只有学会了逆向思维,才能有助于你从别人想不到的反角度去看问题。如我以“回报”为话题,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作文,许多学生写出了有创意的文章。

其实,将逆向思维运用于写作中,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创新之举。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他一反前人的悲秋之情,写下了格调高昂的《秋词》;王勃更是一反古人送别时的离愁别恨,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他名垂千古。倘若我们的学生在拟题作文时也学学古人,合理地运用逆向思维,所拟作文题必定不同凡响,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

二、掌握作文拟题的方法

1、借助修辞拟题。从美学上说,人的审美眼光是独特的,但是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拟写作文题时,巧用修辞,可增加文章美感,使题目显得富有文采。如以“诗歌与生活”为话题作文,运用修辞手法,可拟如下作文题:《生活如诗》(比喻)、《花落去,诗还在》(对偶)、《我与诗为友》(拟人),看到这诗意化的题目,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未读文章先有情。

2、借用热门话题拟题。当今世界,新事件、新现象、新话题,层出不穷,学生若能在拟题时关注时政热点,拟出的作文题目定能出新出彩。如在这次“一模”考试中,我欣喜地看到有位考生的作文题为《风雪改变了爱的距离》,文章写的就是今年雪灾中,素不相识的人面对灾民灾情,所表现出的爱心,显然,这位考生的拟题就是取材于热门话题。勿庸讳言,这样的作文题,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意,可谓立意高远,从而使它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3、借用符号来拟题。“浓缩就是精华“,文章的标题,应是作品思想内容的高度提炼,是作者智慧的化身。长的标题会给人以拖沓的感觉。短简的标题给人一种干练的印象。而借用符号来拟题,可以化繁为简,增强标题的意蕴和表现力,取到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

4、借用古诗词,名言,俗语拟题。拟题时巧用古诗词,名言,俗语,并巧妙加以翻新改造,既给人以亲切感,又要能增强感染力。如以“分数”为话题作文时,可拟题为《都是分数惹的祸》,以“动物”为话题作文时,可拟题为《我是胖猫,我怕谁》,像这样的作文题,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还有的题目,如《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又何妨》,《酒香也怕巷子深》等,则是由名言,俗语等转换而来,这样来的转换,使文章的标题在立意上便显得先声夺人。

5、借用名著拟题。名著是中学生课外阅读中面大量广的精品库。在这个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中,找到名著与现实的切入点,古为今用,借古人之嘴,说今人之话,用老故事来阐述新道理,不失为一种较新颖的拟题法。如《孙悟空打假记》,《假如范进参加中考》,《我与〈西游记〉有个约会》等题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4篇

一、文章大标题的拟制

1.巧用诗词、格言、歌词、成语和广告语等拟题,让标题语言凝练、生动形象。比如以“课外阅读”、“读书”为话题,可拟出《功夫在课外》《为有源头活水来》《“破万卷”与“如有神”》等标题。

2.倚仗修辞巧拟题。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使文题摇曳多姿、含义隽永,极富感染力。如以“青春”为话题,可拟出《觉醒的青春》《收获青春》《打开青春的天窗》等。

3.巧用悬念拟题。悬念指的是作者在作品的开头故意摆出矛盾,设置疑端,以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或矛盾冲突的关注,产生阅读期待。这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以怪生悬,如《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富有的乞丐》;以险出悬,如《撞车之后》《血染的路》;用设问制造悬念,如《雪化了以后是什么?》《麻雀你为啥不会飞?》等。

4.运用辩证法拟题。用辩证法拟题可以深化作品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熟悉的陌生人》《为了聚会的告别》《感谢你――我的“敌人”》等。

二、文章小标题的拟制

拟制出好的小标题能为行文提供明确的中心点和线索。所以,文章的小标题也被喻为“心灵的小窗”。拟制小标题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并列组合法。即把同一个层次和类型的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并列标出。如2013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一考生通过三个小标题“感恩天下父母心”、“自豪国家富强心”、“期望梦想实现心”并列展开,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主题。

2.时间、季节串联法。即按时间顺序排列,把时令或事件串联起来。如2013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一考生用“6岁”、“12岁”、“中考前”、“现在”四个小标题来连缀全篇,结构清晰。又如2013年扬州市中考作文题《渐至佳境》,一考生用“冬”、“秋”、“夏”、“春”四个小标题表现倒着的四季变化,体现了自己内心渐至佳境的过程。

第5篇

适当的关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变成负担,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1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长着一棵在许多大树的身旁,得不到阳光,根生长不到更远的地方去。一天,有一位农夫到这片树林中,走到小树旁边听到小树的苦决定帮助它把身边的大树都砍掉了,后来小树终于得到了阳光,也受到到风雨的,冰雹……可是,最终小树苗却在农夫的溺爱中死去。

这告诉我们不能在接受父母过分的关爱,我们只需要关心,父母给我们过分的关心对我们来说是种溺爱。所以,关爱,请不要溺爱孩子。

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寐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一表人才很受姜氏的疼爱,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但后未能如愿。姜氏一直怀恨在心直到武公去世后,寐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郑庄公都满足她。但姜氏还不知足,煽动段篡位。但后被庄公识破后,段自刎姜氏被庄公赶到颖地,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事后他很后悔。但是后来庄公与姜氏母子团聚全靠颖考叔。

姜氏的的不是关爱段而是溺爱,最终把段送上了黄泉路,两世相隔。溺爱孩子是害了他。

女孩王芳,父母对她万般宠爱,过分的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上学后只要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受不了,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父母很心痛。为此,父母总代劳一切。作业不会的父母代劳,学校受到委屈,父母出面解决……渐渐地,她不仅情感上,而缺乏毅力。女孩因为父母的溺爱情感变得脆弱,缺乏毅力。这种结局是疼爱的父母造成的。但是父母不会一辈子在我们身边,我们也需要独立。

而在国外的家庭就不一样,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会悉心照顾,但绝不娇宠溺爱他们。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父母都不会娇宠。他们有意识“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遭受人为的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但生活却极其艰苦,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缺少取暖设备,要求学生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中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洗澡,不准盖过厚的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为了消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

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现实中有太多需要忍耐,如果父母不过分的关爱孩子,孩子应该会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不是所有的事都会如你所愿,在社会中,你只是一棵小草,别人从你身上踩过不会有人在乎你的痛,不会有人关心你,所以我们应该更坚强,摆脱溺爱的束缚,那样我们会像雄鹰一样飞得更高,像野马一样奔驰的更远。

关爱,请不要溺爱。亲爱的父母,我们不想像小树苗一样拥有灿烂而短暂的时光。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2我不知道光是中国这样,还是有的国家也这样,至少我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国家,那当然不是中国,但我相信那国家一定是很强大的。中国不是完美的国家,我相信大大有教育的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切和深情的,爷婆对孙儿的爱一定比父母的爱更浓厚。

我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相反我反对这样的教育,因为中国的教育会让一代一代的更加的没用。

父母爷婆的爱已远远超过的“溺爱”一词,这样的爱更可怕。可怕到让你无法接触社会;可怕到让你煮不熟米面;可怕到让你乘不来火车……

不让孩子洗衣物,怕冷坏了学习的双手;不让孩子到河坝,怕下河洗澡时发生意外;不让孩子单独到城外,怕孩儿们迷了路;不让孩子煮米面,怕煮不熟吃坏了肚子……

我真搞不懂你们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对我的爱我们心领了,我知道你们的好意,想快快让我长大,快快乐乐的发展,过上幸福的人生,童年就格外的保护我,或许我还未说完更多的好意。但这样的爱早已过时了,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想得不是那么的轻松,你们或许认为我说的很离谱,很无道理,但我从小就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里,看到的毕竟都是很现实的东西,幸好你们,我的父母爷婆们,你们多多少少看到过一些美丽的世界。

不是我拿话气你们,而你们不会永远的保护我,早晚会离开我的,之后会怎么样呢?我会面对社会,我会成立家庭,为了不碰过多的壁就只有多做事,多面对社会,多看看红尘世俗。

没有试验就没有成功,没有忍受痛苦就没有进步,没有惊讶就没有发现……

就因为周杰伦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守着他弹钢琴才有了他辉煌的人生;就因为阿拉斯?莫杰布亚德的父亲天天逼他学法语、俄语、日语等才有了的翻译家……

每个人都有责任,但责任各有不同。父母30%的责任就是让我有一个生活的地方和关于衣食的问题,我70%的责任就是不断地了解社会,努力追求更好、更完美的明天,努力学习和尽快适应社会。

我的不是珍珠,不是黄金,不需要怎样的保护。我是人,如果父母要保护就给我一个自我发展的天空吧,现在做错了可以改正,如果当你们离我们而去了就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了。

希望你们支持,因为我们担负着70%的责任。

我们都有梦想,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

溺爱高中议论文作文五:溺爱不等于爱

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与盲目的分别!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3可能由于生活在农村吧,小时候父母的关爱也还算平常,所以以前每次阅读有关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父母过分溺爱之类的批判文章,也总觉得那离我太远,而且竟也觉得没什么。

后来读高中了,寄宿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处人家,那家人还算敦厚热情,其中有个约六、七岁的小女儿,全家人几乎视其为掌中宝,然而其中的苦楚也是道不尽的,至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是这么认为的。

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怎么说也能帮父母扫扫地,洗洗碗,偶尔还喂喂猪。而我们这个小公主呢?连盛饭这类小事也得奶奶担着,甚至还要让奶奶给一口一口地喂。有时奶奶一点不顺她的意,她便大吵大闹,而且还污言秽语,可那老人家呢?什么都依着她,偶尔的打骂也是不疼不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现实中还有如此滑稽的一幕。全家人都围着小公主转,要吃面包,爷爷便表现出身先士卒的大气,我去买,说着便冲出去,那身子骨还真一点也不服老!要吃苹果,奶奶立马给拨,后来又改要吃炒饭,母亲二话没说,便奔向厨房。等等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但是这一幕幕情景不得不让我深思,咀嚼。小小年纪便污言秽语,而且对象还是疼爱自己的奶奶,实在令人愤怒!然而退一步想,小公主如此另类的言行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家长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公主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我不知道家长的溺爱最终将把她引向一条什么样的路。当然,毕竟人事无常,世事难料,我对小公主的未来也不敢妄加任何悲观的批判。但是家长的溺爱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确确实实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推广,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家长过分的溺爱也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一种通病;其显现出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我毕竟还是个学生,所以对很多家长的心态表示不解,难道处处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实行一切包办制就是所谓的关爱吗?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过这个问题。现代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缘由,除了如今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苦难的际遇也少了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父母的过分溺爱。试问,成天浸泡在蜜糖里,像躲在窝里的小鸟,经受不到半点风雨的洗礼,又怎么能练硬自己的翅膀,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给予,一味地放纵。我觉得作为父母都应该有一点的自省,与其庸俗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倒不如想想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丝锻炼自我的机会。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4我曾听过一个故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野鸭子每年冬天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为喜欢鸭子,经常为它们提供食物。于是,一些野鸭子因贪恋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渐渐被驯化成了家鸭,连飞也飞不动了。因此,人们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那些每年不辞辛苦坚持飞往南方的野鸭子呢?它们活的好好地,并且越来越健壮了。

这个故事其实也反映着当今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比如说,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女的,十个当中都不一定能找得出一个会做家务的,这种现象不正好违背了中国的传统了吗!!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当掌上明珠,比香港的都还要珍贵,从来不让孩子扫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应了那句话了“捧在手心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就这样,造成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连最基本的做饭,洗衣服都不会,听说邮递公司接的最多的单子,就是大学生在外地向家里邮的脏衣服,让父母洗完了,,再给他们邮回去。

你们想想,你们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吗?一辈子给孩子洗衣服做饭,可能吗,你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学会自立。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哪天你们离开这个世界了,而你们的孩子却什么都不会,他们怎么办,我打个比喻,就像是把一个“没手没脚”的孩子孤零零的扔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

该清醒了,祖国未来的继承人都让你们惯成这样了,

如果不是喜欢鸭子的人,,那些可怜的野鸭子就不会死,

所以,有时候“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啊!!

以溺爱为话题的高中作文5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理智与盲目的分别!

——题记

“啊!我要吃巧克力,巧克力!”我闻声望去,一个2岁的小男孩正在座位上哭着要吃巧克力。“好,好,好!等会儿下车给你买!”一个妇女抚着男孩的头说。可男孩的哭声越来越大,抚得车上人人蹙眉,可那妇人却丝毫煤油意识到这一点,脸上没有一丝尴尬之意。

这不就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真实写照吗?只要孩子想要什么,家长们就会给他们买什么!盲目,不加思考,不顾及他人。现在的儿童、少年、青年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家里的每个人都围着他们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心。就像那个小男孩,仅才2岁而已,他想要巧克力,那位阿姨就马上答应了他,就算他大哭大叫,阿姨也会容忍,并不会觉得影响他人。难道男孩今天要巧克力,你能给;明天要玩具,你也能给;以后,他要金屋,你还能给他吗?盲目的爱真的是那神圣的爱吗?不!也许,它只是爱的一种吧——溺爱。

那真正的母爱,父爱是什么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

走在雨中,眼前出现了两个身影——大身影左手撑着一把红伞,小身影站在她左边背着粉红色的书包,小女孩邹着眉,歪着小脑袋问爸爸:“爸爸,伞拿歪了!”“没有啊。”叔叔不安地随意回答。又走了一阵子,女孩发现爸爸右手臂的衣服湿了,就又提醒道:“爸爸,伞真的歪了,你是不是撑累了,我来撑吧!”“不用,不用,宝贝长大了再帮爸爸撑伞吧!”叔叔和蔼地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可走在他们身后的我却分明看见,那鲜眼的红伞的确是歪向了小女孩的那边。

原来,有一种爱,叫做呵护。

6、7岁的那时候,一次我发烧了,我本希望妈妈能抽出一点时间陪我去输液,可得来的答案却是:妈妈要上晚自习。

她丝毫没有为我生病作出任何改变,我想不通,弄不明白,难道我生病还没有上晚自习重要吗?我拿着钱,一个人来到社区医院,独自躺在床上输液,看着其他病人都有家属陪伴,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妈妈菜告诉我:“我是想锻炼你独自生活的能力,你以为妈妈真的舍得吗?”

原来,有一种爱,叫做舍得。

第6篇

【关键词】作文开关;九法;易学;实效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这话非常靠谱,十分着调。在快速阅卷的前提下,精妙的开头往往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进而成为得高分的一大亮点。雕饰凤头有一些基本要求:开门见山,引出观点;语言简洁,凸现文采;情理兼备,引人入胜。那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个像这样亮丽的开头?下面是笔者熔铸十余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得出来的开头九法,希望能给在学海里摸索的莘莘学子提供一些作文开头的窍门。

一、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就是以天地万物的某些特点与人类的某些特征进行相似的比较,进而引出某个观点或人生道理的方法。这天地万物的范围极广,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河流山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等,都可作为类比物。采用类比法,既可使入题言简义赅,又可显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自然是一个极佳的开头法。

这里特别注意的是,采用类比法,一定要写出物与人之间的共通点,然后自然地引出中心。请看下面两个开头:

(一)以“种子”为话题――

椰树的种子随水漂流到哪里,哪里就挺立伟岸的身影;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到哪里,哪里就绽开小小的雪绒花;小草的种子播撒到哪里,哪里就铺下碧绿的地毯。种子是上天赐给人间的最神奇的礼物,哪里有种子,哪里就有优美风景。我们如果努力的播撒种子,人生道路上一定风光如画,美景处处。

(二)以“感谢对手”为话题――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但只要放进它的“对头”――狗鱼,死气沉沉的鳗鱼就会全给激活。

秘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里,睡华房吃美食的美洲虎,终日无精打采;然而引进它的“对敌”――美洲豹后,却威猛无比,霸气十足。

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昭示:对手是保持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的必要元素。

第一个开头分别用椰树、蒲公英、小草三种不同植物的种子的作用,与人生的种子相类比,从而自然地阐发了中心论点:人如果也广布种子,人生道路上也一定美景处处。

第二个开头用“鳗鱼与狗鱼”、“美洲虎与美洲豹”这两对动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引出中心论点:对手是保持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的必要元素。

这两个开头,都由物到人进行联类联想,妙合自然,引出中心水到渠成。

二、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出中心。这种方法或在问中隐藏答案,或在答中直言观点,然后进一步阐明中心。采用设问法,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让人一目了然。

(一)请看一则以“换一朵水仙花”为话题的开头:

为何庄子可以畅享“逍遥游”的无我境界?为何陶潜可以求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致闲情?为何王维可以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风起时”的闲适生活?无他,轻物质重精神者也。谁能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谁就能享受一室馨香。古往今来,许多贤人达士,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只有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才能在精神的天国里畅,让生命释放出最动人的美。

这则开头从“为什么”的角度,连用庄子、陶潜、王维三人达至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的原因来设问,然后得出“轻物质重精神”的答案,进而再紧扣话题,引出中心。

(二)再看一则以“宽容”为话题的开头:

什么是宽容?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豁达的胸襟,它使我们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则开头从“是什么”的角度来设问,然后引用一句名言来作答,进而阐明宽容的定义。

(三)最后看看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作文――以“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为意旨的开头:

我问佛:如何不失落人生的每一个季节?

佛曰:五年执着地扎根,六载努力地吐蕊,两天激情地绽放,戈壁的依米花,它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美丽的。

我顿悟了:只要你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不断追梦,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活出精彩。

这则开头虽采用“我”与“佛”的对话形式,但还是属于设问句,因为“我”就是文中的“佛”,这样写不但新颖,而且有诗意、有内涵。同时它从“怎么样”的角度入手,精警地得出一个所要阐发的道理,真是言简意赅。

采用设问法,不管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的角度入手,只要按照“问――答――阐明中心”这个逻辑思路来进行就可以了。

三、排比法

排比法,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同的句子连缀起来,引出中心的方法。采用排比法,可使得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感染力强。请看下面三则开头:

(一)以《有一种力量》题目――

有一种力量,时常震憾我的心灵,让我辗转反侧;有一种力量,时常温热我的心灵,让我无法平静;有一种力量,时常濡湿我的心灵,让我泪流满面。它,就是爱。

(二)以“诚信”为话题――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迷人。诚信,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美丽。

(三)以“意气”为话题――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宏志;意气,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意气,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无尽光彩。

第一则直接阐释爱的力量,第二则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诚信的作用,第三则引用三个历史名人的诗句来阐述意气的内涵,引出中心。也就是说,排比法的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只要符合“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同的句子引出中心”的要求,就可以了。

四、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援引一些较出名的语言来引出中心的方法。这里可引用名言的范围很广,包括诗文名句、歌词、广告语、成语俗谚,甚至是网络语言。引用的语言类型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一)引用诗文:《德馨留香》――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花,因为有德,于是成了文人墨客笔下常歌咏的对象,人也如此,惟有德馨,才能香远溢清,受人尊崇。

这则开头援引古诗文,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古文学素养,又使文章典雅富丽,实在是美不胜收。

(二)引用广告:《名人效应,魅力无穷》――

“肌肤与你越变越美!”“Olay,亚洲销量第一!”这是玉兰油的广告语。一个产品能得到广大女士的青睐,除了以高品质示人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玉兰油懂得发动名人攻势。经过张曼玉、李嘉欣、宋惠乔、周迅、范冰冰等名星名模的代言,玉兰油征服了各爱美人士的心!

由此可见,在这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经济社会,想要让自己或自己的产品为世人认识,要懂得借助名人效应。

这则开头援引人们耳熟能详的玉兰油广告语,再结合“名人效应”这个话题,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三)引用歌词:《气,让生命闪亮的火点》――

“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一首豪气干云的《霸王别姬》,把人带到了千里之外,远古之时。千百年来,人们凭着一股冲天之气,走南闯北,东奔西突,创下了无数辉煌业绩。可见,气是让生命闪亮的火点。

这则开头援引《霸王别姬》里的歌词,给人展开了一个生动而具有立体感的画面,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

(四)引用俗谚:《懂得撤退,收获成功》――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并不是弱者畏怯的藉口,而是强者进取的表现。懂得适时地撤退,不盲目前行,我们才可以积蓄更充足的力量,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这则开头援引俗语,阐发道理通俗易懂,简洁明快。

(五)引用网络语言:《神马不是浮云》――

有网友说:“神马都是浮云。”即“什么都是浮云”。我却认为“神马不都是浮云”。人间的虚名俗利缥缈虚无,转瞬即逝,晃如浮云;而亲人朋友、知识能力等,伴随着我们的一世,不可或缺,这些都值得我们努力维护,积极追求。

这则开头援引当时人们热聊的网络语言,新鲜活泼,妙趣横生,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潮流元素。

综上所述,引用不同类型的语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同样使文章生色添彩。另外特别一提的是,在采用引用法时,要注意理清一个罗辑思路,即“引用名言――解释名言――引出中心”,不能只引用不解释,也不能解释了不引出中心。

五、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不同的观点、态度、现象、做法、结果等对照起来引出中心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旗帜鲜明、思路清晰。请看下面两个开头:

(一)《只做命运的朋友》――

人生多姿多彩,每个对待命运的态度都不同。有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有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而我则喜欢把命运当作朋友。做命运的朋友,就是要尊重命运。

(二)《生活是一条路》――

生活是一条路――漫长曲折,复杂多变。路上有令人伤痕累累的荆棘,也有让人赏心悦目的鲜花;有令人猝不及防的陷阱,也有让人悠闲信步的坦途;有令人苦于应对的风雨,也有让人欢欣雀跃的彩虹。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我们只有用心走好每一段路,才能走出一段段美好人生,成就一个个美好生活。

第一则开头列举的是不同人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在对比之后摆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则开头列举的是生活之路上的种种现象,在一顺一逆的对照后,自然地提出在面对这些现象时的做法。采用对比法,除了旗帜鲜明、思路清晰外,还方便驾驭语言,使语句形成对偶,具有整齐的美感。

六、概述故事法

概述故事法,就是把一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引出中心的方法。这故事包括神话、寓言、小说、电视电影、新闻等。用概述故事法入题,既增强文章的论辩力,又直接体现学生平时的阅读面、思考度与概括能力,这往往是让老师拍案叫好的。

(一)请看今年广东语文高考的作文――以“活在当下”为意旨的开头: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写的是16世纪的破落贵族唐・吉诃德,热衷于15世纪的骑士精神,于是把自己武装成骑士去行侠仗义,却屡屡受挫,最后死在无法实现的幻想中。时至今日,唐・吉诃德脱离现实的悲剧仍穿越时空,给世人留下一个启示:人不能离开自己生活的年代,只有活在当下,丢掉幻想,脚踏实地,我们的人生才真实丰盈。

在这则开头中,作者以极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唐・吉诃德的故事,然后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得出中心。这样入题即使中心不明说,也不言而喻了。所以采用概述故事法引出中心时,往往有水到渠成之功。

(二)请看下面一个以《好奇心》为题目的开头:

关于人类起源之谜,《圣经》这样说:因为对智慧果好奇,夏娃受不住诱惑,产生了冲破上帝的思想禁锢的力量,偷吃了禁果,之后夏娃和亚当便有了善恶之念、羞耻之心。人类的文明也从此开始。这虽是神话,但不得不承认,好奇心是开启人类文明的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各项事业大门的钥匙。

这则开头概述了《圣经》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作为引子,可见作者涉猎面广泛。然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角度新颖,语言精当,极显语言之功,实在精妙。

七、概述时事热点法

概述时事热点法,就是概括当下社会发生的一些热门事件来引出中心的方法。采用此法,除了具有概括故事法的优点外,它还更具时效性、说服力,容易展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请看下面一则以“病”为话题的开头:

近年打开电视看新闻,每每有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远的不说,就看近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连刺六刀致其死亡;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与母亲发生矛盾,连捅母亲九刀;寄居于姑姑家的11岁少年肖朴,因怕沉迷网络游戏而被诉受责,把表弟妹杀死,之后索性把姑姑也干掉!

驾车伤人,利刀刺母,血性弑亲,这一出出悲剧,都折射出当代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重病,如果再不加以医治,将会延祸无穷!

这里作者把笔伸向了当下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道德沦丧的时事,没有渲染,没有煽情,平实如话,却震憾人心,发人深省。读者会被其广阔的见识、深邃的思想、热沈的情怀折服!

八、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就是创设一个环境,渗透人物的思想感情,暗示文章的中心的方法。一切景语即情语,描写环境时,要注意景物情调与人物情感的协调与融合。情与景一旦自然交融,将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如《破碎》:

夜,深了;风,紧了。这一夜风袭小楼,影舞凌乱,花未眠,我未眠。在哀号与悲泣声中,我听到了花心破碎之声……

在这段开头中,夜深风紧,是人物身处的一个环境――黑暗、恶劣,这也是造成人未眠的原因。继而以影乱写人乱,以花心破碎写人心也破碎。作者移情于物,使得一种苦苦的挣扎、浓浓的悲伤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实在扣人心弦。

九、设悬法

设悬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念来提示中心的方法。采用设悬法时,或故弄玄虚、或故唱高调、或故作高姿、或故煸人情,从而达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效果。请看《坚守她,我今生无悔》:

她,时而华丽雍容让人倾慕!她,时而精致含蓄让人留连!她,时而丰腴迷人让人陶醉!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颠倒众生倾国倾城!让我沉吟让我豪唱!她――我衷情的语文。

第7篇

[关键词]中考作文 命题 分析 预测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41

综观《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25套》,对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作如下分析:

一、命题形式

1.依然是四种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越来越少,仅有三个省(河北省、山西省、福建省厦门市)使用。因为话题作文容易套作,考察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它太空泛,而且有一段时间用得很滥,多年前就有教师发表意见,要求不用话题作文。

2.向高考靠拢,给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2014年有6个省市(重庆市、河南省、湖北黄冈、湖北武汉、浙江杭州、山东潍坊)采用了,占四分之一。

3.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减少趋势,2014年只有7个省市用了(重庆市、南京市、长沙市、成都市、烟台市、甘肃兰州市、福建厦门市),我想主要是因为半命题作文也较空泛,而且今年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变化,那就是将题目补充完整的内容实行控制,不能随意填写,选择性较少。比如:江苏南京的考题“只是因为__________”只能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4.命题作文依然是重头戏,占了60%以上。我们统计的这26份试卷有15个省市还是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因为命题作文更能考出学生作文的功底。比如审题能力,同时又能更好地防止宿构套作。

二、命制模式

1.向高考试卷学习,采取一小一大命制模式,有北京市、山西省、湖南省长沙市等。如,北京市:校学生会准备出一期“献给母校”的专刊。要求考生以一个初三毕业生的名义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而且限定在班主任、任课教师、校医、保安、图书管理员中任选一个表示感谢的心意,字数在150-200之间,分值10分。

2.灵活机动两题选一命题模式:有7个省市选用。今年,我们江西就是采用这种。江西省:在“勇往直前”与“学会等待”中任选一题作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较有生活感悟的题目进行写作,得分会较高。

3.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从我们所考察的25省市作文题看,有18个省市,占了70%之多。分值设置有两种情况,如果整个语文试卷是120分的,作文为50分;如果整个语文试卷是150分的,作文则为60分(上海市),或者55分(安徽省)。

三、命题解读与2015年命题预测

1.作文命题设置的内容依然是要求考生平常注意到:关注自身的成长体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北京市)、《这里也有兴趣》(上海市)、《我心灵的甘露》(天津市)、《说说我自己》(安徽省)、《勇往直前》《学会等待》(江西省)、《成长路上有你真好》(湖北黄冈)等等。我手写我心,我的世界我做主,学生都是“有米”之巧妇,所以不会让考生无话可说,反而是文思泉涌,得高分的很多。所以,2015年的大方向不会变,依然会继续关注。

2.2015年中考命题在命题形式、命题模式上还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命题作文还会占主导地位,单纯命制一题模式还会很多。这里我们特别推崇长沙市的中考作文题,它既采用了一小一大作文形式,同时大作文又是两题选一形式;大作文是两道作文题,又有两种:其一为命题作文《那份不一样的情》,其二为半命题作文《我们一起品味过的__________(快乐/忧伤)》。真是一箭多“雕”啊,令人佩服命题者的“智慧”!

四、2015年中考作文应对策略

1.强化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平常老师要加强审题指导。

2.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四种形式都要训练,尤其是给材料作文,因为我们平常训练得太少,而高考则全部是给材料作文,江西中考一直没有考过,也该到了尝试的时候了,这样对他们高中作文考试很有利。

给材料作文,关键在立意。一般来说,文章的立意越有深度,在同类题材的文章中就占尽了优势。中考也是试图把“有思想”的考生选。

第8篇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追求以真实作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为逻辑始点,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生活,体验和积累生活,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要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一、关注多彩生活,多层面开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把审美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自我、人生、自然、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生活写作素材,多层面开掘和丰富作文源泉。

二、激发生活情意,以真情铸造作文灵魂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根除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病,必须重视生活化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引发、培养和丰富学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学变为情感化的课堂,以真情实感铸造作文的灵魂。

1. 缘事生情,抒写真情。歌德说:“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与思的聚合体。生活化作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题或创设作文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有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体验生活。作文训练要“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题,如《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网络与我》等题目内容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

2. 阅读怡情,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理并重,文学形象栩栩如生,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他们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传道”又“传情”,让学生在阅读、品味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情感的感染、渗透和浸润,进入物我交融的阅读佳境,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从而产生“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鸣,再让学生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情感闸门被打开,情感之焰被点燃,体内那种沉睡的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被唤起,作文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3. 以情导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项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教师言传身教充满生活激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文情更为并茂。教师还应采用灵活而富有感彩的情感式评语来点评学生习作,或衷心赞叹,或深表同情,或诙谐幽默,或寄语激励,以亦师亦友,既指导又鼓励,既抚慰又教育,满足学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家园。此外,教师“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模仿动力,达到以情导情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场景,以活动构建作文“渔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要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的观念。教师不但要示范传授怎么捕鱼,更要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培养成为一个好渔人应有的素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使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生活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渔场式”的活动过程,成为一种有策划、有组织、重情境、重体验、重互动交流、具有一定时空范围的立体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活动场景或设计虚拟情境,使每堂作文课都有可能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说演自由,演绎自主,充分展露才华与个性,师生共同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作文教学活动“渔场”。例如,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每个学生课外摘一片树叶带到课堂来,然后组织学生细看树叶、品尝树叶、聆听树叶、抒写树叶,指导学生围绕“生命”话题,通过想象和联想,分别写出自己在“摘、看、尝、听”等各个活动环节的心理感受和启示,提高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写作过程,写作真正成为活动的结晶,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也就是走进了写作。

第9篇

针对这些年来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流派纷呈的现象,有知名人士指出:无论是语文还是作文教学,不管给其冠以怎样的名称,对其都只是一种修饰。语文、作文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是的,无论在语文或作文前面冠以何种名称,都是一种修饰语,但是,这些修饰语的附加,却表明着研究者对这一学科最核心的认识;正是这一认识,体现着研究者对这一学科的关注重点,也是这一认识,检验着研究者对这一学科本质认识的接近程度,较量的是研究者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前些年,有人提倡过“绿色作文”,这一提法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绿色和作文应该是扯不上关系的,这样的提法,除了是一种应时应景的“时髦”外,暴露更多的是提倡者对作文认识的无知。“润智作文”则不然,“润”,在强调学习过程气氛和谐的同时,更注重心灵的唤醒和生命的成长;“智”,则在强调作文能力、灵感的同时,更提倡在作文里做“智慧人”,而不是“知识人”。通过这两年来对“动态作文”课题的研究,我觉得在作文里强调“生命”和“智慧”,就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触及。只有这样,我们对作文的认识才可能清晰,接下来的研究才可能有效。否则,即使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对“润智作文”,我为什么要给予如此的肯定呢?因为在我看来,王丰老师的润智作文,不仅综合地继承、整合了不少作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上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响亮的提法。

首先是作文中“智”的提法。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列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学校所开设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进行着智力的培养。所以,很少有人在学校某一学科中很响亮、很独立地提倡“智”,觉得没有必要。特别是在语文或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贯重视的是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等,很少单独地、响亮地提倡“智”,这是我们对语文和作文教学的忽视或失误。一种观点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及突然有人提及,而是因为他提到了点子上,提到了该关注的关节上。写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这是目前已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既然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其间“智”的因素和成分,就是不容忽视的。还有,习惯上,我们把教给学生知识,就认为是一种“智”的培养,其实,学生拥有知识和拥有智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二者是不能够等同视之的。在“润智作文”里,“智”的落实,通过思维的多向性与对个性的呵护来实现,思维的多元化,符合创新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个性的呵护,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课堂,往往具有裂变的激发性与生成性,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启迪中,会让课堂成为一个智慧衍生的殿堂。

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写作者向不在场的第三方――读者,表述自己情感世界的理想状态,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主观性、情感性、夸张性。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这种符号载体用情感向读者还原思想状态下的情境的线性输出过程。所以,研究作文教学,情感的因素必不可少。正因为情感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导致写作内容在时空上与客观时空上的不等同性:在现实中瞬间发生的事,在写作上可以作随意延长与放大;现实中漫长的时光,写作中可以通过一句“几年后”一带而过;在空间上的切换同样是随意的、自由的。而写作者的情感,多数情况都是通过体验来获得。体验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成年写作者,是这两种体验的综合;儿童写作,情感的体验就更多借助于活动得来的直接体验。所以,情境性的写作研究,成为了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

话题作文,起始于十多年前的高考作文,因其写作内容的广泛性、自由度与文体的开放性,曾一度广受好评,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话题作文的衰落,是因为其内容的过泛,而被一些考生投机取巧加以利用而获高分,最终遭到人们的质疑。话题作文在考场上的失落,并不等于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无用。相反,因为话题作文本身的特性,在一个班级里,围绕话题而展开作文教学,话题确定了作文的主题,不至于让学生因作文的散、泛而没有了方向;在同一主题之下,因为写作者个性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既是不同层次思维的开发过程,又是对写作者主体个性的维护。对写作者个性的维护,为学生有内容可写提供了材源的保证,而学生能写、愿写又为写的兴趣作了很好的铺垫。无论谁用何种方法,只要让学生有了写的内在动力,写作教学就算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既是在文体上的创新,更是写作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体现。

“润智作文”,正是在“智”的前提下,很好地借鉴、利用了对作文教学有用的因素:体验,让学生获取作文所需的情感;话题,引发联想、寻找内容,又给予写作内容与形式上的自由,让“润智作文”的落实有了可行的途径。在课堂操作的层面上,“润智作文”的特色又体现在未知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又是作文教学上智趣的表现,也是学生作文兴趣之火得以不灭的奥秘所在。将过去的动脑筋写,变为了现在动脑筋玩,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其收效必然是一种高效的回馈。

当然,“润智作文”的实践仅仅才一年多的时间,它还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状态,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有自身明确的研究目标,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但它和其他研究作文的团队一样,在体系的构建上不够清晰与完备,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分工不明,没有形成整体特色下的个性风格与突破,各成员在“润智作文”旗帜下单兵作战的色彩还较为浓厚……所有这一切,都是“润智作文”在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王丰老师不只在提出一个“润智作文”,而是要经营自己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作文教学状态,而“润智作文”,也是一项极其宏大的工程,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来实践,来完善。

第10篇

擦亮标题,借鉴导语,写好开头,引人入胜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和语文教师一起结合新闻的标题、导语写法,在教学中采取抓好作文题目与作文开头的拟定入手,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标题拟定上,我们借鉴新闻标题的新颖抢眼、导语的贵与忌,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牢记“开头不要戴帽子,倡导四忌四贵”,即:忌空论、贵充实,忌陈旧、贵新颖,忌臃肿、贵精炼,忌干瘪、贵生动。

有了理论支撑,就有了打开学生眼界的基础。实践中,我们采取在课内外阅读中注意搜集好标题,读文章后能简介其内容,让学生在作文的拟题上有借鉴模仿的对象。同时注意搜集好的开头,最好能达到一句话、一行文字开头的实战效果,使新闻与作文相结合的理论有了现实的内容。

着眼要素,聚焦细节,丰富内容,升华主题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着眼要素、聚焦细节呢?我们采取了把“新闻五要素”与“作文六要素”密切联系的做法。特别是我们以“拍手歌”形式教学生牢记作文的六要素,这一做法,学生很是受益。以前学生作文写不长、写不细,要素不全、胡编乱造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同时引导学生要以新闻的价值观来进行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等,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初步拥有了“语言新活、内容真实、选材有价值、寓意求和谐、点题有高度、弘扬主旋律”等写作的自觉意识。

学生的习作中议论、抒情少了怨气,多了和气、灵气。以前那种“火背怪社会、命苦怪父母”的怨天尤人现象更是销声匿迹了。

综合创新,布局谋篇,真精活细,回味隽永

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教学上,着力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角度选择上,我们要求学生:抓特点、觅新点、选重点、靠近点、口小点。即:在作文中写人有特点,叙事要新点,选材有重点,立意贴近点。例如:李成同学《我的故事》的开头:13岁的我,是一位“钓蟮”好手,我的垂钓史就是一部情节跌宕的电影—— ;文中作者用了“钓鳝之乐、钓鳝之险、分鳝之争、食鳝之幻”4个小标题,切入角度小、情节有波折,生动地凸现了一个聪明而又顽皮的少年形象,全班学生为之叫好。

二是把新闻元素融入到作文中,让新闻信息成为作文源头活水,从中关注社会生活,感悟人生百态。提醒学生做到:

1.聚焦报刊媒体,放眼社会大观园,同中见异,小中见大,为写作添“材”。

为让学生走出“课堂、家庭、校园”的小圈子,借助文化校园、班级书香建设活动,以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党报为载体,每周召开一次“班级读报会”,让学生在读报过程中思考、咀嚼、顿悟搜集的材料,进而从同类事物中发现不同,让小事情承载大主题、小人物显现好品格、小角度展现全局、小细节尽显本质。教学中,吴兴林老师曾引用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师德标兵、2007年度感动十堰市十大人物孙杰老师的多篇报道,对学生进行了“同一人物、多侧面切入、多细节刻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物写作的综合指导,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鲜活灵动了。

2.关注身边事,“觅食”现实生活圈,调查研究,思考、感悟,为“文心雕龙”。

为引导学生对生动复杂的现实生活圈进行认真观察、细心体悟,以期缩短心理认知差距、融通思想情感、协调语言行为,我们配合该校语文教师开辟了“课前三分钟一句话新闻、日(周)记中新闻仿写展示会、新闻热点评议会、书报拓展故事会”等栏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予以领会、思考,即便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人物、一丛娇小的无名花木,也尽可能感悟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挖掘不平凡的意义,体悟事物的内在价值。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朴素平淡的生活,因为有爱,却又多么的绚丽多彩!

第11篇

笔者在上《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时,发现魏征的建议中有很多内容虽然有价值,但对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基础,难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如:“知止安人”“三驱以为度”“虚心纳下”“正身黜恶”“不滥施赏罚”“选能而任用”。这些观念一般属于领导思考的内容。但有些观念无论与谁都有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由之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知足自戒”“谦冲自牧”“慎始敬终”等,也就是说这些言辞都是可以用作作文话题的。以读带写,也可算是一种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手段,学生在学了课文之后如果能进行延伸拓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课文本身就是思考某些问题的一个引子,我们可以因之打开自己的生活闸门。阅读之于自我的思考,可以算作是一种起点较高的预热,这样一来也许会比写欠缺写作动机的考场作文更能唤醒学生的写作与思考的意识,更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知足自戒”、“谦冲自牧”、“慎始敬终”是三个适合学生思考的作文话题。尤其是“慎始敬终”,这个话题的意思是“谨慎的开始与谨慎的结束”,问题很容易被简单化,而与“坚持不懈”等同起来。事实上,“坚持不懈”重在讲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客观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识上的自我安慰。认准了“坚持不懈”为切入点而成的作文,基本上忽略了“开端”的重要性。还有一种易出现的问题是,知道话题中包含的是态度和做事的两个端点,但是写的时候仍然太过偏重于某一点,比如一笔带过“慎始慎终”的含义,全文大部分事例和情思都围绕谨慎地做好准备,或者围绕做事要重过程,再或者围绕做事不要虎头蛇尾来写。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何不将话题改作“慎始的意义”“过程的意义”或“敬终的意义”呢?虽然在这个话题之前,笔者并没有用任何材料加以限制,但是对于话题含义的认识,我们仍应尽量做到准确全面。

既然以“慎始敬终”为话题,没有任何故事作为限定,那么写作时便既可以赞成,也可反对了。可谈彼此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谈彼此的抵触,只要你能讲出合理性来,就可以写出好文章。谈彼此的抵触虽然会显得比较新颖独到,但是很难分析,一不小心就会写得艰涩不堪,甚至令人一头雾水。如果求新求深反令人觉得怪异的话,那还不如从最符合生活逻辑的角度去设置立意。此时,切莫认为思想会流于平庸。

思想深刻的定义是什么?平常的说法是:“不泛泛而谈,不浅尝辄止,能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见解深刻。深刻的立意在分析问题时,能揭示其产生的原因,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层层深入地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对事物的认识不一般化,表达的内容富有生活哲理;说理能联系实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思路开阔,善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多角度、多层面地辩证分析问题。”现实中,不少学生往往拿自己整体上选定的切入点作为立意是否深刻的依据。比如写“拒绝与获得”这个话题时,一般人会想到“拒绝之后会有收获”这样的基本观点,虽然,这个观点本身也应是较为深刻的,但是它不见得会得到批阅者的好评,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点。写得好还是坏的依据是“你是否善于为这个观点找原因、推结果、联系生活、看到特殊,揭示联系,是否多角度,能否讲辩证”,笼统地说就是得看作文能否写出一定的层次感来。写清楚文章的思维层次,不是简单地指善于分段,而应该是善于在文中针对一个中心话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多作些辩证思考,多联系生活给人以启发;这样的文章中表达分论点的句子表达的不应该是同一平面上的思想。

那么有了层次感是否就深刻了,那也未必。在不同的段落,换了不同的句子来议论,不代表你有了新的思想层次,有可能只是在用不同的词语写同样含义的句子,那叫重复累赘,是不可取的做法。比如写“个人与集体”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设一个总的观点“集体与个人两者密不可分”。有同学在两个详写段前都写有一句总括性的话,一是“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一是“个人组成了集体”,他还自以为有了分论点,但其实这两句话讲的就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将分论点设为“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必须接受集体的限制”,那也算是有层次了。可对于高中生而言,恐怕不大会认为这样的立意深刻吧?所以想得全面也未必可以算得上是想得深刻。可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思想的深刻程度是很难测定的,我们凭什么说前面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两点思考算不上深刻,自己想到的内容肯定比人家深刻呢?任何观点,如果写的人多了,看得使人腻烦了,恐怕也难以得到立意深刻的评价了吧?近来笔者听到重点高中实验班的一位同学一边看自己发表的作文,一边说“我实在不愿意写文章了,人类就那么点品德,还有多少可以写啊”。看来,学生都已经逐渐有这样的认识了:看到过的就不算深刻了,没接触过的且给人启发的才算深刻而有价值。但是这样很难令人想到和看到的观点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普遍提高,可能是越来越少了。这就说明,当我们在评论一个观点是否深刻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将新颖性与深刻性相混淆了。即使是所谓的“新颖性”,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往往只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基础出发,以自己对某一观点的熟悉程度为依据,然后评定某个观点是否算得上“新颖”。

境界高的观点,谈的人多了,逐渐的就成了作文当中的套话,这不就是写作时的高原现象吗?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每一届的学生作文中看到堪称深刻的观点。很可惜的是,我们往往把这种认识讲得太复杂了,太抽象了,其结果反而是使得学生对“作文立意深刻”这个要求心存畏惧,停步不前了。

按照笔者的看法,“善于联系生活”便是走向立意深刻的“肯綮”。写作时抱着“我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态度,我们就容易设置出“给人深刻感”的观点。比如写“大与小”,多数同学只想到了“大与小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并联想到了庄子的《秋水》;但是有的同学同样以《秋水》中的河伯为例,却说“虽然人类其实很渺小,但是自大是人的天性,只不过谁的约束力强一点,他就离崇高近一点”。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并将对“立意深刻”的认识进行了概括:“所谓的深刻其实是写出了某一话题下的社会亟需重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普通人可以做的反思,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却缺乏行动,不够重视。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谈产生的原因,谈关注的价值,谈解决的办法,易产生生活的普遍意义,易唤起多数人切身的体会,易使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越将问题生活化、普遍化,就越易给人深刻的感受。”

第12篇

像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就是以同学关系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这个题目不免让人联想到一系列新闻报道的同学伤害事件,让人联想到“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的戏谑之语。当然,命题的指向性是好的:“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它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呼唤真诚友善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全国卷的作文题以归还手机的新闻事件为材料,表明“善”的传递,与社会热点“正能量”紧密相连。这让人想到很多地方都曾采用过的一道高考作文模拟试题的材料: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愿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这两道题在内核上是否高度相似?它们都是写对正确行为的肯定(一是手机失主捐款、一是高中生犯错后勇于承担责任),都是些“正能量”的传递(失主的善行感染了捡拾手机的人、徐砺寒勇于担责打动了车主)。

又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材料作文,取材于2013年5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莫言的一场对话。手机,是当下时代的必需品,学生们大多熟悉手机。另外,几年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手机,还是手雷?”的台词曾经流传一时。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既抓住了社会热点,又让学生有话可说,相较北京卷过去的题目而言(如“北京的符号”容易让非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犯难,或者容易贴标签。即便是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材料作文,虽然紧扣当下,也给出了几个视角,但依然更对体育爱好者的胃口,可写性是值得商榷的),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题目。

在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其他类似于这样的直接来源于当下的题目,还有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杂志挑名家作品的错”材料作文、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材料作文、广东卷的“面对慈善捐助的不同态度”材料作文……

所以,在高三备考的时候,一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力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除了关注当下之外,还关注思维。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关系型题目依然不少,这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福建卷“自由与扎根”的选择,你倾向于哪一个,倾向于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你愿意做这二者中的哪一个,做出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还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湖南卷的“飞翔与守护”,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态度,同样是要求考生做价值判断。还有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安徽卷“为什么会这样与为什么不能这样”材料作文、浙江卷“对童心的呼唤”材料作文……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在本质上与前面的几道题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常常想:作文在考什么呢?其实考的是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的是考生这个“人”。从应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高三应考之前,考生们应该认识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我?”有个学生在谈到语文考试时曾说:“语文可以说是高考意外发生率最低的科目,只要有能力,有人文素养,有对语文的喜爱之情,你总有展现自己见识、学识、才识的机会。抱着展现自我才能的想法面对语文考试,你会发现积极情绪带来的效果。”就是这样,高考作文最看重的其实是你这个人,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展现出来。

当然,价值判断只是关注思维的方式之一,还有直接要求你对某个论题做思考和判断的。

如北京卷的材料作文题,设计了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科学家与文学家共同面对手机,前者认为手机功能强大,后者认为手机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从立意的角度看,可写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可以就手机论手机,谈自己对手机的看法;可以以手机为起点,思考当下社会科技产品对人生活方式、心灵世界的影响;甚至还可以跳出整个材料,从科学家、文学家看手机的不同视角获得启示:每个人看问题都会有自己或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另外,整个材料并无任何倾向性,可以赞赏科技进步,也可以批评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逆向思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特别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一上考场,大家全都变成了“乖宝宝”。实际上,逆向思维唱“反调”的时候,立意就新鲜,很容易脱颖而出。而平时尝试过唱“反调”且折戟沉沙的同学,往往不是因为观点的问题被否定,而是行文方式不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造成的。因为人在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略逻辑―――有些新想法就忘了自己写这800字是干什么的了。所以,在和老师、同学讨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文章的具体问题。

比如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命题倾向于否定自己正在做的事,而肯定别处还有更重要的事。但是我们想想:做事是用心专一好,还是总想着别处好?我们能不能想到: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就是在做别人眼中“更重要的事”。

再如辽宁卷,材料中,老人说:“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你敢不敢这样想:珍珠是比沙子贵重,但这世界能只有珍珠吗?你甚至还可以这样想:如果是在砌墙,珍珠会比沙子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就好比2012年北京卷材料作文中的深山护路工老计,我们固然可以讴歌他默默奉献、踏实付出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呼唤这个时代不只需要老计,也需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呢?

好的作文题要能激发考生的创作热情,但是,每年总有些作文题不尽如人意。

比如作文题过于“玄化”。像湖北卷,“方圆”二字好发散不好聚合。而且,装牛奶用方盒和装水用圆瓶与“方和圆”的本质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反倒会妨碍考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