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鲍之交的故事

管鲍之交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鲍之交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1篇

1、自古以来,一位位英雄好汉,都分外重视“友谊”这个词。友谊可以说是成功的花朵,生命的阳光,人与人之间只要拥有了真诚的友谊,就不怕世间的种种困难了。今天我读了《春秋故事》里的《管鲍之交》,深有感触。

2、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做过生意,一起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出的本钱就多,管仲穷,本钱出的少。可是他们赚了钱,管仲却分的多些。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乐意多给他一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看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好朋友多拿我一点,我就不高兴,不由的十分惭愧。

3、他们一起打仗时,一出兵,管仲能跑在后头就不往前跑,而一退兵,他总是跑在最前面。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辨:“管仲的母亲老了,他是为了照顾老母亲。”管仲听后,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

4、是啊!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能够成功呢?为什么他们能受齐桓公重用呢?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友谊”的真正意义!

5、读《管鲍之交》,欣赏他们真诚的友谊,赞美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读完后,主教的宽容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是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中也有这样胸怀宽广的人。

“管鲍之交”成为千古佳话:他们合伙挣了一大笔钱,管仲拿了一大部分。别人叮管仲贪,只有鲍叔牙说“管仲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儿,多拿点钱孝顺,应该的!”难怪鲍叔牙病危的时,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古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无圣贤,孰能无过。”

宽容是一种品德,它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未来,有时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

《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若蔺相如没有放开心胸,去容忍廉颇将军对他的侮辱,那么泰国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天空是广阔的,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可往往我们只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谁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呢?

生活中,很多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同桌为了不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在桌子上该下了一道道“三八线”,在菜场买菜,因为缺斤少两而吵起来……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第3篇

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被人踩了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的鞋底;宽容如一场小雨,给人以清爽,焕发激情,即使大地污秽,也依然会洒满它的周身;宽容似一把花伞,给人以舒适,大雨倾盆而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使他人头顶拥有一方晴空。宽容是理解,是一种豁达与气度,宽容造就成功。

宽容是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管鲍之交”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故事中的鲍叔牙便是一个拥有宽容之心的人。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遇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齐桓公即位后,鲍叔牙又向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而甘愿位居管仲之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鲍叔牙那样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2011年8月29日晚,在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发生了跌宕起伏的事件。在最后两栏刘翔加速顺利就能超过暂列第一的罗伯斯,但是由于罗伯斯的连续打手使得刘翔失去重心,大腿触栏失误,最终名列第三。最后田联取消罗伯斯的成绩,刘翔提升至第二名,但从比赛视频中可以看到若不是罗伯斯的犯规,第一当属刘翔。赛后,刘翔并没有因为罗伯斯的犯规而恼怒,而是上前拥抱罗伯斯表示祝贺,在田联宣布罗伯斯犯规后,刘翔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不怪罗伯斯。我们从刘翔的这种大度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运动员应有的理性和气度。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人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宽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拥有宽容,你就会获得一份真诚与友谊;拥有宽容,你就会获得一份释然与自信;拥有宽容,你就会踏上理想之舟,迈向成功之路!

简评

文章观点鲜明,结构谨严,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结构形式,以“总——分——总”的行文方式,围绕中心话题“宽容”进行论述;论据充分,说理透辟。作者精选典型例证,分析入理,三则事例有古有今,深入浅出,准确妥帖,说服力强;语言精练,条理清楚,运用简洁而形象的描述,化枯燥的说理为具体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语言洗练,浑然天成。

(指导教师:王代福)

第4篇

碳酸氢钠的故事掉在浓硫酸的记忆里,是管鲍之交还是高山流水?抑或是又一曲梁祝茱罗纪?然而知己不一定是恋人,一直在猜测,谁会是我的钟子期?以蝶恋花的名义,燃烧一份生命的美丽,妖娆眼角透出梨花的纯白,很轻很温柔,铺满浪漫的记忆,以为那是百合絮语!

琴爱叫我布丁,其实我很是喜欢这称呼,于是我叫她罐头.我们相处不是很久,但我知道,这孩子挺可爱的,我们在一起聊红楼,说动画片,论小说,然后还讲一长串的童年记忆,再不停地笑到笑意荡漾成苦涩又再一次笑.跟她在一起,可以忘掉很多很多的烦恼,感到一种清澈的东西还在我们身上发芽不致萎靡,那是一份难得的干净.走在一起,我们总是手牵着手,说起她来感觉像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很幸福的暖.如果有前世,我想我们一定是好姐妹,约定下一世共同经历生死轮回!

忽然想起叫我疯子的那孩子.脾气很好,好到天天被我无缘无故地敲诈还教我写作业;惹了我不高兴,会很自觉地道歉;初三很忙,我郁闷跟他说,他听我唠唠叨叨还教我方法调整心理状态,第二天我才知道,他没做完作业;于是我觉得他像我哥哥了.可这孩子有时候比我还像个小孩子,他写作文,我笑说那是小学生写的,童话是我老本行,你是撞枪口上了;他会莫名其妙地一个人痴笑,让我直接怀疑他是不是走了桃花运;全班考砸,他会把头藏到书桌下面,说是防止被老师甩下的书砸伤.那时候,我总在想,人是不是可以这么单纯!

很久没有想起她了,说起来,她小我一岁,是超乐天派的那种女孩子.婷,你还好吗?还记得我们认识的那个足球场,那排单双杠,一群孩子就那么疯闹着,蓝天下,空气中漂浮着我们的欢乐.还记得你黝黑的皮肤,你爽朗的笑,你自由地奔跑.还记得,离开前一晚,我们在那个足球场疯了好久好久,直到暮色四合,整个世界都回荡着我们的声音.那晚,你跟我说了好多,真的好多.你,有没有想起我?

果果真的很像果子,从三年级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她的手肥嘟嘟的,我于是喜欢掐她手上的小肉;也是黑黑的皮肤,我说她的手像卤鸡爪;她喜欢吃橙子,吃巧克力,她有大叠的海报,爱看那些无聊的言情剧,我总是愤愤地说,你审美咋就这样啊;她家离学校远,于是她就有足够的理由每天让爸爸来接她,我说你这么肥应该走路减减去,不然哪天我一高兴把你宰了吃,小肥羊味道不错的.然后她就会威胁我说,我先把你炸了吃!有时候她会讲,等放假了我就减,可我们放了这么多次假,她一次也没减过,这孩子!

冰和我一样是个疯子级的人物.我们说放假后一起去精神病院查查是不是哪根经搭错了.她是很开朗的女孩子,一脸的阳光.她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唱上海摊,唱香水有毒,直到我们纷纷向她抗议为止,她还会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吃零食,她会故意乱用词语惹我们笑;她会因为别人对她的好感动到哭,会安慰郁闷的朋友绽放笑容.我们会在老师大发雷霆的时候两个人捂着嘴巴咯咯地笑个不停!很多嘈杂而不想忘记的身影!

但记忆一旦清晰也会感到酸楚流动,我们是朋友,可谁是我的子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找寻我的子期,我要一生的付出与追寻.毕竟,人生得一二知己,已是不易的收获了.我会一样珍惜我的朋友们,写在我记忆的深处:永远!永远!永远!这是今生来世的浪漫,充斥着糖果的气息!

第5篇

摘 要:《伯牙绝弦》一文出自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教学围绕“知音”主题,借助音乐、理解、诵读、资料拓展,逐步深入,理解知音之意,感悟知音之情。

关键词:伯牙绝弦;教学方式;知音

一、导入,以背景为依托

开篇,《知音》歌曲引入学习,“说起知音,是有历史渊源的,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学生课下搜集有关伯牙、子期、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资料,在课上交流。“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被誉为‘琴仙’。子期,传说是隐居山林的樵夫。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所鼓《高山流水》被后人用来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荀子》中记载“伯牙鼓琴,令六马仰秣”,一个大名鼎鼎的令六马仰秣的琴仙与一个隐居山林的樵夫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背景介绍是学习本篇古文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知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只有放到当时的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知音”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习,以注释为方法

学习古文,教师在学生读正确、有节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读明白。

首先,询问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即借助注释理解法、查工具书法、搜集资料法等。其中,借助注释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因为古人语言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注释可以让我们明白差别,然后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注释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内容分三组呈现。

第一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二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三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环节要体现四项重点内容:第一,四个“善”字含义不同;第二,“哉、兮”语气词的含义;第三,“念、志”意思相同;第四,借助注释理解长句子。学生巩固了借助注释理解的方法,理解了古文中同字不同义的特点以及古文中常用的语气词。

三、诵读,以境界为标准

读古文,要读出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读正确、有节奏

借助注音读正确后,再读出节奏,就是读出字词间的停顿。如读好长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和带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停顿,要达到“似断非断,藕断丝连”的效果。而“哉、兮”后要适当拖音,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重境界,读明白、有韵味

我们常说,读书要“抑扬顿挫”,读韵味就是要读出抑扬。“抑”是压抑,悲伤;“扬”是赞美,感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扬”的内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抑”的内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然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读伯牙,教师读子期(配乐《高山流水》)。伯牙仿佛在鼓琴倾诉;子期仿佛在听琴回应。学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背诵了。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四、训练,以想象为翅膀

学习古文,最后要落实到语言训练上来。

1.第一步训练――丰富词汇训练

伯牙志在高山,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流水。

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巍峨的、高大的、高耸入云的泰山”和“奔腾、奔流不息、一望无际的江河”。想象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并借此深入伯牙与子期的内心。

2.第二步训练――模仿学说训练

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呢?

伯牙志在徐徐清风,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志在( ),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子期知伯牙志,知伯牙念,知伯牙心,这就是“知音”啊!

五、拓展,知音故事渊源长

可惜,天公不作美,子期已逝,知音不在,伯牙悲痛欲绝,慨然叹息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选自《俞伯牙摔琴谢子期》)痛惜知音之情,跃然纸上。

知音,古有“伯牙绝弦”,亦有“管鲍之交”。学生阅读推荐资料,感受知音亦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境界,并通过冯梦龙的一席话“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提升知音内涵。

六、板书,突出“得而复失,失而不舍”

开篇谈知音,板书“知音”。中间诵读古文,感受子期知伯牙志、念之时,板书“志、念”和“高山流水”。当谈到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时,擦去板书。尽管知音难觅,但我们心怀美好的愿望,追寻我们向往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应用;故事教学

一、关于在历史课堂教学应用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1.对于初中生而言,在逻辑推理上的能力还不够强,对于事物的认识依旧凭借自己感性的认知去看待,对于历史课堂的学习更多的在于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程度。激发初中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能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通过故事慢慢地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有趣的情节、生动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效率及兴趣。

2.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将故事、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从故事或人物的思想价值观中得到启示,从而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历史事件,学生记住的只是历史的简单内容,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学习。探究历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通过历史故事主动去挖掘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3.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历史故事是针对这些学生心理特征的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穿插齐桓公“管鲍之交”、楚庄王“一鸣惊人”、秦赵“长平之战”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4.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堂体现在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吸收效果,作为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目标,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效率教学,对于历史故事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老师的高效教学,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能否踏实学习,从简单的历史故事学习,慢慢深入了解,不断地进行思维学习和方法锻炼,让学生自行去了解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1.懂得在课堂中运用历史悬念教学。在上课开始时,将历史故事通过一种设置悬念的手法打开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这样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三国时期的历史课堂,可以通过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将学生引入历史教学中,通过诸葛亮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著名的历史故事打开课堂的激发点,设置课堂疑问,然后通过课堂中一步一步解答故事发生的经过及背景等。学生往往能通过这类故事对这些时期发生的事情产生更大的兴趣,这些问题也能引起更好的一些课堂互动,调动起课堂的氛围。

2.将事件人物故事串联讲解历史。在课堂中,通过一些特殊的历史人物能更好地讲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吸引学生对于历史的关注度。例如,通过孔子讲解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在教学的同时也能将孔子的思想文化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通过介绍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的生平事迹等一步一步将历史贯通连接讲解。

3.将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在课后学习上。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课后的学习保证课堂的有效学习。用一些历史故事将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搜索自行去了解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历史老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使历史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历史老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老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4.教师必须有广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地激发学生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必须使学生尊敬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引起学生兴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5.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将历史故事在课堂进行讨论,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当通过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学习时,学生能通过相互之间表达的观点进行分析,结合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讲解能让历史事件更加充满趣味性。慢慢地学会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接触历史,学习历史,形成自己对历史独特的见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运用好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以史为鉴,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将成为教学上一个新的风向标。

第7篇

1.上好导言课,做好衔接。

“历史是副科”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初中的教育经历相关。高一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导言课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重新认识历史这门课程。因此在正式开课之前,应通过导言课来告诉学生历史是鲜活的、流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现在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食物的历史、姓名中的家族历史、文字的演变、酒器的变化、服饰的历史等内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单纯的故事。同时,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用途并不只局限于考试,它更大的价值是在于借鉴。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要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智慧。

2.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达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2.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念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历史的教课形式和开卷考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历史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历史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

3.在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一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4.帮学生形成历史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不管怎么改,它都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教与学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与否。因此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和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都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需要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5.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第8篇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基本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简单讲解,然后将重点勾画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读背,以应对考试。这样,历史教学就深深被应试教育所禁锢,学习不是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这不论是与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非接收者。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所作的几点探究。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原本应是无比精彩的一门学科,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不顾其趣味性,一味地让学生勾重点,记笔记,然后读读背背,从而导致这一有趣的学科变得无比枯燥,学生们对历史教学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认为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摒弃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主探索并获得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内容,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讲解,然后勾画重点让学生进行读背的话,势必导致学生不胜其烦,根本毫无学习的兴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是讲谁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讨论之后,自然而然引入对管仲的介绍,然后进一步设问:管仲对齐国的贡献有哪些?欲知详情,请打开《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文。这样,从小处着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会沉浸于自身滔滔不绝的讲说中,讲教材内容,分析历史,分析人物,整个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对于一些主观性的评价,学生也只能以教师的观点为标准,毫无自主性可言,学生们完全成为了接收知识的机器。这样的方式,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学生们习惯了知识的接收,一旦涉及到谈谈自己观点的问题,大多无从下手。对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使之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这一内容,在掌握了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并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并的史实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顺利?你如何看待左宗棠这一行为,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从而充分激活其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高,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但实际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仍未能真正认识到“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仍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设计问题入手。确实,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久之,学习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如教学《》这一内容,在学生了解了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充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请比较《》与《》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再如教学《》,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的具体内容,分析《》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借助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们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及提高,如此,学习能力增强了,教学效率自然也随之提高。

总之,当下的历史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读背,而是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切实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教学法,立足于学生实际,立足于教学实际,合理地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由此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活动课;变奏;和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活动课成为开展历史与社会课堂改革的重要载体,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和活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笔者也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并对几年来的活动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觉得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之处。

1 活动课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1.1 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不和谐。

新课程改革摈弃了知识本位观,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我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体现课堂的“活”和“动”,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以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如,笔者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课堂上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课后发现学生由于学生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很少,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缺乏总体的认识,对这一时期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认识不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课堂的气氛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1.2 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不和谐。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时候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特点的内容设计适合该内容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执教《赤壁之战》时引导两位学生想象并表演,要求学生甲是当时赤壁之战的一名战地记者,让他在那里采访战败的曹操,学生乙扮演曹操接受记者的采访。就在我布置完任务后,甲乙两位学生就遵照我的意思开始表演,表演也引得学生开怀大笑。课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当时曹操连逃命都来不及,哪还顾得上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个表演是不真实的。”旁边围着的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是呀,记者这样挡住他的逃生之路而贸然采访,万一惹怒了他,非吃不了兜着走!”课后笔者对这样的设计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确实觉得这种场景的设置是有悖于常理的,是与教学内容的理解脱节的,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1.3 师生互动与课堂秩序的不和谐。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时候课堂内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确实很活。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在教《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分成文学组、书法组、戏剧组、绘画组、雕塑组等,每个组就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纷纷展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面出现了少有的广泛。但是,在其中某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最多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虽然活起来了,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1.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不和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们似乎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缺少老师引导和点拨提升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

如笔者在讲《正确对待大众传媒》这一课时,出了一个辩题: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我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并收集资料。由于各小组经过了充分地准备,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双方也把自己观点讲得头头是道。而笔者在当时只顾让学生展示和表达,却忽视了对双方发言予以及时补充、纠正和总结。课后发现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利较能接受,而对于大众传媒的弊端却往往忽视,因而对于“正确对待”的理解有些偏颇。

2 活动课和谐美的实践探索。

尽管教师费尽脑汁设计组织了活动,但像以上分析中的不和谐音符确实很多,要让这些音符和谐起来,笔者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拉好以下几个“调”:

2.1 确定活动主题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活动课一般是围绕着一些问题或任务来展开的,活动的主题必须具有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的话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所选择的主题应该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2.1.1 主题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只有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落实,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2.1.2 主题应适宜于开展活动。如在讲《合理的购物方式》这一课时,笔者以“今天我当家”为活动主题进行了小组合作的模拟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对各小组购买的物品进行展示,然后评出最佳购物奖。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合理购物产生了深刻的体验,理解了怎样购物才算合理以及合理购物必须掌握的几个原则,很顺利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1.3 主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如笔者在讲《学习改变命运》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课有关的问题,请大家把想提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提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中交流你们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拿出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2.2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将重教师的“教”变为重学生的“学”;将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融洽。其次,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也往往超出了大纲和教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对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开展活动课时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声有色,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充电”。

2.3 建立课堂秩序是上好活动课的保障。

卢梭有句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所以我们在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使得各个个体之间不发生矛盾与冲突,使课堂在活起来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更高层次。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范,上好活动课更需要有好秩序。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历史与社会课堂规则,使他们自己成为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另外在建立起新规则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2.4 确定评价方式是上好活动课的提升。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中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评价中,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中的行为表现、课后的总结反思、课堂内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变化、学习中的资料成果积累以及特长才艺养成与展示作为考查评价内容,所以只有确定良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提升活动课的品味。

总之,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让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牛学文,主编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