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时间:2023-05-30 10: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第1篇

关键词: 海明威老人与海》 象征意义

一、引言

海明威以现代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的影响而闻名,他的作品《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语言简朴而有寓意。从《老人与海》中发现,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象征手法的寓意,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则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杰出的文学创作技巧。

对于《老人与海》的象征性,海明威本人的立场是这样的。海明威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Baker 1981:780)但他也曾说:“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让小说的主题远远超过了表面材料的内涵。该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艺术探索,也是他运用象征主义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二、自然主义象征与相互依存思想

海明威认为,人和自然是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老人与大鱼的搏斗过程也可以反映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但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生活在生态环境中,就需要与恶劣的环境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体现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大海为代表的现实社会既是充满危险的世界,又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因此,大海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海明威所描绘的“老人与海”的图画实际上也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大时代的缩影。“迷惘的一代”正是被一种孤立无援、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社会之间冷酷无情的氛围笼罩,整个人生就是孤独荒诞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加勒比海独特的环境,一幅生动的海景图立刻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紧接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包括飞鱼、海洋上空的小海燕、水母、军舰鸟、小金枪鱼、野鸭、海豚、大马林鱼及各种各样的鲨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尽管主人公桑提亚哥总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感觉到孤独。因为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朋友。很显然,在辽阔的海洋上,桑提亚哥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与大海的关系,就是互相依存与互相矛盾斗争的关系,他既要依赖于大海,又要战胜大海。人类总是和自己所面临的对象形成一种既矛盾又斗争的关系。他对大自然的爱与怜悯的态度,不仅从社会主义的观点上可以解释,而且从自然主义观点及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思想的观点上也可以解释。

老人与大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然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命运的搏斗,也象征着人类和世界上种种“邪恶势力”的搏斗。与自然之间的搏斗其实正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每个人最应该做的也许就是像文中的老人一样,拥有永不可摧的坚强意志,勇敢地与敌人、与自然搏斗,用行为维护尊严。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贵,人的尊严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强调与肯定人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人类本身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切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而盲目求取自身利益,这便是海明威这位先知先觉的伟大作家在小说中给我们的启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与战争

欧洲中世纪大规模的蛮族入侵,他们见人就杀。文艺复兴时期,黑死病、鼠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近现代社会从资本主义早期走到今天,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地摧残了人性。人类可能还会遇到更大灾难,同样,人类也还会有更多希望。面对这种境遇,要么逃避,要么行动。但是逃避不是办法,“老人”选择了行动。

桑提亚哥所看到的马林鱼似乎比人类“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鲨鱼的“无所畏惧”,实际上写鱼也是为了写人。因为他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这一个总要去杀死那一个”,其实也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另一个缩影。海明威由于从少年时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战争给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创伤,海明威说:“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坏透了。”“战争在一个作家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战情绪在他战争为题材的各种作品中有突出表现。在白色的鱼骨这座“小冰山”的底部,还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着残酷的战争。

海明威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小说有多处描写“能够使人联想到距离耶稣蒙难”的情景。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暗示的“一个人”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再如桑提亚哥“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还有他睡觉的姿势,“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作者用这些象征性描写是在暗示:美国的耶稣又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悟的方式,向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四、克己主义象征与不败精神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主人公老人身体瘦小、年迈、身上布满了多年以来捕鱼所留下的伤痕,他身上的每样东西都显得那么破旧,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补了又补,正好似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子;他的神态消瘦而憔悴。他的双手布满了很深的伤疤,这些伤疤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这些描写都使作者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会到老人在那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艰难。老人出海84天一无所获,他仍然没有放弃,想要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实力,想要捕获一条大鱼。在第85天又出海捕鱼,这次他真的遇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通过描述老人和大马林鱼及鲨鱼之间三天三夜的斗争,海明威高度赞扬了人类的勇敢和在逆境中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克己主义精神。比如,老人由于年老而导致的虚弱、疲惫、孤独,左手肌肉痉挛,甚至他随时都可能面对死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显示出丝毫畏惧。虽然在返程中大鱼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骨。桑提亚哥用行动告诉了世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中的英雄。在人生的种种搏斗中,他追逐着胜利,但也不免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显示出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人可以失败,但精神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正是《老人与海》所颂扬的精神。

五、结语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个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象征和寓意。老人与大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自然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命运的搏斗,象征着人类和世界上种种“邪恶势力”的搏斗,也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桑提亚哥与强大势力搏斗的不败精神,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着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改变命运。鲨鱼的“无所畏惧”,还有被鲨鱼蚕食后的马林鱼只剩下的“白色鱼骨”,象征着“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战争社会。他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的教育意义依然光辉无限。

参考文献:

[1]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445-447.

第2篇

所有看过《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老人,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忍受了深重的痛苦,承受了世俗怀疑和鄙夷的目光,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坚信,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终会成功地钓上一条大鱼。虽然老人最后带回的只是空空的骨架,并且在世俗那短浅的眼光看来,也许老人是失败的,但他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即便是血肉之躯,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敢与坚韧的本质,因此他的形象也变得无比高大。

一、电影《老人与海》简介

由斯宾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亚哥,电影编剧是美国彼得?维尔德的美国版《老人与海》,是《老人与海》多次被拍摄成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多个奥斯卡奖项。作品中讲述的是一个孤独与坚毅的老人,他常年居住在海边依靠打鱼为生,却连续84天一无所获,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退桑迪亚哥打鱼的决心,在第85天他将人烟稀少的墨西哥海湾作为这次捕鱼的地点。这一次终于让他捕获到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桑迪亚哥在降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已被弄得精疲力竭,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鲨鱼攻击,而木棍和舵把是船上仅有的武器,就此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老人最终安全返航,但他所捕获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被啃后的一堆骨架。虽然老人最后还是没有收获,但他与鲨鱼搏斗过程中体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他的胜利是在精神上。在电影作品中,体现了桑迪亚哥永不屈服的硬汉精神,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1]在20世纪时期,《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称之为是那个时期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且这部作品在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认真观看和品味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电影作品中蕴涵的硬汉精神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作者海明威所要表达的初衷。

二、电影对于人的精神折射表现

《老人与海》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连续84天一无所获依然没有消灭桑迪亚哥出海的决心,在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他那令人惊叹的勇气,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堆骨架,但他的那种勇敢坚毅的精神正是该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老人虽然在前84天一无所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失望的情绪,第85天时也没有因捕获到一条大马林鱼而欣喜若狂,在遇到鲨鱼攻击时他表现得无所畏惧,这种不喜不悲不惧的精神似乎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相吻合。[2]

(一)不屈不挠

老人前84天都未捕到鱼,这对于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来说很失败,但他并没表现出一丝悲伤,第85天出海时他依然悠闲地在海上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飞鸟翱翔在天际,阳光撒落在海面上反射着五彩的光芒,树摇曳着身姿……而这美丽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的现状很难联系在一起。老人面对着困境却依旧不屈不挠,这与中国传统的精神有相似之处,在《易经》中有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所表达的是将君子比作天宇,即使颠沛流离,依旧不屈不挠、运行不息;君子的度量应该像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一切事物。而桑迪亚哥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正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

(二)自立自信

电影《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虽然连续多日一无所获,这位老人在旁人眼中是孤独可怜的。在捕鱼途中因为有小男孩的陪伴,让桑迪亚哥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捕鱼之旅,虽然老人在海上没有收获,但他对大海从来不会产生厌倦,他出海并不是只为了打鱼,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大海离得更近一些,他把蔚蓝的大海已经当成了依靠和爱好。桑迪亚哥有着征服大马林鱼的决心,尽管有一大群鲨鱼攻击他,他也没打算放弃大马林鱼,勇敢地与鲨鱼拼死搏斗,他的反击很具有战略性,在凶险时刻镇定自若地瞄准鲨鱼用渔叉对准要害部位用力一扎,鲨鱼受伤之后惶恐逃跑,老人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勇敢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画面中,随着轻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海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这柔和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硬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孤独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苦难,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坚毅地去闯,从不退缩。对老人而言,大海和鲨鱼就像命中无法预知的磨难,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出现,对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桑迪亚哥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正体现出了他那坚韧的硬汉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气,从而为观众展现了这种“压力下的风度”[3]。

(三)英雄主义

在电影人物中,英雄主义中心在于拥有能够打倒人的困难或者苦难。为了在电影中塑造桑迪亚哥的人类英雄形象,专门为其设计了巨大的苦难。海明威对于英雄主义的幻想是希望通过连续不断的努力而获得瞬间完美的结局。在电影中,英雄所面临的困难都是具有一定风度和尊严的,这是海明威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电影中英雄主义下的成与败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的内在高贵和举止一样,就像桑迪亚哥的台词说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对海龟的描述,桑迪亚哥说到:“大部分人对于海龟都表现出冷酷的表情,是因为海龟在被杀死之后几小时内心脏还是跳动的,但是老人们在思考,如果我们也能够拥有像海龟一样的心脏,那我们的手、脚也会和它们一样那么灵活。”[4]之所以产生这些看法,主要是被电影中桑迪亚哥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海明威在电影中提出关于打不败的精神品质,即“即便是他的身体被毁灭,但是他的精神仍然会继续战斗,这也预示着在整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面临马林鱼的巨大任务,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通过吃海龟蛋来补充自己身体的能量,喝鲨鱼肝油来让自己保持健康,通过这种描述方式来进一步内化海的特质,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在电影中,桑迪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对话充分证明了在整部电影结束时桑迪亚哥仍然不会被打败并保持他原来的尊严。桑迪亚哥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它们打败我了,真正打败我了。”这里的它们就是指鲨鱼。但是剧情却很快转向了一些世俗的事情,例如:如何处理马林鱼的头呢?他们不在的时候曼诺林又能够捕到什么样的鱼呢?当桑迪亚哥因为运气不好而不和曼诺林一起捕鱼时,男孩告诉他说能够带来好运,很快桑迪亚哥便开始准备好一个新的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好了准备。在电影的最后,有一句台词:“老人又梦到狮子了。”这显示出桑迪亚哥在出海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青春与力量,这也源于海明威所遵从的英雄主义理念,桑迪亚哥在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之后仍然保持着未成功、未被打败时的灵魂气概。

(四)成功

对于人物的成功的描述,海明威将其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成功方式,即内部成功(精神方面的),外部成功(物质方面的)。[5]在电影角色的服饰及环境中都可以很明显感受到桑迪亚哥缺乏的是第二种成功,但是他拥有第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将所缺失的成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当桑迪亚哥在一点点失去他千辛万苦所获得的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其能够保持着没有被打败的状态,直至整部电影结束,这样的构思彰显出内在的成功将高于外在的成功的基本原则。

在电影中,海明威说道:“除了他的眼睛,其他的都是旧的,它们与海的颜色是一样的,他们生活得非常愉快,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这又让人们回忆到前面所提及的两种不同的成功。我们分析这句台词时,可以将“一切”看成他比较贫困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而“他的眼睛”则可表示他拥有无限的精神胜利果实,即便是他缺少物质方面的成功,但是至少他拥有着不败的精神战绩,贫瘠的物质条件也是整部电影所表现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思想。

第3篇

【关 键 词】海明威 研究 综述

首先笔者对海明威作品的现代叙事艺术也即创作风格做了一个梳理。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海明威。“现代叙事艺术”素来为海明威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先从语言文体方面来看,一般学者们认为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以电报式的简洁,生动,优美,含蓄而著称。戴金喜在其《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一文中认为海明威喜用安格鲁・萨格森词汇,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其行文以短句为主,穿插以长句。薛海燕在其《主题的微观再透视》中指出海明威喜欢用大量的自由直接隐语和独白式直接隐语。在《老人与海》中,仅就飞机飞过天空至老人将致命的鱼枪刺入大马林鱼的胸膛这一片段而言,共出现了41处自由直接引语,20处直接引语。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简洁,流畅,质朴无华,有极强的画面感,节奏感和音乐感。

其次从叙事技巧研究来看,主要认为海明威采用客观真实的有限叙事方法,使叙述尽可能冷静客观,拒绝主观干预,让人物按照客观逻辑来行事,在行动中显示个性与品格。何海英在《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中认为他的小说常常只有人物的对话与行动,由人物角色的行动和事件,造成一种具有实感的画面,通过情节的发展来提示主题。

最后关于象征性,许多学者认为海明威善于通过象征来扩大他作品的容量,含蓄地表达他的思想,他运用象征的技巧十分高明,从不滥用,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巧妙地发挥这种“诗的技巧”,使本来平面的肖像一下子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深刻性和生动性。苑东香在其的象征手法》中提到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人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关于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这些鲨鱼无疑是冷酷和可怕的异端世界的象征。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

关于海明威思想的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笔者主要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研究领域:硬汉精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和伦理思想。

硬汉精神

可以说被研究的最多最透彻的就是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或者准则英雄了。在海明威看来真正的英雄不在于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下去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张丽,孙周年在《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中提到海明威将西西弗斯式的绝望与奋斗相融合,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醒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刘久明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中认为海明威的硬汉们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人物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消极处世的迷惘者而成为一位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的。

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

对生命悲剧性的揭示,贯穿在海明威全部小说中。海明威几乎所有小说都写到死亡或涉及死亡问题,以至有人提出死亡是他全部作品中潜在而又反复浮现的唯一主题。死亡无所不在,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点,而且随时威胁人的生存。暴力,战争,手术,拳击,斗牛,狩猎等,都渗透着死亡的。伍建华在《海明威死亡意识论》一文中认为海明威笔下的死比生更现实,也更真实。《乞力马扎罗的雪》对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各种复杂心理的描写出神人化。苏顺强在《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中认为海明威的小说浸透着一种虚无思想,海明威的人物是痛苦的,他们因虚无而痛苦,又因痛苦而更感虚无。海明威的虚无思想决定了他创作的主题――“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这一主题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令人沮丧的、低沉的基调。苏煜在《试论海明威的荒诞意识》中说海明威虽然不属于荒诞派作家,但他的作品中却透发出强烈的荒诞意识。在海明威的笔下,焦虑是荒诞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海明威的哲学思想

首先叔本华的“人生即是痛苦”的哲学命题,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林一民认为叔本华曾作过比喻: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到头来,却走向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老人与海》带着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浓厚色彩。人们在桑提亚哥老人归航的途中,在他小船的破帆上,看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子。

其次是尼采的超人精神,尼采认为美体现在强力意志、超人之精神,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唯全意志意欲的艺术才能让人摆脱生之悲剧。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主人公的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创作语言方面正好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的美学思想。戴树萱在《尼采哲学、美学思想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说道也正如尼采所认定的美是具有强力意志的特征一样,海明威眼中的美也是体现在强力意志上。

最后是存在主义对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孤独,痛苦,虚无的。因而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动,“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在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中,同样强调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杜隽在《海明威与存在主义》中提到海明威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与存在主义作家(如萨特)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海明威的小说简约,含蓄,不注重人物性格的生成,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这两大特点与萨特的“境遇剧”创作有惊人的一致性。

生态思想

近年来,随着生态思想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生态角度来阐释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明显的生态意识,然而海明威本人的生态意识却是矛盾的。马云霞和郝佩宇认为海明威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热情歌颂桑提亚哥老人不屈不挠地与代表自然力量的大鱼和鲨鱼搏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描绘浩瀚的大海五彩缤纷,静谧迷人。重返自然的怀抱是生态文学批评的另一理想这一理想也在《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桑提亚哥就是敬畏自然的原始先民的化身。老人的梦境也充分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愿望。在老人远航前、船上休息时,以及老人远航归来的睡梦里,呈现的都是金色的海滩,与人相处融洽的狮子,还有怡然自得的人们,人完全地融于自然。这是老渔民的梦想,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想。邓世彬在《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生态学解读》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伦理思想

聂珍钊在《丛林法则》一文中深入探讨了《老人与海》中的伦理意识,《老人与海》中,反复出现的狮子形象体现了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揭示了潜藏于老人潜意识里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老人出海捕鱼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老人同大马林鱼和鲨鱼之间的血腥搏斗是按照动物界的伦理进行的一场生存竞争,是为老人信奉的丛林法则作出的伦理诠释。老人用自己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伦理混乱的典型范例,他的失败表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伦理越位,不能毫无限度地入侵大自然留给其它生物的领域。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有争议的热点来被解读和研究的。有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倾向于用男性视角来创作而忽略女性,甚至故意将女性妖魔化。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其实海明威是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于冬云在《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中把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像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哈德莱,第四个妻子玛丽、《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战地钟声》中的玛丽亚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她们是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天使”,其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她们是男人的审美对象。其二,她们是男人征服的对象。第二种是有自我意识,要求与男人平等甚至竞争的女性。可再被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魔女”。在父权文化世界中,“魔女”指称那些不道德,诱惑男人、对男人的主置起破坏作用的女人。这种类型的女性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布莱特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性意识的女性,而且她也不愿为杰克放弃自己的权。第二,女英雄。《战地钟声》中的比拉尔是海明威笔下唯一一个与男人并肩战斗的女英雄形象。隋燕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始终处在男主人公的阴影遮蔽下,成为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

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学者们也经常将海明威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林一民将《老人与海》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哲学的高度,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独特的表现。但是,由于两位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哲学观和艺术观不同,又是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次去考察人的命运,因此两部作品在基调和风格上迥然不同。

沈一鸣在《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认为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首先都是英雄,也就是说,他们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他们都敢于挑战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敌手,无论这敌手是人,社会,还是抽象的命运。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拜伦式英雄悲剧性在于其理想主义的努力的失败,他们往往怀着满腔热情,但最终还是不免会失败,甚至毁灭个体生命。海明威式英雄的悲剧在于理想主义的缺失和意义的虚无。

参考文献:

[1]王宁.海明威的美学思想及创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1983(3).

[2]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J].南平师专学报,2006(1).

第4篇

读过的古今中外作品中,老是在想的就是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即便是有一天,我把它的情节忘了,内容也忘了,形式也忘了,甚至把海明威也忘了;但我忘不了那老人与海,忘不了那一种抗争的场景,忘不了那绝不屈服的人的尊严和勇气。因为我时刻感觉到,生活就是那海,我要做的就是那老人,应该用海明威所赋予的那一种精神去生活。

令我们震撼不已的是他们力量的悬殊,一方太过于强大,而一方又太过于弱小。天地间让我们激动的是生命,鲜活的生命。尽管他已是年迈体衰,而正是衰弱的人的极力的抗争,才让人特别感动。他可以被打败,也可以被淹没,但他决不屈服,永不言败,这是天地间最硬的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来就远远不止于此。历史上有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劫难,可也许我都忘了;惟有海明威让它变得如此生动,让人难以忘怀。我没有惊恐,没有激奋,没有狂欢,但有一种很耐人回味的东西,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生命的痕迹。这也许是看得太多了的惊天动地的画面,书本里面和电影里的画面,我很木然。就是非典阴影笼罩的时期,我也没感到过太多的伤感与恐惧,我照样走我的路,尽管它很平淡,连疼痛也是淡淡的,淡得让人忽略或者遗忘。随时都可以被生活吞没,而我需要海明威所带给我的感动和平实,永不言败,绝不放弃!

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海上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生活之中,无非是亲人需要时四处求助而不获;腹中空空时眼看暴殄天物而无奈;最为深刻的,是眼睁睁地看到死神让好人慢慢衰竭而无策。在我眼里,这些都是海,而我们就要做那个老人。

我只有理由去好好地生活,像杰克?伦敦那样去“热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生命”,像海伦?凯特那样去“向往光明”。在如大海一样博大的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必像唐?吉诃德那样可笑,但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像行走在沙漠中的快要渴死的人,因为手里还握着一个干瘪的苹果,就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要么大海将我们吞没,要么我们驰骋于大海,成为勇士。海明威若那位年老的水手,与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们围坐在火炉边,把一个千古锤炼的复杂的哲理,放在他的一件往事里娓娓道来。

人很容易随遇而安的,深陷在沙发里的身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舍不得挪一挪的,沙发越软,陷得越深,越是懒得动。可生活如海啊,是不容让人懈怠的,平静的水面下暗藏的是急流,平静过去,又将是风景,而人往往也是在风浪的颠簸中才意识到危险感到恐惧,才想起自己的疏忽,才本能地需要抗拒。可是,想要征服海的人啊,你需要时刻警惕时刻谨慎,不要在危难的时候才显示出你是个好汉,要时刻撑好船,看好方向。

生活就是海,你就要做那位老人。

永不言败!

相关资料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描写的是主人公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捕鱼的故事。他连续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后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途中却被鲨鱼吃掉,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依然一无所得。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小说着力描写了桑提亚哥在同鲨鱼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意志、毅力和勇气,成功地塑了这一失败的英雄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作品以简洁和含蓄的风格著称,采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用最经济的笔墨写出高度概括性和深刻寓意老人与海,富有象征意味,海明威因此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之前所写的硬汉,仅仅是性格的坚硬,他们对读者的吸引力完全来自于硬汉特异的性格,他们的价值只在于硬汉性格的罕见。

但《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第5篇

关键词:冰山理论;海明威;象征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是美国“迷茫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作者晚年的闪光之作。“冰山原则”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圣地亚哥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由于“冰山”的创作原则,不同的人对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理论以“冰山”作为比喻,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海明威这个著名的“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把作家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表象之中,达到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刻且隐而不晦的艺术效果,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原理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三、冰山理论和《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老人圣地亚哥,小说的背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小说讲述了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鱼斗鲨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圣地亚哥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小说中,海明威省略了大量的时空背景及其相关描写,把它们作为冰山的“八分之七”统统隐藏在了水面之下。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读者可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水下世界,从而获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要想解读“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就要研究《老人与海》的象征艺术。

(1)老人圣地亚哥

老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总结和“冰山”理论最有力的体现者。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圣地亚哥是个失败者,却是精神上的强者。

小说开篇就为圣地亚哥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在渔村里,没人知道圣地亚哥的身世背景,他的妻子已经离他而去,他没有儿女,孑然一身。不仅如此,圣地亚哥的遭遇就是一场悲剧。坏运气始终伴随着他,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天了,老人一条鱼都没有捕到,贫穷和饥饿威胁着圣地亚哥。到第八十五天,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驶向了大海深处。当他经历三天的努力和拼搏,捕到大马林鱼时,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在返航途中,圣地亚哥遇到了鲨鱼群,为了保卫马林鱼,他与鲨鱼群殊死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圣地亚哥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乌有,他拖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到了渔村。在返航的途中,又遭遇穷凶极恶的群鲨,老人拼尽全力与之拼搏。最后,圣地亚哥胜利返航,尽管他只拖回来一副鱼骨架,但从精神上看,他却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的斗志,是个不为命运所折服的强大的人。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挑战人生的种种磨难和人的生命极限,是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圣地亚哥通过顽强的斗志,保存了人的尊严和风度。因此,圣地亚哥的人生越是失败和孤独,越是彰显出老人面对马林鱼和鲨群时大无畏的硬汉形象。

(2)小男孩儿马诺林

小男孩马诺林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男孩是老人的希望,更是作者的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马诺林五岁就开始和老人学习捕鱼,是圣地亚哥生活中唯一的伴侣。在老人八十四天出海徒劳无获时,在所有人质疑老人捕鱼能力时,小男孩依然信任他,不愿离他而去。小孩子的纯真质朴衬托出老人的英雄气概,显示出主人公的伟大不凡。小孩对老人的同情和崇拜也给老人温暖和信心。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要是孩子在着多好啊!”老人通过这句话唤起对昔日辉煌的回忆,继而恢复信心,重振精神,继续搏斗。因此,孩子成为他动力的源泉,激励他不断克服困难。

四、冰山理论在《老人与海》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和运用

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感情等,是被海明威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那么,海明威是如何完成这隐藏的过程呢?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是通过精妙的叙事技巧、简洁含蕴的语言、“电报式”的对话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来完成的。

(1)简洁的语言表述

“每个由新鲜沙丁鱼做的鱼儿都是头朝下挂着,钓钩穿进小鱼的身子并且扎好、缝牢。钓钩所有的弯钩与尖头,都包裹在了鱼肉里。”[10]在原作品中,作者实用了一些列精炼的动词:“hung(挂)”,“tied(系,扎)”,“covered(覆盖,包裹)”,并通过用词的精准、毫不犹豫以及用词的连贯性展现老人完成动作时熟练灵活的身手,同时从侧面描写了老人果断勇敢的性格,紧扣小说主旨。海明威的作品中,虽然用词简洁明了,但每一个单词都承担了具体且确定的叙事任务。而反过来,对于这些直白文字的精心雕琢也在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

(2)口语式的对白展示

在这部作品中,口语式对白的运用完美地展现了冰山理论。在许多的对话场景中,海明威撇去对主人公情绪、行为等的繁复描写,而只剩下简单的对白陈述,留给读者那“八分之七”的空间尽情想象。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uy a terminal of the lottery with an eighty-five?Tomorrow is the eighty-fifth day.”(“你看我们该去买张末尾为85的彩票么?明天可是第85天。”)

“We can do that,”the boy said,“But what about the eight-seven of your great record?”(“可以呀,”男孩说。“但是你上次的记录可是87。”)[10]

在这段老人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海明威几乎省略了所有的“他说”,“老人说”和“男孩说”。这是一幅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人们读到这段对话的时候,就仿佛站在老人与男孩的身边,亲自听着他俩的对话。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马林鱼是圣地亚哥一生中捕获的最大的鱼。所以,马林鱼是人类美好前途的象征,人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鲨鱼象征着世界上的恶势力,象征着卑鄙与贪婪,象征着阻碍人们实现梦想的破坏性力量。狮子是力量和强者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和坚韧,象征着老人追求强大的力量,向往做一名强者。浩瀚的大海象征人生的大舞台,神秘莫测,变幻无常,人的命运也飘泊不定。小说中对于这些形象的灵活运用,又一次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直率的海明威坚持这样简单、具体又直接但却不平淡的文体,让读者读到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却意味深远的悠长故事。

五、结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展现了水面之下“八分之七”所蕴藏的巨大象征空间。《老人与海》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赋予人类永恒的启迪,不愧是“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转娃.冰山之优雅与厚重――从“冰山理论”析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 陈俱生.辞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175

[3] 布占廷.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前景化解读[J].滨州学院学报.2005(02)

[4] 董衡巽.海明威小说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305

第6篇

关键词:自然观;《老人与海》;生态批评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风云人物之一,其创作的作品风格独特,文字质朴却富含深意,思想蕴意深刻,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无法替代的影响。其创作的《老人与海》更是深得世界文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很多文学专家更是深入研究这一作品。在这一作品中,人们将焦点集中在海鸣威塑造的桑提亚哥这个硬汉形象上,体会到了作者想要传递的人们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但是海明威是一位思维独特、经历丰富的作家,同时他创作作品都会用到“冰山原则”,对《老人与海》这一作品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隐藏的精神[1]。这里我们从自然观的视野来解析《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思想。

一、人类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

《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出海的目的,就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桑提亚哥与其他渔夫相同,出海捕鱼的动机是为了生存,由于他们的生活与生存都需要依靠捕鱼来维持的。桑提亚哥迫于生存的压力与无奈,只能离开自己温暖而又简陋的小窝棚,不顾生死毅然前往茫茫的大海,历经风险,捕捞大鱼来买个好价钱,维持生计。海鸣威在这里想要表达的重要思想是:像母亲一样的大自然孕育着人类,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多么聪明,多么强大,多么坚强,离开大自然孤立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人类通过战胜自然伟力来实现自我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崇尚、热爱大自然,而且也表现出人类通过战胜大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桑提亚哥老人想通过战胜凶恶的鲨鱼、捕获大马林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实现自我。在那场人与鱼激烈斗争中,老人信心满满,他将对大自然的抗争当做人的尊严来维护,好比作品中讲到的老人杀死鱼是为了向人们和自己证明“你是最棒的”,也想使得大自然明白“人类的能耐有多大,人类能够忍受多大的磨难”。桑提亚哥默默地鼓励自己“我必须征服它,......上帝保佑,它们没有要想杀死它们的人类聪明。”桑提亚哥将大鱼视为自己的对手,他承认 “也许只是我的武器比它强”。同时,桑提亚哥老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2]。”这句名言被广泛用于人们被社会背景严格限制下表现出来悲剧性的英雄精神,然而这句话之所以意义重大显然是由于它针对的仅仅只是个别人,如果以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其荒谬性不言而喻:人类已经被毁灭了,又从何而谈不败呢?我们必须牢记,自然可以被破坏,然而永远不会被征服。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就必须被大自然规律所限制。

三、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悲剧性结局

人类同自然之间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活依赖自然,人类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敬重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凡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自然法则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愚蠢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都是以悲剧收场。这便是海明威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生态观念,给人类敲响了生态警钟。

在《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出海84天都是无所收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钓着鱼,没有钱购买鱼饵和食物,小男孩和饭店老店长期以来都照顾着他,然而这位硬汉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同情。同时,老人受到了其他渔夫特别是年轻渔夫的藐视与嘲笑;另外一些年级较大的渔夫对他充满了怜悯,同时一直相信和崇拜他的小男孩也被父母送到了其他渔夫船上。为了改变这一窘状,他只能钓上一条大鱼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依然决定冒险。在85天,桑提亚哥在距离大陆600英尺的大海深处,成功钓到了一条尤为罕见的大马林鱼。他与大马林鱼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最终打败了大马林鱼,老人将鱼绑在船边。但是在回程路上遭遇了鲨鱼的袭击,在回到陆地上时,仅仅只剩下一些鱼骨。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却以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局收场。在大马林鱼被鲨鱼吞噬后,老人心中充满内疚和负罪,内心深深地自责。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规律是不能被破坏和征服的,捕杀是赠予与回报的循环,大马林鱼被鲨鱼吞噬是它对大自然的回馈,然而这也是对大自然的毁灭和破坏,对自然界生物的过度捕杀,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巨大的毁灭和破坏。这好像是个悖论似的难题,所谓过犹不及,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却需要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海明威深邃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在强调与肯定人类生存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处理好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绝对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同时,人类也应该珍惜生态体系中其他成员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们的情感与尊严,尊重他们神圣的平等的生存权。海明威的生态批评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健康的关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重新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探究海明威生态批评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海洋文学;硬汉形象;意蕴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中学毕业曾在《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后常驻巴黎,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发表过18余部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成功的是《老人与海》(1952),实际上,《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早在1936年4月在《乡绅》杂志上发表《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这篇散文修改扩展版;凭借《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获得巨奖,作家海明威也因此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文坛硬汉”。

圣地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更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不屈不挠的“硬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老人与海》登场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篇幅不大,但叙事艺术真可谓炉火纯青;当代风格真可谓新颖、独具特色,既有海洋散文诗的优美,也有自然、淳朴、普通而崇高伟大的形象,精神感人,文化意蕴非常丰富。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通篇作品的象征寓意性融为一体,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一、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

《老人与海》是部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派成功大作。尽管它的文字并不冗长,人物也单纯,但它的新颖、独特却是前所未有的风格。首先,作品叙事场境始终围绕大海,作品叙事风格如散文诗──非常朴素、自然、清新和优美,仿佛给读者身临大海的感觉,如“散发着鱼腥味的海港” [1]2又如“大多数船都是静悄悄的,只有船桨的声音。清晨海洋的新鲜气息。水里尾马藻发出的磷光,旋涡汇集的各种鱼类,海洋上娇小的黑燕鸥,强盗鸟和壮实,海燕” [1]13-14展现给读者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美丽、浩瀚、神秘,大海里孕育着各式各样的鱼群和海洋生物,千百万化的大海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波涛汹涌,因此老人把大海比喻成“la mar”(西班牙语女性),而年轻鱼夫则老人把大海想象成“el mar” (西班牙语男性);书中有非常丰富、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如鳅、水母、海龟、玳瑁、海豚、鲨鱼、刺嘴莺、野鸭等等,以及海洋生物的生理学特征,海洋渔夫的特别海洋食物,如龟蛋、鲨鱼肝油、生吃金枪鱼片等等,宛如一个个海洋博物馆里的活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是象“海水已经变成了深蓝色,太阳射出的奇异之光,在水里变幻出奇异的光” [1]17,展现梦幻般的神秘世界。

特别是“他(主人公圣地亚哥)看不到绿色的海岸,只能看到蓝色山峦的山顶,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他还能看见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无数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在高高升起的太阳的照射下已不见踪影。蓝色的海水里,老人能看见的只有深深的大折光以及他那笔直地伸到水下一英里深的钓线。”[1]20这段如诗如画的美文体现出海明威丰富细腻的观察力和笔触功夫!

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向海洋挑战,他似乎有某种预感“今天,我会找到狐鲣和长鳍金枪鱼群,它们中间也许会有一条大鱼” [1]15。老人独特的形象“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虽然老人“形单影只” [1]5,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关注“棒球赛” [1]6情趣爱好的普通人。

书中既有让人感到惊悚、紧张甚至惨烈的场面描写,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凸显的个性、与鱼紧张顽强的搏斗,包括与猎捕到的超出想象的大鱼,和闻到血腥、成群接队迎面多次扑来的鲨鱼展开着殊死拼搏等等,也有浪漫主义情调色彩的插入,如几次提及鱼类“” [1]18、梦见季节的海豚[1]40、45;也有西方文化宗教色彩的植入,如他妻子的遗物───彩色画《耶稣圣心图》和《科伯圣母图》[1]5、《天主经》、《圣母经》[1]35、36、49;另外,书中还植入老人的回忆,他曾经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与一个大块头黑人搬手劲。竟然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他赢了,被别人称“冠军” [1]38-39,体现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上。书中提到“飓风季节的天气中” [1]33;书中还植入老人的一个梦,梦见沙滩狮子[1]12!梦见黄色海滩,狮群来到海滩[1]46;老人在天黑的海洋上看见猎户座下方的星星[1]42;20世纪3、40年代的古巴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如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1]40、传统的捕鱼文化受到现代机械化捕鱼的冲击;他是一个扼守传统捕鱼和自然法则的渔民,与奉行实用主义的年轻渔民是有区别的[1]2。书中谈及老人杀鱼是不是罪过的思辩[1]60-61;

书中有西班牙语词汇出现,如calambre[1]34等,圣地亚哥在文化上是“西班牙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古巴人” [1] 导读2。

作品中有大量圣地亚哥自言自语的独白,因为作品布局就只有一个人老人在与鱼搏斗。而现实生活中圣地亚哥老人是一个有血有肉、很普通的渔夫形象 ,他也有普通渔民的俗语“水母,你这” [1]18,也有普通渔民的经济观“要是鱼肉好,在市场上能赚多少钱呀。”[1]25,使我们感到:不屈不挠的“硬汉”就是英勇无谓的普通渔民;他们不是假模假样虚构的“高大全”;他们给我们一种亲切感!海明威文学风格即平凡的真实中孕育着超越的伟大。书中大篇幅是描写老人捕鱼与保卫捕到的大鱼同很多凶残的大鲨鱼搏斗的场境。老人的硬汉个性形象、情节喜怒哀乐的跌宕布局,和西方文化的意蕴结合为一体,彰显出人类向海洋挑战,勇敢、执着和坚强等精神,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作家的写作风格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

主人公是唯一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孤独的捕鱼老人,他在墨西哥湾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遭到周围的人不解,甚至嘲笑,但他无所谓,也并未放弃希望。第85天,他独自一人驾船“走出去很远”,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枪鱼” [1]导读1。但在返航途中却遭到成群的鲨鱼争抢,经过两天两夜的残酷搏斗,他回到海港,“比船还大的枪鱼”只剩下一付骨架,他也筋疲力尽。

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但艺术大师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的才能在这里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之前他在文学上就已经有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感人佳作。《老人与海》(1952)正是在作家多年磨砺的厚重、坚实基础上成功出炉的。另外,还有就是他具有驾驭“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的能力,使得《老人与海》结构呈现立体性和复杂性,特别凸显创新性,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就是海明威用多层细腻的笔调塑造的硬汉典型,他虽然已经有普通老年人的特征,但“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

全书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表达非常精辟和准确。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大师海明威笔下步步递增强化,一系列硬汉形象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样亲切和感人。正如有人评论说“老渔夫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2]。难能可贵的是:老渔夫面对生存的压力表现了高尚和洒脱的乐观态度,体现人类尊严──硬汉的人格特质;在厄运乃至悲剧结果的重压下仍然昂首挺胸,他是真正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不言放弃的硬汉典型。老渔夫圣地亚哥代表了劳动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如他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搞定“比船还大的枪鱼”,竟然PK了三天三夜;拖着巨大的收获返航时却被凶猛的鲨鱼群盯上,老人也没有放弃或者逃跑,而是与抢吞他劳动成果的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就用刀,刀子折了就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正如有评论说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老人表现出来的鼓舞人类的勇气。

突出美国文化倡导的个性文化。老渔夫圣地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划着小船漂泊,他先后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和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他个人与大鱼的PK谱写成一曲豪迈的、代表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渔夫精神升华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

大师海明威采用高超的想象艺术,把作家和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即在遭受了如此多的鏖战之后,他们在梦中见到了── 雄狮(力量的化身)。雄狮激励着人类向自然挑战、永不放弃的勇敢精神。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结尾这样评论海明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诚实、最大无畏的创造了我们这个苦难时代中真实人物的作家。” [3]

《老人与海》在结尾部分68-74页中,老人感到“超脱”、“海里有我们的朋友和敌人”、“被打垮反而轻松了”回到自己的“小棚屋”躺下睡觉。[1]69主人公如此淡定、洒脱,表明老人的内心强大的世界和从容潇洒的个性,因为他不是那种只会斤斤计较,把肠子悔青而又无济于事的悲观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着眼点出发,表现各式各样复杂的感彩并发出各式各样的评论。如小孩曼诺林看见熟睡的圣地亚哥老人在呼吸和手就一直在哭,给老人买来咖啡、亲切谈话、买药等;而其他渔夫围在老人的船边,有人丈量了只剩光骨头的鱼骨架竟然高达18英尺!女游客看见被侍者用西班牙语解释的“Tiburon”的巨大的鱼骨。圣地亚哥老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做诱饵吧” [1]71 “得搞一支很好的鱼镖” [1]72。

三、《老人与海》的意蕴

关于《老人与海》的意蕴问题,作者海明威本人的说法似乎相互矛盾,如他曾经说:“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坏。” [4]但在乔治・普林浦敦对他的采访中他又这样说:“我想有象征手法。” [5]《老人与海》毕竟是从散文《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脱胎而来的,因此手法上的确有写实主义成分,正如大师作者海明威本人的上述说法“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而且作家本人对创作对象的观察非常细腻,敏锐,符合文学的特质──真实!文体和文笔非常优美,人物形象和叙事也非常逼真,仿佛给人再现出当时的情景。但其后“我想有象征手法。”又该怎样理解呢?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奉行“冰山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这一重大题材,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比船还大的枪鱼”、鲨鱼、群狮、小孩子等以丰富的象征和意蕴,使小说表现出的效果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呈现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和余韵萦绕──如大海是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和其他渔民的生存依赖环境,但具有极端对立的双重性──既象征着是天堂,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因为提供了吃的食物,也象征着地狱,因为狂风巨浪、海啸、食人鱼可以吞食渔民;因此,可以说大海也是渔民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角斗场,即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人生命运永远存在的挑战对象。老渔夫具有乐观、豪爽、勇敢、顽强等个性,捕鱼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勇气和毅力,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衰败、悲观和沮丧,而是自信、有意志力、顽强品格的硬汉形象,这与美国移民开拓精神的象征存在吻合。如果说“比船还大的枪鱼”是海明威和笔下主人公圣地亚哥心中憧憬的那个宏大目标,当老人圣地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他果然钓上了前所未闻的大鱼,他自言自语对大鱼发出了赞美──身躯庞大、姿态优美、威力巨大、色泽美丽,使人联想到它象征着人类渴望劳动创造出奇迹。鲨鱼是老人生存竞争对立面的象征,也是生物自然法则的存在,代表破坏性力量。鲨鱼就是在老人实现获得劳动成功并保卫这个劳动成功时间段的侵略者──它们以强盗式的手段袭击老人的果实,鲨鱼象征厄运与灾难。那些不断扑来咬噬、吞吃“比船还大的枪鱼”的凶猛鲨鱼,象征阻止人类实现理想境地的各种磨难或孽障。老人与鲨鱼拼命搏斗充分展现出人类对磨难或孽障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狮子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作品中老人先后四次梦见狮子───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梦到狮子,第二次是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狮子是我留在脑子里一件主要东西呢?”第三次是他在船上梦见了狮子,最后一次是小说的末尾:“老头正梦见狮子”。作家对狮子的反复强调意蕴人类精神和力量的永恒!揭示出深刻的“硬汉”主题!反复强调“狮子”,烘托出圣地亚哥潜意识对力量的向往和对磨难或孽障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灵魂。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小孩子曼诺林,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象征着人类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即小男孩的出现象征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他也是硬汉老人决不向艰难妥协的力量源泉。老人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继续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 [1],在与命运搏斗中,老人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1]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圣地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圣地亚哥这个老而不衰,不幸但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表达作者一贯推崇的勇敢、坚毅、意志力等精神。

四、结语

《老人与海》具有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及丰富的意蕴,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大作得到肯定的效果是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无论在时代上、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海明威创作水平的最高点。硬汉形象老人体现的勇气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有其他意蕴的象征,这一切除了给读者留下了震撼感觉,也留下了想象的余韵。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陈主.外国文学名著精解[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9.

[4]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第8篇

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这篇小说中,他热衷的主题――“硬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艺术处理上,除了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外,还特别讲求丰富。他用那丰富高超的艺术手法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栽种着各种名花异葩,让我们尽情饱览这一切。可以这么说,《老人与海》就是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的一个光辉的范例。

关键词:白描 照应 直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我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这部作品是作者晚年思想的最后闪光,“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挫败”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其主人公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形象的继续与发展。

1953年5月,《老人与海》荣获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感情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情节与景物之间无与伦比的和谐,叙述的简洁凝练,以及行文的流畅,这些在艺术上早有定评的杰出成就,正是它成为海明威叙事艺术珍品的原因之一。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人物只有老人桑提亚哥和小孩曼诺林两人,从表面看老人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可以说这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突出表现了海明威高超的叙事艺术。其刻画的人物富有感情,人物的心理描写与作品中的情景、景物自然的融合,叙述简洁凝练,行文流畅清晰。

首先,小说开门见山地破题,一开始就用寥寥几笔把整个故事点了出来:“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在展现老人的形象时,作者用了极为简练的白描手法,对老人的外形作了大致勾勒:“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紧接着按照故事的发展来叙述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的遭遇,以及他和曼诺林的情谊,然后把故事逐步铺开。

其次,海明威从西方现代派画家中,吸取了直觉的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描写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他把桑提亚哥的行动写得丝丝入扣,分外逼真。作者善于捕捉叙述对象的动作,如老人将钓饵放入水中的一段:“天还没大亮,他把鱼饵放下去,随波漂流。每一份钓饵都笔直垂着,钩柄插在粗鱼的钓饵里,系牢缝好,钩子突出的部分,弯曲和尖端,全部盖满新鲜的沙丁鱼……太阳第三次升起,他只觉得绳子的压力微微放松,就用右手轻轻拉,绳子又跟往常一样拉紧了,不过他拉到绷断的边缘,绳子开始往内缩。他把双肩和头部由绳子下面滑出来,开始轻轻收进绳子。他双手摆动,尽量靠身体和腿部来拉。老腿和双肩随着拉绳的摇摆动作而旋转。”作者将他出海前他与曼诺林如何做好准备,出海后怎样观察海面下饵,鱼上钩后如何捕捉以及最后怎样竭尽全力跟鲨鱼搏斗,都作了十分准确细致地描写。动中写人,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画,将老人的具体行动写得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再者作者在直叙中有插叙,在插叙中交织着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见过的非洲海滩,海峡和大山。第二天又想起了曾与一个码头上的大力士比手劲的胜利背景。他常常梦见狮子,思念曼诺林,在茫茫的大海上自言自语,这都给他带来了力量和勇气。他有时也议论“杀鱼是不是罪过”,对受伤的左手感慨一番,如:“这算什么手啊?”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往往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用第三人称“他”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位饱经风霜、坚强独立的硬汉形象。叙述者的人称不断改变――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老人与海》非常讲究照应的完美,对比的强烈。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海边一座简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从这里扛着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两天后的黎明,他独自驾着小船又回到了海边。孩子第一个来看他,整个故事就是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应关系,有头有尾,产生一种完满的美感。同时老人的性格威力也是在不断出海――捕大马林鱼――斗鲨等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显示出来的。大马林鱼、凶鲨它们强壮有力,为所欲为;老人年老体弱,孤单一人而临强大的敌手,展开交锋和冲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后打退一切进攻者,这种威力不能不让人赞叹。这种以弱对强地斗争,能够强化矛盾冲突,更鲜明地突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层次。文中使用这样的照应对比,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体感很强。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说:《老人与海》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原因何在?因为在这个作品里边有一种“未知结构”。“未知结构”是什么呢?就是看完这个作品以后,你却很难评价这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在奋斗,捕获了一条非常巨大的鱼,可是到了最后,他拉回来一副空骨架,他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海明威先生一直在积累或是寻找,找到一种释放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来。《老人与海》就是他表现自己的一生的方式,老人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象征,“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这几乎可以被看作海明威一生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袁贤铨:《简论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宁波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第9篇

作家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中学毕业后,当过记者,常驻巴黎。一战爆发后,加入红十字会,投身意大利战场,战争中他多次负伤。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中尉军衔。二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作为随军记者,他还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海明威喜欢旅游,除了国内,还多次去古巴钓鱼,去西班牙观看斗牛,去非洲去打豹、猎狮。

同时,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一生中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如反对战争为主题的《永别了,武器》《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根据在非洲见闻和印象写成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等。1954年海明威以其代表作《老人与海》,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影响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使他精神抑郁,情绪消极悲观,终于1961年7月2日在小庄园里以自杀的方式解脱了自己。

作品推介

他竭力把钓丝拉紧,但钓丝已经绷得很紧,快要折断了,要是猛拉一下,就会把鱼钩在鱼嘴里挂的口子加宽,鱼若再一跳,就会把钩子弄掉。这时,大鱼突然晃荡一下,把老头儿拖到了船头那边去,他好容易撑住一股劲儿,放出一段钓丝,才没给拖到海里去。他知道鱼一定受伤了,他拉住钓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涤荡钓丝的张力。他说:“鱼,你现在也觉得痛了吧,可是,老实说,我也觉得痛啊。”

钓丝慢慢地上升,鱼露出来了,水从它的身边往四下直涌。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老头儿说:“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现在他已经漂到看不见陆地的海面上,跟大鱼搏斗。老人在黑夜里毫不松劲地拉住肩头的钓丝,他总是想起孩子,不断地感叹着:“要是还在这儿多好呵。”他觉得非常累乏,希望大鱼会睡去,他自己也能睡去,去梦见狮子。他高声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了。”

第二天清晨,一只小鸟停在钓丝上,孤独的老人兴奋地和小鸟讲着话。大鱼还是拖着船游动,它一次又一次跳起,虽然钓丝不断松下去,但船走得非常快。老头儿把钓丝绷紧,身子一动也不动。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了,老头儿拼命拉紧钓丝,看见它尾巴从水面里露出来,游到前面来,举止从容不迫,非常优美,老头儿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当年的威风,拼出力气来,对付大鱼最后的挣扎。鱼游过来了,他高高地举起鱼叉,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肚里,鱼往上一跳,仰身朝天,银花花的肚皮翻到水面上来。他动手去拖鱼,绑紧它,用一个套锁栓住尾巴,另一个套锁栓住它的腰,把它捆在船旁边。老人驶向了归途。

(节选自《老人与海》)

背景链接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老人跟马林鱼紧张搏斗的精彩情景。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认为的自己“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自从1952年在《生活》杂志刊登以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头两天,这份杂志就卖出530多万册。它曾在1953年获得了普立彻奖,这也使他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阅读指南

小说塑造了一个无所畏惧、行动果敢,在重压和失败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坚持奋斗的老渔夫形象,表现了“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的崇高主题。作品故事情节很简单:桑提亚哥接连出海八十四天,但一无所获。后来再次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是在归航的途中马林鱼被一大群鲨鱼吃光了,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终于无济于事,等到回到陆上时,马林鱼只剩一付巨大的骨架了。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一切普通人的遭遇和感情,同时又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漫长而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他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他最终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起来,表现出那样无畏勇气和奋斗精神,正视失败和死亡,仅此一点就展示了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代表了进步人类的整体。小说中的鲨鱼、大海,作为人的对立面象征着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因此,老人与大海和鲨鱼的搏斗就象征了人类和自然、命运以及一切外在于自身的邪恶力量的抗争。

桑提亚哥和马林鱼之间的关系还象征了艺术家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捕鱼的过程正是艺术创作过程的象征。最后一层是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本人的象征。因此说,《老人与海》正是他在艺术的王国里打到的一条最大最美的马林鱼。

评论驿站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作家讲经:冰山理论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作者也只应描写这“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这些所谓冰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部分则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第10篇

推荐一本书《老人与海》

老人与法这本书使我受益深远,读完一段又一段的铿锵有力的文字后,那蕴含着意味深长的语句,令人回味无穷,久久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一本好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拥有多么华丽的文字堆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那冷静有力的文字令人刻骨铭心,它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写出了真情实感。

《老人与海》的故事是悲观的,但

写得环环相扣。读完《老人与海》我心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一位老人是在什么心态下,八十四天没有扑到一条鱼,在生活与工作问出问题

的双重压迫,他又是如何重新站起来表达已的“震撼”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残酷的事实?

老人圣地亚哥家境清贫,但他依然保持了颗乐观的心理。在不生被大家认同的情况下,第八十五天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它大的出奇,但老天爷仿佛在与圣地亚哥开玩笑,回去的路上,又被几只鲨鱼攻击,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个骨架。

在饱受挫折与磨难后,圣地亚哥已经练就了所,以然的心理。充份体现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这一个悲壮的故事与海明威目己的生活也相关联。海明威死的很惨烈,他是自己用枪口对准一的嘴开枪自杀的。

但海明威却懂得以书激励后人。鼓励所有遇到困难的人勇往直前。不要退缩,到达彼岸的巅峰!

第11篇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独特品质

一、《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创作的小说,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晶,也是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并帮助海明威获得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及数条鲨鱼在离海岸很远的湾流当中搏斗的故事展开。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未钓到一条鱼,但他不肯认输而是继续坚持奋斗,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比他渔船还大的大马林鱼。虽然经过两天两夜奋战之后,老人终于将大马林鱼杀死,但许多大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经过搏斗,老人的马林鱼仍难逃被鲨鱼吃光的命运。最后,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巨大的骨架,他回家后躺在床上,只能通过梦境来回忆往昔那美好的光景。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讴歌了人类独自迎接挑战的决心以及坚持斗争的巨大勇气,塑造了一位宽厚仁慈、坚韧不拔的老人形象,老人身上的独特品质值得世人细细品味和深入挖掘。

二、《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独特品质

(一)面对挑战的勇气与耐力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无疑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他在环境恶劣的大海上顽强搏斗,毫不畏惧挑战,甚至是死亡。小说中,老人已步入年迈,力衰体弱、贫穷孤独,岁月剥夺了他的一切。独自在海上航行了八十四天的他仍一无所获,海上无限复杂的情况不断挑战着老人的生命极限。老人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中独自与汹涌波涛战斗,有时还会遇到这种凶狠鸟类的攻击,当然还会有来自鲨鱼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这位消瘦而孤独的老人依然没有放弃、没有低头。在被鲨鱼围攻之时,勇敢的老人独自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顽强抗争,他身上的巨大勇气令人折服。

除了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巨大勇气之外,老人身上呈现出的不懈斗争的耐力亦令人钦佩。在汹涌的大海上独自航行,老人圣地亚哥不仅需要忍耐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还要承受难捱的饥饿与困乏。在出海第八十五天时,圣地亚哥终于钓到一条他见所未见的巨大马林鱼。但是,这条马林鱼并不肯就范,它不断掀起巨浪、拖拽渔船。然而,即便是孤立无援、吊绳勒进了肉里,老人仍未放弃。他虽然很痛苦,但依然不承认这是痛苦,并坚持要“让它知道人有多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勇敢的圣地亚哥经过两天两夜与大马林鱼的不懈较量,终于将它杀死。然而,在返航的途中,贪婪而凶猛的鲨鱼围攻而来,孤独无援的圣地亚哥只得通过刀子、鱼叉、船桨、舵柄、帆杆等武器与硕大的鲨鱼作战,他忍耐着疼痛与孤独,向充满危机的大海、贪婪凶残的鲨鱼发起挑战。在这场血腥的战斗中,圣地亚哥没有低头妥协,而是用巨大的勇气与耐力毅然抗战到底。正如老圣地亚哥所讲,一个人并非永生俱来就是被打败的,你可以从身体上摧毁一个人,但你却无法彻底将他击垮。

(二)征服磨难的乐观与豁达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一位普通老人,正如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到的“Everyone”,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征服磨难时的乐观与豁达却在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打上了光辉的烙印。作为一位普通的老渔民,圣地亚哥常年生活在海边,自食其力,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并在单调乏味的日子中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这是小说中老人乐观与豁达品质的初现。当他在海上受伤时,他伤感无奈,但仍旧没有放弃乐观的精神。他安慰自己道:“手很快就会好的,我已经让手上的血流干净了,海水会将它治好的,那些海湾里黝黝的海水就是最好的药品”。大海里危机四伏,到处弥漫着凶猛的味道,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圣地亚哥并没有抱怨,也并没有退缩,反而认为大海中“既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故人”。

在《老人与海》当中,海明威使用大量笔墨描绘海上的险境以及大自然的博大,这些自然场景的描写不仅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陈,也烘托了圣地亚哥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品质。在险恶的大自然中他并未惧怕,反而享受将自己放纵于其中的乐趣,即便是在身处险境的时候,圣地亚哥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大海上的生活孤独寂寥,圣地亚哥通过自言自语或是大声歌唱的方式取乐,甚至对鸟儿说“如果你喜欢,那就呆在我的房子上吧,亲爱的鸟儿”。当老人身处险境时,他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获得孩子的帮助,并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慰藉自己的心灵,虽然这种超越现实的想法并不能得以实现,但他还是用这种渺茫的希望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乐观地在困境中战斗。

(三)困境中的自信坚定、永不言败

自信坚定、永不言败是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又一重要品质,这种品质使他坚持奋力斗争、藐视对手。这种自信坚定并不是老人对自己力量的盲目乐观和夸大,而是在对自己顽强拼搏的勇气与耐力的确信。自信坚定与永不言败的独特品质帮助圣地亚哥经受住重重考验与磨难,不被命运击垮,赢得世人的尊重与敬佩。

在小说开头,逐渐走向暮年的圣地亚哥不再健壮有力,孤苦伶仃的他独自居住在小木屋中,只有邻居家的孩子马诺林会偶尔过来探望。即便如此,年迈的圣地亚哥也没有受到命运的眷顾,反而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在幸运大门之外。但这位“背运”的老人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更加充满斗志与信心。在海上苦苦航行八十四天仍毫无所获时,马诺林问老人能否强壮到捕获一条大鱼时,老人自信地给出肯定的回答,并告诉了马诺林很多富有智慧的策略。在航行的第八十五天,老人对马诺林说“今天我特别有信心”,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说明老人并没有被失败和质疑打败,而是自信坚定地与命运作积极斗争。当老人如愿以偿捕获了一条比他渔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之后,他坚持斗争到死也要将它制服,并坚称“死也会与它一道儿”,在与大马林鱼的斗争结束之前,他永远不会倒下。

当凶残的鲨鱼出现时,故事进入了,老人圣地亚哥身上那自信坚定、永不言败的品质也发挥至极致。当圣地亚哥终将大马林鱼杀死后,还没有享受片刻轻松,成百上千条的鲨鱼就涌来蚕食他的战利品。来不及惧怕的圣地亚哥开始绝地反击,早已精疲力竭的他此时就像子弹被上了膛的老兵,精神百倍。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与鲨鱼作殊死搏斗。虽然那条巨大的马林鱼最终仍被啃食得只剩骨头,但圣地亚哥在困境中那种永不言败的品质和无坚不摧的士气早已让他在精神上满载而归。

(四)面对失败的高贵傲骨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斗争对象是大马林鱼和各种凶残的鲨鱼。当他在海上捕获大马林鱼后,他十分兴奋,因为这么巨大的马林鱼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当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后,他认为这是他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乐事。然而,真正的对手却在老人精疲力竭的时候出现了。在返航的途中,老人先是遇到了一只凶猛的鲭鲨,老人用鱼叉将它扎死。但这只鲭鲨不仅将大马林鱼吃掉四十磅,还将老人的鱼叉带走了,这让老人损失惨重。老人的困境并未因为这只鲭鲨的死亡而终结,随后又有四只拉诺鲨和一只铲鼻鲨扑来。在老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即将被打垮的时候,他真的希望不必再战斗了,但是成群结队的鲨鱼再次涌来,老人不得不用尽最后的力气与这些凶残的猛兽作最后的搏斗。在与鲨鱼作斗争的时候,老人甚至还赞美他的这些敌人,称赞他们美丽而崇高,见什么都不害怕。

在殊死搏斗之后,那条巨大的马林鱼还是被凶猛的鲨鱼蚕食一空。看着大马林鱼的残骸,老人觉得自己终于被打垮了,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当他快到家时,那种被击垮的挫败感再次袭来,但这次,老人却“感到舒坦了,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舒坦”。当真正到家之后,老人对马诺林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但马诺林安慰老人说“它们没有击败你”,“你是顶好的渔夫,顶呱呱的只有你”。虽然,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当中输了,但是马诺林还要和他一起出海,他们将一切安排妥当,只等着风停之后便继续出海。

圣地亚哥虽然输掉了与鲨鱼之间的斗争,但他并不渴望被保护,也不乞求得到他人的怜悯。即使是遭遇了失败与打击,他也毫不气馁,不向恶运低头,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成为胜者,成为强者。虽然他并未赢得较量,但他并未失掉自己高贵的人格,虽然他并未完成斗争使命,但他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虽然在体力上他输掉了,但他在精神上从未投降。他失掉的是,那些毫无目标、毫无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老人勇敢地面对了失败,承担了自己失败的后果,他在物质上失去的一切都已转化成为他精神上富足的品质。

结语

海明威笔下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挑战中拥有勇气与耐力,在征服困难时无比乐观、豁达,在困境当中自信坚定、永不言败,在真正面对失败时不向厄运低头、高贵傲骨。《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虽然孤独、虚弱,但这个英雄形象却向世人展现了当我们在遭遇困境和挑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品质。这位打不垮的“失败者”鼓舞了许多逆风前行的人们,启发我们在逆境中应勇于接受挑战、永不退缩,同时应敢于承受失败,直面前方。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万亭,武文胜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赵卫红,徐媛媛.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人物特点解析[J].芒种,2015(01).

[3]王.从人文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精神的内涵[J].语文学刊,2013(12).

第12篇

[关键词] 电影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硬”;圣地亚哥

海明威在名著《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执著顽强的“硬汉子”,电影 《老人与海》又把这种人物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主人公圣地亚哥 从文学作品中“硬”到了电影屏幕上。

文学《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一)执著前行

老渔人——圣地亚哥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和岁月已经把这位打鱼的老人折磨得“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可是他的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故事开始时,老人正赶上“背运”,整整八十四天没打到鱼了,就连和他在一起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时离开了他,但他并未丧失信心,而是决定到远远的海上去打鱼,以完成“他生来要干的”任务,因为作为一个渔夫,他的全部尊严和光荣在于他能否完成这个任务。于是,老人就在月色中,一个人驾着小船执著地向茫茫的大海驶去……耐心地在大海上搜寻着、追捕着……

(二)坚强不屈

老人在第八十四天中午时钩住了一条他要战胜的鱼类,可是那条鱼,反倒连船带老人一起拉着,向平静的海面漂游而去。一天过去了,那鱼并无疲倦之意,但是老人并不气馁,他坚信“不管它是身子有多大,总不能把我这船永远拖下去”,而且他已决定死也要和它死在一道儿,他坚信它能撑多久,他就能撑多久。不久,那鱼把“钩丝猛地一拉的时候”,老人的手也被划破了,而且不一会儿抽了筋,真是祸不单行:什么疲劳啦、饥渴啦以及那疼痛啦,都无情地折磨着他,但他仍然坚持着、忍耐着。

坚持、等待,直到第二天午后,那条神秘的鱼才第二次露出了水面,老人又兴奋又激动,可是鱼又潜入了水中。

在太阳第三次升起的时候,老人忍住一切苦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下的力气统统用来对付鱼在死之前的挣扎,终于它死了,老人胜利了,但他已是精疲力竭了。

(三)顽强反抗

在凯旋而归的途中,凶狠的鲨鱼们又跟老人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的战利品被咬去了大约四十磅,而且更糟糕的是他的渔叉连绳子都被带走了。“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他把刀绑在桨上向鲨鱼扎去,刀断了,他就用桨,用舵把,用短棒,用一切可以用来敲打的东西与鲨鱼们搏斗着,他决心跟它们拼到底,他就是这样不服输的人。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船游来,他又跟它们斗起来,结果整条死鱼肉都被鲨鱼吃掉了,老人这时“反而感到了轻松了”,什么也不再想地驶着船,“灵巧地往自己的港口”开去……次日清晨,在路边的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

这就是海明威笔下最成功、最鲜明完美的不屈不挠的“硬汉子”形象。他是在“人生”这个大海里与“厄运”顽强搏斗中,以失败而告终的,是在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光荣”中失败的,他的信心和希望却始终未曾破灭,他从未向失败屈服,而是勇敢面对失败,他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他永远不会失去人的尊严,他在精神上永远是个胜利者。

电影《老人与海》中人物个性的升华

文学作品中,海明威按照自己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坚强刚毅、士可杀不可辱的“硬汉”人物性格,当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时,导演在尊重文学主题的同时,把人物性格的刻画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用特殊的布景来渲染天气的恶劣,反衬老人(圣地亚哥)的执著,选择了大海这个生存环境,鲨鱼是一股恶势力,马林鱼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和欲望,狮子是能创造奇迹的象征。

(一)人物形象的刚毅

在人物选择上,电影《老人与海》选择了一个历经沧桑、肤色棕红、眼睛湛蓝的老人作男主人公圣地亚哥,他的眼睛大大的并且炯炯有神,目视前方,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聚而不散,鼻梁笔挺,处处渗透着执著、干练、刚毅、坚韧。这样给了观众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从表情、神态上都使观众感觉到了一种硬气、倔强。

另外一个人物的选择是非常可爱的孩子马诺林,他是老人的同伴,这个小人物一出现就给观众留有一种天真可爱的感觉,小人物是服务于大人物的,一个孩子肯定是坚持不住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第40天没有打到鱼的时候马诺林离他而去,而老人在出海的第85天才打到鱼,从马诺林没有信心坚持下去而选择放弃这个情节,导演反衬出老人的信念和顽强,这种反衬只有看到影片才能真切感受得到,因此我们说电影是活生生的再现文学中的情景。

(二)大海反衬坚持不懈

大海——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大海在整部影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人公第一位,大海第二位,有

海才有鱼,海为他提供了施展坚毅和顽强的场所,影片中的海水是湛蓝色的,并且我们会多次看到海水的镜头,这让我憧憬到海水是美好的,老人的工作环境是美好的,老人认为大海是:“仁慈的,美丽的,影片布置了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的平静祥和的自然环境,圣地亚哥与鱼鸟做伴,和风水对话,这是大海的一部分,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鸟儿一面点水搜寻,一面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因此这个生存环境是美好也是可怕的,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需要勇气和毅力。用双重性质的大海来考验老人的耐力和韧性,这是影片的又一成功所在。

“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在老人执著的等待和守候下,终于捕捉到了一条大马林鱼,马林鱼象征着希望和欲望,老天对老人不薄,在他顽强的等待中,终于给了他回报,最终老人捕到了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影片中的小船既小又破,在的海面上飘荡,圣地亚哥驾驶着小船来回飘荡,给观众的感觉是能打到鱼吗?小船随时都会被突如其来的大浪打翻打沉,环境如此恶劣,圣地亚哥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终于捞上来了大马林鱼,巨大的马林鱼,眼睛瞪得溜圆,身体肥大,比老人的船还长两英尺,老人使劲全身力气将鱼拖上船来,这一动作的刻画十分逼真,马林鱼笨重干拖不动,老人蓬头垢面,龇牙咧嘴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往上脱,“一二一,嘿呦嘿呦”最终把马林鱼拖上来了,鱼上船了,老人也没力气了,倒在了船的一边,此时马林鱼硕大的身躯一颤,小船晃个不停,差点把老人甩出船去,然而老人是幸运的,没有被甩出去,影片中从老人捕到马林鱼,捕到了希望到老人拖鱼上船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渲染了老人在拖鱼上船过程中种种的障碍和重重的困难,体能体力的不足,外界因素的干扰,无不说明收获到希望是多么难,然而老人胜利了,他战胜了恶劣的外界环境和客观的屏障,这些障碍更深刻反映出老人性格倔强、坚韧、不服输的一面,形势越严峻他越不气馁,外界的干扰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人定胜天。

(三)恶势力烘托不屈不挠

幸福是短暂的、美好的,有时长着翅膀会飞,大海又是残忍的,海里不仅有马林鱼,还有大鲨鱼,鲨鱼代表着恶势力,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袭来,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屏幕上再现的大鲨鱼虎视眈眈,张着大嘴径直冲老人的小船袭来,用锋利的牙齿来啄老人的破船,倔强的老人怎么能放弃等待已久的胜利呢,当然是顽强的反抗,动作迅速地保护马林鱼,可是老人势单力薄,体力不支,鲨鱼势力强大,咬着马林鱼拖着老人的船往前走,孤立无援的老人没有放弃,使尽全身力气保护着捕到的希望,眼睛死盯着残忍的鲨鱼,时不时地用绑了刀的船桨来击打鲨鱼,搏斗的时间安排紧凑集中,精彩纷呈,聚焦了观众的眼球,使观众无不被老人的顽强而折服,带刀的船桨被鲨鱼咬掉了刀,老人便用船桨来拍打鲨鱼,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鲨鱼在抗争的同时把马林鱼吃得只剩个骨架,尽管如此老人仍没有放弃,我们在憎恨老天的不公的同时为老人失望落空而感到惋惜,影片的情节是老人失败了,一败涂地。但给观众的感觉老人是胜利的,战利品可以丢,希望可能被恶势力蚕食,但是老人的气节没有丢,骨气仍在,意志品质相当顽强,在观众心目中他是胜利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与恶势力抗争的过程,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但圣地亚哥做到了,以不屈不挠的性格做到了,这是影片《老人与海》烘托反衬出来的。

文学《老人与海》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鲜明的、成功的,这是作者海明威个性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源于他在古巴时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所以海明威在人物选择和性格描写上是成功的,刻画出一个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倔老头。

然而,能写出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一回事,演出精彩的电影是另外一回事,海明威在文学《老人与海》中把圣地亚哥人物性格刻画得出神入化,这就对电影《老人与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把圣地亚哥硬汉的风格活灵活现在银幕上,如何再现、深化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这都是电影《老人与海》要事先考虑的,然而电影《老人与海》做到了,首先在主人公的选择上,导演选择了面如刀刻般的老人,眼神犀利,炯炯有神,目光执著,肤色黑红,发型随意,从人物的外表处处体现出倔强坚韧的性格,使观众一上眼就感觉出一个倔老头,在背景的选择上,影片呈现了蔚蓝色的大海,既是美好的生存空间——老人维持生计、赖以生存的环境,又是老人失去胜利品的地方——失去了马林鱼的战场,大海的双重身份使得我们更多觉得它是“后海”,在恶劣的环境中圣地亚哥仍然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还是捕捞上来了象征希望的马林鱼。善变的大海反衬出老人的坚持。鲨鱼代表着恶势力,他们想通过捷径抢夺老人期待已久的果实,影片中的鲨鱼至凶至大,不止一个,虎视眈眈、穷凶极恶,但老人无所畏惧,顽强反抗,镜头多处定位到老人干练、迅速反击的动作,这不是一般的不屈服,尽管最后灯光定位到老人拖住的被鲨鱼啃下的骨架,但仍不失老人强悍的坚持。影片对老人和鲨鱼搏斗的反复回应彰显老人的顽强。

影片通过对大自然——大海,希望——马林鱼,恶势力——鲨鱼等的浓妆淡抹烘托出老人倔强、果断、坚持、顽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硬汉”风格。使得观众从活生生的电影中体验到了老人足够“硬”的一面,把文学作品中的“硬汉”风格刻画得真真切切,淋漓尽致,生动逼真。使观众不得不被老人的个性所折服,男人就得这样,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消灭我使我不存在,但是你打不掉我的骨气,人死气还在,这就是我们眼中的“纯爷们儿”。影片对主人公个性的烘托和升华是成功的,能把出色的文学作品推到一个高度,这是别具匠心的。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反衬对于激励现今的青年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海观.《老人与海》译后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 [美]杰弗里·迈耶斯.海明威传[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89.

[3] 董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性格”[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