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经贸

世界经贸

时间:2023-05-30 10: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经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经贸

第1篇

记者:听说你当过《经济经纬》主编,现在是《国际经贸探索》的主编?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萧红:那是2002年,我在河南财经学院担任《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主编。受“孔雀东南飞”思潮的影响,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寻求发展,正赶上该校在全国招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我的简历和工作经历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机遇加努力,通过竞争上岗担任《国际经贸探索》主编,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岭南闯荡。我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进人才中第一个从校外招聘来的中层干部,屈指算来已有9个年头了。

记者:近lO年《国际经贸探索》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办刊宗旨是什么?

萧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1995年由原隶属于教育部的广州外语学院与隶属于外经贸部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是全国重点高校。《国际经贸探索》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并编辑出版的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的专业性月刊。创刊于1985年1月,当时刊名是《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1991年起更名为《国际经贸探索》。1992年以来连续5次入选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位于国际贸易类核心期刊的前三名;2010年又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入选为多家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来源期刊;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30佳社科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践、宣传和贯彻党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报道和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介绍对外经济贸易知识,交流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着重研究和阐述国际经贸理论,以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依托广州国际大商埠,资讯网络辐射全国,沟通世界:联系粤港澳台实际,勇于探索新问题,总结介绍珠三角外经贸的成功经验。其特色是:学术性、专业性、导向性、外向性。创刊26年来,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爱,刊物转载率及引用率持续上升,发行量稳步增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记者:我知道“粤港澳经济”栏目在第三、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均获得“特色栏目”,在办好特色栏目“粤港澳经济”的同时如何兼顾其他?

萧红:栏目的设置是期刊办好的关键,也是期刊层次和水平的标志。根据现实特点和客观需要调整栏目,使之不断优化。《国际经贸探索》主要栏目有国际贸易、经贸论坛、粤港澳经济、跨国公司、经贸实务、经贸法规等。在继续保留原有栏目的同时,又开辟了“宏观经济学”、“争鸣与探索”栏目;面对众多中国入世后各行各业的对策,开辟了“WTO专题研究”栏目。

主要刊登具有原创性的外经贸理论实证研究文章,以及学术思想评论文章,同时在内容范围上亦兼顾国际工商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税收及关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与争鸣文章,并深切注意社会学跨文化交流、电子商务等交叉学科对外经贸的影响。尤其是“粤港澳经济”栏目研究成果颇丰,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获得了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记者:期刊界有句行话“好期刊必有好主编,好主编成就好期刊。”请您介绍一下如何通过选题设计、栏目设置、内容取舍,引领自己的团队将办刊理念与期刊的定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期刊注入生命和灵魂,从而形成期刊所独有的品位和特质。

萧红:主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负责任的期刊主编不只是在本学科领域要有很高的威望,还应当有能力,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主持期刊工作。《国际经贸探索》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应运而生的,它基本上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26年来,《国际经贸探索》已成为一份在外经贸系统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出版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全国经济类期刊包括财经类院校学报等学术期刊林立,《国际经贸探索》要想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出击,推陈出新,争取读者,占领市场。为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以为,《国际经贸探索》需要改进,内容应不断充实。因此,我们决定2007年起,《国际经贸探索》由原来双月刊改为月刊,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重新建立我们的学术顾问――增添国际顾问,充分发挥编辑委员会作用――坚持每年召开编委会制度。

我们希望通过改版、加大学术顾问班子的国际化力度能使《国际经贸探索》与时俱进,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早实现期刊国际化,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对外经贸事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服务。

刊物办的质量如何,除了学校学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行业标准与机构评价来反映,如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引用刊数、基金项目文章、学科扩散指标等,围绕着如何提高评价刊物的各项指标,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是刊物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期刊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措施。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促使《国际经贸探索》与国际水平接轨,完善了刊物编排规范化,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学术交流。更多采用海外作者文章,聘请国际编委都是衡量刊物国际化的指标。

第二,提高办公自动化,普及编辑现代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编辑部不仅改善了办公条件,优化了工作环境。同时提高办公自动化,普及编辑手段现代化。目前使用了采编系统。实现了投稿、收稿、查稿、审稿以及发稿、编辑一体化的网络化办公,并且公开,透明,使我们的工作时时接受作者、读者及大家的全程监督。此项工作在期刊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支持学科建设、协办会议。《国际经贸探索》刊物质量的逐年提高,离不开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关注,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国际经贸探索》刊物及刊物的影响,支持学科建设。多年来我们先后与校内外相关专业协办会议或帮助出版专刊。

(一)从2008年来一直参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比工作,本人应邀担任论文总评评委。

(二)支持全国2008、2009年“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本刊与《管理世界》、《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

问题》等8家全国权威期刊共同支持了该论坛,扩大本刊及大学在全国外经贸领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与作者和读者近距离接触。

(三)与本校有关单位先后联合承办了“国际粤商论坛即2009年白云国际会议论坛”;“当前金融热点高级研讨会”等。利用业余时间为新闻、管理等学院出版增刊。

记者:在实现期刊国际化方面你做了哪些努力?

萧红:学术期刊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媒介,是研究人员交流思想的平台。目前我国期刊国际化方面科技期刊比社科期刊做得好,社科期刊可以说刚刚起步,总体说是任重道远,但也不是不可以做。我已经做了初步尝试:《国际经贸探索》首先基础很好――名字好有“国际”字眼;其次,文章内容全都是外经贸方面的理论、政策、实证研究――涉外经济;再次,我们已经聘请了国际学术顾问,如我们聘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孟庆轩高级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曾获斯坦福大学“杰出学术成就奖”和“斯坦福大学荣誉校友奖”,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现为我校“云山领军学者”、MBA教育中心主任。最后,尽管不多我们也登过一些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作者的文章。诚然,这些要实现期刊国际化是不够的,主编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充实编辑队伍、审稿人到稿件来源都必须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你认为办好“国际经贸探索”刊物的主要依靠是么?

萧红:多年的办刊经验证明:爱岗敬业,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学科发展,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近10年来,我们学校经济、管理、法学学科的快速发展,赋予《国际经贸探索》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学校转为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后,全校各学科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足以让人兴奋,所以我们翘首企盼《国际经贸探索》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办好一个刊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自己能够为之工作并载入史册是幸运的。

记者:近几年来,《国际经贸探索》在确立明确的办刊思路、秉承一贯的学术作风的同时,重视学术质量,以促进学术繁荣和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为己任,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赢得了一次次进步,获得了一项项殊荣。面对成绩和荣誉,你们今后准备怎样做?

萧红:我的能力有限,但是这么多年来我是围绕着提高《国际经贸探索》学术质量这个中心工作努力的,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进入某一期刊的评价机构以及获奖都不是目的。办刊物传播信息和知识,本身是要追求影响的,参与评奖既是对所做工作的总结,也是面对标准重新审视与衡量检查办刊的过程,能够获奖是有关部门对刊物的肯定,没能获奖再自我提高总会有收获的。回顾过去,面对未来,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2篇

一、重视经贸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对外经贸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其内在的共同规律;同时,又有其外在的特殊性,诸如外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关系、西方市场经济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外教师不同思想体系的关系,等等。一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够,使对外经贸教育特色不足,严重影响了经贸人才的培养。因此,未来的经贸教育,应把经贸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充分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经贸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提高经贸教育质量的途径

教学法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对外经贸教育应当符合国家教育规范,诸如,所有教学课程的设置都要具备下述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题库和配套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讲各种理论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把重点、难点放在中外经贸关系上等。在上述规范教学基础上,允许部分课程以西方经贸理论、实务为主体,尊重外教观点,并采用其教学方法。

抓好教师的教案。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其教学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教案,特别是外教的教案要符合规范。在教学中,应严格审查教师的教案内容;教案应在教研室共同讨论后形成,不可放任自流。

“堂上”与“堂下”的结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与此同时,国际经贸迅速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涌现,一些经贸问题会成为热点。因此,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通过有组织的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弥补“堂上”教学的不足。

加强教学法的研讨。定期研讨教学法,特别是外教法有助于探索和理解经贸教育的特殊性,有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老中青教师及外教的传帮带,达到提高整个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实现经贸教育目标的办法

加强经贸研究。科研是提高经贸教育水平的基础。经贸教育的科研工作要面向学科和专业建设,面向经贸事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和热点问题。学校要确立核心课程,要办好学术刊物、学报。对学术团体的研究活动作有机规划和统筹安排。

落实世贸组织规划。世界贸易组织与其所负责实施管理的协议与协定关系到我国对外经贸环境和经贸教育内容的构成。因此,亟需把世贸组织的相关内容迅速落实到经贸教育中,诸如反补贴、反倾销、政府采购、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农产品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等。

培养经贸企业和世贸组织专门人才。我国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思想和心理状态良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现代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第二,知识结构上交叉复合。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主干,以世贸组织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分支。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化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在能力结构上应多元复合。国际市场的竞争,要求参与者有较强的综合开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有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贸关系;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4-4

当今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下并行不悖地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狭义上普遍认同的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以及经济货币联盟等形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广泛深入,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展,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同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甚至提出要具备共同的民主理念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在参与国际经济的活动中,中国顺势而动,融入潮流,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实施以自由贸易区为契机的发展战略。阿拉伯世界是一个拥有22个国家、142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3.39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50多年来,中阿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阿关系的良好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而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这一关系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进行调整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基于国际贸易固有的外向型特点,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的影响,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和阿拉伯国家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中阿经贸合作关系朝着更深层领域的拓展。阿拉伯国家作为中国的第贸易对象国,其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阿拉伯国家自身的供求关系市场和支付能力,以及中国所提供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在中阿之间的贸易往来中,阿拉伯国家实际上已成为集消费、劳动力、技术和资金为一体的综合市场,这就为中阿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阿拉伯世界对我国经贸发展愈显重要,它不仅是我国进口能源的最大供应方,而且也是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从长期来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困难是暂时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前景广阔。中阿间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巨大的经济互补性为双方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当前阿拉伯国家普遍实行的工业化强国战略,将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设备、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物美价廉的纺织制品提供巨大而稳定的市场。

(一)中阿经贸论坛的成立和发展

国际和区域论坛不仅是全球流行的多边对话、交流和智力碰撞形式,而且可以形成颇具规模的消费链条和低碳经济。成功的大型论坛,不仅可以集纳高端、专业和权威智力资源,为国计民生发展和内政外交决策提供方向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判断、预测和建议,而且能着实形成以会议服务、高档消费和旅游观光为核心的内需拉动,形成论坛GDP,改善经济和就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实现以服务、旅游、贸易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阿经贸合作论坛的长期举办,必然会填补这一空白,并有望形成世界性论坛品牌。

2004年1月30日,中国外交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在开罗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04年9月14日,中阿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开罗召开,中国外交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在开罗签订“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中,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在贸易、投资、能源、科技、农业、环保、工程承包、劳务及其他项目合作;鼓励双方非官方机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社会、文化和新闻等领域合作和互惠发展。自从中阿论坛成立以来,中阿互信互利关系进一步加深。

(二)中阿经贸合作的发展走向

双边贸易不断上升,是双方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为实现持续发展,每年进口的油气不断上升。双方投资起步良好,前景广阔。

第4篇

差距与转变

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1999年排在世界货物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2.4%、德国9.6%、日本7.5%、法国5.3%、英国4.8%、加拿大4.2%,而我国仅为3.5%。排在世界服务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8.8%、英国7.6%、法国5.9%、德国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国仅为2.0%。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在其全部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52%、德国51%、日本69%、法国43%、英国48%、意大利39%。我国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也比上述国家低得多。

从资本流动情况看,我国外资流入与对外投资均小于居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1999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2755亿美元,美国对外直接投资1509亿美元;流入英国外资821亿美元,英国对外直接投资1992亿美元;流入德国外资268亿美元,德国对外直接投资505亿美元;流入法国外资391亿美元,法国对外直接投资1079亿美元;流入荷兰外资337亿美元,荷兰对外直接投资458亿美元。而中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同上述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从贸易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看,我国与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都比较低,非关税措施相对透明和稳定,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本国企业受国家政策保护比较少,存亡成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竞争能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排位落后世界水平。从国内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基础建设状况、企业管理水平、科学与技术实力、人口素质等指标所反映的综合竞争力看,目前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其排位也都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仅居于世界第29位,单项排位我国际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务水平排第42位、基础建设状况排第40位、企业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学技术实力排第13位、人口素质排第24位,总的看来都比较落后。

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除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从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看,这样一种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不可能长久维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是新形势下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首先,国际间经济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廉价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增长更多地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许多出口产品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竞争和反倾销威胁。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其次,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递减,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的潜力已经有限。只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服务含量,才能保持和强化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势头。第三,我国外经贸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的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只有大力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第四,粗放型外贸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今后将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中环保要求的制约。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才能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告别短缺经济阶段,外贸的地位、作用已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相协调,使国民收入实现最大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进出口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外贸宏观调控和管理必须以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最基本要求,依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外贸的更大发展。由外经贸大国向外经贸强国转变,是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争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国迈向外贸强国应坚持的基本方针: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并举;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十五”到2010年目标

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环境,“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商品进出口继续以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下为“十五”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1)商品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7.5%-8.5%之间,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700亿—7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达到3400亿—36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3%上下,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将达到1700亿—18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以上,2005年出口总额将接近7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九五”期间的水平,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460亿—500亿美元。(3)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2%-15%之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左右,2005年营业额将达到260亿—280亿美元。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仍将努力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出口将超过45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将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30%。我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3.5%扩大到3.8%左右,商品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6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1.8%扩大到2.0%左右,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10位;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第1的地位。

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我国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基本方针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建设一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对外经贸工作中应当强调和坚持以下基本方针。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封闭和畏惧竞争只能导致更大差距。因此,要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意识,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外经贸发展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适度地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在保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行与跨国资本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吸引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地对待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资本将大举进入我国这一现实,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方面,限制其消极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和共同发展关系。

第三,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几方面工作并举,互为促进和补充。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是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当了解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维护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权益。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大力推进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

第四,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科技兴贸计划。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实现外经贸持续和有效增长的基本要求。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继续实行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培植适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的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保险等对外经贸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的开发和应用。

第5篇

吕福源谈会议意义

7月14日,商务部长吕福源在京接受中央主要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于中国来说,举办此次会议意义重大。

他说,此次会议对确定未来亚欧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加强亚欧经贸关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增强中国同亚欧会议成员的经贸关系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一次较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减少SARS疫情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吕福源说,目前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的重大议题都没有取得预期进展,在新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举行前夕,亚欧经济部长共同商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出现的问题,将向会议发出积极信号。

这次会议上,与会经济部长还将就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欧盟东扩的影响、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讨论,从而推动亚欧经济合作的进程,对促进中国多边经贸合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吕福源说,中国将通过积极参加亚欧会议的各项活动,巩固并加强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良好经贸关系,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吸引更多对华投资并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他特别指出,此次会议的地点选在大连市召开,旨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促进东北地区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发展。

易小准谈会议筹备

此前,7月4日,商务部国际司司长易小准也专门就亚欧经济部长会议的筹备情况举行新闻会。据易小准介绍,与会代表将围绕全球经济形势、亚欧经贸合作、世界贸易组织等三大议题,共同评估当前重大事件对亚欧经济的影响,制订对策以应对世界经济低迷的挑战,恢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易小准说,从世界范围看,此次会议面临一些新情况: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仍需做出很大努力;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SARS疫情的发生对全球和地区经济增添了新的不利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步履维艰,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峻挑战;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欧元的启动和欧盟东扩也对亚欧经济合作提出新的议题。

据介绍,预计届时出席人数将在300人左右。

大连借势展开商贸活动

第6篇

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张玉卿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外经贸事业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方向。

乌拉圭回合形成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包括各种协定、谅解、议定书、宣言及决定等,构成了21世纪国际经济贸易法律的基本内容与主体,是各国制定国内相关立法与经贸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各国政府管理经济贸易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已满一周年。一年来,中国政府为履行世贸组织义务,享有世贸组织权利,对相关法律、法规做了全面的清理,大量的法规或被修订,或被废止或重新制定。各级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得到了世贸组织基本知识的全面培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态度是真诚的、认真的。

根据中国加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世贸组织协议,中国无论是在关税减让、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都认真、较好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审议,也顺利通过。同时,中国今年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取得了可喜的增长。事实证明,中国不但有能力履行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遵守其规则,也完全可以在世贸组织中发展自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为了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应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运用好世贸组织这个平台以及它的一系列规则,促进中国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一项长期任务。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并形成我们经济、贸易的管理与操作的模式,是对我们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充分享受世贸组织的权利,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权益,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会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为了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应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第7篇

关键词: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199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商会的权威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简言之就是网上做生意。目前,国际网络商业交易额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世界市场变得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中国“入世”,可以从根本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加入WTO后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子商务,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世界同行的挑战,但从世界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从1993年起,欧共体的贸易方式已正式大量使用EDI方式;1999年,欧洲15国又开通了国际电子商务网。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国内贸易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贸易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1997年3月亚太经合组织40国在日内瓦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

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在1999年初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世界电子商务方式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大趋势,不能及时调整对策,我们将被开除国际贸易的球籍。”

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从目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国内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渠道: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因其有着良好的商誉,加之本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之能够较容易地把其原有的整个供应链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向其他公司包括中小企业开放它的这一渠道;二是新兴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所以国际贸易方面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是将是新创的电子商务网站。事实上,这些新兴网站在目前和今后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和将要承担起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有关媒体调查表明,42.6%的企业目前已是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27.3%的企业正考虑在有关网站注册,另外有30.1%的企业目前还无此打算。在所注册的网站中,40.2%的企业是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注册,29.8%的企业是亚洲资源的会员,23.6%的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网注册,21.5%的企业选择美商网注册,15.4%的企业在阿里巴巴注册。

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学习和借鉴是不够的,盲目照搬就更会走入岐途。

2、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阶段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经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好处很多,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两增三减”,即“增加贸易机会,增强客户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产品周转时期,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外经贸企业将是国内最先进的开展企业与企业方式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因为: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如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具了解,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优秀的外经贸企业已迫切地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贸易机会,减少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外经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好。外经贸企业员工授教育程度高,外语水平好,而且已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企业管理。

第8篇

核心提示:特朗普反对的是不可持续的现行全球化模式,而不是全球化本身。

特朗普时代的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激化?几乎从去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日起,这就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话题,但有些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审视。

首先,作为一个生意遍布全球多个国家的商人,特朗普对全球化利益的感受远比专业政客深刻,他反对的是不可持续的现行全球化模式,而不是全球化本身。因为美国财政、贸易“孪生赤字”如此巨大,而且还在继续快速膨胀,动大手术改革调整势在必行。而且,也只有美国宏观经济稳定可持续运行,才能保证中国对美经贸、乃至整个中国对外经贸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近来的一系列对华不利贸易争端裁决,基本都是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发起的,每项贸易争端从发起到裁决通常要一两年,能够算到特朗普政府头上的对华贸易争端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

第三,特朗普从竞选以来确实围绕对华经贸发表了一系列刺激性言论,但特朗普的主张本质上是一个帝国在过度扩张之后主动收缩以求固本培元,他是在以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战术开展战略性退缩;也正因为他的根本目标是重振美国实体经济,夯实美国经济基础,所以,他上台给中国经贸带来的不仅仅是争端风险上升的不确定性,更有广大的潜在商业空间。

最后,尽管我主张中美努力探索双赢合作,但我也并不十分担心中美经贸争端的杀伤力,希望美国有些人不要自以为可以凭借中国对其巨额出口,以大规模贸易战要挟中国接受不合理的经济索求。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中国经济当前的体量,中国经济的目标,已经从此前单纯的“赶超”转向兼顾“防范被赶超”,如果发生无可挽回的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下滑,只要能够保证增长实绩与主要竞争对手横向比较相对较好,我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会上升、所占份额就会扩大,就仍然有利于我们“防范被赶超”。

这已有过先例。如果没有索罗斯在1997年挑起东亚金融危机,中国怎可能那么快在东亚新兴经济体中脱颖而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结果,同样是显著提升了中国经济贸易在全世界的份额:2007年,中国实际GDP占全世界10.8%、新兴市场的24.8%,货物服务出口占世界7.8%、新兴市场的23.2%;到2015年,中国实际GDP占全世界17.3%、新兴市场的30.0%,货物服务出口占全世界11.6%、新兴市场的31.7%。

近两年,全球贸易下滑,中国经济减速,但中国贸易占全球份额依然在提升。根据世贸组织数据,以美元计价,2014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增长0.3%,中国增长6.1%,美国增长2.6%,欧盟增长3.7%(其中德国增长3.4%),日本萎缩3.5%,被许多西方舆论捧为有望赶超中国的印度增长2.5%。2015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萎缩13.5%,中国萎缩2.9%,美国萎缩7.1%,欧盟萎缩12.5%(其中德国萎缩11.0%),日本萎缩9.5%,印度萎缩17.2%。

既然即使发生上述最糟糕的状况都无损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无损于中国兼顾“防范被赶超”的目标,中国未淼拿骋渍端谈判对手们,最好还是不要以为全面贸易战的恐吓能把中国吓倒,有话好好说为妙。

第9篇

这六大机构是国际上最主要的经济机构,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承担着协调全球经济秩序的重要任务,它们曾为战后国际经贸治理秩序的重建和维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些国际组织遭遇了包括发展战略、治理机制在内的多方面困境,并引发国际社会对改革其治理机制和加强协调合作的诸多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特征,国家、经济体之间金融贸易联系逾加紧密,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多样且扩散迅速的情况下,防范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更需要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发动机之一,中国协调推进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通过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改革来引导全球经济迈向更加公平的新平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组织协调合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1.WTO争端解决执行难

十余年来,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一直没能取得有效进展,已直接影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各国政府首脑眼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世贸组织皇冠上的明珠”――争端解决机制(DSU)面临执行难的困境。当事方经常延长执行期间,争端解决机构(DSB)无法有效监管败诉方的履行行为,而确定合理执行期限(RPT)的时间安排过长,也会影响败诉方的执行。

2.经贸规则碎片化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某些高调的单边贸易改革一样,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形式。在1994年,只有47个FTA生效。到了2000年,这个数量已经增长到93个,到目前这个数字激增到了283个。

双边FTA的兴起导致了国际经贸规则呈现碎片化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碎片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由于WTO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和欧盟相信,至少在中短期内,超级FTA是增加商业利益的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些协议也可能帮助应对FTA盛行所造成的“意大利面条碗”现象,并且能M可能地在诸多贸易中增加监管规则。然而,最终将FTA演变成为一个全球性协议的基础还不明朗。很多发展中国为了能有一席之地,用他们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打赌,因此乐意与欧盟和美国签署高要求的FTA,以区别欧盟和美国其他的贸易伙伴。

3.国际组织间缺乏协调合作范式

共享信息是国际组织之间协调合作的基础,信息交换可以增强合作的信心,实际参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决议,真正做到相互协调。但目前,国际组织间的信息共享模式尚未健全。

首先,信息共享的范围较窄。2016年4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公布在税收问题上加强合作――税收合作平台,这是目前国际组织间协调合作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不仅有讨论平台,还有OECD与WTO合作的数据库。而在其他的问题上,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更多停留在相互设置观察员的程度。

其次,即使存在加强协调合作的官方协定,但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质量存在隐患。例如,在IMF和世界银行已有的协调合作协定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组织间信息交换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虽然各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核心不同,但还是存在交叉和竞争,在存在分歧时国际组织不承认其他机构信息的关联性而作出独立的评估,同样由于竞争,国际组织在向其他机构提供信息时会先做策略性的选择。因而最终影响数据的质量。

此外,由于国际组织间不存在统一数据统计的标准,各个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口径不一,单位不同。

构建国际协调合作机制的意义与影响

1.提高国际组织的工作效率

国际经贸治理中的任何一个经济现象或者国际社会问题,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多个方面考察。单一的国际组织虽然有负责各个领域的部门,但仍然很难搜集到全面的信息,反而有可能顾此失彼,违背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遭质疑。

协调合作机制能为国际组织提供信息,有助于在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的局面下减少不确定性,因而减少达成协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有关不确定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保持国际组织在机制框架内的可持续性合作。例如,在研究全球价值链问题上,WTO和OECD联合推出的贸易增加值(TiVA)数据库,在贸易基础数据的核算方面为分析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便利。而IMF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以贸易增加值有效汇率测算见长。

2.统一和落实国际经济治理规则

各国际组织专业领域的不同,例如WTO负责对世界贸易的监管,IMF主要关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委员会致力于金融稳定,但是同样都是经济领域的重要方面,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贸易领域倾销幅度、反补贴的计算;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金融的稳定。协调合作机制可以为WTO、IMF和FSB提供交换信息、相互咨询服务,以避免规则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在不同的经济专门领域避免规则冲突,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合作也有利于协调“南北”的制度矛盾。比如,WTO和国际劳工组织从成员组成机构、成立目标以及投票方式等方面为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提供了话语权,而由于历史、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原因,低收入国家在OECD、IMF等国际组织很难有自己的声音。但是通过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间接地提高了新型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规则中的话语权。例如,在“1+6”圆桌对话中,六大国际经济组织达成共识:“有必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完善和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除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际经济治理规则,更可以推动规则的实施。国家间的协调机制通过规则和决策程序的有形激励促成国家履行约定,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间接的也有这样的效果。

中国推进国际组织协调合作的战略举措

IMF在2016年下调了对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期,但却将中国的经济增速预估从之前的6.5%提高至6.6%。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堡”。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阐述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和诉求,引导国际经贸治理秩序的重构,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可持续增长。

1.构建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贸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有所减弱、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分工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反全球化浪潮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全球价值链能力建设,找到促进贸易投资增长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

目前,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全球经济的40%,且贸易也占到全球贸易规模的一半,全球价值链是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鼓励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全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缩小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能有效抵抗全球价值链的系统性风险,有助于各类经济体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提升比较优势、优化劳动分工,提高抗风险能力,打造有韧性和互联互通的全球价值体系。

因此,构建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降低全球价值链中的成本,鼓励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不H有助于降低全球价值链风险,提高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对于恢复和加速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也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G20成为协调合作的新平台

作为维护多边框架下协调一致的规则和标准,G20成为了避免国际经贸体系碎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国际实体,G20存在两个比较优势:第一,是因为G20是以国家为基础的论坛,其成员对G20的决定具有所有权,因此成员对结果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政府会被要求履行G20的决定,相比于IMF和世界银行的一般成员权利,G20决议更有影响力。第二,金融危机期间,G20比其他顶尖国际组织更容易达成共识。

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主席国,我国可以继续通过这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呼吁各国加强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摒弃那些“以邻为壑”的贸易和货币政策,将经济复苏的着眼点要放在做强实体经济上,对内推进结构性改革,对外加强国际合作。

3.推进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维护和促进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对外贸易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经济冲击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途径也越来越复杂,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本国宏观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国外经济扰动特别是政策的外溢冲击对本国调控效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当前,全球政策总体上是宽松的趋势,各国央行都有“放水”的势头。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实践证明,单靠量化宽松政策难以解决制约增长的结构,而且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不能各自为政。

第10篇

    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一、中欧经贸发展的特点

    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2.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二、中欧经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

    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欧盟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次数持续升高,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依据该组织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同样以反倾销的方式予以积极的反击。

    2.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中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力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欧盟是最早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重要性的国家,其成员国亦是设置技术壁垒最严重的国家。由于中欧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极易受到技术壁垒的封锁。欧盟的贸易政策有关中国的条文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中国入世后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作用的消失或减弱,欧盟更加依赖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标准等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保护欧盟的产业。入世后,因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中国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欧盟的各种技术标准,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必将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三、我国拓展欧盟市场的策略

    1.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大都属于中低档的商品,不适应欧盟高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提高其附加值,其别要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2.建立为外贸企业服务的预警机制

    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3.加强与欧盟的磋商,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

    小结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中欧经贸关系将会在摩擦与妥协、磋商与双赢、谅解与互信的氛围中,更加健康成长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关系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岳梅. 欧盟贸易壁垒新动态——“绿色”系列指令解析与应对[J]. 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9) .

    [2] 叶明非. 如何应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J]. 时事报告, 2006, (07) .

第11篇

21世纪伊始,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推动了世界贸易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面的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增长惠及全球,包括美国,但唯独美国把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威胁,处处加以遏制,只因害怕失去全球霸主地位。

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多极化的世界,各国的利益紧密关联,寻求长期的霸权是逆世界潮流而动,也违背全球治理的民主原则,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来的实际表现已经验证了互利共赢的理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调结构、促内需的增长措施,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7%左右的增长,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加快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是亚洲经济长期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视为全球经济中心东移的重要迹象。

此外,中国高度重视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关系。欧盟已在数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目前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拓欧亚之间更加便捷高效的贸易通道,现已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这将为欧亚双方创造巨大的商机。中国还积极发展与欧盟成员国的经贸关系,近期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签订经济贸易合作协议,与非欧盟成员国瑞士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而在亚信峰会期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长期供应天然气合同,推高中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取得可喜的发展,中国承诺帮助非洲建设铁路,公路,航空三大网络,连通非洲各国,促进非洲各国的复兴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和遥远的拉美国家经贸合作也毫不逊色,同秘鲁,智利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金砖国家巴西也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计划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分步走,先试行海外人民币交易中心,待条件成熟时最终开放资本账户。该计划条件已日趋成熟。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但这样又会被美国视为对美元霸主地位的挑战,多了一个封锁贸易航道的借口。中国只能靠多边贸易规则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多边贸易体系被公认为全球贸易主论坛,它有一套较完备的多边贸易规则、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起到动员舆论、遏制保护主义蔓延的作用。当然,这个体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所有成员的支持。当前面临棘手的难题是多哈回合久拖不决,有被边缘化的隐忧。中国作为坚定支持者应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力推年内达成协议,恢复多边贸易制度的活力,加速全球经济复苏。

第12篇

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伴随着美国一系列金融机构的破产和重组而升级为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具有相当强的扩散性和传染性。在短短的几个月里,金融危机就从美国国内扩散到欧洲、日本等地,进而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受到冲击的领域也从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蔓延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在危机影响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全面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金融领域受影响有限,但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影响较大,也出现了不少困难。

短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范围内金融流、贸易流、资本流萎缩,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过去,短期内国际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长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危机造成美国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西方国家出现“再制造业化”思考;各国争相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等。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存在深远影响,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仍然没有改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世界经济形势的快速调整和发展需要我们迅速积极应对,增强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而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不变”又要求我们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因此,外经贸政策应该兼顾“变”与“不变”,即政策既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性,又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危”中有“机”

国际金融危机既给我国外经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同时也为外经贸政策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就可以转“危”为“机”,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大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基础。

第一,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后危机时代外经贸政策的主轴。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大幅下滑,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各界对于外贸地位和作用也出现了不少争论,甚至一些本来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同意见。认识上的分歧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无法迅速地了解中央政府危机应对政策的目标与意图,从而造成政策措施出台后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和低效率。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外经贸领域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外经贸、推动外经贸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有争论是好现象,只要我们能够汲取危机的教训,更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统一各方的思想认识,就有可能形成更为科学、更加适时中国实际的后危机时代外经贸政策。

第二,暴露了外经贸体制的若干问题,便于我们对症下药。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给我国外经贸带来了冲击,另―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外经贸体制的若干问题。如外经贸政策调整缺乏统一的协调主体,调控职能与权力分散;调控手段不集中且较为传统;调控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政策设计缺乏差异化,政策出台没有适应期,许多政策尚待细化与完善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和改革,而且在危机压力下,以前某些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也有可能得以解决。

第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更为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变得更为紧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加快”,这反映了在危机冲击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有力地推动和加快了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为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危”为“机”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的基本思路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外贸政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于两个转变,即如何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由中低端制造业中心向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曾经崛起的大国无一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强国。而贸易强国与制造业中心两者相互支撑,互为前提条件。没有贸易强国地位和强劲的外需(世界市场),就不可能形成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而没有强大的工业化基础和制造能力,也不可能取得贸易强国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中低端工业产品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巨大的贸易规模也反映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应该说,贸易强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是我国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我们也已经具备了成为贸易强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基础。因此,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由中低端制造业中心向高中低端全面发展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

上述两个转变实际上又是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我国现有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1)扩大出口是靠低工资、低价格和出口退税等政策实现的,国际贸易顺差偏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这样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及外贸发展方式难以持续;(2)外贸增长高度依赖物质投入,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3)外贸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概括起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外贸“由大到强”、工业制造水平由“由低到高”,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二,我国外贸政策干预应“重促进、慎调控”。我国外贸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政策干预推动前述两个转变的实现。当前,我国外贸政策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两个方面。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均属于贸易领域中的政策干预措施,两者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干预的主体不同。一般而言,宏观层面贸易政策调整属于贸易调控范畴,主要由中央政府加以实施,涵盖促进与限制两个干预方向;微观政策调整与操作通常属于贸易促进,通常由官方、半官方、民间的各类贸易促进机构实施,干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外贸扩大和发展。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应该仍以贸易调控与贸易促进为主要干预手段,但干预重点应更多地转向贸易促进。主要原因在于:(1)贸易宏观调控牵涉面广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较差,不利于政策微调和适应地域差异;(2)部分贸易政策措施频繁变动降低了贸易政策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不利于贸易活动的长期开展,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加工贸易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3)贸易调控措施往往集中作用于出口环节,政策传导链条又长又复杂,政策效果不易把握,且易受世贸规则限制,引发世贸争端;(4)贸易调控措施往往与宏观调控紧密相关,政府部门间协调难度较大,各部门的政策制定目标难以统一,容易出现政策冲突。相比贸易调控措施,微观层面针对企业的贸易促进措施则较为稳妥,针对性也更强。

第三,我国外贸扶持政策应从以政府让利为主的贸易政策措施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外贸的迅速发展,我国实施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优惠措施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让利(减免税)为主要促进手段,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后危机时代,这些措施无疑存在局限性:政府让利毕竟存在极限,不可能作为促进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基础。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政策应从以政府让利为主的贸易政策措施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实际上,各贸易强国在贸易扶持政策上主要以服务为主,至少是服务与让利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贸易扶持政策可以更贴近贸易企业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政策的长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