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詹天佑课件

詹天佑课件

时间:2023-05-30 10: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詹天佑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詹天佑课件

第1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詹天佑》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

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l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三、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1)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2)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四、交流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第2篇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对工程建筑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工程理解起来很困难,若死啃书本,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三个Flas课件,即:“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图”。通过第一个课件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居庸关的山势高岩层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极为轻松地理解了什么是“两端向中间凿进法”,然后又让学生读开凿“八达岭”隧道一段,读完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结果99%的同学绘图基本正确。对他们的绘图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后,我又播放了“中部凿井法”的Flas课件,加深了他们对“八达岭”隧道工程艰巨性的感悟和对“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对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一段,我采用同样的方法先让学生读文画图,然后播放课件把难点轻松解决了。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有效激发,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获取信息大多靠具体知觉形象,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鲜明表象和抽象的语言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感知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一只口渴的乌鸦,一个瓶颈很细水面很低的水瓶,还有旁边的石子。然后,让学生积极思维,动脑思考,怎样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活跃起来,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想了很多种方法来帮乌鸦喝水。虽然有的幼稚可笑,但却充分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发散力。然后,我播放了乌鸦衔着石子喝到水的Flas,让学生明白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行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从学生各抒己见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它具有集声、图、像、文等于一身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实效。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探究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g创设情境导课,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借助语言展开想象,领悟、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了解内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课前笔者搜集大量草原美丽景色的图片,还有草原人民外出放牧和组织庆祝活动的一些视频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笔者利用班班通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草原歌曲引领下,学生欣赏着这美丽的大草原。

对于生活在的学生来说,还少有机会见到草原,更不知道草原人民的生活景象。今天,他们见到了一碧千里、翠流的大草原,听到了马蹄声、羊叫声,看到了牧民套马以及赛马的情景,还有那像管家一样尽忠职守的牧羊犬,在追赶跑散了的调皮的小羊羔。这样,通过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帮助学生感知全文,真正理解“草原的天的确比别处更可爱;草原上的羊群像绣在绿毯上的白色大花”的含义。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过程再现,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抽象知识,难以用语言直接准确表达,而这一部分知识往往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这就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过程操作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把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难点。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处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困难难点时,先让学生在自学领悟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相关内容,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设计“人”字形线路;然后,教师把小组设计的“人”字形线路通过班班通投影展台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形线路的。

巧用多媒体演示詹天佑当时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在火车的轰鸣声中,一列载着两个火车头的列车,在崇山峻岭中向东北方向前进,一个火车头在推,另一个火车头在拉;当火车经过青龙桥,一过“人”字形岔道口,原先推的火车头就变成拉,原先拉的火车头就变成了推,这样顺利解决了爬坡困难的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现出火车头推拉活动情景,让学生仿佛亲眼看到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驶进的情景,既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解决了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明白了人字形线路所起的作用,更增加了对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敬佩。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 改变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改变教师教的方式 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引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领着学生“走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灌堂灌”,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平台,让他们人人有提问的机会,人人想发言,人人争着去展示。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好课,安排好师生活动,设计好教学方法,调控好课堂气氛、课堂秩序等。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好课件,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做到在互动活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以来,笔者在加强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手、眼、脑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调动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4 增大容量,提高课堂实效

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加工,既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做板书、绘图等浪费的时间,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40分钟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大,单靠教师用板书、生字卡片等方式,让学生读、写、记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识字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去听一听、摸一摸、做一做,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1)儿歌识字法。笔者把编好的儿歌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如认识“渴”与“喝”:渴了要喝水,喝了要张嘴。再如认识“金”: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

2)字谜识字法。课件出示字谜,让学生练习填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 )”“两只底下走( )”。

3)故事识字法。

第4篇

1 片头的制作

在制作片头时,制作者通常要采用艺术字的形式,以增强片头的视觉效果。在《詹天佑》课件中,标题“詹天佑”就是以艺术字的形式出现的,其显示效果是这样添加的:1)右击该艺术字,在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对象格式”;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颜色与线条”选项卡,点击“颜色填充”后的下拉按钮,选择“填充效果”;3)在“填充效果”中选择“渐变”选项卡,再选择“颜色”中的“双色”单选按钮,在“颜色一”中选择黄色,在颜色二中选择橙色;在“底纹样式”中选择“中心辐射”。然后在标题的下方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和姓名。

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能够采取多种展示手段来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在这个课件中,作者就是通过简要的文本加以介绍,关键性图片增强视觉效果,使学生一目了然,适当的视频录像加以详细介绍等诸多手段增强课件的表达效果的。

图片的插入与编辑 图片是幻灯片经常使用的构成要素,它可以使观看者对所示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图片在幻灯片中的作用有两种:一是作为封面或幻灯片背景,对幻灯片起到美化作用;二是作为幻灯片插图,辅助说明文字信息。图片的插入非常简单:点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随后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选择相应的路径和文件,再进行选择插入即可。

在插入图片之后,接下来进行的工作就是图片的编辑。1)调整图片的大小。这主要是通过调整图片边缘的四个角和中心的空心点实现的,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图片裁切软件事先处理好。2)调整图片的亮度、对比度、色彩度。这些编辑工作可以通过图片工具栏调整。当选中图片时,图片工具栏就会自动显示。如果没有可以右击该图片,选择“显示图片工具栏”即可出现。编辑者除了进行如上操作,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着色、描边、设置透明度等操作,这时只需单击相应的按钮即可。3)图片的剪裁。一般的图形编辑软件都可以进行此项操作。同样图片工具栏也可以。点击“裁切”按钮,图片四角会显示为黑色“L”形状符号,图片边缘中间也会显示黑色的“一”字形状。当将鼠标移动到要裁剪的裁剪符号处,按住鼠标左键朝要裁剪的方向拖动鼠标就能对图片进行相应的裁剪工作了。

自定义动画 为了增强幻灯片的吸引力,在制作幻灯片时通常要增加一些动态效果,通常是通过添加自定义动画完成的。自定义动画通常都是在图片或者文本上添加。在幻灯片上添加自定义动画既可以增添图片和文本的出场效果,也可以控制被设置对象的出场顺序。自定义动画的表现效果非常丰富,按照种类细分,其包括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具体细分又有很多种,可供制作者充分选择。

如在《詹天佑》课件中包括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包含的种类就比较多,在第二张幻灯片中,作者设计得就比较巧妙。这张幻灯片既包含大量的文字信息,又包含大幅照片,但是画面只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一点儿也不凌乱。作者将文字内容比较多的作者简介用图片覆盖其下,整个画面干净整洁,一目了然。在进行幻灯片播放时,首先设置文字的自定义动画,使文字在第一时间出现,速度为快速,显示效果为“上升”。而图片的出现则设置在其后,速度为中速,显示方式变换为“轮子”。而照片的说明文字则是同相片一同出现。第三张幻灯片出现的效果就比较复杂,设计这一张幻灯片的目的是让读者认识生词并能进行组词。读者单击鼠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渐变性回旋方式出现的10个生字,然后是以同样方式出现的相应的音标。最后每当读者单击一下鼠标,从头到尾就会依次出现相应的组词。

声音效果的添加 背景音乐是幻灯片中应用音效的常用方式。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通常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将要插入的音乐文件设置成WAV、MID或MP3的格式;然后选择菜单栏中的“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在其弹出的对话框中浏览选择要插入的声音文件,此时会弹出对话框,询问是否在放映幻灯片时自动播放该声音文件,如果制作者确实想如此办则选择“是”,如果想要在单击时才播放则选择“单击”,这样在幻灯片上就会出现一个“喇叭”图标,想播放音乐时要单击“喇叭”才能播放。

视频的添加 制作者在幻灯片中增加视频更能让读者增强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该演示文稿的内涵。在幻灯片中添加视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插入视频文件;另一种是链接视频文件。第一种方式最简便直接,容易操作。使用此法将视频文件插到幻灯片后,读者只需按“继续”/“暂停”的控制按钮,就能熟练地控制幻灯片中的视频。具体方法:

1)选中幻灯片中要插入视频的位置,单击菜单栏中“插入”“插入影片文件”,在弹出的文件选择对话框中选择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文件,单击“添加”按钮即可;2)选中该视频文件,将其拖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随后弹出的信息提示直接选择“播放”或选中自动播放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将所选视频文件与该演示文稿文件放置于同一文件夹中,在演示文稿需要插入幻灯片的地方插入一图片或文字,然后将该图片或文字设置成超链接并指向该视频文件。

第5篇

一、在想象中品读焕发词语的生命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要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

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摇?摇?摇?摇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摇?摇?摇?摇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摇?摇?摇?摇流水涓涓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2: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3: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老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包含喜悦,读完后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你把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然后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大熊猫故乡的环境!

生4:我们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苍绿幽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箭竹茂密,泉水清清;鸟鸣声声应和着流水涓涓,咱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堂!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教学中,词语与精神同构,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二、在语境中涵咏感受词语的生命活力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老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死气沉沉。当词语被教师当成抒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生命的。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词语的生命活力。

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摇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摇青枣?摇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摇野葱?摇灰灰菜?摇荠菜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学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学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学生再次齐读这组词语。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词语,都和作者张洁小时候的“饥饿”经历有关。可以说,“饿”是全文叙事的一个大语境。因此,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老师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引导孩子们反复涵泳。这样一来,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小时候的张洁狼吞虎咽地吃这些植物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

三、在情感中升华获取词语的生命活力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养情感,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词语、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屏幕出示课件:

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摇要挟?摇嘲笑?摇藐视?摇毅然

悬崖峭壁?摇狂风怒号?摇高山深涧

竣工?摇回击?摇赞叹不已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

生1: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2: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给了国人一个巨大的惊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生3: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毅然接受的任务,现在,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第6篇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课件的运用也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鲜明生动的声像输入,并由此传递的清晰明了形象具体的情感信息、语言信息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了广泛的兴奋点,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复强化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电光形声的结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学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间互相转化,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殖率扩大,使教学规模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凡卡》等课文篇幅很长,每课往往需要2至3个课时,如果在CAI课件快速声像显示下,最多用1至2课时内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期末复习时,运用CAI课件出示复习题,能加大复习的密度,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AI课件的多种益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个性 培养策略

根据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全面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创新之个性就是这种教学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之个性。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有了兴趣之后,才能一心一意的进行探索与求知,才能身心愉悦地学习,所谓“乐学”,就是如此。

在笔者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想方设法地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想方设法地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游戏这一特点,用丰富有趣、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知识内容来吸引学生,以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看图说话与写话的知识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侧重于“什么人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的规范性的固定模式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为此笔者大胆采用了贴画这一形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细心观察图片或者卡通画,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看贴画想到的内容说出来,还可以进行故事接龙,这样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的方式,贴画的故事内容就很细致地被描述了出来,如此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不说,还为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奠定了良好的故事基础。运用此类方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学习语文以及学生语文科目中重难点知识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个性,让学生有条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二、巧设疑问,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拥有了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巧设疑问,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年龄都很小,而且他们对于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利用学生这个特点的话,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不成问题。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问题,要使得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关,要懂得投其所好,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笔者在小学语文课文《詹天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先给出课件,一列火车从茫茫原野飞驰而来,可是当爬到半山的时候却停了下来,我就开始问学生,火车怎么停了呢?因为山坡太陡火车动力不足了怎么办?这时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他们开始积极讨论。紧接着笔者才把詹天佑的头像从课件中导出来,讲述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找出中心句,课堂氛围空前活泼,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找到了文章的主旨,了解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也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是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氛围之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为了让学生全民参与其中,就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养成一个善于质疑,勇于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这个创新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的奖励。除了上述之外,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设计动手的内容,常见的比如参与到课堂的小游戏之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辩论或者演讲。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还可以创设合理的课文情景,利用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彩的直观的童话世界,在配上悦耳的声音,营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利用这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答。如此一来在情景的创设下展开丰富想象,对发散自身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个性都有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精神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合理的课堂组织方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目的。

第8篇

一、深情朗读,形象自生

语文教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了之后,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二、定准基调,情感自生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对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三、示范引领,创设情感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特别是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朗读的情境以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梅花魂》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尝试。课堂伊始,我问:“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以后,文章中的外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回答很踊跃,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就直接把我们带入了课文的重点段“外公谈梅花”。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段落内容。请一个孩子朗读,其他孩子评议。孩子们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并说出了自己的原因。作为教师,我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我表扬了有争议的学生,并指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并及时用上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创设”——在激昂的音乐中,我激情澎湃地讲起傲雪斗霜的梅花,在严冬里开得那么鲜艳……而我们中国又出了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呢……学生读出了“老人说梅”的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在舒缓的音乐中,我讲起了一个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并为学生范读送别的那一段,让学生描述听读时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孩子们立即泪眼婆娑,纷纷站起来描述临别的画面,说得动情,自然读得悲悲戚戚、催人泪下。我觉得自己在这一课上,利用媒体和教师语言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做得比较好。

四、朗读技巧,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读后,我示范朗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55-02

毋庸讳言,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电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学习语文。”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原先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上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加以改变了。几年来,在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这一方面我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虽然对于不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论调我并不赞同,但是在实践中我还是充分感受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课堂也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但是有些内容我们语言是无法描述清楚的,而多媒体教学,则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影音、图像等资料,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像《第一场雪》、《鸟的天堂》、《林海》描写各地壮丽山川的写景文章,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成精美的课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播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在课始就播放了介绍桂林山水优美风光的视频,这时,学生被那优美的画面牢牢吸引住了,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的描写中去感受桂林秀丽的风光,并在诵读中去感受课文语言的美,这时的教学因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效果自然比老师单纯说有效得多。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直观地呈现,情文相生,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有些课文,学生在只读文本的情况下理解起来会感到有些吃力,而只靠教师讲解又难说清楚,这时,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不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例如,《詹天佑》一文中“开在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是最能体现詹天佑杰出创造才能的,而这又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以前在教学中对于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没少花心思,但是效果却不尽理想,最后只能把示意图画到黑板上,让学生死记。后来我利用电脑,从网上搜集到了八达岭、居庸关、青龙桥的山势图,教学时在让学生自读文本的基础上,选择地形,说明理由,然后引导他们想象:如果你是詹天佑,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么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辅以用FLASH制作的示意图演示,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对詹天佑杰出才干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小学课文中利用能运用这种教法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向往奥运》、《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使语文教学与学科教学结为一体,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和生命。

对于那些内涵深刻、学生理解吃力的课文,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学科间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就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北师大版第八册《乡村大道》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郭小川的作品,课文采用诗歌的语言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课文写于60年代,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他们才四年级,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想到了一首乡村歌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为此,我请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教学生唱这首歌,通过MTV的欣赏,学生感受到乡间小路的宁静美好。在教学中,我运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先问学生最近学了什么歌,然后播放歌曲,让学生和着旋律一起唱了起来,再通过导语激情:“是啊,乡间的小路是多么迷人,一切都是那么恬静,那么美好,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同样是写乡间的路,但作者的题目却是《乡村大道》,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并随机播放配乐的课文朗诵,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感受到两篇课文在感情基调上的不同,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了伏笔,较好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这种跨学科的整合,需要我们提前备课,把握教学的进度,即要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上去下功夫,早了学生会遗忘,迟了教学无法开展,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需要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小学阶段有许多这种类型的课文,比如说《蛇与庄家》、《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和小学科学课上的食物链的章节的整合;还有《画杨桃》与美术课的整合,都是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背景和知识上的拓展,丰富文本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富张力。

有些课文,言简意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使文本的内容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灵活使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作文素材,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为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契机。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双基夯实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方法创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学生的语文基础明显不如以前学生所掌握的扎实,如错别字的增多,书写的不规范,学生的分析、概括、作文能力的减弱,朗读水平的下降等,这一系列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语文学科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掌握这门科学需要符合客观存在的学习规律,显然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有悖于学习规律的地方,那就是对语文双基的忽视,只注重人文性,不重工具性。

教师对语文双基落实的忽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有误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在新一轮课改中,不少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重视“双基”,就忽视了“人文性”,于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识字、写字、读书等任务,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干脆直接抛开识字、写字、解词、析句,而直接进行文本内容与思想解读,整节课中充斥着浓厚的人文性的感悟体验,而难得一见实在的工具性的双基教学。

二、教师缺乏规范性的指导

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参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为,在40分钟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因素,教师对“讲”讳莫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于是,我们过分强调学生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对表达规范性的指导;过分强调自由写作,对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主感悟,缺乏对重点词句的咀嚼推敲。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老师如果布置一次综合性作业的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致把文章的整体感悟谈出来,可作业的质量就不容乐观了,如拼音书写不规范,汉字的笔划笔顺不正确,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崔峦先生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那么,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如何去抓“双基”的落实,打造语文本色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而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这个基础入手,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解词、析句、品读课文。有的语文课堂不识字、不解词、课文读得少,为了追求过分的花哨,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语文素样的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月光曲》是这样导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上哪一课?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生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就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歌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是不合适。

生:我觉得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师:这个曲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ǖ),谁能用“曲(qǖ)”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

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吗?

……

看完这个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名师们在字词教学上的独具匠心。这就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啊,学生只有理解了字词的意义,才能进行读书写作。试想,一个学生,字认不了几个,句子读不通顺,成语一窍不通,何来谈语文水平。因此,一节课的重点之一――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老师都要考虑的内容。

再来看看著名等级老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把读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传出几十次朗读的声音,再加上自由读、默读、击掌踏歌读,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的量之大,面之广,给听课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像。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情,悟出了意,思维得到了训练,想像得到了发挥。所以说,只有扎扎实实的注重“双基”教学才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扎扎实实的阅读旅途,迈好成功的第一步。

二、在品读感悟中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沉淀。

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都是语言积累,用哲学上的话来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在读的实践过程中,蕴含着丰富情味的语言就会慢慢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那些彰显着生命力的语言也会像积木一样渐渐地沉淀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越积越多。

如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位老师在执教《詹天佑》时是怎样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的:

师:请大家谈谈,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师:每次读这段话,老师总是非常感动,我也想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投入地范读)。听老师读这段话时,你的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尘,一阵又一阵地刮来,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们不顾这些,坚持在野外工作。

生: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到处都是深不见底的山涧。环境十分恶劣。

师:(激情地叙述)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

生:我仿佛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间艰难行走的脚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地计算的身影。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看到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带着刚才想像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读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的词、句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推敲、品味,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使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如《草原》中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这些有意境又有诗意的语言时,语言的积淀便会慢慢在心头产生,当有一天能自如运用这些语言表情达意时,谁敢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

三、在课外知识拓展中提供语文实践的天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夯实“双基”离不开语文实践。而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当然,我们所说的“实践”不是课堂机械式的训练,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包涵着学生对学习深厚兴趣的语文实践,是学生用自己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

我们先来看一下林莘老师在执教《为人民服务》中的片段: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主席在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名言是古老的智慧,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检验,引用名言进行论证是很常见的方法。林莘老师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回忆在课内外学习、积累的有关生死的名言,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诵读,体验英雄浓重的民族情怀、感受英雄壮烈的豪情气概,激发学生对英雄之死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林老师恰到好处的评价中,学生用心、用情,读懂了主席的生死观,读懂了至理名言的永恒美。因此,拓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开了另一扇窗。

综上所述,我们要坚守与发展“语文双基”,让“语文双基”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打造语文本色课堂。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词语的晴空里深呼吸》 杨晓莉

《巧妙拓展,锦上添花》汤其红

第11篇

【关键词】电教应用;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资源

如今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手段、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电教手段,以景激情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先用录像播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赞叹不已:到处盖着大白棉被,一片洁白,一片晶莹;那树就像白珊瑚,太迷人了;我真想在上面打个滚;我真想在上面滚雪球、打雪仗。这时,我再把画面转到春天,冰雪融化,草木发芽,小鹿在消息里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太美了!讲读层层推进:先让学生欣赏视频画面,再去读课文中的文字,这样,图文结合,利于学生的理解。整节课师生情绪高涨,完全进入意境,赏、读、评融为一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如在《舍身炸暗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形象的高大,感知文章的气魄,我截取了一段电影《》中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为了战斗的胜利不顾自己的生命的高大形象。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也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情感,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文思维训练,同时又是语文学习的迁移,将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也就是说,在让学生视听器官得到生理上的愉悦的情况下,进而感知课文的整体美、艺术的形象美。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大多对“人”字形线路以及两种凿井法感到困惑不解。而通过观看电影《詹天佑》的录像,生动展现了詹天佑的几大创新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音、动作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接着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难题就应仞而解了。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习生字这个环节,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展示生字的笔顺、部首、结构等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先认识带拼音的生字,然后去掉拼音让学生去认读,十分方便。在教学《检阅》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现了博莱克走在检阅队伍的第一排时,走得那么好,我问学生:“假如你就是博莱克,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不仅训练了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较难的知识转化为较易的知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更好地掌握语文中的难点部分。如在教人教版版的每首古诗的时候,如果只是用一般的方法来教,学生们即使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那也是很肤浅,而且也记不牢,对于每一首古诗的创作情景、时代背景用投影出示有关的故事,诗歌创作的趣闻,并配以一定的注释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录相中理解诗的意境,体会出使人抒发的感情这效果很好,对学生学习其他的古诗及今后的写作更有帮助。

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互联网如同地球的神经一样遍布每个角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神经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敏感。网络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网络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以前根本不可想象的信息,可以分享世界上最优秀的语文学习资源。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网络中的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民俗民风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中的参考,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同步的各课资料及课件为新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充足的语文信息可以使课程实施思路更开阔。所以,我们应合理利用开发网络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第12篇

1 巧用农远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要想使学生成为“乐知者”,使学生从心底里想学、爱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上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远程资源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学《七律・》这首诗时,在导课中播放感人肺腑的音乐和反映艰苦的影视资料,如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在导课时就初步了解了艰苦的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导课时就受到情感的熏陶,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2 巧用农远资源,直观呈现,突破重难点

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总会绞尽脑汁去设计突破的方法,但有些重难点光靠教师的语言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而农远课件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独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观。课文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学生易理解、记得牢。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课文中“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就成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单凭课文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探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现在通过农远资源的整合运用,利用动画课件把抽象、平面的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学生在这生动的情境中就更直接地感受到詹天佑那种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精神。

3 巧用农远资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能有几个去过桂林,观赏过漓江风光?亲临大兴安岭,领略过大森林的美丽?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只有教材和教参,使得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背景了解得很少,教给学生的更是捉襟见肘,使本来与课文情节相隔甚远的学生,对课文知之甚少,造成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有时学生提出许多偏难问题,教师难以解答,学生又没办法找到答案,只有瞎想,最后不了了之。

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随着农远资源辅助教学的出现,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教学。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丰富学生阅读、开阔视野有着很好的效果。如在教《桂林山水》前,笔者从农远资源中搜集大量的书本中没有的,且又对学生学习很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学时导入并不作多余的叙述,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把桂林山水的风光再现出来,请学生欣赏,拉进书本与现实的距离,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不言而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4 巧用农远资源,拓展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农远资源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培养发现美的眼睛,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艺。

古诗《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贬遇赦后所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当时愉悦的心情,在讲述完诗后,笔者设计“想意境、悟诗情”环节,运用农远资源,引导学生入情境,拓展其思维。当学生聆听着江水滔滔、猿猴声声的自然之声;欣赏着高山峭壁、绿树成荫的三峡风光,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引拨,他们立即兴趣盎然,仿佛徜徉于有声有色的三峡中,如痴似醉、物我两忘,真切体会到诗人被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受到祖国河山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