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

时间:2023-05-30 10:5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不孝有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译为: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

2、原文出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用现代话作一简要解释: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3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处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不孝有三:在中国礼仪里,所谓“不孝有三”是指:阿谀屈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出自:赵岐《孟子注》)意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三姑六婆: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双臂双腿,“五体投地”的五体是加上“头”;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还有一种说法是黍、稷、麦、菽、麻。

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5种动物为五毒;人的5毒是吃、喝、、赌、抽。

五光十色:五光:红黄蓝白黑;十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外加一个透明色。

六亲不认: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3种:

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七情六欲:一般来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佛家的“七情六欲”是指:、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

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在词语上可简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十恶不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据说“十恶”最早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第3篇

对于刘兰芝这一典型形象,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这样概括的: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中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写道:善良、勤劳、能干、美丽、有教养。其它文学史及赏析《孔雀东南飞》的文章,对刘兰芝的性格特点的分析,几乎无什么差异。但是,很多赏析文章和文学史对兰芝何以被休却众说不一。

要知道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就得分析兰芝的性格,兰芝生长的生活环境――娘家,是性格形成的场所;婆家,是展示她性格特点的地方。当然环境含自然的与社会的。

刘兰芝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知书达礼的家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正由于聪明能干,美丽勤劳,才会被作为小吏的焦仲卿及焦母看上;也才会在被遣之后有人再次上门求婚。

兰芝到了婆家后,身份地位与家里截然不同了。既做妻子又当儿媳妇,既做嫂子又当劳动力。聪明美丽、能干而有教养的兰芝是怎样演好她的不同角色的呢?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聘萦苦辛。”还能说兰芝不勤劳吗?

。诗中虽然未直接写刘兰芝怎样孝敬婆婆,但从刘兰芝的家庭教养、从刘兰芝被婆婆撵走离开时还要与婆婆打招呼,甚至还言辞恳切的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等情况来分析,说刘兰芝对婆婆不孝顺是不能让人相信的。再说,婆婆想遣她,她不等遣而自走,顺也。

最后看她与小姑子的关系。“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一句,便可以推知她们平时姑嫂关系是怎样和睦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家庭,兰芝可谓勤;对丈夫,可谓忠;对婆婆,可谓孝;对姑子,可谓和。仅此四点,便足以证明,兰芝不愧在娘家时是一位好姑娘,而嫁到婆家后,也是一位好劳力,一位好媳妇,一位好妻子,一位好嫂嫂。

兰芝却认为自己“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从古代封建礼教的情况看,儿媳妇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惹婆婆的,更何况是出身于知书达礼之家的兰芝又怎么敢呢?

而兰芝的丈夫焦仲卿却是与母亲据理力争:“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尽管儿子与儿媳恩爱无比,但焦母何尝听得进半句去!

焦母是决心下定了!

既然兰芝是一位无可指责的妇女,那为什么会遭到同是妇女的焦母的万般指责,坚决遣走呢?这就是问题至关重要的地方了。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既然结婚几年了,为何不见孩子?按照中国的传统,结婚后作为婆婆的想早日报孙子的心是很切的。但兰芝并未替焦家生有一男半女!

这也正是焦母最大的苦衷。她一心一意要有孙子来延续焦家的香火,但几年来却不见一丝一毫的动静,她的心能不焦虑吗?她不明说兰芝没有生孩子,也是明智的,原因不一定在兰芝身上。万一出在儿子身上呢?所以,就只好先撵兰芝,再请媒说“可怜体无比”的贤淑女秦罗敷去。焦母的口气之坚决,毫无商量之余地:“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至于遣去兰芝后另娶别的女人会不会生孩子,焦母也顾不上,只有等娶来慢慢看。

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母的遣兰芝,不知是否由此而得出。游国恩先生的文学史写道:焦仲卿“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并不顾母亲的孤单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终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这里所谈及的是焦仲卿不顾背“不孝”的黑锅,而并不是指刘兰芝,也不能说是兰芝的无后。

焦母之遣兰芝,就是因为兰芝没有生娃娃。是没有,不能说不会!不生娃娃的妇人,就是在时至今日的“文明”时代、“文明”社会,还好象被人轻视,更何况在古代呢?

中国封建社会的休妻,可以说是横暴专断的。虽然横暴专断,但也有一些规纪,就是哪种情况下才会被休,否则,随便乱休也是会受到人们指责的。

形成于汉代的“七出”和“三不出”,就是关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休妻,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可以休也不能休的条款。刘兰芝被休不是受丈夫,而是受婆婆的害。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有关“七出”与“三不出”的具体内容:

“七出”:

一、“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这里所说的父母,是指丈夫的父母,意味不孝顺父母的妻子,就该休去。因为不听公婆使唤的媳妇,违背了封建家庭礼教对妇德的起码要求。

二、“无子,为其绝后也。”在封建宗法制的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其次才是服侍公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最好的理由。

三、“,为其乱族也。”所谓乱族,也就是玷污了丈夫家庭血统的纯正。这一条,对于宗法观念牢固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罪恶。

四、“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妇女如果身患有恶疾,不但不能服侍公婆、伺候丈夫、恪尽妇职,反而要夫家人照料他。而特别是患有传染病者,还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患病妇女是不允许在祠堂祭祀祖先时手持祭器的。这种妇女是夫家的额外负担。当然会被休。

六、“盗窃,为其反义也。”有偷盗习惯的妇女,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偷别人的东西,辱没夫家门庭;偷夫家的东西给娘家或者私藏,将使家财穷竭。如此妇人,当休。

作为妻子,只要具备以上七条中的任意一条,就势在必休了。

我们现在可以将刘兰芝的情况分别来对照这七条,不难得出结论:无子,为其绝后也。刘兰芝不会生娃娃!因为娶妻的主要作用在于传宗接代,而刘兰芝却做不到,被休也就是情理中的事。

古代社会为了防止男方家乱休妻。在“七出”之外,又作出了“三不出”的规定,即该休的妻子在三种特殊情况下也不能被休掉,这不管她是具备“七出”中的一条或同时具备几条。

“三不出”为:

一、“有所娶,无所归,不去。”妻子嫁过来以后,娘家遭不幸,父母俱亡,兄弟无存,休去后无家可归,就不能休。

,二、“与更三年丧,不去。”公婆死了,妻子正在为之守三年之丧,丧服在身,不能休。否则,服丧之礼不全,有辱先人。

三、“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男家娶妻时家境贫寒,限于财力和地位,一般只能与中等家庭结婚,后来夫家富贵发迹了,最容易嫌弃贫贱,攀附高门。这时,也不能休。

再从刘兰芝的情况看,都不和于“三不出”的规定。亦是势在必休。

也许有人认为,男人娶的第一个女人使男家断了“香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给男人娶偏房,而决非因此而休去原配。但是,从古代的情形看,娶多个妻妾者大有人在,但有多少是无钱无势者?“而从周代之后,妻为聘娶,妾为买卖。汉代以后,妾的买卖在被禁止之列。自唐以来,中央政府明文规定,买卖他人为妻妾者一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被处以极刑。”作为小吏的焦仲卿,自然可以娶得起或者买得起偏房或曰妾,但他怎么敢违抗法令去娶或者去买呢?他毕竟是一个小吏呀!

第4篇

作者:陈茂存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可见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意识,流传亦久,并且深根蒂固。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这种思想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为了生一个儿子,某校长大人可以抛妻弃女,然后另取一妻,以求得生一子的机会。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生几女送人也在所不惜。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生几女惨遭亲生父母杀害,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古人云:“虎毒不食子。”而人,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杀害,可见人之心毒胜于猛虎毒蛇。计划生育本来是好事,而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生几女惨遭亲生父母杀害的悲剧则不断上演。我们深入基层工作,常常能听到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生几女惨遭亲生父母杀害的事情发生。我每听到这样的事时,总感到一阵阵的揪心,难过。他们的父母怎么就忍心杀掉自己的孩子?这真是难于想象,这真是人类的悲哀!人类,何等残忍!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而且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放过。

在农村的有些地方,为了生一个儿子,连生几女惨遭亲生父母杀害的事已经成为屡见不怪了,似乎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他们的同情心早已经消失了,良知早已经泯灭了,或者还稍有良知的人也变得麻木不仁了。如今,天理何在?良心何在?

听说古人治疗麻木不仁使用针灸砭石;而今人们的良知麻木不仁,又该怎样治疗呢?敬请高人指示!

或许,如今世界还存在有些良知的人吧?如果有,那么大家应该联起手来,想办法救救这些无辜的苦命孩子!

孩子是无罪的,有罪的应该是其父母!

如今有些父母心狠如此,无怪乎儿女不孝!造孽啊!难道生得儿子,就一定靠得住么?

某老师有一男一女,儿子吸毒了,养老送终还都得靠女儿。临终时,他深有体悟的道:“我命中注定享女儿的福”。就连诗人李白也早有先见之明,他在诗中写道:“早知生男恶,不如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儿子和女儿,要享谁的福,还不一定呢!天下的父母阿,应该学会用一颗平等之心来看待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残害自己的女儿,终会遭报应的。你不相信报应么?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有良心的父母,有良心的所有人士,求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救救这些无辜的孩子?

——孩子是无罪的,救救孩子!

第5篇

 

《千与千寻》观后感作文200字(一)  

这是2001年上映的宫崎骏动画片,现在2015年才想去看。有点迟啊。但也弥补这一空白。第一次看宫崎骏的动画片是《龙猫》,那么《千与千寻》可以算是第二部了。《千》的故事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刚开始看片子时,被日本片的鬼魅气氛吓到,我不喜欢看日本片,所以这里出现的日本扇子,日本曲子,还有奇奇怪怪的角色,让我感到有些恐惧。神出鬼没的无脸男,我联想到《午夜凶铃》。啊!但是,也被唯美的图画紧凑的故事情节吸引。  

人一旦贪恋,就会变成猪。思想滞后,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就会变成任由宰割的猪。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也有错的时候。所以,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亲,也不能一味盲目地相信,他们一样是人,他们一样有缺点,当你看到父辈沦落的时候,你要勇于去解救他们!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不孝有三”中的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我在片中深深的体会。   《千与千寻》观后感作文200字(二)  

《千与千寻》是一部好笑、幽默,让人感动的动漫电影。  

千寻和她的爸爸妈妈走进了“会说话的房子”里,爸爸妈妈吃了没人管理的食物,变成了两只猪。正当千寻疑惑不解的时候,被一位叫白龙的少年,叫着往回赶。  

千寻无力地叫喊着,无奈之下,只好留在“汤屋”里打工,她在打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汤婆婆吓唬千寻要把她变成猪;洗澡管理员不给千寻浴牌。  

其中无脸男是一个好人,它帮千寻拿到了浴牌,之后因为环境污染,也变成坏人。这也让我明白了:跟好人就好,跟坏人就坏。正好与千万买邻相同。  

故事的最后,千寻帮助白龙找回了名字。并且救回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总的说结局是美好的,可整部电影片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  

这部电影它警惕着我们,万事不能忘本,忘记了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千与千寻》观后感作文200字(三)  

在暑假刚刚开始的这周,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千与千寻》,它主要讲了:千寻和父母误入了一个异常诡异的古镇,父母按捺不住食物的诱惑,根本不在乎食物的主人不在这里,拿起食物就吃,最后变成了猪,处在被宰杀的危险境地。白龙告诉千寻,这里是神灵住的地方,白龙还告诉千寻,他有办法救出她的爸妈。最后在千寻不断地努力下,终于救出了自己因贪吃而被汤婆婆变成猪的爸妈,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世界。  

这部电影是日本作家宫崎骏想象的一部电影,它让我们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退缩,只有勇敢的面对,才会有所成功。它还告诉我们,人不能不劳而获,如同千寻的父母因贪图美食而落得悲惨境地。  

在所有角色中,我最敬佩的人物当然是千寻了,我被她那种为救出父母、不畏艰险、勇敢、自信、睿智的精神所折服,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千与千寻》观后感作文200字(四)  

打开电视,突然想到了《千与千寻》,想再看一次,它曾经温暖过一个夏季。宫崎骏的作品总是让人沉迷,《千与千寻》是我了解宫崎骏的开始。  

第6篇

――本报记者 张建设

日本科技企业集体衰退,分析师和媒体开始穷追猛打,探究其失的根源。美国CNET网站发文称,日本科技公司的衰退源自“日式傲慢+岛国思维”。该网站进一步概括了日本科技企业的六宗罪:坚持增量式而非变革式的创新,日本式的傲慢,错过PC革命,为制造而制造,从未重视软件,岛国思维。

苹果和亚马逊是当红的两家科技企业,分析师和媒体争相吹捧。《福布斯》刊文赞许:苹果和亚马逊的成功在于其打破了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这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论,这是“成王寇”的惯性思维。企业的战略与策略,经营的成与得失,从来都不是评论家一家之言能囊括的。只有放在时间纵轴上去判断、去品评,才能意会其中的要义。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长青基业演进的基本规律。Gartner提出的“炒作周期”(Hype Cycle)理论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大致需要经历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这一理论建议,面对产业发展周期律,企业应该坚守两个原则:勿以“时髦”而加入,勿以“过错”而错过。

短命企业无缘接受周期律的考验,长寿企业必然经历创立、成长、低落、成熟的“折磨”。苹果就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成立以来,苹果不乏事业的巅峰。借MAC抗争惠普和IBM,借iPod超越索尼,如今iPad、iPhone几乎席卷全球。巅峰过后,苹果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日本科技企业也一样。有二战后的低迷和现如今的群体性亏损,也有彩色电视机称霸全球和大规模并购欧美企业的辉煌。

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低谷期迷失方向,可怕的是在期被冲昏头脑。对技术的执着,对文化的虔诚,是日本科技企业的共同特征,也是其每次都能从危急中走出的原动力。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家还具有三大特征。

首先是共识性领导方式。企业长期战略和经营方针最忌朝令夕改,见异思迁;最大的忌讳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套班子一战略。共识性领导方式保持了经营理念的坚定性。

其次是发达的公司间关系网络。日本科技企业不仅在内部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偏好对高增长行业的多元化投资,而且与银行、供应商、相关领域的企业以及政府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网络。这也是日本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根源所在。

第7篇

山里有个偏僻的山村,因为村里大数人姓李.所以便叫李家村.李家村是个特殊的村.它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有座小山.从部分到另一部分要走一千多米的山路.这小山也将变得特殊,南端异常的陡峭,而北端却缓缓地延伸开去,一起延伸到一条约两米左右宽通往城镇的泥路.而李美丽便是这奇怪山村村长的女儿.

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美丽要坐上花轿出嫁了,新郎却是西边比她要小四岁的小男孩.就在这一天,美丽的弟弟也要城婚,而新郎却是他未来姐夫的姐姐.这是特殊的一天,两桩婚事也是特殊的,村里人聚在一起纷纷说:"值得,值得."他们为什么要说"值得"因为,两桩婚事合起来便是一笔交易!只有交易场上的人才这么说.

村长的亲家姓陈,在西边村.陈老也有两个孩子,他的长女跟美丽一样,聪慧漂亮;而他的小儿子也跟美丽的弟弟相似,陈老的独生子一出生便少桓鼋胖?一个手指而且跛脚,美丽的弟弟则是傻呆呆的,生活不能自理,听说是出生在地上,而正值深秋,地上冻,于是便发烧烧坏了脑袋,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老与陈老要是不能为自己的独生子找个媳妇以传宗接代,那便是对祖宗的不敬,而他的儿子也已经十五岁了,所以便焦急万分.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昏昏的油灯下,二老碰头了,他们达成协议分别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对方的儿子,然后便长舒一口气,握握手,笑一笑,各自离开了.

在这特殊的一天,双方的轿子早早的已经在对方门前恭候了,敲锣打鼓,鼓瑟吹笙.两位新娘红色裹身,纤纤细步,坐上花轿.

两顶轿子在小山中相遇了!两票面 轿子绕着对方转了一圈,然后惜惜相别.突然李美丽的轿停下了,陈美丽的轿子也停下了.李美丽对轿头说:"我肚子痛,闹得急了,要去那边方便一下."轿头不答应,因为陈老特地吩咐过.见陈美丽过来讲了一句:"我和你一起去."轿头见陈美丽也这样说也就答应了.李美丽陈美丽走向山林中,将裹身的红衣扔在树上,向山的北边欢快地奔去.路边的花儿为她们热情绽放,树上夏虫为她们倾情狂欢,阳光为她们更加明亮.

轿头们等不及了,他们闯进山林到处找寻,却一阵风起,飘起的红衣像面红旗.

陈美丽李美丽欢快地奔到了城里.城里却让她们迷失方向,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已经是下午了,她们想找到工作,要自主独立地生活.她们要去缝纫,却在几百米外便看到招聘牌:"禁招女工,她们要去做保姆,那家里的主妇说:"女人当勤俭持家,夙兴夜寐地在家里干活."

已经天黑了,李美丽陈美丽只得回家,天空星星点点,从月宫中传出仙子凄美的凯歌.李美丽陈美丽都累得摔倒了,躺在了草地上,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石子儿当睡枕,树叶儿当睡被,美丽仰望星空,她们希望从山林里的深处能有一个人骑着嘶嘶鸣叫的白马,哒哒奔来,飘着鲜红旗帜,赠于她们权杖与佩剑.....

第8篇

同学们热烈讨论。有人说当然先救母亲,正是报效老人养育之恩的关键时刻。有人说救孩子最要紧,孩子代表希望与未来……

女教师皱起眉,大声责问:“居然无人愿意救太太,为什么?”

同学们面面相觑。

女教师侃侃而谈:“我认为,应该先救太太。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临近走完人生之旅;幼儿尚小,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妻子与你共同经历这场灾难后,会更加相依为命、患难与共,你们将来还会有孩子的。”

显然,在家庭成员的次序划分上,中西差异尽显无疑。在中国,父母在家庭中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排在第二位的是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后,兄弟如手足,最后轮到夫妻关系,妻子是客人,相敬如宾就好。在西方,家庭的编排顺序是:夫妻儿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经》的说法,神创造了男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太太组成家庭。

我听很多中国女人说,她们喜欢和美国男人在一起,因为“感觉好”。美国男人从不吝惜夸奖女人,几乎天天有甜言蜜语。

上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影星格里高里・派克访华时,在晚宴上遇见中国影星王晓棠。当王晓棠展示自己扮演渔家老太时穿粗布衣摇渔船的剧照时,派克夸奖年过半百的王晓棠很美。事后,王晓棠感叹,派克赞美满头银发、皱纹累累的老太婆,绝对是一种高层次美的定义。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男士,会自然而然表现出尊重女人的风度。这里所指的风度,并非是帮女人开门、披外套之类,而是懂得尊重和欣赏女性内在的价值。与之对比,我不止一次听中国男人说,如果你想追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首先要打消她的骄傲。中国男人对自己的妻子,往往是“批判、批判、再批判”,美其名曰“为你好”。中国丈夫不太喜欢给太太送花,理由是“我给你更实际的东西”。

在美国的中国男人,经常抱怨现在有爱心又贤惠的妻子越来越难找。“有爱心”,就是彻底奉献;“贤惠”,不过是逆来顺受,心甘情愿地操劳。在美国,彻底奉献的中国女人少了,中国男人只好回国找新娘,用绿卡换取暂时顺从。

除了长相,中国男人的另一条求偶标准就是很在乎年龄。20岁到30岁之间的男人,往往要求女方比他小1岁到5岁。30岁到40岁的男人,要求女方比他小5岁到15岁。

第9篇

为了揭示作品“反母慈子孝”这种写法隐含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当代批评方法中较有影响的深层心理分析理论中借鉴有益营养,进行新的探讨。

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当然首先肯定了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属性。但从生活到作品,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直接映照过程。期间包含复杂的中介过程——首先是创作主题的心灵(创作个性、世界观、心理体验方式、审美意识等)。其次是创作形式(符号及其系统即语言\话语、审美惯例、艺术手法、体裁等)。庸俗社会学批评往往忽视这些中介,将他们视作透明的工具,平面的镜子。因而机械反映论的所谓“批评”往往把作品内容只看作是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进而又把生活内容局限为人物的行为、性格出现的特定社会条件、社会事件,以此作为阐述分析作品的全部依据。实际上心灵、形式等中介并非透明,它们都在“反映”过程中发生能动的、特殊的作用。现代批评出于反对实证式批评的目的,分别从心理学、语言学、阐释学角度切入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里我们从心理学批评切入。

现代心理学批评不仅承认文学是一种“心灵表现”,更认为文学是一种心灵的“探秘”。人的心灵固然来自客观的社会历史存在,但它毕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深邃的世界。文学认为“人学”要探究人性系统中这一特殊的世界——透过个性的心理世界发现社会的文化心理,展示其内在冲突与发展变化。这里,我们有必要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的某些成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无意识”,无意识也叫下意识或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显意识与潜意识处于永恒的冲突状态。具体体现为本我(深层的生命本能力量)与超我(社会的礼俗、理性法则)在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调停平衡的中介)上的冲突。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人性不仅是个统一体,也是个矛盾体。人的心理世界中既存在强大的理性价值意志,也存在着强大的感性生命欲求,既存在受当时社会影响制约的政治、阶级、伦理等方面的显性意识,也存在受历史、种族的文化心理影响浸染的潜意识,既存在群体规范,又存在个体体验。这些矛盾对立因素构成人性、人格的内在张力。当对立因素处于平衡时,人格呈现某种稳定状态。当一方压倒另一方时,人格呈现或过于委顿或过于狂放的偏执状态。当双方剧烈冲突时,人格则呈现反常、分裂、骚动不宁、浮躁不定、非逻辑的矛盾状态。后两种情况往往是文学关注的主要对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内在冲突是永恒的,虽然通过压抑、转移、升华可以缓解、释放冲突所郁结的心理能量,但决不能平息这种冲突。以这种观点来看《孔雀东南飞》中“反母慈子孝”,我们可以发现所谓“慈孝”不过是矛盾的平衡状态,是暂时的,而“反母慈子孝”才是经常的,本质的状态。人类普遍存在的“恋母”(父)妒父(母)情结在西方文学中主要体现为“”的文学母题,在中国则主要体现为“孝”这种文学母题。“孝、慈”不过是性禁忌——生命本能禁忌的转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标榜包括“慈孝”在内的种种伦理道德观念,其实正从另一方面表明这种文化实际上无法化解其本身的内在矛盾,不得不用“纲常”这种强大的力量压抑人性的合理舒张。这种以“善”行恶的方式具有巨大的欺骗性,因而使被压抑者不但不能自觉反抗,而且还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压抑。这实际上非常残酷。“礼不下庶人”,市民阶层因其社会地位卑下,处于边缘人的地位,所以还能有某种“反抗”的可能,但也必须承受“恶”名,女性在这种地位上承受的负荷更重。《孔雀东南飞》揭开了这幕悲剧确实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下面我们试从母/子两方面剖析一下。

首先:我们看潜意识与显意识也即人的生命欲求与理性价值的冲突在焦母身上产生的扭曲。

从文中所给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仲卿拉扯成人,从理性价值角度看,她理应希望儿子娶妻生子,过幸福生活,所以为仲卿娶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且“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可从潜意识(即生命欲求)角度看,焦母在仲卿身上不仅倾注了自己作为母亲的一腔慈爱,更将仲卿作为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生存下去的理由,甚至生命支柱,可以夸张地说,在仲卿日益长大成人时,焦母在其身上幻化出了自己丈夫的影子,认为仲卿就是自己生活的“伴侣”,而刘兰芝的出现,无形之中从自己身边夺走了这个“伴侣”,使焦母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平衡。在理性价值与感性生命欲求的争斗中,显然后者占了上风,她开始百般刁难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希望借此遣走刘兰芝,达到“独占”仲卿的目的。但这种潜意识心理显然与“慈母”形象相悖,于是不得不以“东家有贤女,自名奉罗敷,可怜体无此,阿母为汝求”为冠冕堂皇之借口,展现自己的“慈母”形象,其实,无论哪个“贤女”嫁入焦家,命运都当与兰芝相同。于是,这个感性生命欲求大于理性价值的焦母在后人眼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悍母。

其次:我们再看理性价值与感性生命欲求的冲突在仲卿身上产生的扭曲。

仲卿依赖于母亲的养育而长大成人,从理性价值角度讲,他应“孝”字当头,一切惟母命是从,让母亲安享晚年,即使发生了母亲刁难兰芝,要遣兰芝回娘家的事情,仲卿也应顺从母命,做一个“孝子”。最初,仲卿确实做到了,虽然从感性生命欲求角度看,他自认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在理性价值与感性生命欲求的冲突中,前者占了上风,于是,发生了二人大路口话别的场景。

但那时的仲卿心怀一线希望,把兰芝回家作为权宜之计,希望有朝一日说服焦母,再迎娶兰芝回来,而当兰芝再嫁的消息传来,这一希望破灭。从感性生命欲求角度看,仲卿享受母亲的慈爱已有数十载,在很大程度上已视为理所当然,而与兰芝的感情虽只“共事二三年”,但这种新鲜情感的注入,势必压倒了母爱亲情,于是,他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性价值,“自挂东南枝”,“令母在后单”,做了一个“不孝子”。他的悲剧结局说明了在这两者的斗争中要想做到均衡调停是何其艰难。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种规范的母亲模型,要求母亲须识大礼、明大义、温柔、忍耐、恪守妇道,民间流传下来的也都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疑在逐渐累积造就一种潜意识的神话,活生生的,多样的,有七情六欲的母亲被固定在一个框架里,成了被神秘光圈所笼罩的完人。于是,人们用这一固定模式去衡量所有时代的母亲,合则为慈母,不合则为悍母、,做母亲的女性们也不自觉地按这一标准去努力,去迎合人们的心理。于是,现实人生中的母亲们在理想的光环与现实生活中被挤压,被扭曲,被异化。一旦不符合这种“慈母”模型,不仅社会而且母亲本人也把自己打入另册。

作为儿女,似乎就应该为在“慈母”的管辖下老老实实,恪守服从尊长,服从专制秩序,用以报答母亲的慈爱,只有作到了“孝”字当头,才能符合社会的习惯心理,才能被统治秩序所接纳,甚至奉为楷模。这也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所积淀“子”的形象。儿女们也被千百年来的习惯传统文化所熏陶,把自己的母亲与“神话“中的“慈母”相对照,一旦发现二者有巨大差距后,马上从理想的王国跌入深渊,于是把这种情感落差发泄在母亲身上,以种种神圣的名义心诛口伐。发生在仲卿身上的就是这种悲剧。

第10篇

真不知道怎么评价我的美国朋友凯茜。她知识面广,为人谦和,挣钱不多却比较慷慨。她嗜书成性,谈吐不凡,人人喜欢和她聊天。可是有件事凯茜与众不同:中年的她好不容易结了婚以后,却一直没有孩子。

几年过去了,凯茜的肚皮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原先以为她不能生,悄悄帮她留心过治疗不孕症的新信息。

一天,我手里捏着新信息,对她旁敲侧击:“什么时候要孩子啊?”“这比结婚更要慎重了。”我越问,凯茜口气越坚定:“你说世上什么事最复杂最不容易?造宇宙飞船?去火星定居?错了,造人最不容易(那时还没听说克隆这码事)。所以要不要孩子,比任何一件事都重大,比结婚本身更重大。因为其他的事,多半是‘事关自己’,做错了选择,自己受着,或者是两个大人忍受着,活该倒霉。可制造一个生命,关系到别人,那个人又根本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存在做选择。”心想,凯茜你恐怕书读得太多了。天下哪个女人不能做母亲呢?不愿做母亲的女人,又哪能算个真正的女人呢!可是接着凯茜向我敞开心扉,让我不知如何招架:“我好像不怎么喜欢小孩儿。”她话一出口,我差点没扑上去捂她的嘴。这要是让周围人听到,那鄙夷憎恶的目光,就是站在她身边的我也受不住哇。她知道不知道,一个不喜欢孩子的女人,不是母夜叉,也是“一百零一只多米尼狗”中的恶女人,从此就不再用谈什么形象问题了。

凯茜浑然不知,继续她的竹筒倒豆子:“不那么喜欢小孩儿,也不是什么罪恶。人们生来各有习好和天赋的特长,就像有人投篮准、有人心算强。在美国,要想学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哦,就是我们所说的幼师),本身还要经过心理测验。不少人都不适合这个职业呢。”听她的口气,不喜欢小孩,像是不能吃酸喝辣那么简单,可以谅解接受。

和凯茜分手后,我搬到芝加哥郊外的一座小城。邻居女主人是个家庭妇女,当我带着女儿跨进她家时,才发现那里“别有洞天”:只见三个两岁到七岁之间的小男孩,围着横在客厅中央的花色沙发,如小老鼠一般翻上窜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客厅的地毯被凌乱的物品、玩具遮得不露真面目,桌上摊满了吃了一半的微波炉食品盒。女主人半歉半怨地说:“早上这些小家伙一醒我就开始头痛,一直头痛到他们累极了睡过去。”和她当邻居的那一年,她家的小男孩们,轮着患流感、得猩红热、出麻疹,还有几次是摔破头、折了手臂。每次女主人抱着呼天抢地的孩子直奔急诊,我就帮着照料另外两个男孩。她家后来又添了一个冷冻箱,里面装了更多的速食包装、微波炉食品。看女主人那副疲惫无奈的样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凯茜所说的“造人不易”。

由此想来,更觉得愿意做母亲的女人之坚强伟大。孩子们没有选择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是父母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制造出来了,所以做父母的就得为他的成长负起全部的责任。不想要孩子就是不想负责任啦。所以,不愿意做母亲的人,就是一种不愿负责任的自私。

“什么叫负责任?”凯茜后来听了不依,“我的表妹刚结婚,就宣布要4个孩子。那样一嚷,就是负责任啦?她想都没想过那是怎样一个终生的付出,也没有权衡过自己的能力,经济上的、体力性格上的。”凯茜觉得好多母亲要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虽然这种满足不是通常的那种物质上的自私,但并没有非常明智的考虑:自己是否性格上、认知上、客观环境上都具备良好的条件呢?甚至遗传上的缺陷也很重要,大部分癫痫病的后裔,长大以后还是一样的一头栽地、口吐白沫,鲜有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她说看到那么多孩子们生活得不幸福,就很感慨,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那些不幸的孩子带到世界上来。何况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呢?哺乳动物中,人的数量遥遥领先,人是那样一种精贵智慧的生灵,又不是蚂蚁或是海带。凯茜历来反对那些条件不好的未婚妈妈,只凭着一时溢出母性,坚持生下孩子―――不是每一面“爱”的旗帜下,就一定有好的结果的。

凯茜又说:其实,每个做父母的,当初谁没有良好的心愿?可是等孩子们长大了,父母们发现,孩子的幸福与平安,不是一个良好的心愿就可以定论的,多少父母的良好心愿最后只不过换来了一头过早的白发。美国人将这件事叫做“lifetimecommitment”。既然是“终生的职责”,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了,而是综合条件的选择。“弄不懂,为什么如今还有那么多人,不明白人的生命之珍贵,在生孩子前不做细致的考虑?”后来我才听说,凯茜脑子里某个神经部位有个肿瘤,压迫着她很痛苦,一直也治不好。她最怕吵闹,有时还会莫名地心情烦躁,也许因为这个,她不怎么喜欢小孩。另外,经济因素和她的遗传性肥胖症,大概也为她不要孩子增加了一个砝码。这就是她说的:“真正的负责任,就是放弃自己负担不起的东西。”又是几个年头划过去了,凯茜转眼就要到四十大关,看来她不要孩子,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我能说什么呢?反正,我到现在还是没敢告诉她,我们中国有一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决定不告诉她了。也许有朝一日那句名言会改成:“不孝之最,乱生为大。”怎么评价凯茜?无论哪个时代,“贤妻良母”都是对一个女人的最高评价。我遗憾,凯茜她此生肯定得不到这个最高评价了。可是,她的确是理智的、诚实的。

第11篇

一、求子习俗

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影响及农耕社会劳动力的需要,生儿育子成为社会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志。纳西族先民有着悠久的生殖崇拜历史,直到近代仍有保留着求子习俗。通常是到象征男女生殖器的石头处进行祭祀仪式。丽江山区一带也有到山上向“术”神(自然神)求子的习俗。夫妻双双背着祭物前往祭术处。男的背篓上插有各种竹、木等小棍,女的背着家中代表祖先神的石头。丽江大研镇北门坡也有一个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过去不孕妇女常到此处求子祭拜,祭拜时在上面抹上酥油以示虔诚,故当地人又称其石为“毛朱此”,即吃油鬼。

二、孕期习俗

在丽江地区,产妇临产前要请东巴前来家中举行小祭风仪式,其目的是驱赶鬼怪对产妇及即将诞生的婴儿的侵扰,确保母子安全健康。这一仪式比较简单,仅杀两只鸡为祭品。东巴在该仪式上祝诵曰:“这家主人,今年恰逢好时好岁,鬼怪必将前来作祟,达勒阿萨命、毒鬼与仄鬼,都会前来挡生路,都会前来破坏好时与好岁……快把他们驱赶尽!”

在生产前一个月,主人就要煮好一至二坛米酒,备足二三百个鸡蛋,养好一二十只母鸡,储备百余斤大米及十余块红糖,但不能提前备置婴儿衣物,只能准备好一些尿布片。

三、诞生习俗

婴儿出生后,在家中产房门上插一青刺果枝,有的挂一块犁,民间以此为避鬼驱秽之物。第一个来家的人称为头客,必须先喝一瓢冷水。主人把水递给头客。然后说道:“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客人喝完水后,向主人贺喜:“水,干干净净一碗;孩子,清清白白一个!”尔后在厨房里喝一碗红糖煮的荷包鸡蛋。第七天就把婴儿头发剃掉,并由红布包起来放入母亲的衣柜底。起名是在满月前取好。一般由外公取名,称为“名索”即求名。孩子父亲抱着大公鸡到岳父家中,毕恭毕敬地递到岳父手中,请求赐名。岳父问了孩子的出生时刻、祖上三代的名字后,就拿出十二块小木牌(上绘有东巴象形字的十二生肖)开始算名字。这个仪式称为“东巴斗名字”(斗为“拼凑”之义。)名字取好后,在满月待客时写在红纸上。贴于正屋前庭的东墙上。

四、命名礼习俗

婴儿生下来后的第七天,就要请东巴举行洗礼、起名。给孩子起名时要以巴格图(东巴法师占卦时用的青蛙八卦图)来推算,外公不会此法,就得请村中东巴。

请来的东巴要念诵东巴经《阿美如鲁盘》(适龄产妇书)《古吃徐吕》(洗头卜书)《青蛙书》、《阿美如鲁盘》:根据产妇年龄所在方位及婴儿生属取名。

取得名字后,主人家中长者高喊一声新取的名字,产妇替婴儿答应:“哦喂哎……说出一句难得的话,得了一个美好的名字。愿我儿安康幸福!”命名那天产妇的母亲要向骨亲、肉亲送礼。命名时骨肉两亲都要到场。

向大神献熟食品:把煮熟的食品放在院中的供桌上,每人拿一柱香立前,婴儿父亲以铜瓢打腊汤除秽后,长者向大神献食:在一片瓦上烧上青柏枝,婴儿父将每样食物取少许放在瓦片中,并点九位大神的名字,众人齐拜。

用饭前在火塘上方向家神、胜利神、五位灶神及祖先供熟食。先让产妇吃饭。后让来送礼的人吃羊油鸡蛋蜂蜜米酒汤。随后给客人待饭。命名礼结束。

五、满月客

纳西语称为“开余”,在婴儿生下后满一个月时举行的庆祝宴席活动。满月客宴席上红糖鸡蛋汤是必备的食物。内亲外亲都要前来祝贺,所贺礼品除了婴儿所需的衣物。玩具外。还要送上米、蛋、红糖等物。婴儿的外婆要三天前先来慰问祝贺,必带上小孩所需要的衣物及补给孕妇的食品。

满月客中还要公布婴儿的名字,有的由家中长者或干爹当场宣布,然后众人齐声朝婴儿喊其名,由婴儿父母代其回答。丽江坝区则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在正房前庭的墙壁上,书写样式为:

祖父赐孙乳名日

×××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易养易育

尔寿尔康

第12篇

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是“生意”的目标和本质,也是人的天性之一。尽管当初老板们立志做强做大的主要动机,也许就是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女人好生孩子、生好孩子,可现在,他看到属下逐渐隆起的肚子,就本能地看到受损的效率和利益;问题一旦与效益瓜葛上,他从神情到良心可就都堂而皇之振振有辞了。

我的想法一向悲观:如果不仰仗老板的仁慈,女白领们在自身权益上的麻烦实在未有穷期;而且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些为保护弱者制订的条文,往往只能证实而不能改善弱者的处境,甚至更让人沮丧――可能就是将弱者指派和圈封在弱者位置上的标志而已,针对女性的法律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只好以“山不就我我就山”的态度,在女性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问题上,从当事人自身角度来反省,会发现在“不愿意”和“不敢要”的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可能有的人不敢要,怕孩子影响到位子,但她不愿示弱,又讨厌那种泛滥的同情,干脆就说不愿意;也可能有些人真的是不想要,但家人、朋友、同事若知道你故意不生孩子,任谁也不会善罢甘休,在各种各样的游说面前,以“不敢要”这个非常气短的理由来搪塞的也大有人在;还有许多的姐姐妹妹思来想去,翻来覆去,也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敢还是不愿,外界的干扰太大,不同的说法太多,弄得自己完全失去了准心。

我不是白领,但没要孩子。以我个人体验,觉得还有比孩子和位子的矛盾更尖锐复杂的困扰。十几年来,我搜索枯肠地回应着形形的关怀和质询。现在我只能承认自私。就算是一个自私的人吧,她因为不要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与一个因为怀孕而成为“史上最贵清洁工”的压力至少是不相上下的,而且更持久。过了四十以后,我那老娘不再唠叨着要我生孩子了,她在这个问题上终于彻底沉默,是缘于她慢慢地意识到,我没有孩子极有可能是前世造孽的报应,她除了在众乡亲面前没面子,还得时时对她的女婿我的伴侣心怀愧疚、察言观色;她还经常为我那似乎注定了的凄凉晚景而偷偷抹泪。更有甚者,现在老人家求神拜佛不再是求外孙了,而是替我告解赎罪。这一切,使我在完全不同的层面上体会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含义。

这些题外话可以帮助我表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孩子和位子都可以要,也可以选择其一,但无论哪种选择都要承受压力。

如果你想要孩子或者觉得必须要孩子,你得准备经受考验。物种、民族、社会要延续它的生民、传承它的文明,就得营造适宜生生不息的氛围,不过,即便我们是万物的灵长,要形成那种理性而又人性的社会气候也是难上加难的,比如,我们能指望普通人的观念变革到这样的地步吗:对一个女人要不要孩子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个女大学生选择读法律系还是生物系一样?所以,在要孩子还是要位子的问题上,一般人只能抱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而对于那些确定要当母亲的白领来说,需要的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她必须为个人的处境奋斗,但这种个人奋斗应该被赋予一种崇高的色彩,以使她们的底气和信心更足。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未来的母亲都是要承受压力的,但这种承受绝不应该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而应是主动出击。首先她自己要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准妈妈们不可置疑地是在为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对她们的重视、保护和礼遇只是常规而已。个人的畏惧常常成为陈规陋习和邪恶势力的帮凶,当一个女人把法律武器、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都调动了,她以弱者的身份胜出的机会是很大的。而且,事实上这样的女性大多前途无量,所以我不妨表达一下更为远大的期待:有那么一天,她也成了老板或者公司领导,那个时候,她一定不会将自己今天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加在另一个女人的头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