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媒体环境

自媒体环境

时间:2023-05-30 10:5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媒体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媒体环境

第1篇

关键词:自媒体  危机信息  传播  作用

一.自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内容 一般来说,危机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对相关组织和机构具有存亡攸关的重要性。而由于事件的严重危害程度,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成为杜绝危害的关键之处。

现今我们所说的危机,通常爆发于网络,是相关人员散发的言论引起的危机事件,下文我们所要探讨的危机便是狭义范围的危机事件,即将网络自媒体作为传播介质的危机事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事实指向性危机 我们所说的事实指向性危机,即是被人民群众曝光的、有理有据的、确有其事的消极负面消息,这是对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和部门杀伤力最大的一种危机,是客观真实的。事实指向性危机一旦爆发,这些组织和机构将会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经过网络自媒体的传播和散发,危机也会被不断夸张、扩大,甚至将信息改变后传播,造成真实性的偏差,会有更多的受众,传播速度会更快。在这里我们说,自媒体在这一类危机信息的传播当中起到了加快信息传递扩散、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夸大异化以增强信息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作用

(二)群众在网络平台对相关组织的指责、抱怨等消极情绪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网络自媒体当做发泄和举报的平台。多数是由于群众对于某个企业或组织等的不满造成的,负面的评论等增多,会对企业造成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这一类危机都不是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因此只要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事件,都不会对组织和部门等造成大的伤害。

(三)网络流言、不实言论 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具有相当大的传播优势,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一旦有针对某个企业或是机构的危害性不良信息传出,相关企业都会遭受社会的质疑,不排除竞争对手等恶意散布。

二.自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途径 (一)大众自媒体 我们在这里说的狭义的大众自媒体,即主流专业媒体人在相关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事件的言论。由于专业新闻人等主流媒体人具有相关的专业优势,仍然在很多方面要优于网络自媒体,尤其是在尖锐、敏感的事件,往往都是由大众自媒体曝光的,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出,大众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社会舆论的方向。

(二)网络自媒体 网络自媒体,即新媒体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交平台开设的播客、博客、订阅号等内容。这些平台虽然不是主流媒体或新闻报道,但是却掌握着相当大数量的网络人群,这也使得许多危机信息在主流媒体还没有进行报道之时,小道消息就已经通过各类网络自媒体不胫而走。网络自媒体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具有相当强的实效性,可是真实性却有待考究,但是针对相关问题能够提出主观的见解和言论,反映大众真实的想法。

三.自媒体在危机信息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一)危机信息的出产地 自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自发性、自由性和原创性,即自媒体能够成为危机信息的创造地,且群众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这也成为危机信息多发于自媒体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今社会引发舆论的事件多曝光于自媒体,而非主流媒体,这也使得自媒体在危机信息的出产和制造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不是所有曝光于自媒体的危机信息都会对企业或机构造成较大的不利的影响。部分冲击力不大的危机信息能够在网络传播中自行或由相关组织出面进行化解,只有那种受到大家一致质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危机才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危机,受到全社会乃至政府机构的关注。

(二)危机信息的加工地 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度使得危机信息能够在较快时间范围内以极快的速度通过各个平台传播出去,同时人们能够通过各类搜索手段在网络自媒体等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也为部分对信息进行加工改变的人和机构提供了便利的机会。

人们通过网络自媒体,将一个微观的事件不断扩大,在一定时间段内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而更多人的热议则将此类事件扩大上升为危机事件,而这种热议也会使相关企业和机构位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到人们的质询。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媒体对危机信息传播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网络自媒体的自由性和自发性由使得危机信息在传播中可能会发生改变,即受到人为的改变和夸大,造成事实的歪曲。而不得不说,自媒体的这种特点也使得大量没有实际意义或是没有探讨价值的话题被强制推向公共视野,例如一些电视节目和访谈录等,本是私人和个体的不存在公共事务性质的问题由于小部分人和组织的关注,造成公共传媒空间和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谭立立. 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J]. 新闻界, 2009 (01).

[2]孙宏. 网络环境下我国危机信息的传播与管理[N].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06).

[3]彭志华, 杨琼. 基于可信度的网络危机信息对公众信息行为的影响分析[J]. 当代社科视野, 2010(01).

[4]王晓斌. 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4.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媒体;媒介素养

高校学生群体被称为“全面拥抱互联网媒体的一代”[1],他们重度依赖网络,“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由于自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一旦经过网络的发酵,就有可能引发舆论浪潮,如果危机事件不能得到及时恰当处理,极易造成舆情工作的滞后和被动,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并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素养。如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较高的话,无疑对推进民主进程,改造和完善媒介的传播环境,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在媒介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可见,大学生获取、解读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1、培养媒介信息敏感度

批判性是媒介素养中的重要内涵。在面对当下海量的信息时,不管消息来自于权威媒体亦或普通民众,具有质疑的精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虚假信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甚至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有可能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在自媒体碎片化环境下,如果大学生缺乏怀疑和批判性思维,就会导致误读或误信直至盲目传播。大卫・伯金汉所曾经说过,媒介素养让人们有能力以媒介消费者的身份去诠释媒介内容,并作出具有充分了解的判断,也使得人们本身成为媒介内容的制作者。故此,缺乏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很有可能还会沦为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制造者。面对汹涌的海量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准确的处理不妥信息,批判性的进行思考和筛选,不断提高对媒介信息敏感度的培养十分必要。

2、提高媒介知能

媒介知能的概念是由学者波特提出的,他将媒介知能概括为认知、情感、道德、和美学鉴赏、这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合格的媒体传播者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精神,传递有意义的信息。但是在信息的再传播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能力恰恰是他们所缺乏的。但是现实中,有大量的用户在传播着毫无意义的信息。从而造成了不经过思考以及不顾后果转发和传播。所以,培养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知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升法律与道德意识

目前,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的传播进行法律与道德监管是合理和有益的。另外,法律与道德意识也是公众在自媒体时代必须要提高的素养。道德素养缺乏的人,就会在互联网匿名性和虚拟性环境中将自己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一面暴露出来,将人性中的阴暗面、丑陋面放大,如果加之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就会在自媒体使用中经常有意无意触碰到法律的红线,不仅对媒介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自身带来麻烦和伤害。因此,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时,要提高自控力和自律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二、公共领域的引导与宣传

社会公共领域是另一个实施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公共领域这一教育途径来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其一,传统媒体应该努力融入新的媒体环境,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权威等优势,传播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和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主动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其二,加强政府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新媒体活跃度,丰富更加多元化的内容,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这对促进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三,建立自媒体平台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让自媒体人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国家监管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我国自媒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应该在技术方面加强攻坚克难,对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过滤,让虚假信息无处传播。同时,对自媒体平台之上的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加强媒介立法和监督,对自媒体信息进行把关,落实责任,加强对利用自媒体进行犯罪的打击,营造一个健康的自媒体环境。其四,完善法律法规。自媒体的发展,释放了普通公众的话语权,为普通公众架起了和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

三、推动媒介素养理论发展,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2]其媒介素养理论在吸收中学习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已初步建立起了学科框架和理论基础。但媒介教育却未跟得上媒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介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平台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在硬件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让公众与新媒介接触的机会愈加的频繁。在软件上,即时通讯、社交平台呈现爆发式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微博、微信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四、结语

媒介素养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存在诸多问题并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公众自身、社会公共领域的引导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媒介素养理念的更新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2014.

[2]杨希.2010年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10).

注:1、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的边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规范与引导――基于安徽高校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SK2016A0278。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自媒体;诚信;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48-01

1.国内外自媒体的发展情况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等撰写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2006年,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自媒体的应用成为信息的“全民DIY”(Do It Yourself)[2]。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谭立立认为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并从跨媒体的角度建构和解析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型及危机信息传播路径[3]。2011年,南开大学的王小乐提出,为了有效促进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建立和谐的媒介环境,拍客要加强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素养[4]。

2014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靖婧针对自媒体时代媒介道德缺失现象研究产生的原因并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5]。2015年,辽宁大学的褚安安重点探讨了全媒体语境下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传播策略与发展趋势[6]。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方便的信息交互平台,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26.8%,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站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大学生用户还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一些自媒体工具的注册都还是非实名制,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用户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言论不副实,甚至是虚假、造谣。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只有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诚信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虚拟网络环境的信息真实性,为构建辽宁国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和谐传播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一,诚信缺失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良好素质观的形成

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学生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各种资源的共享给大学生在学术抄袭上打开了方便之门,窃取他人的学术成功,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甚者在网上一些虚假的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确实。这些极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即不利于我国网络信息环境的和谐与安全。

第二,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这些大学生都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的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水平,因此,只有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素质,才能确保未来他们走向社会后保持正确坚定的诚信观,才能有利于辽宁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诚信素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要想能够保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诚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一个国际丧失了诚信就无法立足于世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诚信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大学生诚信度的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要求,也是科教兴国的必要要求。

3.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难点

1.自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诚信认知的模糊

自媒体带来的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本身的诚信认知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型时期,辨别力不强,对未接触过的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进而主动效仿那些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可能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2.自媒体传播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情感丧失

自媒体在无形中成了大学生通过隐蔽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空间的方式,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难免存在一些挫折和迷惘情绪,在利用自媒体发泄自己情绪的同时,某些消极的影响会危及到大学生对正常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负面情绪。而非理性情绪的产生又极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在自媒体信息立体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也随着淡化,忽视社会生活中他人的幸福,非理性的判断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中使得失信行为越演越烈。

3.自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导致大学生非诚信行为的泛滥

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导致网络安全服务能力有限,在执行实名制认证过程中,无须使用面对面的审核方式进行资料的提交,用户依然可以捏造和篡改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漏洞百出。甚至一些自媒体应用平台账号进行公开倒卖,将信息交流平台变成新型营销手段。自媒体监管技术的不成熟,灰色利益链隐现,终会导致更多的非诚信行为产生。

4.大学生诚信的培养途径

1.技术层面要增加用户后台个人信息的保护

Cnet用户数据一旦泄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使用他人注册账号虚假消息,在缺乏诚信的自媒体环境下,这些虚假信息肆意传播。因此,要建设好账号的管理体系,增加账号的安全系数,从而减少账号被他人盗用的风险。同时,需要规范自媒体信息传播新书,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个人的诚信度做好记录。

2.高等教育要设立网络诚信课程

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把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列入主修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学习可以定期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交流会、讨论会,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诚信深刻的认识。同时展开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提高自己诚信度的同时,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他人的侵害与欺骗。实行“奖诚罚假”,对于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学校应适当予以奖励。设立专门的诚信学分,把道德素养纳入学科考察体系范围,激励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其诚信意识的提高。

3.信息化应该在法制化的要求下发展

法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内在要求,因此,应当在规范完善国家在信息技术安全负面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专门钻法律空子的人,加大制裁的力度。只有将 人们的一些社会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人们的诚信意识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将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4.社会各个层面都要关注

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应该承担的事,同时也应该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首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孩子诚信意识的培养,在父母的自身言行父母应该时刻注意,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其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可以结合社区、街道多开展诚信事迹的宣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将诚信道德观念注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焦树民.自媒体视域中的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7):124-126.

[2]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6):4-9.

[3] 谭立立.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J].新闻界,2009(1):14-16.

[4]王小乐.论自媒体时代“拍客”的道德自律与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53-154.

[5] 张靖婧.自媒体时代媒介道德缺失现象研究[J].新闻传播,2014(13):73-74.

[6]黄廷强.当前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13-14.

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8-01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技术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所谓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系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利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持移动终端的强大功能,在传统媒体之外为个人或社会的声音提供渠道和领地,传播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广泛,对受众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一 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自媒体最早、最多的群体,一方面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自媒体弱化了媒体把关人的角色,“人人即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信息负能量也可能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一,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在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正处在好学求知的关键阶段,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敏感。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形成了一股更加自由、更加私人化、更加非大众化的传播流,这些碎片式的信息有个别是负面的、虚假的或无意义也无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关键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时会对纷繁复杂的自媒体信息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和辨别能力,负面信息的出现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可能会左右他们的道德操守与情感判断。

第二,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由传统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传统媒介”转变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媒体空间”,这意味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在一个更加自我、更加双向、更加迅捷的外部环境中。自媒体的潜能正极大地刺激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如果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仍然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讲授,而非充分利用自媒体这种新载体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程度可能有限。

第三,对辅导员工作模式的要求。90后大学生几乎人人都使用微博、微信等,这些自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们信息交流的场所,也是他们建立友谊、表达立场、宣泄情感的主阵地。然而,开通多种自媒体工具的高校辅导员并不多,并且专门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目的而开通自媒体社交工具的辅导员更少之又少。搭建全方位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开启了利用自媒体为载体从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第四,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交互性、媒体“把关人”监管的缺失给高校网络舆情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具有严格的新闻把关制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而自媒体时代,学生不仅从自媒体获取信息而且还作为信息的者参与双向互动。有时,学生比学校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评价知道得更早、更多,这也极大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自媒体的特点、影响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从内容、方法、途径等多方面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深层次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全新理念。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并运用自媒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导,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对新的媒体环境高度重视是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

第二,打造一支主动运用自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是自媒体时代语境下的必然要求,在学生使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探究和使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载体,通过师生自媒体互动,实现高校舆情的正确引导。

第三,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位一体的高校自媒体管理队伍,加强自媒体舆论疏导工作。这支队伍应由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的老师与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一起形成合力,密切关注并积极活跃在自媒体领域,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理想道德信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密切关注舆情环境,若出现突发事件,应科学判断、果断处理、澄清事实、及时回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激化和扩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政老师;自媒体;挑战;对策

一、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挑战

自媒体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使用自媒体最活跃的群体,一般大学生都有微博、博客、QQ飞信等各类自媒体,由于自媒体的用户量还在不断增长,已经逐渐向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渗透,对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增添了个性、时尚、流行等元素,也为思想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渠道。自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传播的媒体,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有一定的塑造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受社会的任何控制。自媒体将多元化价值观淋漓尽致的表现和传达给广大的群众,对主流的价值观有着强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中思想政治逐渐淡化,价值观念逐渐迷失的危险,下面我们阐述自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老师有哪些挑战。

1.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挑战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的单向性传播,方便大学生寻找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自媒体中信息是具有交互性的,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具有无限性,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的信息内容也是参差不齐,各种各异,很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这对于传统的说教性单项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冲击,传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理论都是通过思政老师进行主题宣讲、面对面交流、班会活动、以及发放相关资料文件、在公告栏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这些方法一般没有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如何运用自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引导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政老师提出的挑战。丰富多样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一些价值评判已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思政老师展开的教育活动能否体现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方式,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2.对思政工作环境的挑战

自媒体的出现超越的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更快捷、更自我的虚拟空间,也在改变思政老师的工作环境,现在是现实校园、自媒体空间、社会环境三个环境相结合的新环境,思政老师的工作环境遇到的新的挑战

3.对传统教育手段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一个集中的空间中,将要进行的教育内容明确的传达出去,学生主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观点,并用老师传达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思维。自媒体突破了空间限制,在自媒体推崇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了,甚至这种方式会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所以对思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新的挑战。

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对策

1.高校思政老师要提高学习能力

自媒体也有。传播迅速、多元化形式、交互性强等优势,高校的思政老师也要重视对自媒体的运用,通过培训和自学掌握微博、微信、飞信等自媒体的使用技巧,将自媒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思政工作的开展中去,用自媒体向学生宣传轻松、活泼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老师的自身素质,转变老师的传统观念,掌握自媒体使用技术,将自媒体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才能在思政工作中占得主动,所以高校要培训思政老师如何让思政工作内容用自媒体的形式传播出去。

2.高校思政老师要积极参与到自媒体中

还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没有对社会丰富的认识,在多种形式的媒体环境中属于弱势,很容易被一些虚假炒作信息所迷惑,所以思政老师也要参与到自媒体中来,借助自媒体丰富的信息内容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政治的价值进行判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和判断的敏感性,在进行引导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注意宣传语言的艺术性和内容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关心大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对“虚拟社会”创新管理,充分的发挥自媒体的互动作用,借助自媒体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博,思政老师和学生建立好友关系进行关注,或者建立微群等,了解学生关注热点,思想困惑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工作。利用好自媒体能够加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工作效果。

3.高校思政工作要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

高校要根据自媒体本身存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对于突发事件,要通过自媒体官方平台对舆情进行反馈和回复,用公开的信息来还击不实的传闻。思政老师也是网络舆情的第一道防线,在第一时间要发现舆情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并正确的引导舆论,所以思政老师还要在自媒体的信息中分析现实的舆情,通过“网上网下”方式进行引导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引导,防止舆情不断恶化。

结束语: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者,思政老师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工作要有创新精神,对各种新生事物带来的工作挑战敢于面对,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媒体的特点不断的完善思政工作的开展方法,拓展思政工作的新渠道,让自媒体在思政工作中起到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永斌. 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J]. 昌吉学院学报,2013,04:65-68.

第6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移动、智能、自媒体

自2009年我国3G技术大规模推广商用以来,在传播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这种新的变化的核心特征就是移动宽带网络应用的兴起和海量移动个人自媒体群体的形成。这种新传播环境的形成将对品牌传播的模式和趋势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趋势可以做如下判断:

一是移动宽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变化为品牌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3G网络、智能终端、丰富的软件应用等构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元素,而具有移动性和宽带化传播特征的互联网传播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也就是说移动宽带互联网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创新空间。

二是移动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宽带传播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的海量移动自媒体的出现。Facebook、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等移动互联网传播新平台的形成为海量自媒体的出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海量移动自媒体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品牌传播的环境和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被放置于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敏感、更为快速、更为个性化的传播环境之中。

三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传播架构、创新的传播需求、互联网产业的波动等要素更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移动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新的景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人类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发展、精神交往和信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基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常态化,传统的传播架构发生重要改变,互联网的创新性应用创造了大量新的传播需求。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自然也会受到互联网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产业领域的创新空间和投资机会所产生的吸引力,在众多参与者蜂拥而至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该领域的发展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明显。但是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波动的存在是互联网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会受到市场机制中相关各种元素的制约,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产业的波动虽然说明该领域存在一定的泡沫,但是这种波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一般很难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互动、弹性、人性化

在传播世界,对于传播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对于品牌的塑造有着不同的手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品牌传播所面临的是更具互动性、弹性和人性化的传播环境。品牌传播从一对多传播关系的大众传播时代逐渐进入一对多和一对一混合传播关系的融合传播时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变化:

其一,在传统媒体的传统领地,固守和转型同时并存。对于品牌传播而言,虽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不可忽视,但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仍应受到重视。虽然一再有观点认为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走向没落,但是实质上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庞大系统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害。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通过传统媒体的承接、确认和放大已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传统媒体传播系统的存在及呼应,新媒体传播将很难独立于传统传播系统之外并产生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

另外,所谓的传统媒体也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寻求的新的转型和新的突破。笔者认为,所谓的传统媒体其实是“被”传统者,是由于传播技术的变化使之被动地成为传统者。在这种环境之下,传统媒体容易被迫着走进自我封闭和自我转型相互较力的发展瓶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往昔传播影响力的衰落伴将随着对于未来新世界的茫然,对于自身发展无力的无奈将伴随着应对新变化的仓促,因此传统媒体的确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已经到来的变革和即将出现的变革作出准备和应对,而在实质上创新的传播空间并未对于传统媒体关闭大门。

其二,在新媒体的创新空间,增量与存量市场的争夺同时存在。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传播需求的空间是增量空间。但是在传播市场领域,这种拓展不可避免会对传统媒体的存量市场造成影响。因此,在传播领域,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的争夺,也不再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线。在传播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传统媒体进入增量空间,新媒体进入存量空间,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身份的交替变化,使得新旧媒体的运营主体的分野也日趋模糊。

其三,在融合环境下,品牌传播的需求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当前,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传播领域发展的大趋势,而以移动传播为新的特征的传播新格局也正在逐渐形成。在这种重要的转型进程中,传播需求和传播环境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发展趋势,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对这种发展趋势予以重视,并纷纷进行调整自身的传播战略。但是在传播战略调整的过程中,有些用户的传播战略却发生了偏差,从而偏离了自己既定的品牌传播战略。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用户的品牌传播战略适合在传统媒体环境中进行实施,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完全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之上。如果有的用户的品牌传播战略更适合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抱着传统媒体传播的思路不放。当然对于需要二者进行兼顾的品牌传播而言,则需要把握好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之间的平衡,以避免因其所选择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当而偏离自身理应遵循的品牌传播战略和传播路径。简而言之,在传播世界,追踪最新的传播时尚并不重要,最为重要是传播者能否进行精准、有效的品牌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诚信、智慧、战略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确感受到在传播世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里,固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则正在大行其道。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会出现什么新的传播阶段?目前,对此还没有非常明确和令人信服的描述。但不管怎样,人们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已经获得了更多的传播自由、更大的传播创新空间。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传播世界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元。不过,在日益复杂的传播世界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依旧需要关注诚信、智慧和战略等关键要素。诚信是品牌传播的基石,智慧是品牌传播的灵魂,战略是品牌传播的导引。如果脱离了诚信的基础和传播的智慧,纯粹从技术层面进行品牌战略的执行则将是缘木求鱼。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如下的一些重要关系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是传播角色的传统和创新之关系。在传播领域,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传统都是固化的创新,任何创新是新生的传统。因此不管是在当下的传播领域扮演传统者的角色,还是创新者的角色,都是动态性的、过渡性的,而非一种永恒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之下,珍视传统、持续创新应该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是传播方式的固定和移动之关系。固定传播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传播的一种常态,而当前移动传播环境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但是移动传播环境并非脱离固定传播环境而孤立存在,就像固定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之间可以进行无缝连接一样,固定传播环境和移动传播环境都是构成人类完整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多的品牌传播也将在固定和移动的融合传播环境之下进行。

第7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 播音和主持 定位探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当今一直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是这种过于热门化选择往往也对真各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新媒体融合环境日渐的今天,学生自身的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总的说来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以这个为研究背景,通过播音主持现状、播音主持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环境之间联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对自身的择业定位观念的分析进行探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专业,播音和主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从鼎盛过渡到平稳,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已达到300家,又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对这个专业越来越关注,报考此这个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前景更是广阔。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备语言与表演这两方面的人才,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以及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总体状况而言,学生的素质都呈现出逐年在提升的情况,而他们毕业之后投身于影视、网络传媒、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等领域,为繁荣当今社会文化奉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改进的定位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融合环境影响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所谓的新媒体融合环境指的是不同媒体的资源交换、共同享有的合作状态,其中也包含了媒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新媒体融合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环境完全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落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然而置身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明显已经受到了感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送方式的丰富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影响。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传送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网络,它将图形、声音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除了之前所用的方式之外,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来源于自媒体,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各个媒体之间就必须实现高效地融合,做到彼此之间资源的共同享有以及利益获得的公平化。正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熟悉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从业要求,即现今社会下的播音主持在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新媒体融合环境要求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参与积极性。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自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得大众个体更具有自我的发言权,而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逐渐被大众的不同声音所覆盖,综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就是媒体自身。现今多使用的播客的前身就是自媒体,播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社会的快速传播。因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对于大众个体不同的发言权,要有能力去判别好恶,以规范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第三,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瞬间报道社会新闻、信息的能力也是新媒体融合环境对该专业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大、速度变快,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扩散的主体,因而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这种敏锐感,抓住值得报道可以报道的信息的机会,以免社会大众个体的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恶劣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定位

通过上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及新媒体融合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从业的影响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观念。

(一)了解自身的需求,准确定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相符。别因为选择行业的错误,耽误自己的前程。所以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首先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要以新媒体融合环境为基点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好自身心态。首先,毕业生可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为自信心已满,就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进入企业就想担纲主持或负责人,这样只要一受到打击他们就会就会崩溃,因为结果往往令他们后悔莫及。但如果心态过于消极,因为丧失信心,也容易在选择行业上出现误差。其次,就业精神现如今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因为受社会条件限制,不能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但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利用别的工作当作跳板,想等到时机成熟时,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这种工作心态,经常导致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出现择业误差。

(三)明确目标。播音与主持毕业生一旦毕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不学习名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见好就收,他们的频繁跳槽,只会导致择业的误差。而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因素,就一昧地观望大城市,认为在那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名人,一味的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媒体融合环境与播音主持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分析,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提升自我提供可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70-03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传统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角色定位来促成二者关系的形成。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支配关系。教育者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及获得的经验,并将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展现给受教育者一个授道者的形象。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由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演变为多向、多渠道获取。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拥有知识的秩序被颠覆,受教育者可能详尽、准确的获得教育信息,而并非教育者在教育次序的优先,进而也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侵袭。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这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多种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信息交融过于繁杂,自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差,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往往这种环境容易使受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偏离。

(三)信息“分子化”造成滤网功能丧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微信、微博、各种论坛可以自由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人,每个账号都是一个传播信息的门户、一个载体。自媒体时代网络等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个人表达意识态度的空间越来越广泛,媒体也呈现出星罗棋布的态势,信息资源也呈现“分子化”的发展趋向,对信息的滤网功能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具有隐匿性及互动交流性特点的信息资源就造成了监管领域的盲区。大学生接触信息并获得的知识及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所涉及的范畴,对现行方式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1]。而信息的“分子化”使原有的滤网功能丧失,学校及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管,国家意识形态受到威胁。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自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环境的开放性。自媒体时代一改过去信息渠道单一的状态,自媒体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新鲜事物,表达个人思想,传播政治文化的新手段、新媒介、新载体。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的塔尖教育中的精英,他们对知识、信息及新鲜事物的接受及运用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表达“话语权”的空间日益增大,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社会上不良事件及风气斗争,表达着自己的政治、价值观[2]。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自媒体这个途径及手段,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自媒体提供给高校的教育空间,使自媒体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自媒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自媒体时代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个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思想[3]。因为大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受

育者,他们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特殊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在自媒体时代,虚拟世界、虚拟身份赋予大学生更多的勇气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媒体传播到网络,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来实现各种思想的讨论。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自媒体手段可以简化程序、缩短空间,学生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加好友、加关注及时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困惑和思考路径,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规避自媒体所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困难,如何发挥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帮扶和促进作用,来抵御各种风险的考验,降低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自媒体时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等多重因素交错,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改革方向,以自媒体手段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终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要素的地位与分工,更是终极目标的体现。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树立信息社会的发展思维,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实行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传统的媒介为载体,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主流群体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将自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自媒体手段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及时预判这一形势,尽早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广泛的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互动,以互动形式来摸清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传输平台,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及时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信息。如建立微信、qq、微博关注群体及群,开辟校园bbs交流互动平台,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5]”自媒体时代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影响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目标要求,发挥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目标的要求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高校通过互联网建立“官方微博”,在微博中传播贴近大学生热点主题、广泛的吸引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讨论,使官方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同时又要依托学生党员、团干和社团精英来作为“意见标兵”,发挥他们在自媒体环境下的示范与鼓动作用,并积极开办学生“思想道德诊所”,诊断学生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并给他们开出一剂良方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构建班级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进行全程布控并加以引导,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途径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有着广泛的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6]。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政策深入实施和突破性进展,在宽带、移动互联网以及3g网络的蔓延之下,台式机、手机、平板等平台建立起的微博、新闻门户网站、新媒体音视频、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形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数字化、碎片化、分享化、便捷化、多元化、全民化、草根化的网络意见表达随时随地可以实现。新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正如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新兴的媒介传播形态,

由于打通了和网络新媒体、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通道,使其紧密结合,其在实效性、传播速率效率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除了大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之外,自媒体为大学生与教师、高校及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络途径。各高校应积极利用通过自媒体教研工作动态,征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建立高效、快捷、易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来适应自媒体时代新环境

大学生的媒体素质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要求规格更高,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学界及高校关注的热点及重点问题。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素材与自媒体,如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自媒体相互融合,提升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与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完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媒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媒介来培养,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是对全社会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大量繁杂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与社会,2012,(2):154-155.

[2]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5):26-28.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张寒梅.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7):93-94.

第9篇

笔者在与一些电视媒体人接触中时有听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感叹新媒体、自媒体时代来得太快,对传统电视行业和电视节目造成了如何大的冲击。对于他们的这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不知道这些把新媒体、自媒体当“狼来了”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要借助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和推广自己的节目呢?不知道这些朋友心里有没有和新媒体、自媒体一争高下的信心呢?

要说新媒体、自媒体真的是来得太快吗?其实也未见得。很多年以前笔者就和网络电视媒体人有过接触,当年的他们可以说就是在夹缝里求生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节目。那时候的他们与传统电视媒体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但是现如今他们发展壮大了。自媒体其实也一样,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这些自媒体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从弱小到壮大的过程。

很久以采,电视媒体一直处于传媒的制高点,当年甚至有些电视媒体人根本不屑去关注、发现和了解新媒体、自媒体,那就更谈不上去分析和研究它们了。这样的态度是一种发展的态度吗?或许多少都有点故步自封吧。如夸的抱怨对于传统电视媒体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新媒体、自媒体求关注的时候,这些人在做什么呢?

前面所说的虽然只是传统媒体人中的少数人,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电视媒体以厦电视节目的后腿。在笔者看来,传统电视媒体人当中不乏此类人的榜样,他们不仅有决心和新媒体、自媒体一争高下,更会善加利用和借助新媒体、自媒体为己所用。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一方面这档电视节目在制作质量上极为精良,更因为抓住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和体验心理,让新媒体、自媒体不由自主地臣服,不由自主地为其摇旗呐喊。当观众的忠诚度建立起来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充满期待地等候下一集节目播出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还需要抱怨吗?此时他们或许更多一些欣喜吧,欣喜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为他们所提供的无穷推广手段。

再说自媒体。其实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曾经我们所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借助的是什么力量才能不怕巷子深呢?口口相传对吧。这不就是自媒体最初存在的形态吗!当然,如果酒不香,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但是从这句话里,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在强化自身的同时善加借助其他力量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新媒体和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挤占了市场空间,压缩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不过换个角度来说,这不是一种新的竞争环境吗?竞争是推动一个市场发展的动力,有竞争就一定带来发展。那些在竞争中深刻理解对抗与合作的电视媒体人就不难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必然会让新媒体、自媒体为你摇旗呐喊。

第10篇

韩立新,男,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高级记者。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新闻业务、舆论学、媒介融合、中国传播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主张对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以专业细分、学科融合为主要内涵的教育思路――新闻+,认为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仍然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本立足点。在研课题有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招标项目《实施文化艺术人才职业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课题《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河北省媒体跨界融合研究》等;近年来出版有《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新闻评论学教程》《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等著作,发表《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媒体的分化与重构》等论文20余篇。教学改革项目《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创新》2013年获河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1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专著《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韩院长,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您从2004年起开始从事传媒教育工作,传媒环境在“变”,传媒教育也在“变”,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传媒教育环境。

韩立新: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不同主体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从一般性来看,传媒业态变化是传媒教育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我认为,这一环境问题的要害之处表现在于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和社会美誉度下降,以及职业前景模糊等方面。传统媒体作为喉舌和守望者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很高的职业价值,并成为社会美誉度的源泉,也成为传媒教育的道德高地。然而,当前高度商业化和先进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将资本的欲望与用户的需求、媒介的先进性相融合,营造出一个社交化的个人化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机制,在这个新的业态环境中,资本和技术的合谋,借助媒介技术先进性的外壳,挟裹着商业信念,如奔泻的浊流,深入而严重地侵蚀了传媒业建构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的下降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深刻的环境危机。当前一些传媒机构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为新媒体恣肆的商业信念所惑,缺乏对传媒业职业价值的坚守和发展,缺乏考量地向商业信念的指向转型,这样很可能推进和加重这一危机的蔓延。

记者:依您看,目前的环境对我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利”和“弊”各体现在哪里?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目前来看,推进传媒业态变化主要有三个力量,一是传播技术的力量,二是资本的力量,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力量。传播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它必然调整生产关系。它给传媒教育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和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资本的力量作为一种市场要素,有利于汰劣和增强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作为一种逐利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规范,它可能会将媒体的公共性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和运营,这时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消极力量。如果资本和技术结合是一种业态,它通常会由资本的力量来主导运营,技术常常转化为资本逐利要求实现的工具,作为市场现象它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消蚀传媒业公共性的力量时,它对传媒业发展和传媒教育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也许会走一段弯路后,再回到它的专业性和公共性上来。

记者:当前的传媒环境对新闻评论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请您结合您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及实践,谈谈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反映到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两种性质评论声音高低的变化。现行教材讲的新闻评论,多持体裁观,即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体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新闻述评、专栏评论等。这就是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在很大的意义上讲,新闻评论就是媒体的声音。新媒体上的评论,大多并非新闻评论教材上讲的体裁,它常常只是网民的跟帖和转发的评论,这可称之为网民的声音。过去,媒体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声音响亮;现在网民的声音获得了主导地位,声音响亮。两者出现了声音由强到不强的角色的相对变化。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表达多并不意味着就能主导表达。出现这种声音强弱的转换,还应该从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或者说大众媒体自身找原因。以下这两点,是否值得思考?一是在社会注意力集中的新闻事件上说话不到位、不及时说话。回顾既往,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热议灼人的时候,主流媒体很少用“社论”这一代表大媒体声音的方式说话,这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失去职业价值呈现的机会;二是莫把对话变训话。媒介是对话的平台,媒体不易在话语之外影响受众对媒体态度的选择与接受。很多主流媒体的评论端着架子,一方面拍案定调,缺少对话和回应,放弃了新闻媒体公开讨论走向共识的态度和做法,使传受双方的共情难以产生;另一方面脱离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使对话的基础由事实转变为观点,这很容易受到读者援引反例的反驳。总之,在当前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共同构成的媒体格局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针对新闻事件,用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方式说话,是改变舆论场上“主流媒体声音稀缺”的意义之举。

记者:任何一种事物我们总是要正反两个方面的去看待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于现在所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您是如何看待它们在新媒体行业中的影响?

韩立新:作为内容的渠道和形式,微信和微博由于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拥有很强大的传播力,对新媒体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微信、微博等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表达信息的需求,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关系链和场景成为影响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要素;第二,微博、微信是应用广泛的社交属性的传播平台,关系网成为传播的渠道和基础设施;第三,微博、微信已积累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第四,作为用户量巨大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十分活跃,拥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移动+社交+社群+新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新媒体行业的生态。

另一方面,微信、微博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不实信息、语言暴力、标题党等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传谣转谣、内容低俗化倾向等问题给运营者和相关部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有效监管迫在眉睫。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这个概念也应运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也会出现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那么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您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如何看待?

韩立新:有效监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平台运营者、管理者、用户几方的共同努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自律?如何提升运营者和管理者的他律及用户的自觉?如何在最大限度满足自媒体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解决以上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管理者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则,完善内容和传播管理机制。关键词屏蔽等为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快速识别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识别技术、传播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有效监管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监管的基础。

记者:当今媒体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即将进入各个媒体工作的学子,希望您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或指导,谈谈他们需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媒体的发展变化?

韩立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业界的负责人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有益于人才的培养。我谈一些个人的管见,共大家参考。

第11篇

关键词:自媒体 文学 传播 微信

自媒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联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他们是这样定义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1]2009年微博的流行正式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而微信则把自媒体的功能扩大化。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以其信息的高速流通、图文结合、碎片化的文化背景为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口。

一.“节点共享”的即时互动下的全民狂欢

在数字媒介环境下,“节点”(Humannode)即“人”(human)和“节点”(node)的组合[2],界定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以人为传播主体的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媒介用户以及与用户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化信息。

微信文学在大众传媒时代产生,不可避免的保有了大众文学的特征。高雅的传统文学在现代商品社会遭受了巨大冲击,人们曾一度怀疑艺术终结或文学已死。但是大众文化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也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2012年4月,微信4.0版本,用户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在空间中,好友之间可以即时点赞、回复或者转发。用户结合现实场景进行改编,应用网络热词在其中表达情绪,没有诸如微博之类140字的限制,即时的发送,接收者同时可能是下一个发送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不再有绝对的身份区别,点赞和回复瞬间反馈到作者的个人空间,作者根据回复与之互动,微信文学就是以这样一种网状形式在微信平台上流行起来。

狂欢理论源自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这种狂欢指的是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狂欢。人们语言混杂,方言、俚语、习惯语交织在一起,通过无所顾忌的笑达到一种全民的自由。而在自媒体微信文学中,体现了带有自由性的狂欢性。人们可以通过游戏、娱乐的语言释放压力,通过创造恶搞式形象放松自我。在这样开放式的背景下,人们可以摆脱压抑自由的书写文字,微信文学中常常出现一些新奇词汇表达,这就是微信文学狂欢化的表现。

诚然,文学需要新的文学形态为其注入鲜活力量,但微信文学的局限性可能带给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思考并努力改善的。微信文学文本的碎片化、内容的平面化凸显了消费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不高的事实,表达了娱乐至死的诉求和狂欢化的生活方式。同时,微信文学的快速生产,削弱了文学原本应该具有的深度,作者在个人化自由写作中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微信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在自媒体的时代走得更远,否则只是激起人们一时的狂欢兴趣,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并不能长久留存。

二.危机中的数字化选择

随着“快速点击阅读”时代的到来,手机、mp4、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受到大众热捧,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报刊杂志在自负盈亏中举步维艰。

许多文学类实体期刊纷纷登陆了微信平台,拓展了数字化之路的新视野。2013年11月《收获》发出了第一条面向微信订户的群发内容,这是继《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上线之后,又一家“老字号”传统文学期刊在微信平台上发起了寻找读者的尝试。目前可以搜索到的文学类公众号有“读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今天文学”、“青年文学”、“收获”、“小说月报”、“上海文学”等。纯文学的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先天注定了它本身不能像通俗文学大众文学那样受到广泛关注。在市场经济的热潮中,文学类实体期刊注定成为昨日黄花。所幸的是,在自媒体时代,文学类实体期刊搭上了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传播快车。

近年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迈入作者行列走向实体出版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凸显了实体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未来的方向应该是,积极汲取传统文学媒介的有益特质,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正确的处理好文学的审美与市场化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文学文本具有的高品质有效融合到自媒体平台,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注 释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探索》,2006年第2期,第135页。

第12篇

以微博、微信、贴吧、网络论坛为典型代表的自媒体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崭新形式,它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给民众带来更多了解社会和参与公众话题讨论的机会。可以说,自媒体的兴起不仅是信息技术和信息沟通模式的进步,也是社会文明的提升。如今,自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的人习惯入睡前看看微信里的朋友圈,有的人把工作间隙中刷微博当成一种休息。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站里,在食堂和超市排队的人群中,在大学教室短暂的课间里,自媒体被人们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当我们的生活日益离不开自媒体时,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信息和传播的普通自媒体使用者,我们该承担起怎样的媒体责任,该怎样建设好自媒体这个新兴的信息沟通平台?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说,她要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不能出现为自己说过的话而感到后悔的情况。这句话点出了作为媒体人的基本职业道德,也为广泛的自媒体使用者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的确,每个人享有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和观点自由的基本权利,你可以秉持与主流完全相反的意见,可以消极,可以抱怨,可以批判,但当言论上升到媒体的高度时,便无形中要受到约束。因为在舆论环境中,媒体的一言一语都影响着广大受众,这种影响的范围之广泛、印象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都远远超出人与人之间日常的对话。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特征,因而社会和大众也相应地对自媒体的使用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期许。你通过自媒体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图片甚至于每一个表情都在向社会传播你的观念和情绪。无端的指责、虚假的信息、消极的思考,都可能让更多人思想被误导、精神更疲惫;而积极的引导、真挚的赞扬和客观的分析则会给自媒体的信息环境增添一份正能量。

因此,我们鼓励和倡导每一位自媒体使用者都能够像那些电视主持人、报刊评论员那样勇敢地承担起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希望自媒体成为一个充满阳光和理性的信息平台,而不是宣泄不满、倾倒抱怨的不良情绪垃圾场。我们的社会诚然还有很多的不美好,每个人也都难免承受着一些压力、委屈甚至不公,但我们所希望的是一个美好的明天,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今天的不好。当然,提倡正能量并不代表一味地晒幸福、晒鸡汤,虚伪的赞美只会沦为奉承,只有理性客观建设性的批评才能给人带来情感共鸣和思想进步。能否积蓄正能量不在于你的话本身是批评还是表扬,自媒体需要的是你的真诚和开朗,你的积极和客观,你的责任感和感召力。

每当准备在微信里更新状态,在微博中转发他人的消息,或者在贴吧里评论他人的发言时,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自媒体使用者,我们都应当首先审视,你的言论会给社会、给他人带来何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还是庸俗的、悲观的、憎恶的?无论是自媒体工具的新手,还是翻江倒海的网络达人,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论坛草根,还是微博中的大V,如今,你都有了对外发声的权利和条件,都可以影响他人乃至于整个社会。自媒体时代里,不要忽视自己的能量,你的正能量会让这个社会朝着美好的方向更进一步,你的态度实际上便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心态,而你的憧憬则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