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

进出口市场调研

时间:2023-05-30 10:5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市场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市场调研

第1篇

1、国际贸易(国贸)专业就业方向如下:

2、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贸易机构的业务工作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到管理咨询、投资银行一类机构就业的。

3、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5、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6、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7、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8、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化教学;项目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这方面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向特定行业与岗位培养合格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职责。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成项目,将项目下达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课程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已逐渐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获得外经贸从业资格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论知识及具备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能力。为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尝试采用项目化教学,但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来源的简单化及随意性。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项目都是模拟项目,设计这些模拟项目的时候,往往将学科体系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直接拿来作为项目,也有的是直接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后增加几个项目课程。其次项目内容滞后。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课程设置的项目往往滞后于实践。三是项目间缺乏关联性。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训练项目,可是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就束手无策了。无疑,这样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不符合“高职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的要求,经过这样课程化训练的学生也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因此,以真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案例为背景,以贸易合同为核心,以进出口贸易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以项目的设计和操练为主要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应该成为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应构建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体系;项目体系的设计思路如图所示:

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对义乌外贸领域直接从事岗位工作的企业、行业专家调研,确立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读与订立进出口贸易合同的条款,并根据条款进行进出口贸易合同磋商与出口报价还价核算,同时能恰当选用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办理运输与保险业务,履行合同,有效处理贸易争议和纠纷。社会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课程项目设计

选择一笔外贸公司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外贸业务,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目标,根据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流程,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分为五个项目:项目一:交易准备;项目二:国际贸易合同条款;项目三:交易磋商;项目四:签订国际贸易合同;项目五:履行国际贸易合同。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一:交易准备

主要内容为进出易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在该项目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义乌宝俊钟表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获得的市场调研信息,了解和工艺闹钟有关的各种博览会,并让每位学生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注册义乌宝俊钟表厂工艺钟信息。

(2)项目二:国际贸易合同条款

主要内容为国际货物合同的各项条款。给每位学生一份真实的国际贸易合同。引领学生识读各项条款:商品品名条款、品质条款、数量条款、包装条款、价格条款、装运条款、运输保险条款、收付条款、争议处理条款。

(3)项目三:交易磋商

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形式,内容和一般程序。在老师讲解交易磋商的理论知识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担任迪拜FLESHHEAD公司/义乌宝俊钟表厂,双方建立业务联系,学生依据老师发出的信息及业务资料进行询盘,独立完成一份出口询盘和一份进口询盘。学生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向老师报价,并说明报价的合理性。教师针对学生的报价,提出降价要求,学生分别应用让步策略与不让步策略与教师互动。学生依据老师发出的信息及业务资料进行接受,独立完成一份出口接受和一份进口接受信函。

(4)项目四: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项目要求学生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给每位同学一份空白的合同,以义乌宝俊钟表厂和FLESHHEAD公司交易工艺闹钟为背景,签订相应的合同条款。

(5)项目五: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包括出口合同的履行和进口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主要有: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关、报验、保险、装船、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工作环节。进口合同的履行流程主要是:申报进口、开立信用证、修改信用证、租船订舱和催装、办理货运保险、审单付款、进口报关、提货验收、拨交货物。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以及税务等部门,模拟FOB和CIF条件成交,信用证方式付款的进出口合同履行。

三、建立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些学生考试成绩平平,但实际操作却得心应手。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化教学应确立一种“以处理实际业务能力为主,理论为辅”的评价考核机制。期末考核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进出易,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学生的最终的成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另一部分是期末考核的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王金英.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7).

[3]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4]胡丽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管理观察,2009(25).

[5]刘利华.项目教学法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启示[J].安徽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3篇

关键词:出口退税;资源性产品;出口贸易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涵义

出口退税是指对外贸出口货物退还其在流通环节和国内生产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产品税、特别消费税及营业税。出口退税制度是组成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部分。

出口退税作为调节出口贸易的重要调节手段,主要是以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已缴纳税款来平衡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使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达到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的目的。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内容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有三种形式:1)出口免税且退税:出口免税是指对外贸商品在出口销售环节中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是指将货物在出口前的生产、流通环节实际承担的税收额,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后并予以退还。2)出口免税不退税:所谓出口不退税是指出口货物由于在前一道生产、销售环节或进口环节中是免税的,在出口的过程中,由于该货物的价格中不含税,所以无须退税。3)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出口不免税是指对国家禁止或限制出口的产品的出口视同为内销,不予免税照收;出口不退税是指对国家禁止或限制出口的产品,出口过程中不退还该产品在出口前所负担的税款。按现行政策规定,出口货物退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

三、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青海资源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十一五”以来青海出口商品品种达1100多种,新增出口产品有药品、毛纺织物、民族服装、汽车零件、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机床等机电产品。出口产品从以硅铁及硅系列等高耗能产品为主转向纺织及地毯、各类服装等轻工产品,如2009~2010年,纺织及地毯、各类服装、羊绒等农副产品、轻工产品的出口额为46279.79万美元,出口量逐年扩大。

为应对疲软的国际市场形势,保护我国进出口贸易,2009年国家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青海省的贸易形势也随之好转。2010年硅铁出口额为20655万美元,出口数量达14.8万吨,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增长1倍和1.5倍;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约6701万美元,增长17.8%;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为7423万美元,增长52.3%(其中地毯出口3753万美元,增长48.7%)。山羊绒出口达110吨,出口额为999万美元,量、值分别增长89.7%和120.3%。2011年青海省出口贸易主要商品中硅铁、地毯、山羊绒、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量仍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出口贸易的质量也大幅度提升。

2005年开始,国家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适当降低棉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得青海省2005年进出口额缩减到41338万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28%。2007年进出口额为61207万美元,与2006年65175万美元的出口额相比,下降3968万美元。2008年以来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就包括不断调高出口退税税率,包括如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出口企业,缓解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外贸行业的打击。金融危机过后,国家又先后调低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率。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水环境、大气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业粉尘排放量都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至2010年青海省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411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83100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达到20194吨,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威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松懈。青海地区的大部分工业是以依托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建立的,以重工业;劳动密集;低层次、低技术产品的加工为主,青海地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生产中能耗、物耗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青海地区工业三废排放总量低,但是与全国相比,青海每万元产值排污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污染物排放比重高于其工业所占比重。

四、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背景下促进青海省资源型产品发展的对策

(一)通过集约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出口产品成本

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过度依赖势必会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企业国际化进程。出口退税率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进出口企业的生产及出口成本,企业具有优势的定价权、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才可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倘若保持原来的出口价格不变,在生产成本提高的前提下,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的利润会下降,对于一些利润率比较高的产品短期内可行,但这种局面不能长久维持。所以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出口产品成本才是真正切实的解决方式。

(二)通过多种渠道降低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成本在进出口产品总成本中占据重要比重,降低原材料的成本能够较为有效的减少由于出口退税率的降低而造成的出口损失。首先,对市场有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应建立范围广、效率高的市场信息搜集系统,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寻找成本低的原材料。其次,打破采购的地域局限性,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低成本原材料。再有,缩短采购渠道,与原材料采购商直接联系,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多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协商,在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对未来发展正确预期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获得稳定供应基础上的优惠供应价格。另外还要注重依托科技进步选择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以降低采购成本。

(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加强科技创新及研发,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来降低生产耗费。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原材料、能源的不必要耗费,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残、次、不合格产品的件数,以降低成本;另外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使各生产环节更加衔接,降低半制品的资金占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4篇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就业环境;自身素质;就业趋势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伴随201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6万亿美元,增长超20%。

现有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加快

根据我国外贸组织的发展,机电行业与高新技术产品日益发展迅速,在2011年1—9月,我国的增加势头发展猛进,针对农产品与产品的资源问题都是显示稳定势头增加,这样就稳定了商品机构的出口率。

1.2受到各国贸易的环境因素影响,我国贸易的增涨呈现出走低的局面。因此,

在我国应该加强贸易管理能力等。

1.3我国外贸进口的增加明显

我国对外贸进口的政策扶持取得良好成效。在我国,应该坚定发展扩展进口,稳定贸易的局面。针对多贸易进口的多方面的关注,应该加强管理。如进口贴息、降低进口关税、取消进口配额管理、简化出口程序等。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1年1-9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长40.4%,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20.5%。

1.4加快实行贸易自由战略,走市场多元角度成绩显著

在我国,加强多边合作是国际贸易组织关系,努力做好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在2011年,我国与哥斯达黎加签订相关协议,针对贸易相互往来进行交易生效,在我国,已经和香港、台湾、东盟等国家与地区签署十多个贸易协议。

1.5“促增长、分析结构、调平衡”相关政策着力点

加强我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原因是稳定贸易额的增长势头。但是,针对于2011年欧盟债危机问题,东非、中东的局势动荡与日本东北部地震给我国贸易的结构影响到了,因此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我国政府以“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为目的的一系列外经贸和外交政策的支持促进下,我国对各大洲进出口持续稳步增长,其中拉美和大洋洲增长较为强劲。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粗放增长方式仍未改变,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

2.2国内工资、物价和进口原料价格及贷款利息的上涨,同时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种产品的激烈竞争,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空间较小,利润不断下降。2.3国际贸易纠纷逐渐增加。

2011年1-9月,中国遭受贸易纠纷调查50起,涉及金额30亿美元。这与我国对国际市场检测预警不够,未做好市场调研,大批企业盲目涌入拉美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有关。

3.当前形势下,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就业趋势

3.1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长期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第一线,对新观念、新方法、创新理论必须要有较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要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在目前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我国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教育中,往往只强调考试成绩或开设某几门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需要大量的跨国运作型创新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流的分析洞察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开拓创新等能力。

3.2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知识的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量逐年上升。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通晓世贸规则、对外贸易惯例和法规等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层面来看,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方面的课程还不够,针对性还不够强,不能真正地满足对外贸易操作实践中需要的既熟悉国内市场规则,又精通国际惯例的外贸人才的需要。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深、外贸摩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

3.3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

报关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对产品、外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这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体制、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片面的,或在某个学科内进行的,培养的是“单一”的“应用性人才”,而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重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和能力结构较为全面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4竞争意识需要主动加强

目前我国报关市场逐渐规范,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报关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流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员工的要求是具备大专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精通Office、WPS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处理业务工作;较好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能进行英文函电处理、英文单证制作;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中的具体问题;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通行规则。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发展动态 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要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具有缮制国际货运单据、审核货物进出口单据的专业能力;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软件;具有熟练运用英语处理商务英语业务、进行商务交谈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稳扎稳打,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3.5职业英语能力需要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以及国际货代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报关员人才已经成为热门的紧缺人才。但是据调查,我国报关员职业素质偏低,存在着英文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地翻译并填写报关单,不能准确回答海关关员的询问等情况,降低了通关效率,增加了通关成本。因此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生培养自己出色的职业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上,主要包括外语基本技能、报关与货代英语应用能力、涉外文秘与翻译基础能力这三个方面。

第5篇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第6篇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新型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如下所示: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

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第7篇

论文摘要:离职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一直就是薄弱环节,要解次谊问题?瞩确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十分必要?同时也娄确立正确的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注意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考核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方法应多元化,以及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师贵队伍建设的重要幔。

目前在高职教育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专业培养目标订得过高,这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面向地方或行业经济的特征,明确高职教育就是为学生从业服务的,就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由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技能,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及对外经贸管理工作。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得出结论,突出国际贸易技能教学是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离职教育中国际斑易专业技能体系

三年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要完成sa多门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哪些课程与技能教学有关呢?这还要从什么是技能谈起。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涵盖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的必播的一切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把专业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去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含岗位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演讲与口才;英语听、说、读、写、译;中英文录人;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专业技能包括四个方面:谈判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与国外客户建立贸易关系;交易磋商与合同的签订阶段:包括成本核算预报价、商务洽谈、外贸合同的拟定;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单证业务、储运保险、报关报验、国际仲裁;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训练。

二、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的苍础课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对有关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专业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 岗位拥有专业技能,胜任基本工作打好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兰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下列基本技 能课程的训练。(见表)

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有组织与考进行,最后还要考核。应由专职教师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教学、实训,实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操作、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达到考核要求。考核方法可通过现场操作和综合打分等形式进行,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能熟练攀握计算机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及其他外贸应用软件,并达到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英语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达到CET--4或英语应用能力A级,三校生英语应达到应用能力A级或CET-3 。

(二)专业技能训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是围绕进出口业务的开展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谈判前的准备阶段。这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国际市场调研。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该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广大学生掌握如何在国际市场商搜集商品信息和做好商品定位、市场细分等国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其次是与国际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该项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寻找海外客户的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客户关系外贸英文函电的处理,寻找海外客户的各种途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英文函电”、“进出口业务”、“国际经贸地理”等。

第二阶段:交易的磋商与合同期签订阶段。包括:(1)成本核算与报价: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产品的成本核算,外贸商品报价技能,不同的贸易术语(主要是FOB.CFR,CIF)的报价转换,不同报价货币的报价转换,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2)国

际商务谈判。这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组织能力,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基本礼仪,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英语听说”、“公关礼仪”、“国际商务洽谈”、“国际商法”、“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3)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包括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等合同条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对外贸易合同中各条款拟定应注意的间题。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WTO概论”等。 的培养。 第三阶段: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1)单证业务技能训练。单证业务包括开证、审证训练和单据制作和修改等方面。通过单证业务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的业务流程(模拟进口商)掌握进口业务开证的相关技能,通过单据的制作的修改训练,使学生拳握发票、汇票BlL等专业单据的制作,具备单证员的业务能力,相关专业课程有“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训练,使学生掌握货物储存、运输、保险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胜任货代员的工作。相关的课程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外贸商品学”等 (3)报关报脸技能训练。该项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商品报关、商品检验、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胜任报关员、报检员的工作,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4)国际仲裁训练。这是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出现纠纷后进行国际仲裁应具备的应对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国际商法”、"WTO概论”、“进出口业务”等。

第四阶段: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实训。该阶段的技能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笔进口(或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掌综合外贸业务能力,并具备一般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单证业务”等。

三、专业技能教学应该特别注惫的若干问题

1、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考核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有的技能课程的考核可采取在实训或课程结束时,单独设立实训项目考核,由任课教师负资,单独列人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成绩群中,成绩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条件具备的技能训练课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方法,以推动社会劳动准人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加现有的适合高职教育的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还要积极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如果能将这些标准与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可以使技能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反倾销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3-0054―04 收稿日期:2006―09-15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

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 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四)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为产品制定恰当的价格是最困难的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任务之一,所制定的价格既要反映出消费者所感知的产品质量或价值,又要避免被认定为倾销,还需要考虑产品成本。出口商品价格低于目标市场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诉讼的直接原因,单纯依靠低价打开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不可行。价格是传递差异化顾客价值的一个符号,我国出口企业应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进行定价决策,同时考虑成本和竞争的影响。需求导向定价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来制定产品售价,采用这种方法定价时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高对国外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同时要积极通过有关部门的价格监测系统密切关注国外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渠道和促销是产品接近目标市场并促成其为消费者最终接受的国际市场营销工具,二者长期以来一直为跨国公司和国外进口商所控制,成为制约我国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瓶颈。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可以借签日本企业的经验,选择目标市场几家本地企业,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提升促销的创意水平、降低促销成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客随主便”是我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分销渠道的可行策略。以格兰仕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企业采取OEM销售方式,利用跨国公司和目标市场本地企业的品牌和他们的分销渠道进入目标市场,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同时应看到OEM不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对渠道控制力有限等缺点,长远来看,我国出口企业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加入目标市场本地分销渠道的价值链,积极培养双方的合伙关系以谋求市场的共赢,这样可从源头上杜绝反倾销的发生。

第9篇

公司简介:*市宝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外专利技术、高科技新产品的引进与的多元化投资公司。一九九六年公司成立时,注册资金便达500万元人民币。如今,宝博已发展成为资产达数千万元人民币,,具有独立进出口经营权、可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集团公司。宝博重视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不断的尝试、改进并完善管理风格的过程中、在充分有效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宝博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营销及市场服务体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研发中心、市场营销部、客户服务部、商务部、渠道管理部及总裁办公室等部门,并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广州等地设有办事机构,拥有十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宝博尊崇科技,崇尚新思维、新生活,在专利引进高科技产品的前提下,本着促进国人健康、美化人民生活的原则,着眼于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先后引进开发了加拿大(CANADA)"挺霸MAGICBELT"牌护腰器,意大利(ITALY)最新纳米技术产品--纳米钛金首饰"菲儿"等,并以其在市场调研及市场推广发面的优势,成为五粮液集团新近生产的五粮液恭喜发财酒的*总。

时下,考MBA成为风靡全国的时尚,但据权威部门对很多考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考MBA并非真的为了增加学识、找好工作,而是为了结交朋友,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交圈的"成功人士",以便在今后的创业中拥有较好"事业源"。但实际上,那些真正"事业有成、社交广泛"的名流们则大多在紧张的工作罅隙里优雅挥杆于明净清新的高尔夫球场,亦或在高雅时尚的各类"贵族俱乐部"中侃侃而谈。当然,生活的本质并不在于纯粹利益前提下的交往,"认识新朋友,寻找新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宝博着眼于市场开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诚邀数位国内娱乐圈的"灵通"人士加盟,设立了网上平台"白领会所俱乐部"!

该俱乐部将依仗宝博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行业优势为广大的高尔夫球及热气球爱好者们提供一个集"交友、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平台。通过该网上平台提供的服务,那些持有不同会籍证的高尔夫球迷朋友,将可以自由出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任何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并选择自己希望结识的朋友在舒心爽朗的高尔夫球场上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和交流,以实现自己的"高球心动之约"!

"你是否渴望拥有翅膀,哪怕片刻的飞翔?

你是否向往挣脱引力,去峰峦间白云端引吭?

那么请你加入这遨游于碧空的运动----在这里,你能够自由地飘扬!

这是一首描写热气球运动的诗,那饱含诱惑力的诗句无论是对曾经有过此难忘经历的爱好者还是对那些只曾远端观望、踌躇彷徨的向往者都是致真和发自内心的呼唤!

热气球运动自200多年前诞生之日起,就被刻上了贵族烙印,直至今日,它仍然不失为一种"财富、自由、性格和勇气"的象征。在国人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今天,热气球运动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刺激,希望"反扑归真"的梦想,渐已成为继攀岩、蹦极、滑翔之后的又一休闲娱乐热点,加之热气球运动本身兼有的竞赛表演、广告宣传、旅游观光、载客系留、气球探险、航空教育及航空摄影等多重功能,必将在中国大地掀起"热气球风暴"!

宝博下属的"*市中航云中漫步热气球俱乐部"做为广东省目前唯一一家热气球俱乐部,也将通过"白领会所俱乐部"网上平台为痴迷于热气球运动或者渴望以更安全的方式"相聚蓝天下漫步白云间"的人们,甚至是希望借助热气球作为广告宣传媒体的公司提供全面、周到、实效的服务。

会了解宝博,熟悉"白领会所俱乐部",您将接近梦想!

第10篇

内容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广州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指导下,努力克服外部市场萎缩不振的困境,在对外经济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应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这一主题,加快实施外经贸发展战略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改善调整贸易和进出口结构,培育完善营商环境,促进外经贸的平衡、协调和永续发展。

关键词:广州市 外经贸 存在问题 对策 展望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广州而言,面临的机遇和应对的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势头,发达国家复苏力度普遍减弱,外需不振的状况日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日渐增多,这都对广州外经贸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国内看,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并未改变,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厚潜力、强劲动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并没有削弱,这就为广州促进外经贸平稳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在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激励政策等。这些都对于广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降低外商投资门槛,拓宽引资渠道,发展服务外包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了推动作用。

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存在问题

1.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问题。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受欧洲债务危机、日本地震和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外部不利影响,广州市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困难。具体而言,由于原材料、能源以及用工、经营成本的上涨,导致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增大,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而外部传统市场的低迷萎缩使得出口订单减少,且订单以小单、短单为主,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收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这些企业承受的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进而影响到其生存和壮大。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散去,全球经济增长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将对广州外经贸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进出口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问题。“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进出口和贸易结构有了不同程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2011年前11个月,出口增加17.5%,进口增加8.7%。其中,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保持一定程度增长,但增长势头放缓。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源、能源型产品出口大幅减少。一般贸易增势整体上优于加工贸易,而一般贸易的增长也体现出广州自身品牌和优势产品出口能力的提升。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十一五”期间广州进出口和贸易结构正处于转型调整中,在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高端、低碳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并通过促进技术和服务贸易来推动贸易的稳定增长。

3.投、引资领域的市场多元化问题。“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欧美市场萎缩不振及日本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州市对于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据海关资料统计,2011年前11个月,广州面向欧洲出口、进口的数额分别下降了2.6%和25%;面向美国则是出口数额仅增加10.5%,进口数额却下降10%。因此,如何巩固和维护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广州外经贸发展的持续动力和竞争力将成为今后工作的新着力点。

(二)相应对策

1.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首先是制定适宜的行业规范。通过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引入,完善中小型外贸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外部环境,规避无序、过度竞争,努力为其创造宽松的经营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政策、税收、信息上的帮助,如坚决取缔不合理收费,简化审批手续,建设服务和信息通报平台及时相关信息,给予其更多税收和经营优惠等。

其次是通过建立职能不同的中介机构,发挥其服务纽带和商机联接作用。这些机构包括具有各种非官方色彩的贸促会、招商局等;以商会形式出现的行业组织,如进出口商会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 如市场调研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此外,还有一般类型的中介机构,如国际经贸资讯中心等。

第三是建立扶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特殊金融系统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在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广州市情和发展需要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同时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为其融资贷款提供多重便利;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培训和服务机构,并在法律顾问、信息收集与沟通、技术开发、资金融通、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2.关于进出口和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变问题。首先,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三自三高”的出口主导产业,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增大资助力度,支持企业推进科技研发和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建立本地化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本地区国际技术交流服务载体,加快国际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其次,按照“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目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逐步推动外资企业建立本地运营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强化和完善出口载体建设。同时,要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广州特色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海外直接投资设立机构,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而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水平。在此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南沙新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发挥其在港口加工、物流配送、在地改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再次,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在巩固旅游、运输、酒店餐饮等传统服务贸易基础上,大力支持软件技术、文化出版、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发展,并尽快完善相关统计体系,加强对其监测、分析和预警。具体而言,应以本市四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主要承接载体,不但从重点国家引入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而且要积极开拓以印度、巴西、中东、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市场,促进服务外包良性发展,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引入在业界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外领军型留学人才归国创业,形成专业人才梯队。

3.关于投、引资领域的市场多元化问题。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应努力增加新兴贸易伙伴以促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加强与美、日、欧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在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关系的发展无疑很重要,但从长远角度看,增强与新兴国家和地区合作将成为今后发展方向。加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各类经贸合作,有利于其开发潜力市场,充分强化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分工与产业合作,实现多赢,从而降低单一依赖传统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采取差异化策略和措施:

对于拉美市场而言,由于拉美地区拥有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如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等,客观上消除了贸易壁垒限制;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消退,该地区国家对于机械设备、纺织纱线、化妆品等消费品传统需求逐步恢复性增长,这会为广州扩大对该地区的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

对于非洲和中东国家而言,要充分利用“广交会”平台。在历次广交会中,特别是近几年,来自非洲和中东的客商逐步增多。这些国家对中国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和消费品有着稳定需求;同时,非洲和中东地区与广州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强互补性,广州在外经贸转型中需要转移的大量技术和设备能够为其所用。这些因素都会对广州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引资合作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后金融危机时代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展望

(一)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

以此营造拓展投、引资的良好环境,为外经贸工作的平稳协调发展提供软硬件条件。为此,首先需强化广州作为枢纽性基础设施的支撑功能,加快构建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和公路枢纽,完善内外连接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其次要通过建构竞争有序、活力充足的高端服务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加快建设琶洲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并规划建设金融创新服务区,有序适度开放金融市场,分类引进外资注入的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角色,特别是借助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和政策、税收等优势,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型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落户广州,并大力促进具有本地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总部企业发展以形成根植珠三角,辐射广大亚太地区的总部经济基地。

(二)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促进自身外经贸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

以此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机制基础和策略引导。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关系到其发展的根本和长远,必须从全局高度把握。具体到不同领域和层次,第一,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方向上看,“引进来”要从单纯吸收资本为主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人力和智力资源转变,过度依靠要素禀赋和政策扶持向依托市场需求和软环境建设转变;“走出去”则是要把重点放在资源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设计等领域。第二,通过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开拓新兴市场和需求。在此,应主动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制定出符合广州市的相关配套政策,利用政策、金融、税收等杠杆要素,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影响大的创新性出口企业,进而构建研发-生产-市场三级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由被动接纳国际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转变(李瑞林,2009)。

(三)通过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以此为外经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这为广州促进外经贸发展提供了契机。广州市应根据自身外经贸发展现状,一方面以建立重大产业基地为载体,促进中高端新兴产业发展,包括依托国家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出口基地,深度拓展汽车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加工产业;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医药出口基地,推进软件技术升级、生物医药研发等发展;推进国家动漫基地、广州设计港等项目建设,构筑根植广州,辐射全国的创意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突出战略性平台的公共服务效能,支持重点机构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项目中心、工程研发实验室等,进一步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具有广州自身特色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在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新材料应用等重点领域扶持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园和物流园区的比较优势和集群化效应,特别要以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为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外经贸局.广州市2011年进出口统计简报

2.广州海关.广州地区2011年1至12月进出口简报

3.2011年广州市外经贸发展白皮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4.广州市发改委课题组.加快广州产业升级转型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

5.黄静波, 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第11篇

目 录

第一章 碱式碳酸铅简介及相关技术指标

一、碱式碳酸铅产品概述

二、碱式碳酸铅理化性质

三、碱式碳酸铅的包装、运输、贮存相关规定

四、碱式碳酸铅的用途及应用领域

第二章 中国碱式碳酸铅市场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一、碱式碳酸铅市场规模分析(XX年度)

二、碱式碳酸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构成

三、碱式碳酸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环境分析

四、碱式碳酸铅市场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五、XX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碱式碳酸铅行业发展影响分析

1. 对碱式碳酸铅行业本身影响分析

2. 对碱式碳酸铅上下游产业影响分析

3. 对碱式碳酸铅价格影响分析

第三章 全球碱式碳酸铅市场分析(XX年度为主)

一、碱式碳酸铅全球主要区域市场分析

二、碱式碳酸铅主要消费市场分析

三、碱式碳酸铅主要供给地区分析

四、碱式碳酸铅全球市场发展特点及趋势预测

第四章 碱式碳酸铅生产工艺及技术路径分析

一、碱式碳酸铅质量指标

二、碱式碳酸铅各种生产方法及利弊对比分析

三、国内外碱式碳酸铅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

1. 国外主流生产工艺介绍

2. 国内主流生产工艺介绍

3. 国内外生产工艺对比分析

四、国内外碱式碳酸铅最新技术研发及应用情况

五、主要生产设备情况介绍

第五章 XX-XX年中国碱式碳酸铅市场行情分析及发展预测

一、XX年国内碱式碳酸铅市场发展回顾分析

二、 碱式碳酸铅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三、XX-XX年碱式碳酸铅产量分析及预测

四、XX-XX年碱式碳酸铅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五、XX-XX年碱式碳酸铅进出口状况分析

六、XX-XX年中国碱式碳酸铅价格研究

1. 碱式碳酸铅产品价格变化趋势

2. 碱式碳酸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七、碱式碳酸铅主要下游消费领域构成分析

1. 碱式碳酸铅用途介绍

2. 下游消费领域分析

3. 下游产业发展预测

4. 市场需求结构及份额构成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生产企业标杆分析

一、业内生产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二、主要厂家生产规模及工艺

三、主要厂家经营财务指标分析

四、国内外产量及供需格局走势分析

第七章 国内在建及拟建项目统计分析

一、主要项目分布情况

二、主要项目投产时间

三、新建项目对碱式碳酸铅行业产能影响分析

第八章 本报告主要研究结论及市场判断

一、对碱式碳酸铅市场行情的主要判断及结论

二、对碱式碳酸铅产品主要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分析判断

三、对碱式碳酸铅市场容量及供需格局的预测结论

第九章 西杰优盛独家策略建议

一、碱式碳酸铅技术开发注意要点及应对策略

二、碱式碳酸铅项目投资注意要点及应对策略

三、碱式碳酸铅行业产业链延伸策略

四、碱式碳酸铅产品市场及销售策略建议

五、XX年碱式碳酸铅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策略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碱式碳酸铅技术指标

图表:碱式碳酸铅理化性质一览图

图表:碱式碳酸铅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表:碱式碳酸铅下游需求领域构成图

图表:XX年碱式碳酸铅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碱式碳酸铅市场发展驱动因素构成图

图表:XX年金融危机对碱式碳酸铅影响图示

图表:碱式碳酸铅全球市场构成图

图表:碱式碳酸铅主要生产工艺及技术对比

图表:XX-XX年碱式碳酸铅产量分析及预测

图表:XX-XX年碱式碳酸铅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图表:XX年碱式碳酸铅产品进出口情况

图表:XX-XX年中国碱式碳酸铅产品价格走势

第12篇

本文分析了影响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包括农产品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市场营销能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政府扶持政策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旨在找出陕西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为提高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政府整治投资环境、鼓励出口政策的拉动,陕西省对外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农产品进出口额不断增加,在全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农产品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陕西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当前形势下,深入探讨影响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接因素

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主要有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

1、成本和价格

货物的成本和价格是决定了市场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获利情况。在近几年,陕西的农产品成本都有所增加,主要是体现在生产资料的成本增加,如种子、农药、机械作业、人工作业灌溉费用的上涨;其次是土地成本的增加,因为生产需要流动土地不断增加,使得出租方抬高租赁费用。

价格的影响对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与生产价格和出口价格。从生产价格分析,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随着一路攀升,据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陕西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3.8%,在全国涨幅排第13位。从出口价格来看,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技术实力,陕西在多数水果、蔬菜和畜牧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价格优势。但是,由于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较低,很多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的出口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的二至七成,无法与主要出口国进行竞争。

2、质量和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人们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关注,促使国家在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卫生检验方面都有了严格的检验标准。通过技术要求来监督农产品的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农产品国际竞争也由单纯的成本――价格竞争,转变为成本――价格和质量――安全的双重竞争。

近几年,经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陕西农产品“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得以良好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9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43个;认证绿色食品企业65家,绿色食品175个;认证有机食品企业75家,有机产品95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个。在农业部市场抽检中,陕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然而,陕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优质率低、外观性差、良莠混杂;生产和防疫不规范;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农药残留上,特别是产后深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3、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的载体,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如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促销策略、提供服务和品牌化等。营销能力是上述各种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市场营销能力如何,决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份额,从而直接体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虽然政府和企业对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利用各种推介会为农产品做宣传、为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域名保护、为农产品注册品牌等,对陕西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在国际营销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观念意识不到位,销售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民对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品牌、包装、服务等营销意识,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体系建设不健全,制度规范不到位。农产品营销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都不够健全,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配套;各主体对开展农产品营销缺乏统筹规划,很容易引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从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间接因素

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技术水平、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

1、农业产业结构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以来,全国农村经济大体经历了土地联产承包、产业化发展和现代产业提升三个变革阶段,农村经济逐渐超越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束缚,转变到以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而陕西绝大部分农村在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之后,再未发生新的深度变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效益差,导致陕西多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滞后;二是特色农业初见成效,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优势不突出;三是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关联度低,优势产业和产品不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