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作文

中学语文作文

时间:2023-05-30 10:5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语文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语文作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写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在语文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是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许多专家和教师都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研究大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人手,切入点选择比较单一。

一、树立作文教学的意识和信心

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素养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文章非天成,妙手靠苦练。写作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我们不否认写作存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纯粹的天赋能力,更多后天不断学习锻炼的结果。小学作文教学只是作文能力基础,但绝非定型。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教师应该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把重点落实到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作文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和感受领悟已知领域的过程。所以中学阶段作文能力有更大的可塑性。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对作文的信心,掌握写作规律,摸索一套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作文不可教的传统观念。

二、写作教学以“人”为本,旨在提高生活能力

写作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写作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从前学生学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在考试,总要做得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作文的想头”。如果把学作文的目的仅仅定位在为了考试时得高分,就显得过于偏狭,过于功利了。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作文”观。把写作目标由“应试”转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写作内容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写作教学首先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位,教育界老前辈指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应该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也就是一种生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这种极具现代意识的写作教学观。

三、写作教学内容要“放胆”

传统僵化的写作教学在内容方面给学生套上了层层束缚,“文以载道”的为文法则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空间,作文时小心翼翼,内容却流于空泛,表达形式又过于僵化,时常让学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而目前在山东省召开的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专家取得这样的共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能有效冲破时下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推进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找回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任意驰骋想象、自由表达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曾经“畏惧”写作的孩子开始热爱写作,单调的课堂教学演变为丰富的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训练学生作文必须重视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

四、教师要“重下水”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的说法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既然是地位平等,那么学生做得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该参与,而且教师榜样式的亲自参与,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同时,教师亲自体察写作文章时主题立意的深浅,行文思路的畅通与阻塞,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无疑会为后期的讲评指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充实的材料。总之,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当然,教师的“下水文”不能太逊色。虽然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教师“下水作文”带点榜样性质的,不然容易误导学生,甚至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对作文失去信心。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教学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广大中学语文老师要肩负起这个担子,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反思自身的作文教学观念,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让自己早日走出困境,从而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迈向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作文 写作素材 写作兴趣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① 

二、博观约取,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很多文人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结论。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②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摘取实例,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③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把实例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清楚,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获取信息 

1.着眼于课外,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捕捉写作灵感 

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渐渐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一)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设定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如果命题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学生只得凭空捏造作文素材,七拼八凑,应付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命题要新颖别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尤其浓厚。所以,语文教师在命题时要新颖别致,切合了他们的心理,这样容易引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新意。 

在作文命题时,语文教师在作文要求上要宽泛,淡化文体要求,尽量不给作文以体裁限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2] 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20. 

[3] 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5]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89-01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写作文真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如何写好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其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现在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并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勤奋耕耘,方能成功。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1.1 主动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1.2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1.3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学生写作过程

2.1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2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当代的活雷锋”。利用假日,我组织学生登门采访。回来后,让学生写《值得敬佩的人》这篇作文。通过调查采访,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2.3 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3.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3.1 写家庭: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

3.2 写学校: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个人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

3.3 写社会: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困境;消解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累了许多的作文教学经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也许是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可是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困境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二、问题的消解

中学作文教学实践应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为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塑造个性,丰富学生内涵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对中学生而言,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其一,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

其二,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

其三,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教法上力求创新

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中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亲自“下水”,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培养兴趣,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下转第113页)(上接第98页)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其次,要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直面现实,培养其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掩盖自己的情感,放开思想的翅膀去写作。要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文以载道”,是从先秦儒家教育一直沿袭至今的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

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四)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后,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结语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作文 思考和体会

【论文摘要】培养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中高考中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学生评改;把握创作激情等几点。

一、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可适当“抛砖”而“引玉”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把握创作激情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前提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转贴于

四、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五、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资料】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出好文章,就必须让学生自愿自觉地写,以写作为乐。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若是接到一些配合教育形势必须作文的指令,首先心中就产生了抵触心理,交上来的便不能称之为“文”,而仅是一两张拼凑起来的“字”而已。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像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些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因此,笔者在训练学生作文时,特别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总是“投其所好

我们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自由的天性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应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自由地放飞思想,自由地抒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想用的表达方式,甚至还可以自由地评价、批改。

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写作思路和提纲,随后组织他们在课堂上发言,可以就内容、立意、选材、结构来谈。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修正自己的思路和提纲,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生写完作文后,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认真修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立意与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通顺,开篇是否新颖等。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要字斟句酌,力求文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文章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真情实感。语言不简练在学生作文中是相当普遍的,我们要明确要求学生完成初稿后反复修改,删掉多余的词句。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提高作文水平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互改完后要对作文及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一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讲评两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把别人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如新颖的开头、闪亮的结尾等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作文中取长补短。当作文本回到自己手上时,学生要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重点看别人对自己的批语,并对照自己所记录的别人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还要把学生的作文及自评都收上来,进行审阅并随时作记录,为讲评收集材料,同时也要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做出必要的批改。这样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在讲评时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应形成师生互评的氛围。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写作的自由空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注意在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作文。

“文章当出机杼, 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需在写作中打破旧框架、旧模式,运用新思想认识来看待社会生活,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学生如果能在写作中立异标新,推陈出新,亦可使作文层级有很大提升。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在旧题材中挖新意,旧内容中挖新意,旧故事中挖新意。即要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作文中要有求异思维,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去思考,审题立意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古人为文,强调“意在笔先”,确立新角度,新观点, 新认识,新精神,让平中见奇, 常中出新。主要表现在选材用材的角度上。作文材料大都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景、物、理。若想学生从生活、学习中思考获得,要能够旧瓶装新酒,亦可以新瓶新酒。“每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 要写出鲜活形象,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新意。构思是文章的总体设计,它能全面检测写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好文章必有巧的构思。怎样使构思出巧呢?a.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为此有必要在平常写作教学中借助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b.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优势。以对话、辩论、题记、书信、小小说、散文诗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 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选择一种适应自己特点的文学形式来充分构思、写作。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我们手里茁壮成长,焕发个性的魅力。

第7篇

上可以搜索到我们的语文知识;在学校的标语上有做人的道理与名人名言,这些都是

我们的语文知识。

在生活中,我们的语文知识就像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载着我们这么所年的劳动成

果。

在网络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语文的知识。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水平不强,所

以,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电脑上 看几篇作文。我觉得电脑上的作文

种类多,文章优美,题材新饮,所以我每天在电脑上看一作文而不是在作文书上看。

我在电脑上还看一些名人名言、名人故事以及一些古诗词。我要求自己每天背诵5条

名人名言、1个名人故事和2首古诗,背会了然后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我相信,只要每

天这样坚持下去,每天比别人多学一点,在语文方面一定会收获到比别人更甜美的果

实。

在网络中不光是通过看作文、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和古诗词能学到语文知识,

在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语文。我们。我们在与好友、同学聊天时,要组织语

言,这就用到了我们语文学的知识。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有操作说明,我们要按照操

作说明才会玩游戏。这里的操作说明也用到 了我们的语文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细心发现、仔细观察,平时到看课外

书,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那么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第8篇

1.让我们全方位地看看口头作文的重要性

加强口头作文,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

1.1 生活的需要

人,每天都要说话,都要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口语比书面语使用的频率要高出许多倍,使用范围也比书面语言要广泛得多。人们要把话说得准确、简洁、流利、生动,就要经过一番训练。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

1.2 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交谈、会谈、洽谈、讨论等形式大量渗透到日常工作领域中;还有口头上的即兴发言、经验介绍、专题报告、情况分析、情况交流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说话要简洁,条理清楚,不可拖泥带水,杂乱无章。因此,进行口语训练,提高表达效率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3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

口头作文要求学生一边想一边说,既要说的准确明白,条理清楚,又要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事物说出不同的话。这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口头作文还对推广普通话和纯洁学生的口语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口头作文需要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

口头作文还给学 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课堂专题口头作文训练

每次课堂专题口头作文,一般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宜。有作文题目,学生按题目的要求口头作文。内容有口述见闻、说明事物、发表意见。

2.1 口述见闻

就是要求准确、清楚的口述眼见耳闻的有趣动人的事情。例如上学、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讲给同学们听。

2.2 说明事物

就是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解说事物。让学生说一些常见的、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口述训练。

2.3 发表意见

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工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能比较正确、简明、有条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象主题班会之类的活动,都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口语的特点。

2.4 看图说话

这个训练学生非常喜欢,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出示一幅或几幅贴近学生生活的图,让学生先观察,再叙述图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3.随堂口头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要结合课堂语文教学进行。有三种形式:一是复述课文,二是回答问题,三是课前演讲。

复述课文分概括复述和详细复述。概括复述用于复述较长的课文或需要全篇复述的课文,如《社戏》等课文。详细复述用于较短的课文或精彩的片段,如《背影》等课文。复述时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语言要明白畅晓。

课堂回答问题,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回答问题时,语言要准确、流畅、有条理。

课前五分钟演讲,可以预先指定主题,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要求要突出中心,语言连贯清楚。

4.课外活动口头表达训练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天地相当宽阔,形式很多,如故事讨论、作品分析、思想评论、时事研究、辩论会、演讲比赛等等。其中讨论会、辩论会是课外活动口头表达训练的主要形式。

讨论会一般是要求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说见解。如可以讨论某种艺术构思。《喂--出来》的作者在结尾处说"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要求学生想象一个小石头落下后的具体情节,在全班或小组会上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口头训练,可谓收益匪浅。

辩论会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好处。辩论会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出,这样更有吸引力。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就可以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中引出。要辩论,就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立论与反驳需要联合运用。当场辩论,要求思维敏捷,思考缜密。

5.课外学生个人口头作文训练

学生个人口头作文相当自由,在课外随时都可以进行。对所见所闻,可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课外练笔,可先讲述,然后动笔。可以自拟题目,作演讲练习,等等。

第9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地位和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概念,旨在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地位。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学生才会在心灵受到触动的基础上去有感而发,有话可讲,有情可诉。这样,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所流露的情感才真实可信,为文章增添他们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及其应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将达到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的教学目的,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创设出的符合教学需求的思维情境,必将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团场的团史纪念馆,通过观看纪念馆陈列的战争年代的物品以及图片,学生议论纷纷,从他们的言语和表情中我感到那段历史已经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这种情感上的触动正是我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纷纷表达出自己对当今世界战争频发这一现象的认识,虽然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已经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一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提高,语言交际也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从而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新型学习方式下提高综合表达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及其应用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可以依托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最终实现从语文中感受生活的学习目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增进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真正走进生活。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现象吗?然后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经过一至两个星期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展示。这样的活动关注了学生生活,也在他们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拉近了学生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机;多媒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022-02

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赋予中小学语文教学以新的载体,特别是计算机的多维特色,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先进性;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特有的功效,赋予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创新的原则。通过改革与探究,不断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创新,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并使人格、身体素质、个性特点等得到优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

多年来,面对中小学语文新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并逐渐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培养和激发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综合素质教育。

1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中学生是一个个性极强,学习内在动力足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究问题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内部的自化心理与动机相对较强,只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善于开发与点化学科学习的环境,学生就会由此进行自我学习,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远远超出教师本能的说教。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研究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善于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以课堂教学为杠杆,调节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并结合语文课文分析、写作要求与阅读训练的常规要求,将语文的分析与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资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中对语文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一方面变课本为动感式教材,学生感到新鲜;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与教师、教材和已有的形象化素材同步,共同实施学习与探索活动。作文教学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命题,而是先组织学生观看由语文教师剪辑的资源素材,如电影、电视和纪录片等,让学生进行环境再认识、再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与比较、认知与练习,要求学生回去后完成作文命题,实现环境作文、活化作文、有形式作文和动感式作文训练,其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中学生由于受网络和计算机的影响,对教材的阅读大都带有偏见,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意读教材,甚至当语文教师叫学生读教材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严重阻碍语文的阅读学习。为此,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借助录音机和计算机多媒体,将语文课文全部翻录成有声教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听和看。转化教材应用形式的同时,赋予教学环境以新的载体,学生既感到新鲜,又觉得好奇,学习兴趣来了,良好的动机也就培养了。

2 从现代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实际出发,赋予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

如果说中学语文有声教材的转换是新的教学环境的变化,那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成为必须要进行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是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与中学语文学习有关的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成特定的教学素材,并通过网络教室逐渐应用于到教学中去。

二是开展名师授课展播,通过与教育部等上级资源的联结,将名校、名师的授课录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去学习,通过学习进行比较,获取好的语文理念与语文思维,调动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

三是建立以家庭网络与计算机为终端的语文学习新环境,要求每一位学生均申请QQ,语文教师由此建立QQ群,要求学生在QQ的空间内写日记、写习作,并坚持进行评选与批改。形式的变化,既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与心理需求相对应,何乐而不为?

四是定期组织计算机作文比赛,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作文,然后教师进行评价。网络时代学生需求的,就是教师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的。因此,动态的作文教学,实现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学习要求。

3 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模式最优化、教学策略创新化

计算机和网络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优化,是对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和策略的优化与改革,是教学形式的转化与外在表现,更是教师业务素质与学习动机的提高。

首先,改革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学手段入手。随着网络教室的实施,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其计算机教学率已经达到60%以上,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对学生能动思维的培养,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其次,通过网络教室的运用,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将讨论式、分析式、探究式、命题研究式、猜测式、对比式、电影电视式、范文分析式、材料活化式、话剧式教学方法用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变为研究性、讨论式新型课堂教学平台,使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面,共同进行创作与学习,共同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第四,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由教室移到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开发语文课堂教学新载体。

4 从培养中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创作能力,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就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要求出发,就得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为主线,如果离开了这个,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是学习中学语文的主体,是“上帝”,如果“上帝”的学习需求满足不了,学习就是纸上谈兵。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研究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和教学的基本需求与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它不仅仅是教师行走与站立的平台,更是开发学生思维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演平台。既然如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活动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定能取得好成效。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随笔训练;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语文素质的体现,甚至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很多初中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也使得作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随笔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进行探讨,分别论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随笔训练的主要特点以及有效的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方法,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让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1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落后,训练形式单一

作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方式多年来都没有变动。教师在进行作文讲学的时候,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结构和技巧,对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全然不顾,而且有的作文题材用了再用,老话常谈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写作逐渐失去了兴趣。现在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困在狭小的教室内,让他们写人、叙事、议论、说明,周而复始地训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由此看来,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写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1.2学生积累少,阅读量窄

阅读是一个增加底蕴和涵养的过程,丰富的阅读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路,能够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思想灵魂。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知该如何下笔,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积累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导致他们的目光短浅、思维局限,反映到作文上,使得文章缺乏灵气和思想,这样很难写出有意义的文章。

1.3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

作文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感触,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无法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内容是空洞的,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初中作文教学,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面,让他们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训练,导致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断地东拼西凑,文章内容苍白,毫无生趣可言。

2 中学语文随笔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随笔相对于其他写作形式来说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写作形式更加的随意和灵活。学生的随笔可以天马行空,议论、抒情或者是记叙都是可以的。学生对于随笔的选材也是宽泛的,写作题材可以来源于阅读、生活体验、自身经历等。同时随笔是没有字数限制的,追求的是自由、内涵和多样化的内容和感受。第二,表情达意真切丰富。随笔是在学生借助具有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文字将自己的心声和真切的情感展现出来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学生自身思想和内涵的寄托和承载,要求将真切和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语言文字中,传达自身的期盼。第三,随笔语言呈现个性化特点。随笔是一种随意性的写作形式,因此,学生使用的语言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3 有效的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方法

3.1制定随笔训练目标

明确随笔写作的目标,是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关键。根据学生年龄、年级、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学情分析,情制定不同的随笔训练的目标。在《感受自然》《这就是我》的孙碧训练中,可以这样制定随笔训练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摘抄优美文句,并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文字来复述课文;三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在《献给母亲的歌》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说明方式进行随笔的写作。

3.2营造随笔训练氛围

确定了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投入到随笔写作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随笔写作的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重手:一是鼓励学生选择精美且质地好的笔记本作为随笔写作的专用本。如果学生随手拿一个练习本作为自己随笔写作的记事本,那你激发学生随笔写作的兴趣,同时难以引起学生对随笔写作的重视,如果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学生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并将随笔写作当成一件乐意且有趣的事情去完成。二是命题时应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随笔训练,如在《金钱,我们共同的话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续写。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观看电影、课外实践等,让学生写观后感、学习心得等。

3.3鼓励学生积累素材

初中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写作素材不充足,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素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得到积累:一是让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与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遇到优美的文句摘抄下来,反复阅读;三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写作思维,因为想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在随笔训练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3.4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命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的作文命题。首先,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锻炼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本知识,也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丰富的语文课外知识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和提高作文赏析能力。

第12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目前,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和写作文的重要性,但他们虽有认识,却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对于课外一些读物的涉猎却少之又少。我们知道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相当的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在 2001 年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就非常清晰地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数字和数目。这反映出,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转变语文教学方向,即从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地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地转变。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也必须响应国家的政策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外阅读对中学生作文能力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阅读总量不能少于260万字。这就告诉我们,以传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旧观念必须改变,转化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必然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再加上中学语文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因此,要想把课外阅读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消极态度。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能力较强、阅读量大的学生相对会积累更多的语言与技巧,其写作能力往往要比阅读少的学生要强。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作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为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前提条件。但是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与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老师要让中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要把对经典的精读作为重点。我们的学生有许多的课外书籍可以读,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分别书籍,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精读与泛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作品,进行精读;还要指导中学生进行泛读;以此来激励中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老师还要锻炼中学生的阅读速度,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于有效地精读和泛读各种课外书籍。

 

三、激励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当作写作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增强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搞得好,对于中学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很可能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得出,阅读课外书籍对写作的影响很大,一旦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看作是写作文的基础,就很有可能迅速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在教课时指导学生将写作和阅读课外书籍连接起来,用阅读课外书籍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两种方式来完成:

 

1.指导学生要历练文字,把握好语言的文采和词语。文字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写好作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文字运用好。但是,我们要想运用好文字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面,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利用阅读书籍来掌握文字的运用,利用阅读书籍来积累辞藻和词句搭配,准确地掌握词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以阅读课外书籍为基础来锤炼语言文字,着重锻炼语句和文章的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指导学生精炼地构造文章的框架,使文章脉络清晰。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包括精练的框架,清晰的脉络,这就增加了习作的难度。想要培养中学生精炼的构造文章的框架,就必须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例如:精读名家散文,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结构框架、方法和技巧。当然,我们在读了这些名作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利用模仿来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