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年的习俗

小年的习俗

时间:2023-05-30 10:5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年的习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年的习俗

第1篇

1、吃灶糖。小年,大年的伙伴,曾化身神龟为大禹敬献洛书,其背上神秘的“洛书”图案同样是被称为中国万经之首的《易经》的起源。

2、扫尘土。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3、剪窗花。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农历腊月是小年及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节日期间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四。中国大部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北方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2、准确来说,小年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民俗。是人们为过年开始作准备的一种过年习俗,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各地过小年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四。

3、江浙一带部分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而国内为数不少的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的地方把冬至叫小年。不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为广泛的小年节,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节。

4、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习俗,顾名思义指经常、惯常,成为一种习惯。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习俗,冬天的习俗如下:

1、冬至要吃饺子,有“冬至不吃饺子,冬天冻掉耳朵”的说法,为了防止冬天冻耳朵,因此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2、小年打扫卫生,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所谓新年新气象。

3、大年三十晚上要祭天拜神,和拜祖先,过完年要到长辈家拜年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1、2020年冬至的日期: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2018年冬至是2018年12月22日。

2、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4、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长,因此,古人认为,冬至为一年中阳气最弱的一天,此后则阳气渐渐回升。时至冬至,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很多都知道大年初一、初二的习俗与禁忌,却不知道大年初三的习俗,其实大年初三的习俗在民间还是很讲究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阅读大年初三的习俗与禁忌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正月初三是哪一天_大年初三的传统习俗和禁忌。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正月初三是哪一天?2021年正月初三时间:2021年02月14日 星期日;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猪。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大月初三:羊日大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大年初三的习俗和禁忌:1、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忌拜年,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神,遇之则有凶事。

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家都不可以。万一以后这家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会怪你一辈子的。当然,郑博士提醒这也看当地风俗,比如江西有些地方讲究的是初一的儿,初二的郎,初三初四拜四方,也就是初一在父母家,初二在丈人家,初三初四出去给别人拜年;不过如果家里当年有亲人去世了的,则不能去给别人拜年,也不接受别人来拜年。

2、大年初三又称为小年朝,即天庆节。

在这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传说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戍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3、大年初三老鼠娶亲忌点灯。

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这里郑博士特别说明:过去过年要连续三天家里灯火通明,即从年三十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联系三天,将家里所有的灯全部打开,寓意人丁兴旺。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灯亮外,其余的灯就不用灯火通明了。

4、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日,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5、在中国北方,比如河北,初三要先去上坟烧纸,然后走亲戚,父母不全的款待回来探亲的已出嫁的女儿和女婿。

6、大年初三谷子生日:位理学上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7、大年初三烧门神纸: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第9篇

【小年简介】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扫尘也是小年的一项民俗。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

【适合年龄】3岁—6岁

【参与人】母亲、父亲、孩子

【地点】户内/户外

【节日导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

爸爸妈妈讲故事——灯笼的用途

灯笼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我国古代,灯笼是用来照明的,就好像现在的电灯。现在,我们用电灯来照明,灯笼就成了过年过节时,烘托喜庆气氛的一种装饰品了。从前用来照明的灯笼里点着蜡烛,而现在用来装饰的灯笼,要么是空心的,要么里面是个灯泡,非常安全。

挂灯笼比赛

4~6岁的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家里挂上了装饰用的红色小灯笼,节日的气氛就更热闹了!

采购小灯笼:

购买十几个装饰用的红色小灯笼,可以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里买,价钱非常便宜。小灯笼的大小和普通橘子大小差不多就可以,灯笼里面是空心的,这样比较安全。

挂灯笼比赛:

1、在客厅的门框上端,左右两边各贴一个粘钩(可以购买现成的粘钩,也可以用胶布把钩子粘上去)。小灯笼放在离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把灯笼分成数量相同的两份,比赛开始了!

2、爸爸和孩子往左边的粘钩上挂灯笼(灯笼必须由孩子挂,爸爸只能做协助工作),妈妈往右边的粘钩上挂灯笼,先挂完灯笼的那一方为胜。

3、在比赛挂灯笼的过程中,一次只能取一只灯笼来挂,放灯笼的桌子离门框越远,孩子的活动强度就越大,您可以视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

念春联

爸爸妈妈讲故事——春联起源于“桃符”

春联起源于一种叫“桃符”的东西。什么是“桃符”呢?原来,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过年时会在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的桃木板。古代人认为门口挂上“桃符”,可以驱邪避鬼,保佑全家平安。

后来,“桃符”演变成了在门上贴春联,这个习俗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开始盛行,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过年时用春联来增添节日的气氛呢!

宝宝念春联

学龄前的孩子只要会念简单的春联就很不错了。在教孩子念春联的时候,您还可以向他解释春联的意思,简单地介绍春联的格式。等孩子念会了春联,看熟了春联中的字,您还可以把这些字做成小卡片,让孩子自己动手来“拼”春联。

宝宝念春联:

一帆风顺

四季平安

春花含笑意

爆竹播欢声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第10篇

1、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3、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又到过年时。

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渴盼。过年的年味一年年的淡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个热闹的春节。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走向没落的境地。

洋节受捧、洋俗盛行之下,再不加以保护,多少年过去之后,中国人将无年可过。春节该如何过?已经过了几千年的春节,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寻找年味,留住春节,已经不再仅仅是挽救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口号,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思而付诸现实的行动。

过年不热闹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进入腊月,新年的气息便逐渐显现出来了。腊八、小年⋯⋯几个年前的小节日逐渐把春节的气氛推向了。挨到腊月三十,请门神、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福鼓励,其乐融融。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趁着这个节日放松一下,亲戚朋友在声声“过年好”中聊天叙情,一片和睦。

临近春节,多少人渴望着回家团圆,离家的孩子不远千里往家里赶,再苦再累都在回家过年的喜悦里美好起来。在过年的气息里,围坐在亲人的身边,太多的思念与情感都在这里如愿消融。春节,让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在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中,感受着无尽的幸福与希望。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

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多数成年人在感叹,今天的春节已经不像过年了!

留住春节,对于我们来说,追求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在春节文化的热闹祥和氛围里感受到的幸福。

习俗里感受年味

年在哪里?没有那些热闹的习俗,是感受不到浓浓年味的。自从西汉开始,春节的习俗已历经4000多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年廿三过小年,年廿四谢灶,年廿八清扫,年三十晚要送年,年初一祭祖,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访友,年初六开市⋯⋯就在这些繁琐而忙碌的年俗中,人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从老人到孩子都能体会到浓浓的过年的气息。每一样年俗的背后,都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情感。正因如此春节才历经千载传承不息,依然保持着无穷的魅力。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随着这些习俗的被淡化,过年的热闹气氛变轻了,年味渐渐地逝去了。

我们不是守旧,一味地反对过年的新旧更替。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饱含民族情感的民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个小小的爆竹,维系的是民俗的延续。燃放爆竹最初的用途是以竹节置于火中烧烤,爆出巨响来驱鬼;后来演变为燃放多种鞭炮,成了“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的祈安活动。如今,我们不仅春节要放鞭炮,娶媳妇、生孩子要放,有重要事情要放,盖房、开业也要放,放鞭炮代表的是吉利、欢喜的心情,是民族文化的心结。

今天的春节,习俗中的繁文缛节变少了,现代文明内容变多了,但我们仍然固守过年的团圆、过年的欢喜、过年的礼仪,守护着过年的味道。当你加入到互道“过年好”的祝福问候人群中时,你就会感悟到,企盼幸福祥和、敬守礼仪道德、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就是春节文化的精髓!

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在《保卫春节宣言》中表示:我们反封建迷信,把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民俗都作为封建迷信反掉了,以致于新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而旧有的文化传统都被当做腐朽的东西抛弃了,这是造成春节等民俗越来越淡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被淘汰。”

别弄丢了春节

当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圣诞节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春节也已飘洋过海来到了国外。从法国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到美国迪斯尼乐园红火的“中国年”⋯⋯“中国年”不再仅仅是海外华人的庆典,也是世界的一个节日。

可是在我们自己家里,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春节文化却日渐式微。于是,有人提出保护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启动春节申遗工程。

一直致力于抢救民俗文化的知名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都是传承者。他强调,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更多的人是对“申遗”之外的春节保护摇旗呐喊。如果只是以申遗的手段来应对年俗文化消退、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显然不能保护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保护春节,不能只靠强化这一传统节日的符号意义,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唤醒民众对于春节传统民俗的自觉,为春节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的元素。

其实,春节团圆和睦、尊老敬祖的文化本质并未丢失,逝去和简化的只是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表象的民俗。在旧民俗逝去的同时,一些契合时代特点的新民俗应运而生,增加了春节在新时代的活力。保护春节传统,就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也只有给春节传统赋予新的元素,才能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才能增加春节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留住春节,不是传统与守旧。把春节留在心底,是固守一种浓浓的饱含亲情的民族文化。

Looking for the Disappearing Sense of New Year

As time passes, the New Year customs in China are changing. The social and lifestyle changes have made people’s ways of celebrating the New Year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western style in China, the western festivals, with their overwhelming momentum, are favored by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s a result, the customary New Year celebration seems to be drift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Without the bustling customs, one cannot experience the strong atmosphere of New Year celebration. Behind every New Year tradition there is a kind of deep cultural feeling, which makes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ctivity―the Spring Festival―retain its infinite charm. On May 20, 2006,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the folk custom “Spring Festival” was listed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第12篇

2、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5、隔年饭: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6、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_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7、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8、除夕的禁忌:灯长开不关,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9、忌吃药: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0、吃饺子不能说话: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11、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2、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1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14、不能动“鱼”: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