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20个经典寓言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建立“小人书”阅读资源库
为了便于儿童阅读,我对自己家收藏的一万本小人书进行了分类。根据题材的不同分为: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谣、歌谣、哲理性故事、科普知识、科幻故事、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等几大类;根据教育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亲情关系、友谊关系、生命教育、知识教育、环境教育、人格发展、特殊关怀、两性议题、创意想象等多种,从出版时间上或者从出版社的不同也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我采用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整理,对一万本小人书作了整体归类,并建立小人书专题阅读网站,开辟了阅读论坛。
二、构建儿童分学段“小人书”阅读标准
1.建立分学段“小人书”阅读内容的基本标准
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科学的指导,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我从一万本小人书中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内容,参照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阅读量的要求,遵循教育和趣味并重,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美文并举,名家和新人、名作和新作兼顾的原则,选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儿童分学段课外阅读的小人书读物。
第一学段(1~2年级)
A.选择内容丰富、形象具体、文字少、故事趣味性强的童话、寓言小人书。逐步从读图为主向阅读文字为主过渡,让儿童在有趣的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B.选择更多具有现实性、体验性、思考性的童话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卡通、漫画、童谣、歌谣、诗配画等,使儿童的阅读情趣更加浓厚,吸引他们能独立阅读完一本书。
C.选择带有具体感知的动植物知识的启蒙读物类小人书,激励儿童产生更多的科学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A.选择浅显的具有哲理性故事的小人书,帮助儿童区别现实与幻想的差异,分辨美丑是非善恶,初步认识人类社会。
B.增加不同体裁的小人书读物,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的需求。
C.增加科普知识类小人书,扩大儿童的视野。
D.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故事小人书,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学段(5~6年级)
A.选择具有奇幻色彩、侦探冒险精神、节奏感强和趣味性浓的小人书读物,保护儿童珍贵的想象力和自主探索的愿望。
B.选择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经典名著小人书读物,以其感染和激励儿童,提高他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水平。
C.选择更多的科普类小人书读物,为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汲取的养分。
D.选择有利于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与人生的励志故事小人书读物,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建立分学段小人书阅读水平的评价体系
有了小人书阅读内容的各学段基本标准,经过阅读后还要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掌握儿童阅读的状况,评估儿童的阅读水平。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儿童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技能、课外阅读的习惯。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读完小人书套书《知识童话(彩版)》小人书11本,《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小人书20本,《卡通连环画选》小人书4本,及科学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漫画等小人书10本。当然也可以在小人书资源库中选择喜欢的其他读本的同类小人书阅读。B.本学段完成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喜欢阅读小人书,对阅读有兴趣。B.对部分书目百读不厌。C.能专心阅读。D.爱护小人书。E.乐于把自己的阅读内容转告他人。
(3)阅读能力
A.能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阅读。B.能借助小人书中的图画理解作品内容。C.能读一个完整的故事。D.能有序观察图画,看懂图画的意思,有条理地说出小人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读完小人书套书《世界著名童话画库》小人书48本,连环画《成语故事选》、《中国成语故事》40本,科学幻想类《猎狗侦探》小人书10本和爱国主义连环画丛书小人书30本及古今中外人物故事小人书50本等。B.本学段完成10~15篇(段)的摘抄笔记。C.本学段完成不少于40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B.乐于和小伙伴们交流分享阅读后的感受。C.逐步养成每天写日记、画日记画的好习惯,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D.请家长帮助购买适合阅读的读物并与小伙伴们互相传阅。E.具有稳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自己爱读的图书主题。F.学做读书卡片,积累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3)阅读能力
A.能使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B.能联系前后内容或借助图画内容理解词句段的意思,体会词句段的情感色彩。C.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思考边品味词句的含义。D.能把内容联系紧密的多幅画归成一个段落,分清小人书的段落层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并找出表现主题的重要内容或篇幅。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故事》、《水浒故事》、《红楼梦》等5~10套名著、经典小人书,继续阅读古今中外人物故事小人书等。B.本学段完成读书笔记20~30篇。C.本学段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有广泛阅读的习惯,包括各种内容和不同题材的作品。有较明确的个人阅读倾向。B.养成每天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5分钟。C.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广泛阅读。D.养成摘录和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爱上阅读。
(3)阅读能力
A.联系前后文或借助画面能够推断小人书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B.掌握不同体裁类的小人书的基本阅读方法。C.能理解性概括小人书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D.提高默读的速度。E.长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并能对小人书的某个部分或某幅画面作出简单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多元主体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读书笔记展示、阅读知识测试、阅读调查及举行的“讲故事、演故事、绘故事”比赛等,在专题网站上并跟帖点评。
一是采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成为我国民族动画创作题材的宝藏。取材于大型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动画片有《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是万氏兄弟所创,其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造型艺术特点,赋予孙悟空、铁扇公主和猪八戒等角色以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曲折,深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大闹天宫》是中国民族动画的经典之作,歌颂了主人公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动画《宝莲灯》来自民间传说,讲述了沉香救母的故事,也是神话与童话相结合的民族题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大片《哪吒闹海》取材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歌颂了少年英雄哪吒与恶势力进行较量的英勇气魄。这些神话故事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另外,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的动画《一幅壮锦》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还有改编自傣族的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的木偶片《孔雀公主》等,这些动画片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是采用寓言故事和成语。我国的寓言故事和童话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故事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而动画以幽默诙谐的故事、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观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的哲理教育人们热爱真善美。如,取材于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鹬蚌相争》,教育人们不能同室操戈,让敌人得利;动画《三个和尚》讽刺了自私自利的思想;还有根据其他少数民族民间神话和寓言故事题材改编的动画,如《阿凡提的故事》《马头琴的故事》《蝴蝶泉》《雕龙记》《火童》《一幅壮锦》等,这些民族题材的优秀动画片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也向世人展示了各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同时也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动画《滥竽充数》取材于我国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的伪君子。三是取材于我国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动画片以其拟人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空间,构建了生动可爱的动物世界的情趣故事,吸引着青少年观众,其中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经典 之作《小蝌蚪找妈妈》教育青少年如果认识不全面,好心也会办坏事;《好猫》教育儿童偷懒、不学本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拔萝卜》教育儿童团结就是力量;《孤独的小猪》教育孩子自私自利的思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过于重视思想教育,也导致我国一些儿童动画故事题材的程式化,动画内容生硬。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童话题材作品进行了大胆改革,增加了科学知识的内容,如反映蛀牙成因的《小红脸和小蓝脸》等。
二、中国民族动画艺术中表现形式的民族性
我国民族动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国画中的水墨表现形式、美术中的壁画形式和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泥偶、木偶、布偶、皮影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独树一帜的水墨艺术被运用于动画形式创作之中,使得水墨动画迥异于西方的动漫艺术,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
1.水墨形式的动画
水墨动画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生动气韵、抒情格调和优美典雅的意境,尤其水墨那种空灵意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等一大批优秀的水墨动画,继承了传统水墨艺术的宁静淡泊、潇洒出世的至高境界,又糅合了现代动画艺术手法,使得画面气韵生动、意境清幽,人与物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赋予水墨动画以生命和灵动,产生了无穷的诗意之美和艺术魅力。这些采用水墨风格产生的动画片,运用水墨渲染、写意的特点,突出了笔墨平淡天真的艺术趣味,反映了中国朴素的自然观,蕴含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水墨动画打破了西方单线平涂的单一线条结构模式,大大丰富了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好地体现了中国民族动画的民族性。中国水墨动画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产生的一种妙用、活用的艺术形式,成为极具民族性的精神文化象征。艺术家运用变化多端的墨色晕染,创造着民族艺术的精灵。
2.剪纸、木偶、泥偶、布偶等艺术形式的动画
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于民族动画创作,也体现出中国动画艺术特有的民族性。剪纸动画运用剪纸艺术所表达出来的吉祥、幸福、和睦等多种美好愿望,以平面的镂雕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再吸取民间皮影戏人物装配技法操作人物动作,制成平面关节纸偶,再进行动画技术制作。如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就运用了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剪纸动画如《渔童》《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济公斗蟋蟀》《张飞审瓜》《桥》《猴子捞月》《南郭先生》《老鼠嫁女》《火童》《草人》《葫芦兄弟》《智斗乌鸦》《人参王国》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中国动画艺术家汲取传统剪纸艺术的优点,创立剪纸动画这一崭新的动画艺术形式,大大拓宽了动画表现空间,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一大亮点。借鉴民间艺术中的木偶、泥偶和布偶等艺术创作出来的动画片还有《阿凡提的故事》《神笔马良》《曹冲称象》《不射之射》《半夜鸡叫》等。动画《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瘦高身材,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都刻画出人物的聪明机智和幽默。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中国民族动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三、中国民族动画声音设计体现出的民族性我国民族动画还特别注重声音设计中的民族性,动画声音设计包括动画音效、动画语言、动画音乐三个方面,完美的声音可以起到渲染气氛、传达情感、揭示人物性格等作用,为动画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使用对于动画作品的意境营造和思想感情的传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民族动画充分吸取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地方音乐的特点,使动画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动画《骄傲的将军》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烘托场景气氛,将军在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把将军在四面楚歌之下的心境体现得非常完美。水墨动画《牧笛》更是大量运用了悠扬的笛声贯穿于动画的始终。这部动画片出色地把音乐神韵与诗情画意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意境之美。悠扬的笛声伴随着牧童遨游在山水之间,扬琴化作了潺潺溪流声,与婉转的小提琴声相映成趣。动画世界里的高山流水、杨柳堤岸、牧牛鸣蝉都一一渐入佳境。水墨动画《山水情》中也运用了传统音乐,把主题思想渲染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主人公在自然山水中寻找那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以及对师傅的无限留恋,鲜明的民族音乐巧妙地注入动画,音画完美的结合,给观众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和余音缭绕之感。再如,《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两部动画都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青铜打击乐器——编钟,浑厚的音色给动画片增添了无限的悲壮感,整个影片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哪吒闹海》中李靖弹奏的婉转悠扬的古琴声给该片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韵味,传统民族音乐赋予了我国动画作品灵动的神韵,带给观众一种天籁般的艺术享受。《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歌融入了民歌元素,表现出骏马驰骋在草原时的随意与洒脱。《阿凡提的故事》的配乐也运用了民族乐器,呈现出新疆地区独特的风情,吸引了不少观众。音乐不仅能渲染气氛、揭示主题,更是动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动画艺术家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精髓,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音乐作品。
三、结语
[关键词] “中国学派”;民族;风格;题材;美术
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动画曾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被誉为“中国学派”。它的巨大成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的。对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其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在《别林斯基论文艺》①中作者曾指出,“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对动画的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是我们了解其民族风格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可以从分析艺术品的欣赏角度,从二者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动画的民族风格,通过对动画本身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民族风格的内涵及外在形式,可以总结出民族风格的创作规律,理清动画民族风格之路的发展脉络,为中国今后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动画题材的民族化
中国动画电影生长的土壤是得天独厚的,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动画题材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中国动画的总目录我们可以看到,其题材很大部分选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以及童话故事。这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在动画中得到了再现,其幻想性、超自然性与夸张性使得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救世主义情结得到了满足。
1.神话题材的利用
神话是人类在其童年时代对自然以及世界充满想象的构造,充满了人类对世界的不屈不挠的探索与抗争,无论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还是勇敢无惧的小哪吒,他们对于外界强大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为中国民众树立了英勇不屈的榜样。观众们在这类动画中看到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从中国最早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享誉世界的《大闹天宫》,改编自古典神话题材的动画作品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2.民间故事传说的改编
民间故事传说是随着各民族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以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演绎、增补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一定的生活色彩和历史环境,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然,其中必不可少的想象、夸张与神化,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鞭挞。如木偶片《孔雀公主》、剪纸片《金色的海螺》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与纯真爱情的追求。
3.寓言的借鉴
中国的诸子寓言、成语故事是我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这些闪耀着中国古代哲人智慧的经典故事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所津津乐道。它以简单的故事意蕴深刻的道理,故事夸张又不失其幽默性,具有动画所要求的“寓教于乐”的功能特性。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其对现实的人类社会具有的预见与指导意义,如木偶片《愚人买鞋》,讽刺了一些人死读书、读死书的僵化思想;剪纸片《南郭先生》鞭挞了不学无术、投机取巧、妄图滥竽充数的堕落思想。
二、造型设计民族化
动画中的造型设计是其艺术风格的成败与否的关键。一部艺术与形式感人的动画片必须有恰当合适的造型设计与材料的妙用,才能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动画特性充分地表达出来。优秀感人的动画造型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在市场经济时代具有很大的商业性。②中国动画之所以获得了“中国学派”的世界声誉,是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积极地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学习借鉴的结果。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丰富多样,工笔重彩,水墨、年画、壁画、剪纸、折纸、木偶、皮影等艺术形式为动画民族风格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元素。中国动画也因为这些传统造型的大量运用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1.水墨造型语言在动画中的运用
中国水墨画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艺术样式之一。由于墨具有“焦、浓、重、淡、清”五色之分,所以看似单调的水墨画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色彩变化。由于水与墨的比例不同,纸张、用笔的不同,墨与墨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不同反应,使墨色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以流动的线条传动作之神态,求气韵之生动,形成著名的水墨风格。③开创自中国的水墨动画突破了“单线平涂”动画绘制技法,使得每一个动画场景都可以成为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图卷。动画中的人物造型与背景在采用水墨这一艺术形式之后,凸显了水墨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扩充了动画的艺术情调,透过水墨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传统哲学文化之间水融,水墨动画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彰显,使得中国的水墨动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动画民间美术元素分析
事实上,影响中国动画美术风格形成的元素最主要就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中的线条、色彩、造型对动画民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剪纸和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二者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不过剪纸的材质为纸张,而皮影的材质为加工过了的动物皮。其艺术形象夸张,在材料本身强调平面性和装饰性,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剪纸片就是从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1958年9月在上海美影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艺术家们采用各种绘画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绢像、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片。④为了增加不同的艺术效果,剪纸片除了采用剪纸、皮影等必要的表现手段外,其他如水墨、年画、装饰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元素都可以被剪纸片所吸收采用。剪纸片《人参娃娃》中的娃娃就是中国年画中童子的形象,白白胖胖,稚拙可爱,具有民间生活气息。《南郭先生》则采用了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具有古代宫廷生活优雅的气息;取材自云南哈尼族的民间故事《火童》则吸收了敦煌壁画、油画、现代装饰画艺术风格,色彩浓郁,线条流畅,画面饱满,使得民间剪纸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技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术风格。水墨剪纸片运用剪纸片“拉毛”的技艺,使得人物轮廓边缘产生毛茸茸的质感,如同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一样,这使得水墨动画的神韵在剪纸片中得到了体现,如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
木偶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其造型结合了民间泥塑、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民间灯彩等民间艺术种类,地方色彩浓郁,为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根据傣族民间传说改编的中国第一部木偶长片《孔雀公主》,以其细腻委婉的故事情节,人物复杂的战争场面,展示了公主与王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显示出高超的中国木偶技艺,是木偶片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
年画是中国民间百姓在腊月二十八为祈求吉祥如意,增加过年气氛而张贴的民间绘画,其内容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充满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有的地方的年画精细华丽,技艺精湛;有的粗犷豪放,朴实浑厚;有的色彩清丽,造型秀美,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与乡土气息。其独特的色彩、自由的造型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又一灵感。如动画《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好猫》《年画的故事》等都带有强烈的民间年画色彩。
三、动画中的戏曲因素分析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所以产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种类。戏曲中的情节、音乐、人物造型、表演程式都对动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国动画片民族风格的扛鼎之作《骄傲的将军》,无论是音乐、人物造型、动作设计、对白都吸收了京剧的特点。如将军的造型是京剧中的大花脸,其动作紧随着京剧的锣鼓节奏,其对白具有京剧的韵味,特别是将军那自认天下无敌的哈哈大笑,充满了戏剧的夸张,中国戏曲的特有韵味在动画中得到了再现。
1.戏曲故事与音乐对白在动画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成为动画题材选取的又一来源,其特有的传奇性、民间性具有深厚的群众欣赏接受基础,如剪纸片《张飞审瓜》、动画片《一只鞋》都来源于戏曲故事。同时戏曲音乐和讲口的借鉴使动画别具韵味,《崂山道士》中就融入不少昆腔。例如,主人公王七回到家里得意地向夫人炫耀自己学来的穿墙术时,一边幻想着穿墙到别人家拿财宝一边用昆腔唱道:“谁家有金,谁家有宝,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别致的昆曲唱腔把他自鸣得意、想入非非的心态完全展露出来,轻松诙谐又别有一番韵味。⑤
2.戏曲人物造型对动画的影响
中国戏曲人物的性格往往通过其脸谱与服饰来表现,具有程式化特点,人物的忠奸善恶让人一目了然。如《张飞审瓜》中的张飞形象就运用皮影戏中的戏曲脸谱,面部设计以粉底勾勒黑、白图案,为黑十字门蝴蝶脸。而调戏妇女的姚相公和地保则都是白鼻子丑角形象,并且二人的眼圈都用黑色勾成三角状,表明了二人的狡猾奸诈。戏曲的脸谱是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对人物的褒贬,动画中对戏曲脸谱的借鉴,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等。⑥在服饰上,《张飞审瓜》运用黑、红、白、绿、粉等视觉冲击强烈的民间传统色彩,恰好与其夸张的戏曲脸谱相适应,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3.程式化的戏曲动作在动画中的运用
不少动画的动作设计也参考了戏曲中的表演模式。在戏曲表演中,演员富有节奏感的程式化动作是极富特色的视觉享受。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上,戏曲表演动作功不可没。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打斗过程充分借鉴了戏曲中程式化的打斗动作,这些节奏感强、富有美感的打斗场面增加了动画片的观赏性。
四、结 语
对动画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是我们了解动画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从内容上看,动画大量选取了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寓言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这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在动画中得到了再现,其幻想性、超自然性与夸张性充分体现了动画的艺术特点。在美术风格与动作表演中,动画充分借鉴了中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从工笔重彩、水墨绘画、民间绘画、皮影、剪纸、木偶、玩具以及民间戏曲中找到了可借鉴因素,因而造就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佳作,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注释:
①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 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147页 。
② 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 鲁红梅:《 中国动画的传统艺术元素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版,第15-16页。
④ 转引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电影志•动画 》, 。
⑤⑥ 宴一立:《试谈戏曲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四川戏剧》,2007年第6期,第63页,第63页。
[参考文献]
[1]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2]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鲁红梅.中国动画的传统艺术元素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
合作是以你所长补我所短,以我之力足你之需,是将双方的优势融合、扩大,将劣势弥合、缩小,以求取力量最大化。双赢强调兼顾双方的利益,通过合作取得双赢,集中最大力量取得最大利益,这是追求效率的人所崇尚的行事思路。
共命鸟的寓言故事中,起初两只鸟还是有合作意识的,但后来之所以会有悲剧发生,原因就在于忧波因猜疑和仇恨之心而放弃了合作。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诫我们:只有合作才有双赢。这正如紫藤萝和篱笆的关系,如果紫藤萝选择独自生长,那么它只会终生匍匐于大地,无法汲取高处的阳光开出最美的花朵;如果篱笆选择独自站立,那么它只能默默无闻地渐渐朽去,无法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记。但它们选择了合作,一个献出生机,另一个献出身躯,共同成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于企业或商家来说,合作求双赢,既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也能交上一个称心如意的商业伙伴,何乐而不为?
20世纪20年代,当时还是小型加工厂商的松下幸之助,经过半年试验,制造出一种价廉物美的新型电池车灯。有个叫山本武信的商人找上门来,他向松下幸之助提出由他担任总商,保证1个月售出1万只炮弹型车灯,3年代销36万只。如果销售不出去,山本商店愿承担一切损失;让松下幸之助吃惊的是,对方答应将3年的货款一次付给松下电器制造厂。正是这个总代销的做法,正是这种合作的方式,给生产厂商和代销商都带来了利益。山本商店尽最大的努力去推销,为松下电器拓展市场,松下电器从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而商也获得了不菲的利润――正是双方的精诚合作,成就了业界的双赢神话。
推及到其他方面,合作创造双赢,也是一条铁定的规律。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当今歌坛上的周杰伦与方文山的合作堪称经典。最初,舞台上、闪光灯下的那个人似乎总是周杰伦,但随着他歌曲的风靡,作词者方文山也渐渐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不断走红。如今人们将方文山视作周杰伦的“御用词人”,将周杰伦视作方文山的“金牌打手”,十分形象地体现出了他们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正是合作才使得他们在华语乐坛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高峰,共同收获了声名与利益。哲学家叔本华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段话无疑是周杰伦与方文山之间合作创造双赢的有力注脚。
为了双赢才有合作,有了合作才有双赢。合作与双赢,相依相存。“以合作求双赢”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主旋律。
教师点评:
本文从“合作”与“双赢”的关系角度立论,立意切题精准。文章先诠释了“合作”“双赢”两个概念的内涵,为议论张本。接下来引述文题材料并作简要分析,从反面点出中心论点。继而用紫藤萝和篱笆的关系来类比论证,颇见章法。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运用递进思路,从企业或商家推及到其他方面,事例材料叙述简省,叙后分析也恰到好处,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全篇思路明晰,分析得法,中中矩。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9分=56分
[关键词]动画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动画这一充满神奇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在这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形成的。她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表现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文化符号,可以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事业依据民族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然而,今天中国动画相对于外国动画却有着明显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动画产业总值大约为2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而中国仅为人民币180亿元,不到1%,并且,在国产的动画中,显示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尽管国产动画正鼓足了劲在抓紧对动画作品的生产及宣传,但在国外动画产业的冲击下,动画欣赏的主要群体——青少年的审美观明显倾向于国外动画。笔者在对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1000名桂林市内受众进行动画观赏行为倾向性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回收831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为816份,有效率为98.1%,保证了调查的公平性与公开性。这1000名受众为大学、中学、小学不同文化层面上的学生。
表格如下:
不同文化层面受众对动画艺术风格的偏爱与认同倾向打分(满分为100分)
观察此表格,可看到国产动画片在国内受喜爱程度较低,特别对于传统文化写意风格的动画电影打分较低,并且年龄越小,对这一风格的认同程度越低。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现代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越来越模糊,并且表现出低龄化。另外,笔者长期在桂林市少年宫担任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中国动画片的喜欢程度远没有国外动画片热情高,体现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也有所忽视。这一事实也从侧面佐证了上述调查结果。这不能不让人为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而担忧。一个国家是否能强大,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此文化底蕴中创新出来的符合时展的文化结构,是衡量此标准的重要尺度。所以,对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也能从另一侧面引导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起重视。
动画是大众媒体的传播手段之一。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知识一样具有极强的宣传和影响作用,包括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文化价值观等。优秀的动画电影能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社会底层,能经得住社会发展的跌宕起伏。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与80年代后,也曾经有着辉煌的动画成就。先不必说此时的动画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题材作支撑,也不必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表现手法,就单说动画中意境优美的场景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因为这是要求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前人的种种成就无一不是站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建立发展起来。
首先在动画的取材方面。选择极富有寓言故事的《骄傲的将军》(1956年导演:特伟李克弱)、《东郭先生》(1955年导演:虞哲光许乘泽);民间传《抬驴》(1991年导演:王柏荣)、《葫芦兄弟》(1986—1987年导演胡进庆等)。从这些内容题材上我们可以看出较多立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教于乐”精神,故事折射出教育孩子分辨善恶,面对困难如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等,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好的教导作用。“动画影片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准,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寓教于乐”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比于美国式的“娱乐至上”可谓大相径庭,把“教”寓于“乐”,不但有深度且使“教”更易于接受,这一直是我国教育传统中践行的法则之一。
再说中国动画形象设计。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动物形象,绝大部分都出自于中国神话、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1962年万氏兄弟兼制作、导演的在当时震惊世界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西游记》。其中的主角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可谓显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装饰上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民间木刻、剪纸、京剧等风格,影片中从环境描绘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是一派中国气概,也无怪当时世界上动画界对此影片的高度赞赏。巴黎《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疾恶如仇”、“好强好斗”的性格到现在仍然为包括世界友人在内的人们喜爱,而这一性格特征也正是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在众多动画电影中,一直未退出人们视野的原因之一。
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一朵奇葩,也一直到现在都是为人们多关注的动画形式,历史上优秀的水墨动画有很多,较突出的代表是运用齐白石墨趣而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李可染笔法的《牧笛》、《山水情》等。在这些水墨动画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水墨动画故事情结,还能欣赏到水墨淋漓、诗意无穷、画意无穷的动画场面。重视背景对艺术形象的烘托,是水墨动画的一大特点,“留白”及对“远山”的处理、吸取传统画理中“三远法”,使背景犹如一幅会运动的中国水墨画。影片虽然只有20分钟,但格调清新洒脱,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合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结合现代的动画手法,使中国水墨动画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回忆辉煌的中国动画电影成就,不是捧着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沾沾自喜、固守不前,尽管中国动画电影有过辉煌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今天再与西方动画相抗衡,显然落后一大截,其中原因复杂多变,笔者谨从动画电影中传统元素做具体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中国动画电影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也有许多评论认为当今中国动画停步不前是因为传统文化固守人的思维,没有激发人的创新思想所致的。笔者认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看作是动画发展的阻碍,谬误之极:把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认定为发展的枷锁,理之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不但不会阻碍动画产业的发展,反而为动画的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使动画富于民族特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已不再是西方处于绝对优势,相反,当今的西方文化在寻找现代出路时已越来越强烈地将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亚于中国人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劲头。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民间故事《木兰从军》改编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中西结合中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将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影片中造型方面,他们尊重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在对中国动画电影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迪士尼的创作者在为本片精心设计了不少中国“形而上”的韵味,从而使影片画面散发浓郁的东方情调:而在情节处理上,迪士尼将中国传统孝女故事演绎成为具有现代特色尤其符合现代青年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共鸣。另外一部由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神赐太郎》,影片内容完全出自日本本国文化,但在画面背景的处理上,就犹如一幅幅美妙的中国山水画: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就连每一片叶子的造型,水墨的运用,都具有强烈的中国韵味,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一、情境教学法内涵
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也叫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形成于20世纪30至60年代,是指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来学习和使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吸取了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教具和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边看边听边说,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就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效率低、进度慢、内容浅、含量少、水平低、互动少;学生基础差、自信少;方法笨,效率低;不求知、缺常识;不专注、厌理论。课堂缺乏互动和交流,不少老师依然是“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然产生厌学心理。有时甚至是台上老师唱“独角戏”,下面学生“倒下”一片,学生根本不动脑筋,也不理解所学的知识。再加上母语或方言先入为主造成干扰,导致多年英语学习最终换来“哑巴英语”或“Chinglish”!
中职英语教学讲究学以致用,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听说技能,具备教学模式转变的条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调动感官、盘活资源,若有效地将游戏、故事、音乐、电影、图片等多种素材融入课堂,同时开展小组合作,鼓励自主学习。这对于扭转目前困境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可谓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引入中职英语教学很有必要,亦当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巧妙运用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半。”中职学生处于一个过渡期,心智不成熟,自制能力差,理性思维不强,所以游戏教学很适合他们。
比如,在复习物质名词时,我会用经典游戏“I packed my bag and in it I put...”。根据人数把全班分为四到八组,5分钟时间复习单词和准备发言,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每组每次派一个代表轮流进行,尽量让每个组都开口,所有人都参与。如此调动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运用和再现所学过的单词,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欢乐中更有效地学习,更快更好地吸收知识。当然游戏课需要教师监管到位,做到活而不乱,有条不紊。
2.利用角色扮演,鼓励参与互动
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历和专业特色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情境创设并分角色表演对话。具体做法分两种:
1)参照课本内容的角色扮演
教师裁减课本内容后,为学生创设出情境,让学生出来表演。教师可就课本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组织表演比赛,并且分组比赛评分。模仿扮演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吸收课本的主要内容。
2)源自真实生活的角色扮演
学以致用,是英语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从生活中摄取某一特定的场景,如吃饭、旅行、上学、看病、打电话、购物、问路、天气等,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听说技能,提高交际能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会把学习的任务当做礼物来接受。”通过创设对话表演情境,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化所学知识,同时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达到乐中演、乐中学的真正目的。
3.引入音乐歌曲,营造艺术氛围
陶行知认为,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学习。运用英语歌曲能稳定学生情绪,控制课堂节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英文歌曲还能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料,教师可以歌曲为载体,挖掘内涵,配合教材进行趣味教学。如:利用Celing Dion的Because you loved me展示排比句; 运用Madonna 的I deserve it来教授现在完成时态;采用Beyonce 的If I were a boy来讲解条件状语从句或虚拟语气。
4.穿插寓言故事,操练词汇句型
故事教学法可以采用寓言、神话故事、诗歌、绕口令等来开展。方法是把所学的英文词、句、语法知识等载入生动的故事,听故事时练习听英语,讲故事时学习说英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善于挖掘词句设计成妙趣横生的故事,使学生提高积极性,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5.运用教育技术,传递海量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巴班斯基认为:“创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的条件。”例如IWB(Interactive White Board)等,真实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使用背景,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赏心悦目。
四、结语
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摘 要:文章通过了解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运用读书治疗的方法和校园心理剧的治疗实践,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经典作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67-03
1 大学新生心理的基础情况
大学时期,将是一个人心理迅速趋于成熟的逐渐完成阶段,由于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习惯的不适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身心成长和学习。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不适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精神紧张及出现忧郁、焦虑等诸多现象。如何解除大学新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心理恢复健康,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心理治。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普遍和加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某种程度上,心理咨询中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尤其在心理问题出现初期,并未意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在下文中的新生调查表中会看到问题的普遍性),更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和疏导,有些同学会认为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是因为有心理病才需要去,自己主动去会很没面子。即使有学生咨询,70%的咨询也是通过电话进行。
针对大学新生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笔者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新入校的大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评定量表”,即人格问卷(UPI),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作为评定依据,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各个学院不同(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人际关系、环境适应能力、抑郁、自卑心理等几个方面表现的问题比较明显,亟需心理辅导。
2 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读书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图书馆可采取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阅读疗法、心理剧疗法、音乐疗法、对话交流治疗法等,形成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成功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
2.1 读书治疗的意义
鉴于上述原因,针对大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已逐步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的读书治疗方法,发挥图书馆这个无声的课堂,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桥梁作用并开展阅读精品图书,复述书中的主要内容,讨论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并将其改编成剧本,采用心理剧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演出他们的心理问题。表演使学生们由被动的咨询变为自发的、主动的自救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给学生一个反省自己的机会,表达他们的感受,体验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带来行为的改变。
所谓读书疗法,就是应用医学、生理学、读者心理学的原理技巧和检测手段,通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言语和行为与咨询者商谈或解释,并为其对“症”施以书、指导阅读,以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其疑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以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病痛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读书治疗是馆员或老师通过阅读图书,激发学生读者产生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2.2 读书治疗的方法
2.2.1 选好治疗师。台湾学者王万清认为,读书治疗的馆员或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心理、图书馆学、文学、心理学等知识,并且具有一年以上治疗经验,这样才有资格进行读书治疗研究。治疗指导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①热爱本专业的工作,对学生读者真诚,有耐心,持之以恒。②热情地对待学生读者,教师的良好态度对学生的治疗具有催化的作用。③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观察学生的细节反应。④教师能够准确地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对症荐书,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设计有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⑤教师要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掌握团体咨询技巧。
2.2.2 选书。基于图书馆所面临的读者群体是学生,所选的图书不能太深奥,或过于简单,损伤读者的自尊心和降低阅读的兴趣。如:一些文学作品、知识类、自助类、励志类等,所选图书讨论的问题和读者面临的问题相一致;所选的书和现实问题有可行性,理想的书对解决问题能够提供多种方案,可读性强、具有幽默感,能够给读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也会将阅读和绘画结合起来;阅读和观赏影视作品、模仿表演等艺术创造形式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心理剧的初级阶段。
李珊珊:论校园心理剧在读书治疗中的作用
2.2.3 准备心理剧的编演工作。选择角色,改编适合的故事情节,讨论书中的主要角色。其目的就是让当事人感同身受,从而使价值观和自身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净化、领悟等心理反应最大化;和故事里的主人公对话,续写故事、为书中的人物制造形象,排演成心理剧等可能想到的形形的艺术创造活动。其目的就是激发、刺激当事人将认知能力、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将人物投射给自己,与主人公的喜悲共鸣,从而领悟到自身问题的症结,解开心结,回归健康。
3 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是读书治疗心理疾病的延伸
心理剧(Psychodrama)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首先倡导的一种团体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心理剧不是以对话为主,而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突出表现为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性、行为性和即兴性。在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活动剧、造型剧、独白剧和哑剧等。心理剧是团体咨询与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尝试使用心理剧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辅导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需要根据现场发生的问题,或学生在表演中暴露、流露出的问题,及时点评或提问,帮助学生思考。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在校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戏剧小品、表演性强的特点,二者有明显的区别(见表2)。剧本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而成,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直接反映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让学生自己表演、观看、领悟,使表演的、观看的学生均得到启发。一方面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又将阅读、创作、学习等融入表演之中,使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从中受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演出中与观众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共鸣,既取得了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又在自然轻松的环境里,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为营造校园良好的心理氛围,构建和谐校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将图书馆资源融入校园心理剧的实践之中
3.1.1 确定剧本和人物。由教师收集学生创作的剧本,从中选出反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健康积极的、适合学生演出的剧本加以改进、整理,确定表演形式,对准备参加演出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遵循自愿的原则确定出演角色。
3.1.2 演出前的准备。在演出之前,教师和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和交流,向他们介绍心理剧演出的目的、形式及意义,回答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营造一种和谐、信任的气氛,让学生演员相信指导教师,并产生表演的强烈愿望,准备演出。
3.1.3 演出。在表演的过程中,因为剧情都是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创作,有的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演员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台词和遵循原剧情节,可在遵循戏剧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以达到情绪宣泄、消除内心压力、体验真实情感、提高自信心的目的。
3.1.4 演出后的分享与总结。每次心理剧演出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演戏和观戏的感受,并积极启发所有的参与者及观众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
3.2 校园心理剧的形成资源
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和身边周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通过剧本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出来。以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心理冲突、心理误区,给大学生以启迪和鼓舞,增强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1 图书馆成立经典书屋。19世纪英国作家塞缨尔说:“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宇宙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而经典书籍则与世长存。”静怡之中、轻松之间蕴于字里行间况味人生,把卷漫读……学生寻找成功的、失败的、男人的、女人的、童话的、寓言的、神话的、哲理的、真实的故事解读童话和寓言故事,探究隐藏在故事中的治疗元素,转动故事魔方营造奇特的咨询时空,传授导引故事奇思妙想,把具有典型的故事编成剧本。
3.2.2 组织学生选修阅读欣赏课,培养学生艺术情操。推荐名家名篇,学生喜欢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唤起阅读欲望。指导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诵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和欣赏。
3.2.3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是心理剧成功的关键。馆员对学生读者的导读是十分重要的,馆员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重要标准。导读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导读服务的质量,特别是精品书的导读。图书馆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要有高度敏锐的感悟、反应和洞察能力。因此,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修养,这是导读工作的出发点。
4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成效
4.1 对演出角色的体会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普遍认为从参与演出和观看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其中扮演者说:“前不久,室友之间产生了误会,让室友们彼此感觉疏远,认识到沟通的重要,回去后明白该怎样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了。”“以前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女友,情感深深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通过自己演出认识到,网络是如此的虚拟、虚假,我要重新开始生活,找到全新的自我。”学生观众也兴奋地说,观看心理剧演出获益匪浅,能够使自己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懂得如何心态平和、正确处理了。
4.2 对演出活动的体会
在演出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亚于他们对成功和自身发展的关注,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增强。但是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爱情、学习、人生等问题,很多学生还缺乏合理的认知和科学的态度,这就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4.3 对精品文章深度阅读的体会
通过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演自己、观自己、悟自己,从而使学生演员和学生观众都得到感悟和启发的校园心理剧的模式,一方面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又将学习的浅阅读转换成深阅读,在阅读精品文章中,能够从中理解生活的不同方面,从而自然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理念中,使在场的学生都能受益。这种校园心理剧演出实践活动为学校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找到了一条新的捷径,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宏,洪彩焕.试探“读书疗法”[J].图书馆论坛,2001(3):24.
[2] 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1.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把从一岁至十八岁的孩子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幼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1]。从年龄划分上可以看出:幼儿期的儿童正处在语言的准备阶段,还不能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主要是通过听和看来感受儿童文学的;儿童期和少年期,他们已经步入学校,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这两个时期则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最佳时期;而到了青年初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基本上接近成人,他们更喜欢阅读成人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阅读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可循的。从幼儿时期能够阅读浅显的儿童文学开始,直到青年初期能够阅读“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为止,“儿童文学必须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机能,必须在各个方面契合‘阶段性’读者对象的接受心理与领悟力”[2],建立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儿童文学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梯性。具体表现为思想内容或单纯或复杂,情节发展或单一或曲折,语言表达或深或浅,篇幅结构或长或短,这就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特点。根据儿童阅读适应性与适用性的原则,可以把整个儿童文学阅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学多层次的阅读体系,并且每一个层次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幼儿的阅读
(一)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岁到六七岁的幼儿,在身心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是他们这时的主要思维方式,凡是具体形象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满脑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在注意力方面,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新奇的、有趣的、活动着的事物很感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幼儿的各种感知觉都在迅速地发展完善,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身体上,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这时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在语言发展上,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步掌握了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基于幼儿的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幼儿期是幼儿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时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也就是这一时期。
(二)幼儿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幼儿对于文学的阅读还处于学语状态和被动感知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听成人讲故事而获得,感知语言、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幼儿是靠听觉和视觉来感受儿童文学的。而文学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幼儿文学要十分重视语言问题。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文学的语言应是口语化的,而这种口语应考虑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多用叠音词、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等;就语体来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又应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如多使用动词和象声词,以充分表达动作和声响,并且要很讲究韵律和音乐性。同时语言的句式要短,成分要简单,一般三五个字,孩子一听就明白。语言还应具有音乐性,目的是让孩子易唱易记。幼儿文学还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幼儿文学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熏陶,接受它的教育。
幼儿文学的主要体裁,当首推儿歌。儿歌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的、由成人传授的文学,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鲁兵的儿歌《好乖乖》,就是送给幼儿期孩子们的最好礼物:“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这首儿歌,四行十六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的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幼儿能记能诵。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短小、生动、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了。幼儿故事应该以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作为基础,再以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做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这样,孩子才能接受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如姚正平的故事《木马摇了》,情节简单,稍有曲折,一听就懂。故事写的是一个叫小金金的孩子在摇动木马,可是现在摇不动了。这个情节对于大人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很有吸引力,他们特别想探究其原因。于是小金金展开了天真的想象:木马饿了吧?木马渴了吗?表现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块石头,才使故事圆满结束。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写出了孩子的心理和动脑筋的画面,是很有启发性和耐人寻味的。还有像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彭文席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等,都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时候,成人如果能够为幼儿制定阅读计划,坚持“为孩子大声朗读,每天15―20分钟,孩子会在语言、智力以及情感上发育得更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3]
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色最鲜明、个性最突出、种类最丰富的文学,它几乎包含了儿童文学的所有文学样式: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等,可以说,幼儿文学是整个儿童文学大家庭中最有艺术魅力的文学。学龄前的儿童,会对图书的可视性和趣味性比较敏感,“打开一本书,蓝蓝的天空,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橙子,黑色的夜,和简单的童话故事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书本帮助他们打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他们渐渐学会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所接触的身边的人和物。”[4]
二、儿童的阅读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
童年期,是指学龄初期,即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时期。“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5]这个时期的孩子已从幼儿园步入了小学,学习成了他们的基本活动。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心理、生理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识字量的增加,他们不再满足于已知的事物,他们的兴趣会更广泛,具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的思维形式已从幼儿期的形象思维为主,向童年期的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他们的控制力、注意力、记忆力都在逐渐增强。集体意识开始萌芽,个性特点逐渐形成。他们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由过去的全部让家长挑选,变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交换阅读,直至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阅读一些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富有吸引力的作品,并且由于各自性格特点的不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体裁、表现手法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自主阅读意识大大增强。
(二)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童年文学的样式和婴幼儿文学的样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步入学龄阶段,他们的生活已经由以玩为主变成了以学习为主。对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已经能够逐步理解和感受,并希望有些知识能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写作中去。同时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已经由以听为主变为以阅读为主了;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也由被动需求变为了主动需求。作品内容的新颖、人物形象的可模仿性、情节的生动有趣、语言的轻松幽默,都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愉悦,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杨庆福的儿童故事《谁勇敢》,写小松和小勇两个孩子,小松说他勇敢,敢捅马蜂窝;小勇说马蜂蛰人很疼,不敢捅,小松说小勇胆小鬼。小松捅完马蜂窝后,只顾自己逃跑;而小勇却返身去救年纪小、跑得慢的钢钢,结果半边脸被马蜂蛰肿了很高,疼得哭了。故事采用对比的结构形式,表达了真的出现险情时却能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才是真的勇敢。那么“勇敢”的理念,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儿童这时比较喜欢并且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样式还有: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寓言、童话、儿童电影等。由于儿童期的孩子特别富于幻想,所以他们会对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爱不释手。如叶永烈的儿童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作品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一种幻想,但是却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也会使当时非凡的幻想成为今天的现实。儿童科学文艺作品能够满足孩子们幻想的需要,而像《小兵张嘎》《刘胡兰》《罗文应的故事》这样的儿童电影、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也能满足孩子们理想的需要。当一个孩子不能去尝试现实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时候,阅读就使他们有了选择,他们可以在阅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说:“儿童是寻求精神信息的时期。人生的儿童期需要契合儿童时代审美特征与视读经验的儿童文学。”[6]
三、少年的阅读
(一)少年的年龄特征
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是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一个时期。儿童升入初中后,学习内容的增加、校园内外集体活动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我意识和自立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崇拜英雄、追逐明星,喜欢学习他们、模仿他们。在生理方面,他们生长发育迅速、精力旺盛,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而在心理上又不够成熟,时常表现出幼稚性和冲动性。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喜欢争辩、质疑、反驳,不愿轻信,充满叛逆和批判。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有了肯定自我的渴望,产生了很强烈的的“成人感”。克鲁普斯卡娅在描述少年期的时候指出:“过渡期的年龄特点在于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还像一个儿童,他热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他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力量和勇气,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的程度。同时,少年已经不是儿童,他已经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他已经不像儿童那样充满幻想地生活着,他已经有另外的兴趣了。”[7]这时,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少年期的孩子顺利地度过这种半儿童、半成人的矛盾状态,平稳进入青年期。
(二)少年阅读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少年在成人看来尽管还有些幼稚,但他们却特别渴望像成人一样探索世界。所以,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不满足于儿童故事、童话那样主题单一、结构简单、幻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了。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尽量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力求作品内容上的多样化,更深刻地描写自然和社会。这时他们比较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英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小说、科普读物等。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判别是非的能力。而在作品的形式上,情节可以曲折一些,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表现手法不必像童年文学那样直接,可以含蓄一些,给儿童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儿童小说以其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如少年儿童在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刘心武的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表现了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宣泄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叛逆和偏激。小说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传记文学也是少年儿童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叶君健的《鞋匠的儿子》,是以散文的笔调写成的传记作品。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兴趣盎然地向小读者介绍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坎坷的一生。安徒生出身贫寒,命运坎坷,但他不懈奋斗,坚忍不拔,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这部传记不仅使喜欢安徒生童话的小读者全面地了解了安徒生的生平,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安徒生奋斗的艰辛,并学习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像《居里夫人传》《巴尔扎克传》《哥白尼传》中的人物,也都会成为激励少年儿童奋斗不息的榜样。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探索儿童文学多层次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个性魅力,它能够给儿童带来的,不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和图画,还有着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引导和帮助,它像是一位智者大师,在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以及你未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在哪里。”[8]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6.
[2]王泉根,张国龙.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谭旭东.童话:为我的宝贝大声读[M].石家庄:河北少儿出版社,2009:1.
[4][8]梅子涵.儿童文学阅读的意义[EB/OL].省略/68K:2009―6―18.
[5]李梦.儿童文学阅读调研报告[EB/OL].省略2009―6―24.
绘本是一种饱含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艺术。本文尝试定义绘本这个具有多元含义的词汇,并对其类别进行归纳与分析。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绘本的性质与内涵,分析了绘本与图画书、漫画书以及小人书的异同,提出根据阅读对象和主题内容对绘本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加以论述,以期使大众能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绘本这种新兴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绘本 图画书 文学 艺术 分类
绘本这种书籍形式最早是针对儿童创作的,英语国家称为“picture books”,也译作“图画书”。自1902年英国的童书作家与插画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 1866-1943)出版《小兔彼特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至今,绘本在西方国家有着110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从亚洲来看,20世纪50年代其影响和观念最早进入二战后的日本,日语将其称之为“绘本”。此后日本绘本创作发展惊人,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评价,如今已成为绘本大国。20世纪60年代绘本理念进入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随着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等系列图书在大陆的畅销,绘本开始逐渐流行于我国大陆地区。随后10年,出版社大量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优秀绘本,内地掀起绘本出版和阅读的热潮。
一、什么是绘本
什么是绘本?“绘本”一词源自日本,是日语对英文“picture books”的翻译。绘本是一种版面配置以图像为主体,主要以丰富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思想的书籍艺术形式,常常搭配简练的文字,甚至没有文字。
台湾绘本领军人物郝广才认为:“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1]如果书里有图,但是图没有叙事的功能,图与图之间没有形成连贯的关系,就叫illustrated books,有插图的书。有插图的书以大量文字为主,少量插画作为点缀,即使没有图也不会影响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日本绘本研究专家松居直先生曾用这样的数学式来区分“有插图的书”与“绘本”的关系:
文+画=有插图的书
文×画=图画书[2]
可见,绘本不是简单的“有很多图的书”,是用精湛的图画与简练的文字共同叙述故事或传达讯息,特别强调图画与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图文合奏。绘本区别于有插图的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图像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叙事功能,所呈现的画面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细节。有的绘本甚至是没有文字的无字书,但丝毫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与理解,因为图像本身就是叙事的,每一幅图都充满了故事性,读者能够通过图与图之间的融贯连通,并加以想象来诠释图像的意义。绘本主要通过图像来传递讯息,视觉传达是其主要表现途径。
绘本是为表达而创作的艺术品,以书籍为载体饱含文学性和艺术性,是文字、图像和视觉设计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优秀的绘本往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个人意志,隐含着其对世界的认识与感受。除精美的插画和令人叹服的设计外,绘本与一般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薄薄、小小的一本书里涵盖的内容却能具备哲学的深意以及人文主义情怀,阅读者会被触动某种情绪,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1. 绘本和图画书
日文把“picture books”译为“绘本”,中文对“picture books”译“图画书”。“绘本”和“图画书”翻译成英文都是“picture books”。由于受到港台地区的影响,我国内地使用“绘本”称谓的占多数。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图画书”就是“绘本”,但“绘本”并不等于“图画书”。
过去不论是绘本,还是更早的“picture books”,都包含有以儿童为对象的意思。从1998年台湾绘本作家几米先后创作出版《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等作品后,“成人绘本”这种新的绘本类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种书籍形式,不少针对成人的绘本陆续出版并受到大众欢迎,绘本不再仅仅是为儿童设计的读物,开始向成人世界延伸。绘本由此分为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大阵营。
如果在网络上用“绘本”和“图画书”分别搜索,常常找到不同的书目。“绘本”既可找到儿童图画书,也可找到相当多的成人绘本,甚至是漫画书籍;而用“图画书”进行搜索的结果就往往只限定在儿童图画书的范畴中。所以,从目前来看,“绘本”的范畴要比“图画书”的范畴大,所包含的形式也更为多元。对于国内很多喜欢儿童绘本、推广儿童绘本的人而言,更喜欢用来自欧美“picture books”的直译,即图画书。然而,有意思的是,专业从事绘本创作的插画家――不论是儿童图画书还是成人绘本,更喜欢自称为“绘本作家”,而不是“图画书作者”。
2. 绘本和漫画书
漫画书是具有封面并装订成册的连环漫画,美国人所说的“Comic book”,通常指连环漫画期刊以及连环漫画书。世界著名的漫画艺术大师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1917-2005)将漫画称为“连续的艺术”。[3]很多时候,很难把绘本和漫画书区分开来,尤其当两者都是“运用连贯的图像表达一个故事”时,这两种形式实在是太接近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漫画书是绘本,却不能说“那些绘本就是漫画书”。在日本被誉为绘本人气天后的高木直子,其作品《150cm Life》《一个人住第5年》等大多用简笔漫画的形式描绘自己的生活,是用漫画插图的形式来表现绘本,所以其作品既可称为漫画书也可称为绘本。
多数情况下,绘本和漫画书是不能等同的。在现代生活中漫画书以有意识排列的并置画面,幽默直白的对话语言,快节奏的阅读方式已逐步演变为一种快餐文化以供娱乐,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绘本和漫画书一样都是用文字和图画共同传达故事或信息。比较而言,漫画书是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文字以对话框中的人物对话为主,每个版面通常由数张大小、数量相当的图片组成,整本书按照四格或多格带边框的固定形式排版,书页较多,图片量较大,画面表现以漫画风格为主,形式相对单一。而绘本中的文字很少,甚至可以没有文字。有文字的绘本中,其文字比漫画中的对话语言考究得多,文字通常简短而精炼,蕴涵着一定的哲学意味,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绘本中图片的表现媒质更为多样,除绘画外,还有拼贴、剪纸、照片、版画、浮雕等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图片的大小和排版也伴随故事发展充满变化:有漫画式的连续分镜图,也有小插图、满版图和跨版图,其版式设计往往具有一种节奏的律动感,能增强故事的情节性与趣味性。绘本以视觉传达为主要表现途径,综合了文学、绘画与设计,比漫画书更强调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创造性。
只要是具有情节的故事体,都是故事。故事类绘本,不论是儿童绘本还是成人绘本,内容往往包含有一定的情节和故事,可以是写实的生活故事、历史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幻想故事等等。故事类绘本是绘本出版中数量最多且最受欢迎的种类,受到普遍重视,也一直是绘本创作的主流。故事类绘本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无字书”,纯粹用图画诠释故事。无字绘本中图像的叙事功能和解说功能被最大化,因此比一般文图皆备的绘本,在构思和创作上更具高难度。如约克・米勒(Jorg Muller)的《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The Changing Countryside),彼得・史比尔(Peter Spier)的《下雨天》(Rain),大卫・威斯纳(David Wiesner)的《疯狂星期二》(Tuesday)、《海底的秘密》(Flotsam),陈志勇(Shaun Tan)的《抵岸》(The Arrival)等等皆以画面来表现内容,是公认的无字绘本中的经典作品。
知识性绘本,也有人称为“科学绘本”,主要是用来传达讯息的。这类绘本用图像结合文字解释事实与知识,提供给儿童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生活常识等相关主题。知识性绘本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天文、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人体、衣食住行、机械等,包括以图鉴方式呈现的绘本能够满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这类知识性绘本还包括专门针对幼儿设计的字母书、数数书、概念书等等。字母书是英语国家给幼儿辨识英文字母A到Z的书,图大而清楚,用幼儿熟悉的物体形状帮助他们将字母及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画一个苹果,配上字母A。数数书通常是给幼儿数字的概念,如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1,2,3 to the ZOO》、安野光雅的《数数看》等。对已学会数字的幼儿来说,在观察和计算图中的东西是否与所示数字吻合时,会获得极大的乐趣。概念书则运用视觉图像帮助幼儿了解概念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涉及形状、颜色、重量、大小、感觉、空间、时间以及常见事物的认知等等内容。台湾的绘本研究者林敏宜认为:“概念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说话内容,促进语言能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觉敏锐度以捕捉抽象观念;当然更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扩大对世界的了解。”[6]
“在21世纪,绘本将会越来越重要。不仅大人小孩可以同乐,而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东西难以数计。”[7]绘本种类丰富,视角广阔,其中蕴涵着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或浅显或深奥,经由艺术家的创意和构想用精美的图画和简练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使儿童和成人在阅读认知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情操以及卓越的审美能力。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入到绘本创作中,将不同的文化与专业视角带入到绘本领域,加上数码影像时代的来临以及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绘本的艺术表现、题材内容和形式结构等都在不断地丰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G314)
参考文献:
[1]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台北:格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12.
[2]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179.
[3] [美]Scott McCloud.理解漫画[M].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5.
[4] [日]柳田邦男.寻找一本绘本,在沙漠中……[M].唐一宁,王国馨,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6:8.
[5] 几米.几米故事的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0.
[6] 林敏宜.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0:37.
作为时计,它满足的仅仅是你最基本的计时需求吗?
我们为什么热爱那些极致的追求?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感官的刺激和轻浅的虚荣心吗?
或者说,我们为什么热爱美?为什么热爱被惊艳的感觉?
甚至,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不可能?
当不可能变成可能时,
我们为什么如此激动?
SIHH,仿佛是一个造梦的地方。每一年,这里都会给世人无限惊喜,当然,惊喜过后,人们又会产生无数新的梦想。不停超越这些梦想,仿佛是SIHH肩负的使命。让奢华成为更奢华、让复杂成为更复杂,让美成为更美。今年的SIHH,芝柏表、尚维沙因转战巴塞尔所以缺席,但这并不影响其余16家高级钟表品牌成为焦点。不管人们如何讨论过去的一年瑞士制表业是如何跌宕起伏,也无惧于中国多年来占据世界钟表市场半壁江山且连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今年的销售额却大幅度下降的事实,品牌们在看不见的硝烟中登场SIHH,华丽上演这场预谋已久的强势逆袭。如今的制表既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艺术活儿。有人比拼机芯走时的精益求精,那便有人追求表盘设计的美轮美奂。在SIHH的展厅里,你只能体会到这些瑞士匠人在表展上比拼的唯一理念似乎就是,手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复杂功能突出重围”、“新功能造就生力军”、“艺术腕表频出奇谋”……这些一个个火药味十足的报道标题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惹得人心急不可耐。可时间有时候是用来消磨的,是用来欣赏的,甚至是用来等待的。我们等了一年,现在,你只需要忘记时间,欣赏它们,你会发现,有时候,时间是会变慢变长的。
1.最复杂
A Lange&Sohne 朗格
Grand Complication
朗格这只大复杂功能腕表是今年表展最复杂的一只腕表,这只售价近200万欧元的腕表仅会制作6枚,包含了腕表的7项复杂功能,灵感设计来自于旧时怀表,在清晰简洁的白色珐琅表盘之下,为高级制表艺术中最为精致的几复杂功能全部可寻:可做大自鸣和小自鸣的鸣响装置、三问报时装置、附积分盘和1/5 跳秒的双追针计时码表以及附月相显示的万年历。十四项显示、七种功能:朗格最复杂罕有的时计杰作登上精密制表领域之巅。
2.最薄
Piaget 伯爵
Emperador帝王枕型超薄三问表
伯爵今年推出了自家品牌的第一款三问表,这只腕表搭载了伯爵经历3年研发的全新的1290P机芯,其机芯厚度为 4.8mm,表壳厚度9.4mm。为了让这只问表发音更清脆,伯爵采用了直径48mm的表壳,它被尽其可能地雕凿成中空状态,以达到最理想的共鸣效果。它再次奠定了所属钟表类项的双项纤薄记录。超薄机芯的特性,令这只自动三问报时机芯的制作更显繁复。部份轮系厚度仅0.12 mm,与发丝0.08 mm的厚度堪可比拟!微型自动盘以铂金制作,以确保以最小的体积达到最佳上链效率。
3.最神秘
Cartier 卡地亚
双重神秘陀飞轮腕表
卡地亚曾把诞生于1912年应用在钟上的神秘之时技术今年复制到腕表之上,在今年SIHH上卡地亚重点推出的浮动式陀飞轮仿佛完全悬浮在空中,看上去与其他部件没有任何连接,这一精妙的装置被安放在Rotonde双重神秘陀飞轮腕表的中心部位,似乎摆脱了重力法则,给人以毫无支撑并悬浮于空的观感。
4.最美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诗丹顿
艺术大师系列“花之神殿”表款
江诗丹顿与珐琅大师Anita 合作制作三枚珐琅腕表――Métiers d’Art Florilège女装腕表,取材于1799年版罗伯特・约翰・桑顿《花之殿堂》中的植物图案,江诗丹顿的制表师将这些花朵图案复刻在表盘之上,采用了多种复杂制表工艺,包括珐琅和在表盘之上的宝石镶嵌工艺,是今年表展上不可多得的具有柔美气息的复杂工艺腕表作品。精工细绘的花卉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5.最诗意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宝
蝴蝶夫人芭蕾舞腕表
这是又一只会动的梵克雅宝腕表,只要按下在8点位的按钮,芭蕾舞伶的短裙立即随时间而舞摆:第一层薄纱上升至小时位置,另一层薄纱移至分钟位置,以此显示时间。稍作停留后,舞裙又同时翩然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款复杂功能腕表的设计精髓在于其流畅动作――芭蕾舞伶轻拍双翅,姿态优雅写意。
6.最抢眼
Jaeger-LeCoultre 积家
超卓传统万年历圆柱游丝陀飞轮大师系列纪念腕表
这枚腕表在本届表展上让人眼前一亮,这枚超级复杂功能腕表的积家985 型机芯搭载飞行陀飞轮和积家自行研发的圆柱游丝,陀飞轮仿佛悬挂在机芯之上,营造悬浮于空中的视觉效果。在机芯旁的万年历则清楚显示星期、日期、月份、年份和月相。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枚腕表的预计售价将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7.最特别
Montblanc 万宝龙
尼古拉斯・凯世昼夜时间计时码表
这只腕表装配了两个重叠的转盘,显示12小时推进,观察这只腕表的特别之处要从早上开始:每天早上6时,镂空的6字左半仍是淡蓝,但右半已见黑色,代表夜已将尽晨曦初现;至黄昏6时,6字左半是黑色但右半已见淡蓝,代表日落西山夜色降临。
9.最创新
IWC 万国表
工程师恒定动力陀飞轮腕表
这枚腕表位于“4点钟”和“5点钟”之间的动力储备显示了IWC万国表的创新,它采用逆跳设计,通过一个三角形的指针显示剩余的上链动力。连接桥板设计巧妙,在腕表96小时的走时期内不会遮掩IWC万国表的标识。三个累加器嵌入表圈,其设计灵感来自技术仪表,烘托出该腕表的运动特质。
10.最意外
Panerai 沛纳海
两地时间陀飞轮陶瓷怀表
这是沛纳海推出的第一款怀表,表链以黑色陶瓷制成,表链链节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航海测链,它们通过万向节连接在一起,在确保优异抗性的同时也能实现最佳的灵活性。仅制作50枚。该怀表同样具备防水功能,确保可承受3个大气压的压力。
11.最好奇
Greubel Forsey 高珀富斯
Art Piece 1
两位品牌创始人Robert Greubel和Stephen Forsey选择了与英国微雕艺术家Willard Wigan合作,试图把后者在针尖上的微雕放入表盘之上,让人们从表壳侧面的放大镜处观看这件手表内部的艺术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品牌两位创始人创作一枚全新带有微型显微镜的腕表。尽管显微镜的体积细小,但能够提供23倍放大倍率。
12.最体贴
Richard Mille
RM 036 陀飞轮重力测量腕表限量款
这枚腕表是该品牌为支持品牌多年好友、FIA国际汽车联主席Jean Todt所主持的“FIA Action For Road Safety”活动,特别推出的能够回应安全需求的腕表。它能够感受到急速减速时人体所承受的物理应力的腕表,以便及时提醒驾驶人,让他们对于驾驶危险有所防范。12点钟位置的危险标度,通过指针指示目前的减速是否毫无危险(绿色区块)或者会对驾驶人造成危险(红色区块),并且可以轻易通过9点钟位置的按钮归零。
13.最玄妙
Parmigiani Fleurier 帕玛强尼
Tonda陀飞轮腕表
帕玛强尼今年新推出的这只Tonda陀飞轮腕表值得注意的是表盘上的复杂工艺,这是一种真正古老的工艺,主要是在木质的平面上进行镶饰裁剪和组装,以构造出极为精细的装饰效果。手表表盘用染色木板裁剪、设计再进行组装起来。每个表盘需要50多块小木板拼成。把染色的木块经过镶嵌达到如今平滑无比的表面,需要制表师耗费1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14. 最有故事
Roger Dubis 罗杰杜彼
Excalibur Table Ronde 腕表
这款腕表仅仅限量发行88枚,它试图在手表表盘之上再现亚瑟王时代的圆桌会议,该表款的表盘设计强劲有力且极具象征意义。十二位手持利剑的传奇圆桌骑士铸像围坐在表盘周围,每位骑士铸像均先经三维立体铸模,然后在液态纯金中浇铸,再针对每处细节用手工进行精雕细琢。复杂的微缩工艺造就出十二位高度仅为7毫米且又形态各异的骑士铸像。只有用放大镜对其局部细节才能看到这十二位形态各异的骑士先生。
15.最进步
Ralph Lauren 拉夫・劳伦
RL 67陀飞轮腕表
虽然印象中这个品牌一直以时尚形象示人,但是近几年在伯爵等专业表厂的机芯支持下,Ralph Lau-ren的手表专业味道越来越浓,今年更是推出了自己的陀飞轮腕表,但除了这一常见的复杂功能,它的表壳工艺也值得探究,精钢的表壳做了化学和热处理,不仅能够提升其耐用性,同时将亮银色的精钢变成粗粝的黑化钢。
18. 最轻
Richard Mille
27-01陀飞轮腕表
这枚被称作全世界最轻手表的RM 27-01,重量仅19克,而且是包含了陀飞轮和 Velcro表带在内!秘密来自表壳材料――一体成形表底结构的RM 27-01表壳以碳材料制造。陀飞轮腕表的机板由四根钢索连接至表壳上,辫状编织的钢索厚度仅0.35毫米。结合了刚性与韧性,这个结构保护着总重仅3.5 克的机芯。机芯的重量之所以能大大减轻,主要依靠高端材料的应用:桥板与陀飞轮框架以五级钛合金制成,发条盒桥板与齿轮机构则以铝锂合金制成。
19. 最震撼
Roger Dubuis 罗杰杜彼
Excalibur Quatuor
SIHH最震撼的作品之一,有的媒体称之为“四陀”腕表,被有些网友误读为装载四只陀飞轮的腕表,实际上,罗杰杜彼的Excalibur Quatuor 是世界上首款配备四个摆轮游丝的硅质腕表。陀飞轮被公认为可以部分解决地心引力对手表精准度造成的影响,Excalibur Quatuor 的突破性在于,它对这一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四个摆轮游丝,成对运转,精心布局,可以即刻抵消位置变化造成的运行误差。它的野心在于,陀飞轮一分钟抵消的地心引力,ExcaliburQuatuor 可以瞬间抵消。除此之外,Excalibur Quatuor 的动力储存读取方式也别具一格。月牙形双重显示与发条盒同步运转, 即每日运转4.5 圈, 指针以相对更慢的速度随之转动。随着动力储存的消耗, 指针随发条盒运转, 从而准确地指在两道月牙弧上显示动力储存。
21.最回味
Audemars Piguet 爱彼
皇家橡树系列女士钻石腕表
这枚首次亮相的直径37毫米的爱彼皇家橡树系列女装自动上链腕表,搭配白金表壳与表盘,共镶嵌152颗明亮式切割美钻,意在契合女性独特的品味。爱彼的制表大师选取calibre 3120表厂自制自动上链机械机芯来使这一无与伦比的精致之作更臻完美。这枚机芯依照传统工艺手工装饰并装配,其22K金摆陀可使腕表在主人佩戴之时自动上链。搭配蓝色鳄鱼皮表带,并镶嵌总重达2.46克拉的钻石。
22.最百搭
Baume & Mercier 名士
灵霓系列春夏限量版
名士一直致力于打造线条优美流畅的女装腕表,此次携手加拿大女演员埃曼纽尔・施莱琪共同合作,携手设计出一系列编织小羊皮表带,纷呈色彩与2013年春夏时尚潮流的基调相吻合。赋予含蓄且考究的腕表以时尚气质。此款腕表搭配经抛光缎面处理的表壳及蜗形饰纹珍珠贝母表盘,可更换表带展现千面风情。
23、24、25、26 最奢华
Cartier 卡地亚
Les Heures Fabuleuses de Cartier高级珠宝腕表系列卡地亚以妙趣横生的外形设计和精湛绝伦的珠宝工艺,赋予了时间灵活善变的特质,塑造出腕表的多重角色,既可以分别用作胸针、吊坠与腕表,也可以将三种功能合而为一。在瑰丽迷人的“钟表寓言故事”中,诙谐、奇幻的动物造型也兼具双重功能,蛇、青蛙、大象都是其中可供赏玩又饱含深意的角色,沉醉在故事之中,时间的轨迹瞬间幻化为珠宝的旖旎风华。
27.最个性
Jaeger-LeCoultre 积家
Grande Reverso Lady Ultra Thin 大型Revers超薄女装翻转腕表
作为向女性梦想致敬之作,这款腕表一如既往地忠于经典Reverso翻转腕表的精髓,把装饰艺术与女性典雅完美结合。醋栗红、苔藓绿或米色表带突出Reverso翻转腕表的独特与优雅,配衬出腕表的时尚气息。名字缩写、图画、幸运数字又或者肖像,各式各样的自选图案让你的Reverso翻转腕表个性斐然。
28.最质感
Panerai 沛纳海
3日动力储存青铜潜水表
两年前,沛纳海推出第一款青铜表壳腕表即大获好评。青铜总会令他们联想到海洋。古典帆船上充满着这种材质的物品,光阴的流逝加上环境的作用会令青铜器表面形成绿锈,这也使得每一件青铜器都与众不同。用以制作Luminor1950 表壳的青铜是CuSn8,它是纯铜与纯锡的合金,对海水和环境条件所产生的腐蚀作用具有极高的抵抗性。表壳尺寸与经典沛纳海腕表一样都是47 毫米直径,同样经典的是配备锁紧装置、用于密封上链表冠的表冠护桥。最惹人注目的是该表款特有的重要新特色:位于4点钟方位上的三日动力储存弧形指示器。
29.最动感
Parmigiani Fleurier 帕玛强尼
Bugatti Vitesse 腕表
在去年推出的原始模型布加迪威龙后,今年帕玛强尼弗勒里耶展出其全新Bugatti Vitesse 腕表。在这不寻常的设计下这款腕表将提供两个颜色的选择。新款腕表表壳由钛制成,且尺寸为36毫米x 50毫米的厚度为22mm,6层防反射涂层蓝宝石水晶表镜保护。除了明显的形状和颜色的选择,这是由18克拉白金制成的腕表。装饰则采用青金石凸圆形或玛瑙戒面,这有助于佩戴者设置时间和上弦表冠。黑金小时和分针上覆盖有荧光涂层。极其大胆设计的转盘定位在以90°角的移动主轴和标准拨号位置。
30. 最流畅
Piaget 伯爵
Limelight Gala系列珠宝腕表
伯爵推出全新Limelight Gala系列珠宝腕表,并将之转化为伯爵全新的识别印记。风韵饱满的弧线及精工细镶的宝石彼此谐美呼应。它将时间自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直线路径中释放出来,迁移至一个全然女性的曲线弧度内,两只优雅延伸的表耳烘托出圆形表壳。它是1960年代风格的承袭,更无庸置疑是以绝对的女性魅力为底蕴的当代风尚签章。
31.最遐想
Ralph Lauren 拉夫・劳伦
Stirrup Diamond Link镶钻链节中型腕表
这款腕表是Ralph Lauren对高级珠宝工艺的挚爱最璀璨的见证。现在,此系列又新增一个优美的中型表款,将马镫造型的表壳与柔软贴服的全铺钻表链完美结合。1900多颗钻石,20种不同的尺寸,为这件高级珠宝腕表创造出光灿流丽的表面。表链设计舒适优美,与表壳精巧融合。隐蔽式挂钩设计,可以取下四个链节,令腕表与腕部完美贴服。每一颗钻石均以精致的珠式法手工铺镶而成,整个腕表需耗时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搭载RL701表厂特制手动上链机芯。
32.最醉人
Vacheron Constantin 江诗丹顿
MALTE马耳他系列女装腕表
对于酒桶形设计的高复杂功能腕表,Malte马耳他系列是其中最瞩目的一员。 三款女装腕表以粉红金和白金演绎。尽管贵气凌人,却也说明了所有一切,都只为专注完成一件 事情而存在:对时间的敬畏与欣赏。不论白昼与黑夜均为可靠的伙伴。镀银乳白色表盘中央也以钻石铺砌出酒桶形状勾勒出表壳的曲线轮廓。镶贴摩登的金质罗马数字时标与贵金属时分针低调而时尚,绽放出醉人的女性丰采。全新马耳他女装腕表表壳尺寸为 28.30 x 38.75 毫米。悠美的弧度恰好环抱纤细的手腕,内置1202 型石英机芯,搭配密西西比短吻鳄鱼皮表带或丝质绢带,搭配经典半马耳他十字贵金属表扣,或镶钻表扣款式。
33.34、最浪漫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宝
欧洲:藏书票的摇篮与沃土
欧洲是世界藏书票的发源地和中心。藏书票作为贴在书籍扉页上的铭示品,是读书、爱书、藏书的信物,其作用相当于我国袭用千年的藏书印。因其线条简约,图案粗犷,设色古朴,且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被人们亲切称为“纸上宝石”和“书间精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它是一种表明书的所有权的图案标志,通常贴在书封里。”其有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等形式,彩色、黑白皆有,大则10厘米,小则若邮票。国际通用体例的藏书票上,均要标明拉丁文EXLBRIS字样,中文意为“我的藏书之一”。藏书票的内容题材风格,均由藏书人按自己兴趣选定,因此历史掌故、宗教典籍、自然人物无所不包;风格则抽象变形和具象写意并存,不拘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藏书票艺术源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题材多以圣经故事为主,最早在德国流行,后来渐渐传入其他国家。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一枚藏书票是1470年由德国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署名勒戈尔(Lgler)。其设计诙谐有趣,画面上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刺猬,脚下踩着几棵被折断的花草,口中衔着一朵被折下的花,飘动的缎带上,幽默地写着:“慎防刺猬随时一吻”的字样,以显示书籍珍贵,警示偷书之劣行。
欧洲早期藏书票多为贵族族徽,也称纹章藏书票。世界上第一枚纹章藏书票,是与《刺猬》同时代的德国勃兰登堡家族使用的“天使”藏书票。作为纹章藏书票的鼻祖,该木刻版画票面简洁,一位展翅天使手捧纹章,上面无任何文字。据记载,勃兰登堡家族曾赠书于某修道院,专门印制该枚藏书票。天使所捧的正是这一显赫家族的纹章。纹章藏书票是当时贵族对门第身份重视的缩影,也有采用贵族族徽为主体,再配以寓言故事、动物、花草的花纹和少量字母点缀的。
纹章类藏书票的使用历时较长,直到18世纪中产阶级崛起,藏书票日趋平民化。大文豪狄更斯、福楼拜、雨果、绘画大师高更等均对藏书票情有独钟,他们不仅酷爱收藏和使用藏书票,有的还亲自设计绘制私人藏书票。当时,社会上曾风靡寓言形式的藏书票,以寄托更多文化旨趣。荷兰画家迈克尔・伯格斯设计的寓言票,绘着一对天使骑在凶猛的老鹰背上,一手抓老鹰,一手护卫牛头,寓意耐人寻味。
藏书票的黄金时期是在19世纪下半叶,当时欧洲的文人们热衷于追逐审美情趣与个性化,藏书票由此从实用性转向艺术化,多反映社会生活和抒感。当工业革命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植物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得以流行。
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藏书票可谓异彩纷呈。尤其是德国、法国、英国、波兰等国的藏书票堪称欧洲藏书票中的典范。其中,德国版画大师丢勒,曾以木刻创作过6种藏书票和不少藏书票画稿,至今被视为经典。其他美术家,如克莱纳琪、荷尔宾等,都创作过出色的藏书票。这些藏书票线条处理严谨、构图对称、装饰效果浓郁。
近现代藏书票则与古典藏书票有了很大差异。德国现代作家托马斯曼的藏书票,整个格局严肃,但在构图处理、形象塑造上已趋向奔放自由;法国藏书票风格偏于细丽,象征手法与写实兼具,有一定装饰性;英国藏书票特点为构图饱满,风格沉着严整,画面通常以写实手法描绘藏书者住宅书房,或以强烈的装饰图案表现。近代罗伯特・亚当的一枚藏书票,就以精细铜版,写实手法描绘藏书者富丽的书房,而利欧・费根的藏书票则以充实饱满、富于韵律感和装饰性的图案取胜;波兰藏书票则善于把文字与物象巧妙组合,形成耐人寻味的图案,具有典型的波兰民间剪纸和民间版画之美。
亚洲:斗丽争妍的藏书票
20世纪, 欧洲藏书票传入亚洲,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等国风靡一时,并与亚洲诸多国家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亚洲藏书票风格。
其中,日本藏书票以简洁鲜明的构图、典雅富丽的造型、明快和谐的色彩、缜密精巧的制作闻名于世。而印度作为亚洲佛教艺术中心,其藏书票多以寺庙建筑和佛像人物为主,强调色彩炫目艳丽,丰富细腻,极富装饰美感。韩国与新加坡的藏书票题材则多倾向于热带雨林风光、建筑和人文等内容,多以铜板为主,雕刻细腻精巧,更能体现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
因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即使同一题材藏书票的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异。例如,以“裸女”藏书票为例,欧美创作者通常喜欢以钢笔勾勒,讲究形体的惟妙惟肖,情趣生动,呈现自然之美;而亚洲藏书票则喜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凸显女性丰腴体态,花纹华丽,构图严谨,追求浓厚的装饰之美。
欧洲藏书票最早传入日本,并与日本传统版画融合,形成具有鲜明日本民族特色的藏书票艺术,从而使日本成为亚洲藏书票艺术的中心,其典型的“浮世绘”风格独树一帜。浮世绘通常指日本风俗版画,即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兴起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内容多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表现民间的日常生活和情趣,题材十分广泛: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古典名著、战争事件或山川景物等无所不包,被誉为日本的“百科全书”。艺术风格上,浮世绘追求线条简练,色彩瑰丽神秘,充满意趣和想象之美。其人物造型夸张艳丽,具有典型的东方神韵。雕刻不追求木刻刀味,强调的是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将线条流畅放在最主要位置。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画、刻、印三者水融,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由于浮世绘风格的影响,日本藏书票的内容题材迅速拓展,风景、建筑、人物、花卉、动物、景物等均可入票。而在整体构想、构图造型、色彩处理、刻工制作等方面,藏书票不仅塑造得形象鲜明,给人亲切感,而且洋溢着诗情。日本藏书票还特别注重画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精心营造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浓郁的诗情与含蓄的书卷气交相辉映,充分体现日本书票的文化意蕴与艺术品位。
栋方志功是日本最负盛名的版画家,其藏书票多取材于本国传统题材,历史传说、神祗故事、山川田畦、民间人物等都被刻入画中。其书票风格苍劲古朴且稚拙随意,还带着几分童趣。其抽象风格的作品巧妙地将变化线条与和谐色块相组合,令人赏心悦目,而现代风格作品则展示岩浆一般夸张的肌理纹路,象征性地展现神话人物,常给人神秘瑰丽之感。另一位大师前川千帆的作品则用色淡雅,线条生动,看似朴拙实则典雅和谐,神韵灵动。另外,武井武雄的隽永明快,关野准一郎的含蓄优美,佐藤米次郎的细腻严谨,斋藤清的通脱流畅,川上澄生的厚重浓郁,高桥辉雄的纯真稚拙等,均各成体系和特色。这些大师的作品,使日本藏书票在世界艺坛上熠熠生辉,成为世界藏书票艺术的第二个中心。
中国藏书票的发展
作为贴在书的扉页或书尾的装饰,中国传统的藏书章、收藏印与西方藏书票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一直热衷于使用藏书印,这得益于中国古代印章篆刻技艺十分发达,加上传统宣纸柔软透薄富于涩感,因而印章雅致含蓄,别具东方美感。
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藏书票是“关祖章藏书票”。这枚书票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中,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书房中搜寻夜读的情景,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具有浓厚的书香之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一枚构思巧妙,并与藏书主题紧扣契合的书票。该书票图画工致精美,上方“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同样的“关祖章藏书票”还出现在1913年出版的《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为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发现并收藏。关祖章为广西赴美留学人士,归国后曾在交通部任职,他热爱西方文化并制作这枚藏书票供自己使用。据分析,关祖章可能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
上世纪30年代,藏书票逐渐传入中国,并形成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风格。由鲁迅提倡,李桦等一批版画家开始尝试制作和传播藏书票。当时作家叶灵凤、郁达夫、唐英伟等都有自己的藏书票。其中,叶灵凤思想进步,和郁达夫积极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书票,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藏书票收藏与研究家,他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和藏书界都有相当高的成就。1933年,叶灵凤为自己亲手绘稿刻印了“灵凤藏书”藏书票。这枚书票是富有东方趣味的“凤凰与缠枝”石雕图案,以沉稳的黑色被移植印在灰底上,其间醒目而得体地套嵌红色的中外文字,其中间的凤凰,以及四周植物的树叶装饰,正好契合他的姓名,颇具西方藏书票创作的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藏书票印出后,他寄赠给日本友人太田临一郎等人函称:“中华关于藏书票趣味,当在幼稚时期,小生的一枚,尚为第一张也。”乐此不疲的叶灵凤,还在《现代》杂志(上海,1933年)发表《藏书票之话》专文,并配发这枚处女作和一些外国藏书票,开我国公开介绍和提倡藏书票艺术之先河。
最早由外国人在中国制作的藏书票应当是“饮水思源”藏书票。这枚书票是民国时期金陵大学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制作的,画面上一位僧人在专心致志抄写经卷。图案古朴自然,气氛肃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中国的抗战藏书票当属“罗工柳藏书票”。这枚藏书票是中央美院教授、1939年“鲁艺”木刻工作团版画家罗工柳先生的作品,是木刻画:两个八路军战士的头像、一面红旗和一把横置的木刻刀,组成了一个极其简洁凝炼的画面,表现了抗战历史中八路军的风采,是一枚珍贵的革命题材藏书票。这枚书票当时印出贴在本子上一直保存至今。在三四十年代革命阵营中极少有人搞藏书票的情况下,这枚书票显得格外珍贵,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史价值。1935年,李桦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并出版《藏书票特辑》,这是中国版画家创作藏书票的最早记录。
进入20世纪80年代,藏书票出现了蓬勃发展、久盛不衰的新局面。1984年3月,“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积极开展藏书票的创作和国际交流活动。我国版画家们则继承了中国版画的优良传统,在传统题材上不断创新、开掘,创作出一大批含蓄、典雅、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藏书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藏书票品种繁多,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石版、铜版、丝网版、塑料板、布贴版、橡胶版等等,票面构图形式不拘,创意内容包罗万象,有宇宙、大地、花草、动物、飞禽、走兽、人体等。有的以粗犷奔放见长,有的以精细秀美取胜,有的以质朴古拙著称。其中,不少藏书票都撷取了我国民间剪纸、皮影、面塑、蜡染、刺绣等艺术的精华元素,充满中国民间艺术情趣。有的藏书票还借鉴融合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并巧妙糅进现代意识,使藏书票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