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故国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

时间:2023-05-30 10:55:58

第1篇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清人郭麐《南唐杂咏》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短短四十余年的人生,李煜(937-978)始终徘徊纠缠于才子与君王的矛盾情怀际遇之中。他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却因贪图享乐而荒弛国政,早早断送了大好江山。当他经历了从南唐君主降为宋朝囚徒的巨大变化后;当他深切体会到亡国之深切悲痛后;当他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后,这无情的命运却成就了他词坛帝王的历史地位。李煜之所以能赢得文坛的千古美名,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绝世才情、潇洒风流以及精湛的艺术造诣,更在于他的词已经脱离了个人小胸怀的情感,上升到对去国、失国、亡国的深沉悲慨的情感。如若不然,李煜不可能以才子声名翘首古今帝王史册,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憎命达”吧!

在李煜词集中,珠玉甚多,但历来尤为后人屡屡推崇的,还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感叹道: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何时才有了结,如此美景徒然勾起对往事的痛苦思念与回忆;昨夜东风吹过小楼,内心却是一片凄凉,明月悬空,更加增添了故国之不堪回首的悲哀;玉砌雕栏仍存留在宫廷旧苑,而昔日锦衣玉食之人如今已是面目颓然。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它也是李煜一生情感的终结,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知它寄寓了李煜复杂的愁情。

二、去国之思

身为帝王的李煜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他的词作中多有反映。《玉楼春》是一个描写宫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由此便看出,李煜是多么喜欢并陶醉于这种生活,可是命运偏偏让他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李煜由南唐国君徒然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他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也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诉的就是作者怀念故国,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和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醉人的春天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便越是容易触发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使得他的词情浓义重。

三、失国之悲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他上表给宋太祖,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下的书不称诏而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的称呼也由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其实在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度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南唐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一个天生的词人能够扭转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风又一次吹拂着他苟且偷生的小楼,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沐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那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宫女的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这首词也是一个帝王对于在自己的手中丢掉江山的悲哀的。

四、亡国之恨

原本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成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越是刺痛他的心。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外,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往事只堪哀”,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了免于可惜徒增伤感,只好“独自莫凭栏”。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出许多哀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瞬间如落花飘去,杳然不再,唯作烟梦罢了。这一“在”一“改”之间,道尽了几多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因此“欲语泪先流”。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诗酒风流的皇帝的才情盎然和聪颖慧敏,无奈造化弄人,只羡“一壶酒,一竿身,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风流才子却生在帝王之家,而且又是处在国事危殆、饱经忧患的末世,面对大厦将倾、山河不保的无助与忧思,便只能诉之于词了。许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亡国之恨,又能恨谁呢?

五、结语

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李煜独掀万古愁,这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含恨滚滚,日夜绵咽。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这肺腑之痛、炽热之情,如泣如诉,催人断肠,“真可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

这首《虞美人》可谓哀伤入骨,显然,此时的李煜早已尝尽了阶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着无尽的悲痛,正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章憎命达”。也许正因为这样,李煜的“愁”才超越个人之小我,词作的表现才更有张力,情感才更为深厚。

总之,李煜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帝王之身,词中之王。也许我们永远也回不到那段历史中探求到真相,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词作表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丰盈的情感,穿越了千年历史的烽烟,依然叩击着读者的心灵,激起情感的共鸣,让每一个人都能陶醉在他那一气盘旋、曲折跌宕、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文字中。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谢步勇.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赏析[J].语文天地,2004,(9):6.

[3]陈默.薄命君王欢娱短,多情才子愁恨长——李煜《虞美人》品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16.

第2篇

使对皇位无野心的他,

坐上了那个宝座。

生于末世,

又是群雄逐鹿的年代,

纵有才情,

又能奈何?

亡国后的软禁生涯,

使他作出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

从本来的亡国之君,

变成了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

他堪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可是,在他四十二岁之际,

却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词,

被宋太宗赐酒毒死,

结束了他短暂却变故迭起的一生。

亡国后所带来的耻辱,

或许只有死,

才是他的解脱。

就让他的生命,

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梦中寻找美丽的国度吧。

他,

便是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

也是我最喜欢的词人,

那个琉璃一般的人,李煜。

琉璃易碎,无非梦幻。

杜宇催殇,所谓烟花。

李煜,

第3篇

【关键词】情景交融;古典诗歌;意境

一、浓情字词点图景

刻画“情景交融”的意境要跨越三难:绘景难“历历在目”、有情难“情真意切”、融情难“合于无形”。不妨把这创造过程比为画龙,要准确刻划龙的外形一般,准确抓住人生活中最有代表的景物的突出特点进行精彩细致描写,让人如在目前;“有情”似画龙时“胸中有睛”,“画家”必有真情(主旨)在胸,有睛在胸,画家想通过“画龙”表达的东西才会滔滔从胸中流向笔端;“融情”,把胸中之情融入其中,化于无形,把睛点在龙身上。“点情”就正是运用把胸中之“睛”点在龙上,把胸中之“情”融入景中的手段。画龙时,通篇都画龙形(写景),不刻意苛求“睛”在龙上,写景时也不应刻意苛求“情”在景中。然后在合适之处(如文尾)用传神的感彩浓郁的字、词、句,点明全文所含之情,使全篇染上灵动的色彩、深挚的痴情,从而使前面所绘之景都笼罩在这浓浓的情中。如《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由天、地、风等大自然景观写到雁,描写一幅“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色。作者如椽之笔,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风”“雁”的最突出特点——“清萧瑟”,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哪里写情?细看来却发现情在末尾两句,它用设问点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意象字词情化景

在写景中选用感彩浓的字、词来化情于景。这样的作品很多。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把“了”“又”“应”等字,“往事”“不堪”等词融入写景中,写出了一个伤心忆旧之人孤独站在小楼上面对故国吹来的东风,不由感慨花月已不知不觉逝去,痛惜繁华富丽的家园已不再属于自己而归属他人!“了”,结束、完毕之意,是描写“我”眼见得春花谢、秋月落、时光逝,心中奔涌无穷惋惜,无限的浩叹;“又”,暗示人站在楼上遥望故园深思、痛惜、伤心不忍已是多少次了,这都是实景描写,但其间更有作者难以排遣的故园深情,人生遗恨;“应”,“应该、大概、可能”之意,是作者登楼远望,缅怀故园,遥望今日故园之状,想往日属我的繁荣华丽已成过去,不由悲从中来,深沉的抒发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情思!“不堪”,不能忍受之意,二字写出那种痛彻入骨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思乡之魂、无依之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可以多方面理解: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我不能忍受遥遥望故国之椎心之痛;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回首故国我不能忍受“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回首明月下依旧繁华的故都,情何以堪,如何受得住这思、这愁、这痛。这种运用恰当的感彩浓的字于描写之中“化情”的手法应用很广,例子很多;如“潮打空城寂寞回”“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不可一一列举。“化情”正是这样把浓缩作者极浓郁的情而又具一定描写实景功能的字、词(少数是句)有机融化进写景的文字中去。

三、巧用“藏隐”似“无情”

1、似可不写而写:在无写处着笔写,在别人觉得不该写无写处之处下笔写,将作者心中似无实浓之情藏在字里行间淡淡点出。

如杜甫《客至》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交代时间、地点,写舍前舍后清幽僻静之景,状单调寂寞的恬适心情,颔联“花往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庭院不扫,向不延客,今为君开,更见交情深厚;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欢饮待客,抱歉无佳肴好酒,更见情意。这三联从正面已经写足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已表现出了宾主双方亲切随意之中诚挚真率的友情。写“客至”至此已无可再写,也无处再下笔。

2、该写而不写:看似必写之处,却不写,以收“言未尽意无穷”的境界,让读者幻想、想象、体味其中的韵味。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很多的。

第4篇

    「案情

    被告人:董玉环,女,48岁,汉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农民,1994年3月5日被逮捕。

    被告人董玉环的长子郭义星(29岁),结婚后已与父母分居生活七年,游手好闲,寻衅滋事,多次持凶器到其父母家闹事,经常以爆炸、放火相威胁向其父母索取财物。郭还无端打骂其父母,并数次持刀要砍杀其胞弟,致其胞弟几天不敢回家。有一次他开拖拉机撞坏其父母的房墙,其父亲、弟弟跪地向他求饶。郭义星还经常打骂、虐待其妻,其妻因不堪忍受郭的打骂、虐待而于1993年9月服毒自杀。此后,郭义星为了同与其长期鬼混的另一妇女结婚,又多次向其父母要钱办婚事,并打坏其父母家中的暖壶、茶杯、玻璃等物品。

    1994年2月23日早8时许,郭义星又一次来到其父母家。其母董玉环见其进屋就问:“你吃饭了吗?”郭没回答就自行去热了鸡汤,喝了三两多酒后,到其母住的东屋质问董:“我的事你管不管?”董回答说不管。郭即转身将组合柜的玻璃踢坏,并扬言:“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董玉环见郭又要闹事,便将郭拥出屋外,两人在院内撕打在一起。此时董玉环的丈夫郭丙生闻声出来将郭义星拽开,董玉环趁机从地上拣起一根木棒向郭义星的头部猛击数下,郭义星当即倒地,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经法医鉴定为:郭义星系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造成颅脑损伤死亡。案发后,被告人董玉环的丈夫到村委会报案,被告人的亲属及本村村民联名向司法机关写信,历数被害人的过错,要求对被告人从轻判处。

    「审判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董玉环犯故意杀人罪,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董玉环及其辩护人辩称,被告人是在不堪忍受被害人长期迫害的情况下义愤杀人的,应当减轻处罚。案发后,被告人让其丈夫替自己报案,应视为投案自首。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董玉环因不堪忍受其长子郭义星对其长期以来的打骂、滋扰,出于义愤而将郭义星打死,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纵观全案的事实情节,其杀人行为情节较轻,应从轻处罚。案发后其丈夫去村委会报案,不能视为代被告人投案自首,其辩护理由不能成立。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八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于1994年5月3日作出判决:被告人董玉环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宣判后,被告人董玉环没有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

    「评析

    公民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任何人、任何机关均不得非法侵犯。我国法律不承认有“家法”,国家的司法权统一由司法机关行使。做父母的如果受到自己子女的迫害,或者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请求保护或者揭发检举,不能以他们是“逆子”而私自处死。否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本案被告人董玉环因长期受到其子郭义星的迫害,一气之下用木棒将郭义星打死,虽然有可原宥之处,但其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严重的犯罪,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刑罚是由重到轻排列,即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它表明对这种犯罪原则上应从重惩处。但是故意杀人的情况很复杂,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刑法又规定,对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就本案而言,由于被害人有严重过错,被告人在受到威逼、侵害的情况下出于一时激愤而杀人,这与一般的图财害命、报复杀人等等犯罪有所不同。法院根据本案的具体情节,认定被告人故意杀人的情节较轻,对她从宽处理,是正确的。

第5篇

辛词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陈词举《点绛唇・夜宿临虫洹罚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虫淇冢黄叶中原走。

及《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观辛陈以上三词,可知二人剪裁取舍之大要。辛陈词俱属豪放一脉,其所咏歌,指陈时世,宣泄孤愤,俱凌厉纵横,言词虽止而意气尤续,是其所同也。

然同中有异,是亦自然常理。其异有五,如下:

一、典故与具象

稼轩好用典故,迦陵多取具象,是历史景象与现实景象之分别也。《永遇乐》几乎句句用典,如“孙仲谋”、“寄奴”、“金戈铁马”、“狼居胥”、“烽火扬州路”、“廉颇”,皆为历史故实,以古喻今。《点绛唇》、《醉落魄》几乎句句眼前之景,略近即可手握。是一典故、一具象尔。

观夫稼轩它词,亦合此论。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贺新郎・赋琵琶》:“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辽阳驿使音尘绝”、“想沉香亭北繁华歇”,等等,典故繁密。

迦陵不好用典,亦有它证。如《南乡子・江南杂咏》:天水沦涟,穿篱一只撅头船。万灶炊烟都不起。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通篇眼前之景,无一处故实。

二、明托与暗指

稼轩旨意明白晓畅,其用典亦切实易解,不涉J仃,不事佶屈,故能令人一览之下,即悟其旨意所在。如“人道寄奴曾住”、“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故国凋零之伤、壮志未酬之愤,显然了然。迦陵不然,其意象纷披而收敛,常须抽丝剥茧、层层剖析,乃能得其词意所及。如“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其伤物及身之情,非细咂慢摸,难以见义。是一明托、一暗指尔。

三、豪横与浓重

就风格论,稼轩豪横无羁,思之所至,辞亦相随,如神龙之入化境。如其发语则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结语又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也;迦陵则浓重悍厉,张力毕现而气势浑厚,如苍鹰之凌空待发。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一语,极具张力,浓重逼人。是一豪横、一浓重尔。

四、通达与顿挫

观稼轩词,字句通达流畅,朗朗上口,每一读之,有一气呵成之感,如《永遇乐》上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韵律天成,不假雕琢,通畅如怡,若风行水上然;迦陵词不然,字句之间多有抑扬,其停顿转折、舒放收敛,每每顿挫,出人意料。如“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其转折张弛,法度非可臆测也。是一通达、一顿挫尔。

五、近取与跳跃

就其词句上下勾连而论,稼轩多近取,其上下词句之间,常有关联,故能一贯而下,淋漓尽致,如“仓皇北顾”、“烽火扬州”、“可堪回首”诸语,其情既同,转承更顺,是近取之便捷也;迦陵取词,则不循常律,非但具象各异,其浓淡、张弛、舒敛、轻重,皆跳之跃之,不拘一格。如“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第6篇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1925-2015,故宫博物院迎来90周年纪念,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自1406年开建,历经明清鼎革、辛亥革命,至1925年,故宫由皇家宫殿转为国家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其功能也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一部明清以降的历史,以这座宫殿为中心,决定着数百年中国的命运。而今,这里是与历史相遇的地方,是古代最顶尖的艺术再现的地方,是皇家、艺术、民间三者杂糅相处的地方。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

今年9月,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开展,近300件绝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观众发足狂奔,跑进展厅,趴在《清明上河图》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

90年前也有“故宫跑”。

1924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在3000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神武门城门上挂起匾额,上面是时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的马衡撰文谈到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性:“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无不向此同一目的涌进故宫,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据故宫的老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此事被时人赞誉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业”。

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休戚与共。

1959年底,结束10年牢狱的溥仪重回故宫,为到处焕然一新的面貌感到“惊异”。“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他甚至感慨:“我相信故宫也获得了新生。”

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经兴衰荣辱,气势恢宏,肃穆庄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常年熙熙攘攘,不堪重负。其面积,是法国卢浮宫的四倍,凡尔赛宫的十多倍,俄国圣彼得堡冬宫的九倍,英国白金汉宫的十倍。

它收藏180多万件艺术和文物精品,其中有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晋代王《伯远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怀素《自叙帖》、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故宫文物研究专家祝勇说:“故宫不仅仅是一个留存记忆的大盒子,更是一个参照系。我们今人的创造力如何(比如在艺术领域),拿到这个参照系里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大师’横飞,要把这些‘大师’请进故宫,往这些艺术经典前一站,就露了底。是不是‘大师’,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王羲之、李白、怀素答不答应。”

传统文化形态的空间表达:从永乐大帝到“萌萌哒”雍正

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称作紫宫,紫禁城则被视作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紫禁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就记录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宫的奠基人蒯祥那样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迹,《明史》也并未列传,仅散见于其他史志。除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多少能工巧匠,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名字都永远被封存在故宫的屋边瓦角。

它始终神秘而高冷,显得与周遭的发展格格不入。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仍有约一半的宫殿或尚未修缮,或作为库房、办公场所,而闭门谢客。

近年来,故宫变得活泼而生动。它似乎不再甘心只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更接近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萌萌哒”雍正一夕之间爆红微信朋友圈;龙“壮壮”与凤“美美”第一次以卡通形象代言。

第7篇

有爱,就足以美丽。

——小引

淡泊的美

南山,菊茶,宁静如斯。

陶潜几乎是淡泊的代名词。南山下,茅屋里,菊香袅袅。宁静如斯。陶渊明不会被名利束缚,他不屑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浮萍。于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入山林怀抱“种豆南山下”。他爱着人民,他不忍看人民在自己的铁蹄下痛苦挣扎,不忍看大家一脸愁容,一滴浊泪,满心苦楚,一腔无奈。虽然他屋里扭转乾坤,但他却勇敢地改变着命运。

他怀着一腔淡泊,满怀热切的爱。于是他感动了百姓,名垂千古。

悲壮的美

林间,雨夜,悲苦无垠。

杜甫已年迈,鬓发已白。他穷苦的一生坎坷而艰难。林间树木枯败,茅屋在风中瑟瑟地抖着,屋顶也破烂不堪,幼儿啼哭着,被窝如铁般冰寒。天公也有意为难他,大雨倾盆,眼前一片狼籍。杜甫此时多想有一壶酒,可以疏放苦闷的胸怀?是否那样就不再这么悲哀?但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哪里有酒可以任他一醉?杜甫流着泪,痴痴吟出千古绝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悲壮的爱啊!深沉中带着丝苍凉。

杜甫怀着满腹悲壮的爱,豪爽的性格被逆境无情地抹去棱角。于是人们惜他,人们敬他,人们忘不掉他。

破碎的美

皇宫,毒酒。绝望弥漫。

李煜,亡国之君。文采横溢却无才理国。世人硬是将帝王的枷锁戴在他的头上。他双瞳的眼孔该怎样的愤怒过?他本不属于皇宫,他是自由的鸟,却被迫披上了威武的虎皮。于是他注定亡国。当他沦为奴隶,被困于皇宫,面对这一杯毒酒,回首往事时,他是怀着怎样的绝望?他如每一个国家的子民班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他却亡了国。一缕乡愁飘飘然远离思绪,飞回故乡,看满目疮痍的国土,看惨遭蹂躏的国民,痛彻心扉。他将目光最后一次投向远方,哀伤四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的心砰然破碎,宛如一堆碎玻璃,映着七万的月光,绝望无声无息得围绕着他。他掩唇,仰头一口将毒酒饮下。精魂却早已飞回那一片挚爱着的故土……

他无力挣扎,他爱祖国,爱的破碎而绝望。于是人们怜他,虽亡国却不足恨。

第8篇

思念家乡的诗句(一)

1、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3、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11、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2、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13、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14、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15、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16、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李商隐《茂陵》

17、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18、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19、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0、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22、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3、南去北来人老矣。——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24、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25、却恐它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26、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2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0、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3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3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3、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3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36、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葛长庚《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3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8、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39、天怜客子乡关远。——蒋捷《虞美人·梳楼》

40、灞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1、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2、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4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45、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46、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47、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8、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49、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0、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5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5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53、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4、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55、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5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8、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59、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0、回首乡关归路难。——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61、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62、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遇篥歌》

63、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65、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66、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6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8、碛里征人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69、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70、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7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72、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3、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张九龄《西江夜行》

74、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75、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76、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77、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78、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7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80、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1、泪鸿怨角,空教人瘦。——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思念家乡的诗句(二):

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3、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巴山楚水凄凉地,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2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6、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0、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2、爱尚语录: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3、思念家乡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爱尚语录: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36、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1、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4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3、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4、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5、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46、思念家乡的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4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5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5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56、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57、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58、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5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0、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思念家乡的诗句(三):

1、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苏轼《送贾讷倅眉》

2、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3、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4、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5、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12、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13、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4、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5、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6、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17、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8、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9、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20、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1、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22、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袁凯《京师得家书》

2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5、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

26、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27、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28、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29、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30、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3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32、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3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34、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5、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8、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39、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40、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41、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42、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4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4、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4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6、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適《别董大二首》

47、故乡心事在天涯。——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48、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49、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0、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52、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53、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54、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55、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5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57、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5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9、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60、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61、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2、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3、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64、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65、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66、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6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8、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

· ·

· ·

· ·

· ·

· ·

· ·

· ·

第9篇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月》)

将军不战空临边:

3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8.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

妆楼颙望:

3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千里共婵娟:

4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2.试说明《天净沙·秋思》中的鼎足对。

43.莺莺的叛逆精神是怎么表现的?

44.什么叫文赋?

45.宝玉挨打的导火线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翻译题

36.将军不打仗白白来到边境。37.在明亮的月光下不忍心回头看故国。

38.在妆楼抬头凝望。39.相隔千里共赏天上明月。

40.细雨点落在梧桐树上。

五、简答题

41.通过描述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渴望北伐而不得的虚度光阴的苦闷,也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鞭苔。

42.该曲开头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都是三种景物,词性及句式结构相同,对仗工整,因称“鼎足对”(鼎这种古容器就是三条腿的)。

43.主要表现在她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看重自由恋爱,两人如同并头莲,朝夕相处,永不分离。也表现在对母亲背信弃义、通张生进京赶考的怨恨。

第10篇

关键词: 弱势外交;屈辱;宋词;使金词

中图分类号: I207.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6070310

南宋严羽有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198其实,征戍、迁谪、行旅、离别这些题材,不限于唐诗,历代皆有好作品流传。北、南两宋,与契丹辽、西夏李、女真金、蒙古元、高丽等国地理相接,免不了与之交往,使者相互往来频繁,属于征戍题材范畴的出使诗词遂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宋词中,韩缜《凤箫吟》(锁离愁),为使辽之作①;刘一止《望明河》(华旌耀日),题云“赠路侍御使高丽”,乃涉及出使高丽之作。但相比出使金国之作,出使其他国家之词数量少,特色亦不甚明显。宋代使金词,因为宋与金军事、外交、文化传统等的不平衡,而独具一格。

引言:行人的使命与命运

金国自1115年立国,1127年灭北宋,至1234年灭亡,在与宋政权对峙110年的历史中,虽然两国时战时和,但是它对宋的军事、外交一直处于强势。相反,宋政权(主要是南宋)虽然在疆域面积、资源、文化上等占据优势,但在军事、外交上则处于劣势、弱势。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即为伯侄,后来改为叔侄,最后又改为伯侄。无论伯侄还是叔侄,宋始终是侄,低金一辈、一等。宋代帝王接受金国国书,须起立以示尊重。根据《金史·交聘表》的记载,宋人使金名目有:谢赐河南地、归父丧、迎护梓宫、乞罢兵、进誓表、谢归丧及母韦后,奉表祈请山陵地,岁时贡献,贡方物,谢赐戒谕,告哀,进帝、后遗献,谢吊祭,通问使奉国书及誓书,报谢,吊祭,报嗣位,皇太后吊祭使、读祭文,以书币乞和,纳款,请增岁币,改叔侄为伯侄,减岁币,要求平易,奉书申请,等等。最频繁的活动有三种,一是常规性的、几乎每年都发生的节日庆贺:正旦、万春节,后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嘉定二年,1209)、二年,增加贺万秋节;二是贺金帝尊号(加上尊号),后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宋嘉定八年,1215)至兴定元年(宋嘉定十年),增加贺长春节;三是贺金帝生辰,贺即位、贺登位。尽管金国于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甲午诏:“上京地远天寒,行人跋涉艰苦,来岁宋国正旦、生日,并不须遣使。”但宋政权焉敢不遣使相贺,所以,次年,照旧贺正旦、贺生日[2]1444。而《宋史》所载宋人出使名目,远比《金史·交聘表》繁杂,且多带有屈辱性。《宋史·高宗一》有靖康元年(1126)春正月遣使事,“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梲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二月,“遣给事中王云使金,以租赋赎三镇地”[3]439440。《高宗纪五》:绍兴五年(1135)五月辛巳,“遣何藓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3]520;《高宗纪七》:绍兴十六年,“九月甲戌,命何铸等为金国祈请使,请国族”[3]565;《高宗九》:绍兴三十一年夏四月,“辛未,遣周麟之使金贺迁都”[3]600。《孝宗纪》:隆兴二年(1164)十一月,“丙申,遣国信所大通事王抃持周葵书如金帅府,请正皇帝号,为叔侄之国;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割商、秦地;归被俘人,惟叛亡者不与;誓目大略与绍兴同”[3]625,等等。

具体交往中,这种不平等也有所体现。书仪上,“自渡江后,北使往来,皆传其国之御名、庙讳,而本朝止传帝名。又北使与馆客往来文牒,皆以花字代书名。隆兴再和,未之有改。”甚至对高宗“称帝名而不称庙讳”;“旧例,宰执亲为金使除馆,且以三衙卫士给役。乾道元年,虞并父执政始革之。又岁赐虏使金银器皿,文思院造成,先令工部长贰临视,版曹继之,次赴都亭驿,中使点集,复赍诣宰执遍阅,然后进呈。”[4]696697双方互赠礼物上:“自和戎后,虏人正旦馈上金酒器六事,法碗一,盏四,盘一。色绫罗纱縠三百段,马六匹。生辰,珠一袋,金带一条,衣七对,箱一,合色绫罗五百段,马十匹。而金主生辰、正旦,朝廷皆遗金茶器千两,银酒器万两,锦缯绮千匹云。”[4]96在这种不平等外交关系下,宋使者出使金国,普遍有一种屈辱、悲愤、伤痛的心态。南宋词人张孝祥“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六州歌头》)的词句,可谓喊出了所有使者或者所有宋人心底的呼声。

据记载,宋廷对使金之人予以一定物质优待:“自绍兴以来,朝廷每遣使往北境贺生辰、正旦,使、副及三节人从往还皆迁一官资。上、中节各十人,下节三十人,并不许白身。使赐装钱千缗,副赐八百缗,银帛各二百两匹。上节银帛共三十,中节二十五,下节十五。三节人俸外,日给五百钱,探请俸二月。十八年,诏钱赏各半。若非泛遣使,则如旧。”[4]98但这种奖励、补助,并不能驱逐使者对出使命运的担忧。尽管使金之人回国后命运不一,有人获得很大的社会声誉,有人职位升迁,但是,使金而死之者,亦不乏其人。《宋史·欧阳珣传》:“金人犯京师,朝议割河北绛、磁、深三镇地讲和,珣率其友九人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以与人。及事急,会群臣议。珣复抗论当与力战,战败而失其地,它日取之直;不战而割其地,它日取之曲。时宰怒,欲杀珣。乃遣珣奉使割深州。珣至深州城下,恸哭谓城上人曰:‘朝廷为奸臣所误至此,吾已办一死来矣。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金人怒,执送燕,焚死之。”[3]13209这是被金人杀害者。《宋史·张邵传》:“子……孝曾,后亦以出使,殁于金。金人知为邵子,尚怜之。”[3]11557《宋史全文》卷二九:嘉泰四年九月,“壬午,遣大理少卿张孝曾贺金国正旦。”[5]2048《金史·交聘表下》:“泰和四年,正月乙丑朔,宋试吏部尚书张孝曾、容州观察使林伯成贺正旦。丁丑,张孝曾回至庆都县卒。”[2]14721473这是卒于出使回国途中者。此外,还有出使被扣留不归者,如宇文虚中等;还有出使被扣留15年始放还者如张邵、洪皓等。

不死于金人之手,亦不死于途中,亦不被扣留,而是侥幸按时回国,但在回国之后,遭遇责罚、贬谪、被辱骂者亦大有人在。如洪皓使金,留滞其地十五年,坚拒任职于刘豫、金,回来后以忠义闻,但忤秦桧意,“南谪岭表九年”,而终不得志。后其子适、迈亦使金,迈使金回,无功,连带其父并遭太学生作词辱骂:“洪景卢奉使,其父忠宣尝荐之。景卢为金困辱而归,太学诸生作词云:‘洪迈被拘留,垂哀作楚囚。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曾经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不摆头。’盖洪好摇头也。”[6]521据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绍兴辛巳,(完颜)亮既授首,葛王簒位,使来修好。洪景卢往报之。入境,与其接伴约用敌国礼;伴许诺。故沿路表章,皆用在京旧式。未几,乃尽却回,使依近例易之。景卢不可。于是扄驿门,绝供馈,使人不得食者一日。又令馆伴者来言,顷尝从忠宣公学,阳吐情实,令勿固执,恐无好事,须通一线路乃佳。景卢等惧留,不得已,易表章授之,供馈乃如礼。景卢素有风疾,头常微掉,时人为之语曰:一日之饥禁不得,苏武当时十九秋。传语天朝洪奉使,好掉头时不掉头。”[7]289洪迈在遭到金人刁难、恐吓后,未能以气节自守,被嘲讽自当其理,但牵连其父洪皓,未免过当。词人郑域随张贵谟使金,其《念奴娇·戊午生日作》有云:“嗟来咄去,被天公、把做小儿调戏。蹀雪龙庭归未久,还促炎州行李。不半年间,北燕南越,一万三千里。征衫著破,著衫人、可知矣。”[8]2301可见,他是归国未久即被贬谪到岭南。相比朝廷的奖励、物质补助,声名、性命可能遭致的危险更大。故使金,无论从使命看,还是从使者命运看,在宋人都已成为一项艰辛的心灵磨难:抗节以对金人者,可建立功勋获得良好声名,但也容易遭遇不测;无功而返者,易于遭受社会人群的指责与贬谪。可谓进退维谷,凭依失据。这导致多数行人视使金为畏途,他们满怀忧愁,难以振拔,难以高歌慷慨,激情澎湃;甚至不求有功,但求平安还家。

一、羁旅客愁与荒寒之感

宋代使金词,整体上缺少宏大叙事,只有极少数的几首词涉及到时局与国事,主要内容都是个人书写,其情感基调是悲愁忧伤交加。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认识。

羁旅孤寂之感 出使异域金国,就行人而言,羁旅行役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最为难堪。欧阳珣《踏莎行》云:“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旅馆孤独,灯火将灭未灭,早起的词人骑马走向前村,孤独不只在旅馆,也在早行、在征途中。胡松年《石州词》之一云:“月上疏帘,风射小窗,孤馆岑寂。一杯强洗愁怀,万里堪嗟行客”、“役役。马头尘暗斜阳,陇首路回飞翼”。疏帘残月,独自在寂静的馆舍里强饮,以驱遣愁怀;万里路程,尘土遮蔽马头,陇头的路崎岖难行,斜阳半吐仍在赶路。之二云:“正是荒城落日,空山残月。一尊谁念我,苦憔悴天涯、陡觉生华发。”面对荒城落日,面对空山残月,天涯憔悴之感,笼罩着词人。曹勋《玉蹀躞·从军过庐州作》:“黯无绪。匹马三游西楚。行路漫怀古。可惜风月,佳时尚羇旅。”良辰美景,古来难得,词人却在羁旅中度过,怎能不黯然无绪?曾觌《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写道:“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寂寞的不是东风,也不是暮天寒雁,真正寂寞的是词人自己。范成大《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道:“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晩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平日里被当作“江山之助”的这些壮阔景境:西北的桑榆,太行山的紫翠,芦沟河的流水,北方的风露,都因为“客”而变得寥落、枯燥。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道:“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真定驿是金国接待宋使的一个重要地方,在此设有“御宴”[4]700,但是词人感受到的仍是孤独,只有形影相吊。洪皓《木兰花慢·重阳》:“羁旅登高易感,况于留滞殊方。” 则道尽所有行人心声。

在寂寞之情的表达中,雁成为常见意象。这些雁,或是“雁字成行”(欧阳珣《踏莎行》),“雁行点点云垂”(胡松年《石州词》“歌阙阳关”),以其成行反形词人的孤单;或是“宾雁南翔”(洪皓《木兰花慢·重阳》),引起雁南飞人却北去的人不如雁之感;或是“断鸿悲”(曹勋《饮马歌》),“塞笳惊起暮天雁”(曾觌《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人雁同构,孤单如一;或是“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范成大《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雁足无书古塞幽”(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用鸿雁传书的故事,带出孤独之感。总之,雁是孤独的象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旧例,南使入北境,虏遣伴使来迓,正、副使以下至三节人皆乘马。其后以南人不习骑,乃易以车子,使去来乘之。使、副各一车,上、中节各四车,下节三十二人共五车。每车以马骡十馀曳之。又发白军四百人护送,所至县令皆迎迓于境上。”[4]699行人似乎并不孤独,但这是说进入金国境内之后;并且,即使同行的还有他人,但词人仍感到孤独,那么,这种孤独是心灵的孤独,也是真正的孤独。

佳节为客之愁 除了负有特殊使命外,宋代行人常规的出使多是贺金正旦、万春节,每于秋季出发,长途跋涉一两个月,于冬、春之际到达金国,完成使命后,于春季返宋。而秋季之中秋、重阳,春季之元宵、清明、寒食等节日,最易引发汉民族的家园亲情、家国乡情。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中秋月,正象征万家团圆的温馨,词人见到的却是与西风、凉云、凝霜相伴随的湿漉、冰冷之月;加之“殊方路永”,故他直以为是两个世界的月,分破了秋光,悲境一片。而江南的友朋也许正在思念他,他也在梦中回到他们身边,赋诗挥毫,其乐融融,可眼下他仍是忧心忡忡,月仍是冷冷地挂在残枝上,挂在荒井上。范成大出使途中遇到重阳佳节,其《水调歌头·九日燕山作》下阕云:“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渴望酩酊以酬佳节,以排愁闷,希望能为自己破颜一笑。葛立方《春光好·寒食将过淮作》:“禁烟却酿春愁。正系马、清淮渡头。后日清明催迭鼓,应在扬州。”这是使金归途中即将到家之时遇到寒食节,词人感受到的也是春愁。阎苍舒于上元节经过旧京,其《水龙吟》:“少年闻说京华……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繁华不再,旧京最有魅力的上元节,目前只有惹人伤心的烟雾,令人悲愁的杨柳。洪皓出使,被迫留滞金国十五年,多少个良辰佳节,都是在金独自而过。其《木兰花慢·重阳》云:“对金商暮节,此时客、意难忘。正卉木雕零,蛩螀韵切,宾雁南翔。东篱有黄蕊绽,是幽人、最爱折浮觞。须信凌霜可赏,任他落帽清狂。 茫茫。去国三年,行万里、过重阳。奈眷恋庭闱,矜怜幼穉,堕泪回肠。凭栏处空引领,望江南、不见转凄凉。羁旅登高易感,况于留滞殊方。”这是来金第三年,客中过佳节,眷念父母,怜忆子女,凭高望远,独自拒绝凄凉况味。其《浣溪沙·排闷》词:“丧乱佳辰不易攀。四逢寒食尽投闲。踏青无处想家山。 麟殿阻趋陪内宴,萱堂遥忆侍慈颜。感时双泪滴潺潺。”当是第四年寒食节时,回想当年陪侍内宴的情景,慕想双亲的慈颜,不禁双泪滴落。

岁月流逝之叹 出使异国,与浓重的羁旅愁思、时节客情相关联的,还有岁月流逝、鬓丝斑白之叹。曹勋《饮马歌》结云:“泪湿征衣悄。岁华老。”泪痕默默沾湿征衣,叹息岁华老去。曾觌《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上片回忆年少时在京城里歌舞酒醉、眠柳赏花的轻狂生活,过片云:“到如今、余霜鬓,嗟前事、梦魂中。”也是鬓发如霜。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听到当年的梨园旧声,自然回忆起往日京城的繁华,如今自己已经头发花白,情何以堪!范成大《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下阕:“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化用苏轼、黄庭坚等元祐词人重阳词白发黄花的意象构造方式,如苏轼《千秋岁·徐州重阳作》:“浅霜侵绿……玉手簪黄菊”,黄庭坚《南乡子》:“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篸花不解愁”,张耒《风流子》:“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霜鬓羞对黄花,词人却让黄花不管鬓羞,词情跌宕,感慨深沉。阎苍舒《水龙吟》开篇云:“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晴昼。”过片云:“谁料此生亲到,五十年、都城如旧。”由昔日的耳闻到如今的亲见,五十年一瞬间,韶华变鬓华,时光奋迅,感慨无端。

有时,这种垂老衰飒之感,很难说就是绝对的生理衰老,光阴虚过、无功而蹉跎时日之感,无疑加重了心理的老化。欧阳珣《踏莎行》词云:“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词用潘鬓典,言自己鬓发斑白。其实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9]585三十二岁,正当壮年。胡松年《石州词》(歌阕阳关)亦云:“一尊谁念我,苦憔悴天涯、陡觉生华发。”华发本非自生,因为羁旅天涯而陡然生出,甚至是感觉到陡然生出。史达祖《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结云:“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史达祖生卒年不详,但从此词可以看出,当开禧元年(1205)他随李壁使金时,鬓发尚未斑白,所以才有归来几许霜鬓验愁之语。验愁之构思,则来自李白《长相思》诗:“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而武则天“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之句,又早于太白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六“外纪”引《柳亭诗话》:“李白尝作《长相思》乐府一章,末曰:‘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其妇从旁观之曰:‘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太白爽然自失。此即所谓相门女也。具此才情,固当与寻真、腾空为侣,第不知娇女平阳,能继林下风否?”见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1623页。。词人之意犹言因出使而愁而生华发。

北方的荒寒之感 “乾道庚寅岁冬十月,金国主遣金吾卫上将军、兵部尚书耶律子敬来贺会庆节,起居舍人赵雄字温叔假翰林学士充馆伴使”,于是,二人之间有一段对话,这被看作是赵雄有意刺探敌情,其中有涉及到气候的对话:“温叔……又云:‘北边此时极寒。’子敬云:‘寒甚,不可忍。’”[4]628629金国十月已是极寒、寒甚、不可忍,而十月在南方向有“小阳春”之称。故宋使入金特别是进入北方,第一印象就是不可忍受的寒冷,故宋人使金词往往以衰飒荒残的字眼,描写北方空旷、冷落的景色。胡松年《石州词》:“乱山无数,晚秋云物苍然……马头尘暗斜阳,陇首路回飞翼。”乱山、尘暗、云雾、斜阳,没有秩序,没有色彩。其二云:“画船送我薫风,瘦马迎人飞雪。平生幽梦,岂知塞北江南,而今真叹河山阔”、“雁行点点云垂,木叶霏霏霜滑。正是荒城落日,空山残月。”瘦字、幽字、滑字、荒字、落字、空字、残字,恰与来时的“画船薰风”构成鲜明对照。曹勋根据金国流传到边塞的曲子填词而成的《饮马歌》:“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大雪封锁天地,残阳照在金沙上,峰峦显得极其低小。范成大《水调歌头·九日燕山作》:“旧京行遍中夜,呼啸济黄流……岁晩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呼啸的声音,貂裘的衣着,似乎也为北方独有。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卫县在河北,古塞幽幽,到处长着衰草,风在原野上悲鸣。曾觌《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连天草树,暮云凝碧。”古道、西风、草树、暮云,就是邯郸丛台的全部景物了,行客之心自然伤悲。葛立方《眼儿媚·回至汴京喜而成长短句》:“暂时莫荡出燕然。冰柱冻层檐。”词人已经回到北宋故都汴京,对北方的印象仍是寒冷,仿佛房檐上那挂着的冰柱,不止是冻住了温暖,还冻住了北方的活力,冻住了词人的心。

比较南方的芳景,更见北方的冷落。葛立方有三首出使词,主要内容都是写出使途中见到的景致,《雨中花·睢阳途中小雨见桃李盛开作》云:“壮岁嬉游,乐事几经,靑门紫陌芳春。未见廉纤,膏雨浥花尘。濯锦宝丝增艳,洗妆玉颊尤新。向韶光浓处,点染芳菲,总是东君。苏州老子,经雨南园,为谁一扫花林。谁信道、佳声著处,肌润香匀。晓洗何郎汤饼,莫留巫女行云。寄言游子,也须留眄,小驻蹄轮。”小雨打湿花尘,青门紫陌,桃李盛开,春光无限。同调《奉使途中作和前韵》云:“寄径濉阳,陌上忽看,天桃秾李争春。又见楚宫,行雨洗芳尘。红艳霞光夕照,素华琼树朝新。为奇姿芳润,拟倩游丝,留住东君。 拾遗杜老,犹爱南塘,寄情萝薜山林。争似此、花如姝丽,獭髓轻匀。不数江陵玉杖,休夸花岛红云。少须澄霁,一番清影,更待冰轮。”也是好雨洗尘,霞光夕照绚丽,花好月圆。《好事近·归有期作》:“几骑汉旌回,喜动满川花木。遥睇淸淮古岸,散离愁千斛。 烟笼沙嘴定连艘,鹊脚蘸波绿。归话隔年心事,秉夜阑银烛。”淮河虽存古岸,但是清淮;波是绿波,满川的花木都披上喜气:景物鲜活,色彩也不单调。因为是归途,兴奋、轻松之情溢于言表,但南方景致与北方之差异,亦可见出。

二、故国情怀与乡关之思

宋人使金途中必然经过北宋旧京及故地,触景伤怀,对故国及其所代表的一个繁盛、和平时代的的凭吊,对故国文明的追忆、向往,以及于此相关的对故乡风景及文化审美活动的回忆,成为宋人使金词的另一重要内容。

故国繁华与文明的追忆 汴京为使金必经之地,是金国“御宴”宋使的第一站[4]700,宋使来到故都,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故国的繁盛和文明。刘昌诗《芦蒲笔记》卷十云:“蜀人阎侍郎苍野使北,过汴京,赋《水龙吟》:‘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晴昼。朱轮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沈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鸾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五十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又载其《念奴娇》词:“疏眉秀目,向尊前、依旧宣和装束。贵气盈盈风韵爽,举止知非凡俗。皇室宗姬,陈王爱女,曾嫁貂蝉族。干戈流荡,事随天地翻覆。珠泪揾了偷弹,劝人饮尽,愁怕吹笙竹。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旧日容华,如今憔悴,付与杯中醁。”而注云:“右词,见诸士夫到中原有感而赋。”[10]7879词人见到那些依然身着宣和装束的往日贵族,不禁感慨万端,仿佛回到数十年前的故国。《金史·交聘表》谓阎苍舒于金世宗十七年(宋淳熙四年,1177)正月使金[2]1436,而《宋史·孝宗纪》则云:“淳熙三年十月癸未,遣阎苍舒等使金贺正旦。”[3]662二者并不矛盾,《宋史》所记是始发时间,《金史》为到达时间,可知阎苍舒于淳熙三年十月出发,淳熙四年正月抵金贺正旦,礼毕即返回,上元节时到达汴京。前词上阕描写传闻中京华上元节的繁盛、华丽、壮美景象,使用“烘”、“争”等动词,“朱”、“画”、“雕”、“玉”、“红”等修饰词,极力渲染一种太平盛世的礼乐文明。后阕则将中原贵族妇女,那种透过眉目、装束等外在形象和非凡举止表现出的天人一般的贵气、风韵,传递了出来。

不只是阎苍舒使金词如此,其他词人的使金作,也具有这个特点。曾觌《金人捧露盘·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到如今……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馀三十六离宫。”以个人亲身经历,凭吊汴京昔日建筑之华丽今日之衰残。而曹勋《念奴娇·持节道京城中秋日》言:“五门照日,是真人膺箓,炎图家国。二百年来,抚四海安乐,六服承德……宫城缺处,望来销尽金碧。征辔蹔款神州,期宽北顾,且驱驰朝夕。皓彩流天宁忍见,双阙笼秋月色。”则从国威浩大、文德四被方面,刻画汴京崇高的文化形象。这里都涉及到宫殿之金碧雄伟、车马之雕金绣饰,但更主要的是繁华所反映的盛世气象,是人物装束及举止神情所透露出的那种“盈盈贵气”。这是金都燕京所缺少的。从外在形象上看,燕京极其壮丽,所谓“燕京宫室雄丽,为古今之冠”,连灭金的蒙古兵都“敬畏不敢仰视”[4]852。但在所有宋代使金词中,无一处无一笔描写金国都。这里虽然有文化本位因素在,但对使金的宋人而言,繁华、文明显然超过建筑、物质层面的雄丽。但是这种繁盛、文明,都只成为凭吊的对象,引起词人内心深处的哀伤。

访梅赏花的回忆与渴望 在长路漫漫的羁旅途中,在故国繁华一去不再的伤叹中,南方故乡的温暖,南宋较为先进的文化,往日所拥有的惯常活动,特别是那些文化审美活动,便成为使者的美好回忆与渴望,以与荒寒寂寞的环境,与落后而蛮横的金人金文化抗衡,以疗慰使者的愁怀。文化审美,是一种包涵着深厚文化内蕴的审美活动。在宋代使金词中,它集中体现为访梅、赏花两种活动。洪皓《江梅引》词序称:“顷留金国,四经除馆。十有四年,复馆于燕。岁在壬戌,甫临长至,张总侍御邀饮。众宾皆退,独留少欵。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如暗香、疏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卒押‘吹’字,非风即笛,不可易也。北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序中“北方无梅花”,在其子洪迈《容斋五笔》卷三“先公诗词”条,表述为“北方不识梅花”。梅花性喜温,北方严寒,宋代燕山无梅,应该是可信的。而“北方不识梅花”,也是就多数金人而言。洪皓使用梅事,洪迈的说法是:“时在囚拘中,无书可捡,但有《初学记》、韩、杜、苏、白乐天集,所引用句语,一一有来处。”[11]五笔卷三,837韩、杜、苏数家,堪称善用典事大家,作品数量众多;《初学记》是类书,典事之渊薮,洪迈说其父洪皓作梅词,典事出自这几部类书和别集,自注来历,但从洪迈保留的注释看,要远远轶出这几部书。仅第一首词(词云:“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愬谁。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华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所用,就有杜甫“忽忆两京梅发时”;“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华向晴昊。”白居易《忆杭州梅花》:“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柳宗元:“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江总《梅花落》:“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牵花来并笑。”高适:“遥怜故人思故乡,梅花满枝空断肠。”卢仝:“含愁更奏绿绮琴,相思一夜梅花发。”刘方平《梅花落》:“晩岁芳梅树,繁华四面同。东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11]五笔卷三,838共计八家作品,其中高适、柳宗元、卢仝、刘方平诗,更是初唐类书《初学记》所没有。

问题是:北方无梅,金人不识梅,洪皓却在金国,在燕山,赋写多篇忆梅之词;北方士人罕有知梅事者,他却要在词中大量使用梅事,且为之注释出处。而那些经见语辞,“如‘暗香’、‘疏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即有意放弃惯常用语追求僻深。这已经完全超出偶听张总侍御家侍婢唱“念此情、家万里”之句,感慨之下自抒情怀的需要,是文人故习的体现,但显然带有渊深传统、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使节的精神慰藉,也是心理补偿。它可以转化为踏雪访梅的极品文化审美:“何时还使节,踏雪看梅花。”(洪皓《临江仙·怀归》)也可以是访梅的期待:“归路且加鞭,看梅花消息”(胡松年《石州词》);还可以是对荼蘼花的记忆和认可:“归处应及荼蘼,与插云鬓,此恨醉时分付”(曹勋《玉蹀躞·从军过庐州作》),对重新恣意游览南方家乡芳郊美景的渴望:“归时元已临流。要绮陌、芳郊恣游。三月羇怀当一洗,莫放觥筹。”(葛立方《春光好·寒食将过淮作》)那种插红戴翠、一洗羁怀的急切情怀,跃然纸上,而要洗去的何止是羁旅愁苦!

家山乡关之思 一般情况下,宋使赴金,取道陆路,多于秋季首途,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燕山;完成使命后,返回南方,仍要一两个月。水路者也有,如靖康元年(1126)九月辛卯,“遣给事中黄锷,由海道使金国议和”[3]卷二十三,431。但航行者较少。征途漫漫,王命在身,思念家乡亲人、友朋,乃人之常情。乡关之思,也是使者完成使命的精神支柱。当然,这个家乡,是广义的家乡,不仅指词人籍贯,还指父母之邦,有时甚至以“江南”(整个宋国的疆域)概指。

洪皓《江梅引·忆江梅》:“断回肠,思故里。”故里,明指其家乡。思念故里,伤断九曲回肠。史达祖《惜黄花·九月七日定兴道中》:“时节正思家,远道仍怀古。”思家之情因为时间接近重阳而更烈。胡松年《石州词》(月上疏帘):“梦里姑苏城外,钱塘江北。故人应念我,负吹帽佳时、同把金英摘。”姑苏城外、钱塘江北,都令他魂牵梦绕,这是以故人定义故乡。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刀头,由“环”谐音“还”,梦中希望还的地方,也是朋旧所在,同样以朋友定位家乡。而其字眼,已从故里、姑苏、钱塘,扩大到整个“江南”,那其实是借用金人对整个南宋的称呼。洪皓《木兰花慢·重阳》:“奈眷恋庭闱,矜怜幼稚,堕泪回肠。凭栏处空引领,望江南、不见转凄凉。”江南,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子女,令他眷恋,令他凭栏引领眺望,令他凄凉堕泪。

宋人使金词中的乡关之思,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国同构的思想。洪皓《浣溪沙·排闷》云:“丧乱佳辰不易攀。四逢寒食尽投闲。踏青无处想家山。 麟殿阻趋陪内宴,萱堂遥忆侍慈颜。感时双泪滴潺潺。”结合上下阕,家山显然含指朝廷、父母所在在内。其《临江仙·怀归》:“冷落天涯今一纪,谁怜万里无家。三闾憔悴赋怀沙。思亲增怅望,吊影觉欹斜。”漂泊金国已经十二年,如今身在万里之外,有家难回等于无家。而“思亲”之语,及“三闾憔悴赋怀沙”之典,亦兼含家、国在内。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夏承焘先生指出:“邦卿汴人,故有‘三宿迟迟’及‘桑梓’语。”[12]512史达祖之思乡,即思念京城,思念故国。这种家国同构观念,在寻常时候体会不深,或者不明显,一旦离乡万里,间关使金,饱受风霜之苦、相思之痛时,便家国不分感受强烈;但是,这种家国同构,偏于空间、伦理范畴,而不是政治范畴,改变不了使金词个人书写的性质。

三、慷慨意气的缺失

韦居安《梅礀诗话》云:“靖康间,金人犯阙,阳武蒋令兴祖死之。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仍作《减字木兰花》词云。”蒋兴祖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全文为:“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13]571况周颐评曰:“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于慷慨,而难于从容。”[14]134仿佛预知将来会有况周颐提出“当戎马流离之际,不难于慷慨,而难于从容”一样,赵宋的使者们,在出使军事、外交上的强势敌国金源这个万众瞩目的事件上,集体放弃了慷慨意气,他们的词作,更多表达的是“儿女情”,而缺少一种“风云气”。

这里,我们不妨比较使者与居者在使金事件上的不同表现。

首先是与一些和作相比较。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曾衔命使金,使命之一即向金人交涉废除宋帝的跪拜礼,他也有不俗的表现,堪称不辱使命。此年九月丙戌,正是宋人传统的重阳节,他在燕山,作《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词:“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啸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晩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词人后来也每以“万里汉家使”为句入诗范成大《丁酉重九药市呈座客》诗序云:“余于燕山首句云:‘万里汉家使’,桂林云:‘万里汉都护’,成都云:‘万里桥边客’,今岁倦游,赋此自戏。”见傅璇琮等《全宋诗》第4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911页。,但正如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所云:“词中‘袖里天书咫尺’,写此行使命;‘眼底关河百二’,抒发无限感慨。”[15]186无限感慨而归于凄凉、无奈。范成大在当时诗名、词名甚著,陈三聘非常仰慕其人,对其作品揣摩、模拟,进行和作,和作词数量达到一百四十首,蔚为大观。在陈三聘的和作中,即有《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一首,词云:“有客念行役,劲气凛于秋。男儿未老,衔命如虏亦风流。决定平戎方略,回复旧燕封壤,安用割鸿沟。莫献肃霜马,好衣白狐裘。 我何人,怀壮节,但凝愁。平生未逢知己、哙伍实堪羞。金马文章何在,玉鼎勋庸何有,一笑等云浮。拚断好风月,羯鼓打粱州。”上阕写秋高气爽时节,男儿衔命出使到虏中,风流堪羡,正当定计平戎,回复旧日疆域;下阕写自己空怀壮节,而平生未逢知己;虽然金马文章未著,盖世功勋未建,但内心不以为念,当此好风良月之时,当拚舍击打羯鼓《梁州》曲。羯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16]476,音节高亢,响入云端;而鼓曲《梁州》,亦来自边地,有风沙万里之势唐代顾况《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见《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2941页。。全词以恢复大计、男儿风流、劲气凛秋、羯鼓雄音为旋律,壮怀激烈,慷慨激扬,与范成大原词相比,尤见情感基调之不同。

南渡词人朱敦儒有《木兰花慢·和师厚和司马文季虏中作》:“指荥河峻岳,锁胡尘,几经秋。叹故苑花空,春游梦冷,万斛堆愁。簪缨散,关塞阻,恨难寻杏馆觅瓜畴。凄惨年来岁往,断鸿去燕悠悠。 招幽。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但易水歌传,子山赋在,青史名留。吾曹镜中看去,且狂歌载酒古扬州。休把霜髯老眼,等闲清泪空流。”司马文季即司马朴,是司马光之孙,使金,金人欲借重其名臣之后的身份,授尚书左丞,以收买宋人之心,“朴辞以疾,坚卧不起……其后,以病死”[17]2405,其事迹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三、一二一、一二九、一四九,《宋史·徽宗本纪》、《司马池传》、《张邵传》等,其金中所作词,及师厚所和作,均不存。这首词是朱敦儒对师厚和作的和作,似乎无以比较;但是,词下阕传达的碧血丹心、易水浩唱、青史留名、狂歌载酒的慷慨意气,在所有使金词中皆难以一见。

其次与送别使者的词作相比较。为使金者送行的词作,也能见出与使金词的不同。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天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宋史·孝宗纪》: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壬辰,“遣章森等贺金主生辰。”[3]684章森,字德茂。据此,词为淳熙十二年送章森使金而作,以其气势雄壮,可以起顽立懦,而获得后世一致高评,李调元称赞其“读之令人神王”[18]雨村词话卷三,1424,冯煦指出:“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18]蒿庵论词,3591陈廷焯评为“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可作中兴露布读。”[18]白雨斋词话卷一,3794陈亮另有一首《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小屈穹庐,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人中龙虎,本为明时而出。只合是,端坐明朝,看指挥整办,扫荡飘忽。也持汉节,聊过旧家宫室。西风又还带暑,把征衫著上,有时披拂。休将看花泪眼,闻弦骨,对遗民有如皎日。行万里,依然故物。如奏几策,天下里,终定于一。”据《金史·交聘表》:章宗明昌元年八月己酉,宋显谟阁学士丘崈、福州观察使蔡必胜贺天寿节。明昌元年,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此词虽然不如上词激烈,但对丘崈的推崇、信任,对其出使的期待,仍然体现出高昂的精神状态。

史达祖人品备受争议,他曾于开禧元年(1205)随李壁使金贺生辰,创作多首使金词。其《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云:“天相汉,民怀国。天厌乱,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京,亦谓汴京。夏承焘先生据《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三所云:“时金为北鄙鞑靼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库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民不堪命。有劝韩侂胄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侂胄然之,恢复之议遂起……安丰守臣厉仲方,言淮北流民咸愿归附……侂胄大喜。会邓友龙使金还,言金有赂驿使夜半求见者,具言金国困弱,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闻之,用师之意益决矣”,指出:史氏“此词过变‘民怀国,臣离德’云云,盖非虚辞。”[12]512则知史氏此词慷慨激昂之音,来自于宋金形势之逆转。清人楼俨从科举制度、科目困人角度,惜史氏其人“乃以词客终其身,史臣亦不屑道其姓氏”,评其“留别社友《龙吟曲》:‘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新亭之泣,未必不胜于兰亭之集也”;评其“出京《满江红》词:‘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亦善于解嘲者矣。”[19]书史梅溪词后,2919楼氏肯定其新亭之泣的国事忧伤,允为得当,而称其“老子”二句善于自我解嘲,言下之意以其为夸。但我们则遗憾地看到,梅溪使金词中,此等即使“善于解嘲”的慷慨语句,数量也很少。倒是其好友高观国有《雨中花慢》词云:“斾拂西风,客应汉星,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文章俊伟,颖露囊锋,岩动万里呼韩。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对照词中西风、客、旆、玉节征鞍、北塞关山、过故宫,所显示出的季节、事件、地点方向,以及“文章俊伟”、“平戎手段”、“酒社诗坛”等反映的人物身份与相互关系,可知是为史达祖出使送行之作,虽有“有泪应弹”之语,但不像史词那样归于悲伤、忧愁,所谓:“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而是先勉以建功立勋的高许,后予以诗社友朋之谊的温暖。

在仅有的几首以国事为主要内容或者涉及到国事的使金词中,本该出现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慷慨意气,但事实颇令人遗憾。洪皓《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云“南北渝盟久未和。斯民涂炭死亡多。不知何日戢干戈。赖有兴王如世祖,况闻谋帅得廉颇。蔺卿全璧我蹉跎。”王侍郎,指王纶,胡铨《戊午封事》中欲斩头的三人之一。词在宋金失和长期干戈相待的时事叙述中,表达对太平的渴望,对生灵的同情,对王纶的“谬赞”,对自己蹉跎金地的感叹。仅“兴王”、“谋帅”二语,含有一定的令人振奋的因素。词人邓肃与一般使者不同,他不是长途跋涉、间关万里使北,而是在靖康之难发生、金人围攻汴京之时,受命出使围城的金营,达五十馀日[3]11603,其《瑞鹧鸪》有云:“北书一纸惨天容”、“何日中兴烦吉甫,洗开阴翳放晴空”,天,谓宋帝赵桓,即钦宗。当此国难之时,他也只能祈盼宋室中兴早日到来,别无壮怀激烈之语。曹勋绍兴十一年(1141)使金,其《念奴娇·持节道京城中秋日》:“二百年来,抚四海安乐,六服承德。虎旅横江,胡尘眯眼,恨有中原隔。”京城,谓宋廷旧京汴梁,词前三句回顾赵宋二百年来的文德教化,似有一定的民族自信心在,但后三句渲染金人的强大势力,归结于中原隔断之“恨”。韩元吉出使途经旧京汴京,金帝赐宴,词人闻听宋国原有之教坊乐,感慨异常,作《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花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使用李唐之时,安禄山兵入长安,大宴乐于凝碧池,诗人王维有“凝碧池头旧管弦”诗事,情感也主要为愤慨、无力和无奈。阎苍舒出使途中过汴京赋《水龙吟》词,仅结尾云:“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在往日繁盛今日凋零的对比中,词人痛感“不堪回首”,希望神京恢复到昔日上元节那种灯火盛景。只有曹勋《选冠子·淮上兀坐,等待取接。因得汉使一词,他日歌之》有云:“常念想、圣主垂衣,临朝北顾,泛遣聊宽忧寄。輶轩载揽,虎节严持,谈笑挂帆千里。凭仗皇威,滥陪枢筦,一语折冲遐裔。待归来,瞻对天颜,须知有喜。”表达出对宋室皇威的信心,及对自己出使的信心,是个例外。

馀话

出使,作为宋词题材的一种,与前引严羽所论唐人好诗之“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几种题材,关系密切,出使自属征戍、行旅,出使必然导致迁谪、离别;但是,宋代使金词却很少像一般征戍、迁谪、行旅、离别诗词那样,“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多数归于哀伤愁苦,令人联想到宋人的士气。20世纪30年代末,夏承焘先生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爰取宋人词之足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钩稽史事为之注,……并取《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名之曰《宋词系》”[12]479。全书选取宋人23家(另有失名者一人)56首词作,使金之作亦仅有范成大《水调歌头·九日燕山作》和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2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使金词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实在少之又少。缘于军事、外交之弱势,尽管这些词也流露出一定的来自地域、文化的心理优越感,但多属个人书写,缺少宏大叙事;多感伤基调,缺少慷慨之音。这是宋人使金词的整体格局,是其特点所在。它合乎人心之常态恒情,又悖乎一般人惯常之表现与审美期待。从人之常情言,不当强求它一定发出慷慨高音;但从审美心理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脱脱,等.金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佚名.宋史全文[M]. 李之亮,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潘永因.宋稗类钞[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7]罗大经.鹤林玉露[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唐圭璋.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9]萧统.昭明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刘昌诗.芦蒲笔记[M].张荣铮,秦呈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洪迈.容斋随笔[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夏承焘.宋词系[M]∥夏承焘集:第三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3]韦居安.梅礀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M] ∥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5]孔凡礼.范成大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第11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面对台湾的地图》。

过去,面对世界的地图,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这个破晓的雄鸡,这条腾飞的巨龙;如今,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更多的是想到台湾,这个富饶的宝岛,这颗璀璨的明珠。

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台湾与大陆,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我想到了归心似箭的游子和望穿秋水的母亲,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国之心。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想起了日月潭边的凉亭,我想起了鹅銮鼻上的灯塔,我想起了赤嵌楼上的鲜血,还有那"走在乡间的小路",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还有那"冬季台北的雨"……多少次梦里神游,然而醒来后,一湾海峡仍横在我的面前。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想起了宝岛沧桑的岁月,我想起了台湾屈辱的历史,我想起了它那多灾多难、不堪回首的往事。历史不会忘记,1624年荷兰殖民者肮脏的脚印;历史不会忘记,1895年后日本强盗的血腥统治;历史也不会忘记,1949年以来跳梁小丑荒唐的闹剧……往事不堪回首,一道无形的鸿沟挡住了两岸的脚步。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想起了狐死首丘的典故,我想起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我想起了两地相悬的骨肉亲情。读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想起了台湾;读黄遵宪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我更想起了台湾。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想起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升起的紫荆花区旗,我想起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升起的莲花区旗,我也想起了一九九七年春节联欢晚会那难忘的一瞬--取自长江、香江、日月潭的水合而为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在这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明朝末年的郑成功在这里洒下了英勇的鲜血,汪辜会谈在这里留下了佳话美名。世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台湾问题白皮书的发表可以说明,全世界正义的人们的良心可以证明。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看到了历史在前进,民魂在壮大,中华在崛起!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何等的英明!江泽民提出的"八条主张"是何等的英明!请听听人民的呼声吧!台湾诗人李一羽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都是中国人,谁无思乡情,归去来兮!"这一点是自欺欺人的台独分子们无法体味的。听吧!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面对台湾的地图,我想起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也敢大胆地预言:"那浅浅的海峡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海相望的同胞定能骨肉团聚。"

第12篇

关键词:李商隐 咏史七绝 楚汉故事 六朝韵事 隋唐旧事

时序顺流,今昔对比,只是时段被局限在个体存在的片段之中,有所单调;而古今对比,则被放大延伸到整个历史进程中,视野更恢弘,时段更悠远深长,诗人对时序的两极(古与今)的感知与评价也更加复杂。最精妙者为李商隐的咏史七绝,叶燮在《原诗》说李商隐七绝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特质,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李商隐七绝“以议论驱驾,而神韵不乏”,用意深婉却也令人荡气回肠。诚如宋荦在《漫堂说诗》所云:“诗至唐人七绝,尽善尽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回环含咀,不能自已。此真《风》《雅》之遗响也。”李商隐咏史七绝的指刺意味浓烈,不失风雅之致。于楚汉故事、六朝韵事和隋唐旧事,皆抑扬有加,无不精绝。李商隐咏史七绝,借古讽今,以楚汉事、六朝事和隋唐事为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深沉的时政感慨,有着广阔的表现容量。

一.楚汉故事。楚汉争雄英雄在,传奇故事人物秀,有咏汉帝(武帝和文帝)二首和吟楚国(楚灵王和宋玉)二首。吟楚国事二首为《梦泽》: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楚吟》: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前一首诉楚灵王的罪。“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细腰风风靡一时,举国深受其害,轻歌曼舞、绰约娇柔,只为博得楚王的青睐和宠爱。今日细腰竞妍,明日亦累累白骨,在细腰摆柳间,楚王也是葬送自己青春与生命的罪魁祸首,只不过,王无知!在乖戾的癖好中,消磨了女子的青春、君王的意志和王朝的气数。后一首叙宋玉的愁。“摇落深知宋玉悲”,宋玉本多愁,“无愁亦自愁”,为啥?好一副《楚宫暮雨图》,暮色凄迷,楚宫荒凉,凄风冷雨洒落江上,无法不惹人愁绪。宋玉有三愁:因景生愁、感时慨愁、悲己幽愁;李商隐亦有三忧:岁月蹉跎的忧伤、贤不见用的忧愤和王朝前途的忧虑。咏吟汉帝事有三首:一为《题高祖庙》:

乘运应需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二为《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三为《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一首叹刘项同时崛而成败异趋,乃庸碌乏远谋所致,暗刺晚唐君主无为。第二首刺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意求贤的思想和行径,寓揶揄嘲弄于轻描淡写之中。“相如渴”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武帝痴心妄想成仙,只祈求自己长生而全然不顾惜人才的死活,迷信与昏庸,何似唐帝。第三首讽汉文帝不任贤才、不顾民生的心态,寓慨于讽。“贾生才”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亦崇尚求仙,不会重视人才,问对,只不过装样子罢了,讽文帝实刺唐帝,惜贾生暗生自怜。求仙非求贤,汉唐的愚妄是一致的,可叹“长生不可求,神仙不可遇”,还有《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二.六朝韵事。千载芳名留胜迹,六朝韵事著西泠,六朝为诗人留下了许多话题;“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六朝亦为诗人提供了寄托情感。讽刺南齐和北齐亡国,皆因荒淫,由宠幸后妃所致。有《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敌,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齐宫词》虽名“齐宫词”,却兼咏齐、梁二朝,沉湎酒色,穷奢极欲而亡国。前两句写南齐王国。齐废帝宠潘妃,修永寿宫,凿金为莲花贴放于地,让潘妃行走其上,曰“步步生莲花”,纵情享乐,荒淫昏聩。后两句写梁台歌管。以“九子铃”来串联齐梁两代的王朝命运,“九子铃”不仅是齐废帝荒淫生活的见证,也是其亡国殒身的见证,更是梁朝不祥的预征和荒淫依旧的警醒。“九子铃”成为了亡国败君相继的最佳契合点,“荆棘铜驼,妙从热闹中写出”(清姚培谦虚《李义山诗集笺注》),可叹梁台新主重蹈历史覆辙、无视历史教训,真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慨叹南朝软弱,有《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强烈地批判,辛辣地讽刺,举梁朝事以概南朝,皆不图进取,苟安享乐,自持天险,终致亡国。以及《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北湖南埭”之水为背景,衬托孤悬的降旗,旷远的空间展示的是苍凉的南朝历史,寄托在者深沉的感慨,“一片降旗”,囊括了六朝三百年屈辱的历史。

三.隋唐旧事。稍前史时,虽当时轰轰烈烈,李商隐却能透过热闹看本质,敢于谴责和指刺,辣味足而韵味长。于隋炀帝的“龙舟游玩臭事”和唐明皇的“父夺子妻丑事”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讽“龙舟游玩臭事”,有《隋宫》:

乘兴南游不,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泥障半作帆。

杨广南游江都,铺张煊赫,那可是彩船盈河,骑兵夹岸,锦帆锦鞍,照耀陆川。只顾一人游乐,不恤民苦,可见剥削之重与压迫之惨,隋帝,一个;游兴一意孤行,不惜民力,尽享穷奢极侈与荒淫无度,杨广,昏君暴君一位。讥“父夺子妻丑事”,有《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诗虽无一字涉及玄宗霸占儿媳之丑事,却颇具深意。“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已醉就不要去管他,诗人写寿王,着一“醒”字,包蕴极为丰富。有回忆,有思念,有痛苦,有愤郁,更有羞辱,还有内心情感无法宣泄的强烈悲愤。诗虽无写玄宗秽行,却令人遥想其耽于享乐而导致祸乱的龌龊。

李商隐还对远古人事亦有歌咏,主要有吴王轶事和嫦娥情事。吴王好酒色,如《吴宫》: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李商隐以吴王沉迷酒色为题,将“满宫醉”的喧闹、疯狂和“水漂花”的悄然、消逝进行衬托,含义深长。“暮水漂花出城”,以流水漂花化静为动,随时间推移来推演吴国国势如落花流水结局,实堪隽永,此绝句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所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正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嫦娥常孤寂,如《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以嫦娥幽居寂处、永夜无寐为题,将嫦娥“悔偷灵药”的情绪蔓延得无边无际。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寞处道观的女冠,清高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相隔,却在高洁而孤寂这点上灵犀暗通,悔恨交织,无法消释。

参考文献

[1]余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沈祖.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