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横穿西伯利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偶遇绿皮车厢的K3次列车,首先看到车厢外的中国国徽与窗内身穿天蓝色制服的中国列车乘务员,见车厢外的标识,才知道其实即是由北京经由蒙古国乌兰巴托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由伊尔库茨克到莫斯科,全程5185公里,行驶近3昼夜,上铺票价10234卢布。票价也许与中国铁路相当,但是车厢舒适度却远胜中国列车。只有软卧而没有硬卧,有厚实的垫盖,验票完毕以后分发密封包装的全新床单、被罩、枕套以及毛巾。我觉得这是最能令人安心的,你可以放心地躺在铺位上,把被子拉起来蒙在脸上,或者侧卧着,唇角紧贴在枕头上。
然后,东西伯利亚广袤的草原与森林,便铺张在眼前。河流、白杨、白桦,不知道名的最后的野花。忽然几间农舍,木屋木围栏。白杨,还有白桦,那些纯净的白色的树干与枝杈,是上帝遗漏了色彩的画布,这让世界变得还有期盼。
我初见着的,彩虹的根,就从那片金黄的麦田中,腾地而起。向远方,天知道那彩虹通往远方的哪里,在列车的身后,是否又回到了伊尔库茨克?
哦,不,是两道彩虹,相伴着的两道彩虹。
莫斯科时间14:42,伊尔库茨克时间19:42,列车停靠出伊尔库茨克后的第一座车站,伊尔库茨克州的济马(Зима),奥卡河(Ока)畔的济马。奥卡河是伏尔加河最大的支流,而那条令莫斯科得名的莫斯科河,又恰是奥卡河的支流。
站在济马火车站的月台上,天色已晚。阳光已经在济马前退去,1985年的济马火车站的青砖建筑群,在浓云下依然非常醒目。车站没有围栏,月台外的广场上,有公交车与聚在一起等候客人的计程车司机。几间售货亭,我几次想走出去买些什么,可总是担心会错过列车,虽然在济马停车有近30分钟的时间。
我站在列车不远处的月台上。一位武装警察远远地躲在停车楼旁的垃圾筒边吸烟,另一位武装警察则在和他的女友热烈地聊着天。
然后,拥抱,亲吻,仿佛他们已经分开了一个世纪。
“告诉我一个幸福的车站名,我就买一张车票去那儿度过一生。”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几乎南北纵贯北冰洋至蒙古草原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首府,叶尼塞河穿城而过。边隆之地,如果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便没有如今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崭新的火车站,不像还存留着几栋旧楼的济马火车站,没有半点过去的踪影。深蓝色的候车楼,清冷地矗立在清冷的早晨。
楼前的长椅上,坐着一对衣着有些简陋的母女,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国际列车,不言不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曾经是座可以令人噤声的城,前苏联时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前苏联劳改总局,也是著名的古拉格的重要劳改营所在地。这里的劳改营犯人无数,以至于需要在周边城镇分置劳改营。好在,都过去了。
虽然在那些曾经效仿前苏联并且如今仍然存在的政权中,仍然有古拉格,但在俄罗斯,这一切都过去了。
再不会回到过去,就像我再不会回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样,在晨雾中告别叶尼塞,告别即将在北方不远处可以拥抱着他的安加拉的叶尼塞。然后,晨雾四散开去。
白桦以及落叶松,在迷离的雾中。仿佛我昨天看见的那幅未完工的图画,忽然被一夜细雨洇湿。
1982年,那部著名的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在扎斯吐宾斯克的车站餐厅,普拉东初遇见漂亮的餐厅服务员维拉时,维拉正大声地招呼着顾客:“亲爱的客人们,每份午餐的价格是一个卢布20戈比。”
后来,把普拉东捉弄得错过列车又暂失身份证明的维拉,感觉到歉意,或者是对这个落魄的人有了些温暖的情意:“由于我的过错让你在这儿耽搁了时间,那我就把你作为亲爱的客人招待,你知道,根据上级指示,对新来的客人要比过路客人招待得好。因为我们饭店是个先进单位。营养菜中仅有鸡,我现在就给你拿来。一共是两个卢布28戈比。”
上午的时候,列车员是一位身宽体胖到勉强能在车厢走廊中行走的俄罗斯女人,没有漂亮的维拉。同样没有的,还有那些曾经如此便宜的食物价格。
进入俄罗斯以来,我只收着两枚戈比。俄罗斯的硬币有10卢布、5卢布、2卢布、1卢布与50戈比四种,但是已经没有计算到戈比的物价,所以50戈比硬币仅仅为2枚凑成1卢布使用而存在。18号旅客车厢中,乘务员室门内,有一张小货架,出售各种简易旅行食物。一瓶苏打水40卢布,一小盒方便面52卢布。至于在17号餐车中,一盒在伊尔库茨克超市中售价49卢布的果汁,售价200卢布;一碗牛肉红菜汤――所有热餐均为现场制作――310卢布。但是车站月台上出售的食物价格便宜许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后停靠的克麦罗沃州(Кемеровская)马林斯克(Марии?нск)火车站,1.9升装果汁160卢布,80卢布也可以买到最大号的方便面。
但是无论如何,花一个卢布加几十个戈比可以吃一顿简易午餐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了。不过似乎也没有人会怀念那个时代。毕竟食物不再紧缺,需要的都在那里,只要拿着卢布走过去。
在今夜来临前,看见的最后一座火车站,是新西伯利亚(Новосиби?рск)。新西伯利亚,夕阳中一座宏大的城。列车入城车行许久,车行许久出城,车站密布十数条轨道,线缆如织。确实是一座宏大的城,是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是人口仅次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城。
城市中,有许多工厂,红砖的烟囱飘散着浓烟。浓烟并无碍新西伯利亚的晴朗与蓝天,在西伯利亚,一座城的浓烟能碍广袤的西伯利亚几何?更何况,有穿越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风。
国际列车在西伯利亚铁路经停的火车站均是大站,停车时间短则一刻钟,长则半小时。可是在马林斯克与新西伯利亚之间,却有一站仅停两分钟的泰加(Тайга)。之所以停靠克麦罗沃州西北部的小城泰加,大概只是因为泰加是在西伯利亚铁路与去往北部重镇托木斯克(Томск)的铁路支线交界点上。
18号旅客车厢中,并不是每位乘客都去往莫斯科。铺位稀缺,于是每有下车的乘客,总会有替补的乘客上车,任何一站区间都不会空着一个铺位。在泰加下车的是36铺那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之前她一直站在我的身旁,看着窗外无尽的白桦林。
列车停靠泰加是莫斯科时间12:22,在时差有4个小时的克麦罗沃州,已是下午。她回到她的铺位上,整理行囊,然后忽然脱下了T恤,她是要换一件新的T恤下车吧,可是她没有关卧铺单间的房门,就在我躲闪不及视线里。我看见了她的内衣,白色的蕾丝内衣。
她的行囊很重,我吃力地帮她提到列车车门旁,然后看着她吃力地提着她的行囊穿过月台。我想如果不是仅仅停车两分钟,也许我应当送她到车站外面。
如果我回来的时候,如果我也错过了我的列车,也许我应当像普拉东那样,对坐在窗口里的年轻的女售票员说:“您如果能告诉我一个幸福的车站名称,那我就买一张车票去那儿度过一生。”
西伯利亚海风呼啸,两盏灯驶向秋明
在微有光芒的凌晨,开往莫斯科的列车行驶在西伯利亚海。
是的,西伯利亚海。在原本称之为西西伯利亚的草原上,有一层匍匐在草原上的浓厚的雾,如海水般,如海水般在白桦林间细密地流淌。没有草原,只有无尽的白色海洋,在远处的天际,在天际的海平面上,血红色的朝霞浸上云层,然后绛红,然后绯红,然后是模糊的、暧昧的有些许淡红的乌云,而那些笃定的乌云,则汹涌而去,直到列车前行的天际。
这一夜,列车从晴朗的西伯利亚,走向了阴郁的西伯利亚。在某处空无一人而又苍白的公路道口,立在路旁的两根白桦木杆上,点着两盏苍白的灯;在某处不知名的火车站,清晨微弱的光芒中,废弃的铁轨上泊满废弃的列车。在那些锈红色的弃车之间,暗绿色的野草已经攀上车门,远处是积水的赭石色的土路,以及背景天空中无尽的乌黑的云。
那是硝烟吗?列车走廊中只站着我一个人,那时还不到托尔姆时间的6时。仿佛我错上了一辆开往战场的列车。在列车与铁轨撞击的嘈杂声中阒静无声,清冷的西伯利亚海风从连接处灌进车厢,我有些颤栗。
后来,终于有片刻,阳光冲破云隙。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中,草原上的浓雾散去,海洋重归草原。在远处乌云的天际,忽然又一道彩虹,纵贯天地。可是却不能像前天下午那样,列车与彩虹近在咫尺。那道彩虹只在天际,为列车指引秋明(Тюмень)的方向。
在昨夜,我错过了鄂木斯克(Омск)。高尔察克的白军政权,首都即是鄂木斯克。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那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在冬夜暴风雪中的西伯利亚铁路,高尔察克与他的爱人在列车上,走向生命的终点。那夜他所走过的路线,与我昨夜或者前夜、明夜走过或将走的路线是同样的,这正是这样的铁路令我着迷的原因,其实我们始终在一起,只是在不同的时间。
鄂木斯克州毗邻的秋明州首府秋明,是在错过鄂木斯克之后,在阴郁的西伯利亚踏足的第一座城市。昨天在马林斯克火车站,当列车启行的时候,看见火车站旁老旧的货仓上依然有砖砌的建成年份:1898。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古老的,却依然在如它当初所用的建筑。但是比起秋明的历史,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许多城市历史只是事实起源于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的百年,那未免太过短暂了。秋明建城于1586年,是西伯利亚最古老的城市,是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第一座移民城市,然后俄罗斯人以此为据点东扩,直至完全征服广袤的西伯利亚。
叶卡捷琳堡之后,是最美风景的尽头
叶卡捷琳堡,地处乌拉尔山脉(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东麓,伊塞特河(Исеть)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横穿西西伯利亚直至乌拉尔山脉,甚至整个俄罗斯,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都依傍着一条重要的河流。伊尔库茨克之于安加拉河、济马之于奥卡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于叶尼塞河、秋明之于图拉河,叶卡捷琳堡之于伊塞特河,以及前路的,彼尔姆(Пермь)之于卡马河(Кама)、下诺夫哥罗德之于伏尔加河、莫斯科之于莫斯科河,圣彼得堡之于诺瓦河(Нева)。
叶卡捷琳堡历代为俄罗斯重要交通枢纽,加之又是名城,于是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下车的俄罗斯人与外国游客最多。黑熊般的俄罗斯人已经在之前的秋明站下车,叶卡捷琳堡站下车的是那三位美国人与其他许多中途上车的零散旅客。我所在的18号旅客车厢中终于有空下来的铺位,替换而上了另外几位美国人,他们都是安静的。
可惜的是,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内,完全看不到叶卡捷琳堡的踪影。作为交通枢纽,叶卡捷琳堡火车站设施极其先进,与每个现代化城市的铁路枢纽别无二致。作为交通枢纽的叶卡捷琳堡,同时也是俄罗斯中央军区司令部之所在。当列车驶入叶卡捷琳堡火车站前,远远望见一处坦克坟场,密密麻麻的坦克,着或者披覆着军绿色的帆布。密集到再无出场征战的可能,想来废弃已久。
在叶卡捷琳堡之后,西伯利亚铁路列车窗外最美的风景便已经过去。
广袤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才是令人震惊的,让人自惭渺小的震惊。无尽的草原、无尽的白桦林,甚至无尽的农田。在已经收割结束的农田上,有无数的麦草卷。从列车上远远看过去,就像是微黄色的奶酪蛋糕上的裱花奶油卷儿。不再有稻草人值守的晚上过去,明天那些奶油卷儿一定会少去许多吧,上帝会偷偷地用指尖挑起一个来,塞进嘴里。再用他万能的手抹平痕迹,整个过程如此神秘,无人知晓。
过秋明以后,将近乌拉尔山脉,落叶松渐渐多了起来,森林也渐渐变得稠密。有更多的农舍人家,看起来就像是在利斯特维扬卡的山上。视野不再那样辽阔,替换它的,是田园的风光,那便是我熟悉的了。
不知道为什么,首都机场T2国际出发大厅空空如也,几乎见不到几个人。到达俄罗斯的晚上才知道,今天本该在首都机场降落的MH370失踪了。
除了背包里一副冰爪引起了安检的注意,我们顺利登上了海航每周一班飞往伊尔库茨克的飞机。一个多小时之后,远离中国领土,天空一下变得清澈,在西伯利亚上空,层峦叠嶂的山峰覆盖皑皑白雪,让我们眼前一亮。不多会儿,就飞越了西伯利亚丛林上空,在飞机上第一次目睹了广袤无垠的贝加尔湖以及注入湖区的惟一一条河流―安加拉河。
下了飞机搭乘minibus进市区,我们的终点是Empire hotel,但因为手机无法连接网络,只能离线使用谷歌地图gps定位,加上定位不准,导致我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在瑟瑟寒风中迷路了一个小时,问遍了各种路人,语言又不通,手机还因为温度过低自动关机了,几近绝望……
当天是妇女节,在俄罗斯是个重要节日,而伊尔库茨克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座后工业时代的没落城市。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小路上好不容易看到一位俄罗斯老太太,拿出手机打算再问一次路,就在老太太也一筹莫展之际,机灵的女朋友发现Empire hotel就在左侧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大家哈哈大笑。
check in之后,马上通过前系到了此前一直邮件沟通的Baikal Explorer的Leonid,直接送票来我们酒店房间。他非常详细和耐心地跟我介绍了第二天环贝加尔湖列车的行程,给了我们一张伊尔库茨克的市区地图,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搭乘前往奥尔洪岛和利斯特维扬卡班车等有用信息。经他介绍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住在伊市的最中心,难怪房价不便宜。走出酒店旁边就是政府大楼,以及三个教堂景点,酒店离河岸只有几分钟步行距离。
晚上我们在伊尔库茨克小逛了一下,初到此地似乎很难找到合胃口的餐馆,草草解决了晚饭问题,逛到中央市场才一路走回酒店。晚上的伊尔库茨克可谓人迹罕至,很多街道几乎见不到人影。
火车环湖
乘火车环湖游览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旅游项目,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绝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的旅游黄金季节即九、十月份前来,因此出发前几乎搜不到任何关于冬季环湖列车的信息,还有国内的旅行社表示,这趟列车冬季根本就不运行。一直到坐上火车,我那颗惴惴不安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drama theatre上车时天还没亮,大巴一路沿安加拉河到达利斯塔维扬卡小镇,睡眼惺忪的我们一下车就被眼前一望无际的冰湖给震撼到了,睡意全消。由于湖面冰冻,我们从这里乘坐气垫船,花几分钟就到达了河口对岸的贝加尔港,从那里登上一趟四节的环贝加尔湖观光列车。穿越冰封的安加拉河口,在port Baikal的火车站,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和观光客一下子多了起来。
贝加尔湖是全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而环贝加尔湖的铁路其实是西伯利亚第二条大铁路―贝阿大铁路的一小段。环湖铁路全长虽然只有八十多公里,却有39个隧道,还有靠山墙29公里,其中意大利风格的靠山墙已经成为环湖铁路上最美丽的景点之一。50年代由于修建水库,有一段铁路被淹没,火车改线,这一段铁路被废弃多年,后来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俄罗斯人将其承包下来,开发成一条旅游热线。沿途只有一个正式车站,走到景色美丽的地方火车司机就会停车,给足够的时间供游人拍照游览。
冬季这趟车每周日早上10点在贝加尔港出发,晚上十点才到达伊尔库茨克火车站。从贝加尔港到斯柳江卡,铁轨几乎是贴着湖岸的,湖面的壮丽景色一览无遗。中间也有峭壁高耸怪石林立,时而飞渡天桥,时而穿峰过峡。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景点,我们登上了冰封的贝加尔湖,湖面上有层叠挤压上来的大块碎冰,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当地设点售卖这里的土特产贝加尔鲑鱼,途中时不时还可以看到湖上有现场挖洞钓鱼烤鱼的。当然也看到不少车带着履带直接横穿湖面,这一切都让来自南方的我们觉得新鲜不已。
徒步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的22个岛中,奥尔洪岛最大,长约71公里。它位于湖中部偏北,在湖水最深处附近。如果说贝加尔湖是西伯利亚的明珠,奥尔洪岛就是这颗明珠的心脏。我们在与当地人完全无法沟通的艰难局面下坐上了开往奥尔洪岛的面包车,司机还在当地享有盛名的背包客旅馆Baikaler接了几位来自北美等地的白人,随后沿着风景秀丽的山路前往奥尔洪岛。
司机把冰冻的贝加尔湖当作了宽敞的大马路,车直接开过厚达一米的冰面。在拥挤的面包车里塞满了十二三个人且颠簸了六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Nikita’s Homestead上最负盛名的背包客旅店。前台值班的是一位冷峻的50岁女人,从头到尾没见过一个微笑。
安顿好已经是傍晚,我们去了尼基塔附近的萨满石。奥尔洪岛一直被视为北部萨满教的中心。萨满源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语,意思是“他知道”。萨满(巫师)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及占星等能力。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萨满教的崇拜对象极为广泛,石头自然也拥有不可言喻的能力。
冰湖日落景象令人兴奋不已,这里看起来是个摄影胜地,因为期间我们看到不少风光摄影师顶着刺骨寒风在此取景。
第二天因为尼基塔没有游览团,下午我们决定独自前往贝加尔湖冰面探险。奥尔洪岛北部沿岸有很多海角,直达北部端点的cape kowboy。我们从萨满石出发进入贝加尔湖,靠冰爪在冰面上行走。沿途冰面的外貌在不断变化,有时还会遇到半人高的冰堆,看到冰面下似乎有暗流一直延伸到湖中央,听说冬季贝加尔湖的冰面下有时会有温泉涌出,造成冰面融化,一不小心就掉进湖里了。在没有雪覆盖的地方,可以看到深不可测黑乎乎的冰面,还有厚达一米的裂缝。
在距离萨满石7.5公里的地方是三小时内惟一可以徒步抵达的断崖,断崖旁是一处石窟窿,冰锥悬挂在洞内。越靠近断崖的地方,湖面就越难走,杂乱的冰堆让人根本无处下脚。对于想要花更多时间在冰面上徒步到更远地点的背包客来说,所取道路最好离湖岸越远越好,那里的湖面没有冰雪堆积,湖面也更平整。
去程是背离太阳的,回程时就是向阳,雪地反射十分强烈,但是我们没有配备太阳眼镜。走在冰川之间,广袤的贝加尔湖面上根本见不到其他人类,也看不到任何活动的生命迹象。徒步在远离奥尔洪岛的贝加尔湖冰面上,只能听到冰爪刺进冰面里的咔嚓咔嚓声,如果这时候你停下来,除了风声,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孤身前往的话日落以后一定寂静得吓人。加上夕阳以一个极低的角度在凹凸不平的雪地上投下阴影,走着走着,仿佛就有了一种走在荒芜的南极大陆的错觉,和纪录片里的极地景象别无二致。我想,我总算来了一回“极地”,此行之后对南北极的向往也没那么强烈了。如果没钱没精力去南极的,在严寒的冬季来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确实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
其实整个奥尔洪岛就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缺乏电视和网络,没有城市里的娱乐消遣,房间内甚至不供应饮用水,洗澡也是奢望。在奥尔洪岛期间我们惟一的社交场地就是Nikita的餐厅,吃完饭聊完天,就可以睡了。当然,如果不怕冷,还可以选择到萨满石附近的山坡上躺着看星星,清冽的空气和漫天的繁星一定会让你终生难忘。
奥尔洪岛森林徒步
从尼基塔出来,沿着小径可以直达岛南部的森林。起初我们甚至打算横穿森林直抵奥尔洪岛的东南沿岸,往返路程大约在25公里,如果没有迷路的话,应该可以当天往返。不过因为前几天徒步体力消耗过大,当天我们只能下午出发,根本无法做到当日往返,所以我们只能走多远算多远。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胡日尔村有小路深入森林,沿途还会经过一个小溪,但是徒步步道到了森林中部就终止了。除了地形图,在来之前我们无法得知森林里的具体情况,因此准备了一些应急设备,包括等高线图、指南针、GPS定位、手电筒等等。当然穿得足够暖和也非常重要。
下午3点,我们沿着汽车道进入森林,路上遇到一个带狗慢跑的白人,时不时还能看到汽车从森林里开出,汽车在雪地上压出的轨迹,十分明确地指示我们的前进道路,有时道路会有分叉,因为手上只有简易地图,而且这些车道往往都是临时的,在这片荒凉之地往往只能凭感觉选择左还是右,基本原则是东南方向,并且沿着山谷走,避免爬坡。
但在徒步了两个小时以后,车辙越来越浅,最后完全消失。虽然知道继续前进很有可能迷失方向且找不到来时的路,但我们还是冒险试着往前走了一大段。踏入雪地后,前方坡度越来越高,积雪越来越深,树枝越来越茂密,最后完全锁住前进道路。折断树枝往前走,最后似乎走到了山坡,有一片很大的空地。这里是我觉得此行最为诡异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比起前一天上午阳光晴好时初探森林的感觉,下午进入森林,尤其是太阳开始落山以后,奥尔洪岛森林多了一层神秘感。在这块宽阔的坡顶雪地,有非常多相互交叉、来自各个方向的脚印,并且已经逐渐要被新的积雪覆盖。空地里有一堆一堆树枝垒在一起,看起来明显是人为的痕迹。加上出发前法国人告诉我曾经有一个人进入奥尔洪岛的森林,再也没出来过,想起这些,我不免觉得惊悚。这里明显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且没有任何车能够开到这里,为什么会有人把树枝堆在一起?作用是什么?更诡异的是,我们是沿着汽车轮胎轨迹进入森林的,但最后轨迹逐渐消失了,根本是死路一条,那么这些车去哪了?难道这一切同神秘的萨满文化有关吗?这些问题在我回来之后还一直困扰着我。
太阳马上就要下山了,空地对面是一片更茂密的树丛,完全没有道路可走。走出步道后,积雪深度已经有30厘米,远远超出我可以承受的范围,已经不能再往前走了!这时我开始返程,但几分钟后我来路也在我眼前消失了。硬着头皮穿进森林,走了很久也看不出刚才是沿哪条路过来的。在没有道路的森林里徒步,加上树枝非常密,要不断地改向绕道,太阳逐渐消失在山头,没有太阳指引,不出几分钟马上就会迷失方向。森林的雪地里有来自各个方向的旧脚印,我只能每走一会儿就拿出指南针定向,去程是东南方向,回程是西北方向,并且必须沿着下山方向走,即便没有车道可循,只要方向对,就能走出森林回到村子。
树丛越来越密,没有空隙可穿过,必须压断树枝开出一条路,走了没多久,又发现新问题,如果一直在没有道路的森林里闯,回程的速度太慢了,如果天黑还走不出森林,就遭殃了。实际上手电筒是锂电池的,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下,手机如果没有热量支撑,很快就关机了,手电筒也差不多。幸运的是大概二十来分钟以后我重新找到了汽车道,只是并不是来时的车道。沿着泥泞的车道连走带跑回到nikita,已经是晚上9点多,而我也已经完全体力透支了。想想这有惊无险的一天,看来要徒步穿越奥尔洪岛,必须得有专业的装备和更加充足的物资,并且要做好在森林里露宿的准备。
穿行西伯利亚小城
因为不善于和当地司机打交道,也没有任何沟通方式,我们在Nikita的接待处订票回到伊尔库茨克。同样颠簸了六个多小时,我们总算在下午5点多住进了利斯特维扬卡的Baikal Chalet,一家极具当地特色的木屋旅馆,房间里有一个宽阔的直面山谷的观景阳台,非常惬意。
利斯特维扬卡不大,就坐落在贝加尔湖和安加拉河的交汇处,它也是贝加尔湖边惟一人工开发的小镇。紧靠湖边的大道叫做“高尔基大街”,五个和湖岸垂直的山谷是小镇居民住的地方,很多都是原汁原味的小木屋。在这座小型村落中,可以看见贝加尔湖岸边渔民最纯真的生活方式。
悲催的是,天黑后的利斯特维扬卡根本就找不到任何餐厅。顶着刺骨的寒风,又冷又饿的我们走了几公里最后才看到一个蒙古包,进去后竟然看到老板是黄种人,可惜只讲地道的俄罗斯语。当我们坐下拿起菜单,才被告知热菜已经不供应了。也许是看到我们饥肠辘辘,隔壁桌的俄罗斯年轻人把他们的一盘肉包子让给我们,并且坚决不要我们为此付钱。一番比画中我们了解到,小镇几乎没有夜生活,想在这个点儿找饭馆已经是不可能了。
第二天早上,Baikal Chalet里的住客,一位60岁左右的夫人问我们昨晚找到餐厅了吗,我说,很少,最后补了一句,其实是没有餐馆的,只有咖啡。这家伙来这里好几天了,肯定也是没找着餐馆。不过在Baikal Chalet早晨老板娘亲自给客人做早餐,种类还算丰富,虽然这里物资匮乏,但已经非常不错了。
从Baikal Chalet走出来,有一座关于贝尔加海豹的小型博物馆,外观就像是一艘倒扣的船。既然走到了这里,也在LP上出现过,倒是想见识一下这座村子里惟一的娱乐表演。出乎意料的是我们不是惟一的观众,还有一些看似从其他地方来利斯特维扬卡的俄罗斯人,除了观看海豹表演,这里其实也展出贝加尔湖特有的鱼类。
利斯特维扬卡有从湖岸向内延伸的三道山谷,我们从木屋旅馆所在的第一道山谷步行1.5公里到第三道山谷,这里一路往里走,就可以到达狗拉雪橇中心。路上我们进入一家Petro Park,LP上介绍这里是一处收藏和展示古旧汽车的博物馆,而baikler则将这里称作为必访点。 进入后一位三十多岁夫人出来迎接,我们觉得50卢布的门票并不算贵,算是对民间博物馆的支持,并且博物馆也欣然同意我们拍照留念。这里除了古旧汽车,还有用废旧铁制器件制作的各种惟妙惟肖的工艺品,房间内还有博物馆主人创作的贝加尔湖主题的油画,博物馆中间摆放着完全用回收铁材制作的飞机,这一切都是她的丈夫手工制作的。
狗拉雪橇是俄罗斯冬季的传统运动项目,每年圣诞节在在别尔茨克湖都会有盛大的狗拉雪橇比赛,这给冰天雪地里漫长枯燥的冬季增添了不少乐趣。利斯特维扬卡的场地,五公里收费2500卢布,拉雪橇的狗大多数是哈士奇或者阿拉斯加,异常活泼,看到工作人员来到狗屋区开始挑狗干活,狗狗们就兴奋得上下跳狂吠不止,拉起雪橇来也是又快又稳超级卖力。
下午4点多,我们才回到木屋旅馆取回行李,在利斯特维扬卡的车站搭乘面包车回伊尔库茨克,依旧背着沉重的行囊从中央市场一路找酒店。一到酒店迫不及待连接wifi回到人间。
尽管没有两种候鸟会采取一模一样的迁徙途径,甚至还有不少候鸟进行东西向的迁徙,如在我国陕北红碱淖繁殖的遗鸥就沿同纬度向东迁徙至渤海湾一带越冬,但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这是由于在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许多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深入到南半球越冬。
通过长期、大量的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在全世界共有三大鸟类迁徙区,也称为三大“南北大陆桥”,即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并且有8条主要的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东大西洋、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鸟类的迁徙路线就如同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进飞出,借以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当然,也有一些鸟儿并不遵守“交规”,它们时而横穿道路,时而又分叉飞行……
北美洲-南美洲迁徙区
在北美洲,海岸线以及几条主要的河流和山脉恰好都是南北走向的,这对于很多候鸟来说非常理想。因此,大约占北美洲700多种鸟类一半的候鸟的飞行之路都是依据这一地形特点而形成的。
大多数鸟类在陆地上迁徙时形成一条很宽的迁徙条带,但有的种类则不同。例如,细嘴雁的繁殖地仅限于加拿大北部的部分地区,越冬地也局限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范围内,迁徙路径相当狭窄,这种情况被称为窄面迁徙。实际上,每一种鸟类迁徙路径的宽窄,与其繁殖地或越冬地的大小以及迁徙途中生态及地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会不断变化。例如,体色艳丽的猩红丽唐纳雀繁殖于北美洲直至大西洋海岸的3000千米宽的条带内,在秋天迁徙飞向墨西哥海湾时,条带宽度为l000千米左右,但到哥斯达黎加一带时,其宽度变得只有160千米了。
像“驴友”在旅途中需要“打尖”“住店”一样,鸟儿在飞行之路上也需要在“驿站”停下来休息,补充能量之后再完成它们的行程。其中,a鹬类对“驿站”不仅严重依赖,而且十分“挑剔”。
利用太平洋-美洲路线迁徙的a鹬类从阿拉斯加西北部及北美洲西部出发,经过落基山西部以及加利福尼亚海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向南美洲延伸,而阿拉斯加铜河三角洲则是该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驿站”,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双壳类和腹足类动物。估计每年有超过2000万只a鹬类在此经过,其中西滨鹬、黑腹滨鹬是数量最多的两个种类。
其实,北美洲a鹬类的主体是在东部至中部繁殖的种群,在迁徙时跨越加拿大和美国的草原地区,到达南美洲北部海岸,或者到达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越冬。其中最主要的是白腰滨鹬的西部种群,它在北极的繁殖地和南美洲的越冬地之间相隔14000千米之遥。
利用大西洋-美洲迁徙路线的a鹬类主要是在加拿大东部极地繁殖的一些种类,如白腰滨鹬(东部种群)、金a、中杓鹬和半蹼鹬等,它们主要沿北美洲东部的大西洋海岸南迁,穿越加拿大东部一带和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的岛屿、南美洲北部海岸或东部海岸越冬。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之间的特拉华湾则是这条飞行之路上最重要的集结地,也是北美洲的第二大“驿站”,每年支持300万~600万只a鹬类在此停歇。每年春季恰好是美洲鲎产卵的时期,每只雌鲎能够产8万只绿色的卵,于是,成千上万的a鹬类聚集在此狼吞虎咽地取食鲎卵,补充继续北迁所需要的能量,两三个星期内体重就能翻倍。
事实上,a鹬类在迁徙过程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补充所消耗的能量。例如,红腹滨鹬在春季出发时,在南美洲的最南端以阿根廷潮池内的蚌类为食,接下来先在巴西南部长满草的 [泻] [鹬] [镳]湖中捕食蜗牛,又沿着巴西北岸猎食红树林中的蚌类,抵达特拉华湾时,则用鲎卵大快朵颐,最终抵达加拿大北部冻土带的繁殖地时,共向北飞行了近16000千米的距离。
补充能量在其他鸟类的迁徙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要。黑顶棕柳莺是一种体重不足20克的小型鸣禽,在阿拉斯加或加拿大北部的针叶林中繁殖,然后横穿北美洲大陆,向大西洋沿岸迁徙,并且在那里补充食物,储存皮下脂肪,为下次的迁徙做准备。当高气压从西边逼近,北风、西北风刮起的时候,它们就重新踏上了旅程。从大洋上空毫不停歇地连续飞行3~5天,越过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一直飞到南美洲大陆的东北海岸。也就是说,黑顶棕柳莺要在海上持续飞行3800千米之久,在这期间它们不分昼夜,即便遇上逆风也决不停歇。在海洋上空飞行这么长的一段距离后,它们在着陆时已经耗尽了体内的全部脂肪,甚至连飞行肌肉都有一部分消耗掉了。
大西洋-美洲迁徙路线也被称为“航海者之路”,因为这条路大部分是沿着大西洋和美洲的东海岸行进的。
硫磺c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身体呈宝石蓝的雄鸟因叫声美妙而广为人知。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中美洲的巴拿马等地。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
一般来说,早春开始向北迁徙的候鸟,由于天气尚冷,其迁徙速度较慢。但也有许多候鸟春季的迁飞速度比秋季快,例如,在新西兰越冬的斑尾塍鹬春季从越冬地迁往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东部的繁殖地时,仅需l个多月;而当秋季迁回越冬地时则需要多花1倍以上的时间。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春季先到达温带繁殖地的个体,更有可能占据比较好的繁殖领域,从而获得较高的繁殖成功率。
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广泛分布的湿地构成了互相关联的湿地链,成为a鹬类迁徙期间觅食和栖息的“驿站”,上海崇明岛东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濒临长江的入海口,拥有大批迁徙水鸟非常“中意”的特有植物――海三棱草、芦苇以及食物丰富的泥滩,吸引了大批候鸟在此经停“加油”或落脚避寒,其中有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小白额雁、灰鹤、黑鹳、鸳鸯等近300种鸟类。每到迁徙季节,万鸟齐飞,遮天蔽日,景象十分壮观。
在亚洲,中国作为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候鸟的种类超过700种,占世界候鸟总数的20%左右,其中不仅有许多种类在我国境内繁殖或越冬(夏候鸟、冬候鸟),而且即使是那些途经我国的候鸟(旅鸟),其旅程的大部分也都是在我国境内。因此,我国候鸟的保护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到它们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并备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神态秀美俊逸,气态轩昂的鹤类,不仅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仙鹤”,而且也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尽管它们的种群数量无法与a鹬类相比。在我国东部迁徙的3种鹤类――丹顶鹤、白枕鹤和白鹤中,丹顶鹤的迁徙距离最短,为871~2509千米,能够不停留的直接从越冬地点飞到繁殖地点;而白鹤的迁徙距离最长,为4903~5586千米,中途的停歇点多,停歇的时间也长;白枕鹤的迁徙距离介于两者之间,为1820~2728千米,尽可能的停留很短时间。它们在我国的越冬地和重要的中途停留地包括:黑江扎龙、吉林向海、辽东湾、渤海湾和三江平原、天津北大港、黄河三角洲、盐城滨海滩涂、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阳湖等。这些地点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很多猛禽的迁徙也正处在这条路线上,每到春秋两季,常有数以千计的各种猛禽沿着我国东部海岸进行集群移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此外,在日本繁殖的蜂鹰迁徙时也首先横穿东海到达我国长江河口附近,随后向西南方飞行,经过越南、老挝、泰国,飞到马来半岛南端附近,最后进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以及菲律宾的棉兰老岛等地,单程的距离为10000千米左右。
在中西伯利亚极地、俄罗斯北部和中亚草原繁殖的中长距离以及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繁殖的短距离迁徙a鹬类种群都利用中亚-印度迁徙路线,它们的中途“驿站”包括中亚的内陆淡水水域或盐碱湿地,越冬地主要是从巴基斯坦东部到缅甸的海岸潮间带。这条迁徙路线也是世界上a鹬类迁徙最短的路线,几乎完全限于赤道以北。
利用中亚-印度迁徙路线的候鸟,还有大天鹅、赤麻鸭、灰雁等雁鸭类和普通鸬鹚、黑颈鹤、斑头雁、渔鸥等高原鸟类。它们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云贵高原,以及印度和尼泊尔等地越冬。由于这条迁徙路线横跨很多海拔5000~8000米以上的山脉,因此是全世界候鸟迁徙海拔最高的区域。
著名高原鹤类――黑颈鹤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高原地区繁殖,冬季则在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和不丹越冬,共有3条穿越复杂高原环境的迁徙路线让它们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
蓑羽鹤的迁徙距离长达2200~2800千米,但迁徙途中的“驿站”较少而且停留时间短,整个迁徙过程往往在7天内就能够完成。每年秋季,蓑羽鹤会成群地逆着从印度吹向我国的强风振翅,巧妙地借助上升气流相继越过喜马拉雅山脉七八千米的高峰。清澈碧蓝的天空映衬着喜马拉雅山脉洁白的群峰,成百上千的蓑羽鹤以此为舞台,乘着气流飞上高空的景象,别有一番庄严肃穆的美感。
迁徙对于候鸟来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充满乐趣。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远距离飞行和翻越高山的时间花费、能量消耗以及迁徙途中被捕食的风险,使它们付出的代价远比非迁徙者要高得多。尽管许多候鸟也会采取一些计策,如通过集群飞行来降低被捕食的危险。但迁徙无疑是它们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而言,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链接3
“如果我在不务正业地刷屏,那是因为我正被所谓的‘正业’折磨着。”
2月19日,周一下午,上传了这条微博。那时,我正在为几篇编不下去的稿件着急。都是当编辑做记者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当稿件编不下去或写不下去,但形势所需你必须继续与之对峙与之周旋,你会不会一遍遍从第一段第一句开始,反复地捡起它,反复地从头再来?――没错,我是在那样一个纠结的状态下干着各式各样的活儿,或编稿,或写稿。没办法,谁让它是咱的“正业”呢。
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和“阅读周刊”,每周二见报。每周一是出报日,这一天可谓“战斗日”。每到周一,最怕有人找,最怕接电话和短信。咱们都明白,“报纸质量大于天”,编稿一分心,影响质量不说,还可能随时出错,而编稿进度哪怕耽误一分钟,拼版工、制图工、检查组、分管领导、核查组,每一个环节都将因你的耽误而延误,这在报社出版流程里是不被允许的。就这样神经高度紧张地一路忙到夜里。我的周一,被朋友们戏称为“忙DAY(Monday)”。
新一轮“战役”,从每周二开始:已经见报的选题,结得失;寻找适合新一周的选题;已布置下去的报道,继续催促,同时寻找添加新素材;一些有“雷区”的选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意有无红牌叫停,同时筹措备稿……对我来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又一个七日。
进中青报的时候,我不满22岁,如今已迈入不惑,在一家报社待了将近19年,把“编辑一记者一编辑”这两个角色颠来倒去地轮番做了十几年,如果我说我没有职业倦怠,那一定是大瞎话。因此,问我“女记者如何活得精彩”?我挺懵的。周而复始的组稿编稿编版,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还有精彩可言吗?尤其是,何谓精彩?我眼里的精彩,是否是你眼里的精彩?生活观、价值观不同,精彩的定义必将大相径庭。
好在,人到中年,看清了一个道理:面对别人,最好别太拿你自己当回事,你并没有你年少轻狂时以为的那么重要;关于自己,很多东西是可以不去重视的,很多东西是可有可无的,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放弃的。
因此,我是这么想:做报纸是你的“正业”,即便有再多的折磨、委屈,可你天生又做不成“撂挑子”“溜肩膀”的那种人,那就唯有坚持。职场中人,凡事拿出职业态度好了:认真对待,负责到底,无愧于心,足矣。
不过,在“正业”之余,我就比较“不务正业”了。
“骨灰级宅女”的幸福生活
曾几何时,可能因为热爱打球,可能喜欢写各种游记类文字,因此有那么一些年,很不幸,落下“爱玩”的坏名声。
我确实喜欢打球。乒乓球是打小就喜欢,一路玩到刚工作的那几年。2001年甚至还作为报社特派记者单枪匹马地到日本大阪采访报道了最后一届的团体与单项合一的世乒赛。
还有保龄球,上世纪90年代这项运动热遍全国时,我是走哪里玩到哪里,随叫随到,因为玩球,还拿过几次小奖。本世纪初,突然改迷羽毛球了。为了这几项运动,球具球包球鞋等全副武装样样配齐。但这几项运动在近年来一一停下,我从热爱运动的家伙,变成不锻炼的“资深亚健康”。
年轻时,有那么几年做着专职记者,时间上自由度大,心态上有激情有好奇,一听说能出远门就开心。时间长的几次,一走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1995年有一个月在四处跑;2001年,上半年有大半月独自泡在大阪采访世乒赛,下半年有40多天在昆明到长江源头沱沱河的路上;2000至2003年,有几次新疆内蒙古甘肃贵州等地的采访,战线长,每一趟一出去都是大半月;2004年,随一个车队从北京开车进入西伯利亚,横穿亚欧大陆抵达法国巴黎,在路上跑了一个月。而最近这八年,大概是因为被版面死死拴住了的缘故,我最常态的业余生活,是“宅着”。
只要在家,我是满屋子里外翻找着各种能洗的东西,然后轰轰烈烈展开洗晒行动。此外,吸灰,拖地,洗碗,倒腾衣柜里各季衣服,各种家务活一遍下来,心情大爽。对于非常厌恶逛街,又对跑到健身中心跑步举哑铃这类行为觉得“太事儿了”的我来说,做家务活,足不出户就把周遭环境搞好,顺带也把“心情垃圾打扫干净”,还有比这性价比更高的业余生活吗?
此次拍卖的地书并非单一的艺术品,而是一个项目。所谓“项目”,主要是包括《地书:从点到点》书、版权页、作者招贴画;手绘《地书:从点到点》故事第二版、地书项目工作室还原、地书编辑软件、地书对话软件、地书概念店等等。这是继“天书”、“英文方块字”之后的又一个大规模的对语言可能性的试验之作,包括了出版书籍、版画、字库软件、动画、装置、场景再现、概念店等,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及艺术形态来完成艺术家的的理想。
像这样的系列拍卖在今年上海的春拍中还有许多,其中首推朵云轩春拍中的当代海派篆刻专场,80件拍品总估价只有80万元,而作品涉及当代30位篆刻名家,有韩天衡、童衍方和刘一闻三位当代海派篆刻的“王者”,有“海归四家”吴子建、徐云叔、陈茗屋和陆康,更有江成之和高式熊两位西泠印社中目前最年长的前辈。其中不少拍品还有一段精彩的收藏故事,比如童衍方的闲章“大富贵亦寿考”。
1988年童衍方去日本访问,在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庵寓所中看到伊秉绶的隶书轴,文曰“慎言语,节饮食,有道德,能文章,大富贵,亦寿考”。2000年童衍方再访日本,偷闲作客小林斗庵家,看到这幅字还挂着,这说明老先生也极喜欢伊秉绶的字。2003年他又出访日本,当然也要探访小林斗庵。不久,这件作品出现在国内一家拍卖行。童衍方一打听,果然是从小林斗庵家中拿出来的。童衍方果断出手,终于将这件关注了近20年的佳作收入囊中。此次拍卖的这方童衍方的闲章,印文为:“大富贵亦寿考,边款:偶得伊墨卿之隶书箴言有此句,摘以刻印时赴京都赏花之后成此,童衍方记于沪”,无疑显示出了这幅作品的来龙去脉。
篆刻家袁慧敏认为,中国书画里,画面、诗意、书法和印章四美合一,缺一不可。以前书画家在创作中,对于在什么地方敲什么印,印文的内容、形状等都有讲究。近现代画坛许多艺术大师如齐白石、吴昌硕等本身也是篆刻大家。在当代,即使篆刻行业有些落寞,但热爱篆刻的人仍层出不穷,因此,继书画、书法之后,篆刻也正为艺术品爱好者所重视。篆刻印章本身价值和价格的巨大差距,使之成为巨大洼地,等待资金填补,其中的市场机会几乎可与当年股市里的“认购证”相比。作客
文人情结拍场展现
在今年上海泓盛的春拍中,与文人有关的书画作品无疑成为了藏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一把估价2万至2.5万元的扇面,因为有金城画仙猿献果图以及朱自清行书七言古诗,成交价达到了25.3万元。另外一把估价仅为6000至8000元的扇面,有陈莲涛《猫趣图》和沈从文行书录自作诗,成交价达到了69000元。陈莲涛擅画猫,形神逼真,自号猫痴,人号猫王,与虎王张善孖、猴王朱文侯并称“三王”,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加上沈从文的墨宝,自然收到了藏家的关注。
其实这种文人情结,在今年北京的拍卖会上也有反映。“文心磊落——中国近当代文人书画集韵”专场唐弢藏珍部分,众多著名文化人交往信笺以估价十余倍的价格成交,其中朱自清《楷书七言诗》以161万元高价易主。“翦淞阁·文房宝玩”专场的35件文房精品用具,以1.26亿元的成交额百分之百成交。古籍善本中,文人墨迹及藏品也成为新亮点,如梁启超赠予刚订婚的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附录一卷》,以218.5万元高价成交;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以184万元成交。
在今年朵云轩春拍中,则征集到一批弘一法师书法精品。弘一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大致是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晚年淡而清。本场弘一书法件件精美,既来源可靠,多数亦有出版,其中晚年的《朱砂警言》尤受市场关注。若单论书法造诣,弘一法师的《朱砂警言》足可认为是一件超逸出尘的作品。然而,仅以书法或名家法书去界定它,似乎远不足以涵盖其全部。弘一法师在写此警言时,严格遵循着清规戒律。所用纸张,莹洁如月色,其正文、题款分别用朱笔、墨笔二色写成。朱砂选料上乘,色泽随下笔轻重而显现丰富的层次。作品写成后,虽曾经易主,但藏家均分外爱护,保存至今,品相仍丝毫无损。
特殊题材大有前途
在上海泓盛的春拍中,有许多特殊的拍品令人眼前一亮。其中,蔡斯民最著名的摄影项目之一的《留真》,捕捉了14位杰出华人水墨画家的影像。这14位相继辞世的一代国画大师包括:新加坡的陈文西,美国纽约的王己千,以及中国的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及关山月,最终的成交价为43.7万元。另外一幅关紫兰女儿梁雅雯女士最为喜爱最为珍藏的一张其母亲的照片,几十年来一直挂在梁女士的卧室,此次是这张老照片首次呈现于藏家面前,以无底价起拍,最终的成交价为25300元。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直布罗陀海峡 D.白令海峡 2.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
A.第一大洲 B.第二大洲 C.第三大洲 D.第四大洲 3.世界上的山峰是号称“地球之巅”的
A.厄尔布鲁士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珠穆朗玛峰 D.阿空加瓜山 4.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是
A.里海 B.黑海 C.死海 D.贝加尔湖 5.世界上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6.南亚夏季风的源地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A.湄公河 B.印度河 C.恒河 D.黑龙江 8.世界上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 B.里海 C.死海 D.波罗的海 9.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10.非洲大陆的地形主要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 11.苏伊士运河沟通了
A.地中海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黑海 C.大西洋和太平洋 D.地中海和红海 12.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A.东非高原 B.南非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埃塞俄比亚高原 13.世界的平原是
A.东欧平原 B.密西西比河平原 C.亚马孙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1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A.安第斯山脉 B.落基山脉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15.世界上面积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阿拉伯高原 D.巴西高原 16.东南亚的国家中,属于内陆国的是
A.越南 B.老挝 C.柬埔寨 D.泰国 17.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A.马来西亚 B.日本 C.印度尼西亚 D.菲律宾 18.根据降水的特点分析,马来群岛应该是
A.夏季多雨 B.冬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19.马六甲海峡沟通了
A.太平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20.马六甲海峡沿岸的三个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 B.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 D.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 21.南亚的两个岛国是
A.印度和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和印度
C.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 D.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22.下列南亚的国家中,位于内陆山区的是
A.尼泊尔 B.斯里兰卡 C.马尔代夫 D.孟加拉国 23.发源于南亚的宗教是
A.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B.佛教和印度教 C.犹太教和基督教 D.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4.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是
A.尼罗河 B.恒河 C.印度河 D.湄公河 25.南亚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高原、平原 B.平原、高原、山地 C.山地、平原、高原 D.平原、山地、高原 26.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季发生在
A.3-5月 B.6-10月 C.10-12月 D.1-2月 27.南亚地区的黄麻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 B.喜马拉雅山区 C.恒河下游地区 D.印度河平原 28.印度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B.恒河平原
C.喜马拉雅山区 D.东高止山以东地区 29.霍尔木兹海峡位于
A.地中海与红海之间 B.地中海与黑海之间 C.阿拉伯海与波斯湾之间 D.阿拉伯海与红海之间 30.下列有关西亚农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高是制约西亚农牧业发展的条件 B.阿富汗、伊朗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地毯 C.西亚农业多为节水灌溉农业 D.西亚的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两河平原 31.下列西亚国家中,不濒临波斯湾的一组是
A.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B.阿曼和科威特
C.叙利亚和土耳其 D.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初一地理下册期中试题32.下列欧洲西部国家中,北极圈不通过其领土的是
A.挪威 B.丹麦 C.瑞典 D.芬兰 33.下列叙述,与瑞士不相关的是
4
A.风光秀美,有“世界公园”之称 B.经济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C.生产精密仪器和钟表,有“钟表王国”的美誉 D.海滩阳光灿烂,旅游者畅饮啤酒 34.下列国家中,濒临地中海的一组是
A.法国和希腊 B.爱尔兰和冰岛 C.波兰和德国 D.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35.巴基斯坦的居民大多信奉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印度教 36.欧洲的半岛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 D.巴尔干半岛 37.荷兰的特色产业是
A.发达的海洋渔业 B.驰名世界的郁金香花卉种植 C.优质钢材的冶炼 D.行销世界的畜牧业产品 38.下列欧洲西部国家自然景观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挪威冰雪皑皑的山峰 B.瑞士阳光灿烂的海滩
C.西班牙陡峻幽深的峡湾 D.法国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田园 39.有关西亚社会情况的介绍,正确的是
A.西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发源地 B.耶路撒冷和麦加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C.西亚多为阿拉伯人,人种为黄色人种
D.世界上规模的清真寺位于地中海滨的耶路撒冷 40.有关西亚国家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特阿拉伯占据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B.伊朗和伊拉克扼守着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 C.土耳其的领土全部位于亚洲境内 D.西亚东部的阿富汗与我国相邻 41.纬度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43.在美洲,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居民主要是
5
A.印第安人 B.欧洲移民 C.因纽特人 D.黑种人 44.下列关于南美洲与非洲气候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两大洲干燥地区分布很广,热带沙漠面积很大 B.两大洲都有面积广阔的热带气候 C.两大洲都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D.两大洲都有地中海气候
45.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到西印度群岛,途经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6.亚洲冬季风的主要特点是
A.温和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湿润
47.当2010年1月1日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我国迎来了新的一年。此时,英国伦敦(中时区)是: A.2010年1月1日0点 B.2009年12月30日 16时 C.2009年12月31日16时 D.2010年1月1日8时 48.在西亚面积的国家是
A.伊拉克 B.伊朗 C.沙特阿拉伯 D.科威特 49.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A.黄河 B.恒河 C.密西西比河 D.亚马孙河 50.西亚地区冲突不断,主要因宗教文化引起的冲突是:
A.巴以冲突 B.海湾战争 C.阿以冲突 D.埃以冲突
二、读图
1.读下页两幅南亚风向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在A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2)在B图中,南亚地区的主要风向是 ,此时为南亚地区热、雨、凉三季中的 季。(每空2分)
(3)为什么北方冷空气难以侵入到南亚次大陆?(3分) 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共25分)
(1)天然橡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锡矿砂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是 ,图中字母代号是 。(每空2分)
(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每空2分)
① (岛屿) ② (岛屿)
③ (岛屿) ④ (岛屿) A (国家) C (国家) D (国家)
(3)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海峡是 (2分),在图中的代码是 (1分)。
3.读右下“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共14分)
(1)填出图中序号表示的气候类型:(每空2分) ① 气候 ② 气候 ③ 气候 ④ 气候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海上246亿吨;预计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0~1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3。5亿吨,探明率为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2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22%;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3.8亿吨,储采比14∶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8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0∶1.我国现已发现560个油田,193个气田,建成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年生产原油1.69亿吨,居世界第5位;生产天然气3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疆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147万吨,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1.21万千米,成品油管道总长2700千米,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1.48万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7亿吨,居世界第4位;实际加工原油2.2亿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油1.3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3.9%。国内两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步增长。2002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到5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3%;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0.5%和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2002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45家石油公司签定合同51个,合同区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13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220万吨。在海上,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32个,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资超过90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13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企业与26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合同项目40个,其中: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或商务项目31个,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项目5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2003年三大石油公司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其中仅中国石油集团就有10个。2002年油气作业产量225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600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17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如表1所示,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年为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这些,直接地威胁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一)当前的石油形势
近两年,世界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200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23亿吨,石油产量为35.57亿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需求量达51.8亿吨。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均增长3.1%。在原油产量方面,预计2020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产量水平达到51.9亿吨。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若按50%的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1680万吨,按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5600万吨。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3.8亿吨(按78%的收率计),石油消费量约为4亿吨。因此,预计2005~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7~4.0亿吨。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13.6%和19.6%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32.5%和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量稳定增长,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29.3%和37.5%分别下降到2020年的20.7%和16%。
从消费地区看,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5%;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重点战略
1.石油发展战略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再找到几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300亿立方米;实现天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80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45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5834亿立方米。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5大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地区横跨陕、甘、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360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2、迪拉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区虽然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埋深达3000~5000米,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到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然气资源,加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2010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200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东海6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全国性天然气骨干管网,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气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应形成由东海、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同时,积极建设从俄罗斯到东北、从哈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LNG,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开发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储备战略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