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散步莫怀戚

散步莫怀戚

时间:2023-05-30 10:56:03

散步莫怀戚

第1篇

提要《散步》,作者呼唤真性情的回归。

一个强壮的儿子,背上是一位清瘦的母亲;一位时尚的母亲,背上是一个胖乎乎的儿子,他们慢慢的、稳稳地走在乡间的田塍上,落日的余辉映照着金色的菜花,田里的冬水咕咕的冒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朋友,这不是电视剧,这不是作秀,这是一家三代四口在初春时节在南方的田野散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近十多年来一直保留了这篇我们重庆本土作家莫怀戚的诗意散文《散步》,尽管这篇文章我已经教了五六届学生,但是我一直不敢说我真正的读懂了它——每读一遍,我都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它透显出来的语言美、哲思美,因为它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因为它散发的清新淡雅的芬芳,尤其因为它对真性情回归的呼唤……

文章行文思路其实非常简单明了: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在田间散步——选择的分歧——消除分歧——我和妻子分别背上了母亲和儿子。如此简单而平凡的小事情,何以打动读者?何以不落俗套?莫怀戚不愧是一名大家,因为他本身的真纯。

首先让我们感到震颤的,是人们熟知而淡漠了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个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美丽话题,今天依然还强烈的激荡着良知未泯的人们。面对我们今天这个时常被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强烈冲击的社会,看到《今日说法》不厌其烦反复播出呼吁要孝敬老人的案例,碰上托词事情多工作忙没来得及兼顾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成功人士”们,我这里真的好想劝他们泡上一壶茶,静心的品读品读《散步》。当然若能够携上自己的爸妈妻儿,也像作者一样,漫步乡间河畔,其乐融融,何其美哉!其实,曾几何时,我们疏忽了父母的安康,孩子的成长,亲友的问候,老家的变迁……莫怀戚先生让我们重拾这枚闪光的珍珠,以它的熠熠光辉洗濯我们曾被蒙蔽的心灵。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就非常赞赏中国人的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说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也曾说过:“哺育孩子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还说关于这一点,只有中国人做得更好。说实话,就连写到这里时我仍然感慨万千:是什么让我们国人在短短的几十年流失了老祖宗几千年沿袭的珍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在抱怨待遇的时候,我们在只注视“优生”的分数的时候,我们在迅速上完课文抓紧时间指导练习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文选中的人性之美,忽略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当然让我们流连的,还有文章散发出来的清新淡雅的芬芳的语言和富含诗意的景物描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毫不矫情的莫先生,如此朴实的语言却显示着他语言的机智,丰富的内涵,的确耐人寻味。我也许算是一个较传统的学究吧,不然怎么就不能接受“父母听我们的话”的说法呢?反复品味之余,似有所获:父母老了,我们肩上的担子重了,我们该接过父母的接力棒了。我们是不是该多陪陪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了呢!“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妙语,多么活泼聪颖的孩子,多么和谐温馨的一家人。像这样互相映衬、饱含情趣、不乏哲思的充满对称美的句子,文章中简直俯拾皆是,让人美不胜收。轻轻的吟咏课文,就如同与作者一道漫步田间,就如同与家人一起流连公园,就如同回到童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当然,真人真事真性情再伴以南方初春充满勃勃生机、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这幅画面是不是就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了呢?文章第四段“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作者看似随意的几笔勾勒,一幅鲜活生动的散步背景图就跃然纸上了。“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生命是什么?结合上下文看,不难发现:生命就是关爱,是呵护,是传承……真的人,真的景,真的情,真的思!自然还有文末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其间和蔼的母亲,聪慧的儿子,贤惠的妻子和孝顺的丈夫,无不流动着和美与真的性情。

我不想太多逢迎的说作者的写作功底有多深,就像我不想探究“背负”的责任有多重,但我真的不敢忽略作者的真性情,因为它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的呼唤,是那么的真纯。当我们为绩效工资愤愤不平之余,当我们因工作疲惫厌倦之机,当我们盼房价快点回落而失望之时,信手翻翻莫先生的《散步》,也许我们便平和了许多——你可能便重拾起了那份至宝:人间真性情!

——《散步》,呼唤真性情的回归,真好!

第2篇

孙思邈为便于推广自己的养生经验,在总结养生理论和实践时,嵌入了一定规律的数字。既便于诵记,又能方便实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兹分述于下:

养生诀中的“十二不”与“十六不”孙思邈认为,养生必须抛弃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讲究生理卫生,他提出了十二“不”:“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立,立不至疲,卧不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当是“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同时,又要求人们要注重生活规律,因而更具体地提出了养生中的十六“不”,即:“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乃去。”

养生诀中的“十二少”与“十二多”孙思邈归纳总结了养生十二少,他说:“养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与之相对应,孙氏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他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以上更多的是涉及心理摄生问题,他在此基础上还曾希望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若能记住“七莫”而能做到“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则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谨防“十二伤” 有哪些不利因素影响健康呢?孙思邈告诫人们说:“深忧重悲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怒过度伤也,汲吸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强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喘乏伤也,阴阳不交伤也”。养生贵在避免对人体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伤害的一切不利因素。

养生最重除“五难” 孙氏总结老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除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不散为五难。”此五难,无不与情志嗜欲相关。五难于养生不利,其实除之并不难,孙氏说应该这样对待:“于名于利,若存若忘;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忘。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自然能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健康且长寿。

老年人的保健佳品绞股蓝

以天然中草药绞股蓝(又名七叶胆、七叶惨、甘茶叠)为原料提取的绞股蓝总苷制成的绞股总苷片以及绞股蓝胶囊、绞股蓝茶等,受到了中老年人的厚爱,被中老年人誉为“降脂良药,保健佳品”。

药理研究表明:绞股蓝总苷片含有多种人参皂苷和绞股蓝皂苷,后者可视为原人参二醇和原人参三醇的异构体,它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研究还表明,绞股蓝总苷有调节脂肪代谢,阻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对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由于绞股蓝总苷的生物活性强,疗效显著,具有“人参适应原”样作用,因而,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

此外,绞股蓝总苷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故在预防和治疗感冒、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等方面有较好疗效。绞股蓝同时又具有抗缺氧及降低过氧化脂质的显著作用,可延缓人体衰老,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佳品。

第3篇

同学们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思想早就先于行动开始了寻根之旅,这个根扎来扎去,最后终于扎在了家乡的美食上。这时候,再言讷的同学,都能用散文化的比喻排比来颂咏自己家乡的美食,开始怀念某个隐蔽巷子里的神秘美食。同学老乡更是像说相声一样,有唱有和,有捧有逗地介绍地方特产,旁人完全没有插嘴的份儿。

我的家乡没有什么特产,唯一的特产就是一种巨大的疙瘩状的漆黑咸菜,乡亲自己都不吃,所以我在这场竞争中没有什么发言权,只能勉强凑上去,用赵忠祥老师一样深情沉郁的语调思别人的乡:“广东好,好吃好吃,双皮奶菠萝包马蹄糕,就是用番薯煮个糖水也好吃。”“四川好,好吃好吃,龙抄手钟水饺串串香,就是街上老头挑着卖的豆腐脑都好吃。”

炫耀我的老家时,我的主打卖点是物价低,我在学校昂首阔步指点左右:“这个在我老家,只卖……”沉吟一下,再在空气中随意抓一个便宜得让人瞠目接受的数字。在我的吹嘘里,我的老家物价低到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地步,足够搅乱全国的市场经济。家乡的人们在救济院一样的各大商城汹涌出入,衣食住行接近白送,我说:“特别是一种特产咸菜,一块钱购买一大麻袋,配白饭夹馒头,够吃两个月。”盛大的想家活动,起始于吃,跌宕反复催人泪下了几番,最后还是落脚到吃。

盛筵难在,画饼充饥,吃理直气壮地上升到艺术,乃至意识形态的高度。大家“吧嗒”着嘴,在一片水声潺潺中安然入睡。

乡愁,说穿了,也并不是多么浪漫的情感。有一种说法,说从小生长在一个地方,消化系统分泌的蛋白酶有了固定的构成,游子年少离乡,第一个开始怅惘的,并不是内心,而是胃。思乡,就是思饮食,思饮食,就是十二指肠作祟。

难怪,当我坐上回家的火车,我并没有成功调动起多么深层的情感。当我看见车窗外日渐熟悉的景色,我在内心翻涌不已:“啊!家乡的土,呵……”咕哝了一下,也没有想出什么感叹词。

我父母在火车站接我,见到我,我爸爸的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看我们火车站的变化大吧?”我举目四望,暗暗撇嘴。我高中在外地上学,每次放假坐火车回家,我爸爸必兴奋地问我火车站变化大不大。说实话,已经三年了,除了多了两个金属雕塑,我并没有看出什么其它不同来。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内心的记忆会把不好的东西抹掉,好的东西更美化,这种功能才能保持记忆的鲜活。而这种抑恶扬善的怀乡病,总是让人轻而易举地上了个大当。

我的家乡并没有特别萧索破败,让我震惊心碎;但是也没有我叙述里那么隽永美好,而且物价也并不便宜。回到家,我东摸摸西摸摸,坐上我在学校里魂牵梦萦想念的靠背椅上,觉得什么东西都没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旧了。

没有预期的激动,但是我对家很快就习惯了。我穿着大棉衣大棉裤,黑头黑脸地陷在靠背椅里,目光呆滞行动迟缓,偶尔接见前来观摩的亲戚朋友。

在亲戚朋友反复询问下,我开始介绍我在北京上学的半年生活。我用当初吹嘘“我的家乡”的语气,开始吹嘘“我的异乡”,“学校附近各国的餐馆都有,有几家做韩国菜还蛮正宗……哎,我经常去不同的餐厅吃饭。”我爸站在一旁,和亲戚交换一个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得意眼神。而我自己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说话时穿着前面一团污渍的棉袄,袜子上还有洞,我的吹嘘是多么的没有说服力。

第4篇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 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何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呢?儒家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之人应努力成为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的生活状态虽因人而异,但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理想生活状态却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气,着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其原文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尔也。’(曾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他个人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是不会成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的。探究进行到这里,我们并不能因此满足,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想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相连接,让他们将这种有益的文化价值观与物欲者的价值观作一比较并达成一个新的共识: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这种价值观既有具体的景象: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又有可实现性。上述景象虽然作为社会整体难以一时实现,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容易做到,随着个体行为的逐渐增多,社会整体也就实现了,它让人感到自己的追求不是大而难求、遥不可及的,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很容易实现的。相反,物欲者所追求的却是大而难求、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物质财富。为此,他们常怀戚戚之心,无穷地攀比,不断地敛财,不思奉献,专为索取,不惜为财铤而走险。他们可以为财忘其德,甚至忘其身。这类人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养成有益的东方文化价值观。

笔者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5篇

我的家乡平武地处川西北的山区,民风古朴,且多民族杂居,有不少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如过去在农村流行的哭嫁风俗,即是其中之一。这种风俗,无论是汉族地区(涪江流域)还是汉羌杂居地区(清漪江流域),均大同小异。听老人们说,解放前,在平武农村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就会被邻里看做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

我少年时居住在平武县城,因此,实际的哭嫁我仅见过一次。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数日起,每至黄昏,姑娘即开始哭泣,声音婉转,伴有泣诉说唱。过一日,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再隔一日,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

据说在平武的清漪江流域,汉羌民族杂居地区,哭嫁的风俗稍有不同,其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诉。有花轿临门,哭嫁则进入高潮。每次哭诉均有一定旋律和歌词,哭诉的内容逐渐衍化成一定调式、内容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这种哭嫁的方式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婚礼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时,我在平武清漪江源头的锁江镇工作,偶然在一大堆“破四旧”的旧书中发现一本手抄哭嫁歌。其中,有描写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的,有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担心的。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词写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山区农村的特色,也是平武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移风易俗,哭嫁的风俗早已消失,但作为原生态的民俗形式,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摄影/霍甫廷

第6篇

这么个难描难画、进退不得的年龄,当然就是中年了。

蒋捷写得真是好,一样的风雨,不同的时节却听出不同动静,“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九个字,写出中年声色中无尽的苍凉孤绝。多少宦游人,中年都只傍着那一叶危樯独夜舟,渺渺茫茫,兀自烟波江上使人愁。

少年时,是“桃李春风一杯酒”;中年时,是“江湖夜雨十年灯”。

把酒喝醉了的是少年,把酒喝醒了的才是中年。

大宋有位把酒喝得特别好看的女子,而且从小就喝,十六七岁未出阁的少女犹能把自己喝到个“浓睡不消残酒”,慵懒扶头起来,依稀记得“昨夜雨疏风骤”。

这就是旷世才女李清照,长在繁荣汴京的济南大历人氏。北方女子的疏朗,大户千金的倜傥,养出一份诗酒流连的襟怀。嫁了门当户对的吏部侍郎家公子w明诚,夫妇俩赌书泼茶,玩赏金石,那样的神仙眷侣,一经别离,辞章的韵脚里都带着迷离的酒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杯带霜的酒,消磨了赵明诚的骄傲,也蹉跎了后世每一个重阳时节的相思。

而李清照那带霜的中年终于迤逦行来了。靖康国破,夫丧家亡,几年之间的大变故,一凿子一凿子地刻画出中年一望无垠的残败模样,再端酒杯时,恍惚到若有所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字一个字摩挲过去,家与国的春风记忆,却都是找不回来了。此时端起的中年惆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大宋把酒喝到通透的文人当属坡。尽管他自嘲“论酒量无有在我之下者,论好酒无有在我之上者”,我还是相信他是最得岁月醇味的人。

从风发扬厉的青年到遍体鳞伤的中年,攒足了发酵一樽醇酿的阅历,坡的中年况味在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卑微的小岗位上徐徐展开,恰到好处。

这时赤壁夜饮,才喝出了辽阔疏淡的兴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修得“莫听”二字,就把满世界的风雨动静挡在了心外。能问得出“谁怕?”生死关上闯过的人,已经把忐忑放下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些风雨之中的四散奔逃的人或许都错过了这个画面,醒了曾经的沉醉,往来时萧瑟处归去的路上,才见得到风雨之后的晚照相迎。中年最是不从容,大多因为还在高歌猛进的路上不肯归去,还在用少年莽撞的心力匹敌着岁月,多了些凄厉的不甘,少了些洞悉风雨晴晦的豁达,格修得不高,局养得不大,较着死劲,就局促了。

中年的容颜上,倘若有了善解人意的宽和从容,浅浅的鱼尾纹和微微的眼袋都会盛着慈悲。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的时代还没有染发剂,鬓染霜雪这件事对谁都来得真实而坦然,就像夏天没有冷气冬天没有供暖一样,自然的季候和人生的季候都是分明的。如今的中年,十之八九是盛装的,从头发到衣裳,都装点着拼出来或者熬出来的那份资质,还有站在自己角色上的心气。相比于还没有上妆的孩子,以及铅华洗尽的老者,中年难得卸妆,尤难把生命还给自己。

中年也是难得听人劝解的年纪,只有自己度自己。“觉悟”者,“见”“吾心”而已,向外看见世事苍茫,向内看懂信念清晰,这大概也是中年特有的权利。

第7篇

1、雨中的故事,雨中的情,在这个季节里愈来愈真切,为何,一瞬的幸福却要留下永生的痛。

2、一首凄婉深情之歌谣,扰乱了晚春数日之心绪。沉重的笔墨延续歌词的悲哀,眼茫茫,心戚戚,泪成行。于每一个孤清的夜晚,在松软的枕上汪汇成深潭!

3、折柳吟别,空怀别离的惆怅。一地的月光盈盈,怎堪度,眉上的一抹浅愁,心上的一缕深思。我知道思念是一种痛,只是疼痛之间,依然有一种甜,淡化了泪水的苦涩。于是等待如柳,在三月抽出长长的丝绦,为你摇曳。

4、自你离开以后,从此就丢掉了笑颜。等待,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听候鸟南归,看春花烂漫。路漫长,却依然望不到心中那抹湛蓝。一望无垠的天际,呈现灰蒙蒙一片,荒凉了心里所有的期许和祈盼!

5、站在高高的神坛上,俯瞰人生,没看到世间其乐融融,只看到哀思遍地,忧伤漫天,美丽如雪般凋零,淡漠如烟般飘散。

6、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种旋律,它已有了经年的灵性,让我痴迷忘返,光阴穿过林间的叶隙,我以为我就是你的天使。

7、真切的生活,真心的笑容,真挚的情感,真情的流露。面对真实,我无须掩饰。

8、只是,你却不曾看见我的思念,你的答案,再一次锁入我的深闺,帘垂深,寂寂。

9、竹林清风,清风竹林,染着你的味道,踏着远去的小路,寻觅你的微笑,在山水竹林间,我用素笔将你描绘,撩着薄纱,舞着水袖,轻盈舞资,甜美歌谣,渲染一地的芳香,你的容颜出现在我眼前,天地在这一刻静止,我的眼里没有时间,没有天地,只有你不曾忘却的容颜,只是刹那,便是永恒,那样此生便足矣!

10、这清韵流转蕴涵的深意,穿过幽幽深深的曲径,缓缓的抵达心灵的深处,此刻一曲莫道不消魂,暗自凝噎。

11、枕搁丹青,瑶琴抚遍回首萧萧烈风杀,落燕还古榻。我欲挥剑断天涯,只为换你一笑如桃花。

12、站在时光的顶端,闭眼轻轻仰起头来,膜拜一段往事,或许已经逾越了千年。

13、直泻飘烟织罗绮,玉浪逐流淘清风。云踪雨迹曾作侣,寒桥独凭愁影空。晚来东风吹入夜,江南百川花欲焚。椪梗江风拂苍鬓,恨不见江南梅萼。相思雁两行,雁字回时,空留丹青句墨,案牍笔横,朱颜如削,红绡襟上三尺泪婆娑。

14、罩着月华,影影绰绰。醉人似在眼前,又似远在山岚深处。步履微缓,执酒举杯,饮一杯愁酒,浇熄愁肠,缓流心迹。池潭远处,三两点渔灯,轻舟几许错落,而或笛音飞离,似幻释梦,然实真萦绕耳际。乍响,刀剑喑哑,三尺青锋,寒光荧荧,诀视,一朵红梅,碎碎落雨飘零。寒,已然彻骨了!

15、注定了,三千点将之台,无君之影。注定了,银甲披挂之身,无君之迹。早已注定,华发红颜,素手灼云,煮酒祝酒,只对月中空影,水中孤魂。只是注定了,只身一人!

16、一身覆雪,雪洗风尘。凝视旷野,雪落无言。心灵沉静如冬。

17、曾几何时,想要和你一起看那一段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是碍于现实的悲凉,徒添一个残梦,多少镜中花,水中月,困埋在红尘烟雨中,最后消散的是梦还是现实?()提着墨笔,携一喧纸,将你那婉尔一笑凝固在我心里,到了最后又是谁将你埋葬!

18、站在流年的渡口,徘徊张望,叹息溅落如冬日的寒冰,划伤了一颗憔悴的心。再回首,岁月的离歌余音绕梁,惹人伤怀。再回首,生命的千般流转,淡泊了一颗心。

第8篇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节,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声声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秋物的描绘,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与之前书写少女天真无愁之气的词有很大不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面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叠词的运用。

一、叠词以抒情开篇,富有感彩

这首词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尤其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抒情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巧妙、生动而又贴切,显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女主人公好像丢掉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在认真寻觅,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对昔日欢乐生活的留恋,“寻、觅”二字重叠,传神地表现出了国破、家散、夫亡,这些变故带给她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她环顾四周,想“寻觅”到一点什么东西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在了,到处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主人公内心的无依无靠,也是对词后面提到的乍暖还寒时节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又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却蕴含着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这些叠字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丰富的感情内容深蕴不露,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读起来立即震撼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个叠字还细腻曲折地将女主人公难以言明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又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彩。在词的下阙结尾处,又用到叠词“点点滴滴”,与开头照应,加重了词的感彩。

二、叠词运用创意出奇,层次分明

她的这首词的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用字奇横”,“句法奇创”。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虽有微词但也贴切。

这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三、叠词运用感染力强,细腻而真挚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虽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但她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中运用叠字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汉代无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前六句连用六个叠字,不仅音节响亮,朗朗动听,而且极富于变化。头两个写景。“青青”写草的颜色,“郁郁”写柳的生态,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艳阳景象:后四个细致描写思妇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肤白皙洁净,“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娇艳,“纤纤”形容手指细而柔长。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公认的一首叠字使用极佳的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开头十四个字,全是重叠使用,一向为人所称道。“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在寻找什么东西,“冷冷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则又是经过感受产生的深一层的愁苦情怀。这十四个字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战乱丧夫、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无遗。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清照词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清照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中,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四、叠词运用敢于创新、极富美感,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还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间文艺学习,常有口语熔炼其中。众所周知,词本来是民间的艺术,可是后来被士大夫垄断,与人民群众脱离了,因而也逐渐消蚀了它的生气,词搬用典故蔚然成风。但李清照独具慧眼,没有随波逐流,注意从民间语言中汲取养料。她的《声声慢》就是一例,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将息”就并非文人们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庸宋时的方言。再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文学体裁而言,诗词、散文等也都有叠词的运用!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如《再别康桥》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轻轻”连用三次,给人一种飘逸之感。把全诗柔和、优雅的情调在开头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在于使用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而且与叠词的运用大有关系,四节中运用了四个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使得全诗低回难抑,如怨如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尤其是叠词的灵活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闪光点,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强烈,美在其中!

当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话使用了四个叠词“白皑皑、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极写天山原始森林的广阔和茂密。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加强作品节奏和表现作者感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经过上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李清照敢于创新,在叠字、叠句和偶句运用上独见功力;李清照善于从民间语言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口语。李清照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赞赏。因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的词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林健.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大连出版社.

[4]鹤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

[5]词律[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32.

[6]词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7.

第9篇

板底是距威宁县城约38公里的一个彝族乡,这里居住着彝、汉、苗、白、穿青等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乡,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250米,全乡8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千百年来,彝族同胞在这片世居土地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独具魅力的彝族民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原始仪式剧“撮泰吉”(变人戏)、婚俗歌曲:“酒礼歌”“阿买垦”(出嫁歌)、“录外”(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等;传统乐器有:月琴、三弦、莫轰等;舞蹈有:“恳豪呗”(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 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深受国内外民族音乐学家、民俗学家的关注。本人硕士专业方向是民族音乐学,因此,非常关注彝族民间音乐,曾多次深入板底乡采风,收集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现就其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现状作一初步论述,以求教各位专家与同仁。

二、与民俗水融的彝族婚俗音乐

多彩的民间文化都是与民俗水融的,其中,婚俗最具代表性。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无不在婚嫁民俗中表现出来。板底乡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民歌及歌舞尤其多彩多姿,这些民间音乐文化几乎都在古朴的民风中进行,充满了独特的民俗学特征。板底乡婚俗音乐就是典型代表。它包括“酒礼歌”、“龙拱朴”、“阿迈垦”、“录外”、“酒礼舞”、“铃铛舞”、“撒麻舞”等.另外,还有月琴、三弦、莫轰等多种民间乐器。现现将其内容特点与现状简述如下。

(一)“酒礼歌”

“酒礼歌”是彝族古老的酒歌,是彝族人民在古老婚俗中演唱的歌曲。一般是在送亲和迎亲时分别在姑娘的娘家和婆家演唱,称为“酒礼歌”,演唱时伴有舞蹈,称”酒礼舞”。接亲时婆家和娘家都要各请两个能歌善舞的歌舞能手作为主持人,婆家请的是男歌手叫“初署”。娘家请的是女歌手叫“歪约”,演唱时除双方歌手外,还有很多青年男女参加,十分热烈。 酒礼歌演唱的程序主要分“龙拱朴、阿迈克、绿歪”三步,内容极为丰富。

1.“龙拱朴”

这主要是以歌伴舞的形式演唱的,主要是请接亲客过礼。接亲那天,婆家接亲人来到嫁女之家,依礼节在堂屋内焚香秉烛敬神,嫁女之家总管即请去入席,饭完就带去其他亲友家安排住处。晚上,按照酒礼歌舞规矩,娘家歌手先到接亲客住处去邀请。隔着大门与婆家歌手里外对唱,互相问答,内容主要问婆家结亲人从哪里来,带什么礼物,翻了几座山,过了几条河等,试探客人的唱歌本领,借以饮酒助兴。一问一答,答对了就开怀畅饮,答错了,便会被姑娘们嘻落一番。

2.“阿迈垦”

这是接亲交礼后由娘家歌手和婆家歌手共同演绎的歌舞,接亲那天晚上要在娘家堂屋内举行歌舞的表演。娘家歌手和婆家歌手双方站成马蹄形,缺口面对神壁,每一队都由两个跳舞出众的人手执手帕,在马蹄形的两端领舞,边唱边跳,动作简单朴实,歌舞松散自由,歌声中,接亲的人们把一件刚做好的披毡从嫁女的头上抛给对方,对方接到后有抛回来,接亲的又抛过去,如此反复三次,对方将披毡给嫁女披上,表示姑娘已是别家的人了。她坐地痛哭流涕,姑娘们牵扶劝慰,把她送到闺房。并唱哭嫁歌,姑娘们歌声与泪水同在,内容有抒发对父母、姊妹、朋友的离别之情;诉出阁闺女的身世和出阁前的离愁,这是快乐与伤感交织的“阿迈垦”。

3.“录外”

汉语叫“认亲”。是接亲的第二天晚上在婆家堂屋内演唱,儿女亲家认亲,增进双方结成亲戚后的友谊。歌词有三段。

①我们找地方认亲,走到九重天上久出大名的人家户。他家摆了九口华丽的箱子,九口箱子装了九本书,打开哪本都没有亲戚的名字。

②我们找到云端里,找到六个寨子。寨里的人家摆了六口箱子,箱子里装了六本书,可书上并没有亲戚的名字,人家并不认我们做亲戚。

③我们找到地上,找到三寨彝族。三寨彝族家里摆设了三口箱子, 三口箱子里摆了三本书。打开第一本,里面有亲戚的名字。打开第二本,也有亲戚的名字。于是我们互相了解,从此成了亲戚。 三天满四天转。到回亲的那天,送亲的人辞别婆家起身,走到半路又假装折回去“压马脚迹”,婆家敬酒,送亲的人接过一饮而尽,“打碗”,起身离开,酒礼歌舞到此演唱结束。

(二)“铃铛舞”

彝族的“铃铛舞”又称“跳脚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民俗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属于彝族原始仪式剧“撮泰吉”中的一部分。舞蹈由几个男青壮年手持一串马铃,在死者灵前跳,步伐铿锵有力、豪放粗犷,舞蹈以敲鼓和摇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它以舞者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表现出战场上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勇猛威武。以前,跳铃铛舞的人、场合都有很大的限制,只有男人跳,而且要注重场合,即今铃铛舞的表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跳。之前的铃铛舞一般只有四人或六人跳,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悉心编排,打破原有禁忌,人数扩展到40至60人,并在舞台布局、队形穿插上作了较大调整,扩大了舞台场面。笔者所知板底乡的中小学都以铃铛舞做课间体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更好的铺垫。

第10篇

设置情境,唤起情感

针对学生作文真情流露不足,我曾设计了一堂感悟真情的情境随笔课。在轻音乐的缓缓流淌中,我让学生思考并慎重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再一一划去,划去后就意味着这个人永远从世界上消失,直到剩下最后一个。这堂课我在初一每个班都上过,在划去名字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泣不成声。正如一位学生所描写:“真不知如何下笔,这五个人都是我最爱的人,都是对我最重要的人。我不愿将任何一个人划去,多少次在梦里梦到亲人离去,耳边响起令人窒息的抽泣声,天上的黑云沉得仿佛要塌下,压垮我的整个世界。每在纸上划下一笔,都是在我的心上割上一刀。”

这堂课诞生了不少催人泪下的文章,更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命课,使他们感悟到了也许从未注意到的亲情,并懂得了珍惜身边点滴的幸福。

以情动情,渲染情感

教师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我在设计《感悟真情》一课时,想到了自己去世三年的奶奶,流着泪写了《怀念奶奶》这篇文章。课上,我把自己的文章读给了学生,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老师读着自己的作文,悲伤的气氛把我们全渲染了,瞬间全班同学都在啜泣。也许他们想起自己曾经的过错,为自己的行为而伤悲……老师的文章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有位老师在讲授《散步》时,这样导入:“你们知道我现在最快乐的事儿是什么吗?那就是每周五的晚上8点准时往家里打电话,因为在那个时候一定会有两个老人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着他们儿子的电话,而我要做的永远都是将同样的话说给一个老人,再说给另一个老人。父母老了,和我在一起得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工作以后我总是在提醒自己:尽量多找时间陪伴父母。就像莫怀戚先生一样陪父母散散步,和父母聊聊天。”恰如其分的引入,打动了学生和听课老师。

升华体验,情感共鸣

语文课应能给予学生情感教育和熏陶,并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学以致用。在学完泰戈尔抒写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后,我设计了“亲近泰戈尔,感恩慈母爱”的环节。那天正好是感恩节,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泰戈尔是极不幸的,当他还只是十三岁的懵懂少年时,母亲便病逝,中年时妻子和一对儿女又相继离世。然而,这些打击并未使他消沉厌世,而是用感恩的心,感恩爱的馈赠,将爱的光辉洒遍世界。”最后,我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首小诗,作为感恩节的献礼,表达感恩之情。

《感悟真情》这堂课,让孩子们流下了悲伤、心痛的泪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美好。这种情感共鸣使他们知道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珍爱的人在身边。语文要唤醒的不就是这样一些美好的情感吗?

第11篇

――林女士

“我呼吸的不是空气,是寂寞!”

“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和你在一起,也不过是两个人的寂寞!”

过去的一年,关于“寂寞”的流行语迅速在网上风靡起来。看着网上满天飞舞的“寂寞帖”,很多人也会感到很无聊,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总有莫名的空虚,寂寞感包围着自己。难道寂寞真的会传染?

据美国心理研究人员一项关于寂寞的测试显示:假如一个人的朋友处于“寂寞”状态,那么他陷入寂寞状态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大52%。即便是他朋友的朋友陷入了“寂寞”状态,那么他也会比正常人更容易“寂寞”。寂寞情绪更容易在朋友之间传染。

这些不良心情诱发沮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寂寞感过分强烈或持续时间太久的情况下,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随之容易出现生理功能上的失调现象,甚至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生。

战胜心灵寂寞最好的方法是成熟一点,接受它,面对现实。倘若你真的到了寂寞难耐,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太习惯与其他人诉说,不妨思考以下提议:

找点事做中意做什么便做什么,按你的心意而行,有助你驱除寂寞。当你全身心投入在自我最中意的事上,自然能忘掉一切,再没有多余的空间让你自叹寂寞无奈。缓步跑、写作、做小手工、弹琴等,只要是你所钟爱的玩意儿就好。其次你更藉此熟悉到其他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将你的喜恶感情与人“共享”。

回归自然大自然被誉为人类心灵深处的归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令心灵平静安稳、和谐快乐。闲时在公园散步、缓步跑或踏单车,可驱走所有闷气,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勿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只会加重你的孤寂感,好多人终日埋头上班,久而久之,与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只会加重个人的孤寂感。

血缘的力量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切记要把握机会,时常探访。因为你们有着一样的背景、历史,一样的血脉,家人每每都会站在你的一边,支持着你。

第12篇

1、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尘,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2、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随意的。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路上走着,说不定哪天在这条路上就会有故事发生。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从花开到花落,从花香浓郁到花香淡去。平和地接受生命中的每一次赐予,不必抱怨你得到多少。美和不美的东西你都得接受,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不求全责备时,你才会感到满足。

3、慢慢的懂得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起伏,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风起云涌,没有一片天空永远晴空万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

4、既然江湖险恶,远离宦场喧嚣,处江湖之远,居宁静之所,看云卷云舒,心自澹泊;居名利之外,笑看宦海云诡波谲,权杖之间,杀伐屠戮,我自从容。

5、人生也不如画,不可能重画一幅,画画错了可以再画,而人生走过不可能回头再走。画画可以一气呵成,笔笔惜金,而人生谨记步步为营,莫想一步登天,须知一分耕耘,才得一份收获。

6、快乐就是看淡了伤痛,幸福就是愉悦了心情,懂得人生。

7、人生之路,平也好坎也罢,总要经历很多,或难或易,得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8、掌声从来与成功者为伍,鲜花向来与得意者结伴,也许你的掌声,你的鲜花,还在未来,但你还得努力。

9、甘做平常人,常怀平常心。居中庸之流,()不仰慕权杖;守中庸之道,不心戚富贵。

10、每人个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尽相同的,自然其人生的历程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代同样有着别样的人生。

11、得,固然可喜;失,不尽可悲。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张开双手,世界在你手中!

12、拼搏丰富着一个人的人生,在拼搏中一个人的人生才可能得到升华,在拼搏中一个人的人生才可能得到实现它的人生价值。拼搏使人们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体味到人生的乐趣,体味到人生的本质。

13、人生首先是活着,只有活着才会有人生的产生,也只有活着才能形成人生。这种活着不是行尸走肉,这种活着要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一定的贡献意义,这种贡献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可能完全是在自己无意识的社会活动中而产生的。由此来看,不同人生历程,对于人生的感悟有着不同的回答。

14、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踏踏实实做人,心中多舒服。

15、路再短,无人陪伴也得走下去,事再难,无人帮助也得做下去。

16、人生是一种拼搏。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拼搏。人们只有在不断地拼搏中,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只有在拼搏中,才能够体会出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17、不是快乐就意味遇不到伤痛,不是幸福就意味没有愁情。

18、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需要的就是坚强,讲究的就是顽强。你不支撑,无人问你,你不继续,没人管你,人们在意的是结局,关注的是结果。

19、那些难的易的,来的去的,甜的苦的,平的坎的,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体会。得到就珍惜,失去不后悔,不要为难自己,不要苛求别人,如果尽力而为,那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