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学知识

国学知识

时间:2023-05-30 10:5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学知识

第1篇

学校国学知识竞赛主持词【1】

“读国学经典,做博学少年。”秀谷二小国学启蒙读本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今天举行的是四年级(五年级)组的比赛。整个比赛共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知识必答环节,第二个环节为知识抢答环节。

首先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本次比赛的规则:

1、必答题要求每个组必须派人回答,每组必答题共( )道,每回答对一题得一朵小红花。

2、抢答时,选手必须在主持人念完题喊“开始”后才能抢答,否则犯规,取消答题资格。如果回答错误,主持人再喊“开始”,其他各组再次抢答。

3、比赛结果看哪组获得的小红花多,如果小红花的数量相同,再加赛一题,决出胜负。

比赛虽已结束, 但我们诵读的脚步不会停止,让我们的校园永远书香四溢,让我们在诵读经典中拥抱快乐,健康成长!秀谷二小“读国学经典,做博学少年”国学启蒙读本知识( )年级组的比赛到此结束!

学校国学知识竞赛主持词【2】

一、组织开会

A: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B: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A:国学经典 诵读不衰

A:大凌河奔流不息 传承着唐诗宋词的清冽与甘醇

B:奉国寺晨钟暮鼓,悠扬着两千二百年的的华夏精神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义县”鲜明旗帜引领下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学经典的熏陶感染下

A: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B: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A:读经史子集,感染国学魅力

B:诵三百千弟,奠定人文根基

A:我们传承,接过五千年熊熊燃烧的薪火

B:我们发扬,演绎中华民族不朽的传奇

A: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基层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

B:义县小学“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国学诵读活动历经实验推广、初赛、复赛三个阶段,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决战时刻

A:下面,请允许我来介绍一下在百忙中到会的各位领导

让我们大家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B:担任今天比赛评委工作的是

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晓红

进修学校小教部语文教研员 韩蕊

进修学校小教部语文教研员 刘伟

A:经过基层学校的激烈角逐与选拔,今天的小选手过关斩将,代表各自学校,登上决赛舞台。

B:下面,有请四个参赛队闪亮登场。

按照抽签顺序,坐在一号台的是 小学代表队。

(三名选手喊口号,下面拉拉队举起口号牌,跟随喊口号。比如文昌文昌,天下

无双)

坐在二号台的是 小学代表队

坐在三号台的是 小学代表队

坐在四号台的是 小学代表队

A: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四个参赛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B:好!我宣布,义县小学 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首届国学知识竞赛 合:现在开始!

二、比赛开始。

A:我们今天的比赛共有四个环节 即:个人必答题、小组必答题、个人风险题、小组风险题

先进行第一个环节:个人必答题。

个人必答题共有三个板块,国学小百花、国学大讲堂、诗文背诵大比拼。 首先进行第一板块:国学小百花。

请看比赛规则。

这一板块的试题,主要采取回答问题的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广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绘画、武术、音乐、戏曲、医药、教育教学、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比赛方式:由每组第1号选手开始回答。每人要回答两个问题,每个问题10分,共2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好!请一号台一号选手选题。

主持人读题,读题后。

B:请选手作答。

下面进行第一环节个人必答题的第二板块: 国学大讲堂

这一板块我们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考查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读物的理解和领悟情况。要求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文的大概意思讲清楚明白即可。 比赛方式:由每组第1号选手开始回答。答对加20分,答错不扣分。

为公平起见,请二号台1号选手选题。

选手选题,主持人读题,读后“请选手作答”。

以下略。

第三轮:诗文背诵大比拼

这一板块,我们以背诵的形式,考查同学们对中华传统读物的记忆情况,主要包括看图背诵古诗和背诵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两个内容。

比赛方式:由每组第1号选手开始回答。答对加20分,答错不扣分。每位选手的答题时间不超过4分钟。

主持人:

请三号台一号选手选题。

主持人读题。请选手作答。

请评委打分。

下面进行

男:书是一扇神秘的门,他垂青于每一位敲门者。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一座掘不尽的矿。

女:书是一扇清新的窗,她激励着每一个寻梦者。推启的心窗外,是一片看不够的景,一腔抒不倦的情。

男:读书吧!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女:读书吧!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合:读书吧!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第2篇

(《学而》)

【注释】习:温习,实习。说:即悦,喜悦。愠:怨恨。

【解说】古代的学,除了学习《诗》、《书》这样的古代文献外,还要学习行礼、射箭、驾车、写字和计算等。孔子说,学习了,经常在生活中温习运用,这不是很高兴吗?如果有共同志向的学友来聚会,以文会友,不是很快乐吗?学成了,没有人了解,可是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的器量吗?这章是《论语》的开篇,涉及到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学习中自我和同道的关系,以及学习和致用的关系,最终把学习归于自我的德性成就,可以说是儒家关于学习的最完整表达。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注释】罔:无知的样子。殆:疑惑的样子。

【解说】这章孔子讨论了学和思的关系。学习而不思考,那就不会真的领悟;要是光自己想啊想,最后也不能解惑。学习是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要谦虚,一方面也要主动。谦逊,就是要去学;主动,就是要去思。只是去理解别人,那么自己就可能丧失掉。反过来,只是一味顺着自己的思路,那么可能无法开通。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学习才会助人进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注释】由:即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以政事见称。

【解说】这一章讲的是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糊弄别人,也欺骗自己。诚实地面对学问有时是很难的,人都有炫耀心,有时也会知道了故意不说,这些都不是为学的态度,学问的背后是诚恳。

4.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注释】冉求:孔子的弟子,字子有,一般称作冉有。通政事,尤擅理财。说:即悦,喜悦。

【解说】这里是冉求和孔子的一番对话。冉求说,虽然喜欢孔子的道,但实在是力量不足。这实际是一种推脱之词,好像现在的人经常说,我也想好好学些什么,可是实在太忙了啊!这里,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是仅仅因为力量不足,那么一个人行到一半,会因为力气尽了停下来。可是你现在是自己画地为牢,根本不去努力啊!孔子告诉我们,为学是要付出辛苦的,要专心致志,不能有一点侥幸。哪怕最后没有达到目的,至少我们努力过了。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解说】这是孔子对学的不同层次的说明。知之是第一个层次,好之是第二个层次,乐之是第三个层次。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说: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好学之以为好者也。乐谓欢乐之也。的确是这样,知道了还不够,要努力深入进去,才能真正透彻领悟。而一旦这样,那里面的细微丰富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这个时候,学习者会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习到了乐的地步,那才是真的学习。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

【解说】文是古代文献,如《诗》、《书》一类的。行是人的行谊,儒家提醒人们,知道了还要做到。忠信是最需注意的两点道德要求,对待职责要忠心,对待别人要信实。儒家教育的重点在学做人上。学习文化知识当然很重要,但要以学做人为目的,而做人首先要讲忠信,这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教给学生的是为人之道。

7.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

【注释】类:人的类别,如富贵、贫贱一类的。

【解说】孔子生活在一个贵族社会中,但是他对下层人却没有一点偏见,并且认为不分阶层,一律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贫民子弟,他一视同仁,培养出那么多贤才。说到底,在为学以向上的意义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漠视,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成就自己的机会和权利。中国的古典社会虽然有等级,但是有上下流动的机会,和儒家的这一思想有关。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真是名符其实。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国学;文化;教育;素养

一、高中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1.传承经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高中生进行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法国作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当今社会因网络盛行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带有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对学生未来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首先应该有思想,学会静下心来品味国学经典,使之逐渐内化为一种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人文素养。实践证明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怀着排斥或无所谓的态度和认识,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衰盛之学”,因此有必要开展国学教育,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及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赋予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和谐。

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开拓力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可谓底蕴深厚,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汉武帝时期的儒家为尊,从最初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工巧科技,无一不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总书记讲话中曾提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学的发展史无处不闪耀着创新的亮点。学习国学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尽情翱翔,最终到达真理的彼岸。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开拓力,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深远意义。

二、进行高中生国学教育的策略

1、加强对国学教育的认识

近年来国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此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进行国学教育意义重大,有些人则不以为然。对于高中生而言,单纯地对国学怀有否定或肯定的看法是不明智的,我们有必要加强高中生对国学教育的认识。《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含义是让人民广泛接受知识,慎重考虑,明确辨析,然后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加强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在实践中的真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开展国学教育,使其有机会参与了解,感知,领悟国学,只有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对国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更深入的领悟国学内涵,才能更坚定地去践行国学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扬国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新一代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加强对教师的国学素质培养

古人云,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国学教育中,老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授做人的道理,这需要老师在人文和道德层面有更深层的理解。重视道德方面的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这些都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唯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国学素养,才能赋予知识最鲜活纯洁的生命。中学老师作为国学教育的践行者,首先要提高思想认知水平,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充分了解到国学教育和其他学科具有同等地位,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同时也要认识到传承和弘扬国学知识是一项荣耀且神圣的使命。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的国学知识面要广泛,积极主动地扩宽知识结构,树立一定的国学知识体系,不仅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方案,踏实落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国学的魅力,还要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在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3、增设国学相关的活动课程

开展基本国学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单纯的国学知识讲解会让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感到枯燥乏味,国学教育也需要建立相关的知识系统来辅助教学。文化经典的诵读是国学教育的良策之一。中国的汉语言讲究意蕴美,文章平仄有致,朗朗上口,并且调动多种感官,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于意境中去。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引发兴趣之路至关重要,以艺术的形式加以引导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一难题,每日的诵读课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另外,增设艺术欣赏课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教师四周挂满经典的书画作品,课余时间为学生展示古琴和古筝等经典音乐,艺术欣赏不仅仅局限于对国学的品读与交流,也可以学习一些实践技能,如剪纸,刺绣等手工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潜心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使他们沐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阳光下,有利于良好文化道德修养的形成。

4、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国学知识

国学教育不仅仅要依靠平时对学生的授课,更需要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渗透。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实行教育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文娱活动的风向标,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如学校可开展古典名著阅读活动或举行专家学者国学知识讲座,对此进行各种探讨与发言。现如今网络盛行,无疑也为国学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供学生探讨国学知识的校园网站,在这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拘于形式,使思维得到最大的发散,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学,与之产生共鸣。此外,学校还可以定制一些古典词句或名人事迹挂于楼道或教室中,充分利用每一份空间来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良好文化的熏陶下,让国学的魅力深入人心。

三、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瑰宝,其魅力如同珍藏多年的老酒,香远四溢,而国学教育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其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高中生,更要积极学习国学知识,明确历史使命,让国学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第5篇

国学教育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学”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就整体来说,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书面文化,另一方面则又在日常行为和社会道德方面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国学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家的学校系统中对于国学的淡视。乃至于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理轻文”的特点,对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首先,我想说,国学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乃至于社会思想保持独立性、先进性,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的。所以国学教育官方化,国学教育低龄化是一个大的方向。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育机制里重要的一环,真正把国学教育放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国学教育的官方化

提起国学教育,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大都是一些私立的补习学校的国学文化课程。我认为开展国学教育首要的是应该将国学教育官方化,明确地将国学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开设相关的课程、围绕国学修订教材等等,把传统文化当成小学教育的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对学生行为素养和文学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学体系中对国学的淡视。这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国学陌生,错失了培养对国学兴趣的大好机会。

学之道是学习,教之道是教育;“四法”是指学法、习法、教法、育法,学法使人增长知识,习法使人掌握知识,教法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成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载体。

将国学教育作为社会的官方教育内容,能从本质上有效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可以提升国民道德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和智力等,一生受益无穷。

二、国学教育的平常化

有人说,国学经典没有列入考试,怕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确保落地生根。然而,学习国学经典万不可用考试来检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学习经典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训练。

一旦将国学教育列入考试范围,国学就面对着被格式化的尴尬局面。国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学问。拘泥于试题,也就违背了国学教育的初衷。推动国学教育不应当将其再度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迂腐学科,重视国学教育和将国学教育过于严肃对待是不同的。国学教育应当普通化、平常化,成为一种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学科,而不是成为了又一门充满了压力的学科。

三、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仅仅属于中国。国学具有着与时俱进的r代精神,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出她独有的魅力。国学教育想要得到真正的普及推广,也需要将其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国学关系最为亲密的应该是语文学科。因此,国学教育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增加更大的比重,在课后的知识拓展里增添更多有趣味的国学小故事。

而其他学科完全也可以和国学教育进行穿插性的教学。比如体育,完全可以将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六艺内容穿课余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国学也能够和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无论是数学中“鸡兔同笼”等中国传统的数学问题,还是语文学科中丰富的国学经典作品,都能够起到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第6篇

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国学铸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的精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价值普适化的基本态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和深化国学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许多高校设置了国学课程,中学教材增加了国学经典内容。在“国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下,一些幼儿园将传统蒙学纳入幼儿学前教育之中。肩负着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重任的幼儿师专院校,亦设置了“国学经典诵读”等国学教育课程。基于此,作为国学文化传播者的国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国学课程教学中提高幼专生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思想道德修养、国学文化底蕴和学前专业技能的优秀幼儿教师。

一、科学整合学习资源

国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从广义上说,是由文学、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农学,伦理学、宗教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组成的学科群。所以开展幼专国学教育,必须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和学生主体个性化特点,科学整合学习资源,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应的学习。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类。

1、蒙学类。指古代传统蒙学读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朱子治家格言》、《孝经》、《诫子书》、《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2、经典类。指先秦时期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著述。主要学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中的《诗经》和《礼记》,诸子中的老子《道德经》、庄子散文和《孙子兵法》等。

3、通识类。指古代诗词散文小说名篇。如唐诗、宋词、文言文名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以此由浅入深,由简及繁,点面结合,融会贯通,既满足学前教育职业需求,又拓宽学生传统文化视野,使其不断增强国学底蕴。

二、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幼儿师专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偏低,文化基础薄弱,造成学习国学存在困难,因而对其缺乏浓厚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体现,都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凸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客观认识幼专生的差异性,重视其主体性,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开发潜能,使其对学习国学逐步达到“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

1、以职业之需求激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人们如果对某事物或某活动感到需要,其就会热衷于接触此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此项活动,并保持持久的探索热情。因此,教师可从幼专生未来职业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对未来从事幼儿国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幼专生只有积淀国学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够承担起幼儿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重责。

2、以激励性评价激趣。中国古代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激励学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中,面对文化素质不高的幼专生,教师给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热爱学生的情感、鼓励性的语言和恰当的教育方式,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国学水平,内化人格品质,促进终身发展,让国学教育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三、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育活动。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学方法多样化。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够全面促进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基础和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学习国学语言知识为主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欣赏活动为主时,采用陶冶法、情境教学等;以引导探究为主时,采用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诵读训练丰富化。诵读经典是传统而高效的方法之一。《说文》曰:“读,诵书也”,又曰:“临文为诵”。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曰:凡读书,“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除采用常用的范读法、轮读法、接读法、领读法,分组读、对话读、自由读、交互读等方式外,还可以配乐读,甚至于配乐吟唱。音乐是人们用心灵沟通的语言,把传统的文化知识融入到音乐当中,会深深地根植在人的心灵深处。在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丰富国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欣赏品位,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感,在诵古文、唱古诗的优美旋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文采和蕴含的内涵。

3、考试形式综合化。要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单一化形式,采取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背诵、默写经典名句的“死知识”与写心得、谈体会的“活内容”相结合;检测国学知识掌握,进行书面或口头答题与考核国学知识运用,模拟幼儿国学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学习发挥出真正的功效,促进学生国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7篇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高职院校;意义;途径

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作为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只有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国学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学及国学教育

国学是通过国学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国学的巨大历史作用是通过国学教育培养人才发挥出来的。国学教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使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前的两千多年时间内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学教育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二、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五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早已形成了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激励人、教育人的精神财富。“由于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故儒家文化尤其值得我们珍视。”国学尤其是儒家文化中体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标准、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抱负,可以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待人、处世的指导。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正处于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转变期,他们需要为进入社会而储备人生修养和道德标准,这些知识将会成为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行为指南,成为评判社会和他人行为的标尺。用这些积极的人生观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第二,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把“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首要标准。

第三,有助于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国学典籍中,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它对外展示了历代先拳的爱国之情,对内则能团结和聚集仁人志士。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名言代代传颂,这些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精神境界,透露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曾在历史关键时刻起过激励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根基,也必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第四,有助于培养并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当代高职大学生生活在复杂的人文社会环境中,不但要掌握娴熟的技术技能,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国学经典中就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技巧的精辟论述。

三、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途径

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众多途径中,开展国学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开设国学课程,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发挥教学渗透作用

课程教学既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又是开发与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要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方面通过开设国学课程并将“四书五经”和古代经典名篇等优秀读物作为德育读本,在对学生解读经典的过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加强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程中挖掘体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依据学生专业课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将国学知识渗透其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达到教学效果。

2.设立“国学大讲堂”,邀请校内外国学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为了指导和培训国学师资队伍和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学校可以开设“国学大讲堂”,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导读和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凝就大学文化气质是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深层追求,为此,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类高品质的国学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举办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或者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经典价值,提升人文素养。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我国传统的国学也应该通过这种新的渠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展示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首先,学校应为国学教育提供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学网站,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传播,并定期对网络进行维护和更新。其次,学校还应该建立网上课堂进行网上教学,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阅读经典,交流心得。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以竞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传播中华美德。

第8篇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是古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身为炎黄子孙、孔孟传人,“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小学课堂开展国学教育,旨在通过国学经典传承教育实践的研究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通过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内化做人的信念。就目前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国内不少教学机构都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但国学依然没有完全编入正统的学校教育的内容,而是以较为单一的形式在私人教育机构开展较多,教学内容和思想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模式。如何把国学的精髓、传统道德、历史智慧与当下的课堂教育相结合,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国学教育待提高――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情分析,小学生思想活跃,乐于表现,活泼好动,因此在小学国学教育中需要教师针对其特点进行“故事法”授课,从而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形象生动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不断启发、点拨,以顺利达到国学教育的预期目标。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小学国学教育虽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班型过大,导致国学教育开展效率过低。古代蒙学课堂人数较少,有利于“先生”与所有学生进行交流并频繁抽查,达到逐一过关。而现在小学班型一般在五十人左右,不利于国学的深入普及。其次,国学教材阶段性不明显,导致教学内容层次不清。据了解,现在小学生使用的国学教材一般是教师直接从古代蒙学教材中选取篇目,具有随意性。再次,教学方式单调,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教师国学素养的差异也影响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效率。

二、欲成其事唯善道,国学教育需妙招――加强小学生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编写适于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教材

小学生国学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选材要科学。小学国学教材编写者应充分了解当下小学生兴趣爱好,在熟读经典国学篇目的基础上筛选出故事性较强并能够将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篇目纳入教材。其次,分类应合理。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篇目进行科学归类,例如分为启智篇、育德篇、尚美篇等。最后,编写要有梯度,应针对学生心理接受情况以及知识认知水平分年级编写教材。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从学情分析,小学生思想活跃,乐于表现,活泼好动。教师针对其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情境设置法、小组探究法、经典诵读法、游戏活动等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增广贤文》中提到“乌鸦反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假设自己在动物世界的情境里,想象面前有一只乌鸦,它是怎样被妈妈喂养的呢?等它长大了,又是怎样喂养妈妈的呢?充分发挥小学生想象能力,既可以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又可以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智慧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要拥有教学智慧,传授国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小学生将国学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三、潜移默化见功效,德智美育效果好――国学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塑造学生品格

塑造学生品格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国学教材《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篇目中含有大量的育德篇章,通过指导小学生诵读这类篇目能够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孝顺”、“谦虚”、“善良”等高尚品质。

(二)丰富学生内涵

国学教材中如《增广贤文》、《千字文》等经典篇目不但涵盖了文学、历史知识,同时对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所涉及,因此小学国学教育对丰富小学生文化内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审美趣味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国学教育篇目中加入《诗经》、《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真正起到小学教育中的美育作用。

在国学教育被国家重视并且已经起步的今天,从初等教育开始重视国学教育,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素质。对社会而言,加强国学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注重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国学教育可以在社会中建立起道德准则,使得这一准则深入人心,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个人而言,加强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德,提高学问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为以后的人生提供智慧的启迪。

总而言之,小学国学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真正使小学国学教育成为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新”内容。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7.

[2]朱殿庆.中国古代蒙学文本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像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校园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情况。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考研、考证或者出国留学等,虽然也在不断地学习,但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茫然。很多学生学习是随波逐流的学习,看见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己也在学习,自身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崇尚功利主义,根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其次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末尾是纯真爱情以及国家强盛,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普遍转向了金钱、物质和权力等方面,而对于国家的强盛以及爱情则缺乏信任的态度。

第二,荣辱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荣辱观念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评判的标准,当代的大学生受网络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并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像考试作弊、生活懒散、我行我素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心理素质的降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大多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社会磨砺经验,也缺乏相关的心理调试以及心理调理能力,在社会中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极端心理现象,像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问题的一个体现。

第三,大学生普遍迷恋网络,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与社会接触的速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但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能力,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双面影响。当前大学生接触的社会信息主要来自网络,网络的复杂性影响本来就很少接触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往往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的生活状态。

二、国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国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社会中接人待物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以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弟子规》中讲“父母教,须敬听”,教导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父母的话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大趋势,但我们也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导。另外当今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学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得来信息,但网络上内容复杂,学生不容易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真伪,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国学通过基本经典故事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判断评价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国学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爱护朋友、懂礼仪的习惯,提升学生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

第二,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以及国家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国学内容中很多关于国家历史的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国学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国家历史,通过历史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在感慨国家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容易,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

第三,国学教育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拓宽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扩展学生接受文化内容的范围,国学的教育就可以部分满足这个要求。国学的知识内容,都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成果,有着浓厚文化蕴感。对国学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研究经典书籍,通过书籍的研究开展中华文化经典传承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更有利于高校建设。

第四,国学教育也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辅助手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国学当中的部分内容,像《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就与学校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致,而且当中的内容大多是三字一句,更方便学生记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当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基本上是依赖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国学知识教育的传授,辅之以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提供了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平台,但同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一,国学的教育实践不应为学习知识而学习,国学的教育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学的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一定要紧紧结合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学教育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深刻考虑国学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让国学的教育能够深深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通过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也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当前的国学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重技术、轻道理的倾向,这不符合国学教育的最本初的意义。诚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技术适应能力,但只重视技术的发展,忽视道德层面的教育却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国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不能起到国学应有的教育意义的,而且这样的国学教育也是肤浅的,不具备教育的可持续性。

第三,国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教育实行系统性地跟进,教课形式也应当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等形式为主。但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在经典阅读方面以及文化遗产参观等方面都受到资源方面的限制,国学要求的教育资源与现实中的实际不符合,对于国学教育知识,学习者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实现主动地。自觉地接触国学知识。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的途径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都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模式,思维模式中有叛逆的部分存在,国学教育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通过融合促进国学教育的实现。

第一,坚持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式。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上,坚持深入挖掘文化的深层次理论,注重发觉文章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内容与大

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坚持社会实践,深入贯彻国学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密切,人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量也在加大,同样学生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通过聘请专业的国学讲师来讲解国学内容,通过专业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单位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第三,在国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关怀。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话,国学毕竟是一门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科目,而且国学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宜照本宣科,要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学校在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也要以专业的教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互补。

第四,国学教育的实现还应注重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接触知识方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国学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明显的较高要求。在思想教育建设中,国学的教育也要积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以案例的研究带动思想政治建设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最终实现国学的教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建设。

总体而言,国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并且国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进行,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但同时国学的教育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都能体会到国学的魅力,通过国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J].学理论,2010(10).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6-02

一、引言

何为“国学”?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国学”尚未做出确切统一的界定。广义上普遍认为“国学”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之说(以儒学为主流)、文学、艺术、科学、史学等多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国学热”兴起,小学生成为“国学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国学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年龄阶段,另一方面学习国学对小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如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品性;开发智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继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以小学生为调查主体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市区、城郊、农村小学生的“国学热”调查及对比。为了详细了解杭州市小学生“国学热”具体状况,我们分别从杭州市区、城郊和农村三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有所差异的地区选取了6所小学,以该6所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对比中我们获得了不少重要信息。首先,杭州市有大于80%的小学生听说过“国学”,但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义,缺乏对国学的正确认识。虽然国学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较强,普及较高,但存在城乡差异。在调查中,70%的市区小学生,67.5%的城郊小学生和62.5%的农村小学生表示愿意学习国学,因此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低于市区和城郊。究其原因,农村国学教育建设与市区和城郊的有所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

2.学习国学的途径。小学生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国学?我们发现在学习古诗词等文学类上,三个地区的小学生都以自学为主,课堂老师教学略高于家长教学和课外补习班。对于学习艺术类,学生都以学校活动和课外兴趣班为主。学校成了学生学习国学的主要场所。从学生反映来看,课堂学习是主要途径。

3.不同方面的国学受欢迎程度比较。我们所调查研究的“国学热”中的“国学”是按照一般广义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选取了经典诵读、古典艺术、民间风俗文化和中国古代历史四个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内容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民间风俗文化最受小学生欢迎,其次是古典艺术和中国古代历史,经典诵读则比较冷门。(见表1)

4.国学与其他文化受欢迎程度比较。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把《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论语》、《名侦探柯南》、《三国演义》、《成语故事》、《泡沫之夏》、《十万个为什么》这8本书按兴趣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这8本书的类型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故事、外国寓言、当下热门动漫、当代科普知识书籍、当代青春言情小说等。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把《论语》排在了最后,《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也是被大部分学生排在后四位。由此可见虽然近几年来国学在小学生及其教育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其它某些通俗文化相比,还是明显处在弱势,尤其是国学中的经典文学,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不易理解。

三、以家长为调查主体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长对国学教育所持态度调查:

表2的数据反映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应该加强孩子对国学的学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还是有部分家长坚持如果学校要考试才有必要学国学。在对家长的即时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的知识已经够了,不想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2.家长对国学传授途径的选择。家长基本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课堂传授的途径学习国学知识,可靠又经济。电视节目和课外辅导班也是家长较为支持的学习途径。由于家长自身对国学认知有限,很少有家长选择家庭教育。而网络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信息传播途径却并不被家长们看好。大部分家长表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差,网

络上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误导。

杭州市虽设有“童学馆”、“杭州西湖国学馆”等机构,但家长对其了解不多。更多的家长则表示“找不到可靠的国学教育机构”。

四、结语

第11篇

本文所探讨的国学等同于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的“大国学”概念,它“既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二、以国学为纲构建财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一)切合财经学校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地域可能很偏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其生存所必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因此,学校的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能否以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给每位学子醍醐灌顶,能否给每位学子留下一块文化的印记,利用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开启学生的“心灯”—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从而促进每位学子的可持续发展,切合财经学校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与职责

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认真传承。学校的自身建设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财经类院校,其培养目标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具备生存的基本技能,学校也具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学生贡献智慧的义务与职责。

(三)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柔性”相得益彰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学校各项工作之根本,而合理有效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则是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灵魂”。同时,制度的“刚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一些强制的因素,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而文化的“柔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的学生的意识,是从思想上的深层次作用,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当然,作用也更大。

三、以国学为纲构建财校校园文化的方法

国学博大精深,校园文化的构建活动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为此,本文探讨“三维一体“的系统方法,构建以国学为纲的财校校园文化。“三维一体“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在于将构建活动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时间和逻辑。知识维度的确立,主要是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理解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的量的反映;时间维度的确定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安排;逻辑维度主要整合不同阶段校园文化所带来的杠杆效应。具体思路如下:

(一)知识维度的确立

国学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们主要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依据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综合了解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基础上,编写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喜爱、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国学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初步设想是:以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导思想,基本的国学常识可以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主要思想作为切入点,编写相关校本读本,通过诵读、讲解、记忆等方式,从源头上引导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效用,国学基本知识作为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应该是不可缺少的。尔后逐渐深入到思想层面,如:《论语》孔子所阐述的“生无所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成就一件事情,一定要满足“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曹刿论战》所展示的做事的坚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思想都将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唤醒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我们提倡以国学为纲创建财校校园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杠杆效应,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内在需要为着力点,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国学知识学习就是发挥其最大效应的支点。(二)时间维度的确立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同时,作为职业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而且也要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知识维度的内容,以时间维度确立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甚至到每个月我们应该综合实施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合理有序地实施,以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三)逻辑维度的确立

第12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古诗文阅读;积极作用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内容都占据半壁江山而不止。古诗文是母语长河的源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特别是现在“一点四面”在高考育人功能方面的深化,使得古诗文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可撼动。可以说,古诗文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宏观方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微观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不可否认,进入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于陌生。学生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知识基础,面对费解如天书一般的古诗文阅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对学生古诗文阅读心理的研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出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国学经典的知识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底蕴,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基础。国学经典的长期诵读既增强了语感,又能提供孜孜不息的能力源泉。

我们应该明确,“古诗文阅读”这个概念是基于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在内的共35分的考试内容的总体提法。它所占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几次与作文。那么怎么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谈谈国学经典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之于文言文――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个教师和考生都知道2015年试卷中开始出现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很正常地明确了文学文化常识的“合法地位”。面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大量背诵,而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国学知识讲座中提到的“弄璋”之喜,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在文言文翻译中,把它理解成一个家庭喜得贵子,随便也能积累到,“弄瓦”之喜指的是生了个女儿的喜事。文学文化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很接地气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况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另外,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篇目,其中语言形式,停顿规律,常用虚词的位置等会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感,这样语感很好地应用到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断句部分。断句固然有规律,但是,规律如果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所得,效果一定更好。

二、国学经典之于古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情

国学经典无论是《论语》的智慧,还是《菜根谭》的豁达,抑或《道德经》的博大等等,其中无不蕴含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思想。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知人论世”。只有知道了古人的思想轨迹,我们就不难理解《锦瑟》中李商隐的生命的纠结和痛苦。也更能理解李白和杜甫同是诗歌的先贤,同时有济世为民的追求,李白能洒脱如道家的无为,而杜甫却苦寒交迫,生活潦倒。

另外,国学经典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诗,其或句子错落,或语言整齐,或典故生动,或故事丰富,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教材,我们可以因信手拈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t殆”,这可以让学生自然接受了很严格的平仄的规律。也可以因牢记《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明确了如何潇洒大度的过一生。

三、国学经典之于名句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学很丰富,国学经典很集中地出现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学习经典本身,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下句,现在的考查也是理解性的默写,所以,有了国学经典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把握古人的文化思维,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去体会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不至于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国学经典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灵活生动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活动主要形式是”我解名言”,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庄子》等,这其中有许多名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找出对自己影响大,感悟深的句子,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先把名言写在黑板上,演讲者先解释名言的大意,然后讲解名言的适用场景和自己对名言的解读。积极进取的儒家,洒脱无为的道家,与世无争的佛学,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来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而且进行了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教育

2.形式多样的假期阅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提倡学生假期阅读《古文观止》,这不仅仅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深入探究,也是学生们培养对文言文的认知度,让枯燥的文言文成为“陌生的熟悉人”。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成效,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能互补缺漏,交流能增长智慧,交流也能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的投身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3.妙趣横生的竞赛活动

有竞争才有压力,为了推进国学经典与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精心编排了一些试题,既体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结合国学知识中的经典。一是精心搜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成语,如,破釜沉舟、东施效颦、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共挽鹿车等成语,然后组织了一场成语大赛,效果特别好。二是,教师可以精心筹备古诗文默写大赛,大赛可分为几个阶段初赛和决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雅俗共赏的讲座辅导

结合学校培养自主招生人才的需要,我举办了国学知识讲座,把国学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到少年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加深国学经典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