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

时间:2023-05-30 10:56:08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

第1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知识资源服务方式借阅图书积极主动传播知识

中图分类号: TB825 文献标识码: A

当代社会是信息带动政治、经济、科研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信息和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传统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诸如共享性、信息更新快、检索功能强大等多种优越性。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主要途径的图书资料馆,用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已显得非常被动和低效,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急切需求。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开发、传播知识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充分并快速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已成为新时期图书资料馆加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追求高效优质服务效果的最高目标。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最鲜明的目的性 :为各行各业读者现实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服务。实践证明,它所提供的知识经过读者的开发、利用完全可以顺利达到其服务目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及其传播的知识的特点说明:在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纵视大量长期沉淀的知识并激发其 “古为今用”的生命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是人类从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三大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结晶和升华。在一般情况下,三大实践的知识积累越多,人类文明的程度就越高。如同其它的生命物质一样,知识也有它发挥作用的 “季节性”和周期性。历史上的许多知识在彼时彼地发挥作用后,有可能在一定的时空里被隐去,以至挟裹在故纸堆中长期 “冬眠”。 “冬眠”的生命一到春天就会振奋起来,成为春天最有活力的一种因素。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把各种长期沉淀的图书资料变成活跃的 “历史证据”以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在国际方面,挖掘一个长期 “冬眠”的历史文件可以很快解决某些国家相互毫不退让的争端。在历史方面,在故纸或地下文物中发现一条沉淀了很久很久的记载可以纠正人们某种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在科学技术方面,启开了被泥土封闭深埋的某个实验可以使现代还在摸索的某项技术茅塞顿开,大受启迪。在思想认识方面,找到历史上的某个经验或教训可以使人的头脑豁然开朗,得到宝贵的借鉴。这里所说的 “挖掘”、 “发现 ”、“启开”、 “找到”等都是人们各 自为战、大海捞针,耗时费力,速度慢,效力低,与时展的迅猛速度不相适应。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则能尽可能地把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贯穿一线,让它们在各自的时间空间傲然矗立,熠熠发光,充分显示其历史地位 ,也彰显其对于未来发展的积极贡献,激发其“古为今用”生命活力。

任何科研创新都必须对相关文献作出充分的研究,通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人们可以更为快捷的找到着手研究的相关文献。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认真吸取 “值得注意”的 “历史经验”以为当今的现代化服务。

二、横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以开拓读者的广阔视野

大干世界,思维多元,姿态万千。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各种图书资料馆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大干世界及其知识的某些状态。但某一个图书资料馆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点,这种狭窄的视角难以对整个世界知识作扫描。要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个方面丰富而复杂的知识,就应该打破各自为馆的拘囿局面 ,尽可能地联合多家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图书资料馆对其资源共同开发、共同享受。过去有的省市高校图书馆发放过通用图书借阅卡,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读者查找稀缺资料难的问题。但它毕竟是比较原始的落后方法,耗费时间多,效率低下,注定它会自然停止。“资源共同开发、共同享受”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只有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才能承担。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即电子信息系统把各个图书资料馆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各种不同学科的图书资料知识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现代信息。还可以把世界随时随地出现的最新知识及时收集整理成 “动态信息”并与图书资料信息系统连为一体,扩大其系统的容量,增强其系统的鲜活生命力。这样一种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网罗、统揽了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形态的知识。读者面对这个信息网罗系统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可以宏观大干世界丰富多彩、干变万化的知识形态,可以包罗万象于胸中。因而可以说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在帮助读者增强统揽全局的意识、启迪创造性思维等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高瞻最新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而引领读者站在科技发展的最高点位

纵向 (历史)的和横向 (现实世界)的知识错综复杂、多种多样、变幻莫测。这些知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层次的。从知识结构上,可分为高层、中层、低层;从作用上,可分为巨大的、一般的、暂时无用的;从紧急程度上,可分为急需的、待用的、暂缓的,等等。实践证明,某些知识只有在特定时空和特定事件中才能发挥作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证明,无论何时何地何事,起决定作用的总是那些在某个领域站得最高、发挥作用最大的知识。如何发现这些知识?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望远镜的作用。它可以站到社会发展的最高点位高瞻远瞩,视通古往今来,纵览五湖四海,准确发现在某个领域出现的最新的、使用价值最大的知识。人类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知识,特别是人类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都是在占有大量最新而有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或改革而发展起来的。这种 “占有大量最新而有用知识”是无法用传统手工操作方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创新,就是帮助读者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仅源于读者对大量丰富知识的掌握、理解、消化,更源于他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孕育、萌发、结晶和升华。大量成功者的创造思维都是被某个领域占据最高点位的新思维燃烧起来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向读者展示占据点位最高的知识,因而它可以引领读者站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位以进行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赵映诚秘书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65

第2篇

关 键 词:敦煌壁画艺术 造型 色彩 教育思想

敦煌是西部人的梦想,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区25公里。据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前698年)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前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从那时起莫高窟营建的历史也就开始了,并不间断地开凿一直延续到元代。莫高窟保存至今有洞窟的崖面全长1700余米,依照洞窟分布情况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长1000余米,北区长700余米,原已编号的492个洞窟中,除第461至465窟分布在北区外,其余洞窟均开凿于南区。在这些已编号的洞窟中,至今仍保存着绚丽多彩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中许多壁画虽经千百年的漫长岁月却依然满壁生辉、光彩照人。此外,还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栩栩如生的塑像2415身,如果用莫高窟现存壁画、塑像布置成高度为1米的画廊,其画廊可延绵长达45公里。它是当今世界上诸多石窟中连续开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地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它的历史价值、传统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将值得我们世代研究。关于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我们还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妥切的结论。但是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能进一步充实我国的绘画历史,其艺术价值的精妙之处用之于自己绘画创作中,也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能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美术工作者有必要继续重温敦煌壁画,研究敦煌壁画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教育思想等一系列的问题,与今天的国画发展相对照、相融合,以创造出中国绘画更灿烂的明天。

一、敦煌壁画传神写照的造型艺术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世界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另外,大千世界还包括了万亿小千世界,这些小千世界从一刹着手,表现从微观到宏观,从瞬间到永恒,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试想在当时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相对滞后的时代中,广大艺术家和劳动人民通过坚韧不屈的敦煌精神,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开凿石窟,在油灯下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形象,力求以最美妙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把最淳朴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和后人,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成了绘画史上的不朽篇章。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敦煌壁画也离不开造型这一艺术手段。敦煌壁画所经历的朝代久远,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所表现的形象众多,使我们无法真正想象出在当时条件下,他们是怎样刻画那些形象的,画中的一山、一木、一草、一鸟、一兽、一人物形象等是通过写生,还是默写,以及何种手段刻画?有何艺术价值?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笔者就以第296窟中壁画上所描绘的形象来分析以上问题。

296窟兴建于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间),该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坐西向东,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前窟残存少部分。前窟及甬道壁画为五代重修时所画。此窟是莫高窟艺术由西域风格转为中原风格的代表窟,整个壁画绘制精美,结构严谨,构思极具匠心。画工将现实素材加入佛教图式的意愿仍被抑制,壁画形象大多以粗犷、概念化为特征,画面因此体现出强烈的装饰效果。296窟顶藻井边饰纹样中的飞禽走兽,既成图案装饰又不乏其生动活泼,猴子的造型生动准确,佛龛的造型简单,团块性强,在统一中求变化,装饰性极强。孔雀造型优雅自然,又富于变化,整个图案变化有序,排列整齐,方圆兼备,疏密有致,其造型之美妙不可言。窟顶北披西段,比丘尼故事中的人物动态变化多端、动物造型优美,房屋线条刚劲有力,有一定的透视效果,山、石、树木变化也很丰富,但很概括。顶南坡东段善友太子入海故事,绘画的人物夸张有度,坐骑刻画精制入微。窟顶北坡飞天,造型优美、线条飘逸、动感极强。窟顶北坡东段福田经变中,盖寺庙和盖厕所情景中的人物半裸,刻画简练、雅拙。西壁龛内南侧下方,鹿头梵志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写意而成,用笔泼辣纯熟,情感炽热高涨,从头到脚一挥而就,没有任何修饰和做作,可与当今现代派艺术相媲美。

可以说,敦煌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家多年积累经验所得。所有形象的刻画均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们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形象与艺术家的情感和艺术创造有机的结合,和谐统一、妙趣横生。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表达、超现实的表现方法、非凡的创造能力、造型的具象与抽象的巧妙结合,非常有利于我们当今从艺者观摩、思考与借鉴。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服装文化和古代建筑的宝贵资料。

二、敦煌壁画随情赋彩的色彩艺术

敦煌曾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也曾是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这个地方拥有着众多充满色彩与韵律的象征符号,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历经数千年的历史,仍然光彩夺目,它所表现的个体形象和整体色调都很优美,这不但归功于当时的艺术家们所研制、选用的材料,而且艺术家们用以情赋彩的手法,加强了自己作品的诗意化、情感化、现代化和意象化,使之随时观摩敦煌壁画均有百看不厌之感。现就以第61窟中的壁画为例,可作一些粗略的讨论。第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它是五代曹元忠夫妇开凿的,甬道于元代重绘。五代的石窟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塑像和壁画内容丰富,布局严谨,经变画情节增多,故事画再度兴起,画面上有许多社会生活场面。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主室覆斗形顶,顶中央饰团龙莲花井心,四坡画千佛,窟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西壁详细描绘了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盛况,南、北两壁共画10铺经变画;东壁画维摩诘经变,东壁和南、北壁东侧下部画曹氏家族供养人49身、供养比丘尼3身;南北两壁西侧和西壁下部屏风画共33扇,画佛传故事。这是莫高窟晚期艺术中最详细的佛传图。61窟规模大,形制典型,内容丰富,壁画保存好,艺术水平高,其中内容完备。巨型的五台山全景图、联屏佛传故事画、字迹清晰和数量众多的榜题和曹氏眷属等身像,都是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61窟室藻井图案——团龙莲花藻井,刻画精细至微,以石绿、赭石、白三色为主色,加黑、黄、朱红等色相间描绘,整个画面呈绿色主调,色彩丰富而和谐、高雅,人物面部色彩变化多端,但均统一入调,使整个画面气势宏大,有巧夺天工之妙。甬道南壁的炽盛光佛画,整幅以冷调完成,以石绿、石青、白三色相间,色彩稳重而协调;人物的面部和衣服多以红褐着色,节奏感强烈而不落入俗套;下半部以黄灰色虚画营创画面气氛,产生了色彩的虚实透视功能;战车上的色彩描绘极其丰富,可与印象派油画色彩相媲美。纵观整个画面用色,跌宕起伏,极富音乐色彩。东壁北侧女供养人以暖调呈现,红、黄、黑三色相间,古朴、厚重、大方,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北壁侧面不空绢索观音,用色丰富,冷暖相间,对比强烈,给人以激情奔放之感。南壁弥勒经变画,形象众多而繁杂,用红、绿相配,既有强烈对比,又有协调之感,是补色相配而不俗的典范之作。

莫高窟的所有壁画均完成于黑暗的石窟内,所有形象的赋彩都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但艺术家们通过高超的绘画技艺,使所绘形象栩栩如生,色调统一、协调,令人感叹不已。仅从敦煌壁的施色中,我们可以进行以点代面的思考,画家没在自然光下作画,而在昏暗的油灯下着色,没有自然的描写,都是艺术家胸有成竹的体现,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刻画精细,色调和谐统一。六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要“随类赋彩”,讲的是着色时客观地反映事物,是对物象表面之色的描绘。笔者则以为创造敦煌壁画的艺术家们用色是“气韵生动”“随情赋彩”,在使用材料上充分强调发挥自己的意识、情感和想象,以饱满的激情,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把自己的情感色彩挥洒在昏暗的石窟之中,使石窟永放光彩。

三、敦煌壁画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但敦煌壁画中的众多经变画,传达了人心向善的教育思想,壁画不仅能从艺术上给人以视觉感受,而且要使观画人能品读出其中的教育哲理。敦煌壁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敦煌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是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它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例如,第98窟中的《摩河萨捶以身施虎品》描述了摩河萨捶太子与二兄长外出游玩,归途中见母虎和七只小虎饥饿不堪,母虎要给幼虎充饥。摩河萨捶以身拯救饿虎,于是他横卧虎旁,但虎已无力食他,他在山崖上刺破喉咙,坠崖投身虎旁,饿虎饮吸鲜血恢复体力,取食萨捶。二兄长收拾遗骸,起塔供养。如《恒伽达品》《善事人海品》等等,都表达了教育众人从善的思想,为维护社会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绘画的内容和思想主题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不但要使观众赏心悦目,而且要起到一定教育作用。以积极、健康、向上为主题的艺术品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主流,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把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融合于艺术作品之中,在观众品读艺术作品时不但能给予一定的艺术熏陶,而且要能给予教育的感染。当然,艺术不等于教科书,但笔者认为,纯粹的无思想的艺术品,绝不能称之为上品。一件艺术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如果不能更多地净化观众的心灵的话,那至少要留给观众一个良好的心境。在这一方面上敦煌壁画的艺术创作做得相当优秀。敦煌壁画描写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充分体现着“与人为善”的教育思想。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可见古代艺术家,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独具匠心,融艺术与教育为一体,留辉煌于后世。

人类的敦煌,人类要了解,文明要延续。它很神秘,很令人向往,值得我们从各个领域的不同专业、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去研究它,以便更早地、更全面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把它的辉煌完全展现给人类,供世人研究、品读、借鉴,促使社会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我们广大从艺者更要以敦煌艺术为契机,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早日创造出当代艺术的辉煌,共同缔造我国艺坛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3篇

A proper use of color in sculpture will enrich the sculptor's expressive language. For example, great masters as Picasso and Calder frequently use colors in their works. The use of color adds new vigor and characteristics to their sculptures, and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m to be fit for the modern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 use of color can represent Zeitgeist. It provides the audience with abundant visual impacts and emotional evocation.

在自然界中,物体除了具备形体之外,还具有丰富美丽动人的色彩。在人类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中,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色彩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步。人类对石头雕凿和对色彩描绘是同步进行的,雕塑和绘画艺术的产生,亦可视为人类这一行为的结果。

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界的色彩敏感程度超过了对物体形态的把握。物体本身多具有色彩,经过加工处理后,又会以不同的色泽显现,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自然本色。石头因石质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如花岗岩、黑玉等。

相比之下,色彩比物体形态更容易让人接受,倘若地球是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其景状可想而知是多么可怕和冷酷。可以说因色彩而使世界充满了情感的变化。白色的细腻、纯洁,灰色的坚实、幽默,黑色的深沉、冷静,都体现出人类内在的情绪,不同的材质及色彩赋予雕塑感人至深的力量和魅力。

回顾历史,世界各国在雕塑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在雕塑的运用上也与雕塑同步发展。用中国画的“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就可概括。早在希腊、罗马时期,雕塑都根据人们不同的肤色和衣着进行上彩着装,为的是更真实的体现对象。在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彩塑中,都有对人物的肌肤、衣着进行写实逼真的描绘,古今中外这种雕塑与彩绘共存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青铜器以其造型奇特,纹样诡异,制作精巧而著称,经过千年的历史,自然的氧化给青铜器笼罩了一层更加神秘的气氛。一般而言,铜从纯度上可分为黄铜、红铜、青铜,经过氧化或人为加工处理,又会呈现各式各样的色彩效果。现代雕塑大师布朗西在雕塑的表现上,把形式、材质和色泽放在首要位置,赋予它独特的意义。他的作品对材料本身的美特别看重,并使之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作品《波加尼小姐》中的人物卵形的脸庞,流动的形体,以其造型单纯和抛光材料本色,揭示出人物内在的高贵气质。

木材的色泽也很丰富,细腻的乌木、典雅的黄杨木、深沉的枣木等等,都显现出色泽质朴的魅力。欧洲许多雕塑家都尝试使用不同硬度和色彩的木料,性质不同的金属(色彩)进行创作,创作出不少的优秀作品。对材料的自然色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作用,形成了现代雕塑的特征之一。

人为色彩在雕塑上的使用是现代雕塑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这种人为色彩主要区 别于传统彩塑中对客观对象色彩的真实和再现,人为色彩所包含的内容更为理性、直观、自由,强调色彩本身所呈现的情感。

在造型艺术世界中,从传统观念来看,形要比色更受到重视,那时雕塑家认为色彩是画家的事情,康德也曾说过:“形是主要的东西,从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上说是形是本质,它是趣味的基础。”那么色彩是什么呢?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则这样认为“假如形是精神的东西,那么色彩就是感情,首先要画形,然后孕育精神,往精神中导入色彩。”无疑色彩本身也有着情感多层次的表现。

无色系的黑、白、灰,总体倾向于寒意。明度几乎对寒冷的表现没有什么影响,而色的轻重则由明度来决定,色彩的纯度起不到什么作用。色的软硬感取决于色纯度。中纯度的色较为轻柔,而纯度高或纯度低则有强硬感的倾向。色彩本身表明,除了有寒暖、轻重的感觉外,还有硬与软、强与弱、明快与阴暗、热情与冷默、兴奋或沉静、华美或质朴等。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是由明度和纯度决定的,尤其是纯度对色彩的明快有较大的影响。如红、紫等暖色则为明快,黄、绿、蓝则显得阴沉,忧郁的灰紫色是暗淡混浊。在暖色系中越是倾向红色的色相,兴奋度就越强。例如,现代雕塑家野口勇设计的《红立方体》,体现了色彩在巨大而灰暗冷漠的建筑物间所到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红色的热情和兴奋给人在视觉心理上,起到了适应和弥补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这样做就好像在家里摆放几盆绿色的植物或色彩斑斓的鲜花,会给你的生活营造一种温馨与谐和气氛。

色彩在雕塑创作中合理运用会丰富雕塑家的表现语言,毕加索、考尔德等大师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经常使用色彩,使雕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个性特征,以适合现代生活环境,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以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色彩,最大限度地满足观看者的心理要求。

第4篇

关键词:标准   基本内容   途径方法   评析

    一、资源利用缘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颁布与实施,以及《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让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蓬勃生机,乘着课改的春风,为促进我校办学质量与素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校提出:以学生兴趣发展,促教育并进,让学生个性张扬,与共性交融;求学生潜能发掘,与品行辉映,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如何实现这一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以学生兴趣发展,促教育并进”,可见满足学生兴趣是最基本的出发点。美术学科是最易吸引儿童兴趣的学科,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即开发校本课程。《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资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会涉及到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又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筛选和验证,彼此也未形成联系,有些资源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必须经过认真甄别、选择和加工、改造才能使用。

    二、资源利用的选择标准

    1.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美术水平与认知能力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资源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其难易程度是否适用于该年段的学生。如在校本教材《儿童水彩画》一册中,《花儿朵朵》、《叶儿片片》其资源来源于校内的花卉、草木,非常契合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易于学生表现。因为低段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较为简单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会易于学生的接受。

    2.有利于满足学生兴趣,促进想象的发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要保持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的持久,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内容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或熟悉的、普遍感兴趣的事物,或者具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内容。如在校本教材《儿童水彩画》一册中,《美味快餐》一课的设计,其内容来自学生十分熟悉和喜爱的麦当劳、肯德基。由于学生对快餐食品的喜爱因而对食品(汉堡、薯条、可乐)的外观、味道、形状、色彩十分的了解,学生画起来乐在其中,也容易表现出来,极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

    3.有利于特定绘画表现形式

    儿童作画的工具、材料、种类可谓琳琅满目,绘画材料使用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会千差万别。由于我校校本教材定位于儿童水彩画的角度,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多考虑了易用于水彩画的表现方式。这里的水彩画是从广义层面上讲的,泛指一切用水质颜料进行表现的绘画形式,把水彩颜料、水粉颜料、丙稀颜料、国画颜料等表现的形式包括其内。如:校本教材一册中《水之舞》,主要表现水的彩色波纹与水中的彩色倒影,二册中的《霓虹闪烁》主要表现霓虹灯的色彩与造型的变化,都能很好的运用水彩画来表现。

    4.有利于就地取材

    我们生活的社区蕴涵有丰富的资源,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可以完全成为我们选择的对象,如校园文化、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等,可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特点来加以筛选,因而不必舍近求远。如:《儿童水彩画》一册中《校园巨人》、《花儿朵朵》、《叶儿片片》等内容就来源于校园的教学大楼以及校园的一花一草。《兴澳海底世界》则选材于社区南滨路上的“兴澳海底世界公园”,其丰富、新奇的海洋动物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三、资源利用的基本内容

    1.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环境的题材

第5篇

关键词:陶瓷;首饰设计;品牌化

一 陶瓷艺术的演进历史及首饰化的出现

陶器诞生是为了满足人类承载食物,水的需求。陶器在还是粘土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在人们的手中塑造成各种形状;在经过火的历练后,粘土浴火重生,变得坚硬,水火不能融。陶器的这些特性,让它能够很好的承载作为器物的功能。

随着工艺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审美需求。最初,利用矿物质的自身特性,天然颜料来为朴实的陶器增添色彩。直到瓷器的出现,陶器才华丽转生。在传统生活中,陶瓷器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初的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实用的炊具,盛具;后来发展出纯粹观赏,具有艺术性的摆件,但是这些摆件的形态也通常是杯子,花瓶,盘子,始终还是没有摆脱它最初的定型。由于陶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手中的这块平常的泥土捏成任何形状,将陶瓷作为首饰创作的材料,发展出独特的陶瓷首饰。

二 陶瓷首饰化的可能性和价值

首饰是人们随身佩戴的装饰品,主要功能是美化主体,通过饰品的价值彰显主体的价值。一直以来用作首饰的材料主要是贵金属和宝石,主要是这类材料的稀缺性,同时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美。相较而言,陶瓷材料不具有稀缺性,但是它的优势在于它的可塑性,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天然的价值,而在于人们通过加工工艺结合绘画艺术而全新创造出来的人工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价值。

陶瓷首饰所涉及的材料与制作工艺,同样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一切现有的陶瓷材料与陶瓷制作工艺都能运用到陶瓷首饰制作中;除陶瓷材料以外,为了衬托以陶瓷为主体的陶瓷首饰,常常还需要运用到其它更多的首饰材料以及首饰工艺,例如各种色泽的宝石、珍珠、玉石、贵金属、水晶、钻石等,还有相对廉价的木料、皮革、玻璃、塑料、结绳、羽毛以及各种织物等。这些材料充实并丰富了陶瓷首饰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组成,增加了陶瓷首饰的内容,为陶瓷首饰的设计制作提供了资源优势和众多的演绎形式。陶瓷首饰使用的釉料品种极其丰富,不同的釉料有着不同的色彩与质感,因而可创造出的陶瓷首饰种类也极其丰富,相对于其它首饰的表面材质,陶瓷首饰材质的这一特征这是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陶瓷首饰是由泥料进行塑造的,可塑性极强,而且塑造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可以留下手工的痕迹,融入具有个性化的元素,这也是其它首饰所不具有的较为人性化的一面;陶瓷首饰的装饰手法相对于其它首饰也具有更广的选择空间,无论是运用不同釉料进行装饰,还是各种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装饰,或者是其它装饰形式,都能令你体会到陶瓷首饰装饰的丰富性。

陶瓷和首饰的跨界合作,为首饰的世界增加了丰富性,也为陶瓷这一古老的材料找到了更好的展示这种工艺的舞台。

三 陶瓷首饰的发展思路

“陶瓷首饰”的理念是几十年前法国一位叫贝尔纳多的瓷艺师提出的。他在自己的陶瓷店面临困境、瓷质制品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提出扩展瓷制品种类的想法,并开始经营陶瓷首饰。从此,陶瓷首饰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在现阶段的中国,陶瓷首饰的发展并不理想,大部分陶瓷首饰作为粗制滥造的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出售,打着中国传统工艺和中国特色的旗子,其实缺乏创造性和艺术性;另外,有一部分独立设计师以工作室的模式经营着陶瓷设计首饰,这部分的陶瓷首饰经过设计师的巧思和细致的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主要面向小众群体。陶瓷首饰的发展还需要有影响力和市场的珠宝首饰品牌进行推动,通过推出陶瓷首饰系列设计,让陶瓷首饰进入到大众的眼中,培养陶瓷首饰的消费观念。

陶瓷首饰发展的其中一条思路就是高端化,奢侈品化。比如,在宝格丽的珠宝设计中,就有陶瓷首饰设计的身影,比如Leve 系列的手镯,有黑色款和白色款两种,创作于 1970年,由白金、钻石、陶瓷共同构成手镯的整体;还有 TRINITY 系列,以白 K 金、高科技精密陶瓷、铂金、钻石共同组合而成,这一系列的陶瓷首饰采用了全新的色彩组合,由黑色、白色及新材质,包括铺镶钻石白 K 金、铂金及黑色高科技精密陶瓷,以三环环绕的经典简洁设计诠释着现代风格,演绎着陶瓷首饰的独特魅力,传达出陶瓷首饰设计师精巧的构思。

在品牌化这方面,我们也不乏尝试。比如,进来钧窑也推出了一些首饰化的陶瓷作品。如图一,图二,但是从设计语言来看,都过于传统,没有抓住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审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奢侈品牌最主要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国外众多奢侈品牌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比如皇室专用,祖传工艺,消费者的投射心理让他们认为拥有了品牌的产品也就让自己的拥有了背后的价值。1)陶瓷工艺在我国就有着悠久历史,甚至打上了中国的标签,有朝廷专供的官窑,以及祖代流传下来的工艺。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属于中国的陶瓷首饰奢侈品牌的资源。在当今的商品化的世界,出售商品也就是出售文化;通过建立中国的陶瓷首饰奢侈品牌,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陶瓷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输出。2)陶瓷的可塑性和工艺的丰富,赋予了设计者极大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通过创作者的改造,赋予了陶瓷艺术性,相较于一般的贵金属和宝石的饰品,陶瓷饰品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格调。3)陶瓷天然的脆性在众多的珠宝材料中反而是一种稀缺。因为易碎所以更需要倍加珍惜。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陶瓷首饰的优势,借用文化和工艺的资源,在当代设计师的头脑和双手中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打造国际化的品牌,让“China”再次风靡世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交城窑;陶瓷;手工艺

中国的陶瓷文化是世界陶瓷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并且也对世界陶瓷文明和人类文明有着很深的影响。“陶瓷”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名片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种材料也带有了一定的“中国性”在它的本身。因此,我们把陶瓷材料运用到当代艺术样式中,让这种更具“中国性”的材料在当代艺术中展现它的品格。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再现它的灿烂的光芒,让世界了解并记住中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研究它。当然,做这个研究我们也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提到陶瓷,人们必然会说景德镇的陶瓷,然而我们山西在历史上也有过辉煌的陶瓷文化历史。据记载,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瓷(原始),距离今天约有4200多年。而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许多瓷窑,有大量的原始青瓷和白瓷出土于此。说明在山西当时制瓷业的兴盛和繁荣。如:交城窑、平定窑、介休窑、浑源窑、榆次窑、大同窑、怀仁窑等等大小窑址几百处,山西太原曾在北宋时期设立过官窑,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文化特征。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像交城窑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已形成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技艺作为一种物质呈现给大众,也作为一种精神启迪着我们不断去思考。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关交城窑的研究文献、历史资料记载较少而且都比较零散,有的只是一概而过,要对其有一个精细整理不断挖掘的过程。另外在当地的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当地人对交城瓷窑并不了解,有的也只是听说过而已。基于这一情况和事实,本文从交城瓷窑的历史、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策略,不断新,重建一种符合现代大众需求的新文化和新审美。

1 交城窑形成的条件

纵观陶瓷史,任何一个以做陶瓷为产业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丰富的粘土资源,便利的交通及便于烧瓷的松柴或煤炭资源等,这些无疑为当地制瓷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过去交城窑如此,现在交城瓷窑的形成也不例外。交城境内有丰富的瓷土原料、煤炭资源及富足的水源。可以说,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交城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交城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高铝粘土、一般粘土、高岭土、紫砂陶土等,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质高等特点。高铝粘土可以加工成熟料,俗名“矾石”在全县均有分布;一般粘上,又分为硬质粘土和软质粘土两类,硬质粘土以高岭土为主,可做天然熟料。

从磁窑村出土的瓷器考证,交城窑在唐代主要烧制粗白瓷以及黑釉瓷,白而微黑,多做实用器皿,品种主要有盘,碗,壶等。在走访交城窑时,据当地人说在窑口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黑釉斑点拍鼓陶瓷残片,但交城窑仍是以白瓷最为突出,也出现了很多动物形态的小陶瓷雕塑。还烧造一些白釉釉下储彩彩绘的陶瓷器物,其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似。储彩呈橘红色的特点在其他瓷区是很少见的。交城窑早在唐代时烧制出了花釉瓷。它以黑褐色为底色,在釉上随意泼洒或点染白色的彩斑犹如彩霞。给人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视觉感受。交城窑在釉料方面讲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刻釉因为此工艺特点,形成了其特有的“拙朴厚重”的艺术特色。

2 山西交城窑的传承

交城窑目前一直沿用古法制陶瓷,选用当地的土材料,交城窑从材质上看比较粗犷质朴。粗白瓷全部用化妆土,以增强瓷器的白度。化妆土是介于泥和釉之间的一种有色泥浆,它的覆盖力很强,能够把泥坯上的瑕疵、多孔、粗糙等缺陷覆盖上,改善表面的质感和效果。在当地开采煤矸石、紫木节、瓷石等陶瓷原料是交城白瓷的发展的坚实后盾。主要包括高铝粘土、一般粘土、高岭土、紫砂陶土等,开采的瓷土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质高的特点。高铝粘土可以加工成熟料,俗名“矾石”在全县均有分布。一般粘土以高岭土为主,可做天然熟料,使用也比较广泛。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内在潜能,展示陶瓷材料特有的内在质感,使材料发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工匠采土主要靠眼观定优势、手捻定其量、口尝定取舍予以辨别选择瓷土,选取讲究颇多。可见,泥料的采集与选择是一项很严格的事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面几个环节的成败。在《考工记》讲到了十分复杂的淘炼陶土的方法:用大的水缸浸泡泥土成水状,拿木棍把泥浆翻搅至表层漂起渣滓,再用马尾毛做的细箩或是双层的绢布袋过滤泥浆,使泥浆过滤到晾泥池中晾晒。晾泥池可以用没有底部的木匣,下面铺上几层新砖,在铺上大细布,将泥浆倒入池中,把布包紧,用砖压住吸水。水慢慢渗出泥浆就会变成泥,然后把泥放置在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扑使泥变结实,就可以做成成品泥了。不管是做什么样的泥都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制泥,可以按照不同的配料配制陶泥或是瓷泥。这是泥料的从选材到加工的一个必需的过程。

3 山西交城窑的发展

交城窑陶瓷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突破重围,走得更远。交城窑作为一种传统艺术,不能总停留在传统的技法和艺术形式上,而应该与时代同步,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发展,交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庞泉沟国家森林公园,竖石佛石刻,广生院,玄中寺,石壁寺等等。交城窑应该增加产品样式,发展陶瓷创新工艺旅游,开发研制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也可以利用现代设计元素,研发具有当代审美要求的实用陶瓷器皿和陶瓷艺术品。

其次,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学习基地,或者可以直接与高校对接,培养校企合作学员,这样既弥补了设计人才的不足,又能使学生有实践经验,形成一种开放的交流学习平台,为交城窑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再次,运用便捷的网络渠道拓宽产品销售。通过众多销售平台(会展、网络、微拍等)的展示、销售,让更多人了解交城窑的产品。同时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人性化服务体制。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为拓展陶瓷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交城窑可以与现代新型材料相结合,研制适合当代各类人群需要的新型陶瓷产品。使交城窑真正做到产品优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

[3]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我们的世界就像浩瀚的海洋,宽广无比;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七彩斑斓;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丰富多彩……我们的世界,有欢乐,有烦恼;有好奇,有想象;有探索,有思考……总之,我们的世界很精彩!

学习,是我们每个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每天,我们都背着书包,迎着晨曦,早早的从家出发,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课上,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踊跃回答问题;课后,七嘴八舌的讨论问题,一起研究,攻破一道道难题;回家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然后,温故而知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汗水、泪水,牺牲了一些娱乐时间。有时,甚至为了谋道难题而绞尽脑汁的去想,废寝忘食的去做,可以说,我们有一些痛苦。但到攻破难题的那一刹那,一种胜利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有很快乐。所以说,我们痛苦并快乐着。

娱乐,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看看电视,听听音乐,让自己劳累的大脑得到休息,疲惫的身躯得到放松;欣赏花草,抚摸动物,陶冶自己的情操;散散步,打打球,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读书看报,下棋绘画,丰富我们课外知识。我们的生活很悠闲,不用考虑工作的问题,没有大人的那些烦恼,娱乐时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精灵。银铃般的笑声时不时地传出,笑靥如花,没有一丝烦恼,一丝忧伤。

我们还有一颗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是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总爱问“问什么”。有时,我们能从他人那里得到解答。得不到时,我们的求知欲望驱使我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求答案。

我们还很爱想象。见到天上的白云把他们想象成棉花糖,见到空中飘舞的落叶,把他们想象成飞舞的蝴蝶、小鸟,见到飘荡的雪花把他们想象成飘扬的柳絮……

看,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有欢乐,又烦恼,有好奇,有想象,有探索,有思考…。.我们的世界很美丽,我们的世界很精彩!

第8篇

摘要:工笔重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显著的艺术表现特征对于以黄姚古镇为对象的绘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构图、色彩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于相关题材的创作或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重彩画;黄姚古镇;构图;色彩;表现形式

在我国,灿烂的工笔重彩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已经在陶器上用红、黑、白等颜料,描绘各种图案。“其中半坡彩陶以黑色为基础间以红色;甘肃彩陶在土红色底子上施以黑色;马厂彩陶黑红相间,在黑线两边描以红线;江苏青莲岗彩陶出现黑、白、红、紫、褐等丰富的颜色。”[1]可以看出,在绘画的萌芽时期,绘画者们力求规整和使用重彩的迹象。周、秦、汉、唐等各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工笔重彩画作问世。流传后世的画作中,最早的是长沙战国楚墓中的《龙凤妇人图》和《御龙人物图》 两幅帛画,虽非重彩,但线描手法实属工笔。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五幅帛画和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一幅帛画,已是工笔重彩。魏、晋、隋、唐,工笔重彩画进入全盛时期。如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色彩斑斓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具,色彩以蓝、紫、白、淡紫画成的麦积山石窟壁画;富丽华美,形象多样,变化丰富的新疆克孜尔洞窟壁画、柏孜克里克洞窟壁画、炳灵寺石窟壁画等无不透露着强烈与浓郁、抽象而自由的气息,那斑斓的色彩书写着昔日的辉煌。

创作技法上,历代作品均体现出高超的水平。金雀山汉墓帛画用“没骨”与“勾勒”的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绘画技法的多样性。而马王堆汉墓“T 形帛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构图巧妙;线条健挺流畅,设色绚丽,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令人惊叹不已。“这幅帛画使用的颜料有矿物色的朱砂、赭石、银泥、蛤粉,植物色的青黛、藤黄等十余种,说明了当时的制色工艺水平之高超。”[2]

前述古代壁画中,运用了大量不透明矿物颜料直接厚涂,讲究制作基底取凹凸法,注重烘染,极富立体感;点、线、面自由而抽象地交织共组画面,以色面为骨架重视色彩对比,尽量呈现材料本色之美;用笔随意无程式,视觉效果开阔博大深厚。从制作技术、视觉效果等诸多方面可供现代重彩画家学习和研究。但在元、明、清时代,重彩画的发展日渐式微、不再成为绘画者们的主要创作对象。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它才得以逐步振兴。林风眠、潘兹、黄永玉、于非、田世光、俞致贞等老一辈艺术家和现代画家金鸿均、李魁正、蒋菜苹等工笔画家,大胆借鉴,广征博采、悉心探究,使工笔重彩画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独具的民族情调和丰富的个性面貌,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工笔重彩画走向多元化的态势。

黄姚古镇,广西名镇。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黄姚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县城东北部40公里(直距),北面与钟山同古镇、清塘镇接壤,东面与凤凰乡、贺州市公会镇毗邻,南与樟木林乡、富罗镇交界,西面与走马乡相依。黄姚镇中的房屋多数保持明清风格,由于黄姚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抗日时期,这里被定为敌后根据地,大批爱国人士从桂林到黄姚,这些文物、故居至今仍被完好保存着,如韩愈、刘宗标墨迹,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钱兴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许多诗联碑刻。黄姚古镇的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当下,工笔重彩画得以复兴。如何将其与黄姚古镇的山山水水、一村一落、历史民宅等多元化题材相结合,这是个课题。对此,业界尚未有相关的画作及研究问世。笔者以为,结合工笔重彩画的创作技法,描绘黄姚古镇的各个题材,不失为一个积极的探索。具体如下:

(1)构图方面。重彩画中,中国古代壁画多具有散点透视的特点,在以黄姚古镇为对象的诸多创作题材上,均可借鉴重彩画的构图方式。如以黄姚古镇昔日的繁华街景为题材的创作方面,可以某一种暖色调为背景,以多种方式疏密布局。以某一参照物为中心,将人物按姿态或表情排列。有的人物自由闲适,有的人物神情专注,有的人物面色凝重。

(2)色彩方面。重彩画中,特别是古代诸多壁画中,对于色彩,均有大胆使用。仍以黄姚古镇昔日的繁华街景为题材的创作为例。明亮欢快的橙色调可传达出人物的喜悦之情,凝神聚气的绿色调可显示出人物的全神贯注,而浓郁的黑色则可表达出人物的肃穆表情。

(3)形式方面。可借鉴重彩画中用点、线、面、形、色彩、肌理和二维空间等绘画元素、组合构成视觉审美来强化绘画形式特征,丰富画面美感,使画面达到构图新颖、造型独特、线条流畅、色彩强烈、装饰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重彩画的诸多艺术特点,为以黄姚古镇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在构图、色彩和艺术表达形式等方面,使得黄姚古镇的风貌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99.

第9篇

一、利用自制的教学课件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日益被重视,运用这种手段制作的课件正广泛被使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种课件具有生动形象,扩大课堂容量,拓展课堂时空,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模式的不足,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笔者在制作历史课件和观察过上百个历史课件后,认为当前历史课件制作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1、课件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

2、课件应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

3、课件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下由于历史课的“小三门”地位又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教学时,我们把有关文字信息事先输入计算机。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调出信息,并按各种不同顺序投影到大屏幕上。

二、利用校园网优化历史教学

(一)历史学科网络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从网络的特点来看:20世纪60年代“网络”作为全新的概念出现, 90年代便达到高潮,网络发展异常迅速。目前国际Internet、局域网和宽带校园网搭建起的信息平台不仅具备时空的无限延伸性而且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封闭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交互和开放的特点。

平等性:网络的“非线性”结构决定师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平等,学生可以瞬间穿越时空的界限,漫步在“历史的丛林”;还可以快速地上网下载有关史料,体验与老师合作的。

交互性:通信网络的四通八达,可以实现老师与多个学生间的远程教育。

开放性:网络的强大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料,真正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历史课上我们谈到“贞观之治”,只需鼠标轻轻一点“搜狐”、“雅虎”、“新浪”等相关网站,再键入“中国古代史”或“贞观之治”等关键词搜索,便马上可以收集到洋洋大观的相关资料。由此看来,网络的开放性确实可以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异常快速、敏捷和方便。

(二)实现网络化教学的现实要求

1. 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化教学要求教学网络系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以及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2. 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建设。一、有宽带校园网。由几十、上百台计算机连接的局域网,并与Internet连结,装备成高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共同搭建信息平台。二、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三、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各教研组、年级组甚至班级均可设置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网页的设计和维护。另外,学生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查找文字、影像等相关材料,如“中学历史资源库”“中学历史教学网”等,网上大量的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充实历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

3. 教师应具备敢于探索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和精神。网络化教学是一新鲜事物,起步阶段必然需要教师的大力推进。教师们要勇于破旧立新,更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不轻言失败。

三、利用光盘在电脑上辅助历史教学

现在有许多用于历史教学的光盘,光盘存储知识的容量大,表现力强,并且都有影视、文字材料、图片等。另外,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多媒体光盘《中国通史》,内容包括图片、影视片断、录音解说和文字资料等。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从无声图片走向有声影像,变黑白世界为多彩世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半而功倍。

四、网络化教学可能引发的弊端及解决途径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不足。网络化教学虽有其可取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弊端之一:网络中无用、有害的信息干扰学生的主动学习。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是丰富多彩的、取之不尽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甚至还有非法的欠健康的东西存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稍不自觉便会触及雷区,这将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

弊端之二:网络综合症的并发。网络世界的生动精彩极易使人沉迷其中,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近视、“鼠标手”、抑郁症和暴力倾向等问题的出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10篇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文化界人士曾说过:“忘记母语等于亡国。”在欧洲,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自然学科的建设,但他们从来都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欧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中,中小学的语言课程就占到课时总数的50%。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一位教师在网络教室里,先打开自己事先设置的文件夹,找到要学习的古诗和一些诗人其他的描写送别的诗篇。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想要寻找的内容。一节课,实现了几节课都不能完成的容量。老师又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回家在网上查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感悟体验。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在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电器。一个老师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一位教师在教《颐和园》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颐和园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颐和园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颐和园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六、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参考书目: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培养 小学生 色彩观

著名画家颜文梁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观点“色彩属于感觉,任何人可以辨别,非画家所独能,但画家所见有与普通人所观察者不同。”这说明培养一双与平常人不同的眼睛,才能在繁杂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美的色彩,并把它表现出来。每个健康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的人对色彩的感觉有某些偏向,或者对于色彩有不同的偏爱。因此,画同一种物体,每个人画面的色彩显示是是完全一致的。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从他们的画里就可以得到这一点感知。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小学时期是孩子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培养学生色彩观的策略。

一、教师善于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环境资源

教师在布置小学生的美术活动室时,除了保证小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合乎安全原则及满足其需要外,教师还应注意室内墙壁的装饰和布置。为此,我在班级是临窗创设了“我的画”这个区域。区域的摆放了一张充满春意的绿色绘画桌,上面摆放两块黄、绿画板;桌上摆放着红、黄、蓝等各色颜料;桌子上方夹着各种色彩丰富的图片或画家的作品(印刷品)或班上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此目的为了让小学生自然地融入绘画色彩活动中,用各种色彩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在户外的散步或观赏活动时,我都会引导小学生观察此时此刻周围环境的色彩及其变化。

二、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本身有强烈的好奇心,多样化的工具和各种色泽鲜明的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促使其进行美术色彩活动。相反,如果活动总是单调重复,如绘画的活动中总是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就难以诱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更何谈色彩丰富。绘画时,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有油画棒、蜡笔、彩色笔、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等。教师要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许多种的工具、材料堆砌在一起,在一次活动中全部使用,这易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法选择,而且要求教师自己要注意提供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工具和材料,提高孩子活动的成功率,增加活动兴趣。例如,“奇妙的颜色”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学习调配颜色,我给他们提供了水粉颜色,当学生把红色的颜料和蓝色的颜料混在一起时,水的水融性使色彩起了变化,孩子们喜呼:“紫色,紫色”。这奇妙的变化使学生更有兴致去搭配其他色彩,并会快速地记住它们的名称。例如,在练习画“太阳的光芒”这课时,我给学生提了油画棒,油画棒色泽鲜明,易上色,幼儿拿到蜡笔后,便迫不及待地用油画棒或套色来表现阳光的丰富色彩,那些阳光是彩色的,非赏耀眼美丽。有时,则需两三种材料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自选,让它们至好地表所画的主题。如主题为“冬天时”,油画棒与水粉的结合,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游戏性,使美术色彩活动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基本活动,任何活动的游戏形式都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美术教育中我更加注意教学方法的游戏性。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美术色彩活动。认识颜色时,我通过故事《蜡笔舞会》让小学生明白蜡笔有十二种基本颜色;通过唱歌《丁丁是个小画家》让小学生注意画画不可粗心;任用颜色时,结合了印章游戏,吹泡泡游戏、蘸颜色滚弹子游戏。如认识颜色,使初学画的孩子先对各种颜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颜色的色阶、冷暖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游戏式的练习,效果较好。方法之一:当身着五颜六色鲜艳童装的小学生进入教室后,在孩子中选出身着红色倾向类颜色服装的五位学生在黑板前站好,请大家为这些同伴排队。看一看那位学生穿的红颜色衣服色彩倾向最暖(像太阳一样),先站在左边。我引导小学生进行较比:大红色衣服和朱红色衣服比一比谁的颜色更暖一些。学生可随便插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反复讨论,逐次排队,最冷的红色,排在右边,再请同伴按深浅色进行排队,由身着大红颜色衣服的孩子一直排到身着桔红色或桔黄色衣服的孩子。全班仔细观察,一边分析,一边识色。方法之二:请身着蓝色、绿色服装的孩子们站成一排,按照冷到暖的关系及由浅到深的色阶顺序,全班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之后,逐次排队。再请身着淡黄色衣服的同学进入队列。,这样,由黄、绿色到淡黄,再由桔黄到大红。通过两次排队练习,孩子们可以基本了解红橙色属于暖色,而蓝绿色相比属于新冷色,由冷到暖的颜色排队基本弄明白了。方法之三:请小学生将自己心爱的彩色水笔摆放在桌面,自己按排队练习色彩冷暖关系和色阶顺序反复做几次练习,同学之间互相检查和纠正,巩固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上,用平等的目光去理解认识学生画中色彩的不同,就能在这五彩缤纷的画作中,发现孩子智慧和心底的闪光点。

总之,色彩的教学是美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绘画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出奇不异的效果,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我们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出充满情调、和谐舒适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德化的历史便是瓷的历史

瓷是德化的名片。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更加成形的关于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地方之一。沿着瓷器的踪迹,一部璀璨的德化历史在人们面前慢慢展开。

德化窑“始烧于唐,闻名于宋,鼎盛于明清”。唐时,德化先贤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传于后世,并有唐朝文人描写“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来勾画德化当时制坯烧瓷的情景;宋元时期,德化瓷随着泉州港的巍然崛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与船队一起漂洋过海,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明代,以世界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将德化瓷的材质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德化白瓷自此走上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成为“东方艺术珍品”;清代,民窑青花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德化陶瓷的风采,奠定了不可撼动的中国瓷都地位。

在德化,人们还能看到存留下来的与瓷器相关的文化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古窑址、祖龙宫和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代表了德化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文化。屈斗宫古窑是由龙窑发展为阶级窑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分室龙窑(俗称“鸡笼窑”),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烧制工艺的发展势头。在它旁边的祖龙宫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龙窑的发明人——“窑坊公”林炳的传说。相传当时瓷器的制作技术因为窑炉构造遭遇瓶颈,“窑坊公”林炳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在梦中梦到了大窑的样子,结果一举突破拱窑难关,这便是龙窑的由来。三班镇蔡径村内的月记窑,是明清朝代兴盛一时的名窑,已有4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德化县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为久远的龙窑,被称为“龙窑的活化石”,体现了中国古法烧制工艺。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走在德化,仿佛能闻到陶瓷飘出的香气,这香气在今天越来越浓。

陶瓷工艺的“大观园”

德化的瓷器不止于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业步入新的辉煌时期,传统瓷塑重放异彩,明代象牙白复产成功,德化瓷塑与建白瓷、高白瓷被誉为现当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改革开放后,外面的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德化,订单滚滚而来,德化也开始全面推广窑炉改造和烧成技术革新,大力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战略,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如今,德化拥有1400多家陶瓷企业,形成传统瓷塑、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现代陶瓷业发展模式,其中既有延续百年的制瓷世家,也有展示礼瓷文化的现代工厂,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

德化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今年2月刚刚创立的福建省旅游商品陶瓷研发中心,则是一个集德化陶瓷旅游商品策划、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和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展示交流平台。此外,在德化还有许多由爱瓷、懂瓷的人自发建立的“窗口”,向人们展示流光溢彩的德化瓷器。鼎晟艺瓷是德化第一家瓷庄,前身是清末的“成益”瓷庄。儒苑礼瓷有“五星级工厂”的美誉,它崇尚儒家礼仁的文化理念,以展示中国至善至美的礼瓷文化、销售礼瓷闻名。

德化的陶瓷人不满足于过往的成绩,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他们同前人一样,吸取西洋工法,并自发研创了许多新型工艺。那些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德化瓷器艺人、艺术家,令德化再次焕发光彩。

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资源造就了德化旅游业众多具有独特韵味的陶瓷文化旅游景点,它们是德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为德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崛的源泉。

陶瓷工艺的“大观园”

德化的瓷器不止于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业步入新的辉煌时期,传统瓷塑重放异彩,明代象牙白复产成功,德化瓷塑与建白瓷、高白瓷被誉为现当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改革开放后,外面的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德化,订单滚滚而来,德化也开始全面推广窑炉改造和烧成技术革新,大力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战略,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如今,德化拥有1400多家陶瓷企业,形成传统瓷塑、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现代陶瓷业发展模式,其中既有延续百年的制瓷世家,也有展示礼瓷文化的现代工厂,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

德化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今年2月刚刚创立的福建省旅游商品陶瓷研发中心,则是一个集德化陶瓷旅游商品策划、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和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展示交流平台。此外,在德化还有许多由爱瓷、懂瓷的人自发建立的“窗口”,向人们展示流光溢彩的德化瓷器。鼎晟艺瓷是德化第一家瓷庄,前身是清末的“成益”瓷庄。儒苑礼瓷有“五星级工厂”的美誉,它崇尚儒家礼仁的文化理念,以展示中国至善至美的礼瓷文化、销售礼瓷闻名。

德化的陶瓷人不满足于过往的成绩,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他们同前人一样,吸取西洋工法,并自发研创了许多新型工艺。那些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德化瓷器艺人、艺术家,令德化再次焕发光彩。

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资源造就了德化旅游业众多具有独特韵味的陶瓷文化旅游景点,它们是德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为德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崛的源泉。

TIPS

?陶瓷文化旅游精品线

陶瓷博物馆──福建省旅游商品陶瓷研发中心──屈斗宫古窑址──祖龙宫──月记窑──陶瓷工业旅游示范点(鼎晟艺瓷、儒苑礼瓷、三德陶瓷城、八达瓷庄)──陶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