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刘禹锡竹枝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韩愈“以文为诗”,力图铺陈,用奇思幻想和僻字险韵,造成了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李贺的诗歌更多地着眼于锻造新颖诡异、精警含蓄的诗句;白居易则努力创造一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诗风,努力提倡反映现实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刘禹锡则向民歌学习,诗风为之一变,给流派纷呈的大唐诗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刘禹锡学习《竹枝词》是受了屈原的影响,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屈原那样开一代新诗风。在谪居“巴山楚水”期间他注意学习当地民歌,希望在韩白之外独辟蹊径,于文人诗和民歌之间闯出一条路,独树一帜,最终实现文化的创新、诗风的转变。刘禹锡体会到了当地民歌《竹枝词》的艺术魅力,琢磨到这一民歌的“含思宛转”,认识到这种民歌在歌唱爱情和抒发愁绪方面的优势。刘禹锡对这种民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程度,而是虚心求教,并且学会了吟唱《竹枝词》,终于完成了对屈原创作《九歌》精神的师承,实现了对西南民歌的取法。白居易《忆梦得》诗中说:“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并自注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通过体味白居易《忆梦得》诗句,我们知道白居易认为“竹枝歌”是超脱“俗虑”的,就文学的生成规律而言,文学不能附庸于世俗的生活,“文学如果附庸于世俗生活,那么世俗生活中的陈规俗套就会羁绊文学发现,使其毫无所得。”[2]这恐怕也正是“竹枝歌”超脱“俗虑”而别具艺术魅力之所在。
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有两组,一组九首,另一组两首,合起来共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句句皆为妙思,其中描写爱情题材的有三篇,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诗刻画了一个初恋女郎在江边听到情人唱歌时那种乍疑乍喜的心情和聪明可爱的性格。作者描绘眼前的实景,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千古佳句。这是采用民歌常用的谐音入诗,以天气的“晴”与“不晴”来暗指对方的“有情”与“无情”。两种不相关的事物被巧妙地勾连在一起,情郎的慧黠,女郎的天真立现,旖旎妩媚、清新可爱的诗情顿出,可谓俗而不俚,别具匠心。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二中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并指出这两句诗沿袭了六朝(南朝)乐府民歌谐音双关的特点。
刘禹锡对大胆地用唱歌来追求爱情的方式,持明显的欣赏态度;但并未像今天某些论者所云——将这些歌者上升到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大胆冲破封建牢笼的高度。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在文化圈的观念作为参照系去对边缘文化圈的行为进行诠释。文化相对论和双向人类学都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别,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研究者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周边的事物,对其评判要尽可能地摒弃主观臆断,更不能歧视与自己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当然,也不能无限夸大某一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人们往往被世俗的道德观念所束缚,内心的感情冲动往往被压抑,且颇多顾虑;而远离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地区往往受儒家传统纲常伦理束缚少些,人们往往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并且彼此以对山歌的形式来抒感,这也正是那些士大夫听到、看到《竹枝词》后,眼前为之一亮的重要原因。正如白居易所说“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所以,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判定:第一,唐朝人民生活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本就薄弱,第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表达个人情感方面本就如此。所以,也就无所谓为追求爱情幸福,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之说了。
其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这首诗勾勒出一位托蜀客给自己久出不归的丈夫捎讯息,并再三叮咛住址,富于感彩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没有细腻的感情描写,而是采用大开大合的白描手法,勾出轮廓。作者在勾勒过程中,对场景的取舍是别具匠心的:“日出三竿”交代了时间,“江头”交代了地点,“蜀客”,交代了人物,还有一个不存在于这一场景的人物“狂夫”。他虽然不存在这一场景,但是,人们却能通过诗句感受到他的存在,甚至他存在的位置——即“成都万里桥”——颇有一种“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蕴。这种效果的出现得力于作者独到的场景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将一种跨文本的真实性引入文本之中,将不同系统之中各种被选择的因素带入共同的语境,而这一语境把被选择过程淘汰的因素作为背景,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双向互释的过程:在场者依靠缺席者显示其存在;而缺席者则要通过在场者显示其自身。”[3]
另外,这位在蜀客面前称自己的丈夫为“狂夫”。这“狂夫”二字用笔传神,可谓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把这个爱夫、思夫,却恨夫不归的纠结之情表露无遗。于是,她便托这位蜀客给丈夫捎信……而 “住在成都万里桥”,以口语入诗,极富生活气息。
其三: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人类为了使自己能够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就不得不克制个人的行为,使之合乎社群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一些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在个人爱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挫折、忧虑、困惑,并进而致使精神文化如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产生。这首诗便是写一个深情女郎在爱情遭到挫折,个人情感得不到满足后的愁怨。她以“山桃红花”比喻自己的情郎,以“蜀江春水”自况。诗人在创作中“以山桃花的花瓣纷纷落满山头和蜀江的奔流不息起兴,紧接着从中引出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用女郎的口气写出了愁怨产生的原因和愁绪的深长,全诗戛然而止。由于比义紧扣兴义,所以上下文之间交相辉映,女郎炽热而又深沉的感情同明媚的自然景色溶合在一起,意境鲜明如画,韵味悠然不尽。”[4]另外,“郎意”和“侬愁”是彼此情感的真实,但是这种“郎意”和“侬愁”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一种情感,是无法触摸和感知的,于是对其进行了想象:“郎意”似“花红易衰”,而“侬愁”像“水流无限”,这便在现实与想象的二元对立世界中找到了平衡点。现实与想象的转换过程离不开虚构化行为,“正是虚构化行为的引领,现实才得以升腾为想象,而想象也因之而走近现实”,文本作为民歌的另一种载体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看做是虚构、现实与想象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的结果。”[5]然而,“这些挫折与忧虑也是必须要消弭的……宗教、文学、艺术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基本上是帮助人类在心理上作调适而出现的”。[6]诗中的多情女郎便是通过该地区可以配合舞蹈的民歌抒发自己的愁怨,宣泄自己的感情,希望使心灵可以得以慰藉。
综上所述,通过对刘禹锡的《竹枝词》爱情诗的探析可知,作者从民歌中吸取的民间文化成分是比较多的。从内容上说,诗中对青年男女用唱歌来追求爱情的方式,持明显的赞赏态度。诗中表现了劳动人民大胆追求健康、纯洁感情的美好情怀。从题材上看,《竹枝词》的题材比绝句广阔,特别是泛咏风土这一点,使它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清代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说:“《竹枝词》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可谓评价至当。在艺术表现方面,《竹枝词》“不仅大量使用比兴和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把民歌特有的那种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婉转的音节吸入诗中,从而使它达到了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逸绝尘’的境界。”[7] 正是刘禹锡《竹枝词》的这种独特艺术魅力,使其超轶当时,见称后代,遂使状写风土成为《竹枝词》的一种特殊内容,如苏轼的《竹枝词九首》,杨维桢的《西湖竹枝》,郑燮的《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他们的作品也各具千秋,其中以杨维桢的《西湖竹枝》更优。中唐以后,《竹枝词》俨然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诗体。对此,刘禹锡有肇始之功。刘禹锡《竹枝词》中的爱情诗无论从题材还是从风格上均臻佳妙,可以说是源于民歌而高于民歌,属于民歌的升级版。
注释:
[1]屈小强、郭新榜:《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济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3][5]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第19页,第16页。
[4][7]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第63页,第64页、第65页。
文人竹枝词四言七字颇似七绝,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其受七绝影响”,文人竹枝词尽管受到七绝影响,却在格律声韵上没有七绝严格,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如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这样,文人改创的《竹枝词》就仍保有民歌的活泼,韵律美,风味不减。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因而有了广大的创作队伍。这些都使竹枝词有了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促成了竹枝词创作的繁荣。
自唐代顾况、刘禹锡以降,竹枝词创作日渐兴起。宋元以后,产生了各种地方性竹枝词,通常附有大量的注释,记录了各地的民风民俗、男女恋情、世态百相、山川名胜、方言俚语以及特定的社会事件等,蕴藏着丰富的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原始资料。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热的升温,描摹人情、状写风俗的地方性竹枝词日益为学界所重视。但恩施作为竹枝词的起源地之一,其对于本地竹枝词的整理研究工作还有待于全面展开,笔者以《湖北竹枝词》中所录的150余首鄂西竹枝词为基础,对恩施竹枝词做一个简略的梳理,以求对后来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恩施竹枝词有所帮助。
笔者认为,恩施能有这样一批数目可观的竹枝词(暂且不论民间散佚竹枝词)得以产生并流传下来,有着自身独有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这不仅仅因为恩施是竹枝词的发源之地,田氏容美土司的兴盛以及后来的改土归流都对恩施竹枝词有着影响。
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其疆域控制面积,鼎盛时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县、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容美土司的中兴与土家习文好学之风的兴起有极大的关联。
容美土司司主田世爵幼年经历了庶长兄白俚俾弑父篡位的血雨腥风,返司袭职后,他“痛自警惧”,认为:乱贼之祸,始于大义不明,要消除内乱,必须“知书达礼”,意识到提高族人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改被动接受汉文化的观念为主动汲取汉文化营养,“以诗书严课诸男,有不嗜学者,叱犬同系同食,以激辱之。以故诸子皆淹贯通达,并为成材”(《田氏族谱》)。田世爵这一举动带来了容美土司历史性的转折,开创了容美土司“诗礼传家”的家风,使田氏由衰转盛,迅速中兴,并为其后田氏家族作家群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司主的这种观点、做法,由上及下,带动了土家好学风气。清咸丰知县吴观乐有竹枝词:“万山深处一山城,邑小如拳俗尚清。不满人家三百户,夜街常有读书声。”清咸丰人蒋仕槐也有竹枝词云:“绿树青山一望平,村墟夜景有余清。不闻犬吠花村月,只听读书杂纺声。”从以上两首竹枝词足可见恩施土家人民好学。正是土家兴起习文好学之风,提升了土家人的文化素养,使得自家的文化文学特产--竹枝词被大量创作,并得以保存下来。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而主张实行的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制度,为土汉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况且到任流官多是风雅儒学之辈,到了竹枝词的故乡也少不得要吟唱几首竹枝词。今存150余首竹枝词中,流官所作几乎占了一半。
可见,容美土司的兴盛和改土归流对恩施竹枝词的大量创作以及留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恩施竹枝词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写景抒怀,记录风俗民情等几大类,然而地方竹枝词的魅力就在于它独特的地方色彩,恩施竹枝词表现出了浓郁的恩施土家文化色彩。
恩施自然风光无限,以“雄、奇、秀、幽、险”着称于世。清浙江平湖人张金澜,任宣恩知县时作竹枝词八首,曰《八景》,依次为《珠山晓翠》《贡水文澜》《洞伏双龙》《峰栖三凤》《仙女池清》《东关飞瀑》《李溪层石》《吕氏晚钟》,对宣恩八景做了生动的描写,读之令人神往不已。如《东关飞瀑》:“东关屹立翠微巅,匹练高悬碧落边。石磴千层凌北斗,乘风只欲上青天。”诗中所写景色,所流露的豪迈之情,比之谪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也不会逊色多少。清福建闽县人方策,在任来凤知县时有首竹枝词云:“春归百卉始勾萌,新奇瞥眼惊。读遍《离骚》兼《尔雅》,山花山草不知名。”这首竹枝词道出了恩施多奇花异草,且颜色新奇,令人眼前一亮,暗暗称奇。这些花草就连在遍记香草芳华的《离骚》《尔雅》中,都难以得见。恩施地形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深谷幽,峰奇洞异,清代戏曲家顾彩游历鹤峰时对此盛赞不已:“洞壑离奇与世殊,仙灵清响应传呼。秉烛行到深深处,六月炎蒸半点无。”恩施州是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清湖南湘潭人、恩施知县张家鼎作了一组竹枝词《沙渠吟》,介绍了"蛮王寨"、“蟆池”、“竹王祠”、“问月亭”、“白泥坡”、“妯娌坟”等人文景观,在诗中记录古迹的同时,多流露出忆昔怀古之情,如《蛮王寨》:“石壁周环景最奇,中通小径草蓠蓠。蛮王寨只留遗址,不是持刀佩剑时。”《竹王祠》:“威慑群雄一世豪,今留庙貌镇江皋。秋来浣女知多少,只听砧声杂暮涛。”《问月亭》:“峰峦曲折拥青苍,人去楼空草木荒。凭吊谪仙情切处,万山如画月如霜。”作者抚今怀古,感世迁,物是人非,读来令人唏嘘。
竹枝词的另一重要创作内容就是记民情风俗,恩施土家文化,巴文化的色彩在这一部分表现得较为突出。
清浙江会稽人商盘作有一组竹枝词《下车兼旬即景成咏以当采风》,共十二首,首首写恩施的民情风俗,例如:“远山叠叠近山攒,负郭人家占地宽。一带枳篱茆舍畔,尽多豚栅少牛栏。”恩施地处山区,山高坡陡,平整的田地很少,因此没有多少人养耕牛,而土家人食肉以猪肉为主,且食法多样,土家人常将猪肉做成腊肉,香肠,尤其是腊肉香味扑鼻,肉脆而汁浓,为土家人的常年肉食。正是这些地势特点和饮食习惯,造成了恩施的“尽多豚栅少牛栏”。清咸丰知县吴观乐对恩施的美食――腊肉赞不绝口:“山中宦况不寻常,俗较京华味更长。赤米白盐红腊肉,残年亲馈满琴堂。”
清浙江秀水人郑虎文作《土家竹枝词》九首,每首后面都附有注释,对所提到的习俗进行了说明,所记更显详细生动。如:“木叉架屋竹编墙,累石涂泥作火。生臼新炊包谷熟,全家齐坐火池旁。”诗后附记言:“室中累石如北地之炕然,名曰‘火’。火之正中为火池,以供炊爨。不食米麦,以露粟为粮,俗名‘包谷’。每日二餐,临餐始舂谷入釜,熟则全家环池就食。”
恩施民风淳厚,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这些在竹枝词中都有体现。清鹤峰人洪宪绪《容阳竹枝词》云:“薅歌六月满山冈,锣鼓声中抑复扬。莫道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各分行。”土家族生产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劳动中开展“打锣鼓”提神助兴。这首竹枝词就是对他们劳动生产时的描绘。土家族人下田薅草时,喜击鼓唱歌,以鼓干劲。“薅歌”,即薅草时打锣鼓时所唱山歌。薅草时,男女各归一行,分开劳作。他还有首竹枝词描绘了农村百姓的艰辛劳动和繁重贫困生活,“薪尽荒山挖洞煤,蒙头垢面入城来。不辞早晚颅肩苦,犹有负盐人未回。”
恩施土家人崇尚礼仪,淳朴爽直,在饮食上,则讲究热情好客、省己待客。吴观乐竹枝词言:“蜀粟秋成粳稻香,新醪初酿满城香。山中更见民风淳,瓦缶携来馈我尝。”清咸丰人蒋仕槐在《咸丰杂咏》中也道:“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惟有客来沿旧俗,常须砸酒与油茶。”油茶:用植物油煎茶叶,然后加入玉米泡,煎熟后作为款待贵客的见面饮料俗称“油茶汤”。咂酒:酒用糯米,包谷或高梁加曲酿成,用坛藏好,一般至少储存七八个月或一年,数年不等,饮酒时将酝取出,冲上凉水,插上一支竹管,轮流吸喝,边吸边冲水,味甜又香。此二者只在节日或款待贵客时才得一见。
综上可见,恩施竹枝词凝聚着土家文化和巴文化的因子,是研究土家文化以及巴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本土文化研究者应该重视恩施竹枝词的整理研究,尽可能的抢救散佚民间的竹枝词,掌握详实的研究资料,以便深入地研究本土文化。而抢救、研究巴文化的结晶――恩施竹枝词,本身就是对巴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明庭,张颖,杜宏英辑校,《湖北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影印资料)
1、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2、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3、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唐诗英译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抑或趋势。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这一点一直以来受到着广泛的认可,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成其显著特征的时代,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必须基于此特征。由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文化全球化惯常被看做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现今人类所处的这一文化环境使得物质与精神兼有的文明,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对翻译之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翻译不再是语言的转写,而是文化的表达。若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那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弄清译者和译者所属民族的文化立场对翻译所起的影响,翻译才能在全球化时代完成文化交流的使命。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化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1]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同时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作为人类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走向与西方诗歌文化交融时,必须主动积极,凸显适应时展的需要的精华。然而,就像PeterRobinson在Poetry&Translation中提到的“Poetryisthensaidtobeuntranslatable,ormorepractically,poemsareuntranslatable.”翻译惯常来说是不可译的。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诗歌翻译的局限性。考虑到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下对翻译有更高的要求,笔者将选取刘禹锡民歌体诗歌《竹枝词》分析译者应该如何因势利导提供更理想译文。
一.《竹枝词》分析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是巴渝地区民间情歌。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借唱歌来抒发感情。这首词的表达十分微妙:春风沉醉,杨柳叶儿轻拂着江面,水平如镜。泛舟少女忽闻若有似无的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儿落在姑娘心上,泛起了姑娘心里的阵阵涟漪。她其实早就心系着那唱着歌儿,却总也不明确想自己表达爱意的小伙儿。分明在他的歌声里听到丝丝绵情蜜意,但就捉摸不定像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着太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了初恋少女忐忑又甜蜜的微妙感情。
二.《竹枝词》译文分析
Versionone:Thewillowsgreen,theriverquiteatrest,Ihearmyloversingashorealay.Sunshineintheeast,andraindropsinthewest,Itisn’twarmbutwarmyet,idaresay.[2]Versiontwo:Betweenthewillowsgreentheriverflowsalong,Mybelovedinaboatisheardsingingasong.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3]两个译本属于押韵诗,采用了英文诗歌的英雄双行体。译本一的第二句中,译者用“lay”来表达“歌声”,用“warm”来同时表达“晴”和“情”,这是翻译中的注释,但是如果缺少了注释,读者可能很难从译文中了解原作的感情。从节律来看,译本二为了押韵,译者在第二句中将“say”置于第四句句末。同时译本二使用了抑扬格,使得译文富有音乐性。从意义来看,第三句,译者将双关的字面意义翻译了出来,而第四句则翻译了双关的内涵意义,同样,译者进行了微调,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大略看到,如果将唐诗译文顺应全球化多元语境发展,认识并了解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将差异尽可能融入接受语大环境,就能融入接受语文化,真正达到吸收出发语文化并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1(3):86
[2]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3、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桃花美丽成语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 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 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 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诗句
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6、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7、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8、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10、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11、碧桃天上栽和露。——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2、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3、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1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15、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6、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17、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18、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
19、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有这样的故事: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到旗亭(酒楼)小酌,恰逢四位歌妓赛歌。有唱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有唱高适“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的,唯独没有王之涣的诗作。王之涣自负才名,指着“诸妓中之最佳者”对两位诗友说:“她若不唱我的诗,我甘拜下风;若唱,你俩尊我为师。”而那位“最佳者”,果然就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
这就是唐朝的流行歌曲。
有不少唐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据文献所载,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诗谱曲后不胫而走,很快就成为饯别的名歌。白居易有诗曰:“高调管瑟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以及“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因为歌中有叠唱,第四声乃“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歌劝酒,其效率不言而喻。刘禹锡也有诗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何戡是唐朝著名歌唱家,尤以唱《渭城》曲知名。而今,这首古歌仍魅力不减。
说到刘禹锡,他被贬巴山蜀水时,写过一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竹枝词》,当时很流行,直到宋朝还有人传唱。南宋文献《苕溪渔隐丛话》有记述:“余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刘禹锡的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从唐朝到宋朝,从巴蜀到吴越,一曲竹枝数百年,无论时间和空间,就影响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朝诗人白居易,凡歌妓无不知其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一件事:“……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可见白居易的知名度有多高。有歌妓讨价还价时自夸说:“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徐州名妓关盼盼,唱此歌也很出色,与白居易还有一段悲情故事。《长恨歌》是长篇叙事诗,共120句,一气唱下来颇有难度,所以歌妓以唱此歌为荣。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每每传唱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一时蔚然成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出土的唐代铜官窑瓷器上题有一首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诗一经出土便引起关注,不仅为《全唐诗补编》一类的工具书采用,更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竟被改编为通俗歌曲。文学史专家认为,“君生我未生”很可能是当时的里巷谣曲,所以才被陶工题在瓷器上。唐朝的流行歌曲,历经一千多年后再度流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说来也巧,晋陕蒙一带有一首民歌,其内容与之相近,唱的也是忘年恋:“骑上骡子马跑了,妹妹年轻哥老了。我不嫌你老来你不嫌我小,咱二人这辈子往老交。”虽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但不论长安还是长沙,不论京师的才子佳人还是西北的村姑莽汉,年代和年龄都不能成为爱情的障碍,永恒的题材果然名不虚传。
2、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3、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9、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11、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1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3、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14、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5、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1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7、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8、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1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0、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李白《怨歌行》
2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2、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3、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2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25、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26、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苏武《留别妻》
27、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28、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29、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3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1、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2、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33、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35、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36、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37、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8、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39、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4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41、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4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4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4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4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8、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49、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50、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51、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52、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5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5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55、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56、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57、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5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5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
6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6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62、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63、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64、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65、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66、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67、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6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6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70、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71、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7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3、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7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75、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76、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7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78、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8、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____蒋捷《虞美人·听雨》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13、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4、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17、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2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的诗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6、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7、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张宏范《临江仙·忆旧》
8、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9、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晚桃花》
10、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1、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12、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4、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5、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6、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黄图安《闲咏二绝》
17、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8、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20、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郑板桥《沁园春·恨》
21、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22、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23、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24、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
2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6、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2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0、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阴铿《渡青草湖》
31、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32、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33、一树桃花,向人独笑。——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34、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35、正过雨、荆桃如菽。——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36、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37、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辛弃疾《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38、宝钗分,桃叶渡。——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39、而今丽日明金屋,春*在桃枝。——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40、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4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4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43、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44、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4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46、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多。——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
47、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48、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9、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元稹《樱桃花》
50、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5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5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53、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
54、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55、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陆游《落梅》
5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7、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58、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李商隐《茂陵》
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谐音双关,可使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谐音双关是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典诗歌中大量运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审美的愉悦。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谐音双关,例如《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梅”谐音“媒”,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青春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一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一天天增长。该诗借助谐音双关,将女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诗中的“丝”、“悟”、“匹”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言织妇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该诗如泣如诉,动人心魄,表达了女子对错爱的悔恨和对负心汉的谴责。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构成谐音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缠绵的情意。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南朝民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丝”谐“思”,该诗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烛”谐音“嘱”,“围棋”谐音“违期”。诗人运用谐音双关手法,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博弈之戏,实际上是说女主人公与郎分别时,曾殷殷嘱咐不要过时而不归。该诗把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真挚、火热的爱情表达得委婉而动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