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古开天地课件

盘古开天地课件

时间:2023-05-30 10:56:12

盘古开天地课件

第1篇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第2篇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概率统计;游戏化教学

概率学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高中数学中,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概念。概率和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从概率的基本性质出发,对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以及随机抽样的教学方向进行了研究。

一、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我引入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认识概率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我首先做了最经典的猜硬币实验,让大家猜测硬币的正反面,有的猜对了,有的猜错了,我说:“这是一个游戏,答对的学生今天运气真好。”然后我又问:“小明,你刚才猜对了,那你再猜一下,下午的天气怎么样?”小明说:“我猜一定是晴朗的,下午我和同学要去踢足球。”我又问:“小红,你今天早上迟到了,你觉得你明天早上能早起吗?”小红说:“我明天一定不会迟到的,老师。”然后我给学生讲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玩了一个猜硬币游戏,有的同学猜对了,有的同学猜错了,下次抛硬币的时候到底是字朝上还是花朝上谁也不能确定。”我问:“小明,下午还没到,你能肯定下午天气就很好吗?”小明思考了一会,说:“不确定。”我又问小红:“小红,明天还没到,你肯定自己明天不会迟到?”小红说:“不肯定。”上面是我和学生课上对话的一部分,其中加入了日常生活场景,小游戏、情景模拟等,可以看出我对教学引导部分的重视,上面这些对话看似无关紧要,但在这样的对话中,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分层抽样的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观看了315晚会的节目片段,我又给学生设定了一个情景:“小明,你现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人员,进入了一家制作面包、蛋挞、蛋糕的工厂,你要进行质量检查,但是工厂里生产了非常多的东西,你准备怎么检查?”学生说:“我刚才看了315晚会视频的片段,其中重复最多的就是某一类商品抽查多少、合格多少、合格率多少这样的话语,我想,如果我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工作人员,我会在各种类型的糕点中抽查一部分。”这时候我再进行分层抽查的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就是抓住了学生对新媒体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好奇,结合当前阶段的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游戏化教学

古典概率有两个特点:(1)实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抽奖游戏,获胜者可以一个月不参加平日的擦黑板活动。游戏有三套规则,每个学生先进行规则选择,然后进行游戏。规则一:袋子中有1个红球和1个白球,学生从中取出一个球,是红球就获胜。规则二:袋子中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学生从中不放回地取出两个球,同样颜色就获胜。规则三:袋子中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学生从中不放回地取出两个球,不同颜色就获胜。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先要进行思考,判断哪一套游戏规则获胜的可能性大,然后再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典概率的概念。

在几何概率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做了超市转盘的游戏。超市今天有一个活动,购物满100元就可以进行一次抽奖活动,在超市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转盘。圆形转盘平放在桌子上,游客动手按下按钮指针开始转动,再次按下按钮,指针在惯性作用下慢慢停下来。我把这个转盘简化后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玩一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一等奖的面积最小,二等奖稍大一点,三等奖更大一些,谢谢参与占据了整个圆盘的多一半,学生通过游戏,观察、探索,更好地认识了几何概率的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率和统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对概率和统计的教学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和游戏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概率统计的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发现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4篇

生命在百万分之一的奇迹下再生,于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题记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世间一直氤氲着一股邪气,这股邪气一直伴随着世界上亿年,直到有一天。

公元2313年,那股邪气成妖,化身成人。整日捉压人类,无恶不作,视人命为粪土,邪恶无比,人们称它为“魔心”。整天在惊慌害怕中度过的人们,每日祈祷,生怕有一天魔心会找到他们,欺压他们。

这样的日子一共度过了一百年,神实在看不下去,施法将一名天使投胎转世到人间。

公元2413年12月25日,盘古的第1805代子孙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为盘弦乐,谁也不知道盘弦乐拥有着能镇压那股邪气的力量。盘古的后人虽拥有祖先的法术,却无法如意控制,在关键时刻只能用自己强大的意念来使用法术。

魔心不愧为修炼了几亿年的妖,盘古的后人与它顽强抗争了整整一百年,却也只曾伤害过它一次——第一次与魔心战斗的那一次。

盘弦乐一天一天的长大,她也知道了一些关于魔心的事情,却不知自己是镇压魔心的关键。一次魔法课上,老师要求盘弦乐让一盆种子开花,这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现在的盘弦乐来说实在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盘弦乐的魔法不在危急时刻是不可能显灵的,这时魔心正在校园里捕捉人类最纯洁的灵魂,孩子的灵魂是最纯洁的,于是魔心用他们的灵魂来使自己天下无敌。操场上一个又一个孩子倒下,成了一尊尊石像。校长走过大吃一惊,命令盘弦乐一家人赶紧与它战斗,可是魔心的妖术实在强大,弦乐的爸爸妈妈都被抽走灵魂,变成了石像。

弦乐十分悲伤。这时,一股风吹过,将4月的月季吹散,一片片月季花瓣在风中飘扬,舞动,将弦乐包裹成球状。弦乐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将自己的意念爆发,霎时间月季花瓣坠落,以最快的速度化成一只剑,那剑柄上刻满了月季,月季花瓣形成了两个字:舞月。这大概是剑的名字。剑身上也有一片血红的月季花瓣,看上去使人不寒而栗。

魔心满脸不懈,他知道自己绝不是一把剑就能被打败的,可是这剑是由弦乐对自己父母的爱的而化成的,弦乐挥动这把剑,身体也跟着跳动,像是在跳舞,剑头一指,顿时数片血红的月季花瓣穿透魔心的身体,魔心瞳孔一缩,脸色霎时苍白,嘴里呢喃着:“不可能。”红的月季花瓣被魔心的血染成黑色,随后和魔心一起消失在暮色中。

所有的孩子都恢复了,只有弦乐的父母依旧还是石像,校长告诉她,只有用她的生命来换,父母才可恢复,弦乐呆住了,不过为了自己的父母,还是牺牲自己吧。弦乐用自己的舞月割断手腕,妖艳的红流下,滴在了父母的石像上,弦乐渐渐失去了意识,倒在了如血的残阳下,同残阳一起坠落无边的黑暗。舞月化成千万片月季花瓣,散落在弦乐四周,使她看起来格外妖娆。

公元2433年,距盘弦乐死后20年,盘弦乐的父母又生下一个女孩,那女孩出生,便对父母说:“我叫盘弦乐。”

第5篇

[关键词]古代 青铜 鉴赏

[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71-02

从商周到战国,青铜器在古代中国流行了1000多年,传世量数以万计。如此众多的青铜器,在有限的课时内,即便我们“挂一漏万”地鉴赏,也难窥全豹。因此授之以渔,让学生登堂入室,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看法和做法是,能否从以下四个路径,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古代无以伦比的青铜艺术品。

一、欣赏器物造型美

造型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由于青铜器兼具实用与艺术两种性质,所以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方能加深对其艺术美的理解。青铜器种类包括礼器、武器、车马装饰、建筑装饰等等,其精美程度世界绝无仅有,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物化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食器有鼎、鬲、、簋、、、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爵、觯、觥、角、尊、卣、壶、、、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盂、鉴、缶、瓿、瓴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欣赏青铜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造型。礼器的诡秘雄浑,兵器的肃杀凛然,车马饰物的质朴钝重,建筑装饰的铺张扬厉,无不展示出精巧绝伦的造型艺术美。认识这些器物是知识,欣赏这些器物是享受――享受古人的艺术创造,感知古人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取向。即使在今天,这些神秘诡异的造型,夸张诡谲的构思,仍然让我们叹为观止,震撼心灵。

二、探究制作工艺美

严格说独力的工艺技术不完全属于美学范畴,但在上古连铁都几乎没有的科技水平下,铸造出如此工艺复杂的青铜器,无疑独具匠心,已臻完美。铸造青铜器,至少要经过制模、翻范和浇铸三道工序。其中失蜡法铸造工艺,我国在春秋时期即已使用,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时至今日,航空航天领域的尖端部件铸造仍用此法。

越王勾践剑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锋刃如新,尚能断发,可谓旷世奇迹,出土后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证明古籍中关于吴越之剑的描述,绝不是言过其实的文学夸张,而是真实的写照。越王勾践剑和者旨於赐(勾践之子)剑等青铜剑展现的诸多特异现象和精湛技术是先秦铸剑技术的巅峰,其中双色剑、菱形暗格纹和剑首薄壁同心圆的制作技术,至今无法超越,堪称吴越青铜兵器的技术“三绝”。勾践剑上错金鸟篆书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用剑”8个字是用什么工具镌刻在剑身的,至今仍为难解之谜。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战国早期墓中的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在古代,尊为盛酒器,盘为盛水器,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放在盘内。单就其艺术性而言,用任何溢美之词赞誉该器都不为过。更由于其为中国最早的熔模(失蜡)铸造提供了实证,因此在科学性上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专家断言,在所有先秦青铜艺术品中,若以工艺先进复杂、铸作精湛、装饰瑰丽而言,当首推曾侯乙铜尊盘。

与所有的中国古代青铜国宝文物相比,曾侯乙尊盘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天启神授般的奇妙构思和玲珑剔透、鬼斧神工、纷繁纤巧的透空蟠螭装饰。这些装饰物由表层的纹饰和内部多层次的铜梗组成。而所有这些连续的透空花纹之间相互并不连接,全靠内层的铜梗支承。这种极其复杂的装饰技法,形成了高低参差、对称配列、主题突出、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

曾侯乙尊盘工艺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与铜尊一样的铭文。

2002年,曾侯乙尊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组)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三、领略装饰纹饰美

青铜器纹饰繁缛瑰丽,表现形式变幻莫测。怪诞神秘的纹饰,增添了青铜器的狞厉律动之感。商周青铜器最常用的纹饰有以下几种。

兽面纹:商代时期也称饕餮纹,是一种有神话意义的纹饰。饕餮,是我国远古氏族部落的图腾,即生命神灵。它是勇武精神的象征,在他狰狞的形象上可以看到人类天真无邪的童年和英勇威严的精神气概。同时也是古代祭祀的形象。为此,在商代将其放在青铜器的主要位置上。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它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这与当时人们的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兽面纹到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

龙纹:亦称夔纹或夔龙纹。传说“夔”是古代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顾首龙纹等等。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为一长躯体和一爪。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已发展为几何图形。龙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边上和腰部作装饰。商代夔纹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

鸟纹:包括凤鸟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于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鸟纹多饰于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殷商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的器物,但鸟纹多短尾。可能受周人“(凤凰别称)鸣于岐山”传说的影响,从西周早期开始,鸟纹大量出现,多长尾高冠,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云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纹饰用流云的变幻无常与雷电的闪烁恐怖来烘托神灵的威慑,产生白云苍狗波谲云诡的艺术效果。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其他还有蟠螭纹、涡纹、乳丁纹、重环纹、窃曲纹、鸟兽纹、蟠虺纹及各种动物纹,也应有一般的常识性了解。

四、感悟文化内涵美

第6篇

关键词:汽轮机;实验;新技术;改革

作者简介:云峰(1975-),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施永红(1974-),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2009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02-02

“汽轮机原理”课程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于2009年申报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网络资源建设。[1]其中,实验内容建设作为课程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满足课程教学计划及巩固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满足当今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的要求。本课程汽轮机设备在实际生产运行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故障是转子振动,[2]机组振动测试包含振动测量和振动试验两个方面,只有将振动测量和振动试验紧密地结合,才能深入了解机组振动特征。本实验在现有振动测量手段和试验条件下,探讨了如何获取和分析振动信号、判断转子振动的类型,最终通过计算与实际操作,达到消除或降低转子振动的目的。因此,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振动测试技术及振动消除手段就成为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本课程实验要积极打造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授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开发创新能力更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前,国内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的压力下,大部分院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师资力量不足是一方面,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可能达到基本工作量的两三倍甚至更高,这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主要精力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就减弱了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技艺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程实验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实验,受到场地和实验设备台套数限制,面临的教学压力就更大了。同一个实验,指导教师要在几天时间内不断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难免照本宣科、留于形式。教师没有太多精力用于扩展实验内容,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指导或实验教材以外的实验内容。学生做实验只是按照实验指导或实验教材给出的步骤、方法,验证教材内容中的原理和定律。在这种习惯性的思想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改变现有的、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研究型实验教学是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必然的发展趋势。研究型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发挥,改变学生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学习。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以课题研究或专业扩展、深化为主。采用开放式的实验过程,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研究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实现研究型实验教学需解决的硬件问题

设备陈旧,且实验设备与实际生产设备差别大。实验用测振转子多为单跨、刚性转子,而实际汽轮机组均为多跨、刚性连接的挠性转子;测试手段落后,测试数据单一,无法实现综合分析需求;数据处理落后,速度慢,数据再现性差,不适合现场应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的了解及使用、数据处理等,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因此我们提出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改革思路。为此,重新设计、加工了新的振动实验系统。转子系统紧密结合实际汽轮机设备结构和运行特点,同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数据处理工具,该系统具有故障诊断、信号分析、转子和轴系振动测试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兼顾了仪器与软件分析的优势,在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诊断课题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实验系统结合了实际设备和实际的技术应用,很好的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能进行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分析、诊断及相关课题研究。

第7篇

数学课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科目。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事关小学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开放式的提问更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教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更有利于给课堂带来高效率。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也作了明确的阐述: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好“开放式提问”呢?笔者在此例举三法,以飨读者。

一法:精心设计好利于让学生动脑的开放式提问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打开课堂思维之窗,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以知识点为起跳板,让学生到想象的太空翱翔,开动脑筋思考回答问题。如以教学“认识梯形”为例,可把梯形置于四边形的系统中来类比,引出梯形的概念。首先给出一组图形,其中含有两边都不平行的四边形、一般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梯形,提出如下问题:①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②我们已经认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③最后一个图形与我们认识的图形对边不平行的本质是什么?教师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不仅突破了难点,更有利于弄清同类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课堂生成也显得自然流畅。

二法:科学的设计好利于让学生动手的开放式提问

数学教学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在概率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从事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消除错误感觉。比如:虎虎和兔兔星期天去公园游玩,被公园门口的一种游戏所吸引,其游戏规则是:如图,是一个转盘,交一元钱玩十次,在转转盘之前,自己先决定按正数还是反数,然后转一下,转盘停下后,找到指针所指的数,从这个数开始,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凡数到17这个位置的交摊主3元钱,数到其他位置的得相应钱数,请你从概率的角度,并结合实际图形,说明虎虎和兔兔玩这各游戏能赢吗?不能赢。因为若转出9和17,不论正数还是反数,必输,若转出其他数,输赢概率各为50%。但输时交3元钱,而赢时只得一元钱,其他钱数无论转出的数是多少都得不到。因此,转的次数越多,输的钱越多,有的学生很可能认为只要运气好,就能赢,要消除学生的错误感觉,“转盘”能有效的让大家体会概率的意义,在“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开放设计方案”(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进行所有的这些程序)这些有趣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的特点。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地快乐。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地没有负担,学习就会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三法:巧妙的设计好利于让学生心动的开放式提问

古诗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引入古诗来创设题目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引入古诗《池葭(jia)出水》“湖静风平六月天,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南风吹倒莲,荷花恰在水中淹,入秋农夫始发现,落花距根二尺整,试问水深尺若干?这是数学中的一道趣题,说的是: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子,池中心一株荷花,露出水面半尺,当南风吹来时,荷花倒在池边,它的末端刚好与水面一样平,当荷花落下距根二尺,试问水有多深?巧设诸如此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巧设问题情境,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的渊博知识和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在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领会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把握好“开放式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

第8篇

三年八班来了新的转校生黄圣依,汪君泽兴奋地发现黄圣依就是那个他朝思暮想的美丽幸运女神。但是黄圣依在自我介绍时称自己目前只对高考感兴趣,希望男生不要在她身上浪费精力的一番话让全班同学包括古越涛惊愕又唏嘘不已。汪君泽对她的迷恋却有增无减。凌双意外地收到了卡片和礼物,以为是高子文所为,欣喜不已。不想在聚会时发现高子文的心仪对象其实是裴佩,心中充满失望。同是把喜欢之情藏于心底的高子文本想借酒劲向裴佩表白,却冒失的把红酒泼向了裴佩。

男生们对黄圣依煞是殷情,石延枫对其不理不睬的态度反倒引起了黄圣依的兴趣。石延枫为了刺激蓝菲琳而故意当众邀请黄圣依打保龄球,蓝菲琳果然中计,心情低落之余更觉得自己因黄圣依的到来而变得没有自信。

汪君泽坚持不懈地邀请黄圣依能和他一起出去约会,却频频遭到黄圣依的拒绝。汪君泽不言放弃,未料最后黄圣依竟提出要想吃饭就去金茂凯悦的刁难条件,同学老师们听闻后很是惊讶气愤,对黄圣依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凌双更是担心。可这都没能动摇汪君泽执着的心情,他表示一定要实现梦想。

第七集

凌双也知道了礼物和卡片原来是校长给她的生日礼物,心知肚明的校长还告诉凌双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蓝菲琳鼓起勇气向石延枫提出一起去打保龄球,全是洗沟球的纪录让石延枫明白蓝菲琳之前拒绝的原因是她不会打,为此心情大靓,朋友们也终于知道蓝菲琳是石延枫心中最大的弱点。

汪君泽拿着父亲还给校长的钱请黄圣依去金茂凯悦,不料钱竟然给偷了,而最让汪君泽沮丧的莫过于黄圣依没能出现。古越涛及时前来开解,汪君泽道出之所以会视约会为梦想是因为黄圣依是所有同学中唯一正视其存在的人,古越涛则要他能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见自己。同时要他自己担负起责任,向校长说明丢钱的事实。

黄圣依和齐嘉原来是国中的同班同学,但齐嘉对此事实不知为何地吞吞吐吐不置可否,而且总是心虚的觉得黄圣依在和别的同学讲她在国中的事,精神状态变得很差,上课回答问题更是错误频出。凌双邀请魏琳参加老师们的聚会,魏琳拒绝。凌双询问了魏琳一些有关她心情怎样的问题,恰巧在场的古越涛听见后顿生疑惑。裴佩不小心在古越涛那件被魏琳叫做“颜色如同蓝天”的蓝衬衫上弄上了红色的指甲油,古越涛的幸福心情瞬即消失,埋怨裴佩既粗心又不懂考虑别人的心情裴佩顿脚。

高子文听见夏清心和裴佩的谈话,怀疑古越涛和裴佩的关系不一般,着急地向古越涛查证。

第八集

杜逢禹的化妆包丢了,齐嘉却神经质地把杜逢禹对她的询问当作是针对小偷的盘问。裴佩的英语课上,由于齐嘉的缘故,她和黄圣依、杜逢禹的三人组完成作业的质量很差。当课后裴佩找到齐嘉谈话无意间又再次提起丢包事件后,齐嘉崩溃地哭泣并道出当年自己曾有过作小偷的经历,而当时全靠黄圣依替她解了才使得没被警察带走,故很怕面对黄圣依。

裴佩把古越涛蓝衬衫上的红指甲油污迹变成了一朵小花,古越涛开心不已。古越涛在知道了齐嘉的事后再度恳请裴佩帮忙。机缘巧合让黄圣依对齐嘉说出自己才是当年真正小偷的事实,坦诚面对后,两个女孩心中多年的阴影终于散去。

蓝菲琳的偶像——歌手“薄荷红茶”将举办演唱会,身为高三学生的她遗憾地无法现场观看。石延枫送上了“薄荷红茶”的CD,且以“要留就留他的”为理由任性地拿走了蓝菲琳已有的一张相同的签名CD,随后又不幸被古越涛没收,蓝菲琳心情沮丧。当石延枫得知被他拿走的那张CD是蓝菲琳的幸运符后,心中充满内疚,石延枫买来很多CD模仿Jessica的签名,并把最像的一张送给了蓝菲琳。由于理解错误,古越涛送上亲自调配的薄荷红茶鼓励蓝菲琳,众人笑翻。余一飞开始觉得古越涛是真的关心他们。凌双要求高子文制作的学生成绩光盘失踪,大家误以为是石延枫所为,经过裴佩的帮忙光盘找到。为了向学生道歉,古越涛答应替石延枫去“薄荷红茶”的签唱会索取签名。出乎大家的意料,古越涛竟请来“薄荷红茶”来到嘉英中学演唱,原来Jessica曾是古越涛的学生。

第九集

石延枫、高敬雷等人到保龄球馆打球,看见一大群女孩在为一脸耍酷、沈稳自信的武历平欢呼,石延枫对此流露出不屑和敌意的神情。听说古越涛的三年八班又将转进一名新生,高子文对凌双表示不满家长们信奉命名师效应,凌双则表示以后会考虑照顾。石延枫再次去保龄球馆向武历平挑战,但积分较高的石延枫却无法在技术上胜出,深感受挫的石延枫夺门而出。

武历平作为转学生被人打伤后反锁在厕所,因此无法在其上学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正当老师和学生们议论纷纷时,古越涛接到正德大楼保安打来的电话,担心其中有诈的夏清心陪同古越涛迅速赶去。浑身是伤、疲惫不堪的武历平却对古越涛的到来表现出强烈的防备情绪,不理会古越涛的关心便径直离开。

裴佩询问古越涛外出的原因,古越涛在夏清心的暗示下谎称去夏家帮忙修灯,当一旁的凌双问及为何新生没来报到时,为了保护武历平,古越涛又再度撒谎。看着神色诡异的古越涛夏清心两人,裴佩和凌双心生疑团。裴佩在拿啤酒给古越涛时无意间听见了古越涛对夏清心的赞美,不是滋味的裴佩倒掉了啤酒,齐伯笑言闻到了酸味。

第十集

第9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古诗教学 促进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03-01

古诗学习是小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揣摩古诗的意境是语文老师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上合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很容易把学生带进古诗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很好地使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古诗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兴趣,引起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某件事有兴趣,小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古诗语言高度概括,小学生初读古诗很难读懂诗意,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先配乐播放一段牧童放牛的动态 图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段画面是什么季节?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内容,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互相说一说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配上音乐练习朗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再比如《望洞庭》这首诗描写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诗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把青翠的君山比喻成“青螺”,将月夜美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少,很难理解这种巧妙的比喻,初读古诗后,教师可以播放洞庭湖的远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洞庭湖湖面在月光映照下的样子,君山又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联想,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并诱导学生说说这时又有怎样的感觉。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们教学时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诗意的氛围,学生就会喜欢上古诗,喜欢上文学经典,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2 优化教学媒体,展现诗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有不少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是诗意境非常优美,语言表达上又高度精炼,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情境中去,让学生首先从感官上感知诗歌的描写内容,进入诗歌的描写的有没意境当中。如在教学诗歌《江南春》时,先通过具有特色的江南春景画面,轻柔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当中,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中盛开的桃花,清澈的河水,随风摆动的柳条,边飞边鸣的黄莺,穿上绿装的远山,能很容易理解“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描写的画面。诗歌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借古喻今,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历史背景,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一座座寺庙,进而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由看到的寺庙从而想到了历史的更迭变迁。

3 利用多媒体让古诗与现实生活对接,发挥想象,提高审美情趣

很多古诗描写的情境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教师要紧紧结合古诗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展开联想,想象诗歌的画面,让诗歌中各种景象鲜活起来,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让自己完全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仿佛和诗人一样,看到了诗人所看到的,听到了诗人所听到的,想到了诗人所想到的,这样联想,很容易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夏天雷阵雨突如其来的情景。这段场景学生非常熟悉,重点让学生观察大雨来临前乌云的变化,雨点落在水里的情景,雨过天晴的画面。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再向学生出示古诗,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的意思,对于诗歌中“翻墨”、“跳珠”等词语的含义就迎刃而解。再弄懂了诗意后,让学生欣赏作者在望湖楼的画面,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假如我就是诗人,看到这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如何,我会怎么说,怎么想。再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诵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可利用课件播放在晴好的夏日里,西湖的荷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多、美,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准确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4 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习作

笔者在教学古诗时发现,指导学生联系古诗内容展开想象时,学生能说出很多诗的言外之意,笔者觉得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诗意后,笔者就播放了诗人游园时画面,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把这幅满园春图展示出来。有的同学写到:园内有着一座精美的假山,假山后面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鸭子正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泳呢。池塘边的垂柳在微风中梳理着她那纤细的秀发。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蜜蜂、蝴蝶正在这万花丛中翩翩起舞呢!

第10篇

张永昌先生的叔父张仲英在上海昭通路55号,开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古玩店“聚珍斋”。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全家居住。前面是店,楼上中间存放东西,后面是家。张先生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早亡,因此他住在叔父这里。祖父张楫如去世后,留给张先生的第二任祖母7500多块银圆,祖母用其中的4000元放贷给一家很大的家具店,但家具店在抗日战争中被烧毁,老板也跑了。另外的3500元交给先生的叔父,叔父用这笔钱培养张先生一直读到大学。当时张永昌先生与其叔父的子女张永珍、张宗宪、张永芳一起住在这座小楼里,长大以后各自成家才分开。堂妹张永珍到香港发展,成为知名企业家。2002年5月,以4150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捐给上海博物馆。张永珍女士与先生的感情比较好,去年张先生生病,她还来看望过。堂弟张宗宪人称“罗伯特张”,也是海外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誉极高的大家。堂哥张永芳是海外著名的建筑师,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拍卖界也很有影响。谈到与耿宝昌先生的相识经历,他说,当时孙瀛洲把生意做到上海,孙先生带着弟子耿宝昌到上海进货时,与耿先生在这座小楼里相识。建国后 “聚珍斋”公私合营,成立上海文物公司时,张先生与资深的文物鉴赏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年过九旬的薛贵笙先生相识。

勤勉工作 广征重宝

张永昌先生从事文博工作64年,任职期间他征集了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在内的许多高档文物,其中大部分珍品入藏苏州博物馆。此外,他还从准备出口的商品中,发现了许多国宝,使这些珍贵文物避免流失海外。

他还协助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江苏省文管会等单位完成了不少重要任务。如:1973年至1975年,为苏州博物馆藏品进行全面鉴定,除书画藏品外,各类文物均由张先生负责分类编目、鉴定和登记。20世纪80年代,他协助中国文物商店总店对8万余件古玉进行鉴定和估价;90年代他参加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的“全国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专家组,巡回鉴定了19个地区106个文博单位的藏品。在长年的工作中,他鉴定了各类文物近百万件,单就古瓷、古玉两项,就有50万件之多。

他说,当时的文物商店有为博物馆征集藏品的职责。因商店独立经营,所以移交藏品时,以收购价格增加一成利润给博物馆。在店内留存的文物中,有一些写有“内”字的文物,是先生用作教学的标准器。先生手持照片为我讲了一些征集趣事。

在苏州文物店可以看到一件永乐青花压手杯,这是从常熟分店收购来的,包括压手杯在内的这批东西都是准备外销的文物。当时一位同事把这件压手杯拿出来请大家看,众说纷纭,难定真伪。先生那时已经退休,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单位。看过之后,确认为真品无疑,除了这件永乐青花压手杯外,从这批外销文物中又挑出了一件官窑成化青花碗,也属国家一级文物。后来张先生才知道,压手杯在拿到苏州前已经让某些专家看过了,他们认为是仿品,所以才将其定为出口货。但先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正巧耿宝昌先生到苏州来,张先生把所有的东西给他看。耿先生看到压手杯时说:“老张呀,这是好的嘛!很好的呀!”于是这件国宝才幸免流失,一直珍藏在苏州文物商店里。迄今为止,这种压手杯只发现三件,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各一件,还有就是这件。

1978年,张先生征集了一件永乐青花葡萄纹大盘。这件大盘是1968年在苏北泰兴县出土的,由一位老先生收购来,他买来以后拿到苏州文物商店。张先生出价450元他不卖,拿到上海文物商店收购处,上海出价350元,他又把盘子拿回来一直在家收藏,10年后他去世了。他的老伴又把盘子拿到上海,上海出价200元,所以母子二人重新拿到张先生那里。对张先生说:“这盘子你给过500块的!”张先生说:“我没给过500块,给过450块的!”老太太就说:“我一个女人家就是为了过生活,帮帮忙吧!”于是张先生就去请示领导,领导说:“你看东西怎么样,看着好价格可以提高,你做主!”张先生说:“应该提高!”从领导那儿回来,先生就对老太太说:“给你700块钱,你也不要争了,值多少给你多少。”老太太很高兴,说:“行,我相信你,因为我老头子相信你的,所以这盘子卖给你!” 现在这件大盘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珍藏。

还有一件元代釉里红白龙纹盖罐,是张先生的同事在江苏通县收购的。收购时他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当时看见一户农民家里用这个罐放鸡蛋,就花了不到20块钱买来。买回后,同事们认为这个罐釉里红发黑,能有什么好呢?张先生一看,心里一惊“不得了呀!元代的!”这么一说,那个买罐的同事就告诉当地一个文管会的人,文管会的负责人想把罐要回去。张先生想:“反正都是一家,要回去就要回去吧。”因此这件元代釉里红白龙纹盖罐就由吴县文管会保管了。

那个时候,一位领导有这么个做法,因为高档品不能卖,如果买了就是压货。钱越压越多,不能周转,就没法收货了,所以要求职工只收能出口的货,即乾隆六十年以下的文物。当时一名负责征集书画的同事,因为收了“不该收的东西”,想让张先生帮忙跟领导通融一下。先生一看,是明洪武时期的10个盘子。有青花的、釉里红的、蓝地白花的、红地白花的。这些盘子是物主在时分来的,为了盖房子就把盘子卖了。起先收购员5块钱买了一个,后来物主又拿来了10个。收购员不要,物主就说:“公家说了话还不算数!”所以收购员只好将10个盘子收下了,11个洪武青花、釉里红盘子才花了55元。因为担心受到领导的批评,所以才想让张先生替他说情。张先生对他说:“你立功了!”先生把它们洗干净后,马上移交到博物馆,现在均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

春雨润物桃李天下

旧时的古玉研究者和古玩从业者,对古玉的时代划分过于笼统,通常是商周不分,春秋和战国不分,唐至明代的玉器也分得很模糊。张永昌先生对我国古玉鉴定界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是,首先将商周、春秋和战国的玉器区分开来,又将唐至明代玉器的模糊概念逐一澄清,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使我国文博界的古玉鉴定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将毕生的研究成果写成教材《古玉浅说》、《古代玉雕艺术》、《斑斓璀璨――中国历代古玉纹饰图录》、《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等。

第11篇

我问他这种印象从哪儿得来?

吉雅泰说,苏木书记接待过市报的三个记者。记者戴眼镜,走路背着手,很气派。

吉雅泰说,他们喝酒能讲出三个多小时的话,介绍国家形势。

乡长能听懂他讲话吗?

哎呀,可能也听不懂,乡长原来是兽医。记者说话滔滔不绝,没等你听懂,人家说完了。

我问记者还有哪些不寻常?

吉雅泰说,记者嘛,就是领导。乡长酒没喝干,他们掐乡长脖子灌下去。记者说你们这个地方太落后,喝完酒没有练歌房洗浴中心,太落后了。

吉雅泰叹气,拿牙把衣服上露出的线头咬掉。

我说我在这里呆得很高兴,比城里好。

你还想见什么人吗?吉雅泰问。

我说我想见一些特殊的人。

吉雅泰陷入深思。他摸自己的脸,巴掌从眉毛往面颊捋下来,嘴里嘟囔什么。他突然问,肾结石算不算特殊的人?

我一愣,说肾结石患者算特殊的人,但这不是技艺。

他说有技艺的人多了,给羊治病的人,吹笛子的人。绍冷村有一个人,煮羊不放水,在大锅里干焯。他用肥羊身上的油把羊肉做熟了,特好吃。我们去绍冷村吧?

你们这儿的人还有什么技艺?

吉雅泰又深思,还有的话,就不厉害了,会做靴子的人,给树嫁接的人。我们这里有一个银匠。

银匠?这几乎是一个古代的行业。他打什么?我问。

吉雅泰似乎对银匠不那么重视,说,银匠打银碗、银戒指。还有什么?掏耳勺,都是小玩意儿。

咱们去看看吧,我说。

第二天早上,吉雅泰弄来一辆驴车。那地方有沙漠,不通汽车。他知道我骑不了马。

驴车里面铺着红花绿叶的棉被当坐垫。吉雅泰赶车,我坐在车上观赏风景。牧区的干部真是纯朴,吉雅泰虽然大学毕业(学医),身穿时尚T恤衫,但还会赶驴车。这里官民差距不大。

草原上的草刚刚晒干了露水,花儿还没完全打开自己的朵,像刚刚睡醒,藏在草叶的身影下。远看,草原平坦得没有起伏,但深绿的草长在凹地,高高举着红穗子的草在高处。野花好像越远处越多,待走过去回头,觉得野花还是原来的地方多。驴车走了十多里路,空气中青草味浓烈。草深了,车轱辘压碎草茎散发气味。天空宽阔得连一只鸟儿都没有。

进沙漠,我下车走。吉雅泰说你不要下车,车轻,毛驴使不上劲。我又上了车,心里说对不起了毛驴,你就把我当记者吧。吉雅泰步行。沙漠如泥沼一样,脚踩下去,流沙淹没鞋。拔出脚,另一只脚又陷进去了。风在沙丘脊背刮出柔和的刀锋一样的曲线,上面有野兔蹬出的很深的脚窟窿。

到山峰,山下有一个绿树遮蔽的村子,七八户民居。

那就是银匠的村子,贵力思台村民组,有山杏的地方,吉雅泰说。及近,柳树的荫凉地有一群鸡挑蚂蚱吃,斑驳的树身钻出细绿枝,像一脸胡子的维吾尔老人。

那家,吉雅泰用鞭子指。

一座土房子前,几个人手遮阳蓬朝这边看。我们到了跟前,他们转身回屋里。驴车进了院子,他们再次出屋,脸上全有谦恭的笑容。老汉在前边,七十多岁,估计是银匠。炎热的夏天,他穿一件厚厚的毛哔叽中山服,一看就是为迎接贵客而穿。他身后的蒙古老太太前额的皱纹顺眉毛一根一根向外舒展,像草叶一样,这是常年笑出来的结果,格外慈祥。

吉雅泰介绍,银匠,云登扎布。这是记者老师。

云登老人双手捧过来我的手,上屋吧。

我一迈脚进屋就闻出他们杀羊了,又一只羊成了记者的牺牲品。屋里地面洒了清水,扫过,门帘子是新换的花布,一只小猫在堆积的农具上惊讶地看我。炕桌摆满奶豆腐、黄油、炒米和切成薄片的羊肉。每见到这场面,我心里总是愧疚。他们为什么为素不相识的人破费?农牧民总是觉得欠城里人的,其实是城里人欠他们。大家坐下,气氛庄严。银匠云登坐在一只三脚圆凳上,双手抚膝,仿佛接受我的考试。吉雅泰介绍:云登扎布老汉是闻名十里八村的银匠,他打的银首饰、银碗和银烟袋锅很受到群众欢迎。

银匠用蒙古语提示:我去通辽讲过课。

对,吉雅泰说,云登上通辽讲过课。讲什么来着?你自己说吧,咱们喝茶。

银匠手指墙,用笨拙的汉语说,那是我跟旗长的合影。

墙上挂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镶框。

他说,我们苏木没有人跟旗长合过影,只有我自己。吉雅泰白他一眼,苏木干部跟旗领导都合过影,怎么说是你自己?

牧民只有我自己,云登说。我这个银匠已经干了四十年了。我师傅扎木彦是和他师傅白龙学的,白龙是和他师傅小桑布学的,小桑布是锡林郭勒王爷的银匠。

云登头上开始冒汗,他用眼神询问吉雅泰。

吉雅泰一边吃羊肉一边说,脱了吧,你的礼服是冬天穿的。

银匠脱下中山服,身上剩个带许多小窟窿眼的白背心,上印红字:海日苏灌渠大会战——1972。他接着说,我到通辽的大学讲过课,说银首饰的花样,四十多人听过我的课。

我等他往下说,银匠沉默了。

后来呢?我问。

他疑惑地看我,没有了,讲完课我回来了。

我说看看你作品吧。

他拿出一个蓝布包袱,打开,白花花的银器像对着人笑。一对银碗,银片镶在带花纹的榆木碗上。两枚银板指,一只银烟袋锅。云登打造的纹饰十分古老,我觉得里面有匈奴人的遗韵。内蒙古博物馆的‘‘虎衔羊银饰牌”就是这样的纹样。花纹里有动物变形,也可以说云彩纹里藏着动物的眼睛和牙齿,这是匈奴人的创造。

这都是别人订做的,云登说。

我明白。银匠没有多余的资金打作品。他家北墙放三节红漆箱子,漆已剥落,木头炕沿向外倾斜,该换了。

我说完了,吃饭吧。银匠换上了轻松的笑容。

他灵巧地上了炕,大盆的羊肉端上来,热气腾腾,闷在烧水铝壶里的白酒也冒着热气。云登和吉雅泰像玩魔方那样用手转着骨头啃,流利地用蒙古语交换对天气和庄稼的看法。

我觉得对银匠的作品看到得太少,问,你还有银东西吗?

云登翻眼珠想,他手指有油,用腕子擦额头的汗。噢,有的。他下炕,拿毛巾擦擦手,从箱子里翻出一个盘子和一个证书。

盘子像不锈钢的,上面刻一棵大椰枣树,下面一行环形的阿拉伯文,盘子有一公斤重。

云登说,我给锦州的商人做了个全银的马鞍,他卖到外国,给我一个盘子和证书。

证书上有一幅彩色照片,一副马鞍,极为华美,如古代君王的墓葬。

证书说什么?我问。

不知道,云登说。

意思就是收到了,吉雅泰说。他们俩哈哈大笑。

我用手机的翻译功能费劲巴力译出证书的大概内容。

证书说:云登的银马鞍已被阿布扎比的穆法塔酋长收藏,他专门为马鞍盖了一座盐晶的房子。酋长在遗嘱中写下,死后要把银马鞍捐给世界教科文组织。酋长向云登先生致以敬意并欢迎他到阿布扎比定居。赠送一只白金盘子,上面刻制云登姓名,酋长签名。

看完这个证书,我惊呆了。再看一下日期,2004年。我问,你怎么得到的这个盘子?

商人寄来的。

他说到证书的内容吗?

商人不懂外文,他说盘子是锡的,别靠近火。

我不知怎样向他说明这件事,他们问怎么了?

我说,你的银马鞍成了外国的国宝,这个盘子是白金的。

他俩惊愕地相视,一起哈哈大笑,说,巴拉根仓的故事。巴拉根仓是蒙古人中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意谓这是个玩笑。

我说这是真的。

吉雅泰用指头弹弹盘子,在耳边听。云登对着阳光看证书。他们怀疑地看我。

确实是真的,外国人没骗你们。

云登嗖地下炕,穿上毛哔叽礼服,抱着盘子说,记者,你给我照个相。这玩意儿在箱子里放六七年了,—直没用。

第12篇

汉字起源于生活,若脱离了生活这一源头,识字也将变得索然无趣。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将识字跟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

“凉”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游》一课中的生字。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分析字形,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肯定很枯燥了。于是,教学“凉”字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纷纷举手说是秋天。“炎热的暑假终于过去了,秋天来啦!谁能说说秋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小朋友说:“我觉得秋天有点冷。”有的小朋友说:“秋天的中午还是有点热。”是啊,秋天既不像冬天那么冷,又不像夏天那么热,这样的天气就叫——凉。”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范写指导。接着,给“凉”组词,最后读文巩固。教师启发学生感受并表达天气的变化,与学习生字“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识字,培养学生认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印象。

生活识字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文识字的乐趣,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识字法

汉字不单是线条组成的符号,更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喊”是《秋游》一课中的生字。如何让学生对这个字印象深刻呢?我想到了让学生进入情景的方法。“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如果是你,会向着蓝天喊什么?学生顿时来了劲,一个个争着上台。“秋天真美啊!”“秋天,我要把你永远留在心中!”喊得多响亮啊!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白“喊”时要用“口”,“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热打铁,指导书写,学生记得更牢。写好后再回到文中读句子,重复认读刚写的汉字,既巩固了生字,又提高了效率。

学生置身秋游的情境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喊”的情绪高昂,声音响亮,内容多样。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字的音形义,学会了运用。

情境识字法,把识记生字新词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加速了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想象、创造和表达的能力。

三、实物识字法

《小鹰学飞》一课中的“盘”教学片段:

师:(拿出一个盘子)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圆圆的盘子。

生:这是装菜的盘子。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盘?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边说边做起来。)

生:我见过方向盘。

生:我见过棋盘。

生:我还见过算盘。

师:小朋友见过的“盘”真多!课文中还有一个词呢,叫——盘旋。猜一猜,“盘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记住“盘”的?

(识写生字,再读句子,巩固生字。)

在看实物的基础上识字、读词、学文,学生就对汉字的音形义记得更牢了。

四、看图识字法

看图识字,图形结合,形象直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轻松又高效。

“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一课中的生字,文中写道:“一只小鹿走了过来,金色的角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将“角”与“脚”混淆。

师:小朋友,睁大眼睛找一找,小鹿的角在哪儿呢?指给同桌看一看,说一说。

生:小鹿的角长长的、弯弯的,长在头顶,上面还有很多叉。

生:小鹿的角是金色的,像树枝一样。

师:是啊,角弯弯的、硬硬的,还是小鹿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呢!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头上长角吗?

(教师展示犀牛、山羊图片。)

生:犀牛有尖尖的角。

生:山羊有硬硬的角。

师:角的样子真特别,那你会写这个字吗?

(小朋友说出了很多种识记方法……)

识记生字,如果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一溜而过”,显然有走过场的嫌疑,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认读能力了。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同伴合作指图说图,再集体交流“角”的样子,教师适时点拨拓展。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字,还学会了观察、表达与倾听,丰富了对字的认识,养成了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再如,“棵”和“颗”一直是学生搞不清的两个字。“颗”是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一课中的生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数数图上分别有几颗星星、几颗黄豆、几颗爱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用“颗”。“棵”是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课中的生字。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弄清“棵”大多与树木有关。

五、猜谜识字法

猜谜识字法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猜谜分为字谜和哑谜两种。

一是字谜。编字谜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特点,然后编成谜面。谜面可以由老师出也可以由学生出。

字谜识字法早在多年前就被广泛使用了。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丹阳,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磨”,我对几十年前的这个字谜至今记忆犹新。可见这种方法是多么有趣了!再看一位老师为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一课中的生字“善”编的字谜——“一只小羊,袋里装着两块糖,一口把它吃光光。”这么复杂的字,一个字谜就帮助学生认清了字形。

二是哑谜。“吹”是一年级下册《小池塘》一课中的生字,文中写道:“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在教这个字时,我故作神秘地说:“看老师的动作猜一个字,比一比谁看得认真,猜得正确!”教师用嘴略带夸张地做出“吹”的动作。学生纷纷举手,“是‘吹’!”“猜得对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看到老师在用嘴巴吹气!”“真聪明,请你也来吹一吹!”“一起用力吹一吹!”“吹这个动作可真有意思,现在你知道吹为什么是口字旁了吗?”猜哑谜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效果很好。

六、字理识字法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字理。

“牧”是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一课中的生字,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将“牧”写成“木”。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牧民吗?说说他是什么样子的?你对牧民还有什么了解?

生:牧民骑着骏马,头上扎着彩色的头巾,手里拿着一根鞭子,真神气!

生:牧民生活在草原上,住的房子跟我们这里不一样,叫蒙古包。

师:是啊!牧民生活在无边的草原上,要赶着一群群的牛吃草。(出示“牧”。)你是怎么记住“牧”的呢?

生:左边是牛字旁,右边是反文旁。

师:对。(看多媒体演示。)“”是“牛”的变形,“攵”表示手持荆条的意思。手持荆条干什么呀?

生:要赶牛去吃青草!

师:放养牛群叫“牧牛”,放养牛群的人就叫“牧民”。你还能给“牧”找朋友吗?

生:牧场、牧草、牧童、牧歌、放牧……

“草”是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生字。观察画面认清字形后,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古文字:“中”像刚破土萌发的两瓣叶子的嫩芽,再加一个“屮”,字形像一株两茎四叶的草。“早”表示日光洒在地上。

再如“命”字,像一个人在屋宇之下发号施令的样子,在上古时代,奴隶主的一声命令,就决定了奴隶的命运甚至生命。

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字理的辨析,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识字不仅有效,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汉字 文化呢!

七、找反义词识字法

“攻”和“守”是《的扁担》一课中的生字。“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一句中“攻”和“守”都是生字。

师:比比谁的眼睛亮,能找出这句中的反义词?

生:“攻”和“守”是一组反义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学过围棋,老师教过攻和守的方法。

(开火车读准字音。)

师:是啊,不光是在下围棋的时候,在进行其他运动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会进攻和防守呢!谁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踢足球时,运动员有负责进球的,也有一个守门员,守着球门,不让球踢进门。

……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攻”和“守”?(同桌一人“攻”,一人“守”,教室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教师巡视指导。)这组反义词可真有趣,你记住了哪一个?

生:我记住了“攻”,“进攻”的“攻”。右边的“”表示武器。古时候攻击敌人要用武器。

生:我记住了“守”,“宀”表示家,下面一个“寸”表示武器,拿着武器保护自己的家就是“守”,守卫的“守”。

每个汉字都有文化意蕴,巧妙运用反义词识字法,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字义,还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八、分合识字法

在识字过程中,把字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识记,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识字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形声字和会意字。

“明”是一年级下册《月亮和云彩》一课中的生字。教学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这个字很特别,分开来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明’可以分成‘日’和‘月’。”“我知道‘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如果没有太阳和月亮,世界就没有光明了,所以‘明’里面有‘日’也有‘月’。”小朋友的发现多了不起啊,我随即在田字格中范写“明”。接着积累带有明的词语,读带有“明”的句子,起到巩固认读的目的。

九、故事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许多字他们都会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识记。既然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喜欢学字,感受汉字的魅力,那么就应该采取孩子喜欢的方式之一——故事识字法。